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导学稿(精选10篇)由网友“小王小王”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湖心亭看雪》导学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湖心亭看雪导学稿
湖心亭看雪导学稿
《湖心亭看雪》这篇文章的白描手法及融情于景于事的写作特色有哪些?其作用是什么?
【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感受艺术境界。
2、深入了解本文写景的特点——白描手法,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3、背诵并默写全文。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充分预习课文,自查工具书,认记字词,疏通课文大意。
2、要充分预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勾画文中重要的文言字词和语句,自主进行解释和翻译。
3、认真研究导学案,独立思考,限时30分钟完成;规范书写,运用好双色笔;小组合作探究,答疑解惑。
【知识链接】
本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湖、山、游人,共同构成了一幅画面感极强的艺术境界。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他的小品文可谓名副其实,长的不过千把字,短的仅一二百字,笔墨精炼,风神绰约,洋溢着诗的意趣。以隽永见长,寥寥几笔,意在言外,有一唱三叹之致,无捉襟见肘之窘。他擅长写景和表现士大夫的闲情逸致,文笔清新活泼,趣味盎然。他继公安三袁(袁宏道、袁中道、袁宗道)之后,以清淡天真之笔,写国破家亡之痛,寓情于境,意趣深远,算得晚明散文作家中一位成就较高的“殿军”。他一生著作颇丰,今存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石匮书》等。
【自主学习】
1、给加点字注音:
更定( )拏( )毳衣 ( ) 雾凇沆砀( )( )( ) 一芥( )铺毡( ) 更有此人( ) 喃喃( ) 长堤( )
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人鸟声俱绝( ) (2)是日 ( ) (3)更定( ) (4)余拏一小舟( )
(5)拥毳衣炉火( )(6)雾凇沆砀 ( )(7)上下一白( ) (8)焉得更有此人( )(9)强饮三大白( )( ) (10)莫说相公痴( )
(11)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
3、解释多义词:
(1)白:上下一白( ) 三大白( )
(2)余:余住西湖( ) 上下十余里( )
(3)大:大喜( ) 三大白( )
(4)是:是日更定( ) 是金陵人( )
(5)绝:人鸟声俱绝( ) 绝巘多生怪柏( )
(6)更:时日更定( )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更有痴似相公者( )
4、用原文回答问题:
(1)文中写看雪的时间、地点、天气状况的句子是:
(2)文中具体描写雪景的句子是:
5、翻译句子: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3)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6、结合文意写诗句: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痛饮。
【合作探究】
7、作者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怎样的天气环境中去看雪的?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8、作者的“痴”表现在哪里?
9、 “独往湖心亭”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及舟子的喃喃自语是否矛盾?
10、“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这一句是从什么角度写雪的?如何体会句中的“绝”字?
11、文中“独往湖心亭看雪”的“独”字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12、文章结尾舟子的话有什么含义
13、对“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中几个“一”,结合文章内容,怎样理解?
14、遇客后“强饮三大白”,为何?
15、问姓名答地点是何道理?为何不提及姓名?
16、为什么说湖中人比“相公”更痴?
【课堂练习】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17、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湖中人鸟声俱绝( ) (2)拥毳衣炉火( )
(3)与余舟一芥( ) (4)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
18、(1)概括画线部分的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部分采用了_______和___________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2)作者写雪景,为什么要着力去写堤、亭、舟、人?
(3)量词“痕、点、芥、粒”的作用是
篇2:《湖心亭看雪》导学稿
【学习目标】
1、利用注释或工具书,借助旧知,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2、理解白描手法及融情于景于事的写作特色,并说出其作用。
3、用普通话准确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4、感悟作者雅趣和孤高自赏情怀。
【学习重点】
1、积累文言词语,背诵课文。
2、学习融情于景于事的写作特色。
【学习难点】
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白描手法),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自主预习案】
1、了解作者。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明末清初山阴(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不仕——不想给清廷做事。这说明他有深深的故国之思。)
著作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他是明末小品文的代表作家。其作品多回忆往日生活,寄寓着故国之思,也流露了不少伤感情绪,写的清丽活泼,细腻生动,极富诗情画意。
《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代表作,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作者把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文中,看似不着痕迹,实际上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毳衣( ) 雾凇( ) 沆( )砀( ) 打更( ) 铺毡( )
【课内探究案】
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关于西湖的诗句,同学们能背诵多少?(学生背诵)
师:是啊,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寒冰一片,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和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本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见上文)
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一)、译读。
1、教师范读。
2、指导学生自读。
第一遍:重在整体感知,注意语音(正确、流畅);第二遍:重在体味情感,注意语流(节奏、停顿、快慢);第三遍:重在进入情境,注意语气(轻重、抑扬、抒情性)。
3、疏通文意。
①自读:参照脚注、利用工具书、回顾旧知、结合语境、自我揣摩。
②同桌间讨论交流,质疑解难,教师巡视指导。
③提示以下词语,帮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
上下一白(副词,全) 客此(动词,客居)
鸟声俱绝(动词,消失) 强饮三大白(勉强)
④学生齐读课文。
(二)、疑读。
4、为什么作者在初更时分驾舟游西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湖上长堤、湖心亭、小舟,在作者笔下为何是“一痕”、“一点”又“一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开头说“独往湖心亭”,后来又写道“舟中人两三粒”,是不是矛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研读。
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解决疑难,教师相机点拔、指导。
7、本文题目为《湖心亭看雪》,为何第2段却详写湖心亭的奇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问其姓氏”,“客”却末答姓氏,仅写其籍贯及来由,这是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舟子用“痴”字来形容作者,这个“痴”字有什么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品读。
10、用“去字法”品精美语言。
①古人讲“惜墨如金”,“天与云与山与水”拖沓, “与”字啰嗦,不如“天、云、山、水”简洁,你们说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如果把“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删掉好不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用文中的一个字概括概括张岱形象,体现在哪里?具体分析一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有什么言外之意。以这样的句式说“湖中居然有此____ 人”;或者用现代汉语说也可以。
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本文是如何融情于景于事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异同。假设时空倒流,张岱在湖心亭上遇到钓鱼的柳宗元,你认为张岱会视他为知己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背读。
指导学生抓关键词,熟读以达到背诵。
结束语:同学们,孤舟一寒士,独品满湖冰。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有一名诗,送给大家,你们再细细去品张岱之痴吧: 满纸荒唐言, 一把心酸泪。都言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三、结合目标,有效训练。
15.给下列字词注音。
毳衣( ) 雾凇( ) 沆( )砀( ) 打更( ) 铺毡( )
16.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①更定( ) ②湖中人鸟声俱绝 ( )
③客此 ( ) ④及下船 ( )
⑤独往湖心亭看雪( )⑥雾凇沆砀( )
⑦焉得更有此人( ) ⑧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
篇3:湖心亭看雪导学案
湖心亭看雪精品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4.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教学重点
1.在深入理解写景特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2.描写手法——白描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一、预习导航:
本文选自《 》,作者( ),字宗子,又字石公,号( ),是明末清初人,少为富贵子弟,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明亡后不仕,人山荐书以终。其作品主要有《 》《 》(了解即可)等。
2.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更定( )拥毳衣( )崇祯( )雾凇( )沆砀( )一芥( )铺毡( )强饮( )余拏一小船( )
3、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节奏和感情基调,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二、课内探究
(一)读/背第1段。然后做下列练习。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 )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
是(这)日更定(),余拏()一小船,拥( 穿着,带着 )毳衣( )炉火,独(独自 )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 全,都)白(白色)。湖上影子,
惟长堤一( 数词 )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哪里,
怎么)得更( 还 )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 )饮三大白( )而别,问
其姓氏,是(表判断,是)金陵人,客(名词作动词,客居)此。及( )下船,
舟子( )喃喃曰:“莫说相公( )痴,更(更加)有痴似相公者!”
1.用文中词语填空。
(1)看雪的时间:凌晨
(2)看雪的地点:湖心亭
(3)看雪的人物:我及在湖心亭上碰到的两人
(4)看雪的氛围:寂静、空旷、混沌、孤独的氛围
(5)看雪的方式:划一小船独往
(6)看到的雪景:白茫茫一片
2.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的年号,你能说出其中有何深意吗?.
明思宗朱由检 怀念故国的深情
3.“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画面)?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作用: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作铺垫。
4“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表现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作伏笔。
5“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什么景象?
.显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混濛一片,举目皆白的景象。
6.“强饮三大白而别”“拉余同饮”两句中“强”和“拉”二字表现出人物什么感情?.“强”表现作者的喜悦和豪爽心情;“拉”表现客人的喜悦心情。
7.作者引用舟子的话有什么用意?作者为何要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
*①作者引用舟子的话包含了对“痴”字的赞赏,作者的确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衬托作者深夜偶遇知音的惊喜心情,表明作者不虚此行,深夜赏雪,收获颇大,印象极深。 ②画龙点睛,深化意境。对此迷人雪境,“痴”情人不只“我”一个,这也是一种巧妙的侧面烘托。.
8. 哪些动词表现作者的“痴”? “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什么心情?
*①拿、拥、往、看 ②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 ③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9.作者写雪景,为什么要着力去写堤、亭、舟、人?
这样写不但丰富了文章的内涵,而且绘景写人,相映成趣,西湖的雪景因为有了人的活动,更具生气与魅力。
10.结合全文来看,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以记叙开头,以议论结尾,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静中有动,寂中有声。
11.写赏雪,却写到亭上金陵人饮酒的.场面,多余吗?为什么?
不多余。因为写湖心亭上两个金陵人对坐饮酒、“余”被邀勉力喝三杯的情景,为文章开出另一境界,给人以一种欣逢知己的惊喜。是“看雪”行动的延伸。能够真实地体现作者喜极而悲的情绪变化。
一、巩固题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1)是日更定矣 ( 这 ) (2)拥毳衣 ( 穿着 )
(3)上下一白 ( 全白 ) (4)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强:尽力。 白:酒杯 ) (5)是金陵人,客此。( 在此地客居 )
2、指出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项( A )(2分)
A、拥毳衣/蜂拥而来(穿着/拥挤,挤在一起)
B、客此/客死他乡(客居)
C、是日更定矣/三更半夜 (古代夜间计时单位)
D、上下一白/通计一舟 (全)
3、翻译句子。(6分)
(1)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2)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
(3)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4.解释加点的多义词的意义和用法。
一:上下一白________ 长堤一痕________
更:是日更定________ 更有痴似相公者________
是:是日更定________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________
绝:湖中人鸟声俱绝________ 与妻子邑人来此绝境________
5、这篇写景散文皆情景交融,自然成章,毫无雕琢之感。写出了雪后西湖之景( )的特点。凝静清绝 开阔辽远、纯洁静谧、清新淡雅
6、《湖心亭看雪》和《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写景与人的活动所用的描写手法有何不同?
《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手法,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以景衬人。 7、《湖心亭看雪》和《江雪》都描写了雪景和人的活动,但所表达的感情完全不同,请简要分析。
《湖心亭看雪》表达的是作者清高自赏和淡淡的愁绪,《江雪》表达的是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8、文中结尾舟子说作者痴,你如何理解作者的“痴”?(2分)
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逸致。 9、《爱莲说》中也有含“独”字且意蕴相同的句子,请写出一句。
晋陶渊明独爱菊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二、模拟题
10、指出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 B )
A、是日更定矣/实是欲界之仙都(这/表示加重语气,有“的确”、“实在”的意思)
B、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更有痴似相公者(还)
C、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锄强扶弱 (尽力/强暴)
D、上下一白/余强饮三大白而别(白色/酒杯)
11、下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2分)
A、本文以精炼的笔墨,记叙了作者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所看到的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
B、“独往湖心亭看雪。”句中的“独”字体现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也反映出他文人雅士式的孤傲。 C、本文用白描手法,勾勒写意,使西湖奇景与游者雅趣相互映照。 D、本文主要表达了作者孤芳自赏的厌世之情。(厌世之情不显明) 12、翻译: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2分)
拉着我一同饮酒。我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 13、用原文回答。(2分)文中叙写亭中奇遇时,“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表现了作者的喜悦之情和豪爽之情。文末的“痴”与开头的“ 独往湖心亭看雪 ”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14.写景是游记的重点,试用自己的话将湖中雪景描绘出来。
平静的湖面上弥漫着水汽凝成的冰花,站在船头,向远处望去,高处的天与云,远处的山和水,浑然一体,一片白茫茫的景象。如果立在岸上,湖上能看得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我的一叶小舟及船上的两三个人影罢了。(能全面描绘出文中所写景物,语句连贯通顺)(直接翻译原文也可)
[内容] 本文是清代张岱写的一篇游记。文章用清新淡雅的笔墨,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人的雅趣。湖、山、游人,共同构成了一种画面感极强的艺术境界。
1、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时间是“崇祯五年十二月”,作者仍旧使用明代的纪年,说明在他心目中明代始终是没有灭亡的(体现了对故国往事的怀恋的心态)。
西湖经历三天大雪后,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人声鸟声俱绝,空阔的雪景使天地间呈现出一股肃杀的冷寂来。而作者偏偏选择此时去赏雪,可见他此时的心态及与众不同的情趣。 ‚
独往湖心亭看雪。‛—— 一个“独”字,一方面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游人极少,所以作者以为唯独自已喜欢出游赏雪;另一方面又充分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反映出他文人雅士式的孤傲,表明他的心态不同常人,暗示了他的“痴”,为下文作伏笔。(后文写到的“舟中人两三粒”“有两人铺毡对坐”,文章末尾还出现舟子,可见他并不“独”。)
‚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使用白描手法,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正是茫茫雪境中的亮点。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就包含了诸多变化,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地写出了人与自然共同构成富有意境的艺术画面,表现出悠远脱俗的趣味,表现了人与自然在精神上的统一与和谐。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有“酒逢知己千杯少”“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之意,写出了赏雪时天涯遇知音的惊喜之情。作者写“两人”“大喜”,即写自己大喜,写“余强饮三大白”,即写两人畅饮,此处使用互文手法,使行文有变化。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此时才匆匆交代了友人的情况,这样写一方面是由于张岱是性情中人,最关注的是朋友之间在情致心灵方面的沟通,至于朋友的身份地位、官职爵里等世俗的问题并不在意;另一方面能够真实地体现作者喜极而悲的情绪变化,询问对方身份之时,也是彼此分别之时,有缘相聚实非易事,此刻一别也许就难以再见,这怎么能不叫人遗憾!
7、‚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以舟子的话收束全文,舟子说作者“痴”,体现了俗人之见,但“痴”字又是对张岱最确切的评价: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作者引用舟子的话包含了对“痴”字的称赏,同时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的淡淡愁绪。
[情感](1)对故国往事怀恋的淡淡愁绪。 (2)遗世独立,清高自赏。(3)天涯遇知音的愉悦。
[写法](1)白描手法。(2)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3)互文手法。
篇4:湖心亭看雪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2.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
3.赏析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4.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5.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作者的语言风格。
学习重点:
1.赏析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2.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作者介绍: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侨寓杭州。其家自曾祖以来,均为显宦。他早年过着精舍骏马,鲜衣美食,斗鸡放鹰,弹琴吟诗的贵公子生活。喜游山水,通晓音乐戏剧,一生未曾仕宦。明亡后,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从事著述。
典型例题: 问题一:记叙看雪的背景、时间、天气有何作用?
本文开篇叙事,交代看雪的时间及背景,“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朴实的记叙,交代了一个不寻常的人。写不一般的纪年方法、不一般的时间、不一般的天气,都是突出“独,,字。‘‘独”,不仅强调数量(只有自己一人);更写出了作者,与众不同心态与情趣。
一、基础部分
1.解释加点的词。
(1)湖中人鸟声俱绝________ (2)是日,更定矣________(3)惟长堤一痕________
(4)舟中人两三粒而已________(5)是金陵人,客此________(6)及下船________
(7)湖中焉得更有此人_______ 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2)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3.解释加点的多义词的意义和用法。
一:上下一白________ 长堤一痕________
更:是日更定________ 更有痴似相公者________
是:是日更定________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________
绝:湖中人鸟声俱绝________ 与妻子邑人来此绝境________
二、阅读
(一)阅读下文,完成4~8题。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4.填空:张岱,字_______,号_______,_______(朝代),_______(籍贯)人。有著作《_______》和《________》等。
5.分析“绝”字的妙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1)概括画线部分的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部分采用了_______和___________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2)作者写雪景,为什么要着力去写堤、亭、舟、人?
(3)量词“痕、点、芥、粒”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作者写赏雪,却写到亭上金陵人饮酒的场面,多余吗?为什么?
8.作者为何要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
(二)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4.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 的年号,你能说出其中有何深意吗?
5.“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
6.“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7.“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什么景象?
8.上文画线句子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特点?
(三)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9.补出下列语句的省略成分。
( )到亭上 ( )大喜曰 ( )是金陵人 客( )此
( )拉余同饮
10.“强饮三大白而别”“拉余同饮”两句中“强”和“拉”二字表现出人物什么感情?
11.文中引用舟子的话有何用意?
12.“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什么心情?
13.结合全文来看,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篇5:湖心亭看雪导学案
一、知识点拨与学法引导
(一)整体感知
1、作者介绍: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侨寓杭州。其家自曾祖以来,均为显宦。他早年过着精舍骏马,鲜衣美食,斗鸡放鹰,弹琴吟诗的贵公子生活。喜游山水,通晓音乐戏剧,一生未曾仕宦。明亡后,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从事著述。
本文是作者在明朝灭亡后怀恋故国往事所做的山水小品文。文章起笔交代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及天气状况,显示出自己与众不同、超凡脱俗的情趣;随后具体描述看雪的经过,描绘了一幅绮丽的风光图画,叙述一段知己天涯相遇的传奇故事,进一步突出独抱冰雪之操守和孤傲自赏之情调,透露出人生知己难再逢的惆怅之意;最后借用舟子的话作结,再次自我欣赏,化解心中淡淡的愁绪。全文语言精练,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较好的表达了主题。
2、注音:更定(gēng) 拥毳衣炉火(cuì)雾凇(sōng) 沆砀(hàng dàng) 喃喃(nán) 莫说相公痴(chī)
3、解词:余住西湖(第一人称代词“我”)是日更定(这)拥毳衣炉火(鸟兽的细毛)上下一白(全)焉得更有此人(焉,哪能。更,还。)客此(在此地客居)
(二)学法导引1、反复诵读,感悟文章写景使用白描的特点和表现出来的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淡淡的哀愁。
2、查找资料,了解作者生平思想及明朝灭亡、清朝建立的那段历史,更好地把握主题。
3、与《观潮》作比较阅读,体会白描与工笔勾勒(细描)的区别。
(三)审美欣赏
奇景与雅趣和谐统一的意境美
江南少雪,西湖当不例外,然西湖竟大雪三日,当为奇事,人多蛰居,为我出游,不随波逐流之高洁情怀显露无遗。因此,我也得以观赏雪后西湖之奇景:天、云、山、水相接,迷茫一篇,白雪皑皑,点缀以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舟子一芥,人三两粒,则一幅意境深远的山水画展现在眼前,而在物我两忘的奇景中又结识知己,其喜悦之情,雅致知趣,溢难以言表,只能用心灵去默默感受,这样的奇景及雅趣与作者张岱在明朝灭亡后消极避世,专心从事著述的心境相合,作者借回忆旧日往事所现之景,表达清高自赏的感情与淡淡的哀愁,可谓“身与事接而境生,物与人接而情生。”
(四)重难点突破
1、【重难点语句】
⑴、文章写于明朝灭亡后,却用明代的纪年,有何深意?
〖解析〗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胡马依北风,越鸟朝南枝”,这是中国古代文人常有的情感,联系作者生平思想可以看出答案。
〖参考答案〗 说明在作者的心中明代始终没有灭亡,不忘故国之情永在。
⑵、文章开头写“独往湖心亭看雪”后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而后又写到“到亭上,有两人铺毡而坐”。这样写从情节上看有什么作用?
〖解析〗 “独”字与后文出现的几个人看起来是矛盾的,实则是作者故意为之,一方面作者颇为自高,在他看来舟子虽然存在犹如不在,而下文亭中遇知音出人意料,正是情节设置的需要。
〖参考答案〗 开头用“独”字一方面表明自己超凡脱俗的一面,更是在有意铺垫,为下文湖心亭上有知音蓄势,使文章波澜顿现。
2、【重点难点分析】
⑴、写湖心亭景色的句子:“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透出了由湖心亭观雪之壮观景色,“两三粒”映出了天地之浩瀚。
⑵、点明主旨的句子: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本文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叙事是行文的线索,用俭省的笔墨交代了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天气状况;着重记述赏雪的具体经过,突现人与自然在精神上的统一与和谐。在看雪过程中,抓住景物──夜色中雪景的特点,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正是茫茫雪境中的亮点,作者以准确的感受体会到简单背后的震撼力,宇宙的空阔与人的渺小构成了强烈的对比,景物因此有了内容。文章叙事重在抒情,选择三天大雪后、人迹鸟声俱绝时、肃杀冷寂气氛中赏雪,作者的心态与情趣可见一斑;写景从人的感受入手,从人的.角度写景,将人和景有机地结合起来,人的参与,给有可能显得冷清、单调的景物注入了生机,而人与景的融合,正是本文的特色。
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凌晨后,我划着一叶扁舟,穿着毛皮衣服、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亭子上,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拉着我一同饮酒。我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回来时)下了船,船夫嘟哝道:“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3、疑难解析
1、文中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况且文章末尾舟子还出现了,这是不是矛盾?
这里并不是作者行文的疏忽,而是有意为之。在作者看来,芸芸众生不可为伍,比如舟子,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反映出他文人雅士式的孤傲。
2、词类活用:
⑴ 客:名词用作动词,指客居。例句: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⑵ 芥:名词,小草;在文中用作状语,像小草一样的微小。例句:与余舟一芥。
典型例题:记叙看雪的背景、时间、天气有何作用?
本文开篇叙事,交代看雪的时间及背景,“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朴实的记叙,交代了一个不寻常的人。写不一般的纪年方法、不一般的时间、不一般的天气,都是突出“独,,字。‘‘独”,不仅强调数量(只有自己一人);更写出了作者,与众不同心态与情趣。
二、自学阶梯评估 达标训练
一、基础部分
1.解释加点的词。
(1)湖中人鸟声俱绝________ (2)是日,更定矣________(3)惟长堤一痕________
(4)舟中人两三粒而已________(5)是金陵人,客此________(6)及下船________
(7)湖中焉得更有此人_______ 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2)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3.解释加点的多义词的意义和用法。
一:上下一白________ 长堤一痕________
更:是日更定________ 更有痴似相公者________
是:是日更定________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________
绝:湖中人鸟声俱绝________ 与妻子邑人来此绝境________
能力提高
二、阅读
(一)阅读下文,完成4~8题。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4.填空:张岱,字_______,号_______,_______(朝代),_______(籍贯)人。有著作《_______》和《________》等。
5.分析“绝”字的妙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1)概括画线部分的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部分采用了_______和___________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2)作者写雪景,为什么要着力去写堤、亭、舟、人?
(3)量词“痕、点、芥、粒”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作者写赏雪,却写到亭上金陵人饮酒的场面,多余吗?为什么?
8.作者为何要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
篇6:《湖心亭看雪》导学案
《湖心亭看雪》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利用注释或工具书,借助旧知,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2、理解白描手法及融情于景于事的写作特色,并说出其作用
3、用普通话准确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4、感悟作者雅趣和孤高自赏情怀
【学习重点】
1、积累文言词语,背诵课文
2、学习融情于景于事的写作特色
【学习难点】
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白描手法),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自主预习案】
1、了解作者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明末清初山阴(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不仕——不想给清廷做事这说明他有深深的故国之思)
著作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他是明末小品文的代表作家其作品多回忆往日生活,寄寓着故国之思,也流露了不少伤感情绪,写的清丽活泼,细腻生动,极富诗情画意
《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代表作,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作者把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文中,看似不着痕迹,实际上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毳衣( ) 雾凇( ) 沆( )砀( ) 打更( ) 铺毡( )
【课内探究案】
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关于西湖的诗句,同学们能背诵多少?(学生背诵)
师:是啊,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寒冰一片,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和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本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见上文)
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一)、译读
1、教师范读
2、指导学生自读
第一遍:重在整体感知,注意语音(正确、流畅);第二遍:重在体味情感,注意语流(节奏、停顿、快慢);第三遍:重在进入情境,注意语气(轻重、抑扬、抒情性)
3、疏通文意
①自读:参照脚注、利用工具书、回顾旧知、结合语境、自我揣摩
②同桌间讨论交流,质疑解难,教师巡视指导
③提示以下词语,帮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
上下一白(副词,全) 客此(动词,客居)
鸟声俱绝(动词,消失) 强饮三大白(勉强)
④学生齐读课文
(二)、疑读
4、为什么作者在初更时分驾舟游西湖?
5、湖上长堤、湖心亭、小舟,在作者笔下为何是“一痕”、“一点”又“一芥”?
6、开头说“独往湖心亭”,后来又写道“舟中人两三粒”,是不是矛盾?
(三)、研读
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解决疑难,教师相机点拔、指导
7、本文题目为《湖心亭看雪》,为何第2段却详写湖心亭的奇遇?
8、“问其姓氏”,“客”却末答姓氏,仅写其籍贯及来由,这是为什么?
9、舟子用“痴”字来形容作者,这个“痴”字有什么含义?
(四)、品读
10、用“去字法”品精美语言
①古人讲“惜墨如金”,“天与云与山与水”拖沓, “与”字啰嗦,不如“天、云、山、水”简洁,你们说呢?
②如果把“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删掉好不好?为什么?
11、用文中的一个字概括概括张岱形象,体现在哪里?具体分析一下
1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有什么言外之意以这样的句式说“湖中居然有此 人”;或者用现代汉语说也可以
13、本文是如何融情于景于事的?
14、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异同假设时空倒流,张岱在湖心亭上遇到钓鱼的柳宗元,你认为张岱会视他为知己吗?为什么?
(五)、背读
指导学生抓关键词,熟读以达到背诵
结束语:同学们,孤舟一寒士,独品满湖冰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有一名诗,送给大家,你们再细细去品张岱之痴吧:满纸荒唐言, 一把心酸泪都言作者痴, 谁解其中味
三、结合目标,有效训练
篇7:《湖心亭看雪》导学案及答案
《湖心亭看雪》导学案及答案
【学习目标】
1、利用注释或工具书,借助旧知,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2、理解白描手法及融情于景于事的写作特色,并说出其作用。
3、用普通话准确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4、感悟作者雅趣和孤高自赏情怀。
【学习重点】
1、积累文言词语,背诵课文。
2、学习融情于景于事的写作特色。
【学习难点】
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白描手法),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自主预习案】
1、了解作者。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明末清初山阴(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不仕——不想给清廷做事。这说明他有深深的故国之思。)
著作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他是明末小品文的代表作家。其作品多回忆往日生活,寄寓着故国之思,也流露了不少伤感情绪,写的清丽活泼,细腻生动,极富诗情画意。
《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代表作,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作者把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文中,看似不着痕迹,实际上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毳衣( ) 雾凇( ) 沆( )砀( ) 打更( ) 铺毡( )
【课内探究案】
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关于西湖的诗句,同学们能背诵多少?(学生背诵)
师:是啊,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寒冰一片,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和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本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见上文)
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一)、译读。
1、教师范读。
2、指导学生自读。
第一遍:重在整体感知,注意语音(正确、流畅);第二遍:重在体味情感,注意语流(节奏、停顿、快慢);第三遍:重在进入情境,注意语气(轻重、抑扬、抒情性)。
3、疏通文意。
①自读:参照脚注、利用工具书、回顾旧知、结合语境、自我揣摩。
②同桌间讨论交流,质疑解难,教师巡视指导。
③提示以下词语,帮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
上下一白(副词,全) 客此(动词,客居)
鸟声俱绝(动词,消失) 强饮三大白(勉强)
④学生齐读课文。
(二)、疑读。
4、为什么作者在初更时分驾舟游西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湖上长堤、湖心亭、小舟,在作者笔下为何是“一痕”、“一点”又“一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开头说“独往湖心亭”,后来又写道“舟中人两三粒”,是不是矛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研读。
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解决疑难,教师相机点拔、指导。
7、本文题目为《湖心亭看雪》,为何第2段却详写湖心亭的奇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问其姓氏”,“客”却末答姓氏,仅写其籍贯及来由,这是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舟子用“痴”字来形容作者,这个“痴”字有什么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品读。
10、用“去字法”品精美语言。
①古人讲“惜墨如金”,“天与云与山与水”拖沓, “与”字啰嗦,不如“天、云、山、水”简洁,你们说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如果把“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删掉好不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用文中的一个字概括概括张岱形象,体现在哪里?具体分析一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有什么言外之意。以这样的句式说“湖中居然有此____ 人”;或者用现代汉语说也可以。
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本文是如何融情于景于事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异同。假设时空倒流,张岱在湖心亭上遇到钓鱼的柳宗元,你认为张岱会视他为知己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背读。
指导学生抓关键词,熟读以达到背诵。
结束语:同学们,孤舟一寒士,独品满湖冰。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有一名诗,送给大家,你们再细细去品张岱之痴吧: 满纸荒唐言, 一把心酸泪。都言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三、结合目标,有效训练。
15.给下列字词注音。
毳衣( ) 雾凇( ) 沆( )砀( ) 打更( ) 铺毡( )
16.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①更定( ) ②湖中人鸟声俱绝 ( )
③客此 ( ) ④及下船 ( )
⑤独往湖心亭看雪( )⑥雾凇沆砀( )
⑦焉得更有此人( ) ⑧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
【拓展检测案】
●课内语段阅读。
崇祯(chóng zhēn)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gēng)定矣,余挐(ráo)一小舟,拥毳(cuì)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sōng hàng dàng),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jiè)、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qiǎng)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下列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是:是日更定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
B.更:是日更定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C.白:上下一白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D.余: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余住西湖
2、本文最大的特点是文笔简练,全文不足二百字,却融_ 、__ 和_ 于一体。(表达方式)
3、译句。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写赏雪,却写到亭上金陵人饮酒的场面,多余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语段阅读。
生命之芯
李雪峰
①庭院的上空是一架纵纵横横的葡萄藤。A初春时节,昏睡的葡萄藤醒了,它们先是睁开一粒粒紫红色看似惺忪的叶芽。不久,叶子便很快毛茸茸地伸展开了。它们很快就把庭院里的阳光剪得支离破碎斑斑驳驳,不半月,院子的上空就一片摇曳的苍翠,连一片金黄阳光也漏不下来。B清风徐徐地一摇,几片碎碎的阳光偶尔从叶缝间掉落下来,但那是稍纵即逝的,像梦的碎片一样。
②我是十分喜爱这些张张扬扬的葡萄叶子的。清晨推窗一望,绿叶田田,满眼碧绿的饱满苍翠,让人感觉到了新一天的爽朗和清新。
③暮秋时节,满藤的叶子都已枯黄了,飒飒秋风一吹,便不停有三三两两的叶子从藤架上飘飘扬扬地凋落下来,落在庭院里、墙角和台阶上,像一只只再也不能飞的蝴蝶。这时,素爱清爽的妻子便不得不时时清扫那些落叶。但那落叶总像扫不尽似的,往往清晨刚刚扫过,但中午或傍晚时就又落了厚厚一层,有时一天扫了五遍,但还总是扫不净,仿佛你一转身它就又落下了。
④妻子也想了许多的办法,费尽了周折,院子里却落叶依旧,这让妻子又气恼又无奈。这情景往往一直要到落雪时才能结束。
⑤去年的中秋,满架的葡萄又变紫了。剪摘葡萄时,妻子不是挑紫透的先摘,把那些没有熟透的葡萄串子留着,而是一次全早早摘了,不论有没有熟透,摘得一串不留。妻子说,葡萄摘尽了,叶子落得就快,就不用像往年那样总是扫叶子了。
⑥果如妻子所说的那样,葡萄摘下后三四天,满架的叶子一下子就黄了,然后开始汹涌地凋落,一夜的工夫,庭院里就落了厚厚的一层,那些叶子显得十分憔悴,有的叶脉还青着,只是叶缘黄卷了一些,但却早早地凋落了。
⑦不到半月,葡萄藤上的叶子竟全落尽了,只剩下那些灰黑的老藤和那些褐色的新条在庭院上空寂寂地缱绻着。偶尔飞来三两只鸟雀,怔怔地栖落在上面,然后啁啾几声就怏怏地飞走了。
⑧难道作物也有它们自己的灵魂吗?它们在泥土和风雨中生长,它们萌芽、抽叶、开花,全都是为了自己的果实,果实是它们生命的灯芯,一旦果实夭折了,它们的生命也就夭折了;一旦果实夭折了,它们的岁月也就黯淡了,无论这世界还有多么美好,无论岁月还有多么漫长,但它们却已走到了自己生命的秋天里。
⑨果实或许就是作物们的梦想,或许就是作物们生命的纯粹使命,或许就是作物们的灵魂,过早丢失了自己的`果实,作物们生命的秋天就提前来临了。
⑩坐在静静的葡萄架下,仰望那一簇一簇摇曳的绿叶,我对一切都充满了敬意,无论是生命的,还是被我们视为非生命的,无论是一粒青青的葡萄,还是我们脚下的一粒泥土……
⑾一切都是有着自己的梦想和灵魂的。
(选自《时文选粹.精品散文》,南方出版社。有改动)
6、联系上文,体会第⑦段中“偶尔飞来三两只鸟雀,怔怔地栖落在上面,然后啁啾几声就怏怏地飞走了。”一句中加点字的妙处。(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本文语言优美,韵味悠长,请从第①段划线句中的A、B两句中任选一句加以赏析。(4分)
选句序号( )
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文中第⑩段中写到“我对一切都充满了敬意”,请结合上下文谈谈“我”充满了怎样的“敬意”。(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你是否赞同文中“妻子”摘尽所有葡萄,让叶子尽快落完的做法,请说明理由(5分),见解深刻独到,语言简洁流畅,最多可加工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湖心亭看雪》答案:
【自主预习案】
1、略。
2、毳(cuì )衣 雾凇(sōng ) 沆(hàng )砀(dàng ) 打更(gēng ) 铺毡(zhān)
【课内探究案】
一、关于西湖诗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1——
3、略。
4、这表现了张岱与众不同的、不畏严寒的雅兴和超凡脱俗的情趣。
5、作者抓住夜色中雪景的特点,表现了他独特的感受,高度抽象地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
6、不矛盾。突出了作者独有的孤高冷寂之感,虽有人同行,却无人同心,反衬出作者的孤独与落寞。
7、本文主要内容是看雪,这是作者计划之中的乐事,可是未曾想到在湖心亭还能有此奇遇,三人情怀契合,相逢何必曾相识,自然令作者喜不自禁。这是看雪事件的延续,又是令作者大喜的事,自然要写。
8、客人未答姓氏,可能有难言之隐。可能如作者一样孤高傲世,不屑与他人相识,因此回答时故意语焉不详。也可能是明代遗民,客居在这里不便明言。(君子之交淡如水,注重精神的沟通,心灵的交融,其它次要。)
9、通俗的讲,“痴”即:傻、呆、笨,这里看贬实褒,指一般“俗人”不能理解的孤高自赏的情怀。 10、①三个“与”字将天、云、山、水连成一片雄浑苍茫的雪白世界。作者视点由上而下,四种景物浑然一体。②不好。这些词语高度抽象、概括地表现了雪景的特点,若删去了就和平时的景色一样。这里的描写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只需一条直线,几个点,寥寥几笔就勾勒出天地浩渺、依稀恍惚的诗般意境。
11、“痴”,具体分析如下:不寻常的环境:大 、三 , 写雪的来势之猛、持续时间之长;绝 , 从听觉的角度写出湖山封冻,人与鸟俱噤声不出, “绝”字传出了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 不寻常的时间:“更定”即晚上八点左右。不寻常的举止:“独往湖心亭看雪”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之间是否矛盾?细读这里,我们发现它与结尾的舟子前后不统一。虽有舟子同行却犹如不存在,反映出他文人雅士式的孤傲。
12、生:湖中居然有此雅兴之人!
生:我们都是有高雅情趣的人!生:湖中居然有此豪情之人!生:湖中居然有此志同道合之人!生:湖中居然有此超凡脱俗之人!
13、叙事是行文的线索,写景是游记的表现重点,叙事、写景都是为了更好地抒情。源事而写情,源景而抒情,情是景的灵魂,景是情的载体,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14、在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在表达的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15、ɡēnɡcuì sōnɡ hànɡ dànɡ zhān
16、①完了,结束 ②消失 ③ 客居 ④ 等到) ⑤独自 ⑥水汽凝成的冰花 白汽弥漫的样子 ⑦哪能 ⑧指酒杯
【拓展检测案】
1、D
2、叙事、写景、抒情
3、略。
4、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作伏笔。
5、不多余。因为写湖心亭上两个金陵人对坐饮酒、“余”被邀勉力喝三杯的情景,为文章开出另一境界,给人以一种欣逢知己的惊喜。是“看雪”行动的延伸。能够真实地体现作者喜极而悲的情绪变化。
6、“怔怔地”“怏怏地”拟人化地表现出小鸟看到葡萄叶子全部落完,了无生气时(分)发愣、不高兴、很失望的样子,表现“我”看到叶子全部凋零时的痛惜之情(2分)
7、A:运用拟人的手法(1分)形象生动地(1分)写出初春时节葡萄藤长出紫红叶芽的情态,写出葡萄藤叶的灵性,(1分),表达作者对清新叶子的喜爱。(1分)B、运用拟人的手法(1分),生动地(1分)表现出清风吹拂的状态,(1分),表达出作者看到如此美景的轻松愉悦的心情。(1分)或者运用比喻的手法(1分)形象地(1分)后勤描绘出阳光从叶缝间透出的状态(1分),从侧面写出葡萄的茂盛(1分)。还可从词语欣赏的角度来赏。
8、在我眼里无论是生命的还是无生命的都有自己的梦想、使命和灵魂(3分),都值得崇敬和珍爱(1分)
9、(原则不赞同写得好可或加分)如赞同,可从妻子素爱清爽、怕麻烦,每天叶子影响院子卫生与情绪的角度谈;如不赞同,可从妻子漠视生命,不尊重葡萄生长规律,欠缺生活情趣方面作答。
篇8:《湖心亭看雪》的导学案
《湖心亭看雪》的导学案
《湖心亭看雪》以精炼的笔墨,记叙了作者自己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所看到的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绪。
《湖心亭看雪》的导学案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古往今来,杭州西湖的美景不知令天下多少文人墨客为之倾倒。夏天的西湖清新淡雅,“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春天的西湖欣欣向荣,“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居易)。宋代大文豪苏轼也曾有诗云:“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可见西湖的美丽。可是西湖当地的人却说:“晴天的西湖不如雨天的西湖,雨天的西湖又不如雪天的西湖。”冬天银装素裹的西湖到底有怎样的魅力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继续去欣赏西湖的雪夜美景。(多媒体展示西湖不同季节的风景图片及相应的名人诗句)
一、朗读赏析
1.学生集体朗读课文,重新熟悉课文内容。
2.听配乐诵读,学生进一步把握全文意境及作者情感。
3.展示雪景幻灯片,配乐《雪之梦》,学生自由诵读课文。
4.比一比谁读得好。(抽几位同学比赛朗读课文,检测诵读效果。)
二、思考探究
教师:文中描写雪景的句子有哪些?请找出来,说一说这些句子好在哪里。(学生阅读课文解答。)
多媒体展示文中描写雪景的句子: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教师:品读赏析雪后奇景,思考:这些句子仅仅是在写景吗? (学生讨论探究。)
师生共同概括总结:
(1)只简单两句,大雪封湖之状就可想而知,读来感觉寒气逼人。一个“绝”字传出冰天雪地、万籁俱寂的寒意。这是写意的手法,不从视觉上写大雪,而是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上写出了大雪的威严。
(2)句中,“雾凇沆砀”形容湖上弥漫着一片雪光水汽。“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生动地写出了天地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
作者先总写一句,摄取“上下一白”的全景,从看雪来说很符合第一眼的总体印象。接着变换视角,将雪景化为一个个诗意盎然的特写镜头,“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仿佛是简约的画、梦幻般的诗,给人一种若有若无、依稀恍惚之感。作者对数量词的锤炼功夫不得不使人惊叹。“上下一白”之“一”字,状其浑然难辨,使人唯觉其大;而“一痕”“一点”“一芥”之“一”字,则状其依稀可辨,使人唯觉其小。同时由“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到“余舟一芥”到“舟中人两三粒”,其镜头从小到更小,直至微乎其微,写出了视线的移动、景物的变化,使人觉得他们是天造地设,生生定在那儿。这一段写景,又不止于写景。我们从这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中,不难感受到作者那种人生天地间茫茫如“太仓米”的深沉感慨。
教师:雪后西湖“人鸟声俱绝”,而作者“独往”,反映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怀”?
学生讨论探究:超凡脱俗 、孤高自赏、孤寂落寞……
教师:舟子是如何评价张岱的?
学生:“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教师:用一个字概括呢?
学生:“痴”。
教师:如何理解文中“莫说相公痴”中的“痴”,他的“痴”表现在何处? (学生畅所欲言,结合课文内容思考讨论探究。)
教师总结: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言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红楼梦》中的“痴”与张岱的“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都表现出美好的情趣和对生活的热爱。张岱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趣。
“痴”在文中的表现: “绝”字传出冰天雪地、万籁俱寂的森然寒意,作者偏选择此时去赏雪,充分展示了他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强饮”是为了酬谢知己,作者本不能饮,但面对此景、正当此时、恰逢此人,却不可不饮;结尾借舟子之口点出一个“痴”字,突出了作者的清高自赏、超凡脱俗。
三、比较拓展阅读
柳宗元 《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教师:柳宗元的《江雪》和张岱的《湖心亭看雪》有何异同点?
师生合作:
相同点:都描写了雪景,都有人的活动,都有“独”字、“绝”字……
不同点:在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手法,西湖美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而《江雪》则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 在情感的表达上,《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孤高自赏的情怀、超凡脱俗的雅趣和孤寂落寞的愁思;《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四、归纳总结,课外延伸
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淡雅致的西湖雪景图,展示了作者高雅脱俗的情怀。其实,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像张岱这样的文人,他们在现实生活中被压弯了腰,透不过气来,于是,只有在大自然去来舒展自己。他们宁愿自己是山是水是树是花是草,是一朵云是一片冰。他们寄情于山水,在山水去放飞来心灵。雪是其节,冰是其志,苍茫天地是其归宿,凌寒独立是其人格。
学了这篇课文,我们这些生活在都市、忙碌不堪的现代人或多或少都会得到些启发:一个人在生活中要学会释放自己的心灵,平时学习、工作累了,心情烦闷了,应该试着到大自然中去走一走、看一看,让自己的身心在自然山水中得到暂时的休憩。最后,祝愿同学们每天都能快乐地生活,快乐地学习,快乐地成长!
本课教学,着意在理解文句、把握文意的前提下,引导学生诵读品味,揣摩文中描写雪景的句子,从而让学生真切地走入西湖的雪夜奇景,体验西湖夜雪寂静、空灵的境界,进而体悟游湖人的闲情雅致。所以,课堂教学以品读法和讨论点拨法为主,创设诵读意境,让学生在不断的品读及互动研讨中发展思维能力,增强协作意识。
拓展阅读:《湖心亭看雪》赏析
晚明小品在中国散文史上虽然不如先秦诸子或唐宋八大家那样引人注目,却也占有一席之地。它如开放在深山石隙间的一丛幽兰,疏花续蕊,迎风吐馨,虽无灼灼之艳,却自有一段清高拔俗的风韵。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开头两句点明时间、地点。集子中凡纪昔游之作,大多标明朝纪年,以示不忘故国。这里标“崇祯五年”,也是如此。“十二月”,正当隆冬多雪之时,“余住西湖”,则点明所居邻西湖。这开头的闲闲两句,却从时、地两个方面不着痕迹地引出下文的大雪和湖上看雪。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紧承开头,只此两句,大雪封湖之状就令人可想,读来如觉寒气逼人。作者妙在不从视觉写大雪,而通过听觉来写,“湖中人鸟声俱绝”,写出大雪后一片静寂,湖山封冻,人、鸟都瑟缩着不敢外出,寒噤得不敢作声,连空气也仿佛冻结了。一个“绝”字,传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这是高度的写意手法,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上画出了大雪的威严。它使我们联想起唐人柳宗元那首有名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这幅江天大雪图是从视觉着眼的,江天茫茫,“人鸟无踪”,独有一个“钓雪”的渔翁。张岱笔下则是“人鸟无声”,但这无声却正是人的听觉感受,因而无声中仍有人在。柳诗仅二十字,最后才点出一个“雪”字,可谓即果溯因。张岱则写“大雪三日”而致“湖中人鸟声俱绝”,可谓由因见果。两者机杼不同,而同样达到写景传神的艺术效果。如果说,《江雪》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是为了渲染和衬托寒江独钓的渔翁;那么张岱则为下文有人冒寒看雪作映照。
是日更定,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是日”者,“大雪三日”后,祁寒之日也;“更定”者,初更时分,晚上八点左右,寒气倍增之时也。“拥毳衣炉火”一句,则以御寒之物反衬寒气砭骨。试想,在“人鸟声俱绝”的冰天雪地里,竟有人夜深出门,“独往湖心亭看雪”,这是一种何等迥绝流俗的孤怀雅兴啊!“独往湖心亭看雪”的“独”字,正不妨与“独钓寒江雪”的“独”字互参。在这里,作者那种独抱冰雪之操守和孤高自赏的'情调,不是溢于言外了吗?其所以要夜深独往,大约是既不欲人见,也不欲见人;那么,这种孤寂的情怀中,不也蕴含着避世的幽愤吗?
请看作者以何等空灵之笔来写湖中雪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 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这真是一幅水墨模糊的湖山夜雪图!“雾凇沆砀”是形容湖上雪光水气,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迭用三个“与”字,生动地写出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作者先总写一句,犹如摄取了一个“上下皆白”的全景,从看雪来说,很符合第一眼的总感觉、总印象。接着变换视角,化为一个个诗意盎然的特写镜头:“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等等。这是简约的画,梦幻般的诗,给人一种似有若无、依稀恍惚之感。作者对数量词的锤炼功夫,不得不使我们惊叹。你看,“上下一白”之“一”字,是状其混茫难辨,使人惟觉其大;而“一痕”“一点”“一芥”之“一”字,则是状其依稀可辨,使人惟觉其小。此真可谓着“一”字而境界出矣。同时由“长堤一痕”到“湖心亭一点”,到“余舟一芥”,到“舟中人两三粒”,其镜头则是从小而更小,直至微乎其微。这“痕”“点”“芥”“粒”等量词,一个小似一个,写出视线的移动,景物的变化,使人觉得天造地设,生定在那儿,丝毫也撼动它不得。这一段是写景,却又不止于写景;我们从这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中,不难感受到作者那种人生天地间茫茫如“太仓米”的深沉感慨。
下面移步换形,又开出一个境界: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独往湖心亭看雪”,却不意亭上已有人先我而至;这意外之笔,写出了作者意外的惊喜,也引起读者意外的惊异。但作者并不说自己惊喜,反写二客“见余大喜”;背面敷粉,反客为主,足见其用笔之夭矫善变。“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这一惊叹虽发之于二客,实为作者的心声。作者妙在不发一语,而“尽得风流”。二客“拉余同饮”,鼎足而三,颇有幸逢知己之乐,似乎给冷寂的湖山增添了一分暖色,然而骨子里依然不改其凄清的基调。这有如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不过是一种虚幻的慰藉罢了。“焉得更有”者,正言其人之不可多得。“强饮三大白”,是为了酬谢知己。“强饮”者,本不能饮,但对此景,当此时,逢此人,却不可不饮。饮罢相别,始“问其姓氏”,却又妙在语焉不详,只说:“是金陵人,客此。”可见这二位湖上知己,原是他乡游子,言外有后约难期之慨。这一补叙之笔,透露出作者的无限怅惘:茫茫六合,知己难逢,人生如雪泥鸿爪,转眼各复西东。言念及此,岂不怆神!文章做到这里,在我们看来,也算得神完意足、毫发无憾了。但作者意犹未尽,复笔写了这样几句: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读至此,真使人拍案叫绝!前人论词,有点、染之说,这个尾声,可谓融点、染于一体。借舟子之口,点出一个“痴”字;又以相公之“痴”与“痴似相公者”相比较、相浸染,把一个“痴”字写透。所谓“痴似相公”,并非减损相公之“痴”,而是以同调来映衬相公之“痴”。“喃喃”二字,形容舟子自言自语、大惑不解之状,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这种地方,也正是作者的得意处和感慨处。文情荡漾,余味无穷。痴字表明特有的感受,来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
这一篇小品,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偶写人物,亦口吻如生。淡淡写来,情致深长,而全文连标点在内还不到二百字。光是这一点,就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当然,它所流露的孤高自赏和消极避世的情调,我们不应盲目欣赏,而必须批判地对待和历史地分析。
篇9:《湖心亭看雪》导学案设计
《湖心亭看雪》导学案设计
学习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2.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
3.赏析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4.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5.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作者的语言风格。
学习重点:
1.赏析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2.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作者介绍: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侨寓杭州。其家自曾祖以来,均为显宦。他早年过着精舍骏马,鲜衣美食,斗鸡放鹰,弹琴吟诗的贵公子生活。喜游山水,通晓音乐戏剧,一生未曾仕宦。明亡后,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从事著述。
典型例题:问题一:记叙看雪的背景、时间、天气有何作用?
本文开篇叙事,交代看雪的时间及背景,“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朴实的记叙,交代了一个不寻常的人。写不一般的纪年方法、不一般的时间、不一般的天气,都是突出“独,,字。‘‘独”,不仅强调数量(只有自己一人);更写出了作者,与众不同心态与情趣。
一、基础部分
1.解释加点的词。
(1)湖中人鸟声俱绝________ (2)是日,更定矣________(3)惟长堤一痕________
(4)舟中人两三粒而已________(5)是金陵人,客此________(6)及下船________
(7)湖中焉得更有此人_______ 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2)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3.解释加点的多义词的意义和用法。
一:上下一白________ 长堤一痕________
更:是日更定________ 更有痴似相公者________
是:是日更定________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________
绝:湖中人鸟声俱绝________ 与妻子邑人来此绝境________
二、阅读
(一)阅读下文,完成4~8题。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4.填空:张岱,字_______,号_______,_______(朝代),_______(籍贯)人。有著作《_______》和《________》等。
5.分析“绝”字的妙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1)概括画线部分的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部分采用了_______和___________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2)作者写雪景,为什么要着力去写堤、亭、舟、人?
(3)量词“痕、点、芥、粒”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作者写赏雪,却写到亭上金陵人饮酒的场面,多余吗?为什么?
8.作者为何要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
(二)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4.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 的年号,你能说出其中有何深意吗?
5.“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
6.“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7.“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什么景象?
8.上文画线句子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特点?
(三)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9.补出下列语句的省略成分。
( )到亭上 ( )大喜曰 ( )是金陵人 客( )此
( )拉余同饮
10.“强饮三大白而别”“拉余同饮”两句中“强”和“拉”二字表现出人物什么感情?
11.文中引用舟子的话有何用意?
12.“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什么心情?
13.结合全文来看,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篇10:《湖心亭看雪》导学案及练习题
《湖心亭看雪》导学案及练习题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 湖心亭一点 与余舟一芥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学习目标】
1、积累常见文言词汇含义,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3、体味文章写作手法及语言风格,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难点】
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白描手法),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学习流程】
预习导学
1、 知识积累:收集整理关于西湖的诗句。
2、走近作者:自读课文注解①,简要了解作者。
3、给加点字注音。
毳( )衣 雾凇( ) 一芥( ) 沆砀( )铺毡( )喃喃( )
4、结合课文注释疏通文句,整体感知文意。整理重点字词或疑难字词含义。
(1)解释加点的字。
①湖中人鸟声俱绝( ) ②余挐一小船( )
③上下一白( ) ④及下船( )
(2)辨析多义词的含义。
是:①是日更定 是金陵人
更:②是日更定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白:③上下一白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3)作者去湖心亭看雪,看到了这样的景色:
学习研讨
5、文中最能形象概括张岱形象的'一个词语是:
6、小组讨论:
(1)文中哪些地方表现出了张岱特别的呆气?
(2)走进作者心灵,体会他游西湖时与众不同的思想感情,以及产生这种感情的原因。
(3)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语言风格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不能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应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的愉悦,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研读“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品味其写景之妙。
拓展学习
6、收集整理古人描写雪的诗文。
7、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异同,假设时空倒流,张岱在湖心亭上遇到钓鱼的柳宗元,你认为张岱会视他为知己吗?为什么?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8.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2分)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9. 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此语虽出自二客,其实也表达了作者与之相同的心声
B.“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从听觉的角度写雪景,突出了冬雪的寒冷凄清
C.“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运用白描手法,凝练朴素地描绘出景物的形与神
D.本文表达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孤芳自赏的厌世之情
一课一得
读完本文,你有什么收获或体会,把它记录下来与同学交流。
★ 教师听课情况总结
★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湖心亭看雪》导学案(八年级上册)
★ 答谢中书书导案

【《湖心亭看雪》导学稿(精选10篇)】相关文章:
《看雪》 教案2023-04-28
《看雪》的优秀教案2022-09-29
看雪的详细教案2024-01-03
初中语文《湖心亭看雪》教案分析2022-08-25
湖心亭看雪教案2023-08-22
《看雪》的教案2022-12-16
湖心亭看雪原文及翻译2023-03-27
湖心亭看雪朗读作文2022-12-20
湖心亭看雪 原文及翻译2023-07-08
《湖心亭看雪》优秀教案设计2022-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