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的来历

时间:2023-05-23 08:06:23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对联的来历(精选10篇)由网友“棉尾”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对联的来历,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对联的来历

篇1:对联的来历

对联的来历

对联是在古代的“桃符”和“对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国最早的对联出现在一千多年前,具史料记载,后蜀广正二十七年(公元九***年)的春节前夕,后蜀主孟昶因平日善习联语,故趁新年来到之际,忽然下了一道命令,要求群臣在“桃符板”上题写对句,以试才华。群臣们各自写好一幅,耐心等待审查。孟昶一一看过,均不满意。于是他就亲自提笔,在“桃符板”上写了“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就是我国用文字记载下来的一幅最早的春联。

对联的格式精巧玲珑的对联,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习惯,而且在群众广泛运用的基础上还有一种统一点要求,固定的格式,

《对联的.来历》()。从文学角度来看,它是我国民间文化遗产中讲究较多、要求较严的一种特殊文体。从格式上看,它紧密结合现实生活中间有两个门框和一个门楣道特点相应地由三部分组成:上联:第一句,也叫出句;下联:第二句,也称对句;横额:也叫横批或横披。上、下联是对联的主体,有和壁之妙,缺一不可。另外,对联主实际运用中,上、下联文字不管多长,一般都没有标点,这也是格式上的一种特殊讲究。但也有例外。

更多对联知识介绍:

小学生对联大全

赞美老师的对联

名胜古迹对联

篇2:对联的来历

对联的来历

对联是中华民族的国粹。神奇的汉字造型以及微妙的对仗效果造就对联这一独特艺术形式。可以说,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语言文字能像汉字这样达到这种天造地设、鬼斧神工的境界。对联所兼备的赋、骈文、诗、词、曲等文学基因,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审美特征和实用价值。它和谐的韵律、匀称的对偶、跌宕的平仄,不但深受中国人民的喜爱,而且还随着中外文化的交流,逐步被周边国家的文人、学者所认识,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只要有中国汉字的存在,对联这一艺术就不会消亡,而且必将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对联多依从古典艺术语言,所以它具有典雅、精练、优美的特征。它多种多样的表现手法,使得人们在这一艺术的天国里得以充分的发挥和享受,使人们从中汲取无尽的知识和营养。或状物写景、或咏物言志、或寓意抒怀、或扬善抑恶、或陶冶情操等等,它无不驾驭得法、运用自如。它能引人入胜、发人深醒、耐人寻味、给人启迪。似警钟可清心脾,若号角以励弘志,如明镜能察己过,像金石以鉴是非。它是自然音乐的显现,传统文化的精粹,人文思想的升华,生活哲理的结晶。可谓,“两行墨迹播事理,一缕春风醉古今”。

远在周秦时代,民间就有了在门前挂桃符的习俗,以用于驱鬼除邪。《后汉书·礼仪志》说,“以桃印,长六寸,方三寸,五色书文如法,以施门户,止恶气。”据传,古代东海度朔山有一大桃树,树下有神荼、郁垒二神,主管万鬼,如遇见鬼祟,他们就把它捆起来喂老虎。后来,民间在春节时,便在桃木板上画上二神像,以去鬼瘴,这就是关于桃符的最初记载。后来,人们将这一习俗继承下来。到了宋代,人们已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将乞求吉祥或驱鬼避邪的联句写在纸上,贴在门上,这就是延续了几千年的门贴。

对联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受上古书籍中的对偶句的影响。对偶句式、句法,早在先秦之前就已形成。如《尚书》中有“满招损,谦受益”的对句;《诗经》中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菲菲”的对句;《易经》中有“乾以易知,坤以简能”的对句;《论语》中的“学而不思则国,思而不学则殆”的对句;《道德经》中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都是工整的对偶句。秦汉瓦当有“千秋万岁,长乐未央”的对句,对工极巧,令人叹止。刘麟生先生在其《中国骈文史》中说道:《道德经》中裁对之法意境变化多端:“有连联作对者,有参差作对者,有分字作对者,有复其字作对者”,还说“古今作对之法,《诗经》中殆无不必具。”自觉运用对句艺术应用于创作作品中,始于西汉的司马相如等赋家。赋是一种半文半诗的文体,很讲究文彩和韵律。赋最大的特点是讲究骈偶对仗。到了南朝,诗人以做诗工稳为胜。齐、梁时期,著名诗人沈约创造了“永明体”。“永明体”严格要求对仗和声律,并有了“四声八病”之说(“四声”即平、上、去、入四声;“八病”即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南史·陆厥传》说:“永明末……汝南周颙善识声韵‘(沈)约等文皆用宫商’以平上去入为四声,以此制韵……五字之中,音韵悉异;两句之内,角徵不同,不可增减,世呼为‘永明体’。”关于永明体诗的声律特征,沈约在《宋书·谢灵道传论》中曾说道:“欲使宫羽相变,低昂舛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这为以后对联走向成熟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篇3:对联的来历精选

对联的文体渊源

对联是由律诗的对偶句发展而来的,它保留着律诗的某些特点。古人把吟诗作对相提并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对联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上联尾字仄声,下联尾字平声。这些特点,都和律诗有某些相似之处,所以有人把对联称为张贴的诗。但对联又不同于诗,它只有上联和下联一般说来较诗更为精炼,句式也较灵活,可长可短,伸缩自如。对联可以是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九言,也可以是十言、几十言。在我国古建筑中,甚至还有多达数百字的长联。对联无论是咏物言志,还是写景抒情,都要求作者有较高的概括力与驾御文字的本领,才可能以寥寥数语,做到文情并茂,神形兼备,给人以思想和艺术美的感受。

对联的起源时间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茶”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末年(公元九**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对联的发展高峰

一直到了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据《簪云楼杂话》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后,除夕前,曾命公卿士庶家门须加春联一副,并亲自微服出巡,挨门观赏取乐。尔后,文人学士无不把题联作对视为雅事。入清以后,对联曾鼎盛一时,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对联的影响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还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篇4:对联的来历精选

春联,起源于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

据《后汉书·礼仪志》所载,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降鬼大神“神荼”、“郁垒”的名字。“正月一日,造桃符着户,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记载:“春联者,即桃符也。”五代十国时,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题写联语。《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中国的第二副春联。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和“春联”。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春联,俗称“门对”,又名“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称春联。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春联真正普及始于明代,与朱元璋的提倡有关。据史料记载,有一年过年前,朱元璋曾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副春联,以示庆贺。原来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

春联堪称中华民族独创的艺术奇葩,它以雅俗共赏的特性深受世代人民喜爱。有人曾这样概括春联:“两行文字,撑天柱地;一副对联,评古涵今。”贴春联,是重要的年节民俗。春节前夕,家家户户都要贴上红红的春联,一副副透着喜庆和热烈的春联表达了人们迎新纳福、企盼新生活的美好愿望。

春节对联成对出现的由来

在农村或者小县城时常可以看到一些特别颜色纸张写的春联风俗:原先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但庙宇用黄纸,家里老人去世了,晚辈家一般从当年起三年不帖红春联,守制(服孝未满)用白、绿、黄三色,第一年用白纸,第二年绿纸,第三年黄纸,第四年服丧期满才恢复用红纸,故白绿黄三色的对联俗称孝联孝春联或丁忧联。也有的地方头年贴黄对联,次年贴蓝对联,第三年贴绿对联。也有的地方干脆三年都不贴对联以寄托哀思,故春节贴对联是有必要的。

春节普天同庆,故除了各家门口要贴春联外,猪舍,鸡鸭舍等处也要贴对联,寓意六畜兴旺,格式一般鸡鸭满圈,牛羊成群,六畜兴旺等。还有神仙的对联:灶王爷的春联是: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意为灶神上天后向玉帝汇报时多说好话,下凡回来时多降吉祥,俗称送灶神。土地爷的春联是:土中生白玉,地内长黄金。意为只要辛勤劳动,就能在土地中得到收获。天地爷的春联是:天高覆万物,地厚载群生。短短10个字,把天地间的一切全都包罗了进去。院子里的大树需贴上树大根深、院子里的墙面需贴上春光明媚、家里靠炕的墙上需贴上幸福健康、厨房里需贴上勤俭节约等。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中原春节就户悬“桃梗”,又称“桃符”。清代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春联》记载:“春联者,即桃符也。自入腊以后,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书写春联,以图润笔,祭灶之后,则渐次粘挂,千门万户,焕然一新。”从传统春联“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象更新”和宋王安石诗句“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中,也看出春联与桃符的关系。

什么是桃符呢?据《淮南子》说,这种“桃符是用一寸宽、七八寸长的桃木做的。在桃木板上写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悬挂在门两旁。或者还画上这两个神象——左神荼、右郁垒。古人是以桃符上书画此二神来压邪的。这也就是民间俗称的“门神”。到了公元七百多年的五代,蜀后主孟昶亲手写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中国最早的一副春联。自孟昶题桃符以后,文人学士便群起效仿,把题春联视为雅事,于是题春联之风便逐渐流传。但是,到时了宋代,“春联”还是称之为“桃符”的。联语却不限于题写在桃符上,推用在楹柱上,后人名曰“楹联”。宋代以后,宜春帖多用联语,且把粉红笺写出。有些人集诗经古语,有的集唐宋诗句。相传可考的,有王沂公皇帝阁立春联:“北陆凝阴尽,千门淑气新。”这是春联中挂人齿颊的。

篇5:对联的来历精选

前一段时间写过一些对联趣谈,其中有一个读者问道:“那个时候就有对联了吗?”,今天又翻了一下相关内容,给大家分享一下对联的由来和几种比较有意思的对联。

说起对联,大家最熟悉的莫过于每年过年贴的春联了。宋代王安石的诗《元日》有言,“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可见贴春联也是一种古老的习俗了。但春联只不过是对联的一种。

对联又称楹联、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等,起源于桃符。

相传,对联起源于五代后蜀主孟昶[chǎng]。他在寝室门桃符板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谓“题桃符”。这要算是中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但也有其他说法,中国最早楹联出现在唐代,有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出土敦煌遗书为据。

这里给大家补充一下,“桃符”指的是古时挂在大门上的两块画着门神或者写着门神名字,用于辟邪的桃木板,相当于门神像。“五代”是中国历史上介于唐朝和宋朝之间的一个历史时期,在这段时间朝代更换频繁,因为很多人对于历史阶段只是一个大概了解,但实际上还有很多阶段,包括历史书都没有详细讲述,所以怕大家不太清楚这个时代,稍带一提。

但是呢,从文学史上来看,对联是从古代诗文辞赋中的对偶句逐渐演化而来,在这个过程中大概经历了三个阶段。也就是对偶阶段,骈偶阶段和律偶阶段。

对偶阶段的时间跨度为先秦,两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古诗文中出现了对偶句,比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之类的;骈偶阶段起源于东汉的辞赋,兴于魏晋,盛行于南北朝,是以对偶句组织的骈文;律偶阶段始于魏晋,到了唐代正是形成,即一般的五、七言律诗。

所以对联起源很早,至于起源时间,看你整么定义了。因为很多对联不是说一定是贴在门上,叫做楹联,从先秦两汉都有对联的痕迹了。你可以认为起源于唐朝或五代时期,也可以看作是更早起源于先秦时期,那么我本人倾向于后一种。

事实上对联的形式有很多种,只要对得上都算作是对联,只是有好坏之分罢了。甚至胡乱对也是一种对子,对得好的讲究一个对仗工整,平仄合宜,先后呼应。所以我认为对联起源时期倾向于更早一些。

在给大家分享两种对联,一种是“绝对”,一种是“回文联”。

所谓“绝对”,一般是经历长时间在民间流传下来的,难度很大的对联,有些已经有了下联,有的至今无人能对。

“烟锁池塘柳”就是一个很有名的“绝对”,相信很多人都听过,出自晚明陈子升的《中洲草堂遗集》,迄今为止已经超过3。

“烟锁池塘柳”这五个字偏旁包括了“金、木、水、火、土”五行,因此下联也应该有与”五行“相对之意。有人以”灰堆镇海楼“为下联,但也只是形式上对仗,上下联雅俗差距很大,还有人将”灰堆“改为”炮堆“,依然不够好,这就属于对的不好的对联,但也算是对联。还有什么”炮架镇江城“,虽然气势上比前者要好,但仍然不够好,平仄对仗存在缺陷。

后来有人对出了不论是平仄还是意境上都非常协调的下联:”茶烹凿壁泉“,这个下联不仅意境上和韵律上对得好,更为难得的是对仗的偏旁均在下部,殊为难得。补充一下,”烹“字下面四点水是”火“得意思,”凿“字繁体字下面是”金“字,因为我们的现在的汉字都是经过简化的,所以对一些繁体字不熟悉,也就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了。

回文联即以回文的形式写成的对联,既可以顺着读也可以倒着读,颇有意思。自古即今传下来的回文联相当多,摘录几副,与君共赏之。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

僧游云隐寺,寺隐云游僧。

篇6:新年对联的来历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因为它是正月初一,所以它是农历中一年的开始。每到这时,家人团聚,热烈庆祝,称为“过年”。过年时,家家户户都喜欢写春联,贴春联,用吉祥的语句表达对新的一年的祝愿与期盼,因此,春联就成为了我国节日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了。

春联的历史很悠久,它的前身叫做“桃符”。即用暗红色的桃木削成长方形的木板,在木板上画上两个神像———神荼(tú;)和郁垒的画像,钉在大门两旁,用来驱鬼辟邪,以求吉利。

到了五代十国时期,后蜀有位君主叫孟昶(chǎng)。一年除夕时,他心情很好,便让身边的翰林学士辛寅逊在桃木板上写两句吉庆话,想挂在自己卧房的门口。当辛寅逊写完后,孟昶看了不中意,于是提起笔来,亲自写了10个字:“新年纳余庆, 佳节号长春。” 字虽不多,但这两句话非常吉利。“余庆”就是余福。意思是新的一年又接受新的福气。第二句是美好的节日叫做春节,意味着温暖的春天永驻人间。这10个字不仅对仗工整,而且把“新春佳节”4个字巧妙地嵌在了里边。所以当孟昶写完,身边的大臣们都叫好,孟昶自然也很高兴。

从这以后,桃符就逐渐演变成对联,后来桃木又被红纸所代替。一到春节,家家门上贴着鲜红耀眼的对联,喜庆的气氛自然更浓了。

对联的.简介

春联,春联也作门符、春贴立春榜(朝鲜)、福贴、对联、门对、对子、挥春(晖春)、春仔等,是一种在春节时使用的传统装饰物,把贺年的吉利字词用漂亮的书法,写在纸上而成,一般是贴在墙、门之上,在华人社会、朝鲜半岛和越南,每逢春节人们都会贴春贴,以增加节日的喜庆气氛。

其中写成对联的又叫春联,但有些地区“春联”也是各种春贴的统称,而有些地区又把条状、不成对的春贴称为春条。朝鲜则有立春榜、立春书、立春贴等名称,简称春榜、春贴、春帖等。传统春贴是由人手以毛笔书写,但现在亦有机器印制的春贴。春联的种类较多,有街门对、屋门对等,每幅春联都有横批。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春节,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篇7:对联的来历作文

对联的来历作文

人们为什么要在过年的时候贴上对联呢?那是因为古时候,有一个叫“年”的怪兽,每次新年,它就会来到这里来搞破坏,人们就买对联和鞭炮来吓唬它,用对联的红色把它的眼睛刺疼,用鞭炮来吓唬它。人们就把这个叫年的怪兽吓跑了。

每当过年的时候,书法家就大笔一挥,金光闪闪的大字就刻在了红彤彤的纸上,人们便把它买下来,贴在自己的家门上,防止那个叫年的怪兽再来捣乱。

对联有很多种类:有的是通用联——如春联,专用联——如茶联。寿联、婚联、喜联、挽联……

新年的那一天,我和爸爸起得很早,爸爸让我和他一起来贴对联,我当时的`心里可兴奋了!

爸爸让我把胶带撕成一条一条的,我按爸爸的要求撕成一条条的,当我的手快放不下时侯,我就问爸爸,爸爸您快好了吗?我的手快放不下了。爸爸让我把手上的胶带小心翼翼的贴了上去,当贴完的时候,看起来贴得很好,我心里美滋滋的,我还看见了两列字,上面写着,一帆风顺年年好,万事如意步步高。我猜今年的祝福肯定在我的身上。

中国的传统文化真多啊!我一定好好学习,知道更多的关于中国的传统文化知识。

篇8:关于春节对联的来历

据说五代时的后蜀国国君孟昶是个喜欢标新立异的国君,在公元964年岁尾的除夕,他突发奇想,让他手下的一个叫辛寅逊的学士,在桃木板上写了两句话,作为桃符挂在他的住室的门框上。这两句话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第一句的大意是:新年享受着先代的遗泽。第二句的大意是:佳节预示着春意常在。由此开始,桃符的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变化,这不仅表现在开始用骈体联语来替代“神荼”、“郁垒”,而且还扩展了桃符的内涵,不只是避邪驱灾,还增加了祈福、祝愿的内容。这就成了中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到了宋代,在桃木板上写对联,已经相当普遍了。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反映了每到除夕之日,家家户户挂桃符的盛况。同时,随着门神的出现和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来书写桃符,以往的桃符所肩负的驱邪避灾的使命逐渐转移给门神,而桃符的内容则演化成用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降临和五谷丰登的美好心愿。

“春联”一词的出现,则是在明代初年。当年明太祖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喜欢排场热闹,也喜欢大户人家每到除夕贴的桃符,就想推广一下。在一年的除夕前他颁布御旨,要求金陵的家家户户都要用红纸写成的春联贴在门框上,来迎接新春。大年初一的早晨,朱元璋微服巡视,挨家挨户察看春联。每当见到写得好的春联,他就非常高兴,赞不绝口。在巡视时见到一家没有贴春联,朱元璋很是生气,就询问什么原因,侍从回答说:这是一家从事杀猪和劁猪营生的师傅,过年特别忙,还没有来得及请人书写。朱元璋就命人拿来笔墨纸砚,为这家书写了一副春联:“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写完后就继续巡视。过了一段时间,朱元璋巡视完毕返回宫廷时,又路过这里,见到这个屠户家还没有贴上他写的春联,就问是怎么回事?这家主人很恭敬地回答道:“这副春联是皇上亲自书写的,我们高悬在中堂,要每天焚香供奉。”朱元璋听了非常高兴,就命令侍从赏给这家三十两银子。由此可见,“春联”的得名和推广,是朱元璋采取行政命令的办法,颁布御旨才得以在家家户户推广开来的。

春节,是中华民族“百节之首”。在中国历史文明中,庆祝春节的习俗很多,至今在民间尤其是农村中保存最广的习俗当是帖春联和贴门神。

贴春联,是民间庆祝春节的第一件事情。每当春节将近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在大门两边贴上崭新的春联,红底黑字,稳重而鲜艳。表达一家一户对新年的美好愿望,诸如“六畜兴旺,五谷丰登”之类。一些春联还注意反映不同行业、不同家庭不同的“幸福观”。因此,认真研究春节时人们张贴的春联,无疑是观察民间风情的一个有意义的途径。

贴春联的习俗究竟起于何时,至今无准确的材料可资查证。不过,大约可能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可以在史籍中证实的。此外,根据《王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茶、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茶、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茶、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茶、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良好心愿。

篇9:春节对联的来历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每逢过年,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上面分别书写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tú)”和“郁垒”的名字,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延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据历史记载,后蜀之主孟昶(chǎng)在公元

964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了,所以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当时春联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对联。他在金陵(现在的南京)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员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须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他亲自穿便装出巡,挨门挨户观赏取乐。当时的文人也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写春联便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

入清以后,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对联犹如盛唐的律诗一样兴盛,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篇10:百家姓对联:危姓对联及危姓来历

危(wēi)氏源出于三苗族。相传上古时帝尧因儿子丹朱行为不检,故而把帝位禅让给舜。丹朱联合鄱阳湖一带的三苗部族起兵,与舜争夺天下。舜派大禹领兵镇压,禹在丹水一带打败了三苗,三苗君主被杀,丹朱不知所终。叛乱被平息后,舜帝将三苗族人迁徙到西北的三危山(甘肃省敦煌东)一带居住。三苗后裔遂以危为姓,称危氏。

望成二郡;

源自三苗。

——全联典出危姓的源流和郡望。

诗书铭美临川郡;

俎豆宗光太史堂。

——全联典出危姓的郡望和堂号。

拱辰代父题《初月》;

教授行医写《效方》。

——上联典指宋代人光禄卿危拱辰,性情孝顺,十四岁时,曾代父亲题写初月》诗,令尹都感到惊异。下联典指元代名医危亦林,医术精妙,所治全活者甚众。任本州医学教授。有《世医得效方》,对中医伤科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居士痴心收画卷;

拱之学艺列先驱。

——上联典指清代书画家危闻箕,光泽人。号通石庵居士。以收画著名于时。下联典指红军女干部危拱之,1929年去苏联高尔基艺术学院学习。回国后任红军学校俱乐部主任、工农剧社总社副社长等职,被誉为红军文艺工作的先驱。

附:

仁敷梓里;

孝鉴枫宸。

——佚名撰危姓宗祠联。上联典指明代光泽人危应宗。下联典指明代临海人危贞昉。

代父题月;

哭主蒙尘。

——佚名撰危姓宗祠。上联典指宋代人危拱辰。下联典指北宋末光泽人危翁一。

辅弼才优,朝廷实赖匡襄力;

萑苻盗起,乡里咸资捍卫功。

——佚名撰危姓宗祠联。上联典指五代吴越丞相危德昭的事典。下联典指后梁信州刺史危仔昌事典。

优秀议论文:对联的来历

百家姓对联:卢姓对联及卢姓来历、卢姓宗祠联

百家姓对联 姓氏对联——潘姓及潘姓来历

百家姓对联姓氏对联—皮姓对联及皮姓来历

百家姓对联:昝姓对联及昝姓来历、昝姓宗祠联

百家姓对联:包姓对联及包姓来历、包姓宗祠联

百家姓对联:经姓对联及经姓来历、经姓宗祠联

百家姓对联:栾姓对联及栾姓来历、栾姓宗祠联

百家姓对联:游姓来历及游姓对联、游姓宗祠联

百家姓对联:暴姓对联及暴姓来历、暴姓宗祠联

对联的来历
《对联的来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对联的来历(精选10篇)】相关文章:

百家姓对联:郭姓对联及郭姓来历、郭姓宗祠联2022-08-03

百家姓对联:班姓对联及班姓来历、班姓宗祠联2023-12-15

百家姓对联姓氏对联—卞姓对联及卞姓来历2022-07-06

百家姓对联姓氏对联—廉姓对联及廉姓来历2022-09-21

百家姓对联:陆姓对联及陆姓来历、陆姓宗祠联2022-09-17

百家姓对联:沙姓来历及沙姓对联、沙姓宗祠联2023-12-26

贴春联的来历2023-01-26

百家姓对联:龚姓对联及龚姓来历、龚姓宗祠联2022-04-29

百家姓对联:芮姓对联及芮姓来历、芮姓宗祠联2023-03-18

百家姓对联:成姓对联及成姓来历2022-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