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理在呼吸内科的效果分析论文

时间:2022-12-31 07:55:02 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风险管理在呼吸内科的效果分析论文(精选16篇)由网友“顽皮狗”投稿提供,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风险管理在呼吸内科的效果分析论文,希望您能喜欢!

风险管理在呼吸内科的效果分析论文

篇1:风险管理在呼吸内科的效果分析论文

风险管理在呼吸内科的效果分析论文

呼吸内科患者通常病情危重,年龄高,呼吸系统功能弱,机体抵抗力差,极易受感染,因此一直是临床护理的重点关注对象。呼吸内科患者住院期间存在大量隐患,加强风险管理对保障患者生命安危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主要对风险管理在呼吸内科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通过临床实践,为其应用价值提供科学依据,详情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对象源于我院11月~11月呼吸内科收治的244例住院患者,其中对照组男148例,女96例;年龄38~75岁,平均(58.6±5.4)岁;均为已确诊为呼吸内科疾病的患者,包括COPD、哮喘、支气管炎等。按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组122例,两组患者均已排除合并严重视听功能障碍、精神异常或合并其他重大外科疾病,临床基线资料组间比较P>0.05,具有可比性。

1.2风险管理的应用

对照组患者住院期间接受呼吸内科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同时给予风险管理,详情如下。1.2.1风险识别: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后,抽取了历年我院呼吸内科发生的护理不良事件的相关资料,组织全体护理人员参与讨论,分析增加护理风险的具体原因,如:常规护理操作不规范、专业知识和护理技能不熟练、急救器材及药品使用不当、护理人员应急能力差、风险防范意识薄弱、责任感不高、未落实院内感染的防控工作以致患者和患者交叉感染频发等。1.2.2护理风险分析:明确呼吸内科潜在风险后,通过对导致护理风险的原因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呼吸内科收治的患者多,护理人员工作强度和压力大,而且其中很大一部分的护理人员均为实习护士。间隙护理人员,服务意识、责任意识以及安全意识均比较薄弱,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也不够熟练。同时,院方对护理人员缺乏足够重视,未全面落实培训工作,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始终停留在原有水平,思维观念、知识技能未能做到与时俱进,无法很好地满足与日俱增的护理需求。另外,病房内相关医疗器材、药品配置不全,设备老化严重等,均会增加意外事故的发生风险。1.2.3强化风险管理:建立健全护理风险防控制度,组建风险管理小组,以便能及时察觉护理工作中潜在的安全隐患,并通过及时妥善的处理,防患于未然。拓展护理人员工作队伍,通过合理排班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强度和压力,使其在工作中能够保持充足的精力,专注工作。院方应定期开展培训活动,鼓励护理人员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水平,增强其责任感和风险防控意识。同时,规范护理操作流程,各病房一应急救设备、急救药品均应配置到位,积极优化病房环境,更换陈旧设施及病床,全面排查病房内的安全隐患。

1.3评价指标

结合岳艳玲等发表的文献报道,采用自制调查问卷,对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和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进行比较。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8.0软件对本文研究数据作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行x2检验,P<0.05表示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效果

2.1两组护理质量

较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基础护理、病房管理、危重患者护理质量评分高[(80.12±7.14)vs(94.29±5.18)、(81.23±6.02)vs(93.13±6.33)、(82.05±6.03)vs(93.52±7.34)],两组比较P<0.05。

2.2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对比

较对照组,观察组患者责任差错事件、护理技术缺陷事件、护理意外事件、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低(8.20%vs0%、5.74%vs1.64%、3.28%vs1.64%、17.21%vs3.28%),两组比较P<0.05。

3讨论

护理风险会对患者的生命健康与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因此,对病房患者的护理风险管理进行研究是极具现实意义的。有报道称,风险管理的应用,能很大程度上减少呼吸内科护理差错的发生风险,提高护理水平,保障患者生命安全。我院在呼吸内科护理中实施风险管理,通过对既往护理差错事件的调查与分析、明确护理风险因素,为完善护理风险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最终取得满意效果,整体护理质量和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均得到明显改善,故认为风险合理在呼吸内科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具备于临床推广的意义与价值。

参考文献

[1]姜慧芬,郑云仙.护理风险管理在呼吸内科病房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7(15):67-68.

[2]张淑琴.护理风险管理在呼吸内科病房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16(18):2189-2191.

[3]李芳莲.护理风险管理在呼吸内科病房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大家健康:学术版,,7(4):188-189.

篇2:呼吸内科风险管理论文

呼吸内科风险管理论文

呼吸内科的住院患者的并发症种类较多,治愈难度较大,即使随着社会医疗科学事业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治疗水平,但是治愈率依然比较低。特别是在患者的恢复与护理过程中,由于并发症频出,再加上病人本身的特殊性,常常会出现各种医疗卫生服务风险,无论这些风险与护理人员本身是否有直接关系,都会影响患者的康复速度与康复质量,并且一旦出现医疗事故也必将给医院带来更大的问题。所以说,提高风险管理意识也是一个必然的选择。本次实验就是建立在风险管理与常规管理之间的对比之上的,风险管理主要包括提高卫生服务质量水平、减少护理的责任差错,并且要提高护理人员的素质与护理意识等等方面,这也极大的提升了护理工作人员的护理水平。经过风险管理工作,特别是在呼吸内科的护理过程中实施风险管理工作,不但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的满意程度,更是提升了患者的康复速度以及康复质量。因此,如何更加有效、便利的开展风险管理工作,也是每一个护理工作管理领导者所要关心的问题。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实验主要选取了本科室从203月到203月一年内的200名患者进行随机分组,组别分别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于实验组的患者实行的是风险管理条件下的呼吸内科护理管理工作,而对于对照组则是实行的常规护理方法。本次实验的患者中,女性为112名,男性为88名,年龄集中在44岁~83岁之间,大多数为60岁以上的老年人。本次实验的分组采取的是完全随机的分组方式,所以符合统计学的普遍规律。由于呼吸内科的病人并发症较多,无论是肺气肿、支气管炎以及肺炎、甚至肺癌都是普遍存在的,所以病情较重的患者也比较多,综合年龄也偏大,更是进一步加剧了护理的难度以及护理风险的发生率,所以本次实验也是要检验有关护理工作者是否能够提高护理水平,特别是风险管理的技术水平,降低风险事件的发生频率,真正提高患者的康复速度与满意程度。

1.2风险管理的应用情况

对于实验组所实施呼吸内科的风险管理护理管理制度,对于对照组实行常规的护理管理制度,对于常规的护理管理与风险管理护理管理制度的区分如下。

1.2.1风险识别

对于风险管理,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风险的识别环节,本科室经过医院的领导层的审批决定,将~年间发生过的各种医疗护理风险的病理与资料分发给实验组的护理工作人员进行传阅与学习,并且对于基础的护理工作的规范性、对于各种护理专业知识和护理风险的重要性以及对于护理操作技能等部分都作出了批注与重点说明的工作,其目的就是要提高实验组整体护理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与风险管理水平。另外,对于护理过程中各种意外事件的发生与责任明晰都做好了基础准备工作,对于坠床、跌倒等事故也作出了相应的处罚措施的规定,对于患者与医生以及护理人员之间职业暴露的.风险管理工作同样作为一个很重要的部分进行了讲解与培训工作。

1.2.2护理人员的护理风险

由于本次的实验过程中,实验组的护理人员分配任务主要是风险管理,而对于风险管理则要求每个人的护理经验以及对于风险的预见性要强。由于本科室的护理人员本身存在着年轻化的特点,大多数护理人员缺乏最基本的护理风险意识,特别是很多护理人员本身工作压力就比较大,任务十分繁重,护理的专业知识更新不到位,缺乏基础的技术培训等等各种原因。所以对于本次实验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不过为了尽量消除这方面影响,本次实验之前,医院对于实验组的护理人员进行了大量的培训与开导工作,并且合理安排了班次,让每个护理人员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进行风险护理的实施,以此来确保实验的真实有效性。

1.2.3强化风险管理制度

强化相应的风险管理制度与建设水平。一方面,要以科护士长为领导核心,成立一个风险管理小组,并且要建立起至少三级甚至多级核心控制体系,对于各种风险的管理与预防工作都要做到层层把关。除了定期对于护理人员以及普通护士进行风险管理培训与专业技能培训等等,也要发展相应的考核机制,做好监管与控制工作。另一方面,还要让全科室的护理人员组织共同学习有关急救、卫生服务甚至心理服务等各种知识,不但要提高自身的风险防范意识,更要建立起一套完整的风险防范体系,确立责任到人的管理制度,以此来消除护理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

1.3判定标准

实验结束后,要根据一定的评判标准对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实验结果进行评测。本次的实验判定标准为患者的满意度调查结果以及风险事件的发生频率,患者的满意调查总分为100分,80分视为基本满意。而风险事件的种类前文已经进行了标定,发生的频率以百分制计算,符合统计学的普遍规律。

1.4统计学分析

以统计学软件SPSS18.0对两组患者进行分析,分析的计量资料采取的是平均数的方法,p小于0.05,其数值符合统计学的意义。

2结果

2.1观察两组患者护理风险事故的频率(1)观察风险管理护理与常规护理的管理中风险事故的发生频率,实验组与对照组数据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讨论

经过本次实验,我们通过实验的结果可以发现,经过风险管理的影响,实验组无论是在患者的整体满意度方面还是在护理过程中风险事故的发生率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特别是在患者的满意度方面。由于风险管理的贯彻落实,不但提高了护理人员的整体责任心,增加了护理过程中的风险意识,提高了护理技能以及风险准备,还极大的提升了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与服务状态,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实际上,客观的讲,病房患者的护理工作中,风险管理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也是一个时刻都需要注意的问题。在日后的护理工作中,我们一定要提高自己的风险意识,落实好风险的识别与防控,特别是基层的护理人员,要做好风险事故的记录与报告,并且要积极学习风险事故一旦发生时如何快速、有效的进行解决。同时,对于护理过程中表现比较出色的护理人员,要做好奖励与表彰工作,对于护理中出现问题的工作人员要依据问题的严重程度进行批评甚至处罚,奖惩分明才能够做好护理管理工作。基于本实验,希望能够提高本科室的风险管理质量水平,促进本科室的护理工作质量水平,降低护理风险,并且尽快在全院进行推广。

作者:陈凤莲 单位:北海市卫生学校附属医院

参考文献

[1]李红丽.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在呼吸内科病房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5,01:255-256.

[2]汪才侠,胡方成.风险管理在呼吸内科病房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5,06:118-120.

[3]潘炜.风险管理在呼吸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5,08:66-67.

篇3:呼吸科风险管理论文

呼吸科风险管理论文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我院呼吸科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前3个月共收治患者156例,年龄27~76岁、平均年龄54.2岁,其中痰窒息危险者38人、易跌倒者66人、难免压疮高危者36人、应用化疗药物治疗16人。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后3个月共收治患者160例,年龄31~82岁、平均年龄57.3岁,其中痰窒息危险者32人、易跌倒者68人、难免压疮高危者33人、应用化疗药物治疗19人;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管理模式,护理内容包括病情观察、药物护理、健康宣教等以疾病治疗为主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总结护理风险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风险管理模式,方法如下。

1.2.1风险的识别与评估

分析呼吸科以往发生风险事件的主要原因、风险因素,包括患者因素、药物因素、护理人员因素、环境因素等,拟定护理风险管理项目,包括痰窒息、跌倒、难免压疮等3项,再根据风险等级将上述项目制作成醒目的“星级”标志标示于护士站墙壁上,以达到直观提醒的.作用。

1.2.2预防措施的制定与落实

在呼吸科护理管理工作中,全面实施流程化护理风险管理制度,不断识别护理工作中的潜在风险,健全护理风险机制。设置风险项目管理专员,对风险管理预防制度的落实进行全程追踪评价。患者从入院开始,护理风险管理即贯穿始终,对患者病情变化所致的潜在风险进行动态评估、及时规避。例如痰多的患者要加强痰鸣音听诊,一旦发现痰多无法咳出时要及时吸痰;易跌倒人群要加强个人防护,保证病服合体,防止牵绊跌倒;体位患者可强制要求其使用减压贴以防止压疮。一旦发现安全隐患要及时分析原因,采取及时有效的风险规避措施;如发现护理人员出现人为的差错,护士长要进行引导、帮助,与护士一起根据风险管理制度对原因进行分析,及时采取对策以预防、纠正差错。

1.2.3及时跟踪评价管理效果

每项风险管理项目均由管理专员建立活动记录表,记录对高危人群实施的预防措施。活动表的主要内容包括时间、地点、患者姓名、采取措施、实施效果等。为保证风险管理效果评估的动态性与时效性,要将评价结果及时张贴在护士站的公示板;如果发生护理风险,要在当月护理安全工作例会中进行讨论,及时制定整改措施,并将其作为次月的改进重点进行监督。请患者及其家属参与管理效果评价,制定患者满意调查表,内容包括护理人员的工作能力、工作态度、防范意识、健康宣教等4大项,每大项25个小项,每项1分,满分100分。得分越高,表示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越高。90~100分为非常满意,70~89分为满意,≤69分为不满意,患者满意度=非常满意率+满意率。将调查结果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

1.3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采用χ2检验行两组间率的比较,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讨论

呼吸科护理风险主要影响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患者因素:本组研究资料中患者多为老年人,通常合并其它疾病,具有病因复杂、病情发展快、突发情况多等特点,容易发生各种意外情况,增加护理风险,稍有疏忽极有可能引起纠纷。而有些患者及家属对医疗行为期望值过高,对医疗知识了解程度又不够,易造成医疗纠纷。有些患者对治疗行为的依从性不高,担心治疗过程中产生的医疗费用过多,这类经济问题也是导致患者无法及时救治的原因之一。

(2)护理人员因素:由于呼吸科患者有病情复杂、突发情况多的特点,一些护理人员专业知识不全面或经验不足,对患者的病情变化不了解,可能导致患者病情加重或出现并发症,增加了护理风险。一些护理人员在书写护理记录时存在错漏、记录不及时、与医生记录不符等问题,为后续的医疗纠纷埋下风险隐患;在管理方面,科室护理规章制度不健全、物品配备不足、护理相关费用有误等也会增加护理风险。

(3)环境因素:科室本身的基础设施、环境布局等存在不安全因素,例如地面湿滑易导致患者跌伤,或者患者无法自理生活但病床未设置护栏导致坠床等;病区无法保持安静,对患者的休息会产生不利的影响,从而影响其预后等。

(4)药物因素:例如错误用药、无效用药、药物配伍不当、药物本身存在质量问题等均有可能导致患者病程延长,或造成药源性疾病,从而增加了护理风险。投诉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护理缺陷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此外,患者满意度也是评价护理质量、改进护理工作的重要指标之一,是护理管理者关注的重点问题。本研究中,观察组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由此可见,针对上述风险影响因素采取有效的护理风险管理措施,可在很大程度上改善护理治疗,降低护理投诉及护理缺陷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故在呼吸科护理管理工作中可大力推广护理风险管理模式。

篇4:护理管理中风险管理的效果分析论文

护理管理中风险管理的效果分析论文

【摘要】目的探讨护理管理中运用风险管理的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10月至10月期间收治的960例住院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0例,其中对照组运用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运用护理风险管理,分析两组患者护理效果差异。结果在护理满意度上,观察组为97.18%,对照组为81.67%,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良事件发生率上,观察组为1.88%,对照组为11.04%,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管理中运用风险管理可以尽可能的缩减潜在护理风险,提升患者满意度,减少不良事件发生率。

【关键词】护理管理;风险管理;管理效果

风险管理最初起源于金融领域,而其运用在护理管理中主要是通过一系列措施将护理工作中现存以及潜在风险因素缩减在最低可能,减少风险事件发生,提升护理管理质量的一种管理理念。风险管理可以贯穿到医院各科室部门的临床护理工作环节中,尽可能的减少不良事件,减少患者投诉纠纷率,达到整体护理质量的提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为我院月至2010月期间收治的960例住院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0例,其中对照组男性256例,女性224例;年龄为21~65岁,平均年龄为(41.5±5.6)岁;文化程度上,小学及以下者为45例,初中者217例,高中及中专者132例,大专及以上者86例;观察组男性278例,女性202例;年龄为23~69岁,平均年龄为(43.1±6.7)岁;文化程度上,小学及以下者为53例,初中者202例,高中及中专者124例,大专及以上者101例;两组患者在基本的性别、年龄和文化程度等资料上没有显著性差异,具备可比性。1.2方法:对照组运用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运用护理风险管理,具体风险管理操作如下:1.2.1健全制度与护理流程:要开展风险管理,首先需要制定制度来促使整个管理体系标准化运转,同时要将护理流程做细化处理,当出现突发意外事件时能够及时的提供对应处理措施,减少风险事件的伤害性,同时将风险管理工作进行责任制划分,提升相关管理工作人员的责任心。相关工作管理优劣直接与责任人的薪资福利待遇与晋升直接挂钩,提高工作人员积极性。相关护理流程的制定要依据临床实际工作情况做针对性的设计,符合实际工作需求,同时尽可能的做量化标准规定,保证工作评估的有效性。1.2.2成立风险管理小组:除了将风险管理对各科室部门人员做责任划分,而后由责任人负责成立各部么的'风险管理小组,其中对护理工作各分支内容做责任管理,其中包括褥疮、输液、服药、器械等各内容的划分归组,将各成员自身的工作职责与要求做明确划分,提升各人员的责任意识。及时让相关细节负责人对现存的风险问题做发现、解决、总结和对策提出,培养专业的风险管理执行人员。1.2.3强化风险意识,提升专业技能:在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上要通过多种形式做不同程度的强化,将风险问题与护理责任人员的薪资、晋升相连,同时完善患者投诉机制,打通患者投诉渠道,及时的让患者对护理工作做监督,同时也需要专业的监督人员对问题做发现、纠正与总结。日常要强化风险管理的培训与工作总结,强化风险问题所牵涉的法律知识,对护理工作技能做进一步的培训提升,提倡护理人员个人技能的提升与深造,进行一定的奖励与支持工作。对已经发生的问题要做细致的分析总结,提出应对措施,避免相同问题的反复发生。每月或者季度对风险管理工作做分析总结。1.2.4规范风险应急预案:对于本科室的常见风险问题做总结,同时制定行之有效的应急预案。其内容可以是坠床跌倒、输血输液差错、褥疮处理、药物不良反应、导管松脱等。能够在风险问题第一时间做应急处理,减少风险问题的不断扩展。同时对于患者纠纷问题要做对应的准备,强化护理人员的沟通能力与矛盾处理能力,规范患者纠纷处理要点,避免违规处理引发的法律纠纷问题。1.3评估观察:评估观察两组患者在护理满意度和不良事件发生率上的差异。不良事件分为护理投诉与风险事件。护理满意度采用百分制满意度调查表进行,90分以上为非常满意,60分以下为不满意,60~90分为基本满意,满意率为60分以上群体总比。1.4统计学分析:将采集到的数据通过SPSS17.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运用卡方检验,以P<0.05作为组间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的标准。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情况:在护理满意度上,观察组为97.18%,对照组为81.67%,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2两组患者护理不良事件情况:在不良事件发生率上,观察组为1.88%,对照组为11.04%,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3讨论在风险管理中,核心是围绕患者为中心的护理工作。积极解决患者实际所需,规范护理工作流程,强化护理人员沟通能力,做好健康宣教和相关治疗配合度的沟通工作,保证患者提升治疗依从性,减少沟通不当引发的护理纠纷与不良事件。特别是在当下护患纠纷较为突出的当下,妥当的护理沟通可以有效的降低不良问题的发生。

参考文献

[1]任春花,王芬,倪雪梅,鲁懿萱.产科护理运用风险管理的效果评价[J].中国医药指南,,11(24):792-793.

[2]郭志群.临床护理管理中风险管理的效果及影响[J].中国民康医学,,26(22):91-93.

[3]李功基,苏雪琴,刘燕华,等.护理风险管理在产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及效果分析[J].黑龙江医药,2014,37(5):1231-1233.

篇5:护理风险管理在呼吸科护理管理的运用论文

摘要:目的: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在呼吸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方法:总结2013年以前呼吸科患者护理中风险事件的原因,根据护理工作实际情况,提出合理的风险管理方法,2013年后拟定并落实各风险项目的预防措施,提高护理质量,再对两年度的护理投诉率、护理缺陷率、护理满意度等进行比较。结果:护理投诉率8.57%、护理缺陷率16.90%、护理满意度(80.17±3.32)分,护理投诉率1.48%、护理缺陷率3.39%、护理满意度(95.12±1.41)分,两年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呼吸科实行护理风险管理,可提高工作效率,消除护理差错事件,减少护患纠纷,是更高效、安全的护理管理模式。

篇6:护理风险管理在呼吸科护理管理的运用论文

0引言

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高,病情发展快,常危及其它脏器,临床治疗周期长,护理风险大,常规护理管理出现的护理缺陷较多,易引起护患纠纷,为此,需要提高护理质量,改变护理风管理模式[1]。本文将我科室接受护理风险管理前后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护理风险管理在呼吸科应用的重要性,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患者资料:度,共收治患者420例,包括男性286例,女性134例;年龄19-83岁,平均(52.6±2.3)岁;病程2个月-,平均(4.2±0.5)年;疾病类型包括肺炎201例、慢阻肺114例、哮喘34例、支气管扩张伴咯血52例、肺部肿瘤19例。度,共收治患者472例,包括男性307例,女性165例;年龄16-87岁,平均(56.3±2.7)岁;病程1个月-,平均(5.0±0.4)年;疾病类型包括肺炎223例、慢阻肺119例、哮喘41例、支气管扩张伴咯血62例、肺部肿瘤27例。两年度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护士资料:我科护士24名,年龄在21-43岁,平均(31.2±0.4)岁,中专学历2名、大专学历14名、本科以上学历8名,在我科工作时间6个月-,平均(7.6±0.7)年。

1.2方法

总结月以前,呼吸科患者护理中风险事件患者投诉事件的原因,根据护理工作实际,提出合理的风险管理方法,201月后拟定并落实各风险项目的预防措施,包括加强护士的素质教育,强化服务理念、风险意识和法律意识,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进行护理操作,在不影响治疗的前提下,根据患者需求调整护理方案,统计两年度护理投诉率、护理缺陷率、护理满意度。

1.3评定标准

护理满意度以发放的满意度调查表结果为标准,满分100分,得分越高满意度越高[2]。

1.4统计学方法应用

SPSS17.0专业统计软件包对结果的`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描述,组间比较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标准差表示,组间差异用t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年度的护理投诉率和护理缺陷率比较

具体见表1:20护理投诉率、护理缺陷率发生率比20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护理满意度比较

年护理满意度评分平均(80.17±3.32)分,2013年护理满意度评分平均(95.12±1.41)分,t=0.843,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从结果看,2012年度,护理投诉率和护理缺陷率较2013年度分别高7%和13%左右,护理满意度低15分左右,说明2013年度护理质量较高。两年度患者的年龄、性别、疾病等一般治疗无明显差异,主要区别是2013年进行护理风险管理,说明护理风险管理有效,现进行详细剖析。呼吸科疾病的护理操作中的护理风险是指护理过程中,直接或间接导致患者死亡、伤残等不安全因素的可能性。本科住院人数一般居各科室前列,护理风险包括患者本身因素、药物因素、护士因素、环境因素等[3],它贯穿在整个护理操作过程,进行风险管理的基础是持续性有效识别、评估风险。首先拟定护理风险项目,根据工作经验总结以往风险事件的原因,深入分析各类事件发生的风险因素,再根据各患者自身情况和疾病情况对风险类型进行分级和拟定护理措施。

从患者因素考虑风险等级,按有痰窒息、跌倒、难免压疮等风险项目区分,一般痰窒息为五星级,跌倒为四星级,难免压疮为三星级[4]。将风险等级用醒目的粘贴在床头卡上标注,或制成公示板粘贴在护士站,使其直观、醒目,便于操作时有的放矢。从护士因素分析,我科室护理人员有年轻化趋势,临床经验和呼吸专科知识掌握度差异较大,个别护士对护理中遇到的问题应变处理能力欠佳,使护理风险增加。另外也有年资深的护理人员还存在对规章制度执行不彻底,对护理风险意识掉以轻心,有经验主义和侥幸心理,使简单的操作产生疏漏,造成不可避免的错误。相应的处理措施是要不断提高护士服务意识,增强法律观念,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提高业务水平,降低风险事件发生率,减少护理纠纷。从药物因素分析,患者对药物不了解、使用不当、遵医行为差等都会影响疗效,处理措施是每次用药时护士都详细说明药物的名称、种类、功效、适应证、用法和用量,禁忌事项,以及患者最关心的药品价格,是否属医疗保险报销范围,不因常用药而疏忽,在护士站要设立用药咨询服务台,鼓励患者和家属对不明确的用药随时进行咨询服务。了解每位患者病情、手术情况或其它治疗情况,查看医嘱,将特殊药品的适应证、用药方法(包括服用方法或外用剂型的使用方法)、用药时间、用药剂量(包括首服剂量、维持量、每日每次量、用药间隔、预计起效时间、维持时间、如何避免漏服、漏服后的补救方法、不良反应或替代药物等[5]。回答问题不拖延,不十分清楚或不能当场答复的,进一步查询资料后再给予正确答复。

从环境因素分析,主要是加强网络化管理,提高护理人员工作效率,减少患者等待时间,实施流程化管理。呼吸科患者的特殊之处是从患者入院开始,相关风险贯穿于整个诊疗过程,所以在疾病的发展过程要不断评估、识别病情变化和潜在风险,通过不断的改进和评价,形成完善的管理流程。如:痰多的患者,除评估外还要听诊痰鸣音,不能咳出者应立即吸痰;易跌倒人群,除患者服尺寸适宜无牵绊外,应加强个人防护,患者离床、翻身甚至洗漱、如厕等行为都要及时看护;需要强迫体位患者,除应用减压贴预防压疮外,还要定时翻身、热敷、按摩等;对危重患者,应及时跟踪评价,设定专人管理,建立活动记录表。

综上,在呼吸科实行护理风险管理,可提高工作效率,消除护理差错事件,减少护患纠纷,是更高效、安全的护理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凌世英.护理风险管理在呼吸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2013,6(15):134-135.

[2]鲜于云艳,孙璇.护理风险管理在呼吸科危重症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与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2012,12(11):823-824.

[3]刘春艳,马冰,王晓丹.护理风险管理新策略在呼吸科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22):252-253.

[4]黄文祥,康少岩,王娟.护理风险管理在呼吸科病房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当代医药,2012,5(9):153.

[5]贾宝琴.护理风险管理在呼吸科病房护理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保健营养,2013,24(2):713.

篇7:风险管理在内科护理中的应用论文

风险管理在内科护理中的应用论文

风险管理的实施是对潜在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措施进行处理,有效规避风险事件发生的一种管理方式。在护理管理中,可直接或间接造成患者伤残或死亡等严重后果的因素均为风险因素。加强对内科中这些风险因素的管理,有助于提升内科护理管理质量。基于此,本文探讨风险管理在内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2013年和两年内科护理人员均一致,均为女性,共23名,年龄:23~45岁,平均年龄:(29.25±4.35)岁,工作年限:2~,平均工作年限:(5.22±1.83年),学历:专科8人、本科10人、研究生5人。于2013年和年分别随机抽取内科患者各100例,2013年100例,男女各一半,中位年龄(34.12±2.34岁),包括呼吸内科、消化内科、肾内科、心内科、神经内科各38例、25例、12例、18例和7例。2014年100例,男51例,女49例,中位年龄(34.56±2.01岁),包括呼吸内科、消化内科、肾内科、心内科、神经内科各36例、27例、12例、18例和7例。

1.2方法

我院内科于2013年1月对常规护理管理下的风险事件进行总结,于2014年1月起在护理管理中添加风险管理措施。①强化护理人员安全意识和风险意识,通过自觉学法,提高法律意识,减少护患纠纷。②耐心倾听患者心声,改善护患关系,尊重患者权益,自动对有焦虑、烦躁等不良情绪患者实施心理疏导,提高患者配合度。③完善、执行查对制度,确保用药正确,并设置相应的警示牌和标志,避免药物配伍错误、注射用药错误等,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④加强对病房环境的.安全管理。如远离充电源等易燃易爆物品,加用床档避免坠床,加用防滑垫避免跌倒。⑤加强营养提供。内科患者营养状况低下,需加强营养补充,提高其抵抗力,避免出现感染等风险。

1.3观察指标

护理管理质量评分包括护理文件书写、基础护理质量、病房管理质量三项和总分,分数均为0~100分,分数越高,质量越高。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用软件SPSS17.0处理,护理质量评分属于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记录,进行t检验。风险事件发生率为计数资料,进行c2检验,统计学结果中P<0.05表示具有临床指导意义。

2结果

2.1护理管理质量总分对比

实施风险管理后,护理管理质量总分显著提高,组间数据差异显著(P<0.05)。

2.2风险事件发生率比较

2013年1月—12月风险事件发生率为10.00%(10/100),2014年1月—12月风险事件发生率为1.00%(1/100),实施风险管理后,风险事件显著降低,组间数据差异显著(P<0.05)。

3讨论

内科患者病情复杂,护理工作稍有不当容易引发纠纷,因此,实施风险管理十分重要。风险管理可通过细节措施的实施避免风险事件的发生,如病房内防跌倒、防坠床和烫伤等的干预;护理上注重与患者沟通,避免出现纠纷风险;制度上严格执行三查七对,避免出现用错药加重患者病情甚至导致患者死亡的风险;通过营养干预加强患者机体抵抗力,减少感染风险;意识上注重风险意识,从源头上保证护理工作的安全性。本研究表明,风险管理在内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确切,可显著提高护理管理质量,减少风险事件发生,值得推广。

篇8:风险管理对西药制剂质量管理效果分析论文

风险管理对西药制剂质量管理效果分析论文

1潜在风险因素评估

1.1内在风险因素

就西药制剂的用药原理来说,每种西药制剂都具有不同的药用原理,每种西药制剂之间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一定的相克问题,西药制剂之间具有相冲性,这就是西药制剂的内在风险。虽然,很多的人都明白西药制剂之间存在这种相克性和相冲性的风险因素,但是这种风险因素也是不可避免的,这种因素是西药制剂本身所具有的,无法从根本上消除这种风险。因此,在临床西药制剂质量管理中,主要是采取有效的措施将这种风险性降到最低,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通过建立风险管理制度,来保障西药制剂的质量,从而保障西药制剂使用的安全。同时,临床上应用西药制剂时,应该通过实施严格的风险管理制度,要确保临床医生与药房人员充分沟通,使之充分了解药物的适应证与禁忌证,使得临床应用时尽可能的确保药物不良作用达到最小,而治疗作用达到最大。

1.2外在风险因素

外在风险因素表现在很多方面,可以说外在风险因素是影响西药制剂质量的主要方面,因此,要注重对外在风险因素进行有效的分析,从而保障西药制剂的应用质量。而外在的风险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设计中存在的不合理问题。就我国目前各大中医院的西药制剂室来说,其在设计上都存在不合理的问题。很多的西药制剂室在规格上并不符合使用的要求,针对西药制剂室的布局来说,其在工艺、功能以及总体的布局上都存在严重的偏差,而且其在设计的过程中,都没有严格的按照相关的设计标准进行建设,这就使得西药制剂室的整体建设并不能够满足使用的要求,这样就会为西药制剂的质量管理带来一定的风险,从而影响到西药制剂的研究质量。其次,我国的西药制剂普遍存在标准不同意的问题。国家对西药制剂生产的强制标准为《中国药典》、《中国医院制剂规范》等一系列的规范。但是相同的西药制剂,其制备工艺、生产条件、检验标准等都不相同,因此这些规范中也存在着西药制剂相同,但是标准不同。再次,管理不规范。目前国内对于西药制剂的管理所遵循的规范是《医疗机构制剂配制质量管理规范》,然而从实践来看,各个级别的医院对于此规范的理解程度不一、执行力度不同,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关键工作制度缺失、配制时操作规范不严谨、配制记录不及时、留样观察执行不彻底、生产设备维护不按时、称量器具定期检定记录不完善甚至是缺失等。然后,技术力量薄弱。西药制剂专业人员缺乏是国内各级医院药剂科普遍存在的问题,同时现实反应出的问题多样,如:药剂人员配制技能较差,缺乏风险管理的意识,专业培训与进修不充分,学术间的沟通交流机会少。最后,生产设备较为落后。西药制剂质量管理中的重要保障之一就是一整套可靠、稳定、先进的生产设备。医院西药制剂普遍存在着但是数量偏小,故通过规模化的自动化药物生产设备生产的可能性极小。

2风险管理制度的实施

2.1遵守质量控制各项标准

要想有效的保障西药制剂的质量,高效的实施风险管理制度,就需要我国的.各大医院以及各项卫生组织机构能够严格的按照相关的西药制剂质量控制标准来降低西药制剂的质量风险,并且要积极向同行业先进者进行学习,提高自身的风险管理质量,完善风险管理制度。要全面、及时的了解国家相关医药政策的变化,根据药品生产标准来进行西药制剂的研究,对于国外西药制剂的研究过程进行跟踪了解,将其融合到我国的西药制剂研究中,从而提高我国西药制剂的研究质量,以保障我国西药制剂质量风险管理制度可以顺利的实施。

2.2制定规范化的综合管理体系

我国相继出台了多部有关药品制剂生产质量管理的条例,在进行西药制剂研究和生产的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按照相关的药品制剂质量管理体系来对药品质量管理风险进行有效的评估,从而保障西药制剂研究的质量。一般来说,在对西药制剂进行配置的过程中,也会因为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影响到西药制剂的质量,这些风险因素会使得西药制剂的安全性降低,因此,需要建立相关的风险管理体系,对西药制剂研究过程中的各项风险因素进行有效的处理,对于出现风险因素较多的卫生岗位要注意实施岗位责任制度,从而降低岗位风险。同时,要严格履行岗位职责,把职责落实到实处,形成严格质量管理体系,进而能保证质量水平的稳定,减少质量隐患。

2.3提高制剂人员的技术水平

提高西药制剂人员的技术水平是提高西药制剂的质量水平的关键所在。医院药剂科要通过进修学习、学术交流、轮训培养、在岗培养等多种方式来提高制剂人员的业务水平。要使得制剂人员专业知识能得到不断强化和更新,进而能使其主动实施各项质量管理制度。药房人员能有效辨别西药制剂潜在的质量风险,并能及时处理,显著降低发生的事故及差错的几率,确保西药制剂的质量管理监控。

3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想有效的提高西药制剂的质量,对西药制剂的质量进行高效的管理,就需要建立合理的风险管理制度,通过对西药制剂药理以及用药原则等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可以有效的了解西药制剂质量管理中潜在的风险因素,针对这些风险因素提出相应的风险因素防范措施,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机制,规范西药制剂的用药行为,在发现风险问题时,能够对风险进行处理,从而降低用药事故的发生,以保障西药制剂的质量。

篇9:护理干预在呼吸内科重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护理干预在呼吸内科重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呼吸内科重症患者护理过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72例接受呼吸内科重症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观察组给予护理干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服务。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临床护理效果、并发症发生率、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呼吸内科重症患者实施护理服务的过程中,护理干预的运用可以提高临床护理的有效性,改善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具有显著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呼吸内科;护理干预;常规护理;重症患者

由于环境污染的情况日益严重,导致我国居民发生呼吸系统疾病的几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对患者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均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而呼吸内科重症患者如果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会影响到患者的生活,严重的甚至会导致患者失去生命。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应该在呼吸内科重症患者治疗过程中,给予全面、优质的护理服务[1]。本文选取10月~10月在本院接受呼吸内科重症治疗的7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护理干预在对呼吸内科重症患者护理过程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月~2010月在本院接受呼吸内科重症治疗的7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1例,女31例,年龄35~68岁,平均年龄49.6岁,其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1例,肺癌8例,支气管扩张43例,将参加本次实验研究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以及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护理服务,对患者呼吸困难、恶心以及头晕等临床症状和心率、心律、呼吸节奏和深度等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的观察和监测。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护理干预,具体的护理内容和方法如下。

1.2.1心理护理呼吸内科重症疾病一般会影响到患者的正常呼吸,可能时刻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给患者和其家属在精神上造成了一定的负担,患者容易产生焦虑、紧张和不安的'情绪,所以,护理人员应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心理疏导,对疾病的知识进行讲解,对患者的疑问进行回答,尽量满足患者所提出的要求,提高患者对治疗的配合度,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1.2.2环境护理病房环境要保持清洁,定期的给予阳光照射杀毒,定期的进行通风,将室内的温度和湿度调节到最佳的状态,同时,患者的衣物、床单等也应该时常进行消毒,减少人员的走动,避免对患者造成不必要的刺激,而且患者的治疗和护理也应该严格按照无菌操作,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

1.2.3通气护理护理人员要保证呼吸道的畅通,对患者的呼吸道进行仔细的检查,及时对患者气道内存在的分泌物进行处理;在吸氧的过程中应该保证患者可以正确、合理的进行,避免损伤患者黏膜,湿化处理患者的气道,使气道保持净化。

1.3观察指标对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并发症发生率、SAS和SDS评分等情况进行详细的记录,以供统计和分析。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临床护理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SAS和SDS评分等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呼吸系统疾病主要发生在患者的肺部、气管和胸腔组织内,而呼吸内科重症患者的病情变化较快,患者可能在短时间内进入病危的状态,最终导致呼吸系统衰竭,严重的甚至会威胁患者的生命。因此,在治疗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对患者的护理,提高临床护理的质量,提高临床护理和治疗的有效性[2]。

护理干预是一种全面的护理方法,具有一定的优质性、针对性和具体性,在对呼吸内科重症患者实施护理服务的过程中,护理干预在心理护理、环境护理和通气护理等方面的运用,有效的改善了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让患者以最佳的精神和心理状态在舒适、优质的环境中接受治疗,提高患者治愈的信心,有效的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降低较差感染的发生,缓解患者呼吸困难情况的发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护理方法[3]。

在本次试验研究中,观察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并发症发生率、SAS和SD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对呼吸内科重症患者实施护理服务的过程中,护理干预的运用可以提高临床护理的有效性,改善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具有显著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王玉梅.护理干预在呼吸内科护理中重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中国保健营养,,12(3):427-428.

[2]黑胜楠.护理干预在呼吸内科护理中重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吉林医学,,26(6):1327-1328.

[3]吴秀玲.护理干预在呼吸内科护理中重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中国医药指南,2014,35(20):216-217.

篇10:某医院呼吸内科的护理风险研究论文

某医院呼吸内科的护理风险研究论文

风险管理是指如何在一个肯定有风险的环境里把风险减至最低的管理过程。目前,风险管理应用于护理管理领域已成为研究热点,如何辨识风险、防范风险、实现安全护理是全球研究的课题。风险管理引用到护理管理中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建立可靠的管理系统; 二是有效地进行风险控制[1].病人在接受护理过程中有可能发生的一切不安全事件统称为护理风险。由于护理人员与患者密切接触,护理工作具有连续性、操作的直接性和患者病情的动态性等特点,因此临床工作中容易发生护理风险。护理风险无处不在,任何一个护理环节的小小偏差都可能导致极其恶劣的后果,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模式成为当务之急。本文通过对湖北省某三甲医院1月-12月呼吸内科的护理风险研究,以及年1月加强护理风险管理后,对病房护理工作质量改进情况的研究,寻求规避和化解护理风险的方法和模式,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201月 - 2012月湖北省某三甲医院呼吸内科最常见的病种患者,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肺炎、原发性肺癌、胸腔积液的住院病人,及外院、非呼吸内科转入的呼吸衰竭的危重病人,其他病种的患者不在统计范围之内。本文共研究病人3368例,年龄17- 92( 51. 41 ± 10. 15) 岁,其中危重病人1386例。

1.2 研究方法

2012 年 1 月起实施加强护理风险管理策略,期间每月进行病人满意度调查、护理质量和安全质量检查,通过对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前后的各项效果评分进行对比。

1.3 统计学方法

调查数据通过 EpiData3. 1进行双录入,并运用SPSS20. 0软件进行统计学描述和 t 检验。

2 结果

2.1 护理风险事件时间分布

为确定护理风险管理策略,对护理风险事件的时间分布进行分析是必要的。从表 1 呼吸内科护理风险事件时间分布情况,可以看出虽然医院的住院病人人数逐年增加,但护理风险事件例数却是逐年递减的。

2.2 护理风险事件类型分布

从2010年到2013年的护理风险类型可以看出,护理风险事件多集中在技术操作方面和非技术操作方面; 同时,呼吸内科护理风险事件例数逐年减少,2013年护理意外事件和医院感染事件例数均为0.见表 2.

2.3 持续加强护理风险管理成效显着

长期监督管理机制有利于评价护理风险管理效果。医院呼吸病房实施持续加强护理风险管理后,风险管理小组每月1次进行护理风险管理效果评价,包括临床护理、护理安全管理、病人满意度等内容。通过 t 检验得出结论,风险管理实施前后的临床护理质量和病人满意度均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 P<0. 05) .

风险管理实施前,投诉数和护理风险事件数分别为5例和19例; 实施持续加强风险管理后,投诉数和护理风险事件数明显减少,分别为2例和7例,见表 3.

3 讨论

呼吸内科病人是医院护理风险管理的重点人群,老年病人多,病情复杂、变化快,往往合并多种疾病,易发生意外事件,病死率高。湖北省某三甲医院呼吸内科定位为急危重症、疑难杂症,收治的多为外院及兄弟科室转入的急危重症病人,对护理要求高,更易出现护理风险。

3.1 护理风险事件的原因分析

2010年1月- 2013年12月,湖北省某三甲医院呼吸内科住院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肺炎、原发性肺癌、胸腔积液病人及转入的呼吸衰竭病人,平均年龄为51. 41岁,多为年龄较高的老人,容易发生风险。从表1可以看出,2010年1月 -2013年12月护理风险事件呈现逐年递减的趋势,究其原因可归纳为人和系统两方面影响因素的有效改善。

人的因素包括护理人员和病人及其家属,系统主要指系统的管理机制。护理人员专业知识提高、工作责任心加强、操作技术更过硬等因素使得护理抗风险能力增强,护理风险事件呈现逐年递减的趋势。病人及家属的违医行为也是构成护理风险不可忽略的影响因素[2],要做好病人及家属的宣教与沟通,降低其违医行为并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在系统的管理机制中,规章制度不健全、工作流程不标准、持续改进制度缺失,护士工作量大、工作时间长、盲目执行医嘱,这种系统管理机制的不完善导致护理个体在护理风险中有着不可克服和难以预测的影响。另外,其他不安全因素如药品混放、物品超过有效期、仪器故障影响治疗抢救等因素得到有效的.控制管理也是降低护理风险发生的直接或间接原因。

3.2 护理风险的识别可减少护理风险发生

识别风险是风险管理的第一步[3].从表2可以看出,护理风险因素多集中在技术操作和非技术操作两个方面。因此应首先针对护理风险中的技术操作和非技术操作进行辨别和归类,为制定风险防范策略提供依据。通过对护理风险识别的加强可以使医院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有效降低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

呼吸病房2012年1月之前2年中出现的护理不安全事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技术操作方面: 发生压疮、各种管道滑脱或堵塞、标本溶血或污染、穿刺不成功等。②非技术操作方面: 药物错发、药物漏发等。③护理意外事件: 如坠床、跌倒,走失等。④医院感染: 交叉感染等。通过风险防范识别,医院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从表2看出,在2012年加强护理风险的识别之后,护理意外事件和医院感染已基本消除,技术和非技术操作方面护理风险事件在很大程度上有所减少,所以应该继续保持并加强对护理风险事件的识别。

3.3 加强护理风险管理可提高护理质量

从表3可以看出,加强风险管理前后病人对护理工作质量及满意度有显着差异。2012年加强风险管理后的护理质量和病人满意度明显高于加强风险管理之前,医院的投诉事件和风险事件也在很大程度上有所减少。究其原因,是加强护理风险管理的结果,而加强风险管理后医院采取的措施包括如下5个方面。①成立风险管理小组,进行每周安全分析,每月检查反馈。②建立护理事故的防范处理预案,如针对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包括火灾、停电、停水、自杀预案,中心供氧、中心吸引中断预案等,要求人人掌握。③重视风险管理知识培训,定期举行护理安全知识专题讲座,增强护理人员辨别风险能力。④及时培训新业务、新技术,全面提高护士素质。⑤重视安全宣教,积极与病人沟通,实施护理告知签字制等措施。

4 建议

4.1 加强医护人员风险防范意识

护士长不定期在晨会上提问护理部制定的护理常规、制度、应急预案,并作为护理部查房内容之一[4].安全员在每周安全分析会上提出问题,除引起护士重视外也要医生重视及配合。定期进行岗位培训,按岗位培训相关内容,每季度抽考。

呼吸内科急危重症病人多、专科治疗及护理量大,连班夜班加派护士双班完成护理工作; 控制重点环节,保证工作质量,特殊、高难度操作由 2 -3 名护理骨干共同负责完成,如机械通气病人的口腔护理、翻身等; 外出检查病人时,支助中心人员陪同检查,必要时医护人员陪同并携带检查箱、小氧气瓶,防止出现意外。护理人员既是护理服务的具体提供者,又是护理风险管理的直接实施者,建立一支优秀的团队,每个护士积极参与风险防范,化解各种潜在的风险,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

4.2 加强风险文化建设

正确辨识并分析呼吸病房特定的风险因素,并根据呼吸疾病病人的特点进行工作的改进,为正确进行护理风险管理提供了依据[5].护士是医疗一线的具体执行者,面临各种风险及压力,化解这些风险和压力迫切需要加强风险文化建设,从而增强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提高抗风险的能力。开展风险管理以来,呼吸内科护理人员责任心、自律性、风险意识明显提高,主动参与科室管理,贯彻预防为主的原则,能在护理病人过程中积极预见及正确识别存在或潜在的风险,将各类危险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

此外,护士应多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在对病人进行护理的同时关注病人家属的感受,避免产生不必要的护理纠纷。

4.3 建立标准工作流程

安全护理是护理追求的目标。护理工作具有专科性强、伴随着医疗的发展难度风险增加等特点,只有坚持风险管理,建立标准的工作流程才能有效控制风险,实现安全护理。因此,为达到风险管理的长期良性循环,必须持续改进护理管理方案,发现体制上的缺陷和漏洞,不断完善各项管理机制和工作流程而实现安全护理[6].一般护理风险发生情况夜间多于白天,住院病人第一天风险较大,风险管理要长期贯穿在日常护理工作中,时刻做到“关键因素控制、重点事件防范、高危时段管理”[7].医院应不断完善健全管理机制,规范护理操作和行为,将工作落到实处,从而推进科学化、系统化的护理质量管理体系的形成,实现安全护理 .

参考文献

[1]王英春,田亚茹。 风险管理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 全科护理,,7( 9) : 2409 -2410.

[2]蒋云华,李凡。 护理风险与护理风险管理策略[J]. 护理实践与研究,,5( 2) : 46 -48.

[3]侯希清。 风险管理在重症患者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 吉林医学,2014,35( 2) : 436 -437.

[4]韩艳红。 院前急救中引发护理风险的原因分析与防范对策[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 24) : 73 -74.

[5]胡德英。 现代管理的柔性化发展趋势对护理管理工作的启示[J]. 医学与社会,2009,26( 6) : 27 -28,31.

[6]袁焕英,马斌,郭秀华。 精神科护理风险评估分析及应用对策[J]. 吉林医学,2014,35( 3) : 622.

[7]季显琼,陈月新,张崇丽。 流浪精神病人护理风险管理探讨[J]. 医学与社会,2009,22( 6) : 29 -31.

篇11:风险管理在骨科护理的应用效果论文

摘要:

目的探讨风险管理在骨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骨伤科7月至7收住的30例患者进行分组,实验组进行风险管理模式,对照组进行常规管理模式,对两组患者骨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状况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投诉发生率、意外事故发生率明显高于实验组,实验组患者依从性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风险管理能提高对潜在风险的识别能力,及时开展针对性较强的防治措施,明显降低意外事故、意外风险的发生率,是提高相关机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的重要管理模式,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

篇12:风险管理在骨科护理的应用效果论文

0引言

护理风险包括一切可能发生的导致患者死亡、残疾、损伤的不安全事件,针对当代护理风险选取合理、得当的管理模式,强化机构人员的风险意识,是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的重要途径。医疗环境对于护理的.要求不断提高,护理管理的目的在于识别潜在、可能发生的不安全事件,从而更好的制定防治措施。本研究选取本院骨伤科207月至207月收住的30例患者的护理风险情况进行分析,依据风险管理模式制定防治措施,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骨伤科年7月至年7收住的30例患者进行分组,实验组进行风险管理模式,对照组进行常规管理模式,对两组患者骨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状况进行比较。

1.2方法。

查找骨科护理缺陷原因。骨科护理缺陷原因主要有:

①护理人力资源不足,紧张疏忽,导致工作未按要求落实。

②部分护士责任心不强未严格执行相关制度职责。

③护士风险意识滞后,对现存或潜在的风险易发环节预见性不足造成风险。

④骨科护理专业知识欠缺,对新业务,新技术不熟练,病情观察缺乏重点,不及时。健康教育缺乏针对性,欠缺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致并发症或病情加重。

⑤缺乏和患者及其家属的有效沟通。

⑥环境管理不善及设施不合理。

风险护理对策。

①增加合理调配人力资源。根据工作量变化,工作时段,动态,合理配置人力资源。

②加强法制教育,重视风险教育,狠抓制度落实,确保护理安全。定期组织业务培训,系统学习法律法规,了解自己在护理工作中的法律,责任,义务,范围。用反面事例警戒护士,将质量控制过程中高发,高风险护理环节进行通报,使护士重视护理风险,提高证据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③定期组织专科知识,专业技能培训,重视急诊,急救及突发事件培训,制定突出事件报告制度及各种风险应急预案,不断强化,提高护士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

④注重细节管理,加强护士沟通技巧培训。从患者入院到出院,每一个环节都注重护患沟通技巧,契机。做到来有迎声,走有送声。每一项操作轻柔,规范。操作前有解释,说明,操作后有致谢。

⑤重视病区环境管理。病房,走廊,开水房,卫生间,地面保持干燥,设置防滑标识。骨科病床统一设置防护栏,重视患者及其陪护的健康教育,指导如何避免跌倒,坠床,烫伤等意外事件发生。重视危重,高龄,大手术等重点患者;重点时段:午间,夜间,节假日,休息日,交接班等重点时段,重点环节管理,洞察现存或潜在不安全因素,做好防范措施。

1.3检测指标。

投诉发生率、意外事故发生率及患者依从性状况。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2.0软件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χ—±s)表示,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验组中的患者有投诉护理的为1例,发生意外伤的为1例,此组患者的满意度为(86.66%);对照组中的患者投诉为3例,发生意外伤的为1例,此组中患者的满意度为(73.33%);由此可见实验组中患者的满意度高出对照组。

3讨论

现代医疗环境发生着复杂的变化,潜在的护理风险对医院、对科室、对医护人员都是一种考验,提高对骨科病房患者的风险管理,不断强化医疗安全意识,同时提高医学专业素质和法律法规意识,把上级医疗规章制度落实到位,旨在有效降低临床不安全事件的发生率。

本研究选取本院骨伤科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收住的30例患者的护理风险情况进行分析,依据风险管理模式制定防治措施,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投诉护理的为1例,发生意外伤的为1例,对照组中的患者投诉为3例,发生意外伤的为1例,对照组投诉发生率、意外事故发生率明显高于实验组,实验组患者依从性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风险管理能提高对潜在风险的识别能力,及时开展针对性较强的防治措施,对于薄弱缓解进行严格管理,实施风险管理模式后骨伤科意外事故、意外风险的发生率得到明显降低,不断深入风险管理的改革和发展是提高医疗机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的重要途径,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李晓慧,邹晓清.临床护理风险事件分析与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40(5):375-377.

[2]廖容,王石,刘志霞.护理风险管理的探讨[J].中国护理管理,,6(9):39-40.

[3]张文娴,崔妙玲,应燕萍.构建医院护理差错及不良事件报告系统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43(12):395-396.

篇13:医院呼吸内科知识管理研究的论文

医院呼吸内科知识管理研究的论文

摘要:目的:分析知识管理在医院呼吸内科建设中的应用方法和效果。方法:在呼吸内科建设人文与技术兼备的知识系统,使呼吸内科的各种信息能够及时获得、创造、分享、整合、记录、存取和更新,在知识创新的基础上,使呼吸内科医护人员的知识得以不断积累和创新,分析应用前后医护队伍的团结性、工作效率和安全性等情况。结果:实施前后呼吸内科在团结性、积极性和工作效率等9方面的满意度评分差异显著(P<0.05),在解决问题及时性和疾病治疗效果等9方面的满意度明显提高(P<0.05)。结论:呼吸内科实施知识管理后,能够显著提高工作效率与质量,做到人尽其用,医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充分调动,各项考核成绩明显优于实施前。

关键词:知识管理;呼吸内科;团结性;工作效率

传统的呼吸内科管理是一种单纯以“管理”为核心的模式,强调医护人员对各种制度、规定的遵守。这种管理模式效率低,对医护水平提高的作用有限,并且不利于构建和谐的医护关系。知识管理是网络新经济时代的新兴管理思潮与方法,它将知识作为管理对象,通过知识的积累来提高创造力。这种管理模式不仅应用于企业管理,在医院管理中也多有运用。浙江省丽水市中心医院2012年开始在呼吸内科推行知识管理,一切围绕提高医疗水平和护理水平进行,建立了典型病例分类管理制度、危重症患者资料库制度和护士分层次管理制度等。本文就知识管理的'研究与效果进行探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浙江省丽水市中心医院呼吸内科医护人员为研究对象。共有医护人员45名,其中医生15名,护士30名。男6名,女39名。医生年龄25~59岁,平均38岁;护士年龄18~50岁,平均28岁。管理依然采取绩效考核的基本方法,强调对医院制度的遵守。

1.2方法

1.2.1典型病例分类管理制度

为了提高对疑难病证的诊断、治疗能力,呼吸内科实施了典型病例分类管理制度,对治疗中遇到的一些比较典型的疑难、复杂案例,或比较典型的案例进行分类,总结每类案例中的共同特点,以及治疗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尤其是明确了每一类案例典型特征,从而为治疗提供准确依据。根据每一类典型案例的诊断、治疗和护理标准,制定详细的诊断、治疗和护理方案,为各项工作提供明确的标准和应对方案。这样医护人员在工作中如遇到类似案例就可以快速做好诊断、治疗和护理工作,提高诊断的针对性和工作效率。对应每一类典型病例,呼吸内科配备了专门的医生和护理团队,并且明确各自的角色和工作内容,医生与护士之间密切配合,有效避免了工作失误。

1.2.2危重症患者资料库制度

呼吸内科危重症患者较多,每个危重症患者对医疗工作和医护人员都是一种挑战。为了更好地救治危重症患者,并为危重症患者的治疗提供科学依据,呼吸内科在危重症患者的治疗中,除了常规的临床资料外,还进一步建立了危重症患者资料库制度,患者入院后,由呼吸科的专家小组对患者的疾病情况作出评价,对危重症患者的药物纳入资料库进行管理。资料库不仅包括临床资料,还包括医疗团队的讨论记录、其他抢救治疗方案、医护人员针对病例进行的学习与研究成果等。要求对危重症患者必须采用专家团队进行治疗,配备专门的危重症护理护士。专家团队的成员根据患者疾病的不同,成员有较大不同,有可能是本科室的医生,也可能是本科室与其他科室医生共同组成。专家组在每次病情讨论的发言都要详细记录,以便在下一次诊断当中能够准确找到依据。此外,资料库还有危重患者详细的护理过程记录,包括护理中的心得体会等。

1.2.3护士分层次管理

分层次管理是指将呼吸内科护士根据能力、责任意识、经验等分为不同层次,从而采用不同的管理方式。将护士分为责任护士、执行护士、辅助护士和秘书护士。责任护士为呼吸内科护理岗位的佼佼者,工作能力强,年度考核优秀,工作细致耐心,护理经验丰富,均有3年以上护理经历,多为本科学历,主要负责危重患者的护理。执行护士具有较强的专业护理知识,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在呼吸内科工作1年以上,为护理专业的优秀人才,主要负责一般患者的护理。辅助护士大多为大中专学历,入职不到3年,工作经验和能力均较缺乏,但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秘书护士为刚走上工作岗位者,与辅助护士一样,一般不独立承担护理责任。在管理方式上,四类护士采用不同的绩效考核方式,主要体现在工资水平和奖金系数上,对应的奖金系数分别为1.3、1.0、0.5和0.5,三个类型的护士以考核决定类型,考核的标准以三类护士的评定标准为基础,结合患者评价、日常绩效等。秘书护士必须做满1年以后才能参加考核。

1.3统计分析

使用SPSS17.0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采用χ2检验计数资料,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结果显示,实施知识管理前后医护人员在团结性、积极性和工作效率等方面的满意情况差异显著(P<0.05)。在解决患者问题的及时性和疾病治疗效果等方面的满意度明显提高(P<0.05).

3结论

呼吸内科是浙江省丽水市中心医院的重点科室之一,病床使用率位居医院前列,危重症患者较多,患者的病情变化较快,对医护质量、医护人员的能力与水平有着极高的要求。只有不断提高医护水平,才能帮助患者解决疾病的痛苦,最大程度地帮助患者早日恢复健康。呼吸内科疾病大都比较复杂,治疗和护理中对医护人员的素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一些典型病例,对该科室的医护工作提出挑战。知识管理适应了呼吸内科建设需要,能够最大程度地提高呼吸内科疾病的治疗和护理水平。知识管理要求呼吸内科在管理中要围绕提高医护水平开展工作,努力提高医护人员的综合能力与技术水平。本研究结果显示,无论是典型病例分类管理制度、危重症患者资料库制度,还是护士分层次管理制度,对呼吸内科建设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黄行芝,刘庆,徐霞,等.护士分层级使用与绩效管理的做法与体会[J].护理管理杂志,2010(7):36-38.

篇14:手术室护理风险控制效果分析论文

手术室护理风险控制效果分析论文

作为医院为患者实施手术治疗的主要场所,手术室的临床护理具有风险大、任务多、耗时长等明显特点[1]。因为某些主客观因素直接或间接地引发不安全的护理风险有可能发生于手术中的任何环节,给患者带去身心伤害,影响手术效果。手术室风险管理是最有效地减少医疗纠纷、控制护理风险的措施,护理标示是一种非常常见的风险管理方式,能够一定程度地减轻手术室护理人员的精神压力与心理负担[2],规避护理风险事件,保证手术效果。我院普外科在手术室护理风险控制中应用了护理标示且获得良好效果,现作出如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12月~12月我院普外科收治的手术患者13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手术指征[3]并知晓本研究内容。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各65例,对照组男32例、女23例;年龄16~70岁,平均年龄(53.2±6.7)岁;连台手术27例、急诊手术38例;ASA分级:Ⅰ级16例、Ⅱ级21例、Ⅲ级及以上28例;微创手术57例、开放手术8例;局部麻醉24例、全身麻醉41例。观察组男37例、女18例;年龄17~72岁,平均年龄(55.3±4.9)岁;连台手术29例、急诊手术36例;ASA分级:Ⅰ级15例、Ⅱ级23例、Ⅲ级及以上27例;微创手术55例、开放手术10例;局部麻醉26例、全身麻醉39例。综合比较两组手术患者的.性别、年龄、SAS分级、麻醉方式、手术类型等临床资料,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普外科手术患者全部采用常规护理,包括术前常规准备与访视、体位与麻醉指导、手术室注意事项等。另行予以观察组护理标示风险管理如下:

①患者信息:在患者腕部佩戴个人信息标示卡,便于护理人员快速、准确地将患者身份、护理方案等相统一,患者的疾病程度用不同的颜色标示出来,以便术前护理人员与病区护士交接时,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到患者的病情病况;

②药物标示:手术治疗需应用多种药物,通过不同的颜色来标示药物类型、用量、时间、名称等信息,以此提高患者用药安全性;

③不良反应标示:因为存在个体差异,患者对药物的不良反应各不相同,因此将每位手术患者以往的药物过敏史标示出来并放在输液架处,更便于输液核对,避免输液时错误用药;

④引流管与输液标示:在术中所用到输液管道的醒目处标示管道使用时间、作用、注意事项等,以免管道护理失误;

⑤手术设备标示:在醒目处标示各种手术设备的功能及注意适宜,保证硬件设备一切正常,随时可用于手术治疗;

⑥手术室空间标示:鉴于手术室对环境要求的特殊性,应分别在无菌区、污染区做好标示,保证手术室的干净整洁,杜绝外界感染源;

⑦手术室警示标示:于手术室门口醒目位置做好警示标示,提醒患者及前来陪伴的家属自觉遵守医院秩序,切勿大声喧哗,给手术治疗造成干扰。

1.3观察评定标准

①比较两组的手术室风险事件发生情况,包括二次穿刺、压迫导管、插管失败、设备故障;

②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评分,包括护理的及时性与可靠性,0~5分评价,评分越高表示护理效果越好。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的手术室风险事件发生情况比较,见表1

3讨论

引发手术室护理风险事件的因素多种多样,有的是护理人员人为操作失误,还有的是来自于客观环境[4],护理风险发生的结局有两种,一是手术并发症,二是护理中的意外事件。手术室护理风险和患者的临床特征、护理操作和管理的规范性有很大关系,手术患者的病情以及手术室相对特殊的治疗环境决定了护理风险的管理必须从细节出发,面面俱到[5]。

本研究中,观察组风险事件发生率3.1%,明显低于对照组13.8%(P<0.05);观察组护理及时性、可靠性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在手术室护理风险控制工作中应用护理标示,可保证护理安全性、规避常见手术室风险事件,提高护理水平,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曾莹,姜红.手术室护理风险控制应用护理标示的效果评价[J].中国医药导刊,,18(4):411-412.

[2]梁爽,王丽波,周丽娟,等.手术室护理缺陷的风险及防范措施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13(5):917-920.

[3]文燕华.手术室护理风险的影响因素及防范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4):97-98.

[4]陈蕾,张育森.护理标识在手术室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学报,,17(11):32-34.

[5]蔡骅,苏增标,林秀华,等.手术室“爱心访视卡”的制作与应用[J].护理管理杂志,,12(10):705.

篇15:药物风险管理价值分析论文

药物风险管理价值分析论文

血管活性药物的静脉输注旨在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但由于血管活性药物的特殊性,其对患者静脉血管会产生刺激,使用不当会带来相应的护理风险[1]。PDCA循环管理是基于信息反馈,注重护理中的细节,对临床中的每一流程进行监控,促进护理全程的互动[2]。为了解PDCA循环在静脉输注血管活性药物风险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本研究将本院2016.2-2016.11收治的70例需静脉输注血管活性药物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选取其中的35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组,实施PDCA循环管理,现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在获得本科室认可下进行本次研究,并将本院2016.2-2016.11收治的70例需静脉输注血管活性药物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取得患者知情同意后收集临床资料,其中男女患者比例为42/28,年龄范围在23-5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0.03±8.73)岁,心脏瓣膜病患者32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13例,主动脉夹层病患者25例。采用数字随机法将这7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35例,对照组患者35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和疾病类型上的差异应用统计学工具分析有区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因病情治疗的需要进行静脉血管活性药物输注,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药物输注的一般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则在静脉输注血管活性药物的护理上采用PDCA循环管理,其内容包括计划、实施、检查、处理。计划:针对科室需要进行静脉血管活性药物输注的患者分析其在输注过程中的安全隐患,收集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将患者的文化程度、病情进展、心理承受能力纳入临床护理计划的考量中。成立科室PDCA循环管理小组,由护士长进行质量监控,定期对小组成员和护理质量进行考核。实施:对PDCA循环护理管理小组成员定期开展专业培训,组织学习相关的理论与操作,掌握血管活性药物的各项操作流程以及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针对临床中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全面分析,并将科室中发生的护理不良事件作为经验教训进行充分的讨论。在进行静脉输注血管活性药物中应选择深静脉置管,有利于将药液冲淡。一般外周静脉的选择应粗、直以及血流量大。在输注2-3小时要进行冲管并与另外的静脉通路交替用药,减轻对血管的刺激,确保静脉通畅。设置专门的配液室,在配制血管活性药物中注意无菌操作的原则,注意配伍禁忌。输注中注意输液速度和输液量,加强对输液患者的巡视,告知患者及患者家属不可随意调节输液速度[3],禁止在血管活性药物输注的静脉通路上推注其他药物。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观察局部皮肤是否红肿,是否有外渗,一旦发生外渗,将患者穿刺部位抬高,促进血液回流,可在24小时内应用冰敷减轻肿胀[4]。检查:科室的PDCA循环护理管理小组定期进行静脉输注血管活性药物的跟踪与检查,对各项护理操作的规范性进行不定期的抽查,科室每月对进行静脉输注血管活性药物的情况进行收集。处理:对科室静脉输注血管活性药物的不良事件进行总结分析,其经验作为推动PDCA循环护理管理的动力。对于检查中发现的不足,小组成员要对其进行充分讨论,提出改进措施,促进PDCA循环护理管理质量的提高[5]。

1.3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输注中出现的静脉炎、局部皮肤坏死、配伍禁忌、药液外渗发生人数和发生率。

1.4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中的数据均通过SPSS22.0软件分析,其中静脉炎、局部皮肤坏死、配伍禁忌、药液外渗发生人数和发生率用%表示,用χ2检验,P<0.05为存在差异且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静脉炎、局部皮肤坏死、配伍禁忌、药液外渗发生人数和发生率较对照组患者显著降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PDCA循环护理管理通过对目前现存和潜在的危险因素进行总结分析,它能够帮助临床更好地识别风险、控制风险,有助于降低静脉输注血管活性药物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保证患者的安全[6]。静脉输注血管活性药物的患者病情较重,且由于药物的特殊性,在管理上比较困难。PDCA循环护理管理通过计划、实施、检查以及处理4个步骤将护理安全管理纳入临床护理管理工作中。本次研究结果中观察组患者在实施PDCA循环护理管理后其静脉输注血管活性药物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表示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DCA循环护理管理模式的应用通过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有效地规避风险[7]。同时它对临床护士的'执业能力要求高,加强护士的专业技能的培训,促进临床整体护理质量的提高,降低风险事件的发生率,为患者创造安全的护理环境,提高患者的临床护理满意度,促进疾病治疗与预后[8]。

综上所述,PDCA循环在静脉输注血管活性药物风险管理中的应用可有效地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临床护理中质量,有效地促进患者疾病的痊愈。

参考文献

[1]杨翠芳.PDCA循环在静脉输注血管活性药物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2,10(1):61-62.

[2]郭雪玲,汤松,张万智,等.应用PDCA循环管理用药错误风险的效果评价[J].实用药物与临床,2016,19(9):1189-1192.

[3]蒋丽,吴小玲,叶艳萍,等.PDCA循环理论在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液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管理杂志,2013,13(1):38-39.

[4]叶玲荣,徐勤容,余丽娟,等.应用PDCA循环提高病房静脉输液护理安全的探讨[J].中国基层医药,2013,20(22):3507-3508.

[5]李彩凤.PDCA循环管理法在护理安全制度落实管理中的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15(54):205-205.

[6]王文秀,张艳媛,张秀英,等.PDCA循环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5,21(3):370-372.

[7]刘志霞.护理安全管理中PDCA循环的应用效果研究[J].黑龙江医学,2016,40(10):954-955.

[8]王红,贾娇.患者满意度反馈促进优质护理落实[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15(56):214-214.

篇16:水稻冷害风险管理分析论文

水稻冷害风险管理分析论文

1对水稻开展风险管控工作的原因

通过分析发现黑龙江的水稻种植户的种植面积不是很大,其收入不是很多,承担风险的水平也不是很高。作为种植者不但还面对冷害之类的问题,还必须要面对价格变化带来的风险。2004年黑龙江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3005.2元,其中种植业收入为2035.1元。通过分析发现群众的收入很少,存款也很少,能够使用的资金不多,如果发生了明显的收入变化,就会导致他们的基本生活无法维持。

2水稻冷害风险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的概念模型

当前时期针对冷害开展的探索活动很多,也获取了不少成就,比如在灾害的预报以及抗冷品种的研发等方面都获取了很多的成就,不过此类成果并不集中,当前还未设置一个综合平台把此类成果汇总,很显然这对于学术钻研很不利,而且也影响到我们应用当前获取的成就。作者希望建立一个风险管控系统,这样就能够把冷害应对相关的资源放到一起,对其汇总处理,可以更好的服务于广大种植者,同时还能够方便国家机构开展调研活动。将新的计算机技术和农业气象灾害的预测防御结合起来并应用到实际生产,已经有一些省级气象部门建立了包括农业气象灾害预测、评估、决策在内的综合服务系统,研制了农业气象灾害分析、评估、决策的计算机软件:如陕西建立了棉花气象灾害预报系统,其数据库包括地面气象要素、大气环流、海温等多种长年代资料。预报方法库中有多种常用数理统计预报软件和预报因子处理软件。预报结果能根据系统给定的预报指标,自动推理、判断灾害影响大小,并给出栽培管理措施。江西建立了农业气象灾害预测决策服务系统———《江西省农业气象灾害预测警报系统》,系统由主控模块和农业气象灾害预测子系统、农作物产量年景预测子系统、农作物种植面积合理配置子系统等组成。根据逐日气象要素报告做到实时灾害检索,随时获得全省各地日前所发生的农业气象灾害情况及演变动态。不过上面讲到的此类系统并非是积极的预测灾害,没有结合具体情况制定应对策略。作者具体的分析上述系统的优点和缺陷,综合以往低温冷害方面的研究成果,将决策支持系统引入农业气象的防灾减灾中,建立了一个较为完备、全面的低温冷害防御决策支持系统,为决策者和广大用户提供防御低温冷害的各种基本方法。该系统主要还是从冷害防御技术的角度来建立的,没有引入风险决策的理念,没有结合气象预报关于冷害发生的概率和作物品种在几种气象条件下的不同产量表现进行风险分析。该系统的目标是尽量降低农作物冷害的风险。

3水稻冷害风险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的主要构成

3.1基础数据库

该数据库储存的是气象信息以及别的一些相关信息,除此之外,系统用以运算的信息也被放置在此处。结合信息的类型它又被划分为三个小的数据库。

(1)历年温度资料库:历年各地台站逐日逐旬逐月温度、历年各地生长季平均温度和极限温度,各界限温度的积温资料。

(2)低温冷害资料库:最近几年的冷害规律以及布局特征,历年水稻低温冷害情况分析包括受灾级别、分布情况、产量状况以及低温冷害年的减产率、经济损失等。

(3)作物数据资料库:农业气象数据和水稻品种信息。

3.2知识库

如果想要积极的分析冷害,就必须设立知识库。其中涵盖的内容很多,它关乎到系统能否很好的运作,具体来讲它涵盖如下几个层面的内容。

(1)有关水稻低温冷害的基本概念和水稻生物学特性。

(2)有关水稻低温冷害指标方面的知识。低温冷害指标的确定对于受害与否及受害程度的判定是至关重要的,是防御工作的前提,好的低温冷害指标会为我们的防御工作带来很大的'指导。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3)水稻受冷害的症状及判别方法。

3.3低温冷害监测与预报库

(1)低温冷害年型概率预报。

(2)阶段低温概率预报。

4风险决策系统的主要功能

4.1风险决策分析支持功能

这一功能将在前人已有的决策支持系统基础上进行拓展以后所要实现的功能。在灾害应对中引进风险管控思想,能够帮助广大的种植者正确选择品种和应对方法。要想获取该功能,不但要了解有关的知识,还要得知种植者的风险偏爱。除此之外,因为种植者是将利润最高当成是始终的追求,而并不是产量最大,米质和价位之间并不是一种绝对的联系,有很高的不明确性,所以还应该辅助种植者开展灵敏性探索活动。该功效的关键目的是辅助种植者选择正确的水稻类型以及灾害应对方法。

4.2农户信息反馈功能

系统的功能很强大,它能够开展针对性的调查活动,比如调查种植者的种植情况等等。该模块的存在便于获取信息,以及可以更好的应对冷害。除此之外,系统还能够调查种植者是不是想要购买相关的种植险,这样我们就可以获取最直接的信息,便于我们更好的开展后续活动。系统还能够即时统计,当农户将信息输入之后,仅需刷新就能够得知所需的内容。

5结束语

作者具体的论述了一个概念化的模型。要想将上文讲述的系统合理的运行,就要认真的估算所需的费用,而且要分析其能够产生的利润。而且,还要认真的分析系统建立过程中或许会遇到的一些不利现象和系统存在的意义。比如要分析系统传达的气象数据是不是在第一时间到达种植者的手中。同时,这个系统涵盖好几个模块,它们的专业性很高,这就规定使用人必须掌握充足的知识。同时,还要保证种植者可以上网。所以,这个系统的使用人并非是全部的种植者。为了能够把技术合理的应用,缩减项目运作所需的资金,技术工作者必须要辅助农户开展灾害应对工作,同时还应该将该项工作和其他工作联系到一起来全面分析,做好机构间的协调工作。当前时期,要想使该系统真正的运作起来,那么需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这个系统在操控的时候不但会受到气象和电脑技术的影响,还受其他相关内容的影响。

风险管理对西药制剂质量管理效果分析论文

优质护理在心内科护理中的实践体会论文

神经内科护理对脑卒中康复护理的临床分析论文

舒适护理在神经内科护理中应用和分析的论文

呼吸内科风险管理论文

本科中医临床专科毕业论文

风险管理在航标管理上的应用论文

护理论文题目

细节管理在儿科护理管理的应用论文

优质护理在神经内科的重要性分析论文

风险管理在呼吸内科的效果分析论文
《风险管理在呼吸内科的效果分析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风险管理在呼吸内科的效果分析论文(精选16篇)】相关文章:

双管法在流动儿童健康管理的效果论文2022-05-02

人性化护理在内科护理的应用论文2022-10-24

优质护理服务在儿科临床中的应用论文2023-04-02

护理专业毕业论文2022-08-28

甘草类制剂不良反应分析论文2022-09-09

跌倒风险分级护理的应用论文2023-02-03

护理学论文综述范文2023-11-11

眼科护理论文范文题目2022-12-24

妇产科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护理急救措施论文2022-04-30

歌唱教学的科学性与规律性论文2023-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