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观沧海》导学案(精选10篇)由网友“yh7272hy”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古诗《观沧海》导学案,以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篇1:古诗《观沧海》导学案
古诗《观沧海》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初步学会鉴赏诗词,领会乐府诗优美语句和深邃内涵。
2、通过学习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培养想象和再造想象能力。
3、通过朗读来体会诗人昂扬奋发的精神。
学习重点:借景抒情的抒情方式 ;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学习难点:对“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的理解
【预习交流】
1. 文学常识: 《观沧海》作者____,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____,小字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州)人。他与儿子___、___并称为“三曹”,是东汉建安(汉献帝)时期建安文学的核心人物。本诗选自______,原是的_______的第一章。
2. 诗歌分类: 古代诗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近体诗分为____和____。曹操的《观沧海》属于古体诗中的____。
3.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曹操在北征乌桓时所写,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公元2,曹操毅然北上征伐乌桓。北征乌桓的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北征乌桓对曹操来说是一次重要的战争。而《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一定会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4. 读准字音:
沧海( ) 碣石( ) 澹澹( ) ....耸峙( )( ) 萧瑟( )( ) ....
【自主学习】
1. 诗歌朗读:范读,全班齐读,分小组朗读。在朗读中注意读准字音,体会节奏停顿。
2. 找出诗歌中主要意象,并说说诗中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主要意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描绘画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
1. 诗歌中哪个字起到了统领全篇的作用?(诗眼)由这个字引出的画面很多,有静景也有
动景,请找出诗歌中哪些是静景?哪些是动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本诗中作者描绘的景物有实景也有虚景,找出虚写部分并说说这部分诗句作者运用了哪
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观沧海》一诗中诗人借助多个意象,运用“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手法来抒发情感,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牛刀小试】
一、《观沧海》通过写观沧海所见的壮丽景色,抒发自己豪迈的感情表达志向,在抒情方式上属于借景抒情。借景抒情和直抒胸臆是诗歌中主要的两种抒情方式,结合下列诗句,体会着两种抒情方式的区别:
1.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_____
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______
3.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______
4.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_____
5.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_____
二、默写重点句:
1.写出《观沧海》中描写波涛汹涌,惊心动魄的诗句:_____,_____。
2.写出《观沧海》一诗中诗人想象、夸张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观沧海》中表达诗人博大胸襟,渴望建功立业、一统天下的理想抱负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
【诗意赏析】
头二句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粗线条。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生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这儿,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前面的描写,是从海的平面去观察的,这四句则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托现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言为心声,如果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过去有人说曹操诗歌“时露霸气”(沈德潜语),指的就是《观沧海》这类作品。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就不必细说了。
篇2:《观沧海》导学案
《观沧海》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勒戒曹操及其思想主张,扎实背诵诗歌,提高从情景关系角度鉴赏诗歌的能力。
2、深情诵读,合作探究,掌握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体会壮丽的意境。
3、全力以赴,激情参与,体悟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概,以高度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
使用说明和学法指导
1、依据预习案有感情朗读诗歌,弄懂诗歌的大意。
2、在存在疑惑的地方,做好批注。
3、完成预习自测题目:1、2、3、4题书面完成,5题只需自查记忆。
4、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识出来,并填写到后面的疑问处。
5、限时15分钟,独立完成。
一、教材助读
1、走近作者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建安文学代表人物。初举孝廉,任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后在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懂卓的战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初平三年(公元192年),为衮州牧,分化、诱降青州黄巾军的一部分,编为“青州兵”。建安元年(1),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从此用其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封魏王。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
2、写作背景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征乌桓时所作。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东汉末年,正当军阀逐鹿中原之时,居住在辽西一带的乌桓强盛起来,他们南下攻城掠地,成为河北一带的严重边患。建安十年(205),曹操摧毁了袁绍在河北的统治根基,袁绍呕血而死,其子袁谭、袁尚逃到乌桓,勾结乌桓贵族多次入塞为害。当时,曹操处于南北夹逼的不利境地:南有盘踞荆襄的刘表、刘备,北有袁氏兄弟和乌桓。为了摆脱被动局面,曹操采用谋士郭嘉的意见,于建安十二年夏率师北征,五月至无终,秋七月遇大水,傍海大道不通,后接受田畴建议,断然改道,经徐无山,出庐龙塞,直指柳城,一战告捷。九月,胜利回师,途经碣石等地,借乐府《步出夏门行》旧题,写了这一有名的组诗。诗中描写河朔一带的风土景物,抒发个人的雄心壮志,反映了诗人踌躇满志、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
曹操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的途中。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公元2),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乌桓。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把前后的事件联系起来,我们可以看出,北征乌桓对曹操来说是一次多么重要的战争了。而《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一定会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优秀的作品。
3、文体知识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见政治得失。魏晋六朝时,乐府由机关的名称变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乐府”是继《诗经》《楚辞》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上出现的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
二、教学重点
1. 准确把握本诗的意义,体会诗歌的意境。
2. 学习阅读诗歌的方法———朗读、想像。
三、教学难点
通过想像体会诗歌意境的具体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连接,激情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大海吗?……我也喜欢。从小,海就是我的梦。于是,读了很多描绘海的诗文。
【好词佳句】:描写大海的好句
1、海水满盈盈的,照在夕阳之下,浪涛像顽皮的小孩子似的跳跃不定,水面上一片金光。
2、数叶白帆,在这水天一色金光闪闪的海面上,就像几片雪白的羽毛似的,轻悠悠地漂动着,漂动着。
3、海,真的海,同北方高原那片苍茫的土地一样,凝聚着一种无法言说的神秘的生命力,给人一种超越自然的 深刻。
4、海水那么蓝,使人感到翡翠的颜色太浅,蓝宝石的颜色又太深,纵是名师高手,也难以描摹。
5、喜欢它安静的样子,咆哮的样子…… 望眼过去那开阔无边的大海,雄浑而苍茫,把城市的狭窄、拥挤、嘈杂全都灰望道九霄云外。
6、难忘那清爽的潮湿的带着谈谈的海腥味的海风,吹拂着人的头发、面颊、身体的每一处的感觉。就像艳丽丰盈的女人一样的诱人。
边读边想着那些优美文字所描绘的情景,突然发现,原来,我与海贴得那么近。
今天,我们就用这种朗读方法一起来神游大海。
(二)、目标定向,自主学习
1、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
2、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诵读,要求读准确。
3、请学生相互提醒应注意的生字生词。
篇3:《观沧海》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回忆汉乐府的相关知识。
2、朗读并了解诗文大意,背诵诗歌。
3、尝试揣摩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背诵诗歌,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方法:诵读法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导读:
走近曹操和他的作品
本诗选自《 乐府诗集》是乐府诗《 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作者是 曹
操 ,字 孟德 , 三国 时期的. 政治 家、军事 家、诗人 。他的诗以 慷慨悲壮见称。
二、课堂探究导学
1、《观沧海》中实写观海所见景色的诗句是哪几句?分别描绘出大海怎样的特点?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总写全景,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树木丛生,百草丰茂”表现了大海充满生机;“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海上景色变化,表现了大海的雄壮气势。
2、全诗是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观沧海》导学案?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3、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三、当堂反思
篇4:《观沧海》导学案及课后练习
《观沧海》导学案及课后练习
《观沧海》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积累文学常识:作者及作品写作背景。
2、有感情的朗读、诵背、默写全诗。(重点)
3、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感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预习交流展示学案:
(一)作品及作者简介:
1、作者:曹操,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朝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汉族人。二十岁举孝廉,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培养了自己的势力,十数年间,先后击败了吕布,袁术,袁绍等豪强集团,统一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风格悲凉慷慨,气韵沉雄,古直悲凉。曹魏建立后,曹操被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史称魏武帝。 2、写作背景:《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选自《乐府诗集》,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是他北征乌桓时所作。公元2,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诗人自己的胸怀。
(二)朗读两遍诗词,完成以下题目:
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力争达到背诵。
2、学生利用工具书、结合课下注解和写作背景,融入自己的联想及想象,翻译诗词到课本上。
(三)拓展延伸:
《沁园春?雪》
一九三六年二月 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四、当堂达标:
(一)、背诵全词
(二)理解默写:
(1)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表现诗人开阔胸襟和宏大抱负的句子:
五、课外作业:
(一)中考连接:(昆明中考)品读曹操《观沧海》,按要求回答问题。(2分)
1.请对本诗名句作简要赏析。(2分)
答:诗人通过丰富的想像,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2.诗中描写的沧海景色有什么特点?通过写景表现诗人怎样的心态?
篇5:《观沧海》导学案及鉴赏
《观沧海》导学案及鉴赏
《观沧海》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 准确把握本诗的意义,体会诗歌的意境。
2、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体会诗人昂扬奋发的精神。
3、培养学生想象和再造想象能力。
二、学习重点
1. 准确把握本诗的意义,体会诗歌的意境。
2. 学习阅读诗歌的方法———朗读、想像。
三、学习难点
通过想像体会诗歌意境的具体方法。
四、学习过程
(一)、创设连接,激情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大海吗?……我也喜欢。从小,海就是我的梦。于是,读了很多描绘海的诗文。
【好词佳句】:描写大海的好句
1、海水满盈盈的,照在夕阳之下,浪涛像顽皮的小孩子似的跳跃不定,水面上一片金光。
2、数叶白帆,在这水天一色金光闪闪的海面上,就像几片雪白的羽毛似的,轻悠悠地漂动着,漂动着。
3、海,真的海,同北方高原那片苍茫的土地一样,凝聚着一种无法言说的神秘的生命力,给人一种超越自然的 深刻。
4、海水那么蓝,使人感到翡翠的颜色太浅,蓝宝石的颜色又太深,纵是名师高手,也难以描摹。
5、喜欢它安静的样子,咆哮的样子…… 望眼过去那开阔无边的大海,雄浑而苍茫,把城市的狭窄、拥挤、嘈杂全都灰望道九霄云外。
6、难忘那清爽的潮湿的带着谈谈的海腥味的海风,吹拂着人的头发、面颊、身体的每一处的感觉。就像艳丽丰盈的女人一样的诱人。
边读边想着那些优美文字所描绘的情景,突然发现,原来,我与海贴得那么近。
今天,我们就用这种朗读方法一起来神游大海。
(二)、目标定向,自主学习
1、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
2、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诵读,要求读准确。
3、请学生相互提醒应注意的生字生词。
4、学生自由朗诵一遍,注意看课下的注释。
5、请同学们一齐朗读,并展开你的想像,在眼前展现诗所描绘的图景,感受意境。
我不知道你是否像我小时候一样,体会到了诗的画面和意境。如果是,那么将你最喜欢的诗句展开充分的想像,并把它描绘出来,用自己的语言简单归纳景物的特征。
(三)、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小组互相交流。然后各组推举1至2篇较好的作品。
我们一起来欣赏和评点同学的作品,看看是否描绘出了诗所描绘的图景,表现出诗所表现的意境。
下面,请一位同学为我们朗读一下诗歌,大家根据阅读诗歌的方法——以文辞为本,借积累延展,与诗情共鸣,再作一次想像。
请同学们课堂交流。……
同学们都能比较准确地把握诗的意境。请大家自由轻声诵读诗歌两遍,要求:(1)读出感情;(2)尽量记忆。
现在,请大家站起来。
篇6:《观沧海》优秀导学案
《观沧海》优秀导学案
《观沧海》导学案(一)
一、教学目标
1. 准确把握本诗的意义,体会诗歌的意境。
2、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体会诗人昂扬奋发的精神。
3、培养学生想象和再造想象能力。
二、教学重点
1. 准确把握本诗的意义,体会诗歌的意境。
2. 学习阅读诗歌的方法———朗读、想像。
三、教学难点
通过想像体会诗歌意境的具体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连接,激情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大海吗?……我也喜欢。从小,海就是我的梦。于是,读了很多描绘海的诗文。
【好词佳句】:描写大海的好句
1、海水满盈盈的,照在夕阳之下,浪涛像顽皮的小孩子似的跳跃不定,水面上一片金光。
2、数叶白帆,在这水天一色金光闪闪的海面上,就像几片雪白的羽毛似的,轻悠悠地漂动着,漂动着。
3、海,真的海,同北方高原那片苍茫的土地一样,凝聚着一种无法言说的神秘的生命力,给人一种超越自然的 深刻。
4、海水那么蓝,使人感到翡翠的颜色太浅,蓝宝石的颜色又太深,纵是名师高手,也难以描摹。
5、喜欢它安静的样子,咆哮的样子…… 望眼过去那开阔无边的大海,雄浑而苍茫,把城市的狭窄、拥挤、嘈杂全都灰望道九霄云外。
6、难忘那清爽的潮湿的带着谈谈的海腥味的海风,吹拂着人的头发、面颊、身体的每一处的感觉。就像艳丽丰盈的女人一样的诱人。
边读边想着那些优美文字所描绘的情景,突然发现,原来,我与海贴得那么近。
今天,我们就用这种朗读方法一起来神游大海。
(二)、目标定向,自主学习
1、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
2、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诵读,要求读准确。
3、请学生相互提醒应注意的生字生词。
4、学生自由朗诵一遍,注意看课下的注释。
5、请同学们一齐朗读,并展开你的想像,在眼前展现诗所描绘的图景,感受意境。
我不知道你是否像我小时候一样,体会到了诗的`画面和意境。如果是,那么将你最喜欢的诗句展开充分的想像,并把它描绘出来,用自己的语言简单归纳景物的特征。
三、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小组互相交流。然后各组推举1至2篇较好的作品。
我们一起来欣赏和评点同学的作品,看看是否描绘出了诗所描绘的图景,表现出诗所表现的意境。
下面,请一位同学为我们朗读一下诗歌,大家根据阅读诗歌的方法——以文辞为本,借积累延展,与诗情共鸣,再作一次想像。
请同学们课堂交流。……
同学们都能比较准确地把握诗的意境。请大家自由轻声诵读诗歌两遍,要求:(1)读出感情;(2)尽量记忆。
现在,请大家站起来。
现在,你就是一代枭雄曹操。站在高高的碣石山上,秋风吹动你的战袍,衣袂飘飞,放眼观望苍茫无际的大海,不觉豪情满怀,一起放声吟诵《观沧海》。
为学生创设朗读、体会的情境,在语言、音乐、画面的渲染下,再次诵读这首诗,使情绪达到顶点,使课堂气氛达到高潮。
五、强化训练、拓展提升
比较阅读《浪淘沙.北戴河》
浪淘沙 北戴河 1954 夏
大雨落幽燕,
白浪滔天,
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
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
魏武挥鞭,
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
换了人间。
5、齐读《浪淘沙.北戴河》
六、反思升华,归结提升
1、对《观沧海》你还有什么疑问吗?向小组同学提出来共同解决。
2、组内交流本节课的收获。
七、达标检测,反馈矫正
同桌互查《观沧海》的背诵。
八、布置作业
搜集曹操的其他诗词积累在笔记本上。
附:观沧海
东汉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篇7:导学案《古诗》
导学案《古诗四首》
教学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30 诗 四 首(方案A)。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课时安排
两课时。课前准备
。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查找有关资
料,给诗歌插配有关的图画。老师准备录音机、课件、微机或投
影仪。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
学习《归园田居》(其三)、《游山西村》教学设计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导入新课
陶渊明的性格既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这使他与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官场格格不入。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辞别官场,归隐田园。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陶渊明对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渊明的《归田园居》一诗,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整体感知明确学习目标教师朗读课文,学生正音、划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a.这首诗可分几层意思? b.“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 c.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引导并明确: a.全诗写了三层意思: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自己的田园之乐。 b.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c.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自由背诵。检查背诵
研读与赏析 o教师出示学生绘制的几幅图片让学生进行对照赏析,同时提出思考的问题: a.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这首诗的画面。(要求结合人物身份、举止、心情) . b.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30 诗 四 首(方案A)》。 l曰I学生思考并讨论交流。教师明确: a.诗人如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园。来到南山
脚下,种下了豆子,但因体力不支,农艺不精,所以草儿盛,豆苗稀。诗人只好一大早起
来就扛着锄头去除草,晚上一直劳作到与星星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衫,
可解脱了身心束缚的诗人不以为苦,而深深地体味其中的乐趣。 b.“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写出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怡然自得。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诗人披星戴月辛勤耕耘,写出了那份勤劳与执著。语言“自然、通俗”。齐背课文
《游山西村》陆游导入新课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极力推助北伐,被罢官。诗人回归故里,内心郁闷。对照官场的伪诈,他更感受到乡间生活的纯朴自然。但他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会重新为国出力。这种心境与游境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流传千古的《游山西村》。整体感知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a.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b.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全班讨论、交流明确: a.围绕一个“游”字展开。在一个丰收的年景,诗人受到邀请,来到农家。走在通往山西
村的山路上,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终于来到山西村。在山西村,
正值社日临近,农民们衣着简朴,吹箫击鼓,结队往来,热闹非凡。诗人盼望着以后能
够有时间乘月色出游,随时拄着手杖来敲门拜访。 b.表现了诗人陶醉、留恋之情。作者陶醉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美中,留恋村民的好
客、热情、淳朴,对此次郊游发出了由衷的感叹。
竞背课文
抽查背诵
■研读赏析
齐背诗歌,思考下列问题:
《游山西村》中,哪两句诗流传最广?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
小组讨论交流:
明确:“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山西村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用来说明困境中仍然蕴含着希望。■拓展延伸《归园田居》(其三)和《游山西村》都反映乡间生活,抒发的感情有什么不同之处?
明确:《归田园居》(其三)流露出了归隐田园后的遁世思想。
《游山西村》主要侧重于对农家纯朴风俗的留恋。我们还学习过哪些反映乡间生活的古代诗歌?
篇8:《观沧海》导学案及检测题
一、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品味诗歌语言,培养语感;
3、体会诗人昂扬奋发的精神,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方法:
朗读法、品味法、情境联想法、讨论探究法、
三、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青春我做主,走进《观沧海》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1)预习:资料链接:①背景:《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征乌桓时所作。公元2,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②作家作品:曹操今存诗二十首,都是乐府诗。其诗内容较为丰富,风格苍劲悲凉。有反映战乱和民生疾苦的《蒿里行》等;有反映个人政治抱负的《短歌行》;有写景的《观沧海》和抒情的《龟虽寿》等。其散文《让县自明本志令》表现了一个成熟的政治家的雄伟气魄和深谋远虑。行文通脱,挥洒自如,对魏晋南北朝的`文风有积极影响。
给加点的字注音:碣石、澹澹、竦峙;解释实词“东、何、至”和虚词“以、之、其”
(2)思考本诗朗读的节奏、重读、语气、语调(在书上标记);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品读诗歌。
(1)读前两句,找出诗歌用哪个字领起景物描写的?默读全诗,说说全诗描写了那些景物?都是实写吗?
(2)分析诗中的形容词和动词,说说沧海的整体特点。并体会诗人在诗歌中表达的感情。
(3)用近义替换法推敲品味诗歌的语言,培养语感。
例如:“观沧海”改为“观大海”好不好?最后一句改为“幸甚至哉,一统天下”好不好?
用还原替换法推敲品味诗歌语言,培养语感。
例如:将“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还原为秋风下实际所见的“树木凋零,百草枯敝。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可好些?
温馨提示: 解放思想,深入地品读诗歌;有困惑写下来;大胆地与同学、老师讨论你的感悟和困惑,扩大视野,加深对诗歌的解读。
(二)交流展示------课堂亮剑,解读《观沧海》
展示经典成果,展示青春,展示自己!相信自己,最棒的就是你!
1. 朗读展示。 2.诗歌解读展示。 3.学习感悟与困惑展示。
(三)激情背诵-----落霞与孤鹜齐飞
(四)检测与提高------牛刀小试
1、名句赏析:“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2、拓展:请找出2~3例登高观景的诗句或文段。
3、质疑与研究:将你依然存在的疑问写下来,并继续探究。
篇9:《观沧海》导学案及检测题
曹操《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全诗是以哪个字展开? 观
2、诗中哪几个诗句是写现实的?哪几个诗句是写想象的?
答案:现实之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想象之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3、诗中哪几个诗句最能体现诗人博大的胸怀?
答案:“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4、“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一句中的“临”是“登上”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C )
A.《观沧海》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
B.“山岛竦峙”一句中“竦”与“耸”同义,为“高”的意思
C.本诗结尾两句,与正文的内容有直接关系,起深化主题的作用
D.建安文学时的“三曹”包括本诗作者曹操及其子曹丕、曹植
6、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答案:描绘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表现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篇10:古诗《所见》导学案
古诗《所见》导学案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一、激趣导入。
1、老师知道,咱们班的很多同学学过很多的古诗,也会背很多的古诗,谁愿意把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背给大家听?(指名背诵)
--展示学生平时的古诗积累
2、揭题,释题。
齐读课题。所见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吗?(指名说说)
小结:所见--所看见的事物(东西)
3、出示课文插图投影:
《所见》这首诗,写的就是诗人所看到的图上的景物。让我们也来看看图,你能用几句话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吗?
二、初读课文。
1、出示小黑板:预习三读法:
一读:读准读通课文。(大声朗读)
二读:划出生字,记住字形(不出声音默读)
三读:读懂句子,学会提问。(轻声读)
2、请同学们来预习一下课文。
把不懂的字、词、句子用横线加上?划下来。如:?
3、学习生字。
(1)、预习好了,你能把古诗中的生字读出来吗?(出示带拼音的'生字)
自己练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2)、老师相信你们不用看拼音也能读出来。(出示不带拼音的生字)
自己练读、指名读、齐读。
(3)同桌对读,检查。
三、精读课文。
1、你能把这首诗流利地读出来吗?指名读(两名)
2、播放音乐,教师范读。
学生闭上眼睛听,初次感悟、体会诗句的意思。
3、学生练读全诗。
4、在4人组内交流:古诗写了画中的哪些景物?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5、全班交流。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预设问题:什么叫振林樾?(传遍了树林)
意欲是什么意思?(想要做什么事情)
6、理解诗意。
(1)出示课文插图。
A师指牛与牧童图问:这是怎样的一个情景?(牧童骑黄牛)
B放录音(牧童歌唱的声音)听!牧童高兴地唱起了歌,他的歌声怎么样?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歌声在树林里回荡。出示诗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C齐读诗句。
(2)、演示牧童捕蝉的动作及蝉叫声。说说第二句话的意思。
心想捕捉鸣叫的知了,马上站在树下一声不响。出示诗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齐读诗句。
(3)、你能把这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吗?(小组合作完成)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歌声在树林里回荡。心想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马上站在树下一声不响。
(4)挑一句自己最喜欢的读一读。(指名读)
(5)多美的一首诗啊!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配上音乐)
齐读--指名读--男女生读
四、读诗想画面。
1、教师配乐朗诵,学生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2、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画面背诵。(引背同桌对背齐背)
3、从林樾、蝉鸣可以看出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
五、写字指导。
1、出示生字卡片,用自己的方法记住字形。(指名说说)
2、说说你认为最好记的字是什么?你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呢?
3、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林:左边的木的捺改成点。
黄、童:中间一横要写长,其他的横要写短。
范写黄、童
六、编故事
学完了这首诗,你觉得牧童捕到蝉了吗?小小组里讨论一下,试着编一个故事。
七、课后作业。
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2、把你最喜欢的句子用自己的话写下来,或者画下来。
★ 导学案《古诗》
★ 《短歌行》导学案
★ 古代诗歌五首
【古诗《观沧海》导学案(精选10篇)】相关文章:
初一课内作文2023-02-16
《化石吟》导学2023-07-20
高中诗歌教学2022-12-31
天鹅的故事 导学案(西师版四年级下册)2022-04-29
七年级期中考试的总结2022-07-23
体育教学“导”为先2022-10-18
六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2023-08-23
古诗两首《别董大》 导学案 (西师版四年级下册)2023-10-03
1生活中的数2比较单元备课 学案(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2023-01-03
北师大一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导学案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2022-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