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致榆树》的教学设计

时间:2022-05-08 12:59:28 更多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关于《致榆树》的教学设计(共18篇)由网友“银河旅馆”投稿提供,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过的关于《致榆树》的教学设计,供大家阅读参考,也相信能帮助到您。

关于《致榆树》的教学设计

篇1:关于《致榆树》的教学设计

诗人按照先破后立的艺术构思,在诗的开头首先否定了种.种世俗的爱情观;接着在强调独立平等的基础上,提出了理想的爱情。这两种爱情观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强调了爱的基础独立、平等。一起从《致榆树》这篇教学设计感受一下作者丰富的感情吧。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朦胧诗特点。

2、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二、导语:

本单元是诗歌单元,一路走来,我们领略了伟人毛泽东的万丈豪情;体味了诗人艾青的赤子情怀;而此刻,我们还将与一株美丽的木棉相逢,倾听一位不平凡的女性发出的爱情宣言致橡树。

(板书:课题、作者)

三、设疑:一位不平凡的女性怎么会对橡树发表自己的爱情宣言呢?

1、师简介作者(结合课文注释①):

舒婷:中国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人物(板书)。

2、引出“朦胧诗”概念(板书:第一教学目标),师生同看投影片:

朦胧诗产生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内容含蓄隽永,形式虚实相生,它往往借助象征、比喻等手法,创造一种朦胧的艺术形象或意境,从而诱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人获得特殊的审美享受。代表诗人有舒婷、北岛、顾城等。

四、这位朦胧派代表诗人的爱情宣言到底是什么呢?

让我们屏神静听那来自心灵深处的真实表白

1、师朗诵全诗,配乐《海边的阿狄丽娜》(或听录音)

2、请同学就所学知识浅谈:什么是爱情?

3、师略论爱情(深情地):

有人说,爱情就是一颗心与另外一颗心的碰撞;有人说,爱情就是黑暗中闪闪发光的钻石,就是撒在夜空里的一大把星星;也有人说,爱情使人欢乐,爱情令人痛苦,爱情给人力量,爱情让人迷惘。

是啊,因为爱情,卓文君奔向了司马相如;

因为爱情,孟姜女哭倒了万里长城;

因为爱情,林黛玉含恨焚诗稿;

因为爱情,祝英台忍悲赴黄泉。

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引出了人世间多少酸甜苦辣、悲欢离合、恩恩怨怨;“爱情”因而便成了文人笔下永恒的主题,而有部电影则忍不住困惑地问道《爱情啊,你姓什么》?!

是啊,爱情啊,你到底姓什么?

五、让我们先听听美丽的木棉树的回答吧!

(板书:木棉的自白)

1、她说:爱不应该是这样的

⑴请一女同学朗读此片断。

⑵请同学讨论归结:作者否定了哪几种爱情观?为什么?

⑶师分析、明确:

a 首先,攀援的凌霄花。

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炫耀自己),为了追求高贵的地位,不顾一切地向上爬,完全置自身的人格尊严于不顾,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爱情?这是一种“极力攀附”(板书)的爱情。木棉对这种爱情态度鲜明,立场坚定,坚决予以否定,课文中有三个字,一起读出来绝不像!其中哪一个字可以体会到作者决心之大?绝!

b 其次,对于痴情的鸟儿,为绿阴重复单调歌曲的鸟儿,木棉树又抱有什么样的态度呢?

课文中也有三个字,齐读绝不学!

因为这种鸟儿是单方痴恋,只知为对方歌唱,却忘了用自己的歌喉为自己歌唱。她意识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不知道在爱对方的同时“我是我自己的”,只知依附在橡树的阴影之中,却不愿飞出橡树的庇护,不愿飞向属于自己的自由天空。

所以,这是一种“只知依附”(板书)的爱情。

c 接下来,诗人又分别列举了“泉源、险峰、日光、春雨”。这些事物在其他文学作品中大多属被赞美的对象,那么本诗中木棉对它们的态度呢?同学齐声回答“也不止;不,这些都还不够!”

虽然不象前两种全盘否定,但也表示了自己的遗憾。

因为它们为了橡树的蓬勃生长,无怨无悔地奉献、结予,却忘了给自己一个独立的世界、创造自身价值的机会,这种自我牺牲精神固然可嘉,却也难免令人遗憾。

所以,这是一种“一味奉献”(板书)的爱情。

d 小结:以上种.种都是“世俗的爱情”(板书),作者是持否定、批驳(板书)的态度的。在作者看来,爱情不是一方的攀附,也不是单方的痴恋,即使由衷的奉献,也是不够的。

那么,作者向往的真正的爱情(板书)是什么样呢?木棉是如何回答的呢?

2、她说:爱应该是这样的。

⑴全班女同学齐读至结尾。

⑵这一部分,诗人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同学讨论、回答)

⑶师分析、明确:

a 首先,作者强调的是爱的基础。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这两句指出了只有以独立的人格、高贵的尊严为前提,才可以论及“爱情”,

也即强调了爱的基础应是“独立、平等”(板书)。

b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这几句强调了爱的双方应紧密结合、相亲相爱、心心相印、息息相通、相互依存的(板书)。

c 作为爱的双方,又应该以什么样的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呢?

男生齐读片断:“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也像戟。”

作者在此采用了比喻的手法,把理想中的男子汉比作刀、剑、戟,枝干像铜、像铁,得出理想中的男子汉形象应是伟岸挺拔、坚强有力的。

d 那么,女性又应以怎样的姿态出现呢?

女生齐读片断:“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作者认为女性应有“红硕的花朵”,形容女性外表的健康美,完美的女性形象应该是青春秀美的,充满生机的。

有了美丽的外表,还必须拥有丰富的。

后面两句:“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有点难以理解,我们有必要联系自古以来中国女性及其遭遇加深体会。

(师分析)中国漫漫的历史长河,展现女性的大多是一幕幕悲剧。她们中的一部分意识到了社会强加给自己的不公正待遇,她们也试图反抗,改变这不公正命运带给自己的屈辱,然而常常是以悲惨的结局告终。她们中的另一部分不仅丧失了做个“人”的权利,只能像一种依附品从属于男性社会,而且她们自己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这无疑加浓了她们自身的悲剧色彩。

女诗人作为新时代觉醒了的女性,她为此感到难过、沉重,因而发出沉重的叹息。由此可知,作者认为女性,尤其是觉醒了的女性,除了外在美之外,应该具有如此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这也正是女性的内在美成熟之美的体现。

而“英勇的火炬”则突出女性更需具备像男子汉一样的勇敢、顽强的品质和热情友爱的态度,能给别人带来力量、光明和温暖。所有这些加起来,构成了理想中完美的女性形象。

e 那么,真正的爱情应该包含哪些内容呢?

男女生分读片断:“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男)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女)

仿佛永远分离, (男)

却又终身相依。” (女)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作者认为真正相爱的两个人,应该能够分担各种不幸和痛苦,要风雨同舟,患难与共;当然,雨过天晴,彩虹环绕,相爱的人儿最终必定会共同享受美好的人生、幸福的生活的。

同时,爱也是一种默契,一种真诚(板书)。相知相依的两个人即使相隔异地,也会心有灵犀的。有个成语叫做貌合神离,现在反其意而用之,就是貌离神合!他们的心是永远相通的!

f 最后,诗人大声表白,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男女生齐读:“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3、总结全文: ⑴诗人按照先破后立的艺术构思,在诗的开头首先否定了种.种世俗的爱情观;接着在强调独立平等的基础上,提出了理想的爱情。这两种爱情观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强调了爱的基础独立、平等。

在舒婷看来,尤其是作为女性诗人看来,“她”有没有真正的独立平等意识、是不是十分珍视自己的独立人格和尊严是非常重要的。

关于这一点,早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的英国,一位著名的女作家

夏洛蒂·勃朗特就在小说《简·爱》中向我们点明了。

⑵播放《简·爱》录像片断:

女主人公简爱深深爱着她的主人罗切斯特先生,然而当她的爱情遭到社会不平等的对待时,她毅然选择了“放弃爱情”,她要为自己争取平等、独立的权利。为了维护自身的人格和尊严,她发出了自己的爱情宣言:

我的灵魂跟你的一样;

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样;

我们的精神是同等的。

这宣言,无疑是女性要求独立、平等的人格宣言;简和诗人一样,都强调了精神的平等、人格的独立,即使爱情也不能使她们放弃自己高贵的人格和尊严。

由此,我不禁想起裴多菲那首著名的小诗:

(同学齐背)“生命诚宝贵,

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

二者皆可抛”。

六、联系自己,谈谈感想:

1、请同学谈谈通过学习本文,对爱情又有什么新的认识?

2、师最后总结。

是啊,爱人是美妙的,被人爱更是幸福的,中学生就不乏“早恋”的现象;但是爱又是苦涩的、艰难的。过早涉猎这个禁区,只会品尝到一杯苦辣的酒、一颗酸涩的果。

倘若一个人自身的思想尚未定型,经济还未独立,心理还未成熟,他的事业还未确定方向,他还不能恰到好处地把握自己的理智与情感,那么,我想他还不能轻率地向爱情靠拢。

我们中学生必须认识到,我们现在首先应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学会如何不断完善自己,如何使自己成为一棵努力向上的树;只有这样,他才会有沉稳坚定的步伐,有自信坦诚的目光;他才会去热爱生活,拥有生活;在将来,他才会真正懂得什么是爱情,什么是真正的爱情!(板书教学目标二: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同时,我们还应认识到,除了爱情,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毕生去追求的爱:父母之爱、兄妹之爱、朋友之爱、师长之爱;

对理想、对生活、对社会、甚至对未来的爱;

为了国家、为了民族,又有多少热血儿女放弃了男女个人之爱,他们无怨无悔,因为他们是为了追求更加高尚的爱:裴多斐的诗、林觉民的《与妻书》......

当我们认识到这些,并为之而努力、而追求、而奋斗,我们就会在爱的空气中幸福地呼吸;我们沐浴爱的阳光、吸收爱的雨露,最终必将成长成一棵棵挺拔的、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

七、全班再次齐读全诗

八、布置作业:背诵全诗

篇2: 《致空气》教学设计

《致空气》教学设计

一、课文简析:

《致空气》是语文版八(下)第二单元现代诗歌篇目之一,是一首用象征手法写成的抒情诗,以人们司空见惯的空气为歌颂对象。在对空气的讴歌中,寄寓了诗人在坎坷中对友谊、真情、理想、信念等的赞颂。它是继续教材中《雷电颂》《海燕》等的象征义感悟能力培养的好课文。同时,诗歌的主题深刻含蓄,是倡导个性阅读的好教材。

二、教学设想:

以读为课堂线索,借助“读诗――读人――读情――读心”四个环节,引导学生学习读诗品诗方法;借助对空气的理解,倡导个性体验、个性感悟。

三、学习目标:

1敝识与技能:把握诗歌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品味诗歌语言。

2惫程与方法:以诵读为主线,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方式,感悟象征义及诗歌主题。

四、课时安排:

一节课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课堂调查:你喜欢读诗吗?

2.爱诗的同学如星原之火。其实,不仅同学们,作为我们泱泱诗国,不少人对诗的钟爱正在逐渐减少。网络上有人这样评价:“建设的速度快了,情感的交流少了;追赶的脚步快了,望月的目光少了。于是有人悲叹:现代社会,‘诗的国度’那圈诱人的光环褪色了。诗歌缩成一弯孤独的月,被光怪陆离的霓虹灯挤到浮云的暗影里,忧郁地注视着人间,注视着唐风宋韵浸润过的这片山河。”

3.我们今天来学习一首现代诗《致空气》,感受诗歌魅力。作者邵燕祥。(板书课题)

4、同学们能否谈谈你对空气这种无所不在的东西的看法。

那么我们来看看诗人是怎样选平凡的东西入诗的。1.喜欢读诗的同学举手表示,并简要说一说自己为什么喜欢的诗歌。

生:空气太平凡了,我们很少关注到。

(二)、读诗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诗歌。

2、请同学把自己对诗的初步感觉说说

3、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标题:“致空气”而不是“颂空气”,引导学生尝试改读诗歌的第一节――把“你”改为“他”。

4、提出朗诵的方法:应该用怎样的语速、语调来朗诵这首诗?1.自由读诗

2、整体感觉:全诗情感基调比较深沉

3.感悟:用第二人称显得亲切,是诗人对空气的倾诉。

4、深沉而亲切――缓而低。学生代表试读并作诵读评价

(三)、读人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简介作者的观点:诗人邵燕祥曾说:“我一向认为,诗人应该用作品来发言的,读者也是通过作品来了解作家的。”请结合读过诗歌示例:

2、读诗,说说你从哪些诗句中能读出诗人某段特殊的人生经历?

小结:诗人是50年代颇有影响的诗人,文革时惨遭迫害。本诗写于平反后。

3、提问思考:应该用怎样变化的语速与语调来诵读2-4节?1、例如刚学过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首联,让我们读到了诗人刘禹锡的坎坷经历。

2、从2-4节的“黑暗、孤独、窒息、地牢、自由的街头”去猜说诗人坎坷的人生经历。

3、由压抑而欣喜――由缓、沉到快、昂。

(学生自荐读)(评读)(齐读)

(四)、读情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一位生命饱受推残的诗人,却得以坚韧地生活下来,他所要抒写、所要感激的,就是在那样的年代中、那样的岁月里,给予自己鼓励与帮助的空气。同学们分小组合作探究:

①在遭遇挫折时,“空气”给予了诗人怎样的鼓励与帮助?是从哪些诗句读出?

②诗人所要倾诉、所要感激的,仅仅是空气吗?诗人的描述让你联想到什么?

2、引导学生品味诗句,感悟诵读技巧,并进行诵读练习。

鼓励学生大胆说出所理解的空气象征义。并借助以往学过的诗句给予肯定: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是友情的力量)

君问归期未有期……却话巴山夜雨时(是亲情的力量)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理想的力量)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是信念的力量)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真诚的祝愿)

……

3、诗人在诗中流露出的感情是:

4、引导带着坚定与感激之情诵读:分四人小组合作探究

小组推荐发言,并结合相关诗句诵读

坚定与感激

齐读全诗

(五)读心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一首好诗,以其含蓄的.语言、丰富的内含,给予我们审美的享受和精神的启迪。

我们不妨也用对话的形式与诗人交心――请以这样的句式说话:“诗人,读您的诗,我”

针对学生谈及的对诗歌产生亲近之感,教师引导:

诗人曾说:“做诗的知己吧!让无数珍贵的生命花朵,带着灵魂的闪光、思想的色彩、感情的汁液,融入我们的生命,使我们的精神世界永不成为沙漠和荒原吧!”

诗歌其实不该远离我们,“诗”就是“人”在特定“情”经历中,用“心”抒写出来的。

它会让生命更诗意。

并推荐几首学生诗作。

学生按照此句式说感受(可以是对诗歌的、也可以是人生的)

再读全诗

(六)个性作业

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完成:

①请选择你日常所见或阅读所感的事物,以《致》为题,创作小诗一首;

②课后阅读律师网上的《致美人鱼》或舒婷的《致橡树》,品析象征义及语言。

板书设计:

致空气

邵燕祥

读读读读

诗=人+情+心

“我”――――“你”(空气)[亲情、真情、信念、理想……]

(亲切亲近)

篇3:《致老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和欣赏,继续培养学生对儿童诗的喜爱,引导学生理解小作者富有创意的想象,感受儿童诗语言的精练、充满童真和童趣等特点。

2、通过观察和仿写,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引导学生尝试运用写诗的基本方法创作诗歌并交流欣赏。

重难点:

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写作素材,鼓励孩子写出童真趣味来。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孩子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玩儿个游戏:给括号里填上一个动物的名称。

贼眉眼

胆小如()

()窃狗盗

()过街——人人喊打

2、老鼠给留下怎样的印象?(预设:胆小、爱偷东西、令人讨厌……)

3、有一位小诗人却喜欢老鼠,她还为老鼠写了一首诗,我们一起来读读,看看诗中表达了小作者怎样的愿望。

【设计意图】使学生了解老鼠的特点,了解老鼠在一般人眼中的印象,为后面学习诗歌,感受老鼠在诗人眼中的与众不同,从而理解小诗人富有创意的想象力做铺垫。

二、欣赏童诗《致老鼠》,感受童诗的童真、童趣和想象力

1、请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读这首诗,与同学交流诗歌带给你怎样的感觉,想一想诗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预设:这首诗内容有趣,想象有创意。小作者喜欢爱做坏事的老鼠,希望老鼠改正不讲卫生、偷偷摸摸的坏习惯,还希望它能与猫做朋友。

2、读了这首诗,你觉得怎样才能写好童诗呢?

预设:(交流总结)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

选择有趣、有创意的内容;

生活中多观察,多发现;

加入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运用一定的技巧和方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并欣赏童诗《致老鼠》,使学生感受童诗的有趣和富有创意的想象力,进而总结学习写童诗的基本方法。

三、学以致用,启发想象,创作童诗

1、同学们想当诗人吗?就让我们尝试着来写一写诗吧。

补充仿写,一起填诗:

致()我喜欢你们——(),()。

虽然爱做坏事,可我还是喜欢你们。

如果我到了你们的王国,一定要你们()。

还要教你们(),()。

我还要给你们介绍个朋友——它的名字叫()。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寻找与老鼠一样有缺点、爱做坏事的小动物,仿照诗歌补充诗句,一方面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写诗的基本方法来写诗。另一方面,使学生真正懂得如何宽容别人,帮助别人改正缺点,与自己不喜欢的人做朋友。

2、选择你喜欢的方法写一首小诗。

(1)仿照课本上的小诗来写。

(2)也可以不做参照,自己构思,选择你认为新奇、有趣的事情,用你喜欢的一种或几种写诗技巧来写一首小诗。

3、展示交流所写诗歌:主要从选材、感情、想象等方面来评价。

4、交流评价:如,我最喜欢你的小诗的哪一点,我给你提个意见。

【设计意图】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给学生选择的自由和发挥的空间,更好地激发学生写诗的兴趣。通过交流点评,进一步提高孩子创作童诗的能力。

5、写给孩子们的诗

我喜欢你们——明亮的眼睛,稚嫩的脸庞,银铃般的笑声。

虽然经常淘气,做了许多错事,可我还是喜欢你们。

在小学这最后一段时光里

我要继续教你们学会思考,学会求知,懂得自律,懂得感恩。

还要教你们勤奋争先,敢于创新,诚实做人,勇担责任。

我还要给你们介绍个朋友——他的名字叫老师

【设计意图】我结合学生的实际,也仿写了这样一首诗,一方面给学生做示范,激发学生写诗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通过这首诗教育学生改正缺点,同时也表达我对他们的爱与期待。

四、小结延伸

今天我们做了一回小诗人,同学们的诗有的活泼有趣,有的富有想象力,都非常棒!课外继续读一读自己喜欢的诗歌,继续写诗吧!

板书:

儿童诗欣赏与创作

有趣、有创意

比喻、拟人、排比、夸张

篇4:《致老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诗歌,热爱诗歌。

2、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3、知道生活中处处有诗歌。

4、尝试写一首儿童诗。

预习问题:

1、自读《致老鼠》,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2、收集一首你喜欢的儿童诗,说说这首诗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大家的心目中,诗歌是那样神奇,那样美好,诗人是那么的了不起。其实,诗歌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人人都可以作诗人。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自己动手写诗。(板书课题)

出示这首诗。

《致老鼠》

我喜欢你们——一双机灵的眼睛,粉红的耳朵。虽然爱做坏事,可我还是喜欢你们。如果我到了你们的王国,一定要你们洗脸、洗手、洗澡、刷牙;还要教会你们自己劳动,干事不要偷偷摸摸。我还要给你们介绍个朋友——它的名字叫猫。

二、孩子们用不同形式诵读。

自由朗读,同桌互读,同学齐读。

适当提出表扬。

三、小组交流预习问题:

1、自读《致老鼠》,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2、收集一首你喜欢的儿童诗,说说这首诗的写作方法。

四、汇报交流结果:

归纳板书儿童诗的写作方法。

老师再作引导:“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诗歌,只要我们有一颗童心,能够大胆想象,锤炼语言,就可以写出有趣的童诗。”

同时告诉学生写诗歌的一些方法:

1、巧用比喻

2、妙用拟人

3、运用假设

4、运用夸张

最后让学生喜欢哪首诗,就试着学它写一写,注意想象要大胆,语言要精炼,表达出自己的情感

五、小结: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诗歌,只要我们有一颗童心,能够大胆想象,锤炼语言,就可以写出有趣的童诗。

六、你喜欢哪首诗,就试着学它写一写,注意想象要大胆,语言要精炼,表达出自己的情感。

七、在小组里交流你写的诗,听听同学的看法,再改一改。

八、小组推荐优秀诗作全班交流。

教学反思:

诗歌的综合性学习是第一次,诗歌的创作更是新尝试。授课前我担心,写诗的难度那么高,学生有没有兴趣?会不会写诗呢?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呢?我想,还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机会。所以教学此课前,我先让学生动手搜集诗歌、编诗集,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课堂教学同样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汇报。让学生们自己观察、发现、归纳,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注意及时给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做到正确处理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适当指导的关系,注意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由于把学习的主动性交还给学生,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兴趣浓厚。之前我所担心的写诗问题已不存在,大部分学生都能创作自己的诗歌,都有自己的特色。更让我惊喜的是,有符同学、李同学等几位同学竟喜欢上写诗,在单元测试的作文中都用写诗代替写文章。

自己是第一次教学这种类型的语文实践活动,真的不知道怎样去进行指导,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一边教一边摸索,希望能积累一些经验。如果教研室能举办一些相关的教研活动,让我们听听这样的公开课就更好了。

篇5:致老鼠教学设计

《致老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诗歌,热爱诗歌。

2、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3、知道生活中处处有诗歌。

4、尝试写一首儿童诗。

预习问题:

1、自读《致老鼠》,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2、收集一首你喜欢的儿童诗,说说这首诗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大家的心目中,诗歌是那样神奇,那样美好,诗人是那么的了不起。其实,诗歌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人人都可以作诗人。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自己动手写诗。(板书课题)

出示这首诗。

《致老鼠 》

作者:阎妮

我喜欢你们——

一双机灵的眼睛,

粉红的耳朵。

虽然爱做坏事,

可我还是喜欢你们。

如果我到了你们的王国,

一定要你们

洗脸、洗手、洗澡、刷牙;

还要教会你们

自己劳动,

干事不要偷偷摸摸。

我还要给你们

介绍个朋友——

它的名字叫猫。

二、孩子们用不同形式诵读。

自由朗读,同桌互读,同学齐读。

适当提出表扬。

三、小组交流预习问题:

1、自读《致老鼠》,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2、收集一首你喜欢的儿童诗,说说这首诗的写作方法。

四、汇报交流结果:

归纳板书儿童诗的写作方法。

老师再作引导:“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诗歌,只要我们有一颗童心,能够大胆想象,锤炼语言,就可以写出有趣的童诗。”

同时告诉学生写诗歌的一些方法: 1、巧用比喻:2、妙用拟人: 3运用假设4运用夸张

最后让学生喜欢哪首诗,就试着学它写一写,注意想象要大胆,语言要精炼,表达出自己的情感

五、小结: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诗歌,只要我们有一颗童心,能够大胆想象,锤炼语言,就可以写出有趣的童诗。

六、你喜欢哪首诗,就试着学它写一写,注意想象要大胆,语言要精炼,表达出自己的情感。

七、在小组里交流你写的诗,听听同学的看法,再改一改。

八、小组推荐优秀诗作全班交流。

教学反思:

诗歌的综合性学习是第一次,诗歌的创作更是新尝试。授课前我担心,写诗的难度那么高,学生有没有兴趣?会不会写诗呢?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呢?我想,还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机会。所以教学此课前,我先让学生动手搜集诗歌、编诗集,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课堂教学同样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汇报。让学生们自己观察、发现、归纳,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注意及时给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做到正确处理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适当指导的关系,注意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由于把学习的主动性交还给学生,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兴趣浓厚。之前我所担心的写诗问题已不存在,大部分学生都能创作自己的诗歌,都有自己的特色。更让我惊喜的是,有符同学、李同学等几位同学竟喜欢上写诗,在单元测试的作文中都用写诗代替写文章。

自己是第一次教学这种类型的语文实践活动,真的不知道怎样去进行指导,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一边教一边摸索,希望能积累一些经验。如果教研室能举办一些相关的教研活动,让我们听听这样的公开课就更好了。

致老鼠——阎妮原文欣赏

我喜欢你们——

一双机灵的眼睛,

粉红的耳朵。

虽然爱做坏事,

可我还是喜欢你们。

-

如果我到了你们的王国,

一定要你们

洗脸、洗手、洗澡、刷牙;

还要教会你们

自己劳动,

干事不要偷偷摸摸。

-

我还要给你们

介绍个朋友——

它的名字叫猫。

篇6:《致老鼠》教学设计

这是一首有趣的儿童诗,期待宽容、爱与正直,伴随着充满想象力的语言,传递给这些处于浪漫期粉红阶段的孩子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无论这缺点是多还是少,我们都要一点一点地远离它们,抛掉它们。每个孩子都是在这慢慢远离、抛弃的过程中,渐渐长大的。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感悟诗歌的内涵,体会诗歌的意境。

3、在诗歌中领悟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但要面对这些缺点,改掉它,自己会慢慢长大。

教学流程:

一、出示这首诗。

鼠年致老鼠

阎妮

我喜欢你们--

一双机灵的眼睛,

粉红的耳朵。

虽然爱做坏事,

可我还是喜欢你们。

如果我到了你们的王国,

一定要你们

洗脸、洗手、洗澡、刷牙;

还要教会你们

自己劳动,

干事不要偷偷摸摸。

我还要给你们

介绍个朋友--

它的名字叫猫。

二、孩子们用不同形式诵读。

自由朗读,同桌互读,同学齐读。

适当提出表扬。

三、推进题。

1. “鼠年致老鼠”是什么意思呢?

2“我喜欢你们”中的“你们”指的是谁啊?”

学生回答:指的是“老鼠”。

3.“爱做坏事,老鼠爱做哪些坏事啊?”

孩子们又纷纷发言,“偷吃东西、啃木头、啃电线……”在孩子们说的时候,老师随机把现实中老鼠的这些“恶行”改为了童话中的言行,比如“偷偷摸摸,粗心大意,不讲卫生,邋里邋遢……”

4.“既然老鼠爱做这么多坏事,为什么‘我还是喜欢你们’?”

“因为它有一双机灵的眼睛,粉红的耳朵。”学生可以用诗句中的话回答。

“因为它有缺点,但是也有用处,小白鼠就为人们做事啊。”这个孩子的回答挺辨证的。

5.出示诗句的下一行:“如果我到了你们的王国,一定要你们______”,让学生补写。

学生针对刚才所说的坏事,说自己补写的。

6.学生的想象力充分释放后,再出出示原诗这个小节:

如果我到了你们的王国,

一定要你们

洗脸、洗手、洗澡、刷牙;

还要教会你们

自己劳动,

干事不要偷偷摸摸。

7.让学生和前一节连起来,各种形式练习读。

8.最后,再出示最后一小节:

“小老鼠被我们改变之后,

我们还要给他们介绍个朋友--”

我还要给你们

介绍个朋友--

它的名字叫

“猫!”

9.接下来依然是各种形式的练读。

10.至此,在全诗连起来读熟了之后,我又向他们发起新的挑战。

“其实,在我们班每一个小朋友的身上,也有很多‘小老鼠’呢?”我故作神秘的话语果然带来了预料的反应,孩子们惊讶地张大嘴巴,在自己身上、抽屉里要找起来。我把食指在嘴边竖起,说:“粗心大意啊,拖拖拉拉啊,撒谎啊、作业不认真,字体马马虎虎、上课说话啊……”学生恍然大悟,点头认可了。

同学们有没有信心把这些小老鼠从我们身边轰走呢?还需要时间来检验。今天,我也在五年级写一首送给大家的一首诗。

牛年致五年级全体同学

我喜欢你们--

一双明亮的眼睛

机灵的耳朵

还有能说会道的小嘴

虽然经常淘气

做了许多错事

可我还是喜欢你们

亲爱的孩子们啊

上课说话、做小动作、作业拖拉、字体潦草……

这些顽劣的“小老鼠”,

在今天开始被我们找出,

我们将用长长的一个学期

教会它们

纪律、诚实、专心、责任

……

我相信

等期末一到

我们会拥有

许多许多

可爱的“米老鼠”。

我的声音响起在教室,饱含着我对孩子们的期望,当读到“我们将用长长的一个学期、

教会它们纪律、诚实、专心、责任……”的时候,声音在这里汇聚成洪流,全班学生情不自禁跟着读起来。

[《致老鼠》教学设计]

篇7:《致大海》教学设计1

普希金

教学目的:

学习本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法。

体味诗人对自由的热烈向往与积极奋进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正确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揣摩诗的意境。

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绪。

把握本诗的感情线索,理清结构层次。

品味形象生动的语言。

教学方法:

诵读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诵,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

问题研究法。对比较难以理解的诗句,组织学生讨论研究。

阅读评点法。对精彩的词句引导学生鉴赏评述。

媒体设计:

投影仪

教学时数:

1课时

篇8:《致大海》教学设计1

一、导语 设计

我国是诗的国度,当我们徜徉在唐诗宋词优美的诗境中时,也不妨调转艺术的轻舟,扬起思维的双浆,驰向外国诗歌的殿堂,在那里你可以领略到另一番艺术的优美风光。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写的一首著名政治抒情诗--《致大海》。

解题

1.作者简介:普希金(1799?-1837),19世纪俄罗斯的伟大诗人。在俄罗斯文学中,他是积极浪漫主义的开创者,也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普希金坚定地站在十二月党人一边,反对专制农奴制度,热爱、追求自由,因此遭到沙皇政府的迫害。普希金写了不少形式多样、题材广泛的作品,诗体小说《欧根・奥涅金》是他的代表作。普希金对俄罗斯文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被高尔基誉为“俄国文学之始祖”。

2.背景介绍

《致大海》写于1824年。18,普希金因创作了大量的政治诗而引起沙皇的惊恐。被沙皇政府放逐到南高加索,由于他热爱自由,不愿阿谀逢迎敖德萨总督,于1824年又被革职遣送回乡(第二次流放)。临别前夕,诗人登上高加索海边的岩石,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想起自己坎坷的经历,想起与大海有关的英雄,不禁思绪起伏,写下了这首诗篇。

研习课文

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由于诗歌具有跳跃性,学生初读这首诗时,一时难以把握这首诗的结构思路。教者可设计下面两个问题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去领悟思考,从而把握诗歌的思路。

问题一:诗人面对汹涌澎湃的大海,有哪些感受?把有关的诗句画出来。

学生边轻声诵读边圈点思考,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明确:对大海的热爱之情和因自身的不自由而感到的悲伤痛苦(1节?/FONT>7节);缅怀英雄拿破仑和伟大的诗人拜伦(8节?/FONT>13节);永久怀念大海(14节?/FONT>15节)。

问题二:以上内容是通过什么线索把它们贯穿起来的?

明确:诗人以和大海的感情交流为线索来组织这些材料的。

具体研习

问题一:诗人为什么如此热爱大海,大海有没有象征意义?

明确:因为大海有广阔的胸怀,惊人的威力,壮丽的景色。如诗句“翻滚着蔚蓝色的波浪,/和闪耀着娇美的容光。”、“渔夫们的温顺的风帆,/靠了你的任性的保护”、“但当你汹涌起来而无法控制时,/大群的船只就会被覆亡。”更为重要的是大海是自由精神的`象征。诗歌的第一句“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即揭示了这种象征意义。

问题二:作者对大海的礼赞反映了什么?

明确:反映了诗人对自由的热爱与追求。

问题三:诗人面对大海为什么又感到悲伤痛苦?

明确:大海的自由奔放,勾起了诗人失去自由的“苦恼心伤”。如诗句:“还因为那个隐秘的愿望而苦恼心伤!”、这里“隐秘的愿望”即第6节诗人所写的“我曾想永远地离开……但是我却未能如愿以偿!”诗人为未能逃脱监禁而悲伤痛苦。

问题四:诗人由大海而想起与大海有关的英雄拿破仑和伟大诗人拜伦,这反映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诗人极力赞颂英雄拿破仑和伟大诗人拜伦,一方面表明诗人对自由精神的不懈追求,如诗句:“正像你一样,他威严、深远而阴沉,/他像你一样,什么都不能使他屈服投降。”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诗人对二人结局增添了前程渺茫,壮志难酬的悲哀,如诗句“世界空虚了……大海洋呀,/你现在要把我带到什么地方?”

(以上研习,学生可能有不同的看法,但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不要轻易加以否定。另外要求学生通过具体诗句来表明自己的看法,切忌架空分析。)

欣赏品味

欣赏品味是在对全诗理解基础上的更高一层次的教学活动。在学生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选择1?/FONT>2处自认为最精彩之处进行品味,并组织学生讨论评判。

欣赏品味例一:好像是朋友的忧郁的怨诉,/好像是他在临别时的呼唤,/我最后一次在倾听/你悲哀的喧响,你召唤的喧响。

大海这一意象已渗透了诗人强烈的主观情感。因为诗人将要被再次流放到另一个地方,因而大海也仿佛在为诗人发出“忧郁的怨诉”,而大海又是自由精神的象征,在这临别时,她又向诗人发出了“召唤的喧响”,这正是自由精神的召唤。因而诗人在第3节中不禁直抒胸臆:“你是我心灵的愿望之所在呀!”充分表现了诗人对自由的向往与矢志追求。

欣赏品味例二:我曾想永远地离开/你这寂寞和静止不动的海岸,/怀着狂欢之情祝贺你,/并任我的诗歌顺着你的波涛奔向远方,/但是我却未能如愿以偿!

这里“寂寞和静止不动的海岸”是指诗人将要离开的流放地南高加索。“我曾想永远地离开”是指诗人想秘密逃到海外,去寻求那自由的生活。进而诗人想象离开囚禁之地时的“狂欢之情”,并用“任我的诗歌顺着你的波涛奔向远方”这一形象的诗句暗指自己在所向往的地方可以自由地创作,再也不必担心遭到监禁,但是诗人的美好愿望却未能“如愿以偿”,因而诗人在诗中反复强调自己的“苦恼心伤”!

欣赏品味例三:为自由之神所悲泣着的歌者消失了,/他把自己的桂冠留在世上。/阴恶的天气喧腾起来吧,激荡起来吧:/哦,大海呀,是他曾经将你歌唱。

这里的“歌者”指拜

篇9:《致大海》语文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采用比较教学的方法教学本课

教学重点 理解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的主题,理清诗歌的抒情思路

教学难点 理解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的主题

教学手段 讨论

教学过程

一、明确要求:

1.教师可把学生分为5-7人为一组的若干小组,协调分工:朗诵讨论,记录(有专人)

2.每个同学要有自己的体会,并能表达出来(1-2分钟)

3.从主题、内容、写法、情感等角度进行比较

4.教师巡查、指导,注意倾听学生们发言,给予适当启发诱导,充分肯定

5.讨论情况记入平时成绩

二、明确讨论题目

普希金的《致大海》是借大海的形象抒发诗人对自由的热烈追求,意象虽不多样,但却负载着作者沉重热烈的情感,应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充分讨论理解诗歌中能突出表现大海特点的语句,并体会其中寄托着的作者的情感,明晰诗人的抒情思路,语文教案-外国诗四首,高中二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外国诗四首》。

舒婷的《致大海》是诗人把大海作为一面镜子来表现自己对社会人生的理解。

两首诗在题材上有相同之处,都是诗人借相同的意象(大海)来表情达意的作品。这就成为了比较教学的基础。让学生充分展开讨论,比较两首诗的异同点。

三、学生讨论

四、讨论发言

明确:大海常被世人寄予感情,表达诗人的思想,传达诗人的心意,此课比较阅读普希金和舒婷的作品。

先分析一下二者的结构:

普希金诗

舒婷的诗:

联想—人们对大海的一席感触

回忆—儿时的生活

思考—引入对现实之思考

抒情—积极向上,热情洋溢。

篇10:《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致女儿的信》一文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的自读课文,作者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面对正值花季的女儿,一个对爱情充满好奇与遐想的少女,针对“爱情”这一既简单又深奥的问题,身为父亲的作者没有回避,没有敷衍,更没有说教,而是用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故事,阐释了爱情的真谛。信中主要谈了人的“精神性”与“生物性”的联系,强调人类高尚的爱情应该远远超越“传宗接代”的生理需要。从而启发和培养了女儿正确的爱情观,这篇课文对于成长中的青少年学生来说有很重要的意义。

本文所涉及的话题“爱情”对于中学生来说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中学生正值青春期,异性之间会产生微妙的感觉,但还未必真正懂得爱情。学生如果处理不当,思想认识不足,就容易踏上早恋的航船。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可由于中学生“涉世未深”,缺乏相关的生活经验,理解爱情的本质有些困难,加上现实生活中对待早恋的观念。一方面使得情感内敛的学生不太愿意就这一敏感话题发表看法,另一方面他们又希望有人指点迷津。而教书育人是语文教育应尽的责任,因此,要对学生多加引导和鼓励,让他们放下包袱,轻松参与到讨论中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积累“忐忑、繁衍”等词语和有关“爱情”的`名言警句。

②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解这个民间故事的巧妙构思,体会故事背后的寓意

2、过程和方法目标:

①学习联系西方文化背景在语境中领会语句含义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②通过搜集有关“爱情”的诗词、名言警句和一些感人至深的故事,让学生进一步受到启发和感悟,逐步形成正确的爱情观。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了解“爱情的真谛,感受伟大爱情的美好”;帮助学生走好青春第一步,正确把握萌动的情感。

【教学重点】

1、体会运用故事阐述抽象道理的写法的好处。

2、通过讨论去品味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3、理解爱情的真正含义,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难点】

1、对一些含义较深的抽象的语句,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及时引导,将问题分解变细。

2、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转变的特殊阶段,由于缺乏充分的生活经验,对于爱情本质的理解会有些困难。

教学方法:

讨论研讨相结合,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教学内容与步骤:

【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苏霍姆林斯基的资料,同时搜集有关爱情的诗词、名言警句及感人的故事。

2、掌握本课生字,生词的音、形、义。

3、读课文,思考:上帝在创造了人后,几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神中先后读到了哪三种不同的东西?这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作者为什么把他们放在一起来解释“爱情”?

4、读文时,找出含义深刻的语句或自己不理解的语句。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语:莎士比亚曾经在一首诗当中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告诉我,爱情生长在何方?是在脑海,还是在心房?它是怎样发生?它又怎样成长?”这是每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的问题,可能也是同学们想知道的。当你遇到这样的疑惑时,你会问你的父母吗?(不会)可有一个14岁的小姑娘代我们向她的父亲提出了这个问题。她的父亲是如何回答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她写给女儿的这封信。(板书课题,作者)

(二)预习检测:

1、关于作者,你知道哪些?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在这里,将学生搜集到的有关文学常识进行交流,实现资料共享。)

2、利用屏幕显示本文的生字、词,找学生读并要求在练习本上写出加点字的读音,然后对正,再交流释义遇见困难的生词。

3、读文反馈:(用屏幕显示思考题,找生回答)

读中领悟故事的寓意,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策略。)

(三)读后交流,合作探究:

1、学生组内交流思考结果。

2、班内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适时点拨疑难之处。

(鼓励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自己的心得,并运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体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间的对话及教师与学生的对话,真正实现师生的互动。)

(四)品味语言:

学生齐读最后的两段。

师:这几句话道出了爱情的真谛,其实文中还有许多含义深刻的语句值得品味。请再读课文,找出这样的语句并揣摩其含义,也可以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语句,与组内的同学交流。然后班内交流,教师点拨引导。

(提示:结合“研讨与练习二”进行。)

(通过品味关键语句的含义,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加深对爱情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五)拓展延伸:

1、交流学生搜集到的歌咏爱情的诗词和名言警句。

(通过这一环节,丰富学生的语言材料,加深对爱情的认识,同时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爱情是如此的美好,那么过早摘取爱情的果实,我们能收获甜美吗?请大家就早恋现象谈谈自己的认识。

(在此引入对“早恋”的探讨,引导学生走好青春的第一步,别走入“早恋”的误区,从而形成正确的爱情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六)小结:

师:爱情是美好的,可中学生不是恋爱的季节,过早的摘取恋爱的果实,品尝到的不是爱情的甜蜜,而是酸涩。正象文中所说的: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送给大家一句话:把握应有的爱是幸福的,放弃不应有的爱是轻松的。(屏幕显示)

课程进行到此,你应该对爱情有了一个重新的认识,那你认为什么是真正的爱情,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爱情呢?请表达出自己的看法。

(利用这一环节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提高学生对爱情的认识。)

(七)布置作业:

1、积累有关爱情的诗词、名言和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2、把自己对爱情的认识写在日记中。

(为了让学生将课堂的学习热情保留到课后,不断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设计此作业。)

板书设计:

(本着简洁、直观、醒目的原则,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致女儿的信

苏霍姆林斯基

爱情≠友情

爱情=忠诚+心灵的追念

(时间的考验)(死亡的考验)

(利用这一等式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爱情的真谛;利用这一不等式引导学生走出早恋的误区。)

【教学反思】

1、“三五三”的教学模式,重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在“讲”的基础上,启发学生的“学”,使学生在读、思、议、评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的迁移,形成自学能力。然后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让学生参与“练”,依据教材的内容练读、练写、练听、练说,从而训练思维,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2、因为本篇是涉及到“爱情”,对中学生来讲这是一个比较敏感的话题,所以在教学的第四个环节,一开始学生有些畏首畏脚,当学生开始热烈讨论时,时间显得有些仓促,教师在这个环节还要进一步的调试,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篇11:《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致女儿的信》是苏联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给女儿的一篇阐述爱情本质的文章,他说,爱情是充满着美与力量,是历经岁月考验的忠诚,是心灵的追念。对于正处于青春期,渴望成长,对爱情有一丝朦胧隐秘渴望的九年级孩子们来说,本文无疑是一篇绝佳的帮助孩子们认识爱情、树立正确的爱情观的文章。同时,教育家又以其特有的方式诉说着对爱情的见解,浅白易懂的语言营造出一种诗意美好的童话氛围,让人在感受爱情的魅力的同时,折服于这种言语的魅力。因此,学习本文,不仅仅要了解、把握爱情的内涵和真谛,还要欣赏和涵泳苏霍姆林斯基的独具特色的语言。

教学目标:

1、欣赏文章浅白易懂、诗意温暖的语言。

2、把握爱情的真谛,获得自己对爱情的正确理解与信念。

教学重点:

欣赏文章浅白易懂、诗意温暖的语言。

教学难点:

把握爱情的真谛,获得自己对爱情的正确理解与信念。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的孩子今年只有三岁,可是已经常常拿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来问我了。比如“太阳为什么落山?”“好吃的为什么要和别人分享?”等等。我总是回答得小心翼翼,唯恐一句话不慎,误导了他小小的心灵。我想,等到他再长大些,和你们差不多大时,说不定还会问我:爸爸,什么是爱情?

不过,这个问题我倒不怕,因为我会给他看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致女儿的信》。

请学生阅读预习提示。

(屏显)“本文作者面对十四岁女儿提出的这个既简单又深奥的问题,不回避,不敷衍,而是用了一个充满诗意的故事,阐释了爱情的真谛。”

我们今天的学习就围绕这两句话展开。

板书“诗意的故事”、“爱情的真谛”

二、初读故事,涵泳诗意语言

1、学生用简洁的语言复述文中故事的情节。

2、解读“诗意”的含义。

课件:诗意:美的意境;美的情感;美的结构

3、让学生细细品读课文7~23段,从中感受诗意。

(1)第一幅画面:着重感受美的意境、美的情感。

指导朗读。

(2)第二幅画面:继续通过品析语言感受美的意境和美的情感。

通过与第一幅画面的对比,感受美的结构。

(课件)补充《关雎》,理解重章叠句、一唱三叹的诗化结构。

(3)学生齐读第三幅画面,共同感受诗意之美。

三、感悟主旨

1、齐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思考“爱情的真谛”是什么?

2、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爱情”、“忠诚”、“心灵的追念”;

“责任”、“付出”、“关怀”、“牵挂”、“宽容”……

四、主题拓展

理解了爱情的真谛,让我们把目光转向自己。十三四岁的你们,心灵深处是否也有一颗叫做“喜欢”或者“好感”的,在悄悄地萌动呢?

对比一下我们领悟到的爱情的真谛,你们觉得这种“喜欢”是爱情吗?如果不是,那么我们该怎样处理这种微妙的情感呢?

课件补充:《写在学生日记上的信》

五、结语

爱情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能力、一种智慧,一种生活的智慧。今天的这节课,我们理解了爱情的真谛,老师希望你们能够珍视爱情、善待爱情,相信一定会有一天,你们能够享受至纯至美的爱情。

六、布置作业

模仿本文的写法,也用一则“诗意的故事”,帮老师给孩子写一封信,告诉他“分享”的真谛。

附:板书设计

致女儿的信

苏霍姆林斯基

诗意的故事:美的意境 情感 结构

爱情的真谛:爱慕忠诚 心灵的追念

篇12:《致女儿的一封信》教学设计

《致女儿的一封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l.了解书信的写法;继续完成词语、名言警句和文学常识的积累;

2.了解“爱情的真谛,感受伟大爱情的美好;

3.进行爱情教育,帮助学生走好青春第一步,正确把握萌动的情感。

教学设想:

这篇课文是苏霍姆林斯基写给女儿的信,是作者对女儿进行的一次生动的爱情教育。文字朴实晓畅,语言生动形象,昭示了爱情的真谛。爱情这个火辣辣的词,撞击着每个青年的心扉,人在花季,多彩的心事就像爬山虎攀上了年轻人的心房,稍不留神就容易踏上早恋的航船,教书育人,是语文教育应尽的责任。鉴于这种考虑,拟对教材作如下

教学重点和难点:

利用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一次爱情教育;让学生明白只有懂得爱的真谛,才会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方法:讨论研讨相结合,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课前活动

1.查找关于作者苏霍姆林斯基的介绍,了解有关书信的写法;

2.搜集有关爱情的名言警句;

3.收看古今中外的经典爱情故事:《孔雀东南飞》《梁山伯与祝英台》《魂断蓝桥》《罗密欧与朱丽叶》《泰坦尼克号》《廊桥追梦》《乱世佳人》等等。

二、导入新课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爱情一直是人类传唱不衰、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地老天荒,海枯石烂,由爱情而演绎的故事, 更是那样的惊心动魄。“在天愿做比翼鸟,在 地愿为连理枝”,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句。

无论哪个时代,爱情都是一生一世的许诺。醉过方知酒浓,爱过方知情重。同学们,人在花 季,多彩的心事也许正困扰着你,是呀,人间 有情,红尘有爱,这令人魂牵梦绕的情丝正等 着你成长!但是,你真正懂得爱情的真谛吗?

到底什么是爱情?今天大家也许能从苏霍姆林 斯基的《致女儿的信》一文中得到启示。

新课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完成基础知识的积累(媒体辅助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是(国籍),出身在一个农民家庭,一生著作颇丰,主要有《、》《学生的精神世界》和《全国发展的人的培养问题》。苏霍姆林斯基的辉煌成就给他带来了很高的声誉。1957年他39岁时被选为俄罗斯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59年荣获功勋教师称号。他还荣获两枚列宁勋章,多枚乌申斯基奖章和马卡连柯奖章。不少国家的教育领导机构和有影响的学术团体,纷纷邀请他出国讲学。1968年他再次当选为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p年9月被选为全苏教师代表大会代表并荣获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他作为一位有独创精神的教育家被载人苏联史册。成为世界著名教育家。

2.课文内容研讨:

门面对女儿的问题,作者没有轻下结论,他是怎样解释“什么是爱情”的?作者到底认为什么是爱情?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

(2)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告诉女儿“什么是爱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怎样理解“但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 这句话的含义?

(4)有一天,柏拉图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爱情,苏格拉底叫他到麦田里走一遭,在走的过程中不能再回头重走,在途中可以摘一棵最大最好的麦穗,但只能摘一棵。柏拉图觉得此事很容易办到,便充满信心地往前走,谁知过了半天没有回来。最后,他垂头丧气出现在老师跟前,诉说空手而回的原因:难得看见一株看似不错的,又不知是不是最好的;因为只可以摘一株,便挑挑捡捡,总希望前面有更好的;等到走到尽头时,才发现手上一棵麦穗也没有。这时,苏格拉底告诉他:这就是爱情!

课文也是用故事的形式诠释什么是爱情这个大问题。爱情是美好的,是人类历久常新的话题,对于爱情,你是怎样理解的?(学生也可以用故事的'形式解释。)

3.积累:爱情是这样美好,是人类最伟大的情感,看看名人是怎样看待爱情的:要求学生展示课前准备好的资料(教师也准备一些)。

青少年时代是人一生中生命的曙光,这一时期需要积蓄力量,去创造美好的东西,其中包括为人类明智而勇敢的爱所创造的精神力量。是的,孩子,你要深思,需要有自己的力量,包括爱情的力量,这种力量需要坚持终生。珍惜它、爱护和发扬它直到生命结束,使之成为专一不二忠贞不渝的精神力量,避免犯错误和遭到失望。我把爱情称之为明智的、勇敢的力量,只有这样,才能算是人类真正的爱。

爱情只有是理智的,聪明的,审慎的,它才是高尚的。

爱情,是一种炽烈的感情,一定要让理智做心灵的主宰。

----苏霍姆林斯基《爱情的教育》

那种用美好的感情和思想使我们升华并赋予我们力量的爱情,才能算是一种高尚的热情;而使我们自私自利,胆小怯弱,使我们流于盲目本能的下流行为的爱情,应该算是一种邪恶的热情。法国作家乔治?桑

真正的爱情是专一的,爱情的领域是非常的狭小,它狭窄到只能容下两个人生存;如果同时爱上几个人,那便不能称爱情情,它只是感情上的游戏。

----德国诗人、剧作家席勒

爱情不会因为理智而变得淡漠,也不会因为雄心壮志而丧失殆尽。它是第二生命;它渗人灵魂,温暖着每一条血管,跳动在每一次脉搏之中。

----英国散文家、文学评论家艾迪生

爱情是一片炽热狂迷的痴心,一团无法扑灭的烈火,一种永不满足的欲望,一分如糖似蜜的喜悦,一阵如痴如醉的疯狂,一种没有安宁的劳苦和没有劳苦的安宁。

----英国学者理查?德?弗尼维尔

三、拓展

爱情,不同时期被赋予不同的内容,为了更深入地理解爱情的真谛,我们再读下面一篇文章。

三个故事

很复杂,其实也很简单。

篇13:致青年公民 教案教学设计

致青年公民 教案教学设计

致青年公民

教学目标

1. 组织学生“理解”与“朗诵”作品,在理解、感受的基础上朗诵,在朗诵揣摩的过程中加深理解、感受。

2. 组织学生“理解”与“朗诵”作品,使学生准确把握作品内容、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倾向。

教学重点

1、教学的重点是意义的构建与呈现,就是要通过一定的策略和方法,使学生把文本与直接、间接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对文本产生富有“个人意义”的理解,并用自认为恰当的声音形式来呈现这种理解。

2、分析《致青年公民》的内在情感旋律,把握诗作内容,加深理解,寻找传达诗作思想情感的声音形式。

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和背景

1、作者简介

郭小川,河北丰县人,中国当代著名诗人,从中学时代就开始创作诗歌,他在当代文坛上献出的第一批作品,就是继承三四十年代“红色鼓动诗”传统的政治抒情诗。因此郭小川被称为“战士和诗人”。其诗歌创作分为四个阶段。主要作品有50年代中期的《致青年公民》(组诗),50年代后期有《致大海》《望星空》和叙事长诗“爱情三部曲”,60年代以后主要有《甘蔗林--青纱帐》《团泊洼的秋天》。

2、写作背景

这是诗人郭小川1955至1956年以《致青年公民》为总题写的七首组诗中的第一首,也是一首颇具号召力、影响力的政治抒情诗。建国初期,祖国建设百废具兴,需要大量的人才。在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中,作者向青年人发出号召,号召青年人要像他们的父辈那样,积极投身祖国的建设事业,用他们的汗水,在火热的劳动中创造美好的生活,将青春献给祖国。于是他写了一系列的诗歌,命名为《致青年公民》。

3、郭小川诗歌的特点

郭诗善于选取有重大社会意义的题材,表现出强烈的政治意识和参与意识。

他十分重视各种诗歌形式的学习和运用,《致青年公民》采取了当时流行的“楼梯式”。以后的创作运用了“半自由体式”,到了他的代表作《甘蔗林--青纱帐》,已经融化古今,创造了“郭小川体”。

二、学生诵读

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课文基本结构

表达期望:青年是祖国建设的生力军--总写

单纯乐观的青年应积极投身建设

祖国建设需要青年                    --具体写

青年应继承先辈事业

青年的奋斗会改变祖国的面貌

青年会在祖国建设中提升自己的价值--照应上文

四、分析鉴赏,把握主旨

20世纪50、60年代青年献身祖国建设,改造大自然,开创新生活的理想与激情。

五、讨论交流,自由欣赏

积极引导学生,使其掌握欣赏诗歌的基本方法。

六、组织朗读,加深体验

在理解诗文主旨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诗文,采取多种形式的诵读方式,使学生进一步加深情感体验。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七、学生提疑,师生交流

组织学生质难问疑,师生共同交流,以加强对本文的体验与感悟。

八、小结

冯牧在《郭小川诗选代序》中这样高度评介郭小川的创作:“他的.诗篇,他的歌,使我们看到了时代前进的脚步,使我们听到了时代前进的声音。” 这首诗,恰恰就是那晶莹透亮的露珠,折射着时代的光辉。诗人以议论入诗,于感情汹涌中闪射出真理的光芒,使诗成为响亮的战鼓,时代的号角,因而受到青年读者广泛热烈的响应。可以说,化小我为大我,充满强烈的革命责任感,洋溢着真挚的革命激情,这正是郭小川诗的灵魂所在。

在形式上,诗人采用了马雅可夫斯基阶梯诗的形式。诗句简短有力,节奏鲜明,有如阶梯一样的诗行排列,造成了热情奔放的气势。郭小川在《关于〈致青年公民〉的几点说明》一文中曾解释道:“我之所以采取这种所谓‘楼梯式’的排列方法,私心倒不是想搬马雅可夫斯基的现成格式,恐怕主要是因为我不善于使用中国语言。为了表现稍许充沛一些的感情,我写的句子总是老长老长的(短句子总觉得不够劲),而如果把二十个字排成一行,那读者(尤其是朗诵者)一定会感到难念。”采用“楼梯式”排列,使诗充满了力度,增强了音乐性,形式和内容和谐统一。

当然,诗人当时正处于创作的爆发期,诗作在艺术上还不够成熟,存在议论多于描绘,思想多于形象的缺陷。

本教案自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http//:www.oldq.com.cn

篇14:《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本文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的自读课文。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给女儿的一封信,面对正值花季的女儿,一个对爱情充满好奇与遐想的少女,针对爱情这一个既深奥又简单的问题,身为父亲的作者并没有选择回避,也没有教条式的说教,而是采用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故事去阐释爱情的真谛。信中主要谈了人的“精神性”与“生物性”的关系,强调人类高尚的爱情应该远远超越“传宗接代”的生理需要。从中启发和培养了女儿正确的爱情观,这篇课文对于成长中的青少年学生来说有很重要的教育意义。

学生分析:

中学生正值青春期,异性之间会产生微妙的感觉。对于爱情这个既神秘又敏感,既好奇又困惑的情感,学生如处理不当,思想认识不足,就会产生早恋等的不良现象。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引。“如何面对爱情?爱情的真谛是什么?”这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用意所在。由于学生对爱情这个话题比较好奇、兴趣较大,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讨论,但学生可能有羞于发言或不敢发言的现象,因此,要多加引导和鼓励,让学生放下包袱,轻松参与到讨论当中。同时,相对于中学生而言,由于中学生“涉世未深”,缺乏丰富的相关的生活经验,对于爱情的本质的理解会有些困难。另外,学生对于课文中一些含义较深较抽象的语句,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

篇15:《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

1、课前准备好课件,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通过多感官的刺激来调动学生学习的情绪,创设情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

2、教师明确讨论的要求,通过讨论去交流对爱情的不同看法,从中探讨爱情的真谛,另外,教师还要注意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3.结合一些有关爱情的资料,让学生深化与拓展所学的知识。

教学目标:

1、复习书信的格式和特点。

2、学习本文用故事去阐释道理的方法,体会故事背后的寓意。

3、了解爱情的真正含义,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过程与方法:

1、本文由于采用故事的形式去阐释道理,对学生有较大的吸引力,同时由于青少年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对爱情等问题比较好奇和敏感,因而比较感兴趣。教师应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去教学,让学生积极大胆地开展讨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2.进一步养成有感情朗读课文的习惯,提高其朗读感知能力。

3.继续学习在语境中领会语句含义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4、配合优美动人的背景音乐,教师可以出示一些名言警句或者一些感人的爱情故事,让学生进一步受到启发和感悟,逐步形成正确的爱情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注意从正面去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分析和讨论,培养其正确的爱情观和人生观。同时也要体会文中作者作为父亲对女儿的深深的爱,通过学习使学生能以积极的态度去生活和学习。

2、引导学生理解爱情的本质,适当进行青春期教育。

教学重点:

1、体会运用故事阐述抽象道理的写法的好处。

2、通过讨论去品味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3、理解爱情的真正含义,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难点:

1、对一些含义较深的抽象的语句,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这需要教师及时去引导,将问题分解变细。

2、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转变的特殊阶段,由于缺乏充分的生活经验,对于爱情本质的理解会有些困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走进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是乌克兰卓越的教育家、教师、思想家和作家。他在帕夫雷什中学任教,担任这所农村中学的校长、教师和教育者长达32年。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部著作都是面向教师、教育家、教育者、父母和自己孩子们的。这封信与其说是写给女儿的,同时也是对无数少男少女的谆谆教诲。

1、字词积累

繁衍yǎn忐忑tǎntè一抔黄土póu无与伦比lún

怒不可遏è伫立zhù幢zhuàng麦穗suì

忐忑:心神不定。

繁衍:逐渐增多或增广。

化为乌有:变得什么都没有,指全部消失或完全落空。

无与伦比:没有能比得上的。

怒不可遏:愤怒之极,不可抵制。

真谛:真实的意义或道理。

2、整体感知、梳理结构

(1)听录音朗读一遍。思考1、读完文章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为什么?

思考2、大屏幕出示:上帝在创造了人后,3次来到人间,每次都分别看到了什么?每次看到的变与没变的又分别是什么?

(2)浏览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1~4段:女儿提出问题及“我”(父亲)对此的态度;5—24段:回忆从前祖母给“我”讲过的故事,得出爱情是什么的答案;25段:告诉女儿该如何对待爱情。

三、合作交流解读推究

阅读课文第5—25段:

(一)请同学复述文中的故事。

(二)分析、讨论以下问题:

1、故事中提到上帝在创造人后,三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神中先后读到了哪三种不同的东西?

提示:爱情,忠诚,心灵的追念。

2、五十多年间,那一对男女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促使那一对男女(后来的老头和老太婆)生活发生这么大的变化的基础是什么?

提示:是他们之间相濡以沫的爱情。(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是人类种族的生命力永不衰败的纽带。)

4、故事中为何要把这对男女的爱情放在五十多年的时间历程中去表现?这说明了什么?

提示:真正的爱情能够经历时间的考验。

5、五十多年里是什么维系了他们的爱情?

提示:是忠诚、心灵的追念(彼此的扶持、依靠……)

6、文中的上帝面对人的爱情有何表现?为何多次写到上帝的态度?

提示:表明爱情是人类独有的,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只有人才能够爱。

7、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告诉我们该如何对待爱情?

提示:善待爱情:以人的方式去爱。(人类的爱情不是仅仅为了繁衍后代,还要给对方以幸福……因为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是人类种族的生命力永不衰败的纽带。)

品味语言:

1、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

2、上帝久久地伫立凝视着。随后深沉地思索着离去了。从那时起人就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3、爱情,它高于上帝。这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人们世代交替,我们每个人都不免变成一坏黄土,但爱情却成为人类种族的生命力永不衰败的纽带。

4、本身来说,只有能以人的方式去爱的人,才成为真正的人。

(三)品读上帝

问题1、上帝在前两次看到爱情时是什么样的表现?课文中分别用了一个成语来形容。试着把这种语气读出来。

问题2、第一次勃然大怒,第二次怒不可遏,照如此推理,第三次应暴跳如雷,可是上帝是什么样的表现?读一读,分析一下原因。

总结:上帝是被震撼了,他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方法,都阻止不了人类的爱情,而且人死了,爱情没有死。更重要的是感动,他觉的是他创造了人类,可是却主宰不了人类的爱情,那就让人类自己主宰自己吧。因为人的思想、感情、尊严是任何力量艘阻挡不了的,于是人就成了大帝上的上帝。

齐读最后一段,谈感悟。

四、拓展训练

大屏幕展示:霍姆林斯基在给他女儿的另一封信中这样写道:人的爱情应当不仅是美好、诚实、坚贞的,同时也应该是理智和慎重的、机警和严肃的,只有那样的爱情才能带来欢乐和幸福。

霍姆林斯基的女儿的年龄和我们差不多大,他其实是在暗示女儿应当如何善待爱情,结合中学生早恋现象,谈谈你的看法。

总结:爱情很美,可中学生不是恋爱的季节,过早的摘取恋爱的果实,品尝到的不是爱情的甜蜜,而是酸涩。就象文中所说: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送给大家一句话,大屏幕展示:把握应有的爱是幸福的,放弃不应有的爱是轻松的。

篇16:《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书信的写法;继续完成词语、名言警句和文学常识的积累;

2、了解“爱情的真谛,感受伟大爱情的美好”;

3、进行爱情教育,帮助学生走好青春第一步,正确把握萌动的情感。

教学设想:

这篇课文是苏霍姆林斯基写给女儿的信,是作者对女儿进行的一次生动的爱情教育。文字朴实晓畅,语言生动形象,昭示了爱情的真谛。爱情这个火辣辣的词,撞击着每个青年的心扉,人在花季,多彩的心事就像爬山虎攀上了年轻人的心房,稍不留神就容易踏上早恋的航船,教书育人,是语文教育应尽的责任。鉴于这种考虑,拟对教材作如下安排:

教学重点和难点:

利用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一次爱情教育;让学生明白只有懂得爱的真谛,才会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方法:讨论研讨相结合,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教学关键:课前做好准备工作,学生查找资料。

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课前活动

1、查找关于作者苏霍姆林斯基的介绍:了解有关书信的写法;

2、搜集有关爱情的名言警句;

3、收看古今中外的经典爱情故事:如《孔雀东南飞》《梁山伯与祝英台》《魂断蓝桥》《罗密欧与朱丽叶》《泰坦尼克号》《廊桥遗梦》《乱世佳人》等等。

二、导入新课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爱情一直是人类传唱不衰、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地老天荒,海枯石烂,由爱情而演绎的故事,更是那样的惊心动魄。

“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句。无论哪个时代,爱情都是一生一世的许诺。醉过方知酒浓,爱过方知情重。同学们,人在花季,多彩的心事也许正困扰着你,是呀,人间有情,红尘有爱,这令人魂牵梦绕的情丝正等着你成长!但是,你真正懂得爱情的真谛吗?到底什么是爱情?今天大家也许能从苏霍姆林斯基的《致女儿的信》一文中得到启示。

新课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完成下面的内容(媒体辅助教学):

(1)注音:繁衍刹那间()麦穗()忐忑()一坏()伫立()

(2)拼音填汉字:b6()然大怒迷hu6()不解怒不可e(),无与lun()比伫立ning()视shu()光

(3)解释词语:化为乌有无与伦比怒不可遏勃然大怒

(4)作者苏霍姆林斯基是(国籍),出身在一个农民家庭,一生著作颇丰,主要有《_______》《学生的精神世界》《_______》和《全国发展的人的培养问题》。苏霍姆林斯基的辉煌成就给他带来了很高的声誉。1957年他39岁时被选为俄罗斯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59年荣获功勋教师称号。他还荣获两枚列宁勋章,多枚乌申斯基奖章和马卡连柯奖章。不少国家的教育领导机构和有影响的学术团体,纷纷邀请他出国讲学。1968年他再次当选为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同年6月被选为全苏教师代表大会代表并荣获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他作为一位有独创精神的教育家被载人苏联史册。成为世界著名教育家。

2、课文内容研讨:

(1)面对女儿的问题,作者没有轻下结论,他是怎样解释“什么是爱情”的?作者到底认为什么是爱情?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

(2)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告诉女儿“什么是爱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怎样理解“但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这句话的含义?

(4)有一天,柏拉图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爱情,苏格拉底叫他到麦田里走一遭,在走的过程中不能再回头重走,在途中可以摘一棵最大最好的麦穗,但只能摘一棵。柏拉图觉得此事很容易办到,便充满信心地往前走,谁知过了半天没有回来。最后,他垂头丧气出现在老师跟前,诉说空手而回的原因:难得看见一株看似不错的,又不知是不是最好的;因为只可以摘一株,便挑挑捡捡,总希望前面有更好的;等到走到尽头时,才发现手上一棵麦穗也没有。这时,苏格拉底告诉他:这就是爱情!

课文也是用故事的形式诠释什么是爱情这个大问题。爱情是美好的,是人类历久常新的话题,对于爱情,你是怎样理解的?(学生也可以用故事的形式解释。)

3、积累:爱情是这样美好,是人类最伟大的情感,看看名人是怎样看待爱情的:要求学生展示课前准备好的资料(教师也准备一些)。

青少年时代是人一生中生命的曙光,这一时期需要积蓄力量,去创造美好的东西,其中包括为人类明智而勇敢的爱所创造的精神力量。是的,孩子,你要深思,需要有自己的力量,包括爱情的力量,这种力量需要坚持终生。珍惜它、爱护和发扬它直到生命结束,使之成为专一不二忠贞不渝的精神力量,避免犯错误和遭到失望。我把爱情称之为明智的、勇敢的力量,只有这样,才能算是人类真正的爱。

爱情只有是理智的,聪明的,审慎的,它才是高尚的。

爱情,是一种炽烈的感情,一定要让理智做心灵的主宰。

——以上摘自苏霍姆林斯基《爱情的教育》

那种用美好的感情和思想使我们升华并赋予我们力量的爱情,才能算是一种高尚的热情;而使我们自私自利,胆小怯弱,使我们流于盲目本能的下流行为的爱情,应该算是一种邪恶的热情。

——法国作家乔治·桑

真正的爱情是专一的,爱情的领域是非常的狭小,它狭窄到只能容下两个人生存,如果同时爱上几个人,那便不能称做ai情,它只是感情上的游戏。

——德国诗人、剧作家席勒

爱情不会因为理智而变得淡漠,也不会因为雄心壮志而丧失殆尽。它是第二生命,它渗入灵魂,温暖着每一条血管,跳动在每一次脉搏之中。

——英国散文家、文学评论家艾迪生

爱情是一片炽热狂迷的痴心,一团无法扑灭的烈火,一种永不满足的欲望,一分如糖似蜜的喜悦,一阵如痴如醉的疯狂,一种没有安宁的劳苦和没有劳苦的安宁。

——英国学者理查·德·弗尼维尔

三、拓展

爱情,不同时期被赋予不同的内容,为了更深入地理解爱情的真谛,我们再读下面一篇文章。(可印发给学生)

三个故事很复杂,其实也很简单。爱情是什么?朋友给我讲了这样三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很凄美:在医院病房的一隅,躺着一位奄奄一息的病人,在世间弥留的最后一刻,他把苍老的手伸给浊泪涟涟的老妻,感谢他半个世纪以来对自己无微不至的照顾。他深知自己不久就要踏上黄泉之路了,为了报答他的真情,也为了安抚自己的心灵,他决定告诉她一个深埋在心底的秘密。但是,没等他把这个秘密说出口,他的老妻就把手轻轻按到了他的嘴上,她说:“我不需要听什么爱的秘密,在我看来,最大的爱的秘密就是我们在茫茫人海中相识、相爱,手牵着手一道走过了50年的风雨历程……”丈夫感动得涌出了热泪,最后带着那永远的秘密平静地离开了人间。

第二个故事发生在很久以前。一座城市居民经常和另一个城市的居民打仗,很多年都不分胜负。这两座城市,一座坐落在高地,另一座坐落在洼地。

处在高地上的城市头领想出了一个令人心酸的绝人之道——把高地的水库打开。结果可想而知,洼地的城市被大水围困,注定要灭亡。水库打开,哭叫之声不绝于耳。看到如此的惨状,围困者做出了一个人道的姿态,派船去救落水人,但是,派遣的船只不多,只能容纳极少一部分人,他们的头领喜欢女人,所以只能让妇女上船,并要求只能带自己最喜欢的一样东西。有的带上自己的玉镯,有的带上自己的金银首饰;有的带上自己的铜镜……她们想这样既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又不失自己的财产。惟有一位妇女肩扛着自己的丈夫,奋力上船。一个士兵阻拦道:

“船上只允许上妇女,不许运男人。”那位妇女说:“这就是我最喜欢的东西。”士兵无言以对,只好乖乖地让她上船。在那次水患中惟一幸存的男人就是那位妇女的丈夫。

朋友讲的第三个故事是一家电视台的综艺游戏节目——摸手认妻。这个游戏由6对夫妻参加,要求把6位男士的眼睛蒙上,让他们依次去摸6位女士的手,从而摸出自己的妻子。前3位都摸错了,惹得现场观众哈哈大笑。第四位上场了,主持人依然是一丝不苟地将那位男士双眼蒙上,接着原地转了三圈,同时又示意六位女士互相调了一下位置,过后搀着那位男士来到一字排开的六位女士面前说:开始。那位男士伸出手抓住第一位女士的手,也就三四秒的时间,对身边的主持人说这不是我的妻子,接着摸第二位女士,当他抓住第二位女士的手后,比第一次时间稍长一点,大概有十来秒时间,他对主持人说,

“她是我妻子。”说后,主持人将那位男士眼睛上的纱布去掉,这期间,现场的观众已经向这位男土报以热烈的掌声了。无疑这位男土猜对了。主持人不失时机地问那位男土:“你摸得这么准,其中有什么秘密?”那位男士对着话筒,郑重其事地说:“没有什么秘密,我凭的是手感,是结婚十多年来培养出来的手感。”这时画面上出现了那位男士妻子的脸,此时那位幸福的妻子已是热泪滚滚。

“爱你一生一世足矣,我想,这就是爱情。”朋友最后说道。

四、讨论

同学们至此应该明白了,爱情是人类最炽热的情感,最美好的'情愫,每个人都渴望幸福,向往爱情。然而过早摘取爱情的果实,我们能收获甜美吗?可以就早恋现象谈谈自己的认识。

五、总结

“爱情是什么”是个既简单又深奥的问题,作者用充满诗意的故事告诉我们:万物生存、繁殖、传宗接代,彼此忠诚,永远思念,这就是爱情,是人类才有的爱情。爱情只有是理智的,聪明的,审慎的,它才是高尚的,才会使人感受到幸福。青春不是爱情的季节,这时的我们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承担。

六、拓展活动

同学们,爱是美好的情感,人的全部道德都可以在爱情上反映出来。爱情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根据自己的理解,你以自己喜欢的形式,说说什么是爱情。可以是一句箴言,也可以是一段随笔,更可以是一篇文章。

篇17:致大海的语文教学设计

致大海的语文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采用比较教学的方法教学本课

教学重点理解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的主题,理清诗歌的抒情思路

教学难点理解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的主题

教学手段 讨论

教学过程

一、明确要求:

1.教师可把学生分为5-7人为一组的若干小组,协调分工:朗诵讨论,记录(有专人)

2.每个同学要有自己的体会,并能表达出来(1-2分钟)

3.从主题、内容、写法、情感等角度进行比较

4.教师巡查、指导,注意倾听学生们发言,给予适当启发诱导,充分肯定

5.讨论情况记入平时成绩

二、明确讨论题目

普希金的《致大海》是借大海的形象抒发诗人对自由的热烈追求,意象虽不多样,但却负载着作者沉重热烈的情感,应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充分讨论理解诗歌中能突出表现大海特点的语句,并体会其中寄托着的作者的情感,明晰诗人的抒情思路。

舒婷的《致大海》是诗人把大海作为一面镜子来表现自己对社会人生的理解。

两首诗在题材上有相同之处,都是诗人借相同的意象(大海)来表情达意的作品。这就成为了比较教学的基础。让学生充分展开讨论,比较两首诗的异同点。

三、学生讨论

四、讨论发言

明确:大海常被世人寄予感情,表达诗人的思想,传达诗人的心意,此课比较阅读普希金和舒婷的作品。

先分析一下二者的结构:

普希金诗

舒婷的诗:

联想—人们对大海的一席感触

回忆—儿时的生活

思考—引入对现实之思考

抒情—积极向上,热情洋溢。

意象及意象的象征意义:

普把大海人格化,大海是自由的象征。作者直接同大海对话,给人一种亲切感。普的大海自由奔放,任性不羁,它是天使头上的.光环,闪闪发光,不染纤尘。这是完美的海,梦中的海。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的赞美及憧憬。但现实使他伤心,他虽失望但不绝望,他要把大海永记心中,把自由传播到四面八方。

舒所表达的是对生活的感悟,“大海——变幻的生活,生活——汹涌的海洋”。她的大海不是完美的化身,而是变幻的生活。大海有涨有落,有风暴,有平静;它多变,并不完美,但它真实。望着大海起起伏伏,就像在观望生活的戏——有悲有喜,包罗万象。感受着大海的宽广与静寂,就像在感受自己。大海是社会,是生活,是朋友,是自己的心。舒婷自己则像海燕一样,坚强地在生活风浪中自由飞翔,对生活充满了自信,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表现手法及修辞:

普采用直抒胸意的表现手法。他所表现出的情感悲壮豪放。诗中多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如将“波光”.写作“容光”,将海浪声声化为“怨诉”,“呼唤”,“回音”,使海更加人性化,便于作者与海对话,使海更像诗人的挚友,表达了作者对海——自由的热爱之情。

舒采用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她的大海是对生活细腻的观察,海边的每一种风景都是生活的真实写照。诗人将自己对生活的诠释融入对大海的描写当中。诗中多处运用了排比,反复。

.写作背景及.写作目的:

普希金是杰出的俄国民族诗人,19世纪积极浪漫文学代表,是自由战士。他一生向往自由,却被沙皇流放远方,加上拜伦的去世,普希金心情郁闷。他要借大海赞颂自由!

舒婷是朦胧派的代表诗人,她以大海写出对生活的感悟,启发人们要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

附录:

致 大 海

舒婷

大海的日出

引起多少英雄由衷的赞叹

大海的夕阳

招惹多少诗人温柔的怀想

多少支在峭壁上唱出的歌曲

还由海风日夜

日夜地呢喃

多少行在沙滩上留下的足迹

多少次向天边扬起的风帆

都被海涛秘密

秘密地埋葬

有过咒骂,有过悲伤

有过赞美,有过荣光

大海——变幻的生活

生活——汹涌的海洋

哪儿是儿时挖掘的穴

哪里有初恋并肩的踪影

篇18:《致青年公民》(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致青年公民》

一、 教学目标

1、 组织学生“理解”与“朗诵”作品,在理解、感受的基础上朗诵,在朗诵揣摩的过程中加深理解、感受。

2、 组织学生“理解”与“朗诵”作品,使学生准确把握作品内容、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倾向

二、 教学重点

1、教学的重点是意义的构建与呈现,就是要通过一定的策略和方法,使学生把文本与直接、间接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对文本产生富有“个人意义”的理解,并用自认为恰当的声音形式来呈现这种理解。

2、分析《致青年公民》的内在情感旋律,把握诗作内容,加深理解,寻找传达诗作思想情感的声音形式

三、教学过程

1、 介绍作者和背景

这是诗人郭小川1955至1956年以《致青年公民》为总题写的七首组诗中的第一首,也是一首颇具号召力、影响力的政治抒情诗。这首诗最初发表在1955年10月《人民文学》上。1955年,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召开,诗人怀着强烈的革命责任感和火一般的战斗激情,以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献上了这首气势磅礴诗篇,号召和鼓励青年积极呼应时代的召唤,投入火热的斗争,勇敢地挑起革命重担,完成先辈未竟事业,为改造祖国的山河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原诗较长,选入教科书时作了删节,主要删除了与当时政治背景联系较多的内容。

2、 让学生诵读

3、 理解诗歌

(1) 第1节写了什么?(第1节点明了题旨,指出青年人的身份,不应该再称作“年轻人”,不仅因为“嬉游的童年”已经过去,更是因为已经成为“祖国的精壮的公民”,意味着青年人已不再是自然人,已经成为社会人,因而应该勇敢地担负起祖国、社会赋予的历史重任。 )

(2) 第2、3节写了什么?(号召青年人“投入火热的斗争”,表明了全诗的主旨)

(3) 第4至6节写了什么?(诗人从未来、历史、现实三维空间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主题。)

(4) 最后一节写了什么?(是全诗的结尾,从祖国和自我的角度提醒青年人明白:祖国和我们的命运息息相关,我们给祖国贡献的越多,我们的生活也就越光辉越广阔。在激越的情感中渗透了人文关怀,便于读者接受。)

4、小结:冯牧在《郭小川诗选代序》中这样高度评介郭小川的创作:“他的诗篇,他的歌,使我们看到了时代前进的脚步,使我们听到了时代前进的声音。” 这首诗,恰恰就是那晶莹透亮的露珠,折射着时代的光辉。诗人以议论入诗,于感情汹涌中闪射出真理的光芒,使诗成为响亮的战鼓,时代的号角,因而受到青年读者广泛热烈的响应。可以说,化小我为大我,充满强烈的革命责任感,洋溢着真挚的革命激情,这正是郭小川诗的灵魂所在。

在形式上,诗人采用了马雅可夫斯基阶梯诗的形式。诗句简短有力,节奏鲜明,有如阶梯一样的诗行排列,造成了热情奔放的气势。郭小川在《关于〈致青年公民〉的几点说明》一文中曾解释道:“我之所以采取这种所谓‘楼梯式’的排列方法,私心倒不是想搬马雅可夫斯基的现成格式,恐怕主要是因为我不善于使用中国语言。为了表现稍许充沛一些的感情,我写的句子总是老长老长的(短句子总觉得不够劲),而如果把二十个字排成一行,那读者(尤其是朗诵者)一定会感到难念。”采用“楼梯式”排列,使诗充满了力度,增强了音乐性,形式和内容和谐统一。

当然,诗人当时正处于创作的爆发期,诗作在艺术上还不够成熟,存在议论多于描绘,思想多于形象的缺陷。

4、 作业:(1)《专家伴读》

(2)预习下课

庙宇落成典礼主持词

学校落成典礼主持稿

《树的记忆》作文

金针菇的正确种植方法是什么

生命充满灵性的光辉散文

《祖父的园子》案例和反思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记一次自主阅读教学的实践

《祖父的园子》的教学反思

5月份婚礼策划书

过年的味道现代散文

关于《致榆树》的教学设计
《关于《致榆树》的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关于《致榆树》的教学设计(共18篇)】相关文章:

就这样我长大了作文600字2023-11-16

村党支部事迹材料精选2022-04-29

景致作文600字2023-04-01

我心目中的校园作文2023-11-19

病虫害实习心得2022-07-20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学反思2022-06-11

游苍梧绿园作文2024-01-27

《中国当代诗》学习指导2022-12-06

梅花鹿与大白狼儿童哲理故事2022-07-25

初一语文暑假作业2022-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