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鼎祺简介

时间:2023-08-11 07:39:46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陈鼎祺简介(精选9篇)由网友“小琪很努力”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整理了陈鼎祺简介,希望你喜欢,也可以帮助到您,欢迎分享!

陈鼎祺简介

篇1:陈鼎祺简介

陈鼎祺

姓名:陈鼎祺

职称:主任医师(教授)

社会兼职:中国《老人天地杂志》社、医药顾问委员会主任

陈鼎祺,高中毕业后,从父亲名中医陈治良学中医药年。

1954年报月-1959年8月调干至天津医科大学本科毕业;

1959年9月-1962年2月卫生部西医学飞中医班学中医毕业;

1961年西学中班实飞时,从名中医蒲辅周为师。

主要工作经历:1948年12月--1951年10月江苏无锡西仓镇压行医(中西医师);1951年10月-54年9月,北京中央卫生部直属第四医院内科住院医师;1959年由天津医大分配到中医研究院工作至今:其中:西学中两年半,从蒲辅周为师,继承其内、妇、儿科研成果5年;1966年月日月-6月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进修心电图,心内科;1966年轻月成立本院心电图室、培养了该室医技人员。并做内科临床工作;1978年1月-82年4月,在朝阳医院与翁心植教授等协作,研究急性心肌梗塞。在该院心肺监察院护病房学到很多西医抢救危重病人的经验。1982年任本院大内科付主任;1985年-88年内三科主任。1988年-91年带硕士研究生。目前列为全国五百名老中医,中西医结合老专家, 即第二层承制导师,带教继承人.

主要专科:内、妇、儿科

主要专病:中西医结合内科心脑血管病:如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风心病、心肌炎、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心力衰竭、心律失常,中风偏瘫等。

呼吸系统病:急性、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肺炎、肺气肿、肺心病(并有我科获卫生部成果奖的消喘襄供咳、喘病人帖用)。 内科各种疑难杂病等。

妇科:月经不调、女性不孕、男性不育,男、女更年期综合症等。

儿科:儿童外感热病、厌食、消化不良,各种多发病等。

主要医疗特点:继承父新及蒲师的内、妇、儿科经验,并吸收近代医学杂志的精华。 经方时方互补而用,伤寒,温病合宜而施,活怯严谨,方药精灵, 简便验谦,三因制宜。遇证候复杂者,要抓主要矛盾,选方要准, 药不在科贵,主要对证。如用简单的童便(三岁以下男孩之尿) 入药,治翕略血等疾,双和散出入及冠通丸治疗冠心病疗效满意。 水蛭粉溶血栓治中风等亦奇效。经寒妇女不孕,调治而获妊者不鲜。治内,妇,儿科多疑难病,运用先父,先师医疗特点诊治;在中西结合方面不少住院危重病人(如心肺险证)经抢救而大多见效

主要科研成果:用中药益气活血注射液及内服合剂,与西药对比,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病人430例,并做了此病人血小板的聚集活性、电镜上超微结构等实验研究,均是中药组效佳,获中国中医研究院等级成果奖(荣誉证书);后经专家们鉴定,获卫生部乙级科研成果奖(荣誉证书)。

篇2:王锡祺简介

《小方壶斋舆地丛钞》

清代中外地理著作汇钞。全书分为三部分,即《小方壶斋舆地丛钞》、《小方壶斋舆地丛钞补编》、《小方壶斋舆地丛钞再补编》。王锡祺辑。王氏早年从事经、史、诗、文,但尤喜地理学。从光绪三年(1877)起,他共搜集清初以来中外有关地理的各种著述一千二百余种,编为十二帙,共数百万字,至十七年完成并出版,是为《小方壶斋舆地丛钞》。该书卷帙浩繁,内容充实,包括地理总论、中国各省和边区形势、抚绥武功、旅行纪程、山水游记、各地风土人情、少数民族风俗,以及当时世界其他各国的山川地理形势与各大洋情况。该书出版后,引起了朝野人士的重视。

《小方壶斋舆地丛钞补编》于光绪二十年完成、出版,系经作者继续收集地理资料,编成。全书共收地理著述五十八种,分为十二帙。

甲午战败后,王锡祺又搜集当时中外的国情资料和地理方面的新论述,辑为再补编,以唤醒国人。《小方壶斋舆地丛钞再补编》于光绪二十三年完成。全书共收地理论著一百八十种,分为十二帙。

《小方壶斋舆地丛钞》及其补编、再补编范围广泛,内容详实,保存了清代相当完整的珍贵的地理资料,是研究清代中外历史地理方面很重要的一部丛书。

篇3:高鼎简介

古 诗 两 首

一、教材简说

雨后的早晨,从香甜的睡梦中醒来,推开窗户,扑进的不仅仅是清新的空气,更有那清脆的鸟鸣,淡淡的花香,浓浓的春意。那飘落的花瓣,令人惋惜;那被春雨浸润着的芳草绿叶,令人振奋。那湿润的落花,那鲜嫩的绿叶,似乎把昨夜的春风和春雨又送到了窗前。

《春晓》给我们展现的是一幅雨后清晨的春景图。它看似平淡,却韵味无穷。不写繁花似锦,不写芬芳醉人,只用寥寥数笔,就把那不经意的一瞬间感受到的浓浓春意勾勒得淋漓尽致。诗人由喜春而惜春,用惜春衬爱春,言简意浓,情真意切。从那“夜来风雨声”中,我们可以尽情地想象那莺歌燕舞、百花齐放的烂漫春光。

高鼎的《村居》,则是另一番景象,另一种情调。花草繁盛,千里莺啼,春风杨柳,令人陶醉。儿童放学归来,三五成群,迎着春风,放飞着风筝,放飞着快乐,放飞着希望。良辰美景配上快乐生活,多么富有情趣;大好春光配上风华少年,意境多么悠远。

二、学习目标

1.认识“古、诗”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三、教学建议

(一)识字写字

1.生字的呈现。

(1)揭示课题识字。“古诗两首”中,“古、诗、首”是生字,第二首古诗《村居》中的“村、居”也是生字。所以在揭示和理解课题过程中即可指导认读五个生字。可先对“古诗”作简单解释,再结合“几首歌曲”、“几首儿歌”等对“首”作简单理解,最后出示两首古诗的题目。

(2)自读古诗,自学生字。自己借助拼音读古诗,认读诗中的生字。

(3)出示生字条中的生字,引导认识。

2.生字的识记。

(1)注意读准“诗、首、处”和“村、醉、散”的声母。

(2)引导学生根据新旧字的联系,采用“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改一改”等方法识记生字。如:

自—首舍—古读—诗对—树—村睡—眠

闪—问—间—闻屋—居醒—醉亲—童外—处

3.识字的巩固。

(1)利用课件或生字卡片巩固认读。

(2)读词语巩固生字的识记。如:

两首古诗一首儿歌冬眠到处见闻

乡村居住烟花童话散步

(3)在读、背古诗的过程中巩固生字的识记。

4.写字指导。

本课六个要写的字,各有特点,可逐一进行指导。“古”字横要长而凸;“声”字上为“士”字,不是“土”字,应写得上横长、下横短;“多”字上下两部分一样,但要注意写成一上一下,上小下大,防止学生写成一左一右,或上下相等;“处”字是半包围结构,要强调“包住”──把捺拖长;“知”字中,口在右边偏下,不能写得太高;“忙”字左边竖心的“竖”要写得垂直且稍长。

(二)朗读感悟

本课两首古诗,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和朗读背诵,不要对诗句作过多的分析。诗的内容和意境,可让学生结合课文插图,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自己理解、感悟。可引导学生说说“读懂了什么”或者“体会到了什么”。学生如果提出不懂的字词,教师可简单讲解。

《春晓》诗意含蓄,情真意切。朗读时,速度可稍慢,一边读一边想象,一、三句声音较实,二、四句声音较虚。每一句第二字可适当拉长,稍作停顿,留下想象的空间。注意读好韵脚“晓、鸟、少”。

《村居》较为明快,朗读时可适当将情绪外露,读得轻快、流畅,体现环境的优美和儿童生活的快乐。可在每句诗的第四个字后稍作停顿。注意读好韵脚“天、烟、鸢”。

古诗朗读对字音的要求很高,要把每个字的音读准,还要注意咬字吐字。可提醒学生一丝不苟地咬准字音,并让他们反复练习朗读。可通过同桌互相听读、有针对性地抽查、鼓励到台上朗读等方式,检查学生读的情况。

两首古诗的背诵难度不大,可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用激励的方式引导学生背诵。

(三)实践活动

1.课前活动。

课外读背几首古诗。

2.课中活动。

比比谁背的古诗多。先分小组比一比,再推选代表在全班表演。

四、教学设计举例

(一)谈话引入

1.学了前面几篇课文,你觉得春天是怎样的?

2.古代的人也喜欢春天,他们写了好多好多的诗篇来歌颂春天、赞美春天,今天我们将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3.板书课题,认读生字“古、诗、首”。

4.两首古诗的题目是什么?谁能读准?(区分“春”“村”的读音)

板书:春晓村居

(二)学习生字

1.把生字卡贴在黑板上,让学生运用“利用熟字学生字”的方法自学生字。

2.学生汇报、交流自学情况。

(1)字音:翘舌音“诗、首、处”;平舌音“村、醉、散”。

(2)字形:

组合:古(十+口)闻(门+耳)

居(尸+古)童(立+里)

偏旁:诗—讠醉—酉忙—忄

(3)字义(用田字格中的字作扩词练习):

古()()声()()()

多()()()处()()()

知()()()忙()()()

(三)朗读古诗

1.范读。

2.自由读(读对、读顺)。

3.自愿读。

4.比赛读(同桌赛、小组赛)。

(四)理解古诗

1.自读《春晓》、《村居》。

2.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

3.学生就不理解的问题进行讨论,教师对重点问题进行简单讲解或点拨。

(五)感悟欣赏

看课文插图,听配乐朗诵,感悟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六)扩展活动

有条件的班级可小组合作制作风筝,开展放风筝活动。

五、资料袋

1.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湖北襄阳人,是唐代一位不甘隐居却以隐居终老的诗人。壮年时曾往吴越漫游,后又赴长安谋求官职,但因“当路无人”,只好还归故园。开元二十八年(740年),诗人王昌龄游襄阳,和他相聚甚欢,但此时孟浩然背上正生毒疮,据说是因为“食鲜疾动”,终于病故,享年52岁。

孟浩然的诗已摆脱了初唐应制、咏物的狭窄境界,更多地抒写了个人的抱负,给开元诗坛带来了新鲜气息,并得到时人的倾慕和李白、杜甫的称赞。他死后不到十年,诗集便两经编定,并送上“秘府”保存。现有《孟浩然集》。

2.高鼎

清朝诗人。

3.风筝

风筝源于我国,又名风鸢、纸鹞,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春秋战国时期,鲁班曾“削竹为鹊,成而飞之”,算是风筝之祖了。五代时,李邺在宫中以线放风筝为游戏,并在鸢头上挂竹哨。当风筝升空,风吹竹哨,发出动听的筝鸣,“风筝”一名便由此而来。

到了唐宋,放风筝十分盛行。唐代诗人李商隐在诗中写道:“西楼一夜风筝急。”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南宋苏汉臣的《北事通》,都生动地描绘了当时放风筝的场面。

明清时,风筝渐趋全盛,制作精巧。慈禧太后曾叫民间风筝艺人魏之泰做“女寿星骑仙鹤”的风筝。清代诗人高鼎的《村居》,描述了一群天真活泼放学归来的儿童在春风中放风筝的场面,读后令人叫绝。

篇4:梅文鼎简介

梅文鼎

(1633~1721)  清代数学家、天文学家。字定九,号勿庵。安徽宣城人。早年,随其父读《周易》,即喜观天象。二十七岁起,始治数学、历法。中年丧妻,不复续娶,亦无意仕进,终身潜心学术,刻苦攻读,数十年如一日。其间,曾两度北游京城,为《明史》馆校订《历志》舛错十余处,撰成《明史历志拟稿》,又撰《历学疑问》以普及历法、数学知识。其学平实博大,务求会通。时值明末清初,西方数学知识不断传入,梅氏兼收并蓄,融会贯通,能持是非之平。所撰《古今历法通考》,参校古今载籍至七十余家,整理排比,用力甚勤。《平三角举要》、《弧三角举要》、《几何补编》、《堑堵测量》诸书,于所获西方数学知识,条分缕析,阐发增补,对康熙末年《数理精蕴》的编纂,确有承先启后之功。于同期历算学家王锡阐、薛凤祚及传教士穆尼阁等人著述,亦多有订正。一生博览群书,著述多至八十余种。行文畅达,深入浅出,颇具功力。故世之后,后人将其历法、数学著述汇为《梅氏丛书辑要》。诗文杂著则以《绩学堂文钞》、《绩学堂诗钞》刊行。

篇5:王鼎钧简介

那树课文研讨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这篇散文通过描写一棵大树长年造福于人类又最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表达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以及对都市文明发展的利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深层思考和深重感慨。作者以第三人称客观地叙述大树的故事,表情达意尽量节制而含蓄,使文章意味深长,读者可以从字里行间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来。下面从课文的主旨、思路章法和语言特色等方面作一些分析。

全文大致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篇到“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描写早期的大树。作者在这部分写大树的形象、经历和对人类“友善”的情况。概括地说写了三方面的内容。大树有奇特的容貌:它老态,佝偻,但坚固稳定,繁密茂盛,这是粗看时的容貌;它有霉黑潮湿的皮层,有隆起的筋和纵裂的纹,树身像生铁铸就,这是细看时的容貌。大树生活在特殊的环境中:站立在泥泞的马路边,周围有几处老式平房,一片破败、荒凉景象,此情此景远离现代文明。大树对人类大有功德:面对肆虐的台风屹立不动,连一片树叶都没有掉下来,成为生命界蔑视和抗击台风的榜样;有人到树身的洞里插一炷香,祈求平安,获得心理安慰;在炎热的夏天,它撑开千掌千指托住阳光,给行人阴凉和清静,给鸟儿栖身之所;在夜晚,给情侣们以温馨的感觉;它还“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扩张着荫庇的面积,滋润着周围更多的泥土,为人类带来更多的福利。总之,大树状貌不凡,实为世间珍奇之物,又代表着一种古老的田园风光,一种平和、安详的精神;大树通人性、讲人情,不见其利己,只见其利他,甚至有某种特殊神性,自久远的年代以来静静地、默默地庇护着人类。

第二部分(从“但是,这世界上还有别的东西”到“在星空下仰望上帝”):描写近期的大树。在这一部分里,可以看出现代文明对大树生存的负面影响,造成人类发展和自然环境保护的难以调和的矛盾。首先写了大树与外界环境的矛盾冲突。高压线、公寓、公路、公共汽车、计程车……接踵而来,大树领地古老的田园风光一去不复返了,大树自身也淹没在滚滚黄尘里和焦躁恼怒的喇叭声里,“那一片清阴不再有用处”,也就是说人们竟然质疑大树存在的必要性。其次写了大树自己内心的矛盾冲突。作者假定大树有感觉、知觉,有灵魂、性情,所以引发大树的深刻自省。大树一方面明知早晚面临引颈受戮的命运,另一方面又不可能迁徙逃亡,只能“效死”于泥土,“绿着生,绿着死”。但即使这样,大树仍默默地作贡献,在一重又一重死鱼般的灰白包围之下,连根须都被压路机碾进灰色底下,它仍在雨后显出葱茏滴翠,绿得深沉;在比猫步还轻的毛毛细雨中,酝酿着诗意,“冒死掩覆已失去的土地,作徒劳无用的贡献”。由此可以看出大树除无私奉献的精神之外,还有忍辱负重、胸怀豁达的品性。

第三部分(从“这天,一个喝醉了的驾驶者”到结束):描写现时的大树。此前是对大树的一般性叙述;到了这一部分,文章转为具体描写,作者对大树的最终命运作了关键性的描述,并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愤恨之情。这是全文写作重心所在,大致写了四件事:一是醉汉驾车出事,二是电锯锯倒树身,三是清道妇讲述蚂蚁国故事,四是挖树根、平路面。这几件事本身具有隐含的倾向性、思想性。首先,这几件事似是前后相关联,有顺承关系,但是后三件事竟由醉汉驾车生祸这一事而来,显得颇为滑稽、不合情理,可以体会到作者的批判态度。其次,电锯锯倒一棵亲近人类善待人类的大树,有违仁义之心,“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这样的描写真惨不忍睹;借清道妇之口讲述蚂蚁国大搬家,“它们来参加树的葬礼”,充满悲壮的气氛,从动物王国里也看出恻隐之心。动物王国的恻隐之心也是作者的恻隐之心。此情此景,不须特意点明,读者即可明了其中的意蕴,但文章中带有倾向性的字词语句更能表达作者命意、文章主旨,也就是说作者情不自禁地表达了愤恨、悲哀之情,尽管表达得含蓄,例如把锯树说成“屠杀”,说成“葬礼”,把锯树人说成“刽子手”等就是例证。

本文按大树生命经历的顺序叙事,以描写和叙述为主,少有议论,这一思路和写法的特点值得认真品味。有关大树之事可述者甚多,文章仅述大树有益于人类的情况和被人类所伐倒的情况,从矛盾对立的两方面写,具有深刻的意蕴;按时间叙述,越是久远的叙述得越简略,越是近期的叙述得越详细;将大树的具体形象描写放在文章较前的位置,意在先给读者一个鲜明的和整体的印象;中间穿插一些传说,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添了趣味性;写大树的早期、近期和现时的分段,都有较为明显的语言标志,即第二部分开头有一“但是”转折,表明另一种相反或矛盾对立的情况将要讲述,由早期的大树自然地过渡到近期的大树,第三部分开头说“这天,一个喝醉了的驾驶者……”表明某一具体事件将要讲述,由写近期的大树自然地过渡到写现时的大树;文章最后写道:“现在,日月光华,周道如砥,已无人知道有过这么一棵树,更没有人知道几千条断根压在一层石子一层沥青又一层柏油下闷死。”以叙述结尾,不作议论,好像“平淡无奇”,但“平淡”之中有深意,隐隐地透出一种悲哀、幽怨和愤恨的情绪。总之,文章按大树生命经历的顺序叙事,是因为大树的经历本来就具有感人心魄、启人深思的特质。

本文语言特点,是生动、老练、简洁。有许多生动活泼的写景状物,成为文中的“亮点”,如写大树的形态,“树顶像刚炸开的焰火一样繁密”,比喻非常奇特,形象感、动感都很强,绝非文学新手所能为之;又如写入夜后的大树,“毛毛细雨比猫步还轻,跌进树叶里汇成敲响路面的点点滴滴,泄露了秘密,很湿,也很有诗意”,完全是诗化的语言,“毛毛细雨比猫步还轻”可谓神来之笔,写出了细雨的真切形象和作者的独特感觉。作者文学功底、语言功底良好,爱化用文言,生出新意,如“星临万户,天象庄严”,“日月光华,周道如砥”等,都是作者化用文言又加进自己造句技巧,来表达全新的思想感情的语句;再如讲述树的命运,“啊,啊,树是没有脚的。树是世袭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者。树离根,根离土,树即毁灭”,“一切预定,一切先有默契,不在多言”,这样的短句比比皆是,都是用简省的语言文字来表达丰富含蓄的思想感情。

二、问题研究

1.作者命意是什么?

总的说来,作者似在表达一种思想或感受,那就是大树命运引发了他深重的思考和感慨。作者的命意表面看简单,其实有一定的复杂性。作者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存,人类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正如课本里的有关资料所说:“文明砍伐了丛林,却盖起不见天日的大厦;文明驱走毒蛇猛兽,却制造市虎;文明消灭瘴疠瘟疫,却散布原子尘;文明消灭了人体内的寄生虫,却代之以有害的色素和防腐剂……”这显然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质疑,可以作为我们理解课文主题的一个重要参考。如此一来,很容易给人造成一种印象:作者反对人类文明,主张回到过去田园生活时代。实际上作者的头脑并不简单地执著于一条思想路线,而是辩证地看待事理,也就是说,他对人类文明的两面性看得深透。且看他在上面引用的同一篇文章中的话:“人类以他最杰出的才智,最艰辛的奋斗,最漫长的过程,冲出洪荒,握紧文明,难道现在后悔了吗?不,我们决不后悔,人类的幼苗不再大批大批的死于肺炎和猩红热,没有什么可后悔的;人类可以在一天走完从前一生也走不完的路,立业四海,没有什么可后悔的;人类可以一小时做完从前十年也做不完的工作,从各方面改善生活,没有什么可后悔的。对付文明造成的灾害,是用进一步的文明,不是否定文明!”看来作者只是反对文明发展的负面影响,对文明进步主要还是持肯定态度的。

2.文章有哪几处引用故事发生地的人的传说,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本文主要由作者以第三人称作全知全能的叙述,但有几处是引用他人的话叙述,那就是:“而且据说,连一片树叶都没有掉下来”,“据说,当这一带还没建造新公寓之前……”还有两处借妇人之口说出一些事,也相当于“据说”,一处是“与树为邻的一位老太太偏说她听见老树叹息”,另一处是清道妇“用作证的语气说,她从没有见过那么多蚂蚁,那一定是一个蚂蚁国”。总起来看这几处引用的话的内容,它们都有这样一些特点:一是事情不确定,也许确是作者道听途说的;二是事情奇特,直述怕读者难以相信,如“连一片树叶都没有掉下来”,怎么可能?三是利用引述事件的不确定性,可以自由地写来,尽情地抒发感想,如对清道妇的传言,作者就抒发了很多很深刻的感想。这些引用的传说起到了丰富文章内容、深化主题的作用。

3.如何理解“蚂蚁国”里的事情?

这也是作者引用当地人的传说,很难料定事情的真假。这是文章中最为奇特的事情,给文章带来了奇幻的色彩。作者细致地描写“蚂蚁国”里的事情,推想其用意似在于:一、动植物有预知的能力,比人类还更有灵感;二、创造一种悲壮气氛,表明动植物世界有友爱,而人类有时极其缺乏友爱,形成鲜明对比。作者怀着敬意来写这件事,字里行间带着深情,如“老树是通灵的,它预知被伐,将自己的灾祸先告诉体内的寄生虫”,让人看到老树的悲哀和富有同情心;“于是弱小而坚忍的民族,决定远征,一如当初它们远征而来”,把蚂蚁国民认作一个民族,就像人类一样的民族,显然是怀着敬意的。

练习说明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那树具有怎样的价值和品格,最后遭遇怎样的命运;对那树,作者和交通专家表现出截然相反的态度,你是怎么看的?请就此展开讨论。

本题要求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和认真的思考,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抓住课文的主旨,与同学共同探讨,表达个人的看法。

那树经久屹立,目睹着大地的沧海桑田,给人以邈远的历史感;它在大自然的灾祸面前“毫发”未损,似是古老而茂盛的生命旗帜;最重要的,它绿化大地,荫庇百鸟,护佑人类,只愿给予,从不索取,无私地奉献,表现了高尚的品格;它还有预知自己命运的功能,在自己面临杀戮时,也要保护自己体内的蚂蚁国民,让其迁徙,表现一种爱心。

本题内有两个对比的意思,一是那树具有高尚的品格,对人类有着巨大的价值,可遭遇悲惨的命运;一是作者对那树怀有深情,认定大树的价值和品格,可是交通专家却认为有害无益。

二、品味下列语句,探讨括号中的问题。

设计此题,意在训练对关键语句的揣摩能力,培养语感。回答这些问题要结合上下文乃至全文的语境进行。

1.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所有原来在地面上自然生长的东西都被铲除,被连根拔起。

(这与那树“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伸展它的根须形成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什么态度?)

“一里一里铺过来”“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其来甚速,而“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伸展)”,其行极缓,两相对照,自然界生命的生长发展极为迟缓,而人类文明的发展极为迅速。自然界各物种在人类的破坏性开发面前,显得极其脆弱,是一种严重的不对称。对大自然的开发利用,有时是好事,但有时也会是坏事,有可能人为地造成自然界生态失衡。作者没有直接表达类似的思想,但我们可以揣摩其心理,应该能体会得到上述意思。

2.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

(读“咬”“骨粉”和“呻吟”这几个词语有怎样的感受?从课文中再找出几个类似的词语进行品味。)

“咬”“骨粉”和“呻吟”这都是描写性、形象性很强的词语,再现了一幅人类屠戮大自然生命的图景。“咬”给人以视觉的感受,“骨粉”诉诸视觉,“呻吟”则诉诸听觉,都给人以痛苦和悲哀的感受。本来这几个词语不应当用于此情此景,但作者富于创造性,故意用这几个词语来描景写意,表达对伐树人的愤恨,所以它们在这种特殊的语境中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类似于这样表达愤恨的感情色彩的词语还有一些,如倒数第一段,“为了割下这颗生满虬须的大头颅”,“刽子手贴近它做了个陷阱”,“切断所有的动脉静脉”“更没有人知道几千条断根压在一层石子一层沥青又一层柏油下闷死”。

3.老树是通灵的,它预知被伐,将自己的灾祸先告诉体内的寄生虫。于是弱小而坚忍的民族,决定远征,一如当初它们远征而来。每一个黑斗士在离巢后,先在树干上绕行一周,表示了依依不舍。

(想像“依依不舍”的场面,说一说蚂蚁和大树互相倾诉了什么,作者为什么要描写这种特异现象。)

蚂蚁和大树互相倾诉了什么,可以由学生自己去自由想像,并鼓励富有创造性的想像。至于作者为什么描写这种特异现象,可以参看课文说明中问题研究的“如何理解‘蚂蚁国’里的事情”。

三、大地上最悦目的颜色是绿色,大地上站立的最大的生命群体是森林,但是在今天,许多地方的绿色正逐渐被吞噬……假如你是一棵树,耳闻目睹自己的“兄弟姐妹”不断地倒下,你面对人类,有什么话要说?

设计此题,意在结合课文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这是一道语文练习题,但又超出语文的范畴,而上升到大语文教育的层面。回答这道题,可以紧扣课文,也可以抛开课文,畅谈个人感想。此题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表现在:一、题目是从课文生发开来的,答案的范围应当涉及课文又要超越课文;二、答题须借助联想和想像,意在培养学生这方面的思维,这种思维训练既属于语文的又是一般性的思维训练;三、回答时应该充满感情,不要光是追求思考的准确和语言的无误。

教学建议

一、充分挖掘课文各方面的资源。本文是台湾散文的名作,曾得到散文界许多专家的好评,具有丰富深刻的思想性和较高的艺术性,值得认真揣摩品味。本课的教学,应充分挖掘课文的各方面的资源,也就是说既要把课文当做语文材料来学习,又要把它当作认识自然、透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教科书来学习。其中有多种价值,如思想价值、情感价值、审美价值、文学艺术价值、语言文字价值……都值得认真学习和运用发挥。

二、朗读时注意把握感情分寸。本文思想深刻,感情不太张露,所以朗读时感情不宜过于强烈、奔放,但要深沉,有力度,有余味。

三、回答“研讨与练习”的第三题,最好让学生有所准备,即先有所思考,而不是现场即兴发言,现想现说。可以准备一些发言材料,对当今人与自然关系的新观念作一些了解(如果了解有困难,可以由老师提示);也可以准备一些数据,展示环境变化的历史和现状。如果有可能,不妨举办一次主题班会或研讨会,或结合综合性学习来进行。

有关资料

一、作者简介

王鼎钧,台湾散文家。山东临沂人,1927年生。14岁开始写诗,16岁写成《评红豆诗人的诗》。

从1951年起,开始从事广播剧创作,同时为各报撰写杂文专栏,并从事舞台剧和小说创作。同时也开始撰写探讨小说技巧的理论文章。

抵台初,从事文学创作,1953年至1954年间,在台湾“文艺协会”主办之“小说研究班”,从事小说创作之研究,并开始从事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之工作。

从1950年开始,在台湾广播公司管理资料,后来担任编审和节目的制作,直至1975年退休。除此之外,他曾于1963年至1966年,担任《联合报》“人间”副刊主编,并担任过幼狮公司期刊部的总编辑。后任美国新泽西州西东大学高级研究员,担任编写美国儿童阅读中文之教材。

王鼎钧的创作内容很广,有短篇小说、长篇小说、散文、随笔、杂文、小品、电视剧、影评、小说批评等等。他的主要小说诗歌文学作品有散文《人生三书》(《开放的人生》、《人生试金石》、《我们现代人》,大林出版社)、《人生观察》(1965年1月,文星书店)、《长短调》(1965年9月,文星书店)、《世事与棋》(1969年10月,惊声文物公司)、《情人眼》(1970年12月,大林书店)、《碎玻璃》(九歌出版社)、《灵感》(九歌出版社),小说《单身汉的体温》(1970年3月,大林出版社)、《透视》(大江出版社)、《王鼎钧自选集》(1975年,黎明文化事业公司)、《钟》(1980年,尔雅出版社)。

(选自《台湾当代文学》,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二、《那树》赏析(孟庆鹏)

本文通篇用拟人化的手法,给人以沉重的悲剧感,是这篇小说诗歌文学作品较成功的特点。这悲剧感正是作者通过“立在那条路边上已经很久很久”的老树的最后遭遇,象征性地向人们表达了一种强烈的现代意识:现代科学的高度发展,那使人与自然距离愈来愈远的科学技术,正在以科学技术自身发展的同步速度,剥离着人类生活的最后一层诗意。尽管有些人把这种遗憾当做守旧,闭塞甚至愚昧去嘲弄,但是,也只有现代人在不断开拓的同时,才会用各种方式表达着自己的这种困惑和不安。专题和定向的调查纪实文字确有震撼人心的效果,但同时也会因为,那毕竟不是发生在每一个人身边的事,而会多少表现出迟钝或懈怠。这篇散文,选择一个就在人们身边,在通衢一侧的角度,向人们展示了作者的焦虑和不安。笔法细腻朴实,感情沉滞凝重。

拟人化的笔法由远及近,从自然的生存到有情的生命,从生动的描摹到刻意的比拟,最后赋予“那树”以真实的性灵,让真实的性灵敲击着读者的感知:“啊,啊,树是没有脚的。树是世袭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者”,“绿在这里,绿着生,绿着死,死复绿”。难道不是只有生命的绿,才赋予了人类生存的天地吗?它不但赋予人生存,更赋予人美好:“千掌千指托住阳光”,在酷暑中洒下一片浓阴;“于是鸟来了”,才带来了孩子们的欢乐;“于是情侣止步”,在树的荫庇下生长着自己的爱恋;即使“被一重又一重死鱼般的灰白色包围”,它也默默地站在那里,“让下车的人好在树下从容撑伞”;它也只默默地“一厘米一厘米”地生长自己。在这“别的东西延伸得更快”的时代,它还在“冒死掩覆已失去的土地,作徒劳无用的贡献,在星空下仰望上帝”。

这几组从不同视角描摹“那树”的文字,细腻朴实,侧重用比喻、借喻的方式,写出老树默默的生命之绿,它的自然生存给人们带来的福荫。如果造化有知,它将会怎样向人们诉说呢?

但是,“树没有说什么,上帝也没有”,人类却宣布“那树要偿命”了!文章从这里完全进入了直接的拟人化描写。细腻的笔触则显现了感情的沉滞,使“那树”的死亡形象十分凝重:“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造化之神在沉默中蕴含着悲愤,一切都陷入了沉重的悲剧气氛:“星临万户,天象庄严”,“老树叹气,一声又一声”。作者的笔在谴责之中,带有一股辛辣,“一切预定,一切先有默契”,这辛辣中更暗喻着特有的社会丑恶。尤其那清道妇的叙说,形成了一笔生动的寓言式的描述,赋予“那树”以真实的性灵:“昨天早晨树还在”,“住在树干里的蚂蚁大搬家”,“老树是通灵的,它预知被伐,将自己的灾祸先告诉体内的寄生虫”,于是,“每一个黑斗士在离巢后”,都“表示了依依不舍”。终于在那个“月黑杀人夜”,“通灵”的树完结了自己最后的悲剧。这个很难说不是真实的寓言,更充溢着作者的同情和哀婉,也强化了拟人的修辞效果。

人们一向歌颂着大自然的赐予是无私的奉献,从来没想到过这是人类无意识的掩盖了对大自然的掠夺。散文中,写那在强光下挥动的利斧和十字镐映在“路面上”“窗帘上”的巨大阴影,不正象征着灾难的魔影吗?人们在城市中挤走了最古老也最长久的最后一簇绿阴,那依靠生命之绿才得繁衍的性灵,离灾难还远吗?

(选自《中国散文鉴赏文库·当代卷》,百花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三、谈王鼎钧的散文(楼肇明)

由于散文文体是一种特殊的品类,有广义和狭义之区分,它的变革往往并不局限在纯粹的职业的散文圈子内。如果说,陈之藩开辟了一片散文新思维的空间,复兴这一文体作为思想载体的古典地位,而新的审美规范的建树和开拓,不得不让位给纯粹的文艺家去完成。人们熟悉作为散文革新家的余光中的名字,而另一位也许艺术成就更大、境界更为深沉博大的旅美华文散文家王鼎钧,则是为大陆读者所知不多和相当陌生的了。余、王二氏均属创造了散文阳刚之美的作家。倘若我们能平心静气地如同审视中华古典散文的传统那样审视现代散文的传统,那么,现代散文作家中究竟有几位能像庄子、韩愈、苏东坡那样,拥有泰山日出、雷霆万钧的阳刚气象?!台湾散文原本承袭了周作人一派,周氏又承袭晚明小品遗风。毕竟有一种衰败倾颓、夕阳归鸦的气象。是故,王鼎钧和余光中在散文文坛崛起,且不论其思想倾向上还有哪些毛病,他们两人那狂洋恣肆、突兀峥嵘的想像力和排山倒海、阅兵方阵般驾驭文字的能力,将散文的阳刚之美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是没有理由加以拒绝的。余、王二氏,艺术风格和心理气质上存在差异,余为雄健豪放,王则沉郁顿挫;余将更多的注意力投注在情感内涵及表达方式上,王则更为关注民族审美心理、文体体式之变异,及散文容量空间的拓展上。但他们两人可谓珠联璧合,共同为完成对现代散文传统的革新,奠定了坚实稳固的基石。

粗略地讲,王鼎钧在散文审美变革中的贡献有三。其一,对人的研究,特别是从审美角度,把人放在历史风云激荡的漩涡里加以表现,可谓是王鼎钧贯串自己一生全部创作的主线。他紧紧抓住人的两大系统:生物层次和社会层次的交汇渗透,人作为灵与肉,精神与欲望的双重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互为依存,互为制约的。他从中剥离、并有声有色地描绘了美与丑、悲与喜错综复杂的图画。在他的笔下,我们可以看到人的“欲望”的双重性,它一方面是发展社会物质文明的驱动力,另一方面“欲壑难填”又造成无可估量的破坏;它既是人性的一部分,又是导致人性堕落的罪因。不仅《欲》《网中》这一类篇章让我们领悟到作家的深邃哲思和良苦用心,在《那树》《青纱帐》中,也同样能看到这一思想在不同侧面上的延伸和阐发。前者写象征物质文明进步的城市的扩展,人和事却事与愿违地破坏践踏了自己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后者虽然写抗日战争年代的故事,但它的核心基础,仍然是欲望的善恶二重性,但在艺术揭示中,则戒拒了任何一种政治的或道德的说教,也有效地规避了以往思维中那种二值判断的习惯,而于复杂中求真、求善、求美。其二,从美感思维的形态上看,王鼎钧对传统中单向度的“乐感文化”,持重新评估与自觉批判的态度。他笔下的人物、事件乃至情愫抒发,无不具有一种拂逆传统欣赏心理的悲剧美,带有双重苦难的性质(时代苦难和承袭传统文化心理堕力而带来的苦难)。美不是苦难和因袭的重担,而是在这种重压下被扭曲却不能被摧毁、被泯灭的人性。他笔下的悲剧,终是与惩罚和毁灭的主题,美丑为邻的主题相绾结。但这种惩罚毁灭的主宰者不是西方文学里至高无上的神。他也不曾从邪恶和废墟中去发掘令人战栗的美。王鼎钧说:由于“时代把我折叠了很久,我挣扎着打开”,因此他要从历史“水成岩的皱折里想见千百年的惊涛拍岸”,就“用异乡的眼,故乡的心”来审视和表现一切。“用异乡的眼”来审视“故乡的心”,对于作为“故乡的心”的民族文化性格,对于中国现代散文“内文本”的迁徙、变异,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其三,举凡散文这一包孕极广的体裁的各类体式,杂文、小品、叙事散文、抒情散文、散文诗,王鼎钧无一不能,都有开创性的建树。在文体上,结构与文调大开大阖,快速、锐利、错落,时而空灵,时而平实,时而拙朴古雅,时而诙谐俚俗,融悲怆和幽默,繁华与恬淡为一炉。他将小说中的人物情节结构引进叙事散文中来;用音乐家谱写“交响诗”和“四重奏”结构乐章的办法组织长篇抒情散文;为了扩大散文以小见大的容量,他将一般的寓意象征,改造和廓大成世界本体的象征,换句话说,他笔下的意象和象征,每每有一种哲学上本体论的味道。在想像的方式上,他还在拉美魔幻现实主义输入以前,就不时采用超现实主义手法,抒情中常常错杂进奇警的幻觉和错觉,其寓言体小品中,局部和细部是写意的,整体和全局上又每每是写实的。这种写意和写实的交融,是他开发了潜意识深度世界奇幻宝藏的一大收获。

(选自《王鼎钧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版,本文是书的序言)

篇6:董鼎山简介

董鼎山

姓名:董鼎山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22年

籍贯:浙江宁波

董鼎山,1922年出生于宁波,在上海复旦附中读书时即开始为柯灵所编刊物撰稿。1945年毕业于圣约翰大学英文系,在新闻界任职二年。1947年赴美,先后在密苏里大学与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攻读,曾任报刊编辑、纽约市立大学教授,1989年退休。著书有《纽约客书林漫步》、《西窗漫记》等多种,中英文小说诗歌文学作品散见于中美报刊。国际笔会纽约华文作家笔会会长。

篇7:董鼎山简介

董鼎山.美国文学的“大使”

他在《读书》杂志开辟的“纽约通讯”栏目曾是许多读者阅读的首选;在《博览群书》杂志上的“纽约传真”专栏同样也受读者青睐。国内友人和读者因而送他一个“头衔”:美国文学的“大使”。

从1978年起,董鼎山开始通过《读书》杂志向中国读者介绍当代美国文学,为正欲冲破禁锢的中国思想界和文学界推开了一扇“西风窗”。以后,他又应《博览群书》杂志之邀,在这本杂志上开了个专栏,一期期地撰写“纽约传真”。转瞬二十余年过去,他一直以独特的视角、泼辣的文笔在这两块园地上耕耘,他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集也以平均两年一册的速度出版。

董鼎山在中国成为知名作家,其实是重现昔日辉煌。早在40年代初的上海,他就以“令狐彗”的笔名出版过短篇小说集《幻想的土地》并获得赞誉。他1922年出生在浙江宁波,后到上海读书,14岁时曾在家乡宁波《时事公报》副刊上发表《论战时宁波中等教育》,轰动一时,17岁起给柯灵主编的《文汇报》文艺副刊投稿。1945年从上海圣约翰大学英国文学系毕业后,他考入《申报》当实习记者,采写外交、政治新闻,后到《东南日报》作地方新闻编辑,同时为一些刊物撰写小说、散文,开始在文坛上小有名气。

1947年,他到美国留学,先后获密苏里大学新闻学硕士学位和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硕士学位,在纽约《联合日报》主持过国际新闻版,受聘于纽约市立大学图书馆任资料部主任,成为英美文学兼亚洲部分的资料专家和资深教授。原打算去美国两年后就回国,谁知风云变幻,一别祖国就是31年。直到1978年才有机会回国探亲。在美国,他娶了瑞典籍的妻子,有了一个女儿。

在美国的50余年,董鼎山一直是上班族,没有专事笔耕,但这无妨他硕果累累的蓄积。他不仅用中、英文双语进行写作,而且他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题材之广,发表刊物之多,海内外影响之大,在当前美籍华裔作家中都是少见的。

早期的二、三十年,作为对美国主流社会的参与,他主要以英文写作,为《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美联社特写》、《星期六评论》、《图书馆月刊》以及《美中评论》、《新亚洲评论》等报刊写作书评时论文章。到了70年代末,中国大陆文化禁锢初现松动,一种把现代欧美文学思想输入中国文化界的使命感燃起他重新运用母语写作的热情。从1987年为《读书》杂志每月写一篇“纽约通讯”开始,他的介绍、论述、剖析现代当代欧美作家与小说诗歌文学作品的精彩文章在中国大陆的、港台的、美国加拿大的许多中文报刊杂志上出现。并在间先后结集出版了《天下真小》、《西窗漫记》、《书、人、事》、《留美三十年》、《西边拾叶》、《美国作家与小说诗歌文学作品》、《西窗拾叶》、《第三种读书》、《纽约文化扫描》、《董鼎山文集》(二册)、《自己的视角》、《纽约客闲话》、《美国梦的另一面》等书。

这些文章传递了大量欧美文学界、出版界的信息,以及他的睿智深刻的分析。他所具有的两种文化背景,使他在行文间有种耐人寻味的魅力,既有东方的细致缜密,又有西方富于幻想的浪漫气息。他以诚实、坦率、开朗的态度,检视与剖析文学小说诗歌文学作品中的特殊社会现象与人性表现,把他自己的所学所悟亲切而生动地讲述给别人听。他文如其人,热情真挚,天然去雕琢。

董鼎山的文章,不是高深的学术论文,也非绮丽的抒情散文,而是读书与思考的随笔漫话。这是他心无旁鹜地走了多年的一条独特道路,他忙碌采撷,日积月累,深层思考,融会贯通。如流水行云般一篇篇而出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绝非单是对欧美文学文坛作家小说诗歌文学作品的研究评述,而是以他的人生感受与文学体验,对中国文学欧美文学通盘吸收消化之后所酿造出来的他自己的蜜。它们充满个性特色,极具悟性见地,横溢智慧经验。它们的价值已卓然独立于他的论述对象之外。

定居美国50多年,董鼎山已是美国公民,但却又是一个真正的中国人,一个文化意识与感情归属上的中国人,是殷殷厚望于祖国故土早日富强统一的中国人。他始终让他那在美国出生的女儿认归中国是自己的祖国。从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开始,他每年都向中国驻加拿大使馆寄去一份签证申请。直到1978年,他突然收到中国驻美联络处主任黄镇的一封信,同意给他去中国的签证。他 “漫卷诗书喜欲狂”,赶忙携眷踏上回家之路。这次归国,他不仅探望了阔别已久的亲人,也和30年未通音讯的文坛老友恢复了联系。他后来所写的每月一篇的“纽约通讯”,就是老友冯亦代、陈翰伯等人这一次向他约的稿,当时,他们正在筹办《读书》杂志。

1978年之后,他又风尘仆仆多次回国探亲访友、写作、讲课。他的文章中就有一部分是写归国观感的。其中,有对祖国巨大变化的兴奋与欣慰,有对亲朋老友的真情怀念,也有对文艺界、新闻界乃至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的无情抨击。正如老友冯亦代所说,这后一点正说明了“他爱国之深使他忧国也切”,虽然“针砭时弊,说出这些肺腑之言对他是痛苦的,但是他不能缄默。”

直言不讳地说出自己独立的思索与见解,正是他做人的美德和文章的魅力所在。这一特点也体现在他介绍美国文坛情况的文章中。他在评介多彩纷呈的美国文学现象、作家小说诗歌文学作品的同时,也揭露了一些不为外人所知的内情。从中,读者看到了一位刚正不阿、疾恶如仇的董鼎山。

如今年近八旬的董鼎山,无论体态还是精神,犹如年轻人一样健旺活泼。作为国际笔会会员、纽约文艺协会理事、美中人民友好协会会员,他从未停止读书、思考、写作以及促进国际文化交流的活动,他仍然是一名活跃的文化使者。

篇8:陈化成简介

陈化成

陈化成 (1776~1842)

鸦片战争中抗英名将。字莲峰。福建同安人。出身行伍,历任把总、参将、副将、总兵等职。道光十年(1830),升任福建水师提督,驻守厦门。十九年十月率师船在梅林洋面(今福建泉州附近)驱逐骚扰闽海的三艘英国军舰。不久,调任江南水师提督。任上积极筹备吴淞防务,修台铸炮,沿海塘筑土堡二十六处。为增强江南水师的战斗力,以所带福建亲兵对其严加训练。二十二年四月,英国侵略军攻陷乍浦,江苏大震。陈化成率军驻守吴淞西炮台,与东炮台、小沙背形成犄角之势。

6月,英舰队进逼吴淞口,6月,英舰队进逼吴淞口,两江总督牛鉴以敌众我寡主张缓师避敌,遭到陈化成坚决反对。 6月 16日,英舰向吴淞大举进攻,陈化成麾旗发炮,重创英舰多艘。后因牛鉴逃遁,部分军心动摇,英军占领小沙背和东炮台,集中兵力进攻西炮台。陈化成率部坚持抵抗,数次拒绝接受牛鉴要他撤兵的命令。由于孤军无援,守台官兵纷纷战死,陈化成亦中弹负伤,但仍亲燃大炮,最后因伤势过重,壮烈殉国。

篇9:陈邦彦简介

陈邦彦简介

陈邦彦,字会份,顺德龙山人。其父韶音举家迁居大良,以教馆为业。邦彦曾在大良北郊锦岩山下设馆授徒,故号岩野,时人称“岩野先生”。

邦彦精研《周易》、《毛诗》和经世致用之学,在治学授徒之余,密切关注国家大事,对府、县的大事,每能提出切当的建议。地方政府官员遇有政事不决,常常征询他的意见。邦彦满腹经纶,于科场上并不得志,多次应考均未能中举。人们深为之不平,而他却不以为意。

崇祯十七年(1644),清兵入关,定鼎中原。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建立弘光小朝廷。国难当头,邦彦五内俱焚,疾呼:“此时不思报国者,非丈夫也!”随即结束讲学,针对时局,精心撰写了数万言的《中兴政要》,具体开列了32条抗敌救国方略,踌躇满志地只身赴南京进呈弘光帝。弘光元年(1645)秋初,邦彦告别家人北上时,写下了意气豪迈,笔墨酣畅飞动的赋别之作《舟发珠江承诸子携酒饯送次韵赋别》:扬伐鼓发江干,变徵声高七月寒。夜渡可能知大漠?日边何处是长安!杯因惜别兼贤圣,策为忧时杂管韩。燕石自惭仍跃冶,归来休笑旧儒冠。殊料,被投机分子马土英、阉党余孽阮大铖等人力主拥戴登基的朱由崧,本来就是个贪财、好色、汹酒而名声不好之人,整个朝廷被奸佞小人弄得一团漆黑,民间怨声载道,他却坐拥醇酒美人而醉生梦死,哪有一丝一毫整顿朝纲、积聚力量、北伐收复国土的雄心壮志?似这样昏庸的皇帝,又如何能看得上什么“中兴”?可怜,陈邦彦殚思竭虑撰成的《中兴政要》被弘光帝轻蔑的一句\“褐衣徒步一迂儒\”而被弃如秕草。而弘光朝也就注定了是一个短命的王朝。

弘光朝覆亡后,唐王朱聿键被一批文臣武将拥戴建立隆武朝并访求贤能,组织抗战。读了陈邦彦的《中兴政要》之后,隆武帝备加赞赏,并破格封之为监纪推官。稍后,陈邦彦参加广东乡试,中第七名举人。

翌年,陈邦彦升兵部职方司主事,监粤兵入江西,协助苏观生防守北线。清兵压境,猛攻赣州,苏观生按兵不动,逡巡观望,陈邦彦虽一再请战而未获批准。赣州失守后,清军大举入闽,攻下福州。隆武朝的武将郑芝龙公开投敌,隆武帝被俘遇害,隆武朝也步了弘光朝的后尘。此时,苏观生急于回广州拥立新主,置邦彦的凭借五岭和韩江天险,抵挡北、东两面来敌,以保住广东,建立巩固的根据地的建议于不顾,下令全军撤防。邦彦要苏观生火速率主力取道惠州和潮州,救援尚在苦撑的泉(州)、漳(州)前线守军,并请求自领一军扼守南安,抵抗北路清军的请求也未被采纳,只好一同南撤。

隆武朝灭亡后,桂王朱由榔被拥戴在肇庆即位,建元永历。一个月后,隆武帝的胞帝朱聿从福建逃来广州,被苏观生等人拥立为绍武帝。于是,肇庆、广州咫尺之间,两个小朝廷为争正统而同室操戈,在三水展开了一场内战,暂时获胜的绍武帝还未高兴过来,就被攻入广州的清军杀了,绍武朝短短40天的历史也画上了句号。

且说永历帝闻清军攻入广州,就不顾一切地亡命。1647年,清将李成栋攻陷肇庆,深入广西腹地追赶永历君臣。陈邦彦化名到高明招募义军、并冒险到甘竹滩说服两千多绿林豪强归顺。期间,邦彦来到新会崖门,凭\“宋末三忠\”殉国之地,慷慨赋诗《崖门吊古》:往事苍茫不可寻,东风吹雨昼阴阴。精云拟共湘波怨,遗恨长留越客吟。赖是圣明回汉甸,只今邦计仗南琛。春陵佳气中兴日,借取当年义士心。诗作中忧愤国事而表明了自己的气节并对斗争胜利充满信心。之后,邦彦派门生马应房与之合兵收复顺德。接着他又相继串连东莞张家玉,南海陈子壮,顺德胡靖、梁斌,新兴梁信灼,新会黄公辅、何世熊,恩平王兴,阳江莫廷兰,东安(今云浮)何仕璋举义,合力牵制清军。李成栋被迫放弃追击永历帝,回师东下。邦彦得报,派马应房等率水军到顺德黄连乡北拦江截击,奈何寡不敌众,败于敌手。邦彦又趁李成栋进攻张家玉部之机,会同高明麦而炫、欧怀昊一举攻下江门。视邦彦为心腹大患的巡抚佟养甲,用卑劣手段动持邦彦妾何氏和幼子和尹、虞尹来要挟邦彦归降。邦彦在招降书上凛然批复:“妾辱之,子杀之,身为忠臣义不顾妻子!”结果,何氏与两幼子惨被杀害。

以后,邦彦与陈子壮合兵攻打广州。不料陈子壮提前两天行动,加上举措失当,造成失利。后陈子壮正要退兵,邦彦赶到,告之李成栋打败张家玉,现正回兵救城,我已布下伏兵,请到时合力夹击。可惜陈子壮再度失误,没有传令部下准备。到敌浮江而来,邦彦挥兵纵火烧毁敌船数十艘。李成栋仓皇败退,邦彦顺流猛追,迫近子壮军营。子壮部下误以为敌,阵脚大乱,反被敌军击溃。邦彦孤掌难鸣,无奈也只好退却。一场大胜仗就此毁于一旦。

邦彦起兵以来,军务在身,日仅一餐,夜则坐而假寝,与部下同患难,共劳苦,部队战斗力在诸义军中最强,还曾分兵救诸营之失败者。但奋战至此,已是精锐丧尽,外无援军,只有竭力苦撑。

撤离广州后,邦彦转攻三水,继而攻新会,香山,连战皆捷。后来,南明卫指挥佥事白常灿攻克清远,李成栋率军反扑,常灿邀邦彦合兵拒守。清军猛攻十日,仍未能得手。最后,他们偷偷挖地道到城下,用火药爆开城墙,蜂拥而入。惨烈的巷战中,邦彦次子馨尹死难,他本人亦肩中三刀,鲜血淋漓。悲愤之余,邦彦题诗一首:“无拳无勇,无饷无兵。联络山海,矢助中兴。天命不祐,祸患是婴。千秋而下,鉴此孤贞!”写毕,一头扎进池水中以图一死报国,谁料却被追兵拉起,他仰天大笑:“我就是陈兵科陈邦彦!”

邦彦被押到广州后,佟养甲派医生为他治伤,送上佳肴想劝降,可是邦彦笑而却之,他以文天祥为榜样,写了《狱中步文丞相韵》诗,谓\“泉路若逢文相国,不知双眼可谁青?\”在狱中绝食五日。佟养甲眼见劝降无望,于是下令将邦彦押往四牌楼(故址在今解放南路)杀害。临刑时,邦彦慷慨写下《狱中五日不食临命歌》而高歌:“天造兮多艰,臣之江也浒。书生漫谈兵,时哉不我与。我后兮何之?我躬兮独苦。崖山多忠魂,先后照千古!”歌罢,从容就义。

陈邦彦深具民族气节外,诗文也饮誉当时,有《雪声堂集》、《南上草》、《易韵数法》等遗世。他的诗无论思想性、艺术性都达到相当高度,与著名诗人黎遂球、邝露并称为“岭南三家”。他还工书法,在狱中时,吏员们爱他一笔好字,争着拿纸来狱中求字,邦彦来者不拒,挥洒自如。《岭南书风》说:“陈邦彦,号岩野……书法少见,今所陈列,或是真迹,有刚健之气”。

慢性心力衰竭中医研究论文

快乐烦恼800字小学四年级优秀作文

我的同学写人作文300字

四年级写人作文300字:我的同学

精彩的足球赛作文450字_五年级作文

唐宋诗词鉴赏

精彩的辩论赛作文600字

荔枝_作文

关于荔枝的作文200字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学设计

陈鼎祺简介
《陈鼎祺简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陈鼎祺简介(精选9篇)】相关文章:

采荔枝的作文2023-01-10

心得体会文章标题2022-04-30

《南州六月荔枝丹》优秀教案教学反思2022-05-23

《南州六月荔枝丹》的说课稿设计2022-08-08

元旦联欢晚会心得体会2023-04-25

带鼎的成语2023-06-23

南州六月荔枝丹 教案2022-06-11

记忆移植作文300字2022-04-30

数控实习报告小结2023-10-25

校庆十周年教师代表发言稿2023-08-31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