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建简介((集锦8篇))由网友“akarii”投稿提供,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常建简介,希望大家喜欢!
篇1:常建简介
风景这边独好——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馀钟馨音。
这是一首即兴写景、咏佛抒怀之作,诗歌借山林寺观清远深静的环境,抒写旷远淡泊的胸襟和追求山水林泉之乐的隐逸情怀,也不露痕迹地礼赞了禅院佛宇的圣洁光明。诗歌笔调古雅,描写省净,兴象深微,意境浑融,是盛唐山水诗中独具一格、传播万口的名篇。
首联总起全诗,点示了时间、环境和人物的去向,语言朴素、平易,画成清新、优美,诗句极易引发人们的联想。诗人清晨登破山,入古寺,旭日初升,普照山林,水汽蒸腾,山色空蒙,如烟似雾,如梦似幻,好一派溢彩流光、灿烂辉煌的美丽景致!诗人的欣悦陶醉之情溢于言表。“高林”一词,语义双关,一指劲健挺拔的茂林修竹,二是佛家称僧徒聚集的处所为“丛林”,此处“高林”兼有称颂禅院之意,在光照山林的景象中显露着礼赞佛宇之情。颔联写景,平中见奇,“幽处”生辉。诗人沿着竹林小径蜿蜒前行,只见浓荫蔽日,苍苔满地,于曲折幽深疑无路处,忽见花团锦簇禅院房。这样幽静美妙的环境,这样曲径通幽的行程,使诗人惊叹、陶醉。描绘小径的幽深曲折和花木的扶疏掩映,实际上暗示出禅院远离尘嚣、深藏不露的特点,也烘托出诗人对唱经礼佛生活的心向神往。我们几乎可以说,自从清晨登山,一路行来,对诗人来讲,是一个欣赏幽美风光的过程,也是一个发现禅佛的过程,人生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一个不断寻找、不断追求、不断发现的过程,也是一个让生命得到安顿,让灵魂找到归宿的过程。诗人把“禅房”安置在小径幽幽、花木成林的地方,与现实尘世保持一段距离,是不是在暗示人们寻找的过程就是一个艰辛而又美妙的过程呢?我看是有这种意味的。“竹径”句有的版本写作“曲径”,一字之异,情味不同。竹有修直挺拔、节节高升、中通外直、清阴不改的特点,隐喻这些修禅礼佛之人的品性高洁,情趣高雅,心志淡泊。苏东坡有言“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王维有诗“竹喧归綄女,莲动下渔舟”,都写到了清清翠竹,都含有隐喻颂扬之意,常诗若用“曲”在表现小径幽深的环境特点上似无不可,但却少了“竹”的那份脱俗,高雅。所以,我认为用“竹”为妙。
颈联和尾联在意念上紧承颔联,颔联写诗人的发现之美,追寻之乐,这两联则通过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有情有态的景物描写来渲染佛门禅理涤荡人心、怡神悦志的作用,在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的同时又把读者带进幽美绝世的佛门世界。诗人举目四望,只见艳阳高照,天地生辉,翠竹幽林沐浴在阳光灿烂之中熠熠生辉,眩人眼目;活泼小鸟欢飞在茂林修竹之间自由自在,惹人羡慕。禅房前面 是一池清澈见底的水潭,蓝天白云、茂林修竹倒映其间,给人以洁净空明、心旷神怡之感。“空人心”应对上句“悦鸟性”,点示如此空灵纯洁的世界的确可以涤除尘念,净化心灵;“悦鸟性”又暗示人只有象鸟一样,远离凡尘,回归自然,崇佛信道,才能保持本真,逍遥适世。颔联写山光物态,写小鸟欢飞,写潭影空明,无一不在形象地暗示禅味佛理感化人心,净化灵魂的奇妙作用。尾联两句以声衬静,营造一个万籁俱寂的境界。钟馨之音,远远超出了“晨钟暮鼓”的报时功能,而被赋予一些寓意深微的象征意义,这是来自佛门圣地的世外之音,这是引领人们进入纯净怡悦世界的奇妙佛音,这是回荡在人们心灵深处的天籁之音,悠扬而宏亮,深邃而超脱。显然,诗人欣赏这禅院与世隔绝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了自己遁世无闷的情怀,礼赞了佛门超拔脱俗的神秘境界。
盛唐山水诗大多歌咏隐逸情趣,多有一种优闲适意的情调,但常建这首诗不一样,在优游自得中写诗人的心灵感悟,于禅宗佛音中净化人的心灵,跟随诗人一路行来,我们除了欣赏幽美绝世的自然风光,也时时沉浸在神与物游、情与景会的心灵世界当中,也许,这才是常建苦心孤诣要告诉我们的“另一个世界”吧。
篇2:王常简介
王常
王常(?—36年),字颜卿,颍川舞阳(今河南禹县)人,东汉大将,“云台二十八将”之一。 王莽末年,王常为其弟报仇,杀人后逃到江夏。新莽天凤四年,荆州地区(辖今湖北、湖南两省及河南西南部、贵州东部和广西东北部、广东西北部各一部)连年发生严重饥荒,民众逃入山野沼泽挖掘荸荠为食。新市人王匡、王凤为饥民平理诤讼,排难解忧,深得饥民拥戴,被推举为首领,率众起义。随后,王常与马武、成丹等亦聚众响应。义军以绿林山(今湖北京山北大洪山)为根据地,故称绿林军,人数达数万人。 时绿林山一带瘟疫流行,为离开疫区,并避免同严尤军决战,绿林军遂乘赤眉军在成昌(今山东东平西)连挫莽军之机,分兵向外发展。由王常、成丹、张印等率领一路,向西南进入南郡(治江陵,今属湖北),称“下江兵”;王莽遣严尤、陈茂击破败王常部。王常与成丹、张印等收集了溃军撤到蒌溪,攻打了略钟、龙闲,声威复振。王常等又率军在上唐大败荆州牧战,转战到宜秋(今河南唐河东南),准备与主力会师,时下江兵有5000余人。 同时,舂陵、新市、平林三部于地皇三年(22年)十一月合兵,在长聚(今河南唐河境)、棘阳(今河南南阳市南)等地接连获胜,刘縯乘胜围攻宛城(今河南南阳市),被莽军甄阜、梁丘赐军击败,乃退保棘阳。莽军留辎重于蓝乡(今河南泌阳境),精兵10万南临池水(今河南泌阳境)。 三部军败,欲各自而去。刘縯闻王常的下江军在宜秋,当即与刘秀、李通到王常军营拜访,说:“愿见下江一贤将,议大事”(《后汉书·王常列传》)。成丹与张卬共推王常首领与其相见。刘縯对王常说出合兵之事,并晓以利害。王常大悟,说:“王莽篡弑,残虐天下,百姓思汉,故豪杰并起。今刘氏复兴,即真主也。诚思出身为用,辅成大功。”刘縯说:“如事成,岂敢独飨之哉”(《后汉书·王常列传》)!刘縯当即与王常深交而去。 王常回营后,将事说于成丹、张卬,二人恃下江军人多,都说:“大丈夫既起,当各自为主,何故受人制乎?”时王常心已归刘縯,对其部下晓以大义,说:“往者成、哀衰微无嗣,故王莽得承闲篡位。既有天下,而政令苛酷,积失百姓之心。民之讴吟思汉,非一日也,故使吾属因此得起。夫民所怨者,天所去也;民所思者,天所与也。举大事必当下顺民心,上合天意,功乃可成。若负强恃勇,触情恣欲,虽得天下,必复失之。以秦、项之埶,尚至夷覆,况今布衣相聚草泽?以此行之,灭亡之道也。今南阳诸刘举宗起兵,观其来议事者,皆有深计大虑,王公之才,与之并合,必成大功,此所以佑吾属也”(《后汉书·王常列传》)。 下江军诸将虽然屈强少识,但平素非常尊敬王常,都说:“无王将军,吾属几陷于不义。愿敬受教”(《后汉书·王常列传》)。王常当即率军与新市、平林军汇合,十二月,绿林军四部会合,诸部齐心同力,士气高涨。绿林军乘机夜袭蓝乡,击溃莽军10余万人,歼灭2万余人,斩杀其主将甄阜、梁丘赐。绿林军继而乘胜向西,在育阳(今河南新野北),击溃赶来增援的莽军严尤、陈茂部,斩首3000余级。严尤弃军而逃。义军大获全胜,俘获大批俘虏及辎重,队伍发展到10万余人。义军随即包围战略要地宛城。 此时,绿林军诸将商议建立政权,只有王常和南阳士大夫同意立刘縯为帝,而朱鲔、张卬等也不听王常相劝,推加入平林军的汉宗室刘玄为帝。刘玄称帝,建立政权,改元更始。王常被封为廷尉、大将军,封知命侯。 绿林军建立政权后,力量壮大,士气高涨,在以主力包围宛城准备西出武关(今陕西丹凤东南)图取关中(指函谷关以西地区)的同时,另由王凤、王常、刘秀等率2万人,乘莽军严尤、陈茂部滞留颍川之际,向北推进,牵制莽军南下。 三月,王凤等先后攻克昆阳(今河南叶县)、定陵(今河南郾城西北)、郾县(今河南郾城西南)等城。是时,王莽感到关中所受威胁严重,慌忙变更计划,将原先用于镇压赤眉军的莽军主力转用于南方,遣大司空王邑急至洛阳,会同王寻征发郡兵42万,号称百万,企图一举攻破宛城,歼灭绿林军。 五月,王邑军在颍川与严尤军会合,大军齐向宛城进发。王邑、王寻仗恃兵多势众,执意先破昆阳,再破围宛义军主力。遂使先行抵达昆阳之部,层层包围昆阳。义军由王凤、王常率八、九千人坚守昆阳,刘秀等率13骑乘夜突出城门,前往郾县、定陵调集援军。王邑等挥军多次进攻,均被守城义军击退。六月,刘秀率援军万余人赶到,先以千余人冲击王邑、王寻军,继率勇士3000迂回至昆阳城西,猛攻王邑军指挥部。王寻、王邑仍恃众逞强,命其他各营按兵毋动,只率万余人迎战。王寻迎战不利被迫杀。王凤、王常率城内义军适时出城夹击,莽军大乱。时遇大风雷雨,溃水(今叶县沙河)暴涨,莽军溺死数以万计,其余溃散。王邑只率数千人逃回洛阳。 更始二年(24年)二月,绿林军拥立的更始帝刘玄迁都长安,让王常行南阳太守事,专令赏罚,后封为邓王,食八县,赐姓刘氏。王常“性恭俭,遵法度,南方称之”(《后汉书·王常列传》)。 更始政权灭亡后,王常于建武二年(26年)夏奉旨带家人到洛阳请罪,光武帝见到王常后,非常高兴,对其说:“王廷尉良苦。每念往时,共更艰□,何日忘之。莫往莫来,岂违平生之言乎?”王常顿首谢到:“臣蒙大命,得以鞭策托身陛下。始遇宜秋,后会昆阳,幸赖灵武,辄成断金。更始不量愚臣,任以南州。赤眉之难,丧心失望,以为天下复失纲纪。闻陛下即位河北,心开目明,今得见阙庭,死无遗恨。”光武帝笑道:“吾与廷尉戏耳。吾见廷尉,不忧南方矣”(《后汉书·王常列传》)。 光武帝乃召公卿将军以下大会,对众臣说:“常以匹夫兴义兵,明于知天命,故更始封为知命侯。与吾相遇兵中,尤相厚善”(《后汉书·王常列传》)。光武帝特加赏赐,拜王常为左曹,封山桑侯。 后来光武帝在大会中指王常对众臣说:“此家率下江诸将辅翼汉室,心如金石,真忠臣也”(《后汉书·王常列传》)。同日,迁王常为汉忠将军,命其率军南击邓奉、董欣,诸将皆归王常管辖。后又命王常北击河闲、渔阳,平定当地。 建武五年(29年),王常攻克湖陵。又与光武帝会于任城,随光武帝攻击苏茂、庞萌。进攻下邳时,王常率部在城门与敌交战,一日数合,敌军逃入城,王常急追。时城上箭如雨下,光武帝率百余骑自城南高处瞭望,“常战力甚,驰遣中黄门诏使引还,贼遂降”(《后汉书·王常列传》)。 建武六年(30年)春,王常率军回师洛阳,光武帝令其夫人在舞阳相迎,回家上坟,以示荣庞。然后王常率军屯驻长安,以拒隗嚣。建武七年(31年),光武帝派使者持玺书拜王常为横野大将军。后王常在朝那击败隗嚣部将高峻;隗嚣遣部将过乌氏时,王常又在要害之处将其击破;转尔又击降羌人。建武九年(33年),王常攻破内黄义军。北北屯故安,以拒卢芳。 建武十二年(36年),王常在其驻扎的地方去世,谥节侯,其子王广嗣。
篇3:常新港简介
常新港
常新港 1957年出生。河南栾川人。著有小说集《独船》,中篇小说《梦之门》,长篇小说《青春的荒草地》等。
篇4:王建简介
王建
王建(847—918),许州舞阳(今属河南)人,字光图,五代十国时期前蜀的建立者。
王建年轻时是个无赖,以屠牛、盗驴、贩私盐为业,因排行第八,乡人称他为“贼王八”。唐朝末年投军,成为忠武军(镇许州,今许昌)的士兵,后逐渐升为队将。
黄巢攻破长安时,唐僖宗逃到蜀地。忠武军将鹿晏弘以8000兵马随杨复光镇压起义,击败黄巢后,杨复光把部众分为八都,每都1000人,王建和鹿晏弘都被任为都将。杨复光死后,鹿晏弘率这八都人马前往成都迎驾,沿途扩充兵力,进至兴元(今陕西汉中),赶走山南西道节度使(镇兴元)牛丛,自称留后,让王建等挂上属州刺史的头衔。唐僖宗得悉后即任鹿晏弘为山南西道节度使。不久,鹿晏弘与王建分道扬镳。鹿晏弘率部东向,王建则与韩建率3000人西奔唐僖宗所在的成都。唐僖宗非常高兴,重赏之后将这些人分为五都,由王建、韩建、晋晖、张造、李师泰统领,称之为“随驾五都”。观军容使、宦官田令孜把王建等五名将领全都收为义子。僖宗返回长安后,王建等都分别统领神策军,并且遥领刺史。
光启元年(885),与田令孜有矛盾的河中节度使(镇河中府,今山西永济西)王重荣进犯长安,僖宗出逃到凤翔(今属陕西),次年又辗转到兴元,一路上以王建为清道使。王建尽心竭力,保驾有功。而田令孜因这次事件与其有关,担心僖宗加罪,主动请求到成都出任他的同母弟、西川节度使(镇四川成都)陈敬瑄的监军。于是观军容使改由杨复恭担任,王建不受信任被外放为壁州(今通江)刺史。僖宗回长安后,杨复恭以亲信杨守亮镇守兴元以防王建。王建招兵扩军后攻取了阆州(今阆中)、利州(今广元),接近了西川地界。陈敬瑄担心他继续西进,田令孜说王建为其义子不难罗致麾下,就派人前去。王建得知非常高兴,把家属托给故交东川节度使(镇梓州,今三台)顾彦朗后率精兵赶赴成都。可是陈敬瑄反悔,派人在鹿头关(今德阳东北)阻止。王建大怒,攻破鹿头关,占领汉州(今广汉),顾彦朗也派兵相助,相继击败陈敬瑄的部将句惟立、山行章后,王建兵势更盛,开始进攻成都。唐昭宗即位后,派李洵为两川宣谕和协使,下诏令顾彦朗等罢兵,顾彦朗则要求朝廷另派大臣镇守蜀地,并且为王建请求旌节。昭宗表示同意,于文德元年(888)六月派宰韦昭度为西川节度使,同时将西川西部的邛(今邛崃)、蜀(今崇州)、黎(今汉源北)、雅(今雅安)四州划出另立永平军,任命王建为永平军节度使。
韦昭度入蜀,以王建为招讨牙内都指挥使。由于陈敬瑄拒绝调动,不让韦昭度接任,昭宗令顾彦朗等部征讨,可是久攻不下。王建又不愿受韦昭度约束,就以劝他回朝定中原为借口将其逼走。韦昭度刚一离开,王建就派兵扼守剑门(今剑阁北),切断了中原与东西两川地区的联系。
此后,王建首先逼降眉州(今眉山)的山行章,又经一个多月用兵,招降资(今资中)、简(今简阳西)、戎(今宜宾)、茂(今茂县)、嘉(今乐山)、邛等州,占有了成都周围的广大地区,于是急攻成都。田令孜被迫夜入王建军营,交出西川节度观察牌印,次日陈敬瑄开门迎降,王建入成都自称留后,报告朝廷。大顺二年(891)十月,唐朝廷任命王建为检校司徒、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管内观察处置、云南八国招抚等使。在此期间,他先后派人杀了陈敬瑄和田令孜。
在占有西川之后,王建开始把目光投向东川。由于与顾彦朗有姻亲关系,碍于情面没有立即下手。恰在这时顾彦朗病死,其弟顾彦晖代领其职,双方关系出现滑坡。凤翔的李茂贞乘机拉拢顾彦晖,结成同盟。于是王建出兵攻梓州,顾彦晖得到李茂贞出兵相助,王建只好撤军,从此与李茂贞交恶多年。
从乾宁二年(895)起,王建多次派王宗涤等攻打东川,直到乾宁四年十月才攻破梓州,顾彦晖自杀。唐廷便任王宗涤为东川节度使。这样,王建就控制东、西两川之地,兵力越来越壮大。
天复元年(901),朱温应崔胤之邀带兵进入长安,大杀宦官。韩全诲等把唐昭宗劫持到凤翔依靠李茂贞,朱温围攻长达一年多,李茂贞最终被迫求和。在此期间,王建曾遣使力劝李茂贞坚守拒和,答应派兵往援,其实则别有所图。他派王宗涤以迎驾为名北上进攻兴元,俘节度使李继业。镇守洋州(今陕西洋县)的武定节度使拓跋思敬以地归降。这样,王建又轻易地并有了山南西道。天复二年,荆南节度使(镇江陵府,今湖北荆沙)成汭死,山南东道节度使(镇襄州,今襄樊市)赵匡凝派其弟赵匡明攻占荆南,王建乘机攻下荆南西部的夔(今重庆奉节东)、施(今湖北恩施)、忠(今重庆忠县)、万(今重庆万县)等四州,进一步扩大了地盘。天复三年八月,唐廷封王建为蜀王,大大提高了他的政治地位。次年,唐迁都洛阳,改元天祐。由于当时信息不通,王建控制地区仍称天复年号。天复六年,他又攻取归州(今湖北秭归),控制了三峡咽喉要地。
天复七年,朱温灭唐建梁,派使者招谕,王建拒而不纳,且驰檄四方联合讨梁。各地藩镇知道王建不过是虚张声势,所以未予响应。这年九月,王建在成都即帝位,庙号高祖,史称前主;国号蜀,史称前蜀。次年,改年号为武成。
王建“为人多智诈,善待士”。他称帝时,除封诸子为王、以养子王宗佶为中书令外,所用多唐朝名臣后代。如以韦见素的孙子韦庄为左散骑常侍判中书门下事;以张浚之子张格为翰林学士等等。对待文士,他总是恩礼有加,很是谦恭。臣下有的认为礼遇太过,他说:“盖汝辈未之见也。昔吾在神策军时,主内门鱼钥,见唐朝诸帝待翰林学士,虽交友不若也。今我恩顾比当时才百分之一尔,何谓之过当耶!”
对于文士的意见,王建也比较重视而予以采纳。早在唐天祐元年(904),西川的将领们见李茂贞的势力日蹙,纷纷主张出兵攻取凤翔,王建征求当时任节度判官的冯涓的意见。冯涓说:“兵者凶器,残民耗财,不可穷也。今梁晋虎争,势不两立,若并而为一,举兵向蜀,虽诸葛亮复生,不能敌矣。凤翔蜀之藩蔽,不若与之和亲,结为婚姻。无事则务农训兵,保固疆埸,有事则觇其机事,观衅而动,可以万全。”王建认为这个策略稳妥,就与李茂贞修好,实行保境息民的政策。王建赋敛重,人都不敢直言。冯涓在向王建祝寿时献颂,“先美功德,后言生民之苦”。王建读后愧悟,赞扬说:“如君忠谏,功业何忧!”从此赋敛得到减轻。一次,王建登兴义楼,一个和尚挖出自已的一只眼睛献上,王建很感动,下令“饭僧万人以报之”。翰林学士张格谏上说:“小人无故自残,赦其罪已幸矣,不宜复崇奖以败风俗。”王建觉得有理,就撤销了成命。由于较能纳谏,所以前蜀建国前期政局较为稳定,百姓得以安居,具有一定实力,加之山川险固易守难攻,因此敢于与后梁互争高低。永平二年(后梁乾化二年,912)后梁遣使交聘,落款印文作:“大梁入蜀之印”,经张格解释,王建得知这是后梁拿他当“夷狄”加以蔑视。随后不久,朱温被杀,王建派使者前去吊唁,落款印文即作:“大蜀入梁之印”,以此作为回敬。
王建晚年多内宠,又重用宦官。由于原太子元膺在一场宫廷政变中被杀,改立其幼子宗衍为太子。光天元年(后梁贞明四年,918)王建病死,终年72岁。子王宗衍即位,改名衍,是为前蜀后主。
篇5:常建唐诗《塞下曲》
常建唐诗《塞下曲》
《塞下曲》
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
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
【前言】
《塞下曲四首》是唐代诗人常建所作七言绝句。常建的这首诗独辟蹊径,立足于民族和睦的高度,讴歌了化干戈为玉帛的和平友好的主题。由于唐玄宗晚年黩武政策,这首诗里却称颂和亲政策与弭兵理想,着力对团结友好的关系加以热情的赞颂,让明媚的春风驱散弥漫一时的滚滚狼烟,赋予边塞诗一种全新的意境。
【翻译】
乌孙来汉朝朝聘后,取消王号,对汉称臣。边远地方停息了战争,战争的烟尘消散了,到处充满日月的清辉。
【鉴赏】
边塞诗大多以词情慷慨、奇丽的边塞风光、豪情报国的忠贞或深沉的乡愁为特点。常建的这《塞下曲四首》却独辟蹊径。这里选择其中的第一首诗进行赏析。
这第一首诗既未渲染军威声势,也不慨叹时运,而是立足于民族和睦的高度,讴歌了化干戈为玉帛的和平友好的主题。自古以来中央朝廷与西域诸族的关系,就阴晴不定,时有弛张。诗人却着力对团结友好的关系加以热情的赞颂,让明媚的春风驱散弥漫一时的滚滚狼烟,赋予边塞诗一种全新的意境。
诗的头两句,是对西汉朝廷与乌孙民族友好交往的生动概括。“玉帛”,指朝觐时携带的礼品。《左传·哀公七年》有“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之谓。执玉帛上朝,是一种臣服和归顺的表示。“望”字下得笔重情深,乌孙使臣朝罢西归,而频频回望帝京长安,眷恋不忍离去,暗示恩重义浃,相结很深。“不称王”表明乌孙归顺,边境安定。乌孙是生活在伊犁河谷一带的游牧民族,为西域诸国中的大邦。据《汉书》记载,武帝以来朝廷待乌孙甚厚,双方往使不绝。武帝为了安抚西域,遏制匈奴,曾两次以宗女下嫁,订立和亲之盟。太初间(前104—前101),武帝立楚王刘戊的'孙女刘解忧为公主,下嫁乌孙,生了四男二女,儿孙们相继立为国君,长女也嫁为龟兹王后。自此,乌孙与汉朝长期保持着和平友好的关系,传为千古佳话。诗人首先以诗笔来讴歌这段历史,虽只寥寥数语,却以少括多,用笔之妙,识见之精,难能可贵。
一、二句平述史实,为全诗铺叙。三、四句顺势腾起,形成高潮。“天涯”上承“归去”,乌孙朝罢西归,马足车轮,邈焉万里,这辽阔无垠的空间,就隐隐从此二字中见出。“静”字下得尤为有力。玉门关外的茫茫大漠,曾经是烽烟不绝的兵家要塞,如今却充满和平宁静的气氛。这是把今日的和平与昔时的战乱作明暗交织的写法,于无字处寓有深意,是诗中之眼。诗的结句雄健入神,情绪尢为昂扬。诗人用彩笔绘出一幅辉煌画卷:战争的阴霾消散净尽,日月的光华照彻寰宇。这种理想境界,体现了各族人民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崇高理想,是响彻入云的和平的颂歌。“兵气”,用语字新意炼。不但扣紧“销”字,直贯句末,且与“静处”切合,将上文缴足。环环相扣,沈德潜诩为“句亦吐光”,可谓当之无愧。
常建的诗作,大多写于开元、天宝年间。他在这首诗里如此称颂和亲政策与弭兵理想,当是有感于唐玄宗晚年黩武政策而发的。
篇6:封常清简介
封常清
封常清(?—756.1.24),蒲州猗氏人(今山西猗氏县南二十里),唐朝名将。
封常清本为蒲州猗氏人,但外祖父因犯罪被流放到安西(治龟兹,今新疆库车)充军,担任胡城(今哈萨克斯坦奇姆肯特东)南门的守军。封常清少年时便外祖父生活在一起。外祖父颇读诗书,常在城门楼上教他读书。在外祖父的指导下,封常清“多所历览”①。外祖父死后,封常清无所依靠,从此过著清贫的生活。
封常清年过三十后,仍然默默无闻,便投到安西四镇节度使夫蒙灵察的门下。当时将军高仙芝为都知兵马使,颇有才能,每次出军时,身边的随从就有三十多人,而且衣服鲜明。封常清也想成为高仙芝的随从,便慷慨激昂向高仙芝投书一封,毛遂自荐。但封常清的形象却非常差,不但身材细瘦,而且还斜眼、脚短跛足。高仙芝见到封常清后,嫌他相貌丑陋,不愿接受。第一天失败后,封常清没有恢心,于第二天再次投书。高仙芝只好推辞道:“吾奏傔已足,何烦复来!”封常清听后大怒,说道:“常清慕公高义,愿事鞭辔,所以无媒而前,何见拒之深乎?公若方圆取人,则士大夫所望;若以貌取人,恐失之子羽矣!”尽管如此,高仙芝还是没收留他。从此,封常清就早晚不离高府之门,等他出入,如此数十日。高仙芝迫不得已,只好让封常清“补为傔”。
天宝初年②,达奚诸部叛乱,从黑山以北,直到碎叶城(又称素叶城、索虏城,在今俄罗斯伏龙芝市北楚河南岸楚伊斯阔叶附近,一说在今俄罗斯托克马克附近),唐玄宗 诏令夫蒙灵察前去平叛。夫蒙灵察派高仙芝率精骑自副城向北,直至绫岭下邀击叛军。达奚部因行军劳顿,人马皆疲,尽为唐军所杀。封常清在帐中私下写好捷报,捷书中详细地陈述了他们如何“次舍井泉,遇贼形势,克获谋略”。高仙芝想说的,封常清都周到地替他讲了,“仙芝大骇异之”。回军后,夫蒙灵察设宴犒劳。此时,高仙芝已让封常清“去奴袜带刀见”。判官刘眺、独孤峻等争问:“前者捷书,谁之所作?副大使幕下何得有如此人。”高仙芝答道:“即仙芝傔人封常清也。”众人闻后皆惊,便求仙芝请封常清入坐,并互相谈话,谈得很投机,好像旧相识似的。从此,封常清遂知名。以破达奚之功,授叠州(治合川,今甘肃迭部)地下戍主,仍为判官。此后以军功累授镇将、果毅、折冲。
天宝六年(747年),封常清随高仙芝击败了依附吐蕃的小勃律国(在今克什米尔西北部)。十二月,高仙芝取代夫蒙灵察出任安西四镇节度使。封常清因从战有功,高仙芝便奏他为庆王府录事参军,充节度判官,赐紫金鱼袋。不久,又加朝散大夫,专门负责四镇的仓库、屯田、甲仗、支度、营田等事宜。以后高仙芝每次出征,常令封常清为留后使。
封常清有才学,办事果断,而且治军极严。封常清任留后使时,高仙芝乳母之子郑德诠已为郎将,乳母也住在内宅,高仙芝对郑德诠更是视如兄弟,家皆委任于他,所以郑德诠在军中的威望很高。封常清每次办回来,诸将都前去拜见,唯独郑德诠傲漫无礼,瞧不起封常清,有一次甚至骑马从常清身旁走过。封常清到了使院,派人把郑德诠召来,每经过一道门,就让人把门关住,见面后,封常清起来对郑德诠说道:“常清起自细微,预中丞兵马使傔,中丞再不纳,郎将岂不知乎?今中丞过听,以常清为留后使,郎将何得无礼,对中使相凌!”并喝斥他道:“郎将须暂死以肃军容。”于是将郑德诠杖打六十,然后又将郑德诠脸朝下拖出。高仙芝的母亲和乳母闻讯后,在门外号啕大哭,想要救郑德诠,但已来不及了。她们又把情况告诉了高仙芝,高仙芝看后,吃惊地说:“已死矣!”等见到封常清时,高仙芝因封常清执法公正,便不再提起这件事,而封常清也不谢罪。此后,封常清又先后处死了两员有罪的大将,从此“军中莫不股栗”③。
天宝十年(751年),高仙芝任河西节度使(治凉州,今甘肃武威),封常清仍为其判官。王正见为安西节度使后,奏封常清为安西四镇支度营田副使、行军司马。天宝十 一年(752年),王正见死,十二月二十五日,唐玄宗任命封常清为安西副大都护,摄御史中丞,持节充安西四镇节度、经略、支度、营田副大使,知节度事。
天宝十二年(753年),封常清率军进攻大勃律国(今克什米尔巴勒提斯坦)。进至菩萨劳城(今克什米尔中部一带)时,唐先头部队屡次获胜,封常清欲挥军乘胜追击,这时斥侯府果毅段秀实进谏,认为:“贼兵羸,饵我也,请备左右,搜其山林。”④封常清采纳其建议,派兵搜索,果然发现伏兵,唐军大败其众。大勃律此战失利后,被迫归降,封常清率军凯旋而归。
天宝十三年(754年),封常清入朝,唐玄封他为御史大夫,授一子为五品官,赐第一区,去世的父母也获赠封爵。四月,北庭都护程千里入朝任职。唐玄封遂于二十八日任命程千里为右金吾大将军,同时任命封常清暂时代理北庭都护、伊西节度使。常清生性勤俭,又能吃耐劳苦,出门时私马不过一两匹,并且赏罚严明。
同年,著名的边塞诗人岑参充任封常清的判官。这是岑参第二次出塞,由于第一次出塞不得志,所以这次报国立功之情更切,而他的很多边塞诗名作大多成于此时,其中有许多诗都是歌颂封常清的,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等诗作,已成为边塞诗的经典之作。
天宝十四年(755年),封常清再次入朝。十一月十六日,封常清在华清宫拜见玄宗。唐玄宗李隆基即位之初,励精图治,国家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但到天宝年间,在一派歌舞升平声中,他开始踌躇满志,不愿过问政事,委政于李林甫、杨国忠等奸佞之人,一味纵情享乐,政治日趋腐化。当时为抗击突厥、吐蕃、契丹等的进犯,在边地设置节度使,屯戍重兵。十一月初九,身兼范阳(治幽州,今北京城西南)、平卢(治营州,今辽宁朝阳市)、河东(治今山西太原)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反唐,率领15万大军,号称20万,长驱南下,向唐朝的两京洛阳、长安杀来。由于中原已多年没有战事,军队大部驻屯边境,很多郡县无兵可用,毫无应变准备。地方官吏闻叛军将至,或弃城逃跑,或开门出迎。安军长驱南下,几乎没有遭到什么抵抗,很快占领了黄河以北大部分地区。安禄山叛乱的消息初到长安,唐玄宗还当是谣言。直到十一月十五日,确知安禄山已向南进军时,才惊恐失色。
此时朝中不但无兵可派,更无良将可遣,只有回朝的封常清是唯一的人选。唐玄宗便把封常清当成了救兵的稻草,问他该如何退敌。封常清见朝中惶恐异常,为了安慰玄宗,便说:“禄山领凶徒十万,径犯中原,太平斯久,人不知战。然事有逆顺,势有奇变,臣请走马赴东京,开府库,募骁勇,挑马棰渡河,计日取逆胡之首悬于阙下。”玄宗听后大喜,于次日即任命封常清为为范阳、平卢节度使,赶赴洛阳,开府库,招募新兵,准备迎击安军。封常清的一番话虽有夸大其辞的成份,但是却对稳定朝中的情绪起了关键作用,唐廷也因此得以有条不紊地调兵遣将,开始了长达八年的平叛战争。
十七日,封常清到职后,立即动身到东都(即洛阳),募兵抵挡安军。封常清日夜兼程赶到洛阳,10日之内,便招募新兵6万人。但所募兵勇,都是市井百姓,未经任何训练,所以战斗力很弱。随后封常清又下令拆毁洛阳北边黄河之上的河阳桥(在今河南孟州西南),以阻止叛军从北面进攻洛阳,然后进军虎牢(今河南荣阳汜水镇西)。十二月初二,叛军渡过了黄河。平原太守颜真卿早在安禄山叛乱发动之前,就已看出他图谋不轨,并做好了战备工作。安禄山认为颜真卿不过是一介书生,没有注意他。等到安禄山起兵谋反,就发公文让颜真卿率领平原和博平二郡的7000兵守卫黄河渡口,颜真卿即派平原司兵李平从小路去报告朝廷。封常清看过书信后,立即写信给颜真卿,令其坚守。并传檄文数十函与之,颜真卿见信后,立即以分晓诸郡,不久便起后正式起兵讨伐安禄山。
十二月初六,叛军攻克陈留(今河南开封),新任河南节度使张介然被俘,为安禄山杀害;初八,叛军攻陷荥阳(今河南荥阳)。太守崔无波被俘,也为安禄山杀害。安禄山留其部将武令砌守荥阳,命田承嗣、安忠志、张孝忠为前锋,进袭洛阳。叛军入罂子谷,兵锋甚盛。途中与封常清部于武牢相遇。封常清率骁骑出战,杀数百人。不久,叛军主力赶到。封常清为当时名将,虽然足智多谋,有著丰富的作战经验,但所率皆为没有经过训练的新兵,而叛军却是训练有素的精兵劲旅,史称“禄山精兵,天下莫及”⑤。尤其是田承嗣、安忠志所率的前锋部队,多是骁勇善战的骑兵。唐军刚刚列好阵势,就被叛军铁骑所冲垮,军队溃散。封常清收拾余部,拒战于洛阳城东的葵园,又败。封常清再收兵与叛军战于洛阳上东门内,再败。十二月十二日,叛军攻陷东都洛阳,安禄山纵兵鼓嗓,叛军自四门入城,烧杀抢掠。封常清率残部与安军战于都亭驿,再败。退守宣阳门,又败。最后封常清只好率领败兵推倒禁苑的西墙向西撤走。为了防止叛军追击,于途中“伐大木塞道以殿”⑥,然后渡谷水,西奔至陕郡(治今河南三门峡市西)。河南尹达奚珣投降安禄山,留守李橙、御史中丞卢奕、采访使判官蒋清,皆守节不屈被杀。
在封常清动身去洛阳后,唐廷立即将朔方、河西、陇右等军镇的兵力,除留少数驻守防地外,其余部队全部内调。任命荣王李琬为元帅,右金吾大将军高仙芝为副元帅,又在长安募兵,并把在京的边兵及飞骑、扩骑集中起来,共计5万人,由高仙芝统率,宦官边令诚任监军,进屯陕郡(治陕城,今河南三门峡市西),但这些兵也多为市井子弟。封常清率残部迟守陕郡时,陕郡太守窦廷芝已逃往河东,城中吏民皆已逃散。封常清向驻守该地的高仙芝说:“常清连日血战,贼锋不可当,且潼关无兵,若贼豕突入关,则长安危矣。陕不可守,不如引兵先居潼关以拒之。”⑦这在当时力量悬殊的情况下,是明智之举。高仙芝听了封常清的详细汇报,知其所言非虚,于是接受了他的意见,率军退往潼关。退到潼关后,唐军修完守备,据险抗击。安禄山部将崔乾祐率部赶至,一时不能攻下,只好退居陕郡。安禄山派部将崔乾祐率兵屯于陕郡,临汝、弘农、济阴、濮阳、云中等郡都降于安禄山。当时,唐廷所征的朔方、河西、陇右诸道兵,尚未抵达长安,关中震动。幸好安禄山滞留洛阳准备称帝,没有全力进攻,加之高仙芝、封常清及时退守潼关,作好拒守准备,遏制了安军攻势,关中军民慌恐之情才得以稍安。
玄宗听说封常清兵败,便削其官爵,让他以白衣在高仙芝军中效力,高仙芝命封常清巡监左右厢诸军,以助自己。高仙芝率军东征时,监军边令诚曾向高仙芝建议数事,高仙芝不从,使边令诚怀恨在心。高仙芝退守潼关后,边令诚入朝奏事,向玄宗反映了高仙芝、封常清败退之事,并说:“常清以贼摇众,而仙芝弃陕地数百里,又盗减军士粮赐。”⑧玄宗听了信边令诚的一面之辞后,大怒不已,于十八日(即公元756年1月24日)派遣边令诚赴军中斩高仙芝与封常清。
起初封常清兵败后,曾三次派使入朝上表陈述叛军的形势,但玄宗都不见。封常清只好亲自骑马入朝报告,行至渭南,玄宗已下敕书剥夺了他的官爵。封常清知道朝中大臣都认为安禄山狂傲叛逆,用不了多久就会失败。于是在临行前草写了遗表,告诫玄宗,表曰:
“中使骆奉仙至,奉宣口敕,恕臣万死之罪,收臣一朝之效,令臣却赴陕州,随高仙芝行营,负斧缧囚,忽焉解缚,败军之将,更许增修。臣常清诚欢诚喜,顿首顿首。臣自城陷已来,前后三度遣使奉表,具述赤心,竟不蒙引对。臣之此来,非求苟活,实欲陈社稷之计,破虎狼之谋。冀拜首阙庭,吐心陛下,论逆胡之兵势,陈讨捍之别谋。酬万死之恩,以报一生之宠。岂料长安日远,谒见无由;函谷关遥,陈情不暇!臣读《春秋》,见狼瞫称未获死所,臣今获矣。
昨者与羯胡接战,自今月七日交兵,至于十三日不已。臣所将之兵,皆是乌合之徒,素未训习。率周南市人之众,当渔阳突骑之师,尚犹杀敌塞路,血流满野。臣欲挺身刃下,死节军前,恐长逆胡之威,以挫王师之势。是以驰御就日,将命归天。一期陛下斩臣于都市之下,以诫诸将;二期陛下问臣以逆贼之势,将诫诸军;三期陛下知臣非惜死之徒,许臣竭露。臣今将死抗表,陛下或以臣失律之后,诳妄为辞;陛下或以臣欲尽所忠,肝胆见察。臣死之后,望陛下不轻此贼,无忘臣言,则冀社稷复安,逆胡败覆,臣之所愿毕矣。仰天饮鸩,向日封章,即为尸谏之臣,死作圣朝之鬼。若使殁而有知,必结草军前。回风阵上,引王师之旗鼓,平寇贼之戈鋋。生死酬恩,不任感激,臣常清无任永辞圣代悲恋之至。”
边令诚到了潼关,先把封常清叫来,向他宣示了敕书。封常清说:“常清所以不死者,不忍污国家旌麾,受戮贼手,讨逆无效,死乃甘心。”然后便把自己草写的遗表交给边令诚呈送玄宗。
封常清死后,尸体陈放在一张粗席子上面。高仙芝回到官署后,边令诚带著100名陌刀手,对高仙芝说:“大夫亦有恩命。”高仙芝听后立刻下厅,边令诚遂宣示敕书。高仙芝说:“我退,罪也,死不辞;然以我为减截兵粮及赐物等,则诬我也。”对边令诚说:“上是天,下是地,兵士皆在,足下岂不知乎!”这时被招募的新兵皆排列在外,对高仙芝非常信认。高仙芝大声说:“我于京中召儿郎辈,虽得少许物,装束亦未能足,方与君辈破贼,然后取高官重赏。不谓贼势凭陵,引军至此,亦欲固守潼关故也。我若实有此,君辈即言实;我若实无之,君辈当言枉。”士兵皆呼:“枉。”声音震天。但边令诚不听。高仙芝又看了看死去的封常清,叹息道:“封二,子从微至著,我则引拔子为我判官,俄又代我为节度使,今日又与子同死于此,岂命也夫!”言毕被杀。
唐玄宗的这一错误处置不仅自毁长城,还引引起了军心的动摇,也使唐廷丧失了两员具有作战经验的大将,对平定安史之乱造成了严重的不利影响。事实证明,封常清退保潼关的战略是十分正确,如果这一计划得以实施,战争绝不会旷日持久。但也只不过是唐廷犯的第一个战略错误而已,后来的哥舒翰、李泌、郭子仪、李光弼等将帅都提出过重要的战略计划,但都被唐廷先后否认了,这都是唐廷的腐败无能造成的。
附⑨:
1,献封大夫破播仙凯歌六首 岑参
其一:汉将承恩西破戎,捷书先奏未央宫。天子预开麟阁待,只今谁数贰师功。
其二:官军西出过楼兰,营幕傍临月窟寒。蒲海晓霜凝马尾,葱山夜雪扑旌竿。
其三:鸣笳叠鼓拥回军,破国平蕃昔未闻。丈夫鹊印摇边月,大将龙旗掣海云。
其四:日落辕门鼓角鸣,千群面缚出蕃城。洗兵鱼海云迎阵,秣马龙堆月照营。
其五:蕃军遥见汉家营,满谷连山遍哭声。万箭千刀一夜杀,平明流血浸空城。
其六:暮雨旌旗湿未干,胡烟白草日光寒。昨夜将军连晓战,蕃军只见马空鞍。
2,陪封大夫宴瀚海亭纳凉(得时字) 岑参
细管杂青丝,千杯倒接 。军中乘兴出,海上纳凉时。日没鸟飞急,山高云过迟。吾从大夫后,归路拥旌旗。
3,奉陪封大夫宴,得征字,时封公兼鸿胪卿 岑参
西边虏尽平,何处更专征。幕下人无事,军中政已成。座参殊俗语,乐杂异方声。醉里东楼月,偏能照列卿。
4,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 岑参
九日黄花酒,登高会昔闻。霜威逐亚相,杀气傍中军。横笛惊征雁,娇歌落塞云。边头幸无事,醉舞荷吾君。
5,使交河郡,郡在火山脚,其地苦热无雨雪,献封大夫 岑参
奉使按胡俗,平明发轮台。暮投交河城,火山赤崔巍。九月尚流汗,炎风吹沙埃。何事阴阳工,不遣雨雪来。
吾君方忧边,分阃资大才。昨者新破胡,安西兵马回。铁关控天涯,万里何辽哉。烟尘不敢飞,白草空皑皑。
军中日无事,醉舞倾金罍。汉代李将军,微功合可咍。
6,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岑参
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
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
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7,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岑参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匈奴草黄马正肥。
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
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8,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 岑参
胡地苜蓿美,轮台征马肥。大夫讨匈奴,前月西出师。甲兵未得战,降虏来如归。橐驼何连连,穹帐亦累累。
阴山烽火灭,剑水羽书稀。却笑霍嫖姚,区区徒尔为。西郊候中军,平沙悬落晖。驿马从西来,双节夹路驰。
喜鹊捧金印,蛟龙盘画旗。如公未四十,富贵能及时。直上排青云,傍看疾若飞。前年斩楼兰,去岁平月支。
天子日殊宠,朝廷方见推。何幸一书生,忽蒙国士知。侧身佐戎幕,敛衽事边陲。自逐定远侯,亦著短后衣。
近来能走马,不弱并州儿。
篇7:王建王朴简介
王朴
(915~959) 五代后周世宗柴荣时的枢密使。字文伯。东平(今山东东平西北)人。后汉乾祐三年(950)状元,为校书郎。见隐帝少弱,将相交恶,知其必乱,辞官归乡。广顺元年(951)后周代后汉,太祖郭威养子柴荣为澶州节度使,以王朴为掌书记。后,柴荣为开封府尹,王朴为推官。显德元年(954)郭威死,柴荣继位,是为世宗,王朴由比部郎中累进至枢密使。二年,王朴奉诏撰《平边策》,主张“攻取之道,从易者始”,建议先取江淮,再逐一消灭南方割据势力,最后平定北汉。王朴的建议成为以后世宗及北宋统一全国的战略部署。同年,他奉诏考正历法,岁余,撰成《钦天历》十五卷,世宗亲为序,诏来年行用。不久,又以王朴知开封事,扩大京城,开广街道,均由他计划。显德三、四年,世宗两次攻淮南,王朴为东京副留守。六年正月,他奉诏考正雅乐,得八十一调,并造“律准”,诏有司依调制曲。三月,王朴奉诏树斗门于汴口。归朝,卒。
篇8:陶建幸简介
2002年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陶建幸
陶建幸 春兰(集团)公司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
颁奖辞:
家电、汽车、新能源,昔日的空调业老大在这些毫不相关的行业里左右逢源,这种惊人的适应力来自企业强大的技术实力。2002年,他率领的企业获得中国家电制造业综合排名第一。
获奖演说:
任何荣誉成功以及兴奋对我来说都是短暂的,更多的是我们感觉到身上肩负的重任和使命。
问答:
沈冰:听说祖德先生几次邀请您下棋,您都没有答应,为什么?
陶建幸:祖德先生是我下围棋的前辈,我把围棋棋盘看成商场战场,我们的原则是:第一,我不怕强手,敢于拼争,但是我从不打无把握之仗。春兰现在定位的目标就是争取在二到三四十年内把春兰建成一个世界著名的多元化的公司,谢谢各位!
★ 王昌龄生平简介
★ 王昌龄译文及赏析
【常建简介(集锦8篇)】相关文章:
盛唐的山水诗2023-09-18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2023-06-11
顾炎武《塞下曲》阅读训练及赏析2023-01-17
七绝圣手王昌龄的著名诗词2023-01-30
初中语文古诗2023-03-27
苏教七年级下语文文学常识2023-03-11
描写边塞的诗2022-12-14
江畔独步寻花古诗其五2023-06-14
诗中有鸟的诗句2022-05-06
唐代诗人王昌龄简介2023-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