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不是无情物――《圆明园的毁灭》导读(精选9篇)由网友“举糕糕”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文章不是无情物――《圆明园的毁灭》导读,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圆明园的毁灭导读
《圆明园的毁灭》是一篇文情并茂的课文,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结合课文内容,体会用不同感情朗读,惋惜、赞叹、仇恨,相互交织成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惋惜之情。
圆明园是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它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中国人民为之惋惜。
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它的毁灭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世界人民也应感到惋惜。
朗读课文第一段应用惋惜之情,尤其读到不可估量的损失,该痛惜。
二、赞叹之情
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的举世闻名让我们自豪,值得世界人民赞叹。
圆明园建筑宏伟壮观,充满诗情画意,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圆明园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两处最,赞叹之情溢于言表。
用赞叹之情朗读第二部分要声色和谐,气势贯通,富有节奏。尤其第三节最后一组分句,要舒缓深沉,如临其境,感同身受。第四节则要读得洪亮,尽显自豪。
三、仇恨之情
这样一座世界上最宏伟壮观的园林,这样一座当对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竟然在几天之内化成一片灰烬,怎能不激起读者对侵略者的仇恨
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统统掠走任意破坏、毁掉放火烧园,这些词语写出了侵略者践蹋人类文化的残暴面目,令人痛恨。
用仇恨之情朗读课文第三部分,语速要稍快,凡是统统任意用重音读出愤慨之情。最后两句语速要稍慢,读得凝重、沉痛,以表示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篇2:《圆明园的毁灭》课文导读
一、惋惜之情。
圆明园是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它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中国人民为之惋惜。
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它的毁灭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世界人民也应感到惋惜。
朗读课文第一段应用惋惜之情,尤其读到“不可估量的损失”,该痛惜。
二、赞叹之情
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的“举世闻名”让我们自豪,值得世界人民赞叹。
圆明园建筑宏伟壮观,充满诗情画意,“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圆明园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两处“最”,赞叹之情溢于言表。
用赞叹之情朗读第二部分要声色和谐,气势贯通,富有节奏。尤其第三节最后一组分句,要舒缓深沉,如临其境,感同身受。第四节则要读得洪亮,尽显自豪。
三、仇恨之情
这样一座世界上最宏伟壮观的园林,这样一座当对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竟然在几天之内化成一片灰烬,怎能不激起读者对侵略者的仇恨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统统掠走”“任意破坏、毁掉”“放火”烧园,这些词语写出了侵略者践蹋人类文化的残暴面目,令人痛恨。
用仇恨之情朗读课文第三部分,语速要稍快,“凡是”“统统”“任意”用重音读出愤慨之情。最后两句语速要稍慢,读得凝重、沉痛,以表示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拓展阅读:圆明园的毁灭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这篇精读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构思颇具匠心。写作时,首尾呼应,题目是“毁灭”,但主要写它的辉煌,更能激起读者的痛心与仇恨。第一自然段概括阐明了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与文章的结尾提到的“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被化成了灰烬”,首尾呼应,作者的痛惜、愤怒之情跃然纸上。第二至四自然段详尽地介绍了圆明园的布局、建筑风格及收藏文物的珍贵,再现了圆明园当年的宏伟壮观。最后一个自然段用精练、准确的语言介绍了圆明园毁灭的经过。文章前后内容紧密联系,一扬一抑,一美一惨,爱恨交织。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引导学生读文,感悟,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的景观是本文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文章的题目为《圆明园的毁灭》,而大部分篇幅却是描绘昔日的辉煌,要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安排材料的匠心,是教学的又一难点。
学习本课时,要引导学生把阅读、感悟、想象结合起来,再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壮观,让学生记住屈辱的历史,增强民族使命感,激发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教法建议
1.本文对圆明园当年辉煌景观的介绍语言简洁,内涵丰富。因为介绍的内容都已经消失,无法再现,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理解语言文字,并展开想象,使学生对当年圆明园辉煌景观有个大致的了解。可以凭借插图,也可以通过收集有关圆明园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使学生对圆明园有更多、更形象的'了解。教师还可紧扣语言文字适当补充一些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2.“分清文章的主次”是前组教材的重点训练项目,在本组教材教学中应得到进一步训练。 “分清文章的主次”首先应该理清文章的脉络,了解文章的内容。教师应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整体感知,知道课文每部分写的是什么,使学生能了解介绍 “圆明园辉煌的过去”是文章的重点内容。
3.在阅读教学中,继续引导学生按照上一单元就词、就句、就段质疑的方法进行质疑,进行自主探究,从而完成对文章重点内容,也是难点的理解。抓住关键词“举世闻名、博物馆、艺术馆、瑰宝、精华”及“平湖秋月”“雷峰夕照”“安澜园”“狮子林”“蓬莱瑶台”“武陵春色”“西洋景观”等词加以理解。方法可以多样,如:联系上下文来、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借助自己搜集的资料和播放的媒体资料来理解。)如“金碧辉煌”是说建筑物光彩夺目,异常华丽。这是殿堂的特点。“玲珑剔透”是说小巧玲珑,结构奇妙。这是亭台楼阁的特点。“买卖街”热闹非凡,“山乡村野”显得十分幽静。教学时要让学生明白园内的景观分为哪几类,可用填空、引读的方法帮助学生概括,从而体会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的含义。抓住关键句理解,出示“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和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让学生在读中感悟理解带点词的意思。“凡是”“统统”是说全部,表示一个不剩。从中看出侵略者的贪婪。“任意”,想怎样就怎样,说明侵略者的野蛮,不讲道理。紧接着播放影片《火烧圆明园》的片段或圆明园遗址图片,直观感受侵略者的残暴与野蛮。最后以“文中连用两个“不可估量”说明什么呢?”问题的讨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教学本课要注意渗透近现代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首先要通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圆明园是怎样毁灭的,激发学生对侵略者的愤恨。然后再使学生初步了解,侵略者之所以胆敢如此为非作歹,是因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从而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5.这篇课文文字优美,字里行间饱含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要重视朗读训练。第二至四自然段朗读时应体现欣赏、赞美、自豪之情,语气自然、从容,语速宜缓,娓娓道来,通过品读、引读、想象读,把学生带入一百多年前的圆明园之中。最后一个自然段情感起了变化,带着历史的悲愤,朗读时应体现痛惜、仇恨之情,声调可提高,“闯进、统统、凡是、任意”等关键词要读重音。全文背诵有一定难度,应分散难点,讲求方法。第二自然段的背诵可用图示法,抓住“众星拱月”帮助记忆;第三自然段可用填空法、引读法概括出几种建筑风格;第四自然段抓住“总—分—总”段式进行背诵。
篇3:经典文章《圆明园的毁灭》读后感
经典文章《圆明园的毁灭》读后感
周五了,我又回到了温暖的家。晚饭后和同学在俱乐部PK了一场球后,虽有睡意准备睡觉,可是我却又翻来覆去地睡不觉,此刻的脑海中思绪万千,想起上周彭老师讲的课文《圆明圆的毁灭》和老师布置的作业我就有些不能平静。细细品味这篇课文,作为一个中国人,读课文后的感觉万千情绪中最为突出的就是愤怒与叹息!夜深了,身旁的妈妈口鼻中传出了均匀的呼吸声,窗外偶尔传来几声汽车的喇叭声。我睡不觉,还是爬起来写下心中的感受……
读了《圆明园的毁灭》这篇文章以后,我从中懂得我国的首都北京过去曾经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叫圆明园,它是我国历史上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林园之一。
圆明园很美,有“万园之园”之称正如文章中描述的:许多小园,分布在圆明园东、西、南三面,星拱月班地环绕在圆明园周围。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美不胜收。
圆明园当时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有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名人书画,各种奇珍异宝。所以说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然而,使人心痛的是这样一个美丽的林园,一个世界的博物馆,却被八国联军毁于一旦,这是我国近代史上一个重大的损失和耻辱,这个耻辱说名了当时封建王朝奉行关门自守的政策;污吏不顾老百姓的疾苦,整天花天酒地中饱私囊,弃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不顾,造成我国当时的封建王朝经济落后,国防力量薄弱,腐败无能的结果。
从圆明园被毁灭的耻辱,我想:我们要永远记住这次历史的教训,不能让这种现象再次在我们的国家中发生。因此我们必须把我国的经济搞上去,提高我们的科学技术和军事国防水平,所以我们要改革开放学习别人的好经验,取长补短这样才能赶上先进的国家,国防才稳固才不遭到外来侵略,圆明园的遭遇才不会重演。
我作为一名五年级小学生,对于圆明园的毁灭很痛心。我爱我的祖国,我决心,要好好学习,多学科学知识,为长大以后把我们的祖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不再受到外来侵略而作贡献。
篇4:《圆明园的毁灭》导读(人教版五年级上册)
《圆明园的毁灭》是一篇文情并茂的课文,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结合课文内容,体会用不同感情朗读,惋惜、赞叹、仇恨,相互交织成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惋惜之情。
圆明园是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它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中国人民为之惋惜。
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它的毁灭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世界人民也应感到惋惜。
朗读课文第一段应用惋惜之情,尤其读到“不可估量的损失”,该痛惜。
二、赞叹之情
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的“举世闻名”让我们自豪,值得世界人民赞叹。
圆明园建筑宏伟壮观,充满诗情画意,“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圆明园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两处“最”,赞叹之情溢于言表。
用赞叹之情朗读第二部分要声色和谐,气势贯通,富有节奏。尤其第三节最后一组分句,要舒缓深沉,如临其境,感同身受。第四节则要读得洪亮,尽显自豪。
三、仇恨之情
这样一座世界上最宏伟壮观的园林,这样一座当对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竟然在几天之内化成一片灰烬,怎能不激起读者对侵略者的仇恨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统统掠走”“任意破坏、毁掉”“放火”烧园,这些词语写出了侵略者践蹋人类文化的残暴面目,令人痛恨。
用仇恨之情朗读课文第三部分,语速要稍快,“凡是”“统统”“任意”用重音读出愤慨之情。最后两句语速要稍慢,读得凝重、沉痛,以表示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圆明园的毁灭》导读(人教版五年级上册)]
篇5:圆明园如何毁灭
圆明园如何毁灭
火劫:联军、土匪与筛土贼
当英法联军对圆明园疯狂地进行洗劫时,就有无数的土匪参与了打劫。英法联军选择最贵重的东西抢劫,土匪掠夺剩余的精华,小民则捡拾委弃于道途的零碎,甚至守园太监也有趁火打劫者。易得的值钱物品很快被搜干净了,有人又把希望寄托在散落、埋没于尘土中的细碎宝物上,他们操起扫帚和簸箕,在园中道路上飞沙扬尘,守园的太监官兵将他们称为“筛土贼”,时有谚曰:“筛土,筛土,一辈子不受苦。”所幸的是这时还未伤及建筑。
木劫:圆明园变成木炭厂
19八国联军侵占北京,西郊诸园再遭劫掠。这一次,清政府对圆明园已完全失去了控制,趁火打劫的人已不再满足于抢劫洋人劫余的财富,他们把园内火劫之余零星分散的建筑、木桥的柱子、桩子锯断,用大绳拉倒,园内大小树木也被滥伐殆尽。当时清河镇上木材堆积如山,交易繁忙,而园内则炭厂林立,树枝、树根全被烧成木炭。不出数月,火劫后的残余建筑,连同满园古树杂木,便荡然无存,这被后人称为圆明园火劫之后的“木劫”。此时的圆明园惟剩山石湖泉了。
石劫:卖石头也能发财
民国初期走马灯一样更迭的军阀,都把圆明园作为取之不尽的建筑材料场。溥仪时期的档案留下了不少无奈的记录:“军人押车每日10余大车拉运园中太湖石。”实际上,拆卖的情况远比档案中记载的严重得多。徐世昌拆走圆明园属鸣春园与镜春园的木材,王怀庆拆毁园中安佑宫大墙及西洋楼石料。从此,圆明园废墟凡能做建筑材料的东西,从地面的方砖、屋瓦、墙砖、石条,及地下的木钉、木桩、铜管道等全被搜干净,断断续续拉了20多年!
后人称此为圆明园火劫之后的“石劫”。石劫中遭受损失最大的是西洋楼景区的欧式建筑。坐落在圆明园西北角上的安佑宫,是清代皇家在园中的祖庙,气魄宏大,尤其是殿前的两对华表,雕琢舒朗精美。历经数劫之后,安佑宫和周围牌坊林木尽失,惟余两对华表。
1925年初,燕京大学翟牧师私拆华表,其理由是:“我看圆明园内石柱系属古物,恐有人拆毁,故运至本校保存。如中国用时,即可退还。”现在这对华表依然耸立在北京大学西门内教学楼前。而另一对华表,则成了民国时城内新建的仿古式图书馆门前的装饰。在这前后,修建中央公园(现中山公园),甚至筹建香山慈幼园,都以“正当”的理由,在园内拆走珍贵文物。华表尚且可以公开拆运,至今犹存的远瀛观的残石断柱绝不是人们手下留情、想给后人留下一点可供政治教育的最后“教材”,可能是因为它们的式样太怪异,实在难以派上用场。
土劫:在皇家园林开田种稻
圆明园还要经过最后更为彻底的“土劫”。宣统末年,当地旗人已经在园内的`宫殿旧址上筑屋,昔日的皇家园林麦垅相望。1940年后日寇占领时期,北京粮食紧张,于是奖励开荒。从这时起,农户陆续入园平山填湖,开田种稻。清初盛世历经150余年苦心经营的湖山之胜,遂面目全非。
“法国所有的王室城堡都顶不上一个圆明园”
1860年10月6日,法军和英军向圆明园挺进。晚上7点左右,法国人到达夏宫圆明园。历史学家皮埃尔·德·拉戈斯这样描写那个时刻:“大家以为大敌当前,殊不知只是一场《一千零一夜》之梦。据说,面前这个闻名的宫殿,在此之前没有一个普通欧洲人见过。还有不确切的传闻说,那里面尽是奇珍异宝。”卡斯塔诺大夫写道:“对这座宏伟建筑,大家没有任何概念,心境都是怪怪的。”
10月6日晚,圆明园这座大清国皇帝的宫邸,几乎未遇抵抗就被法军占领了。惊叹不已的孟托邦将军10月8日给朗东元帅的信中说:“在我们欧洲,没有任何东西能与这样的豪华相比拟,我无法用几句话向您描绘这如此壮观的景象,尤其是那么多的珍稀瑰宝使我眼花缭乱。”
巴吕作了如下精彩的概括:“当看到这座宫殿的时候,不论受过何种教育,也不论哪个年龄,还是什么样的思想观念,大家所产生的印象都是一样的:压根儿想不出有什么东西可与之相比;绝对地震撼人心,为确切表达而说出的话是,法国所有的王室城堡都顶不上一个圆明园。”
“两百辆汽车也弄不走宫殿里的好东西”
怎么处理夏宫里的所有财宝?孟托邦将军写给葛罗男爵的公文中对情况做了扼要介绍:“我于昨天晚上到达中国皇帝的夏宫,它已经被放弃,但无数财宝都留在里面。我已派人通知格兰特将军,请他和额尔金勋爵一起来到这里。我们平分了那些财物。但我们只能拿走其中极少一部分。即便有两百辆汽车也弄不走那座宫殿里的所有好东西。”
他还写到对一座衣料库的抢劫:“那里面存放的丝绸多得令人难以置信。到了联军手里,这些华丽的丝绸的用场变得很拙劣蹩脚,比如:用来当绳子在营地拴马,做包袱布用来包扎在宫里弄到的东西,剩下的就都丢给跟在部队后边的中国人。”
孟托邦对抢掠储藏中国档案的文书阁尤感遗憾:“档案是由许许多多50厘米见方的画组成,每张画下方都有说明。整个中国历史应该都在这套画上,画的颜色仍然那么鲜亮,就好像刚刚画成似的。”
“法国人堂而皇之地抢,而且都单个行动”
当时20岁的莫里斯·埃里松在26年后写下《一个赴华翻译的日记》,书中用两章讲述对圆明园的大掠夺。他对法国人和英国人的抢掠方式加以对比:法国人毫无章法,甚至是一种无政府状态;而英国人则是有组织有安排,有条不紊。“法国人堂而皇之地抢,而且都是单个行动。英国人比较有条理,他们很快就明白应该怎么抢,而且干得很专业。他们都是整班行动,有些人还拿着口袋,都有士官指挥。有个难以置信,但又是千真万确的细节,就是那些士官都带着试金石。”
“炮兵们个个身裹皇后的丝袍”
埃里松这样描写对圆明园宫殿的抢劫行动:“面对那奇特的景象,我真是大开眼界,忘都忘不了。人头攒动,肤色不一,类型各异,那是世界人种的大杂烩;他们一窝蜂地向大堆大堆的金银财宝扑去,用世界上各种语言喊叫着。”“一些人埋头在皇后那一个个上了红漆的首饰匣里翻找;另一些人几乎淹没在丝绸和锦缎堆里;有些人胸前挂满大珍珠串,把些红宝石、蓝宝石、珍珠、水晶石往衣袋、内衣、军帽里满揣满掖。还有些人抱着座钟、挂钟往外走;工程兵带着斧头,他们挥斧把家具劈开,把镶嵌在家具上的宝石取出来。还有一个人,看见一个漂亮的路易十五时代的座钟,因为表盘上的时间数字是水晶石的,他以为那是钻石,就把那表盘取了下来拿走。时不时有人呼叫:‘救火!’人们慌忙赶过去,东西掉得满地都是,火舌舔噬着宫殿的豪华内壁,大家用丝绸、绸缎床垫和皮货压灭火焰,那真是一场印度大吸食者的幻梦。”“夜幕降临,我回营房时遇见一些士兵,个个都满载着战利品,从银质锅到天体望远镜、六分仪,五花八门,其实他们肯定带不走这些东西。英军军营里人也很多,但一切都极为有序。而在我们这儿,整个就是个化装舞会。炮兵们回来时,个个身上都裹着皇后的丝袍,胸前挂满了清朝大官的朝珠。”
梦魇的一夜
10月8日,抢掠又开始了,而且变本加厉,大概持续了48小时。下午,大洗劫还在继续,阿尔芒·吕西仍在里面“踅摸”东西。他向他父亲这样描述当时文物遭破坏的场面:“我找到皇家的家具库房,我们的士兵正在那里抢东西,那场面很特别,令人遗憾又感到滑稽可笑。东西几乎完全被砸碎。有几个很漂亮的景泰蓝,我给护下来。但是如何处置呢?我还看见一些非常精致的瓷器被摔得粉碎;还有些很古老的漆器、碎纹瓷、象牙制品、玉器,被砸得碎片满地;有些人拿彩釉花瓶当球耍。看了真叫人难受,为那些东西感到惋惜!”
“劫掠现场留下一片废墟和大火”
阿尔芒·吕西说,经过两天的抢劫,“法国人的军营看上去像个巨大的旧货铺,法军宿营地出现人们所能想象的最奇特最热闹的景象。帐里帐外堆满各式各样的珍稀物品,这是一日之间发的横财,盯着它,寄托着多少梦想……人们看见那些士兵一副天真无邪的样子,缺乏远见,生性破坏,考虑不到行军劳苦,把丝绒绸缎往背包里猛塞,就好像只要走那么一程路就能把这些东西送给家乡人似的。后来,气恼时,就把那些带不走的东西砸碎、撕烂或者弄脏。各处都是些豪华家具、丝绸以及皇帝嫔妃们的那些以金丝线绣的裙袍,再就是眼巴巴看着这些东西带不走而挂在脸上的一副可怜相。至于银子,多得几乎不屑一顾,因为那东西分量太重。拿价值四百八十法郎的一块金条去换几瓶烧酒或者苦艾酒,这样做的士兵不止一个两个。”
让我们听听贝齐亚上尉的感叹:“10月9日,我们终于撤离了劫掠现场,身后留下一片废墟和大火,这悲惨的战争一幕无论如何是遮掩不了的,它使军队失去了尊严,使一些人失去了荣誉!”
篇6:苦难不是无情物
苦难对于天才是块垫脚石,对能干的人是财富,对弱者是个万丈深渊。——题记
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谣,不要埋怨生活给予了太多的磨难,不必抱怨生命中有太多的苦难。大海中如果失去了巨浪的翻滚,就会失去雄浑;沙漠中如果失去了飞沙的狂舞,就会失去壮观。人生如果仅去求得两点一线的一帆风顺,生命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太耀眼的光芒总是引起小人嫉妒的目光,卑劣的小人媚笑着走来,历史的阴霾从此要羁绊苏轼一生,“乌台”的暗流褪尽了昔日的.荣耀,颠沛流离取代了曾经的光风霁月。但苏轼毕竟是苏轼,他能驾一叶扁舟,在白露横江、清风徐来之际,他要以自己更为旷达、疏狂的性情和更俯仰万世的思考,来压制内心深处对人生变迁、世事无常的感伤。他猛然间豁然开朗,终于悟出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观之,则万物与我皆无尽也”的哲理。霎时,他的内心已一片澄明。于是,所有的苦难,都在这旷达的胸中渺小的如同一缕游丝,一缕轻尘。苦难,可以让我们更好的了解自己。可见,苦难不是无情物。
有人说苦难不是无情物。是的,苦难常常把人逼到无奈和困惑的地步,可你也往往因此得以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体现自己的价值。苦难是段风雨路,跌到了爬起来才知寻路的重要和开路的不易。而走过那段泥泞坎坷,前路还有什么畏惧的呢?由此可见,苦难不是无情物。
如果把苦难与你精神世界里最广阔的那片土地去结合,他就会成为一种宝贵的营养,让你在苦难中如凤凰涅盘,体会到特别的甘甜美好。
毛泽东面对生活中的苦难是“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激昂;苏东坡是“一樽还酹江月”的感叹;徐志摩是“得之,我幸;失之,我命。”的自慰。
风雨过后,眼前会是鸥翔云游的天水一色;走出荆棘,前面就是铺满鲜花的康庄大道;登上山顶,脚下便是积翠如云的空蒙山色。经历了苦难,就会迎来新的明天。
篇7:《落花》不是无情物!
《落花》不是无情物!
“风轻轻花轻轻,摇曳飞舞秋月里“,那如泣如诉、哀怨凄婉的旋律,配以这催人泪下的歌词,使这首歌的意境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每当我守着黑夜而独坐窗前时,我最爱听杨钰莹的一首歌《落花》.
记得那也是个夜晚,我一个人呆在宿舍,心情十分暗淡。随手拧开收音机,一缕炊烟般的旋律飘入我的耳际。“那一天风吹过,吹来花落的消息……”渗适着风雨沧桑的乐曲一下子便震撼了我的心,引起了我的共鸣.歌中有一种令人伤感的情愫,一幅令人悲痛的画面.花落的消息从飒飒秋风中轻盈地传来,这其中又载负着多少离愁别绪?是的,花落的消息是令人悲伤的,偏偏这种如诗如画的飘零又渗透在秋风的苍凉之中,这便更让人望月、对花落泪。落花,这大自然的精华,代表着秋的韵味秋的灵魂,它身上蕴含着一种红尘无法捕捉的痴情和热爱。
“风轻轻花轻轻,摇曳飞舞秋月里“,那如泣如诉、哀怨凄婉的旋律,配以这催人泪下的歌词,使这首歌的意境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秋天本是美丽的,但在美丽的背后隐藏着一段伤感往事,一种生死别离;秋天本是收获的,但在那荡漾着欢笑的丰收里面又涵盖了一份酸楚的泪、一缕幽怨的情。正因为秋天的繁华,就衬托出秋日里的落花是那么冷清那么悲戚。的确,”落花是飘在风里的一首诗,无声却叫人心动“,更何况它还”写下秋天的心事“。由此可见,落花是十分美丽十分高尚的,它以生命记载秋的神韵秋的魅力,所以它方”无声却叫人心动“,所以它的温柔才无体无止。
花的生命是短暂的,在短暂的生命里,它吐露芬芳,展现玉姿,将美带到人间。在生命弥留之际,它毅然用最后的光华为秋天写下一幕绝景,用自身向尘世宣告它的朴素和纯洁。花落了,但它的飘零并非软弱无情的表现。在那情深意切、飘忽迷朦的乐曲声中,我们可以读出落花的高风亮节。当旋律进入尾声、慢慢消失后,似乎落花的情感萦绕不息、余音袅袅,象一条多彩的丝带、飘向遥远的天际。
远处又传来了《落花》声,我忍不住在心里说:“《落花》不是无情物。“
篇8:圆明园毁灭相关资料
圆明园毁灭相关资料
我们都知道是英法联军一起火烧了圆明园,以下是关于圆明园毁灭相关资料,一起去看看吧!
圆明园毁灭时的野蛮与疯狂
据参与的目击过劫掠现场的英法军官、牧师、记者描述:
军官和士兵,英国人和法国人,为了攫取财宝,从四面八方涌进圆明园,纵情肆意,予取予夺,手忙脚乱,纷纭万状。他们为了抢夺财宝,互相殴打,甚至发生过械斗。
因为园内珍宝太多,他们一时不知该拿何物为好,有的搬走景泰蓝瓷瓶,有的贪恋绣花长袍,有的挑选高级皮大衣,有的去拿镶嵌珠玉的挂钟。有的背负大口袋,装满了各色各样的珍宝。有的往外衣宽大的口袋里装进金条和金叶;有的半身缠着织锦绸缎;有的帽子里放满了红蓝宝石、珍珠和水晶石等珠宝;有的脖子上挂着翡翠项圈。
有一处厢房里有堆积如山的高级绸缎,据说足够北京居民半数之用,都被士兵们用大车运走。一个英国军官从一座有500尊神像的庙里掠得一个金佛像,可值1200英镑。一个法国军官抢劫了价值60万法郎的财物。法军总司令孟托邦的儿子掠得的财宝可值30万法郎,装满了好几辆马车。一个名叫赫利思的英军二等带兵官,一次即从园内窃得二座金佛塔(均为三层,一座高7英尺,一座高6.4英尺)及其他大量珍宝,找了7名
壮夫替他搬运回军营。侵略者除了大肆抢掠之外,被他们糟踏了的东西更不计其数。
有几间房子充满绸缎服装,衣服被从箱子拖出来扔了一地,人走进屋里,几乎可遮没膝盖。工兵们带着大斧,把家具统统砸碎,取下上边的宝石。一些人打碎大镜子,另一些人凶狠地向大烛台开枪射击,以此取乐。大部分法国士兵手抡木棍,将不能带走的东西全部捣碎。
诸如此类的暴行还有很多很多,我们要铭记历史,勿忘前耻!
焚毁圆明园的原因其实很简单
晚清经学家、文学家王闿运在《圆明园词》自注中写着:“夷人入京,遂至宫闱,见陈设富丽,相戒勿入,云恐以失物索偿也。及夷人出,而贵族穷者,倡率奸民,假夷为名,遂先纵火,夷人还,而大掠矣。”这话意思是,英法联军到圆明园里,并没有进屋子,还相互告诫说千万别进去,要是里面的东西丢了,人家要你赔的'。但是等他们走后,有一些穷旗人反而群起进入抢劫。怕被人发现,干脆放火烧园。英法联军知道后,才回过头抢劫。
按照英法联军士兵的回忆录,他们是10月6日追赶清兵,进入圆明园的。当日,为了战事,在外围烧了几间房子。来自英法乡下的士兵们,住在宫殿里,垂涎三尺。但据说第一天还好,只有几个法国士兵拿了几件小东西作纪念,他们是在几天后,联军司令部商量后才下手的。10月7日,中国人下手了。不敢抢外国大兵占据的宫殿,就抢那些无人看管的佣人、管家和太监的住房。
10月7日,英法联军闯进圆明园后,立即“协派英法委员各三人合议分派园内之珍物。”法军司令孟托邦当天即函告法外务大臣:“先取在艺术及考古上最有价值之物品。予行将以法国极罕见之物由阁下以奉献皇帝陛下,而藏之于法国博物院。”英国司令格兰特也立刻“派军官竭力收集应属于英人之物件。”
洗劫一番以后,英法联军撤离了圆明园。咸丰听说圆明园被劫后,愤恨不已,害怕他们继续洗劫紫禁城,于是命人和英法联军谈判。这样,双方来到谈判桌上。在谈判的时候,英法联军要求释放被清政府扣押的谈判代表。
扣押英法人质一个月后,清政府被逼无奈将他们交还,把他们送到德胜门外的英军军营。此时已有21人被虐待致死,仅有18人存活下来,还有一说是20人被虐死,19人存活。拘禁、虐杀英法外交官的行径,不仅在额尔金看来违反国际法,也同样违反了中国自古以来“两国交兵,不斩来使”的行为准则,这件事彻底激怒了英法两国。英国公使额尔金认为,自己作为对华全权公使,不能保护谈判人员,怎能向女王政府和公众舆论交代?于是决意实施报复,纵火焚烧圆明园。
英军焚毁圆明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史学界占主流地位的说法是:“英法联军劫掠圆明园之后,为了掩盖劫掠圆明园的罪证,要销赃灭迹”。其实英国人自己有一个非常清楚的说法。英国人之所以要火烧圆明园,是因为“圆明园是中国皇帝最宠爱的东西”,圆明园当时并非仅是清帝的游乐行宫,而是清廷的另一政治统治中心。英军总帅格兰特说:“额尔金爵士和我都觉得必须对清帝加以严厉的责罚,并且留些报复的痕迹才行。”额尔金的私人秘书洛奇也讲:“彻底焚毁圆明园……可以证明联军已经旗开得胜,耀武扬威地占领了北京。”
另外,圆明园是皇家园林,为中国皇帝私有。额尔金想通过烧毁圆明园传递这样一个信息:应该为逮捕公使和虐待俘虏等暴行负责的是中国皇帝和他的走卒,而不是中国老百姓。报复行动的前几天,额尔金命令在北京全城张贴如下公告,宣示英法联军一起火烧圆明园的目的:“任何人——哪怕地位再高——犯下欺诈和暴行以后,都不能逃脱责任和惩罚;圆明园将于18日被烧毁,作为对中国皇帝背信弃义的惩罚;只有清帝国政府应该对此负责,与暴行无关的百姓不必担心受到伤害。”
英国人焚毁圆明园最直接的原因是要迫使清政府尽快地接受他们提出的条件,签订和约,以便他们能够按原定的计划从北京撤出。英法联军从香港出发的时候,还是春天,他们的军官和士兵身着春装,但是北京到了11月天气就冷了,所以英法联军在出发的时候就定下了撤军的日期,在11月1号以前,要撤离北京。在关键时刻,法国军队选择了退出。事实上,法国军队只参加了抢劫,而坚持认为焚烧圆明园是“野蛮的事情”。
篇9:浅谈圆明园的毁灭
浅谈圆明园的毁灭
作为一个中国人,一个有爱国情怀的中国人,我想我有权利在这里对那些曾经在这片神圣土地上大肆屠杀和抢掠的洋人们发出声讨。
十九世纪,是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耻辱的一个世纪。在这个可怖的世纪中,我们经历了太多。美、英、法、德、俄、意、日、奥,这些当时雄霸一时的帝国对我们实行了侵略,当这些穷凶极恶的恶霸们肆无忌惮的闯入了我们的清王朝的神圣领土时,我们自命不凡的“天朝大国”,永远的倒在了一座园林的身上——圆明园。
当那些令人憎恶的侵略者踏进了我们的“万园之园”时,当那些匪帮似的英法鬼子进入我们皇帝的居所时,我们知道,一个时代结束了。看着那些洋人们大摇大摆地走进我们不曾走进的地方,抢走我们不曾见过的那些可能还在世界某个地方流浪,可能已经永远的离开,再也不被大众所广知的`珍宝时,作为一个国人,心中不免隐隐作痛吧。
当时的我们为何是那样的不堪一击?
如果你在为这个问题挠头,那可就太不明智了。我们通常都是把这么高深的问题交给那些伟大的历史学家或是社会学家。其实,作为一位清朝的子民,那就意味着每天都要忍受那没有希望的折磨。这个所谓的“天朝大国”其实就像是一个毒瘾很大的人。尽管这个庞然大物每天都在努力的“戒毒”,而且你看上去已是一个不错的状态了,但他却不得不接受永远无法康复的现实。
我们不能像当时的英吉利或是法兰西那样。他们国力雄厚,而我们国力衰微,每当他们战败,都会自我解嘲般的说这是新一代王朝崛起的开始。但我们不能。每当我们战败,就会有许多如豺狼般的国家前来瓜分土地。我们甚至连豌豆大小的荷兰、比利时、葡萄牙都有资格前来分一杯羹。
是的,我们曾经建立过帝国,尽管那是在遥远的十三世纪,但那依旧可以见证我们的辉煌。所以,作为一个中国人,为了我们的国家,为了我们的民族的兴旺发达,我们一定要永远铭记这一段历史。
因为我们铭记这段历史,不是为了报仇,更不是为了雪恨,而是为了记住这场血与泪的教训,记住这段耻辱。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受欺凌。只有国家强盛,民族兴旺,历史的悲剧才不会重演。
★ 童年课文阅读感想
★ 励志句子加感想
【文章不是无情物――《圆明园的毁灭》导读(精选9篇)】相关文章:
让语文课堂美一点(网友来稿)2022-12-17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作文教学计划2023-10-23
部编版一上语文教学计划2023-11-20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2022-08-07
如何解读2023-07-17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一册2022-07-21
部编五年级语文教学计划2023-09-27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2023-10-18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之第七单元作文教案解读寓言2023-03-09
五年级人教版语文上册教学计划2022-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