《长恨歌》中杨玉环的形象美((精选10篇))由网友“真的不是小号”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长恨歌》中杨玉环的形象美,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长恨歌》中杨玉环的形象美
《长恨歌》中杨玉环的形象美
杨玉环作为一个祸国殃民的丑的历史人物,世人皆唾而骂之。然而她在白居易美化了的宫廷爱情悲剧《长恨歌》中,却是一个玲珑剔透,完美无缺,外在美和内在美完美结合的美的艺术典型。
从外表看,杨玉环和赵飞燕一样,是人们公认的“倾城倾国”之美女,在白居易笔下更无例外。“天生丽质难自弃”,从全身角度描述了她出落非凡,天生的美丽的姿质光彩照人,令人称羡,就是她自己也“难自弃”。不少人认为“难自弃”乃画龙点睛之笔,成功地发掘了杨玉环“恃色而骄的心理”。但我以为不甘心埋没自弃“天生丽质”也不为过,有谁愿在自己本来很漂亮的脸蛋上涂沫脏物而使之变丑呢?其实,从诗语上也看不出“恃色而骄”的心理。评价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不宜受历史真人的局限,因为他已经是在作家、诗人头脑中“打过转”的东西。“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前句写她回头微微一笑,便生出百般妩媚。眸能传情,令人心动;后句用衬托手法极写她的美貌压倒群芳,绝世超群。历来“重色”求“倾国”的唐玄宗选杨为妃就顺理成章了。“温泉水滑洗凝脂”写她皮肤洁白细嫩,滑腻可感。“云鬓花颜金步摇”写她有乌云般的头发,鲜花般的容貌,鬓边戴着金的首饰一步一摇,雍容华美,楚楚动人。唐玄宗让她“侍宴”、“侍夜” 是自然的事了。“玉楼宴罢醉和春”写杨玉环在玉楼酒宴之后。醉态更加娇艳动人,可说是无时无刻都让唐玄宗心醉。于是出现“君王不早朝”、“三干宠爱在一身”,乃至“姊妹弟兄皆列土”杨家权倾天下的结果,造成“安史之乱”。对此,有人谴责杨玉环“以色邀宠”、“恃色争宠”等等。笔者认为似有不妥。责任不在杨玉环,而在于唐玄宗沉缅女色,滥赐恩宠,“爱屋及乌”罢了。掩卷而思,一个你曾见过的最美的美人就活脱脱站在你面前,让你唏嘘不止。她死后成仙。美貌不减当年。“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写她长袖飘扬,风姿绰约,犹如当年跳霓裳羽衣舞时一样美丽。“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写她的美丽好像春天带着雨滴的白色的梨花,美中透着悲凉,但依旧“含情凝睇”眉目传神,不论是天上还是人间的杨玉环,都是外表美的极致。
杨玉环对唐玄宗的爱情忠贞不渝,心灵美极。“侍浴”、“侍夜”、“侍宴”等是她生前对唐玄宗爱的奉献,临死时对唐玄宗仍是情意缠绵,不忍离开自己心爱的人,诗人写道: “宛转蛾眉马前死。”她死后成仙,凡心不改,仍惦记着长安。身居仙境,听到汉朝使者到来,她“九华帐里梦魂惊”,心情如此激动,充分表现了她虽处人世之外的仙境,但心仍与李隆基连在一起。“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细致地刻画了她无比激动的心绪。一听到天子使者来了,迅速地揽衣、起床,云鬓半偏,来不及整妆就匆匆忙忙地出来迎接。杨玉环一连串的动作是何等的利索,她再也不是当年“侍儿扶起娇无力”的贵妃了,这表现出她想得知心上人的消息的`急切心情。看到汉使,通过对往事的回顾,使她更加情深意重:“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自从那一次和君王分别,生和死两下茫茫,不能见面也难通音讯。从前在宫中与君王的种种恩爱,到如今早已经――断绝,我独自在蓬莱宫中,度着悠长的岁月。杨玉环与唐玄宗的无限思念之情可想而知。为表心迹,“唯将旧物表深情,钿盒金钗寄将去。钗留一股盒一扇,钗擘黄金盒分钿。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她只有将过去的旧物寄去来表达自己的一往深情。使者就要离开了,她重申当年七月七日在长生殿中发出的誓言:“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这些不能不使人感到杨玉环是一个美丽善良,对爱情极为真挚忠诚的女性形象,已不再是历史上祸国殃民的妃子了。
从以上分析可知,白居易既写出了杨玉环外表的美丽,又显示了她内心世界之美。她不愧为一个令人艳羡的玉美人,爱情专一的楷模!
篇2:长恨歌中杨玉环的形象
长恨歌中杨玉环的形象
《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全诗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杨玉环,这一人物形象在众多的文章及诗句中皆有提及。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李隆基为满足杨玉环的要求,不惜动用驿马由广州向长安千里奔驰送荔枝,强烈抨击李隆基与杨玉环的骄奢淫侈及荒淫无度;李白的《清平调》“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描绘的杨玉环貌若天人。笔者此前同样接触过白居易的《长恨歌》,全诗透露出来的批判李隆基“重色误国”的主题鲜明强烈,批判性的思维居多,现再次品读,分析作者情节安排,对诗中重笔着色的杨玉环的形象又有了一些感性的新的看法。
一些史书或影视剧中,关于杨贵妃的形象,描写的很复杂,大都以负面刻画居多。她出身不高,能歌善舞,美艳聪慧,至于她和李隆基的爱情,也表现的并没有那么专一,是一美色误国的“红颜祸水”。而在《长恨歌》中,白居易用了更多缠绵悱恻的笔触描绘出了一个回旋曲折、婉转动人的爱情悲剧,写尽了杨玉环生前的无尽欢乐和李、杨生死相隔后双方的苦苦思念,写尽了人物的悲欢离合,可以说,白居易对杨玉环流露出一丝同情的态度。《长恨歌传》(陈鸿)中,谈到了白居易创作此诗的背景,“暇日相携游仙寺,话及此事,相与感叹。质夫举酒与乐天前曰:‘夫希代之事,非遇出世之才润色之,则与时消没,不闻于世。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乐天因为《长恨歌》。”白居易“深于诗”,“多于情”,“感其事”而作,用浓重的笔墨润色“李、杨” 的爱情,供后人评阅并彰闻于世。
整四段的详述,都在围绕一个中心人物“杨玉环”展开,细细读来,一立体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一、美丽得宠的杨玉环
“回眸一笑百媚生,后宫粉黛无颜色”,可算是写尽杨玉环美貌的名句,只是微微一笑的回眸,便妩媚至极,艳压群芳,“后宫佳丽三千”都失去光彩,“温泉水滑洗凝脂”的皮肤滑腻,“云鬓花颜金步摇”展现的如鲜花般的面容,配以鬓边步摇一步一摇的姿态,更是给杨贵妃增添了诸多美的魅力。“缓歌曼舞凝丝竹”更是突出了杨玉环翩翩起舞时如仙般的动作与情态,以致“尽日君王看不足”。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充分体现了唐玄宗对杨贵妃的难以舍弃而终日相随,以致“不早朝”,也正因为唐玄宗对她的重爱,“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正所谓“爱屋及乌”,为取悦爱妃则投其所好。自杨玉环被封为贵妃,家族尽沾恩泽,其父杨玄琰由济阴太守成为兵部尚书,其母杨李氏被封陇西郡夫人,大姐、三姐、八姐分被封为韩国夫人、虢国夫人、秦国夫人,甚至远房兄弟杨钊那一吃喝玩乐之徒被赐名“国忠”,后封为宰相,操纵朝政,如此,天下人竟有“不重生男中生女”的思想。
二、多才多艺的杨玉环
诗中描绘的的杨玉环是多才多艺的。在笔者看来,她“承欢侍宴无闲暇”,不仅仅因是为杨玉环的美貌,很大程度是因为李、杨有共同的爱好―音乐和舞蹈。
历史上的`李隆基是一位精通音乐的皇帝,是很有成就的作曲家、器乐演奏家,曾与乐工一同改编《霓裳羽衣曲》,还以吹奏玉笛而著名。杨玉环也是能歌善舞的才人。新旧《唐书》中记载了杨玉环“善歌舞,通音律。”《杨太真外传》中说“妃善击罄,多新声,虽太常梨园之伎莫能及之。” 张璋《唐五代词》中收录了杨玉环所作词《阿那曲・罗袖动香香不已》,《全唐诗》中更加完整的记有“题赠张云容舞”的标注。张云容乃杨玉环侍女,善舞,由擅《霓裳羽衣舞》,杨玉环写此词赞美她曼妙的舞姿:“罗袖动香香不已,红蕖袅袅秋烟里。轻云岭上乍摇风,嫩柳池塘初拂水。”贵妃的美色才气加上两人的共同爱好,才谱就了两人的爱情。“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飘飘处处闻”,“缓歌曼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这正是两人沉醉于共同爱好的音乐世界的真实写照。
三、痴情的杨玉环
马嵬之变,“六军不发无奈何”,李隆基被迫赐死杨玉环,心爱的妃子“宛转蛾眉马前死”,而“君王掩面救不得”。贵妃死后场景更是凄惨,任凭“花钿委地”而“无人收”。整首词写到这里,倒是写出了杨玉环为心爱之人甘愿就死,“宛转”二字写出她死的那样从容,让人不由扼腕叹息,心生怜悯。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杨玉环死后,白居易将她羽化成仙。“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至此,杨玉环虽在人世之外,但仍然牵挂着李隆基,以致当她听到“汉天子使至”时,“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她急切的揽衣、推枕、虽云鬓半偏、花冠不整,也急于起身,这一系列连贯利落的动作,与她之前“侍儿扶起娇无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意在表现她渴望得到自己爱人消息的那种激动、欣喜的迫切心绪。“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见到信使,引发了她空寂已久的感情,这泪水是她对唐玄宗始终不曾忘怀的思念,回忆当年的恩爱岁月,如今却生死两茫茫,不复再见,“回头下望尘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她整日望凡尘,希望能看到自己所爱的人,但却只见漫天尘雾,只剩自己一人空度岁月。于是,“钿合金钗寄将去”,愿李隆基睹物思人,勿忘佳人,坚信“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并差使者带回二人七月七日夜半无人时在长生殿的誓言“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坚定天上人间永做夫妻的信念,给人留下了缠绵的余韵,或是心痛,或是惋惜,或是悲哀。
杨玉环虽集“三千宠爱在一身”,最终没能难逃“宛转蛾眉马前死”的悲剧命运。唐玄宗虽“不爱江山爱美人”,但马嵬事变发生后,他也无法挽救他最爱的妃子而“血泪相和流”,白居易以时间为主线,多层次,多侧面精雕细琢了杨玉环这一形象:美丽、多情,她享受爱情,她追忆爱情;这一形象可触、可摸、可感、可信,极具立体感,一篇长诗读来意犹未尽,沉浸其中。“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不同的《长恨歌》,不同的“杨玉环”。
篇3:分析《长恨歌》中杨玉环的形象特点
分析《长恨歌》中杨玉环的形象特点
《长恨歌》描绘出了一个回旋曲折、婉转动人的爱情悲剧,用更多缠绵悱恻的笔触淋漓尽致的描写杨玉环生前的无尽欢乐和李、杨生死相隔后双方的无尽思念,写出了人物的悲欢离合。
杨玉环,这一人物形象在众多的文章及诗句中皆有提及。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李隆基为满足杨玉环的要求,不惜动用驿马由广州向长安千里奔驰送荔枝,强烈抨击李隆基与杨玉环的骄奢淫侈及荒淫无度;李白的《清平调》“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描绘的杨玉环貌若天人。笔者此前同样接触过白居易的《长恨歌》,全诗透露出来的批判李隆基“重色误国”的主题鲜明强烈,批判性的思维居多,现再次品读,分析作者情节安排,对诗中重笔着色的杨玉环的形象又有了一些感性的新的看法。
一些史书或影视剧中,关于杨贵妃的形象,描写的很复杂,大都以负面刻画居多。她出身不高,能歌善舞,美艳聪慧,至于她和李隆基的爱情,也表现的并没有那么专一,是一美色误国的“红颜祸水”。而在《长恨歌》中,白居易用了更多缠绵悱恻的笔触描绘出了一个回旋曲折、婉转动人的爱情悲剧,写尽了杨玉环生前的无尽欢乐和李、杨生死相隔后双方的苦苦思念,写尽了人物的悲欢离合,可以说,白居易对杨玉环流露出一丝同情的态度。《长恨歌传》(陈鸿)中,谈到了白居易创作此诗的背景,“暇日相携游仙寺,话及此事,相与感叹。质夫举酒与乐天前曰:‘夫希代之事,非遇出世之才润色之,则与时消没,不闻于世。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乐天因为《长恨歌》。”白居易“深于诗”,“多于情”,“感其事”而作,用浓重的笔墨润色“李、杨” 的爱情,供后人评阅并彰闻于世。
整四段的详述,都在围绕一个中心人物“杨玉环”展开,细细读来,一立体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一、美丽得宠的杨玉环
“回眸一笑百媚生,后宫粉黛无颜色”,可算是写尽杨玉环美貌的名句,只是微微一笑的回眸,便妩媚至极,艳压群芳,“后宫佳丽三千”都失去光彩,“温泉水滑洗凝脂”的皮肤滑腻,“云鬓花颜金步摇”展现的`如鲜花般的面容,配以鬓边步摇一步一摇的姿态,更是给杨贵妃增添了诸多美的魅力。“缓歌曼舞凝丝竹”更是突出了杨玉环翩翩起舞时如仙般的动作与情态,以致“尽日君王看不足”。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充分体现了唐玄宗对杨贵妃的难以舍弃而终日相随,以致“不早朝”,也正因为唐玄宗对她的重爱,“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正所谓“爱屋及乌”,为取悦爱妃则投其所好。自杨玉环被封为贵妃,家族尽沾恩泽,其父杨玄琰由济阴太守成为兵部尚书,其母杨李氏被封陇西郡夫人,大姐、三姐、八姐分被封为韩国夫人、虢国夫人、秦国夫人,甚至远房兄弟杨钊那一吃喝玩乐之徒被赐名“国忠”,后封为宰相,操纵朝政,如此,天下人竟有“不重生男中生女”的思想。
二、多才多艺的杨玉环
诗中描绘的的杨玉环是多才多艺的。在笔者看来,她“承欢侍宴无闲暇”,不仅仅因是为杨玉环的美貌,很大程度是因为李、杨有共同的爱好―音乐和舞蹈。
历史上的李隆基是一位精通音乐的皇帝,是很有成就的作曲家、器乐演奏家,曾与乐工一同改编《霓裳羽衣曲》,还以吹奏玉笛而著名。杨玉环也是能歌善舞的才人。新旧《唐书》中记载了杨玉环“善歌舞,通音律。”《杨太真外传》中说“妃善击罄,多新声,虽太常梨园之伎莫能及之。” 张璋《唐五代词》中收录了杨玉环所作词《阿那曲・罗袖动香香不已》,《全唐诗》中更加完整的记有“题赠张云容舞”的标注。张云容乃杨玉环侍女,善舞,由擅《霓裳羽衣舞》,杨玉环写此词赞美她曼妙的舞姿:“罗袖动香香不已,红蕖袅袅秋烟里。轻云岭上乍摇风,嫩柳池塘初拂水。”贵妃的美色才气加上两人的共同爱好,才谱就了两人的爱情。“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飘飘处处闻”,“缓歌曼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这正是两人沉醉于共同爱好的音乐世界的真实写照。
三、痴情的杨玉环
马嵬之变,“六军不发无奈何”,李隆基被迫赐死杨玉环,心爱的妃子“宛转蛾眉马前死”,而“君王掩面救不得”。贵妃死后场景更是凄惨,任凭“花钿委地”而“无人收”。整首词写到这里,倒是写出了杨玉环为心爱之人甘愿就死,“宛转”二字写出她死的那样从容,让人不由扼腕叹息,心生怜悯。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杨玉环死后,白居易将她羽化成仙。“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至此,杨玉环虽在人世之外,但仍然牵挂着李隆基,以致当她听到“汉天子使至”时,“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她急切的揽衣、推枕、虽云鬓半偏、花冠不整,也急于起身,这一系列连贯利落的动作,与她之前“侍儿扶起娇无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意在表现她渴望得到自己爱人消息的那种激动、欣喜的迫切心绪。“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见到信使,引发了她空寂已久的感情,这泪水是她对唐玄宗始终不曾忘怀的思念,回忆当年的恩爱岁月,如今却生死两茫茫,不复再见,“回头下望尘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她整日望凡尘,希望能看到自己所爱的人,但却只见漫天尘雾,只剩自己一人空度岁月。于是,“钿合金钗寄将去”,愿李隆基睹物思人,勿忘佳人,坚信“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并差使者带回二人七月七日夜半无人时在长生殿的誓言“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坚定天上人间永做夫妻的信念,给人留下了缠绵的余韵,或是心痛,或是惋惜,或是悲哀。
杨玉环虽集“三千宠爱在一身”,最终没能难逃“宛转蛾眉马前死”的悲剧命运。唐玄宗虽“不爱江山爱美人”,但马嵬事变发生后,他也无法挽救他最爱的妃子而“血泪相和流”,白居易以时间为主线,多层次,多侧面精雕细琢了杨玉环这一形象:美丽、多情,她享受爱情,她追忆爱情;这一形象可触、可摸、可感、可信,极具立体感,一篇长诗读来意犹未尽,沉浸其中。“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不同的《长恨歌》,不同的“杨玉环”。
篇4:杨玉环与长恨歌
杨玉环与长恨歌
唐玄宗开元七年(公元7),[唐代]的绝世佳人杨玉环降生于西蜀。之后,唐玄宗幸骊山温泉宫初见杨玉环而为其姿质丰艳,倩盼警颖,举止闲冶所倾倒,立即度为女道士,居住太真宫。天宝四年(公元745年)册封玉环为贵妃,从此在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一个帝王与后妃的爱情悲剧故事。它竟是唐王朝由盛到衰过程中的一个插曲,既是那么哀艳动人,而又包含着深刻的历史教训。无论古往今来的人们怎样评说,但都承认杨贵妃是中国历史上女性美的典型,正象富贵艳丽的牡丹体现唐人的审美观念一样。
杨贵妃祖籍弘农华阴(陕西华阴),后来迁居蒲州(山西永济)。其先世都是高级官员,曾祖父令本也还作过金州刺史,此后家道衰落。父亲玄琰任蜀州司户参军。蜀州在西蜀,辖晋原、青城、新津、唐兴四县,州治晋原县,即今四川省崇州市。司户参军是州里主管民户的佐吏,属初等职官。杨玄琰大约于开元初年在蜀州供职。历史文献中有贵妃“父玄琰,蜀州司户”的记载,但只有宋初学者乐史的《杨太真外传》较详谈到贵妃的出生地:“父玄琰,蜀州司户。贵妃生于蜀,尝误坠池中,后人呼为落妃池。池在导江县前。”[唐代]导江县即今都江堰市聚源镇,与蜀州接邻。导江县前的落妃池,在今都江堰市聚源镇导江村,遗址犹存。池呈圆型,较小,占地1亩多。周围是肥沃的农田,金黄一色的稻谷;池边有一卷当地人称为“水东瓜”的树木,芳草如烟,青苍葱茜,景色秀美。贵妃在孩幼时喜爱在池边玩耍,不慎落入此池中,于是这个小池因而有名了。后世文人杨慎有诗:
妃子池莲玉女房,温柔元近白云乡。
光涵色界三千顷,润及华清第一汤。
王培荀亦有诗云:
入水明珠色满池,先教玉液洗凝脂。
海棠未破东风软,可是华清出浴时?
诗人们都联想到这个小姑娘后来在华清宫温泉赐浴,初承恩泽之事,似乎早有征兆了。落妃池附近有一座杨家院子,相传就是当年玉环住家之处,被称为“杨妃宅”。可以推测:杨妃宅即是杨玄琰任职蜀州时之住宅,玉环当是在此出生的。沃野千里,物产丰饶、景色秀媚之川西平原,钟灵毓秀,不知多久的积聚才诞育了一位绝世佳人。这可能有一种神秘的文化原因。
大约杨玄琰在女儿几岁时便死于蜀州,故史称“妃早孤”。叔父河南府(河南洛阳)士曹杨玄敫收养了玉环。她在这新的环境里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十七岁时已出落得亭亭玉立。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被选为玄宗皇帝之子寿王的妃子。命运的安排特别巧妙,玉环终因“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又成了玄宗的贵妃,得到了创立盛唐基业的一代帝王的真正的爱情。唐玄宗由政治修明变为昏庸荒淫,唐王朝由盛世转入衰败,安史之乱的战火蔓延,皇室入蜀逃难,这一切的社会重大责任,如果都由杨贵妃来承担,未免是过于夸张而且非常不公允了。杨贵妃不具备武则天那样的`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品质,她仅象一般女人那样追求爱情和虚荣,努力享受人生的幸福。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六月,皇室一行避难入蜀,途经马嵬驿时,六军不发,虽然太监高力士说“贵妃诚无罪”,然形势所逼,玄宗只得命高力士于佛堂缢杀贵妃。可怜她才三十八岁,竟香消玉殒了。玄宗入蜀后禁不住痛苦地思念贵妃。后来文人杨慎猜想玄宗行宫见月之时,是否知道蜀中尚有落妃池遗址,他说:“不知见月行宫夜,曾梦芳魂此水傍?”很可能玄宗并不知道蜀中有个落妃池,如果知道,也许他会去悼念一番的,远胜升天入地去寻觅芳魂了。 杨贵妃自幼年离蜀中后,再也没有回到她的出生之地了。她真是“祸水”、“尤物”或“妖姬”吗?百年以后唐末战乱,唐僖宗又象玄宗一样率领皇室入蜀避难,当回经马嵬坡时有感而赋诗云:
马嵬杨柳绿依依,又见鸾舆幸蜀归。
泉下阿环应有语:这回休更罪杨妃。
僖宗早已代杨贵妃诉说了冤魂的不平之恨了。
长恨歌
[唐代]白居易 著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士,可怜光采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翅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眉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断肠声。
天旋地转回龙驭,至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
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金阙西厢叩玉扇,转教小玉报双成。
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
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
云髻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
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
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
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
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简析:
本诗写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只开头一句以[汉代]唐,其它地名、人名都是实的。诗写于宪宗元和六年(806)冬天,诗人正任屋(今陕西周至)县尉,有一次和陈鸿、王质游仙游寺,经王提议,与陈鸿相约将当时正在民间流传的关于玄宗和宠妃的爱情故事写成作品,陈写成《长恨歌传》,白写了这首诗。诗以喜剧开头而转成悲剧,虽然作者的立意是“欲惩尤物”,却成了一首爱情的颂歌。这首叙事诗的最成功处就是抒情,相当复杂的情节只用精炼的几句就交代过去,而着力在情的渲染,细致地写唐明皇与杨贵妃爱情的浓烈和贵妃死后双方的思念之情。其中有不少名句感人至深,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传诵。诗中戏剧化和神话化的描写和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也是它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的原因。
篇5:长恨歌李隆基和杨玉环
长恨歌李隆基和杨玉环
《长恨歌》讲述的是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爱情,那么,在《长恨歌》中,人们可以得知李隆基和杨玉环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长恨歌》作于元和元年,是白居易诗作中脍炙人口的佳作。当时诗人正在今天的陕西周至任县尉。这首诗是他和友人游览仙游寺,有感于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的。
在西安培训时学校组织我们去华清池观看了大型实景历史舞剧《长恨歌》。该剧根据白居易的《长恨歌》改编,以高科技的灯光效果和布景以及演员的优美舞蹈,再现了唐玄宗和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
剧情婉转缠绵、凄艳动人。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宠爱。既有“赐浴”、“侍宴”、“三千宠爱在一身”的人之常情,也有“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的.失度荒唐,还有“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的艺术夸张。安禄山起兵后玄宗君臣逃奔西蜀,在马嵬坡“六军不发”,要求处死杨贵妃,是愤于唐玄宗迷恋女色,祸国殃民。一个皇帝竟无法保全心爱的女子,马嵬兵变,生死离别,昔日共聚的时光是多么美妙,分离之后的寂寞悲伤也就可想而知了。
看完演出,大家在一起议论纷纷:李隆基和杨贵妃到底有没有爱情?如果李隆基不是皇帝,杨贵妃还会不会爱他?李隆基能不能不要江山只爱美人?
我不认为李隆基和杨贵妃之间有真正的爱情,因为杨贵妃原来是嫁给李隆基之子寿王李茂的,而且他们还育有一双儿女。李隆基看上杨贵妃之后,想方设法让杨贵妃出家后,才纳为自己的妃子的。杨贵妃只不过陶醉于李隆基的权势带给她的宠爱和荣耀,并且杨氏家族倚靠杨贵妃在朝里掌握重权,飞扬跋扈,祸国殃民!只不过互相利用罢了,谈什么纯洁的爱情?
朋友你是怎么理解长恨歌中那缠绵悱恻的故事的?
附原文:
长恨歌
白居易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星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士,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馀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梨园子弟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
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
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
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
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
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
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
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
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篇6:《长恨歌》中的唐玄宗杨玉环爱情
《长恨歌》中的唐玄宗杨玉环爱情
长期以来,学术界有关《长恨歌》的争议虽然众说不一,但对“李、杨爱情”的事实似乎多有默认。
每次我在讲课或者备课时翻开白居易的《长恨歌》,都不免为其主题思想的研究所困扰。长期以来的有关争鸣,无论是讽谕君主说,还是爱情悲剧说,或是双重主题说,似乎都以承认并接受“李、杨爱情”的既成事实为前提,而后阐发见解。
尽管有诸多评论对《长恨歌》中的李、杨情事议论纷纷,但大体上均承袭了“李、杨爱情+悲剧”的模式来定格诠释。甚至将此比作人类共有的美好情感,或比作与常人别为二致的真挚爱情而加以称颂的议论也不少,当然此类见解的探讨不排除受诗人情感因素的影响。然而我却对此颇存质疑。因为在李、杨的情事中,所谓的.“爱情”具有非常明显的单边优势和强权色彩。作为唐玄宗李隆基,“后宫佳丽三千人”,他当然可以随心所欲地爱,随心所欲地求,然而他并不以此为满足,反而依仗皇权不择手段地执意将被自己看上眼的儿子寿王李瑁之妃强行占为己有。为了遮人耳目,掩饰自己的丑行,还不惜自欺欺人地让这个曾是儿媳的杨玉环出家做女道士,然后再迎娶回宫。“爱情”在他的一方,实在是太自由太偏宠也太霸道了;而作为对应方的杨玉环,则完全被剥夺了选择的自由,惟有殉道般地专一侍奉并献媚于自己的公公——当朝皇帝李隆基这一条路可走,此外别无他途。在这种扭曲得变了型的“爱情”演绎中,最终衍生出“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的结果也就不足为怪了。这与当今社会的“养小蜜”等畸形的丑陋现象在本质上有什么不同?如果说这也算得“爱情”,甚至还要加以歌颂的话,那么人世间还有什么真实美好的情感可言?所以在我看来,李、杨之间的关系,至多只能算作皇权威慑下的姻缘交易。这与古往今来的婚姻关系中为利所诱,或者为权所倾、为权所屈等不健康、不合理的逼迫无奈的婚姻现实同出一辄。它在本质上与朴素的自由恋爱没有任何相通之处,其最显著的特点,就在于它不尊重或者完全剥夺了女性的自主权、选择权和人格的尊严。这种婚姻乃至情感关系的维系,从来都是以牺牲女性的情感自由和人权自由为代价的。《长恨歌》亦不例外,“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的“娇侍夜”、“醉和春”,以及“仙乐飘飘”、“缓歌慢舞”,只不过是为了满足“尽日君王看不足”的荒淫和享乐而已。一当“渔阳鼙鼓动地来”,“九重城阙烟尘生”的叛乱爆发,便惊吓得只好“千乘万骑西南行”。不料兵至马嵬驿“六军不发”“行复止”,猝然间忽生兵变,唐玄宗李隆基的性命也由此受到威胁。为了保全自己,他不得不以牺牲杨家兄妹的生命作为交换。难道说这样的“深挚情感”也配博得“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赞赏和称颂么?
如果说《长恨歌》在描写李、杨的情事关系中确实注入了“爱情”的成分,那也只不过是在杨贵妃被赐死后,李隆基面对“夕殿荧飞”、“孤灯挑尽”这样凄凉的感触中所生发的一种单相思。且不论这种寂寞中的单相思是诗人在想象中赋予唐明皇的,还是唐明皇在落寞孤寂的“西宫南内”对以往“三千宠爱在一身”的追思,总而言之,如果把这种依仗皇权满足欲、临危即弃而后导致的单相思也等同于人类共有的美好情操,或者比作与普通人民相一致的爱情追求和向往,并且还要加以赞赏和传诵,岂不是对“真、善、美”的玷污和亵渎?
当然《长恨歌》是文学作品而非历史实录,但作为《长恨歌》的作品欣赏却不能简单地与其他普通的文学作品等量齐观,因为它毕竟是以人所共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而取材加工的,在《长恨歌》中所表现出来的,并非是普通人民的朴素爱情,而是封建帝王的欲和情思,所以就更不应该撇开历史事件的真伪性辨析而孤立地就诗人表达出来的情感意识来简单地判断和评价作品中的人物情感,否则岂不是掩耳盗铃?因为诗中有许多情节所反映出来的,当属于白居易自己的情感判断、同情理解和浪漫想象,而并非或者未必符合历史人物的真正情感。所以在我看来,《长恨歌》遗留给后人的确实只有长恨!
拓展:
长恨歌
唐代:白居易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花开日 一作:花开夜;南内 一作:南苑)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
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阑 通:栏;飘飘 一作:飘飖)
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
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篇7:品读《长恨歌》中杨贵妃的形象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杨贵妃刚入宫时就已倾城的美貌征服了皇帝;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杨贵妃如玉的肌肤,皇帝专设御用温泉赐浴;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贵妃死后,皇帝思念的垂泪,如芙蓉般清新美丽的容颜;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贵妃与皇帝在梦中相见,那垂泪的面庞,就像一枝春雨润过的梨花,让人怜又带着脱俗的美丽。
诗的主题是“长恨”
从“汉皇重色思倾国”起第一部分,叙述安史之乱前,玄宗如何好色、求色,终于得到了杨氏。而杨氏由于得宠,鸡犬升天。并反复渲染玄宗之纵欲,沉于酒色,不理朝政,因而酿成了“渔阳鼙鼓动地来”的安史之乱。这是悲剧的基础,也是“长恨”的内因;
“六军不发无奈何”起为第二部分,具体描述了安史之乱起后,玄宗的仓皇出逃西蜀,引起了“六军”驻马要求除去祸国殃民的贵妃“宛转娥眉马前死”是悲剧的形成。这是故事的'关键情节。杨氏归阴后,造成玄宗寂寞悲伤和缠绵悱恻的相思。诗以酸恻动人的语调,描绘了玄宗这一“长恨”的心情,揪人心痛,催人泪下;
“临邛道士鸿都客”起为第三部分,写玄宗借道士帮助于虚无缥缈的蓬莱仙山中寻到了杨氏的踪影。在仙景中再现了杨氏“带雨梨花”的姿容,并以含情脉脉,托物寄词,重申前誓,表示愿作“比翼鸟”、“连理枝”,进一步渲染了“长恨”的主题。结局又以“天和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深化了主题,加重了“长恨”的分量。 全诗写情缠绵悱恻,书恨杳杳无穷。文字哀艳动人,声调悠扬宛转,千古名篇,常读常新。
今人丁毅、方超在《(长恨歌)评价管窥》一文中认为,此诗是白居易借对历史人物的咏叹,寄托自己的心情之作。文章说,诗人年轻时与出身普通人家的姑娘湘灵相爱,但由于门第观念和风尚阻碍,没能正式结婚。分手时,诗人写了“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彼此甘心无后期”的沉痛诗句。文章指出,《长恨歌》作于作者婚前几个月,诗人为失去与湘灵相会之可能而痛苦。“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正是诗人借前代帝妃的悲剧,抒发自己的痛苦与深情。
最成功处就是抒情,相当复杂的情节只用精炼的几句就交代过去,而着力在情的渲染,细致地写唐明皇与杨贵妃爱情的浓烈和贵妃死后双方的思念之情。
《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诗歌的主题,故事的焦点,也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而“恨”什么,为什么要“长恨”,诗人不是直接铺叙、抒写出来,而是通过他笔下诗化的故事,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让人们自己去揣摸,去回味,去感受。 《长恨歌》首先给我们艺术美的享受的是诗中那个宛转动人的故事,是诗歌精巧独特的艺术构思。全篇中心是歌“长恨”,但诗人却从“重色”说起,并且予以极力铺写和渲染。“日高起”、“不早朝”、“夜专夜”、“看不足”等等,看来是乐到了极点,像是一幕喜剧,然而,极度的乐,正反衬出后面无穷无尽的恨。唐玄宗的荒淫误国,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剧,反过来又导致了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悲剧的制造者最后成为悲剧的主人公,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处,也是诗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长恨”的原因。许多人说《长恨歌》有讽喻意味,那么,诗人又是如何表现“长恨”的呢?马嵬坡杨贵妃之死一场,诗人刻画极其细腻,把唐玄宗那种不忍割爱但又欲救不得的内心矛盾和痛苦感情,都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了。由于这“血泪相和流”的死别,才会有那没完没了的恨。随后,诗人用许多笔墨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但诗歌的故事情节并没有停止在一个感情点上,而是随着人物内心世界的层层展示,感应他的景物的不断变化,把时间和故事向前推移,用人物的思想感情来开拓和推动情节的发展。唐玄宗奔蜀,是在死别之后,内心十分酸楚愁惨;还都路上,旧地重经,又勾起了伤心的回忆;回宫后,白天睹物伤情,夜晚辗转难眠。日思夜想而不得,所以寄希望于梦境,却又是“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诗至此,已经把“长恨”之“恨”写得十分动人心魄,故事到此结束似乎也可以。然而诗人笔锋一折,别开境界,借助想象的彩翼,构思了一个妩媚动人的仙境,把悲剧故事的情节推向高潮,使故事更加回环曲折,有起伏,有波澜。这一转折,既出人意料,又尽在情理之中,故事也因此而显得更为宛转动人。
《长恨歌》是一首抒情成份很浓的叙事诗,诗人在叙述故事和人物塑造上,采用了我国传统诗歌擅长的抒写手法,将叙事、写景和抒情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形成诗歌抒情上回环往复的特点。诗人时而把人物的思想感情注入景物,用景物的折光来烘托人物的心境;时而抓住人物周围富有特征性的景物、事物,通过人物对它们的感受来表现内心的感情,层层渲染,恰如其分地表达人物蕴蓄在内心深处的难达之情。从黄埃散漫到蜀山青青,从行宫夜雨到凯旋回归,从白日到黑夜,从春天到秋天,处处触物伤情,时时睹物思人,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诗中主人公的苦苦追求和寻觅。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到梦中去找,梦中找不到,又到仙境中去找。如此跌宕回环,层层渲染,使人物感情回旋上升,达到了高潮。诗人正是通过这样的层层渲染,反复抒情,回环往复,让人物的思想感情蕴蓄得更深邃丰富,使诗歌“肌理细腻”,更富有艺术的感染力.作为一首千古绝唱的叙事诗,《长恨歌》在艺术上的成就是很高的。一篇《长恨》有风情! 白乐天如是说。可见诗人的内心里,实在给《长恨歌》灌注了太多的情感。
篇8:杨玉环之美
杨玉环之美
读唐朝历史,每看到唐玄宗因杨玉环而断送了开元盛世,就迷惑不解:那杨玉环究竟有多美,会令唐玄宗不但不伦地把她从儿子身边抢过来,而且持久地对她“万千宠爱于一身”?
唐玄宗是一代明君,他平韦后,清太平,扫武周积弊,励精图治,开创开元盛世,在历史上有不可磨灭的功勋。但他也是一个男人,一个有魄力、有魅力、情感热烈的男人。而这样一个帝王男人,他欣赏的女人不可能单单只有美貌。
杨玉环天生丽质,体态丰盈,面容娇艳,肌肤白皙如凝脂,后人有形容她面如桃花,有形容她若牡丹一株。总之,她浑身散发着娇情媚态,这丰艳的姿质,首先让玄宗一下目眩神迷。
不过,“天下男人皆薄幸”。如果杨玉环单是凭媚态也不会得到唐玄宗的宠爱有加。
杨玉环幼时受到过良好的教育,使她有深厚的文化修养。她曾有诗一首:
罗袖动香香不已,红蕖袅袅秋烟里。
轻云岭上乍摇风,嫩柳池边初拂水。
写女人舞姿,先比之秋风芙蓉,若隐若现;复比之岭上风云,飘忽不定;更比之柳丝拂水,婀娜轻柔;衬托罗袖动香,出神入化。
杨玉环有极高的音乐才华,在历代后妃中鲜见。尤其精通音律,擅歌舞。玄宗亲谱《霓裳羽衣曲》,杨玉环依韵而歌舞,歌声宛若凤鸣莺啼,舞姿翩若天女散花。“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至此,唐玄宗更是神魂颠倒:“朕得杨贵妃,如得至宝也”。
唐玄宗深宠杨玉环,最重要的一点,恐怕是杨玉环与粉黛三千不同的性格魅力。
杨玉环的性格魅力在于成熟与幼稚之间。
她成熟,从不问朝廷政治,不插手权力之争,只凭她的聪慧让玄宗百般宠爱。她曾因妒触怒玄宗,被送出宫。但她不哭不闹,只剪青丝一缕,托人捎带给玄宗。玄宗最终难以割舍。他们的感情危机每次化解之后,都会更深一层。
她单纯,她天生快乐,没有心机,被宠被爱只觉理所应当。和她在一起,有时如冬日暖阳,温温融融;有时像一团炽热的火焰,奔放明朗。她也善解人意,能把万乘之尊的帝王生活过成平常夫妻的平等恩爱,即使在马嵬坡被赐以死,她也能理解是玄宗万般无奈,对他毫无所怨,以致使玄宗“此恨绵绵无绝期”。
其实,杨玉环妩媚的相貌,过人的音乐才华和与人不同的.风情,何以只迷倒了一个李隆基?看后人因她而做的名篇有多少:白居易的《长恨歌》自不必说,元朝白朴撰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杂剧,明朝屠隆隆《彩毫记》传奇,清朝洪升《长生殿》传奇,小说《杨太真外传》,京剧《贵妃醉酒》《百花亭》等,天下人都想使这一段惊天动地的爱情佳话源远流传。
杨玉环的确是美,美的东西人人都爱!
篇9:《长恨歌》李隆基是不是真的爱杨玉环?
《长恨歌》李隆基是不是真的爱杨玉环?
笔者认为,李隆基是爱杨玉环的。
一、 据史书记载,玄宗生性风流,在位时虽然嫔妃众多,但大多数只是博取他一时之欢的玩物,能够博得他的真情并长久地在他心中占有位置的女人很少。
他只对极少数情投意合的女人保持着一种比较专一和持久的感情。仅以这点就可看出他虽纵欲而不滥情。但作为一代帝王能做到这一点,感情还是比较专一的。 纵观玄宗的一生,除了与之患难多年的王皇后外,使他长久忠情的女性仅有武惠妃和杨贵妃。自王皇后爱衰之后,武惠妃一人专宠近二十年。然而史书并未记载武惠妃有多么美丽,她死时已40多岁,用现在时髦的一句话来说“女人四十豆腐渣”。但玄宗仍伤感不已,长久的郁郁寡欢,后宫三千佳丽竟无一人能让他摆脱心中的寂寞惆怅。在武惠妃死后的第三年,他认识了杨玉环。也许是杨玉环与武惠妃有某些相似之处,让他一见钟情。在此后的十几年,与杨贵妃形影相随,直至杨贵妃死后,还始终占据着玄宗生活的全部。可见,玄宗并非只求美色,而是一个非常重情的人。
二、 开元二十八年,杨玉环被诏进宫,天宝四年正式册封为贵妃,从此开始了与玄宗食则同席、寝则同榻的专宠生活。
“三千宠爱在一身”就是高度概括。有人说玄宗之所以爱杨贵妃,那是因贵妃的貌美——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说玄宗看重的'是色、是欲,对他们刚开始认识的那一段生活可以这样认为。事实上,在杨贵妃与玄宗一同生活的十五年间(开元二十八年至天宝十四年),玄宗虽偶有拈花惹草,但对杨贵妃一直是比较专一的,可以说将其全部的感情、爱心都寄托在杨贵妃身上。如果仅从其美貌并不能说明问题,杨贵妃虽姿色出众,但后宫中的绝色佳人并非没有,何况玄宗已年过花甲,情欲的追求已非昔日可比,他之所以对杨贵妃如此醉心,应该说,主要的原因是两人在感情上、志趣上的情投意合。 《新唐书》记载杨贵妃“善歌舞,通晓音律,且智算警颖”。这正是颇有音乐造诣的玄宗所求的知音,据说玄宗非常喜欢《霓裳羽衣曲》,贵妃对此曲似乎心有灵犀,表演的非常出色。每当贵妃舞起《霓裳羽衣曲》,玄宗就兴致勃勃地击鼓伴奏,两人配合的非常默契。两人还亲自教梨园弟子演奏此曲。可以说是音乐这根红线将两个有着共同兴趣和爱好的人牢牢的拴在一起,才使两人有了坚实的爱情基础。
三、 据史书记载,杨贵妃曾两次被遣回娘家
。第一次是天宝5年,即杨贵妃被册封的第二年,贵妃因嫉妒触怒了玄宗,被遣回娘家。贵妃被赶出宫后,玄宗忽然感到人去楼空,有一种不可名状的孤独感和空虚感。玄宗茶饭不思,还动不动就对左右侍从乱发脾气。随即就令人将御膳送去,当夜将贵妃接回宫中,从此对贵妃更加恩爱。 第二次是天宝9年,贵妃因违背玄宗旨意,被遣送娘家。后来贵妃认为自己骄悍不逊,有些过分,便剪下一绺头发,让人带给玄宗并说:“有罪当死,身上的一切都是皇上恩赐,只有头发可以献上报答皇恩。”玄宗大为感动。通过这两次,两人之间那种难分难舍的感情又更深一层。 按照皇家惯例,后妃触怒圣上,只能在宫中处治,重则斩杀,轻则囚禁或被打入冷宫,从不见有送回娘家的。玄宗却开了这个特例,如同寻常夫妻吵架一样,留下了回旋和好的余地。由此可见,玄宗并非视贵妃为玩物,他们能象普通夫妇一样互相迁就。两人之间的感情超越了帝王与妃子的关系,可以说,玄宗是将贵妃当作伴侣、妻子看待的。
四、 玄宗与贵妃虽是帝王与妃子的关系,但从日常生活的点滴中,可以发现,他们象一对和睦相爱的夫妇,更象热恋中的少男少女。
《杨太真外传》栽:有一年宫中的橘树结了许多柑橘,玄宗发现其中有一个“合欢实”(即两个柑橘长在一起)。他欣喜万分,与贵妃一起玩赏,并说此橘似通人意,知你我心心相印,固如一体。然后同坐一席共尝“合欢实”。他们完全沉浸在两人相爱的喜悦中,他们欣赏和分享“合欢实”的情景如一幅画映在你我的脑中,难道还要问,他们是什么关系吗? 《开元天宝遗事》也记载着玄宗与贵妃温柔缠绵、相亲相爱的故事。一次 玄宗酒醉,两天后方醒,醒后他拥着贵妃同赏牡丹,并摘折一枝与贵妃交臂相闻,玄宗说:“不惟萱草忘忧,此花香艳,尤能醒酒。” 《怅恨歌传》载:天宝十载秋,七夕之夜,玄宗与贵妃凭肩而立,因仰天感牛郎织女重逢的悲欢场面,密誓要世世结为夫妻,言毕,抱手呜咽。这就是白居易《怅恨歌》所写的“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莲理枝”。在七夕之夜,对天起誓,足见爱的至深,情的至诚。说明他们生死与共超乎寻常的爱情的确是存在的。
五、 安史之乱,造成了历史的遗憾,却也造就了一段爱情佳话。
对贵妃的死,玄宗耿耿难忘,忧虑难眠。甚至问仙访道,以求与贵妃相见。可以说,玄宗在风蚀残年的最后时光,都是在对贵妃的深深思念、痛苦和哀悼中度过的。 对于国难,就贵妃本人而言是无罪的,但对降临到自己头上的灾难,心情如何呢?我想清代剧本《长生殿》里写的好:“算来无计解军哗,残生甘愿罢。” 一个“罢”字,不仅道出她是为情献身,更是为国扑难。 对于贵妃的死,玄宗是负有很大的责任的,但事到临头,也是被迫的。他只能无奈地说“贵妃是无罪”,在危难关头,不舍贵妃,即舍江山,熟轻熟重,玄宗自然知晓。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玄宗对贵妃的爱。用今天观念来看,在国家危难的关键时刻,当功与私发生冲突时,玄宗这种舍小家保大家的无私精神,更显出其伟大。
回到长安,玄宗想祭供贵妃,要改葬,后因政局而罢,于是让人画了贵妃的像挂在殿中,朝夕与之相伴。对于宫中的一草、一木、一房、一院都令其触景伤情,睹物思人。“芙蓉如画柳如眉,对此如何不垂泪”。“夕殿萤飞思悄然,残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入梦来。”玄宗也就是在这样孤独伤感的思念中,日渐衰老,几年就追随贵妃而去。
篇10:长恨歌中的唐玄宗的形象创造与特征
长恨歌中的唐玄宗的形象创造与特征
《长恨歌》是中国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全诗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诗人借历史人物和传说,创造了一个回旋宛转的动人故事,并通过塑造的艺术形象,表达了“长恨”的主题。全诗主要塑造了唐玄宗也杨贵妃两位人物的形象。不管是历史上还是在诗中,对杨贵妃的描述多聚集在她的美貌,例如“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等等。“粉黛”指的是
用很浓艳的方法化妆,然而杨贵妃打败“六宫粉黛”不是浓妆,而是“回眸一笑”,这般超凡脱俗的美。而唐玄宗在诗中主要扮演的是一个哀叹爱人离去的情圣形象,这点在全诗的笔墨结构安排中便不难发现。
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正是应了那句话“温柔乡,即英雄冢”。 据史料记载,开元后期宫廷参与娱乐与表演的人数多达上万人,而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当时的科举制度却逐渐荒废。诗人杜牧曾写道“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可见贵妃乃万千宠爱于一身。唐玄宗沉迷于贵妃而荒废了国务,这和杨贵妃的强大的个人魅力是分不开的,但是撇开这一点,如果唐玄宗没有遇上杨贵妃,还是否会有后来的误国遭遇呢?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长恨歌》的头一句就已经点明了杨贵妃并非唐玄宗生命里的一个偶得性事件,是他“多年”寻访的结果,她只能说是在“恰当”的时间出现的一个“合适”的人选而已。
历史上是否也如此呢?那个时期宫廷内还出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职位,称为“花鸟使”。根据《新唐书·吕向传》的记载:“玄宗开元十年(722),召入翰林。„„时帝岁遣使采择天下姝好,内之后宫,号‘花鸟使’,向因奏《美人赋》以讽,帝善之,擢左拾遗。”实际上花鸟使就是唐代专为皇帝挑选妃嫔宫女的使者。可见唐玄宗后期贪图享乐并非遇到杨贵妃之后的突然想法,历史上也有颇多唐玄宗好色的记载。而“姊妹弟兄皆列士,可怜光采生门户”说的是贵妃受宠后,杨氏一门可谓是鸡犬升天,尤其是重用了历史上著名的奸相杨国忠,把持超载、势焰熏天,可以说安史之乱也有他的诸多“功劳”。
当唐玄宗面对“六军不发无奈何”的紧迫形势时,他是作何选择的呢? 虽然诗歌的前半部一直在描述唐玄宗是如何的恩泽杨贵妃,他们的爱情是如何的美好,但是到了紧要关头,虽有这万千的宠爱还是免不了 “宛转蛾眉马前死”。估计到了这时候唐玄宗才意识到这几年的醉生梦死的日子终于到头了。可以说诗歌到这里就开始另一部分的叙述,“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后文又浓重的笔墨和带有想象与虚构的手法展现了这个情圣帝王的凄惨晚年,爱人已死,唯有悔恨相伴终身。有人统计,《长恨歌》中,只有十行写爱情的快乐,有八十多行,即超过三分之二的篇幅写失去所爱的感伤情绪。因此,可以说,诗作文本是对帝王至情至爱悲剧的伤感咏叹。
《长恨歌》中的唐玄宗,白居易给出的更多的是人文关怀,这样一个有七情六欲的帝王,其本质的存在应当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自在状态,然而帝王的身份使自己在“后宫佳丽三千人”的处境中却寻找不到真正的“情爱”,好不容易求得的杨家女,也因为自己是帝王,而迫于“六军不发”,无可奈何地“宛转蛾眉马前死”。皇帝也因之失去了“倾国”的心上人。这样一来,在痛心地“回看血泪相和流”之后,剩下的只有“朝朝暮暮”的思念之情。“诗人通过叙说帝王寻求真挚情爱而不得的惨痛经历,将帝王人性向平民化还原,从而达到本真自我的澄明之境。”(1)4唐玄宗的诉求是以希望的形式开始,以对美好未来的设计为中间手段,从而使帝王从当下迁至“将来”,以摆脱帝王生活对人之感情的异化,回到本真的自我。“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是对美好情爱的理想寄托,乃是对帝王生活终极关怀的最高目标。
诗文的后半部分讲了玄宗借助“方士”还魂的方法得以与杨贵妃重遇的故事。诗中的“方士”指的就是我们平时所知的道士。“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我们能想象到大家为了君王夜不能寐而焦急,于是纷纷去寻访道士为玄宗解愁的场景。 “忽闻海上有仙山”,这些努力终于得到成效,在虚无缥渺的蓬莱仙山中寻到了贵妃的踪影得以相见“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
开元二十九年,志得意满的玄宗开始厌倦政事,此时他开始迷恋道教,中国的道教也在这一时期达到了鼎盛。其实,唐玄宗在还没有登基的时候就曾与许多僧道人物有过交往。后来,在铲除太平公主势力的时候,这些人给了他不少的帮助。即位后,玄宗将儒家思想确立为治国的基本思想,而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和玄宗崇尚节俭重合在一起。玄宗曾经亲自为道家名著《道德经》做注释,道举也成为科举中的一科。道家思想作为对国家统治的辅助工具,起到了很正面的作用。但是慢慢的这种作用发生了变化,玄宗开始宠溺与仙道之术,一些奸佞之人极力讨好他,并因此得到任用。最后,在一片崇道求仙生中,安史之乱爆发了。然而此时的玄宗仍对道教深信不疑,战乱平息后,回到长安,仍炼丹服药。《长恨歌》中的这一段描写极好的折射了玄宗崇道求仙的历史事实。
★ 历史上励志的句子
★ 长恨歌教学设计
★ 长恨歌 教案
【《长恨歌》中杨玉环的形象美(精选10篇)】相关文章:
长恨歌教案2024-01-05
白居易《长恨歌》教学设计2023-07-01
长恨歌改写作文2022-05-07
《长恨歌》与《长恨歌传》比较论2024-01-27
白居易《长恨歌》的读后感2022-06-07
观看《长生殿》小说个人观后感800字2023-06-04
《猫妖传》的观后感2022-12-01
白居易在《长恨歌》中的道教情结2022-09-08
读白居易《长恨歌》有感2023-04-15
《长生殿》读后感2023-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