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意诗选》白居易

时间:2023-05-25 08:11:51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寓意诗选》白居易(锦集8篇)由网友“飘尘”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寓意诗选》白居易,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寓意诗选》白居易

篇1:《寓意诗选》白居易

《寓意诗(选一首)》白居易

【原文】

寓意诗

促织不成章,

提壶但闻声。

嗟哉虫与鸟,

无实有虚名。

与君定交日,

久要如弟兄。

何以示诚信?

白水指为盟。

云雨一为别,

飞沉两难并。

君为得风鹏,

我为失水鲸。

音信日已疏,

恩分日已轻。

穷通尚如此,

何况死与生!

乃知择交难,

须有知人明。

莫将山下松,

结托水上蘋。

【赏析】

寓意诗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寓言诗,在封建社会,诗人们常以此形式曲折地针砭时弊,讽刺现实。

白居易的《寓意诗》共有五首,这里选录的是其中一首。

元和十年,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被贬原因,一方面是受执政者的诬陷排挤所致,另一方面,与他青年时代的朋友,内兄杨虞卿的卖友求荣也不无关系。杨虞卿是诗人在宣城结识的朋友,有十七、八年的交谊。《白氏长庆集·与杨虞卿书》记载:“且与师皋(虞卿字)始于宣城相识,迨于今十七、八年,可谓故矣;又仆之妻,即足下从父妹,可谓亲矣;亲如是,故如是,人之情又何加焉?”然而,正是这位好友兼亲戚的杨虞卿,在诗人遭受打击时,竟见利忘义,卖友求荣,诗人对此事一直耿耿于怀,因此作此诗以讽刺之,表达愤恨之心。

首二句借促织、提壶以起兴,感叹名不副实之物的恶劣。促织从未织成过一匹锦绣,提壶鸟实际上也并不会斟酒。这两种动物都是徒有虚名,在正直的诗人看来,都是十分卑劣的东西。诗歌一开始就流露出极大的愤慨之情,显然意有所指,接下来必是要讽刺某种他所嫉恨的人物。然而,诗人似乎是为了造成一个小的悬念,竟然笔锋陡转,大谈起与一个朋友的情谊来。“与君定交日,久要如弟兄。何以示诚信?白水指为盟”四句显示了一对朋友间似乎忠贞不贰、生死不渝的友情。久要:意为旧约、旧交。语出《论语·宪问》:“久要不忘平生之言。”白水:据《左传》载,晋公子重耳(即后来的晋文公)说:“所不与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遂投其璧于河。此外借用重耳与舅氏相盟的故事,暗寓作者与杨虞卿的郎舅关系。朋友间亲如弟兄,则自非一般相识可比,何况还指白水为盟,信誓旦旦地表示要永远结好呢!此处借用晋公子重耳与其舅子犯以白水为盟的故事,当是有所隐喻。子犯跟随重耳流亡多年,没有子犯的帮助,也就会有后来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所以此处“白水指为盟”一句,正在于表现极为诚挚的友情关系。至此,诗歌给人的印象似乎是表现一对生死不渝,千古难觅的知音朋友了。

“云雨一为别,飞沉两难并。”云雨:梁昭明太子萧统与人书说:“风流云散,一别如雨。”联系下文“飞沉”来看,飞,指云,喻杨虞卿;沉与雨,喻作者本人。命运对人的安排是如此地不同,一飞一沉,二人的际遇竟截然相反,“君为得风鹏,我为失水鲸”高飞者如乘风之鹏鸟,沉沦者若失水之鲸鱼。前者青云得志,鹏程万里;后者漂泊下层,为小人所困。得风鹏:语本《庄子·逍遥游》大鹏“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之语,用以讽刺杨氏出卖好友,而青云得志。

失水鲸:《战国策·齐策》:“海大鱼,荡而失水,则蝼蚁得志。”此处用来借喻自己为小人所困。“飞沉两难并”与上文“久要如弟兄”形成鲜明的对比。一对亲如弟兄的朋友理应相互关怀、扶持,但象杨虞卿这样没有丝毫情谊的`所谓朋友一旦得志,便翻脸不认人,“音信日已疏,恩分日已轻”便是他们之间的必然结局,因此诗人最后感叹道:“穷通尚如此,何况死与生!”穷富不同尚且疏远,哪里还谈得上生死不渝的金石之交呢!古谚语有“一死一生,乃见交情;一贵一贱,交情乃见”的说法。白诗本此,暗喻杨氏是个势利小人。

最后四句是诗人从上面的叙述中得出的结论。他告诫人们,莫以耐寒抗冷、经冬不凋的松柏与漂浮不定的浮萍相结交。同时诗人以山下松自喻,如同左思《咏史》诗所谓“涧底松”,自谦为出身贫寒的人。

出身贫寒而品格高尚,正是诗人的自画像。

此诗层次清晰,叙述明白流畅,虽是寓言诗,却爱憎分明,指斥明白。表现了诗人嫉恶如仇,不屈不挠的大胆斗争精神。

许多对白诗不满的人,常常以“直露”、“浅易”和“不知比、兴”来对它进行责难。而从前面的《感鹤》、《秦吉了》和这首《寓意诗》,我们可以看出这些指责是片面的,因为这些诗本身就是善于比兴,形象生动的最好例证。

篇2:《有木诗选》白居易

《有木诗八首选一首》白居易

有木诗八首选一首

白居易

有木名凌霄,

擢秀非孤标;

偶依一株树,

遂抽百尺条。

托根附树身,

开花寄树梢;

自谓得其势,

无因有动摇。

一旦树摧倒,

独立暂飘飖;

疾风从东起,

吹折不终朝。

朝为拂云花,

暮为委地樵;

寄言立身者,

勿学柔弱苗。

白居易诗鉴赏:

《有木诗》是一组寓言诗,借树木喻人事,一共八首。诗人在序中说:“余读《汉书》列传,..又见附丽权势,随之覆亡者。其初皆有动人之材,足以惑众媚主,莫不合于始而败于终也。因引风人骚人之兴,赋《有木》八章,不独讽前人,欲儆后代尔!”

这段话是写诗人在阅读史书时,看到很多佞臣,或无所可否,曲意奉迎;或蛊惑上下,离间君臣;或依附权势,飞扬跋扈;或表里不一,色仁行违。开始无不具有出众之材,足以迷惑众人,谄媚主上,以致嚣张一时,最终却免不了身败名裂。诗人有感于此,因而作《有木》诗八篇,不仅讽刺前人,更是警诫后代,以免重蹈覆辙。这里选录的一首专意讽刺“附丽权势,随之覆亡者”,假借凌霄花来比喻那些通过各种卑劣手段窜踞高位而免不了以失败告终的人。诗的首句点明所咏是凌霄,此花不能说不美丽,且高高在上,挺拔突出,但并非傲视群芳,昂然独立。而是“ 偶依一株树,遂抽百尺条”,诗人用一“偶”字来修饰“依”,说明凌霄花不择良莠,只要有靠山,就会趋炎附势,顺藤而上,抽绎出长长的枝蔓来。这四句刻画凌霄花攀附它枝的本性。下四句对这种本性进一步表现,说它的根部附托在树干上,花开在树梢上,紧紧依附,一旦得势,便得意扬扬,自我陶醉,以为今生今世再也没有什么力量能使它动摇了。第三小段则写一旦树被摧倒,凌霄的生命连一早上难以维持,即使能自立,也是暂时的,摇摆不定的.。这就是依附于他物的必然下场。最后四句是总结,感叹曾几何时还高攀入云的凌霄花,转眼之间,竟成了弃之于地的柴草。诗人谆谆告诫人们,千万要以此为戒,切勿做柔弱不堪、依附于人的小苗。

这首诗的主题很鲜明,但诗人是通过形象的刻画表现出来的,思想巧妙地隐含在形象之中。虽然最后一句“寄言立身者,勿学柔弱苗”直接劝诫人们应自立、自强,不可攀附高枝,免得随其覆亡,但全诗的大部分笔墨用于描绘凌霄花的各种形态。对凌霄花的刻画句句吻合这种花本身从生长到衰落的特点,同时又恰到好处地用以象征那些依附权势、攀附高位,一得小利,便洋洋自得,而最终又自取灭亡的小人,从而曲折地反映出诗人的褒贬倾向。比喻贴切,不露斧凿痕迹,读来形象跃然,富有教育意义。

篇3:白居易《有木诗选》赏析

有木名凌霄,擢秀非孤标;偶依一株树,遂抽百尺条。

托根附树身,开花寄树梢;自谓得其势,无因有动摇。

一旦树摧倒,独立暂飘飖;疾风从东起,吹折不终朝。

朝为拂云花,暮为委地樵;寄言立身者,勿学柔弱苗。

鉴赏:

《有木诗》是一组寓言诗,借树木喻人事,一共八首。诗人在序中说:“余读《汉书》列传,又见附丽权势,随之覆亡者。其初皆有动人之材,足以惑众媚主,莫不合于始而败于终也。因引风人骚人之兴,赋《有木》八章,不独讽前人,欲儆后代尔!”这段话是写诗人在阅读史书时,看到很多佞臣,或无所可否,曲意奉迎;或蛊惑上下,离间君臣;或依附权势,飞扬跋扈;或表里不一,色仁行违。开始无不具有出众之材,足以迷惑众人,谄媚主上,以致嚣张一时,最终却免不了身败名裂。诗人有感于此,因而作《有木》诗八篇,不仅讽刺前人,更是警诫后代,以免重蹈覆辙。这里选录的一首专意讽刺“附丽权势,随之覆亡者”,假借凌霄花来比喻那些通过各种卑劣手段窜踞高位而免不了以失败告终的人。诗的首句点明所咏是凌霄,此花不能说不美丽,且高高在上,挺拔突出,但并非傲视群芳,昂然独立。而是“偶依一株树,遂抽百尺条”,诗人用一“偶”字来修饰“依”,说明凌霄花不择良莠,只要有靠山,就会趋炎附势,顺藤而上,抽绎出长长的枝蔓来。这四句刻画凌霄花攀附它枝的本性。下四句对这种本性进一步表现,说它的.根部附托在树干上,花开在树梢上,紧紧依附,一旦得势,便得意扬扬,自我陶醉,以为今生今世再没有什么力量能使它动摇了。第三小段则写一旦树被摧倒,凌霄的生命连一早上难以维持,即使能自立,也是暂时的,摇摆不定的。这就是依附于他物的必然下场。最后四句是总结,感叹曾几何时还高攀入云的凌霄花,转眼之间,竟成了弃之于地的柴草。诗人谆谆告诫人们,千万要以此为戒,切勿做柔弱不堪、依附于人的小苗。

这首诗的主题很鲜明,但诗人是通过形象的刻画表现出来的,思想巧妙地隐含在形象之中。虽然最后一句“寄言立身者,勿学柔弱苗”直接劝诫人们应自立、自强,不可攀附高枝,免得随其覆亡,但全诗的大部分笔墨用于描绘凌霄花的各种形态。对凌霄花的刻画句句吻合这种花本身从生长到衰落的特点,同时又恰到好处地用以象征那些依附权势、攀附高位,一得小利,便洋洋自得,而最终又自取灭亡的小人,从而曲折地反映出诗人的褒贬倾向。比喻贴切,不露斧凿痕迹,读来形象跃然,富有教育意义。

篇4:白居易《寓意诗》赏析

其一

豫樟生深山,七年而后知。

挺高二百尺,本末皆十围。

天子建明堂,此材独中规。

匠人执斤墨,采度将有期。

孟冬草木枯,烈火燎山陂。

疾风吹猛焰,从根烧到枝。

养材三十年,方成栋梁姿。

一朝为灰烬,柯叶无孑遗。

地虽生尔材,天不与尔时。

不如粪上英,犹有人掇之。

已矣勿重陈,重陈令人悲。

不悲焚烧苦,但悲采用迟。

其二

赫赫京内史,炎炎中书郎。

昨传征拜日,恩赐颇殊常。

貂冠水苍玉,紫绶黄金章。

佩服身未暖,已闻窜遐荒。

亲戚不得别,吞声泣路旁。

宾客亦已散,门前雀罗张。

富贵来不久,倏如瓦沟霜。

权势去尤速,瞥若石火光。

不如守贫贱,贫贱可久长。

传语宦游子,且来归故乡。

其三

促织不成章,提壶但闻声。

嗟哉虫与鸟,无实有虚名。

与君定交日,久要如弟兄。

何以示诚信,白水指为盟。

云雨一为别,飞沉两难并。

君为得风鹏,我为失水鲸。

音信日已疏,恩分日已轻。

穷通尚如此,何况死与生。

乃知择交难,须有知人明。

莫将山上松,结托水上萍。

其四

翩翩两玄鸟,本是同巢燕。

分飞来几时,秋夏炎凉变。

一宿蓬筚庐,一栖明光殿。

偶因衔泥处,复得重相见。

彼矜杏梁贵,此嗟茅栋贱。

眼看秋社至,两处俱难恋。

所托各暂时,胡为相叹羡?

其五

婆娑园中树,根株大合围。

蠢尔树间虫,形质一何微。

孰谓虫至微,虫蠹无已期。

孰谓树至大,花叶有衰时。

花衰夏未实,叶病秋先萎。

树心半为土,观者安得知。

借问虫何在,在身不在枝。

借问虫何食,食心不食皮。

岂无啄木鸟,嘴长将何为。

鉴赏其三:

寓意诗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寓言诗,在封建社会,诗人们常以此形式曲折地针砭时弊,讽刺现实。白居易的《寓意诗》共有五首,这里选录的是其中一首。

元和十年,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被贬原因,一方面是受执政者的诬陷排挤所致,另一方面,与他青年时代的朋友,内兄杨虞卿的卖友求荣也不无关系。杨虞卿是诗人在宣城结识的朋友,有十七、八年的交谊。《白氏长庆集·与杨虞卿书》记载:“且与师皋(虞卿字)始于宣城相识,迨于今十七、八年,可谓故矣;又仆之妻,即足下从父妹,可谓亲矣;亲如是,故如是,人之情又何加焉?”然而,正是这位好友兼亲戚的杨虞卿,在诗人遭受打击时,竟见利忘义,卖友求荣,诗人对此事一直耿耿于怀,因此作此诗以讽刺之,表达愤恨之心。

首二句借促织、提壶以起兴,感叹名不副实之物的恶劣。促织从未织成过一匹锦绣,提壶鸟实际上也并不会斟酒。这两种动物都是徒有虚名,在正直的诗人看来,都是十分卑劣的.东西。诗歌一开始就流露出极大的愤慨之情,显然意有所指,接下来必是要讽刺某种他所嫉恨的人物。然而,诗人似乎是为了造成一个小的悬念,竟然笔锋陡转,大谈起与一个朋友的情谊来。“与君定交日,久要如弟兄。何以示诚信?白水指为盟”四句显示了一对朋友间似乎忠贞不贰、生死不渝的友情。久要:意为旧约、旧交。语出《论语·宪问》:“久要不忘平生之言。”白水:据《左传》载,晋公子重耳(即后来的晋文公)说:“所不与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遂投其璧于河。此外借用重耳与舅氏相盟的故事,暗寓作者与杨虞卿的郎舅关系。朋友间亲如弟兄,则自非一般相识可比,何况还指白水为盟,信誓旦旦地表示要永远结好呢!此处借用晋公子重耳与其舅子犯以白水为盟的故事,当是有所隐喻。子犯跟随重耳流亡多年,没有子犯的帮助,也就会有后来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所以此处“白水指为盟”一句,正在于表现极为诚挚的友情关系。至此,诗歌给人的印象似乎是表现一对生死不渝,千古难觅的知音朋友了。

“云雨一为别,飞沉两难并”。云雨:梁昭明太子萧统与人书说:“风流云散,一别如雨。”联系下文“飞沉”来看,飞,指云,喻杨虞卿;沉与雨,喻作者本人。命运对人的安排是如此地不同,一飞一沉,二人的际遇竟截然相反,“君为得风鹏,我为失水鲸”高飞者如乘风之鹏鸟,沉沦者若失水之鲸鱼。前者青云得志,鹏程万里;后者漂泊下层,为小人所困。得风鹏:语本《庄子·逍遥游》大鹏“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之语,用以讽刺杨氏出卖好友,而青云得志。失水鲸:《战国策·齐策》:“海大鱼,荡而失水,则蝼蚁得志。”此处用来借喻自己为小人所困。“飞沉两难并”与上文“久要如弟兄”形成鲜明的对比。一对亲如弟兄的朋友理应相互关怀、扶持,但象杨虞卿这样没有丝毫情谊的所谓朋友一旦得志,便翻脸不认人,“音信日已疏,恩分日已轻”便是他们之间的必然结局,因此诗人最后感叹道:“穷通尚如此,何况死与生!”穷富不同尚且疏远,哪里还谈得上生死不渝的金石之交呢!古谚语有“一死一生,乃见交情;一贵一贱,交情乃见”的说法。白诗本此,暗喻杨氏是个势利小人。

最后四句是诗人从上面的叙述中得出的结论。他告诫人们,莫以耐寒抗冷、经冬不凋的松柏与漂浮不定的浮萍相结交。同时诗人以山下松自喻,如同左思《咏史》诗所谓“涧底松”,自谦为出身贫寒的人。出身贫寒而品格高尚,正是诗人的自画像。此诗层次清晰,叙述明白流畅,虽是寓言诗,却爱憎分明,指斥明白。表现了诗人嫉恶如仇,不屈不挠的大胆斗争精神。

许多对白诗不满的人,常常以“直露”、“浅易”和“不知比、兴”来对它进行责难。而从前面的《感鹤》、《秦吉了》和这首《寓意诗》,我们可以看出这些指责是片面的,因为这些诗本身就是善于比兴,形象生动的最好例证。

篇5:古诗《草》白居易寓意

古诗《草》白居易寓意

赋得古原草送别

作者:白居易 题材:五言律句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注释:

1.赋得:借古人诗句或成语命题作诗。诗题前一般都冠以“赋得”二字。这是古代人学习作诗或文人聚会分题作诗或科举考试时命题作诗一种方式,称为“赋得体”。南朝梁元帝《赋得兰泽多芳草》诗是现存较早“赋得体”诗。而“赋得体”之大兴是在唐代,以后历代沿用。试帖诗比一般赋得体要。

2.离离:青草繁茂样子。

3.远芳:广远草原。

4.晴翠:草原明丽翠绿。

5.王孙:公子王孙。此指所送之人。

6.萋萋:青草长得茂盛样子。

这是作者十六岁所作。本来只是练习应试习作,但因作得好,便成了他成名作。据唐张固《幽闲鼓吹》载:作者初进京城,携诗拜访当时名士顾况。顾借“居易”之名打趣说:“米价方贵,居亦弗易。”待读其诗至“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不禁大为赞赏道:“道得个语,居即易矣!”遂广为延誉。按“赋得体”标准,此诗之结构可谓严谨妥当:前四句写“原上草”,后四句写“古道送别”。然而此诗之佳处远不止于此。其为名作,实因意胜──赞美一种顽强向上生命精神。

赏析:

《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成名作。此诗通过对古原上野草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依依惜别之情。它可以看成是一曲野草颂,进而是生命颂歌。诗前四句侧重表现野草生命历时之美,后四句侧重表现其共时之美。全诗章法谨严,用语自然流畅,对仗工整,写景抒情水乳交融,意境浑成,是“赋得体”中绝唱。

这是一曲野草颂,进而是生命颂歌,而且还写出作者对朋友依依不舍。野草离离,生生不已。离离是生长态势;岁岁枯荣是其生命之律动过程,其意蕴是规律和永恒。然而永恒生命并不是在平庸中延续。诗人把它放在熊熊烈火中去焚烧,在毁灭与永生壮烈对比中,验证其生命力之顽强。野火焚烧象征生命之艰辛和考验;春风吹又生言其顽强不屈,执著不移;侵古道、接荒城则言其无所不往,势不可阻。诗前四句侧表现野草生命历时之美;后四句侧重表现其共时之美。如此野草,才有资格成为宇宙间一切生命象征,才拥有值得人赞美生命意义。尾联扣送别之意,“又”字暗示离别乃古今人事之所难免;别情如春草萋萋,亦人之常情。故前人有“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楚辞·招隐士》)之叹,后人亦有“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之悲。

前人于此诗好评甚多。《古欢堂集杂著》:“刘孝绰妹诗:'落花扫更合,丛兰摘复生'。孟浩然'林花扫更落,径草踏还生'。此联岂出自刘欤?……古人作诗,皆有所本,而脱化无穷,非蹈袭也。”《唐诗成法》:“不必定有深意,一种宽然有余地气象,便不同啾啾细声,此大小家之别。”

但亦有说此诗别有寓意者。《唐诗三百首》:“诗以喻小人也。消除不尽,得时即生,干犯正路。文饰鄙陋,却最易感人。”《诗境浅说》:“诵此诗者,皆以为喻小人去之不尽,如草之滋蔓。作者正有此意,亦未可知。然取喻本无确定,以为喻世道,则治乱循环;以为喻天心,则贞元起伏。虽严寒盛雪,而春意已萌。见仁见智,无所不可。”

诗题“古原草送别”颇有意思。草与别情,似从古代骚人写出“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楚辞·招隐士》)名句以来,就结了缘。但要写出“古原草”特色而兼关送别之意,尤其是要写出新意,仍是不易。

首句即破题面“古原草”三字。多么茂盛(“离离”)原上草啊,这话看来平常,却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特征,可说是从“春草生兮萋萋”脱化而不着迹,为后文开出很好思路。就“古原草”而言,何尝不可开作“秋来深径里”(僧古怀《原是秋草》),那通篇也就将是另一种气象了。野草是一年生植物,春荣秋枯,岁岁循环不已。“一岁一枯荣”意思似不过如此。然而写作“枯──荣”,与作“荣──枯”就大不一样。如作后者,便是秋草,便不能生发出三、四好句来。两个“一”字复叠,形成咏叹,又先状出一种生生不已情味,三、四句就水到渠成了。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是“枯荣”二字发展,由概念一变而为形象画面。古原草特性就是具有顽强生命力,它是斩不尽锄不绝,只要残存一点根须,来年会更青更长,很快蔓延原野。作者抓住这一特点,不说“斩不尽锄不绝”,而写作“野火烧不尽”,便造就一种壮烈意境。野火燎原,烈焰可畏,瞬息间,大片枯草被烧得精光。而强调毁灭力量,毁灭痛苦,是为着强调再生力量,再生欢乐。烈火是能把野草连茎带叶统统“烧尽”,然而作者偏说它“烧不尽”,大有意味。因为烈火再猛,也无奈那深藏地底根须,一旦春风化雨,野草生命便会复苏,以迅猛长势,重新铺盖大地,回答火凌虐。看那“离离原上草”,不是绿色胜利旗帜么!“春风吹又生”,语言朴实有力,“又生”二字下语三分而含意十分。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说此两句“不若刘长卿‘春入烧痕青’语简而意尽”,实未见得。

此二句不但写出“原上草”性格,而且写出一种从烈火中再生理想典型,一句写枯,一句写荣,“烧不尽”与“吹又生”是何等唱叹有味,对仗亦工致天然,故卓绝千古。而刘句命意虽似,而韵味不足,远不如白句为人乐道。

如果说这两句是承“古原草”而重在写“草”,那么五、六句则继续写“古原草”而将重点落到“古原”,以引出“送别”题意,故是一转。上一联用流水对,妙在自然;而此联为对,妙在精工,颇觉变化有致。“远芳”、“睛翠”都写草,而比“原上草”意象更具体、生动。芳曰“远”,古原上清香弥漫可嗅;翠曰“晴”,则绿草沐浴着阳光,秀色如见。“侵”、“接”二字继“又生”,更写出一种蔓延扩展之势,再一次突出那生存竞争之强者野草形象。“古道”、“荒城”则扣题面“古原”极切。虽然道古城荒,青草滋生却使古原恢复了青春。比较“乱蛬鸣古堑,残日照荒台”(僧古怀《原上秋草》)秋原,就显得生气勃勃。

作者并非为写“古原”而写古原,同时又安排一个送别典型环境:大地春回,芳草芊芊古原景象如此迷人,而送别在这样背景上发生,该是多么令人惆怅,同时又是多么富于诗意呵。“王孙”二字借自楚辞成句,泛指行者。“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说是看见萋萋芳草而怀思行游未归人。而这里却变其意而用之,写是看见萋萋芳草而增送别愁情,似乎每一片草叶都饱含别情,那真是:“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这是多么意味深长结尾啊!诗到此点明“送别”,结清题意,关合全篇,“古原”、“草”、“送别”打成一片,意境极浑成。

全诗措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虽是命题作诗,却能融入深切生活感受,故字字含真情,语语有余味,不但得体,而且别具一格,故能在“赋得体”中称为绝唱。

篇6:白居易草的古诗寓意

白居易草的古诗寓意

作者: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注解1、离离:历历,分明的样子。

2、远芳:伸展到远处的草。

3、萋萋:茂盛的样子。

译文古原上的野草乱生乱长,

每年春来茂盛秋来枯黄。

任凭野火焚烧不尽不灭,

春风一吹依旧蓬勃生长。

远处芳草掩没古老驿道,

延至荒城一片翠绿清朗。

春绿草长又送游子远去,

萋萋乱草可比满腹离伤。

寓意:

《草》是咏物诗,也可作为寓言诗看。有人认为是讥刺小人的。从全诗看,原上草虽有所指,但喻意并无确定。“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却作为一种“韧劲”而有口皆碑,成为传之千古的绝唱。

诗人白居易简介:

诗人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其中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

白居易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篇7:《草》白居易古诗的寓意

《草》白居易古诗的寓意

白居易《赋得古草原送别》【又名《草》】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寓意〗

此诗直观是对自然演变的描写,但含意深刻,常用以比喻进步的东西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译文〗

茂密的野草布满了原野,

他们每年都秋天枯萎春天繁荣。

纵然是燎原的烈火也不会把它烧尽,

等到春风吹拂它有重新萌生。

【注释】

本诗又题《草》。赋得:凡是指定、限定的诗题例在题目上加“赋得”二字。这种作法起源于“应制诗”,后来广泛用于科举“试帖诗”。此诗为作者准备科举考试而拟题的习作,所以也加了“赋得”二字。“又送”两句诗意,本自《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简析】

这首诗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作品,也是当时传诵的名篇。全诗结构严紧,格调清新,通过对荒原野草的赞颂,反映了作者积极进取的精神。

【关于《草》的'故事】

白居易从小聪慧过人,传说始生就会说话,能认识“之无”二字,五六岁就能懂得声韵,十五岁就能做诗作赋。十七八岁时,曾一次携带着自己作的诗文到长安,特意拜访当时的名士顾况,顾况看他年轻,起初瞧不起他,一眼觑卷上的名字“居易”二字,便戏笑他说:“居易、居易,长安米价昂贵,恐怕居住下来大不容易”。可是当他翻阅到白居易的诗卷第一篇正是《赋得古草原送别》一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特别其中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诗句时,顿时吃惊,非常欣赏称赞,慌忙改口说:“有才如此,能作这样的诗真是难得,那就在长安居易不难了”。于是设宴款待,多方宣扬,白居易的声名大振。

篇8:白居易草的古诗寓意

白居易草的古诗寓意

作者: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注解

1、离离:历历,分明的样子。

2、远芳:伸展到远处的草。

3、萋萋:茂盛的样子。

译文

古原上的野草乱生乱长,

每年春来茂盛秋来枯黄。

任凭野火焚烧不尽不灭,

春风一吹依旧蓬勃生长。

远处芳草掩没古老驿道,

延至荒城一片翠绿清朗。

春绿草长又送游子远去,

萋萋乱草可比满腹离伤。

寓意:

《草》是咏物诗,也可作为寓言诗看。有人认为是讥刺小人的。从全诗看,原上草虽有所指,但喻意并无确定。“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却作为一种“韧劲”而有口皆碑,成为传之千古的`绝唱。

诗人白居易简介:

诗人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其中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

白居易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作品主题

题材集中是白居易讽喻诗的艺术特色之一。他一般只选择最典型的一件事,突出一个主题,“一吟悲一事”,主题非常明确。为使主题更明确传达给读者,或诗题下加小序点明主题,或“卒章显其志”突出主题。其次,白诗的艺术特色还表现在刻画人物上,他能抓住人物的特征,用白描方法勾勒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但白诗的诗意并不浅显,他常以浅白之句寄托讽喻之意,取得怵目惊心的艺术效果。《轻肥》一诗描写了内臣、大夫、将军们赴会的气概和席上酒食的丰盛,结句却写道:“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这是一幅多么惨烈的情景。

闲适诗和讽喻诗是白居易特别看重的两类诗作,二者都具有尚实、尚俗、务尽的特点,但在内容和情调上却很不相同。讽喻诗志在“兼济”,与社会政治紧相关联,多写得意激气烈;闲适诗则意在“独善”,“知足保和,吟玩性情” (《与元九书》),从而表现出淡泊平和、闲逸悠然的情调。

白居易的闲适诗在后代有很大影响,其浅切平易的语言风格、淡泊悠闲的意绪情调,都曾屡屡为人称道,但相比之下,这些诗中所表现的那种退避政治、知足保和的“闲适”思想,以及归趋佛老、效法陶渊明的生活态度,因与后世文人的心理较为吻合,所以影响更为深远。如白居易有“相争两蜗角,所得一牛毛” (《不如来饮酒七首》其七)、“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对酒五首》其二)的诗句,而“后之使蜗角事悉稽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八)。即以宋人所取名号论,“醉翁、迂叟、东坡之名,皆出于白乐天诗云”(龚颐正《芥隐笔记》)。宋人周必大指出:“本朝苏文忠公不轻许可,独敬爱乐天,屡形诗篇。盖其文章皆主辞达,而忠厚好施,刚直尽言,与人有情,于物无着,大略相似。谪居黄州,始号东坡,其原必起于乐天忠州之作也。”(《二老堂诗话》)凡此种种,都展示出白居易及其诗的影响轨迹。

诗歌理论

白居易的思想,综合儒、佛、道三家,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孟子说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他终生遵循的信条。其“兼济”之志,以儒家仁政为主,也包括黄老之说、管萧之术和申韩之法;其“独善”之心,则吸取了老庄的知足、齐物、逍遥观念和佛家的“解脱”思想。二者大致以白氏被贬江州司马为界。白居易不仅留下近三千首诗,还提出一整套诗歌理论。他把诗比作果树,提出“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的观点,他认为“情”是诗歌的根本条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与元九书》),而情感的产生又是有感于事而系于时政。因此,诗歌创作不能离开现实,必须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状况。他继承了《诗经》以来的比兴美刺传统,重视诗歌的现实内容和社会作用。强调诗歌揭露、批评政治弊端的功能。他在诗歌表现方法上提出一系列原则。《与元九书》中他提出了著名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

他的这种诗歌理论对于促使诗人正视现实,关心民生疾苦,是有进步意义的。对大历(766~779)以来逐渐偏重形式的诗风,亦有针砭作用。但过分强调诗歌创作服从于现实政治的需要,则势必束缚诗歌的艺术创造和风格的多样化。

创作主张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作品风格

语言优美、通俗、音调和谐,形象鲜明、政治讽喻。

苏教七年级下语文文学常识

李白诗选读后感

古代商业教学设计人教版

古代经济政策教学设计人教版

清明 古诗杜牧

人教版发达的古代农业教学设计

清明古诗杜牧

七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总结

《古代诗歌五首》优秀教学设计

清明时节雨散文鉴赏

《寓意诗选》白居易
《《寓意诗选》白居易.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寓意诗选》白居易(锦集8篇)】相关文章:

艾青诗选读后感2022-11-23

名师推荐国学经典书籍2023-03-13

艾青诗选中学生优秀读后感2024-02-21

艾青诗选读后感800字左右中学生2024-02-22

关于艾青诗选读后感2023-02-23

幽居冬暮,幽居冬暮李商隐,幽居冬暮的意思,幽居冬暮赏析2023-06-13

初中七年级语文《古代诗歌四首》优质教案2023-10-13

九年级语文学科复习教案七年级上 现代文2023-12-29

读《艾青诗选》有感:书香余韵2023-09-27

艾青诗选读后感800字精选2024-01-30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