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儿童发展需求优秀调查报告((推荐13篇))由网友“烊烊鸭”投稿提供,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沪儿童发展需求优秀调查报告,希望大家喜欢!
篇1:沪儿童发展需求优秀调查报告
今天公布的“上海儿童发展需求调查报告”显示,本市仅有43.5%的学生每天在校体育锻炼时间达到1小时以上;仅有17.2%的小学生睡眠时间达到10小时以上。
“上海儿童发展需求调查”是市妇儿工委委托上海市儿童发展研究中心旨在配合《上海儿童发展“xx”规划》研制而开展的问卷调查研究。
过半学生每天在校体锻不到1小时
仅有43.5%的学生每天在校体育锻炼时间达到1小时以上,42.9%的学生为30分钟-1小时,13.6%的学生在校体锻时间不足半小时。其中,初中生和高中生在校体锻时间超过1小时的仅为33.3%和8.8%。体育锻炼时间不够的儿童感到上体育课有困难的比例远远高于体锻时间充足的儿童。每天在校体育锻炼时间1小时以上、少于半小时、几乎没有体锻时间的儿童中,上体育课从不感到困难的分别占52.4%、28.3%和19.1%。
仅17.2%的小学生睡足10小时
只有17.2%的小学生睡眠时间达到10小时以上,19.1%的初中生达到9小时以上,17.9%高中生中达到8小时以上。换言之,各个年龄阶段达到睡眠时间标准的儿童都不足两成,其中高中生的睡眠不足情况尤为严重,10.7%的高中生每天睡眠时间不到6小时。
33.9%的儿童感觉学习压力大
33.9%的儿童觉得学习压力“非常大”或“比较大”,43.4%的儿童认为学习压力“一般”,15.9%认为“不太大”,6.9%认为“完全没压力”。其中,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感到学习压力大的比例分别为27.2%、38.5%和54.3%。
儿童学业压力不仅来自于学校,还来自于家长。调查显示,每天完成学校老师布置作业的时间在3小时以上的学生占18.7%,1-3小时的占45.4%。除此以外,有71.8%的父母会为孩子布置课外作业。参加、兴趣特长班也是儿童每天的主要任务。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中每天参加的分别为50.4%、73.1%和66.5%;每天参加兴趣特长班的分别占59.2%、43.1%和25.8%。
孩子渴望“自由安排”闲暇时间
高比例、高强度的校外学习安排无疑占据了儿童大量的课余时间。儿童在回答“你最希望在闲暇时间干什么?”时,排名第一的'选项是“由我自由安排活动”,有32.4%的儿童选择此项。位居其后的选择分别是看课外书,占16.5%;玩电脑,占16.1%;体育运动,占13.6%。其中,初中生和高中生“由我自由安排活动”的希望尤为强烈,分别有42.3%和44.6%的初中生和高中生选择此项。
高学历家长对孩子要求更高
对儿童每天的时间安排进行取值计算,结果显示,父亲学历为研究生的儿童每天花在课外阅读、、参加兴趣特长班和做家长布置的课外作业的时间分别为1.6小时、1.8小时、1.5小时和1小时,明显高于父亲为其他学历层次的儿童。这一方面表明学历层次高的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和期望更高、更全面,另一方面,也昭示着家长的文化资本对孩子的学习和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作用。
逾三分之一儿童遭遇过无人照顾
被照顾是儿童的基本福利。调查显示,三分之一以上儿童遭遇过无人照顾。其中,平时课后曾经有过无人照顾经历的儿童比例为37.8%,寒暑假遭遇无人照顾的占31.2%,周末节假日遭遇无人照顾的占29.4%,家里临时有事无人照顾的占39.1%。
半数父亲与儿童互动不足
父亲与儿童每天互动时间,包括吃饭、聊天、散步、画画、讲故事、体育锻炼等在内,平均为77分钟,中位数为50分钟。有50%的父亲每天与孩子的互动时间不足1小时。母亲与儿童每天的互动时间平均为110分钟,中位数为1小时。有32.7%的母亲每天与儿童的互动时间不足1小时。
篇2:酒店员工专业发展需求调查报告
酒店员工专业发展需求调查报告
摘要:通过调查酒店康体部的日常管理、设备设施使用与维护、工作人员的培训与管理、设施的功能分区,了解康体部日常管理规范细则、工作人员的服务标准与流程、教练的配备与管理等方面,将这些信息整合后通过体育课程传授给学生,使其全面了解酒店康体部的各个方面信息,为他们将来的就业以及走向管理岗位做好准备,
关键词:康体;运动安全;服务;卫生;运动急救
课题项目:酒店管理专业特色体育课程设置研究。此文属于中瑞酒店管理学院院级课题项目
作者简介:孙**(1981-),女,山东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学。
一、研究方法
调查方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
调查对象:北京市五星级酒店康体部员工。
调查单位:随机抽取25家五星级酒店康体部。
调查程序:设计问卷;利用抽样调查法,一部分问卷采用教师走进酒店,一对一的问卷发放方式,同时进行访谈,访谈结束同时并收回问卷;另一部分问卷通过网络发放给酒店康体部门填写并回收;对问卷和访谈内容用Excel进行统计、整理和分析;通过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二、结果与分析
1.康体部门的运动项目。酒店康体部门的娱乐项目繁多,开设项目最多的是游泳、健身器械和SPA。其中游泳和健身器械的比例为96%,基本所有的调查酒店都开设了这两个项目,可见是非常受客人欢迎的运动。而球类项目如乒乓球、网球、保龄球、 室等相对较少,原因之一是球类项目需要大规模场地,所调查酒店分布在北京城六区的黄金地段,在寸土寸金的地方很难满足对场地规模的需求。
2.酒店员工对器械使用安全知识的需求。酒店康体部健身器械的使用率非常高,因此对于器械的使用安全就显得尤为重要。调查结果显示:60%的酒店选择安全使用器械的重要性是非常高的。这与访谈结果一致。器械的安全使用来自几个方面:第一,健身房要制定严格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并且在显要位置摆放安全提示牌。第二,工作人员的认真负责。工作人员严格执行健身房安全规章制度,在对客人服务时,提示客人在使用器械时的注意事项;时刻关注客人的运动状况,在其可能出现安全隐患的运动行为时及时制止并告知安全的运动方式,做到防患于未然。第三,客人在运动时要自觉遵守健身房各种器械的使用规定,在使用器械前要仔细阅读器械使用说明,不仅可以了解器械的主要及次要训练肌肉,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器械使用方法,不做超出体能范围的练习。
3.酒店员工对具备运动急救知识的需求程度。游泳池和健身房是康体部最受欢迎的运动项目,同时也是存在运动隐患最多的地方。万一客人出现溺水、皮肤外伤、摔伤等意外,作为工作人员要第一时间做到急救处理。在调查中发现,酒店健身中心只要有游泳池,一定会配备专业的救生人员,其职责是保证游泳池开放时间客人安全。健身房一般不配备专业急救人员,而是要求工作人员具备一定的急救知识。调查显示:有60%的酒店在对具备运动急救知识的需求程度时选择非常高,32%的酒店选择比较高,这也充分说明酒店非常需要员工在应对紧急安全事故时有非常高的处理能力。
4.如何科学指导客人健身的重要程度。在是否需要工作人员指导客人健身方面,有44%的酒店有非常高的需求,24%的酒店有比较高的需求,这与调查访谈中了解到的情况一致。访谈中了解到,在偏重商务型酒店里,客人对教练指导的'需求不高;在客户群为酒店周围居民的酒店健身房里,客人对教练指导的需求比较高。在指导客人健身的过程中,要做到适时提醒:要提示客人适度运动,过度运动会导致慢性损伤,还会使人精神疲惫、睡眠质量不佳、食欲不振、肌肉酸痛以及激素水平下降。
5.康体部招聘员工时,应聘者应该具备了解运动隐患知识的重要程度,
在健身运动中的运动隐患不可避免。有52%的酒店认为工作员工了解运动隐患的需要非常高,20%的酒店认为比较高。工作人员最周到的服务体现在能够了解各种器械适合练习的人群,客人使用器械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如何在客人做出有安全隐患的练习动作之前就上前制止。这是区别服务质量高低的关键因素。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因为这需要工作人员对器械使用方法十分了解,对客人的身体素质要有充分的了解。酒店客人流动性比较大,对于了解客人的身体素质与其选择的运动器械是否合适,是否会出现运动隐患,是对工作人员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极大挑战。酒店管理者为做到这一点,对员工这方面的知识储备要求很高。
6.康体部招聘员工时,应聘者应该具备与客人沟通知识的重要程度。酒店业属于服务行业,做好服务的关键是如何有效地与人沟通。沟通是一门艺术,如何有效地与客人沟通更是工作人员必须具备的职业素质。重视沟通语言的使用。沟通缺失或沟通不当,是影响酒店各个部门服务质量的重要因素。主动、规范的沟通语言,是提高酒店服务质量的重要途径。客人在酒店的经历,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他们在这里所经历的人际交往,特别是他们与酒店服务人员之间的交往。这种交往,常常对客人能否产生轻松愉快的心情,能否带走美好的回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作为健身中心的服务员,只要能让客人经历轻松愉快的人际交往,就是为客人提供了优质的服务。对待客人,要“善解人意”,要给客人以亲切感,即能够通过察言观色,正确判断客人的处境和心情,并能根据客人的处境和心情,对客人做出适当的语言和行为反应。调查显示:56%的酒店认为具备与客人沟通的知识非常重要,16%的酒店认为比较重要,另有20%的酒店认为一般重要。这与访谈中了解到的情况一致。绝大多数的酒店都认为工作人员具备良好的沟通技能是成为一名合格员工的必备条件。
7.康体部招聘员工时,应聘者应该具备运营(经营目标、营销指标、部门预算、服务标准)知识的重要程度。酒店康体部运营管理方面由主管负责,工作人员要有所了解,不要求精通。调查显示:28%的康体部管理者认为工作人员对此方面只需做一般了解即可。
8.康体部招聘员工时,应聘者应该具备营销(康体服务项目、相关产品的销售)知识的重要程度。从访谈中了解到:在酒店康体部工作的员工有三种分工———前台、各个健身项目工作人员和保洁员。前台工作的主要职责为接待客人和会籍销售。这个工作对营销知识要求较高。而我们调查的主要是各个健身项目的工作人员,所以对营销知识的掌握要求不高。
9.康体部招聘员工时,应聘者应该具备对本部门其他岗位职能的了解的重要程度。康体部每个岗位都有其职责范围,每一位员工要对本职工作做到精益求精,对本部门其他岗位只需做到一般了解即可。
10.对以上各项的重要程度分析。
从图1中可以得出:对工作人员在运动急救、与客人沟通、了解运动隐患、器械保护措施和指导客人健身五方面知识储备的要求很高。
三、结论
1.在北京市区五星级酒店康体项目中,最常见的是游泳、健身器械和SPA,球类项目相对较少。
2. 酒店在招聘员工时更看重应聘者具备运动急救、良好的沟通技能、运动隐患常识、器械保护措施和科学指导客人健身等方面的知识。
3.完善的服务流程是保障客人满意度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四、建议
通过以上调查结果,给出以下建议:
1.对于最受欢迎的游泳和健身项目,安全与卫生是保证其正常运行的关键因素。鉴于此,需要在课程中增加游泳池和健身房的卫生标准知识和安全常识。
2.在体育课程中增加运动急救知识,包括游泳和健身两个方面。体育教师可以通过参加急救培训获得相关证书,可以聘请急救专家到学院定期开展讲座。
3.在体育课程中开设运动隐患常识、器械保护措施课程。体育教师可通过平时运动经验的积累和查阅相关文献获得这方面的资料。
4.沟通技能的培养可以借鉴沟通学相关学科与康体部服务特点结合,探索出最适合康体部员工的沟通技能。
5.借鉴酒店服务礼仪并结合康体服务特点,探索出完善的康体部服务流程标准。
6.鼓励学生参加救生员、健身指导、心肺复苏等方面的认证考试,具备的技能越多,在求职竞争中越有优势。
篇3:长沙县社区儿童保护现状和需求调查报告
长沙县社区儿童保护现状和需求调查报告
湖南省长沙县是国际计划社区儿童保护机制建设项目试点县,为探索构建全县基于村(社区)的县、镇、村(社区)三级儿童保护机制,近日,县妇联联合星辰社会工作发展中心以星沙街道松雅小区为样本,开展社区儿童保护现状和需求调研,以进一步探索儿童保护服务的可行模式,维护儿童的合法权利。
孩子:打骂、忽视、孤立 这些伤害正在发生
松雅小区作为星沙最大的安置小区,辖区内有本社区儿童约余名,流动儿童约1000名。此次调查中共计收到针对孩子们的有效问卷252份,并对社区工作人员、小学老师、家长等进行了访谈。
今年上小学二年级的小轩(化名)父母都在长沙务工,他也随父母和姐姐一起在长沙生活。在家中,面对爸爸偶尔的打骂,小轩觉得爸爸更喜欢姐姐;而在学校,由于他喜欢表现、打小报告、不善于与同学相处,经常受到同伴们的孤立。
当感到不开心或受到伤害时,超过半数的孩子选择沉默或者自己解决,他们怕说出去被更多人知道,或者受到更多伤害,还有的觉得“怕连累他人,害别人担心”或“说出来没用,不如不说”。
调查报告显示,对孩子们造成伤害的因素一般来自熟人,包括家人、老师、同学、朋友等。其中,同伴和父母对孩子的情绪影响最大,父母责骂、同学矛盾等是孩子们不开心的主要原因。还有较大一部分孩子的不开心源于学习,比如考试没考好、作业太多、默写没有得满分等。对这些孩子而言,成绩的好坏对他们的影响较大,因为成绩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父母和老师对待他们的态度,以及孩子对自我的认同等。
家长:普遍重视儿童保护 教授孩子基本常识
跟着妈妈从老家邵阳来到星沙生活的小毅(化名)今年读小学三年级。由于妈妈需独自打几份工艰难维持着日常开销,对小毅的照顾有时候似乎有些力不从心。
小毅在学校成绩很拔尖,然而面对妈妈的冷落,一颗幼小的心却十分敏感脆弱。“放学后我都是一个人回家自己热饭吃,打电话给妈妈时她总在忙……”说起自己的遭遇,小毅满脸委屈,眼眶泛红。
随着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不少父母忙工作而忽视了对孩子的精神关怀,这对正处于花季雨季,需要被精心呵护的青少年来说,无疑是成长道路上的一丝阴霾。
但从访谈情况来看,家长们普遍还是很重视孩子的自我保护。“遇到坏人或者危险,往人多的地方走” “遇到急事找警察”……在安全教育方面,家长大多会教授孩子这些基本知识。有的家长还会通过演练、游戏等方式教孩子保护自己,甚至为孩子报跆拳道班学习防身技能。
通过社区走访和访谈,调查组发现松雅小区内本地儿童遭受暴力情况不多见,而流动儿童则面临更多暴力风险。
社区工作人员反映,上半年,社区共接到两次家庭暴力投诉,都来自于流动儿童家庭,一次因为父亲喝酒后打了孩子;另一次父亲生意亏了钱,对孩子和家人实施了暴力。
建议:开设儿童自我保护课程 建立多部门联动机制
“调查报告的`出炉为今后我们制定更加合理完善的儿童保护工作方案提供了很好的依据与启示。”县妇联相关负责人表示,儿童保护不是某一部门的工作,而需要社会多方配合。家长、学校、公安、妇联、社工组织等都是能实施儿童保护的,但目前大部分儿童在受到伤害时主要还是找家长寻求帮助。“接下来我们将通过扩大宣传,让更多政府和社会力量及时介入受伤害的儿童,同时建立政府牵头的多部门联动机制,定期沟通协调形成长效机制。”
调查显示,孩子们会遇到各种挫折和困难,一些争吵、忽视、误会等“小事”对孩子们的情绪、行为影响很大。专业人士建议,除了提升儿童的自我保护能力,预防事故发生,还需要增强孩子自身的抗逆力,让他们能更好地认识自己,克服困难。此外,还可考虑在学校建立儿童保护工作站,开设儿童自我保护课程。
目前,很多孩子课外时间都是在培训机构中度过的。县妇联也呼吁加强对民办培训机构的监管,并让其成为儿童保护大军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篇4:残疾青少年发展状况与需求调查报告
残疾青少年发展状况与需求调查报告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残疾青少年发展状况与需求”课题组与中残联研究室合作对7-35岁残疾青少年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调查由调查员以入户调查或其他形式对残疾青少年逐一面访,当场填答并回收问卷,在全国6个省18个(地)市发放问卷4570份,回收有效问卷4536份,问卷有效回收率99%。此外,课题组通过座谈、访谈和实际走访残疾人工作部门、服务机构、社会组织等方式,在10个(地)市进行了实地调研。专门针对这一年龄段残疾青少年进行如此规模与范围的调查,在我国尚属首次。课题报告《7至35岁残疾青少年发展状况与需求研究报告》从教育、康复、劳动就业、社会保障与救助扶持、生活与休闲娱乐等五个维度对残疾青少年的发展状况进行了调研分析,并对如何做好残疾青少年工作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一、就业创业、康复教育等是残疾青少年的五大核心需求
本次调查发现,除了福利性的经济资助外,残疾青少年的五大核心需求分别是:就业创业(29.0%)、康复治疗和服务(28.1%)、学习指导(17.5%)、生活照料(8.3%)、心理辅导(7.3%)。分年龄段来看:7-15岁年龄段的需求集中在康复训练和服务(36.1%)、学习指导(31.9%)、生活照料(8.9%)、心理辅导(8.0%),就业创业需求很少(6.6%);而16-35岁群体,就业创业方面的需求极为强烈(39.9%),其次为康复治疗与培训(24.2%),第三为学习指导需求(10.6%),随着年龄的增长有所下降,第四为生活照料(8.0%),第五为心理辅导(7.0%)。
二、正确认识特殊教育,提高就读比例
课题组调查表明,残疾青少年的总体失学率较高,73%的人上过学或正在上学,从未上学的比例达到了27%。其中,智力水平和残疾程度是影响残疾青少年上学的最大因素。因此,残疾青少年的失学状况呈现两个明显特点:一是智力和多重残疾青少年从未上学的比例较高;二是残疾等级越高,从未上学的比例越高。
残疾青少年主要就读于普通学校普通班,接受特殊教育的总体比例较低:有受教育的残疾青少年中,73.3%的人在普通学校普通班随班就学,21.4%的人在特殊教育学校读书,3.3%的人在普通学校特殊班读书,2.0%的人自学或者参加自学考试。当然,从时间上来看,残疾青少年接受特殊教育的比例在逐渐提高:31-35岁的占11.2%,26-30岁占17.4%,21-25岁的占22.0%,16-20岁的占30.3%,7-15岁的占38.3%。受特殊教育资源地理分布等因素的影响,城镇残疾青少年(28.1%)比农村残疾青少年(22.0%)接受特殊教育的比例高。肢体残疾青少年由于在其他方面不存在什么问题,一般都到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但是,适合接受特殊教育的听力、言语、视力、智力等残疾类型的青少年接受特殊教育的比例也较低。之所以如此,既有特殊教育资源不足、离残疾青少年家庭较远不易获得等因素,也与部分父母误以为残疾青少年就读于普通学校能更好地融入到正常孩子中去,从而把更适合接受特殊教育的孩子送入普通学校等不正确的认知有关。
事实上,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残疾青少年,往往学习效果并不好。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许多校长默许他们不用参加评估与考核,有些老师对他们也是完全放弃,而这些残疾青少年的成绩普遍都很差。专门针对残疾青少年的特殊教育学校实行小班制,并且有专门的特殊教育老师有针对性地对不同的残疾类别进行教学,适合接受特殊教育(在特残学校或普通学校特殊班接受教育)的残疾青少年接受特殊教育更有利于他们的教育和发展。
由于残疾青少年无法适应适合于正常人的普通学校,他们往往在读完小学或初中后就无法继续学业了。残疾青少年的受教育程度以小学和初中为主,高中以及大专以上所占比例较低,其中受教育程度为小学的占43.3%,初中占34.6%,高中占12.1%,大专以上占10.0%,小学和初中的累积比例为77.9%。
三、破除康复治疗误区,加大宣传力度
残疾青少年获得康复治疗服务的比例近年有了很大的提高。在过去一年中,残疾青少年中仅35.0%的人接受过康复治疗服务,其中,城镇残疾青少年接受过康复治疗的比例(39.4%)明显高于农村(32.1%)残疾青少年。最近来,国家对康复投入的力度越来越大,7-15岁的残疾青少年接受过康复治疗服务的比例最高,为44.0%,其他年龄段接受过康复治疗服务的比例大致相当,在31.0%左右。
在没有得到过康复治疗服务的65.0%的残疾青少年中,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一些残疾青少年是因为没有钱,而无法进行康复治疗,这占28.1%。但更多的人是因为主观上对康复治疗的理解存在误区,从而导致他们没有接受康复治疗服务。他们或者过高期望康复治疗的效果,希望能够达到正常人的水平,从而认为即便治疗了也不会有效果,这占39.8%。或者由于认识上的误区,主观判断不需要进行康复治疗,这占15.7%。还有一部分人不知道要进行康复治疗,这占13.1%。
残疾青少年对康复治疗的理解存在偏差,这与落后的康复知识宣传服务相关。他们曾接受过的康复治疗服务中,提供康复知识这一项占11.2%,只有20.2%的残疾青少年表示他们曾接受过康复知识服务。可见,需要进一步加大康复知识的宣传力度,纠正人们对康复治疗的错误观念。
课题组专门调查了接受过康复治疗服务的残疾青少年对康复治疗服务的评价,结果显示,残疾青少年对于他们所得到的康复治疗服务总体评价较高。评价为很好的占15.9%,较好的占32.2%,二者累积比例为48.1%,将近一半的人评价为较好及很好。评价为一般的占34.0%,没什么效果的占15.4%,效果很差的仅占2.4%。
在康复治疗公共服务中,政府在康复治疗与训练上的投入最大,这占总体的34.8%,有63.0%的残疾青少年曾得到过康复治疗与训练。大多数残疾青少年在接受了康复治疗训练后,有效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自理等能力,虽然无法达到正常人的水平,但较之前的状况已经大大改善,减轻了家庭和父母的负担。
四、残疾青年就业存在“两低一高”现象
关注残疾青年就业,帮助残疾青年走上社会、融入社会、参与社会,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经济问题,更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它既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残疾青年发展状况与需求课题组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残疾青年在就业方面存在“两低一高”现象,即就业率低、工资水平低,但工作满意度高。
残疾青年就业率低。在参与本次调查的15-35岁残疾青年中,有工作的占17.9%,另有8.3%的人在家务农。如果将在家务农视为处于就业状态,那么15-35岁残疾青年就业率仅为26.2%,远低于普通青年的就业率。其中,肢体、视力、听力残疾青年就业率相对较高。肢体残疾青年中,有工作的占20.8%;视力残疾青年中,有工作的占19.8%;听力残疾青年中,有工作的占18.0%。言语(12.3%)、精神(6.0%)、智力(5.7%)、多重残疾(8.6%)青年就业率相对较低。从就业领域和方式来看,残疾青年以自谋生路为主。在业残疾青年中,近四成通过熟人介绍而获得工作岗位,近两成的残疾青少年通过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找到工作。这表明在残疾青年就业渠道中社会资本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残疾人就业服务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残疾青年工资水平低。调查数据显示,在业者中,最低月工资为100元,最高为6000元。除极少数人(4.7%)月工资在3000元(不含)以上,在业残疾青年月工资集中在较低水平。半数的在业残疾青年工资不到1500元。
残疾青年工作满意度高。虽然在业残疾青年中近三成自感同工不同酬,收入比相同工作或相同岗位的非残疾人低,但是在业残疾青少年中近5成对自己现在的工作满意,仅有约一成的残疾青年对目前工作不满意。对处于劳动年龄的残疾青年而言,能就业本身会令其比健全人更容易获得工作满意感。因而促进残疾青少年就业的政策效果将具有良好的放大效应。
五、残疾青年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两大体系有待完善
近年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充分认识残疾人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把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加大投入,加快推进,务求实效,取得很大成效,但仍有待进一步完善。
残疾青少年总体社会保障水平偏低。在被调查的4536名7-35岁残疾青少年中,2841人参加了新农村合作医疗,占应答人数的近7成(67.4%)。社会保险中,参保率从高到低依次为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与工伤保险。少数调查对象参加了商业保险(3.5%)或其他保险(6.8%)。结合在业状况来看,虽然在业者社保参保率的比例显著高于未在业者,但仅半数及以下的在业者分别参加了各类社会保险。提高在业残疾青少年参保率任重道远。残疾青少年人中超过3成(33.9%)的人在享受低保即最低生活保障。从低保水平上来看,半数的低保残疾青少年月低保收入不到180元。在未享受低保的残疾青少年中,超过一成(11.3%)的调查对象主要因为不知道可以申请低保,还有部分人(6.7%)报告其未享受低保主要在于要托关系而其没有人情关系,仅有不到6成的调查对象因为条件不符合而没有享受低保。
社会组织在残疾青少年救助方面作用微弱,亟待加强。从残疾青少年接受救助的主体来看,超过一半的残疾青少年曾接受过来自政府的帮助,有4成接受过来自村(居)委会的帮助;另约有一半的'残疾青少年曾接受过来自亲友的帮助,超过2成曾受到过邻居的帮助。在这种正式的与非正式的救助之外,残疾青少年接受来自社会组织(如慈善组织、社工等)的帮助较为少见。从残疾青少年获得的具体救助形式来看,约三成(28.7%)调查对象表示曾获得过米、面、油、被服等救济物品,其次为定期补助、他人救助、慰问钱物和救济款这几类,获得这些救助的比例不相上下(占16.0-18.7%)。获得其他类型的社会救助者仅占7.4%。
六、户外活动参与率低限制残疾青少年融入社会
“生活与休闲娱乐状况”调查显示,户外活动参与率低限制了残疾青少年融入社会。调查表明,“多数残疾青少年的休闲生活都处于足不出户的状态,休闲娱乐活动局限于家中,户外休闲活动除了逛公园的参与率超过了10%外,其它如旅游、参观展馆等活动的参与率都极低”,“残疾青少年的休闲娱乐活动排在前6位的分别是:看电影电视(64.9%)、一个人发呆(38.9%)、上网(20.6%)、听广播(16.3%)、到公园玩(12.9%)、看书报杂志(10.8%)”。“值得注意的是,约4成的残疾青少年把一个人发呆作为自己主要的休闲娱乐活动之一,这说明他们休闲娱乐的匮乏与单调。走出家门是残疾青少年接触社会、融入社会的基础,家庭之外的休闲娱乐活动参与率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的社会融入”。
此外,关于残疾青少年的“生活与休闲娱乐”状况调查还显示,“从家庭生活现状来看,多数残疾青少年家庭的收入和生活处平均水平之下,接近7成残疾青少年反映自己家的收入在当地处于较低水平”;“从变化趋势来看,残疾青少年家庭生活虽然持续改善,但进展较为困难,且存在波动与反复”,“46.2%的残疾青少年表示没什么变化,有11.1%的残疾青少年表示家里的生活更差了”;“从阻碍因素来看,残疾青少年休闲娱乐的主要障碍在于经济、场所与身体方面的条件制约”,“影响残疾青少年休闲娱乐的因素主要为缺钱(39.6%)、没有合适的场所(39.5%)、行动不便(31.5%),从中看出残疾虽然是阻碍残疾青少年参与休闲娱乐的主要因素之一,但外在的经济条件限制和场所限制对他们的休闲娱乐阻碍更大,这也是他们对旅游、参观等消费门槛较高的户外活动参与率低的重要原因”。
篇5:优秀关爱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关爱留守儿童调查报告精选(一)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云下飞扬”实践团队,于7月10日~15日举行实践活动。团队共有11人。他们在广西桂林市灵川县,开展了对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现状调查分析,探索今后农民工子女关爱站运作模式的活动。同时在当地建立长期关爱站实践基地,倡导大学生关爱民众民生,并向有关部门提供有益的评估和建议。本实践内容在当地产生深刻影响,也得到当地民从和相关部门的支持和称赞。
为了对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现状做进一步调查分析,同时更加便于今后农民工子女关爱站运作模式的探索,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云下飞扬”实践团队在进行了电影下乡,学生课业辅导,问卷调查等几次活动后,7月14日上午团队成员又再次来到灵川县人口与计划生育局进行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相关问题的采访。
计生局胡局长对我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并亲切地询问了关于我们团队活动的情况。采访主要围绕当下留守儿童所存在的问题及采取的相应措施来展开。胡局长强调,当下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尤为突出,需要得到社会的整体关注,并且要集多方力量解决当下留守儿童所存在的普遍问题。在具体解决措施方面,胡局长提到当地相关政府部门采取“一区一点”的方式长期对所在地区部门所对应的学校学生进行关爱帮助。谈到进一步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帮扶措施时,胡局长谈到今后将会不断完善相关通讯设备,尽可能实现留守儿童与在外父母的多次面对面交流。
胡局长了解到我们在东田小学建立关爱站实践基地时,殷切询问了我们的运行情况,并提出相关建议,希望我们不断努力。他还提出,以后来我们基地访问交流,并提出让相关政府参与到此类活动中的想法,这样双方相互配合,共同为留守儿童献出一份爱心。
关爱留守儿童调查报告参考(二)
为期六天的暑假社会实践活动已经结束了,但社会实践给我们带来的巨大影响却远没有结束。它使我们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走上了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到社会的大课堂上去见识世面、施展才华、增长才干、磨练意志,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短短一周的社会实践虽然比较辛苦,是庆幸?还是依恋?回想起来,才发觉,原来乏味中充满着希望,苦涩中流露出甘甜。
在与孩子们的接触与交流中,我了解到由于他们缺少父母的关爱与教导,时常想念他们的爸爸妈妈,以致有些孩子形成了孤僻的性格,心中不免一阵心痛。但是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在这种情况下仍然能够努力学习,为了梦想而奋斗,我不禁又感到欣慰,为他们感到高兴。的确,只有自己亲身经历过才会体验到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与感受,这让我更加理解了“纸上来的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诗的含义。 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走出校园、踏上社会,展现自我绚丽的舞台,也是一次能让我们能投身社会、体验生活、服务人民的绝好机会。
模拟法庭活动也是本次实践的一大亮点。在前期排练过程中,同学们积极参与,做好了庭审前的准备工作,进行了细致的工作分配。为使得整个模拟法庭的程序合理现场逼真,保证法庭审理的庄严圣神,在正式庭审前同学们进行了多次排练。从活动开始书记员宣读法庭纪律、审判员入席开庭工作准备就绪,到开始审理、举证、法庭辩论,至最后合议庭对本案进行议论,就本案的性质、适用的法律、是非责任做出结论、审判长宣读判决,各环节紧紧相扣。14日,我们普法团的志愿者们在兰考南湖广场进行了模拟法庭的演出。我在本次演出中扮演审判员的角色,活动当天温度高达37度,烈日炎炎下,我们全身都被汗水浸透了,但看着现场的群众们、同学们都被法庭气氛深深的吸引着,我也自觉地继坐正身子,继续为观众带去认真严肃的演出。
近年来,关爱留守儿童一直是一个热门的话题。由于长期缺乏亲情的关爱,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已经成为当前社会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他们是最需要受到关注的一个群体。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体现当代大学生的热心、爱心以及对弱势群体的关心。 7月13日,我们关爱留守儿童活动团也来到兰考县,发放关于儿童心理问题的宣传手册,进行针对留守儿童的问卷调查,热情接受群众咨询。在对留守儿童的调查实践过程中,我们感受到了村里的建设,也从孩子,农民,村干部的质朴中,我们感受到那份城市人中少有的简单。经过我们的采访,知道了村里就业的艰辛,孩子受教育的困难以及父母外出打工无人陪伴的孤单。在同情的同时,我们更多了一份责任,所以,我们要为孩子们有为更好的生活而努力。或许,我们的实践不能反应村里的每个角落,但是我们每个人都希望,我们的实践能够受到更多人的关注,更多人注意到在大城市的周围,来关爱这些留守儿童,哪怕只是一个微笑,也能为他的心房增添一丝丝温暖。
模拟法庭的成功开庭,不仅向群众们普及了法律知识,增强了他们的法律意识,提高了他们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意识,而且通过活动的开展深化了群众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法治二字的理解。
这几天的下乡实践,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兰考人民的热情与善良,公交司机、饭店老板、村民们的热情与好心让我们犹记于心,再次让我们体会了兰考人民的淳朴。通过本次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我们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在实践中成长;另一方面,我们为社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但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也表现出了经不足,处理问题不够成熟、书本知识与实际结合不够紧密等问题。我们回到学校后会更加要珍惜在校学习的时光,努力掌握更多的知识,并不断深入到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知识,锻炼自己的能力,为今后更好地服务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我们只有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拿出百尺竿头的干劲,胸怀会当凌绝顶的壮志,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在与社会的接触过程中,减少磨合期的碰撞,加快融入社会的步伐,才能站稳脚跟,扬起理想的风帆,驶向成功的彼岸。
第一次参加暑期社会实践,我们前往了河南省兰考县去调研当地的廉政建设和留守儿童问题,经历了将近一周的社会实践,我感慨颇多,我们见到了社会的真实一面,实践生活中每一天遇到的情况还在我脑海里回旋,它给我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社会实践活动给生活在都市象牙塔中的大学生们提供了广泛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机会。
在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已经开始冲击着社会道德规范,作为传统道德重要组成部分的--廉洁、诚信,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正所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只有自己亲身经历过才会体验到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与感受。为更明确地了解廉政问题的现状,7月12日上午,我们来到了兰考县,在大街小巷发放问卷 。在派发过程中,我首先向受访群众解释了我们这次调查的目的和意义,并说明耽误的时间不会很长,在允许后才进行调查。在调查过程中发现,我们的问题中一些涉及专业知识,还是有人是不太了解的,耐心解释和引导后,都是顺利的完成问卷的填写。同时,在寻找受访群众的过程中,吃闭门羹是不可避免的,但团队的朋友们并不会因此随便做调查,反而更认真、更注重过程。因为这不是单单的调查作业,更是打开人与人沟通的道路。
学习归来后我总结了许多,我觉得通过社会实践加深了我对社会各阶层人的了解,拉近了我与社会的距离,也让自己在社会实践中开拓了视野,增长了才干。下午的学习又进一步明确了我们青年学生的成材之路与肩负的历史使命。社会才是学习和受教育的大课堂,我们应该更多的走出校园,深入社会,实践成才,发挥知识技能优势,开展各项社会实践活动,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人民、服务社会发展,在那片广阔的天地里,我们的人生价值才将真正得到体现。
关爱留守儿童调查报告推荐(三)
7月16日,河北工业大学化工学院“教育关爱服务团”暑期实践队抵达承德市围场县黄土坎小学,实践队以关爱留守儿童为重点,组织开展走访调研、素质拓展、亲情陪伴等活动,深入乡村,切身弘扬“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八字真经”。
对于此次社会实践,化工学院前期进行了充分准备。于15日中午召开暑期实践动员大会,化工学院党委书记贺亮、团委书记单海在会上对同学们细致讲解为何进行社会实践,如何将社会实践做得有意义、有价值,同时告诉同学做好吃苦准备,认真完成社会实践活动,真正做到服务社会,服务人民,做一名有社会责任感的大学生。
今年我院暑期社会实践的突出特点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
1服务实践基地 打造爱心足球场
习近平主席走访荷兰曾表示表示:“足球应该从娃娃抓起”,国家正在努力做好这件事情。我化工学院众位师生考虑到黄土坎小学目前的体育场中,只有一个简单的篮球场和乒乓球台,完全没有足球运动器材,针对这种硬件设施不足的情况,我院提前买好足球、足球服,在当地焊接好足球门,师生齐心协力安装好足球门,组建一支小学生足球队。
目前,黄土坎小学的操场已经焕然一新,当我们把崭新的足球服给这些小孩们穿好时,他们的脸上洋溢出灿烂的笑容,如同一朵朵向日葵。由于黄土坎没有一个正式的足球老师,我院团委书记单海老师作为一名老球员,认真的给孩子们讲解足球比赛规则,足球练习的注意事项,如何做才能不在比赛中受伤,在理论教导的同时,我们亲自给孩子们做示范,讲解动作,几天之后,虽然孩子们的动作还有些生疏,但是却能够一起踢一场简单的足球比赛。
足球场上孩子们快乐的奔跑,我们感到欣慰,因为这一定能够增强孩子们的身体素质,足球从娃娃抓起,在这个十九年不离不弃的地方,我们做到了。
2走访调研 鼓励贫寒学子成才
从去年开始,我化工学院倡导每人每天节约一分钱,帮助贫困山区儿童长大成才。目前,这项工作已经在我院大一大二的各个班级中普及开来,以一个班级定点资助一位贫困学生的形式,切实帮助贫困学子顺利成才,我们的资助有限,但这承载了我化工学院众位师生对他们的希望。
7月17日和18日两天,我们从晨曦中出发,没有任何交通工具,步行走访贫困学子。期间,我院共走访贫困家庭三十余家,认真了解这些家庭所面临的问题,给予精神上的鼓舞和实际的帮助。这些小孩当中,大多数都是留守儿童,有的还是父母离异,还有的孩子家庭中出现变故,不能供给孩子上学。班级的优秀代表实地了解情况后,登记信息,准备在以后一个班级一直资助一个孩子,我院希望能将这种爱心传递下去。
高分子专业的代表,把高分子131班和材化131班汇聚的多元的爱心专程送给正在读四年级的刘明艳小朋友。父母一同遭遇车祸,父亲去世,母亲丧失劳动能力,失去经济来源,但她很上进一直是班里的第一名,所得奖状挂满家中墙壁。化工学院化工131团支部代表陈檬,带着班级三十四名同学的爱心捐款1000余元,资助正在读三年级的小朋友于娜,她父母离婚,而照顾她的父亲常年在外打工,一年只能见两次面,一直与爷爷相依为命,但于娜不仅学习成绩好,还是班级的文艺委员,唱歌跳舞都很有天赋。我相信,在未来的几年里,化工学院定点“一帮一”活动一定会在全学院普及开,每人每天节约一分钱,产生的意义却是十分重大的。
在走访过程中,一行人走路近百里,捐款近万元,记录了大量有效信息,对以后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文艺展示 全面发展从小抓起
在黄土坎小学,我们主要对孩子们进行了文艺方面的教导。一群人聚在教学楼前的凉亭,让每个孩子展示他们文艺方面的天赋,在交流感情的同时,纠正孩子们犯下的各种错误,在欢声笑语之中,孩子们的进步非常大。用了一个上午的时间,我们教会了小朋友们跳小苹果,接下来我院学生准备的精彩文艺展示,给孩子们上了生动的一课,告诉他们在日后的学习中,可以发展自己的文艺特长,取长补短。
在与孩子们相处的几天时间中,我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为了让其中的留守儿童不那么孤单,我院学生讲笑话,与孩子们做游戏,一起去趟小溪,挖沙堆,爬山坡。孩子们脸上洋溢出的真挚与淳朴,深深烙印在我们的心底。我们相信,在孩子们的心中,我院对孩子们日后的成长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4融入生活 体验实践意义所在
在火车上经历彻夜不眠的煎熬,在客车上感受山路崎岖的颠簸,经过十几个的乘车之旅,到达目的地后,我们在食堂吃孩子们平时吃的饭菜,住孩子们的宿舍,切身感受孩子们生活的点点滴滴,早饭只是简单的咸菜加粥与馒头鸡蛋,而住在孩子们的宿舍,床太小只能屈身而睡,没有热水可以洗澡,蚊虫布满宿舍,可是,我们克服了种.种困难,将实践认真进行。在此期间,我院与黄土坎小学的师生进行了一场篮球友谊赛,这更加深了我们之间的感情。我们与黄土坎小学的师生吃住同行,真心交流,在这过程中,了解到很多平时很难发现的情况,对我院实践的展开具有很大的影响。
5发现问题 提出有益发展建议
经过近一周的走访调研,我院发现了众多额待解决的问题。相比于天津市的众多小学,黄土坎小学的硬件设施不足,师资力量不雄厚,这也是城市教育与农村教育显著的不平衡之处。,拿天津市求真小学对比,求真小学有着自己的膳食营养食谱,有学校的网站对外做宣传,有着各种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活动,有自身的教学多媒体,有供孩子们玩耍的游乐场所。而黄土坎小学的食谱只是简单的馒头鸡蛋加咸菜,一饭一菜,对外宣传不说网站,连宣传板都没有,很少组织文艺展示活动,简单的运动场上只有两个篮球框。
对此,我们成立小组进行了专门的思考,讨论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的差距,我们发现,根源还是在于收入水平的不同,农村与城市的经济收入差距太大,从而导致农村家庭对教育的经济投入远远低于城市家庭对教育的投入,从而导致城市小学与农村小学硬件设施与软件设施不在一条水平线。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时间难以解决。
关爱留守儿童调查报告热门(四)
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形成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后,孩子留在了家中(主要在农村),他们被称为留守儿童。
由于地理和历史等原因,我国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农村人地矛盾尖锐。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改变生存状况外出务工,其中大部分为夫妻一同外出,因经济等原因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由此引发“留守儿童”问题。由于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隔代教育”问题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
据调查显示,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
据五普资料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近2000万人。有专家推算和保守估计,近年14岁以下的留守儿童至少在4390万以上。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高达18-22%。父母双方都外出流动,儿童不能与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情况在全部留守儿童中超过了半数,比例高达56.17%。因人口流动引发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一是监护不力,九年义务教育难以保证。据统计,80%以上的留守儿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监护和亲友临时监护,年事已高、文化素质较低的祖辈监护人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农村学校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的局限与制约,针对留守儿童的需求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关爱力不从心,学校与家庭之间缺乏沟通。家庭和学校监护不力,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现象。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及初中教育的在学率都低于正常家庭儿童,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显示,进入初中阶段以后,留守儿童在校率大幅度下降,14周岁留守儿童的在校率仅为88%。
二是缺乏抚慰,身心健康令人堪忧。据西部某劳务输出大省在一县域内的调查显示:70%的父母年均回家不足3次,有的甚至几年才回家1次;近30%的留守儿童与父母通话、通信频率月均不足1次。由于父母长期外出,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极大地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形成人格扭曲的隐患,导致一部分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并且极易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甚至犯罪的倾向。南方沿海某省一项调查显示,19.6%的留守儿童觉得自己不如人,11.4%觉得自己受歧视,9.5%有过被遗弃的感觉。北方某省的一项调查显示,在青少年犯罪中留守儿童所占比例已高达20%。
三是疏于照顾,人身安全不容忽视。监护责任不落实,监护人缺乏防范意识,儿童防护能力弱,农村留守儿童容易受到意外伤害,甚至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部门统计数据显示,被拐卖儿童群体中,第一位是流动儿童,第二位是留守儿童。女孩受到性侵害又不能及时得到父母帮助,极易酿成严重后果。
留守儿童问题是伴随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和劳动力转移产生,并将长时期存在的社会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关系到未来人口素质和劳动力的培育,关系到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坚持以人为本,认真贯彻中央《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精神,就必须从法律、制度层面整体地加以考虑和解决。
关爱留守儿童调查报告最新(五)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据统计,xx村共有39名留守儿童,约占全村儿童的12%,由于这些孩子长期与父母分隔两地,父母很少有机会对孩子的日常生活问题、学习教育问题和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沟通,也不能对孩子身上存在的错误及时进行指出批评教育纠。也就是说,在某种程度上父母监护职责的缺失会极其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们在日常生活行为的失范,甚至引起违法犯罪行为,影响社会的安全和稳定。
通过这次调研活动,使我对我们村留守儿童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想通过这次调研能使更多的人了解我村的留守儿童,同时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关注留守儿童,给他们更多的关怀和帮助,使他们在缺少家庭关爱的时候,同样能够感觉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一、我村留守儿童的生活及学习状况
(一)、留守儿童在生活、教育上的问题
从调查的儿童中来看,由于临时监护人的年纪一般比较大,缺少精力和耐心管教孩子加上他们还要忙于地里的农活,无暇照顾孩子们。大部分孩子没有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主要表现在对学校作业的态度和生活起居安排上。占44.1%的孩子对待学校作业的态度是草草应付得过且过,有46.7%的孩子看电视没有节制。另外,在调研中我发现一个令人心忧的现象,部分留守儿童拜金现象极为严重,帮家里干活之前,要先讲好价钱才会去干活,让人痛心。
(二)、老师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太少
大部分留守儿童表示老师很少找自己谈话,43%的留守儿童说老师根本没有找他们谈过话,而且都很害怕老师,也不希望老师找自己谈话。虽然带有儿童的心理,但是从这可以看出我们的教育工作还的确很不到位,仅有29.8%的留守儿童表示愿意和老师谈谈心里话。
(三)、学习压力大
通过调查,63%的留守儿童感到学习压力大,24%的留守儿童表示自己的学习成绩很差,也有一些表示自己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不识字,不能辅导学习,想学好没有条件。一些孩子告诉我,由于学习成绩差,就害怕爸爸妈妈会问起,而自己的家庭条件差,很多同学看不起等,这就形成很大的压力,面对这种情况,如果没有人及时为他疏导,就有可能压力变得越来越大,进而影响学习和生活。
二、我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一)、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之所以产生心理问题,首先是年龄,因为他们大多都在十五岁以下,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而他们的父母在自己的孩子出生才几个月或一周岁后,就外出务工,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缺乏父母的关爱,亲情失落,产生孤独感,导致心理失衡。调查发现:留守儿童中十分想念父母的占71.8%,有79.5%的留守儿童父母每年回来1次,5.1%的留守儿童父母几年回来1次,15.4%的留守儿童很少与父母电话联系。这就很容易使他们形成消极情绪,表现出性格内向、失落自卑、自私冷漠、脆弱孤僻或焦虑、任性、暴躁,有的出现逆反心理、怨恨情绪。
(二)、临时监护人素质普遍偏低
由于大部分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大多是孩子的爷爷奶奶,他们因为年龄较大,不但要承担很多家务,而且文化层次上也不高,大多是文盲或半文盲,其中临时监护人是初中学历以上比例仅占29.6%。所以,他们教育孩子的就不会很合理,而且也不知道从心理上关心孩子,照顾孩子,不能在学习上给予帮助和指导,在教育态度、教育方法上还是老一套,他们能做到的仅仅是照顾孩子们的日常生活而已,在与孩子交流沟通上存在着很大困难。
(三)、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较差
部分留守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生活习惯不良,表现在不讲卫生、不经常换洗衣服、挑吃挑食、乱花钱等;有的留守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在家里不听临时监护人的教导,顶撞祖辈、我行我素,在学校不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不服从学校的管理,成为了让人头疼的“问题儿童” 。去年我村就有四名留守儿童因触犯法律被判处十几年不等的有期徒刑,让人值得深思。
(四)、平时缺乏亲情的关爱
父母打工对留守儿童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缺乏亲情关爱会对孩子造成许多不良的影响,最为直接的也许就是孩子在生活上很难得到很好的照顾,使孩子无法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留守儿童成长期间缺乏抚慰与关怀,这也是我们应该给予重视的。
(五)、留守儿童安全存在一定隐患
如留守儿童独自在家或路边玩耍,路上车辆较多,而老人无暇顾及,造成农村火灾或触电事故时有发生,安全存在一定隐患。在采访一陈姓村民时我了解到这样的一个悲剧,一个两岁的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在镇江打工,临时监护人爷爷奶奶又忙于干农活,无暇照看,而掉进家里附近的河中溺水身亡的案例,让人唏嘘不已,倍感痛惜。
三、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与对策
留守儿童之所以存在诸多问题,原因来自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等方面。留守儿童问题作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不应只是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自己去解决的问题,而应该由全社会共同努力,为留守儿童创造健康成长环境和空间。因此提出以下建议与对策。
(一)、家庭教育方面
1、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外出务工的父母及留守儿童的代理监护人员,应尽量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温暖、关爱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促使“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外出务工的父母也应加强与子女的联系和沟通,尽可能做到多关心孩子。还要加强与代理监护人、学校的联系。外出的父母要经常回家或打电话与孩子沟通,交流感情,和学校沟通掌握孩子的学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外出打工的夫妻有能力的一定要把孩子带上跟随自己打工读书生活。要正确教育和引导好孩子,树立“知识改变命运的观念”。如果条件允许夫妻最好留一个在家与孩子一起生活。因为家庭的安全感和亲情的温暖是任何外力都无法取代的。
(二)、学校教育方面
1、实行留守学生的普查登记。各中小学校在新学期学生报到时将父母外出情况和家庭成员情况逐一进行登记,建立“留守儿童”档案。记录“留守儿童”的个人情况和监护人及临时监护人的情况,准确掌握留守儿童的个人信息,为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和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2、在中小学校普及实行教职工结对帮扶或学生结对帮扶留守学生制度,建立“留守儿童之家”,使留守儿童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建立健全教师家访和与留守儿童谈心制度。定期召开帮扶教师、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座谈会,引导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开设亲情电话,让留守儿童的父母知道校长、班主任等老师的电话,加强学校、家长和孩子之间的联系和交流。
3、营造和谐、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文明习惯,组织学生广泛参与各种动手的实践活动,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最重要的是在学校举办的活动中,多鼓励留守儿童,多把机会留给留守学生,帮助他们走出自闭的心理障碍,[莲~山课件 ]帮助他们改正不良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帮他们养成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心态。
(三)、政府及社会方面
第一,强化政府统筹管理,加大社会支持的力度。比如在城市中打工族密集的地方,增加城市教育设施,降低打工子女的入学收费标准,逐步改善民工子女就学条件。对未能入学的民工子女可以通过开办寄宿制学校,假期学校等,逐步建立社会监管体制,打破城乡体制,给予农民工及其子女切实的市民待遇,运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帮助农民工把子女带到打工地学习和生活。开辟打工子女就学的“绿色通道”,使其享受与打工所在地孩子同等的教育待遇。这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所在。
第二,镇、村两级要逐步探索帮助留守儿童教育的新思路。做好留守儿童的登记普查,在镇、村设立关爱农民工留守子女的办事机构,定期到留守家庭了解孩子们的生活、教育情况。把学校与村委联系起来,建立一个长期有效的机制,定点帮扶,及时发现报告留守儿童们的情况与动向,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保证。
第三,相关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加大新闻宣传力度,引起社会各界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引起社会的重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寻求解决的办法和途径,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格局,让外出打工的父母安心,让在家的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结语
留守儿童是未成年队伍里的重要组成部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是一项现实而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相互配合,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关注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关爱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才能真正实现农村教育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才能使我们的社会真正实现和谐。
青春有限,选择无悔。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切的一切都只是一个开始,关爱留守儿童是值得我去为之奉献一生的事情。
目前,广大xx村民正以崭新的面貌,饱满的热情和高昂的斗志迎接“十二五”的到来,争取在此期间全村各项事业都实现质的突破。在制定“十二五”工作目标时,我村支部书记范志红书记把留守儿童问题列为全村的工作重点之一,并提升至战略高度。我想有了全村人民的共同努力,我村留守儿童的头顶一定会出现一片蔚蓝的天空。
篇6:北京市儿童心理素质发展现状研究调查报告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北京市“十五”时期儿童发展规划,了解全市13-15岁儿童的心理发展现状,北京市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于6月-5月,针对13-15岁的儿童心理素质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采取随机抽样方式,共抽取了海淀区、崇文区、东城区、大兴区、平谷区5个区25所学校的1500名儿童。零点调查公司通过问卷调查、访问、座谈等方式,于20底完成调查数据报告。 调查发现,总体上,北京市儿童无论是在生理发展方面,还是在心理发展方面整体状况都属良好。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北京市儿童的生理发展符合正常指标,尤其体现在身高、体重和第二性征方面。本市的儿童心理发展处在健康状态,并处于稳步发展的态势。 研究发现,北京市儿童的心理素质虽然整体情况属于良好,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具体如下: 在生理发展方面存在着严重问题的是儿童的视力。 心理素质发展方面: 1、对自身和周围的变化,部分学生缺乏自我调适能力,尚需指导。 2、部分学生负面情绪比较高。 3、在学校和家庭都存在心理沟通不畅。 4、本次调查发现,负面情绪和反抗情绪多集中在15岁年龄段儿童中,他们是心理状态最不稳定、最值得关注的群体。 考察以上调查结果,虽然本年龄段儿童的心理发展状况整体情况良好,令人欣喜。但我们必须看到,心理的健康发展是儿童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直接关系其未来成长,因此对于调查所显示的儿童心理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理应本着科学的态度,深入思考,认真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首先,从内因来分析,儿童正处于向青年期过渡的关键阶段,伴随其心理发展过程会出现相应的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主要表现为: 1、新的独立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 2、自我发展与自我控制能力的矛盾。 3、性成熟、性意识增强与心理上、道德上准备不足的矛盾。 其次,除了内在原因,儿童心理发展也受到来自社会、家庭、学校等外在因素的影响。 1、社会的影响。 2、家庭的影响。 3、学校的影响。 鉴于以上分析,我们有理由向社会各界、向各位家长呼吁:关注儿童的心理健康和心理发展。 1、倡导尊重权利、尊重个性、尊重差异的理念。 2、营造尊重权利、尊重个性、尊重差异的心理环境。 3、充分发挥学校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4、净化儿童的社会成长环境。
篇7:关于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优秀
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精选(一)
查内容:农村留守儿童
调查时间:20xx年8月—20xx年6
调查目的: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情况的调查,对问题的分析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调查地点:镇雄县场坝镇摩多小学
调查方法:教学工作参与、走访、访谈
随着农村父母离乡进城打工、经商人数的增多,农村儿童留守农村而无人照管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多,调查显示:我国有1.2亿农民常年在城市务工经商,产生了近XX万留守儿童,其中14岁以下占86.5%.他们失去父母庇护,身心、学习、成长都面临着失管、失教和失衡,由此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同时,也引起了社会各界对这个群体的关注。20xx年8月底到20xx年6月底,我们到了镇雄县场坝镇摩多小学进行为期接近一年的顶岗实习支教生活。在这段时间中,我们在平时休息的过程中走访了一些家庭,对农村留守儿童也有了一顶的了解!结合此次调查,现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现状、成因及对策,提出如下调查意见。
一 基本概况
我们实习的地方是相对较贫困的农村地区。这个地方生活条比较艰苦,自然环境也较为恶劣,人民的生活水平不高,很多人为了改变这中现象,在社会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年轻人纷纷外出到沿海发达地方打工。在这些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上有老,下有小”的这一类型!年轻人外出大工就把家里的孩子留给父母和亲戚来照顾!这就是大部分“留守儿童”的来源!
我所教的班有96个学生,其中就有30多个孩子是“留守儿童”。这些孩子差不多都是班里的问题学生!学习成绩普遍偏差、作业常常不按时完成、有孤独感和失落感的倾向,不愿与其他同学和小朋友交流、有娇纵、任性等坏脾气……
二 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这些孩子由于父母长年在外务工,留守在家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戚朋友作为临时监护人,由他们照管孩子的一切,当然其中还存在家中无人看管的现象。根据留守儿童家庭状况,家庭环境及临时监护人的文化素质,年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留守儿童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无能为力,只管“吃”的放纵型。
这部分儿童主要是在那些生活条件差、监护人监护能力低的家庭。这些人群年老、体弱、文化低、见识少、负担重。他们由于家境不富有,在家得种一大家人的田地、喂养猪牛等,他们天天忙于农活,根本就无暇顾及孩子了。他们仅仅对孩子煮煮饭、洗洗衣而已,特别到了农忙季节,连吃饭都顾不上,很多孩子就得自己煮饭或挨饿。许多孩子还承担起家里全部家务事,有时,连几岁地孩子也得下地干活儿。至于如何教育孩子,对于“听话”的孩子很满意,不听话的孩子只是说说而已。关心学习更无从谈起。对于孩子心里想的什么?需要什么?有什么感受?都一概不知或是根本没想到要关心。其实,这一现象在留守儿童家庭里普遍存在。他们的父母忙于挣钱,自己和祖父母忙于农活、家务,对自己的教育、成长都无人关心,使自己本应得到温暖、关爱的童年变为“早熟的大人”。
(2)隔代教育,只顾“给”的溺爱型。
很多留守儿童都是独生子女,父母不在家,由公公婆婆看着。由于代沟所致,爷爷奶奶更心痛孩子,在家里各方面都给予“关爱”,常常是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宁愿自己吃苦受累,不吃不喝,也要让孩子玩好、吃好,对于生活细节不予指导或误导。出现了问题往往是包庇、怂恿,严重的说说而已。这样,孩子养成了娇气、任性,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互助互爱体验,怕困难、怕挫折。于是孩子受家里人的宠爱,家庭教育的艰巨性由此加大。宠坏的孩子越来越不“听话”,经常对人无礼貌,喜欢惹是生非,学习懒散……。
(3)寄居他家,无法管的放纵型。
农村留守儿童中,有一部分孩子是被父母寄养在亲戚家或朋友中的。被寄居的孩子总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因为他们毕竟不是和自己的亲人一起生活起居。他们中有一些人总感觉在亲戚家里毕竟没有在自己家里那样自由,束手束脚的,看起来胆小怕事,很本份,但一旦离开了亲戚,就像老鼠离开了猫,他们就无法无天了。也有一些孩子胆子很大,亲戚根本管不住,有的可以跟亲戚顶撞,亲戚稍微说重了,就怀恨在心或是逃离出走,使得亲戚无可奈何而不敢管教,就只能放任自流了。
因此,这个群体的孩子通常出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1、学生成绩不佳,在校表现不优。进入学龄阶段的儿童一天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其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创造。但据调查,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中,小学阶段的学习兴趣还比较浓,学习成绩和在校表现都还较好,优秀的也不少。但到了初中阶段,情况就发生了变化,极少的留守儿童能表现为优秀,我们调查中发现,初中留守儿童中学习成绩和在校表现都优秀的不到10%,良好的不到30%,学习和生活习惯都很差且行为出现问题的儿童却占了近30%,而且在所有“问题儿童”中,留守儿童占80%。
2、亲情缺失严重,心理发展异常,。青少年期是个性发展和形成的关键时期,父母的关爱、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对青少年个性的健康发展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但是,农村留守儿童们由于其父母长时间不在身边,家庭的“缺陷”使留守子女无法享受到正常的亲情关爱,生活中的烦恼无法向亲人倾诉,成长中的困惑无法得到父母的正确引导和鼓励......久而久之,无助感,失落感和被遗弃感逐渐形成,严重影响着留守子女心理的健康成长。调查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留守儿童与父母很少见面,缺少沟通。其中,与父母见面半年一次的为53%,一年一次的为44%,两年一次的有3%,还有一个孩子的父母双双外出六年未曾回过一次家。农村留守儿童在个性心理上表现极为异常,有这样两种典型“症状”:一是性格内向、孤僻、自卑、不合群、不善于与人交流;二是脆弱、脾气暴躁、冲动易怒。
3、父爱母爱失常,孩子志向模糊。外出务工的父母由于长期不在孩子身边,内心往往会出现一种愧疚感,加上在外打工,经济较为宽裕,对这些孩子生活的经济支付能力较强。因此,他们往往对孩子采取物质补偿的方式来表现自己对孩子的全部的爱,孩子要什么就可以非常轻易的得到什么,从不迟疑也从不打半点折扣。这种爱的方式,在儿童的心理边逐渐形成了儿童的“金钱万能”的价值观和“逍遥享乐”的人生观。他们没有任何勤俭节约与艰苦奋斗的概念,没有人情味,没有正确的取向与人生取向。
4、家庭教育缺失,越轨现象严重。家庭教育是人生所需全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方面,家庭教育最早最直接地影响着青少年的成长健康与否。我们调查中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有效监管,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都不好。在家里,他们不讲求个人卫生,早上不洗脸漱口就吃饭,晚上不洗脚洗澡就往被子里钻;在学校,他们的学习没有计划,没有兴趣,拖欠或不交家庭作业现象严重,不遵守校纪校规,自由散漫,迟到、早退、旷课现象经常发生。在社会上,他们缺乏礼貌待人的常识,他们中抽烟的有,赌博的有,打架的有,酗酒的也有,沉迷于网吧的更是不乏其人,还有谈情说爱的,有些甚至还发生了性行为。在未成年人的生理和心理没有发育完全之前,对社会上的各种复杂、不良现象缺乏足够的判断力和抵抗力,需要正确的引导和教育,而留守家庭一般都却无法给予,从而导致留守子女极易产生犯罪和越轨行为。
留守儿童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有:
1.监护人自身因素有欠缺。一是责任意识不强。在除父母外的监护人眼里,认为孩子的父母不在身边,不能对他们要求太严格,应对孩子更多的爱,否则会使孩子产生扭曲心理,觉得不是自己亲生的父母到底不知道疼爱自己。二是监护责任不明确。监护人往往从身体健康方面考虑问题,重吃饭穿衣轻学习教养;重身体健康而忽视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关心儿童在学校和家里的表现;忽视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三是监护精力跟不上。由于监护人大多数是老年人,年纪较大,有的甚至同时要监护几个留守儿童,放在每个留守儿童身的精力就不够。再加上自己身体状况差,本身需要人照顾,因此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四是监护人自身素质较低。他们不知道从心理上来照顾儿童,不知道从法律、安全、卫生知识等方面教育他们,也不能在学习上给予帮助和指导,从而使留守儿童的教育从根本上就失去了重心。
2、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当今,一方面全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另一方面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却相对滞后,尤其是边远山村。因此,农民不得不想办法改善家庭经济生活条件,让自己孩子摆脱这种祖祖辈辈都无法摆脱的困境。当最基本的生活问题都无法解决时,他们只能选择进城务工赚钱来养家糊口,从而使儿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长,在流动--留守--流动的变动中长大。因此,我们认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是造成那些留守儿童问题的最根本的原因。
3、家长缺乏家庭可持续发展观念。我们通过调查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虽然经济不富裕,但也不至于穷困潦倒、无处安身,他们大多是可以在家乡通过辛勤劳动来维持家庭正常生活的,而他们却追求快速改善家庭生活,追求给孩子成长提供充实的经济支持,不惜抛家弃子,离乡背井而进城打工。他们唯一的收获就是让他们感到满足的纸币,而他们失去的是家庭的亲情,牺牲的是子女的前途,造成的是越来越多的、越来越严重的社会问题。所以这些都是他们用金钱无法买到的,更为可怕的是使得自己的家庭得不到正常的发展。
4、复杂的社会因素难辞其咎。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过早过多涉足社会的各个方面,但由于其天真幼小,无法正确处理来自社会各方面的纷繁复杂的社会信息与状况,分不清是非曲折。因此,网络游戏、影像、黑社会势力等等,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上形成了深刻的印象,他们把一些与社会和道德格格不入的东西当作时髦去追求,当作偶像去崇拜去效仿,把黑的当成白的,把对的当成错的,进而使他们在自己心理发展上存在大量的不健康的甚至是错误的东西,存在许多的困惑与问题。比如,抽烟酗酒好爽,奇装异服好酷,哥们义气拔刀相助是英雄,谈情说爱老婆老公成必须品,等等一切,是大多数留守儿童的身上都存在的问题。这样的社会环境也给社会自身留下了大量的不安全隐患。
社会因素中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就是:歧视农民工子弟。由于存在部门利益至上的缘故,各级政府已经制定的有关进城农民工子弟在其父母工作地接受同等教育的政策不能落实,进城农民工子弟无法享受与当地儿童同等接受教育的权益。
三 思考与建议
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不单是外出务工人员的家庭问题或者是留守儿童自身的问题,更是一个全社会都不容忽视的综合性问题;不单是一个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更是一个其自身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的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关注和解决,家庭与社会都将会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因此,各个家庭、整个社会乃至各级政府都应该站在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来认识这一问题,以人的生存与发展为本,采取有效措施,积极稳妥地加以解决。我们调查组从近期和长远两个方面提出我们的建议。
鉴于目前留守儿童群体客观存在的现实,我们建议近期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应该从下面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1、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工作机制。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是全社会的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努力。建立以市、县(市、区)、乡(镇)政府为主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工作责任制,县(市)、乡(镇)政府成立“关爱留守儿童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行动计划和具体措施,实行属地管理为住的原则,将留守儿童工作纳入对县(市、区)、乡(镇)政府全年工作考核目标,形成政府、学校、社区、家庭、邻里多方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
2、完善和落实相关法律政策,保证农民工子弟在工作地享有同等受教育权益。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完善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弟在工作地接受教育的制度和机制,使农民工子弟在其父母工作地真正享有同当地儿童同等的受教育权益。对已有的政策在实施过程中要加强监督和落实,不要纸上写的“同等”,实际操作中人为地制造各种障碍。享受均衡的现代教育,是每一个孩子包括农村孩子应有的权力,也是我国政府的总体教育目标。同时,要改革学籍管理方式,为异地农民工子弟建立流动学籍,要取消异地学生必须回原籍地参加中考、高考等制度,要取消各种名目的借读费、建校费、捐资助学费,最大限度地降低进城农民工子弟在其父母工作地入学的门槛,保障其享有与当地儿童相同的接受同等教育的权益,使长期在外务工的父母能把孩子带在身边上学,从源头上减少或消除留守儿童群体。
3、培养和扶持以民间组织为依托的农村留守儿童服务机构。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无法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之前,各级政府应该通过政策引导,鼓励民间资金和社会力量兴办留守儿童服务站等多种形式的托管服务机构,利用社会优质资源(如优秀退休教师等),切实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高质量的健康成长服务。
4、下大力气优化儿童成长的社会环境。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的社会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但与此同时,大量的社会矛盾也日益加剧,使得年轻一代成长的社会大环境在不断恶化。因此,各级各部门必须下大力气从小事抓起,严肃治理在不断恶化的社会环境,严厉打击破坏儿童成长环境的人和事;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媒体要围绕关爱儿童尤其是留守儿童成长的主题,一方面宣传“以人为本”“儿童优先”“为国教子”“以德育人”等新观念新风尚,另一方面用积极的健康的题材武装青少年一代的头脑,引导他们正确辨别是非,引导他们积极向上生活、学习和做人。
然而,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需要全社会,尤其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干部,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的可持续的发展观和政绩观,努力构建真正意义上的和谐社会。
我们必须全面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途径。目前,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新农村建设可以说是热火朝天,农村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很多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示范片都是在基础较好的地方锦上添花更上一层楼的新型政绩工程,真正基础差经济落后的地方却无人问津,可以说是从未盼到过高级领导的“现场办公”,致使新型落后地区在产生,新的不和谐在形成,致使种地方的农民不得不继续通过进城打工的途径来维系家庭的生存,从而导致留守儿童群体和留守儿童问题有增无减。因此,落实党中央的加快新农村建设任务,我们应该坚持全面发展观,不仅“锦上添花”,而且“雪中送炭”;不仅注重修道路建楼房,而且重视办好教育提高人口素质;不仅发展经济提高收入,而且关注民本民生优化社会环境。总之,就是要建设全面和谐的新农村,最终实现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这一重大社会问题的目的。
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参考(二)
外出打工成了农民的重要收入来源。近20多年来,流动人口不断增加,流动人口主要是从农村流动到城市的青壮年劳动力,青壮年劳动力占全部流动人口的70%左右。由此,在很多流动人口比较集中的地区,普遍出现了“留守家庭”问题。目前,在与留守家庭有关的诸多问题中,“留守老人”、“留守妻子”,特别是“留守儿童”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这些留守儿童的父母一旦外出以后,他们整日忙于打工,大多没有时间与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对孩子内心的困惑、需求、兴趣更无法关注。有的即使想关心,限于经济等条件,他们也无法更多地给孩子打电话或者经常返家看孩子。此外,由于夫妻一方长期外出打工,也造成了不少农村家庭的破裂,影响了孩子的健康发展。留守孩子由于家庭生活和父母教育的缺失,势必会形成下面一些问题:
1.学习上缺人辅导。留守学生多发生不完成家庭作业、逃学、辍学等现象。成绩中等偏下和较差的占大多数。尤其值得重视的是,一些留守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形成恶性循环。
2.生活上缺人照应。留守儿童的生活主要靠在外务工的父母寄钱回家或者在家的临时监护人提供。大多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比较贫困,有的甚至失去依靠,生活极其艰辛。更有部分留守儿童的营养严重不足,身体健康受到很大的损害。
3.亲情上缺少温暖。留守儿童父母(或一方)不在孩子身边,缺少应有的关爱。父母在外务工,大部分身心疲惫,与家人联系较少,骨肉分离,与子女缺乏交流和沟通,亲情失落。在调查中,90%以上的留守学生普遍感到父母不在身边的亲情失落和孤独感。有的父母外出时间长达多年,从未回家,也无电无信,无从谈上亲情的存在。
4.心理上缺少帮助。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的缺陷,与外界不愿接触或接触太少,大部分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对集体漠不关心。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存在或轻或重的心理障碍,生活、卫生习惯差,自卑感重,自理能力差。
5.道德上缺少教育。留守儿童多生长在放任自流、情感缺失的环境中,道德和品格教育得不到正确调教。调查显示,许多孩子沾染上不良习惯,缺乏道德约束,经不起外界不良事物的引诱,有的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常常将小事升级,打架斗殴。
6.行为上缺少自控。未成年人正处在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父母外出,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上的正确引导和帮助。一些不良的文化、越轨的行为很容易被缺乏正确判断的他们接受。他们逐渐养成许多不良行为,有的沉迷上网无法自拔;有的好吃懒做、小偷小摸;有的时常不回家,打架斗殴。
7.安全上缺少保障。留守儿童面临玩耍、劳动、生活中的安全问题,因其监护人不力或无临时监护人常发生安全事故。
所以,我认为,为构建和谐社会,缓解留守儿童的教育和成长问题并为解决问题奠定基础,应该采取如下一些措施:
(一)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特点,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在家长的教育素养普遍较低的情况下,学校要主动负起指导亲职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重任,正如马卡连柯所说的:“学校应当领导家庭。”农村学校必须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特点,低起点,高效率,灵活机动地开展家校合作。一是利用家长爱子心切的心理提高他们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更新教育观念;二是帮助家长正确理解家庭教育的本质属性,弄清家庭教育不等同于文化辅导;三是帮助家长全面了解孩子的身心特点,理性地去开展家庭教育;四是帮助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指导家长如何与孩子沟通,加强情感交融,扭转留守儿童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劣势。
(二)遵循孩子身心特点,引导同辈群体的交往和活动
同辈群体虽是孩子自发的组织,但只要引导得当,它会成为不可忽视的教育力量。班主任首先要以持久而真诚的关心赢得孩子的信赖,掌握同辈群体交往的“小秘密”,尤其要与群体的“小首领”交上朋友。其次通过交谈、游戏、讨论等形式引导孩子们妥善处理群体内的矛盾,正确看待各种社会现象,增强孩子对不良社会诱因的“免疫力”。最后通过开展各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进行闲暇教育,吸引群体成员投身于集体生活,弥补孩子的亲情缺憾,创建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群体文化。
(三)发挥农村优势,充实孩子的课余生活
学校的社会职能决定了学校在教育网络中的主渠道作用,除对家庭和同辈群体加强指导外,还应从自身入手,利用本地区的优势,开发活动课程,愉悦留守儿童的身心,填补他们生活中的空白。
(四)以“手拉手”活动为平台,构建留守儿童“手拉手”体验教育互动模式
“手拉手”模式是少先队组织的经典项目,已有众多少年儿童从中受惠。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建设同样可以利用这种平台,构建起两种“手拉手”的少年儿童体验教育互动模式。一是在农村学校内部,构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手拉手”活动。利用同辈群体在少年儿童社会化中的重要功能,班主任或少先队辅导员带领和倡导非留守学生与留守学生交朋友,尽量打破原来留守学生一般只和留守学生交朋友的现象,让留守学生积极融入到班级、少先队或校团委这样的大集体中来。二是构建城市少年儿童与农村留守儿童的“手拉手”活动模式。把深刻的教育内容融人到生动有趣的“手拉手”活动之中,用祖国大好风光、民族悠久历史、优良革命传统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就,本网乡不同生活环境中成长的未成年人,培养他们相互理解、相互认同和共同的情感。
(五)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优化社区育人环境
社区环境对儿童少年乃至成人来说,是最直接、最具体可感、生动形象的社会氛围。一般农村人包括一部分农村教育工作者都没有充分认识到社会环境的教育功能,因而优化农村社区育人环境,首要的是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强化大教育观。要提高社区领导(在农村一般是村级领导)对教育的关心程度和参与意识。由学校、村委、家长代表组成联合教育委员会,校长定期或不定期召集开会,关心留守儿童家庭中出现的问题,在教育力量的整合中起协调作用。通过有线广播、文艺宣传等形式,向广大农村家长宣传科学的教育知识。争取人人都成为教育的有生力量。其次是要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作为抓手,形成科学文明的育人氛围。结合农村税费改革,在不增加农民负担的前提下建好村级图书室、文化室,用丰富的书籍和科教影片、娱乐活动吸引农民,为留守儿童开辟活动园地。
(六)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构建和谐农村生活
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消化或就近转移。将农村劳动力就业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改善小城镇的投资环境,千方百计增加农村就业机会,使部分农民能在本乡或本县打工,缩短务工农民回家周期。加强农村吸引外资力度,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尽量减少留守儿童。
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推荐(三)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背井离乡进城打工。有些农民工把子女扔给了老人监护或寄养他人,于是在我国广大农村中出现一个新的群体--留守儿童。有资料显示,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规模已达2290万人,而且这个数字还将在未来几年成较大规模的上升趋势。因此,留守儿童问题虽然得到了各级党委、
政府及社会的广泛关注,但是留守儿童问题仍然是当今社会值得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就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笔者在仪征市马集镇方营村进行了走访和调查,并对留守儿童问题谈一些初浅的看法。
一、基本情况
方营村位于马集镇北首,共有20个村民小组。常住户540户,现有人口1950人。土地面积2684亩,其中花园800亩。现有机械加工、玩具、生态园等企业8家。三业总产值2500万元,人均纯收入9611元。我村大部分群众迫于生计挤进了打工队伍中去,成为打工一族,把子女扔给了老人监护或寄养他人。据调查,全村有留守儿童43人,其中在校小学生中就有18位留守儿童,占学生总数的41.9%,老人监护的有35人,占81.4%,寄养他人的有2人,占4.7%。
二、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
1、留守儿童成绩欠佳。大部分的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中等偏下,其中17%的小学生成绩较差,4%的小学生成绩很差;留守儿童中有1%的人上学经常迟到,有时迟到的高达27%,11%的留守儿童有过逃学的经历。分析原因,一是打工父母对子女总体期待不高,部分农民潜意识里认为,农村孩子学业有成的机率不大,对孩子的学习总体期望值较低。二是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介入过少。作为一个特殊的监护群体,这些老人普遍年龄大,身体差,文盲比例较高,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而且由于隔代监护,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教育管理上弊端较多。加之他们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基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
2、留守儿童心理出现偏差。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留守儿童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呵护和照顾。由于亲情缺失,儿童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与外界不愿意接触或接触太少,导致一些留守儿童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等个性特征,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有的留守儿童情绪消极,有的出现逆反心理、怨恨情绪。留守儿童大多年龄在1-15岁之间,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有的出生几个月后,父母就外出务工,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缺乏父母的关爱,亲情失落,产生孤独感,心理失衡。据调查显示,留守儿童想念父母的占85%,有38%的留守儿童父母每半年回来1次,30%的留守儿童父母每年回来1次,8%的留守儿童父母几年回来1次,55%的留守儿童很少与父母电话联系。有的留守儿童从小父母就长期在外打工,一年难得回一次,性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变得孤独、自卑、冷漠、少语,很少或不愿与教师和同学们进行交流和玩耍,只与个别人来往。这是典型的留守儿童心理出现了偏差。据调查此类心理现象的儿童占留守儿童的14.3%。
3、留守儿童生活普遍较差。由于我村老百姓普遍文化素质较低,大部分未掌握专长和技术,外出打工大部分从事的是劳动密集性工种,干的是苦活、累活,且工资收入微薄,只能基本维持家人和儿女的生活。儿童正是长身体的时候,由于家庭经济收入少,父母又长期在外,难以顾及到儿童的生活情况,导致部分留守儿童营养严重不足,身体健康受到极大损害。据调查显示,80%的留守儿童生活较差,20%的留守儿童生活一般。
4、留守儿童道德行为较差。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少年,自律能力很弱。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不少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存在行为偏差。不少留守孩子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道德品行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有的迷恋桌球室、网吧和游戏厅,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成人混在一起。
5、留守儿童安全难以得到保障。在留守儿童中,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乏对儿童的安全监管,加之部分监护人和代养人对留守儿童的安全教育不够、意识不强、监护不力,导致部分留守儿童的安全难以得到保障。特别是在双休、寒暑假期间,脱离了学校管理回到家中,临时监护人和代养人的管理难以到位,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甚至出现安全事故。我村前几年一男孩在河边玩耍时不慎掉入水渠中,溺水身亡。
三、留守儿童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1、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措施不力。近年来,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探索出一系列行之有效,能适应新时期学校教育的方法和措施。但在调查中发现,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一是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学校教师与家长的沟通难度真大,有时半年甚至一年难见留守儿童父母一面,很难反映孩子在学校的真实表现和存在的问题,难以实现家庭和学校共同教育的目的。二是外出打工人员对孩子的教育过于依赖学校教育,但学校教育由于学生多,教学任务重,教师没有精力,心有余而力不足,对留守-
儿童的心理关爱难以顾及。三是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缺乏有效的措施,很难在学习上、生活上给留守儿童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并针对性给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教育环境。
2、家庭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意识淡薄。父母是儿童成长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是伴随孩子的终身教育。因此,家庭教育对孩子行为、心理健康、道德观念与智力发展将起着决定的因素。但在调查中发现,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尤为淡薄。一是父母与留守子女沟通少,缺乏亲情上的交流,对孩子的成长漠不关心,放任自流,顺其自然发展。二是监护人和代养人大多数是老年人,文化程度不高,有的是文盲和半文盲,家庭教育意识模糊,大多偏于溺爱,以生活照顾为主,且知识、能力上难以承担对孩子的道德培养和学习辅导的任务。三是父母对留守儿童只是给予物质上的满足,孩子吃得饱、穿得暖就行了,缺乏对留守儿童精神上的鼓励、鞭策与开导。四是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方法不对,父母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老师的事,孩子能否健康成长直接取决于学校和老师,事实上成为孩子学习、身心发展的旁观者。
3、社会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关注不够。近年来,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现象严重,对缺乏父母关爱,并在成长中留守儿童的思想上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心理、生理受到不同程度的扭曲。一是农村社会教育薄弱,教育资源缺乏,教育观念陈旧,不能有效地弥补缺乏父母关爱的留守儿童的不足;二是一些娱乐场所缺乏有效管理,在互联网、电视、书刊等文化传播媒体中,庸俗、低劣、、等腐蚀内容屡禁不止,对缺乏父母关爱、亲情关爱的留守儿童具有腐蚀性和诱惑力。
四、对策及建议
1、健全制度,完善留守儿童的管理措施。各级政府和学校都要积极探索对留守儿童管理措施的新途径和新办法。严格责任追究,校领导为第一责任人,班主任为直接责任人,切实履行好管理和教育留守儿童的责任。加强对寄宿制学校的教学、生活、安全方面的管理,对留守儿童采取寄宿制管理。加强留守儿童在双休和寒暑假期间的安全教育,解决留守儿童无人照看,学习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问题,从而解除进城务工农民工的后顾之忧。
2、加大投入,改善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环境。近年来,外出打工人员不断增多,各级政府都在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民营经济和劳务经济,可见劳务经济在社会进步、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各级政府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投入要下大力气,出台有利于外出打工人员子女受教育的优惠政策,并禁止一切影响和限制家民工子女就近入学的条条框框,免除一切不合理收费,使打工子女在教育方面享受与城市儿童同等的待遇,重新唤起他们的自信,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3、创新机制,实现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关注的有机统一。对于留守儿童,以家庭为主体,加强学校、社会的正面教育和引导,建立行之有效的家庭、学校和社会联动的运作机制。家庭要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要责任,给予必要的家庭关爱和亲情关怀,家长要与学校和老师经常保持联系,随时了解子女的学习和生长情况,并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引导教育。学校要肩负起教育好留守儿童的责任,并有针对性的开展有利于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教育和活动,大力开发他们的潜力,激活他们的斗志,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心理承受能力。政府要加大对留守儿童关爱的宣传力度,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保证他们与健全家庭一样健康成长。
农村留守儿童的现在,在某种程度上关系到我国未来人口和劳动力素质,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也关系到城乡社会稳定,因此值得全社会高度关注。
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热门(四)
调查内容:农村留守儿童
调查时间:20XX年XX月—20XX年XX月
调查目的: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情况的调查,对问题的分析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调查地点:
调查方法:教学工作参与、走访、访谈
随着农村父母离乡进城打工、经商人数的增多,农村儿童留守农村而无人照管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多,调查显示:我国有1.2亿农民常年在城市务工经商,产生了近万留守儿童,其中14岁以下占86.5%.他们失去父母庇护,身心、学习、成长都面临着失管、失教和失衡,由此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同时,也引起了社会各界对这个群体的关注。8月底到6月底,我们到了镇雄县场坝镇摩多小学进行为期接近一年的顶岗实习支教生活。在这段时间中,我们在平时休息的过程中走访了一些家庭,对农村留守儿童也有了一顶的了解!结合此次调查,现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现状、成因及对策,提出如下调查意见。
一 基本概况
我们实习的地方是相对较贫困的农村地区。这个地方生活条比较艰苦,自然环境也较为恶劣,人民的生活水平不高,很多人为了改变这中现象,在社会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年轻人纷纷外出到沿海发达地方打工。在这些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上有老,下有小”的这一类型!年轻人外出大工就把家里的孩子留给父母和亲戚来照顾!这就是大部分“留守儿童”的来源!
我所教的班有96个学生,其中就有30多个孩子是“留守儿童”。这些孩子差不多都是班里的问题学生!学习成绩普遍偏差、作业常常不按时完成、有孤独感和失落感的倾向,不愿与其他同学和小朋友交流、有娇纵、任性等坏脾气……
二 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这些孩子由于父母长年在外务工,留守在家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戚朋友作为临时监护人,由他们照管孩子的一切,当然其中还存在家中无人看管的现象。根据留守儿童家庭状况,家庭环境及临时监护人的文化素质,年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留守儿童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无能为力,只管“吃”的放纵型。
这部分儿童主要是在那些生活条件差、监护人监护能力低的家庭。这些人群年老、体弱、文化低、见识少、负担重。他们由于家境不富有,在家得种一大家人的田地、喂养猪牛等,他们天天忙于农活,根本就无暇顾及孩子了。他们仅仅对孩子煮煮饭、洗洗衣而已,特别到了农忙季节,连吃饭都顾不上,很多孩子就得自己煮饭或挨饿。许多孩子还承担起家里全部家务事,有时,连几岁地孩子也得下地干活儿。至于如何教育孩子,对于“听话”的孩子很满意,不听话的孩子只是说说而已。关心学习更无从谈起。对于孩子心里想的什么?需要什么?有什么感受?都一概不知或是根本没想到要关心。其实,这一现象在留守儿童家庭里普遍存在。他们的父母忙于挣钱,自己和祖父母忙于农活、家务,对自己的教育、成长都无人关心,使自己本应得到温暖、关爱的童年变为“早熟的大人”。
(2)隔代教育,只顾“给”的溺爱型。
很多留守儿童都是独生子女,父母不在家,由公公婆婆看着。由于代沟所致,爷爷奶奶更心痛孩子,在家里各方面都给予“关爱”,常常是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宁愿自己吃苦受累,不吃不喝,也要让孩子玩好、吃好,对于生活细节不予指导或误导。出现了问题往往是包庇、怂恿,严重的说说而已。这样,孩子养成了娇气、任性,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互助互爱体验,怕困难、怕挫折。于是孩子受家里人的宠爱,家庭教育的艰巨性由此加大。宠坏的孩子越来越不“听话”,经常对人无礼貌,喜欢惹是生非,学习懒散……。
(3)寄居他家,无法管的放纵型。
农村留守儿童中,有一部分孩子是被父母寄养在亲戚家或朋友中的。被寄居的孩子总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因为他们毕竟不是和自己的亲人一起生活起居。他们中有一些人总感觉在亲戚家里毕竟没有在自己家里那样自由,束手束脚的,看起来胆小怕事,很本份,但一旦离开了亲戚,就像老鼠离开了猫,他们就无法无天了。也有一些孩子胆子很大,亲戚根本管不住,有的可以跟亲戚顶撞,亲戚稍微说重了,就怀恨在心或是逃离出走,使得亲戚无可奈何而不敢管教,就只能放任自流了。
因此,这个群体的孩子通常出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1、学生成绩不佳,在校表现不优。进入学龄阶段的儿童一天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其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创造。但据调查,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中,小学阶段的学习兴趣还比较浓,学习成绩和在校表现都还较好,优秀的也不少。但到了初中阶段,情况就发生了变化,极少的留守儿童能表现为优秀,我们调查中发现,初中留守儿童中学习成绩和在校表现都优秀的不到10%,良好的不到30%,学习和生活习惯都很差且行为出现问题的儿童却占了近30%,而且在所有“问题儿童”中,留守儿童占80%。
2、亲情缺失严重,心理发展异常,。青少年期是个性发展和形成的关键时期,父母的关爱、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对青少年个性的健康发展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但是,农村留守儿童们由于其父母长时间不在身边,家庭的“缺陷”使留守子女无法享受到正常的亲情关爱,生活中的烦恼无法向亲人倾诉,成长中的困惑无法得到父母的正确引导和鼓励......久而久之,无助感,失落感和被遗弃感逐渐形成,严重影响着留守子女心理的健康成长。调查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留守儿童与父母很少见面,缺少沟通。其中,与父母见面半年一次的为53%,一年一次的为44%,两年一次的有3%,还有一个孩子的父母双双外出六年未曾回过一次家。农村留守儿童在个性心理上表现极为异常,有这样两种典型“症状”:一是性格内向、孤僻、自卑、不合群、不善于与人交流;二是脆弱、脾气暴躁、冲动易怒。
3、父爱母爱失常,孩子志向模糊。外出务工的父母由于长期不在孩子身边,内心往往会出现一种愧疚感,加上在外打工,经济较为宽裕,对这些孩子生活的经济支付能力较强。因此,他们往往对孩子采取物质补偿的方式来表现自己对孩子的全部的爱,孩子要什么就可以非常轻易的得到什么,从不迟疑也从不打半点折扣。这种爱的方式,在儿童的心理边逐渐形成了儿童的“金钱万能”的价值观和“逍遥享乐”的人生观。他们没有任何勤俭节约与艰苦奋斗的概念,没有人情味,没有正确的取向与人生取向。
4、家庭教育缺失,越轨现象严重。家庭教育是人生所需全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方面,家庭教育最早最直接地影响着青少年的成长健康与否。我们调查中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有效监管,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都不好。在家里,他们不讲求个人卫生,早上不洗脸漱口就吃饭,晚上不洗脚洗澡就往被子里钻;在学校,他们的学习没有计划,没有兴趣,拖欠或不交家庭作业现象严重,不遵守校纪校规,自由散漫,迟到、早退、旷课现象经常发生。在社会上,他们缺乏礼貌待人的常识,他们中抽烟的有,赌博的有,打架的有,酗酒的也有,沉迷于网吧的更是不乏其人,还有谈情说爱的,有些甚至还发生了性行为。在未成年人的生理和心理没有发育完全之前,对社会上的各种复杂、不良现象缺乏足够的判断力和抵抗力,需要正确的引导和教育,而留守家庭一般都却无法给予,从而导致留守子女极易产生犯罪和越轨行为。
留守儿童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有:
1.监护人自身因素有欠缺。一是责任意识不强。在除父母外的监护人眼里,认为孩子的父母不在身边,不能对他们要求太严格,应对孩子更多的爱,否则会使孩子产生扭曲心理,觉得不是自己亲生的父母到底不知道疼爱自己。二是监护责任不明确。监护人往往从身体健康方面考虑问题,重吃饭穿衣轻学习教养;重身体健康而忽视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关心儿童在学校和家里的表现;忽视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三是监护精力跟不上。由于监护人大多数是老年人,年纪较大,有的甚至同时要监护几个留守儿童,放在每个留守儿童身的精力就不够。再加上自己身体状况差,本身需要人照顾,因此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四是监护人自身素质较低。他们不知道从心理上来照顾儿童,不知道从法律、安全、卫生知识等方面教育他们,也不能在学习上给予帮助和指导,从而使留守儿童的教育从根本上就失去了重心。
2、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当今,一方面全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另一方面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却相对滞后,尤其是边远山村。因此,农民不得不想办法改善家庭经济生活条件,让自己孩子摆脱这种祖祖辈辈都无法摆脱的困境。当最基本的生活问题都无法解决时,他们只能选择进城务工赚钱来养家糊口,从而使儿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长,在流动--留守--流动的变动中长大。因此,我们认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是造成那些留守儿童问题的最根本的原因。
3、家长缺乏家庭可持续发展观念。我们通过调查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虽然经济不富裕,但也不至于穷困潦倒、无处安身,他们大多是可以在家乡通过辛勤劳动来维持家庭正常生活的,而他们却追求快速改善家庭生活,追求给孩子成长提供充实的经济支持,不惜抛家弃子,离乡背井而进城打工。他们唯一的收获就是让他们感到满足的纸币,而他们失去的是家庭的亲情,牺牲的是子女的前途,造成的是越来越多的、越来越严重的社会问题。所以这些都是他们用金钱无法买到的,更为可怕的是使得自己的家庭得不到正常的发展。
4、复杂的社会因素难辞其咎。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过早过多涉足社会的各个方面,但由于其天真幼小,无法正确处理来自社会各方面的纷繁复杂的社会信息与状况,分不清是非曲折。因此,网络游戏、影像、黑恶势力势力等等,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上形成了深刻的印象,他们把一些与社会和道德格格不入的东西当作时髦去追求,当作偶像去崇拜去效仿,把黑的当成白的,把对的当成错的,进而使他们在自己心理发展上存在大量的不健康的甚至是错误的东西,存在许多的困惑与问题。比如,抽烟酗酒好爽,奇装异服好酷,哥们义气拔刀相助是英雄,谈情说爱老婆老公成必须品,等等一切,是大多数留守儿童的身上都存在的问题。这样的社会环境也给社会自身留下了大量的不安全隐患。
社会因素中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就是:歧视农民工子弟。由于存在部门利益至上的缘故,各级政府已经制定的有关进城农民工子弟在其父母工作地接受同等教育的政策不能落实,进城农民工子弟无法享受与当地儿童同等接受教育的权益。
三 思考与建议
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不单是外出务工人员的家庭问题或者是留守儿童自身的问题,更是一个全社会都不容忽视的综合性问题;不单是一个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更是一个其自身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的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关注和解决,家庭与社会都将会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因此,各个家庭、整个社会乃至各级政府都应该站在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来认识这一问题,以人的生存与发展为本,采取有效措施,积极稳妥地加以解决。我们调查组从近期和长远两个方面提出我们的建议。
鉴于目前留守儿童群体客观存在的现实,我们建议近期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应该从下面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1、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工作机制。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是全社会的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努力。建立以市、县(市、区)、乡(镇)政府为主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工作责任制,县(市)、乡(镇)政府成立“关爱留守儿童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行动计划和具体措施,实行属地管理为住的原则,将留守儿童工作纳入对县(市、区)、乡(镇)政府全年工作考核目标,形成政府、学校、社区、家庭、邻里多方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
2、完善和落实相关法律政策,保证农民工子弟在工作地享有同等受教育权益。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完善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弟在工作地接受教育的制度和机制,使农民工子弟在其父母工作地真正享有同当地儿童同等的受教育权益。对已有的政策在实施过程中要加强监督和落实,不要纸上写的“同等”,实际操作中人为地制造各种障碍。享受均衡的现代教育,是每一个孩子包括农村孩子应有的权力,也是我国政府的总体教育目标。同时,要改革学籍管理方式,为异地农民工子弟建立流动学籍,要取消异地学生必须回原籍地参加中考、高考等制度,要取消各种名目的借读费、建校费、捐资助学费,最大限度地降低进城农民工子弟在其父母工作地入学的门槛,保障其享有与当地儿童相同的接受同等教育的权益,使长期在外务工的父母能把孩子带在身边上学,从源头上减少或消除留守儿童群体。
3、培养和扶持以民间组织为依托的农村留守儿童服务机构。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无法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之前,各级政府应该通过政策引导,鼓励民间资金和社会力量兴办留守儿童服务站等多种形式的托管服务机构,利用社会优质资源(如优秀退休教师等),切实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高质量的健康成长服务。
4、下大力气优化儿童成长的社会环境。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的社会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但与此同时,大量的社会矛盾也日益加剧,使得年轻一代成长的社会大环境在不断恶化。因此,各级各部门必须下大力气从小事抓起,严肃治理在不断恶化的社会环境,严厉打击破坏儿童成长环境的人和事;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媒体要围绕关爱儿童尤其是留守儿童成长的主题,一方面宣传“以人为本”“儿童优先”“为国教子”“以德育人”等新观念新风尚,另一方面用积极的健康的题材武装青少年一代的头脑,引导他们正确辨别是非,引导他们积极向上生活、学习和做人。
然而,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需要全社会,尤其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干部,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的可持续的发展观和政绩观,努力构建真正意义上的和谐社会。
我们必须全面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途径。目前,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新农村建设可以说是热火朝天,农村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很多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示范片都是在基础较好的地方锦上添花更上一层楼的新型政绩工程,真正基础差经济落后的地方却无人问津,可以说是从未盼到过高级领导的“现场办公”,致使新型落后地区在产生,新的不和谐在形成,致使种地方的农民不得不继续通过进城打工的途径来维系家庭的生存,从而导致留守儿童群体和留守儿童问题有增无减。因此,落实党中央的加快新农村建设任务,我们应该坚持全面发展观,不仅“锦上添花”,而且“雪中送炭”;不仅注重修道路建楼房,而且重视办好教育提高人口素质;不仅发展经济提高收入,而且关注民本民生优化社会环境。总之,就是要建设全面和谐的新农村,最终实现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这一重大社会问题的目的。
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最新(五)
暑假,是孩子们快乐的时光,可以外出旅游、睡个懒觉、上个兴趣班,当然,还有一些孩子,他们被称为“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不在身边,脱了学校的看管,放假让他们一下子处于“真空”状态,他们的暑假生活是怎么过的呢?
“希望天天有爸爸陪伴”
对蓬溪县高升乡四村11岁的杨谭而言,长达2个月的暑假,既意味着不用上课的“自由”,又意味着帮家里做家务的责任。
在杨谭三个月的时候,妈妈就去世了,爸爸是一名先天性白化病患者,为了给他赚取学费、生活费,在杨谭很小的时候就远赴广东惠州打工。平常,杨谭跟着奶奶生活。庄稼人一辈子有忙不完的活。尽管已经50多岁了,杨谭的奶奶还是天天下地干农活。也因此,杨谭早早就学会了“自我照顾”,空余的时候自己也会爬树掏鸟窝、下河摸鱼。
中午,群山环抱的小山村格外闷热,杨谭仍然坐在地上撮玉米。“奶奶一个人干活太辛苦了,我不帮她,就真没有人可以帮她了。”这些话语似乎不该属于他这个年龄。
记者得知,杨谭7岁上一年级那年就开始学做饭了。“刚开始,水总放不够,老烧糊。”杨谭有些不好意思地说,哪怕饭烧糊了,奶奶也夸自己能干,然后把上面的饭盛给孙儿,把焦饭留给自己。“奶奶总说,自己的胃不好,喜欢吃点焦锅巴养养胃。”今天的午饭就是杨谭自己做的。“还是爸爸做的菜好吃,可只有过年才能吃到。”
“他爸爸一年到头就回来一次,他爷爷也出去打工了,家里就我和他两个人,他不帮忙咋办嘛,种了这么多的地!”杨谭的奶奶刘素琼无奈的说道:现在乡下的人都出去了,劳动力太少,让孩子帮着干些农活是不得已的。
漫漫暑假,因为“空村”现象严重,杨谭找不到一个玩伴,唯有家里的那条大黑狗。
也因为孤独,此刻也是他最想爸爸的时候。“好希望爸爸天天都能在我身边陪伴着我,像其他同学一样有一个温暖的家”。湿润的眼睛迷糊着这个孩子稚嫩的心,显得有些悲凉。
“找个玩伴太难了”
家住蓬溪县金桥镇土地丫村的梁睿,今年7岁。对于这个暑假,他说自己过的很无聊。早上写完作业后,他就一直待在家里看电视。
梁睿的爸爸妈妈在城里打工,每天很晚才回家。对于梁睿来说,动画片确实很好看,但每天都只有他和奶奶两个人在家,多少觉得有点孤单。看了一会动画片,梁睿决定去找村子其它的小伙伴玩,可惜吃了个闭门羹。梁睿也想去爸爸妈妈打工的地方,可是爸妈太忙没时间照顾他,他的奶奶希望他去参加补习班,提高成绩,可由于种.种原因,这个想法没能实现。
在这长达两个月的暑假里,梁睿只能和奶奶呆在一起,但奶奶又要忙家务和农活。记者和梁睿在村子里转了一圈,没有看到其他小朋友玩耍的身影。梁睿说,其他小朋友要么被外地的爸妈接走了,要么在家里写作业、看电视。由于担心孩子的安全,很多家长只好让孩子待在家里。
乡村的小路上冷冷清清,偶尔有一辆车经过,奶奶李莲感叹到,现在家里都只有一个孩子,生活条件好了,但孩子们开心玩耍的机会却少了。不过,奶奶还是希望孙子老实一点,就算无聊也不能玩一些危险的游戏。
“每天盼妈妈打来电话”
这个暑假,船山区河沙镇三元村7岁的王政坤是和一大堆暑假作业度过的,由于期末考试成绩不够理想,他的暑假被安排了厚厚的一叠作业,当做惩罚。王政坤出生后,父母就去了成都打工,一年回家两三次。7年时间,王政坤一直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每天晚上,我都会守在电话旁,盼着妈妈打来电话。” 懂事的王政坤说,他很想爸爸妈妈,但为了让他们在外面安心工作,他从不会主动给他们打电话。 这个暑假,王政坤没有约学校的小伙伴玩,而是天天在家呆着帮爷爷奶奶做家务、干农活、洗菜做饭,还有一项重要任务——照顾三岁的妹妹。
“为了这个家,爷爷太不容易了”
“爷爷出去打工也不容易,想多挣钱让我来好好上学。”家住安居区东禅镇7岁的袁横民说,暑期除了做些家务,其他时间就是看电视、打气球玩。捉迷藏,是他和村里小朋友经常玩的游戏,那也是袁横民最开心的时候。
袁横民的太奶奶告诉记者:孩子的母亲是一名残疾人,完全没有自理能力,在他刚出生三个月的时候,父亲因意外掉进水库里淹死了。无能力抚养孩子的妈妈只得将其交给外公照顾,外公也是一位离异的单身家庭,由于要照顾一家四口,不得不远赴印度边境打工,一年只能回来一次。所以孩子只能跟着太爷爷太奶奶生活。“我们都80几岁的人了,自己年龄大了,在家看着孩子也只能做到让孩子吃饱睡暖,其他的都无力去过问了。只希望他安全就好,所以只能让他在家看看电视”。
干活筹学费 姐弟俩不想辍学
对船山区河沙镇桥墩村的9岁孩子唐栋梁而言,长达两个月的暑假,既意味着不用上课的“自由”,同时又只能呆在家里与奶奶爷爷为伴。除了帮奶奶干活,业余时间就是看电视。“我最喜欢何炅,他到哪儿都能给别人带来欢乐,我也希望能成为这样的人。”唐栋梁的脸上,挂着一丝向往。
记者了解到唐栋梁出生后不久,爸爸妈妈就离婚了,妈妈走后,爸爸不务正业,扔下他和大三岁的姐姐离家出走了,至今不愿回家照顾孩子。所以从10个月大,他就跟着爷爷奶奶一起生活。
农村的孩子早当家。唐栋梁刚长到灶台高,便开始和姐姐学做饭。他左手中指上长约一厘米的伤痕清晰可见。“这是8岁那年切菜时伤到的。刚开始做菜时,不是盐多了就是油少了,奶奶却总夸我们能干!”对于这个暑假,唐栋梁和姐姐是最忙的时候,“奶奶手不好使,爷爷生病长期吃药,根本就没什么劳动能力了,所以只有我们帮着奶奶下地背玉米,等这些玉米干了好拿去卖钱凑学费。”唐栋梁告诉记者,“家里没有经济来源,姐姐马上就上初一了,虽然只是很少一部分的学杂费、生活费家里也拿不出来。爷爷、奶奶说要是爸爸再不管,再不寄钱回家我们都快要得面临辍学。”说到此处,唐栋梁揉扯着衣角,失落的站在墙角不说话了。而接下来几天的暑假,我想唐栋梁不是想着怎么去玩耍,最担心的还是自己能否继续上学的问题。
“我这个暑假过得很充实”
船山区河沙镇三元村,9岁的王东旭,这个暑假是自己过得最有意义的。在这个暑假,他和同学一起参加了校园足球队,去广元参加了四川省少年足球锦标赛。
王东旭的父亲在外打工,自己是一位单亲孩子,妈妈在他6个月的时候就和爸爸离婚了。为了养家糊口,王东旭的爸爸天天在外打工。从那时起,王东旭一直在爷爷奶奶的呵护下长大懂事了。 这个暑假,王东旭除了参加足球训练和比赛,就是在家做作业,还为奶奶当帮手,洗衣、做饭、干农活……“孩子现在不孤单了,爸爸前几年再婚了,后妈对她很好!” 王东旭的奶奶告诉记者,孙子很听话,这个暑假孩子过得很有意义。
后记:莫让暑假成为“监护空白期”
采访中,这些留守儿童暑期生活并不好玩、多数孩子希望赶紧开学,因为那样有同学相伴,他们就不会无聊。其实这也透露出忧伤和无奈:缺少父母关爱带来的孤单,缺少监护导致人身伤害等隐患。
记者走访了安居、蓬溪、船山多个村镇进行调查,发现我市农村留守儿童暑假生活状态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保持原来的生活状态,在家和老人一起生活,空闲时间和老人一起干农活,或玩耍。二是暑期农村留守儿童大多还是处于放养状态,而暑期时间长、空间多,他们的监护人年老或忙于其他事务缺少看管或根本无力看管,这对于自制能力较弱的孩子来说,易出现伤人或被伤事故,安全隐患无处不在。
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当城里争论“兴趣班应该是谁的兴趣”的时候,很多乡村留守儿童徘徊在田间、山野、水边。这些从学校解放出来的孩子,获得的与其说是“自由”不如说是被“迷茫”。如何填补农村留守儿童这段特殊的“监护空白期”?照常理说,学校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里有孩子们能集中活动的安全场所,学校通过安排少量老师值班和吸引志愿者支教等方式,很容易给这样的孩子一个安全、快乐、充实的暑假。
当然,学校力量有限,我们不能要求农村教师放弃假期对这些留守孩子的安全和快乐负全责,而是吁请家庭、社会和政府主动作为,形成合力。作为未成年人法定监护人的学生家长,不能只顾赚钱而对孩子不管不顾,而理应承担起让孩子安全度假的“第一责任”。与此同时,基层党委政府要在强化安全教育和防范溺水等方面积极作为,并鼓励文教卫部门和工青妇组织为这些孩子多组织一些活动,把孩子“团”在一起,用兴趣、知识充实他们的暑假生活,让“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一切”落实得更真实、更深入。
篇8:关于城市留守儿童调查报告优秀经典
城市留守儿童调查报告精选(一)
一、总体情况
本次调查发现,留守儿童总体上形成了比较积极的价值观,对未来怀有希望,向往城市生活,家庭关系良好。有92.1%的留守儿童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91.9%对自己生活在中国感到满意;有82.4%的留守儿童对未来抱有希望,77.7%希望以后在城市生活;有90.2%的留守儿童与母亲关系很好,89.4%与父亲关系很好,大多数留守儿童将母亲视为最重要的支持。
二、成长中的九个突出问题
1.留守儿童的意外伤害凸显
在过去一年中,有49.2%的留守儿童遭遇过意外伤害,比非留守儿童高7.9个百分点,遭遇割伤、烧伤烫伤、被猫狗抓伤咬伤、坠落摔伤和蛇虫咬伤、车祸、溺水、触电、中毒、火灾、自然灾害等各种意外伤害的留守儿童比例都高于非留守儿童,其中前四项分别高5.3、1.6、3.9和3.1个百分点。
2.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较差,学习兴趣不足
有20.4%的留守儿童自评学习成绩偏下,82.1%的人有过成绩下降的情形。留守儿童学习不良行为较多:没完成作业(49.4%)、上学迟到(39.6%)、逃学(5.5%)的比例分别比非留守儿童高8.6、4和1.3个百分点;不想学习(39.1%)和对学习不感兴趣(43.8%)的比非留守儿童高5.6和3.2个百分点。留守儿童缺乏所需要的学习辅导:有68.7%的留守儿童曾听不懂老师的讲课内容,有 58.1%的人在学习上遇到问题没人帮助,比非留守儿童都高出5.8个百分点。
3.留守儿童社会支持较弱,心理健康问题比较突出
留守儿童的家庭支持弱化,前三位的支持依次是母亲、同学朋友和父亲,而在非留守儿童的支持中,父亲第二,同学朋友位列第三。母亲仍是留守儿童最重要的社会支持,是最亲近的人,是主要的情感支持和实际帮助以及价值肯定者。同学朋友是留守儿童心里话的首位倾诉对象和遇到困难的第一求助人选,但需警惕不良群体的影响。30.5%的留守儿童认为校园里或周边有不良帮派团伙,25.7%认为有同学加入不良帮派团伙,分别比非留守儿童高4.3和1.4个百分。老师对留守儿童的支持更多地体现在学习辅导上,情感支持相对欠缺。 22.6%的留守儿童觉得在需要时没人能帮助自己。
社会支持状况是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预测变量,社会支持弱化使得留守儿童消极情绪更多,经常感到烦躁(46.0%)、孤独(39.8%)、闷闷不乐(37.7%),以及经常无缘无故发脾气(19.7%)的都多于非留守儿童。
4.留守女童负面情绪相对明显
留守女童的自我接纳程度更低,对自己总体上感到满意(76.5%)和经常觉得自己是一个有用的人(64.4%)的女童比例比男童低5.9和8.6个百分点,而常常觉得自己不如别人的女童比例(40.7%)比男童高6.6个百分点。经常感到烦躁(47.6%)、闷闷不乐(38%)和无缘无故发脾气(21.5%)的女童比例比男童高3.7、1和3.5个 百分点;女童自评父母外出后,自己比原来抑郁、焦虑、爱发脾气、胆小的比例也高于男童。此外,有42.7%的留守女童经常觉得孤独,不仅高于留守男童 6.2个百分点,也高于非留守女童6.7个百分点。
5.留守男童问题行为令人担忧
留守男童问题行为多,学习及校园生活中的障碍也多。留守男童迟到(41.8%)、逃学(7.4%)、受老师惩罚(73.5%)的比例比非留守男童高 5.3、1.9和5.4个百分点;不想学习(40.4%)、对学习不感兴趣(44.8%)、很难集中注意力学习(64.4%)、没完成作业(54.8%)、成绩下降(83.2%)的比例比非留守男童高3—10.7个百分点,也都高于留守女童。有51.6%受过同学、高年级学生、社会上的人或帮派团伙欺负,高于非留守男童和留守女童11和7.6个百分点。
6.父母外出对小学中年级儿童影响更大
感觉父母外出后自己更容易被欺负(23.7%)、被歧视(19.8%)、性格比原来内向(41.7%)、胆小(18.9%)的四年级留守儿童比例在6个年级中最高。他们经常想念父母(76.7%)、担心见不到父母(59.2%)、担心父母不爱自己(34.6%)的比例最高,比初三学生高21.3、25和11.1个百分点。四、五年级的留守儿童表示目前自己最需要和父母在一起,而其他年级的学生最需要学习辅导。
7.青春期叠加留守使得初二现象更为显著
初二留守学生在学习及校园生活方面遇到的障碍更多,上学迟到(49.8%)、逃学(8.7%)、不想学习(62.8%)、对学习不感兴趣(67%)、听不懂老师讲课内容(86.3%)、遇到问题没人帮助(68.4)、没做完老师留的作业(62.7%)以及被老师惩罚(75.2%)比例均高于初二非留守学生,分别相差2.3-14.4个百分点。
初二留守学生与父母的关系更差,经常和妈妈交流(64.3%)、经常和爸爸交流(57.9%)的比例低于初二非留守学生4.1和8.7个百分点,而被父母训斥吓唬(22.8%)的初二留守学生比例最高。唯有初二留守学生把同学朋友视为最重要的社会支持(43.38%),重要程度甚至超过了母亲,其中的某些负面影响值得关注。
8.寄宿留守儿童对生活满意度相对较低
寄宿生的日常生活习惯较差,曾用吃零食代替吃饭的寄宿生(49.6%)比非寄宿生高10.5个百分点,平均每天睡眠9小时以上的寄宿生(15.2%)比非寄宿生低5.9个百分点。学习和校园生活状况更糟糕,上学迟到(49.2%)、没完成作业(54.6%)、不想上学(45.6%)、对学习不感兴趣(48.9%)、听不懂老师讲课(62.9%)、很难集中注意力学习(56.7%)、成绩下降(78.5%)以及被老师惩罚(67%)的寄宿生比例均高于非寄宿生,相差5.9—12.6个百分点。
寄宿留守儿童各种需求的未满足程度高:一是学习辅导不足,不能满足寄宿留守儿童的学业需求。寄宿生表示晚自习经常有老师答疑的仅有四成(40.4%)。二是生活单调,不能满足寄宿留守儿童的精神需求。寄宿生学习之余或节假日最经常做的是在宿舍和同学聊天(50.1%),其次是在室外锻炼、玩耍(38.5%)和看电视(24.5%)。三是情感支持不足,不能满足寄宿留守儿童的心理需求。七成多(76%)留守儿童表示在住校期间想家,仅两成多(23.9%)表示生活老师会经常找他们谈心。四是管理不到位,不能满足寄宿留守儿童的成长需求。寄宿学校的软硬件设施较差,生活卫生设施配备与维护状况不容乐观,就餐满意率仅六成多;安全状况堪忧,有87.5%的寄宿生表示宿舍中发生过丢失财物的现象,57%表示宿舍里有同学拉帮结派欺负别人。
低龄寄宿趋势明显。有35.2%的留守儿童是从小学就开始寄宿的,其中15%从小学四年级及以下就开始寄宿,寄宿留守儿童从小学高年级不断向下延伸,少数学校还出现了一年级甚至是幼儿园就开始寄宿的现象。
9.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整体状况欠佳
父母都在外地的留守儿童最多,占51.7%,其次是父亲外出的,占40.2%,母亲外出的最少,占8.1%,但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在各个方面的问题最突出。他们生活习惯更差,网络不良行为更多,意外伤害更多,对留守生活的负面体验也更高;学校表现更糟糕,遭受欺负的比例更高;在自我接纳和人际交往方面,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表现矛盾,他们觉得自己更有用,同时也觉得别人比自己运气好;他们觉得自己更受人,但不愿意和别人谈话聊天;他们认为自己的好朋友更多,但无助感最强。
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虽然面临学习生活中的重重困难,对现在生活的满意度最低,但他们没有放弃对自己和生活的信心,仍旧表现得积极向上,他们中有94.4%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人,比父亲外出的高2个百分点;有87.8%对未来怀有希望,比父母外出的高6.3个百分点。
三、对策建议
1.健全关爱留守儿童的法律和政策体系,立法保障亲子团聚、早期教育、家庭教育指导。
2.完善监护制度和国家救助体系,强化父母法定监护责任,探索有偿代理监护制度,加快完善国家监护和救助体系。
3.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领导协调机制,搭建工作平台,统筹经费保障机制,制定并提供学校留守儿童关爱工作流程及规范。
4.构建全方位的留守儿童教育保护网络,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配套设施建设,加强对民办学校的支持和监管,在留守儿童集中的社区建立关爱服务阵地,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安全保护预警与应急机制。
5.充分发挥群团组织和专业社会工作者的作用,积极探索共青团统筹、团属组织联动、青年社会组织合作的工作体系,建立帮扶活动的长效机制,着力发挥专业社会工作者在留守儿童服务中的作用。
6.注重满足不同类型留守儿童的多样化需求,考虑性别、年龄段及监护类型不同的留守儿童的特点。
7.通过吸引外出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以及鼓励、支持和帮助有条件的外出农民工带着子女举家进城,从根本上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
城市留守儿童调查报告经典(二)
河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大批农村劳动者离开家乡,进城从事二、三产业,推动了城乡经济的发展,对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外出务工人员不断增加,随之而产生的另一个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日益突出并受到社会各界关注。为详细了解留守儿童目前的生存、发展现状,进而做好留守儿童的工作,近日,我们从省内四个设区市中各选取一至两个县,通过问卷、座谈、家访等形式对五县7—18岁的留守儿童进行了抽样调查,并在调研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就解决该群体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与意见,以供决策部门参考。
一、总体现状
(一)农村留守儿童比例相对较低。在这次抽样调查的50794名儿童中,有7146名留守儿童,占14%,其中,单亲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有5270人,占留守儿童人数的73.7%;父母均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有1876人,占留守儿童人数的26.3%,占总抽样本儿童的3.7%。按照此比例分析,全省约有170万名农村留守儿童,其中父母均在外务工的农村留守儿童有45万。在农业人口占70%以上的河北省,这个数字说明,留守儿童绝对数大,但由于不太集中,问题并不是很突出。同时,调查结果显示,留守率与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相关,即地方经济越发达,留守率就越低,地方经济越欠发达,留守率就越高。
(二)绝大多数留守儿童是单亲监护或隔代监护。被调查的留守儿童中,73.7%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在外工作,一方留在家乡,其中约有80%以上是父亲外出,母亲在家操持家务,抚养孩子。26.3%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他们中的63%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32%被托付给亲戚、朋友,5%在校寄宿。
(三)留守儿童基本能按要求完成学习任务。一般来说,由于80%以上的单亲监护型留守儿童由母亲监护,加之外出务工人员主要集中在本省打工,一般7—10天或每月回家一次,只有不到10%的家庭一年甚至两年回来一次。所以,对于占留守学生总人数约78%的小学生来说,其认知水平主要还处于形象思维发展阶段,成长需要也主要停留在生理的物质需求和心理上的依恋需求上,母亲基本上可以胜任。88%的留守儿童表示理解父母的辛苦,会更加刻苦学习;约90%以上的孩子能按时完成作业,生活自理能力较强;80%以上的孩子学习成绩中等或一般,但成绩优秀的较少。
二、存在的问题
由于家长长期在外务工,留在家中的单亲也忙于家务与农活,与孩子的沟通、交流较少,疏于对孩子的关爱,更谈不上对子女进行应有的家庭教育。因此,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乃至行为、心理等方面的问题较同龄儿童要多。主要存在的问题如下:
(一)学习成绩不突出。由于临时监护人文化水平低,没有能力辅导和过问孩子的学习,致使留守儿童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特别是父母双方均在外务工,由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等隔代亲人照看的留守儿童,大部分监护人是重监护轻教育,甚至对留守儿童娇生惯养、放任自流,加之儿童本身自控能力较差,无法抵制现代社会中不良诱惑,因此厌学、逃学甚至辍学的现象时有发生。调查发现,留守儿童中成绩优秀的不足3%,80%以上的孩子成绩中等或偏下。在枣强县,这个问题就比较突出,全县2358名留守儿童中有45%学习成绩较差。例如,留守儿童刘某以前的成绩在全班排名20多位,去年父母双双外出打工,把他委托给伯父监管,今年上半年期末考试,他的成绩一下子滑到了30多位。
(二)行为习惯不良。据调查,37.7%的留守儿童行为习惯较好,42.5%一般,20.2%较差。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家庭教育缺失,留守儿童存在着许多不良的行为习惯。例如,早上不洗脸不漱口,晚上不洗脚,长年不理发;经常说谎,在家骗父母委托的监护人,在校骗老师;不服管教,我行我素,在学校纪律散漫,常有迟到、早退、打架斗殴的现象;由于监护人的溺爱,在家里好吃懒做,不做一些诸如洗碗、扫地等力所能及的事情;对监护人不礼貌,时有夜不归宿的现象发生。更有少数留守儿童整天沉迷于武侠小说和网络游戏中,模仿成年人抽烟喝酒、拉帮结派,并被社会上的不良青年拉拢、利用,甚至参与盗窃、抢劫。
(三)性格发展不健全。部分留守儿童的父母由于长年在外务工,便把孩子托付给祖辈或亲戚、朋友照顾,而临时监护人一般只管吃穿,不愿管理教育或者不善于管理教育,致使部分留守儿童长期缺少亲情和家庭教育,养成任性、放纵、随意的性格。有些父母外出打工之后,因为自己不在子女身边而产生负疚心理,总是从物质和金钱方面尽量满足子女的要求,从而使子女养成乱花钱、摆阔气的不良习气。在初中生中,个别留守儿童不愿住在学校而到校外租房居住,导致早恋或其他越轨行为。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个别留守儿童内心封闭,情感淡漠,缺乏安全感,心理承受力差,情绪消极,孤独不合群,言语少,不愿意也不善于同他人交往,存在抑郁自卑,乃至厌世嫉俗的心理。
三、形成原因
(一)从社会发展来看,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城乡差距是产生这一群体的直接原因。由于居住的不稳定,子女受教育等问题使外出打工的农民无法长期将子女带在身边给予照顾。如户籍制度以及与这种户籍制度相伴而生的农民工子女入学必须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在城市打工的父母无法承担子女异地入学的额外费用;在简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入学,无法解决升学考试问题;各地教材选用不同,子女转学后面临两地教育内容不能衔接的困境等问题,直接促使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此外,社会上新的“读书无用论”对农村留守儿童及其家庭也产生了很大影响,长期以来被农民看成跳出农门吃上“皇粮”的金光大道不再那样畅通,负面效应被片面夸大,因而放松了对子女读书的要求。
(二)从家庭的认知和家长自身来看,在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是形成留守儿童诸多问题的重要原因。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土地,外出务工谋生。他们希望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也希望给下一代成长提供更充裕的经济支持。但在外出务工与子女就学、教育之间产生矛盾时,他们往往选择前者。这其中,既有生活压力的原因,也有教育意识的原因。从家长自身来看,家长及监护人的教育能力与孩子教育需求之间形成落差。外出务工的家长整日忙于打工,没有时间与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兴趣的关注就更少了,在家的单亲或监护人忙于操持家务和农活,对孩子的教育关注仅限于让孩子完成作业,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中小学生,从家庭不能充分得到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充实。
(三)从当前农村教育来看,课程设置与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也是形成问题的原因之一。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许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集体的温暖来弥补亲情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和安全教育。这些教育内容不但对留守儿童是必要的,对生活在社会飞速变化,媒体迅猛发展这一时代的所有儿童也都是必要的。
四、对策与建议
留守儿童教育是当今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带来的问题,而且将是一个时期内长期存在的问题,由于这一群体不断扩大,问题正在凸显,各级政府和全社会都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给予了相当的关注。通过对调研资料的分析,现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提出一些建议:
(一)政府有关部门要切实担负起责任,发挥其功能和作用。要把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列入议事日程,除加大农村中小学基础建设投资的力度以外,更要加强对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的调查和研究,制定保证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措施。同时,政府部门还应加强宣传,对外出务工的农村家长进行引导和教育,强化他们的家庭教育观念,让农民工家长掌握与孩子交流沟通及科学的教育方式方法,发挥家长对孩子的独特教育功能,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二)加快当地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本地就业机会。让更多的农民就近务工,做到“挣钱养家”两不误,从而减少留守学生,创造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家庭环境。
(三)加强和改善农村中小学寄宿条件。目前,农村中小学尤其是小学普遍没有寄宿制,即使有寄宿制的中学条件也很差,各项制度也不健全。应在中小学建立寄宿制,并加大对农村学校寄宿基础设置的建设,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使农村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和教师能及时填补留守学生家庭教育的空白,使教育功能得到更有效的发挥。
(四)学校要充分利用当地有效资源,加大对留守学生的心理教育。通过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增加留守学生与老师接触的机会,通过实行教师与留守学生一对一帮扶制度,让留守学生得到学校和老师更多的关心与帮助。有条件的地方要建立课后活动中心、心理辅导中心。教师应加大对走读留守学生的家访,更多关心学生的生活和思想状况,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态度来面对生活。
(五)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动员社会各界人士,献一份爱心,尽一份义务,伸出友爱之手,争当留守儿童的“代理家长”,使留守儿童既能得到有效的学习引导,也能得到生活上的温暖,解决留守儿童的情感缺失。
总之,农村留守学生问题不仅是个教育问题,也是关系社会稳定乃至几代人的成长问题。为此,需要政府、家庭、学校及社会方方面面都来关心重视,形成合力,作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来抓。
城市留守儿童调查报告推荐(三)
调查内容:农村留守儿童
调查时间:20XX年XX月—20XX年XX月
调查目的: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情况的调查,对问题的分析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调查地点:
调查方法:教学工作参与、走访、访谈
随着农村父母离乡进城打工、经商人数的增多,农村儿童留守农村而无人照管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多,调查显示:我国有1.2亿农民常年在城市务工经商,产生了近2000万留守儿童,其中14岁以下占86.5%.他们失去父母庇护,身心、学习、成长都面临着失管、失教和失衡,由此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同时,也引起了社会各界对这个群体的关注。208月底到206月底,我们到了镇雄县场坝镇摩多小学进行为期接近一年的顶岗实习支教生活。在这段时间中,我们在平时休息的过程中走访了一些家庭,对农村留守儿童也有了一顶的了解!结合此次调查,现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现状、成因及对策,提出如下调查意见。
一 基本概况
我们实习的地方是相对较贫困的农村地区。这个地方生活条比较艰苦,自然环境也较为恶劣,人民的生活水平不高,很多人为了改变这中现象,在社会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年轻人纷纷外出到沿海发达地方打工。在这些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上有老,下有小”的这一类型!年轻人外出大工就把家里的孩子留给父母和亲戚来照顾!这就是大部分“留守儿童”的来源!
我所教的班有96个学生,其中就有30多个孩子是“留守儿童”。这些孩子差不多都是班里的问题学生!学习成绩普遍偏差、作业常常不按时完成、有孤独感和失落感的倾向,不愿与其他同学和小朋友交流、有娇纵、任性等坏脾气……
二 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这些孩子由于父母长年在外务工,留守在家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戚朋友作为临时监护人,由他们照管孩子的一切,当然其中还存在家中无人看管的现象。根据留守儿童家庭状况,家庭环境及临时监护人的文化素质,年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留守儿童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无能为力,只管“吃”的放纵型。
这部分儿童主要是在那些生活条件差、监护人监护能力低的家庭。这些人群年老、体弱、文化低、见识少、负担重。他们由于家境不富有,在家得种一大家人的田地、喂养猪牛等,他们天天忙于农活,根本就无暇顾及孩子了。他们仅仅对孩子煮煮饭、洗洗衣而已,特别到了农忙季节,连吃饭都顾不上,很多孩子就得自己煮饭或挨饿。许多孩子还承担起家里全部家务事,有时,连几岁地孩子也得下地干活儿。至于如何教育孩子,对于“听话”的孩子很满意,不听话的孩子只是说说而已。关心学习更无从谈起。对于孩子心里想的什么?需要什么?有什么感受?都一概不知或是根本没想到要关心。其实,这一现象在留守儿童家庭里普遍存在。他们的父母忙于挣钱,自己和祖父母忙于农活、家务,对自己的教育、成长都无人关心,使自己本应得到温暖、关爱的童年变为“早熟的大人”。
(2)隔代教育,只顾“给”的溺爱型。
很多留守儿童都是独生子女,父母不在家,由公公婆婆看着。由于代沟所致,爷爷奶奶更心痛孩子,在家里各方面都给予“关爱”,常常是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宁愿自己吃苦受累,不吃不喝,也要让孩子玩好、吃好,对于生活细节不予指导或误导。出现了问题往往是包庇、怂恿,严重的说说而已。这样,孩子养成了娇气、任性,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互助互爱体验,怕困难、怕挫折。于是孩子受家里人的宠爱,家庭教育的艰巨性由此加大。宠坏的孩子越来越不“听话”,经常对人无礼貌,喜欢惹是生非,学习懒散……。
(3)寄居他家,无法管的放纵型。
农村留守儿童中,有一部分孩子是被父母寄养在亲戚家或朋友中的。被寄居的孩子总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因为他们毕竟不是和自己的亲人一起生活起居。他们中有一些人总感觉在亲戚家里毕竟没有在自己家里那样自由,束手束脚的,看起来胆小怕事,很本份,但一旦离开了亲戚,就像老鼠离开了猫,他们就无法无天了。也有一些孩子胆子很大,亲戚根本管不住,有的可以跟亲戚顶撞,亲戚稍微说重了,就怀恨在心或是逃离出走,使得亲戚无可奈何而不敢管教,就只能放任自流了。
因此,这个群体的孩子通常出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1、学生成绩不佳,在校表现不优。进入学龄阶段的儿童一天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其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创造。但据调查,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中,小学阶段的学习兴趣还比较浓,学习成绩和在校表现都还较好,优秀的也不少。但到了初中阶段,情况就发生了变化,极少的留守儿童能表现为优秀,我们调查中发现,初中留守儿童中学习成绩和在校表现都优秀的不到10%,良好的不到30%,学习和生活习惯都很差且行为出现问题的儿童却占了近30%,而且在所有“问题儿童”中,留守儿童占80%。
2、亲情缺失严重,心理发展异常,。青少年期是个性发展和形成的关键时期,父母的关爱、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对青少年个性的健康发展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但是,农村留守儿童们由于其父母长时间不在身边,家庭的“缺陷”使留守子女无法享受到正常的亲情关爱,生活中的烦恼无法向亲人倾诉,成长中的困惑无法得到父母的正确引导和鼓励......久而久之,无助感,失落感和被遗弃感逐渐形成,严重影响着留守子女心理的健康成长。调查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留守儿童与父母很少见面,缺少沟通。其中,与父母见面半年一次的为53%,一年一次的为44%,两年一次的有3%,还有一个孩子的父母双双外出六年未曾回过一次家。农村留守儿童在个性心理上表现极为异常,有这样两种典型“症状”:一是性格内向、孤僻、自卑、不合群、不善于与人交流;二是脆弱、脾气暴躁、冲动易怒。
3、父爱母爱失常,孩子志向模糊。外出务工的父母由于长期不在孩子身边,内心往往会出现一种愧疚感,加上在外打工,经济较为宽裕,对这些孩子生活的经济支付能力较强。因此,他们往往对孩子采取物质补偿的方式来表现自己对孩子的全部的爱,孩子要什么就可以非常轻易的得到什么,从不迟疑也从不打半点折扣。这种爱的方式,在儿童的心理边逐渐形成了儿童的“金钱万能”的价值观和“逍遥享乐”的人生观。他们没有任何勤俭节约与艰苦奋斗的概念,没有人情味,没有正确的取向与人生取向。
4、家庭教育缺失,越轨现象严重。家庭教育是人生所需全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方面,家庭教育最早最直接地影响着青少年的成长健康与否。我们调查中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有效监管,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都不好。在家里,他们不讲求个人卫生,早上不洗脸漱口就吃饭,晚上不洗脚洗澡就往被子里钻;在学校,他们的学习没有计划,没有兴趣,拖欠或不交家庭作业现象严重,不遵守校纪校规,自由散漫,迟到、早退、旷课现象经常发生。在社会上,他们缺乏礼貌待人的常识,他们中抽烟的有,赌博的有,打架的有,酗酒的也有,沉迷于网吧的更是不乏其人,还有谈情说爱的,有些甚至还发生了性行为。在未成年人的生理和心理没有发育完全之前,对社会上的各种复杂、不良现象缺乏足够的判断力和抵抗力,需要正确的引导和教育,而留守家庭一般都却无法给予,从而导致留守子女极易产生犯罪和越轨行为。
留守儿童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有:
1.监护人自身因素有欠缺。一是责任意识不强。在除父母外的监护人眼里,认为孩子的父母不在身边,不能对他们要求太严格,应对孩子更多的爱,否则会使孩子产生扭曲心理,觉得不是自己亲生的父母到底不知道疼爱自己。二是监护责任不明确。监护人往往从身体健康方面考虑问题,重吃饭穿衣轻学习教养;重身体健康而忽视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关心儿童在学校和家里的表现;忽视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三是监护精力跟不上。由于监护人大多数是老年人,年纪较大,有的甚至同时要监护几个留守儿童,放在每个留守儿童身的精力就不够。再加上自己身体状况差,本身需要人照顾,因此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四是监护人自身素质较低。他们不知道从心理上来照顾儿童,不知道从法律、安全、卫生知识等方面教育他们,也不能在学习上给予帮助和指导,从而使留守儿童的教育从根本上就失去了重心。
2、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当今,一方面全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另一方面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却相对滞后,尤其是边远山村。因此,农民不得不想办法改善家庭经济生活条件,让自己孩子摆脱这种祖祖辈辈都无法摆脱的困境。当最基本的生活问题都无法解决时,他们只能选择进城务工赚钱来养家糊口,从而使儿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长,在流动--留守--流动的变动中长大。因此,我们认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是造成那些留守儿童问题的最根本的原因。
3、家长缺乏家庭可持续发展观念。我们通过调查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虽然经济不富裕,但也不至于穷困潦倒、无处安身,他们大多是可以在家乡通过辛勤劳动来维持家庭正常生活的,而他们却追求快速改善家庭生活,追求给孩子成长提供充实的经济支持,不惜抛家弃子,离乡背井而进城打工。他们唯一的收获就是让他们感到满足的纸币,而他们失去的是家庭的亲情,牺牲的是子女的前途,造成的是越来越多的、越来越严重的社会问题。所以这些都是他们用金钱无法买到的,更为可怕的是使得自己的家庭得不到正常的发展。
4、复杂的社会因素难辞其咎。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过早过多涉足社会的各个方面,但由于其天真幼小,无法正确处理来自社会各方面的纷繁复杂的社会信息与状况,分不清是非曲折。因此,网络游戏、影像、黑恶势力势力等等,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上形成了深刻的印象,他们把一些与社会和道德格格不入的东西当作时髦去追求,当作偶像去崇拜去效仿,把黑的当成白的,把对的当成错的,进而使他们在自己心理发展上存在大量的不健康的甚至是错误的东西,存在许多的困惑与问题。比如,抽烟酗酒好爽,奇装异服好酷,哥们义气拔刀相助是英雄,谈情说爱老婆老公成必须品,等等一切,是大多数留守儿童的身上都存在的问题。这样的社会环境也给社会自身留下了大量的不安全隐患。
社会因素中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就是:歧视农民工子弟。由于存在部门利益至上的缘故,各级政府已经制定的有关进城农民工子弟在其父母工作地接受同等教育的政策不能落实,进城农民工子弟无法享受与当地儿童同等接受教育的权益。
三 思考与建议
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不单是外出务工人员的家庭问题或者是留守儿童自身的问题,更是一个全社会都不容忽视的综合性问题;不单是一个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更是一个其自身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的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关注和解决,家庭与社会都将会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因此,各个家庭、整个社会乃至各级政府都应该站在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来认识这一问题,以人的生存与发展为本,采取有效措施,积极稳妥地加以解决。我们调查组从近期和长远两个方面提出我们的建议。
鉴于目前留守儿童群体客观存在的现实,我们建议近期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应该从下面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1、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工作机制。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是全社会的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努力。建立以市、县(市、区)、乡(镇)政府为主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工作责任制,县(市)、乡(镇)政府成立“关爱留守儿童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行动计划和具体措施,实行属地管理为住的原则,将留守儿童工作纳入对县(市、区)、乡(镇)政府全年工作考核目标,形成政府、学校、社区、家庭、邻里多方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
2、完善和落实相关法律政策,保证农民工子弟在工作地享有同等受教育权益。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完善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弟在工作地接受教育的制度和机制,使农民工子弟在其父母工作地真正享有同当地儿童同等的受教育权益。对已有的政策在实施过程中要加强监督和落实,不要纸上写的“同等”,实际操作中人为地制造各种障碍。享受均衡的现代教育,是每一个孩子包括农村孩子应有的权力,也是我国政府的总体教育目标。同时,要改革学籍管理方式,为异地农民工子弟建立流动学籍,要取消异地学生必须回原籍地参加中考、高考等制度,要取消各种名目的借读费、建校费、捐资助学费,最大限度地降低进城农民工子弟在其父母工作地入学的门槛,保障其享有与当地儿童相同的接受同等教育的权益,使长期在外务工的父母能把孩子带在身边上学,从源头上减少或消除留守儿童群体。
3、培养和扶持以民间组织为依托的农村留守儿童服务机构。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无法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之前,各级政府应该通过政策引导,鼓励民间资金和社会力量兴办留守儿童服务站等多种形式的托管服务机构,利用社会优质资源(如优秀退休教师等),切实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高质量的健康成长服务。
4、下大力气优化儿童成长的社会环境。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的社会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但与此同时,大量的社会矛盾也日益加剧,使得年轻一代成长的社会大环境在不断恶化。因此,各级各部门必须下大力气从小事抓起,严肃治理在不断恶化的社会环境,严厉打击破坏儿童成长环境的人和事;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媒体要围绕关爱儿童尤其是留守儿童成长的主题,一方面宣传“以人为本”“儿童优先”“为国教子”“以德育人”等新观念新风尚,另一方面用积极的健康的题材武装青少年一代的头脑,引导他们正确辨别是非,引导他们积极向上生活、学习和做人。
然而,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需要全社会,尤其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干部,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的可持续的发展观和政绩观,努力构建真正意义上的和谐社会。
我们必须全面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途径。目前,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新农村建设可以说是热火朝天,农村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很多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示范片都是在基础较好的地方锦上添花更上一层楼的新型政绩工程,真正基础差经济落后的地方却无人问津,可以说是从未盼到过高级领导的“现场办公”,致使新型落后地区在产生,新的不和谐在形成,致使种地方的农民不得不继续通过进城打工的途径来维系家庭的生存,从而导致留守儿童群体和留守儿童问题有增无减。因此,落实党中央的加快新农村建设任务,我们应该坚持全面发展观,不仅“锦上添花”,而且“雪中送炭”;不仅注重修道路建楼房,而且重视办好教育提高人口素质;不仅发展经济提高收入,而且关注民本民生优化社会环境。总之,就是要建设全面和谐的新农村,最终实现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这一重大社会问题的目的。
城市留守儿童调查报告热门(四)
随着农村父母离乡进城打工、经商人数的增多,农村儿童留守农村而无人照管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多,调查显示:我国有1.2亿农民常年在城市务工经商,产生了近2000万留守儿童,其中14岁以下占86.5%.他们失去父母庇护,身心、学习、成长都面临着失管、失教和失衡,由此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同时,也引起了社会各界对这个群体的关注。年8月底到年6月底,我们到了镇雄县场坝镇摩多小学进行为期接近一年的顶岗实习支教生活。在这段时间中,我们在平时休息的过程中走访了一些家庭,对农村留守儿童也有了一顶的了解!结合此次调查,现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现状、成因及对策,提出如下调查意见。
一基本概况
我们实习的地方是相对较贫困的农村地区。这个地方生活条比较艰苦,自然环境也较为恶劣,人民的生活水平不高,很多人为了改变这中现象,在社会经济日益发展的这天,年轻人纷纷外出到沿海发达地方打工。在这些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上有老,下有小”的这一类型!年轻人外出大工就把家里的孩子留给父母和亲戚来照顾!这就是大部分“留守儿童”的来源!
我所教的班有96个学生,其中就有30多个孩子是“留守儿童”。这些孩子差不多都是班里的问题学生!学习成绩普遍偏差、作业常常不按时完成、有孤独感和失落感的倾向,不愿与其他同学和小朋友交流、有娇纵、任性等坏脾气……
二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这些孩子由于父母长年在外务工,留守在家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戚朋友作为临时监护人,由他们照管孩子的一切,当然其中还存在家中无人看管的现象。根据留守儿童家庭状况,家庭环境及临时监护人的文化素质,年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留守儿童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无能为力,只管“吃”的放纵型。
这部分儿童主要是在那些生活条件差、监护人监护潜力低的家庭。这些人群年老、体弱、文化低、见识少、负担重。他们由于家境不富有,在家得种一大家人的田地、喂养猪牛等,他们天天忙于农活,根本就无暇顾及孩子了。他们仅仅对孩子煮煮饭、洗洗衣而已,个性到了农忙季节,连吃饭都顾不上,很多孩子就得自己煮饭或挨饿。许多孩子还承担起家里全部家务事,有时,连几岁地孩子也得下地干活儿。至于如何教育孩子,对于“听话”的孩子很满意,不听话的孩子只是说说而已。关心学习更无从谈起。对于孩子心里想的什么?需要什么?有什么感受?都一概不知或是根本没想到要关心。其实,这一现象在留守儿童家庭里普遍存在。他们的父母忙于挣钱,自己和祖父母忙于农活、家务,对自己的教育、成长都无人关心,使自己本应得到温暖、关爱的童年变为“早熟的大人”。
(2)隔代教育,只顾“给”的溺爱型。
很多留守儿童都是独生子女,父母不在家,由公公婆婆看着。由于代沟所致,爷爷奶奶更心痛孩子,在家里各方面都给予“关爱”,常常是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宁愿自己吃苦受累,不吃不喝,也要让孩子玩好、吃好,对于生活细节不予指导或误导。出现了问题往往是包庇、怂恿,严重的说说而已。这样,孩子养成了娇气、任性,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互助互爱体验,怕困难、怕挫折。于是孩子受家里人的宠爱,家庭教育的艰巨性由此加大。宠坏的孩子越来越不“听话”,经常对人无礼貌,喜欢惹是生非,学习懒散……。
(3)寄居他家,无法管的放纵型。
农村留守儿童中,有一部分孩子是被父母寄养在亲戚家或朋友中的。被寄居的孩子总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因为他们毕竟不是和自己的亲人一齐生活起居。他们中有一些人总感觉在亲戚家里毕竟没有在自己家里那样自由,束手束脚的,看起来胆小怕事,很本份,但一旦离开了亲戚,就像老鼠离开了猫,他们就无法无天了。也有一些孩子胆子很大,亲戚根本管不住,有的能够跟亲戚顶撞,亲戚稍微说重了,就怀恨在心或是逃离出走,使得亲戚无可奈何而不敢管教,就只能放任自流了。
因此,这个群体的孩子通常出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1、学生成绩不佳,在校表现不优。进入学龄阶段的儿童一天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其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创造。但据调查,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中,小学阶段的学习兴趣还比较浓,学习成绩和在校表现都还较好,优秀的也不少。但到了初中阶段,状况就发生了变化,极少的留守儿童能表现为优秀,我们调查中发现,初中留守儿童中学习成绩和在校表现都优秀的不到10%,良好的不到30%,学习和生活习惯都很差且行为出现问题的儿童却占了近30%,而且在所有“问题儿童”中,留守儿童占80%。
2、亲情缺失严重,心理发展异常,。青少年期是个性发展和构成的关键时期,父母的关爱、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对青少年个性的健康发展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但是,农村留守儿童们由于其父母长时间不在身边,家庭的“缺陷”使留守子女无法享受到正常的亲情关爱,生活中的烦恼无法向亲人倾诉,成长中的困惑无法得到父母的正确引导和鼓励......久而久之,无助感,失落感和被遗弃感逐渐构成,严重影响着留守子女心理的健康成长。调查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留守儿童与父母很少见面,缺少沟通。其中,与父母见面半年一次的为53%,一年一次的为44%,两年一次的有3%,还有一个孩子的父母双双外出六年未曾回过一次家。农村留守儿童在个性心理上表现极为异常,有这样两种典型“症状”:一是性格内向、孤僻、自卑、不合群、不善于与人交流;二是脆弱、脾气暴躁、冲动易怒。
3、父爱母爱失常,孩子志向模糊。外出务工的父母由于长期不在孩子身边,内心往往会出现一种愧疚感,加上在外打工,经济较为宽裕,对这些孩子生活的经济支付潜力较强。因此,他们往往对孩子采取物质补偿的方式来表现自己对孩子的全部的爱,孩子要什么就能够十分轻易的得到什么,从不迟疑也从不打半点折扣。这种爱的方式,在儿童的心理边逐渐构成了儿童的“金钱万能”的价值观和“逍遥享乐”的人生观。他们没有任何勤俭节约与艰苦奋斗的概念,没有人情味,没有正确的取向与人生取向。
4、家庭教育缺失,越轨现象严重。家庭教育是人生所需全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方面,家庭教育最早最直接地影响着青少年的成长健康与否。我们调查中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有效监管,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都不好。在家里,他们不讲求个人卫生,早上不洗脸漱口就吃饭,晚上不洗脚洗澡就往被子里钻;在学校,他们的学习没有计划,没有兴趣,拖欠或不交家庭作业现象严重,不遵守校纪校规,自由散漫,迟到、早退、旷课现象经常发生。在社会上,他们缺乏礼貌待人的常识,他们中抽烟的有,赌博的有,打架的有,酗酒的也有,沉迷于网吧的更是不乏其人,还有谈情说爱的,有些甚至还发生了性行为。在未成年人的生理和心理没有发育完全之前,对社会上的各种复杂、不良现象缺乏足够的决定力和抵抗力,需要正确的引导和教育,而留守家庭一般都却无法给予,从而导致留守子女极易产生犯罪和越轨行为。
留守儿童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有:
1.监护人自身因素有欠缺。一是职责意识不强。在除父母外的监护人眼里,认为孩子的父母不在身边,不能对他们要求太严格,应对孩子更多的爱,否则会使孩子产生扭曲心理,觉得不是自己亲生的父母到底不明白疼爱自己。二是监护职责不明确。监护人往往从身体健康方面思考问题,重吃饭穿衣轻学习教养;重身体健康而忽视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关心儿童在学校和家里的表现;忽视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三是监护精力跟不上。由于监护人大多数是老年人,年纪较大,有的甚至同时要监护几个留守儿童,放在每个留守儿童身的精力就不够。再加上自己身体状况差,本身需要人照顾,因此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四是监护人自身素质较低。他们不明白从心理上来照顾儿童,不明白从法律、安全、卫生知识等方面教育他们,也不能在学习上给予帮忙和指导,从而使留守儿童的教育从根本上就失去了重心。
2、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当今,一方面全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另一方面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却相对滞后,尤其是边远山村。因此,农民不得不想办法改善家庭经济生活条件,让自己孩子摆脱这种祖祖辈辈都无法摆脱的困境。当最基本的生活问题都无法解决时,他们只能选取进城务工赚钱来养家糊口,从而使儿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长,在流动--留守--流动的变动中长大。因此,我们认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是造成那些留守儿童问题的最根本的原因。
3、家长缺乏家庭可持续发展观念。我们透过调查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虽然经济不富裕,但也不至于穷困潦倒、无处安身,他们大多是能够在家乡透过辛勤劳动来维持家庭正常生活的,而他们却追求快速改善家庭生活,追求给孩子成长带给充实的经济支持,不惜抛家弃子,离乡背井而进城打工。他们唯一的收获就是让他们感到满足的纸币,而他们失去的是家庭的亲情,牺牲的是子女的前途,造成的是越来越多的、越来越严重的社会问题。所以这些都是他们用金钱无法买到的,更为可怕的是使得自己的家庭得不到正常的发展。
4、复杂的社会因素难辞其咎。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过早过多涉足社会的各个方面,但由于其天真幼小,无法正确处理来自社会各方面的纷繁复杂的社会信息与状况,分不清是非曲折。因此,网络游戏、影像、黑社会势力等等,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上构成了深刻的印象,他们把一些与社会和道德格格不入的东西当作时髦去追求,当作偶像去崇拜去效仿,把黑的当成白的,把对的当成错的,进而使他们在自己心理发展上存在超多的不健康的甚至是错误的东西,存在许多的困惑与问题。比如,抽烟酗酒好爽,奇装异服好酷,哥们义气拔刀相助是英雄,谈情说爱老婆老公成务必品,等等一切,是大多数留守儿童的身上都存在的问题。这样的社会环境也给社会自身留下了超多的不安全隐患。
社会因素中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就是:歧视农民工子弟。由于存在部门利益至上的缘故,各级政府已经制定的有关进城农民工子弟在其父母工作地理解同等教育的政策不能落实,进城农民工子弟无法享受与当地儿童同等理解教育的权益。
三思考与推荐
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不单是外出务工人员的家庭问题或者是留守儿童自身的问题,更是一个全社会都不容忽视的综合性问题;不单是一个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更是一个其自身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的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关注和解决,家庭与社会都将会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因此,各个家庭、整个社会乃至各级政府都就应站在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来认识这一问题,以人的生存与发展为本,采取有效措施,用心稳妥地加以解决。我们调查组从近期和长远两个方面提出我们的推荐。
鉴于目前留守儿童群体客观存在的现实,我们推荐近期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就应从下面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1、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工作机制。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是全社会的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努力。建立以市、县(市、区)、乡(镇)政府为主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工作职责制,县(市)、乡(镇)政府成立“关爱留守儿童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行动计划和具体措施,实行属地管理为住的原则,将留守儿童工作纳入对县(市、区)、乡(镇)政府全年工作考核目标,构成政府、学校、社区、家庭、邻里多方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
2、完善和落实相关法律政策,保证农民工子弟在工作地享有同等受教育权益。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完善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弟在工作地理解教育的制度和机制,使农民工子弟在其父母工作地真正享有同当地儿童同等的受教育权益。对已有的政策在实施过程中要加强监督和落实,不要纸上写的“同等”,实际操作中人为地制造各种障碍。享受均衡的现代教育,是每一个孩子包括农村孩子应有的权力,也是我国政府的总体教育目标。同时,要改革学籍管理方式,为异地农民工子弟建立流动学籍,要取消异地学生务必回原籍地参加中考、高考等制度,要取消各种名目的借读费、建校费、捐资助学费,最大限度地降低进城农民工子弟在其父母工作地入学的门槛,保障其享有与当地儿童相同的理解同等教育的权益,使长期在外务工的父母能把孩子带在身边上学,从源头上减少或消除留守儿童群体。
3、培养和扶持以民间组织为依托的农村留守儿童服务机构。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无法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之前,各级政府就应透过政策引导,鼓励民间资金和社会力量兴办留守儿童服务站等多种形式的托管服务机构,利用社会优质资源(如优秀退休教师等),切实为农村留守儿童带给高质量的健康成长服务。
4、下大力气优化儿童成长的社会环境。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的社会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但与此同时,超多的社会矛盾也日益加剧,使得年轻一代成长的社会大环境在不断恶化。因此,各级各部门务必下大力气从小事抓起,严肃治理在不断恶化的社会环境,严厉打击破坏儿童成长环境的人和事;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媒体要围绕关爱儿童尤其是留守儿童成长的主题,一方面宣传“以人为本”“儿童优先”“为国教子”“以德育人”等新观念新风尚,另一方面用用心的健康的题材武装青少年一代的头脑,引导他们正确辨别是非,引导他们用心向上生活、学习和做人。
然而,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需要全社会,尤其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干部,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的可持续的发展观和政绩观,努力构建真正好处上的和谐社会。
我们务必全面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途径。目前,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新农村建设能够说是热火朝天,农村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很多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示范片都是在基础较好的地方锦上添花更上一层楼的新型政绩工程,真正基础差经济落后的地方却无人问津,能够说是从未盼到过高级领导的“现场办公”,致使新型落后地区在产生,新的不和谐在构成,致使种地方的农民不得不继续透过进城打工的途径来维系家庭的生存,从而导致留守儿童群体和留守儿童问题有增无减。因此,落实党中央的加快新农村建设任务,我们就应坚持全面发展观,不仅仅“锦上添花”,而且“雪中送炭”;不仅仅注重修道路建楼房,而且重视办好教育提高人口素质;不仅仅发展经济提高收入,而且关注民本民生优化社会环境。总之,就是要建设全面和谐的新农村,最终实现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这一重大社会问题的目的。
城市留守儿童调查报告最新(五)
XX县是一个五山一水四分田的农业县,全县总人口40.7万人,农业人口约占75.4%。全县在外务工人口为43043人,其中农村留守儿童达7317人,留守儿童数量相对较大。留守儿童问题的出现不仅仅成为外出务工农民的后顾之忧,而且给正在成长中的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长带来巨大影响。为全面了解XX县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状况,推进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以来,XX县妇联对全县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及监护状况先后两次做了调查,一是对劳务输出量较大的乡镇下发了调查问卷,二是对全县267所中小学及幼儿园全面普查。普查结果显示:全县留守儿童共计9545人,其中农村留守儿童约7317名,部分中小学留守儿童已超过在校生总数的50%;这些孩子中50%以上不同程度存在生活无助、学业失控、道德失范、心里失衡、生病得不到及时照顾等困难和问题,结合此次调查,现将“留守儿童”的有关状况报告如下:
一、总体现状
1.留守儿童分布广泛。在这次调查中,在我县45740名儿童中,有7317名农村留守儿童,占16%,其中女童有3624名。单亲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有4643名,占留守儿童的63%;父母均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有2674名,占留守儿童的37%;随父母进城生活的流动儿童有783名。为了增收致富,外出务工农民越来越多,随之留守儿童的数量也逐年增加。
2.绝大多数留守儿童是单亲监护或是隔代监护。在被调查的留守儿童中,63%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在外工作,一方在家。其中49%以上是父亲在外打工,母亲在家务农,及抚养孩子。其中有31%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地打工,其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3%被托付给亲友,3%在校寄宿。
3.留守儿童基本能按要求完成学习任务。70%的留守儿童表示父母很辛苦,约80%的孩子能按时完成作业,生活自理潜力较强,70%以上学习成绩中等或偏下,成绩优秀的较少。
4.留守儿童行为习惯欠佳。在受调查的留守儿童中,行为习惯好的占35%,中等占55%,其中,说谎、打架、好吃懒做、沉迷于游戏、网络,抽烟、喝酒、拉帮结派、参与盗窃、抢劫现象的占10%。
二、存在的问题
由于家长长期在外务工,留在家中的单亲也忙于家务与农活,与孩子沟通、交流较少,疏于对孩子的关爱,更谈不上对子女进行应有的家庭教育。因此,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行为乃至心理等方面的问题较同龄儿童要多。
1.学习成绩一般。由于临时监护人文化水平低,没有潜力辅导孩子学习,或没有这个意识,重养轻教,致使留守儿童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个性是父母双方均在外地打工,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等隔代亲人照看,大部分重监护轻教育,甚至对留守儿童娇生惯养、放任自流;加之儿童本身自控潜力较差,无法抵制现代社会中不良诱惑,厌学、逃学甚至辍学的现象时有发生。调查中我们发现,全县7317名留守儿童中学习优秀的不足10%,70%以上成绩中等或偏下。
2.隔代教育力不从心。从调查状况看,留守儿童家庭隔代教育占半数以上,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且祖辈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观念与孙辈有很大差距,难以与孩子交流沟通,有的还要干农活维持生活没有时间监护孩子,有的体弱多病无潜力监护孩子,有的同时照看几个孙辈没有精力监护孩子,加之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往往只满足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导,甚至娇生惯养、放任自流。
3.性格发展不健全。临时监护人一般只管吃穿,不愿管理教育或者不善于管理教育,致使部分留守儿童长期缺少亲情和家庭教育,养成任性、放纵、随意的性格。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与认识,与此相关的也带来了一些烦恼与冲突。他们没有倾诉的渠道,监护人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使得留守儿童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在从婴幼儿期到儿童期、青春期的孩子的人格构成过程中,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构成因素。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孩子心灵孤独、情感淡漠,亲子关系发生了消极变化,这对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将产生诸多不利影响。另外,在缺乏父母关爱和正常家庭氛围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儿童,往往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缺乏主动性,大多数留守儿童表现出对家庭经济、父母健康、安全的忧虑,从更深层次来看,反映了留守儿童内心的压力。
三、构成的因素
由于我县留守儿童存在的量大,涉及的面广,近而在开展的留守儿童的工作中还有必须的难度,需要社会多方面的共同合作才能完成,我们县对留守儿童工作做了必须的努力,认为留守儿童存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原因。流动人口的数量不断扩大,家庭化流动的趋势日益明显,但城乡二元结构使进城打工的农民工无法长期将子女带在身边给予照顾,原因在于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与这种户籍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免费或低收费入学、务必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构成的壁垒。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入学的高昂费用问题、在简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入学无法解决升学考试问题、各地教材的选用不同使得这些群体的子女在转学后面临两地教育资料不能衔接的困境等问题,直接推动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
2.家庭原因。在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土地,到城市里务工谋生。他们期望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也期望给下一代成长带给更充裕的经济支持。在外出务工与子女就学、教育之间产生冲突时,他们往往选取前者。这其中,既有生活压力的原因、也有教育意识的原因。但不同原因导致的结果却是相同的即:使儿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长,在流动--留守--流动的变动中长大。同时,从家长自身来看,家长的教育潜力与孩子教育需求之间构成落差,外出务工的家长整日忙于打工,没有时间与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兴趣的关注就更少了。留在家里的父亲或母亲忙于操持家务,对孩子的教育关注仅限于让孩子完成作业,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中小学生,对学习、生活、自身的变化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家庭不能充分给予他们以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
3.教学原因。由于教育资料、课程设置与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加之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忙与疏导,需要透过教师、透过群众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构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而这些教育资料不但对留守儿童是必要的,对生活在社会飞速变化,媒体迅猛发展这一时代的所有儿童都是必要的。
四、对策及推荐
1.加大支持力度,优化留守儿童学习成长环境。政府及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留守儿童问题,把做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作为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措施,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强农村社区建设,完善社区服务功能,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留守儿童监护网络。要加大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发展农村寄宿学校,对无人照看、学习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留守儿童,可到寄宿学校读书,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
2.贯彻落实政策,确保农民工子女到流入地就近入学。夫妻双方都外出打工的农民工把子女带到流入地就近入学,是解决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基本措施。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教育主管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以流入地为主和公办学校为主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的“两为主方针”,学校要尽力就近接收农民工子女入学,并且要取消一切不合理收费,平等对待每个学生,努力为流动儿童理解教育创造条件,不断减少农村留守儿童数量。
3.完善学校教育,构建学校监督网络。对于农村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学校除了知识的传授和学业的管理外,要给他们更多的心灵关怀。建立留守儿童专门档案,更多的了解他们的家庭状况、心里状况,关注他们的成长变化。20,县妇联在教育部门的配合下,首先以XX县第四中学为例,建立了留守儿童、流动儿童示范家长学校,就是让这部分学生住校,教师给予他们特殊的关爱,以多种方式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的消极影响。此刻该学校有留守班级3个,近160名学生。
4.认真履行职责,充分发挥妇联组织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各级妇联要充分发挥协调、维护、教育和服务的职能及在家庭中的工作优势,大力开展关爱留守儿童行动宣传教育,不断优化农村留守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的社会环境。要认真履行指导推进家庭教育工作的职责,着力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大力发展农村和社区家庭教育指导委员会、家长学校等家教服务网络,进一步规范农村家长学校的建设和管理,改善教学方法,创新活动载体,开展多种形式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宣传实践活动,加强对外出务工父母和留守儿童监护人的教育引导,真正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职责和义务。
篇9: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优秀
题目:关于留守儿童的社会实践调查
院系名称:xxxx
班级:xxx,学生姓名:xxx,学号:xxx,指导老师:xxx
时间:xxx
目录
一、说明信
1、调查时间、地点
2、调查对象、方法
3、调查目的
4、关键词
二、留守儿童的含义
三、留守儿童的现状
四、留守儿童的现状产生的根源
(1)农民工本身来看
(2)从农村家庭认识来看
(3)从农村家长自身来看
五、留守儿童存在的突出问题
(1)安全问题
(2)心理问题
(3)品行问题
(4)学习问题
六、调查体会
七、对策与推荐
篇10: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优秀
调查时间:暑假期间
调查地点:贵州省普安县罐子窑镇崧岿村、新民村、辣子树村
调查对象:罐子窑镇部分留守儿童
调查方法:口头问答、网络、资料搜索等
调查目的:(1)了解留守儿童的概念
(2)了解出现这现象的原因并分析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
(3)了解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
(4)根据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给出自己的推荐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生活、做家务、家庭状况
“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个长期的、必然的社会问题。由于历史和现实等诸多原因,“留守儿童”在我国经济社会结构中处于“弱势”地位,是一种特殊的群体。个性是在我镇,“留守儿童”为我镇“打工经济”的繁荣承担了很多压力和职责,有理由得到社会的更多关注、关心和关爱。
一、留守儿童的现状所谓留守儿童,就是指农村流动人口在户籍地以外谋生时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户籍地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具体是指与父母双方或一方分离并留守在农村的少年儿童。留守儿童问题的出现不仅仅成为我村外出务工农民的后顾之忧,而且给正在成长中的儿童身心健康带来巨大影响。通常状况下,在父母外出打工后,农村留守儿童有四种被监护方式。一是隔辈监护。监护人是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他们是留守儿童的监护主体。他们占监护者总数的90%左右。他们的年龄大都在60岁以上,这些人绝大多数人文化水平较低,文盲半文盲占绝大多数。二是上辈监护。监护的主体是叔叔、婶婶,舅舅、舅妈等。这类监护比例不是很大。但是,这种监护方式存在着监护权比较频繁流动的问题,很不稳定。三是同辈监护。监护者是哥哥、嫂嫂或姐姐、姐夫。这类监护者一般是年纪较轻,文化水平也较高,如果有就业信息或机会,他们随时都会外出打工。所以,该类监护者也存在着监护权不稳定的问题。四是监护缺失。也就是农村流动父母外出打工后,把监护权交付给了留守儿童自己。这类留守儿童往往除了要自己照顾好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外,还要承担起农业劳动力的主角,照顾好自家的农田。
二、留守儿童现状产生的根源(一)农民工问题是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产生最直接的根源。罐子窑镇青壮年约有80%以上常年流向各地,但城乡二元结构使进城打工的农民工无法长期将子女带在身边给予照顾。原因在于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与这种户籍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免费或低收费入学、务必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构成的壁垒,直接推动了留守儿童的产生。(二)从农村家庭认识来看,在1
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来越多的农民选取了离开土地,到沿海地区、到城市里务工谋生。他们期望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也期望给下一代成长带给更充裕的经济支持。但在外出务工与子女就学、教育之间产生冲突时,他们往往选取前者。(三)从农村家长自身来看,家长的教育潜力与孩子教育需求之间构成落差。外出务工的家长整日忙于打工,没有时间和精力来过问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兴趣的关注就更少了,在家里的父亲或母亲忙于操持家务,对孩子的教育关注仅限于让孩子完成作业,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中小学生,对学习、生活、自身的变化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家庭不能充分给予他们以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
三、留守儿童存在的突出问题在亲情长期缺失的状态里,这些孩子已经产生了一系列心理、道德、学习等方面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一)安全问题留守儿童虽然有必须的监护人,但父母所委托的监护人如长辈家属、亲戚以及代理家长等,由于年龄、经济、生活等等各方面的原因,无法对孩子进行有效的监管。而且他们往往认为只要让孩子吃饱穿暖就算尽到了监护职责了,至于其他的事情则是孩子学校的事情。因此在课余和节假日等老师无法监管的状况下,留守孩子则成了绝对自由的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我们明白孩子往往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潜力。父母不在身边,没有他们直接的关爱和教育,孩子往往易成为某些不法分子的攻击对象。(二)心理问题由于留守孩子缺乏与父母沟通交流的机会,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而其他监护人替代不了父母就应要履行的完整的监护职责。所以留守孩子在遇到成功、失败、进步、忧郁、悲愤、孤寂等不同的情形时,没有自己信赖的长辈能够倾诉和指导,往往只能自己处理。尤其当他们遭遇挫折时,他们不愿意与监护人交流,在心理、性格上很容易走上极端,多出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自卑封闭、自暴自弃、缺乏自信,上进心不强。不愿意与人交流、性格内向,不开朗。老师找其谈话容易掉眼
泪。二是自尊心过强内心较敏感对老师亲友等的管教和批评容易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总感觉有人在欺负他,斤斤计较,不合群。三是对父母产生怨恨情绪认为父母为了赚钱而抛弃了自己,对父母的外出不理解,父母回家了甚至故意疏远他们。(三)品行问题留守儿童一般为学龄前儿童、小学生、初中生,正处于心理成长的关键时刻。如果是由祖父母来隔代抚养教育,往往意味着大多数由文盲半文盲来抚养孩子;而托付亲戚照管的,亲戚普遍认为不便过多管教或经常盘问,毕竟不是自己的孩子。所以留守孩子由于长期处于这种状况中,在行为习惯上容易发生消极变化,且难以及时得到纠正,有的甚至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违法乱纪的现象,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四)学习问题那些由祖父母隔代抚养的孩子,由于爷爷奶奶的文化水平较低,无法在学习上得到帮忙和指导。而双亲有一方在家的孩子同样很难得到父母在学习上的辅导。因为留在家的父亲或母亲一个人承担了全部的家务和田间工作,没有时间去关注孩子的学习。绝大多数农民工选取背井离乡外出打工是期望透过自己的努力,让家人的生活越来越好,让孩子能有条件上好学,理解学校好的教育,日后有出息,不再走自己的路。但往往事与愿违,留守儿童大多数成绩中等或中等偏下。当
然一部分留守孩子学习认真,但外出父母的期望值过高,孩子学习压力大,一旦遇到挫折就容易一蹶不振;一部分儿童由于自控力差,无人督促学习,再加上受外界的影响,认为学习与否都一样,对学习毫无兴趣。
四、调查体会总之此刻农村因为贫富差距足渐被拉大,年轻人都出去打工去了家里就只有儿童和老人在家里,大都数家庭成了留守家庭。一般父母都没在家里,孩子的学习成了很大的问题。一般都是和爷爷奶奶在一齐,老一辈的人很多都没有文化不1
懂得怎样教育孩子,本来就不好的教学质量农村,再加上回家里没有人监督辅孩子学习,所以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都不太好。
父母最担心的就是孩子在家里的学习生活问题,要说是在家里监督辅导孩子的话,靠在家里种地的话根本就不能生活下去,要是出去打工的话,自己又不能监督孩子好好学习。这个问题也一向纠结着很多父母,要是带着孩子出去在外面上学的话,外地的孩子只能上私学,学费生活费有太高,那样的话父母根本供不起。
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不但学习成了问题,就连素质教育也成了问题,而且越落后的地方越乱,没有父母在身边的孩子很容易就会学坏。早退、逃课、打架、早恋、抽烟喝酒等等发生在了这些留守儿童身上。爷爷奶奶在家里根本就不明白自己的孙孙在学校里干了什么。还以为自己的娃在学校里很乖呢。还有一部分爷爷奶奶思想很封建,认为只有一个男孩子,所以十分爱他,到达了溺爱的程度。他想要什么就给什么,以至于让孩子学坏了。学习不行,打架斗殴却是把好手。
有一些孩子就是因为学习不好,家里的经济条件又不好,所以有一部分人初中还没毕业就开始走入社会,开始打工挣钱养家。很多孩子一放学回家就要做家务,不是去讨猪草,就是去地里干活,小一点的还好一点,做得少一点。年龄稍大的人就要去地里干活了,下午读书回来吃了点冷饭,立刻就跑去地里,这段时间还不是农忙时节还好一点,再过一段时间秋收了,就忙起来了。回家里来根本没多少休息时间,所以他们的作业都是在学校里的课余时间久完成了。因为农村没有城里学生那么多时间,没有那么多优越的学习条件。所以他们农忙时节就帮家里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农闲时就是这跑跑那玩玩,虽然不能像城里的孩子那样能够有很多玩具,没有那么多的好玩的东西,但是他们还是能玩的不亦乐乎满头大汗的。并且他们觉得很简单很开心。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和城里孩子一样学习,能有属于自己的单车。回家里不用做那么多的农活,能和自己的爸爸妈妈在一齐。
留守儿童最开心的时候不是丰收的时候,也不是考试考了高分,能让他们同都开心的时候那就是自己的爸爸妈妈回家来了,但一般在外的父母只有过年的时候才回家来,所以他们最期盼的就是寒假的到来,不但能够放假在家里,而且还能和爸妈在一齐。
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成了此刻农村一个严重的问题,留守儿童虽然越来越受社会的关注,但是解决的仅仅是他们的温饱,并没有真真的解决他们的学习生活问题。
每次去访问留守儿童我眼睛总是红红的,每次的访问都能够说是伴着泪水进行的。试问那个孩子不期望能和自己的爸妈在一齐生活呢?试问有那个父母不期望自己的孩子像城里的孩子一样能好好学习,能开开心心的,不用担心钱的问题呢?有那个爷爷奶奶不疼自己的孙孙呢?
五、对策与推荐留守学生是当前的一个社会问题,全社会都要关心、关爱留守学生,关注留守学生问题,学校更就应站在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政治高度,扎实解决好留守学生问题,为社会培养出一代合格的接班人。学校有义不容辞的职责,要努力探索促使留守学生健康发展的工作思路,对他们要严慈相济,使留守学生享受到同其他学生一样的教育和关爱,利用“留守”这一资源,教育留守学生学会自理、自立、自强,自律,锻炼他们的意志,培养坚韧、独立的个性,构成健全的人格,促使他们健康的茁壮的成长。第一,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增强学校和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关爱。班主任要做好留守儿童的摸底工作,将其在校的各方面表现记入档案,1
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长通报其成长状况,构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教师应承担起家长或监护人的部分职责,多与留守儿童交流谈心,提高亲密信赖程度,给予更多关爱和正面引导。第二,为留守儿童沟通带给方便。在学校开通亲情热线电话,为外出务工家长与子女沟通带给方便,并使外出务工家长可随时与班主任取得联系了解子女学习状况;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安排有经验的教师担任心理医生,及时帮忙“留守儿童”解决心理上的困惑。第三,广泛开展有助于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各类活动。如亲子活动等,加强家长与儿童之间、儿童与儿童之间的交流互动,引导儿童互助互爱,让留守儿童充分感受到来自群众的温暖。推行寄宿制管理,对部分不能得到有效监护的留守儿童,可动员家长将其转入学校寄宿,由专门教师负责其饮食起居生活。实行寄宿制管理的孩子有着相似的经历,对他进行集中管理,不但容易唤起孩子的自信,而且能激发学习热情,增强群众归属感。第四,相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充分发挥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工、青、妇群众组织要充分发挥协调、维护、教育和服务职能,大力开展关爱留守儿童行动宣传教育,协调推动有关部门出台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相关政策和规定,不断优化农
村留守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的社会环境。着力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要认真履行指导推进家庭教育工作的职责,大力发展农村社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家长学校等家教服务网络,进一步规范农村家长学校的建设和管理,改善教学方法,创新活动载体,组织编写适合留守儿童家长及监护人特点的家庭教育辅导材料,培训一批家庭教育骨干,开展多种形式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宣传实践活动,引导留守儿童外出务工父母和监护人改变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和方法,真正承担起教养孩子的职责和义务。第五、父母是法代替的,既然家庭状况无法改变,那么国家就就应缩小城乡差距,保障农民工的权益,公平对待农民工及其子女,改变户籍制度,撤销昂贵的借读费,保障农村孩子有公平的受教育权,这样孩子就能够和父母一齐进城;第
六、老师要更加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让自己的言行伤害到敏感的留守孩子们,对学习成绩差的孩子多加关注,多加鼓励吧,不忽视他们,不歧视他们。学校也要和家长常持续联系;第七、规范县镇上的游戏机厅和网吧,严禁未成年人进入。总之,大家共同努力,为留守孩子创造一片蓝天,营造良好的环境,让他们搏击长空,勇敢飞翔,让他们无论在哪里,都自信的昂起头,勇敢地表现自己。期盼更多的人加入关注留守儿童的队伍中来,为他们带去爱。
篇11: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优秀读后感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案一书中让我读到了很多有关孩子活动的案例,觉得老师的观察非常细致,能认真地进行观察记录,根据孩子的不同特点进行了多方位的分析,针对案例中出现的教育问题提出了迷津指点和相应的教育建议,让我从中学到了很多知识。
例如,解读《指南》“语言”领域“倾听与表达”中案例一和案例二,一是由问题所引起的回答,二是用嘴型“说话”。两个案例都体现了孩子的注意力容易分散,自制力差,缺乏耐心,喜欢边听边讲边做小动作的特点。案例所描述的一件件事情也是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所接触到的,有的孩子聪明活泼,表现欲强,他们为了急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而时常要打断其他孩子的发言。
记得有一次,午间活动看电视,我给孩子们放动画片《倒霉熊》,孩子们可高兴啦,他们边看边讲,有的`还手舞足蹈,吵得连电视声音几乎都听不到了,我让他们用眼睛看、耳朵听,不许吵出声音,可没过多久,还是老样子。我干脆把电视机音量调低了,这下活动室鸦雀无声,孩子们个个都用心地倾听着。那么如何来培养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呢?
第一,家园共育,创造良好的倾听氛围。
家长和老师都要真诚、耐心地倾听幼儿的讲话,培养幼儿的成功感,激发幼儿说话的兴趣。当孩子有表达的祈求时,家长和老师无论多忙,都应该注视幼儿的眼睛,耐心地倾听,并给予积极回馈。当发现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的孩子产生诉说的愿望时,要用体态动作、眼神给予及时鼓励。
第二,树立典型,创设良好的榜样形象。
在班级里面寻找平时能够耐心倾听别人说话的孩子,并在集体面前加以表扬。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耐心、认真倾听的活动掠影,让孩子们更直观地感受认真倾听的收获。从而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学会倾听。
第三,通过游戏,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通过游戏,让幼儿体验倾听的快乐,帮助他们潜移默化地将倾听的习惯转移到实际生活中。总之,我们要多给幼儿提供倾听和交流的机会,在倾听中要适时引导,努力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案一书为我们一线老师在开展教育工作中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借鉴,对我个人在以后的工作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我很高兴能拜读到这本书籍,增长了我的见识和智慧。
篇12: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心得体会优秀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幼儿学习发展目标提出了更细化、更明确的的要求,对我们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指明了工作的方向,下面我谈谈学习的一些体会:
幼儿教育最根本的任务是促进孩子健康发展。《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充分阐述了幼儿教育的指导思想,幼儿的学习发展目标,强调幼儿是教育过程的主体,教育的内容要从幼儿经验、兴趣出发,关注个体发展差异,不能一刀切地评价孩子的发展等等内容。此部指南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与《纲要》里面的五大领域发展目标相比,提出了更详细、更具体的目标。每个领域分为子领域、目标、子目标,对3~4岁、4~5岁、5~6岁三个年龄段的幼儿应该学什么,达到什么发展水平、老师怎么教提出了要求。后面还提出教育建议,给我们指明了教育的方向。这对于我们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具有非常大的指导作用。
《指南》让我清楚地认识到教育每个年龄段孩子应该具体达到怎样的目标,为达到这样的目标,我可以根据教育建议采取哪些有效的措施和手段。这些细致的内容对于教师来说,是非常宝贵的资源。对于我们今后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具有非常大的指导作用,也可以有效防止对幼儿产生一些滞后或者超前的教育行为,从而违背幼儿自然发展的规律。
《指南》的学习让我意识到:孩子就是民族的未来,我们要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一切从有利于孩子的发展角度出发,反思我们过去的做法,删减不利于孩子发展的因素,俯下身子,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他们的需求,给孩子真正需要的关爱,向孩子们学习,创设符合孩子发展需要的课程、环境、区域,让课程回归幼儿的经验,提供孩子操作的机会,让孩子通过与环境、材料相互作用来获得经验,让幼儿自主参与,引导孩子主动学习、探索,成为生活、学习、游戏的主人。
培养孩子快乐、健康成长是我们教育的目标,因此,我们教师要对幼儿的发展目标有个清晰的认识,《指南》的学习,对我们老师的教育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关注幼儿的健康,根据教育目标创设适合幼儿身体发展的游戏,让孩子体格上得到应有的发展。再次,关心幼儿,热爱幼儿,平等对待和尊重幼儿。因为爱是让每一个幼儿健康成长最基本的前提和需要。教师要为幼儿提供广泛、具有适合个体发展的机会,积极鼓励幼儿操作、探索和与人友好交往,让每个孩子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学习了《指南》,老师可以帮助家长了解育儿知识,让家长认识孩子发展的规律,知道孩子什么时候该学什么,怎样做才是适合孩子发展的,也让家长意识到“小学化教学”“强迫孩子上兴趣班、特长班”给孩子带来的伤害,更新家长育儿理念,共同树立科学教育孩子的思想,家长也能充分理解和支持老师,家园配合教育,充分调动每一个幼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幼儿自由地、愉快地展现自己,让幼儿得到科学的发展。
有了《指南》,接下来我会更深入学习,以专业的知识、灵活的反应,掌握更多适宜、有效的教育策略,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提高自己的教育能力,促进幼儿全面、健康快乐地成长。《指南》是指导教师如何帮助孩子发展的,但不能把它当成标尺去测量幼儿,伤害幼儿,不能把它变成束缚幼儿和自己的绳索。它提倡我们做一个研究型的老师,要善于观察幼儿,勇于反思自己。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认真贯彻《指南》的精神,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创新自己的教育理念,调整自己教育思路,为每一位孩子创出一片美好的未来。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
1.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心得体会3篇【优秀】
2.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心得体会
3.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心得体会【最新篇】
4.精选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心得体会
5.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心得体会2016
6.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心得体会【教师篇】
7.2016最新《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心得体会
8.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心得体会三篇
9.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心得体会3篇【头条】
10.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心得体会5篇【精选篇】
11.《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读书笔记
12.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培训总结
13.幼儿教师读书笔记《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篇13:中国美容化妆品业连锁经营发展情况优秀调查报告
中国美容化妆品业连锁经营发展情况优秀调查报告
连锁经营概况
连锁经营的发展最早出现的连锁经营是正规连锁。1859年在美国纽约出现的“大西洋及太平洋茶叶公司”开创了正规连锁的先河。1887年,美国130多家食品零售商共同投资,创办了一家联合批发企业,为出资的成员服务,实行联合分销,统一管理,而各成员企业仍然彼此独立,这就是历史上的第一家自由连锁店。自由连锁是中小零售企业联合对抗大型零售商业垄断而产生的经营形式,经过几十年的不懈竞争,到1955年,自由连锁在美国的销售额终于超过了正规连锁。
随着企业销售渠道和方式的不断变革,连锁经营第三种类型——特许连锁在1865年出现了。第一家开展特许连锁的企业是美国“胜家”缝纫机公司,到19xx年以后,这种通过合同契约,有偿转让经营特许权的连锁经销网络迅速在全美普及,并扩展到其他的零售、饮食、服务等领域,到20世纪80年代,特许连锁的势头在西方许多发达国家相继超过了其他两种形式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xx年度中国连锁经营企业经营状况分析报告”显示:xx年中国连锁百强企业中的加盟店有了很大的增长,销售额达到244亿元,同比增长129%;加盟店3968个,同比增长89%;员工人数近11万人,同比增长20%。根据apfc公布的数据,目前亚太地区七个国家和地区(中国、日本、菲律宾、澳大利亚、新加坡、马来西亚、香港)的特许企业总合达4701家,加盟商总合达252620个。另据wfc的统计,欧美地区11个国家(美国、加拿大、法国、英国、巴西、荷兰、瑞典、奥地利、比利时、芬兰、丹麦)的特许企业总数达到6632家,加盟商总数达253361个。
连锁经营是一项理论性和技术性较强的工程,实施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只要在推行中注重连锁经营的长远规划,就不会被一些问题遮住双眼而走弯路。
许多专家认为连锁经营的实质就是:“连锁经营是现代化工业大生产的原理在商业流通领域的应用”,通过连锁扩大企业的规模,降低交易费用和流通费用,优化商业资源配置,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连锁经营,不是为了连锁而连锁,或者是仅仅改变一下经营管理方式。连锁不是目的,而是以连锁经营为手段,大幅提升企业的竞争实力,逐步扩大经营商品的市场占有率,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和费用,追求企业利益的最大化。所以,在规划连锁经营时,要制订连锁经营的发展战略,如发展多少连锁店?用几年时间?发展区域是局限在本省内还是全国?还必须明确提出实行连锁后要达到什么样的具体目标,比如各连锁点的经营成本和费用是否降低,降低多少?利润是否增长,增长多少?管理手段和方式是否适应?未来的预期目标能否实现?等等。
连锁经营的三种类型,即“正规连锁、特许连锁、自由连锁。
正规连锁具有资产一体化的特征,每一家连锁分店的所有权都属于同一主体,归一个公司、一个联合组织或单一个人所有,所以在经营管理权方面基本上高度集中,各连锁店不仅店名、店貌等完全统一,经营管理的决策权,如人事权、进货权、定价权、财务权、投资权等也都高度集中在公司总部,公司总部为每个连锁店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以保证公司的整体优势。
特许连锁具有资产独立性的'特征,即特许连锁店之间以及连锁店与总公司间的资产都是相互独立的,所以在经营管理上往往不采取强制性的措施,一方面通过特许合同规定双方的权利义务,另一方面则是通过有效的服务、指导和监督来引导特许店的经营行为。
自由连锁,各成员店的所有权、经营权和财务核算都是独立的,成员店可以使用各自的店名商标,总店或主导企业与成员店之间并不存在经营权的买卖关系,他们主要是靠合同和商业信誉建立一种互助互利关系,以达到规模经营的目的;总店与成员店之间是协商和服务的关系,总店主要负责统一进货和配送,各店铺在核算、盈亏、人事安排、经营品种、经营方式及经营规模、经营策略上都有很大的自主权。
从对连锁经营的几种形式可以看出,连锁经营的实质是:专业化经营与分散化开店相结合。集中化采购与分散化销售相结合。
中国连锁业发展背景
中国引入连锁商店经营是在80年代中期,主要是合资的餐饮业。当时也有少数零售企业连锁店,经营状况一般。到了90年代前后,国内市场疲软,零售企业普遍陷入经营困境。一些中小企业在经历了承包经营和租赁经营之后,却到了难以维持的程度。在大企业发展集团化经营的同时,中小零售企业的连锁经营开始起步。近二三年中国的连锁商店发展十分迅速,尤其是原有区街综合食杂店、商业公司等,为了摆脱困境,各企业纷纷改造,匆匆连锁,一时间大中城市的中小商业企业几乎都在走连锁经营之路。中国的连锁商业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目前我国的连锁商业在各地的发展不均衡,东南沿海一带和大城市发展比较快,管理也比较规范。上海的联华超市公司1991年开办,到1995年末共开业46家连锁超市,到1999年末,已经发展到600家连锁门店,并且步入规范化和科学化管理。据统计,xx年初上海的连锁门店已达到3200个。
连锁经营在中国起步较晚,但从近几年的发展来看,发展速度非常快快。据统计,到1997年底,全国已有连锁经营公司1,000多家, 各种形式的直营店和加盟店近15,000个,实现销售额达到420 亿元,成为流通产业新的增长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一大批连锁明星企业也相继涌现。我国连锁经营的市场占有率正逐步提高,其发展领域已延伸到商业、物资、粮油、医药、烟草、服务等众多行业,显示出强大的竞争优势,“价廉、放心、方便、增效”的优越性已明显地发挥出来。此外,连锁企业正逐步从中心城市向小城镇、农
村市场扩散,形成了国有、集体、个体、外资企业等各种所有制成分共同参与连锁的多元化发展格局,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欢迎。
连锁经营大致有以下几种:
(1 )以大型商业企业为龙头的百货及餐饮连锁经营企业,带动小企业加盟。
(2 )在原有国营副食商店和国营粮店基础上采用自由连锁形式发展起来的便民连锁店。
(3)以专业经营为特色的连锁店。
(4)平价仓储式连锁超市。
连锁经营发展战略和目标
实行连锁经营,不是为了连锁而连锁,或者是仅仅改变一下经营管理方式。连锁不是目的,而是以连锁经营为手段,大幅提升企业的竞争实力,逐步扩大经营商品的市场占有率,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和费用,追求企业利益的最大化。所以,在规划连锁经营时,要制订连锁经营的发展战略,如发展多少连锁店?用几年时间?发展区域是局限在本省内还是全国?还必须明确提出实行连锁后要达到什么样的具体目标,比如各连锁点的经营成本和费用是否降低,降低多少?利润是否增长,增长多少?管理手段和方式是否适应?未来的预期目标能否实现?等等。无论是战略目标还是战术目标都要有一个明确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连锁也有区别。一是直营店,属于美容品牌直接管理和规划;另一种是加盟店,即投资者以一定比例的资金,直接购买下美容品牌已经成熟的一套经营模式。不过,不管哪一形式的连锁美容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就必须做好“服务”这一环节。诗丽堂营销总监欧阳莉说:“每个美容连锁品牌,都应该具有自己的独特企业文化并根据加盟商的个体情况做出调整。对新开张的店给予技术和硬件上的支持,一般会有2-3个月的培训期,对销售业绩不俗的老加盟商,则会给予更高的回报与优惠。”思妍丽执行经理代丽萍女士说:“要留住顾客,就一定从服务上抓起。一是产品的品质保障;二是服务意识和专业性的有效结合,力求做到尽善尽美;三是以人为本,美容行业应该是高素质人群的聚会,不仅顾客是如此,美容从业人员更应当如此。”
根据商务部商业改革发展司的调查,全国前30家连锁企业xx年上半年销售额为2365.3亿元,比xx年同期增长29.9%,店铺总数为13467个,比xx年同期增长21.2%(其中,直营店的销售额为20xx亿元,占销售总额的85.2%)。上海百联(集团)有限公司(商业连锁部分)以364.9亿元销售额、5910家店铺的业绩,名列全国首位,销售额与店铺数分别比xx年同期增长13.7%和23%。 国美电器有限公司、苏宁电器集团、大连大商集团有限公司、家乐福(中国地区各企业)分别以195.7亿元、178.3亿元、129.5亿元和102.3亿元的业绩排名第2至5位。
位列第6至20的企业是:苏果超市有限公司、上海永乐家用电器有限公司、北京华联集团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农工商超市(集团)有限公司、山东三联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重庆商社(集团)有限公司、江苏五星电器有限公司、北京物美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好又多管理咨询服务(上海)有限公司、华润万佳有限公司、XX市大中电器有限公司、家世界连锁商业集团有限公司、江苏文峰大世界连锁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沃尔玛中国有限公司、新一佳超市有限公司。
排在第21至30位的企业是:人人乐连锁商业集团、合肥百货大楼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武汉武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利群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锦江麦德龙现购自运有限公司、武汉中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王府井百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东方家园有限公司、北京京客隆超市连锁集团有限公司、武汉中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由此可见,一个朝阳性的行业会产生一个大的国际化企业,会使该企业进一步推动这个朝阳行业的发展,企业与行业共同发展。家电行业产生海尔,pc机行业产生联想、戴尔,汽车行业产生大众、通用,地产行业产生万科、顺驰,通讯行业产生华为、中兴,便利店产生了7—11、零售店产生了沃尔玛。美容化妆品业连锁经营,将会由谁来主载,我们将拭目以待。
★ 团队日主题计划书
【沪儿童发展需求优秀调查报告(推荐13篇)】相关文章:
精神文明建设领导演讲稿2023-06-15
健康村工作方案2022-12-12
对中国股市的发展研究论文2023-01-07
小学生民族团结事迹材料2024-01-09
苏州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2022-06-23
上海市全市招生的民办小学2022-04-29
民族团结典型事迹材料2022-09-13
民族团结先进个人事迹材料2022-07-21
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调研报告2023-01-25
小学招生计划方案2023-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