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科研究状况分析论文(精选14篇)由网友“逢君二三风月”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社会学科研究状况分析论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欢迎大家分享。
篇1:社会学科研究状况分析论文
社会学科研究状况分析论文
[摘要]1994—,社会学在国家社科基金中立项项目总数达到2479项,本文采取文献计量的方法对这二十二年来国家社科基金对社会学学科的资助情况进行立项数据统计,从社会学学科立项总数、项目类型立项情况、项目立项地区分布情况、立项项目在各区域分布统计情况、研究机构和立项项目预期成果等进行系统性分析,进而分析社会学学科研究现状、发展规律及其发展趋势,以期推动我国社会学学科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社会学科;国家社科基金;立项;发展状况
哲学社会科学自“八五”规划发展到“十二五”规划,各学科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社会学在经历了较为曲折的发展历程后,与1979年得到恢复与重建,在老一辈社会学家及学者的共同努力下,社会学得到了蓬勃发展,并逐步走向成熟。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家社科基金代表了人文社科的发展水平及发展方向,而社会学科研究发展在其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拟对1994—20我国社会学学科发展状况进行立项情况统计与分析,从而进一步了解社会学的研究现状及研究规律,把握该学科的发展状况。
一、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我国自1991年6月起,设立了社会科学基金,由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负责国家社科基金管理工作。本文以1994—近二十二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作为研究总体,充分反映其发展状况及最新进展。鉴于重大项目和后期资助项目社会学立项较少(重大项目13项,后期资助项目21项),中华学术外译项目以及成果文库基本没有,为便于统计分析,本文研究将不考虑这四大类。在2400个有效样本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在数据处理中,首先对各年度国家社科基金社会学立项名单进行汇总,简单整理,然后对社会学的立项项目及其相关变量进行统计分析,从而了解社会学的研究议题及其进展情况。
二、基本立项情况统计分析
(一)年度立项分布情况
统计发现,自1994—2015的22年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对社会学科资助立项共计2400,平均每年资助立项109项,但具体年份差距还是比较大的,如1995年资助立项数仅有6项,而在立项数则达到264项。整体来看,1994—2015社会学科立项项目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94—,这十年间社会学立项项目处于不断变化中,甚至还出现了负增长现象,如社会学立项项目数为71项,其后的七年则呈现出逐年减少的趋势;第二阶段是—2015,社会学立项数恢复到19的水平,而后呈逐年递增态势,从20的72项增加到2015年的256项。过去22年间,社会学的立项数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但其所占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总数比例相对稳定,徘徊在5%左右,位列各学科立项的前几名,其在年和分别达到6.80%、6.76%,表明社会学在各学科立项研究中相对而言有一定的发展优势。影响社会学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两方面,首先与社会学研究人员的知识水平、科研能力有关;其次与社会学定性、定量的研究方法密不可分。
(二)立项类别分布情况
根据数据,我国社会学的立项项目主要集中在四大类型中,分别为重点项目、一般项目、青年项目以及西部项目。其中一般项目占比达到51.08%,所占的比例最高,立项数1226项,其后是青年项目,立项数744,占比达到立项总数的31%,西部项目是2004年,国家为了支持、促进西部哲学、社会学的发展而单独设立的资助项目,数据显示自2004年起,国家对西部地区社会学的资助项目数逐年递增,占比达到11.08%,显示出国家对西部地区哲学发展的重视。但是,重点项目所占社会学立项总数的比例仅有6.83%,立项数164,虽然重点项目标准较高,但也可以反映出,我们社会学科科研人员对社会学重点项目的承担能力有所欠缺。
(三)立项地区分布情况
22年来社会学科获得过国家社科基金资助的省份共有31个省,包含了所有的省市自治区(港澳台除外),在近22年国家社科基金社会学立项数中,北京、上海、江苏、湖北、浙江居于前五,合计社会学立项数占总项目数的41.19%,说明社会学立项集中分布在全国少数的几个科研强省。北京作为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具备及时了解前沿信息和科研动态的先天条件,立项数达到370,占比15.42%,而且北京高校众多,人才济济,因此成为国家社科基金社会学研究项目申报立项的主要来源地。然而,社会学研究与立项数在各省市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几乎所有的沿海发达省份立项数都位居前列,中西部地区的社会学立项则较少,如山西社会学立项数仅13项,说明社会学立项数与该省的经济发展水平、对社科基金项目的承担能力是密不可分的。而作为中西部省份的云南、重庆能够跻身于前十,其科研水平值得肯定。笔者认为在今后研究发展中不平衡性的问题应该引起相关机构的重视。
(四)立项的机构、单位分布情况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主要隶属于高校、党校、社会科学院、党政机关以及军队等五大机构系统。统计发现,高校社会学的立项数最高,共1858项,占77.42%,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对社会学研究而言,高校研究队伍综合素质较高,研究资源丰富且高校人员科研水平较高。社科院对于社会学研究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表1,社科院系统立项数341项,占比14.21%,其中以中国社科院和上海社科院为代表。而党校、党政机关、军队及其他系统总共立项201项,占8.38%。可以看出,在我国社会学研究领域中,高等院校以及社科院作为科研人才云集的地方,承担了大多数社会学领域研究的课题和重点项目。
(五)立项的单位分布情况
经数据统计发现,1994—2015我国社会学立项有较多单位获得资助,由于2400个样本数据较多,在此只分析社会学科资助项目立项数达到20项以上的机构。共有23家立项总数达到20项以上(含20项)的科研机构。23家单位分别属于社科院和高校两大系统,共立项数740项,占总立项数的30.83%,可以看出社会学立项相对比较集中。在社科院系统中,中国社会科学院立项69项,上海社会科学院和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分别立项24项,位列前三甲,合计占社科院系统341项的34.31%,彰显了较强的研究水平和科研生产力。在高校系统中,中国人民大学以56个立项数的成绩占据榜首,北京大学立项52项、南京大学立项47项、南开大学立项40项、中山大学立项38项紧随其后,在前23名的科研机构中普通高校共有20家,共立项623项,占高校系统总立项数的.33.53%,说明在社会学项目立项单位分布方面,高校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尤其是社会学专业传统强校在国家社科基金立项中占有明显优势。
(六)项目主持人情况统计分析
项目主持人是技术比较权威的,主持项目整个工作的人,负责协调整个项目的工作,发挥着领军人物的作用。通过数据分析发现,主持项目数2项的研究者占大多数,3项的相对较少。而根据统计结果,这22年间,只有陆益龙、傅广宛、刘少杰、乐国安、方文、何明升、风笑天、王耀以及胡荣等9位研究者主持社会学立项数达到4项的,而这9位主持人都为正高级职称,他们所主持的这些项目涵盖了重点项目、一般项目及青年项目三大类别,研究议题主要围绕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现实问题、西方社会学理论的最新发展、社会阶层研究以及社会网络和社会资本研究,呈现多元化趋势。在22年的社会学年度立项中,仅有吴忠民一位学者主持社会学项目数达到5项,在社会学研究中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由此可得出,对社会学的项目主持人无论是科研能力,还是本身的学术水平,其要求都相对较高。
(七)项目预期成果形式分析
社科基金项目的预期成果形式可以选择单一成果形式或两种成果形式,预期成果形式对项目立项的成功几率有着一定的影响,数据显示,在所有的成果形式中,以专著作为主要结项形式的占到47.65%,以研究报告为主的占40.53%。而以论文+研究报告、专著+研究报告等为主要结项形式的总数仅为63项,占总比为7.23%,可见专著和研究报告是国家社科基金社会学科的主要成果形式。相比而言,以译著和论文集为成果形式的项目仅有35项,占比分别为0.23%、3.79%。由此分析,社会学项目在成果形式上的多元化有待提升。
三、结语
综合以上多方面分析可以发现,社会学这样一个拥有多重范式的学科,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以及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正日益趋向成熟和规范,但是事物的发展总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中国社会学的发展也同样面临着诸多研究困境。笔者认为在未来社会学的发展中,一方面,重视对科研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对核心主持人的培养;另一方面,现在是网络时代,应完善网络信息安全机制,打破“信息壁垒”,加强各地区的科研交流,加快实现科学数据共享,从而希望以此增强科研弱省的科研水平。
篇2:我国体育院校状况研究论文
我国体育院校状况研究论文
1我国体育院校附属竞技体校文化教育研究的演变
1.1附属竞技体校成立之初:以解决运动员文化素质为目的
我国体育院校附属竞技体校创办初期是为了解决运动员文化素质偏低问题而采取的措施,为此,对各附属竞技体校的学生采取“亦读亦训”的培养模式。所谓“亦读亦训”,“‘读’是指按文化程度分年级(初中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编班学习普通中学文化课程;‘训’是指按专项技术水平分项编队进行训练。”从1979年9月第1所北京体育学院附属竞技体校建立,到1987年9月成都体育学院附属竞技体校创办,历时8年。这期间,各附属竞技体校都处于探索阶段,对于“亦读亦训”既无经验可以借鉴又无明确的发展措施,所以,只能按照“积极、慎重,处理好需要与可能、普及与提高、重点与一般、当前与长远等方面关系”办事,并在体教结合中尝试这种新型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
1.2附属竞技体校发展阶段:“亦读亦训”逐渐以“训”为主
经过8年的发展(1979-1987年),各附属竞技体校在探索中逐步建立起了“亦读亦训”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并且形成了各自的优势项目和办学特色。例如:艺术体操、女子举重、皮划艇、自由式滑雪等分别成为了北京体育学院、沈阳体育学院等附属竞技体校的优势项目。与此同时,各校在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感召下,都全力以赴抓竞技成绩,并在不同程度上取得了成绩。例如,武汉体育学院附属竞技体校培养的学生运动员张香花在第24届奥运会上夺得一枚银牌和一枚铜牌。诚然,1979年国务院批准建立附属竞技体校是为了国家备战奥运会,为了培养高素质的“奥运”后备人才,但当时的初衷是为了寻求解决运动员的文化素质问题而做出的一种新的尝试。竞技成绩的取得却让附属竞技体校的办学初衷越走越远,“亦读亦训”逐渐变为以“训”为主。尤其当国家体育总局竞技体校经费投入管理办法的出台,更是加速了“亦读亦训”的分家,这是因为,“国家体育总局每年度经费投入包括三部分,即基本投入、办学效益投入和奥运重点项目投入,经费投入的多少以办学效益作为主要依据。另外,还制定了竞技体校办学效益评分方法,训练成绩占70%,文化教育占20%,科学研究占10%,在量化加权基础上统计各校每年投入万元办学效益分。”从上述中可以发现,文化教育仅占20%,奥运争光战略成为了各校的办学目标,此时,运动员的文化教育渐渐沦落到次要的地位。
1.3附属竞技体校转制调整阶段:“亦读亦训”“读”流于表面
,除北京体育大学继续由国家体育总局直接管理外,上海体育学院等5所院校划归地方管理,与此同时,各附属竞技体校也随之划归地方管理,但是,在业务指导和经费投入上仍由国家体育总局负责,目的是为了继续保留优秀运动员和后备人才培养基地。由于这一时期各体校已在办学、训练条件等方面初具规模,并且分别开设了奥运项目,为了继续保持“国家奥林匹克体育后备人才基地”,也为了继续保持院校各自多年形成的办学特色或优势项目,各院校划归地方后不仅更加重视了竞校的发展而且也加大了资金投入,人才培养以竞技体育为导向,“亦读亦训”完全变成“训”了。
2体育院校附属竞技体校文化教育研究所思
体育院校附属竞技体校在过度追求金牌战略,以牺牲学生文化教育权利换来的暂时功绩,不仅不利于我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而且给国家、社会以及运动员个人都带来了沉重的压力。
2.1文化教育嬗变所带来的短板效应
对一名运动员来说,取得好的运动成绩固然是他们所追求的目标,但这并不是他们生活的全部,文化教育的好坏不仅是运动员个人成长中一个重要环节,而且更会涉及他们生活的全部。
2.1.1文化教育缺失使运动员竞技成绩提高屡遇瓶颈
现代竞技体育中每天的训练、竞赛需要运动员完成许多大量复杂的动作及专业技巧,在学习、掌握及如何熟练运用这些动作、技巧时,就要求运动员有较高的文化理论基础做铺垫,否则他们难以理解训练中的原理、动作或技巧。但由于当前竞技体育领域中各方利益的存在使得运动员的文化教育支离破碎。这种牺牲运动员文化教育的短期效益无异于竭泽取鱼,对于运动员本人来说,没有接受良好的文化教育是人生的缺憾,更为未来运动成绩提高留下了隐患。
2.1.2文化教育缺失使运动员后续学习深造难以为继
运动员的运动生涯是短暂的,尤其对于那些“小龄”项目的运动员来说更是如此。那些“小龄”项目的运动员多从7、8岁开始便进入体校进行训练,在此期间他们每天需要接受大量的训练,参加不胜其数的比赛。训练、比赛占据了他们生活的全部,几乎没有时间接受文化教育,他们与同龄人相比错过了小学、初高中、大学等宝贵的学习时光。等他们退役后想再去接受文化教育时,为时已晚。他们想重新拾起课本学习已变得困难重重,为退役后的二次就业留下了难题。
2.1.3文化教育缺失使运动员退役后处于劣势
我国竞技体育人才都将面临退役后的就业、谋生问题,早期的高水平竞技人才退役后由国家安置就业的情况,现在已经不复存在。目前运动员退役的出路主要有组织安置、上大学、自谋职业三类。现在极少数特殊人才能够得到组织安置,对于大部分退役运动员来说,或者走上大学继续深造之路,或者选择自谋职业之道。这对于那些从小就在封闭的环境里进行训练、比赛的运动员来说不仅仅是一个挑战,更是人生的重要抉择。运动员文化教育程度不高,体现出“无技能、无水平”的特点,与同龄人竞争时处于劣势状态,这也正如前全国女子举重冠军邹春兰所说,自己文化水平不及小学三年级,连拼音都无法拼全。正是由于文化教育的缺失,导致许多运动员退役后许多岗位无法胜任。虽然,国家在这方面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障退役运动员的就业、安置问题,诸如:“《关于进一步做好退役运动员就业安置工作的意见》、《自主择业退役经济补偿办法》以及《关于做好运动员职业转换过渡期工作的意见》等等,但这些年来所取得的效果甚微”。尤其是国家六部委联合印发了《运动员聘用暂行办法》,这意味着运动员退役后将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进行自主择业,与其他各类人才去竞争谋业。
2.2文化教育嬗变所产生短板效应的原因
运动员文化教育不仅贯穿运动员个人一生而且涉及运动员运动成绩、学习深造、就业等各个环节,由于存在着各方利益,遂产生了不同的结果。
2.2.1思想认识的局限性导致了“亦读亦训”从一开始就偏离了方向
我国体育院校附属竞技体校是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特殊时期的产物,当时全国上下在竞技体育优先发展战略的指导下,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不仅按照“‘思想一盘棋、组织一条龙、训练一贯制’的要求,建立和完善4级训练网的制度,同时还提出了调动各行各业办体育的积极性。”举国体制使竞技体育得到了优先发展的同时,也成为了竞技体育的具体行动纲领,这为我国体育院校附属竞技体校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条件。在那时全国一盘棋的思想已在竞技体校形成,于是,培养有文化有技能的高水平学生运动员的附属竞技体校在具体的'实践中却出现了教育与体育脱节,重视训练轻视学习的现象。追根溯源,这不能不说是我国竞技体育的大环境使然,也是当时我国国情发展的必然。
2.2.2政策执行的不力导致了“亦读亦训”成为上行下达的瓶颈
我国体育院校附属竞技体校采取“亦读亦训”形式培养优秀运动员,既可以保障各校能够为国家输送更多的高水平后备人才,又可以实现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为他们将来走上社会奠定良好的文化基础。然而,20的管理体制改革,使各附属竞技体校原有的优势渐渐失去,随之而来的是在人才招生、输送以及就业安排上出现了诸多问题。如果各附属竞技体校真正实施了“亦读亦训”,向上输送人才困难可以借用本校的条件使这些学生读本科或走上社会就业;但现实的情况正好相反,“读”成了表面的事。体制虽然改变了,但相关的政策保障没有及时跟上从而导致了所谓的“亦读亦训”成为各附属竞技体校发展的瓶颈,由此不仅仅造成了国家竞技体育人才资源配置的浪费,而且也造成了地方院校人才培养的困局。虽然,国家体育总局为了运动员文化教育工作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但在现实中收效甚微。
2.2.3考核评价机制的失衡导致了“亦读亦训”成为一对不解矛盾
我国附属竞技体校文化教育之所以出现学训矛盾,应该说从一开始人才培养的考核评价机制就出现了问题,即附属竞技体校人才培养是以竞技体育为导向,以奥运战略为最高目标。在这样的指挥棒下,各附属竞技体校虽然贯彻“亦读亦训”的办学方针没有改变,但是各校以竞技体育利益为导向的价值评价标准是影响“亦读亦训”尺度的重要杠杆,各校重视运动成绩,轻视文化成绩的现象已成为了一种常态。在对学校评先、教练员考核、学生评优,发奖金、升学等问题上均以运动成绩和金牌数量衡量。各附属体校所有工作都以金牌为中心,文化课及文化课老师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最直观的表象是,教练员与文化课教师之间出现不和谐的音符,教练员只抓训练、比赛,如果竞技比赛与文化课的时间冲突,给竞技比赛让位。文化课教师认为学生不重视文化课学习、上课不认真听讲、坐不住,常给老师出难题。文化课教师常常也很苦恼,无奈之下常采取照本宣科应付工作。
3体育院校附属竞技体校文化教育研究发展的建议
我国体育院校附属竞技体校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一种“特殊教育”学校,这种学校由于形成背景的原因,肩负着特殊的历史使命。如今,我们必须重新审视这类学校的定位,重视这类学校的文化教育,这既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使然。
3.1转变思想认识,构建相互协调的运行机制
国家利益至上,这在任何时候都无可厚非,我国竞技体育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重要角色,“金牌”的内涵已逐渐发生了改变。为此,各附属竞技体校一定要转变思想认识,要重新审视各自的培养目标,理顺在竞技体育方面人才培养的方向,在文化教育方面人才培养的标准;理顺在竞技体育人才训练、比赛方面与各自地方体育局、国家体育总局之间的关系,在文化教育方面与所属院校等教育部门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整个运动员文化教育体系的良性运转,并在运行过程中坚持责、权、利对等原则,各有关单位责任落实到部门,落实到人,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以防相互推诿。
3.2弱化金牌效应,强化综合素质考核机制
各体育院校附属竞技体校的上级主管部门,应积极落实运动员文化教育工作,采取必要措施,在金牌问题上,要弱化金牌效应。长期以来,竞技体育唯“金牌”论一直左右着他们的执政思维,由此,运动员文化教育也一直处于被忽视的地位。现在,我们要打破竞技体育唯“金牌”论,强调对各附属竞技体校考核中,加大运动员文化教育方面的考核比重,由过去20%提高到现在的40%。与此同时,强化综合素质考核。这就要求各附属竞技体校不仅要积极探索运动员文化教育新模式,注重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将学训结合起来,更要增强以人为本的责任观,把运动员的文化教育与竞技体校的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彻底打破现有运动员文化教育培养模式。
3.3关注运动员终身发展,构建文化学习的激励机制
运动员文化水平的提高,不仅有利于运动员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而且也有利于运动队教练员、领队和管理人员对训练、比赛以及教育等的交流与提高。更为重要的是,训练、竞赛对于一个运动员来说只是人生的一部分,他们都会面临退役、就业、工作等人生诸多环节的挑战。如果现在忽视运动员的文化教育,或许可以得到暂时的成绩。但更多的是辉煌背后的凄惨将伴随着运动员的一生,这不但是对运动员个人不负责任,更是对社会的不负责任。因此,无论是竞技体校的领导、教练还是运动员本人都应打破个人利益至上观,构建积极向上的文化学习激励机制,扭转对文化教育重视不够的思想认识,这是运动员文化教育中最基本的、最能够体现效果的工作。
总而言之,我国体育院校附属竞技体校建立的初衷是为了培养具有高文化素质的运动员,现如今这样的初衷并没有实现,而且却走向了与各省市体育运动学校相似的道路。作为附属竞技体校来说,它没有各省市体育运动学校“三级训练网”竞技人才培养的优势,如果再失去依附体育院校教育、科研的优势,必将走入死胡同。为此,体教结合、读训并重,才是其可持续发展之路。
篇3:胰腺癌诊疗研究状况论文
胰腺癌诊疗研究状况论文
1病历资料
患者女,66岁。主因“皮肤瘙痒、尿色加深、皮肤发黄1个月余,大便颜色变白1周”入院,不伴腹痛、肝区隐痛、恶心、呕吐、食欲下降、消瘦等。入院前查肝功示:总胆红素(TBIL)188.1μmol/L,直接胆红素(DBIL)142.1μmol/L,丙氨酸转氨酶(ALT)516.7U/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307.8U/L,谷氨酰转移酶(GGT)644.0U/L,碱性磷酸酶(ALP)708.0U/L;血淀粉酶(AMY)121.0U/L,LIP133.6U/L;尿BIL+++,UBG(-),BLD++,淀粉酶771.0U/L;红细胞沉降率(ESR)25.0mm/1h,超敏C-反应蛋白(hsCRP)4.3mg/L,铁蛋白641.9μg/L;CA系列(-)。腹部彩超:梗阻性黄疸,肝内外胆管、胆囊、胰管扩张,梗阻部位壶腹部,壶腹占位可能性大;CT示胰头占位病变。以“梗阻性黄疸、胰头占位性质待定”入院。查体示:皮肤明显黄染,双侧巩膜黄染;腹部查体未见明显异常。
患者入院时考虑梗阻性黄疸诊断明确,胰头占位性质不明,胰头癌可能性大,但患者肿瘤标志物无异常,同时多项炎性指标升高,血及尿中淀粉酶升高,不能除外慢性胰腺炎可能,此外,彩超提示壶腹癌可能。拟入院后进一步完善ERCP、PET-CT、超声内镜等检查,行减轻黄疸、保肝治疗,同时复查肿瘤相关指标、腹部彩超,争取明确诊断,检查结果见表1。
患者复查CA19-9正常,同时结合超声内镜及PET-CT表现考虑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可能,遂查IgG4,结果正常(92mg/L)。至此,因患者病情复杂、诊断不明,遂提请我院胰腺会诊中心行病例讨论。
2诊断与治疗
胰腺会诊中心讨论结果:患者胰头存在密度不均的占位,边界不清,但与胰腺癌一般表现不同,其他肿瘤证据不足;病史及影像不支持自身免疫性胰腺炎,但不除外其他类型胰腺炎可能;患者胰管扩张,胰头有梗阻,需手术解除,可手术探查、术中穿刺,根据冰冻病理结果决定手术方式。
经过充分保肝及术前准备后,患者于入院第7周行“剖腹探查、Whipple术、胃造瘘、空肠造瘘术”,术中冰冻病理提示:纤维组织中见腺癌浸润。患者术后恢复良好,顺利拔除各引流管,术后病理回报:胰头高分化腺癌,侵及胆管壁及十二指肠壁达黏膜下层,累及胰周脂肪组织;胃断端、小肠断端、胆总管断端及胰腺断端未见癌;淋巴结转移癌(大弯侧0/5,小弯侧0/4,胰周1/11,肠周0/3),分期:T3N1M0,ⅡB期。
术后1个月转入肿瘤化疗科继续治疗,术后6个月里行6个疗程吉西他滨化疗,第2个疗程和第3个疗程化疗间行1个疗程胰头区放疗。截至目前,患者精神、睡眠、食欲可,大小便正常,体重略增加,无明显不适主诉,未发现肿瘤复发、转移证据。
3讨论
胰腺癌的临床症状取决于肿瘤所在腺体的部位和进展情况,早期胰腺癌通常没有明显的症状,直到肿瘤侵犯周围组织甚至远处转移时才表现相应症状,如消化不良、恶心、体重减轻、黄疽、脂肪泻、疼痛和抑郁等,大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属进展期。正如本例患者,梗阻性黄疸是壶腹周围癌及胰头癌最常见的症状[1],胰管的梗阻可以引起胰腺炎发生。对临床上怀疑胰腺癌的患者和胰腺癌的高危人群,应首选无创性检查手段进行筛查,如B超、动态螺旋CT和血清学肿瘤标志物等。肿瘤标志物的联合检测并与影像学检查结果相结合可提高阳性率,有助于胰腺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2]。
所有临床上怀疑胰腺癌或发现胰腺导管扩张(狭窄)证据的患者应该遵循胰腺专用规程(即三期断层成像加薄层扫描)通过动态螺旋或螺旋CT进行初始评估。据报道,应用该高分辨率成像技术在满足以下标准的情况下,能预测较高的可切除率(80%),这些标准包括:(1)无胰腺外肿瘤;(2)肠系膜上-门静脉非梗阻性汇合的证据;(3)无肿瘤侵犯腹腔干或肠系膜上动脉(SMA)的.证据[3]。其他的一些研究显示,通过CT提示肿瘤可切除的患者中,70%~85%的患者可以进行切除。
CA19-9有助于鉴别慢性胰腺炎和胰腺癌,同时也是胰腺癌术后监测的指标之一。CA19-9存在假阳性和假阴性,即在良性胆道系统阻塞中可有升高,在Lewis抗原阴性的个体(约占胰腺癌患者中10%[3])中会出现假阴性。同时需强调术前作为基线的CA19-9值须在胆道系统通畅和胆红素正常的情况下测得才具有临床意义[4]。本例胰腺癌患者入院前已明确发生梗阻性黄疸,但两次查血CA19-9均正常,表明其很可能为Lewis抗原阴性。
目前针对胰腺癌相关临床检查中,除CT外,ERCP、EUS及PTCD已比较普遍,同时PET-CT在有条件的医院应用也逐渐增多,但均各有利弊,临床实践中,往往需要综合多种检查,正如本例患者。
ERCP可以显示胰胆管解剖结构,同时可以进行刷片和灌洗取得细胞学诊断证据。本病例这样的梗阻性黄疸需要放置胆道支架的患者特别适合行ERCP,既能帮助诊断,又能解决胆道梗阻,如果ER-CP未成功,则可选择行PTCD减黄。关于术前减黄的必要性一直存在争论,支持者认为术前减黄可改善肝功能从而减低手术并发症[5];反对者则认为术前减黄拖延了手术时机并且可能增加并发症,延长患者住院时间[6]。《NCCN胰腺癌临床实践指南(中国版)》仍推荐患者在出现胆管炎、发热时或可能切除性胰腺癌患者接受新辅助治疗时进行术前胆道引流[4]。
胰腺癌的组织学诊断通常在EUS引导(首选)或CT引导下进行细针穿刺(FNA)活检而获得。据报道,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胰腺肿物的敏感度约80%。对于肿瘤可切除的患者,EUS引导下的细针穿刺(FNA)活检优于CT引导下的FNA,因为EUS-FNA相对于经皮方式活检的腹膜播种风险更低[7]。在首发症状无梗阻性黄疸的患者中,EUS-FNA在排除恶性肿瘤方面具有高度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但在有梗阻性黄疸和胆道狭窄的患者中,EUS-FNA的准确性欠佳。
PET/CT扫描作用尚不明确。在高危患者中,可在常规胰腺CT检查后考虑使用PET/CT扫描,以便检出胰腺外的转移灶。PET/CT不能代替高分辨率增强CT[3]。
正如本病例,胰腺癌在某些情况下与慢性胰腺炎、良性病变或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较难鉴别且治疗方案完全不同。细针穿刺可因为细胞数过少、穿刺位置不佳或其他因素造成假阴性。对于病理不能诊断胰腺癌但临床高度怀疑的患者,术前行活检取得病理并非必须,通常情况下,手术均能使患者获益,而且,为了诊断而一味推迟手术可能会一定程度上延误治疗时机[8]。对于诊断为转移性胰腺癌的患者,优先推荐获得转移灶的病理证实;在手术过程中发现不能行根治性切除时,对术前未行病理检查的患者需进行胰腺癌组织活检;对于计划行新辅助治疗者,治疗前须先行获得病理诊断,对于临床诊断或高度怀疑胰腺癌,经重复活检仍无法得到病理证实者,经过有资质的专家讨论和多科会诊后,并取得患者或家属充分知情同意的情况下,可谨慎进行下一步治疗[4]。
经典的Whipple手术仍是胰头癌的标准术式,目前,世界范围内,Whipple手术的病死率已经较低,数项研究发现,在手术量大的中心,Whipple手术的病死率明显低于手术量小的中心。因此,有文献建议,Whipple手术应在每年至少有15~20例的中心进行[9]。与传统的Whipple手术相比,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PPD)保留了幽门和近端十二指肠。PPPD减少了手术创伤,有报道认为PP-PD可减少术后倾倒综合征、脂肪泻、吻合口溃疡等并发症,并且不增加术后胃排空障碍。但尚无一致的数据提示保留幽门能使患者在术后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或营养状态。因此PPPD仍然是一种虽未经证实、但不失为经典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联合胃窦切除术的可接受的替代手术方式。但需指出的是保证肿瘤的R0切除是选择手术方式的前提,因此PPPD手术适应证应严格掌握,当肿瘤已经侵犯十二指肠或者第5、6组淋巴结时应选择Whipple术而非PP-PD。本例患者在术中探查时就已明确肿瘤侵犯到十二指肠及胆总管壁,因此手术方式选择了传统的Whipple术。
接受了根治性切除的胰腺癌患者,建议术后给予辅助治疗[10]。辅助化疗或辅助化放疗仅仅考虑用于术后充分恢复的患者;理想情况下治疗应在术后4~8周内开始。应对患者术后且在辅助化放疗开始前进行基线状态评估,包括CT扫描和CA19-9水平,明确是否存在疾病远处转移。而且,如果化疗在化放疗之前进行,应该考虑在全身化疗后通过CT进行再次分期。有研究结果显示,单纯辅助化疗和辅助放化疗的结果类似[11]。因此,在一些中心(主要在欧洲),患者仅接受术后化疗,而在另外一些中心(主要在美国),专家仍然认为放疗是有益的,因此患者往往接受辅助化放疗。
术后若考虑行全身化疗+同步放化疗,建议选择基于氟尿嘧啶(FU)或吉西他滨的同步放化疗;放化疗前或后,行5-FU+亚叶酸钙(LV)或吉西他滨全身化疗;若行单纯辅助化疗,单用吉西他滨和5-FU+LV两种方案均可[3]。NCCN专家组推荐当给予术后放疗时,剂量应在45~54Gy(1.8~2.0Gy/d),强烈推荐使用CT模拟和三维放疗计划,治疗体积应基于术前CT扫描结果和手术中所置入的夹子(如果放置的话)确定,应包括原发肿瘤和区域淋巴结所在部位。本例患者病理分期为T3N1M0,ⅡB期,有局域淋巴结转移,化疗方案采用了单用吉西他滨,同时术后辅助治疗中接受了1个疗程的胰头区放疗。截至目前,随访结果显示,治疗效果良好。
本病例特点鲜明,虽然以胰头癌常见的梗阻性黄疸起病,但是在影像学表现、PET-CT结果及CA19-9等方面均无明显胰腺癌特征,给诊断带来一定难度。但是患者不能除外胰腺癌可能,同时明确合并胰管梗阻,因此行剖腹探查指征是明确的。针对类似病例行剖腹或腹腔镜探查,根据探查结果决定下一步治疗方式是完全合理的。
篇4:消费信贷发展状况研究论文
消费信贷发展状况研究论文
消费者信贷的进步,从某种层面来讲可以缓解消费者购买能力的有限性以及逐步提高的日常需要之间的冲突,便于发展销售市场、拓展内部的需要,加大消耗品的生产,形成生产—消费—生产的一个循环链,为了经济的不断提升发挥推动作用,也可以优化社会的信用结构,让债权和债务很好的结合在一起,进一步提高信用的内在约束机制和社会的信用水平。青海省的消费信贷还处在改进的层次,种类有限,主要的信贷有:国家的助学贷款,汽车贷款,住房贷款几大类。
一、青海省消费信贷进步的现实情况
(一)全面情况
从全面来看,青海省消费信贷余额呈上升趋势。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不断增长,从根本上改善了居民的消费能力,是促使消费信贷发放量增加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且随着西部大开发进程的加快,交通运输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商品被运送到青海,并且因为交通的便利降低了运输成本,相应的降低了商品价格,刺激了消费。青海省消费信贷的产品主要有个人住房款、汽车消费款、国家助学贷款,在这期间,个人住房贷款占主要的作用和地位,其占比近90%;个人住房贷款、助学贷款和其他消费贷款均有一定程度的增长,但汽车消费贷款与同期相比有所下降。
(二)从消费信贷结构看
从四大商业银行消费信贷结构来看,仍然是个人住房贷款占消费贷款余款的余额最高。四大商业银行各消费信贷产品占消费信贷的比重情况是:个人住房贷款占比最高是建设银行,占比为95.11%,占比最低是农业银行69.15%;汽车消费占比最高是农业银行,占比为3.94%,最低是建设银行,占比为1.87%;助学贷款占比最高是农业银行,占比为6.49%,最低是中国银行,占比为1.42%;其也消费贷款占比最高是农业银行,占比为20.42%,最低是建设银行,占比为1.06%。农业银行其他消费贷款占比高的原因是近来年大型家用器件贷款增加所致。从总体情况来看,各商业银行消费信贷结构比重比较符合各行的业务定位。
二、青海省四大行的消费信贷发展的特点
第一,青海省消费信贷市场目前归属于寡头垄断市场,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和中国银行占据了青海省消费信贷市场的很大部分份额,成为青海省消费信贷市场的主要寡头企业;其中工商银行占据的市场份额最大,对消费信贷市场有较大的影响力;市场集中程度不是很高,市场各方不是合作关系,竞争仍然激烈;现阶段青海省消费信贷市场上各银行的决策都会受到他行行为的影响,特别是规模相当的银行之间,无论哪一方都会对对方猜测,都详尽办重新安装以下。第二,从消费信贷资金投向来看,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的资金投向结构都以个人住房贷款为主,呈现一种单极化的资金投向趋势,然而农业银行和中国银行的消费信贷资金投向不仅限于住房贷款,资金投向更加多元化,在其他消费贷款中,农业银行和中国银行的资金占比要高于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第三,从消费信贷的整体结构来看,农行的消费信贷,正在针对性农行的消费有点远远大于其他三行。银行的消费信贷结构要优于其他三大行,其次依次是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各行的消费信贷结构也比较符合各行的业务定位。
三、青海省消费信贷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市场主体单一
青海省消费信贷的体系还是需要完善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为消费信贷资金的供应主体比较简陋,目前,消费信贷资金的供应方只有商业银行,可是因为商业银行在消费信贷市场上的关于业务上的投资方向、产品的定位及价格、风险这些方面都有明显的趋同性,所以,没办法满足类型多样、层次多样以及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二)市场结构不合理
青海省消费信贷业务发展的一个难题就是消费信贷资金在个人住房贷款业务中的投入比较集中,根据个人住房贷款的百分比数字可以看出青海省消费信贷的业务结构已经严重失调,住房贷款的业务也占用了过多的资金,单一化的发展,阻碍了其他消费贷款的发展。
(三)产品的服务过于传统
现阶段青海省消费信贷市场的主体是住房贷款,中长期抵押贷款、繁琐的申办手续是其特点,然而消费信贷业务的发展、小额消费信用产品的缺乏流失应以社会的信用当作基础,重点是通过信贷的杠杆原理来满足人们跨期消费的需要。致使银行服务模式在创新方面有不足之处的原因,主要是金融服务中介的发展滞后的很严重,消费信贷产品的推广主要靠的是金融机构自身的宣传,可是消费者因为专业知识欠缺、信息不对称的原因,所以没有办法形成市场专业化的分工,最后导致消费信贷市场的发展受到了制约。
(四)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制约
现在所执行的信贷方面的法律法规都是为了生产性贷款而设立的',银行开办的消费信贷只能作为参考来执行,可它的针对性不大,实际操作起来难度很大,这就更加增大了银行开办消费信贷的难度,尤其是能适合本地的消费信贷法规尚未出台,银行没有法律的强制性保证。
四、发展青海省消费信贷的对策和建议
(一)完善消费信贷信用制度,保护各方面权益
有关部门要抓紧出台一套与个人消费信贷业务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要让消费信贷业务的申请、调查、评估、发放、回收资产的处置等活动有法可依,避免纠纷,减少投机者钻空子的几率。与此同时,应该用法律条款对不守信用者除了经济责任外,严重的要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最后,人民银行要以不断完善法律法规,保护各方面权益。
(二)积极引导人们树立新的消费观念
作为个人消费贷款主体的居民,必须转变消费观念,逐步把自我积蓄的滞后消费转变为有信用支持的适度超前消费。极早提高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加大宣传力度,根据消费市场的特点,结合相关部门对消费信贷政策的引导、市场导向和最基本的操作知识来进行全方位、多渠道的宣传,使消费信贷的好处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三)推动消费信贷市场主体多元化
单一的消费信贷市场主体必然会影响消费信贷在未来的发展,无法满足多种多样的市场需求,可通过发展汽车金融公司、小额消费金融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来拓展消费信贷的市场主体,加快发展消费金融服务中介,加大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支持力度,使消费信贷的资金供应方逐渐转为多元化的市场主体。
(四)加快产品的创新及信贷制度
这些年来,在消费信贷产品上,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主要依靠于个人住房贷款和消费贷款,不仅申办流程繁琐,同时银行产品同质化相当严重,这就使得加快产品的更新速度,转变经营模式,大力支持消费市场的健康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五)消费品二级市场的完善
1、政府规范交易秩序,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的同时,适当的简化再流通的手续,降低费用,为银行的风险资产的流程创造条件;2、必须严格制定二级市场的主体资格还有经营的范围,加强服务的水平、质量、意识和自律的行为,并且对经营者实行强制保险和保证金制度;3、做好对二级市场供求信息及价格信息的公开披露工作,维护消费者的权益,促进一级市场发展;4、针对抵押物的变现还贷,因该设立一个专门来拍卖或处置的部门来帮助解决后顾之忧,这样可以使得信贷资金及时回收,有利于信贷资金的良性循环。同时,二级市场的不断完善也可以使经过证券化的住房抵押贷款转让,这将有助于银行及时回收信贷资金,解决银行资产负债期限结构不对称的问题,化解银行资金信用性风险。
篇5:大学生综合素质状况分析及评价研究策略论文
一、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状况分析
(一)大学生的道德价值观严重的偏离
在大学,同学们的人际关系比较复杂,与各行各业的人都要打交道,另外人与人之间的个性相差比较大。在处理同学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时,大学生一般都比较注重的是自己的想法。在计提利益面前,更加看中的是个人的利益。特别近年来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快,很多学生沉迷于网络的世界,认为在网络里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等被网络上的攀比、暴力等行为严重的抹杀了,有些学生利用网络欺骗自己的同学和朋友,做损害他人的利益的事儿,在与人交往的时候缺少真诚,具有不正确的动机,使大学的学风受到严重的损坏。
(二)学生的健康受到心理问题的影响
处于大学中的学生,年龄一般都是在二十岁左右,应该充满朝气,积极乐观,勇敢坚强,能够坦然的接受各种挑战以及失败的打击,但是很多大学生的思想往往比较的纠结,比较的矛盾,面临着新旧思想的不断冲击以及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的矛盾,使他们的心理严重的不平衡,不能客观的理智的去面对问题,分析问题。这些心理上的变化会对学生正常的生活和学习造成严重的影响,对建立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也有负面的作用。
(三)重视知识的输灌,缺乏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大学里,学生获得知识的第一途径就是大学课堂,但是很多大学里,教学方式还是传统的教师讲课学生听课的呆板模式,学生在学习中占据着非常被动的地位,会大大的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无法很好的发挥出来。教师在教学中重视理论的教育,没有及时的将理论知识联系实践,另外没有很好的与学生交流,一般情况下教师都是讲完课就走了,学生遇到不懂的问题也没有办法及时的请教。学生在课堂上听课的效率非常的低,甚至很多学生逃课。在课后学生也很少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没有形成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专业技能也不够好。
(四)没有正确的生活态度和择业观
大学的管理一般比较宽松,大学生一般有很多自由的时间,但是很多大学生利用自由的时间打游戏、看泡沫电视剧。另外大学生没有规律的作息时间和饮食习惯,有很多学生严重的熬夜,身体素质很差,平时也没有进行体育锻炼。对于很少的体育课,学生们普遍没有引起重视,很少去上,或者敷衍了事。在择业方面,学生没有一个正确的态度,认为只要考取的证书越多对工作越有帮助,却不知道什么工作才是真正适合自己的,没有明确的目标,盲目随众对于自己在学校学习的道路和以后的职业道路都没有一个很好的规划。
二、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方式
(一)优化大学生政治思想素质
大学里的学生一般已经具有独立判断的能力,对国家、社会、学校以及个人都有了自己的一定的认识。政治思想素质是一个人的社会责任感、政治态度和道德水准,是一个大学生必须要具备的。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思想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而改变,因此应该抓住这一点,积极地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为学生的学习生活营造良好的氛围,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具有良好的专业技能,还必须具有过硬的政治思想。在大学校园里,应该培养严谨踏实的优良学风和文明进取的生活态度,引导学生努力学习,踏实做人。广大教师也应该以身作则,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引导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二)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断地得到提高
每个学校和家长的责任都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每个学生也有责任努力地树立正确的观念。大学生处于社会和学校的分界点,很容易感受到来自外界的压力,因此必须要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开展心理咨询课,特别是对于那些平时思想比较另类,或者是性格比较腼腆的学生,教师要主动地与他们进行沟通和交流,了解他们的思想世界,及时地纠正他们消极的观念,解开他们心理上的矛盾,使他们能够积极乐观的'面对学习、面对生活,不断的使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提高。
(三)提高大学生的专业和能力素质以及文化素养
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需要的人才也是多方面的,不仅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还必须具有能力素质和文化素养,能够熟练的将自己学到的理论知识变成使用的技巧运用在实践活动中去,为大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到自己的能力,扬长避短。注重培养学生的行为能力和思维能力,鼓励学生不断的创新,充分的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地引导学生自觉地去积累经验,发现做事和学习的规律。鼓励学生走出校园,更多的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各方面的能力,巩固学到的理论知识。
总结
大学学校发展的要求就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社会所需要的也是综合素质和各方面能力都高的人才。因此大学教育应该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综合素质,不断地锻炼大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及时地发现大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存在的缺陷,并且因材施教,积极地帮助学生改善综合素质方面的问题,为社会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有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刘远琳. 新形势下大学生综合素质分析研究[J]. 人力资源管理, (5).
[2]王永吉. 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及培养[J]. 现代交际, (10).
[3]张利兵. 多层次灰色系统评价模型在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的应用[J].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5).
[3]谢长旺, 赵彦, 范丽远. 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思考[J]. 教育与职业, 2010(8).
篇6:高校体育社团组织状况研究论文
高校体育社团组织状况研究论文
摘要:从阳光体育活动出发,以学院阳光体育为案例,探讨了高校体育社团组织状况旨在体现体育社团成为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方式。
关键词:体育社团;阳光体育运动;案例
由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组织的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活动全面启动以来,泉州儿童发展职业学院领导高度重视、积极响应,迅速成立了“阳光体育活动”工作领导小组,由多个部门牵头对全院师生进行广泛宣传,体育教研组负责组织实施并开展活动。
一、营造锻炼氛围,提高师生员工的思想认识
大力宣传“阳光体育活动”,努力更新观念,提高广大师生员工的健身意识。学院领导十分重视,组织由院领导、教务处、公共教学部、体育教研室、卫生室等有关人员组成的学院体育卫生工作领导小组,由学校分管教学的副院长任组长,全面检查督促学校体育卫生工作,领导组多次召开不同类型、不同形式的宣传、发动会,引起广大师生员工的高度重视;学校出版多期有关体育卫生宣传板报,宣传有关体育卫生健康知识。
二、增加重点投资,保证体育活动正常有序的开展
为了保证学校体育活动的顺利进行,保证学生参加体育健身的需求,学院在场地不足、经费紧张的情况下,还是拨出了一百多万元修建了一个200米的塑胶体育场、塑胶篮排球场和水泥篮球场、拓改了室内乒乓球室等提供给广大师生员工进行教学和健身使用;加外,还花费了6~7万元购置了体育设备及户外健身器材,为广大师生员工的体育健身提供了保证。
三、增强师生体质,形成轰轰烈烈的健身热潮
(1)为普及群体工作,学校制订了体育工作计划,有计划地安排各种活动时间。
(2)组织开展学院业余排球队和篮球队的训练工作。为了发挥学生的体育特长,发掘学生的体育潜力,我们通过体育组+体育教师+专项教师+体育尖子+参赛学生等环节,在选修课的基础上,组织有一定兴趣或特长的学生参加开展第二课堂体育活动。
四、注意安全监控,做好后勤保障
根据体育学科的特点,一般在上午第一、二节没有安排体育课,而在下午却经常到六、七点还有很多学生在活动。因此,体育器材室的管理工作不可能按正常的上下班时间开放。所以,我们就有意识地调整体育器材室的开放时间。让器材管理员上午推迟上班,而下午则推迟下班,最大限度地为师生提供服务。同时要求做好体育器材的'出借、回收、保管、维修、开发利用工作,并做好器材的维护、消毒等工作。
五、组织各种文体活动,丰富学生业余文化生活
1.利用各系部丰富资源开展体育活动。体育教研室充分利用各系的资源,帮助各系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竞赛。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增强学生的身心健康,同时也加强了班级的凝聚力,增进同学之间的团结。
2.体育社团组织系举行了一系列的体育活动,增加友谊,增强体魄。初等教育系在刺桐校区操场举行了拔河、球拍运球、五人集体跳绳、乒乓球个人赛等体育活动,此次活动不仅使同学们身体得到锻炼,更增进了各个班级之间的友谊。
参考文献:
[1]宋洪涛.论当代高校体育社团与校园文化建设[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5):127.
[2]王月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认识与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31(6):81-83.
篇7:流动儿童心理状况研究综述论文
摘 要:摘 要 :随着农村劳动力持续流向城市,流动儿童的相关问题日益突出,为了全面了解流动儿童的心理状况,对流动儿童心理状况的最新研究
摘 要:随着农村劳动力持续流向城市,流动儿童的相关问题日益突出,为了全面了解流动儿童的心理状况,对流动儿童心理状况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分析。总的来看,流动儿童的心理素质状况不如非流动儿童,主要表现在社会适应、自尊水平、歧视知觉、情绪问题、行为问题五方面。也有学者认为,流动儿童与其他儿童的心理素质没有显著性差异。因此,需辩证地对待流动儿童群体,用积极的方式助其发展,使之成为未来社会更强大的主人。
篇8:流动儿童心理状况研究综述论文
教育部颁布的《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指明,流动儿童是指6-14岁(或7-15岁)跟随着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流入地暂时居住半年以上有学习能力的儿童少年 。
由于城乡生活环境的差异,被动流入城市的流动儿童,较多会遭遇一些困境与挫折,产生困难体验 ,使心理适应的难度加重,心理素质发展受阻 ,其心理症状检出率高于非流动儿童 ,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复原力水平较其他儿童差。他们获得的`心理资源和支持较少,对外部环境的参与度也相对较少 ,成为心理虐待与忽视的高危群体 。根据陈玉凤的研究,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常住儿童的心理健康要优于流动儿童,在情绪障碍、品德缺陷、学习障碍、不良习惯、社会适应等方面都有显著差异 。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差于常住儿童 ,主要表现在歧视知觉强、身份认同危机,以及自卑、焦虑等消极情绪 。陈雷音的研究证明流动儿童存在焦虑、抑郁情绪,社交情况不良,社会能力不足 等心理问题。 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水平普遍较低,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自尊水平较低。
流动儿童的自尊水平比城市常住儿童低 ,积极人格特征项目的得分也较低 ,自信心相对不足 ,在自尊受损时往往表现出失落情绪,并有较强的自卑感,他们心智尚未成熟,往往会用别人的眼光来看待自己。这种自尊受损的经历容易导致较低的自我意识水平,不利于其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
(2)社会适应不良。
由于思维习惯、价值观念等的异质性,当流动儿童觉察到现在的都市文化冲击与自身原有的文化体系发生冲突时,可能会产生孤立感甚至挫败感,导致心理不适,社会适应出现偏差。有研究显示,3-6岁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行为展水平低于城市当地儿童 。流动儿童与非流动儿童相比,性格偏内向,喜欢独处,不善于人际交往 ,学校适应较差,社会支持较少 。与城市当地儿童相比,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水平总体偏低。
(3)歧视知觉敏感 。
流动儿童从老家农村来到新家城市,既非完全的农村人又非纯粹的城里人的尴尬身份有别于城市儿童,他们生活在大城市的角落边缘,不时地体验到不公和歧视,上海市22.8%的流动儿童认为上海人(同学)对外地同学有歧视 。他们来到城市,非但没能共享城市的物质文化资源,相反地,由于与城市儿童在社会经济地位之间的差距而可能遭到排斥与歧视,他们更多地体验到了城市人对自己的歧视。超过50%的流动儿童受到过歧视 ,也有研究显示,流动儿童的歧视知觉处于中等水平。
(4)情绪问题。
流动儿童存在轻度的情绪问题和学习压力问题 。徐璐的研究发现上海市流动儿童存在一定程度的抑郁和焦虑 ,他们的压力显著高于城市儿童,其中以学习焦虑最常见,发生率为46.22% 。流动女童的学习焦虑和恐怖倾向均显著高于城市当地女童 。流动儿童存在焦虑、紧张、易怒等情绪 ,抑郁感强于本地儿童 ,同时,流动儿童领悟社会支持的能力显著低于城市儿童 。
(5)行为问题。
流动儿童的网络成瘾倾向比率为12.99%,远高于留守儿童和普通儿童 。李晓巍等发现,与城市当地儿童相比,流动儿童问题行为较为突出 ,一般表现在学习成绩差、生活没有规律、卫生意识弱等方面。
也有一些研究者得出了不一样的结论。有研究表明,沈阳市3-6岁流动儿童与城市当地儿童在生活自理、运动、作业、交往、社会化等项目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在自我管理项目上没有显著差异 。流动儿童的自尊总体水平比城市当地儿童低,但差异不显著 ,流动与否不是影响儿童自尊状况的主要因素 ,在学校生活满意度总体水平上也没有显著差异 。尽管流动儿童在移民过程中遭遇了重重逆境和诸多压力,但大多数流动儿童并未因此而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他们心理健康状况总体良好 。绝大多数流动儿童拥有某些显而易见的积极心理品质 ,比如吃苦耐劳的忍耐力、对环境的掌控能力以及对自律有恒的调控能力,还有乐观向上的品质。这些使得流动儿童具备了应对逆境的心理资源,为其适应社会、发展自我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实际上,在流动儿童群体中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在非流动儿童群体中也普遍存在,只是程度和形式各异。如果轻率地判定流动儿童具有更多的心理疾病,这种先入为主的偏见必然会导致在实际教育工作中的负性期望,产生更糟的结果。其实,流动儿童独特的移民经历本身也隐含了潜在的积极价值。因流动儿童之间有较强的异质性,他们可以依据各自的风俗习惯、个性特点,发挥创造性,自创游戏,认识来自祖国各地带着各种文化背景的小朋友,间接地感知
篇9:公允价值的研究状况论文
公允价值的研究状况论文
公允价值的研究状况
[摘要]本文从回顾公允价值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入手,分析评述了现今国际国内会计界对公允价值的研究状况,进一步提出了公允价值理论的发展前景和环境要求,从而对公允价值理论进行了全方位的归纳研究。
[关键词]公允价值 环境要求 前景展望
计量属性一直是会计研究的核心问题。传统的会计模式是以历史成本计量为基础的。但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的会计环境要求对其进行改进乃至彻底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为适应这一要求,以FASB为首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提出了“公允价值”这一全新的计量模式,并随之逐步应用和推广至会计准则中。我国也在颁布的新会计准则体系中确定了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的地位。
一、公允价值理论的历史背景
真实公允观是从英国会计原理衍生出来的概念,最早将公允价值这一理念纳入财务报表列报的则是美国。由于公允价值提供的财务信息具有高度相关性,有利于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确决策,以美国为代表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迅速反应,FASB于1984首次将公允价值运用于金融工具会计,发布了SFAS80(远期合同会计),之后公允价值运用经历了从表外披露到表内确认的过程。公允价值会计日益受到各国会计界的重视和认可,成为发达国家重要的会计计量模式。
二、国际国内公允价值理论的发展历程
1.美国《SFAS157——公允价值计量准则》
(1)主要内容:①含义:公允价值是指计量日市场参与者之间的有序交易中,出售资产收到的或转让负债支付的价格。②估价技术:市场法,依据相同或可比资产或负债的市场交易价格及其他相关信息进行估价。收益法,运用某些估价技术将未来多笔金额(现金流量)转换成当前单笔金额(贴现后)。成本法,使用当前重置一项资产的服务能力所需支付的金额进行估价(常指当前的重置成本)。并非在所有情况下都要同时使用三种估价技术,也不可能适用于所有情况。③公允价值级次:公允价值级次是根据公允价值计量时估价技术所用参数的可靠程度所划分的等级。SFAS157将估价技术所用参数划分为三个等级:一级参数是计量日主体准入的活跃市场中相同资产或负债的报价(未调整)。二级参数是一级参数之外、可直接或间接获得的其他可观察市场参数,包括活跃市场上相似资产或负债的报价、非活跃市场上相同或相似资产或负债的报价、报价之外的可观察市场参数及其他得到市场证实的信息。三级参数是资产或负债的不可观察参数。
(2)分析评述。①SFAS157的进步性:SFAS157明确提出“脱手价计量目标”,全面引入“市场参与者观”,并制定了兼顾计量和披露的“公允价值级次”,是国际公允价值会计研究的最新成果,将对财务会计计量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提升了公允价值内涵的高度。本准则对公允价值进行了定义,认为公允价值是一种有序交易中的脱手价值。公允价值是市场交易者使用其在市场进行交易的价格,同时该定义还强调了主市场和最有利市场在公允价值确定中的作用。结束了公允价值计量的多样性和不一致性。本准则确立了GAAP计量公允价值的框架,结束了GAAP中关于公允价值的不同定义和有限应用指南以及指南零散地分布于其他准则中的局面。提出分层估价与披露。据公允价值的参照信息,将公允价值分为三个等级,对于不同的公允价值等级需要分开单独披露,要求企业最大限度地依据活跃市场信息,最小限度地参照自己的判断。这样的规定旨在降低会计利润操纵,提高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一致性和相关性。扩大了公允价值计量的披露范围。SFAS157发布前公允价值仅用于具体准则要求或允许的金融工具和有限非金融工具的计量。发布后虽然没有增加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和负债,但它提供了一个将来一切资产和负债以公允价值计量的模式,即从理论上而言,公允价值可以用于一切资产和负债的计量。
②仍需考虑的几个问题:信息质量的可靠性难以保证。相对于具有客观性、确定性和可验证性的`以实际交换为基础的历史成本计量,公允价值计量虽然在财务报表中能提供相关的信息,但因其具有不确定性、变动性和集合性,因此难以满足会计信息可靠性的质量要求。公允价值计量的实际操作难度大。对于一些没有相关市价的金融工具,现值计量常常就是估计其公允价值的最好技术。但是因为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时点和货币时间价值等都是不确定的,在计量的操作上往往面临很大的困难。因而现值计量的复杂性亦是公允价值计量不易推广应用的难点。公允价值计量可能增加财务报表的波动性。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经济环境和风险状况的变化以及企业自身信用的变化莫测,都会引起企业财务报表项目的波动。而这些波动可能并不能提供相关的信息,甚至可能误导财务报表使用者。
2.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中的公允价值
(1)方向明确:我国新会计准则中对公允价值的规定基本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打破了我国会计国际趋同的瓶颈,实现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实质性突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事实上,近年来国际会计准则有关公允价值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日渐成熟,较为严密、可行的公允价值计量体系已初步形成,这些经验和做法可为我所用,从而大为降低我国运用公允价值的风险。
(2)涉及面广:我国会计准则制定者审时度势,从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大局出发,在充分考虑我国目前的经济、法律等环境因素的基础上做出了大胆的选择。目前我国已发布的38项具体会计准则中涉及会计要素计量的有30项,在这30项涉及会计要素计量的准则中有21项程度不同地运用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涉及范围之大是显然的。
(3)运用谨慎:尽管公允价值在我国新会计准则中运用较为广泛,但又是有条件的、谨慎的运用,主要表现在公允价值运用的非主导性和严格的限制条件。新基本准则规定: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采用历史成本。这实际上是在强调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在我国会计计量中的主导地位,是在坚持历史成本计量为基础的前提下,引入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的。
三、公允价值理论的前景展望
1.公允价值理论发展的必然性
(1)公允价值计量是合理反应企业财务状况、提高财务信息相关性的需要。它着眼于现在和未来,它体现了一定时间上资产或负债的实际价值,以公允价值计量能够真实反映资产能够给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或企业在清偿债务是需要转移的价值,能较准确地披露企业获得的现金流量。
(2)公允价值计量是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需要。对于处于瞬息万变的金融市场中的金融工具,显然公允价值是会计所能提供的最为相关的计量属性,或者是唯一相关的计量属性。
(3)公允价值计量是会计国际化的需要。作为用来规范国际商业通用语言的会计,在全球经济发展的浪潮中逐步实现国际化是必然要求。若我国过分强调历史成本计量属性,拒绝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就会降低会计报表中的资产价值,也就会在一定程度上使国际投资者低估我国上市公司的业绩,从而不利于我国吸收国际资本,也不利于我国公司到境外上市和发行股票。
2.公允价值理论发展的曲折性
(1)思想观念的转变存在难度。传统的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在世界会计史上沿袭了百余年时间,追随会计计量属性的产生和发展这一路走来,对会计人的影响无论在思想观念还是行为意识上都已经根深蒂固。而公允价值问世至今也不过30来年,这中间必定要经历一个不断地反复和波折的过程。
(2)会计计量体系全面变革需要时间。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奠定了传统会计理论产生和发展的基石,在会计方法论和实践领域一度占据着绝对核心的地位。如果要彻底改变现有的会计计量模式,实现公允价值取代应用的革命“需全面触动传统财务会计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现有理论,不是一蹴而就的”。
(3)公允价值计量在实务工作中具有较大难度。尽管现值技术不应该成为公允价值计量的障碍,但必须承认公允价值计量在实务操作中的确具有较大难度。公允价值计量的推广应用是会计理论革新的机遇,但也是对会计人从业技术全面进步的挑战。要真正掌握公允价值计量方法中的专业技能技巧,实现公允价值的准确计量和妥善处理仍需要一定的时间,同时,会计人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也需要充足的过渡时间。
(4)理想前提条件在现阶段还无法完全实现。经济的繁荣、市场的成熟、环境的优化、会计执业人员专业素质和道德水准的提高以及企业内外会计控制和监督机制的完善等都是理论上全面推行公允价值会计的前提条件,而这一系列条件的实现需要主客观因素共同发挥作用。
总的来说,公允价值会计在理论基础研究方面已日趋完善,在理想环境下公允价值计量的推广应用也得到了可行性论证。但是由于多项复杂因素的存在,全面推行基于公允价值理论构架体系下的公允价值会计计量的理想环境在现阶段还无法完全实现,而且这个阶段可能还会延续一定时间。所以,即使公允价值计量的推广应用是大势所趋,然而对于会计实务领域来说,在具体实践中的选择更多的应该仍如葛家澎教授所预见的那样:“今后可能的发展趋势是,在相当长的历史时间内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将同时并存,实现优势互补”。
参考文献:
[1]企业会计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制定,经济科学出版社
[2]王晓艳:公允价值会计理论和应用分析.财会通讯,
篇10:服务业集聚发展状况研究论文
服务业集聚发展状况研究论文
一、安徽服务业集聚发展状况
(一)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初见成效
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是安徽省推动服务业大发展的战略性举措,集聚区产业发展渐成规模。截至7月,安徽省已经建成52个服务业集聚区,广泛分布于全省各个地市,兼顾了各地的地区均衡性、行业代表性和比较优势等多方面因素。根据安徽省集聚发展态势和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现实需要,集聚区可分为以下几类:现代物流园区,信息软件园,研发创意园,文化旅游园,服务外包园,中央商务区,金融服务园。这些集聚区技术含量高、就业容量大,大大提升了安徽服务业的发展层次。
(二)安徽省服务业集聚化水平测算
1.产业集聚测度指标选择。衡量产业集聚程度的指标主要有行业集中度、区位商、赫芬达尔指数、空间基尼系数等。其中区位商指数在测度产业集中度时比较客观全面,而且计算简单方便。结合数据获得的可行性,本文采用此指标进行计算。区位商可以用产值或者就业人数来计算,考虑到服务业行业特性,以及数据可得性之限,本文采用产值作为计算单位。区位商大于1表示某地区该产业存在产业集聚,区位商越大表明产业集聚倾向越突出;相反,区位商小于1,则说明某地区该产业不存在集聚。
2.测算结果。本文结合我国最新行业分类标准,将服务业细分为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这十四个行业。经测算得出,安徽省服务业中存在集聚的有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而其他行业都不存在产业集聚。值得注意的是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这几个行业属于生产性服务业,它们的集聚水平较低,说明安徽生产性服务业并没有充分发挥集聚优势。而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教育等行业近几年下降趋势明显,说明以前存在集聚优势的行业正在逐渐丧失这种集聚优势。这也从一个方面说明了安徽服务业的结构不合理。总体来说,目前安徽省服务业产业集聚优势明显,但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明显滞后,在促进经济增长、吸收就业方面表现较弱,其集聚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无论从成本效益还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安徽省都需要把更多目光投向生产性服务业,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二、安徽省服务业集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从国内来说,服务业集聚发展是一个新概念,也是一个新业态,现在全国各省都在加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建设。与发达省份相比,安徽省服务业的发展规模较小,发展环境有待于改善,仍有很多问题亟待改进。
1.基础薄弱。高度发达的服务业是服务业集聚发展的源泉。近年来,服务业比重在全国范围内都呈上升趋势,安徽省服务业却面临比重偏低、增速偏慢的境况。,安徽省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3.1%,比全国低13个百分点。现阶段,中等收入国家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一般超过50%,发达国家服务业比重更是接近70%。与之相比,安徽服务业基础薄弱,发展程度不高。
2.行业不全,品牌效应不显著。按照世界服务贸易组织划分,服务业有143个行业,安徽在大多数行业尚处于空白,有的行业也只处在起步阶段。如商业化的税务服务、民意测验服务、信用查询与分析服务等还没涉足,网上购物、远程医疗等新型服务形式还未真正建立。传统服务业尽管有了较大发展,但有影响的服务品牌不多。
3.结构不优,发展层次偏低。与工业企业相比,安徽省服务业企业经营效率竞争力不明显、优势不足。从服务业的内部结构来看,传统服务业占的比重大,现代服务业比重较低,高科技、高附加值的行业所占比重不大,因此安徽服务业的行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4.竞争力不强。近几年安徽省服务业集聚发展虽初见成效,但由于起步晚、政策措施和工作方法处于探索阶段,和发达省份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和不足。上海、江苏、浙江等省市为推动服务业集聚发展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吸引了周边地区甚至安徽省的许多优质项目、优秀人才,给安徽省服务业的集聚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另一方面,安徽服务业集聚区总体实力不强。与外省相比,安徽省服务业集聚区规模、实力总体较弱,营业收入超过50亿元的服务业集聚区只有5家,还有3家没有过亿。甚至个别集聚区盲目追求体量,由于拆迁问题而没有开工建设,造成了土地和资金的闲置浪费。
三、加快安徽服务业集聚发展的对策建议
1.转变思想观念。一是要提高服务业开放水平,凡国家法律法规未明令禁止的领域,可向外资、社会资本开放,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理念、科学的管理方式、高效的运作模式,率先承接国际服务业的转移,并且实行内外资、内外地企业同等待遇。二是要发挥民间资本的作用,引导和鼓励民间资本以项目建设、兼并、重组和参股等方式进入基础性和公益性领域,使民间投资尽快成为推动服务业集聚发展的内生动力。
2.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靠制度、政策推动产业发展,远不如靠市场、靠需求自发推动效果好,“小政府,大市场”才能更好促进服务业的发展。在服务业集聚发展过程中,政府的作用在于规划和引导服务企业,为其营造良好的环境。同时政府也应理顺市场各方关系,为服务业集聚发展提供一个稳定完备的市场。
3.注重人才引进与培养。与工业集聚注重区位和成本因素不同,服务业集聚更依赖人力资本。因为服务业是终端产业,基本活动是为其他企业或组织提供知识、信息或者技能服务。服务业要实现由一般发展模式向集聚发展模式的转变,人才将起到重要推动作用。因此,应利用安徽高校资源丰富的优势,制定完善的人才吸引政策,吸纳各种专业型、创新型人才,强化服务业集聚发展的创新性。
篇11:农村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论文
农村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论文
1、农村大学生的就业困境及原因
1.1就业率差
毋容讳言,由于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导致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城乡大学生在就业观、就业环境和就业水平上产生差距。农村大学生顺利就业往往更急切,但现实是他们更困难,主要原因在于:
1.1.1成长背景
在当下,农村大学生无论社会资源背景、文化传统背景、专业教育背景上都先输一步,他们在生活态度上相对保守,他们在有限条件下封闭接受应试教育导致综合素质和个人自信存在短板。从专业选择上看,因父母文化素养限制和自身封闭成长坏境等影响,他们和他们的家长对大学专业选择及其就业前景把握不够,就业准备先天不足;从技能培养上看,他们没经济实力报辅导班或多花几万块读双学历,没机会学钢琴、练书法、修舞蹈,没条件培养足球、篮球、排球等特长,而用人单位想要的则往往是有见识、有特长、全面而又能独当一面拓展业务的人才,因而他们的就业资本后天不足。
1.1.2教育背景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是当前教育的不争事实,越是优质的.教育资源表现越为明显。据统计,“985”、“211”和较好的普通高校,非农学生比均超过四分之三,而农村大学生更多地集中在一般大专院校,他们更多地被重学历资历、牌子面子的当下社会视为“鸡肋”,制约着就业空间。据统计,就业率最高的是高职院校,其次是重点本科院校,最低的则是一般大专院校,这反映出大学生就业难点在一般普通本、专科院校毕业生身上,在农村大学生身上。
1.1.3需求背景
因就业市场的客观需要、世俗偏见和成见,制约了农村大学生的就业途径。在大学生就业买方市场的大环境下,家庭背景、社会关系、户籍状况和业务能力、活动能量、外表颜值等,都是影响就业不可或缺的因素,农村大学生在不公平竞争的求职市场往往频频遭遇“隐性门槛”伤害。
1.2农村大学生就业质量差
农村大学生因经济压力大,自身、家庭和社会资源不足,对工作机会、工作单位的选择和把握受限。他们缺乏“拼爹”的资本和“啃老”的条件,虽然也向往收入高、地位的岗位,也想进入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企外企,但他们需立即工作赚钱养家而不是继续考研、求学,重“钱途”不重“前途”;他们不想延迟就业,也无钱多地转战“公招”、“面试”,在迂回较小的就业空间只好一再降低个人发展要求,只求能就业。
2、农村大学生就业困难引发的社会问题
农村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关系着千家万户,关系着教育公平、生活公平、城乡公平、社会公平,任其下去,必将影响整个经济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首先,上了大学也找不到工作降低了农村人上大学的意愿,催生新的“读书无用论”,造成家长对子女教育投资意愿降低、学生学习动力缺乏,教育机会城乡不平等持续扩大,加剧城乡隔阂。其次,农村大学生就业质量低导致城市社会出现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社会底层群体”,他们较少可能获得父母帮助生存,也很难返回农村家乡谋生,只能接受低收入、不稳定和缺保障的工作,租住拥挤的群租房或环境恶劣的郊区屋,生活趋于“民工化”。另外,农村大学生往往被寄予厚望,承受着巨大的生存发展压力、就业生活压力和超常的心理精神压力。自卑心理、自信缺乏使得他们瞻前顾后、畏首畏尾,本身能做好的搞砸、可以做的不敢做,期望与现实的巨大反差诱发一些心理异常和行为偏差。
3、解决农村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农村大学生的就业劣势因城乡差异不可能在短期内完全消除,要警惕其负面因素造成严重社会问题,要针对性研究他们的就业困境,给出解决对策。开设专业介绍和就业市场分析指导课程,帮助农村大学生获取就业信息,辅之在大二专业再选择;组织活动提高农村大学生的社交能力、表达能力,增强言谈举止、服饰礼仪规范,为就业做充分的准备。建立弱势学生特别帮扶制度,对特殊困难学生进行个别指导,针对农村大学生就业短板加强培训,并在提供实习机会和就业应聘时优先照顾农村背景学生。
篇12:工业气体需求新状况分析论文
工业气体需求新状况分析论文
行业仍在高速成长
工业气体下游应用行业,主要是钢铁、煤化工、石油化工、电力等行业。近来是全球经济强劲增长的10年,钢铁、煤化工、石油化工等行业规模迅速膨胀。受此拉动,全球工业气体市场将增长约8%,到全球工业气体市场规模将接近520亿美元;若按体积消费计,未来5年全球工业气体市场需求将以年均5%的速度增长,到20,市场总量将达5300亿立方米。其中,钢铁、煤化工等行业在近年来更是快速发展,产能持续膨胀,因此对工业气体的需求也是迅速提振。我国的工业气体市场已被视为世界上最有活力的市场。~,我国气体工业产值年均增长65%,而全球平均年增长率仅为12%。我国工业气体总产值在500亿元,且需求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预计总产值可达1000亿元。这就意味着工业气体的市场容量将持续膨胀,优质企业在成长过程中不会遇到产业瓶颈。而且,只要这些优质企业能够抓住行业蓬勃发展的契机,就有望步入到高成长的轨道中。
下游需求渐现新特征
更为重要的是,目前下游需求出现了两个清晰的特征。一是节能减排产业政策导向较为清晰,使得钢铁、煤化工等淘汰落后产能的趋势也较为清晰。在此背景下,这些产业未来单套装备的功效将越来越大,这对于工业气体来说,也是一个新的成长契机。二是工业气体外包业务较为突出。大型空气分离设备价格高昂,视设备配套情况不同,一台2万等级的空分设备价格通常在5000万元至8000万元之间。如果将气体业务外包,用气企业就不需要承担大额的初始资金投入,而是将这部分资源投向可以产生更高效益的项目,集中精力做好主业。与此同时,气体业务外包,用气企业不需要承担维修空分设备等业务。所以,越来越多的用气企业,开始将气体业务外包,这在欧洲更是成为趋势。
比如说在欧美钢铁企业的95%的工业用气项目外包。只不过,我国由于早期发展过程中,钢铁企业追求大而全,导致目前只有40%工业用气外包。但在新的钢铁项目中,外包比例迅速提升,从而为我国工业气体发展提供了新的成长契机。这些趋势就给空分设备企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工业气体市场的外包份额将从的.40%提高到年的50%,也就意味着中国工业气体市场份额中,专业化气体集团或公司份额将从亿美元提高到2015年的46亿美元。这就意味着那些成功切入工业气体业务的相关企业临着新的高速膨胀的产业蛋糕。就是说,类似于陕鼓动力、杭氧股份等空分设备类企业,未来的业务收入来源结构或将发生较大变化。因为一旦成功切入到钢铁、煤化工等下游领域实施外包业务,往往会拿到下游需求方至少15年的供气合同,工业气体业务将形成稳定的业务来源。而海外市场的经验显示,全球排名靠前的空分设备企业的收入来源90%是气体业务,而只有10%是空分设备。据此可以推测,杭氧股份等积极涉足工业气体领域的相关上市公司,未来的业绩成长引擎将相对强劲。
篇13:手术室护理人员亚健康状况分析论文
手术室护理人员亚健康状况分析论文
摘要:目的:了解该院手术室护理人员的亚健康状态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为提出相关工作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河北省保定市某三级甲等医院的手术室护理人员的亚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结果:44位调查对象亚健康患病率为79.5%。每周工作时长≥40h、工龄≥8年、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手术室护理人员亚健康患病率较高。结论:手术室护理人员的亚健康状态较为严重,应及时采取一些有效的干预措施,对他们的亚健康状态进行主动、积极的防范。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人员;亚健康;影响因素
亚健康是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一组临床状态介于健康和疾病的边缘状态,是人们在身心情感方面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健康低质量状态和体验[1]。手术室护士作为较为特殊的护理群体,其工作环境与外界相对隔离、工作繁琐、且手术患者的病情复杂,因此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随着护理模式的转变,社会对护理服务质量要求的进一步提高,手术室护士的'身心压力不断增加,从而导致亚健康的发生。本次调查针对河北省保定市某三级甲等医院的手术室护理人员,以期了解该院手术室护理人员的亚健康状态,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为提出相关工作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于2015年12月,对河北省保定市某三级甲等医院的手术室护理人员进行调查。1.2调查方法参考相关文献,自行设计相关调查问卷。主要包含两个部分:护理人员的一般特征以及亚健康的情况等。应用陈青山等评价亚健康的诊断标准确定研究对象的亚健康状态[3]。利用护理人员午间休息的时间发放问卷,在调查员的指导下完成问卷的填写,由调查员统一现场收回。1.3统计学方法将上述所有有效问卷所得信息录入Excel表格,并使用SPSS19.0进行统计学分析。对相关数据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基本情况本次调查对象的人数为44人,有35人(79.5%)处于亚健康状态。其中,出现较多的亚健康患病率分别依次为:疲劳75%(33/44)、活力减退68.2%(30/44)、失眠多梦休息不好65.9%(29/44)。2.2影响因素分析在影响因素分析中,每周工作时长≥40h、工龄≥8年、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手术室护理人员亚健康患病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讨论
本次调查中,手术室护理人员的亚健康患病率为79.5%,明显高于曹癸兰[4]等对某综合医院随机调查的护士的亚健康患病率(63.8%)。可能与手术室特殊的工作环境,需要护理人员长时间、高负荷的工作状态有关,而医院其他科室的工作强度往往低于手术室。同时,出现较多的亚健康症状是疲劳、活力减退等,这与陈利芬[5]等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这可能与该科室较大的工作量,同时需要工作时注意力高度集中有关,导致护理人员出现的亚健康症状较为集中。每周工作时长≥40h、工龄≥8年的手术室护理人员亚健康患病率较高,这是因为长时间的工作时长导致护理人员休息时间不足,尤其是在急诊手术室或者上夜班的护理人员,休息时间与休息质量更会大打折扣。工龄较长的护理人员由于长时间处于工作紧张的状态,较易引发亚健康状态。与此同时,工龄较长的护理人员一般都是医院的护理骨干,不仅在临床工作中身负重任,还要承担照顾老人、抚养子女的任务,更易导致亚健康的发生[4]。研究表明,当人体在体育锻炼时,可以放松机体,平衡呼吸,安静大脑,可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及植物性神经系统,可使情绪改善,缓冲不良情绪对大脑的刺激,降低大脑的应激性反应,有助于亚健康状态的缓解[6]。因此,本研究中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手术室护理人员亚健康患病率较低。综上所述,手术室护理人员的亚健康状态较为严重,应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尤其是针对工作时间长或工龄较长的人员,需及时采取一些有效的干预措施,对他们的亚健康状态进行主动、积极的防范。护理管理部门应及时调研该科室护理人员的工作状况,采取切实的措施减轻该群体的工作压力,如减少加班的频率,合理配备护士人数,或经常组织文体活动调节他们的身心状态[2],有利于提升工作效率和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赵瑞琴,宋振峰.护士亚健康问题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19(6):10-12
[2]陈建芳.手术室护士亚健康状况的调查[J]职业与健康,2015,31(24):3501-3503
[3]陈青山,王声湧,荆春霞,等.应用Delphi法评价亚健康的诊断标准[J]中国公共卫生,2003,19(12):1467-1468
[4]曹癸兰,梁静,陈先华.综合医院护士亚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24(11):27-28
[5]陈利芬,杜合英,成守珍,等.不同工作环境、工作压力和工作强度护士亚健康状况分析[J]中国职业医学,,39(5):432-434.
[6]张杏波.体育运动对亚健康群体干预的途径与方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33(8):53-98
篇14:老年人互联网使用状况分析论文
老年人互联网使用状况分析论文
摘要:随着社会变迁的加剧,网络社会的崛起以及人口老龄化形势的严峻,如何帮助老年群体融入到新的数字化生存方式日趋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在互联网行业高速发展的当下,大部分老年人在使用互联网设备时仍会面临许多问题,但其他的社会成员却自如地沉溺于自己的媒介环境,这就造成了老年人与这个社会的脱节。基于此种社会矛盾,在对老年人互联网使用状况及其制约因素进行本土化研究调查之后,全面阐述老年人互联网使用的数码区隔并分析其原因及结果。
关键词:互联网论文2000字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数据显示,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经达到了2.22亿,与此同时,中国也是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在老龄化社会到来的当下,中国许多相关领域的发展都还在起跑线上,在这条新的征途中,同时还伴随着另外一个时代的到来,即“互联网时代”。互联网的发展将带领人们进入信息共享型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但绝大多数老年人却无法参与到这个时代的生活,正在被互联网时代所边缘化。
1区隔的呈现:老年人互联网使用的特点
按照国际规定,65周岁以上的人确定为老年人,而在中国,60周岁以上的公民为老年人。当人们从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过渡时,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通常会产生一种“失重感”。北京大学人口所的蒋耒文曾说过,忽视老年人的社会进步,是不真实的进步;远离老年人的科技发展,是不完整的发展;没有老年人参与的网络世界,也是一个有缺陷的世界。毋庸置疑的事实是,中国老年群体正被社会渐渐遗忘,信息的复杂交融和社会的急速转型让他们不管是在时间(传统―现代)还是在空间(乡村―都市)的维度上都处于社会边际状态。在笔者对合肥本地的老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进行小范围的调查后发现,老年人在使用互联网时表现出他们独有的特点。首先,大部分老年人都表示,他们已经开始使用类似QQ、微信等互联网社交网络,但仍有32%的人由于经济、知识水平的限制至今仍在使用“老人机”。除了常用的社交App,类似于移动支付、一键预约等典型的互联网生活方式,通常只有少数老年人可以熟练的操这些流程。面对海量互联网产品的更新换代,那些低收入、生活条件差或者受教育程度低的老年人由于接受新事物能力的限制,都表示对这种主流的生活方式感到无所适从。另外,除了人口地理环境在老年人互联网使用中表现出一种外显的区隔以外,笔者还发现,处于同一经济水平、知识结构层次的老年人,在使用互联网时也表现出不同的趣味与惯习。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在他的辉煌巨著《区隔:趣味判断的社会批判》中提出:人们在日常消费中的文化实践,从饮食、服饰、身体直至音乐、绘画、文学等的趣味,都表现和证明了行动者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和等级。现实生活中知识水平比较高的老年人通常会使用互联网搜索一些专业性强的知识信息,有艺术天分的或者活跃在“广场舞”的老年人会利用互联网听音乐,还有一些性格比较活泼外向的老年人也会使用淘宝等购物软件。当然,在笔者加入的一个有478位老年人的“安徽老年群”的QQ群中,发现其中也有不少老年人利用互联网交友,有极少数的老年人也在群聊中发布一些低俗的信息。
2区隔的原因:老年人互联网使用的制约因素
如今在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背景下,人口老龄化和信息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也日益突出。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2.12亿,占总人口15.5%,空巢和独居老人已达1亿,很多老年人身理或心理上都产生了很多问题。而导致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他们的社会活动减少、子女陪伴不够,更重要的是越来越数字化和智能化的社会生活已经让他们不知所措。通过调查访问,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态、身体及精神的局限性、对互联网的不信任等都会影响老年人对互联网的使用积极性。总体上说,区隔老年人互联网使用的影响因素大概包含四个方面。从客观社会经济条件上说,有些农村地区由于生活条件有限,缺乏例如电脑、手机这样的上网设备,另外也有一些城市里的老年人已养成的消费习惯让他们拒绝承担网费、流量费,所以就尽量避免使用互联网。在目前的主流市场上,互联网开发基本是围绕年轻人设计。不会用、看不懂、操作复杂成为了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的最大障碍,界面繁杂、操作繁琐,手机到手好几年,大半功能没搞懂,完全处于“待机”状态,这就造成了许多老年人索性放弃了融入互联网社会。另外,老年人由于在接受新事物方面本身就具有滞后性,加上对互联网使用的刻板成见,让老年人面对瞬息万变的互联网世界时,感到无所适从。而当在互联网使用遇到问题时,大多数子女都不会很有耐心的为他们解答,相反,根据调查显示,几乎没有子女不对老年人一而再再而三的`询问表现出不耐烦。并且老年人在家庭中的地位一般自处于高位,所以他们一般也羞于主动问晚辈问题。当前喻文化和并喻文化让渡给后喻文化时,代际间的隔阂阻碍了老年人学习互联网知识。
3区隔的结果:影响现实社会生活与情感交流沟通
当互联网使用日渐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时,它也成为一种社会等级与地位的符号象征,它从年龄、性别、职业、身份,抑或是消费行为、生活品位、个人情趣等诸方面,都形成了一种全新的社会分化。毫无疑问,互联网的使用对人们的话语权、符号权力、交往空间、消费观念等都形成了重要的影响。因此,互联网的使用状况已经成为社会区隔的一项重要指标。在这种新的媒介语境下,老年人由于自我与他者的双重否定,被区隔成信息化时代的局外人。趣味是与一个特定阶级存在条件相联系的规定性的产物,老年人会以此来对自己进行分类,同时也被其他人进行着分类。不管是农村留守老人还是城市里独家独户不愿出门的老人,缺乏互联网使用知识都会让他们失去情感交流的便捷工具。当晚辈都热衷于微信聊天,老年人由于条件限制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时,他们就很难融入这个社会。除了情感精神需要,现实生活的诸多方面已与互联网使用密切相关,例如去医院挂号,出门打车,去商场饭店超市消费等都离不开现代互联网的使用,被区隔后的老年人必定会遇到以上诸多问题。在“互联网+”的背景下,老年群体无疑正一步步被社会边缘化,他们身陷传统之中,又不得不迈入现代化。尤其是当他们退休以后,他们不再承担社会的功能角色时,这种被时代遗忘的孤独感将更加强烈。当老年人的社会资本逐渐开始消解时,互联网的发展也已影响到他们的社会交往以及代际交往,作为晚辈甚至于说我们的有关社会政府层面,应该给予老年人互联网使用更多的帮助与理解。
参考文献
[1]曼纽尔卡斯特尔.网络社会的崛起[M].夏铸九,王志弘,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2]Bourdieu.Distinction:ASocialCritiqueoftheJudgementofTaste.[M].CambridgeMass:HarvardUniversity,1984.
[3]风笑天.社会研究方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4]保罗福赛尔.格调:社会等级与生活品味[M].梁丽珍,乐涛,石涛,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1.
[5]周晓虹.文化反哺:变迁社会中的代际革命[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6]王金元,赵向红.老龄化背景下社区独居老人生存状态与社会支持研究[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6.
[7]丘泽齐.中国社会的数码区隔[J].香港:二十一世纪,2011(2).
[8]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
★ 论文研究方法总结
【社会学科研究状况分析论文(精选14篇)】相关文章:
12孕妇贫血状况分析论文2023-03-27
近三十年来东汉抒情赋研究的综述论文2023-09-14
地理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2022-09-11
财政学相关论文2022-05-14
法学论文题目2022-12-10
学前教学论文选题2022-05-07
化学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2024-02-08
论文选题参考2022-05-12
公共管理论文2022-07-21
浅谈中小型服装零售业员工管理毕业论文开题报告2022-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