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中的乡愁文章

时间:2023-08-10 08:27:51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唐诗中的乡愁文章(通用7篇)由网友“贾贵”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唐诗中的乡愁文章,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唐诗中的乡愁文章

篇1:唐诗中的乡愁文章

唐诗中的乡愁文章

多数人看唐诗只是一种文字,一种诗体。而唐诗对我则是一种意境,是一种经历,更是是一种情怀,特别是唐诗中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与惆怅。

“东来万里客,乱定几年归。肠断江城雁,高高正北飞。”早上起来推开窗子看见大雁北飞,想起了杜甫的诗句。诗句描写了杜甫当时的心情,想到客人在安史之乱平定后几年才能回到故乡,自己的愁绪涌上心头,因为自己也是异乡人,还不如空中的大雁能按时回到南方。而我这几天,这段时间也是被一些事情弄得焦头烂额,面对一些污泥浊水,面对一些阴谋诡计,不是无计可施,不是不想抗争,而是根本就不屑,只想早早离开,不想耗费精力。然而对理想的不舍,对前路的向往时时揪住思绪,面对生活中一些无法解决的难题,面对工作上一些看不过去的事情,苦恼、愁闷、愤慨,萦绕心头,无法排解,就想喝上几杯酒,在酩酊大醉中麻醉自己的神经,真个是“孤独苦恨寒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特别是我这样一个远在异地他乡,苦苦求索的人。

故乡是一个游子永久的情怀,是他一生抹不去的牵挂,每每闲暇,每每不顺,每每月明人静,每每茕茕孑立,故乡的根须便根根伸来。日近黄昏,淡云渺渺,有人吟出“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蹬车离家,渐行渐远,有人吟唱“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那真是几度回望几度愁,泪浸衣襟不敢很。雨霁云霞属他人,唯有归思不离分。诗歌里的故乡多数是凄苦的,多数是惆怅的。因为诗人的无奈离乡,诗人的报复无处安放,诗人的理想无法实现。

人们往往借景抒情,看到眼前精致,瞬间联想自己以及与自己有关的事。诗人更是把眼前的景物抒怀到极致,“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马儿、山路、菊花、山谷回声、夜晚、山峰、斜阳、棠梨落叶、荞麦花、乡村、小桥,一幅幅画面聚合成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勾起诗人对故乡骨子里的情思。

有时,一个音讯也能让诗人狂放不羁,直抒胸臆,恨不得立马回到故乡。“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面对这样一个消息,杜甫欢喜得像一个孩童,幻想起一家人马上乘船回到故乡,这一切的一切都根源于杜甫对故乡的眷恋,对故乡的那种浓浓的'乡愁。

故乡不仅仅是一个地方,更是一种亲情。奔波在外,见到故人,即使无法畅谈,也要把平素里的深深思念浓缩成对故乡亲人的最先牵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特别是逢年过节,你看冬至日有白居易的“邯郸驿思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生。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重阳节有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中国是个讲究节日的国度,中国人是讲究团圆喜庆的,每到节日,诗人的孤独、落寞倍加突出,平时还有人与你闲聊,有人与你玩耍,尽管很少,也许还有工作要做,但是一到节日,周围人都回家与亲人或团聚,或登高,或祭祖,或其他。唯有远在异地他乡的诗人只能自己打发时光,也就愈发想念亲人。

诗歌、故乡,诗人把它们通过自己的情感嫁接起来,让人联想,更让人觉得凄凉,也许这是本地人体会不到的吧。

篇2:唐诗中的七言绝句

1、《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闺怨》

唐·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4、《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5、《江南逢李龟年》

唐·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6、《滁州西涧》

唐·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7、《春怨》

唐·刘方平

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8、《征人怨》

唐·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9、《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0、《题金陵渡》

唐·张祜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州。

篇3:唐诗中的元宵节

唐诗中的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是我们中华民族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这一天称为“上元”,其夜则称“元夜”、“元夕”或“元宵”,元宵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由于元宵有张灯、看灯、赛灯的习俗,灯是元宵的主要节俗之一,故人们又常以灯节称之,可见元宵与灯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唐代,元宵灯节正式成为国家法定假日,各官署都停止了办公。而且灯节这三夜“敕许金吾驰禁,以看灯”(《两京新记》),也就是暂停执行禁止夜行的法令,让都市中的士民尽情张灯、观灯、游乐,即使拥近宫城,禁卫军也不得干涉。所以,唐代灯节空前兴盛、热闹。

近三百年的大唐帝国,虽经过由兴盛到衰弱,但每年的灯节,依然是兴盛不衰。

元宵节又称“灯节”,是以展示各种各样的彩灯为主要活动内容的。说起当时的彩灯规模之大,着实令人瞠目结舌。这些壮丽的彩灯,吸引着满城市民出来观赏,初唐诗人苏味道在《正月十五日夜》记其盛况:“火树银花合,星桥铁索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妓皆浓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长安城的元宵之夜,简直就是个花灯的世界,环顾四周,到处都是火树银花。连护城河上的桥梁也布置了灯盏,远远望去,如同星桥,由于官府解除了“宵禁”,所以桥上的铁索也打开了。游人涌动,遮掩了马匹蹚起的尘土,明月升起,似乎是追随游人也来观灯。

诗人段成式在《观山灯》中,对彩灯作出细致的描写:“火树枝柯密,烛龙鳞甲张。”高大的灯火之树,勾画出密集的'枝柯;巨大的龙形灯盏,张开了鲜艳的鳞甲。如此造工,可谓惊人。

诗人张说在《踏歌辞》中写道:“龙衔火树千灯艳,鸡踏莲花万岁春”,所谓“龙衔火树”、“鸡踏莲花”,也是对花灯造型的具体描绘。如此盛况,难怪诗人崔液在《上元夜》中说:“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中唐著名诗人元稹的灯节的诗篇,则是当时灯节盛状的写照。其诗云:“洛阳昼夜无车马,漫挂红纱满树头。见说平时灯影里,玄宗潜伴太真游。”这说明灯节不仅京都长安兴办,而东京洛阳灯节时也是“漫挂红纱满树头。”

晚唐的李商隐,当他听说京都长安举办盛大的灯节,自己不能前去观赏,甚感遗憾,故写《上元夜闻京有灯恨不得观》诗:“月色灯光满帝都,香车宝马隘通衢。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

诗中的“紫姑”,即厕神。据说生前是身份低微的小妾,因受虐待,正月十五夜死于厕中。紫姑神能“卜将来蚕桑并占众事”,还善于猜谜,在神的世界中虽然是不起眼的小神,却被人们同情和喜爱。

元宵之乐,不只是观赏灯火,还有轻歌曼舞,为人助兴。歌舞演出者多由官府组织的歌妓充当。在明朗的月光下,在火树银花旁,衣装艳丽的歌妓们,在鼓乐箫笛的伴奏中,或清展歌喉,或翩然起舞。唐诗中,有大量的作品反映出元宵歌舞的盛况。诗人王諲在《十五夜观灯》中写道:“停车傍明月,走马入红尘。妓杂歌偏胜,场移舞更新。”歌舞的场地由歌楼舞榭移到了大街上,唱得更妙、舞得更新了。这显然是大众节日的欢乐气氛助长了歌妓们的情绪。

诗人顾况在《上元夜忆长安》中写道:“处处逢珠翠,家家听管弦。”珠翠,这里是代指歌妓,说处处都能遇到歌妓的演出,可见此夜歌舞场面之繁多。诗人崔液在《上元夜六首》中,反复记录歌舞之妙,“公子王孙意气骄,不论相识也相邀。最怜长袖风前弱,更赏新弦暗里调。”一个“弱”字,写出舞姿之轻盈,一个“暗”字,写出演奏之娴熟。欣赏这样的轻歌曼舞,自然令人流连忘返:“星移汉转月将微,露洒烟飘灯渐稀。犹惜路旁歌舞处,踌躇相顾不能归。”月亮西沉,灯火稀疏,歌舞已罢,游人仍旧徘徊相看,不忍离去。

篇4:唐诗中的七言绝句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东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干。

篇5:唐诗中王维《鹿柴》评析

唐诗三百首中王维《鹿柴》评析

王维《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作品简介】

《鹿柴》由王维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这首诗描绘了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充满了绘画的境界,反映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尘世官场的厌倦。宋代刘辰翁在《唐诗品汇》卷三十九中说:“无言而有画意。”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卷十九说:“佳处不在语言,与陶公‘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同。”王维此诗与陶渊明的空灵、隐逸是类似的境界。这就是说,此诗的优长之处在于苏轼评论王维时所说的“诗中有画”。

【注解】

鹿柴(zhài):养鹿的地方,“柴”同“寨”。

但:只。闻:听见。

返景:夕阳返照的光。“景”古时同“影”。

照:照耀(着)

【韵译】

山中空空荡荡不见人影,只听得喧哗的人语声响。

夕阳的金光射入深林中,青苔上映着昏黄的微光。

【评析】

这首诗是王维五言绝句组诗《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五首。鹿柴,是辋川的地名。

第一句“空山不见人”,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王维特别喜欢用“空山”这个词语,但在不同的诗里,它所表现的境界却有区别。“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侧重于表现雨后秋山的空明洁净;“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而“空山不见人”,则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泠。由于杳无人迹,这并不真空的山在诗人的感觉中显得空廓虚无,宛如太古之境。“不见人”,把“空山”的意蕴具体化了。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如果只读第一句,读者可能会觉得它比较平常,但在“空山不见人”之后紧接“但闻人语响”,却境界顿出。“但闻”二字颇可玩味。通常情况下,寂静地空山尽管“不见人”,却非一片静默死寂。啾啾鸟语,唧唧虫鸣,瑟瑟风声,潺潺水响,相互交织,大自然地声音其实是非常丰富多彩地。然而此刻,这一切都沓无声息,只是偶尔传来一阵人语声,却看不到人影(由于山深林密)。这“人语响”,似乎是破“寂”地,实际上是以局部地、暂时地“响”反衬出全局地、长久地空寂。空谷传音,愈见空谷之空;空山人语,愈见空山之寂。人语响过,空山复归于万籁俱寂地境界;而且由于刚才那一阵人语响,这时地空寂感就更加突出。

三四句由上幅的描写空山中传语进而描写深林返照,由声而色,深林,本来就幽暗,林间树下的青苔,更突出了深林的不见阳光。寂静与幽暗,虽分别诉之于听觉与视觉,但它们在人们总的印象中,却常属于一类,因此幽与静往往连类而及。按照常情,写深林的幽暗,应该着力描绘它不见阳光,这两句却特意写返景射入深林,照映的青苔上。读者猛然一看,会觉得这一抹斜晖,给幽暗的深林带来一线光亮,给林间青苔带来一丝暖意,或者说给整个深林带来一点生意。但细加体味,就会感到,无论就作者的主观意图或作品的客观效果来看,都恰与此相反。一味的幽暗有时反倒使人不觉其幽暗,而当一抹余晖射入幽暗的深林,斑斑驳驳的树影照映在树下的青苔上时,那一小片光影和大片的无边的幽暗所构成的强烈对比,反而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特别是这“返景”,不仅微弱,而且短暂,一抹余晖转瞬逝去之后,接踵而来的便是漫长的幽暗。如果说,一二句是以有声反衬空寂;那么三四句便是以光亮反衬幽暗。整首诗就像是在绝大部分用冷色的画面上掺进了一点暖色,结果反而使冷色给人的印象更加突出。

静美和壮美,是大自然的千姿百态的美的两种类型,其间原本无轩轻之分。但静而近于空无,幽而略带冷寂,则多少表现了作者美学趣味中独特的一面。同样写到“空山”,同样侧重于表现静美,《山居秋暝》色调明朗,在幽静的基调上浮动着安恬的气息,蕴含着活泼的生机;《鸟鸣涧》虽极写春山的静谧,但整个意境并不幽冷空寂,素月的清辉、桂花的芬芳、山鸟的啼鸣,都带有春的气息和夜的安恬;而《鹿柴》则带有幽冷空寂的色彩,尽管还不至于幽森枯寂。   王维是诗人、画家兼音乐家。这首诗正体现出诗、画、乐的结合。无声的静寂、无光的幽暗,一般人都易于觉察;但有声的静寂,有光的幽暗,则较少为人所注意。诗人正是以他特有的画家、音乐家对色彩、声音的敏感,才把握住了空山人语响和深林入返照的一刹那间所显示的特有的幽静境界。但是这种敏感,又和他对大自然的细致观察、潜心默会分不开。

篇6:唐诗中的大明宫

唐诗中的大明宫

唐大明宫建于公元634年是大唐王朝的政治中心,历来以气势雄伟、规模宏大、殿宇华丽而闻名于世。

唐代是诗的国度,唐诗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留下了极为绚丽的篇章,而大明宫恢弘伟丽、气象万千,自是诗人们不可或缺的吟咏题材,下面摘录几首与大明宫有关的诗词,与大家共飨。

贾至曾写过一首《早朝大明宫》,全诗是:“银烛朝天紫陌长,禁城春色晓苍苍。千条弱柳垂青琐,百啭流莺满建章。剑佩声随玉墀步,衣冠身惹御炉香。共沐恩波凤池里,朝朝染翰侍君王。”诗的大致意思是:大臣们点燃灯火去朝见君王,排列在长长的长安路上,皇城春色盎然,晓来天色苍苍,千条细柳垂挂在宫门前,上百只黄莺绕着大明宫婉转地啼叫,诗中的“建章”宫实指大明宫。大臣们走在玉石铺就的台阶上,身上佩剑和玉珮叮叮作响,衣服帽子上都渗透了御香炉里的烟香,我们在宫门都沐浴着浩荡皇恩,天天起草诏令,侍奉君王。

贾至的这首《早朝大明宫》写出了大明宫早朝时的盛况,在当时颇为人所注目,此后王维、杜甫、岑参等人都曾作诗相和。

我们先来欣赏一下王维的《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绛帻鸡人报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到凤池头。”早朝之时,宫殿的大门依次打开,万国的使节们跪拜朝贡,生动地再现了大明宫的`雍容伟丽和庄严威武。

岑参的和诗也别具特色,“鸡鸣紫陌曙光寒,莺啭皇州春色阑。金阙晓钟开万户,玉阶仙杖拥千宫。花迎剑佩显初落,柳拂旌旗露未乾。独有凤凰池上客,阳春一曲和皆谁。”

以上这几首诗描写的都是唐王朝鼎盛时大明宫的场景,唐朝末年,大明宫几经战火毁坏,成为了一片废墟。

“含元殿上孤兔行,花萼楼前荆榛满。昔时繁盛皆埋没,举目凄凉无故物。”这是晚唐诗人韦庄感慨大明宫惨遭劫难后的诗作。大明宫的威武姿容我们只能从浩若烟海的诗词歌赋中去追忆了。

值得欣慰的是,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项目已经正式启动,我们期盼着大明宫在盛世西安的今天留下更为灿烂的诗篇。

篇7:唐诗中的爱国主义精神

唐诗中的爱国主义精神

唐诗是中华文化的一块瑰宝,是中国古典诗歌艺术的高峰。如果说灿烂辉煌的中国古代文化是一顶皇冠,那么唐诗就是这顶皇冠上最耀眼的一颗明珠。

唐朝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上的盛世。大唐帝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外交样样都是世界第一,远远超过当今美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以至于直到今天在海外,中国人依旧被称为“唐人”,中国人的聚集区依旧被称为“唐人街”。在唐代这个繁荣而强盛的朝代里,我们的先辈们创造了从文学到艺术、从哲学到美学、从医学到天文学,从社会科学到自然科学全面繁荣的大唐文化。在大唐文化的百花园里,诗歌无疑是一朵奇葩。唐代诗歌“声韵的铿锵和格调的度化,集诗歌的大成,为后来的学者所效法” 。“文学能转移民族的习性”而诗歌是民族心灵最集中的体现。

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时刻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这一点在唐诗里表现的尤为明显。唐代诗人多以天下为己任,胸怀博大,普遍关心国事,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尤其是陈子昂、李白、杜甫、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孟浩然、白居易、韩愈、柳宗元等人,“他们继承了前代优秀诗人忧国忧民的传统,或投笔从戎,献身报国;或固守田园,吟咏山川;或远谪遐荒,心怀魏阙;或直言敢谏,为民请命。” 在他们的诗中充分体现了关心祖国前途命运和人民疾苦的悲天悯人精神。在唐初的近百年里,“初唐四杰”王杨卢骆的出现,初步摆脱了齐梁浮艳文风的影响。陈子昂高举“风雅兴寄”、“汉魏风骨”的大旗,倡导诗风改革,他的《登幽州台歌》,抒发孤愤,倾诉理想,充满着爱国激情。

在盛唐的的开元、天宝年间,经济繁荣,政治统一,国力强盛,诗歌也发展到繁荣的顶峰。在这个时候,诗坛的主流是蓬勃向上的精神和浪漫主义的诗风。在一岑参、高适为代表的边塞诗人身上,唐诗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得到集中的体现。他们“出门不顾死”,用浪漫的诗歌来表达将士们从军报国、抵御外侮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边塞恶劣的自然环境、艰苦的生活的乐观豪迈精神;描绘了边塞雄奇壮丽的风光,给唐诗增添了无限的光彩。在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人的诗里,处处体现出诗人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其爱国精神是以潜移默化的审美方式体现出来的。“唐人不管是儒家的兼善,或是道家的独善,都是以热爱祖国和家乡与修身为基础的,体现了他们身、家、国一体的爱国主义的人生观。”

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就有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他自幼怀着报国济世、匡扶天下的宏伟抱负,积极入仕。但这时候,唐朝的统治阶级已经开始走向腐朽,诗人的美好理想难以实现,便用诗歌来表达他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祖国的热爱。特别是用他那天才之笔,积极地描绘足够的大好河山。在安史之乱后,他又写了很多忧国忧民的作品来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时代的感慨。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生活在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时代。他密切关注各种社会矛盾,揭露黑暗的社会现实,积极表达对国家社会的关注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安史之乱时,他同人民一样,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以至最后穷病而死。在这一时期,杜甫更是写下了大量惊天地、泣鬼神的爱国诗篇,也赢得了“诗史”、“诗圣”的伟大称号。

生活在这样的时代里,思想是开放的,心态是自信而从容的。作为知识分子代表和与统治阶级有着广泛联系的诗人,在这方面显得尤为突出。唐代大多数诗人,出入三教,思想心态都十分自由,很少有思想束缚。最典型的就是李白,在他的身上现出了唐代诗人的敢想、敢说、敢写、真歌、真哭的大无畏精神。李白自由出入三教,其思想和想象如天马行空,不受拘束,不为任何思想所束缚。“他不畏权贵”视同列如草芥,戏万乘若僚友,“不留连富贵,”“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他所追求的是人生的价值的实现和精神的自由。“天生我材必有用”、“乍向草中耿介死,不求黄金笼下生”是他人生的信条。他不迷信圣贤,敢于嘲尧舜,笑孔丘,他容不得世间的丑恶的东西,其批判的矛头甚至直指最高的统治者——皇帝。得意时,他“仰天大笑出门去”!愤怒时,他出口大骂:“董龙更是何鸡狗!” 悲痛时,他放声大哭:“揽涕黄金台,呼天哭昭王!”高兴时,他“屈盘戏白马,大笑上青山”! 李白从不掩饰自己的.喜怒哀乐,他敢爱敢恨,敢哭敢歌,他的思想和心灵是自由的,这正是盛唐时代思想开放的结果。“ 唐代的文禁相对比较松弛,思想比较宽松,很少有因文得祸的,不像宋以后的朝代,文人动则得咎,大兴文字之狱。由于思想的多样化,唐代诗人的思想面貌也是丰富多采的,于是他们或信儒,或崇道,或奉佛”, 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就是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产生的。思想上的自由开放,给唐人带来了极大的精神自由和创造活力,因此唐人才写出了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的诗歌,形成了唐诗百花争艳的局面。

在诗歌创作上,唐代诗人以各自的才华和努力耕耘,创作出了千姿百态的诗歌,形成了众多的诗歌流派,在他们的作品中都表现出一种勇于创造,敢于创新的强烈的自信心与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李白的浪漫主义诗派,高唱人生的理想和自由;杜甫所开辟的现实主义诗派,则始终关怀着大地上苦难的人生;高、岑的边塞诗派,写尽大漠紫塞的雄奇风光和沙场将士安边守土的报国壮志;王、孟的田园山水诗派,用审美的眼光从祖国的田园山川中发现了诗意和风情;元、白诗派的熟软亮丽、通俗易懂,务使“老媪能解”,为其“为君为事而作”的新乐府运动服务;韩、孟诗派的横空盘语、峭拔瘦硬,写出了天下节士和寒士内心的崎岖和不平;李贺、卢仝的瑰奇怪谲,展现出了唐人的心灵的神奇天地;温李的浓艳缠绵,则体现了唐诗丰厚的情致和神韵。唐代最有代表性的文化创造就是唐诗。鲁迅先生曾说:“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作完。”唐诗艺术能成为中国古典诗歌史上空前绝后的高峰,是在与唐代诗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开创精神有关。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唐诗则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一千多年来,唐诗广泛流传,妇孺皆知,对传统文化,对民族精神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诗是我们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从中发掘积极的民族精神,对我们继承和弘扬民族精神有着积极地现实意义。

唐诗教案

黄鹤楼鉴赏全文

《黄鹤楼》崔颢语文教学教案

唐诗中的动物意象

《夜上受降城闻笛》译文赏析

南海旅次的阅读答案

《登黄鹤楼》古诗鉴赏

焰火的变奏现代文阅读答案

黄鹤楼古诗赏析

古代诗歌观沧海教学设计

唐诗中的乡愁文章
《唐诗中的乡愁文章.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唐诗中的乡愁文章(通用7篇)】相关文章:

崔颢古诗黄鹤楼及赏析2023-02-17

天净沙秋思教案2023-08-28

秋思教学设计2023-03-23

黄鹤楼赏析2023-04-20

化不开的乡愁高中作文2024-02-11

凉州词全诗王之涣赏析2022-09-08

读《乡愁》有感的作文700字2023-04-09

古诗秋思2023-10-01

夜上受降城闻笛原文翻译及赏析2022-05-08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教学设计2022-11-03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