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布白艺术的运用

时间:2023-07-04 07:33:46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浅谈语文教学中布白艺术的运用(集锦16篇)由网友“废柴少女”投稿提供,下面给大家分享浅谈语文教学中布白艺术的运用,欢迎阅读!

浅谈语文教学中布白艺术的运用

篇1:浅谈语文教学中布白艺术的运用

浅谈语文教学中布白艺术的运用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在语文教学中恰当地运用一点“布白”艺术,往往能引起学生的联想和想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本文就“布白”艺术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等加以探讨.

作 者:陈亚娥  作者单位:浙江宁海潘天寿中学,浙江宁海,315600 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 年,卷(期): “”(12) 分类号:G633 关键词:语文教学   布白艺术   运用  

篇2:论教学布白的艺术

论教学布白的艺术

(山东曲阜)

在教学艺术研究越来越受到广泛重视的今天,关于教学的语言艺术、非语言艺术、启发艺术、板书艺术等,已有许多研究者进行了生动的阐述,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从教学艺术研究的内容来看,教学中布白艺术的研究还没有引起研究者和广大教师的重视。笔者认为,教学布白艺术应是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学布白艺术的研究应当予以重视,从而使教学艺术论的研究逐步趋于完善。本文试就教学布白艺术问题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教学布白艺术的含义

(一)布白布白,是一切艺术的表现手法之一,指在艺术创作中为了更充分地表现主题而有意识地留出“空白”。从“空白”与物象的关系看,“空白”是虚,物象是实,虚与实辩证地统一于艺术品中。从“空白”的价值意义来看,“空白”并非没有东西,而是在于求其空灵,不是空而无物,而是虚中求实。艺术品中的“空白”体现一种“虚灵”的“空间感型”,使艺术品虚实相映,形神兼备,从而达到“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给人以启迪和美的享受。

在音乐、绘画、雕塑、建筑、文学、戏剧、电影、曲艺等艺术形式中,历来都讲究布白的艺术,并将它作为艺术家造诣深厚的重要标志。如在绘画中,十分重视追求“妙在空白”“难得空白”“空白是画”,“尝见一幅八大山人画鱼,在一张白纸的中心勾点寥寥数笔,一条极生动的鱼,别无所有,然而顿觉满纸江湖,烟波无颈。〔1〕整张纸的“空白”使人觉得是水,鱼以“实”出,水以“虚”生。所以黄宾虹说:“作画如下棋,要善于做活眼……所谓活眼,即画中之虚也。”〔2〕又如在书法艺术中,笔画和空白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有笔墨处仅存迹象,那空白的无笔墨处,才是高妙的神韵所在。老子所谓的“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无相生,计白当黑”就是这个道理。再如,在文学创作中,留有适当的空白能使读者展开充分的想像,对文学形象、意境等进行积极的再创造。如司图空《诗品》中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李戏鱼《中国画论神韵说》中的“诗在有字句处,诗之妙在无字句处”,强调的都是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无言之美”,追求的都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共鸣效应,等等。可见,在艺术创造和表现中“空白”与有形的物像等内容都是艺术品的有机组成部分,虚实相生是艺术创作意境中的规律和宝贵经验。

(二)教学布白艺术的含义

教学是一门艺术,因而教学也应像其他艺术形式一样讲究布白的艺术,追求那种“虚灵”的“空间感型”的“妙境”。所谓教学布白的艺术乃是指将布白手法运用于教学并以此引起学生的联想和想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提高教学艺术效果和水平的活动。教师有意识地布白,就是遵循艺术创作中“虚实相生”的规律,在教学时留有余地,创造知识上、心理上、板书上的暂时性“空白”,追求启发思维的艺术效果。通过教师所布之“白”,使学生生出“实”来,让学生有所思考,有所探索,以形成无穷的意味和幽远的教学氛围。

教学中教师运用布白艺术提高教学效果,有其心理学依据。按照格式塔心理学完形理论的解释,人们在面对一种不完美即有缺陷或有空白的格式塔刺激物时,会在知觉中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急于要改变它们,并使之完满的趋向,从而倾向于知觉到、经验到完美的格式塔整体,即完形整体。在这个改造、补充为完形的`知觉过程中,实际上是激起了大脑的冲动力,提高了知觉的兴奋程度,从而引起一种进娶追求的充满紧张感的“内驱力”。在这种内驱力的驱动下,人们会积极主动地去“填补”和“完善”所知觉到的不完美刺激。这种对“完形”结构的追求一旦实现,便给人极为愉悦的感受。教学所布“空白”及空掉的知识,易于激起学生的思考和探索,使教学完善、完满为一个整体。因此,教学中正确而巧妙地运用布白艺术是很必要也是很重要的。

二、教学布白艺术的功能

对教学布白艺术功能的全面认识,有助于教师富有成效地在实践中运用教学布白手段,并逐步达到教学艺术的境地。我们认为,教学布白艺术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激发学生求知欲。

美国教育家哈曼说:“那些不设法勾起学生求知欲望的教学,正如同锤打着一块冰冷的生铁。”教学布白正是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求知欲,直接有利于引起学生对知识的学习、理解和掌握等兴趣的手段。从上面谈到的教学布白艺术的心理机制中可以看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设置暂时性的知识“空白”,能激起学生急于填补、充实“空白”并使之完整、完善的欲望。教学过程中由于“空白”造成的断裂要靠学生的思维和想像焊接合缝,“空白”前后的教学环节要靠学生的思维和想像联系起来。

(二)控制调节功能

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注意什么,感受什么,联想什么以及表达什么,关键在于教师怎样进行引导。瑞士的艾米尔认为:“教授的艺术就是懂得如何引导。”教学应通过突破时空限制的布白,在“有限中求无限”,调节教学节奏的张弛,营造出好的教学气氛,从而带领学生进入教学意境。教学中的布白,可以让学生咀嚼、回味已讲内容;可以形成知觉对象与背景的强烈对比,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可以在学生注意力分散时,使其注意力集中指向讲课内容。

(三)陶冶功能

原苏联当代著名美学家斯托洛维奇曾经指出:“在每个领域中出现的凡是值得被称为艺术性的活动,都必定具有审美意义。”〔3〕教学布白艺术是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的独创性的教学实践活动,必然带有审美性特点。这使得教师的教学布白艺术本身成为审美的对象,如教学布白的突破时空、回味无穷的教学意境美,“计白当黑”、虚实相生的教学方法美,疏密相间、布局合理的结构美等。教学布白有效地淡化了教育的痕迹,以审美的形式创造出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使课堂教学始终贯穿着紧张、活跃而又愉快的智力活动。教学布白艺术的陶冶功能在于以审美的形式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无形的教育,体会到思维劳动这种“智慧的体操”的乐趣。

三、教学布白艺术的技巧与方法

教学中的布白应根据教学的需要适当地运用,不能为布白而布白。如果教师布的“白”太多,或竟是一片毫无意义的空白,让学生无从捉摸,则不能取得启发学生思维的效果。只有所布之“白”能引起学生的联想和想像,生出“实”来,才是能启发学生思维的教学布白艺术。教学实践中掌握一定的布白技巧与方法,可以增强教学的艺术性,使教学更富有成效。

(一)保留教学内容,创造知识上的“空白”

有经验的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好像只是微微打开一个通往一望无际的科学世界的窗口,而把某些东西有意地留下不讲”。〔4〕这样就给学生造成了暂时性的知识“空白”。当学生发现从教师和教材上得不到所缺的知识时,那块“空白”就会使他们迫不及待地到广阔的知识海洋中去寻找。如果教师将内容面面俱到地讲给学生,过于注重教学的“实”,往往只能使学生记住条条框框,囫囵吞枣地生搬硬套,这就从根本上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权利。只有化实为虚,有问题可供学生思考、探索,才能给学生带来无穷的意味。当然,在这里,故意保留某些内容不讲,并不是对知识的“舍弃”,而是一种“欲擒故纵”的手法,这样就起到了“吊学生胃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的作用。

(二)借助语言技巧,创造语言上的“空白”

一是注意利用语言的停顿。教学语言不应从头到尾像机关枪一样哒哒哒地讲个不停,而应讲究变化和节奏。其中,教学停顿是语言的技巧之一,也是教学所必不可少的语言变化方式,它所造成的暂时性的语言“空白”,目的是给学生以咀嚼、回味已讲内容的机会,便于进一步“教”和“学”的顺利进行。二是教师在教学中为创造某种意境,引起学生的联想,结合手势、眼神等体态语言,创设“大音希声”的美学境界。《扬州画舫录》记载了这么一件事:清朝扬州一个说书艺人,说到张飞一声怒吼,喝断长坂桥时,只是张口怒目,以手佐势,不出一声,而听众便觉得满室中如雷霆于耳。如果这个说书艺人真地喊出声来,那么,不管他声音如何洪亮,听众都不会觉得这喊声能喝断长坂桥。这种不出一声的“空白”,正是寓有喝断长坂桥之声。在教学中为使学生理解教师难以充分表达的意境,不妨以“空白”来代替,便于学生充分地展开想像,用想像填补“空白”。

(三)通过质疑问难,创造心理状态上的“空白”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悱”实际上是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前的一种短暂的心理状态上的“空白”。教师应设法创设质疑问难的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愤”“悱”状态,提高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兴趣。

(四)利用板书设计,创造板面上的“空白”

根据教学的需要,对板书设计的内容进行艺术处理,使有的内容必须在板书中体现出来,而有的内容则可通过省略号或丢空的办法使之隐去,形成板面上的“空白”,让学生自己凭借教师的讲述去领会、去思考、去联想,这不仅可以节省教学时间、突出教学重点,而且对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启发和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都大有裨益。如有位教师精心设计的《地质之光》一课的板书:〔5〕

李四光 光 明的召唤(祖国解放)--仪巴旧光 地质之光

(献身精神)

光 华的照引(主席指引)--灾腔凵光

光 荣的会见(总理光临)-- 事业生光

光 辉的成就(油田开发)-- 大地生光

这则板书上划横线的词语,教学时让学生按教学内容思考、概括后填写。整个板书设计得虚实相生、很有特色。整个板书突出了一个“光”字,清晰地标示了全文的结构层次,用光束般的射线形象地揭示了“光”的内涵和意义,而且它是导读的拐棍,教师没有包办,而是留下空白让学生填补。这样做,提高了学生选词用句和语言概括的能力,既训练了思维能力,又提高了赏析水平。

------------

注:

〔1〕宗白华著:《艺境》,北大出版社1987年版,第102页。

〔2〕王伯敏:《黄宾虹》,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79年版,第34页~35页。

〔3〕[苏]列斯托洛维奇:《审美价值的本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7页。

〔4〕[苏]瓦阿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50页。

〔5〕李如密著:《教学艺术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336页。

山东曲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

篇3:语文教学中的模糊艺术运用

语文教学中的模糊艺术运用

教学作为一门艺术,在教学审美过程中,处处存在着模糊性。所谓模糊艺术,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在不影 响学生准确理解教学内容、掌握教学重点、达到预定教学目的的前提下,用模糊、不确定的教学艺术手法激发 学生的审美想象和审美情思,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 模糊教学艺术具有较为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方面推动了社会的巨大进步,另一方面也忽视、压抑了人的天性和情感,科学主 义作为一种思潮,一种理论,使人们习惯于用精确的方法思考和推理,极力追求精确的明晰的方法,以获得事 物的科学的逻辑美。在教学过程中,片面追求教学的精益求精,讲究教学方法的模式化和考试命题的标准化。 这些精确化的科学手段虽然解决了一些传统教学中的难题,但忽视和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和情感。正如苏联教育 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性的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的发展。”如若 在教学中注重模糊教学艺术的运用,就能弥补科学主义的不足。脑科学研究表明,模糊机制可使抽象思维和形 象思维相互渗透。在教学过程中,也像一般审美体验那样,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相互渗透 、统一中得到提高,不仅能使学生对教学艺术的模糊美进行有效的体验和把握,而且能帮助学生把握其深层的 思想观念。换言之,理性积淀在感性之中,理解溶化在想象和情感之中,不仅不影响教学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反而能促进教学尽快实现向素质教育迈进的目标。

实践证明,模糊教学艺术在一定的教学情境和教育时机下,都能收到比用清晰的表达、明确的语言、严谨 的推理等科学教学手段更优化的教学效果,更能激发学生审美想象力和学语文的兴趣。《晋祠》是一篇文质优 美的课文,教授此文时,如果打破常规教学方法,采取模糊教学艺术,将《晋祠》作为审美客体,引导学生进 入对大自然旖旎风光和古代灿烂文化的审美过程,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的想象,这样不但潜移默化地增长了学 生的知识,还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升华了学生的思想境界。试想,如果老师对此文作纯理性思辩的讲授,按课 文层次进行分层,或者为了所谓的严谨、精确,讲授中冷不防提问:“这一句是单句还是复句?”那么,一节 完整的充满审美情趣的课堂教学将因此而被肢解得鸡零狗碎,生动的审美过程还有什么趣味呢?有些中外文学 杰作之所以在课堂教学中使学生无动于衷,是因为我们有些老师在教学中忽视了模糊教学艺术,片面地过分地 追求所谓科学、严谨、精确之故。

二 优秀的模糊教学艺术都存在下列四个特点:

1.心领神会

美感是相对模糊的心理效应。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对南山的景色感到迷离恍惚,欲辨已忘 言,只是从内心深处产生一种模糊微妙的美感。朱自清“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但只能作“宛然一块温润的碧 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的描绘,并与其他地方的绿色对比观照,用了“太淡”“太浓”“ 太明”“太暗”,作者似乎越说越模糊,但正是这样,引导审美主体通过对审美客体的审视、体验,展开丰富 的想象,去领略作品流露出的“朦胧美”。这种“模糊观念要比明晰观念更富有表现力”(康德语)。因此, 教师和学生能在教学过程中心领神会,便是模糊教学艺术的基础。不可企图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让学生彻底 清楚、明白。否则教学效果适得其反。有位教师在让学生理解“洒脱”一词的`含义时,学生纷纷举手,有说是 自由随便的意思,有说是随意方便之意,有说是自由自在的意思……学生对“洒脱”一词可以说基本心领神会 了,然而教师认为学生对这个词理解太模糊,便把《现代汉语词典》上“洒脱”的注释抄给学生:“(言谈、举止、风格)自然:不拘束。”这样一来,学生反而被搞糊涂了,如什么叫“举止”,什么叫“风格”,可说 是“洒脱”之外又增加了几个新词,弄巧成拙了。

2.诗无达诂

诗无达诂是我国古代艺术欣赏中一个重要的美学法则,也就是说,诗词的阅读与欣赏,应该超越单纯的训 诂文字,诠释词语的范围,应直接进入审美领域,用心灵去体会、把握诗词的意象和境界。

教学过程中常存在大量不确定、不精确、亦此亦彼的事物和现象,此时,教师亦应超越单纯的解释、论证 等方法,直接让学生进入审美过程,让学生用心灵去理解体会。如《藤野先生》一文中有一段话:“从东京出 发,不久便到一处驿站,写道:日暮里。不知怎的,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这里的“日暮里”,作品中的 “我”为什么至今还记得?这无疑是个不确定的模糊问题。有位特级教师在讲授此段时,便遵循了诗无达诂的 审美法则,收到了最佳效果。她说“考证事物应注意本证,不能牵强附会,鲁迅先生说‘不知怎的’便是最好 的证明,推论要有根据,不能建筑在臆断的基础上。”这一讲,就把这段模糊问题中所特有的蕴含牢牢保留住 了,学生在老师点拨下懂得了作者那复杂而深沉的感情因素,体会到一个游子飘泊到异国他乡,难免见景生情 ,触物伤怀的心绪。所以,教学艺术的模糊性是一种美,一种朦胧美。教师应刻意去创造这种朦胧美。反之, 教师如果硬要追求准确、清晰,就会破坏这种朦胧美。如果武断地这么说:“作者至今记得日暮里,是因为联 想到日暮归家,而自己却有家不能回,有国不能归,所以记忆犹新。”这就难免牵强附会了。作者的原意是很 模糊的,如硬要去揣测作者原意,往往曲解。

3.计白当黑

国画艺术中有一种“计白当黑”的审美表现手法,它能使艺术品虚实相映,形神兼备,创造出无画处皆成 妙境的艺术境界。如南宋著名山水画家马远名作《寒江独钓图》,只画了一叶扁舟漂浮在水面,一渔翁坐在船 上垂钓。四周除寥寥几笔微波外,几乎全是空白,虽如此,却给欣赏者提供了一个深远的意境。

模糊教学艺术中,教师亦可借鉴图画这一艺术表现手法。在教学的紧要处,有意留下一处空白,创造一种 虚灵的“空间感型”的妙境,让学生去想象、思索、玩味。从而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笔者教朱自清《绿》时, 分析了第一段后,便直接进入第二段分析,故意留下第二段这个空白,这一模糊做法确实激起了学生积极思维 。第二段内容和结构都有什么作用?作者在第一段中说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为什么不直接写绿而写了梅雨潭和 梅雨亭……这些问题恰好是文章的难点和重点。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去理解问题,效果远比老师直接把答案讲 给学生好得多。这种有意的“空白”,有意的“模糊”,使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 了充分的发挥。教学实践也证明,学生并不喜欢那种太实、太露、太精确,不给他们留一点想象余地的教学, 所谓一览无余,无生动可言。

4.不似似之

“不似似之”即具有亦此亦彼的不确定性,懵懂间即具有一种模糊美的审美境界。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 创造了这种不似似之的模糊审美境界,那么教学便会产生强烈的艺术魅力。例如教汉乐府诗《陌上桑》时,诗 作者写罗敷的美,采用了模糊的手法:“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绡头。耕者忘其犁, 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罗敷究竟有多美,是不确定的,模糊的,但每一位学生都可以根据 自己的想象和审美标准来体会琢磨罗敷的美。可谓“你想象她有多美就有多美”。教学中教师不妨让学生处于 “不似似之”的审美境界,千万不可用明晰确切的语言或某一具体现实中的人物去概括或类比。如果这样,不 但会破坏学生的审美思维,而且会影响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

教学中除上述几种模糊艺术手法以外,还有很多,不再一一列举,教学艺术高明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大多 不会一泻无余或包办一切,而总是留有余地。言有限而意无穷,启发、诱导学生的审美情思,调动学生学习语 文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增加知识,发展能力。

需要指出的是,模糊教学艺术中的“模糊”不是指那种不合思维规律的悖理模糊,而是指符合思维规律的 辩证模糊,它既不同于是非不分的糊涂,又不同于模棱两可的含混,也不同于故弄玄虚的神秘,更不同于老于 世故的圆滑,它是原则性和灵活性的高度统一,充满着科学与艺术融合的灵气。它以正确性为前提,要求教师 在潜心体味,深刻理解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在启发诱导学生上下功夫。确切说,它是一种难度较高的教学手法 。如果认为模糊教学艺术只要意会,用不着深入钻研教学内容,了解学生。改进教法,指导学法,可以马马虎 虎,含糊含混,那就是对模糊教学艺术的曲解。须知,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作为艺术可以模糊;作为科 学,必须严谨,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即变课堂教学单纯的认知过程为认知与情意有机交融的艺术过程, 从而推进语文教学向培养和发展学生情知的审美教育境界升华。

篇4:语文教学中的模糊艺术运用

语文教学中的模糊艺术运用

教学作为一门艺术,在教学审美过程中,处处存在着模糊性。所谓模糊艺术,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在不影 响学生准确理解教学内容、掌握教学重点、达到预定教学目的的前提下,用模糊、不确定的教学艺术手法激发 学生的审美想象和审美情思,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 模糊教学艺术具有较为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方面推动了社会的巨大进步,另一方面也忽视、压抑了人的天性和情感,科学主 义作为一种思潮,一种理论,使人们习惯于用精确的方法思考和推理,极力追求精确的明晰的方法,以获得事 物的科学的逻辑美。在教学过程中,片面追求教学的精益求精,讲究教学方法的模式化和考试命题的标准化。 这些精确化的科学手段虽然解决了一些传统教学中的难题,但忽视和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和情感。正如苏联教育 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性的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的发展。”如若 在教学中注重模糊教学艺术的运用,就能弥补科学主义的不足。脑科学研究表明,模糊机制可使抽象思维和形 象思维相互渗透。在教学过程中,也像一般审美体验那样,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相互渗透 、统一中得到提高,不仅能使学生对教学艺术的模糊美进行有效的`体验和把握,而且能帮助学生把握其深层的 思想观念。换言之,理性积淀在感性之中,理解溶化在想象和情感之中,不仅不影响教学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反而能促进教学尽快实现向素质教育迈进的目标。

实践证明,模糊教学艺术在一定的教学情境和教育时机下,都能收到比用清晰的表达、明确的语言、严谨 的推理等科学教学手段更优化的教学效果,更能激发学生审美想象力和学语文的兴趣。《晋祠》是一篇文质优 美的课文,教授此文时,如果打破常规教学方法,采取模糊教学艺术,将《晋祠》作为审美客体,引导学生进 入对大自然旖旎风光和古代灿烂文化的审美过程,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的想象,这样不但潜移默化地增长了学 生的知识,还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升华了学生的思想境界。试想,如果老师对此文作纯理性思辩的讲授,按课 文层次进行分层,或者为了所谓的严谨、精确,讲授中冷不防提问:“这一句是单句还是复句?”那么,一节 完整的充满审美情趣的课堂教学将因此而被肢解得鸡零狗碎,生动的审美过程还有什么趣味呢?有些中外文学 杰作之所以在课堂教学中使学生无动于衷,是因为我们有些老师在教学中忽视了模糊教学艺术,片面地过分地 追求所谓科学、严谨、精确之故。

二 优秀的模糊教学艺术都存在下列四个特点:

1.心领神会

美感是相对模糊的心理效应。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对南山的景色感到迷离恍惚,欲辨已忘 言,只是从内心深处产生一种模糊微妙的美感。朱自清“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但只能作“宛然一块温润的碧 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的描绘,并与其他地方的绿色对比观照,用了“太淡”“太浓”“ 太明”“太暗”,作者似乎越说越模糊,但正是这样,引导审美主体通过对审美客体的审视、体验,展开丰富 的想象,去领略作品流露出的“朦胧美”。这种“模糊观念要比明晰观念更富有表现力”(康德语)。因此, 教师和学生能在教学过程中心领神会,便是模糊教学艺术的基础。不可企图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让学生彻底 清楚、明白。否则教学效果适得其反。有位教师在让学生理解“洒脱”一词的含义时,学生纷纷举手,有说是 自由随便的意思,有说是随意方便之意,有说是自由自在的意思……学生对“洒脱”一词可以说基本心领神会 了,然而教师认为学生对这个词理解太模糊,便把《现代汉语词典》上“洒脱”的注释抄给学生:“(言谈、举止、风格)自然:

[1] [2] [3]

篇5:论教学布白的艺术山东曲阜

论教学布白的艺术(山东曲阜)

论教学布白的艺术(山东曲阜)3月20日 在教学艺术研究越来越受到广泛重视的今天,关于教学的语言艺术、非语言艺术、启发艺术、板书艺术等,已有许多研究者进行了生动的阐述,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从教学艺术研究的内容来看,教学中布白艺术的研究还没有引起研究者和广大教师的重视。笔者认为,教学布白艺术应是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学布白艺术的研究应当予以重视,从而使教学艺术论的研究逐步趋于完善。本文试就教学布白艺术问题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教学布白艺术的含义

(一)布白布白,是一切艺术的表现手法之一,指在艺术创作中为了更充分地表现主题而有意识地留出“空白”。从“空白”与物象的关系看,“空白”是虚,物象是实,虚与实辩证地统一于艺术品中。从“空白”的价值意义来看,“空白”并非没有东西,而是在于求其空灵,不是空而无物,而是虚中求实。艺术品中的“空白”体现一种“虚灵”的“空间感型”,使艺术品虚实相映,形神兼备,从而达到“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给人以启迪和美的享受。

在音乐、绘画、雕塑、建筑、文学、戏剧、电影、曲艺等艺术形式中,历来都讲究布白的艺术,并将它作为艺术家造诣深厚的重要标志。如在绘画中,十分重视追求“妙在空白”“难得空白”“空白是画”,“尝见一幅八大山人画鱼,在一张白纸的中心勾点寥寥数笔,一条极生动的鱼,别无所有,然而顿觉满纸江湖,烟波无颈。〔1〕整张纸的“空白”使人觉得是水,鱼以“实”出,水以“虚”生。所以黄宾虹说:“作画如下棋,要善于做活眼……所谓活眼,即画中之虚也。”〔2〕又如在书法艺术中,笔画和空白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有笔墨处仅存迹象,那空白的无笔墨处,才是高妙的神韵所在。老子所谓的“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无相生,计白当黑”就是这个道理。再如,在文学创作中,留有适当的空白能使读者展开充分的想像,对文学形象、意境等进行积极的再创造。如司图空《诗品》中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李戏鱼《中国画论・神韵说》中的“诗在有字句处,诗之妙在无字句处”,强调的都是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无言之美”,追求的都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共鸣效应,等等。可见,在艺术创造和表现中“空白”与有形的物像等内容都是艺术品的有机组成部分,虚实相生是艺术创作意境中的规律和宝贵经验。

(二)教学布白艺术的含义

教学是一门艺术,因而教学也应像其他艺术形式一样讲究布白的艺术,追求那种“虚灵”的“空间感型”的“妙境”。所谓教学布白的艺术乃是指将布白手法运用于教学并以此引起学生的联想和想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提高教学艺术效果和水平的活动。教师有意识地布白,就是遵循艺术创作中“虚实相生”的规律,在教学时留有余地,创造知识上、心理上、板书上的`暂时性“空白”,追求启发思维的艺术效果。通过教师所布之“白”,使学生生出“实”来,让学生有所思考,有所探索,以形成无穷的意味和幽远的教学氛围。

教学中教师运用布白艺术提高教学效果,有其心理学依据。按照格式塔心理学完形理论的解释,人们在面对一种不完美即有缺陷或有空白的格式塔刺激物时,会在知觉中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急于要改变它们,并使之完满的趋向,从而倾向于知觉到、经验到完美的格式塔整体,即完形整体。在这个改造、补充为完形的知觉过程中,实际上是激起了大脑的冲动力,提高了知觉的兴奋程度,从而引起一种进娶追求的充满紧张感的“内驱力”。在这种内驱力的驱动下,人们会积极主动地去“填补”和“完善”所知觉到的不完美刺激。这种对“完形”结构的追求一旦实现,便给人极为愉悦的感受。教学所布“空白”及空掉的知识,易于激起学生的思考和探索,使教学完善、完满为一个整体。因此,教学中正确而巧妙地运用布白艺术是很必要也是很重要的。

二、教学布白艺术的功能

对教学布白艺术功能的全面认识,有助于教师富有成效地在实践中运用教学布白手段,并逐步达到教学艺术的境地。我们认为,教学布白艺术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激发学生求知欲。

美国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家哈・曼说:“那些不设法勾起学生求知欲望的教学,正如同锤打着一块冰冷的生铁。

[1] [2] [3]

篇6:在阅读教学中感受布白艺术的魅力

在阅读教学中感受布白艺术的魅力

在阅读教学中感受布白艺术的魅力

作者/ 邵小玲

“布白是一切艺术的表现手法之一,指在艺术创作中为了更充足地表现主题而有意识地留出‘空白’,给以无限的遐想和思维的空间。”教学是一门艺术,因而教学也应追求那种“妙不可言”的“妙境”。笔者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文本、作者和学生之间存在着心理上的时空距离,所以在阅读时常常会产生思维空白。如果我们能在教学中巧妙运用“布白”艺术,在有疑处补白,在无疑处布白,就可以营造美妙的意境,为课堂注入一汪活水,让师生在语文教学中感受到布白艺术的无穷魅力。下面笔者就以阅读教学为例谈一谈布白艺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一、开题时布白――“未成曲调先有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导入是一堂课的“序曲”,课伊始,趣已生。教学初,我们可依据教材内容精心设计一些空白,创造悬念,“欲擒故纵”,让学生感到自己是个发现者、探究者,以此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然后通过质疑、释疑,师生双方来共同填补空白。如一位老师在讲《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这篇寓意深刻的童话故事时,揭示课题后,她引导学生首先理解“自豪”的意思,再质疑;谁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他为什么感到自豪?稍作停顿后,教者留白,把主动权和时间交给学生。学生带着这些悬念,一心想知道答案,都迫不及待地捧起书大声读起来,因为有了悬念的激发,学生阅读时兴趣盎然。琅琅书声中,学生知道了原来“难看”的驼峰、脚掌、眼毛在沙漠里竟有“那么大的用处”,难怪小骆驼最后感叹“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啊”。在新课引入时,若能巧设悬念,布下空白,并适当地引导学生,使其尽快地进入学习状态,提高注意力,让学生在课的起始就处于跃跃欲试的'“愤”“悱”思维状态,不但能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开拓,想象力得到发挥,还能使教者在教学中不断了解到学生的“期待视野”,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使教学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精读时布白――“柳暗花明又一村”

课堂教学具有流畅性,教者的旁征博引、妙语连珠固然重要,但一味滔滔不绝,效果未必最佳。因此,教师不仅要会讲,还应在阅读教学中会适时、适当地停顿,留下空白,给学生以咀嚼、回味的机会,引导学生品味到课文的意境。

标点延伸,补充空白。文学创作讲究“空白艺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在这些似乎“无”的空白之中,渗透着极为丰富的“有”。有些课文往往会用省略号留下空白,让学生去联想,去补充。(语文教学论文 )我们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对此不能轻易放过,而应引导学生反复吟咏,仔细揣摩,展开想象,细心体味,让静止的省略号变得活泼生动、丰富多彩。例如《荷花》一文中写作者幻化为荷花的感受:“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教者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如果你就是其中一朵荷花,会有哪些小动物来告诉你些什么?学生有的说小蜜蜂会飞过来告诉“我”采蜜的快乐,有的说小青蛙会跳过来告诉“我”捉虫的快乐。又如《赶海》一文,“这时,沙滩上已经有好多人了,他们有的捉螃蟹,有的捞海鱼,有的捡贝壳……”教师布白:海滩上热闹非凡,还有的人在于什么?学生在填补空白的过程中,求异思维得到训练,思想感情得到了陶冶,学生富有个性的语言得到了发展。

利用插图,创设留白。小学语文教材图文并茂,可以依据课文插图巧妙布白。如教《庐山的云雾》,“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眼前的云雾,刚刚还是随风飘荡的一缕轻烟,转眼间就变成了一泻千里的九天银河……”随文配发了两张插图,让学生观看图片,问:“插图上未画出的部分,云雾还会变成什么?你能补充吗?”学生读文,看图,用心揣摩。此时,尽管没有教师语言的描述,但学生却能放飞想象的翅膀,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意境,思维相互碰撞,相互启发,学生不仅思维得到了训练,还得到了“文中有画”的语感训练和艺术之美的享受。

除了以上布白,精读文本还可以利用板书设计,创设板面上的“空白”,对板书设计的内容进行艺术处理;还可以利用文本空白,设计小练笔……种种方式的布白让学生去领会,去思考,去联想。这样,不仅能使课堂增添新的活力,进入美妙的艺术境界,同时可以训练学生思维的概括性。

三、结课时布白――“墙里秋千墙外道”

一首好的乐曲,曲终后会给人以余音袅袅的感觉。一堂好课,同样应该如此,留给学生的应是“言虽尽而意无穷”。课结尾时布白,会给学生回顾与升华的空问,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渴望心理。课虽结束,但学生的思维活动还在继续。

教学《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结课”前,教者布白――如果小红马与小骆驼再次相遇,将会发生怎样有趣的故事呢?结果,学生编出的故事精彩纷呈。可见,“结课”前巧“布白”,也能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又如教学《恐龙》这篇课文时,文末讲恐龙最终消失了,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这对人类来说是个谜。结课时,教者利用文末“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这一疑问句巧妙布白,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做到真正主动地学习,而且能使学生主动探求未知世界,化课堂上的有限为课后的无穷。这里,教者所创设的空白,恰到好处地起到了“欲擒故纵”的作用,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兴趣。

阅读教学中如果能适时、适当地布白,把足够的时间留给学生思考,课堂教学会生成更多的精彩。当然,阅读教学中运用布白艺术也有一个适度问题,教师所布之“白”不仅要自然精当、不着痕迹,而且要能引起学生想象,生出更为丰富、更具深意的“实”来。

作者简介:江苏省海安县明道小学语文教师。

篇7:谈语文教学中留白的运用论文

谈语文教学中留白的运用论文

一、语文教学“留白”概念的界定

国画中,有一句描述谋篇布局的话比较经典,叫做“计白当黑”,即没有画面的部位要像有画面的部位一样作认真的推敲和处理,这种构图方法就是留白。它如音乐中的“休止方法”,诗文中的“无言之境”,都是对空白艺术的运用。留白就是在作品中留下空白,它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法,是艺术创作中为了更充分地表现主题而有意识地留出“空白”。空白并非空而无物,而是虚中求实,使艺术作品虚实相映、形神兼备,在整体的意象和情调中体现出似无还有的艺术境界。

二、“留白”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1、新课导入时“留白”――引起学生共鸣

一堂课的“序曲”在于引入。上课伊始,我们应根据教学内容,抓住学生的好奇心,通过设计,把“留白”巧妙地运用到新课中来,有意给新课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激发学生共鸣,活跃课堂气氛。如在讲授新课《雨霖铃》时之前,先抛给学生这样的问题:你们在生活中遭遇过怎样的离别?这个问题得到了学生迅速而又积极的回应。学生谈出了自己的离别,有的同学还十分的动情,整个课堂的气氛十分热烈。

2、板书中“留白”――引导学生归纳

板书是教学的基本构成部分,是课堂中有形的信息和强化教学效果的手段。过去,我们把板书的重视都注重到设计、醒目和新颖上,忽视了在板书中留下空白,让学生去填充完整。其实在教学中,如果我们能有意地留下板书的空白,让学生自己去设计,去填充,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发学生归纳,对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会有很大的帮助。

3、提问后“留白”――引领学生思辨

教师在向学生提问时,要留出等待时间,这个时间既要包括刚开始问一个问题后教师让学生考虑回答的时间,还要包括学生开始回答后教师或其他学生对其回答评判的时间。简单的问题,空白时间可短一点,但开放的'问题,至少要留出半分钟,不要过早打断,以引领学生思辨。

如教学莫泊桑的小说《项链》时,在梳理了情节之后,为进一步理解小说内容,把握人物形象,教师可以设计以下问题:“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中的“极细小的一件事”在文中具体指哪一件事?如果没有发生“这极细小的一件事”,主人公的命运又会如何发展?前一个问题较简单,在几个重要的故事环节中马上就能筛选出来。后一个问题是开放性的,需要学生认真思考,根据人物特点展开合理的想象。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样的“留白”肯定会激起学生各抒己见的表达欲望,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4、重点处“留白”――引发学生感悟

在讲到重点时,故意保留某些内容不讲,并不是对知识的“舍弃”,而是一种很重要的“留白”方法,因为杂乱无章的思维唯有历经静思、顿悟,才能享受到余地生辉的妙境。此时作适时、适当的停顿,就起到引导学生感悟、激发学生强烈求知欲的作用,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如讲授毕淑敏的《离太阳最近的树》一课时,搞清标题的含义是本文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因为它关乎整篇文章的主题,学生心里也疑窦丛生急于想知道答案。但如果没有进入课文,对课文进行解读而要学生讲出作者以此为课题的意图,无疑于缘木求鱼。所以教师可以把这个知识点放到后面,等整篇课文分析得差不多,学生基本上理解了课文内容之后,再回过头去看标题,引发学生思考如何完整的概括出标题的含义,从而领会作者取题的用心和掌握全文的主旨。

5、结课时“留白”――引荐学生体验

一堂课虽有良好的开端、成功的过程,但如果结尾草草收场,也会功亏一篑。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课堂教学也是如此,开端与结尾同等重要。教学时我们应把握好这一环节,使之成为精彩之幕。设置空白,引荐学生课后到书海与计算机中寻找留下的空白,给学生以想象和体验,为一堂好课的结尾注入浓郁的色彩和艺术含蓄,也会给人以“课尽而意无穷”的享受。

例如,教学《装在套子里的人》第一课时,可以这样设计课堂收束:“恋爱,多么诱人的字眼;一个哲人说过,如果没有爱情,人间将成为一座坟墓。的确如此,就连别里科夫这样一个与世隔绝的人,也禁受不住爱情的诱惑,居然从套子里探出头来,要品尝一下恋爱的滋味了。像他这样的人,会获得姑娘的爱吗?他的爱情结局将会怎样呢”?这样把课堂教学的艺术“留白”延伸到课外,大大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并为第二课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三、目前中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有关留白问题

一是该“留白”的未“留白”,不该“留白”的“留白”了。比如有些教师上课时,一堂课讲到底,根本不给学生时间思考和消化,此谓该“留白”的未“留白”。有些教师在无需思考和停顿的地方却让学生思考和停顿,总是“是不是呀”“动不动呀”地明知故问,此谓不该“留白”的“留白”。这是消极的留白,严格意义上讲不能称之为“留白”。二是“留白”与其功能脱节,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有的教师上语文课未能适当的“留白”,如上课前几分钟让学生看书却又提不出思考问题,无的放矢。

总之,课堂教学中的“留白”恢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打破了“满堂灌”的教法,体现了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留白”的技巧很多,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见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要我们敢于探索,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智慧,“留白”必定会成为我们教学的有力助手。

篇8: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留白艺术运用论文

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留白艺术运用论文

在语文教学中有效运用留白艺术,对于提高教学效率会起到重要作用。初中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中,需要留白。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对于语言文字的理解,学生之间可谓是见仁见智。那么,在阅读教学中,改变以往教师解读、学生被动接受、统一答案的现状,让学生自主探究,采用自己的学习方式解决问题,会为语文课堂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留白,顾名思义,就是留有空白,本是我国绘画中的一种构图方法,留白并不是空无一物毫无意义的,而是以虚代实,给人以想象或回味的美学境界。留白是一种艺术,并且这种艺术延伸到了教育领域。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留白艺术的运用,对实现三维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创造能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发展等方面发挥着有效作用。阅读的本质就是师生、生生、生本之间的对话。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精心设计,给学生独立思考和讨论的空间,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一、导入时留白,激发阅读兴趣

提起阅读,多数学生都会认为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情,一堂课在教师的命令下读短文,然后回答问题做练习题。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完全没有被激发出来。在导入环节,教师不妨尝试运用留白的方式,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想象,促使学生参与到思维活动中。每一堂阅读课,在课堂开端,教师可以适当地提出几个和阅读内容相关,并且能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通过悬念的设置为学生留白,调动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猫》这篇课文时,课堂开始前,可以让学生先讲讲自己家的猫的故事。接着提出问题:你家现在还养猫吗?以后还会养猫吗?学生会带着这样的留白陷入思考中。接着,教师再通过“有位作家,家里养过几只猫后,却再也不养猫了,他们之间发生的故事有欢乐也有悲伤”引导学生自读课文,让学生领略文章大意,并初步感受作者养猫的情感。在悬念留白的驱动下,学生会自主探究,层层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形成自己的观点。

二、解读时留白,提高阅读能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新课标理念下的语文阅读教学不应以教师的分析理解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应发挥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在研读文本的过程中,产生情感体验,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并学会筛选和判断,从而提高学生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欣赏和评价能力。不论在课内阅读还是课外阅读文本,都很可能遇到含义深刻,需要细细品味才能明白其蕴意的词句。解读时,教师应抓住这些难点或重点词句,设置留白,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背影》一文时,体会文中父亲深沉的爱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教师的讲解很难让学生体悟到当时的情境,父亲的动作中饱含的深情。那么,教师不妨利用多媒体声色俱全的优势,将学生带入到情境中,从而帮助学生产生深刻感受。所以,在处理情感类文章时,教师不妨让学生沉浸到视频、录音中,在留白中沉静地回味,让学生在留白的间隙整理出共鸣起来的情感。

三、结课时留白,发挥创造能力

阅读课结尾时,教师也可以运用留白艺术,深化阅读效果和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抓住结尾悟“空白”,拓展延伸,能收到余音绕梁回味无穷之效。一篇文章内容是有限的,但由此带来的思考是无限的,在阅读教学结束时,思考并没有因此终止,教师可以通过问题留白的方式,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力,创造出个性化的故事结局。初中语文教材中,记叙文仍占较大的比重,一些文学作品的结尾戛然而止,给人留下无限想象的空间,引人深思,而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阅读对文本有了自己的体会和不同角度、层面的理解,这时留白,让学生发挥想象拓展情节,填补结尾的空白,能够激发学生潜能,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孔乙己》这篇课文时,文章的结尾是:“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是死了。”此处让人不禁遐想:孔乙己最终结局是怎样的呢?教师不妨以此留白,引导学生结合自己认识到的课文中的孔乙己进行思考,续写孔乙己的命运结局。于结尾处讲究留白艺术,巧妙布白,教学过程虽然结束,但是学生的思维活动仍持续活跃,一曲弹罢,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于耳,这是课堂教学的最佳境界。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初中语文阅读课堂上留白艺术的运用,贯穿于整堂课中,巧设留白不但体现了新课标中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个性差异的要求,而且能够还学生一片自主阅读的空间,让学生任凭思维自由驰骋、想象和创造,从而构建活力四射的课堂。留白是一种艺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境界,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应重视留白,讲究留白技巧和方法,真正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真正以实现学生阅读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参考文献:

[1]赵桂梅.“留白”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05).

[2]梁美芳.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留白”艺术[J].基础教育研究,,(02).

[3]高营营.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留白探析[D].闽南师范大学,2016.

篇9:浅谈语文教学中教学手段的运用(网友来稿)

江苏省赣榆县海头中学姜艳(222111)

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在课堂教学中只要你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你就掌握了课堂的主动权,课堂教学会向着你预定的目标进行。并能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既授之以“鱼”,又授之以“渔”。这除了与我们教师认真钻研教材,研究教法,精心设计教学外,我认为与恰当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有着极大关系。现在我就将自己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的各种教学手段及其作用在这里谈一下:

一、灵活使用简笔画,活跃课堂气氛。

在各科教学中,简笔画的恰当运用,会给课堂注入活力,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简笔画在美术、英语学科教学中运用的较多。我在语文教学中,也充分利用自己的多专业(中文本科,美术专科,计算机在函专科)优势,根据教材需要,适当穿插简笔画进行辅助教学。简单的几个点、几条线,就可能掀起学习的高潮,让学生由被动的听课转变为主动地接受乃至参预。这一点对初一新生尤其重要。初一学生年龄小,形象的简笔画教学更易让他们接受教学内容,领会课文的主题思想。还记得我在分析《手》这篇课文时,随手在黑板上画了几只不同形态的手,有的粗糙(用粉笔侧锋表现),有的细腻(用粉笔中锋表达),有的粗大,有的姣小,让学生区别各种手的特点,再根据课文的描述,找出哪一只手最象主人公的手,同时进一步思考这样的手长在谁的身上更为合适,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种形态的不同。学生都睁大了兴奋的眼睛,争先恐后的发言,认为姣小的手象同桌女孩的,细腻的手象是妈妈的,粗糙的手是主人公的……就是这几根简单的线条,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轻松地掌握了课文知识点,而且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参预的积极性。

二、合理使用录音机,对学生进行听说读教学。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要求,在中学阶段应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实际上,大多数教师比较重视学生写字能力,常常降低了对学生进行听说读的教学要求,甚至是忽略了。我在语文教学中,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利用现有的条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听说读的教学。我认为,声情并茂的诵读,会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感情,同时锻炼学生的读书能力。在教学中,有些文章,教师的泛读不能很好地体现出文章内容,通常我会利用录音机进行辅助教学。譬如在学习《周总理,你在哪里》这篇课文时,我先泛读了一遍,随后让学生集体朗读,学生总是把握不住课文的基调。于是,我让他们听范读。那缓慢的语速,低沉的声音,沉痛的语调 ,将学生们的思绪带到了一九七六年那个悲的.时刻。学生们被感染了、震撼了,他们不由自主地小声跟读起来,有的眼角还隐隐地泛起了泪花。学生第一步会听,下一步就会读、愿读,从而就愿说、会说。利用晨读课、班会课让学生进行口头作文或是三分钟演讲等说话训练,既发展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恰当使用投影仪,增大课堂教学容量。

投影仪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更为广泛,投影片准备的充分,能加大课堂教学容量,使教学环节紧凑。上课时,首先将课文的学习目标、重点、难点、要求等投影出来,让学生一目了然,既明确了要求,又能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适当的课堂练习用投影片准备好,既节省了课堂时间,又能做到边讲边练,讲练并举。再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投影片起到了课文插图的作用,这一点是简笔画无法比拟的,简笔画的作用是灵活快速,但通常是了了几笔,不能更进一步的细致刻划与体现,而投影片很好地弥补了这一点,其内容制作就丰富的多,能将细节表现得更为淋漓尽致。如我在分析鲁迅先生的《孔乙己》这篇课文时,课前将插图画在投影片上,充分利用颜色、线条来表现人物。分析课文时将图片投影出来,一个旧社会的落魄文人便生动地出现在学生面前,那种穷酸、辛酸一览无余,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为学生进一步挖掘课文深度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投影片的恰当运用,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让你的课堂教学更加生动、灵活、有趣。一张小小的投影片,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学校进行学校的硬件建设,兴建计算机房、多媒体教室。根据学校实际,适当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不仅会让你的教学与新时代相融,又能极大提高教学效率。对这一点,我的感触颇深。我比较喜欢玩计算机,常常利用课余时间摸索,进行教学课件的创作与制作。我常利用Office中的Powepointr进行幻灯片制作,利用Cool3d、Photoshop、Authorware及Flash等软件进行多媒体课件制作,将所要讲述的课文分析整理,认真编写脚本,搜集适合表现课文的图片以及声音进行课件制作,真正做到图文并茂,声形合一。特别是在课件中,巧妙的动画制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我一般采用做习题来解决课文的重难点,但大量的枯燥的习题并列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此时你不妨利用Authorware及Flash进行巧妙设计,精心制作,使提问的方式灵活多样。如果答对了,电脑设置上会出现一面小红旗,并伴有悠扬的乐曲及声音:“祝贺你,答对了。”或是“你真聪明”等。如果回答的不正确,电脑画面会出现一行提示:“对不起,请你再想想看”。方式的巧妙,很容易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勤于动脑善于思索的能力。并且还可以利用Visalbasic制作生字笔顺课件。用动画显示生僻字的笔顺,直观形象,便于记忆。课件制作好、运用恰当的课,学生学的快,对知识点的掌握非常牢固。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也树立了崇高的师德形象,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兴趣和爱好,激发他们努力学习的信心和决心。让学生喜欢上你的课,从而树立教师授业解惑的崇高形象。

综上所述,只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的一点心得体会,不太全面。我个人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手段也不是用的越多越好,而应根据课堂需要,因地、因时、因课制宜,对多种教学手段进行恰当的使用才是关键。当然,这需要我们在长期的课堂教学中进行摸索和研究,从而才能达到恰如其分地使用。只有不断地学习进取,不断地自我加压,灵活使用各种教学手段,才能切实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才能胜任新时期的教育教学,更好地发挥教师的教育功能。这只是我的一管之见,愿与众多的同行们一起切磋,共同进步! 我的邮箱是 jiangyan8989@163.co

篇10:语文教学中多媒体运用杂谈(网友来稿)

语文教学中多媒体运用杂谈(网友来稿)

重庆市南岸区110中学 谢德志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在教育教学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语文教学也不例外。放眼现在的各级各类公开课、优质课、观摩课,几乎没有不使用多媒体的。如果有谁不循此道,则大奖、好评可能就会与之失之交臂,而一提到传统教学,很多人不屑一顾。可是如果我们静下心来好好反思一下,就会发现在这股潮流中我们丢掉了很多传统教学中优秀的东西。笔者并不是说因此而不使用多媒体,甚至否定多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而是希望我们能正确地看待多媒体技术在现代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本文拟就多媒体技术在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误区、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应用的原则、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等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多媒体技术的使用是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教育教学也只有真正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观念和手段,把当代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应用到教育教学中去,才能让我们的教育事业得到健康有序的发展。否则,我们的教育事业就不能实现“三个面向”,就不能与时俱进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就不能实现。

笔者认为,与传统教学相比,多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中有其无法达到的优势:

1、多媒体技术的使用使课堂容量大大增加,学生单位时间所获取的知识和信息量得到更大的拓展。众所周知,单位时间内多媒体给我们展示的知识容量是传统教育教学无法相比的。通过多媒体技术,我们教育工作者可以把自己所掌握的东西尽可能多地教给学生,让学生在最大程度上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丰富自己的知识仓库。

2、多媒体技术的使用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能得到更好的体现。由于传统教学注重知识的灌输,在教学手段上比较单调,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极易产生疲劳和厌倦感,学习兴趣自然会受到一定影响。而多媒体技术的使用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这种状况。因为画面的不断切换和信息量的大幅度增加,学生的情绪一般说来始终处于一种亢奋状态,学习的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3、多媒体技术的使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全面发展得到可能。教师在教学中的示范作用无论是在多媒体技术教学还是在传统教学中都不可缺少。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对知识和信息的获取方式、手段等无疑都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影响,使学生在现代信息技术的理解和应用上能得到很好的熏陶和教育,增强其在各方面发展的信心和动力。

二、目前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应用存在的误区

有的教师认为,这是一个信息时代,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越多,则其教育思想和观念则愈先进。这本身就是一种对多媒体无知或者至少对多媒体的本质和作用不甚了解的表现。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我们在应用多媒体时存在一些误区。具体表现有如下几种:

1、简单的把多媒体作为黑板的替代品。我们经常看到有的老师常常是把平时应该板书的内容全部搬上了多媒体,整节课没有亲自板书。这种做法失去了教师书写的示范作用,教师的个性难以发挥。教师的基本功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

2、课件过于花哨,杂而不精。有的教师认为课件越漂亮越好,于是过于重视课件的观赏性,导致课件颜色过多,背景过于复杂,整堂课课件画面变化频繁,其结果极易使学生的注意力放在对画面的欣赏上,而忽视知识和能力的接受和培养。

3、重视人机对话,而忽略了师生对话。有的教师的多媒体课往往是这种模式:教师把指令输送到多媒体,然后让学生通过多媒体画面进行思考、学习,然后教师又通过多媒体画面来提供答案。这在很大程度上没有发挥语文人文特点,忽略了教师生动的演示作用和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交流的能力培养。

4、答案的单一性使原本丰富活泼的课堂变得简单划一。由于教师事前已经把答案输入计算机,教师为了求得“最佳”答案,让学生的回答尽可能与自己一致,就会想方设法把学生往既定的思路引导,其结果把应该是活泼丰富、学生主体的课堂变成”唯师独尊”的一言堂。

5、多媒体的不恰当使用使语文失去了应有的魅力。很多课文,特别是经典散文,需要我们慢慢去咀嚼、品味,语言的朦胧、模糊美如果用具体、生动的画面去代替,会破坏作者给我们创设的美妙意境,给人一种画蛇添足的感觉。《红楼梦》、《水浒》经那么知名的编剧、导演之手出来也招来许多非议,不是很好的例子吗?

总之,在多媒体的使用上,我们存在一定认识上的偏差,这种偏差对我们的语文教学造成了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忽视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在学生的健全人格和审美能力培养方面存在一定缺陷。

四、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学科中应用的原则

笔者认为,要真正发挥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使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学科中发挥其功效,应遵循以下原则:

1.整合性原则。所谓整合性,简而言之是学科之间课程教学相互渗透,互相补充。事实上,任何一门学科都是不可能完全独立于其它学科的,语文学科也不例外。多媒体技术与语文学科必须进行有机整合,才能使语文学科教学具有强烈的时代特色;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才有利于学生更大限度地获取新的知识,使语文教学的效率得到进一步提高。所以,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特点和优势,让二者有机、融洽地整合。

2.服务性原则。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使用势在必行,但并不是说语文教学就完全可以由多媒体代替。在当前条件下,多媒体技术有其致命的缺陷:缺乏人文性、缺乏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对学生健全的人格培养明显不如传统教学……。因此,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必须完全服务于语文教学,根据语文课程的目标、内容、形式设计相应的多媒体课件,绝不能因为多媒体使用而改变语文的教学常规,否则,就是本末倒置,无法实现语文学科功能。

3.工具性原则。中学语文学科的教学任务是通过听、说、读、写等训练,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其中包括了对信息的查找、筛选、归纳、概括、删改和编辑等能力,在这些能力的培养中,多媒体技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多媒体作为一种知识、信息传递的载体,在语文教学中如能得到合理的使用,就能更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使用和处理文字信息的能力。

4.合作性原则。前面已经说到,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形成了新的课堂模式--人机对话。这种人机对话直接明了,但缺乏情感交流,因此,在语文课件制作时,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我们在制作课件之前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身心特点,要征求学生的意见,让学生谈对课文学习的看法,甚至可以让学生参与到课件制作之中来,让学生认识到在多媒体教学中,他们不仅是接受者,还是制作者,参与者。

5.探究性原则。探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信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它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把与课程有关的信息和知识存入资源库,让学生带着问题到资源库进行查阅,并在教师设置的留言板上留下自己相关问题的处理和解决意见。这既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又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取长补短。

五、多媒体技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些尝试

基于上面这些认识,笔者在教学中进行了多媒体教学的一些尝试和探索,现附一堂《愚公移山》的课堂教学设计于后,与大家一起学习和探讨,权作引玉之砖。(这篇设计8月刊登在《基础教育》第四期,下面的设计在其基础上有所删改。)

《愚公移山》课堂教学设计

1.教师导入。

多媒体FLASH播放江涛演唱的通俗歌曲《愚公移山》(没有出现“愚公移山”四个字样),听完后屏幕出示两个问题:(1)歌词中“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中的“你”是指谁?(2)“无路难呀开路更难”中的“开路”是指什么事?学生回答出“愚公、移山”后,电脑屏幕出现课文标题。教师提问:愚公移山究竟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后来人要感叹呢?现在进入课文学习。(由寓言故事衍化而来的通俗歌曲大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后面的教学开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2.全班同学齐读课文,用铅笔勾画出自己预习中不能理解的词、句,以备全班讨论。(学生为探究竟,阅读时的兴趣非常高)

学生朗读后,提出一些不能解决的词、句,找同学帮忙解答,教师订正。投影仪出示教师备课时着重指出的一些词、句。(略)

指明学生讲解故事大意,师生共同订正,指明学生再次朗读。

3.屏幕出示讨论题,学生逐一进行学习小组讨论,派代表发言。(多媒体提问有助于节约时间,又能使学生对问题比较清楚,简约的提示有助于学生更深层次理解课文)

(1)文中的愚公为什么要移山?

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原句“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后,投影仪显示愚公居住示意图,以帮助学生理解。

(2)愚公移山遇到了哪些困难?

A.妻献疑: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B.人力少:子孙荷担者“三夫”

C.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D.旁人笑: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

(3)刚才我们谈到愚公移山“其妻”和“智叟”似乎都有不很赞成的意思,那他们的态度是否相同?

讨论明确:不同,其妻是在“杂然相许”后献疑,是关心爱护愚公,而智叟则是嘲笑、讽刺。

(4)请同学们自己出问题讨论,可以指明回答,也可以交给全班同学讨论。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A.愚公移山得到了大家的支持吗?表现在哪些方面?

B.愚公为什么不搬家而要移山呢?

C.愚公、智叟的名字有何含义?

D.这则寓言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允许学生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教师都要给予肯定。)

(教师在学生讨论时适时加以引导,让学生展开讨论。)

4.重点研读:引导学生研读愚公与智叟的对话。(1)学生朗读讨论:愚公与智叟对话的逻辑关系?(2)明确:愚公移山有人不但不帮忙,反而来嗤笑他,“甚矣,汝之不惠”表现了智叟极尽讽刺之能事。“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智叟认为愚公移山简直就是天方夜谭,根本不可能实现。愚公对智叟的话先进行了痛斥:“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在愚公看来,智叟是一个顽固不化的保守的老头。紧接着愚公耐心地解释了自己认为移山能够成功的原因:“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增?”从这些话里,我们可以看出愚公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表现了他“人定胜天”的信念。最后智叟在愚公一番义正辞严而又充满自信的话里“亡以应”。

投影仪逐步显示:

(投影仪的逐步显示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始终比较高,对课文的理解也越来越透彻)

5.引导学生讨论愚公形象:

(1)学生讨论 (2)总结明确:

A.愚公是一个为子孙后代着想的人。他“年且九十”,在“残年余力”时想着“毕力平险”为子孙后代造福,这种精神值得学习。

B.愚公是一个不怕困难,敢于迎难而上的人。愚公面前的太行、王屋二山,对愚公来说移走何其难!但是愚公在困难面前没有逃避,没有绕开,而是迎难而上,勇敢挑战困难。

C.愚公具有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他的“人定胜天”的信念是使他决定移山的精神支柱。“子子孙孙无穷匮,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良好愿望和坚定信心。

……(允许学生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教师都要给予肯定。)

6.投影仪出示课后探讨作业:

我们正进行西部大开发,摆在我们面前的“王屋、太行”(困难)很多,请结合现实谈谈“愚公精神”的重要意义,字数300字左右。

(注:这一次作文学生的兴趣非常高,有的同学还给愚公一家出主意:王屋、太行风景秀丽,空气清新,愚公应搞一个环保游或者农家乐之类的,把当地的经济搞活。)

7.多媒体再一次播放江涛《愚公移山》,加深对课文内容和愚公形象的理解。

综观这一堂课,教师充分发挥了多媒体声色并茂的特点,把用语言不容易表达清楚的东西通过多媒体来进行直观展示;同时又不完全依赖多媒体,行课中间融入了教师的身体语言、师生的共同讨论,结尾又利用多媒体与开头呼应,既重视课堂的生动、活泼、有趣,又重视知识的传授,达到了人机互动的效果,课堂教学效果好。

总之,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是教育教学发展不可阻挡的趋势。我们在教育教学中要会用、善用多媒体,把传统教学的优势和多媒体的优势结合起来,扬长避短,各取所长。诚如此,我们的教育教学会有长足的发展。

作者邮箱: xdz921@126.com

篇11:语文教学中多媒体运用杂谈(网友来稿)

语文教学中多媒体运用杂谈(网友来稿)

重庆市南岸区110中学 谢德志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在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教学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语文教学也不例外。放眼现在的各级各类公开课、优质课、观摩课,几乎没有不使用多媒体的。如果有谁不循此道,则大奖、好评可能就会与之失之交臂,而一提到传统教学,很多人不屑一顾。可是如果我们静下心来好好反思一下,就会发现在这股潮流中我们丢掉了很多传统教学中优秀的东西。笔者并不是说因此而不使用多媒体,甚至否定多媒体技术在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教学中的作用,而是希望我们能正确地看待多媒体技术在现代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教学中的作用。本文拟就多媒体技术在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误区、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应用的原则、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等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多媒体技术的使用是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教学也只有真正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观念和手段,把当代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应用到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教学中去,才能让我们的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事业得到健康有序的发展。否则,我们的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事业就不能实现“三个面向”,就不能与时俱进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就不能实现。

笔者认为,与传统教学相比,多媒体技术在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教学中有其无法达到的优势:

1、多媒体技术的使用使课堂容量大大增加,学生单位时间所获取的知识和信息量得到更大的拓展。众所周知,单位时间内多媒体给我们展示的知识容量是传统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教学无法相比的。通过多媒体技术,我们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工作者可以把自己所掌握的东西尽可能多地教给学生,让学生在最大程度上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丰富自己的知识仓库。

2、多媒体技术的使用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能得到更好的体现。由于传统教学注重知识的灌输,在教学手段上比较单调,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极易产生疲劳和厌倦感,学习兴趣自然会受到一定影响。而多媒体技术的使用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这种状况。因为画面的不断切换和信息量的大幅度增加,学生的情绪一般说来始终处于一种亢奋状态,学习的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3、多媒体技术的使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全面发展得到可能。教师在教学中的示范作用无论是在多媒体技术教学还是在传统教学中都不可缺少。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对知识和信息的获取方式、手段等无疑都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影响,使学生在现代信息技术的理解和应用上能得到很好的熏陶和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增强其在各方面发展的信心和动力。

二、目前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应用存在的误区

有的教师认为,这是一个信息时代,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越多,则其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思想和观念则愈先进。这本身就是一种对多媒体无知或者至少对多媒体的本质和作用不甚了解的表现。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我们在

[1] [2] [3]

篇12:幽默在语文教学中运用

幽默在语文教学中运用

幽默在语文教学中运用

河北省永年县刘营总校杨晓辉

【摘要】幽默感不是与身具备的,这需要日积月累,即渊博的知识,广泛的社会阅历是教师具备幽默感的前提。正是有此基础,可以使教师的讲课变得风趣诙谐,幽默睿智;可以使师与生和谐、使教与学统一;并创造出一种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的轻松愉快的气氛,让学生在这种气氛中去理解,接受和记忆新知识,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含蓄性;轻松愉快;学习心态

【中图分类号】G203.12【文章标识码】C【文章编号】1326-358712-0081-01

具有幽默感、亲和力的教师越来越能笼络学生,而严肃、传统的教师越来越不适应教学的时潮、逐步走向落后或是淘汰的边缘。因此,教师不论是在教学过程中,或是在教学管理中,都应具有含蓄、幽默、委婉、迂回等方式。

“缺乏幽默是悲哀的。”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斯维洛夫指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当然幽默感不是与身具备的,这需要日积月累,即渊博的知识,广泛的社会阅历是教师具备幽默感的前提。正是有此基础,可以使教师的讲课变得风趣诙谐,幽默睿智;可以使师与生和谐、使教与学统一;并创造出一种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的轻松愉快的气氛,让学生在这种气氛中去理解,接受和记忆新知识,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教学中,幽默能给人以亲切、轻松平和等的感觉

它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妙趣横生又鞭辟入理、寓教于乐又乐而不嬉。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运用以下几种方式:

1、教师语言中的幽默含蓄性:

含蓄是一种美,是一种艺术,是教学语言艺术中的内涵,任何一种有效的成功的教学都离不开含蓄性的语言艺术。如:

(1)言近皆远法。唐代史学家刘知己在《史通。叙事》中说道:“言近而旨远,词浅而义深,虽发语已殚,而含意不尽。”他告诉我们叙事说理不要把话说尽,要给听者或读者留有思考的余地,可见“言近皆远”也是教学的语言艺术。

(2)说古论近法,就是在教学中,说话不照直说,而是采用说古论近的比喻。宋呆学者就说过“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语忌直”、“脉忌露”这就是要求教学语言要含蓄。适当地用积极的说古论今法,话里有话,或弦外有音,可以使教学语言意味深长,增加感染力,使学生回味无穷,乐意接受,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迂回设问法。这种语言艺术是指绕着弯子设问,以激起学生情感上的波涛和理智思考的飞跃,让学生在情感与理智结合处得知识、明事理、受教益。迂回设问,一般设计三个层次,一是问,二是诱,三是归纳,层层深入,扣人心弦,启人心智,动人情怀。常常达到语半功倍之妙用。

2、教师语言的幽默感,对于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成轻松愉快的学习心态起到重要作用。事实表明,富有幽默感的老师,学生总是喜欢的,师生间的情感也必然融洽。但是教师幽默感与相声、戏剧、电影、电视重点幽默不一样。课堂上的幽默是一种庄重的幽默。庄重是指教师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严肃性,幽默是指教学形式和方法上的趣味性。没有庄重,幽默就会失去基本内涵,没有诙谐,庄重就会缺乏生动有趣的表现形式。其办法有:

(1)说笑话。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恰当的说些富有哲理性,知识性和情趣性的笑话。教学过程的.本质是一种说服人、开启人,给人以智慧和力量的育人过程,不一定非要在那么庄严、典雅的气氛中进行,也可以在双方谈笑风声中进行,以笑移情、生情、在笑声中说服人、开启人,给人以智慧和力量,在教学中教师正确地巧妙地穿插笑话,不仅可以起到弦外有音、启人深思的作用,而且有利于育人品德,沟通师生情感。

(2)引典故。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典故。这些典故事实上都是一种劝人方式,同样也都包含了诙谐的笑话和知识,要古为今用,引用这些典故,不仅使学生加深理解传授的知识,同时也能向学生暗示事理、传递情感、创造愉快的情感。

(3)插入名人趣事或歇后语。在教育学生思想道德之时,应联系实际渗透一些名人趣事或歇后语,这种方式是可以引起学生发出会心的笑,又不失教学的神圣和典雅。既能使学生开启心智,有能使学生在思想深处留下深刻的教育印痕,有的还能使学生终身难忘。

二、对学生违纪现象,我们不妨在批评者与受批评者之间加入“幽默”的润滑剂,来避免良言相告反因“忠言逆耳”造成的摩擦,危机

批评中的语言幽默通过双关、讽刺、影射、移就、模拟等手法,在善意的微笑中暴露人们的错讹之处,既不伤害人的自尊心,又能达到教育目的。所以说,益智明理的幽默,折射出的是教师真善美的心灵之光。常见的批评幽默的几种类型有:

(1)以退为进。对学生的错误行为不急着进行正面批评,在好象不以为意的同时,通过启发诱导给他自省的机会,让同学自己认清错误。一次上语文课,一位同学在教室里轻轻哼唱起来,老师不由地顿了下来,亲切地说:“大家都喜欢流行歌曲,今天我们来一个小小的比赛,叫‘歌曲接龙’,每个同学都来一句,每一句都不一样,现在就请同学们想想。”然后老师向那个哼歌的同学瞟了一眼,这时的他已经低下了头,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在比赛过程中,这位同学注意力一直很集中,轮到他时,他很有激情地来了一句。在比赛进行了一轮过后,老师及时地表扬了那位同学的机警、专心。从此,这位同学再也没有在课堂上离神。学生哼唱无疑干扰了教学,如停下来狠批一顿,更会干扰教学。而这妥帖自然,不事雕琢的三言两语,既风趣幽默,还起到了委婉含蓄的批评效果,令学生折服。

(2)自我解嘲。老师难免在教学中出现这样那样的漏失,引同学发笑。若直言给以批评,反显得不够大度,若不闻不问,也不是关心学生成长的正确处理方式,自我解嘲则不失为既可显示教师的机敏风趣,又使学生受到一定的教育的良方。比如,老师板书上出现了错词,这时老师可以采用集体找错的方式,改正错误。事后,老师总结:“这是老师的马虎却让你们改正过来,老师真不好意思,老师以后一定改正。”这样,同学们也会注意自己平时少犯错误。

(3)引而不发。在有的时候学生并不知道自己已经违反纪律,老师不妨不去点破,而通过巧妙的曲折方式让同学自喻。一位历史老师走进教室准备上课时发现上节课刚进行过化学测试,同学们正热烈讨论着考试,上课铃都没有听见。他看到这情形并没有发火,也没有开始讲课,而是和同学们聊起来:“你们刚刚考了化学,是吧?”“是的。”同学们的兴趣开始集中过来,“我也考一下化学,好吗?”同学们都注视着老师,也才发现已经上课了。“拉瓦锡是个著名的化学家,他是哪国人?”“法国人”“他是怎么死的?”“拉瓦锡是在法国大革命中被雅各宾派以反革命嫌疑罪处决而死的,年轻的革命政府为了保卫新生的政权,采取了一系列严厉的革命专政措施。”学生思维的兴奋点被引到了历史学习上来。虽然没有正面批评同学,却起到了正面批评所达不到的效果。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幽默只是一种手段,并不是目的,如果脱离具体教材内容和实际需要,一味搞笑逗乐,那就误入歧途了。因此,适时地运用幽默感在我们教师的语言修养中是不可缺少的手段。列宁说,幽默是一种优美的、健康的品质。我们还是把幽默请进课堂来吧,在幽默的欢声笑语中,给人以智慧、情感、力量。

篇13: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CAI课件

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CAI课件

论文摘要:随着科学的日新月异,人类社会正进入信息时代。教育者为了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必须转变观念,同时学习并掌握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CAI)辅助教学。本文简要地谈谈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CAI课件创设情境,激发听说兴趣;结合教学,加强读写训练;合理运用,优化教学内容。

正文: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社会正进入信息时代。信息化社会不仅对传统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它本身也正在对教育的改革产生深远的影响,并且已成为教育现代化的核心,计算机教育(CAI)应运而生。CAI是巧妙地利用计算机的多种技术集教材与教师的作用于一身,比较完美地辅助学生实现教学活动,达到教学效果的一种教育手段。由于它具有图文并茂及活动影像等特点,所以能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儿童语言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期在4~9岁。小学阶段正处于这一关键期内。这一阶段的儿童其主管语言的神经系统和生理器官发育成熟的情况,在很大程度上会决定人一生的语言水平。根据心理学家研究,儿童的语言能力也有很大的可塑性。如果在这一关键期对儿童的神经系统和语言器官适当地加强刺激,就可更大程度地开发出这方面的潜能,从而有效地提高儿童的语言能力。相反,这一时期如果他们的语言神经系统缺乏适当的刺激,那么这种潜能也会消失。如何妥善解决认识汉字和学习语言之间的矛盾? 充分利用入学儿童具备相当的口头语言能力,通过听故事,说故事等语言实践活动,继续发展学生的口头语言;在听懂听熟的基础上,让儿童尝试阅读和讲故事的活动,通过和文字材料反复见面,让孩子在亲身经历的语言实践活动中逐步熟悉汉字的字形、字音、字义,最终达到在发展语言的同时认识汉字的目的。那么我们在低年级的课件中,也重视了课文中故事的重现,给师生提供交流环境。从发展语言的基本任务出发,强调思维训练,重视口语教学,坚持 “听、说”是“读、写”的先导,充分发挥儿童口语优势,促进思维发展,提高语言能力,改变了过去“重文轻语”造成的因慢阻快、抑长就短的状况。变“识字──读书──作文”直线序列的单一结构为复线合成、交叉并进的多维结构,发挥了教学结构整体优化的优势,为取得语文教学的最佳效果创造了有利条件。寓识汉字于读写之中,对汉字的音、形、义和识、写、用分步提出要求,分散难点,不搞“一刀切”,形成“越读越识”、“越识越读”的良性学习机制,使汉字“难学”的问题得到较好的解决。作为教育者在转变教育思想的同时,应学习与探究如何运用CAI课件辅助语文教学。现仅就低年级的语文实际教学谈点粗浅的看法。

本案例选取人教版一年级语文课文中《自己去吧》一课,精心设计,制作CAI课件,运用CAI课件上的研究课。

课前的几点思考:

1、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不宜对课文逐字逐句分析,只需要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在朗读中体会语感。如读小鸭子求妈妈带自己去游泳的内容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体会“求”的语气。

2、大胆地让学生读,采用多种形式的读。读过以后让学生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然后通过老师引导,学生能继续从读中理解、体会,自己解决问题。

3、媒体展示学生可能没有见过的感性材料,补充学生的生活经验。

4、帮助学生把抽象的词语形象化。

5、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

6、学生能力存在差异,理解程度会不同,应该认同阅读和认知个性。

7、三个维度中的情感道德价值观不一定需要说出来,可以让学生体会后从内心不由自主地流露出来。

一、创设情境,激发听说兴趣

低年级的儿童的注意力容易集中于形象、声音、色彩,对直观形象的事物特别感兴趣。而CAI课中具有形象生动的画面,优美的配音,准确的示范朗读,这些不仅可以创设情境,优化听说训练的内容,而且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听话、说话的欲望,达到提高学生听说能力的目的。

由于实验对象为一年级新生,学生的认知、智力及心理水平的限制,从辅助教学上看,需要形象、生动、声效共同激发学生的潜能。教学《自己去吧》一课时,我以动画导入,展现了一个美丽的画面,又配以古典神话乐曲《胡桃夹子》中的片段音乐。在清新舒缓,充满生机的乐曲中,老师引导:“在美丽的大森林有许多可爱的小动物。它们自由自在地生活着,每天都会发生许多有趣的事。看,眼前的小动物是谁啊?”在童话的意境中,孩子们一个个聚精会神地看着,认真地听,自然而然地参与学习中。孩子们大胆地站起来说“小鸭子和小鹰。”由此提出疑问:“会发生什么故事呢?”可见运用CAI课件多彩的画面和美妙的音乐创设的情境诱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强烈愿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在低年级“看图说话”中,可以运用CAI课件中学生提供一些简单的自然景物,生活现象和儿童喜欢的玩具和小动物。比如,在讲授第一节小鸭子的故事时,老师与学生模拟母女或母子的对话,学生体会“求”的语气,然后进入故事情境,老师说:“那好吧,咱们到小溪看看!”此时, CAI课件展示了一幅缓缓流动、清澈见底的小溪动态画面(教师考虑到住在城市的孩子可能没有见过小溪,于是通过媒体提供一个感性材料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老师侍机抛出“不深”一词,“为什么不深呢?”学生兴奋的说:“因为水里面的石子都看的见,有的石子还露了一半在外面,所以水很浅!”这样一来,由于小溪的水不深,是没有危险的,鸭妈妈才会放心的让小鸭子自己去游这一重难点便轻松突破。由于理解了,学生在与老师的再一次对话时,情感、语感明显增强,老师的指导阅读收到很好的效果,后来不管是自读、齐读、同位互读和分角色朗读都呈现出朗读水平阶梯上升的趋势。在说话教学中,如果把CAI课件的运用与多媒体相结合,能更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讲到小鸭子学游泳和小鹰学飞翔时,用动画模拟展示了这一效果,学生发现:“小鸭子和小鹰各自学习的过程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小鸭子呛了几口水,小鹰飞上天又掉下来,它们不断坚持和努力才取得最后的`成功……”;有小朋友认为鸭妈妈和鹰妈妈很有方法;有小朋友认为小鸭和小鹰很勇敢。与此同时,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联想到自己学游泳的情境,体验困难,并能受小鸭的鼓励有战胜困难的渴望。学生根据自己理解的程度抒发自己的看法、观点,基本上与作者期望达到的教育目的一样,体现了个性与共性的并存,培养了学生看图说话的能力,表达自己的思想,从朗读上升到说话、情感的表达。在读和说两方面,在老师和多媒体的共同作用下,学生课前和课后呈现出明显的能力差异。课的最后,CAI课件展示几幅日常生活中小学生自己学做事的场面,作为本课的延伸,让学生自己讲述学做过哪些事,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把德育教育渗透到课堂。可见运用CAI课件展示的学生喜闻乐见的二维、三维动画,又配以故事录音所创设的情境,让学生视听说话,既充实学生说话的内容,又激发学生说话的兴趣。学生见到这样的有声有色的内容,再进行说话训练,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二、尊重学生认知规律,给予充分活动空间

一年级的学生一堂课注意力一般保持在前20分钟,随后开始出现躁动、烦躁、有异常表现等现象。此时,老师通过CAI课件展示小鸭子快乐的游泳和小鹰展翅飞翔并且配上有节奏感的韵律,让孩子们下位,在允许的空间里自由扮演小鸭子或者小鹰的角色,给孩子们放松、自我表现的一个机会,我们的老师称此环节为“律动”。

三、提供情境,愉快地识字、写字

语文课本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主要依据,善于挖掘课本中有利于发展语言的因素,抓住各个阶段能力培养的重点,运用CAI课件,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各个环节进行同步训练,能有效地提高学生读和写的能力。

在拼音教学阶段,运用CAI课件把汉语拼音教学与口语训练紧密结合起来,既有利于巩固拼音教学的成果,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具体情况,结合课本插图和所教音节的读音制成CAI课件。如教直呼音节“ba”时,两个可爱的小动物拍着音节卡“b、a”,当“b”与“a”碰到一起时,发出响亮“ba”。学生们专注地看着图像,兴奋地随着配音读“声母b,韵母a,组节音节ba”的口诀。

低年级的识字教学,应该在语言环境中进行,借助媒体提供情境、感性形象,不宜抽象地以词解词。可以在准确的情境中理解词语的意思,体会词语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意境,激发学生开动脑筋,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愉快地学习。比如在《自己去吧》一文的教学中,“山那边”、“景色很美”比较抽象,小学生有理解上的障碍,这时候媒体动画模拟镜头,虚拟了一个空间上的转移,并且提供了一个“有山、有水、有河流、有绿树、花丛、有多彩的波光、有鸟鸣”的虚拟环境,学生看到后情不自禁地发出:“哇,好美啊!”的真实感受,此时,老师顺势引导:“好吧,那让我们把这美读出来体会一下。” 于是,“山那边”、“景色很美”这一从语言上无法准确描述,学生也难也抽象理解的难点就迎刃而解了。这样,也提高了课堂效率。

写字环节中,老师示范和媒体动画演示更让学生对字的结构和写法留下深刻印象。

运用多媒体软件进行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的确有不可比拟的优势。但不能用它代替所有的教学方式。因为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人。我们在选择教学方式的时候,应考虑到哪种方式,学生乐于接受,能够真正的学到知识,而不是只求一个多媒体的“花架子”。所以我们往往不能完全脱离传统的教学,另行一套,而是应把两者有机的融合。这就要先比较,后融合。

多媒体软件的运用是在教学设计的原理和原则的指导下,将多媒体教学设计作为整个教学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充分体现现代化教育媒体的技术特性与功能优势,以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只有抓住时机,适当切入,才能利于教学。

总而言之,运用CAI课件辅助教学是一项新的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教学模式,这一现代化手段的应用,将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带来基础教育的根本变革。教师可以充分运用CAI课件,发挥其极大的优越性,做到一法为主,多法相辅。当然,我们还应注意,我们的语文教学不能被所设计的课件所限制,应该让CAI课件始终为优化语文教学而服务,不断提高训练效果,最终达到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和谐发展的目的。

篇14:留白艺术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留白艺术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摘要:文学描写中的“留白”是指在文学创作中留有空白。但留白不等于空白,而是在关键之处“留白”,或设置悬念,或戛然而止,话说三分,给读者留下一定的想象空间和思索余地。一些文学作品之所以感染人,原因就在于创作中采用了“留白”艺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可以利用这种“留白”艺术来指导教师教学工作。

关键词:留白艺术;语文教学;作用

中学语文课文里所收录的名家名篇,之所以为人们所称道,除了作品本身具有较高的思想性之外,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作者采用了艺术创作中的“留白”手法。下面笔者将结合中学语文课文中的一些具体内容,来谈一谈其中“留白”手法的运用。

一、留白艺术在中学文学作品中的运用

(一)小说情节安排上喜用“留白”

小说中故事情节的设计恰当运用“留白”艺术,能让读者充分发挥自我的主观能动性,对作者提供的形象进行再次创造,这样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文学作品的内容,也激发了读者的兴趣,集中了读者的注意力,培养了读者的想象力和联想力。如《最后一课》中,结尾之处作者对韩麦尔老师的描写:“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下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法兰西万岁”把故事推向了高潮,“使出全身的力量”倾注了韩麦尔老师对祖国的无限情深,对侵略者的无比痛恨,对祖国必胜的坚定信念,在这里,文章主题得到了升华。结尾作者的“留白”艺术———韩麦尔老师的“定格”和无声的手势,又将韩麦尔老师更深层的情感表露无遗。一个手势,不留一语,既隐含了韩麦尔先生因国土沦丧而产生的极大痛苦,又道出了这位爱国者对国家的深情,对祖国语言的眷恋,对将不能再讲法语的无比沉痛之情。话语虽无,结局也短,但表达的感情却非常深刻,也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此处的“留白”带给人们的是无限的遐想:韩麦尔老师的结局会怎样?小弗郞士以后还会说法语吗?沦陷区的人民会站起来反抗吗?经过读者的想象和创造,文章中人物形象更加鲜明、饱满。此时,再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也就容易得多了。文学创作中留有“空白”才能够让读者去想象、去深思、去探索,文学作品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震撼读者的心灵。

(二)诗词创作喜用“留白”

诗词之美,也须“留白”。清代袁枚引严冬友语:“凡诗文妙处,全在于空。”要给读者留有想象的余地。诗中“留白”,欲言又止或戛然而止,能吊足读者的胃口,让诗歌的意境更加丰富。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的第三节后面四句:“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诗人眼前的“长夜沾湿”是何情景?“何由彻”漫漫寒冷雨夜如何度过?诗人“自经丧乱少睡眠”的所思何事?诗歌中的“留白”之处引人深思。在深思的过程中读者才能明白杜甫的所思、所想、所感;在深思中读者才能真切地感受到封建社会中人民生活的困苦,也才能体会杜甫那颗悲天悯人、忧国忧民的爱国之心。好的`文章不在于说得多,而在于能打动人。就这点来说,“留白”不失为一种智慧。

二、如何运用留白艺术指导中学语文课堂教学

要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就要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自愿地去学。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与其把学生当天津鸭儿添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留白”艺术就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方法。首先,教学中进行一定的停顿,留出一定的空白,能让学生静下心来,结合课文中的内容和老师所讲述的知识进行思索。这种情况下,学生所获得的知识,比老师“一言堂”灌输模式下所提供的知识要多得多。所以,中学语文老师在授课时,要大胆地“放手”,相信学生,并留出“空白”。这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室里寂静,学生集中思索,要珍惜这样的时刻。”在课文导入时就给学生设置一定的悬念,留有“留白”,然后再让学生去阅读课文,这样的开头,学生要感兴趣得多。其次,“留白”式的课堂教学能真正关注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教学设计上有疏有密,使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运用“留白”式的教学,在教学中留有一定空白,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文本中“留白”之处进行探究、思考和补充,教师再加以适当的指点,这样,才能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营造出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妙镜。可见“,留白”式教学对学生的终生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刘雯低.年级学生真性阅读课堂构建策略[J].新课程导学,(1):12-13.

[2]肖敏.幸福从陶园开始[J].课程教育研究,2015(4):52.

篇15:语文教学艺术浅谈

语文教学艺术浅谈

江宁麒麟小学 张雷

语文教学艺术从实质上讲,是语文教师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的创造性思维在方式、方法上的具体展示。从它的作用来讲是一种育人手段,所以这是一种塑造人的艺术。这不仅是由语文教学的教育因素决定的,更主要还取决于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对教学思想的体现。关于语文教学艺术我总结以下几种说法:

1.激励乐学说。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指出:“教学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教他以研究学习的方法”。叶圣陶先生也一贯主张“教是为不教”,其目的也在于使学生会学、善学、乐学。

2、创造活动说。李密先生在《课堂教学艺术通论》一书中论证指出:“教学艺术乃是教师娴熟地运用综合的教学技能技巧,按照美的规律而进行的独创性教学实践活动。”苏灵杨先生也认为:“教师之所以称为艺术家,是因为教师的劳动本身就是创作,而且比艺术家的创作更富有创造性。”

3、审美说。阎增武先生认为:“借助教学过程中的审美感,可以给教学艺术下一定义:教学艺术是通过诱发和增强学生的审美感以提高教学效果的手段,这种手段的运用能使学生在有益身心健康的积极愉快的求知气氛中,获得知识的营养和美的享受。”(《浅析教育过程的审美感》,《教育研究》1987.2)

每个人对语文教学艺术有着不同的见解。而我认为,语文教学是一种复杂的现象,它要求充分调动师生双方的互动作用,充分利用各种相关因素,乐教乐学,使教学向着最好的方向发展,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得到最全面发展。夸美纽斯说:“教育人是艺术中的艺术,因为人是一切生物之中最复杂最神秘的。”由此可见,关于教学艺术本质的众多的见仁见智的看法也就不足为奇了,他们各自从某些侧面提示了教学艺术的本质问题。

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苏联教学家马卡连柯也说过:“教育是最辩证最灵活的一种科学,也是复杂、最多样化的一种艺术。”语言课堂教学的科学性常表现为一定的程序或规格、相对稳定的形态、判断完成目标明确的标准,即称之为教学结构。

但是,课堂教学结构的科学并不等于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如只有科学的教学结构而无好的课堂教学艺术,也是不行的。

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从空间看,最基本的要素是学生、教师、教材,三者立体交叉成复杂的多边关系;从时间看,课堂教学是由若干阶段组成的独立段落。根据马克思关于任何有目的的活动都有目的,手段、结果三个成分的原理,我们可以把教学目的、教学手段、教学结果作为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要素。以上六个要素要形成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就必须运用各种恰当的方法,通过各乎恰当的方式将它们集合起来,融汇在一起。这里所说的方法和方式也就是课堂艺术的一种体现。

通过我的教学实践,认为要实现上面所述的目的,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艺术,必须从下面三方面努力。

(1)情感与课文相结合

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教与学双方的.认识思维活动必须有一个真正宽松自如的天地,具体地说就是教师在科学的教学思想的指导下,通过得之有效的调节方式,引导学生由某一特定情感转移并沉浸在课文所规定的情感氛围中,让他们自然而然地领会课文的内涵,使教学双方感情畅通交流。

课文感情的基调是各式各样的:有的幽默诙谐,有的凄惨悲壮,有的明快热烈,有的典雅婉约,有的雄壮豪放。然而教师是调节课堂情感的主导,着眼点应是课文的情感基调。学生对事物的感知往往是凭直觉的好坏,而不是经过理性的分析,如教师不注重引导和调节,不能激起学生在情感的共鸣,那就会造成学生的“感情饥饿”,学生就会反胃,那么教师、学生、教材三要素就不可能协调、融洽。而注重新课的导入和教师的范读,则是教师调节学生情感使之与课文情感相结合的有利途径。

(2)奇异与和谐相结合

语文课堂教学艺术和其他艺术一样要具有和谐美,也就是要使课堂教学有序,犹如一幅画,色彩、线条、形体都要融为一体,达到协调自然,有一定的内存联系;犹如一首乐曲的旋律,必须和谐才能动听。但只具有和谐而无奇异并不是真正的美,和谐之中的奇异往往产生奇特的艺术效果。例如:断臂的维纳斯女神雕像,艺术家和鉴赏家们并不愿意去修复和无法修复的原因,也说是奇异与和谐在这座雕像上交相辉映,从而达到更高层次的美的境界。唐朝诗人桂甫终身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诗歌艺术,俗话也说:“文似看山不喜平”,这些都说明了奇异表现出来的艺术魅力。语文课堂教学如无和谐即无序只有奇异,会失之于杂乱无章;而只有和谐即有序而无奇异,就会显得平淡、杜燥无味。所在教学实践中,寻找学生感知奇异的触发点和契机,是增强课堂教学艺术的关键。

课堂教学活动,不是千篇 一律的从起点到终点的直线运动,而是要呈既有规律但不呆板的波浪形,有时根据需要还可反常规的由终点到起点的反向运用。波浪形所涌起的奇峰浪谷,是课堂教学艺术最好利用的契机,奇异和谐相结合是使教学艺术达到高层次水平的有效方法。

(3)方式与规律相结合

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方式,必须遵循学生认知思维的客观规律,与之结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学生认知思维的规律一般是由感知-理性,这是一次飞跃,再由理性-初中,这是第二次飞跃。根据这条客观规律,教学方式并不是只有一种固定不变的模式。只有运用多种不同的、与认识规律相适应的教学方式,才能使教学的内容转变成一种智能,使学生具有不拘一格的应变能力而终身受用。

综上所述,情感与课文相结合,说的得提高课堂教学艺术感染力的着眼点问题;奇异与和谐相结合,说的是提高课堂艺术的形式问题;方式与规律相结合,说的是提高课堂教学艺术的手段问题。诚然,语文课堂教学艺术不仅仅表现在这三个方面,还有教学的语言艺术,教师的基本功等方面也是教学艺术的具体表现。但这三个结合,是最基本的三个方面,也是提高课堂教学艺术行之有效的三种方法,其愿望是使教学的各基本要素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以达到培养、提高学生各种能力的目的。

为了在教学中便于操作,很好地实施语文教学艺术化的构想,围绕情感性、创造性,把语文教学艺术具体分解为如下四个方面:

一、知识的充实

在日常教学中,部分学生,甚至个别老师对知识的学习在认识上往往存在着两个误区:一是偏面强调知识的重要性,以知识为学习目的,把知识作为穷究的对象;二是偏面强调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轻视知识的学习。我认为,知识是能力的基础,只有学好知识,才能有效地提高能力;知识不是终极目的,学知识是为了运用。掌握知识的关键是如何学,要“既进得去,更能出得来”。

二、思维的快乐

通过反思,我们认为教学过程中严重存在“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遭到极大的扼制。由于缺少思维快乐,本应充满勃勃生机的学习变得了无趣味。为此,作了如下尝试:

以“发现学习法”思想为主设计课堂教学结构

中西方教育相比,中国多用“接受学习法”,西方多用“发现学习法”。这两种方法各有优势,从培养创造能力而言,当推“发现学习法”。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崔琦指出:“我注意到中国学生morerespectforauthority(驯服权威),美国学生则easiertochallenge(喜欢挑战权威),中国学生需要askthequestion:Isitabsolutelyright?(凡事怀疑)。因为书本所讲未必对。”我们认为以“发现学习法”为主设计课堂教学结构,更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在教学中,我们主要采用了“明确学习目标――自己鉴赏――讨论交流――归纳总结――迁移运用”这样的教学流程。我们注意引导学生把课文前的提示(因为太详细了)放在后面作参读材料,抛却以往的根据课文提示中的“结论”去“图解”文章的阅读思考模式,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这样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才会砥砺自己的思维,真正有所得。新版人教社教材(试验本),已把过去课文前的关于内容、写作特色的详细提示,换成了“训练重点”,我们认为这更利于“发现学习法”课堂教学结构的实施,也提醒我们在教学中要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思维空间,切莫用“先入之见”把学生变成思维懒汉。

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思维训练,让学生学会思考,主动思考,学生自然会感到学习的无穷乐趣。

三、情感的陶冶

“文章不是无情物”,它是作者情感意念智慧的产物和表现,语文教师要善于“披文入情”,把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披露出来,以情动人,使学生在愉悦的审美满足中接受知识,受到教育。叶圣陶说过:“我们鉴赏文艺,最大目的是接受美感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心理学认为,情感是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它发自内心,能引起和维持行动,排除前进障碍,对整个行动起动力调节作用。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是学生智力的催化剂和学习的原动力。在教学中要摒弃只重视理性分析,而置文理情思意境的美和作者的性灵情趣不顾的教法,应该引导学生去感受,即通过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知觉、表象、联想、情感去触摸内容的整体存在,去品味作者的情味和旨趣。

四、成功的激励

陶行知先生指出:“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乃是真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真教,学也不成为真学。”在“做”上用功夫,鲜明地体现了素质教育思想,它能极大地激发强化学生的认知内驱力,促进学生语文素质和创造能力的提高。为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重视指导学生从写作角度理解吸收知识,让学生们在“联系生活,加强语文实践”中感受“人生的需要”获得成功的喜悦。

经过几年教学实践,我认为知识的充实、思维的快乐、情感的陶冶、成功的激励,较好地体现了语文教学艺术的主要内容。教学中围绕情感性、创造性,把这四个方面作有机的整合,将形成提高语文教学效益的合力,学生将在快乐中学习,和谐发展,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人才。

主要参考文献:

1、《心商MQ――学生最新成功法宝》王极盛著,工商出版社,

2、《情感智商》(美)丹尼尔・戈尔曼著,耿文秀、查波泽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

3、《学与教的心理学》邵端珍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

4.《教育研究》

篇16: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同.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提问是语文教师授课过程中运用最为普遍的一种教育技能.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它既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理解运用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体现学生自主学习,成为学习过程的主体的主要形式.作为语文教师课堂提问更要讲究艺术性.设疑提问质量.反映一个教师驾驶课堂的能力,是评价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标准.问题问得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质量,在快乐中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教育效率.

作 者:申权  作者单位:贵州省凤冈县王寨中学,贵州,凤冈,564200 刊 名:语文学刊 英文刊名:JOURNAL OF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STUDIES 年,卷(期):2009 “”(12) 分类号:G63 关键词: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的读后感

打开学生的“状态”之门

书法社团活动计划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学总结

小学四年级写字教学计划

激发高中生思想政治课学习动机的策略

高中生物老师教学反思

书法社团活动方案

写字教学计划

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浅谈语文教学中布白艺术的运用
《浅谈语文教学中布白艺术的运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浅谈语文教学中布白艺术的运用(集锦16篇)】相关文章:

王羲之与《庄子》2022-04-29

硬笔书法活动计划2023-04-11

楷书结构教学工作总结2023-04-22

给人生留白的散文2023-03-22

残缺也是一种美600字作文2023-10-05

董其昌临《初月帖》2023-03-04

李白的诗开场白2022-05-03

《我爱你中国汉字》教学设计2023-11-01

小学科学上册教学计划2022-10-27

横的写法(一年级铅笔字)2022-08-05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