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沪版八年物理上] 5.3飞出地球 5.4 宇宙深处(整理10篇)由网友“第九次日落”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粤沪版八年物理上] 5.3飞出地球 5.4 宇宙深处,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粤沪版八年物理上] 5.3飞出地球 5.4 宇宙深处
[粤沪版八年物理上] 5.3飞出地球 5.4 宇宙深处
【三维教学目标】
1、知道万有引力定律。正是太阳对各行星的引力,使行星在各自的轨道上绕日运行,形成太阳系。同样,由于地球的引力,才使地球周围的一切被牢牢地吸引在地球的周围,为人类创造了良好的生存环境。
2、知道地球仅是太阳系的一员,而太阳系又是茫茫银河系中的一员,银河系外还有星系,这种认识将不断深化。
通过阅读课文、资料,观察图片和动手做实验,了解人类认识宇宙的历程,并且随着科学的进步,这种认识将不断深化。
3、能积极参与各种活动,对探索宇宙产生兴趣。
【教材分析】
这两节也属地理学的内容,学生在小学《自然》、初中《地理》中可能知道一些,因此,本节教学应侧重于物理内容。
介绍地心说、日心说的目的是向学生展示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由错误向正确靠近,并逐步深化的。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不是凭空想像的,它是建筑在前人对太阳系观察积累的资料的基础上,这个定律又引导着人们挣脱地球束缚,进行飞向太空的探索行动。关于定律内容,只需通过一些简单的实验活动,让学生有所感悟就行了。
关于飞向太空,应注意向学生介绍我国在航天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以进一步振奋民族精神。
从太阳系到银河系,宇宙到底有多大?应结合文中的图,向学生展示宇宙的确很大很大,人类能够观察到的范围正随着科技进步在不断扩大。
开发新家园,应该是飞出地球话题的继续,可引导学生在阅读图的基础上,进行畅谈或提出问题,以发挥他们的想像力。
【教学重点、难点】
1、“两说”提出的历史意义。
2、万有引力定律。
3、人类认识宇宙的范围。
【教学方法】阅读、交流讨论、讲解、练习。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茫茫宇宙,浩瀚星空,诱人猎奇,发人深思!宇宙到底有多大?人们能不能飞出地球去?
板书:飞出地球
二、进行新课
1、古人的宇宙图景和日心说
1)指导学生自学课文,了解“两说”提出的历史意义及各自的含义。
2)知道观察是研究天体运动的最基本的方法。
2、飞出地球
1)会用类比法学习万有引力定律。
2)了解牛顿及其万有引力定律,知道万有引力的大小跟两个物体的.质量和物体间的距离有关。
3)知道地球上的物体必须要有很大的速度,才能挣脱地球引力的束缚,实现飞出地球的愿望。
4)知道三个宇宙速度。
3、从太阳系到银河系
1)离太阳最远的是冥王星。
2)知道银河系是由1300亿颗恒星形成的巨大星系,以及它的范围。
3)知道光年的含义。
4、宇宙到底有多大?
1)现在人们的视野能达到的范围。
2)知道总星系。
3)知道宇宙是无限的,人们对它的认识在不断提高和扩大。
5、开发新家园
俄国著名的火箭先驱齐奥尔科夫斯基曾经说过:“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是你不能永远待在摇篮里。”科学的发展,必将使人们实现星际航行,到其他天体上去创建新的家园。
指导学生发挥畅想,想像人类未来的新家园的蓝图。
6、天体的演变
指导学生阅读,认识天体也是有生命的。知道“黑洞”及其特征。
1)密度极大;
2)它产生的引力能吸引附近的所有物质,连光都无法逃脱。
三、归纳小结:
让学生自己对本节所学进行归纳。
四、巩固练习
1、完成“自我评价与作业”。
2、做本节基训。
五、反思:由于本节知识比较抽象,学习中要求学生要充分发挥其想像力,并充分运用好正确的学习方法对宇宙进行认识,进行构想。本节要求不高,练习中学生对所要求的知识掌握得较好。
篇2:4.4 点击新材料[粤沪版八年物理上]
4.4 点击新材料[粤沪版八年物理上]
【三维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半导体、超导体和纳米材料的一些特点。
2、经历上网、进图书馆、作社会调查收集资料的过程,学习查文献资料和社会调查研究问题的方法,感悟新材料的发展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
3、培养学生对今天人类在高科技领域内的成就的兴趣,激发他们为人类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
【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包括四部分:纳米材料,超导材料,形状记忆合金,隐性材料。教学过程中主要通过阅读、交流、讨论、提问的活动方式进行,课前可让学生通过上图书馆、上网查询等方式,获得与教科书上“点击”的不同的新材料及其应用带到课堂上交流。教师也要准备一些新的内容,参与学生交流讨论。本节课留给教师和学生发挥的空间很大。本节课还要求讨论新材料的应用,在改变人类今天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方面有哪些作用,要能做到举例说明。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了解这几种新材料的特性及其应用;难点是作为农村学生,由于条件的限制,在自己查询这几种新材料有关知识方面比较困难。
【教学方法】阅读、交流、讨论、提问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各种新材料层出不穷,它们越来越多地进入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并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下面,我们点击几种新材料,初步认识它们。
板书:4.4 点击新材料
二、新课教学
板书:1、纳米材料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纳米材料的特点及其应用。
一、纳米技术的基本概念
就象毫米、微米一样,纳米是一个尺度概念,是一米的十亿分之一,并没有物理内涵。当物质到纳米尺度以后,大约是在1―100纳米这个范围空间,物质的性能就会发生突变,出现特殊性能。这种既具不同于原来组成的原子、分子,也不同于宏观的物质的特殊性能构成的材料,即为纳米材料。如果仅仅是尺度达到纳米,而没有特殊性能的材料,也不能叫纳米材料。过去,人们只注意原子、分子或者宇宙空间,常常忽略这个中间领域,而这个领域实际上大量存在于自然界,只是以前没有认识到这个尺度范围的性能。第一个真正认识到它的性能并引用纳米概念的是日本科学家,他们在20世纪70年代用蒸发法做了超微离子,并通过研究它的性能发现:一个导电、导热的铜、银导体做成纳米尺度以后,它就失去原来的性质,表现出既不导电、也不导热。磁性材料也是如此,象铁钴合金,把它做成大约20―30纳米大小,磁畴就变成单磁畴,它的磁性要比原来高1000倍。80年代中期,人们就正式把这类材料命名为纳米材料。
纳米技术是一种在纳米尺度空间内的生产方式和工作方式,并在纳米空间认识自然、创造一种新的技能。比如进入血管的机器人很小,将来它要工作的工具就必须是纳米材料。最近,科学家已经发明了纳米铲子、纳米勺子,血管机器人可以在血管里用这些工具来进行操作,这就是纳米工具,绝不象现在工具这样。
纳米技术的内涵非常广泛,它包括纳米材料的制造技术,纳米材料向各个领域应用的技术(含高科技领域),在纳米空间构筑一个器件实现对原子、分子的翻切、操作以及在纳米微区内对物质传输和能量传输新规律的认识等等。但是,我们不要把纳米技术仅仅看作是纳米材料,也不能把纳米材料仅仅理解为是纳米粉体。纳米粉体仅仅是纳米材料的'一个内涵,实际上纳米丝、纳米管、纳米线、纳米电缆、纳米薄膜、三维纳米块体、复合材料等等都是纳米材料,范围相当广。另外,纳米材料不单纯是固态的,也有液态,例如纳米水,用高频超声处理,使水分子结成小汽团。
板书:2、超导材料
[1] [2] 下一页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超导材料的特点及其应用。
物质在超低温下失去电阻的性质称为超导电,具有这种性质的物质称为超导体,超导体在电阻消失以前的状态称为常导状态,电阻消失以后的状态称为超导状态。
早在19,荷兰科学家昂尼斯用液氮冷却水银,当温度降到零下269摄氏度左右时,发现水银的电阻空气完全消失,这种现象称为“超导”现象,所有具有这种零电阻的材料称为超导体。
超导体具有两大宏观特征,即零电阻和完全抗磁性。零电阻是指可以输送大电流不发热,几乎不损耗能量;完全抗磁性是指即当超导体处于超导状态时,超导体内部磁场为零,对磁场完全排斥,但当外部磁场大于临界值时,超导性被破坏。
我们把具有这种特性的物体称为超导体,把电阻突然降为零时的温度称为超导转变温度。如果把电流、磁场、压力等参数维持在很小的值,在这一条件下的转变温度称为超导临界转变温度,用Tc表示。
超导材料的特点:
(1)当温度低于Tc时,直流电阻为零;
(2)当温度低于Tc时,材料具有完全反磁性;
(3)当温度低于Tc时,材料具有量子效应。 因此,如何提高T,成为超导材料能否在工业中得到应用的技术关键。
(如果把电流、磁场、压力等参数维持在很小的值,在这一条件下的转变温度称为超导临界转
[1] [2] 下一页
篇3:5.1 认识分子[粤沪版八年物理上]
5.1 认识分子[粤沪版八年物理上]
【三维教学目标】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很小,大多数分子直径约为10-10M。
2、通过对宏观事物的观察分析,借助猜想使学生初步认识分子是物体中能保持物质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通过看图与计算活动,使学生感悟分子的大小。
3、对微观世界发生兴趣,乐于探索粒子的奥秘。
【教材分析】
本节的前半部分主要介绍分子概念,通过对宏观事物的观察分析,提出自然界的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问题,然后介绍德谟克里特的猜想和其他科学家的发现,自然界中确实存在着能保持物质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由此提出分子概念。这里的分子概念是初步的,不要求介绍分子动理论的内容(那是第六章的内容)。
本节的后半部分主要介绍分子的大小,以加深对分子的了解,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参与教科书介绍的`有关活动(如油膜实验)和作业计算,具体了解分子大小的数量级。
教学中应使学生逐步体会猜想是物理学的一种重要研究方法,并指出我国古代思想家在这方面也曾作出过贡献。
【教学重点、难点】
1、分子的概念,分子的大小。
2、感受宏观物体都是由微观粒子组成的。
【教学方法】讲解、阅读、讨论、分析、练习。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借助文中提出的几个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围绕问题进行交流讨论。
板书:认识分子
二、进行新课
1、学习德谟克里特的猜想
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了解这个关于物质组成的最有影响力的猜想,同时了解原子的意思:不可再分割。
2、什么叫分子?
1)让学生自学课文,知道:1811年,意大利物理学家阿伏加德罗首先把自然界中能保持物质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叫分子,认识到物体都是由分子组成的。
2)让学生阅读“信息浏览”,了解我国古代思想家的物质结构思想。
3、分子的大小
1)运用类比的方法,向学生介绍:分子很小,用一般的显微镜无法看到,大多数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10-10M。
2)油膜法测分子直径。要求学生知道其测量思路,计算方法。
三、归纳小结:让学生自己对本节所学进行归纳。
四、巩固练习
1、完成“自我评价与作业”。
2、做本节基训。
五、反思:由于本节知识比较抽象,学习中要求学生要充分发挥其想像力。本节要求不高,练习中学生表现较好。
篇4:5.2“解剖”原子[粤沪版八年物理上]
5.2“解剖”原子[粤沪版八年物理上]
【三维教学目标】1、知道原子是比分子更小的微粒,知道电子的发现促进了人们对原子结构的探索;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了解原子核内还有质子与中子。了解今天人类认识微观世界的尺度。
2、通过观察分析前人所做实验的结果,沿着前人探索原子结构的途径,运用猜想、实验等方法,了解原子的核式结构。
3、前人研究的成果,可使学生体会微观世界是可以认识的,从而让学生坚定科学探索的信心。
【教材分析】
电子的发现是关键,它的发现说明原子虽小,也是可分的,它的内部不仅有带负电的电子,还应有带正电的部分,这正电与负电是怎样配置的,引起科学家的猜想与探索,由此出现了原子的各种模型。
在本节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去阅读课文和相应的图,启发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原子的结构,再结合看微观世界尺度图,使学生了解原子层面在微观世界中的位置。
【教学重点、难点】
1、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2、微观世界的尺度。
【教学方法】阅读、讨论、讲解、练习。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复习上节学习的分子的有关知识。
2、提出问题:还有比分子更小的微粒吗?
板书:“解剖”原子
二、进行新课
1、什么是原子?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知道原子是比分子更小的粒子,知道分子有多原子分子和单原子分子。
2、电子的发现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知道电子及其特征,知道电子的发现说明原子是可分的。
3、原子的结构是怎样的?
1)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学会辩证思考,知道关于原子结构的两种典型的模型。
物理模型是在一些事实的基础上,经过想像、类比等论证提出的,它是否正确,需经实验的检验。
2)指导学生阅读“信息链接”,知道放射现象及三种射线。
4、质子和中子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知道原子核也是有结构的',放射现象的发现说明了这点。
知道质子和中子各自的特征。
5、原子的结构
1)让学生自主归纳,对原子的结构形成一个清晰的认识。
2)知道到目前为止发现并已得到确定的粒子有800多种。
3)质子和中子等也有内部结构,它们是由“夸克”组成的。
6、微观世界的尺度
结合图5-16,让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尺度形成一个大致的认识。
三、归纳小结:让学生自己对本节所学进行归纳。
四、巩固练习
1、完成“自我评价与作业”。
2、做本节基训。
五、反思:由于本节知识比较抽象,学习中要求学生要充分发挥其想像力。本节要求不高,只是让学生对原子的结构形成一个清晰的认识,在练习过程中,表明学生对原子的核式结构已基本掌握并能用于解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篇5:3.3平面镜成像[粤沪版八年物理上]
3.3平面镜成像[粤沪版八年物理上]
【三维目标】
1、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知道平面镜有成像和改变光路的作用,能够画出简单的光路图,能够简要地描述平面镜的成像原理,能区别实像与虚像。2、通过实验探究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像与物的大小,及像与物的左右关系,进而归纳总结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能根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设计和制作实用的.器具应用于生产和生活。3、能积极参与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研究,能应用平面镜成像特点并说明它在日常生活、生产、科研方面的广泛的应用。【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共两部分:平面镜成像规律的应用,各种面镜。文中共安排了两个活动,一个信息链接。主要是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既重过程又重结果。【教学重、难点】1、重点: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知道平面镜有成像和改变光路的作用,能够画出简单的光路图,能够简要地描述平面镜的成像原理,能区别实像与虚像。2、难点:通过实验探究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像与物的大小,及像与物的左右关系,进而归纳总结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能根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设计和制作实用的器具应用于生产和生活。【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观察交流法,归纳总结法。【教学用具】平面镜,蜡烛(两根完成一样的),玻璃板,光屏,凸面镜和凹面镜。【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用过平面镜,你曾用平面镜做什么?你知道什么样的镜子叫平面镜?让学生回答。板书:3.3平面镜成像二、新课教学(一)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认识平面镜让学生结合P51的图3-26阅读课文,认识平面镜。2、活动1:镜前观像结合P52的图3-27,认真观察,并回答文中的问题。特别是对第二个问题,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回答:当走近时,像变大;当远离时,像变小。指出:要想准确无误地找出真正的像,就要弄清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 [2] 下一页
3、活动2: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选择器材:要根据需要。思考:为什么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做实验呢?2)进行实验:按P53的步骤进行。要注意认真观察,思考,并作出回答。根据实验观察,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完成文中的填空。现在,你能回答出上述问题的答案吗?请学生阅读文中方框中的内容。师生共同归纳。3)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知道实像与虚像的含义。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二)平面镜成像规律的应用指导学生自学课文,了解平面镜成像规律的有关应用。结合P54的图3-31,认识潜望镜工作原理。师生共同归纳平面镜的作用:成像和改变光路。(三)各种面镜让学生阅读课文,学习凹面镜和凸面镜的成像特点,及其应用。三、归纳小结通过本节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把本节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总结。四、巩固练习1、完成“自我评价与作业”。2、做本节的基础训练。五、反思本节教学过程中,有一小部分同学对“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探究过程,设计得不够细致,考虑得不够全面,导致操作过程及实验效果不够理想。另,在习题中,还存在一部分同学对平面镜成像作图存在意识不强,细节把握不到位,粗枝大叶的现象。这些在下节课要予以补充,纠正。上一页 [1] [2]
篇6:3.1 光世界巡行[粤沪版八年物理上]
3.1 光世界巡行[粤沪版八年物理上]
第三章 光和眼睛
【教材分析】一、《课程标准》的要求1、通过实验,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的规律。2、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认识凹透镜的发散作用和凸透镜的会聚作用。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了解凸透镜成像的应用。3、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白光是由色光组成的。比较色光混合与颜料混合的不同现象。二、本章特点本章教材具有以下特点:1、无论整体还是局部,大多按照现象DD规律DD应用的线索编排,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2、突出探究,为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创造了条件。本章有完整的探究一个,实验探究三个,四个探究引领学生认识几何光学的基本规律。本章6节共安排了14个活动,平均每节2~3个,外加四个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了较多的动手机会,为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创造了一定的条件。3、精简了与小学《科学》重复的内容,如光在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等,使初中光学内容更加精炼。【课时安排】全章共6节,打算用7课时:每节1课时,实验与制作1课时。3.1 光世界巡行
【三维教学目标】1、知道白光是由色光组成的。知道光的三基色。了解颜料的三原色。2、能根据光的三基色和颜料的三原色原理,了解设计实验,验证自然界中各种不同的颜色的光和颜料的各种颜色都可以由三基色和三原色混合而成。3、能积极思索一些有关光的本质的问题。如:光究竟是什么?所有的光都是可见的吗?对盲人有一份关爱之心。【教材分析】在实施这一节教学时,首先展示光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通过光可以看见物体,能够感觉到色彩,能够感觉到对生物的生长,对环境的改变,乃至生活居住的环境的改变有着重大的影响,通过这些教学激发学生对光知识学习的兴趣。本节共有两部分:光能为我们做些什么,揭开色彩的奥秘。安排了三个活动,三个信息浏览,一个信息链接,一个课外活动。【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知道光的色散现象,知道光的三基色,知道物体颜色的奥秘。2、难点:能根据光的三基色和颜料的三原色原理,了解设计实验,验证自然界中各种不同的颜色的光和颜料的各种颜色都可以由三基色和三原色混合而成。【教学方法】观察实验、讨论交流、阅读理解。【教学用具】三棱镜、手电筒、透明的有色胶纸。【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首先,让大家齐读“章首小诗”。提问:光能为我们做些什么?板书:3.1 光世界巡行
[1] [2] 下一页
二、进行新课
(一)光能为我们做些什么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光,光每天都为我们服务。1、鼓励学生积极交流讨论,从自己的生活中,列举应用光的例子。然后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课文P40的图3-1、2、3、4、5、6六幅图片,认识光的有关应用。2、指导学生结合图3-7、8两幅图片,阅读信息浏览。通过观察阅读,要知道:光能够产生压力,彗星大尾巴的形成原因。(二)揭开色彩的奥秘光有许多特性。自然界物体的各种颜色都源于光,现在,让我们来研究光的色彩。1、活动1:分解白光使一束白光通过三棱镜,可以发现,这一束光被分解成一条彩色的光带,包含着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这个现象叫做光的色散,这上英国科学家牛顿于1666年首先发现的'。在此,可向学生介绍“复色光”和“单色光”的概念,并指明生活中的光多数是“复色光”。为下面学习物体的颜色奠定基础。这个活动告诉我们,白光是由上述七种色光组成的。2、活动2:营造斑斓的色彩在三只手电筒上分别蒙上红、绿、蓝三种透明纸,将手电筒发出的三束光投射在白纸上,请同学们观察纸面上有几种颜色?在此,可向学生介绍“光的复合”现象。通过这个活动,你对色彩有什么认识?实验表明:红、绿、蓝三种色光通过不同的组合,可以获得各种不同的色光。红、绿、蓝三种色光是无法用其他色光混合而成的,这三种色光叫做光的“三基色”。3、活动3:观察苹果的颜色用绿色光照射在红苹果上,你看到的苹果是什么颜色?请同学们根据观察的情况回答。然后,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学习信息链接。通过学习要知道: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光决定的;一般物体并不是单色的。在此,可向学生介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透过的光决定的。然后,结合实例进行巩固练习。4、指导学生阅读信息浏览,认识颜料的三原色,5、指导学生阅读信息浏览,知道:光是一种电磁波,红外线、紫外线是不可见光。在此,可向学生介绍一些红外线、紫外线的特征及其应用。三、归纳小结通过本节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让学生自己归纳。四、巩固练习1、完成课文P44的“自我评价与作业”。2、完成本节基础训练。五、反思本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观察活动较多,在活动中达到学习知识、提高能力的目标[1] [2] 下一页
篇7:1.3 尝试科学探究 [粤沪版八年物理上]
1.3 尝试科学探究 [粤沪版八年物理上]
【三维目标】
1、通过科学探究,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步骤。2、经历摆的奥秘的科学探究过程,让学生初步体验科学猜想与假设、简化研究对象、控制变量等方法在科学探究中的意义。3、通过科学探究活动的亲身参与,养成对科学的热爱,增强探究科学的欲望,乐于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去,能实事求是地记录实验数据,并根据实验数据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有与他人合作和进行交流的愿望。【教材分析】这节课就是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可放手让学生去思考、操作、讨论。实验中,不要过分要求严密(例如,规定怎样测量线长、规定摆动次数、规定实验顺序和总结报告格式等)【教学重、难点】1、重点: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2、难点:提出问题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教学方法】科学探究法、讲授法。【教学用具】铁架台、细绳、砝码、秒表等。【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同学们常用的手表、闹钟等有没有不准的情况发生?虽然现在有各种钟表,但是人类最早的钟表是利用机械装置做成的。最典型的时钟就是文中所说的摆钟。板书:尝试科学探究二、新课教学教师:科学的核心是探究,学习物理就要学会探究。下面结合文中所说的“摆钟”的课例,我们来探究“摆”的奥秘。1、提出问题教师:对这个现象,你想提出什么问题?摆钟的快慢与摆的摆动快慢有关,摆动快慢由什么因素决定呢?板书:摆动快慢由什么因素决定让学生猜想、假设。请同学们认真思考和讨论,归纳出可能影响摆动快慢的因素。
[1] [2] 下一页
板书:一、可能影响摆动快慢的因素
1、摆锤的轻重。2、摆的长度。3、摆动的'角度。……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为了检查同学们提出的猜想与假设是否正确,我们必须设计一个探究方案。为此,我们首先是要对摆钟进行简化,用一根不可伸长的细线悬挂一个砝码代替钟摆,根据同学们提出的几个可能的假设进行实验探究。由于细线、砝码的轻重、摆动的角度都可能与摆动快慢有关,因此在实验过程中要采用变量控制法,即:控制一个量或几个量不变,研究两个量之间的变化关系,再使两个量中的一个不变,研究剩余的两个量之间的变化关系。请同学们讨论实验方案。板书:二、实验方案和步骤。1、用同样长的细线,分别挂上大小砝码,让它们摆动相同的角度,比较摆动一次的时间。2、用不同长度的细线,挂同一个砝码,让它们摆动相同的角度,比较摆动一次的时间。3、把同一个摆拉开不同的角度,比较摆动一次的时间。指导学生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在实验过程中涉及到时间测量问题。我们可有两种方法:一是测量单摆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然后进行比较(直接测量);另一个是测量单摆在摆动同样多的次数所用的时间,然后进行比较(间接测量)。如果采用直接测量的误差比较大,而间接测量的误差较小,一般采用间接测量。请同学们利用器材进行实验,并将测量的数据填入书中或自己设计的表格中。(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应及时纠正。)讨论分析与论证:对所测量的数据要进行分析和论证,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请同学们讨论分析,把自己得到的结论写在书上。看看各自的结论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请大家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板书:三、探究结论1、摆动快慢与摆的轻重无关。2、摆线越长,摆动越慢。3、在摆动的角度不大时,摆动快慢与摆动的角度无关。进行评估:探究结论是否可靠,要进行反思。反思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方案是否得当,过程是否合理,方法是否正确,结论是否能得到实验数据的支持,有没有需要进一步探究的问题。请阅读“信息浏览”内容,看看伽利略的探究过程、探究结论与我们的方案、结论有没有一致性。讨论归纳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和流程: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探究过程,归纳出科学探究过程的基本要素,并用图示的方法呈现出来。然后阅读教科书,分析为什么书上把科学探究过程的七个要素中的“交流与合作”放在图的中央。通过这个科学探究过程,你对物理学习有什么新的认识?板书:科学的核心是探究,学习物理就要学会科学探究。三、课标落实情况反馈要求学生完成探究活动的报告,报告自己科学探究的过程,简要说明探究结论,总结出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和一般流程。要求学生完成“自我评价与作业”。有兴趣的同学还可完成“课外活动”的探究。四、巩固练习完成本节的“基础训练”。五、反思科学探究能力的训练,是现在物理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任务。通过本节学习,学生已认识科学探究,知道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认识到科学探究是学习物理的重要方法。但在实际独立进行探究时,还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实验方案的设计,语言的表达等,这些在平日的教学中,作业练习中,都要加强,也可进行一次专题教学。六、板书设计【课程资源】上一页 [1] [2]
[1] [2] 下一页
篇8:1.1希望你喜爱物理 [粤沪版八年物理上]
1.1希望你喜爱物理 [粤沪版八年物理上]
【三维目标】
1、通过看图、讨论等学习活动,了解自然界的一些有趣的物理现象,并认识到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中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 2、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活动,初步了解物理学与技术、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了解物理学巨大的社会功用。 3、了解自然界多姿多彩的现象,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欲望。从对物理学巨大作用的了解入手,增强学生对物理学学习的兴趣,并让学生喜欢物理。 【教材分析】 本节是学习物理学的开端,一定要保护和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可从看似平常的现象中,追问学生为什么会产生这些现象,从而激发起探究物理的兴趣。 本节的主要活动是观察和讨论,要提供丰富多彩的物理现象让学生去观察和体会。除了教材涉及到的物理现象和物理学的作用外,还可通过各种途径展现更加丰富和有趣的物理现象,进行广泛的讨论。 形成“喜欢物理”的情感态度是本节的教学重点,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向学生展示各种各样的物理现象,来引导学生对物理学产生兴趣,从回顾物理学对社会产生的巨大作用,来诱导学生喜欢物理。 课文中提及的一些物理现象和物理学的成就,并不是让学生知道这些现象的物理道理,而是通过这些内容让他们知道物理学研究的对象。列举物理学的一些成就,是让学生知道物理学为人类社会进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使学生明白为了更好地利用物理学,必须学习物理学。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让学生体会自然界、身边的物理现象的有趣,从而喜欢物理。 2)让学生了解物理学对人类社会发展、高科技发展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关心科学发展前沿,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有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使命感。 2、难点: 1)成功地演示新奇而有趣的物理小实验。 2)根据教材内容收集阅读有关资料。 【教学方法】 实验演示法、观察法。 【教具准备】 火柴、烧杯、纸锅、漏斗、乒乓球、平面镜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师生共同阅读“章首诗”。 板书:第一章 走进物理世界 第一节 希望你喜爱物理 二、新课教学 1、多姿多彩的物理现象 1)自然界中有趣的物理现象 师:指导学生边观看图片,边阅读图片的“配文”。 然后直接提出问题:通过观看、阅读,你有什么感受? 生:(要抽几个学生,让他们谈谈自己的感受) 师:对于以上这些有趣的物理现象,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生:(抽几个学生,看看他们提出的问题是什么) 师:同学们提的问题都很好,通过学习物理知识,以上的问题都可得到解释,有的同学知识面比较广,或事先已查找了有关资料,能回答以上的哪个问题?(教师简要回答学生提出的部分问题)。 2)身边有趣的物理现象 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以下几种情况:①用力向下吹乒乓球,乒乓球不会下落;②用纸锅可以烧开水;③利用两个平面镜,可得到物体的三个像。 问:你认为可能发生吗?猜猜看。 学生讨论、交流,做出猜想。 教师演示实验1:在倒置的漏斗里放一个乒乓球,用手指托住乒乓球(不紧贴漏斗),然后从漏斗口向下用力吹气,同时将手指移开,乒乓球不会下落。 教师演示实验2:用纸锅烧水,水开了,纸锅没有烧坏。 教师演示实验3:用两个平面镜互相垂直竖直放在桌子上,把一个物体放在中间,可看到三个像。 做完以上实验,同学们都找到了正确答案。 教师:你们在认识自然和生活中还遇到过什么新奇而又有趣的物理现象?比比看谁说得多? 学生积极回答。 教师:平时注意观察自然现象和身边的事物,是学好物理的前提。归纳以上我们知道了物理现象是多姿多彩的,物理是有趣的。 板书:1、多姿多彩的物理现象是有趣的。 它不但有趣,而且非常有用,下面我们来了解它对人类社会作出的巨大贡献。 2、功勋卓著的物理学 教师:指导学生一边看图片,一边阅读其配文。 综观历史,物理学许多重要的发现,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物理学对人类社会的进步,真可谓功勋卓著。 希望同学们学好物理,为我国的科学技术现代化做出自己的贡献。 板书:2、功勋卓著的物理学。 三、归纳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教师应鼓励学生自己去归纳,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收获) 四、巩固练习做本节的“基础训练”。 五、课后反思 通过本节学习,同学们对物理这门课产生了较浓厚的兴趣,都非常喜欢物理基本上都知道物理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在本节教学中,涉及到一些物理现象,对这些物理现象的解释,许多同学还弄不明白,存在着一些疑惑,对这些疑惑随着今后的学习,同学们自然就会明白,在此可不作太多的解释。 本节教学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没能向学生展示有关资料,比如,我国的“神舟”系列、国际空间站、电子计算机、物理学的发展史等,这些以后抽时间给学生展示,以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六、板书设计: 第一章 走进物理世界 第一节 希望你喜爱物理 1、多姿多彩的物理现象是有趣的。 2、功勋卓著的物理学。 【课程资源】 1、雷鸣与闪电 闪电是云层和云层之间或云层与地面之间的一种放电现象,而放电时所发出的巨大声响就是雷鸣。雷电一般出现在积雨云里,积雨云常常是由于上下层空气发生强烈的对流运动而产生的。夏天午后,近地面的空气被太阳[1] [2] 下一页
篇9:2.1 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粤沪版八年物理上]
2.1 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粤沪版八年物理上]
第二章 声音与环境
【教学分析】本章主要讲述的是一些自然和生活中有关的声学初步知识。内容包括:我们怎样听见声音,我们怎样区分声音,让声音为人类服务。重点是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它是解释各种声音现象的基础。本章教材安排了一系列自然现象和生活中的事例,引导学生认识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从生活中体会到:声音具有响度、音调、音色这三个特征,知道噪声的来源,以及控制和减弱噪声的三种措施,知道人耳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知道什么是超声和次声,知道声音的反射现象DD回声。本章重点是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响度和音调的决定因素;知道控制和减弱噪声的措施,增强环保意识;学会设计实验进行科学探究。难点是学会设计实验进行科学探究。【课时安排】第一节,我们怎样听见声音,1课时;第二节,我们怎样区分声音,1课时;第三节,让声音为人类服务,1课时;第四节,习题课,1课时。2.1 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三维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并以波的形式在介质中传播,在空气中声波的速度是340m/s;了解声波进入人耳后引起听觉的过程。2、通过学生自己的设计和活动,证明物体振动发声;通过对水波、弹簧上疏密波和声音引起空气振动形成的疏密波的观察、类比等活动过程认识声波;通过比较知道声波可在空气等不同介质中传播效果是不同的;通过看图和讨论,回忆生物课上已学的人耳结构,了解引起听觉的过程。3、能积极设计证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对声音通过空气等介质传播的活动有兴趣,并能找其他物体试验,还能跟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4、培养学生利用手边的学习或生活用具进行简单物理实验的习惯和探究物理问题的能力。5、在探究活动中,能进行合理的推理,学习并培养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出简单科学规律的方法。【教学分析】本节教材由五段组成,是按照声音的“产生DD传播DD要有介质DD在不同介质中快慢不同DD传到人耳后,经过了怎样的途径引起人的听觉”的思路来安排的。通过四个活动以及讨论、看图等方式,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教学重、难点】1、重点:1)声音的传播条件。2)会设计实验进行科学探究。3)在探究活动中,能进行合理的推理,学习并培养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出简单科学规律的方法。2、难点:会设计实验进行科学探究。【教学方法】科学探究法、观察法、演示实验法、讨论法。【教学用具】音叉、肥皂液、喇叭、塑料尺子、录音机、乒乓球、水槽等。【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师生共同朗读“章首诗”板书:第二章 声音与环境第一节 我们怎样听见声音二、新课教学1、声音的产生教师:先播放一段录音,让学生感受各种各样的声音。问题:听了这段录音,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如: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让学生结合已学的知识,对这个问题作出回答。
[1] [2] 下一页
活动1:请同学们分组讨论,设计几个实验证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并动手做一做。看谁的效果最好。
如:用手指放在正在发声的.喉头,感到喉头在振动。演示实验1:发声的音叉放进装满水的水槽中,水花四溅;发声的音叉将悬挂的乒乓球弹开。让学生学生对实验进行小结。然后,请同学们阅读“帕斯卡的故事”提问:通过实验阅读你有什么收获?板书: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2、声音的传播DD声波。请同学们观察P21的图片2-2,让学生归纳:板书:2、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叫做声波。3、声音的传播条件活动2:参照P21图2-3进行实验,比较空气、木杆等物体传递声音的效果是否相同,并与同学交流讨论。(不相同,空气的效果最差,木杆的效果最好)活动3:听水中发出的声音演示实验2:参照课本图2-4,一位同学在水中敲击石块,另外的同学耳朵贴在水槽的外面,试试能否听到敲击石块的声音。问题: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让学生交流讨论,回答上述问题。提问:真空能传声吗?演示实验3: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让学生注意声音的变化。让学生交流讨论。教师:抽气机一直在抽走罩内的空气,当罩内空气抽完了,我们就听不到声音了,这个现象表明了什么?让学生交流讨论,并对以上活动进行归纳,得出结论。指导学生阅读“贝多芬的故事”和“信息链接”。[1] [2] 下一页
篇10:4.2 测量物体的质量[粤沪版八年物理上]
4.2 测量物体的质量[粤沪版八年物理上]
【三维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熟悉托盘天平的主要结构,会正确使用托盘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2、学习应用分类比较的方法来抽取质量的概念。对质量的单位形成具体的观念,培养并发展学生对物体质量的估测能力。
3、培养学生使用产品说明书和上网查阅资料的兴趣,养成他们在多种渠道中,用多种学习方式进行学习的习惯。
【教材分析】
本节共分三部分:物体的质量,质量的单位,学习使用托盘天平。
物体的质量,采取分类比较的方法来抽取质量的概念,让学生认识到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关于质量单位,书中通过学生熟悉的一些物体的质量与一些质量单位的比较,让学生对质量的单位感性化;托盘天平的使用,主要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去体验知识的获取过程和应用过程,以达到正确使用托盘天平的目的。
书中安排信息浏览“物体的速度接近光速时,质量会变得很大”。意图有两个:一是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要求,拓宽他们的知识面;二是帮助学生学习用辩证唯物的观点认识自然,即:人们认识自然是逐渐逼真的,真理是相对的,规律的应用是有范围和条件的。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对质量的概念的理解,难点是学会正确使用托盘天平。
【教学用具】
托盘天平、乒乓球、篮球、硬币、烧杯等。
【教学方法】
阅读讨论法,观察实验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现在用的课桌、板凳都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他们谁用的材料多?谁的质量大?
(让学生回答)。
我们这节课学习第二节。
板书:4.2 测量物体的质量
二、新课教学
1、物体的质量
指导学生观察P79的图4-15,分别进行比较:一碗水比一盆水少,汽车轮胎用的橡胶比自行车轮胎用的橡胶多,篮球中充的空气比乒乓球中充的空气多。
由上述事例可归纳出:组成不同物体的物质有的多,有的少。
板书:1、质量的概念:物体所含物体的.多少。
指导学生观察P80的图4-16,交流讨论,进行分析判断,归纳出物体的质量与物体的位置、形状、状态无关,并完成文中的填空。
板书: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
[1] [2] 下一页
2、质量的单位
在实际生活中,你现在知道的质量单位有哪些?让学生交流讨论,然后回答。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P80,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由来及单位间的换算关系。
板书:2、质量的单位:千克,吨、克、毫克、斤、两等
指导学生结合P81的图4-18阅读课文,让学生形成具体的质量单位概念。
指导学生阅读信息浏览:质量阶梯。让学生能从数量级上认识自然界中一些物体的质量的多少,小到电子质量,大到宇宙总质量。
3、学习使用托盘天平
在实验室里,我们常用托盘天平来测量物体的质量,那么,对于托盘天平,你现在应该了解它的哪些知识?让学生回答(构造、作用、工作原理、正确的使用方法)。
指导学生结合P82的图4-19,认识托盘天平的构造和作用。
板书:3、托盘天平
1)构造及作用
然后,出示实物,找几位同学检查,边指边让学生说出部件的名称,同时说出主要部件所起的作用,如:托盘、平衡螺母、指针和分度盘等。
向学生介绍其工作原理。
板书:2)原理:杠杆原理
指导学生阅读托盘天平的使用说明,然后演示。在演示的过程中对有关注意事项进行解释说明,特别强调:被测物体质量的计算方法为:左盘质量+游码质量=右盘质量。
板书:3)正确使用方法
指导学生完成活动1:测固体的质量。
[1] [2] 下一页
★ 物流仓储团队口号
【[粤沪版八年物理上] 5.3飞出地球 5.4 宇宙深处(整理10篇)】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轮椅上的霍金教案2023-05-31
霍金的作文600字2022-11-04
轮椅上的霍金教案2023-10-02
霍金作文400字2023-10-15
《时间简史》的读后感800字心得2022-06-16
星星离我们有多远读后感600字2022-11-17
霍金《时间简史》的个人观后感800字2023-06-28
读时间简史有感800字2023-05-29
时间简史读后感心得2023-08-19
时间简史读后感500字2022-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