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时间:2023-06-03 08:18:14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共16篇)由网友“铺马鹿”投稿提供,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希望您能喜欢!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篇1: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1.目的

科学准确识别患者信息,保证患者安全,医、护、技、药、总务后勤人员在为病人服务过程中使用患者身份识别方法,杜绝安全隐患发生,特制定此制度。

2.范围

适用于医院所有工作人员。

3.依据

本制度依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医疗质量管理办法》四个法律文件制定。

4.内容

4.1医务人员在进行各种诊疗、护理活动(包括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诊疗活动)时,必须严格执行三查八对制度,同时严格落实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4.2患者身份识别应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式。住院患者采用病历号、姓名核对,门诊患者采用门诊号、姓名核对。核对时应让患者陈述患者姓名,儿童、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镇静期间患者自己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由患者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

4.3对就诊患者施行唯一标识管理(如医保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卡编号、身份证号码、病历号)。

4.4住院患者必须建立床头卡,注明患者的床号、姓名、性别、病历号、护理级别等,确认患者的身份。

4.5对急诊抢救室和留观的患者、住院患者、有创诊疗、输液患者佩戴腕带。

4.5.1腕带一般应佩戴在患者左手腕上,如病情禁忌,则佩戴在右手腕或脚踝上。患者使用腕带舒适,松紧度适宜,皮肤完整无破损。

4.5.2填入腕带的识别信息必须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腕带需要更新时,需要两人重新核对。

4.5.3佩戴腕带时要求患者或近亲口头证实患者的姓名。

4.5.4腕带填写的身份信息清晰规范,准确无误,项目包括:病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病历号等信息。

4.5.5如在住院过程中药物皮试阳性或发生过敏反应,应随时记录在腕带和床头卡上。有传染病患者在腕带和床头卡上以“※”标志。

4.5.6产房新生儿出生后佩戴两条“腕带”,注明母亲姓名、床号、新生儿性别、出生时间,做为确认新生儿身份的`依据。

4.5.7新生儿科新生儿佩戴两条“腕带”,注明母亲姓名、床号、新生儿性别、出生日期,做为确认新生儿身份的依据。

4.5.8对无法进行患者身份确认的无名患者,身份确认前,护士给患者戴上腕带并注明:姓名(无名+日期), 如同时出现多个无名患者,在姓名项后依据入住顺序用字母区分;性别;年龄(不详);病历号,诊断;过敏史(不详)。身份确认后,换上标有患者正确姓名、年龄等信息的腕带。

4.6急诊、病房、手术室、监护室、产房、新生儿科之间的转接由转出科室的护士陪同病人携带病历送往接诊的科室(手术室除外),双方使用两种方式确认患者的身份,落实护理交接流程,做好交接记录。

4.7患者出院时责任护士为患者安全剪除腕带,作废的腕带按生活垃圾处理。

4.8 本制度由护理部和医务处负责监管。

4.8.1护理部、医务处通过日常的巡视、抽查等方式进行监管。

4.8.2如由医疗差错和不良事件发生等是由科室未认真执行或落实本制度,需视情节给当事人处罚。

4.8.3对年内日常监管中,发生多次未认真执行本制度的科室不个人,护理部、医务处将对科室负责人和个人进行诫勉谈话、警告直至免责处理。

5.定义

身份识别指对就诊患者身份信息进行识别确认。

本制度于1月1日起生效。

篇2: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护士在进行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及其它护理操作等活动时,应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式,如:姓名、年龄、出生年月、性别、床号等。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

2。对能有效沟通的患者,实行双向核对法即要求患者或近亲属陈述患者姓名,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

3。对无法有效沟通的患者,如手术(或干细胞采集术、深静脉置管术、血浆置换、单采术、血细胞分离术)患者、抢救、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潜力的重症患者,务必使用腕带。在各诊疗操作前除了核对床头卡、医嘱执行单以外,务必核对腕带,以识别患者身份。

4。填入腕带的识别信息务必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项目包括:科室、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腕带”原则上佩戴病人左手,佩戴时,垫1~2指按紧搭扣,松紧适宜,防止扭曲、勒伤。观察佩戴部位皮肤无擦伤,血运良好。护士长对患者腕带使用状况进行监督和检查。

5.在实施任何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定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6.需进行手术(或干细胞采集术、深静脉置管术、血浆置换、单采术、血细胞分离术)的患者,护士应严格执行患者身份识别的流程,对患者姓名、年龄、科室、住院号等信息进行确认。手术室与科室交接中重点环节进行准确的有效核对,做好交接登记。

7。患者转科交接时,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式,做好转科交接登记。

篇3: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门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一、在门诊实施任何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认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二、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在进行各项诊疗、护理活动中,至少同时使用姓名、性别、年龄三种方法确认患者身份。

三、各诊区挂号、分诊护士,挂号时认真核对患者“健康行”就诊卡及病历封面上的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地址、药物过敏史及联系电话,了解患者基本病情并正确分诊,帮忙患者选取医师,准确为患者刷卡挂号,避免因分诊错误导致换号、退号。

四、给患者建卡时核对身份证或病历封面上的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地址、药物过敏史及联系电话,正确输入患者信息。

五、对预约患者认真核登记表中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及手机号码、就诊卡及病历封面上的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地址、药物过敏史及联系电话。医师为患者诊治前核对就诊卡及门诊病历患者基本信息,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六、对昏迷、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无自主潜力、新生儿、7岁以下患儿及无痛检查、手术等患者,务必使用腕带作为识别身份的表示和查对的有效手段。在各种诊疗、护理操作前要认真核对腕带上的各项信息,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七、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务必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八、患者使用腕带舒适,松紧度适宜,皮肤完整无破损。

篇4: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

病人在院期间应被正确识别身份,包括门、急诊病人和住院病人。

1、住院病人均应佩戴腕带作为身份识别标识。

2、腕带佩戴规范

目的:(1)病人流动过程中能被正确识别(如加床、转床、手术、外出检查等);(2)有过敏史者有醒目标记,随时提醒,方便核对;(3)意识模糊或不清者能被正确识别;(4)确保母婴的唯一性,防止相互混淆;(5)医生查房时准确快速地确认病人、读取病人信息。

①手术病人(包括微创手术)、危重病人以及过敏性体质病人务必佩带腕带,作为病人识别标志。

②腕带填入的识别信息务必经两人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有损坏,及时更新,同样需要经两人核对。

③按操作规范给病人佩带腕带,垫1-2指按紧搭扣,松紧适宜,防止扭曲、勒伤。病人出院时去除腕带(在医院死亡病人需经家属确认尸体后才去除)

④执行各项治疗、护理操作时均需核对腕带。

附:国际病人安全目标管理规程

(一)目的

保证医院相关运作流程和政策贴合国际病安全目标的要求,透过有效的监控措施,保证在实际工作中能够得到执行,以确保病人安全,减少意外事件的发生。

(二)标准

1、正确识别病人:要使用至少两套病人识别码

(1)当给病人用药、输血或输血制品、抽血标本或采集其他临床检验标本、给病人进行其他任何治疗或操作时,至少要有两套病人识别码。

(2)住院病人使用住院号(性别或年龄)和病人姓名作为病人的识别码,在病人入院时记录在腕带上;急诊抢救室的病人使用病人的姓名(对于身份不明的昏迷病人,由接诊的医护人员临时命名)和门诊号作为病人的标识码,在病人进行抢救室时记录在手腕带上;门诊病人使用病人姓名、就诊卡号作为病人的识别码,出生日期、住址、电话号码能够作为病人识别的补充信息,当使用识别码有困难时可选取这些补充信息,询问病人后再与这些信息进行核对。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在核对病人的识别码时,询问病人“请问你叫什么名字?“让病人回答,然后将病人的回答与手中信息进行核对。

(3)放射科、检验科等辅助科室允许使用流水号或住院号、姓名等其他贴合要求的号码作为病人标本的识别码,但科内务必统一,并在科室管理规程中书面写明政策。

(4)在病人的血袋、药袋和标本的标签上要写明(或打印出)进行病人的识别码,以便与病人进行核对

(5)在给病人治疗、用药、输液、输血、抽血或留取其他标本时要对病人的识别码进行核对。

(6)病人的床号和房间号不能作为病人的识别码使用。

2、有效改善相互沟通

(1)在工作只能需执行口头医嘱或电话医嘱、接到各类的紧急口头报告时,务必有一个口头确认过程,护士或接听报告的人首先要把别人告诉你的信息写下来,要有书面记录,然后大声复述一遍口头医嘱的全部资料、各类检查紧急的口头报告资料,对方确认无误。

(2)医院允许在病人抢救、中深度镇静治疗、手术时使用口头医嘱。在紧急状况下,在医师不能立即到达又需要立即处理时能够使用电话医嘱,其他状况不准口头医嘱或电话医嘱。原则上尽量减少使用电话医嘱,患者出现病情变化,下级医生请示上级医生后,上级医生在电话中下达的医嘱要由值班医生或管床医生下达书面医嘱后护士才能执行,而且要在病程记录中记录相关资料。

(3)口头或电话医嘱下达后,护士即要立即书面记录(可记录在口头医嘱单或其他记录纸上),并根据书面记录资料大声复述给下达医嘱的医生后,听到复述医嘱后,医生要明确示意,经确认无误后护士执行。在个性紧急且人手紧张的状况下,护士记录口头医嘱会影响到病人抢救时,可先按要求在保证正确用药的前提下执行口头医嘱,事后立即补记医嘱资料。口头或电话医嘱要在病人抢救完成后六小时内在电脑系统内补录,并打印签字。手术病人的口头医嘱单要求下达医嘱的医生和执行护士签字确认,并存入病历中保存。

(4)所有急诊检验结果、危及到病人安全的异常检查、检验结果(简称危急值)需要及时通知临床医护人员。检验科和其他辅助检查科室要建立检查危急值报告标准,标准中要包括检验、检查危急值得项目名称、临界值、报告流程和报告职责人。并以书面的形式确认,同时要对全科人员、新入职员工进行培训。检验危急值得报告能够透过lis系统自动控制,并提醒检验师。所有急诊检查项目的结果和/危急值结果的书面报告要在审核后立即发送,并电话通知临床科室,以便医师及时得到相关报告。

(5)临床科室工作人员,包括医师和护士在接听到急诊检查结果、危急值结果报告后,要有书面记录,并将记录的资料大声复述一遍给报告人听,要得到对方的确认。记录的资料包括病人姓名、住院号、检查项目名称、检查结果、接听电话时间、报告给主管医生或值班医生的时间等。各科要有记录本登记,以便职能部门检查。

(6)主管医生或值班医生接到检查项目高危报告后,要及时对病人进行评估和处理,必要时向上级医生或科主任请示报告,并在病程记录中记载。

(7)在急诊病人入院前与接收科室进行电话沟通时,需将收治病人的姓名、性别、年龄、初步诊断、生命体征、基本病情、病人可能需要的特殊医疗设备(氧气、心电监护、呼吸机能)以及病区问的其他相关信息等告知病区,病区接电话人员要有书面记录并大声复述给打电话的.人员,要得到对方的确认,同时医护应相互告知。其他状况下进行的电话沟通要按<医疗工作电话沟通记录管理规程>进行记录。

3、消除手术错误

(1)手术前暂停:为了避免手术病人、手术方案和手术部位的错误,在手术开始前停止术前所有操作及术前核对。

(2)手术前核对

①为了避免手术病人和手术部位的错误,在手术室的手术和门、急诊小手术都要列出核对清单,手术开始前要停下其他所有工作认真核对清单中所要求的资料,一致确认手术病人、手术方案、手术部位和病人体位是正确的且在正确的手术室,手术需要的所有医疗文书齐全,医疗设备已准备好且功能正常。

②在手术室进行的手术、手术前核对要在麻醉诱导前进行,手术病人本人(清醒可合作的病人)、手术医生、麻醉师、巡回护士一齐根据<手术护理记录>中“手术前核对清单”中的资料进行逐项核对,核对资料由巡回护士记录,并将参与核对人员名单记录。

③门、急诊的小手术应在手术前由病人本人(清醒可合作的病人)、手术医生、治疗护士一齐核对,核对资料由治疗护士记录在<门急诊、介入手术护理记录单>中,并将参与核对人员名单进行记录。

④当核对清单内的项目无法透过(填“否”)时,手术不得进行,如果在特殊状况下仍需手术时,要经过医务部或总值班同意。紧急抢救生命的手术以争取时间、抢救病人生命为主要职责,能够先抢救,后报告。

(3)术前手术标记:所有手术操作,包括在手术室内进行的手术、在门诊进行的手术、在急诊进行的小手术都要进行手术标记。标记要精确、清晰可见,可能状况下由病人讲出病变部位。

①住院病人由手术医生在病区进行手术标记,门、急诊手术的病人也应有手术医生在门急诊进行手术标记,除非是威胁到病人的生命安全的状况下能够在手术室手术前铺单前进行手术标记。手术标记需要病人或家属的参与,清醒病人进行确认时要触动病人的肢体方向确定左右,要得到病人的认同。昏迷的病人进行确认时要请病人家属参与,要得到病人家属的认同。

②手术切口、穿刺点和手术部位的标记都要准确、清晰,铺单后还能够看得清楚。手术标记要使用蓝色和紫色油性标记笔。

③手术标记笔应放在各病区的指定地点,每位医生都要明白具体地点,每位术科医生应随身携带标记笔,手术室应备消毒后的标记笔供使用。标记笔只能用来作手术标记,不准它用。

③其他操作或治疗如有左右区分,在操作或治疗时容易发生部位错误时也需标记,如局部热疗、胸穿、腰穿等状况。

4、减少病人跌倒风险

(1)建立可靠和有效的评估工具来测定和确定病人跌倒的危险因素,对高危病人进行跌倒风险评估。

(2)门、急诊病人对病人进行跌倒风险的评估和记录,如有跌倒风险要进行预防跌倒的健康教育,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3)住院病人

①每位住院病人的初次护理评估中务必包括对病人跌倒的风险评估(新生儿除外)。跌倒风险评估资料包括病人的年龄、意识状况、走动潜力、自我照顾程度、跌倒病史、药物使用状况、环境设施状况等引起跌倒的风险因素,并对病人及家属进行预防跌倒宣教,且要有记录。

②所有跌倒高危病人均须进行动态评估,病人出现下列状况需随时评估:转入病人、病情变化(如手术后,意识、活动、自我照顾潜力等改变)、使用镇静/止痛/安眠/利尿/降血压/、调血糖等药物时、跌倒后、分值发生变化时、更换陪人或家属时;同时对病人家属进行预防跌倒教育,并有书面记录。

③对于跌倒风险的病人要在床头挂标识医院牌,并根据医院的相关指引制定切实的预防病人跌倒的计划,而且这些计划要得到执行。

④病人跌倒发生后护士要对病人是否受伤、受伤的程度进行评估,如有受伤立即通知主管医生或值班医生,对病人的伤情进行进一步评估,并进行相应处理。同时要对病人进行相关的健康教育和采取预防再次跌倒的计划,同时要按流程和要求报告。报告资料包括:跌倒发生的时间、地点、伤害程度、引起跌倒的危险因素、事件处理经过及具体推荐。

⑤总务、基建后勤要确定哪些环境因素和设备因素是引起病人跌倒的高危因素,定时巡查评估,同时要培训和教育医务人员,尤其是病区护士发现病人跌倒的高危环境和设备因素存在时,及时通知后勤进行处理。

⑥护理部、医务科每月对导致病人跌倒的因素进行分析,提出改善意见,并报院安全管理委员会批准后相关部门执行。

⑦科主任和护士长要对员工,包括新入职的员工进行预防跌倒的培训,医护人员对病人及家属进行预防跌倒的健康教育。

⑧护理部、医教科等职能部门联合制定预防病人跌倒的指引。

篇5: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为了科学准确识别患者信息,杜绝安全隐患的发生,对住院患者实行双重身份识别,即实行腕带标识和床头牌识别管理。具体如下:

1、医务人员在进行各种诊疗操作时,务必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的方法,如:姓名、性别、住院号等,不得单独使用患者床位号或病房号核对患者。

2、实施有创(包括介入)诊疗活动前,实施者要亲自告知病人或家属,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以确保对正确的病人实施正确的操作。

3、ICU、新生儿科/室、手术病人、意识不清、无自主潜力的患者、不一样语种语言交流障碍的病人入院即使用“腕带”,作为实施抢救、输血、输液等各项诊疗、护理活动时辨识病人的有效手段。腕带资料包括病人科别、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血型。新生儿腕带资料包括床号、母亲姓名、新生儿性别等。腕带由病房护士双人填写并亲视病人佩戴。

4、手术前一天,各病区分管护士根据医嘱查对手术患者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血型、手术名称、手术部位无误后,进行术前准备。手术当天,手术室工作人员在病房接病人时核对病历及腕带的资料,并与患者或家属核对,无误后方能接走。进入手术室与巡回护士再次核对,无误后方能进入手术间。手术开始前,由麻醉师、手术医师、巡回护士再次核对,术后手术室仍应持手术病人接送卡及病历与病区做好病情、药品及物品的交接,无误后填写手术患者交接记录本离开。

5、急诊科、ICU、手术室、产房等与病区交接时,由医务人员携带病历及“患者转出交接记录本”护送病人至转入科室。两科室医护人员交接病历,同时在床边交接病人的病情及护理状况,交接完毕,双方分别在“患者转出交接记录本”及“患者转入交接记录本”签字后方可离开。

6、职能部门(医教科、护理部、门诊部)履行督导职能,并有记录。

篇6: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护士在标本采集,给药或输血等各类诊疗活动前,务必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2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

2。能有效沟通的患者,实行双向核对法,既除核对床头卡以外还要求患者自行说出本人姓名,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

3。对无法有效沟通的患者,如手术、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潜力的重症患者、新生儿及不一样语种或语言交流障碍、无名、儿童、镇静期间的患者务必按规定使用“腕带”标识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在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前除了核对床头卡以外,务必核对腕带,识别患者的身份。

4。在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定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5。对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沟通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我姓名的患者,由患者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

6。在重症监护病房、手术室、急诊抢救室、新生儿科使用“腕带”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

7。填入腕带的识别信息务必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8。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项目包括:病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

9。“腕带”原则上佩带在病人“左手”。患者使用腕带松紧适度,皮肤完整无破损

10、完善并落实护理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产房、新生儿、的患者识别措施,交接程序与登记制度。

10、在检验、放射、CT、超声、放射治疗、等直接与患者当面接触的科室都应进行识别患者

11、定期检查腕带使用状况,护理质量控制小组每月督导并有记录。

篇7:执行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执行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为了规范医院管理,有效防止错误识别患者身份引起的医疗事故,规定护士至少使用2种身份识别方法查对患者身份,采取多种措施严格执行身份识别制度。

一在进行各项治疗、护理活动中,应同时使用床头卡、治疗卡、腕带等方法确认患者身份;对能有效沟通的'患者,实行双向核对法即要求患者自行说出本人姓名,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

二是完善并落实护理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监护室、产房之间流程)的患者识别措施、交接程序与记录。

三是对住院患者使用“腕带”作为患者识别标识:普通病人使用绿色腕带,病危、病重、一级护理、手术病人使用红色腕带,新生儿使用粉红色腕带。在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前认真核对患者腕带信息,准确确认患者的身份,

四是腕带识别信息填好后必须经两名护理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项目包括:病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

五是患者使用腕带舒适,松紧度适宜,皮肤完整无破损;护士在给病人使用“腕带”标识时,实行双核对;加强对患者腕带使用情况的检查。

六是在手术病人转运交接中有识别患者身份的具体措施,如:手术病人进手术室前,由病房护士对患者使用“腕带”标识,手术室护士核对后方可接入手术间。

七是在采血、给药或输血等操作前,必须严格执行患者身份识别查对制度,应至少使用两种身份识别方法。

八是在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者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陈述患者姓名,作为最后确认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身份识别制度为规范医疗管理提供了可靠依据,能最大限度的提高管理效率,它将大大提高患者护士在操作治疗过程中识别患者的准确性,全面提升护理工作的安全性。

篇8:血透室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1、血透室医护人员在实施血液净化前中后,应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2、门诊病人使用门诊号,住院病人使用住院号,作为患者身份识别的唯一标识。无名氏患者的姓名用无名氏加编号代替。

3、查对时应让患者准确说出自己的.名字、性别、年龄及诊断,住院病人使用姓名、性别、年龄及住院号四种识别符,确认患者身份;门诊病人使用姓名、性别、年龄及门诊号四种识别符确认患者身份;无名氏患者,门诊使用“无名氏+编号、性别、就诊卡号”,住院患者使用“床号、无名氏+编号、住院号”,作为身份识别信息,需双人核对。

4、对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应用镇静药物及病情危重者等病人,应由血透室医师到病房查看患者病情后在病房医护人员陪同,同时家属或陪同人员陈述患者的姓名、床号、住院号三种标志符核对床头卡,确认患者身份。

血液透析室 7月

血透室交接登记制度

1、病房与血透室转接患者:血透室医师先到病房了解患者病情,血透室做好准备后电话通知病房,由病房护士送患者进入血透室,由病房护士陪同到血透室与血透室医师进行交接,内容包括:确认患者身份(核对床号、姓名、住院号)、手术名称、麻醉方式、生命体征、手术前准备、术中用药、皮肤及管道情况等,并认真填写手术患者护理交接单并签字。

2、血透室与病房转接患者:血液净化治疗后将病人安全送至病房,与病房医师及护士确认患者身份,交接患者血透室患者身份识别制度血管通路注意情况及透析中情况、目前病情及注意事项,并在危重病人交接记录本上签字。

血液透析室 207月

篇9:患者身份核实制度

患者身份核实制度

为贯彻实施中国医院协会《20xx年患者安全目标》,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确保所执行的诊疗活动过程准确、无误,保障患者的安全,制定如下患者身份核实制度,

一、实施者在实施任何诊疗活动前,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认手段,以确保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二、在标本采集、给药、输血、处置等各类诊疗活动前,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识别方法,如姓名、床号等(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

三、实施诊疗过程中,对患者准确身份的识别要有具体措施、交接程序和相关文件记录。

四、对实施手术、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在诊疗活动中使用“腕带”作为操作前、用药前、输血前等诊疗活动时辨别患者的一种必备手段。

五、在重症监护病房、手术室、急诊抢救室、新生儿等科室使用“腕带”,作为操作前、用药前、输血前等诊疗活动时辨识患者身份的一种必备的手段。

篇10: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一)

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护士在进行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及其它护理操作等活动时,应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式,如:姓名、年龄、出生年月、性别、床号等。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

2。对能有效沟通的患者,实行双向核对法即要求患者或近亲属陈述患者姓名,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

3。对无法有效沟通的患者,如手术(或干细胞采集术、深静脉置管术、血浆置换、单采术、血细胞分离术)患者、抢救、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潜力的重症患者,务必使用腕带。在各诊疗操作前除了核对床头卡、医嘱执行单以外,务必核对腕带,以识别患者身份。

4。填入腕带的识别信息务必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项目包括:科室、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腕带”原则上佩戴病人左手,佩戴时,垫1~2指按紧搭扣,松紧适宜,防止扭曲、勒伤。观察佩戴部位皮肤无擦伤,血运良好。护士长对患者腕带使用状况进行监督和检查。

5.在实施任何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定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6.需进行手术(或干细胞采集术、深静脉置管术、血浆置换、单采术、血细胞分离术)的患者,护士应严格执行患者身份识别的流程,对患者姓名、年龄、科室、住院号等信息进行确认。手术室与科室交接中重点环节进行准确的有效核对,做好交接登记。

7。患者转科交接时,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式,做好转科交接登记。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二)

门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一、在门诊实施任何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认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二、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在进行各项诊疗、护理活动中,至少同时使用姓名、性别、年龄三种方法确认患者身份。

三、各诊区挂号、分诊护士,挂号时认真核对患者“健康行”就诊卡及病历封面上的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地址、药物过敏史及联系电话,了解患者基本病情并正确分诊,帮忙患者选取医师,准确为患者刷卡挂号,避免因分诊错误导致换号、退号。

四、给患者建卡时核对身份证或病历封面上的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地址、药物过敏史及联系电话,正确输入患者信息。

五、对预约患者认真核登记表中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及手机号码、就诊卡及病历封面上的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地址、药物过敏史及联系电话。医师为患者诊治前核对就诊卡及门诊病历患者基本信息,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六、对昏迷、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无自主潜力、新生儿、7岁以下患儿及无痛检查、手术等患者,务必使用腕带作为识别身份的表示和查对的有效手段。在各种诊疗、护理操作前要认真核对腕带上的各项信息,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七、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务必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八、患者使用腕带舒适,松紧度适宜,皮肤完整无破损。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三)

病人在院期间应被正确识别身份,包括门、急诊病人和住院病人。

1、住院病人均应佩戴腕带作为身份识别标识。

2、腕带佩戴规范

目的:(1)病人流动过程中能被正确识别(如加床、转床、手术、外出检查等);(2)有过敏史者有醒目标记,随时提醒,方便核对;(3)意识模糊或不清者能被正确识别;(4)确保母婴的唯一性,防止相互混淆;(5)医生查房时准确快速地确认病人、读取病人信息。

①手术病人(包括微创手术)、危重病人以及过敏性体质病人务必佩带腕带,作为病人识别标志。

②腕带填入的识别信息务必经两人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有损坏,及时更新,同样需要经两人核对。

③按操作规范给病人佩带腕带,垫1-2指按紧搭扣,松紧适宜,防止扭曲、勒伤。病人出院时去除腕带(在医院死亡病人需经家属确认尸体后才去除)

④执行各项治疗、护理操作时均需核对腕带。

附:国际病人安全目标管理规程

(一)目的

保证医院相关运作流程和政策贴合国际病安全目标的要求,透过有效的监控措施,保证在实际工作中能够得到执行,以确保病人安全,减少意外事件的发生。

(二)标准

1、正确识别病人:要使用至少两套病人识别码

(1)当给病人用药、输血或输血制品、抽血标本或采集其他临床检验标本、给病人进行其他任何治疗或操作时,至少要有两套病人识别码。

(2)住院病人使用住院号(性别或年龄)和病人姓名作为病人的识别码,在病人入院时记录在腕带上;急诊抢救室的病人使用病人的姓名(对于身份不明的昏迷病人,由接诊的医护人员临时命名)和门诊号作为病人的标识码,在病人进行抢救室时记录在手腕带上;门诊病人使用病人姓名、就诊卡号作为病人的识别码,出生日期、住址、电话号码能够作为病人识别的补充信息,当使用识别码有困难时可选取这些补充信息,询问病人后再与这些信息进行核对。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在核对病人的识别码时,询问病人“请问你叫什么名字?“让病人回答,然后将病人的回答与手中信息进行核对。

(3)放射科、检验科等辅助科室允许使用流水号或住院号、姓名等其他贴合要求的号码作为病人标本的识别码,但科内务必统一,并在科室管理规程中书面写明政策。

(4)在病人的血袋、药袋和标本的标签上要写明(或打印出)进行病人的识别码,以便与病人进行核对

(5)在给病人治疗、用药、输液、输血、抽血或留取其他标本时要对病人的识别码进行核对。

(6)病人的床号和房间号不能作为病人的识别码使用。

2、有效改善相互沟通

(1)在工作只能需执行口头医嘱或电话医嘱、接到各类的紧急口头报告时,务必有一个口头确认过程,护士或接听报告的人首先要把别人告诉你的信息写下来,要有书面记录,然后大声复述一遍口头医嘱的全部资料、各类检查紧急的口头报告资料,对方确认无误。

(2)医院允许在病人抢救、中深度镇静治疗、手术时使用口头医嘱。在紧急状况下,在医师不能立即到达又需要立即处理时能够使用电话医嘱,其他状况不准口头医嘱或电话医嘱。原则上尽量减少使用电话医嘱,患者出现病情变化,下级医生请示上级医生后,上级医生在电话中下达的医嘱要由值班医生或管床医生下达书面医嘱后护士才能执行,而且要在病程记录中记录相关资料。

(3)口头或电话医嘱下达后,护士即要立即书面记录(可记录在口头医嘱单或其他记录纸上),并根据书面记录资料大声复述给下达医嘱的医生后,听到复述医嘱后,医生要明确示意,经确认无误后护士执行。在个性紧急且人手紧张的状况下,护士记录口头医嘱会影响到病人抢救时,可先按要求在保证正确用药的前提下执行口头医嘱,事后立即补记医嘱资料。口头或电话医嘱要在病人抢救完成后六小时内在电脑系统内补录,并打印签字。手术病人的口头医嘱单要求下达医嘱的医生和执行护士签字确认,并存入病历中保存。

(4)所有急诊检验结果、危及到病人安全的异常检查、检验结果(简称危急值)需要及时通知临床医护人员。检验科和其他辅助检查科室要建立检查危急值报告标准,标准中要包括检验、检查危急值得项目名称、临界值、报告流程和报告职责人。并以书面的形式确认,同时要对全科人员、新入职员工进行培训。检验危急值得报告能够透过lis系统自动控制,并提醒检验师。所有急诊检查项目的结果和/危急值结果的书面报告要在审核后立即发送,并电话通知临床科室,以便医师及时得到相关报告。

(5)临床科室工作人员,包括医师和护士在接听到急诊检查结果、危急值结果报告后,要有书面记录,并将记录的资料大声复述一遍给报告人听,要得到对方的确认。记录的资料包括病人姓名、住院号、检查项目名称、检查结果、接听电话时间、报告给主管医生或值班医生的时间等。各科要有记录本登记,以便职能部门检查。

(6)主管医生或值班医生接到检查项目高危报告后,要及时对病人进行评估和处理,必要时向上级医生或科主任请示报告,并在病程记录中记载。

(7)在急诊病人入院前与接收科室进行电话沟通时,需将收治病人的姓名、性别、年龄、初步诊断、生命体征、基本病情、病人可能需要的特殊医疗设备(氧气、心电监护、呼吸机能)以及病区问的其他相关信息等告知病区,病区接电话人员要有书面记录并大声复述给打电话的人员,要得到对方的确认,同时医护应相互告知。其他状况下进行的电话沟通要按<医疗工作电话沟通记录管理规程>进行记录。

3、消除手术错误

(1)手术前暂停:为了避免手术病人、手术方案和手术部位的错误,在手术开始前停止术前所有操作及术前核对。

(2)手术前核对

①为了避免手术病人和手术部位的错误,在手术室的手术和门、急诊小手术都要列出核对清单,手术开始前要停下其他所有工作认真核对清单中所要求的资料,一致确认手术病人、手术方案、手术部位和病人体位是正确的且在正确的手术室,手术需要的所有医疗文书齐全,医疗设备已准备好且功能正常。

②在手术室进行的手术、手术前核对要在麻醉诱导前进行,手术病人本人(清醒可合作的病人)、手术医生、麻醉师、巡回护士一齐根据<手术护理记录>中“手术前核对清单”中的资料进行逐项核对,核对资料由巡回护士记录,并将参与核对人员名单记录。

③门、急诊的小手术应在手术前由病人本人(清醒可合作的病人)、手术医生、治疗护士一齐核对,核对资料由治疗护士记录在<门急诊、介入手术护理记录单>中,并将参与核对人员名单进行记录。

④当核对清单内的项目无法透过(填“否”)时,手术不得进行,如果在特殊状况下仍需手术时,要经过医务部或总值班同意。紧急抢救生命的手术以争取时间、抢救病人生命为主要职责,能够先抢救,后报告。

(3)术前手术标记:所有手术操作,包括在手术室内进行的手术、在门诊进行的手术、在急诊进行的小手术都要进行手术标记。标记要精确、清晰可见,可能状况下由病人讲出病变部位。

①住院病人由手术医生在病区进行手术标记,门、急诊手术的病人也应有手术医生在门急诊进行手术标记,除非是威胁到病人的生命安全的状况下能够在手术室手术前铺单前进行手术标记。手术标记需要病人或家属的参与,清醒病人进行确认时要触动病人的肢体方向确定左右,要得到病人的认同。昏迷的病人进行确认时要请病人家属参与,要得到病人家属的认同。

②手术切口、穿刺点和手术部位的标记都要准确、清晰,铺单后还能够看得清楚。手术标记要使用蓝色和紫色油性标记笔。

③手术标记笔应放在各病区的指定地点,每位医生都要明白具体地点,每位术科医生应随身携带标记笔,手术室应备消毒后的标记笔供使用。标记笔只能用来作手术标记,不准它用。

③其他操作或治疗如有左右区分,在操作或治疗时容易发生部位错误时也需标记,如局部热疗、胸穿、腰穿等状况。

4、减少病人跌倒风险

(1)建立可靠和有效的评估工具来测定和确定病人跌倒的危险因素,对高危病人进行跌倒风险评估。

(2)门、急诊病人对病人进行跌倒风险的评估和记录,如有跌倒风险要进行预防跌倒的健康教育,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3)住院病人

①每位住院病人的初次护理评估中务必包括对病人跌倒的风险评估(新生儿除外)。跌倒风险评估资料包括病人的年龄、意识状况、走动潜力、自我照顾程度、跌倒病史、药物使用状况、环境设施状况等引起跌倒的风险因素,并对病人及家属进行预防跌倒宣教,且要有记录。

②所有跌倒高危病人均须进行动态评估,病人出现下列状况需随时评估:转入病人、病情变化(如手术后,意识、活动、自我照顾潜力等改变)、使用镇静/止痛/安眠/利尿/降血压/、调血糖等药物时、跌倒后、分值发生变化时、更换陪人或家属时;同时对病人家属进行预防跌倒教育,并有书面记录。

③对于跌倒风险的病人要在床头挂标识医院牌,并根据医院的相关指引制定切实的预防病人跌倒的计划,而且这些计划要得到执行。

④病人跌倒发生后护士要对病人是否受伤、受伤的程度进行评估,如有受伤立即通知主管医生或值班医生,对病人的伤情进行进一步评估,并进行相应处理。同时要对病人进行相关的健康教育和采取预防再次跌倒的计划,同时要按流程和要求报告。报告资料包括:跌倒发生的时间、地点、伤害程度、引起跌倒的危险因素、事件处理经过及具体推荐。

⑤总务、基建后勤要确定哪些环境因素和设备因素是引起病人跌倒的高危因素,定时巡查评估,同时要培训和教育医务人员,尤其是病区护士发现病人跌倒的高危环境和设备因素存在时,及时通知后勤进行处理。

⑥护理部、医务科每月对导致病人跌倒的因素进行分析,提出改善意见,并报院安全管理委员会批准后相关部门执行。

⑦科主任和护士长要对员工,包括新入职的员工进行预防跌倒的培训,医护人员对病人及家属进行预防跌倒的健康教育。

⑧护理部、医教科等职能部门联合制定预防病人跌倒的指引。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四)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护士在标本采集,给药或输血等各类诊疗活动前,务必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2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

2。能有效沟通的患者,实行双向核对法,既除核对床头卡以外还要求患者自行说出本人姓名,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

3。对无法有效沟通的患者,如手术、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潜力的重症患者、新生儿及不一样语种或语言交流障碍、无名、儿童、镇静期间的患者务必按规定使用“腕带”标识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在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前除了核对床头卡以外,务必核对腕带,识别患者的身份。

4。在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定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5。对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沟通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我姓名的患者,由患者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

6。在重症监护病房、手术室、急诊抢救室、新生儿科使用“腕带”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

7。填入腕带的识别信息务必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8。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项目包括:病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

9。“腕带”原则上佩带在病人“左手”。患者使用腕带松紧适度,皮肤完整无破损

10、完善并落实护理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产房、新生儿、的患者识别措施,交接程序与登记制度。

10、在检验、放射、CT、超声、放射治疗、等直接与患者当面接触的科室都应进行识别患者

11、定期检查腕带使用状况,护理质量控制小组每月督导并有记录。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五)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为了科学准确识别患者信息,杜绝安全隐患的发生,对住院患者实行双重身份识别,即实行腕带标识和床头牌识别管理。具体如下:

1、医务人员在进行各种诊疗操作时,务必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的方法,如:姓名、性别、住院号等,不得单独使用患者床位号或病房号核对患者。

2、实施有创(包括介入)诊疗活动前,实施者要亲自告知病人或家属,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以确保对正确的病人实施正确的操作。

3、ICU、新生儿科/室、手术病人、意识不清、无自主潜力的患者、不一样语种语言交流障碍的病人入院即使用“腕带”,作为实施抢救、输血、输液等各项诊疗、护理活动时辨识病人的有效手段。腕带资料包括病人科别、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血型。新生儿腕带资料包括床号、母亲姓名、新生儿性别等。腕带由病房护士双人填写并亲视病人佩戴。

4、手术前一天,各病区分管护士根据医嘱查对手术患者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血型、手术名称、手术部位无误后,进行术前准备。手术当天,手术室工作人员在病房接病人时核对病历及腕带的资料,并与患者或家属核对,无误后方能接走。进入手术室与巡回护士再次核对,无误后方能进入手术间。手术开始前,由麻醉师、手术医师、巡回护士再次核对,术后手术室仍应持手术病人接送卡及病历与病区做好病情、药品及物品的交接,无误后填写手术患者交接记录本离开。

5、急诊科、ICU、手术室、产房等与病区交接时,由医务人员携带病历及“患者转出交接记录本”护送病人至转入科室。两科室医护人员交接病历,同时在床边交接病人的病情及护理状况,交接完毕,双方分别在“患者转出交接记录本”及“患者转入交接记录本”签字后方可离开。

6、职能部门(医教科、护理部、门诊部)履行督导职能,并有记录。


篇11:基于步态的身份识别技术

基于步态的身份识别技术

基于步态的身份识别是生物识别领域的新兴问题,与传统生物识剐技术相比,步态识别技术具有远距离识别性、非侵犯性、难以伪装和隐藏以及易于采集等优点,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注意.本文首先介绍了几种传统的生物识别技术,然后重点介绍了基于步态的'身份识别技术的理论基础、算法流程、特征提取方法以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等.

作 者:李闯  作者单位: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刊 名:科技信息 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 “”(12) 分类号:G64 关键词:生物识别   步态识别   步态特征  

篇12:以患者身份识别手术风险及安全核查的分析论文

以患者身份识别手术风险及安全核查的分析论文

对于医疗活动中护理服务越来越受到患者及其家属的重视,我院在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中,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门诊手术室以患者的身份识别为切入点,围绕切入点来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实施心理护理、舒适护理,做好安全核查,确保医疗安全,为患者提供全面、优质的护理服务。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 年2 月至 年3 月收治的膝关节置换术患者80 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45 例,其中男29 例,女16 例; 年龄55 ~ 73 岁,平均( 67. 9±11. 1) 岁。对照组45 例其中男28 例,女17 例,年龄58 ~ 77 岁,平均( 69. 1±10. 4) 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无显著差异( P>0. 05) ,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相关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所有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并签订《知情同意书》。

1. 2 研究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干预,进行健康教育,根据患者身体状况适当采取体育锻炼及饮食疗法等。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取身份识别模式,具体方法如下:

1. 2. 1 风险评估: 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手术风险评估,对存在高度危险及非常危险的患者应填写风险因素评估表,并采取预防措施。

1. 2. 2 身份识别: 术前与患者沟通并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由责任护士协助患者调整手术体位; 在麻醉实施前请患者陈述自己的姓名、性别、年龄、病情及手术方式等基本资料,由手术医师、麻醉医师和护士共同核查患者身份,明确手术分级管理,确认无误后开始手术。

1. 2. 3 术后干预: 手术结束时再次对患者身份进行确认。陪同患者进入观察室,交代术后注意事项和复诊时间。定期对患者进行回访,询问伤口愈合情况及饮食营养状况等,并叮嘱患者康复期间需要注意的事项。

1. 3 评价指标: 采用视觉比量表( VAS) 评价患者疼痛程度,分数越低表示疼痛越轻。应用调查表对患者进行护理满意度调查,其中非常满意为2 分、基本满意为1 分、不满意为0 分,评分越高表示患者满意度越高。

1. 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7. 0 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x±s) 表示,应用t 检验,计数资料用χ2 检验,以P<0. 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VAS 评分和FLACC 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2h 及48h 的VAS 评分无显著差异( P >0.05) ; 研究组患者术后24h 的VAS 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 05)。

2. 2 两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研究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为97. 8% ( 44 /45) ,对照组为88. 9%( 40 /45) 。研究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 = 10. 621,P = 0. 038) 。

3 讨论

以患者身份识别做好手术安全核查,分别在麻醉实施前、手术开始前、患者离开手术室前三个阶段手术核查。术前与患者沟通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做到热情有礼、和蔼亲切,询问患者的病情及病史,介绍手术过程及注意事项,例举手术成功的案例,减少患者的恐惧心理,增加患者及家属的信心。主动邀请患者陈述本人的身份,包括姓名、年龄、手术部位; 为患者提供全面优质护理服务台,做好护理安全工作,提高患者满意度。手术室组长自查手术室护士工作护理质量1次/周; 护士长跟班检查手术室组长及护士工作质量2次/周。主要检查手术室护士对手术安全核查制度的落实情况,在手术核查单上无逐项核查、漏填写、签名等内容; 建立手术室护理质量小组分析讲评制度,每月召开护士会议,讲评护理质量落实情况,对手术室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制定整改措施。本研究中,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2h 及48h 的VAS 评分无显著差异( P>0. 05) ; 研究组患者术后24h 的VAS 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 05) 。研究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为97. 8% ( 44 /45) ,对照组为88. 9%( 40 /45) 。研究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 05) 。结果说明,以患者身份识别手术风险及安全核查有利于提高护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同时提升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篇13:医务科关键流程患者识别措施及制度优秀总结

20xx年度医务科对关键流程患者识别措施及制度相关规范内容检查结果第一季度总结与持续改进 医务科定期对医疗相关制度进行例行检查,通过查看相应科室日常记录相关内容、现场实地查看、抽问等方式,检查对制度执行情况,定期考核,持续改进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检查中大部分医务人员对医院关键流程患者识别措施及制度执行情况较好。

20xx年第一季度中检查得分情况分别是:一月92 分、二月93 分、三月93分。通过医务科每月对关键流程患者识别措施及制度检查结果分析,现将检查结果汇总如下,是以持续改进为目的。

一、做得好的地方:

1、检查中大部分医务人员对关键流程患者识别措施及制度执行情况较好。

2、各科室通过落实改进措施后存在的缺陷大多能达到持续改进目的。

3、各科室能够定期完善相关记录中的大部分内容。

4、检查中各科室大部分能主动配合检查,无抵触情绪。

5、各科室能定期参与考核,及时纠正评估缺陷,持续改进检查质量。

二、存在缺陷的地方:

1、极个别人员责任心不强,没有按时及时记录相关文件,对制度熟 悉度不高,执行力不强。

2、个别科室对科室日常记录内容不够完善,极少数缺乏对科室内部的每月自查总结。

三、持续改进措施:

1、加强工作责任心,科室需加强对工作态度懒散人员的监督、管理。

2、科室负责人需定期完善科室内部自查,并做好相关记录,汇总院级检查结果,分析总结,加强与职能部门间的沟通,将科室检查结果反馈医务科,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沟通解决,持续性改进。

医务科

20xx年x月x日

第二篇:医务科关键流程患者识别措施及制度第三季度总结

关规范内容检查结果第三季度总结与持续改进 医务科定期对医疗相关制度进行例行检查,通过查看相应科室日常记录相关内容、现场实地查看、抽问等方式,检查对制度执行情况,定期考核,持续改进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检查中大部分医务人员对医院关键流程患者识别措施及制度执行情况较好。20xx年第三季度中检查得分情况分别是:七月96 分、八月97 分、九月98分。在第三季度中通过医务科每月对关键流程患者识别措施及制度检查结果分析,现将检查结果汇总如下,是以持续改进为目的。

一、做得好的地方:

1、检查中大部分医务人员对关键流程患者识别措施及制度执行情况较好。

2、各科室通过落实改进措施后检查情况都较前有明显改善,存在的缺陷也越来越少,能达到持续改进目的。

3、第三季度中,对于关键流程患者识别措施及制度熟悉程度明显较前改善。

4、检查中各科室大部分能主动配合检查,无抵触情绪。

5、各科室能定期参与考核,及时纠正评估缺陷,持续改进检查质量。

二、存在缺陷的地方:

1、极个别人员责任心不强,没有按时及时记录相关文件,对制度熟 悉度不高,执行力不强。

2、个别科室对科室日常记录内容不够完善,极少数对科室内部 的每月自查总结没有及时记录。

三、持续改进措施:

1、加强工作责任心,科室需加强对工作态度懒散人员的监督、管理。

2、科室负责人需定期完善科室内部自查,并按时做好相关记录,汇总院级检查结果,分析总结。

3、加强与职能部门间的沟通,将科室检查结果反馈医务科,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沟通解决,持续性改进。

医务科

20xx年x月x日

篇14:完善金融机构客户身份识别措施的研究

完善金融机构客户身份识别措施的研究

《金融机构客户身份识别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是为了预防洗钱和恐怖融资活动,规范金融机构客户身份识别、客户身份资料和交易记录保存行为,维护金融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等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由中国人民银行(以下简称“人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银监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证监会”)和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保监会”)制定,于6月21日发布,自208月1日起施行。

[摘要]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及其配套的规章的出台,为履行反洗钱职责和义务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客户身份识别作为反洗钱的一项核心工作,其执行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反洗钱后续工作的顺利开展。但在实际工作检查和调查中发现,金融机构在客户身份识别的重要性认识、识别手段以及风险管理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针对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如何充分发挥金融机构从业人员更好地履行反洗钱义务,提高客户身份识别能力,切实防范洗钱风险,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金融机构;识别措施;客户身份

一、金融机构客户身份识别中存在的问题

1.1 网点人员对客户身份识别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首先,客户身份识别制度实施后无疑加大了一线柜面员工的工作量和工作压力,因而对客户身份的识别从主观上存在抵触情绪。其次,金融机构对员工的绩效考核只与收入紧密挂钩,在一些员工中难免出现“反洗钱工作做得好无正面激励,做不好又要承担责任,影响个人收入及晋升”的消极想法。

1.2 客户身份信息核实不完整

开户时核实客户身份信息不全。大多数金融机构在与客户第一次建立业务关系或进行交易时,仅进行一般性了解,对于客户提交的各种身份证明文件,基层金融网点仅能做到对形式要件的审核,也大多只局限在客户的姓名、性别、国籍、联系方式、身份证件种类、身份证件号码等客户身份最基本信息,而对职业、住所地(经常居住地)/工作单位地址、身份证件有效期限等客户身份的基本信息就在实际核查中忽略了,存在客户身份信息不完整现象就很常见。

对于存量客户的持续识别不够。对发现存量客户存在职业不明、有效证件过期等身份识别方面的问题,金融机构往往无法采取有效手段要求客户及时更新。

1.3 联网核查公民身份信息系统尚需完善

反洗钱工作的基础和核心是客户身份识别制度。这一制度贯穿了银行业务的各个领域、各个产品以及办理业务的各个环节和渠道。但在实践操作中,由于联网核查公民身份信息系统数据采集和维护更新等方面的原因,目前公安部全国人口基本信息资源库尚存在少量误差数据,金融机构在进行联网核查时,联网核查结果不一致的.现象就会时有发生。虽然遇到以上情况时不得随意拒绝为客户办理业务,有关业务处理具体比照年8月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下发《关于联网核查公民身份信息若干业务处理问题的紧急通知》(清算结算中心[2007]001)执行,随着反洗钱风险控制力度的不断加大,客户身份联网核查系统优化刻不容缓。

二、完善客户身份识别的思路

2.1 完善现有基础管理系统,将反洗钱工作的要求纳入会计稽核差错范围

完善现有会计稽核管理系统。目前,银行会计稽核中心下发网点差错回复中虽然也会涉及客户身份识别方面的内容,但制度要求的覆盖面不全,只是在实名制执行上有要求,而对一次性交易、重新识别、留存有效证件、新开户时缺失基本信息、证件过期等制度规定要求就非常少或者没有。正是这个原因养成了网点柜员没有“差错意识”。应尽快完善会计稽核系统的建设,使系统能按照客户身份识别的要求与实际业务进行对接,以弥补前台执行的偏差,减少人为差错现象。

完善现有业务核心系统。业务核心系统是各金融机构实现经营管理的基础,将“客户身份核查”制度纳入业务核心系统,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对制度要求的不作为现象,实现机控来彻底解决人为因素带来的合规隐患。

2.2 加强反洗钱制度学习,提高从业人员反洗钱工作能力

随着反洗钱法规的的修订和不断完善,对客户的身份识别、风险识别往往依赖反洗钱人员的知识和经验积累,这就要求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反洗钱队伍。金融机构的反洗钱培训不仅局限于照本宣科的制度学习上,更要采取多层次、多渠道的反洗钱业务培训,丰富和提高从业人员的反洗钱知识和技能,全面提升金融机构从业人员反洗钱工作的整体水平。

2.3 提高联网核查公民身份信息系统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了解客户的真实身份,这不仅是“实名制”制度的要求,更是规避洗钱风险的第一道关口。以来,监管机构对商业银行营业机构履行联网核查公民身份信息情况纳入到专项检查当中,从结果分析,执行效果喜忧参半。究其原因主要还是联网核查系统要么没有和金融机构的业务系统形成共享,要么联网核查系统的准确性是导致银行柜员核查率不高的直接因素。解决这一问题的瓶颈一是公安部门必须跟进联网核查系统维护和优化,二是金融机构的业务系统必须实现信息共享,同时所有开户实现系统的双向关联。

2.4 从技术层面对金融机构客户身份信息识别标准化

即对客户提供的信息种类及相关证明文件、凭证作出标准化的规定,使客户无论在哪一家办理业务,提供的证明文明都是统一一致的,也可防止金融机构为争取业务而在客户身份识别时宽严不一而形成恶性竞争。对居民身份证阅读机制定统一技术标准。在技术条件及法律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可否建立以公民身份证号码为其唯一的金融机构账号。目前,金融机构仅与公安系统联网,只能核查公民身份信息,对机构客户,还应与工商、税务、技术监督等单位的客户身份信息系统联网,改变仅凭金融机构一线人员通过客户填单、证件核对、临柜询问、资格审查等手工方式来获取客户身份简单信息的现状,也可及时查询证件变更、信息更新情况,掌握机构客户证明文件的有效性。

监管要求在提高,银行需要对客户身份进行识别的交易却天天都在发生,及早从思想和物质上做好准备,应成为商业银行避免更大合规风险的自主选择。

篇15:以患者身份识别手术风险及安全核查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临床意

有关以患者身份识别手术风险及安全核查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临床意

对于医疗活动中护理服务越来越受到患者及其家属的重视,我院在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中,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门诊手术室以患者的身份识别为切入点,围绕切入点来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实施心理护理、舒适护理,做好安全核查,确保医疗安全,为患者提供全面、优质的护理服务。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 年 2 月至 年 3 月收治的膝关节置换术患者 80 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 45 例,其中男 29 例,女16 例; 年龄55 ~73 岁,平均( 67.9±11.1) 岁。对照组45 例其中男 28 例,女 17 例,年龄 58 ~77 岁,平均(69.1±10.4) 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无显著差异( P>0.05) ,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相关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所有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并签订《知情同意书》。

1. 2 研究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干预,进行健康教育,根据患者身体状况适当采取体育锻炼及饮食疗法等。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取身份识别模式,具体方法如下:

1. 2. 1 风险评估: 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手术风险评估,对存在高度危险及非常危险的患者应填写风险因素评估表,并采取预防措施。

1. 2. 2 身份识别: 术前与患者沟通并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由责任护士协助患者调整手术体位; 在麻醉实施前请患者陈述自己的姓名、性别、年龄、病情及手术方式等基本资料,由手术医师、麻醉医师和护士共同核查患者身份,明确手术分级管理,确认无误后开始手术。

1. 2. 3 术后干预: 手术结束时再次对患者身份进行确认。陪同患者进入观察室,交代术后注意事项和复诊时间。定期对患者进行回访,询问伤口愈合情况及饮食营养状况等,并叮嘱患者康复期间需要注意的事项。

1. 3 评价指标: 采用视觉比量表( VAS) 评价患者疼痛程度,分数越低表示疼痛越轻。应用调查表对患者进行护理满意度调查,其中非常满意为2 分、基本满意为1 分、不满意为 0 分,评分越高表示患者满意度越高。

1. 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 SPSS17. 0 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 珋x±s) 表示,应用 t 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以 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 1 两组 VAS 评分和 FLACC 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 12h 及 48h 的 VAS 评分无显著差异( P>0.05) ; 研究组患者术后 24h 的 VAS 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 2 两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研究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为 97.8%( 44/45) ,对照组为 88. 9%(40/45) 。研究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 10. 621,P = 0. 038) 。

3 讨 论

以患者身份识别做好手术安全核查,分别在麻醉实施前、手术开始前、患者离开手术室前三个阶段手术核查。术前与患者沟通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做到热情有礼、和蔼亲切,询问患者的病情及病史,介绍手术过程及注意事项,例举手术成功的案例,减少患者的恐惧心理,增加患者及家属的信心。主动邀请患者陈述本人的`身份,包括姓名、年龄、手术部位; 为患者提供全面优质护理服务台,做好护理安全工作,提高患者满意度。手术室组长自查手术室护士工作护理质量 1次/周; 护士长跟班检查手术室组长及护士工作质量 2次/周。主要检查手术室护士对手术安全核查制度的落实情况,在手术核查单上无逐项核查、漏填写、签名等内容; 建立手术室护理质量小组分析讲评制度,每月召开护士会议,讲评护理质量落实情况,对手术室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制定整改措施。本研究中,两组患者术前、术后 12h 及 48h 的 VAS 评分无显著差异( P>0.05) ; 研究组患者术后24h 的VAS 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 05) 。研究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为 97. 8% ( 44/45) ,对照组为88.9%(40/45) 。研究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 05) 。结果说明,以患者身份识别手术风险及安全核查有利于提高护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同时提升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篇16:XX医院患者举报、投诉制度

为及时处理各种投诉,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促进医院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维护医院形象,规范诊疗行为,接受社会群众监督,妥善处理病人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切实履行“以病人为中心”服务理念,根据卫生部《医院投诉管理办法》及有关法律法规和医疗规章制度,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一、投诉的途径与渠道

1、为方便患者举报投诉,医院设立投诉监督电话、医院电子邮箱,并在各科室、设立意见投诉箱及意见薄(本)。

2、患者及患者家属对我院提供的医疗、护理服务及环境设施等不满意,可通过口头、来电、来信、来访等方式向医院反映问题,提出意见和要求。

二、投诉办公室接待小组及处理小组

组长:XXX

成员:XXX

投诉处理小组:

组长:XXX

副组长:XXX

组员:XXX

三、受理投诉的条件

1、投诉者必须是在医院治疗或工作关系过程中,因自己的合法利益直接受到侵害的患者和合法代理人。

2、有明确的投诉者(对象),事实根据和具体要求。

3、投诉者应有文字材料,或本人口诉由受理部门笔录。电话方式投诉的,投诉人应报出真实姓名,联系地址,通讯方式,受理部门应做好记录。投诉的匿名信件和电话,按中纪委对匿名信处理的意见等有关文件精神办理。

四、受理投诉部门的工作范围

投诉办公室:联系电话:5828597

院办:受理医德医风、行政事务、违纪违规与管理方面的投诉。联系电话:

医务科:受理医疗质量、医疗纠纷方面的投诉。联系电话:

护理部:受理医疗服务方面的投诉。联系电话:

财务科:受理医疗物价、收费方面的投诉。联系电话:

门诊部:受理门诊发生的各类投诉。联系电话:

相关科室:处理对应投诉

五、投诉处理

1、各职能科室应建立投诉记录本,确定接受处理投诉的工作人员。接待患者投诉必须坚持热情、认真、负责、公平的原则。对患者的投诉必须做好详细的登记,对处理意见要进行认

真的反馈。

2、投诉人到院领导、各职能部门口头投诉的,当时能够口头回复而投诉人又满意的,可以不按程序办理。在自己职权范围内处理不了的',应带投诉人到相关职能处室。

3、对缺少凭证和情况不明的投诉,要及时告知投诉者,补齐所需材料。

4、投诉内容涉及多个职能部门的,由为首的职能部门牵头,其余部门必须无条件地配合处理,不得互相推诿扯皮,影响事件的办理。

5、受理投诉的部门和办理人员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法规为准则,公正办案处理投诉,保护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在查清事实、分清责任的基础上进行调解处理,使投诉者和被投诉者双方互相谅解,达成协议。

6、对有重大影响、疑难、复杂的事件,实行集体讨论,并征询法律顾问的意见,做到定性准确,处理得当,保证质量。

7、对于涉及收费、价格等能够当场核查处理的,应当及时查明情况,立即纠正。一般投诉,需调查、核实的投诉事项,受理部门应在应当于5个工作日内向投诉人反馈相关处理情况或处理意见。对于涉及多个科室,需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共同研究的投诉事项,应当于10个工作日内向投诉人反馈处理情况或处理意见。

8、对调解无效的案件,及时告知投诉人按法律程序处理。

9、投诉人无理取闹,经劝助、批评教育无效的,或投诉人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应及时告知公安部门处理。 10、投诉事件查证属实后,下发整改通知书,要求科室或个人必须写出整改措施,积极整改,纠风办将对整改落实情况进行检查。

11、定期整理患者的各种投诉意见,对投诉意见进行归类总结,查找医院医疗服务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向医院提出相关管理建议。

12、患者所反映的投诉,涉及违规、违纪的,将按照党风、政纪进行相应的党纪、政纪处分;涉及违法的,将提交司法机关进行处理。

13、投诉事件查证属实后,根据《医院奖惩条例》进行相应的处罚。

14、每发生一起投诉,查证属实扣相应科室管理分数。

15、投诉处理完毕后,要及时召开投诉分析会议,将投诉情况进行分类研究,对突出问题提出整改方案,防止类似事情重复发生。

16、整理与案件有关的资料,立卷归档,留档被查。

17、公布医院投诉电话,随时接受患者及群众的监督。

身份识别制度

门诊病历范文大全

门禁制度

妇产科护理风险管理分析论文

内科护士新年工作计划

医院护理部年度工作计划

教学计划总结制度

居民健康档案培训课件

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工作总结

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探究论文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共16篇)】相关文章:

护士个人年度述职报告2022-08-06

优质护理服务工作总结2023-04-23

公司内部沟通制度2023-08-09

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版2022-10-28

医疗安全管理制度2023-09-09

《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2022-05-08

医院护理部员工工作计划2022-05-02

精神科护理论文2022-05-07

手术管理制度2023-04-08

健康扶贫工作自查报告2022-10-07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