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地理略图在教学中的作用

时间:2023-05-28 07:52:37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小议地理略图在教学中的作用(精选13篇)由网友“你的0026”投稿提供,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小议地理略图在教学中的作用,希望大家喜欢!

小议地理略图在教学中的作用

篇1:小议地理略图在教学中的作用

小议地理略图在教学中的作用

小议地理略图在教学中的作用

作者/张桂华

摘 要:论述了在地理教学中地理略图的作用。

关键词:地理略图;地理观念;思维能力

地理略图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简单的工具(如各色粉笔)和简练的笔法,在黑板上边讲边绘而成的简略地图或示意图,又称黑板略图。

一幅好的地理略图,就是最好的语言工具,可以代替教师大量的语言,有助于教师口头讲授,能起到精炼语言、概括内容、明了直观的作用,从而达到精讲多练的目的。因此,地理略图对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都是非常有效的。在地理的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运用地理略图。地理略图一般只取形式不计细节,旨在抓住特征,突出重点,说明问题,它简便省时,效果较好,是地理教学中常用的直观手段。作用大致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化繁为简,切中要点

地理教学挂图大多是综合性的,内容复杂。而地理略图却能以最简单的笔触简化原图,把复杂地理事物和现象简明化,使所要表示的地理内容切中要点,一目了然,便于学生记忆和理解。

二、边讲边绘,印象深刻

绘地理略图时,教师边讲边绘,可以使讲授的内容更加具体化和形象化。使语言的描述和形象的勾画有机统一,使学生对一些难以观察或抽象难懂的地理问题获得具体的`观念。这样,通过讲和绘,学“活”了地理内容,同时调动了学生的视觉记忆、听觉记忆和动觉记忆,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启发诱导,发展智力

课堂教学中运用地理略图,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地理知识,而且可以发展学生的地理想象力和思维能力。例如,在讲解美国的地形特征时,可以在黑板上勾出美国陆地轮廓,并画出赤道和北回归线,启发学生了解美国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再标出美国的主要山脉、河流、湖泊、平原、高原,从而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美国的地形特点。通过观察、想象和分析、综合等思维过程,使学生既掌握了南美洲气候湿热的特点及成因,又发展了逻辑思维能力。

地理略图具有简洁明了、形象鲜明、重点突出、抓住特征的优点。通过教师的讲绘结合、绘“形”绘色、引导观察、启发想象,可使学生积极思考,以利于形成地理观念和发展地理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健成。新课程下地理版图教学的探讨。中国校外教育,(05)。

[2]单永远。小议地理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快乐阅读,(07)。

(作者单位 吉林省东辽县足民中学)

篇2:浅谈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浅谈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浅谈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河北省永年县实验高级中学霍晓宁

【中图分类号】G631【文章标识码】D 【文章编号】1326-3587(2013)12-0113-01

凡是对地理学科有所了解的人都明白,地图作为地理信息传递的载体,它所表达的内容是相当丰富的。凡具有一定空间区域分布规律的任何事物、现象,都可以通过地图展现出来,它是最直观、最简明的“教科书”。所以,地图的作用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体现得如何,将会直接影响其学习效果。那么,地图在地理教学过程中会起到哪些作用呢?

一、地图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由于地理研究对象的时空界限广阔而遥远,内容涉及多学科的知识,单纯依赖学生自己的视野、见闻和想象是难以掌握的,如果借助地球仪、各种地理教学挂图和地理景观图等直观教具,把教学内容生动地展现在他们面前,方能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特别是在当前地理学科遭受冲击的情况下,借助形式多样的地图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二、地图能够让学生确定地理事物的地理位置

在学习一个国家或地区时,首先借助地图能看出这个国家或地区的地理位置(经纬度和相对位置),形成关于这个国家或地区的空间概念。地理位置对一个地区的地理特征影响很大。由于纬度位置不同,则所得到的太阳光热便不同;由于海陆位置不同,则所受到的海洋湿润气流的影响便不同。这对气候、土壤、生物以及经济活动等都有莫大的影响。然后运用各种专门地图,则可分析出这个国家或地区的地形、气候、河湖等自然环境各个要素,各个生产部门,以及各种资源和主要城市的地理分布及其规律。例如,我们在教学《东亚》一章内容时,学生就可以按如下思路进行学习:①通过读《东亚》地图,得出该分区的纬度位置约为10°N~58°N;相对位置为太平洋的西岸、亚欧大陆的东岸。为典型的亚热带和温带气候。②通过读《东亚主要物产的分布》图,了解其经济作物以及主要矿产的分布。丰富的'资源和物产为东亚国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这样前后紧密联系,学生就会对东亚丰富物产之前因后果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所以,借助地图形成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空间概念,形成各种地理事象特征的空间表象,在地理学习中具有重大意义。

三、地图能够让学生了解地理事物的形态

地图在地理学习中还可以展示各种地理事物的大小、高低、形状等。诸如地球上各个大洲、大洋、湖泊和国家的大小、形状;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海岸线长度和类型;任何一条河流的流向和流域范围;任何一条山脉的高度和走向等等。例如,在教学《中国地形》这部分内容时,首先借助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让学生了解我国主要山脉、高原、平原、盆地的空间位置、区域范围、海拔高度等,即而能在图中找出规律,得出我国地形类型丰富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基本特征,再利用地图分析讨论可得出地形地势对我国气候、大河流向及水能资源的影响。最后,将知识在地图上归纳、总结,使几页书的知识只汇集成一张地图。由此可见,应用地图既可使我国地形的高低起伏一目了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又可以使知识得以高度的概括和浓缩。

四、地图能够让学生了解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和相互联系

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它能以无声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以生动、形象、鲜明的特点反映地理事物的分布、成因及规律。例如教学《中国地理》的“西北地区”一节内容,由于该区的农牧业发展状况随降水量的变化而变化这一规律是本节学习的重点,而教材对此的阐述比较简单,所以只凭书本上简单的叙述,很难掌握。学生要充分认识这一规律,可先阅读“西北地区草原和荒漠分布图”,从图中能发现,该地区地表植被由东向西,大体为森林――草原――荒漠草原――荒漠。为什么该地区植被会出现这种变化呢?接着通过阅读“中国降水量分布图”,从图中可看出该地区的年降水量也是自东南向西北依次减少,这就为本地区植被的变化找到了根源。但新的疑问又出现了:该地区降水量为什么变化这样大呢?如果再去阅读“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图”,答案就很容易找到了。由于该地区东西跨越的经度很广,东部距海近,水汽较充足,因而降水丰富;越往西距海越远,水汽不易深入,因而降水逐渐减少。由此得出结论:水是西北地区农牧业生产的命脉。由此可见,地图有助于阐明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分布成因以及相互作用的规律性。

地图的直观性决定了它比任何语言的描述都更有利于学生接受。但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还与教师如何借助地图去教学直接相关。作为教师,怎样才能更充分地发挥地图在学生学习地理过程中的作用呢?笔者认为,最主要的是在教学中要始终注意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习惯,逐步提高他们运用地图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综合、判断、对比和推理的能力,并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脑、手、眼、口等并用,以期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总之,不管是地图册、课本中的插图,还是板图、板画,只要以图为核心去引领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则必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3:时事材料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的教学反思

时事材料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的教学反思

地理时事材料主要来源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看电视、读报纸与杂志、听广播等方面。从信息资料的类型上,可归纳成以下几类:

1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地理事实材料;

2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在地理领域的新发现、新动向;

3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发展方面有关地理的新材料。

在地理教学中适当的补充一些时事材料是时代的要求当今是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地理教材面临着新的挑战,而我们的课本内容却常常是数十年不变、相对稳定的,但课本中的许多地理适应信息却是动态的,需要不断地更新和完善。

地理课与其他各门课相比,有其独特性。由于不正常的升学教育的影响,使学生普遍认为地理是中学课程中的一门副课,对地理学习不重视,地理教学的质量很难保证。如在讲授天气与气候一节前,先给学生布置任务:注意收看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课堂上结合天气预报的内容进行讲述、分析,让学生在生活、娱乐中去感知地理信息;用地理知识去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的现象,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

为使学生更清楚的了解我国森林资源破坏严重这一事实,把西安晚报上“烤肉摊上的木炭从何而来?”这一追踪报道介入地理教学。如西安有30余个出售木炭的网点,一个点每月出售木炭10吨,木炭与木材的重量比是1/10,让同学们自己计算仅西安的.烤肉摊每年烧掉的木材量。激发了同学们的兴趣,使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课堂内容。

恰当的插入时事材料,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我国的教育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所以从培养人才来说,更应对课本知识做必要的时事材料的补充。

我国在哈尔滨建立的第一个垃圾供热站报道的插入,使学生在学习工业三废处理措施上,开阔了眼界,并使学生学习的地理知识更接近于现实生活。

而向学生补充介绍世界蓬勃发展的“硅谷”――如日本的九州岛、美国的旧金山、德国的慕尼黑、英国的苏格兰、法国的安蒂波利斯、加拿大的渥太华、我国大城市的高新技术产业――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启迪了学生的智力,使学生从众多的例子中体会到新兴电子工业的布局取决于知识、技术、便利的交通和优美的环境等。

及时补充时事材料,使德育教育更生动

如长江特大洪水灾害的原因分析的补充讲解,除了自然原因――厄尔尼诺现象;而人为原因:滥砍滥伐森林,造成长江流域85%的原始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加剧(水土流失面积由50年代的30万km2上升到56万km2);围湖造田、填湖造陆使湖泊面积数量锐减(如湖北的湖泊由50年代的1066个,减少到309个;湖泊面积也相应由8300km2减少到了2556km2),大大降低了分洪能力。这些原因的分析,使学生更加生动、形象地理解了掌握好水昌平衡原理和水循环规律的重要作用,使学生由衷地感到保护环境、保护资源的重要性。

实践证明,在地理教学中适当地引用时事材料,让地理教学充满时代信息和活力。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巩固理解地理基础知识,使爱国主义教育更加生动、形象,又能通过日常生活、娱乐过程中的事例,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篇4:论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论文

论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论文

【摘 要】地图是一种记录地形和地理事物的图表,具有形象、直观、信息量大、空间性突出等特点。它可以形象、直观、准确、趣味的表现地理事物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恰当而准确地运用地图,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地理成绩。

【关键词】地图 地理教学 作用

在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地图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地图教学既是中学地理教学最重要的方法又是中学地理教学的基础内容,大量运用地图是中学地理教学过程的重要特征之一。教学地图又是地图家族中非常重要的成员之一,本文着重探讨它的重要作用。

一、直观的显示地理事物的形象

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会遇到地理事物的形象问题,既“什么样的”。教学地图可以将地理事物真实的展现在学生面前,比任何语言的描述都更有利于学生接受。更重要的是,地理课不同于语文课或美术课,他的目的不是形成对某一地理客观事物或景观的想象的或创意的图景,而是认识地理事物的真实面貌,在此基础上形成科学的概念。

二、利用地图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视觉刺激产生的兴趣比起听觉刺激和触觉刺激产生的兴趣来得更快。在地理教学中,教师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利用地图创设适宜学生探究的情境,引起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探究活动,使学生产生期盼解决问题的强烈动机,激发探究兴趣。例如,在讲地球自转及公转意义的时候,让学生用手电筒光照射地球仪,同时拨动地球仪,地球仪表面会出现什么现象?整体移动地球仪模拟地球公转又会出现什么现象?等同学们顿时兴趣盎然,积极思考踊跃回答,同时也就把地球自转及公转意义这个教材中的难点给突破了。

三、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进行地理空间分布知识的教学,最重要、也是最好的方法就是使用教学地图,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例如:普通地图本身是平面的,但其颜色、符号和注记却表示着地理事物的立体形象特征,经过形象思维可以从地图的二维平面中想象出地理事物的三维形象,如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可以通过国界、山峰符号和国名注记确定珠穆朗玛峰的位置,通过颜色和数字注记确定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教学地图也有利于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综合发展,因为地图是形象的,但地图上的各种符号是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抽象,某种意义上说地图是抽象化的形象。因此,经常阅读地图,综合各种地理要素归纳地理特征和地理演变过程既有利于形象思维又利于抽象思维。

四、利用地图活跃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在地理教学活动中,教师充分发挥地图形象生动的特点,以地图为重要媒介,设计有情趣的课堂学习活动,容易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地球公转的方向和周期时,就让一个同学来扮演太阳,另一个同学来扮演地球并围绕太阳公转,其他同学注意观察地球转的是否正确。在讲到等高线时,就仿照军事中的沙盘的制作,通过等高线图来制作沙盘,通过沙盘来划等高线图等。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开发学生各种智力因素和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教学地图是传递地理教学信息的最有效、最重要的媒体。它可以促进学生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维力和记忆力的全面发展,除了培养学生综合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外,还可以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和地理图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地理德育教育

运用教学地图对学生进行地理德育教育,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有利于克服单纯说教的缺点,可以直接引导学生的行为,其导向功能比语言文字更明显。

七、利用地图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探究式学习是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对新问题进行积极探索和主动建构的过程。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实施探究式学习,要引导学生通过读图、析图、说图等活动,在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的思维卷入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过程,交给学生科学的探究方法,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启发引导:

1.观察法,观察是科学探究最基本的方法。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有目的.的读图,从图中获取感性素材,并进行综合分析、比较、判断、推理等智力活动,可以使观察所得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进而探究出地理概念和地理规律。

2.比较法,在教学中运用比较法揭示概念之间的异同,寻找知识的相互联系,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和深化是一条途径,它是一切思维的基石。在地图教学中通过同一地区同一类不同内容的图像进行对照,进行纵向比较,就能弄清楚演变过程,研究其发展方向。对不同地区同一类型同一内容的地图进行比较,就可以得出该区域地理环境的整体特征和区域间的差异。

3.综合分析法:综合和分析是地理教学过程中常见的一对思维逆向过程。分析就是把各个部分或各个要素连接成整体,从中考察各部分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分析综合这一思维活动的特殊性,就在于它能够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让学生探究如何同时用几幅图来综合说明某些地理事物和现象,是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

地图在当今社会中正受到日益空前的重视和最广泛的运用。不仅军事、交通、旅游运用地图,政治、商业、科研等也要运用地图,而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指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生有用的地理。

给予这样的一种理念和实际情况在近年来的高考地理试题中,出现了大量的以图为载体的题目,甚至可以说几乎无图不成题了。因此我们在地理教学中运用地图,不仅只是从中获取地理信息,而重在提高学生的运用地图的能力,着眼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篇5:探究式教学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论文

探究式教学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论文

一、结合生活实际,贴近自然构建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学情境

许多学生在进行高中地理学习时,往往会认为高中地理知识点过多,而且许多知识记忆性较强,离自己的生活实际较远,导致许多学生对于高中地理知识的学习存在一定的畏惧感,缺乏高中地理学习的兴趣。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在进行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时往往缺乏趣味性,高中地理教学与实际生活较远,产生了知识与应用的脱节。所以大部分学生在进行高中地理学习时往往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导致学生对高中地理知识点记忆不强,常常出现记不清、记不全的现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对高中地理学习的效率,不利于学生高中地理成绩的提高。因此,教师在进行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时,可以将高中地理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构建探究式教学情境,从而加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教师在进行“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的教学时,则可以联系生活中的一些热点问题构建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学情境,如“唐山大地震、汶川地震、雅安地震都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给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重大影响。除了地震给人们带来严重影响,还有哪些灾害会给我们人类带来影响呢?带来哪些影响呢?我们这一节课就来学习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的危害?”

二、重视课堂互动,在高中地理课堂上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

课堂互动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最为关键的环节之一。课堂互动水平的高低决定着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就必须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活动要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以及应用能力为核心。具体而言,教师在进行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时,可以加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采取合作探究式学习模式,针对探究性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性精神以及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让学生之间通过小组内的交流讨论,取长补短,提升学生学习能力。以“人口合理容量”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设置探究性问题———“人口增长对资源有哪些影响?”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对自然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以及森林资源等资源的影响,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

三、加强教师指导,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探究式教学过程的学习主体是学生,然而学生由于其知识水平有限,受到各方面的制约,在进行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缺乏方向性,缺乏目标性,导致探究式学习过于盲目,效率过低,这一问题也是许多教师在进行探究式教学过程中常常遇到的。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教师在进行探究式教学时往往会过于“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忽视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因此,教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探究式教学模式时,一定要加强教师对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指导,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作用,对于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指出,并引导学生正确地进行探究性学习。以“湿地资源的开发保护”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采用梯度设问的方式去逐步引导学生,例如,“什么叫做湿地?”“根据湿地的形成原因可以将湿地分为哪几类?”“我国湿地在空间分布上的特点?其分布与哪个气候要素密切相关?”“湿地水分的蒸发,可在附近地区形成降雨,具有调节区域气候的作用。你赞成这种说法吗?”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是一个千变万化的动态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以学生实际以及实际教学内容为基础,合理设计教学模式。然而不论采取何种教学方法,都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创新精神为目的。

篇6: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的作用论文

摘要:教师要从根本上转变传统教学理念,掌握信息技术教育手段的运用技巧,让地理课堂焕发新的生机,实现高效课堂教学目标。结合初中地理教学实践,对初中地理与信息技术教育手段整合教学进行探究。

关键词:初中地理;信息技术;合作学习

1前言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其特点是具有很强的动态感、信息容量大、画面清晰、声形并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转变传统教学理念,加强学习,掌握信息技术运用技巧,从而实现高效课堂教学的目标,让初中地理教学绽放新的精彩。

篇7: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的作用论文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围绕学生主体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法,科学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巧妙设计教学流程,以增强应用效果。利用信息技术丰富地理教学内容地理是一门人文与自然学科。因此,要学习地理知识,不仅要学习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更要深入了解自然地理,掌握世界各地的人文地理。如果只依靠传统的教学方法,会阻碍学生由感性认知过程向理性认知过程的发展。而信息技术具有形象生动等优势,且通过网络可以搜索下载与教学相关的教学内容。许多日常生活中见不到的有趣的地方,比如丛林密布的热带雨林、生机勃勃的热带草原、神秘的高原雪山、浩瀚的大海和天空、异域风情、各地习俗等,借助信息技术可以更好地将这些地理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通过生动的视频会将学生带入缤纷多彩的世界,感受世界的精彩,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还能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收获更多的地理知识,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再如板块运动、地震形成原因、火山喷发、降水的形成、大气运动这些内容抽象性强,而通过信息技术模拟火山和地震的形成过程以及板块和降水的过程,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空间概念,理解所学地理知识。信息技术的应用大大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实现了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内容的延伸和拓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要充分认识信息技术的优势,通过信息技术丰富教学内容,使地理知识变得更加直观和生动,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从而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效率。利用信息技术理解地理知识体系地理学科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让学生加强前后知识的联系,从而更加有效地掌握所学知识。赫巴特曾说过:“真正感觉观察比单纯的描述更可取。”[2]在以往的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地理知识体系的讲解往往是依靠学校的一些挂图,或者将课本中的插图通过投影仪进行放大。这样静态的图像难以吸引学生的兴趣,而且投影出来的图像有的比较模糊,学生观察起来比较费劲,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和知识体系的建立。利用信息技术则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立体的学习环境,突破教材局限性,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体系,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如在教学“世界的气候差异”的时候,教材只是简单地介绍了不同气候的差异,而且过于抽象,学生很难理解。借助信息技术为学生展示不同国家的气候特征,展示不同气候之间的差异,可以加深学生对气候差异知识的理解。因此,通过有效利用现代教育手段,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建立理论知识体系,增强学习效果。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模式,以团队为单位进行合作,以达到解决问题、掌握知识的目的[3]。合作学习也是地理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通过合作学习,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所学知识,通过学生的共同合作,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而且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信息技术这一教学手段可以辅助开展合作学习,增强合作学习的`效果。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去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搜集有关学习目标的信息和知识,然后让小组成员将搜集的信息进行整理归纳总结,最后通过PPT或者地理小报的方式展示各自的学习成果,分享学习的经验。这样既可以体现信息化教学集体的智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同时能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互帮互助,培养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可谓一举多得。在开展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引入竞争方式。比如教学三大平原、四大盆地、四大高原这些内容的时候,首先让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然后通过上网搜索自己需要的信息,比一比谁找到的答案最好,最后总结归纳,选派代表汇报小组的学习成果。通过这样的合作学习方式更能激发学生好胜心,让学生自发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主动求知、主动探索,学习效率大大提高。还可以采用协同方式。如讲到“青藏高原”的内容时,首先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拟定学习提纲,然后小组学生搜集资料,分工合作,将其制作成PPT课件,选派代表上讲台进行展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搜集了大量的音乐、文字和图片资料,这样一来不但活跃了课堂氛围,而且能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另外,合作学习还能让学生在交流过程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利用信息技术强化德育功能初中生处于形成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而按照新课程改革标准的要求,教师在传授给学生知识的同时,还应该渗透德育方面的教育,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为一名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努力实现新课标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为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加强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依据地理教材的具体内容,挖掘其中蕴含的德育因素,结合青少年的认知特点,利用信息技术辅助功能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以达到内化道德情感的效果。如在教学“中国的河流”时,教师可以用信息技术手段向学生展示我国综合治理黄河、长江的小浪底工程与三峡工程,从而让学生的心灵感到震撼,让他们充分认识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加学生的自豪感。同时,要让学生认识到科学是促进社会进步的第一生产力,也是保证社会前进的基本动力。因此,要充分重视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教育,通过有效利用信息技术,给学生更加直观生动地展示地理内容,激发学生的情感,以此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信息技术应用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注意事项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避免弄巧成拙、喧宾夺主,发挥整合教学优势,需要注意以下几点注意事项。正确认识、准确定位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只是一种教学工具和手段,而教师才是课堂教学的主导,不能让其代替教师的位置。要正确认识信息技术的优势,同时掌握好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度,从而真正发挥信息技术作用,提高地理教学效率。制作课件,要从实际出发地理教师在用信息技术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时候,要从教学实际和学生对地理知识掌握情况出发,借鉴其他课件的优点,要突出自己课件的特色,从而提高课件的针对性和创新性,这样在教学活动中才能运用得更加灵活自如,实现教学、学生和教材三者的完美结合。关键环节使用,增强使用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抓住导入环节、信息补充环节、情境营造和关键教育环节等几个重要环节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从而发挥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实现画龙点睛的效果。而不是教学的方方面面都应用信息技术,这样会使机器代替教师,不利于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把握使用频率,提高使用质量如果教师不能够把握好信息技术使用的频率,那么不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因此,要注意信息技术的使用频率,掌握好一节课信息技术使用次数和每次使用的时间,展示精练的内容,尽量不多占用宝贵的教学时间,发挥信息技术教学“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4结语

总之,信息技术手段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有效地丰富教学内容,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体系,开展合作学习,提升德育功能。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打破常规,发挥信息技术等现代教学手段的优势,丰富教学内容,拓宽教学途径,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动力,努力提高教学的质量水平,实现高效地理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石常刚,马长娟.浅析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的整合[J].中国体卫艺教育,(3):126-127.

[2]张立伟.新课程背景下现代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的整合研究[J].新课程:教育学术,(10):131-132.

[3]杨国玲.对信息技术与初中地理整合教学的几点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7):101-102.

篇8:在地理教学中加强“环保”教育

在地理教学中加强“环保”教育

(九台市第六中学 侯登凯)

我国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到1989年12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使环 保工作正式步入法制轨道,并已定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环境问题是社会问题,那么每一个公民都应具有保护环境的意识。这是一个庞大而复杂工程,要从孩童开 始,从中小学抓起。

中学地理是阐述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所以地理教师应承担起向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意识教育的任务 。

第一、认真钻研教材,讲清中学地理教材中有关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方面的知识。初中地理教材中的世 界气候、自然景观的地区差异、世界的自然资源和中国的气候、河流、湖泊、中国自然资源与平均合理用水保 护水源、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分区的中国地理等知识,教师在讲授时,不仅 要讲清楚自然资源的概念,而且要详细讲解有关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的知识。如讲授黄河时,要说明黄河及 流域概况的知识,同时指出,黄河所流经的黄土高原地貌在历史上是一片“草丰林茂,沃野千里的绿洲”,但 由于常年的开垦,毁草弃牧,毁林种粮,植被遭到严重破坏,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和生态失调、导致泥沙淤积 下游,生态环境恶化,由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变成了中国的忧患。同时还应着重介绍,解放以来黄河两岸的人民 在党的领导下,坚持治理改造黄河,化害为利,趋利避害,使晋陕等沿河省区出现了田园似锦、棉麦丰收的喜 人景象,生态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这样既体现了爱国主义教育,又进行了具体生动的环境教育,寓环境保护 教育于地理课的教学之中。

高中地理教材是从人类和环境关系着眼,讲述地理环境的基础知识的。通过对地球上的生物土壤自然带, 自然资源利用和保护能源及其利用,工业生产及工业布局,人口与城市,人类与环境等知识内容的讲解,使学 生更能认识到防止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是保证农业生产的前提,即保护现有环境并不断改善环境质量, 是促使环境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第二、可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当地事实材料,说明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使学生做保护环境的有心人。诸如 讲到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时,可结合省城长春的情况。根据吉林省环境水文地质总站监测表明,长期堆放在 伊通河公路上的'垃及已经污染了地下水资源。这是由于地表垃圾经雨水淋溶并向下渗透,进入地下水中造成的 。专家们估计,到,世界人口增至63.5亿,饮用水需求量大增,而工业排污量将由每年500立方公里增至 3000立方公里。如果用10份淡水稀1份污水的目前标准,地球将耗尽所有的淡水资源。

1994年国家环保部门对我国54个大中城市进行酸雨监测,结果发现有45个城市有酸雨现象(大量以煤、石 油天然气为燃料而产生的二氧化硫的氮氧化合物在空气中氧化,并吸收水份,形成硫酸和硝酸,随雨水而降下 来,就形成酸雨),占抽查总城市数的80%以上。

第三、可组织环境保护小组,积极开展社会调查活动。环境保护小组可调查当地生态环境情况。如所在县 市乡村等耕地间缩小程度,山区和半山区森林、草地的缩减情况,大中河流域水土流失及两岸农田水毁面 积,半湿润半干旱地区(我省西部地区)可调查风沙进退情况,沙暴、暴风雨等恶劣天气增减天数,多年气温 和降水变化情况等。

城镇中学可设立环境保护实验监测站,使用科学仪器,参与环境保护工作,达到学以致用。如用噪声监测 仪测得附近工厂或工程场地的噪声严重超标,就应建议对方采取消防措施;水泥厂或石泥矿附近烟尘、粉末较 多,学校可使用除尘器来清洁空气;水质被污染,可用净水器,使污浊的水源变得洁净起来。

第四、对环境保护事业和工作,深入校园,广为宣传。可由学校请当地环保战线的专家或工作人员做报告 ;也可师生动手,利用幻灯、黑板报、图片展、风光纪录电影、说唱等多种形式,介绍和宣传政府关于环保方 面的方针政策,宣传植树造林,绿化山河,美化环境的重大作用及国际上环境保护的最新动态等。如此众多的 形式都是因地而异地进行的具有创造性的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方法。

篇9: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

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

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

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在教学上的运用,标志着教学媒体质的飞跃。计算机的应用,使教学手段更加丰富,将对教学效果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由于计算机是人脑的延伸,是人脑思维活动的模拟,是对人类思维活动的结构、功能及其规律的把握,因此,其在教学上的运用十分有利于学生的发展,符合现代化教学规律的要求。

多媒体是90年代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它是一种把文本、图形、形象、视频图像、动画和声言等运载信息的媒体集成在一起,并通过计算机综合处理和控制的一种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是信息领域的又一次革命,在教学上,它既能向学生快速提供丰富多彩的集图、文、声于一体的教学信息,又能为学生提供生动、友好、多样化的交互方式。

多媒体教学可产生优良的视听效果。因为人的视觉、听觉是接收信息的主要渠道,获得的信息也最大。多媒体教学有利于信息传递和学生对信息的接受、储存。其特有的优势对学生产生一定强度的刺激,引起学生的注意。如果没有注意,感知就不会产生强烈观察力。而观察力是在感知过程中并以感知为基础形成起来的,离开了感知也就没有了观察。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引人入胜,可以不断提高学生注意的品质,使学生心理活动处于积极状态。

以往的教学活动是由教师、学生、媒体三个要素构成的,缺一不可。大多数教学媒体都具有直观性,但各有所长,也各所短。传统教学媒体中有教师语言、课本、板书 、实物、模型、挂图等,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多媒体能使学生不由自主地集中全部注意力,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情感,从中获得直接、生动、形象的感性知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恰当地选用教学媒体,能更好地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加快师生间的信息传递,优化教学过程,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多媒体能克服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学中常有一些宏观的自然现象、逝去的景色或者需长时间才能感知的事物,因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无法让学生亲眼看见;一些微观的事物和微小的变化,无法通过仪器设备让学生进行观察,这些都是课堂教学难点。多媒体的运用,为学生提供了形象生动、内容丰富、直观具体、感染力强的感性认识材料,使学生看到了事物在运动、发展、变化。真情实感取代了凭空想象,难题无须多讲,“百闻不如一见”。学生通过听、视、评、悟充分感知原先较为抽象的教学内容,适应了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从而保证了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心理学研究指出,认知活动是与人的`情感活动紧密联系的。多媒体教学直观形象,在创设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情感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有利于学生入情入境,借境悟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多媒体教学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先进教学手段。多媒体的恰当运用,使课堂教学活动更加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促使学生始终在愉悦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学会学习,提高能力。学生当堂学习新知识,当堂消化吸收,无须课上损失课下补,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事实表明,许多好课使学生久久不忘,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正因为多媒体是教学、教育的发展的有效手段,因此,我校从开始,对教师在多个应用软件的使用上进行培训,如:通过对软件的学习,把它有利的运用到教学中去,对教学过程实行立体化设计。这种设计既包含教学活动中教师、学生、教材、教育技术四要素之间的恰当定位;也体现了当前教改的核心,即教师角色的转变,学生地位的转变,教学过程的转变,媒体作用的转变。多媒体可使教学过程立体化,可以改变以往教学过程设计的线性结构,能够直观显示整体课堂教学中四要素的比重及其之间的正确关系,能够作为实施课堂教学的蓝图,能有效克服教学的随意性,有反馈功能,可以依据学生的反应作出相应的判断,为各学科各种类型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建立奠定基础。

总之,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进行教学,它的作用对个别教学具有重大意义,有利于因材施教。因材施教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集体教学在教学内容和进度上一般取决于学生的平均程度;个别教学工作往往不是一个教师能够做到的,而利用计算机可以根据学生的程度准确地做出学习计划,完成个别化学习所需的大量工作,这对教师来说可以大大减少工作时间,对学生来说可以按照自己的进度学习,有利于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10:浅谈美术在教学中的作用

浅谈美术在教学中的作用

【摘 要】:美术是指运用一定的特质材料和造型手段,塑出具有一定空间和审美价值的视觉形象的艺术。也就是说,美术教学中要以具体的、可视的形象传达知识、表达情感。那么,通过美术教学来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必须从美术的基本特征来把所握。

【关键词】: 美术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基本特征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美术在社会中作用越来越大,用途越来越广,与人的生活联系越来越密切。除了绘画、雕塑这些观赏性的艺术本身属于纯美术外,生活中许多方面都与美术有关。美术课程秘担负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对造型艺术美的感受,评价能力和创造美的兴趣和能力,这是其它任何学科都无法替代的。通过美术课程学习能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那么,如何通过美术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呢?当然,这也是每位美术教师所探求的目标与归宿,下面就此问题,我个人观点如下:美术是指运用一定的特质材料和造型手段,塑出具有一定空间和审美价值的视觉形象的艺术。也就是说,美术教学中要以具体的、可视的形象传达知识、表达情感。那么,通过美术教学来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必须从美术的基本特征来把所握。

第一、从形象的直观性和凝固性是美术区别于其他艺术的主要特征来把握。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和建筑的形象都具有一定的形状和色调,看得见、摸得着,因而是直观的。美术是通过表现客观对象最动人的一瞬间来反映客观世界和表达作者主观感受的。这种形象是凝固的、静止的。它们的动态感是通过欣赏者的联想与想像而产生的幻觉。

第二、从形象的审美性与情感性的统一来把握美术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以美感人,以情育人,寓教于乐。一切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它是现实美与自然美的集中、概括与反映。美术作品中活生生的艺术形象,通过课程讲解,视觉感官迅速传达到人的大脑,作用于人的心灵,引起感情的共鸣,或愉悦、或喜爱、或轻柔、或奋发、或追求、或憎恶、或怜爱、或强烈、或庄重、或疯狂,使诱发的感情流露,溢于言表。一旦教学讲解到此教师必须抓住时机,引导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适当以讨论或试图练习的方法让其发挥,以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

第三、以美术与实用结合的特征把握学生思想动向。比如城市雕塑、园林建筑是现代化城市建设布局不可缺少的部分,绘画和雕塑是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工艺美术和建筑艺术更是实用、经济、艺术三结合的'实体,它们的设计、制作、工具材料都受到实用的经济价值的制约。

第四、把握好美术的社会性与民族性。不同时代的美术反映着不同时代的精神面貌,为不同时代的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社会主义时代的美术,是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服务的,同时,中华民族有自己悠久的美术传统,由此而产生的审美观也着鲜明的民族特征。比如,赏析中国古代艺术与中国现代艺术是社会性的不同,而中国画与西方油画则是民族审美观的不同。通过社会性、民族性的联系使学生产生一种渴望对比的心理,从而达到实践能力的培养。在美术欣赏教学中,以美术作品的社会性与民族性贯穿教学,才能真正达到了解作品的目的。除了以上四个特征来把握之外,还须加强欣赏课的教学课程,使学生在欣赏中明事理,辩真伪,以其在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人生坐标,真正提高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造型艺术作品是经过美术家对自然形态的美进行提炼、加工、改造而创造出来的。它去掉了自然美中不够纯粹的缺点,去掉了社会中分散粗糙和偶然性缺点,使分散得以集中与概括,使庞杂的得以净化与提炼,使隐蔽的得以显现与发扬,因而美术作品的艺术美比社会生活和自然的美更集中,更纯粹,更典型。那么,通过对这些作品欣赏教学,使学生一目了然地得到最鲜明、最生动、最集中的体现。因此,与欣赏社会生活美和自然美相比较,欣赏艺术作品的美是审美教育中最有力的手段。

优秀的造型艺术作品把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融为一体。教学中赏析这样的作品,既能提高学生对客观世界的理解,增长知识,又能在审美享受中受到陶冶,得到教育。比如欣赏著名革命历史画《开国大典》,它艺术地再现和热情地歌颂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中国革命胜利的光辉节日——开国大典,作者以宏大的气势,庄严的构图,灿烂辉煌的色彩和大胆的艺术处理,表现风和日丽的革命节日的喜庆景象,使人仿佛亲自经历了这次庆典,同赏节日的欢乐,这样优美的艺术,又怎能不令人深深地陶醉在美感享受之中呢?

综上所述,只要正确地认识美术教学的用,就能帮助学生走出迷团,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篇11: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

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

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

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在教学上的运用,标志着教学媒体质的飞跃。计算机的应用,使教学手段更加丰富,将对教学效果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由于计算机是人脑的延伸,是人脑思维活动的模拟,是对人类思维活动的结构、功能及其规律的把握,因此,其在教学上的运用十分有利于学生的发展,符合现代化教学规律的要求。

多媒体是90年代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它是一种把文本、图形、形象、视频图像、动画和声言等运载信息的媒体集成在一起,并通过计算机综合处理和控制的一种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是信息领域的又一次革命,在教学上,它既能向学生快速提供丰富多彩的集图、文、声于一体的教学信息,又能为学生提供生动、友好、多样化的交互方式。

多媒体教学可产生优良的视听效果。因为人的视觉、听觉是接收信息的主要渠道,获得的信息也最大。多媒体教学有利于信息传递和学生对信息的接受、储存。其特有的优势对学生产生一定强度的刺激,引起学生的注意。如果没有注意,感知就不会产生强烈观察力。而观察力是在感知过程中并以感知为基础形成起来的,离开了感知也就没有了观察。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引人入胜,可以不断提高学生注意的品质,使学生心理活动处于积极状态。

以往的教学活动是由教师、学生、媒体三个要素构成的,缺一不可。大多数教学媒体都具有直观性,但各有所长,也各所短。传统教学媒体中有教师语言、课本、板书 、实物、模型、挂图等,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多媒体能使学生不由自主地集中全部注意力,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情感,从中获得直接、生动、形象的感性知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恰当地选用教学媒体,能更好地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加快师生间的信息传递,优化教学过程,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多媒体能克服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学中常有一些宏观的自然现象、逝去的景色或者需长时间才能感知的事物,因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无法让学生亲眼看见;一些微观的事物和微小的变化,无法通过仪器设备让学生进行观察,这些都是课堂教学难点。多媒体的运用,为学生提供了形象生动、内容丰富、直观具体、感染力强的感性认识材料,使学生看到了事物在运动、发展、变化。真情实感取代了凭空想象,难题无须多讲,“百闻不如一见”。学生通过听、视、评、悟充分感知原先较为抽象的教学内容,适应了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从而保证了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心理学研究指出,认知活动是与人的情感活动紧密联系的。多媒体教学直观形象,在创设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情感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有利于学生入情入境,借境悟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多媒体教学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先进教学手段。多媒体的恰当运用,使课堂教学活动更加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促使学生始终在愉悦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学会学习,提高能力。学生当堂学习新知识,当堂消化吸收,无须课上损失课下补,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事实表明,许多好课使学生久久不忘,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正因为多媒体是教学、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发展的有效手段,因此,我校从开始,对教师在多个应用软件的使用上进行培训,如:通过对软件的学习,把它有利的运用到教学中去,对教学过程实行立体化设计。这种设计既包含教学活动中教师、学生、教材、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技术四要素之间的恰当定位;也体现了当前教改的核心,即教师角色的转变,学生地位的转变,教学过程的转变,媒体作用的转变。多媒体可使教学过程立体化,可以改变以往教学过程设

[1] [2]

篇12:乡土地理在地理教学中载体作用分析的研究论文

乡土地理在地理教学中载体作用分析的研究论文

摘要:乡土地理是指一个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文化、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等,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等方面的内容。新课程标准提倡把乡土地理作为综合性学习的载体,特别是中学地理教学,充分发挥乡土地理的载体作用可使地理这一综合性、实用性较强的学科为学生今后的社会生活服务。

关键词:乡土地理;互动性;教学始终;民情民风;综合能力

乡土地理是指一个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文化、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等,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等方面的内容。新课程标准提倡把乡土地理作为综合性学习的载体,特别是中学地理教学,充分发挥乡土地理的载体作用是非常有必要,因为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实用性较强的学科,为学生今后的社会生活服务。

一、乡土地理载体能够增强地理课堂教学的互动性

课堂教学要想取得好教学的效果,最主要的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要进行有机的互动、融入其中,这就要求课堂教学组织要立足于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兴趣,包括实际生活以及自身的经验和感受,而乡土地理知识都是学生们看得着、经历过、切身感受过的内容,这就更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学习兴趣,通过课堂教学进一步达到拓展学生生活经验、增强学生对家乡的感知,使学生对家乡、对祖国产生热爱之情,也使课堂教学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乡土教育在课堂教学中,要紧扣教材内容,充分利用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等方式,运用分析、综合、比较等方法,精讲多议,让学生从亲身经历谈起,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把教与学结合起来,并根据课本内容,联系乡土知识,通过深入浅出的、生动形象的比喻,形成准确的、较全面的乡土观念。例如,讲我国的位置和面积时,把我县的位置和面积也指出来,通过比较,可使学生较好地记住这两个地方的位置和面积。

二、乡土地理载体可以贯穿中学地理教学的始终

乡土地理涉及面比较广,内容比较丰富。中学地理教材中的每一章节都可以与当地实际相结合,通过乡土地理这个载体让学生把教材中的知识和实际生活相联系,从而更好的丰富了地理教学内容,优化课堂教学。乡土地理教育能够结合本乡本土的实际,使学生生动更好地认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之间关系,在地理教学中结合地形、气候、河流、植被与水土流失、风沙危害、大气污染、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环境等内容,使乡土地理教学显得更具体、更生动、更实际。例如讲我国的气候时,让学生归纳出我国的气候特征之一是季风气候显著,这时可以联系本地季风气候的实际,让学生说说他们亲身感受的冬季风和夏季风的特征。

三、乡土地理载体可以使学生深入了解民情民风

乡土地理教学能够使学生走进家乡,切身感受家乡的风土民情,了解家乡历史,有助于学生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乡土是学生自幼就熟悉的.地方,因此他们对家乡的人文社会变迁都有着切身的感性认识,再通过一系列的教学实践活动,家乡人民勤劳向上的精神、家乡独特的风俗习惯等生动而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这样能激发起学生热爱乡土乡亲,激起他们的乡土情结,从而树立献身家乡、建设家乡的崇高志向。例如:通过板报和专栏、读乡土历史等读物、介绍延边名人等活动,不但有利于课堂所学的知识得到巩固,还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和感性认识的加深。比如举办“延边风光”图片展,介绍古今历史上一批杰出的延边人,激励学生为家乡争光。通过课堂教学自然渗入乡土地理,渗入家乡的风土人情,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调查、野外考察、旅游观光、环境保护等内容,培养学生学地理的兴趣、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乡土地理载体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乡土地理教学强调通过具有实践特色的教学过程,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培养学生能力,促使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通过乡土地理知识教学可以使地理教材知识得到延伸,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应将乡土地理知识作为背景资料作简单介绍,告诉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如何去查找。乡土地理案例教学的重点是教会学生如何综合运用这些知识点,认识和分析各种地理要素对居民的生活习惯、独特的地理景观、经济发展、环境状况的影响和彼此之间的联系,以整合自然、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容,使学生逐渐形成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形成多角度地综合分析、判断地理现象的思维习惯。在教学中还要充分利用身边的事物,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和培养其观察能力,从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如讲“北半球夏季时昼长夜短,冬季时昼短夜长”这个结论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回忆我们汪清夏季和冬季白天时间长短变化情况,学生很容易得出夏季日出早、日落晚,白天时间长,夜晚时间短;而冬季则相反的结论。然后教师再加以详细解释学生在接受理论知识的同时由于其日常经验相验证,自然就加深学生对这个结论的印象。

五、乡土地理载体可以提高学生认识地图、使用地图的能力

地图是学生获得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既是学习地理的工具,也是生活中常用的工具。家乡的地图独具抽象的地图语言,在课堂上教师无须多讲,学生就可以通过家乡地图感性地认识到所对应熟知的地理实物的地理位置等。因此在乡土地理案例教学中,如果经常设计一些现实问题,引导学生使用地图,使学生认识到地图的实用价值,从而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读图、用图的能力,掌握使用地图的方法,养成在学习和生活中使用地图的习惯。问题的设计包括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在学校所在的镇区图、市区图、省级图上查找学生熟悉的地方及相关的地理事物,如学校、车站、标志性建筑、学生家庭所在的街道、乡镇、城市等,使学生深切体会到“生活离不开地理”、“学习地理是为了更好的生活”。

篇13:电教手段在地理教学的作用论文

电教手段在地理教学的作用论文

多媒体教学已成为一种新的教学辅助手段。有了这种新的电教手段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教师教起来方便,学生学起来也轻松。特别是对于地理学科而言更是离不开电教手段的辅助,因为地理教学中存在着许多一般教学难以克服的困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丰富而复杂的板书和图画,局限于一块小小的黑板,难以充分展现地理教学内容的多样性。

2.对于多数青年地理教师来说,要在地理课中完成丰富的板书板画内容要花费较多时间,而且由于教学经验欠缺,并不能准确恰当地表达出来。这对教学任务的完成有一定的影响。

3.地理挂图虽然具有很好的效果,但其繁杂的信息量和分不清主次加上能见度不高等因素,并不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由浅入深阶梯式学习与提高。

4.地理学科的名词概念甚多,加上规律原理也不少,因此需要更多的图文转换、对比推理和归纳总结,这在短短的四十五分钟内是很难完成的。

5.地理教学研究的是自然世界发展变化的规律,同时兼顾各地的社会关系、民族特征及文化发展等多方面的问题。中学生要熟练掌握这些内容,必须从现象深入本质,从外貌形态特征到客观发展本身,一般的教学方式很难达到这样的目标。如果在地理课堂中有效运用电教手段,可以解决一般地理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实现教学效率的提高。

一、生动展示地理知识,实现学生认知发展

在成熟的教育体系理论中,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可分为六个层次,分别是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所以,电教化的地理教学需要围绕实现以上六个目标来开展。所谓电教化教学,就是根据地理课程的内容,去选择合适的电教媒体形式如电影、视频、图片集等,引导学生主动去学习知识和提升能力。通过直观的教具可以将地理知识生动形象饶有趣味地展现给学生,为其识记和理解添砖加瓦。相应的,这些也能够逐渐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进而引发学习热情,主动开展学习,学习积极性骤然提升。具体的讲课流程是这样的,教师以教材为基础,通过电教媒体向学生抛出一些启示性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探索,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反馈等一系列过程保证学生的认知朝着正确的轨道发展,这对学生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和思考能力的发展是很有帮助的。对于学生最后的反馈,正确的要加以肯定,错误的要引导修正。最后,把教材重点、教学难点和关键内容等串联起来,更进一步培养学生概括分析和归纳总结能力。

二、有效利用地理图形材料,图文并茂生动开展地

理教学地理图形是地理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部分,作为地理学科独有的有形材料,地图可以称得上是地理的骨架,尤其是其中蕴含的地理现象和地理知识,几乎撑起了所有的地理智慧。如何有效发挥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是地理教学成败的关键。如果只是通过一般的教学手段进行图形展示,难免会有较大的局限性,而电教化方式则可以有许多不同。比如,在用投影仪时可以灵活变换文字和图片的输入量,根据实际需要自由变换图形大小虚实,由无到有,由虚入实,由近到远,以及图的亮度清晰度变化。这些对学生识图、辨图和图文切换都至关重要,能让他们在更短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尤其针对某些看上去无图又需要枯燥乏味背记的内容,如果通过图形的方式来强化理解,往往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讲到《城市环境问题》这部分内容时,如果教学过程只是沿着教材文本按部就班讲下来,学生听了就会打瞌睡,但是当教师在幻灯片上展现出一幅彩色画面时,那些城市中的工厂污水、汽车尾气、酸雨及城市绿化等地理环境便栩栩如生地呈现在眼前,这时候再引导学生结合图形观察、思考、分析、归纳、总结,最后得出结论,巩固知识。

三、通过电教化教学方式,培养智能开拓型人才

中学阶段的学生对新事物比较好奇,求知欲望强,但同时注意力容易分散,情绪不易稳定。而在地理教学中合理运用电教手段,可以充分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进而提高注意力,强化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助推智力因素的发展提高。因为电教手段比起书本,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去探索和开拓,想象和创造。比如,在讲授《影响工业布局的主导因素》时,教师通过幻灯片的方式,展现出城市周围的能源、交通、农业、江河、公园、住宅区等情况,然后提问:“如果要建造一个工厂,应该设计在什么位置,理由是什么?”这样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又摒弃了传统的照本宣科,有利于帮助学生从观察思考中掌握知识并应用于实践。因此,科学合理地运用电教手段开展地理教学,是培养智能开拓型人才的有效方式。综上所述,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探索电教手段的尝试,是一种能够给传统地理教学带来生机的新形式,对整个地理课程改革有着重要的助推作用。

《中国的地形与地势》教学反思

八年级地理的教学反思

第二章第一节--地势和地形的教案

地球的海陆分布教学设计

初中地理老师教学计划格式

初中地理教学计划

初中地理实验教学计划

初中地理教育教学计划

初中地理老师教学计划

一等导线测量实习报告

小议地理略图在教学中的作用
《小议地理略图在教学中的作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小议地理略图在教学中的作用(精选13篇)】相关文章:

七年级地理期中试题2023-08-01

小学英语教学中活动式教学的意义和作用小议论文2023-04-30

初中地理黄河教2022-09-13

高程测量实习报告2022-10-18

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2023-07-21

提高学生读图能力2022-10-24

初中地理地质图试题和答案2022-08-18

七年级下地理期中试卷及答案2022-05-04

地球的运动 第二课时2024-01-05

初中地理教学计划2023-02-03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