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意度审视下的地方本科院校辅导员工作境况(通用8篇)由网友“小兔子不不不”投稿提供,这里给大家推荐分享一些满意度审视下的地方本科院校辅导员工作境况,供大家参考。
篇1:满意度审视下的地方本科院校辅导员工作境况
满意度审视下的地方本科院校辅导员工作境况
以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辅导员为研究对象,采取问卷调查与访谈的形式,以满意度来审视当前高校辅导员工作境况.分析、探讨辅导员的工作满意度,旨在建立更适合于辅导员的'职业保障机制、培训发展机制,进一步完善和提高辅导员团队文化精神.
作 者:罗海云 刘泽锋 LUO Hai-yun LIU Ze-feng 作者单位:罗海云,LUO Hai-yun(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湖南,娄底,417001)刘泽锋,LIU Ze-feng(湖南新化桑梓中学,湖南,娄底,417600)
刊 名: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NAN INSTITUTE OF HUMANITI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年,卷(期): “”(5) 分类号:G415.8 关键词:满意度 辅导员 地方本科院校篇2:地方本科院校成人教育论文
地方本科院校成人教育论文
1教学任务安排问题分析
1.1过程剖析
学校各教学单位中管理教学任务工作一般由教学副院长负责管理,由各教研室主任负责本科室的教学任务的具体分配。实际执行时,教研室负责人对本教研室承担的任务进行指派,这里由于学科方向不够全面细致,往往各教研室承担的任务会出现交叉。在该环节,如果负责人不够公正或适当,就会使教学任务分配不够公平合理,出现基于所谓的“人情关系”的考虑而照顾某些人,即分配一些所谓的容易教授的课程或适合教师口味的课程给他们,而另外一些人则不得不接受自己不能或不适合的课程任务,这样就会产生矛盾。最终任务分配结果是两种:一是强制安排给某些人,另一种是返回给上级领导加以协调解决。在教学副院长方,原则上是按各教研室课程专业方向分配课程任务,但由于各教研室人员不齐,有些课程无法找到适合的人选,就得交叉分配到其他科室。在这个环节上,教学副院长有权处置这些课程的归属,甚至强制分配。由于地方本科院校一般人员不多,因而总负责人对各科室教学人员也较为“熟悉”,各人教授什么课程都很“清楚”,这时他会根据这样的表面信息分配给相应的科室。实际上,这是总负责人的一种强制安排(甚至是有针对于某位教师),下级领导也得接受这样的安排,似乎除了他/她,再不会有人能承担了。由于每学期课程基本固定,仅仅变动的只是少数课程,如专业课程的调整,为了节省教学任务分配的时间和精力,加之地方本科院校没有形成一种教学小组或课程组这样的教学团队,总负责人和各教研室负责人一般就不加以改变的将课程下达指派,如果少数有不满任务分配的人员通过反映给他们并经他们协调可以变动,或因开课班级数量变动加以人员补充,就有机会接受到自己想上的课程,但他们不想上的课程最终会留下来并强制安排给那些没有固定课程的教师,否则这些不固定课程的教师可能工作量会不够而不得不接受。这样一旦任务“成功”分配,以后一般就不会变动。在这个“稳态”形成过程中,由于个人的“斗争”争取到了某门课程,“占领”了该课程后,他们就会固守住该门课程,别人一般难以涉足。如有人还要去撼动他们的领地,就比较困难,因此“斗争”是不容易的,只能待机行事。于是,那些默默承受的教师就容易被安排那些被剩下的课程,这些课程一般都是专业课,而且这些专业课还会经常变动,因为“稳态”中的人员已经不愁课程了。
1.2原因分析
从上述教学任务分配过程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由如下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导致。
1.2.1客观原因
(1)师资力量不够,人员不到位,致使课程安排不够细致。尤其是专业课的安排,专业方向人员缺乏,因而专业课难以安排,加之专业课教学相对困难、繁琐(涉及基础知识,更要接受专业知识,是一种知识的综合学习与应用),由于选课学生人数有限,课时量不大,大家避而远之。
(2)课程固定,节省了教学人员的工作时间和精力,又保持了课程教学质量的连续性。
(3)任务下达既节省了负责人员的时间和精力,同时又不得罪这部分课程固定的人。
(4)易于教学管理人员加以教学管理,不因课程人员变动而费心。
1.2.1主观原因
(1)对个人“斗争”的情况,根据个人情况适当调整教学任务安排。
(2)对“机会”的`出现,根据“人情关系”,将机会给自己关系好的人。
(3)对个人权威和地位,高的人一般会根据他们的要求给以安排,低的则很难被安排。
(4)出于性别考虑而有意安排轻松课程给女性教师,而不因教师具体情况加以安排。
(5)将难上的课程,一般都是剩下的专业课程,就安排给课程不固定且不被“关照”的人,不问他们是否喜欢或能否承担下来,就强制加以安排。因此,从教学任务分配过程看,负责人员的主观因素起了很大作用,这就为滋生“拉关系”提供了沃土,教学人员与负责人拉关系,套近乎,以求能安排各自称心的课程,并一致占有。从而导致了教学分配不公,不能合理安排教学任务。
1.3弊端分析
1.3.1由于没有形成课程组、教学小组等这样的教学团队,课程教学缺乏有力的引导与加强机制,尤其是缺乏同组人员的评课、竞课机制,采用传统的“单兵作战”模式,容易导致教学质量停滞不前。更为严重的是,课程固定于某个人往往导致不同届的学生都接受同样的教学模式、教学风格、甚至相同的教学知识内容,尤其是同样的思维引导,不利于不同届学生的新思维、新思想的培养与提升。
1.3.2容易产生“课霸”。有的教师利用自己的权威或行政地位,霸占主课程,出现一人独揽2门甚至3门主课,甚至同时还身兼重要的行政岗位。就认为他有能力完成这些不同的工作任务,但要做好每门课程的教学,做好行政工作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他能保证吗?学校给教学行政人员减少课时工作量正是出于对他们因行政工作而没有太多时间上课的一种考虑。
1.3.3容易滋生教师员工的不良情绪,影响内部团结。由于分配不公导致一些教师牢骚满腹,影响他们的教学情绪,加之学生评价对这些课程的评分一般都偏低(因为不固定而常常接受的任务是新课,或因选修课导致学生难管理,学生挑剔等因素使然),而又没有一个充分合理的评教办法,致使他们很受压抑,更加增生他们的不良情绪,使他们感觉到自己的工作是吃力不讨好,也容易诱发他们闹矛盾。
2对策分析
从以上教学任务分配存在的问题可以看出,地方本科院校这种不足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由于重点高校教学依托于它们的科研,而地方本科院校由于科研课题较少而难以做到如此。因此,只有改进这种教学任务安排方式才能从根本上提升教学质量。
2.1具体对策
2.1.1构建课程小组或教学小组之类的教学团队,细分课程,并多人参与竞课通过课程组、教学小组的构建,能培养一个课程团队,避免一门课被一人占领;通过多人的竞课,促进教师之间课程教学的竞争意识,能提高课程教学的质量。
2.1.2每个课程组以老带新,培育新人避免“占领”,完善课时分配机制,既保持了“稳”,又实现了“变”,利于教学质量延续的同时,又补充了新鲜的血液。
2.1.3保护科研,鼓励科研教学
有明确科研方向的,要配以相关的课程,以促进“科研为教学服务”的宗旨,同时为有科研任务的人员提供良好轻松的科研环境,不以教学来压制,更不能因妒忌或其他想法而故意安排不适合的课程刁难他们。
2.1.4坚决杜绝“课霸”
以“平均分配课时”为原则,考虑各人的具体情况适当加以课时量的分配。这又有下列措施:(1)尤其是主课大课,一般避免“并课”,纳入新人共同来承担不同班级的课程。(2)身兼行政领导职务的,严格坚持“少上课”原则,平衡工作量。(3)限制主课承担的数量,原则上一人一学期最多只能承担一门主课,可配以适当的专业课。
2.2改进的益处
2.2.1提高了教学竞争意识,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利于培养更具个性、更具创新思维的学生;
2.2.2解决了课时量的均衡问题;
2.2.3培养教育新人;
2.2.4减少了行政工作与教学任务的冲突,利于做好本职岗位工作;
2.2.5保护科研,促进教学科研相长;
2.2.6利于培养专业方向,促进学院学科建设的完善;
2.2.7也利于教学任务分配的实施与监督管理,实现团队监督机制,使教学监督管理更加细化和深入;
2.2.8利于构建学校和谐的教师关系;
2.2.9符合动与静相结合的原则,在静中求稳定,在动中求发展,既要打破那种不正常的“稳态”,又要保持大局稳定,在稳定中求发展;
2.2.10有利于解决课程分配不合理导致的一系列相关问题;
2.2.11有利于学校的可持续性发展。
3结论
通过对教学任务分配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揭示了存在于教学当中的一些关键问题,并分析了原因,进而给出了合理的对策并分析所带来的益处。本文的研究为地方本科院校现存的一些问题给出了思路,诸如教学任务分配不公,教学工作量过多导致学校难以处理,更重要的是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对策建议。
篇3:地方本科院校物流管理论文
地方本科院校物流管理论文
一、地方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SWOT分析
1劣势分析
1.1协同创新不足。由于地方院校和政府、院所以及企业的协同不足,实践教学开展困难。一方面,地方高校服务地方和企业的能力有限;另一方面,地方资源有限。一般地方很少有规模较大的物流企业。
1.2核心竞争力缺乏。地方高校受其自身层次和地域性特征的影响,在与全国重点高校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学生素质有差距。同时和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相比,实践能力又比较欠缺。所以在人才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人才培养未形成具有特色的核心竞争力。
1.3实践师资队伍缺乏。人才队伍引进的重点是院校毕业的高学历人才,注重科学研究水平忽视实践水平。教师队伍的培训力度和针对性不够,教学能力不能完全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特别是实践创新教学能力不足。另外由于政策的导向,教师自身普遍对实践能力的提升不够重视。
2机会分析
2.1高等教育得到广泛关注。在当今知识经济的大背景下和国家科教兴国的战略下,高等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地方政府也意识到高等教育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助推力,而且地方高校也是本着服务地方的`理念而成立的,更能够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另外,据调查,“子女教育”一直都是中国居民投资意向和储蓄目的的第一位[1]。这为地方高校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宏观环境。
2.2人才需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较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旺盛。事实证明,既有理论基础又有较强实践能力的本科生是最符合企业需求的。很多企业都反映专科生基础太薄弱,素质亟待提高。这也为地方本科院校培养高层次应用性人才提供了市场需求。而且我国物流业发展迅速,物流管理人才紧缺,市场需求旺盛。
3威胁分析
地方高校面临来自多方面的威胁:重点院校、职业教育学院、同类院校等。地方高校不具备重点院校的“名牌效应”,也没有职业学院的实践条件,而层次相当的同类院校数量众多。地方本科院校因为多与重点大学办学定位向相似,已面临就业率低、就业质量不高的生存窘状。随着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市场对人才水平要求的提高,学生对教学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实践教学方面。若不能满足学生和市场的要求,就会失去市场竞争力。
二、策略分析及发展对策建议
地方高校应充分抓住发展机遇,利用自身优势,培育核心竞争力,进而形成品牌优势。地方高校品牌优势的形成必须立足地方、服务地方,根据自己的区位优势,找准定位,确定学校发展和建设的重点,进一步凝练为地方服务的特色,形成品牌,从而提升学校综合实力[2]。地方高校要建立健全校企协同培养机制,就要依托政府和行业组织建立校企合作领导小组,为校企深度合作对接提供政策和组织保障。并积极寻求企业的支持与合作,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坚强保证。地方物流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应积极开展和邻近大城市资源的整合。强化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完善人才引进机制,要把实践经验看作一项重要的条件。加强对现任教师的培训,强化教师企业实践锻炼制度,使其尽快向双师型教师转变。地方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只要充分发挥和强化自身优势,改善劣势,抓住发展机遇,与政府、行业、企业形成良好的协同创新机制,未来发展空间还是很大的。通过提升实践教学能力,可以向社会输送大量合格的高层次物流应用型人才。
篇4:地方本科院校办学特色研究
地方本科院校办学特色研究
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高教发展态势,办学特色的培育及强化是市属地方本科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市属地方本科院校应强化特色办学意识,科学定位;明确培养目标,培育个性鲜明的应用型人才;依托地域资源,精心培育特色学科,积极为地方社会发展提供特色服务.
作 者:解振锁 作者单位:邢台学院会计学系,河北,邢台,054001 刊 名:管理观察 英文刊名:MANAGEMENT OBSERVER 年,卷(期): “”(7) 分类号:G64 关键词:市属地方本科院校 办学特色 研究篇5:地方本科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思考论文
地方本科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思考论文
摘要:地方本科院校应根据其特点探索出一套包含教育预防体系和危机干预体系在内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并在实践中检验和修正。本文根据湖南某地方高校的实践对该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心理健康;工作体系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高校学生管理的重点。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生有其特殊性,探索和发展出一套适合地方本科院校的心理健康工作体系既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更有重要的实践价值。本文以湖南省某地方本科院校为例,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进行了探讨。地方本科院校录取学生的高考成绩明显低于其他省属及重点本科高校,大部分考生的高考成绩刚过二本线。这些学校的学生进学校后,对自身及学校的认同度普遍偏低,在学习上他们感到竞争和压力,自信心偏低。××学院前身为师专,师范专业处于优势,因此女生数量较男生多。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生除了具有大学生共性的心理特点和行为方式,还具有生源和学校地域、类别的特点,这些都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发展,应引起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
一、教育预防体系
(一)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门课程,是高校全面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主要途径和手段,是保证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全面性、系统性的客观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包括“大学生心理健康”必修课和与大学生心理发展相关的选修课两种形式,主要是系统讲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同于其他学科的课程,是以大学生的.生活和实际问题为逻辑,而不是以心理学科的知识体系为逻辑。
(二)开展校园心理健康教育课外活动。每学年的第一个学期以10月10日“世界精神卫生日”为契机,广泛宣传,提高全校学生对精神卫生和精神疾病的认识。每学年的第二学期以“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日”为契机,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月活动,通过“心理情景剧”、“心理健康知识比赛”等形式宣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高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认识。每年3月8日女生节,开展女生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活动。除此之外,二级学院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这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课外活动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相辅相成,共同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三)开展成长辅导和朋辈咨询。湖南省教育厅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实施了“成长辅导室建设项目”,××学院积极申报该项目,已建立多个省级成长辅导室和校级成长辅导室。通过二级学院的成长辅导室,心理专干和朋辈辅导员对求助学生进行成长辅导和心理援助。
(四)开展心理咨询。心理咨询中心对求助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心理咨询通过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帮助求助的学生解决他们的成长困惑和心理困扰,对超出咨询范围的心理问题及时转介,并跟踪关注。
(五)开展网络宣传服务。心理咨询中心利用微*公众号和微博等网络平台宣传心理健康知识。
二、危机干预体系
(一)开展心理普查。××学院每学年第一学期10月份对入校新生开展心理普查,第二学期对大三学生开展心理普查。根据心理普查结果,初步筛选出访谈对象,由二级学院心理专干和班主任进行访谈了解,进一步确定重点关注对象,建立心理档案。
(二)建立四级网络体系,每月定期排查。××学院建立了心理健康四级网络体系,第一级为学生工作部心理咨询中心,第二级为二级学院心理专干和辅导员,第三级为班级心理委员,第四级为宿舍信息员。四级网络成员密切关注学生心理危机状况,发现心理危机学生及时上报,迅速反应处理。同时每个月定期召集网络体系成员开会了解排查心理危机情况,及时更新重点关注对象名单。
(三)建立心理危机应对工作模式。发现心理危机后,根据学校心理危机干预流程,各部门分工明确,密切配合,最大限度减少危机事件的后果。
(四)特殊时期密切关注。新生入校后,期末考试前,毕业前夕和每年春季是心理问题的高发时间,在这些时段,密切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三、小结和展望
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生经历了高考后,部分学生有一定的挫败感,他们入校后面临学校环境适应、学习适应、人际关系适应,入校后轻松自由的环境与高中形成鲜明对比,不少在高中时期处于潜伏的心理问题开始逐渐显现,同时他们还面临未来的就业压力,这些因素相互作用,不仅影响学生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也对学校的校风学风产生影响。因此,在分析地方本科院校学生特点的基础上,制定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地方本科院校的心理健康工作体系总体上分为教育预防体系和危机干预体系两大部分。其中教育预防体系是主题和根本,危机干预体系是关键,两者相辅相成。全面和扎实的教育预防体系保证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完善的危机干预体系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在××学院的实践中,也发现一些不足。
一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效果有待提高,根据笔者的经验,学生对心理健康课的期待是好玩和有趣,他们对心理健康理论兴趣不高,而部分教师是非心理学兼职教师,学校对课程的灵活性又有限制,这些都造成心理健康课效果不理想。
二是相对于危机干预体系,学校对教育预防体系不够重视,由于上级对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伤亡有严格的要求,学校高度重视心理危机事件的预防和处理,但对于教育预防的投入不够,对辅导员和心理专干以及班主任的心理健康培训投入不够,对日常心理咨询的重视不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等教育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它和高校教育的目标一致,要以人为本,不断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全面成才,使之成为社会的合格建设者。地方本科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知识性,要围绕高校人才培养的总目标,结合地方本科高校的特点,不断探索出一套适应时代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
参考文献:
[1]夏智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操作事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张洁.地方本科院校大学新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应对策略[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1).
篇6:地方院校对外汉语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探微
地方院校对外汉语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探微
本文以湖北工业大学对外汉语本科专业为例,从国家总体规划、社会需求、学生自身发展和高校特色办学四个方面分析了地方院校对外汉语本科专业课程设中存在的`问题,并阐述了地方院校在对外汉语专业进行课程设置时应当遵循的原则.
作 者:熊素娟 石诗 XIONG Su-juan SHI Shi 作者单位:湖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68 刊 名: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BEI RADIO & TELEUTSON UNIVERSITY 年,卷(期): 27(10) 分类号:H319.3 关键词:地方院校 对外汉语专业 课程设置篇7:地方本科院校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策略论文
一、前言
进入新世纪以后,与医学相关的学科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同时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增加,人类疾病也发生了一定改变,并且在高科技的带动下,传统的医学模式逐渐朝着“预防保健、综合治疗”的现代化医学服务模式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显得十分重要。临床医师作为医疗服务的重要主体,不仅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因此,在进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时,必须中其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影响地方院校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因素
(一)医学教育本身的社会性
对于医学,其本身研究的就是疾病和健康,医学的服务对象就是社会中的人,而对于人类健康,除了受生物学自然发展规律的影响外,还深受社会因素的影响,鉴于此,医学不仅具有自然性,还具备社会性的特点,医学不仅仅是关系到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还涉及到社会、经济、政治、道德等各个方面。对于地方本科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培养更加专业、优秀的临床医学人才,从而为人类健康提供更好的服务。受医学教育本身社会性的影响,在进行临床医学人才教育时,不仅要对学生进行专业的临床知识教学,还需要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政治形势教育、人生观教育、医学伦理学教育、医学法学教育等,这样才能培养出临床医学技术精湛、医德高尚、医风良好的临床医学人才。
(二)教育内容的复杂性
医学的是一门对人体进行研究的科学,其本身具有多种结构和功能,由于影响人体健康的因素有很多,因此,医学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存在,近年来在现代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影响下,生物医学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这也使得医学、临床都有了惊人的进展,特别是在信息技术及信息的激烈增长下,使得高等医学教育内容越来越多,同时由于现代医学和社会的发展有十分紧密的联系,人们逐步认识到身体健康不仅和自然、疾病有关系,还与社会、心理等因素有关系,这也使得医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心理学等各学科有了紧密的联系,在这种情况下,临床医学人才所需要学习的内容也更加复杂,从而对地方本科院校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造成一定影响。
(三)临床医学教育的实践性
强实践性也是医学的一个重要特点,研究医学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预防疾病,保证人的身体健康,提高人的寿命,而要想做到这一点,医学人才必须经过长期的实践,才能真正的实现学到的医学知识、医疗技术的价值。对此,地方本科院校在进行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时,必须注重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对于地方本科院校,虽然设有自己的附属医院及临床教学基地,但是由于临床学习的学生比较多,而学校的临床教学基地比较少,从而对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造成一定影响。
三、地方本科院校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在新环境下,社会所需要的高质量人才不仅要具有深厚的基础知识,还需要有良好的实际服务能力,并且要具有不断创新、不断进取的精神,所以地方本科院校在培养临床医学人才时,要在培养学生基础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要从以往的“知识型”人才转变成“知识、素养、能力”为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构建合理的`课程及教学内容
对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在于课程的实施及蕴含的教学内容,地方本科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在确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时,应该仅仅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社会需求,因材施教,遵守医学教育规律,全面贯彻素质教育。在新环境下,临床医学课程体系应该适当的增加自然科学、医学综合课程、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等,从而为全面型临床医学人才的培养打下良好基础。
(三)改革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教育中,学生只能被动的听教师讲解知识,无法积极主动的进行知识获取,这就对学生的全面发展造成一定影响,鉴于此,地方本科院校应该积极主动的改革临床医学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全面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以此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改革临床教学
在临床教学中,实践教学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改革临床教学体系,要适当的增加实践教学课时,或者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在理论教学中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在实践教学中传授理论知识,从而全方位的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四、总结
在新环境下,地方本科院校应该培养全面型、应用型的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对此,地方本科院校应该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合理的课程及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改革临床教学,全方位促进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的发展,从而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地方本科院校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应该从具体实践出发,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宗旨,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医学人才为目标,对临床医学专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进行了摸索和实践,以期提高教学质量,推进临床医学教育改革,对国内教学科研探索和发展将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崔华贞,战海艳,邓卫红.临床医学专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药物经济学,(10):15-17.
[2]苏菁.中医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建[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04):21-22.
[3]孙钰,郑葵阳,刘莹.地方院校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与实践[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02):50-51.
[4]蒲永莉,王丹,孙萍.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分析[J].医学信息,2013,26(04):36-37.
篇8: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环境工程人才培养探讨论文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环境工程人才培养探讨论文
摘要:本文以新组建的地方本科院校环境工程专业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推进第二课堂等方面探讨如何建设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创新体系。
关键词:环境工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创新教学;师资队伍
自从20世纪50年代英国疫情调查,人们充分地认识到环境污染的危害性,开始对水资源进行过滤处理和消毒处理,自此出现了环境工程的雏形。环境工程学是人类同环境污染作斗争、保护和改善生存环境等过程中形成的,是21世纪重点发展的高新科技之一。新建本科院校贵州理工学院2015年招收第一批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结合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主动适应贵州省生态文明国家试验区的人才需求,以就业岗位为导向,对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优化和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1培养目标要有特色
当前,国内开设环境工程专业的院校,大致可以分为理工类、综合类、师范类、农林类等类别;尤其是在贵州,开设本专业的院校只有贵州大学及其明德学院、六盘水师范学院、安顺学院和贵州理工学院五所,要想培养出适合地方需要的应用型环保专业人才,既要考虑本专业的共性特征,又要有自己的办学特色。鉴于此,我校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不可能也没必要和国内一流的本专业培养目标一致,结合我校的发展定位,以“全国创新创业示范高校”为发展契机,我校本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可持续发展理念,掌握污染防治、环境规划和资源保护等方面的知识,具有进行污染控制工程的设计及运用管理、制定环境规划和进行环境管理的能力,具有从事环境工程方面的新理论、新工艺和新设备的研究和开发能力,能在政府部门、规划部门、经济管理部门、环保部门、设计单位、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学校等从事规划、设计、管理、教育和研究开发方面工作的环境工程应用型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因此,我们除了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外,我们还重视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
(1)生态文明素养;
(2)环境伦理修养;
(3)团队协作能力;
(4)踏实肯干的态度;
(5)团队协作能力;
(6)组织协调和沟通能力;
(7)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以就业岗位为导向的多模块课程体系优化
按照目前的就业情况看,未来几年内,社会对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的需求将会大大增加。贵州理工学院环境工程专业的就业方向主要在政府部门、规划部门、经济管理部门、环保部门、设计单位、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学校等单位从事与环境相关的规划、设计、管理、教育和研究。通过对相关用人单位的调研,学生的敬业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是企事业单位挑选人才的重要原则。结合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我校必须优化以就业岗位为导向的多模块课程体系[2,3],课程设置上除了专业必修课程之外,从大三开始,按照岗位对应课程,分为咨询类、监测类、治理类三大模块设置课程体系,引导学生结合就业岗位分模块选修课程。各模块开设的课程以及就业去向见表1。
3培养理论和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师资队伍中,大部分青年教师都是刚从高校毕业直接走向课堂的,教学经验和工程实践应用能力有待加强,教师经验和工程实践应用能力的不足将直接影响学生工程实践应用能力的发展,也会影响教学质量,将来会影响学生的就业。因此,我校环工系应该把教师实际动手能力和工程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和锻炼作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建设重点,在人才引进和招聘中,改变传统的用人观念,把具有工程经历的人才作为重点考虑引进对象,改善师资队伍知识结构单一的现象,充实“双师型”师资队伍;同时,积极创造条件,每年选派青年教师深入大型国有或民营企业环保部、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垃圾发电厂等单位3个月,积累工程实践经验的同时,寻求科研合作的契机,也可以丰富教学案例;此外,教师积极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改革,以项目教学、案例教学为重点,改变传统的灌输教学模式,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研讨式、辩论式等多种形式,实现由“让我学”转为“我要学”的模式转变。只有这样,专业教师的科研能力、教学水平以及社会活动能力才会提高,同时也为实习、毕业论文以及学生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4利用好第二课堂锻炼学生实践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结合环境工程专业特点,建议将下列活动纳入第二课堂[4]:校园环境监测、校园室内环境污染物监测、校园生活污水监测、校园周边河湖水质监测、校园环境噪声监测等;参加大学生环保组织、大学生“千乡万村”环保知识宣传活动、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环境论坛,以及生态调查、流域污染调查、校园环保意识调查、校园内垃圾收运路线调查及其优化方案等等,通过这些活动,一方面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以及组织协调能力,一方面培养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结语
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尚处于建设初期,要想在国内众多的同类院校以及省内五所院校中有所见地,要想受到第一届毕业生的欢迎,就必须注重培养特色人才、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推进第二课堂等方面的改革和创新,才能为地方输送合格的环境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姚宏,李进,于晓华.环境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初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2(5):59-61.
[2]李大军,邓玉华.基于岗位能力培养的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J].科技文汇,2017(2):52-53.
[3]李元高,严滨,曾孟祥,傅海燕.基于就业导向的环境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8):67-68.
[4]陈启石,杨本勇,杨继涛,杨书申.环境工程专业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8(6):12,14.
★ 毕业致谢词范文
★ 行政管理专业论文
【满意度审视下的地方本科院校辅导员工作境况(通用8篇)】相关文章:
教师专业化成长先进个人总结2023-09-25
物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分析论文2024-01-06
管理的智慧-促教师专业化成长2023-02-06
经济社会下的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论文2023-09-23
《复活》读后感作文800字2024-04-23
我的职业生涯规划论文高一金融2022-05-04
公办幼儿园教师辞职申请书2022-08-15
简析钢琴学习中的若干心理问题及对策论文2024-05-08
考试感言2023-07-09
验证与探索的选择-对阿基米德原理的教学建议2023-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