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时应该要避免的错误做法(共10篇)由网友“波酱”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育孩子时应该要避免的错误做法,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教育孩子时应该要避免的错误做法
教育孩子时应该要避免的错误做法
恐吓是不端行为的邀请函。因为对于孩子来说恐吓会刺激他们重复做一件不被允许的事情。当孩子被告知:“如果你再做这件事……”时,他听不到“如果你”这三个字,他听到的只是“再做这件事”。有时他会把这句话理解为:老师希望我再做一次,要不她会失望的。这样的警告不但无用,而且后果更糟糕。孩子肯定会再犯那些让人讨厌的行为。我想,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孩子经常会犯同样的错误的原因吧。当孩子再次抢小朋友玩具时,请别再说:“如果你再抢玩具,就……”。直接告诉孩子:“不可以抢玩具。”当他再抢时,把他的玩具拿走,让他自己在没有受到伤害的前提下认识到自己行为的后果。这样就可以有效避免孩子重复做被禁止的事情。
同样的,当你明确告诉孩子如果他做某事或不再做某事,那么他会得到某种奖赏:
“如果你不再尿床,我会带你去游乐场。”
“如果你学会这首诗,我会带你去麦当劳。”
“如果你今天乖乖听话,我就请你吃好吃的东西。”
这种“如果……那么”的方法可能偶尔会激励孩子为了眼前的目标努力,但是很少会鼓励孩子一直努力下去,甚至从来不会。在班上我就深有体会,前段时间班里孩子吃饭吃的`不好,于是我便采取了贿赂的办法:“如果谁把饭都吃完了,我就奖贴纸。”当时的效果真是好极了,不过可想而知,第二次,第三次,这种方法已经完全没有效果了。现在,我换了一种办法,吃饭时我什么都没有说,但当看到孩子吃完了饭时,我就会适时的给予表扬和肯定,当然有的时候还是会有物质的奖励。这个方法对很大一部分的孩子都很有激励的作用,而且持续到现在都是有效的。
从中可以看出:如果奖赏没有事先通知,如果是一个惊喜,如果代表承认和感激,这样的奖赏才会非常有益,非常让人开心。
最后想和大家分享的是:培养礼貌的方法。
礼貌是品质特征,也是社交技巧,孩子可以通过对有礼貌的父母同化、模仿来学会礼貌举止。不管在什么情况下,在教育孩子要有礼貌时,父母必须要有礼貌。当孩子忘了说“谢谢”时,父母会当着其他人的面指出来,这种做法至少可以说是很不礼貌的。父母急急忙忙地提醒孩子说:“再见”,甚至他们自己都还道别。
说孩子不礼貌不会有好的效果,和父母的愿望相反,这不会让他们变得懂礼貌起来。而且这样做的危险是孩子会接受我们的评价,然后把它视为对自己的看法的一部分。一旦他们认为自己是无礼的,他们就会一直以这种形象生活下去。要想有更好一点的效果,大人必须使用简单的、有礼貌的语句。去朋友或亲戚家拜访提供了向孩子示范礼貌的机会。千万不能用粗鲁方式教育孩子懂礼貌。
在孩子成长的岁月中,如何处理他们的一系列错误行为,每一个父母都曾为难、困惑过。而最有效的解决方法是清楚地表达我们的价值观。最重要的是,我们对待孩子时,要尊重他们,就像我们希望他们尊重我们那样。这种处理孩子不良行为的方法既充满关爱,有不失权威,并且能够加深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感情。放在我们老师和孩子身上也同样如此。
篇2:教育孩子时应避免的7个禁语
教育孩子时应避免的7个禁语
禁语1“你是姐姐,要让着妹妹。”
说话分析:很多父母以为这样说,就可以解决孩子之间的纷争。那些已经为人父母的,回想自己的童年,好象从小就是接受这样的教育,以为做哥哥姐姐的就应该让着弟弟妹妹,就算大的一方心里有什么不满,也只能逆来顺受。
其实解决孩子纷争的关键不在于他们年纪的大小,“公平”才是最重要的原则。父母应该换一个角度,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有爱护弟弟妹妹的责任,而不是一味没有原则地让步。
深远影响:若父母长期以这种口吻教育孩子,只会让大的一方对弟妹怀恨在心,渐渐成为手足间的芥蒂;而弟妹则会仗着自己年纪小,认为别人让他们是理所当然的,日后会不断犯错。
禁语2“这是姐姐的玩具,妹妹玩自己的。”
说话分析:有时父母为避免孩子们争夺玩具,实行同一款玩具买两件,孩子就不会因为别人有自己没有而产生嫉妒心理。如果孩子间因为争夺玩具而发生纷争,父母便对她们说:“这是姐姐的玩具,妹妹玩自己的。”其实这种教导方法是治标不治本的,父母应该让孩子借着互相分享玩具的时机,懂得体谅别人的'需要,“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从而可以获得与别人分享的喜悦。
深远影响:如果父母经常让孩子意识到某些东西是自己的,某些是别人的,很容易让孩子建立起“楚河汉界”的观念,不懂得互相分享的重要,令孩子之间的关系疏远。
禁语3“哪个乖就爱哪个。”
说话分析:家长不要以为对孩子这样说,就能把孩子驯服得服服帖帖。“谁乖就爱谁”反而会向孩子灌输“爱是有条件”的错误观念。父母让孩子觉得,只要表现好些、行为乖些,父母才会爱你一些。长辈这样的心态,会在不知不觉间加剧孩子们的竞争,为了争取长辈的爱,遮掩自己的真性情,以各种方法来取悦长辈。一些自信不足的孩子往往会认为长辈的爱不可靠,愈加自卑。
深远影响:长此以往,孩子会为了讨好长辈和争取他们的爱而努力,令孩子怯于表现真我。即使孩子生活在应以真诚示人的家庭中,都仿如带着面具,活在无形的压力之下。
禁语4“弟弟一个人呢,快去陪他玩玩。”
说话分析:这种命令式的吩咐,只会令孩子反感。试想孩子正兴高采烈地做自己的事,可父母的一句话,孩子就要放下自己的事去陪弟弟玩,孩子当然会感到扫兴。即使孩子陪弟弟一起玩,也未必出自真心。相反,年长的孩子会觉得父母只顾及其他孩子的感受,却不理会自己,这样无形中可能加深兄弟姐妹间的隔膜。
深远影响:如果父母经常忽视孩子的感受,只会令孩子和父母间的关系变差。父母若经常要孩子去做他们不愿意做的事,会令孩子产生强烈的不满情绪。
禁语5“她是我们家佣人,我们有权骂她。”
说话分析:无论发生了什么事,父母对孩子说:“她只是个保姆。”这样的话是极富阶级观念的,让孩子意识到她是佣人,我们雇她工作,我们就有权骂她!这样会让孩子不懂得尊重别人,不尊重保姆曾为家庭所付出的努力。试想这样的情况,如果是自己的孩子在家里犯了错,父母却怪保姆没照看好,这只会令孩子得不到适当的教导,甚至日后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懂得承担责任。
深远影响:如果父母在未了解事情真相前,只凭孩子的一面之词,就责备保姆,这会纵容犯错的孩子重蹈覆辙。
禁语6“居然在阿姨面前向我撒娇?等客人走了再罚你!”
说话分析:亲戚远道而来,孩子在别人面前撒娇,父母一时怒上心头,说出这样的话。一般来说,父母为免客人和自己尴尬,不便马上责骂孩子,准备等客人走了之后再说。可是由于父母和客人谈笑风生,把处罚的孩子的事忘得一干二净。不过如果父母认为孩子犯错却不立即处罚,等得太久,可能连孩子也忘了处罚的事。如果想取得惩罚孩子的效果,让孩子知错能改,就要立即处理,否则效果会大大减少。
深远影响:施行奖惩,都该即时处理,才能获得效用。幼小的孩子大都健忘,等得太久的惩罚,可能已把自己的过错忘得一干二净,另责罚的作用大大减少。
禁语7“那个孩子叫什么名字?我叫老师罚他!”
说话分析:父母接到孩子给人欺负的消息,心痛孩子,自然想保护他,为他出头。
不过,父母要知道,孩子说出自己的情况,往往是希望先得到父母的关心,父母应该以关怀的态度教导孩子如何去解决问题,而不是立即找老师代为出头。如果问题不是太严重,父母应该让孩子学会如何处理。如鼓励孩子把事情告诉老师,由老师来处理。记住:学习如何处理问题是孩子成长必须经历的阶段。
深远影响:因为小朋友间的争执时而有之,如果孩子每次遇到问题,都找父母出头,有谁还敢和他玩呢?这样只会令孩子变得更孤立。
篇3:教育孩子时,请少说废话
教育孩子时,请少说废话
在教育孩子时,很多家长都不厌其烦的告诉宝宝这是什么,那是什么,说了一大堆废话最后把孩子绕得更晕乎,其实这样的做法并不可取,育儿光有耐心还不够,还要有技巧,对于理解力还不够完全的孩子来说,废话说得越多,达到的育儿效果就越小,因此,在教育孩子时,请少说废话。
“我跟你说过多少遍了,你怎么又犯同样的错误……”,“这是‘1’,12345的‘1’……”这两个场景,对大多数为人父母者来说,大概不会陌生。
前者是愤怒的父母对犯错孩子的指责,而后者则是他们在对孩子进行“耐心教导”。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这两个场景中的孩子都会感到困惑,甚至根本不知道父母在说什么。国内知名幼儿教育家与心理学专家孙瑞雪在日前举行的第六届科学教育公益月全国巡回讲座上海站演讲时,用生动的事例告诉天下父母:“教育孩子时,请少说废话。”
育儿知识:批评时,需隔离人与事
“‘你怎么又做错了’、‘我告诉过你多少遍,你为什么不记住’……这些话,是大多数父母在孩子犯错时的‘常用语’。但他们可能不知道,这种表述方式除了宣泄自己的愤怒以外,既不能改变孩子犯错的事实,也不能帮助孩子改正缺点”,孙瑞雪说,对孩子的一味指责,只会使孩子觉得“我不够好”,时间一长,孩子势必会产生恐惧和自卑心理,难以获得“成长的能量”。她建议,在批评孩子时,一定要把孩子和事件隔离开,不能一味说“你这不好那不好”,而应该说“你不可以做这样的事”或者“你这样做不对”。这样,才可以使孩子明确知道自己错在哪里。
孙瑞雪称,临床上发现,许多家长在批评孩子时,往往是在发泄自己的情绪,而这些情绪又并非完全由孩子造成。孩子的错误行为,只不过是“导火线”而已。事实上,家长对孩子的责骂,有些是源于家长童年时的“心结”。心理学实验发现,不管是人和动物在对待自己的下一代时,总是重复自己幼时的遭遇。一位著名心理学家就曾归纳道:“当孩子被父亲打时,他毫无反抗之力,但是孩子的复仇,是从自己当了父亲开始的。”
“如果你爱你的孩子,那么,请控制你的废话。尤其是在孩子犯错时,不要对孩子倾泻自己的情绪”,孙瑞雪称,用最简单的语言,让孩子知道自己哪里错了就足矣。“还有一点,请父母记住要蹲下来跟孩子讲话,这样,孩子会感到自己是受到尊重的。”
育儿新知:启蒙时,切忌“喋喋不休”
“这是1,12345的1”,“这是红色,红旗的红,红汽车的红”……很多家长在给孩子启蒙时,总是喜欢不厌其烦地用不同方式对孩子说上N遍,但孙瑞雪称,这样的方式并不妥当,因为学龄前幼儿的`理解能力有限,因此,在给他们传授知识时,语言要非常简洁,让孩子“一听了然”。
孙瑞雪表示,很多父母训斥孩子时“排山倒海”,教育孩子时则“喋喋不休”,但他们忘记了孩子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有限,其理解能力也非常有限,使用冗长、复杂的语言,往往会他们感到困惑。因此,她建议家长在给幼儿启蒙时,也要控制自己的“废话”,在孩子看到数字或是颜色时,只需简单地告诉他们具体数字或颜色,先让孩子“对上号”,然后再考虑如何深化。
育儿技巧:孩子哭时,三句话最实用
孩子哭闹,恐怕是父母最头疼的事情了。孙瑞雪表示,三岁以前的孩子是缺乏理性的,所以很难用所谓的“道理”去说服他们,也很难给他们作出合乎逻辑的解释。“孩子哭时,一般是因为他们的情绪需要得到宣泄,等孩子哭完了,也就万事大吉了。”
孙瑞雪建议,孩子哭闹时,父母可以采用如下“三步曲”:第一是告诉孩子“我知道你很难过”,第二是告诉孩子“如果你难过,就哭吧”,第三是告诉孩子“如果你哭的话,我会陪着你的”。这样,孩子就会知道不管自己受了什么委屈,父母总会陪伴在身边。在感受到“抚慰”后,幼儿的情绪就会较快平复。
篇4:教育孩子时千万别翻旧账
教育孩子时千万别翻旧账
如何引导、帮助孩子度过青春叛逆期?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委员、北京东方国际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张秀云认为,青春期带点叛逆很正常,家长要理解,也要懂得把教育的目的隐藏起来,对孩子的教育要“以情动人、以情感人”。良药不一定要苦口,家长要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
心理学专家陈本兰认为,青少年还处于懵懂的年纪,自尊心和虚荣心都很强,家长和教师可适当地布置给孩子一点工作,让孩子承担一定责任,让他们体验到被尊重、被重视、被认可的快乐。信心增强了,责任感增强了,势必会在无形之中削弱叛逆的力量。
苏碧洋建议,面对孩子的种种叛逆行为,家长切忌直接说“不”。比如孩子说要买高档衣服,如果你说“不行,没门”,只能引发孩子的反抗心理,觉得父母无法沟通,不理解自己。而应开启沟通的大门,好好与孩子交流。要允许孩子犯错误,教育孩子不情绪化、不翻旧账、不侮辱人格尊严,以提问的方式疏导孩子,而非威严地提出要求。
篇5:教育孩子时要少说废话
教育孩子时要少说废话
“我跟你说过多少遍了,你怎么又犯同样的错误……”“这是‘1’,12345的‘1’,……”这两个场景,对大多数为人父母者来说,大概不会陌生。前者是愤怒的父母对犯错孩子的指责,而后者则是他们在对孩子进行“耐心教导”。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这两个场景中的孩子都会感到困惑,甚至根本不知道父母在说什么。国内知名幼儿教育家与心理学专家孙瑞雪在日前举行的第六届科学教育公益月全国巡回讲座上海站演讲时,用生动的事例告诉天下父母:“教育孩子时,请少说废话。”
批评时,需隔离人与事
“‘你怎么又做错了’、‘我告诉过你多少遍,你为什么不记住’……这些话,是大多数父母在孩子犯错时的‘常用语’。但他们可能不知道,这种表述方式除了宣泄自己的愤怒以外,既不能改变孩子犯错的事实,也不能帮助孩子改正缺点”,孙瑞雪说,对孩子的一味指责,只会使孩子觉得“我不够好”,时间一长,孩子势必会产生恐惧和自卑心理,难以获得“成长的能量”。她建议,在批评孩子时,一定要把孩子和事件隔离开,不能一味说“你这不好那不好”,而应该说“你不可以做这样的事”或者“你这样做不对”。这样,才可以使孩子明确知道自己错在哪里。
孙瑞雪称,临床上发现,许多家长在批评孩子时,往往是在发泄自己的情绪,而这些情绪又并非完全由孩子造成。孩子的错误行为,只不过是“导火线”。事实上,家长对孩子的.责骂,有些是源于家长童年时的“心结”。心理学实验发现,不管是人和动物在对待自己的下一代时,总是重复自己幼时的遭遇。一位著名心理学家就曾归纳道:“当孩子被父亲打时,他毫无反抗之力,但是孩子的复仇,是从自己当了父亲开始的。”
“如果你爱你的孩子,那么,请控制你的废话。尤其是在孩子犯错时,不要对孩子倾泻自己的情绪”,孙瑞雪称,用最简单的语言,让孩子知道自己哪里错了就足矣。“还有一点,请父母记住要蹲下来跟孩子讲话,这样,孩子会感到自己是受到尊重的。”
启蒙时,切忌“喋喋不休”
“这是1,12345的1”、“这是红色,红旗的红,红汽车的红”……很多家长在给孩子启蒙时,总是喜欢不厌其烦地用不同方式对孩子说上N遍,但孙瑞雪称,这样的方式并不妥当,因为学龄前幼儿的理解能力有限,因此,在给他们传授知识时,语言要非常简洁,让孩子“一听了然”。
孙瑞雪表示,很多父母训斥孩子时“排山倒海”,教育孩子时则“喋喋不休”,但他们忘记了孩子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有限,其理解能力也非常有限,使用冗长、复杂的语言,往往会他们感到困惑。因此,她建议家长在给幼儿启蒙时,也要控制自己的“废话”,在孩子看到数字或是颜色时,只需简单地告诉他们具体数字或颜色,先让孩子“对上号”,然后再考虑如何深化。
孩子哭时,三句话最实用
孩子哭闹,恐怕是父母最头疼的事情了。孙瑞雪表示,三岁以前的孩子是缺乏理性的,所以很难用所谓的“道理”去说服他们,也很难给他们作出合乎逻辑的解释。“孩子哭时,一般是因为他们的情绪需要得到宣泄,等孩子哭完了,也就万事大吉了。”
孙瑞雪建议,孩子哭闹时,父母可以采用如下“三步曲”:第一是告诉孩子“我知道你很难过”,第二是告诉孩子“如果你难过,就哭吧”,第三是告诉孩子“如果你哭的话,我会陪着你的”。这样,孩子就会知道不管自己受了什么委屈,父母总会陪伴在身边。在感受到“抚慰”后,幼儿的情绪就会较快平复。
篇6:教育孩子时应该避免这7个禁语
说话分析:很多父母以为这样说,就可以解决孩子之间的纷争。那些已经为人父母的,回想自己的童年,好象从小就是接受这样的教育,以为做哥哥姐姐的就应该让着弟弟妹妹,就算大的一方心里有什么不满,也只能逆来顺受。
其实解决孩子纷争的关键不在于他们年纪的大小,“公平”才是最重要的原则。父母应该换一个角度,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有爱护弟弟妹妹的责任,而不是一味没有原则地让步。
深远影响:若父母长期以这种口吻教育孩子,只会让大的一方对弟妹怀恨在心,渐渐成为手足间的芥蒂;而弟妹则会仗着自己年纪小,认为别人让他们是理所当然的,日后会不断犯错。
禁语2 “这是姐姐的玩具,妹妹玩自己的。”
说话分析:有时父母为避免孩子们争夺玩具,实行同一款玩具买两件,孩子就不会因为别人有自己没有而产生嫉妒心理。如果孩子间因为争夺玩具而发生纷争,父母便对她们说:“这是姐姐的玩具,妹妹玩自己的。”其实这种教导方法是治标不治本的,父母应该让孩子借着互相 分享玩具的时机,懂得体谅别人的需要,“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从而可以获得与别人分享的喜悦。
深远影响:如果父母经常让孩子意识到某些东西是自己的,某些是别人的,很容易让孩子建立起“楚河汉界”的观念,不懂得互相分享的重要,令孩子之间的关系疏远。
禁语3 “哪个乖就爱哪个。”
说话分析:家长不要以为对孩子这样说,就能把孩子驯服得服服帖帖。“谁乖就爱睡”反而会向孩子灌输“爱是有条件”的错误观念。父母让孩子觉得,只要表现好些、行为乖些,父母才会爱你一些。长辈这样的心态,会在不知不觉间加剧孩子们的竞争,为了争取长辈的爱,遮 掩自己的真性情,以各种方法来取悦长辈。一些自信不足的孩子往往会认为长辈的爱不可靠,愈加自卑。
深远影响:长此以往,孩子会为了讨好长辈和争取他们的爱而努力,令孩子怯于表现真我。即使孩子生活在应以真诚示人的家庭中,都仿如带着面具,活在无形的压力之下。
禁语4 “弟弟一个人呢,快去陪他玩玩,幼教之友《教育孩子时应避免这7个禁语》。”
说话分析:这种命令式的吩咐,只会令孩子反感。试想孩子正兴高采烈地做自己的事,可父母的一句话,孩子就要放下自己的事去陪弟弟玩,孩子当然会感到扫兴。即使孩子陪弟弟一起玩,也未必出自真心。相反,年长的孩子会觉得父母只顾及其他孩子的感受,却不理会自己, 这样无形中可能加深兄弟姐妹间的隔膜。
深远影响:如果父母经常忽视孩子的感受,只会令孩子和父母间的关系变差。父母若经常要孩子去做他们不愿意做的事,会令孩子产生强烈的不满情绪。
禁语5 “她是我们家佣人,我们有权骂她。”
说话分析:无论发生了什么事,父母对孩子说:“她只是个保姆。”这样的.话是极富阶级观念的,让孩子意识到她是佣人,我们雇她工作,我们就有权骂她!这样会让孩子不懂得尊重别人,不尊重保姆曾为家庭所付出的努力。试想这样的情况,如果是自己的孩子在家里犯了错, 父母却怪保姆没照看好,这只会令孩子得不到适当的教导,甚至日后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懂得承担责任。
深远影响:如果父母在未了解事情真相前,只凭孩子的一面之词,就责备保姆,这会纵容犯错的孩子重蹈覆辙。
禁语6 “居然在阿姨面前向我撒娇?等客人走了再罚你!”
说话分析:亲戚远道而来,孩子在别人面前撒娇,父母一时怒上心头,说出这样的话。一般来说,父母为免客人和 自己尴尬,不便马上责骂孩子,准备等客人走了之后再说。可是由于父母和客人谈笑风生,把处罚的孩子的事忘得一干二净。不过如果父母认为孩子犯错却不立即处 罚,等得太久,可能连孩子也忘了处罚的事。如果想取得惩罚孩子的效果,让孩子知错能改,就要立即处理,否则效果会大大减少。
深远影响:施行奖惩,都该即时处理,才能获得效用。幼小的孩子大都健忘,等得太久的惩罚,可能已把自己的过错忘得一干二净,另责罚的作用大大减少。
禁语7 “那个孩子叫什么名字?我叫老师罚他!”
说话分析:父母接到孩子给人欺负的消息,心痛孩子,自然想保护他,为他出头。
不过,父母要知道,孩子说出自己的情况,往往是希望先得到父母的关心,父母应该以关怀的态度教导孩子如何去解决问题,而不是立即找老师代为出 头。如果问题不是太严重,父母应该让孩子学会如何处理。如鼓励孩子把事情告诉老师,由老师来处理。记住:学习如何处理问题是孩子成长必须经历的阶段。
深远影响:因为小朋友间的争执时而有之,如果孩子每次遇到问题,都找父母出头,有谁还敢和他玩呢?这样只会令孩子变得更孤立。
篇7:家长教育孩子时应要做到三不四要
家长教育孩子时应要做到三不四要
很多家长为教育不好自己的孩子而苦恼,专家建议不妨先从“三不四要”开始做起。
“三不”是:
1.不要老把自己的孩子与别人家的孩子比较。这样容易让孩子产生自卑心理,更不利于亲子关系的培养;
2.不要把孩子的学习成绩挂在嘴边。家长重复这种无效的方式只能让孩子更厌倦学习, 产生精神沟通障碍,回避与父母交谈;
3.父母不要当着孩子的面互相指责。给孩子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成长环境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很重要。
“四要”是:
1.家长要学会用放大镜看孩子的优点。孩子得到父母的认可,可以培养“阳光心理”,从而让孩子更自信;
2.家长要学会与孩子沟通的技巧。关注孩子的心情和感觉比关注成绩更重要;
3.家长要寻找与孩子共同的兴趣和爱好。这样才能与孩子找到共同的话题,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4.家长要与孩子交朋友。家长要放下架子,与孩子平等相处。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并将孩子作为独立的个体,尊重孩子,包括尊重他们的情感、意愿以及他们的隐私。
篇8:教育孩子时爸妈应扮好红白脸
教育孩子时爸妈应扮好红白脸
核心提示: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常常会出现爸妈意见不一致的情况,有时候甚至会在孩子面前相持不下。心理学家建议,父母的角色虽然不同,但是在教育孩子上应该意见一致,父母要办好“红白脸”。
晚饭后,爸妈带着5岁的睿睿下楼散步。路过一个花坛,睿睿顺手把里面的一朵花摘了下来。爸爸看到后,立马板起脸严厉批评:“花坛里的花是大家 的,你怎么能这么自私地摘下来呢!”妈妈却马上拦着爸爸说:“这算啥事啊!孩子只是觉得好玩,别人家小孩也摘。”结果第二天,居委会王阿姨找上门来,说睿 睿又去摘花了。
上述例子中,父亲过于严厉,母亲过于袒护,事实上双方都欠妥。在家庭教育中,夫妻最常用的方法就是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针对同一件事,双方实质看 法一致,但态度上,一个人严厉批评,另一个较温和。这与我国家庭教育里“严父慈母”的传统较类似。这种教育方法若使用得当,既能让孩子明白哪些行为或习惯 是不被允许的,又能避免批评过于严厉;若使用不当,可能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对于明显错误的事情,若一方批评、责罚,另一方态度过于暧昧,甚至袒护,孩子就会形成一种错觉:“我做的不一定是错的.,因为妈妈(或爸爸)没有批评我, 而爸爸(或妈妈)老看我不顺眼,爱指责我。”这样,孩子很难省过纠非,不利于孩子正确地认识自己的行为,还可能让孩子把一方当靠山,变得有恃无恐,甚至加 深亲子间的误会,给夫妻之间制造矛盾。这种教育模式还容易让孩子产生这样的困惑:“一个让我干,一个不让我干,我到底该听谁的呢?”
建议对明显错误的事情,比如乱摘花、没礼貌、欺负人等,家长一定要统一意见,严肃指出这是不应该做的。对那些模棱两可或非原则性的事情,比如不 小心打破碗、认生不肯喊人、偶尔不愿睡觉等,不妨采取“红脸白脸”的做法,但要错开时间。比如不愿睡觉,不妨爸爸先来严厉指出“再不睡觉明天就起不来 了”,过一会妈妈再来安慰宝宝,哄他睡觉。值得注意的是,用“红脸白脸”法教育子女时,基本立场要尽量保持一致。如果双方有分歧,最好先私下交谈,达成一 致后再教育孩子。
篇9:接孩子时应注意的问题教育心得
每到放学之际,总能看到许多家长带着零食、饮料在幼儿园门口等着接孩子,一看到孩子就将好吃的、好喝的塞过去,或者盯着孩子刨根问底……这些都会潜移默化地让孩子对上幼儿园产生排斥感,不利于孩子熟悉适应新环境,也不利于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和性格。那么在接孩子时家长应该具体注意哪些问题呢?
不宜“饮料等待”
一些家长担心孩子在幼儿园喝水不够,每天都带上甜饮料去接孩子。其实在幼儿园,老师每天都会定时提醒孩子喝水,绝大部分孩子在幼儿园都能养成喝足量白开水的良好习惯。家长如果带饮料给孩子,反而会干扰孩子养成喝白开水的好习惯。
不宜“零食补偿”
由于担心幼儿园的饭菜不合孩子胃口,孩子会吃不饱,许多家长会给孩子准备一大堆零食,任其挑选。这样做的结果只会促使孩子不好好地吃晚饭,因为知道每天有零食补充,孩子在幼儿园吃饭时也会留有余地。
不宜“迁就放纵”
孩子刚上幼儿园,有些不适应、不愉快,发点小脾气也是正常的,此时家长不要以同情的态度对待他,而应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使其情绪好转,或者帮助孩子正确地看待所遇到的事情,排解掉孩子心中的不快。
不宜“刨根问底”
孩子离家一整天,家人难免惦念,但接到孩子后,不要围着孩子问“老师对你好不好”“有没有人欺负你”之类的话。孩子的情绪会受客观环境的影响,家长的紧张会直接影响到孩子,不仅会使孩子厌烦,也会使孩子产生焦虑情绪,并强化孩子对幼儿园的`反感。
不宜“偏听偏信”
由于刚上幼儿园的孩子,常常会把想象和现实混淆,他们有时会说出与事实不符的答案。比如当孩子之间发生不愉快的事情时,他往往会说“某某小朋友打我了”,遇到这种情况,家长可以先通过老师侧面了解情况,而不要直接对孩子说:“这还得了,我去找老师。”此外,孩子还经常会将问题的结尾作为答案,比如家长问:“你今天尿裤子了吗?”孩子会回答:“尿裤子了。”家长问:“你吃没吃饱?”孩子会回答:“没吃饱。”因此,建议家长注意问话方式,并多与老师沟通,客观地了解孩子的在园状况,以免产生不必要的误会。
篇10:教育孩子时家长不适合护短
教育孩子时家长不适合护短
有的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喜欢“护短”。孩子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家长总认为孩子不懂事,大了自然就变好了。
11岁的小建是某小学五年级学生。由于家长的娇惯,小建一向不遵守学校的规章纪律,对老师和同学也缺少尊重。他上课爱缠着同学讲小话,课间经常和同学发生摩擦,受到老师批评时,也是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
一日班上测验,新来的实习老师监考。当这位老师提醒学生注意考试秩序时,小建竟指着老师对同学说:“考试秩序谁不知道啊,老师像个白痴!”
老师严厉批评小建后,将其家长请到学校。可是没等老师反映完孩子的情况,家长便不耐烦地说:“我伢说他没做错事,肯定是老师对孩子有看法才这么说。”甚至责怪老师不该批评孩子。
有的家长总认为自己的孩子完美无缺,和老师沟通时,总是站在孩子的立场为其辩护,却不正视孩子的毛病和缺点。
成功的家长往往是既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又能正视其缺点,而不会对孩子无原则地溺爱。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应该做“尊师重教”的表率,如果家长对老师都不尊重,孩子又怎会尊重老师呢?
几位家长带着孩子在一家幼儿园里玩耍。其中有两个四岁的小女孩儿在滑梯上嬉闹,可能因为在玩闹中发生了碰撞,一个小女孩儿打了另一个一下,另一个小女孩儿就还手也打了一下,几个回合下来,其中一个就哭了。这时,孩子的哭声引来了在不远处的家长,她气冲冲地问女儿是谁打哭她的。被打哭的小女孩儿见有老妈撑腰,立刻停止了哭闹,指了指把她弄哭的小女孩儿。
令人吃惊的.是,这位家长气冲冲上去就给了打人的小女孩儿两个嘴巴,小女孩儿的脸顿时红肿起来,很快“哇”的一声大哭起来。这时小女孩儿的爷爷也跑了过来,见孙女被对方家长打了,气不打一处来,就和对方家长争吵起来。对方家长起先还不肯承认打孩子的事,后来又改口说:“打了又怎么样?打了又怎么样?”
本来小孩儿在一起打闹很正常,但不能因此就迁怒于别人家的孩子,大人更不应该动手就打才四岁的孩子,这样护短太出格了。要改变孩子,家长首先必须承认孩子身上的问题,并从中去发掘孩子存在问题的根源,只有这样才能对症下药,一味地护短只会令孩子的问题越积越多。
有一个民间传说:古时候有个小孩儿非常顽皮。一次爬上大树玩耍,一时内急,来不及下树方便,就站在树上撒尿。正巧一个大善人路过被尿了一身,抬头一看是个小孩儿,又怕吓着小孩儿,就招手把他叫下来,给他精美的食物吃,还夸他勇敢。
小孩儿得到鼓励,以后常爬上大树向过往的行人撒尿玩耍。受害人有谩骂的,有找家长论理的,其家长却说小孩子不懂事等等,一味袒护孩子。由此小孩子更加肆无忌惮,专门故意搞恶作剧。
有一天,一个大恶人路过,也被尿了一身。他一声不吭,招手示意小孩儿下来。小孩儿以为又有好吃的,就从树上下来了,走到对方面前。谁知大恶人竟伸手拔出刀,一刀就把小孩儿砍死了。孩子的家长哭天喊地,后悔没好好教育孩子,落得如此结果。
这虽然只是一个传说,却说明了家教的重要性。一个孩子的成长离不开良好的家庭教育,父母首先要教育孩子懂礼貌、懂规矩,不能只是护短。而日常生活中却经常看到只护短不教育的家长,这不能不让人担心!
古人说“慈母有败子,严家无悍虏”。是说父母对孩子娇惯溺爱、袒护姑息,就会养成败家之子;而家法比较严格的家庭里,就不会出现不服管教的孩子。梁朝时期,车骑大将军王僧辩的母亲魏夫人,“性甚严正”,从儿子小时候就管教得特别严格,毫不娇惯溺爱。以致儿子王僧辩“为三千人将,年逾四十”的时候,其母魏夫人只要看到他在执行公务中有过错,感到稍不如意,还会骂他。因此,王僧辩“能成其勋业”,很有作为,受到人们的称赞。
常言说,寸有所长,尺有所短。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孩子有优点、长处,也有缺点、短处。缺点和短处克服了,本身就是一种进步,也有利于发扬优点和长处。如果对缺点和短处漠然置之,不管不教,就等于默许。这样,优点和长处也保持不住。假如家长有意替孩子掩饰缺点和短处,孩子就会以非为是,有恃无恐,弄不好将来就会酿成大错。即俗话说:“小洞不补,大洞吃苦。”
★ 管理案例编写范文
★ 试卷讲评教学反思
★ 小学生写检讨书
【教育孩子时应该要避免的错误做法(共10篇)】相关文章:
初中班主任经验总结2023-09-02
解决隔代教育问题的十大妙招2023-08-15
读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有感2022-05-02
尹建莉经典语录语句2023-10-25
班主任经验交流发言稿2023-12-30
优秀班主任经验发言稿2023-04-02
班主任工作总结高中2023-04-11
家长教育孩子一定要注意其心理2023-09-03
班主任经验总结论文2023-06-27
班主任经验交流校长发言稿2022-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