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 第一课时

时间:2023-08-10 07:27:44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诗词 第一课时(合集12篇)由网友“太乙葫芦”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诗词 第一课时,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诗词 第一课时

篇1:诗词 第一课时

诗词五首 第一课时

诗词五首 第一课时

一、素质教育目标

1.学习古代诗词优美的意境。

2.学习诗词在内容、形式上的特点,体会其抒情的感染力。

3.了解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人抒发的强烈感情

难点:理解其中丰富深刻的意蕴和优美的意境。

解决办法:

1.古诗词读起来琅琅上口,容易记忆,应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的内涵,“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

2.采用学生自读,教师点拨辅导,自读测试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课时安排

3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朗读比赛。

2.背诵比赛。

3.唐诗宋词知识竞赛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唐朝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唐代的诗人如满天的星斗一样,他们用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技巧,从各个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角度反映自己的感情、思想以及社会生活的复杂面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和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另外还有一首明朝夏完淳写的《别云间》。

(一)明确目标

1.学习诗歌在内容、形式上的特点,体会其抒情的感染力。

2.初步理解绝句的特点,体会诗歌的意境。

(二)整体感知

《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一首写景诗,诗人笔下清幽的景致令人忘俗;另外《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是诗人在远贬至蓝田关时,写下的七律,诗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语言明快,风格沉郁,《明云间》作于作者在云间被捕之际,悲壮、豪迈。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及目标完成过程。

1.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常建,唐代诗人。生卒年、字、号都不详。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省孟县南)人。常自称昌黎韩愈,后世也称他为韩昌黎。曾先后任宣武及宁武节度使判官。任监察御史时因上书请免徭役而贬阳山令,宪宗元和十四年任刑部侍郎时又上表谏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在文学上既是唐代古文运动领袖又是著名诗人。他反对齐梁以来的浮华文风,力倡古文。在诗歌创作上,笔力雄健,气势雄伟,力求新奇,自成一家。有《韩昌黎集》。

夏完淳(1631―1647),原名复,字存古,松江华亭人。9岁能诗文,15岁从父夏允彝、师陈子龙起兵抗清。事败之后,其父、师先后死难。夏完淳复人吴易军中,参谋军事。军败后,流亡于江汉之间,继续为抗清奔走。后为人告发被捕,解送至南京。洪承畴以其年幼,欲为他并脱,夏完淳痛骂不止,凛然就义,年仅17岁,他的诗歌表现出悲壮激越、高亢雄壮的风格,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少年英雄和诗人。有《夏完淳集》。

2.诗歌赏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

整体感知:

破山在今江苏常熟,寺指兴福寺,是南宋时郴州刺史倪德光施舍宅园改建的.,到唐代已属古寺。诗中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笔调古朴,描写细腻,意境优雅。

设计问题:(1)开头两句点出了人寺的时间是什么时候?看出了什么景色?

诗人在清晨登破山,人兴福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树林。

(2)诗的三、四句写诗人的行踪到了哪里?

诗人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发现唱经礼佛的禅房就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

(3)从这两句诗中,你能寻找到一个成语吗?

曲径通幽。

(4)诗的五、六句写作者看到优美环境后,产生了哪些感慨?

这两话是对仗非常工整的句子,这样幽美的环境,使诗人惊叹、陶醉、忘情的欣赏起来。他举日望见寺后的青山焕发着日照的光彩,看见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唱;走到清清的水潭旁,只见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尘世杂念顿时消除净尽。

(5)诗的后两句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又使作者感受到了什么?

这时仿佛大自然和人世间的所有其他声响都寂灭了,只有钟磬声这悠扬而宏亮的佛音引导人们进入纯净怡悦的境界。

(6)全首诗诗人通过写景,领悟出了什么道理?

诗人欣赏这禅院幽美绝世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自己遁世无闷的情怀。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本诗的写作背景:韩愈一生,以辟佛为己任,晚年上《论佛骨表》,力谏宪宗“迎佛骨人大内”,触犯“人主之怒”几被定为死罪,经裴度等人说情,才由刑部侍部贬为潮州刺史,潮州在今广东东部,距当时京城长安确有八千里之遥,那路途的困顿是可想而知。当韩愈到达离京城不远的蓝田县时,他的侄孙韩湘,赶来同行。韩愈此时,悲歌当哭,慷慨激昂地写下这首名篇。

讲读前两句,提问:

(1)这两句点明了什么?明确: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同时也有虽遭获被贬亦无怨无悔。提问:

(2)开头这两句有一对反义词,请找出来,说说有什么作用?明确:“朝一夕”说明了因那“一封书”之罪,所得的命运是“朝奏”而“夕贬”。且一贬就是八千里外。

(3)诗的三、四句表现了韩愈怎样的性格?明确:作者在此申述了自己忠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愤慨。尽管招来一场弥天大祸,他还是老而弥坚,表现了韩愈刚直不阿的性格。

(4)诗的五、六句是什么描写?作者借写景抒发了怎样的感情?是描写环境的。云彩浓重横在秦岭上空,我的家在哪里?雪漫蓝田关,连我骑的马都不前行,“秦岭”指终南山,云横而看不见家,也看不见京城,他此时不独系家人,更多的是伤怀国事他立马蓝关,大雪寒天,联想到前路的艰难险阻未免露出英雄失路之悲。

(5)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表达了作者凄楚的激愤之情。

(6)诗中运用了哪些对比手法?明

篇2:诗词 第一课时

诗词五首 第一课时

一、素质教育目标

1.学习古代诗词优美的意境。

2.学习诗词在内容、形式上的特点,体会其抒情的感染力。

3.了解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人抒发的强烈感情

难点:理解其中丰富深刻的意蕴和优美的意境。

解决办法:

1.古诗词读起来琅琅上口,容易记忆,应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的内涵,“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

2.采用学生自读,教师点拨辅导,自读测试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课时安排

篇3:诗词 第一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朗读比赛。

2.背诵比赛。

3.唐诗宋词知识竞赛

五、教学步骤

篇4:诗词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唐朝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唐代的诗人如满天的星斗一样,他们用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技巧,从各个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角度反映自己的感情、思想以及社会生活的复杂面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和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另外还有一首明朝夏完淳写的《别云间》。

(一)明确目标

1.学习诗歌在内容、形式上的特点,体会其抒情的感染力。

2.初步理解绝句的特点,体会诗歌的意境。

(二)整体感知

《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一首写景诗,诗人笔下清幽的景致令人忘俗;另外《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是诗人在远贬至蓝田关时,写下的七律,诗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语言明快,风格沉郁,《明云间》作于作者在云间被捕之际,悲壮、豪迈。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及目标完成过程。

1.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常建,唐代诗人。生卒年、字、号都不详。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省孟县南)人。常自称昌黎韩愈,后世也称他为韩昌黎。曾先后任宣武及宁武节度使判官。任监察御史时因上书请免徭役而贬阳山令,宪宗元和十四年任刑部侍郎时又上表谏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在文学上既是唐代古文运动领袖又是著名诗人。他反对齐梁以来的浮华文风,力倡古文。在诗歌创作上,笔力雄健,气势雄伟,力求新奇,自成一家。有《韩昌黎集》。

夏完淳(1631―1647),原名复,字存古,松江华亭人。9岁能诗文,15岁从父夏允彝、师陈子龙起兵抗清。事败之后,其父、师先后死难。夏完淳复人吴易军中,参谋军事。军败后,流亡于江汉之间,继续为抗清奔走。后为人告发被捕,解送至南京。洪承畴以其年幼,欲为他并脱,夏完淳痛骂不止,凛然就义,年仅17岁,他的诗歌表现出悲壮激越、高亢雄壮的风格,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少年英雄和诗人。有《夏完淳集》。

2.诗歌赏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

整体感知:

破山在今江苏常熟,寺指兴福寺,是南宋时郴州刺史倪德光施舍宅园改建的,到唐代已属古寺。诗中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笔调古朴,描写细腻,意境优雅。

设计问题:(1)开头两句点出了人寺的时间是什么时候?看出了什么景色?

诗人在清晨登破山,人兴福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树林。

(2)诗的三、四句写诗人的行踪到了哪里?

诗人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发现唱经礼佛的禅房就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

(3)从这两句诗中,你能寻找到一个成语吗?

曲径通幽。

(4)诗的五、六句.写作者看到优美环境后,产生了哪些感慨?

这两话是对仗非常工整的句子,这样幽美的环境,使诗人惊叹、陶醉、忘情的欣赏起来。他举日望见寺后的青山焕发着日照的光彩,看见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唱;走到清清的水潭旁,只见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尘世杂念顿时消除净尽。

(5)诗的后两句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又使作者感受到了什么?

这时仿佛大自然和人世间的所有其他声响都寂灭了,只有钟磬声这悠扬而宏亮的佛音引导人们进入纯净怡悦的境界。

(6)全首诗诗人通过写景,领悟出了什么道理?

诗人欣赏这禅院幽美绝世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自己遁世无闷的情怀。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本诗的.写作背景:韩愈一生,以辟佛为己任,晚年上《论佛骨表》,力谏宪宗“迎佛骨人大内”,触犯“人主之怒”几被定为死罪,经裴度等人说情,才由刑部侍部贬为潮州刺史,潮州在今广东东部,距当时京城长安确有八千里之遥,那路途的困顿是可想而知。当韩愈到达离京城不远的蓝田县时,他的侄孙韩湘,赶来同行。韩愈此时,悲歌当哭,慷慨激昂地写下这首名篇。

讲读前两句,提问:

(1)这两句点明了什么?明确: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同时也有虽遭获被贬亦无怨无悔。提问:

(2)开头这两句有一对反义词,请找出来,说说有什么作用?明确:“朝一夕”说明了因那“一封书”之罪,所得的命运是“朝奏”而“夕贬”。且一贬就是八千里外。

(3)诗的三、四句表现了韩愈怎样的性格?明确:作者在此申述了自己忠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愤慨。尽管招来一场弥天大祸,他还是老而弥坚,表现了韩愈刚直不阿的性格。

(4)诗的五、六句是什么描写?作者借写景抒发了怎样的感情?是描写环境的。云彩浓重横在秦岭上空,我的家在哪里?雪漫蓝田关,连我骑的马都不前行,“秦岭”指终南山,云横而看不见家,也看不见京城,他此时不独系家人,更多的是伤怀国事他立马蓝关,大雪寒天,联想到前路的艰难险阻未免露出英雄失路之悲。

(5)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表达了作者凄楚的激愤之情。

(6)诗中运用了哪些对比手法?明确:“朝奏”“夕贬”“九重天”和“路八千”。

(7)诗中有没有对偶句,请找出来。

“云横秦岭家何在”与“雪拥蓝关马不前”。

(8)诗中“横”和“拥”字用得较有意境,说说这样用的好处。明确:“横”状广度,“拥”状高度,故全诗气势磅礴。

(9)说说你最欣赏哪句首,为什么?

《别云间》

(1)创作背景:《别云间》一诗,是明末少年英雄夏完淳就义当年写的`。当年夏季,作者在家乡被捕,此诗写于解往南京、告别家乡之际。本诗除对故乡表示依恋之外,着重写他抗清失败的悲愤与至死不屈的顽强斗志。

(2)诗句分析。

前二句点题,说明三年抗敌,今朝被捕,并将告别故乡。三、四句言志,面对山河破碎,而自身已无用武之地,五、六两句表示在就义之前的思乡之情,末尾两句预示前景,抗清的烽火一定会绵延下去,死后在天之灵,一定会看到祖国人民奋勇抗清的旗帜。最后两句显示出诗人至死不屈,希望复仇再起,反映的是一种激昂慷慨的壮美风格。

(3)关于诗歌的一些知识。

本课所选的三首诗都是格律诗。格律诗中有绝句和律诗之分,绝句中有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之分;律诗有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之分。本课三首诗都属于律诗,律诗由八句组成,前两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颔联和尾联是对偶句。

译文参考:

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早走进古老的寺院,

刚刚升起的太阳已经高高地照在树林之上。

弯曲的小路一直通到幽静的地方,

见那禅房正藏在花木丛生的深处。

山光使野鸟怡然自得,

水潭中的影子使人心中的杂念消除净尽。

自然的所有声音到这里都沉寂下去,

只能听到鸣钟敲磬的声音。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篇《论佛骨表》早晨上奏给皇帝,

晚上就被贬官到八千里外的潮州去。

本来想为皇帝清除危害社会的事情,

怎么会顾惜我衰朽的残年余日呢。

云彩横出于秦岭,我的家在哪里?

雪漫蓝田关,连我骑的马都不往前走,

知道你远道赶来送我是有深厚的情意

你做好准备到南方的瘴气之地收拾我的骸骨吧!

别云间

三年当中做了奔走他乡之客,

今天又做了俘虏。

大好山河使人流下无限之泪

谁说过天地是宽阔无边的呢!

已经深知为国牺牲的日子临近了

但是想要和家乡告别却难而又难,

在我不屈的魂灵回来的日子里,

将在空中注视着后继的抗敌的旗帜。

诗词五首 第一课时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5:30.诗词(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后二词,朗读、背诵这二首词。

2.理解二首词的意境。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重点:(l)朗读、背诵这二词。(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理解诗歌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三分钟演讲。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前三首诗。《观沧海》是乐府诗,《次北固山下》和《望岳》都是五言律诗。今天,我们要学的是两首词。《如梦令》和《西江月》是词牌名。

二、学习《  如梦令》

1.作家作品简介

《如梦令》选自《漱玉词》,作者李清照(1084-1151),号易安居士,宋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南来女词人。早期生活优裕,跟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后,流离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伤感,有时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常用白描,语言清丽。有《漱玉词》集。

2.朗读这首词。

3.指导学生评析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4.小结

这首词表现了诗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美好事物的情操,从中可以看出词人天真、活

篇6:30.诗词(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前三首诗,朗读、背诵这三首诗词。

2.理解三首诗歌的意境。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重点:(l)朗读、背诵这三首诗词。(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理解诗歌的意境。

预习指导:

1.查字典,读准下列字的音:

碣石      澹澹       竦峙       萧瑟          岱宗       决眦

2.自己练习读这五首诗:

教学过程 :

一、三分钟演讲。

二、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

请一生讲一个曹操的故事

教师作简评,引出曹操的远大抱负。

三、学习《  观沧海》

1.作家作品简介

《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是《步出夏门行》中的一章。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省毫县)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1)迎献帝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剧势力。建安五年(2)在官渡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此后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2)东征乌桓,也取得了很大的胜利。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曹丕称帝,追尊他为武帝。善诗歌,

《步出复门行》《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登临碣石山.他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2.朗读诗歌指导:先范读再由学生试读。

3.指导学生评析诗句。

逐句分析,先由学生分析,再由教师归纳。

小结:

写景的十句,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这首诗借景抒情。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已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诗人以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的表现。诗中洋溢着饱含的激情。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请同学们带着感情,再次朗诵这首诗歌。

4.齐读齐背,抽查个别背诵。

四、学习《 次北固山下》

1.作家作品简介

《次北固山下》选自《全唐诗》,作者王湾,洛阳人,唐代诗人。

2.朗读这首诗

3.指导学生评析诗句

4.当堂背诵。

篇7:最近的诗词的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前三首诗,朗读、背诵这三首诗词。

2.理解三首诗歌的意境。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重点:(l)朗读、背诵这三首诗词。(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理解诗歌的意境。

预习指导:

1.,读准下列字的音:

碣石 澹澹 竦峙 萧瑟 岱宗 决眦

2.自己练习读这五首诗:

教学过程 :

一、三分钟演讲。

二、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

请一生讲一个曹操的故事

教师作简评,引出曹操的远大抱负。

三、学习《 观沧海》

1.作家作品简介

《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是《步出夏门行》中的一章。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省毫县)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剧势力。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此后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207年)东征乌桓,也取得了很大的胜利。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曹丕称帝,追尊他为武帝。善诗歌,

《步出复门行》《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登临碣石山.他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2.朗读诗歌指导:先范读再由学生试读。

3.指导学生评析诗句。

逐句分析,先由学生分析,再由教师归纳。

小结:

写景的十句,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这首诗借景抒情。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已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诗人以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的表现。诗中洋溢着饱含的`激情。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请同学们带着感情,再次朗诵这首诗歌。

4.齐读齐背,抽查个别背诵。

四、学习《 次北固山下》

1.作家作品简介

《次北固山下》选自《全唐诗》,作者王湾,洛阳人,唐代诗人。

2.朗读这首诗

3.指导学生评析诗句

4.当堂背诵。

五、学习《 望岳》

1.作家作品简介.

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七岁会作诗,十四五岁时能与当时文上刚唱. 2 0岁开始为时十年以上的壮游,先南游吴越,后北游齐赵。35岁到长安应试,落第后居长安十年。安史乱起,携家逃难。后投奔唐肃宗,被任命为左拾遗。长安收复后,他因直言敢谏触怒肃宗,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关内大旱,他弃官携家西去,千辛万苦跋涉到成都,靠朋友帮助,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一座草堂。后来,友人严武镇蜀,保荐他当了检校工部员外郎,这就是后人称他“杜工部”的由来,后因成都战乱,杜甫又迁至夔州,过着贫穷的生活。最后病逝于湘水的一条破船上。

杜甫诗现存1400多首,这些诗真实、深刻的反映了唐王朝由极盛走向衰落这一转折过程中的种种社会现象,展现出广阔的生活画面,成为唐代社会的形象的历史,历来被称为“诗史”。他的诗在思想性、艺术性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这首诗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杜甫赴洛阳应进土举,落第,于是漫游齐、赵(今山东、河南、河北省)一带,这诗是游泰山时所作。泰山为东岳,是五岳之首。近岳而望,并未登山,所以题为“望岳”。诗中描绘泰山高大而磅礴的气象,以及自己企望攀登绝顶的心情,都是从“望”字着笔的。

2.指导学生评析诗句

3.背诵指导。

六、意境的赏析:

分组写赏析短文,堂上交流。

七、作业

1.课后练习一、二1,2,3题。A类

2.默写 三首诗。B类

3.完成掌握语文的有关练习。C类

篇8: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小数加减法的珠算( p.3,例3、例4)

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珠算小数加减法,并能正确进行珠算小数加减法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0.3+0.4    1.5+0.5    2.4+1.2    4.5-0.9    5.3-4.8   8+2.5

2、笔算(计算之后说说笔算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7.65+2.13   3.14-2.09   0.96+4.68   8-7.56

二、新授

1、出示准备题(用珠算计算,做好之后说说整数加减法的珠算方法)。

2、出示例3  用珠算计算。8.76+4.03

(1)由全班学生用珠算计算.

(2)计算之后,说说小数加法的珠算方法。

3、出示例4  用珠算计算。 5.6-0.85

(用同样的方法让学生来解决此例题。)

4、小结

(1)讲解珠算小数加减法的拨珠方法。

(2)请学生填好书上第3页的内容,并读一遍。

5、练习

(1)试一试  26.75+3.4     25.72-9.8

(2)书上第4页2、4。

三、布置作业

p.4   1、3

篇9: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

2、使学生初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能够正确进行小数加减法的口算和笔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出示准备题,用竖式计算。

345+159      1328-579     426+98       2307-296

(全班练习之后,说说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2、口算    口算练习(1)

二、新授

1、揭示课题

2、教学例1。

(1)读题由学生列式,并说一说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2)板书算式2.83+1.57

①2.87元和1.57元各是几角几分?    ②竖式怎么列?  为什么?(相同数位对齐.)

(3)师生一起计算出结果。

(4)说一说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小数加法怎样计算?

3、学习例2    计算。 15.64-3.9

(1)全体学生试做。

(2)集体评议。评议之后说说小数减法和整数减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列竖式要注意什么?(小数点对齐)

4、试一试    10.84+2.6      3.05-2.85

5、请学生观察例1和例2,大家来归纳小数加法的`笔算方法。然后填在书上。

6、练一练

书上第2页   1、4、5

7、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三、作业

书上第2页练一练   第2、3

篇10:《汉江临眺》诗词 第一课时教学

《汉江临眺》诗词五首 第一课时教学

>诗词五首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示例教学目的

1.背诵诗词,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诵读能力。

2.了解诗歌的不同艺术风柏和词的两大流派。

3.分析品味诗词,提高审美情趣和诗词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人、词人创作的独特风格。

2.体悟诗词的意境和语言。

3.提高学生对诗词的感悟、鉴赏能力。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反复诵读吟咏,争取当堂成诵。

2.讨论一质疑一点拨法。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并加深学生对诗词意境、语言的感悟。

3.引申一比较法。通过引申比较,体会诗人、词人独特的艺术风格,以及词的两大流派的艺术特点。

媒体设计

1.录音机、范读带。(正字正音,感受诗词的音韵美、节奏美,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2.投影仪、胶片。(显示内容:生字注音、作者介绍、背景资料、文体知识、精美插图、相关诗词等。)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在我们祖国灿烂的`文明史中,唐诗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唐诗不仅记录了那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情状,而且为那个时代保留了异常生动的情绪和心理记忆。唐诗的意象,成了我们民族诗歌最具代表性的象征,唐诗精神也成了我们民族精神血液的一部分。

到了宋代,面对被唐人推到顶峰的诗歌创作,宋代文人另辟蹊径,把词这种文学样式演绎得更加完美,使之达到了空前的繁荣,宋词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

今天,就让我们踏进文化宝库,学习几首流传千古的诗词,一睹这两颗明珠、两大丰碑的风采(板书课题《诗词五首》)。

(解说:这段激情澎湃的导语,一方面能帮助学生认识唐诗宋词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另一方面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解题

1.我国古典诗歌自唐代始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种。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诗弥为古体诗。

近体诗并非近代诗,它是相对古体诗而言的,包括律诗和绝句,律诗通常有八句,绝句有四句,它们都有平仄的要求。绝句可以对仗,也可以不对仗;但律诗的颔联、颈联必须时仗。律诗根据每句字数又可分为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和排律。

王维的《汉江临眺》就是五言律诗,李白的《宣州谢I楼饯别校书叔云》属于古体诗。

2.词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明代徐师曾《文章辨体序说》)。词大多分段,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片”或“阕”,分两片的最为常见,本课的三首词都分两片。词的篇幅比较短小,有人按字数将词分成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认为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清代毛先舒《填词名解》)。

词贵有意境,词人又各具自己的风格。清代张蜒将宋词大致归为豪放和婉约两大流派。本课晏殊的《浣溪沙》是婉约词代表作,苏轼的《江城子》和辛弃疾的《破阵子》则被称为典型的豪放词。

三、研习课文

1.结合注释和学生的知识储备,填文学常识表。

作品 作者 体例 出处 《汉江临眺》 王维 五律 《王右丞集》 《宣州谢I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 古体 《分类补注李太白诗》 《浣溪沙》 晏殊 词 《珠玉词》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词 《东坡词》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词 《稼轩长短句》

2.播放录音,正音正字。

(1)学生先默读这五首诗词,找出自己没有把握读准的字,用铅笔画出来。

(2)播放朗读带,学生为生字难词注音。

(3)出示投影片,强调下列字音、字形。

塞(sài)邑(yì)浦(pǔ)襄(xiāng)

眺(tiǎo)I(tiǎo) 饯(jiàn)

扁(piān)晏(yàn) 擎(qíng) 骑(jì)

鬓(bìn)挽(wǎn)

3.再放朗读带,学生跟着小声读,读通读顺诗词。

4.教师范读,读出诗词的抑扬顿挫,读出作者的思想情感。

5.抽生朗读,纠正节奏、停顿等方面的缺陷。

6.串讲诗词大意,提示作者思路,让学生整体感知诗词内容,为背诵做准备。

7.学生背诵诗词。

(解说:本课时让学生初步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和每首诗词的基本思路后,最主要的任务是反复诵读,熟悉作品,背诵诗词,为进一步的分析鉴赏做准备。)

四、布置作业

1.熟练背诵诗词。

2.以《汉江临眺》的内容为依据,运用丰富的想像,画一幅画。

篇11:诗词的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诗词五首的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背诵诗词,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诵读能力。

2.了解诗歌的不同艺术风柏和词的两大流派。

3.分析品味诗词,提高审美情趣和诗词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人、词人创作的独特风格。

2.体悟诗词的意境和语言。

3.提高学生对诗词的感悟、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反复诵读吟咏,争取当堂成诵。

2.讨论一质疑一点拨法。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并加深学生对诗词意境、语言的感悟。

3.引申一比较法。通过引申比较,体会诗人、词人独特的艺术风格,以及词的两大流派的艺术特点。

媒体设计

1.录音机、范读带。(正字正音,感受诗词的音韵美、节奏美,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2.投影仪、胶片。(显示内容:生字注音、作者介绍、背景资料、文体知识、精美插图、相关诗词等。)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在我们祖国灿烂的文明史中,唐诗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唐诗不仅记录了那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情状,而且为那个时代保留了异常生动的'情绪和心理记忆。唐诗的意象,成了我们民族诗歌最具代表性的象征,唐诗精神也成了我们民族精神血液的一部分。

到了宋代,面对被唐人推到顶峰的诗歌创作,宋代文人另辟蹊径,把词这种文学样式演绎得更加完美,使之达到了空前的繁荣,宋词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

今天,就让我们踏进文化宝库,学习几首流传千古的诗词,一睹这两颗明珠、两大丰碑的风采(板书课题《诗词五首》)。

(解说:这段激情澎湃的导语,一方面能帮助学生认识唐诗宋词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另一方面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解题

1.我国古典诗歌自唐代始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种。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诗弥为古体诗。

近体诗并非近代诗,它是相对古体诗而言的,包括律诗和绝句,律诗通常有八句,绝句有四句,它们都有平仄的要求。绝句可以对仗,也可以不对仗;但律诗的颔联、颈联必须时仗。律诗根据每句字数又可分为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和排律。

王维的《汉江临眺》就是五言律诗,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属于古体诗。

2.词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明代徐师曾《文章辨体序说》)。词大多分段,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片”或“阕”,分两片的最为常见,本课的三首词都分两片。词的篇幅比较短小,有人按字数将词分成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认为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清代毛先舒《填词名解》)。

词贵有意境,词人又各具自己的风格。清代张蜒将宋词大致归为豪放和婉约两大流派。本课晏殊的《浣溪沙》是婉约词代表作,苏轼的《江城子》和辛弃疾的《破阵子》则被称为典型的豪放词。

三、研习课文

1.结合注释和学生的知识储备,填文学常识表。

作品 作者 体例 出处 《汉江临眺》 王维 五律 《王右丞集》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 古体 《分类补注李太白诗》 《浣溪沙》 晏殊 词 《珠玉词》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词 《东坡词》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词 《稼轩长短句》

2.播放录音,正音正字。

(1)学生先默读这五首诗词,找出自己没有把握读准的字,用铅笔画出来。

(2)播放朗读带,学生为生字难词注音。

(3)出示投影片,强调下列字音、字形。

塞(sài)邑(yì)浦(pǔ)襄(xiāng)

眺(tiǎo)朓(tiǎo) 饯(jiàn)

扁(piān)晏(yàn) 擎(qíng) 骑(jì)

鬓(bìn)挽(wǎn)

3.再放朗读带,学生跟着小声读,读通读顺诗词。

4.教师范读,读出诗词的抑扬顿挫,读出作者的思想情感。

5.抽生朗读,纠正节奏、停顿等方面的缺陷。

6.串讲诗词大意,提示作者思路,让学生整体感知诗词内容,为背诵做准备。

7.学生背诵诗词。

(解说:本课时让学生初步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和每首诗词的基本思路后,最主要的任务是反复诵读,熟悉作品,背诵诗词,为进一步的分析鉴赏做准备。)

四、布置作业

1.熟练背诵诗词。

2.以《汉江临眺》的内容为依据,运用丰富的想像,画一幅画。

篇12:琵琶行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白居易的诗歌创作及贡献。

2.理解《琵琶行》的内容和诗人深沉的感情。

3.了解和掌握描摹音乐的手法。

教学设计:

1.两课时。

2.借助诵读和音乐,感受诗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诵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人的深沉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唐宣宗李忱《吊白居易》

2.《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明朝胡震亨《唐吉癸签》说,“歌”是曲的总称,“行”是“衍其事而歌之”,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二、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与元稹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代表了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

《琵琶行》是他被贬为江州司马后的第二年秋天写的。元和三年(808),白居易任“谏官”(即左拾遗);五年,调京兆府户曹参军;九年,接太子左赞善大夫;十年,宰相武元衡被刺死,白居易首先上疏,急请捕“贼”。朝廷深恶其僭越言事,诬其“浮华行”,“甚伤名教”,贬为江州司马。

三、学习诗前小序,小组讨论完成以下问题:(五分钟)1、找出五个重要知识点

2、小序有何作用(由近及远,由浅入深)?

3、小序已经简明清楚地叙述了琵琶女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为什么还要写成一首诗呢?

答案展示:

1、几个字词:

迁:调动官职,一般指升官;左迁,贬官。

明年:第二年。今指今年下一年。

委身:托身。嫁的意思。

命酒:叫(手下人)摆酒。命,叫;酒,名词作动词。

因:于是;为:作,写。

命:命名,取名。

2、小序有何作用?

①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

②概述琵琶女身世;

③点明写作动机;

④定下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

3、明确:写成了诗,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更好地抒情达意,给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鸣。

四、听诵读录音,感受诗歌的内容和诗人的情感。

要求: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人感情,找出小序对应的段落。

五、简析诗歌的内容㈠分析本文明暗两线,画出结构图。

秋江夜送客

月夜听琵琶 凄凉话身世

我闻琵琶已叹息 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江洲司马青衫湿 为君翻作琵琶行

㈡小结:

诗人 琵琶女

浔江送客闻琵琶 孤寂月夜弹琵琶

江心聆听琵琶曲 月夜弹奏琵琶曲

同病相怜感慨多 江心自叙身世苦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重闻琵琶皆掩泣

同情歌女遭遇 感伤身世时局

双线结构 虚实相生 对比衬托 深化主题

六、扩展练习:

读下面白居易的《夜闻歌者,时自京城谪浔阳宿于鄂州》,联系《琵琶行》,选出说法错误的项:( D )

夜泊鹦鹉洲,秋江月澄澈。邻船有歌者,发调堪愁绝。

歌罢继以泣,泣声通复咽。寻声见其人,有妇颜如雪。

独倚帆樯立,娉婷十七八。夜泪如真珠,双双堕明月。借问谁家妇,歌泣何凄切?一问一沾襟,低头终不语。

A、两首诗描写的对象都是处境孤寂凄凉、情感哀愁凄切的歌女,诗人都表达了深切的同情。

B、两诗都用秋江月夜之境来渲染悲凉的气氛,都运用了贴切的比喻和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C、《琵琶行》在表现手法上正面描述和侧面烘托相结合,叙述、抒情和议论相结合,并大量运用比喻的修辞;而《夜闻歌者》则基本上采用白描手法。

D、《夜闻歌者》以朴素简练的笔墨勾勒了一个楚楚动人的如琵琶女一样完整丰满的少妇形象。

四年级下册《古诗词》教案

古诗词教学心得

人教版小学古诗词教学设计

七年级上册六单元作文:塞翁失马

古诗词三首《秋思》教学设计

七年级下第三单元错误辨析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精编七年级政治下第四单元习题测试

四年级下册《古诗词》教学设计

诗词 教案示例2

诗词 第一课时
《诗词 第一课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诗词 第一课时(合集12篇)】相关文章:

小学古诗词教案2023-07-17

《说屏》教学设计2022-12-05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3课时2023-12-05

古代诗词曲 教案教学设计2022-11-03

古诗苑漫步的初二作文300字2023-01-10

七年级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及原文2022-05-06

词优秀教案2022-10-27

《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2022-05-06

七年级下第一单元教案32023-08-14

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清平乐村居》教学教案四年级2022-04-30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