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洞里的秘密活动实录及反思

时间:2023-09-03 08:01:48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洞洞里的秘密活动实录及反思(合集14篇)由网友“仲五祯”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洞洞里的秘密活动实录及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洞洞里的秘密活动实录及反思

篇1: 洞洞里的秘密活动实录及反思

洞洞里的秘密活动实录及反思

背景:

幼儿园的二楼平台是孩子们户外活动的场所,在靠近栏杆的一侧有个下水管口,黑黑的管子,黑洞洞的洞口,非常不起眼。在平时的活动中,谁也不会去注意这个小小的圆洞,可是今天,我看见旁边有一个旁观者,站在下水管道一边,久久没有离开。

实录:

桐乐聚精会神地趴在栏杆一侧的地上,一个人在自言自语,好象在研究着什么。

“桐乐,别趴在地上,快过来和小朋友一起走独木桥。”我的一声叫喊,打断了神情专注的桐乐。

见桐乐没有起身,我又催促了一声:“地上很脏的,快过来。”听到我的叫喊声,桐乐很不情愿地走向了独木桥。

过了一会儿,当我把视线又落到桐乐身上时,我惊奇地发现,桐乐又像刚才一样,趴在了原来的地方。

到底什么东西吸引着桐乐呢?我悄悄地走到他的旁边想探个究竟。

半蹲着身体的桐乐跪在地上,两只小手撑在下巴上,眼睛紧紧地盯着地上的小圆洞眨都不眨一下,连我站在他旁边也没察觉到。

“桐乐,你到底在看什么呀?”我轻声问道。

桐乐抬起头看着我,指了指地上的小圆洞,一脸惊喜地对我说:“杨老师,你快来看,这儿有一个洞洞,里面有蜘蛛,它正在吐丝结网呢”

话还没说玩,桐乐就一把拽着我,让我和他一起观察。我蹲下身朝洞里面一看,果真有一只蜘蛛正慢条斯理地爬在网上。

“哇,蜘蛛的网好特别!”我感叹道。

桐乐笑嘻嘻地说:“是呀,我觉得它像奶奶的压发帽。”

“你真聪明”我向他翘起大拇指。

“奶奶的帽子是黑色的,蜘蛛网是没有颜色的。”桐乐又加了一句。

他又对我说:“杨老师,我看见蜘蛛是从屁股后面吐丝的。”

忽然,天空中有点零星小雨。有一滴正好打在蛛蛛网上,蛛蛛马上停止了动作:“老师,能给我一张纸吗?”

“你要纸干吗?”我疑惑地问道。

桐乐歪着头对我说:“我要把这张纸盖在洞洞上,这样下雨的时候,蜘蛛就不会淋湿了。”

我不由得欣赏桐乐敏锐的观察力和他那颗小小的怜爱之心,微笑着对他说:“好的,没问题。”

反思:

一个不起眼的下水管口,在我们大人看来是那么地平淡无奇,在桐乐的眼里却有着无穷探究的乐趣。

户外活动是孩子最喜欢的活动,桐乐却放弃了最喜欢的活动,可见孩子对这件事物的敏感性、好奇心。我发现:孩子自有喜欢的东西,用成人的角度去思考,难以洞察其中的秘密。

在我们平时看来很不起眼的东西,在孩子的.眼里却有了神秘。桐乐不仅有着探究的兴趣,他对周围的事物也能关注,他能注意下水管道中的小生灵,由此联想到其他相似的物品,可见这孩子的想象力异常丰富。从“雨滴”想到为蛛蛛挡风避雨,可见该孩子的爱心。

在案例中,我起先是打断了桐乐的探究乐趣,没有去真正地了解孩子为什么趴在地上的原因,只是从表面上去判断孩子的行为,在真正地了解到情况后老师能支持孩子的探究行为并让孩子把探究的秘密与同伴分享,为孩子探究的结果而喝彩,从行为上作到了真正的尊重孩子。

篇2: 大班语言秘密活动反思

今天的活动中,需要幼儿自由阅读故事《花路》的画面。但可以发现好多孩子真的是不会“阅读”――叶焱栋的书是倒着拿的,却也在像模像样的看着;叶梓谦唰、唰、唰地快速翻阅,几秒钟就搞定了;雪怡和朱俞达却在拿着书打闹;还有瑞瑞宝宝,拿着书索性不看却卷啊卷的当望远镜了。这样的阅读怎么会有效呢?我感觉阅读习惯的培养真正很重要。

幼儿的阅读能力并不是天生具有的。怎样帮助小班宝宝正确阅读、爱惜图书呢?枯燥的说教对他们来说作用不大,应该从年龄特点出发,以游戏的口吻引导孩子爱惜图书、正确阅读。于是,在接下来的游戏时间,我以“书宝宝”的`口吻开始与大家的对话――先自我介绍,互相打招呼、再让幼儿认识“书宝宝”的结构,了解封面、封底、页码,还有书里面关于小动物、小花、小草、小朋友的故事。我还请来了大班的哥哥姐姐来班级做阅读的好榜样,一页一页地轻轻翻书看,就这样让小朋友懂得了爱书、护书,并且,在引导他们边看边点读的过程中,小朋友逐步掌握了一页一页翻阅的方法。

另外,在孩子们以后的阅读中,我决定还让他们互相检查阅读的姿势,如坐要直、书放平且离眼睛不要太近,这样的监督既可以提醒别人,更能强化幼儿自己的意识。这样,才能逐步培养起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

篇3:下巴上的洞洞里的那些好词好句

下巴上的洞洞里的那些好词好句

好词:

心花怒放忠心耿耿高谈阔论一摇一晃

七嘴八舌不动声色国计民生胡思乱想

忠孝仁爱感恩不尽眉梢倒挂腾云驾雾

高人一等自言自语目瞪口呆恭恭敬敬

满不在乎绝顶聪明从容不迫怨天怨地

好句:

1、30层楼落成了,富翁乐得眉俏倒挂,嘴角上翘。

2、大花猫吃的饱饱的,这下可更神气了,翘着尾巴,走起路来大摇大摆,兔子在前面开路,鹭鸶在后面保驾,睢着他跑的热了,还用翅膀给他扇扇风。

3、浪娃娃爱蹦爱跳爱唱歌,它们的玩具多极了,单说贝壳就有千千万万种,它们还拿着海带拔河玩儿呢。

4、这儿很静很静,哥哥姐姐都竖着耳朵,听浪娃娃讲在岸上看见的事儿。大海妈妈也听着,听得大笑起来,哗啦啦……

篇4:小班主题活动教案《洞洞里的动物》

小班主题活动教案《洞洞里的动物》

【活动目标】

1、知道一些住在洞洞里的动物;

2、初步了解洞中动物的生活习性及特征;

3、培养幼儿观察力和想象力。

【活动准备】

1、自制生活在洞里的动物PPT课件;

2、地洞、树洞、山洞等背景,相关动物贴绒;

3、音乐:舞曲一段。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儿歌《神秘洞》导入,激发幼儿学习的性趣。

师:我们念的儿歌里说到了一只什么动物?它喜欢住在什么样的洞里?除了毛毛虫,你们还知道哪些动物也喜欢住在洞里的`?(请幼儿与同伴相互交流)

二、组织活动:

1、教师简要小结后以森林里举行“洞洞舞会”,邀请住在洞洞里的动物前来参加,到底谁会得到邀请呢?小朋友想不想知道啊?

(1)以猜谜语的形式引出生活在地洞里的蚂蚁:“排队地上跑,身体细又小,做事最勤劳,纪律第一好”。

猜出后引导幼儿观看课件,看一看,想一想:你们在哪里也发现过蚂蚁?它长得什么样子?生活在什么地方?平时喜欢吃什么?

可模仿蚂蚁爬的动作。

同法引导幼儿观察住在地洞里的田鼠。

发散性思维:还有哪些住在地洞里的动物?(交流)

教师小结。

(2)依次类推出示住在树洞里的小鸟、松鼠等;发散性提问后教师小结。

(3)同法引出住在山洞里的蝙蝠、熊等动物,发散性提问后教师小结。

2、创设舞会情境。

师:原来啊,是这些住在地洞、树洞、山洞里的动物得到了邀请。瞧,小动物们都来参加洞洞舞会了(点击出示最后一张课件)我们和它们一起来跳个舞吧!(放舞曲音乐)

全体幼儿随音乐舞动。

3、游戏:送动物回家。

出示地洞、树洞、山洞背景图及相关动物贴绒,“舞会结束了,小动物们也累了,我们来送它们回家吧!”

请个别幼儿来把动物送回相应的“洞”中。

4、总结后结束活动。

篇5:大班语言教案春天的秘密活动反思

1、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激发幼儿热爱春天的情感。

2、了解诗歌的结构特点,感受诗歌循环反复的句式及语言美。

3、激发幼儿热爱春天的情感。

活动重点: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中优美的意境。 活动难点:感受诗歌循环反复的句式及语言美。 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幼儿已观察过春天,对春天的特征有一定的了解。

2、舒缓的背景音乐、PPT《春天的秘密》。 活动过程:

一、谈话直接引入,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1、教师完整朗诵散文诗,幼儿欣赏。

二、引导幼儿初步理解、欣赏散文诗。

1、出示图,片鼓励并引导幼儿用诗歌中的语句来表述。

(1)、春天来了,春天来了,小河里的冰怎么了?河水是怎么流着的?河水是怎么说的?说了什么?(小声……)

(2)、春天来了,春天来了,垂柳换上了什么样的新装?垂柳在微风中会怎么样呢?听完这句你有什么感觉?

(3)、桃花红着脸,后面半句是什么?哪个小朋友来补充一下?抿着嘴是什么样的呢?谁来做一做这个动作?

三、诗歌里还讲到了春天有哪些秘密呢?请小朋友再仔细听老师来朗诵一遍。

(4)、燕子怎么了?(飞在天空里),燕子飞在怎么样的天空里的?燕子是怎么叫的呢?你们听了段后心里觉得开心吗?刚才有小朋友说道麦苗了,

(5)、是什么样的麦苗从什么地方怎样出来的?你们听完这句话有什么感觉? (6)、春天来了,农民伯伯忙着干什么呢?拖拉机是发出什么样的声音?拖拉机也是小声说吗?散文诗你用了一个什么词来说的?

三、完整欣赏:播放视频,引导幼儿跟读。

四、结合图片请幼儿说说自己喜欢哪一段并说出喜欢的原因。(播放PPT4)

五、扩展延伸。

师:春天还有很多秘密,还会在哪里呢?他们又会怎么告诉大家春天的秘密呢?我们一起去找找吧!

附诗歌:《春天的秘密》

春天来了,春天来了,春天在哪儿呢? 小河里的冰融化了,河水淅沥淅沥地流着, 小声地说:“春天在这儿!春天在这儿!”

春天来了,春天来了,春天在哪儿呢? 垂柳换上嫩绿的春装,在微风中轻轻的飘扬,

小声地说:“春天在这儿!春天在这儿!”

春天来了,春天来了,春天在哪儿呢? 桃花红着脸,抿着小嘴, 微笑着说:“春天在这儿!春天在这儿!”

春天来了,春天来了,春天在哪儿呢? 燕子飞翔在蔚蓝的天空里, 啁啾啁啾的叫着小声地说:“春天在这儿 !春天在这儿!”

春天来了春天来了,春天在哪儿呢? 绿油油的麦苗,使劲地从泥土里往上钻, 小声地说:“春天在这儿!春天在这儿!”

春天来了,春天来了,春天在哪儿呢? 农民伯伯忙着播种,拖拉机轰隆轰隆的嚷:“春天在这儿!”

哈哈!春天真的来了,春天真的来了! 我看见了春天的秘密,我要把它牢牢记在心里。

篇6:小脚丫实录及反思

小脚丫实录及反思

由来:

午餐后,幼儿在操场上散步,一起玩“小脚丫走直线”的游戏,幼儿对脚丫头尾相接走直线的动作很感兴趣,有的幼儿还提出:脚丫还有很多本领呢,有的说:脚丫会夹报纸、有的说脚丫会跳绳、有的说脚丫天冷时会长冻疮……幼儿的问与答妙趣横生,她们提议说要取找一找有关脚丫的奥秘,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开展了“有趣的小脚丫”系列活动。

一、活动目标:

1、感知脚丫的作用,初步了解保护脚丫的方法。

2、愿意与同伴交流探索的发现,体验脚丫游戏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1、事先请幼儿与家长一起收集有关脚的资料;

2、实物幻灯机,滑板车、球、毽子等各种体育器械。

三、指导要点:

(一)说说可爱的小脚丫。

1、幼儿自由交流自主探索脚丫的经验。

(操作幻灯片“可爱的小脚丫”引题)

师:可爱的小脚丫跳起舞来多有趣呀,它还有许多有趣的事呢,你们在家中和爸爸妈妈玩脚丫游戏时,发现了什么,把你知道的和好朋友互相说一说吧。

2、部分幼儿介绍探索的内容并将收集的资料贴到展示栏上。

师:小朋友真聪明,发现了小脚丫这么多有趣的事,谁愿意来把你知道的告诉大家。

二)幼儿学做脚丫操。

小蜘蛛,走钢丝,走来走去真自如,掉下来,别着急,嘴里咬根保险丝。

小鸭,小鸭,去捉大虾,心里痒痒,翘翘尾巴,嘴巴一张,大虾蹦啦!

(二)分组游戏:“小脚丫去运动”了解脚丫的作用。

(1)介绍游戏材料及玩法。

(2)重点指导幼儿根据脚丫图走脚印。

1、踩泡泡 2、跳圈 3、夹球跳

4、踢毽子 5、滑滑板车 6、骑自行车

7、走钢丝 8、两人一足 9、踩脚印图

(四)我们都爱小脚丫。

讨论:我们要怎么保护小脚丫?

1)怎样让脚丫不受伤?如果受伤了怎么保护它?

2)怎样让脚丫感到舒服?

3)怎样锻炼脚丫?四、活动延伸:

1、生活活动:洗脚

2、区域活动:

智慧宫:找脚丫、对鞋子。

巧手宫:装饰鞋子、制鞋垫、拼脚丫。

游戏宫:铺脚丫路、踩脚丫、印脚丫。

小舞台:大鞋和小鞋、脚丫歌、脚丫操。

活动实录

(一)说说可爱的小脚丫。

师问:前几天小朋友在家里和爸爸妈妈一起找一找小脚丫的秘密,谁愿意上来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幼儿甲:这是我爸爸帮我上网查询的足球运动员踢球的照片,你看他的脚多有力气,把球踢地那么高。

幼儿乙:这是我一家三口在家里印的脚丫图,大的是爸爸的脚印,小的是我的脚印,中间的是我妈妈的脚印。

幼儿丙:这是我自己印的橡皮泥脚丫模,很漂亮吧。

幼儿丁:我还带来了自己小时候的水晶脚模,认真地看上面还有脚的纹路,一圈一圈的'多有趣呀。

二、小脚丫来做操。(师边带幼儿做操边与幼儿互动

师问:摸摸揉揉小脚丫,看看脚丫长的什么样?

幼儿1说:“脚丫穿鞋久了会臭。”

幼儿2说:“大拇指好象是队长。”

幼儿3:“小脚好象恐龙。”

幼儿4:“小脚从一个方向看很象一棵树。”

幼儿5:“两个脚并拢,中间出现了一个洞,这是妈妈教我穿鞋的一个方法。”

幼儿6:“挠脚心感觉很痒。”

幼儿7:“脚底的肉很多脚背的肉很少。”于是大家都动手捏了捏,验证了她说的是对的。

(三)分组游戏:“小脚丫去运动”了解脚丫的作用。

游戏中,孩子们围绕着小脚的本领,自己分组,有的踢球、有的跳栏、跳圈、跳纸棒,还有的用腿用脚夹沙袋走和跳,玩得很开心。在讨论中孩子们还想出了很多创意,比如,脚可以夹沙袋也可以夹小纸棒、夹球,还可以跳球,还能跑着“飞”过跳栏,用小脚踢小纸棒玩,就象踢带绳子的毽子一样,小脚还可以玩两人一起穿大鞋的游戏等。

师问:小脚丫真能干,平常小朋友怎样做才能让我们的小脚丫不受伤呢?

幼儿1:“不能随便踢人。”

幼儿2:“踢了石头会流血。”

幼儿3:“爬得太高跳下来脚会断。”

(四)我们都爱小脚丫。

师问:怎样保护我们的小脚丫?

幼儿1:“我爸爸在家里用醋泡脚,可以让脚很干净,这是保护脚的一个好办法。”

幼儿2:“给脚按摩可让脚很舒服。”

幼儿3:“要给脚穿袜子、鞋子,才能让脚不受伤”

贝贝还告诉大家自己小时候脚受伤的事引发了大家对“脚受伤了怎么保护”的讨论。

四、活动延伸:洗脚丫

师问:现在小脚丫玩累了,也脏了,我们怎么保护它呢?

幼儿1:我们用水洗干净。

幼儿2:要用沐浴露用力的搓才能洗干净。

幼儿3:脚丫洗好后要擦干净,这样脚才可以穿到鞋子里。

幼儿4:脚丫很冰,可以用手搓脚心,把它搓热就舒服了。

综合实践活动《可爱的小脚丫》反思

适宜性行为:

(一)选材新颖,贴近幼儿生活,能激发幼儿的兴趣、发展其动手动脑的能力。

(二)充分利用家长资源,鼓励幼儿自主学习,探索学习的方法和途径。

(三)注重幼儿的自我经验总结,通过幼儿的实践活动接受教育。

(四)师幼关系平等、融洽,幼儿的活动常规好。不适宜性行为:

问题(一):活动中幼儿才展示自己与爸爸妈妈收集的资料,幼儿无法充分交流、展示自己的探索结果 。

原因:没有在活动前展示幼儿收集的材料。

对策:活动前逐步展示幼儿带来的材料。

问题(二):幼儿对各种体育器材的玩法较单一。

原因:

1、活动前幼儿的交流较少,对玩法的经验交流也不够。

2、教师未能及时引导幼儿大胆地想出多种玩法。

对策:

1、鼓励幼儿多与同伴交流,互相介绍自己想出的玩法。

2、增加玩的组别(如:滑板、杂技等),启发幼儿积极动脑,想出与众不同的玩法,以发展其创造能力。

篇7: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

《牲畜林》是一篇反法西斯小说,却一反战争题材小说沉重悲伤的风格,整篇小说将战争的沉重消解在幽默轻松中。小说故事情节是,二战期间,德国鬼子侵入村庄,村民朱阿返回家中寻牛而一路追击德车鬼子,进入牲畜林,而德国鬼子牵了大母牛又放弃追寻小猪再山羊、火鸡、家兔、母鸡,最后与一人野猫一起坠入山崖,而朱阿成了村民心目中的英雄。

第一课时

先播放一首反映战争的歌曲《白桦树》,学生沉浸沉重、悲伤、凄美氛围中,然后转入本篇小说的分析。明确重难点:小说的结构、情节的“延迟”。

请学生一句话复述小说的情节,村民朱阿与一个德国兵的故事。

分析他们的形象,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齐读,并以一个词总结:小丑。

分析情节的六次延迟,分组讨论,分配任务,分析相应的延迟艺术,分角色对话。

总结小说的主题。

第二课时

让学生自演话剧。学生积极性很高,笑声阵阵。

迅速拉开课桌,留有中间空地,以雨伞、铁锹等为道具。吕明旁白,朱阿由黄友主演,德国鬼子由张吕演,梅世琪演大母牛,盛青霞演火鸡,梅静演家兔还有演野猫的男同学等,这些人的演出很突出,以雨伞为道具,尤其是黄友很积极也很投入。

学生反响很好。以后多用心多创新。

同学们很需要有这样的课堂活动。

篇8: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认识5个生字;理解词语“失魂落魄、震耳欲聋、龟裂”等。(2)品味作品的语言及文中词语的妙用。、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重点句、段,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和母爱的伟大感人。3、人文情感:感受母亲的深情和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激发热爱母亲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通过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重点句、段,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和母爱的伟大感人。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师:还记得咱们背过的那首《游子吟》吗?咱们齐背一遍。

师:“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唐朝诗人孟郊给我们刻画出了一个慈母的形象。(板书慈母)当这两个字映入你眼帘的时候,你脑中会出现怎样的情景?生:妈妈关心我的情景。

师:能说具体点吗?妈妈在什么情况下帮助你?生:妈妈在下雨天给我送伞。

师:你有一个慈爱的母亲。

生:我生病了,妈妈领我上医院的情景。

师:你有一个关心你的母亲。

生:在我遇到难题妈妈帮助我的情景。师:你有一个理解你的母亲。

师:从大家的描述中,我感受到了那份浓浓的慈母情,(板书:慈母情,故意少写一个“深”字)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梁晓声的母爱世界,去感受那博大的慈母情怀。——齐读课题。师:看到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生:少了个“深”。

师:不加这个“深”字行不行?

生:不行,因为就体现不出慈母对我的情谊到底有多深了。师:有了这个“深”呢?生:有了这个“深”,我们就知道了慈母对我的情谊很深。

师:看来同学们从一个“深”字里体会出不少东西,这很好。在学习课文之前,对题目的理解很重要,题目理解准确透彻了,下面的内容就读懂了一半。

那么,这份慈母情到底有多深呢?到底是一件什么事让我感觉到慈母的深情的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再来读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流利了,把生字读准确。

(二)初读课文概括大意

生自由读书

师:谁能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作者小时候家里很穷,但是他实在太想拥有一本《青年近卫军》了,于是他就到母亲工作的地方去找母亲要钱,可是他看到母亲工作很辛苦,旁边的女人不让母亲给他钱。但母亲给了我钱。于是就用母亲给他的钱给母亲买了水果罐头,后来母亲又给了他钱买书,于是他拥有了第一本小说。师:你说得比较具体。

(三)深化理解体会感情、引起阅读期待:

师:作者向母亲要了多少钱?生:1元5角钱。

师:同学们,一元五角,对你来说多吗?但这一元五角对当时我的一家意味着什么?我们来看一下他们家当时的经济情况(出示补充资料:母亲每月起早摸黑工作30天,才得到27元工资,平均每天只挣9角钱。我们兄妹共五人,加上母亲共6口人,平均每人每天的生活费只有1角5分钱,一元五角相当于我10天的生活费。)可见,拿出这1元5角钱对我们家来说是多么的不容易。师:可作者实在是太想拥有一本《青年近卫军》了,用文中的话说就是——想得整天——生:失魂落魄。

师:(随手板书“失魂落魄”)“失魂落魄”什么意思?生:就是象丢了魂似的。师:丢了魂是怎样的表现?生:吃不下饭,睡不着觉。生:干什么都没有心思。

师:是啊,想这本小说想得整天心神不宁,行为失常。正是因为这样,所以明知家里困难,还是伸手向母亲要了这多么钱,可是后来发生了什么呢?这篇课文节选自梁晓声的中篇小说《母亲》,我们看看书中是怎么写的:(出示资料):也就是从那一天起,我有了第一本长篇小说,也就在那一天以后,我再也没有向母亲要过一分零花钱,也就在那一年,我有了几十本长篇小说。这,都是我自己挣钱买的。这是一个母亲给予一个儿子的力量。后来,我终于成了大作家。

师:在这之后,爱读书的我再也没有向母亲要过一分零花钱,他以后的几十本小说都是自己挣钱买的,这是为什么呢?难道是母亲不再给他买书的钱了吗?生:不是,是作者看到母亲挣钱太辛苦了。

师:你从哪里看出母亲挣钱很辛苦呢?不要急着回答,请你回过头来,用心读一下课文,对感人至深的部分,画下来,细细品读。对于那些能够让我们的心灵为之一震的句子、词语甚至标点符号,我们最好能联系课文的其他内容想一想,感动你的到底是什么,你会透过这些做法,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然后,把体会用一两个关键词写在书的空白处。下面,请大家默默读书,静静思考。、角色转换,移情体验

师: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自己的读书收获,谁来说说从哪里看出母亲挣钱非常辛苦?生:“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从这句话中的“震耳欲聋”这个词语我知道了母亲工作的地方噪音很大,母亲天天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很辛苦。师:你很会读书。(随手板书“震耳欲聋”)“震耳欲聋”什么意思?生:声音很大,耳朵都快震聋了。师:你在哪里听到了这样的声音?生:建筑工地。

师:你有什么感觉?生:很刺耳。

生:很烦躁,想马上离开。

师:我们只听一会儿这样的声音,就很烦,想马上离开,可母亲呢,他在这里工作一天吗?生:不是

师:一年吗?生:不止。

师:母亲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这样震耳欲聋的环境里工作,可想而知有多辛苦。你还有什么发现?

生:我从“周围几只灯泡烤着我的脸”这句话中知道了母亲工作的屋子很暗。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白天还要亮着灯。

师:你读书能看到文字背后的东西,很了不起。

师:母亲工作的环境还有什么特点?你从“褐色的口罩”中体会出了什么?生:母亲出了很多汗。

师:出汗能使口罩变成褐色,说明什么?生:空气太脏了。

师:想象一下,如果是夏天,七八十人挤在一间阴暗的小屋里,七八十个灯泡在头顶炙烤着大家,再加上震耳欲聋的噪音和那令人窒息的灰尘,在这样的屋子里干活会是什么感受?生:很难受。

生:难以忍受。

师:可是,我的母亲又是怎样工作的呢?我们接着来交流。

生:“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我从这句话中体会到母亲的背弯曲着,头挨在缝纫机上很辛苦,可能是屋里的灯光太暗了。

师:你能读出母亲的辛苦吗?生读。

师:你还有什么发现?生:“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我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母亲很辛苦。师:(出示这句话)你们都找到了这句话吗?我们一起来看看能从这句话中体会出什么?生:我感觉母亲一直弯着背。师:来,我们一句一句来读。生读第一句。

师:你仿佛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背?生:弯曲的背。

师:母亲的背为什么变得这样弯曲?生:一直弯着工作背累的。

师:你还看到了一双什么样的眼睛?生:一双疲惫的眼睛。

师:母亲的眼睛为什么这样疲惫?生:可能几天几夜没合过眼吧。

师:此时,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母亲?读出你的感受。齐读。师:这是一个慢镜头,语速再慢点。“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读指名读,一生读得很动情。

师:读着读着,你又发现了什么问题?

生:我发现每句话的后面都有一个“我的母亲”。

师:这是不是重复了呢?显得多罗嗦呀,你们在写作文语句重复时,老师嫌罗嗦,都把它删掉,这里能不能把它删掉呢?改成这样行不行?

(出示改后的句子:我的母亲背直起来了,转过身来了,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

师:比较着读一读,看你又有什么样的体会?给学生一点时间自己体会着读一读。师:三声“我的母亲”,声声带情,那是一种怎样的感情?不必说出来,朗读是表达感情的最好的方式。不要着急读,先酝酿一下感情,(配音乐)想象一下,现在你就是那个去跟母亲要钱买书的孩子,当你看到自己亲爱的母亲就是在这样一个阴暗、脏乱的厂房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拼命忙碌着争钱养活我们一家兄妹,你的内心会是一种怎样的滋味,把自己所有的感动,融入到朗读中,谁来试试?一生读,很有感情。

师:你读出了对母亲的心疼。又找一生读。

师:我看到了你眼中的泪花,你读出了对母亲的感激与崇敬。大家一起再来读读这段话,带着你的感情。

师:你还从哪里感受到了母亲的辛苦?

生:“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陷入了忙碌”我从这段话中体会到母亲很忙碌。

师:(出示这段话)大家再来读读这段话。你发现了这段话有什么特点?生:用了四个“立刻”

师:你从“立刻”中体会到了什么?

生:体会到母亲工作很忙。

师:是的,母亲为了能多挣一分钱,在争分夺秒地工作。你能读出这种争分夺秒的感觉吗?生读得不够快

师;母亲工作舍得喘口气吗?再来读,要一口气读完。生读得稍快。

师:读得还不够快,再来一遍。

师:读着读着,你又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每个“立刻”后面都有一个“又”。师:从“又”中你又体会出了什么?生:母亲工作争分夺秒。

师:这从“立刻”中就能体会出来。生:体会出母亲以前就是这样干的。生:母亲一直就是这样干的。

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母亲一直就是这样工作的,母亲的工作师多么的单调、枯燥啊,来,让我们读出这种枯燥与单调。

生读得不太到位。

师:这次,应该把哪个自重读?——“又”师起头,生读。

师:母亲为了我们兄弟姐妹能吃饱饭,能上起学,就是这样争分夺秒地操劳着,这哪是在工作呀,这分明是在拼命呀!可是,当他听说我要钱买在别人看来是所谓的闲书时,她又是怎样做的呢?从书中找一找。

生: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读的!”师:哪个字令你感动?生:“塞”。师:为什么?生:因为母亲怕我不要钱,所以硬塞给我。

师:你真会读书。那母亲当时是怎么想的呢?

生:她想,我要支持孩子看书,看书对他有好处。师:可是孩子们,你们想过没有,把这1元5角钱给了我,对于母亲来说,就意味着什么?(出示句子:母亲把将近两天的生活费给了就意味着,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母亲要更加____________地干活,要更加____________地生活。)生:更加拼命地干活,更加节俭地生活。生:更加辛苦地干活,更加拮据地生活。师:能不能用上四字词语?

生:更加起早贪黑地干活,更加节衣缩食地生活。

师:这就是我可敬的母亲,她为了我们一家人的生活不知疲惫地操劳着,而对于我要钱买书又是多么的干脆,此时,你想对母亲说点什么?生:母亲,您辛苦了,您休息一下吧。师:你懂得体谅母亲,你长大了。生:我一定要好好学习,报答您。师:你学会感恩了,你也长大了。

师:现在,你体会到了母亲的深情了吧?让我们来回顾一下,这深情体现在哪里?(师生一起回顾,板书:辛苦挣钱,慷慨给钱)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师:其实,天下父母都是一样的,作者只是写了自己生活中的一件普通的小事。你们也时时被爱的氛围所包围,只要你用眼睛去观察,用心灵去感受,用语言去表达,就能更深刻地体会到。现在,请大家欣赏一首小诗,《母亲》母亲

当我是婴儿的时候,母亲为我托起我的整个世界,让我感受所有的温柔。

当我长大一点的时候,母亲为我引开一条蹒跚的小路,让我沿着小路去寻找生命里的自由。

当我开始读书的时候,母亲把我送入广阔的海洋,让我在里面恣意地生长。

在每个母亲眼里,儿女就像春天里放飞的风筝。

风筝在天空里自由地飞翔,母亲永远在另一头守望。师:请你仿照这首小诗,来表达你对母亲的爱和感恩。(出示)

当我__________的时候,母亲________________,让我________________。

当我__________的时候,母亲________________,让我________________。

(五)、布置作业、阅读梁晓声的小说《母亲》全文,将自己的感动记录下来。2、留意生活中母亲关爱自己的小事,并随时记录下自己的感受。板书:辛苦挣钱慈母情深慷慨给钱

教学反思:

喜欢这样的课文。不唯美,不矫情,不浪漫。来自于生活中最平常的小事,用朴素而又平实的语言,展现出人世间最平凡而又伟大的挚情。沉醉于这份平凡,感动于这份真实。课文记叙了母亲在极其艰难的生活条件下,省吃俭用,支持和鼓励“我”读课外书的往事,表现了慈母对子女的深情,以及孩子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课文挺长,因为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显得有点琐碎、凌乱。选择怎样的角度切入、如何寻找出一条主线索,是我备课时首先要考虑的。第一次读这篇文章时,我泪流满面,读到最后甚至是泣不成声。现在已经忘了是因为同情这样的家庭,还是为了“母亲”的质朴伟大,或是“我”的成熟懂事。只记得读完后,这位“母亲”在我脑海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学会品味作品的语言,体会作品的感情,在阅读中“披文以入情”。通过本课的教学,我有以下感受:

1、抓住重点句子,让学生通过对表现慈母情深的重点句进行讨论、交流,体会母亲挣钱的艰难,感悟慈母情深。这样以句带篇,以点带面的方法,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归纳能力,又有效地突破了教学中的难点。而且,课堂上的讨论与交流,营造了自主、合作、平等的良好学习氛围,使学生自主参与学习,学生在研讨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在切磋中激发出创新的灵感,在交流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2、注重以人为本,以读为本,尊重“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大胆放手,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感悟,合作交流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升华情感,提高阅读能力。通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描写母亲的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的句子,来体会平凡母亲的伟大,感受伟大的母爱,激发热爱母亲的思想感情。

3、课文记叙的是六十年代的故事,对于现在的孩子难以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这对理解课文带来了障碍。为了能让现在这些孩子体会到课文中的困苦生活,我补充了梁晓声的原著《母亲》中的几段文字,帮助学生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环境,理解课文,更加深了对母亲的崇敬。

4、尽管补充了原著《母亲》中的几段文字,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环境,从而感受。但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与当时反差较大,老师必须在课前给学生交代历史背景,讲一些那种年代的故事或生活事情,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消化理解。

篇9:教学实录及反思

教育理念:

让语文课陪伴孩子们度过幸福快乐的时光。

教学目标:

1、设立爱心乐园,引入课题,让学生非常直接地感受课堂爱的氛围,浓浓的情意。

2、抓住学生心理教师配乐出示图片声情并茂地讲《妈妈的心》这个感天动地的故事,学生融入故事情节,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情感熏陶。

3、从日常生活中感受妈妈的爱,感悟人世间最美好的亲情。

4、教师启发学生把爱分给更多的人,拓展延伸本课教学主题,把孩子的爱扩散到周围的人,成为一名具有爱心、同情心、善良的孩子。

教学重点:

感受、理解妈妈的爱并延伸爱周围的人。

教学准备:

CI课件、故事、图片、音乐。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1、创设情境

今天老师欢迎小天使们来到我们的爱心乐园,爱心乐园给大家准备了一份特殊的礼物(教师出示奖品),这个嘴巴代表了妈妈温馨而甜密的吻,妈妈是最喜欢懂事的孩子了,小朋友们做得好,老师就送给他一个妈妈甜甜的吻。

2、情感熏陶

听配乐故事《妈妈的爱》,这是一个感天动地的故事,充分表现了妈妈对孩子最无私、最伟大的爱。(故事内容略)

师:听完了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生:想哭。

生:妈妈真伟大!

生:妈妈真可爱。

生:妈妈真可怜。

……

师:我知道大家此时此刻有许多感受无法用语言来表达,让我们一起唱《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来表达自己心中的感受吧!(生有感情演唱)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妈妈的爱》这首诗歌,了解一下妈妈在平时是怎样爱我们的?(板书课题)

二、初读,练习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1、识字:

师:同学们大声地朗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并且开动脑筋,想办法去解决。

(生放声读)

师:我发现同学们学得都非常认真,生字学得怎么样呢?老师考考你们。(生做找生字娃娃的游戏)

(1)教师喊,学生找。

(2)学生喊,教师找。

(3)小组的同学互相做一做。

师:同学们都非常聪明,很快就把生字学会了。

2、检查指导读课文。

师:这首诗你们读得怎样呢?让我们来比一比。

(分小组比赛读,指名分小节读。)

师:谁来说一说诗歌中把妈妈的爱比作什么?

生1:妈妈的爱是清凉的风。

生2:妈妈的爱是遮雨的伞。

生3:妈妈的爱是滴落的泪。

生4:妈妈的爱是甜蜜的吻。

三、细读,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1、整体感知内容:

师:默读这首诗,然后说一说读后你想到了什么?(生默读课文)

生:世上最关心孩子的人是妈妈。

生:母爱是最伟大的爱。

生:我想到我生病的时妈妈给我吃药。

生:妈妈晚上给我盖被。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那你想怎样学这首诗歌?

生:我想把诗的内容画成一幅画。

生:我想多读几遍。

生:我想通过感情朗读诗歌来学习。

生:我想把诗中写的事演出来。

生:我也想仿写一首诗,写出妈妈对我的爱。

师:你们说的这些方法都很新颖,就按你们说的这些方法来学习,可以自己学,也可以几个人在一起学。(生自学)

2、分小节学习:

师:你最喜欢哪小节,为什么喜欢它?

生:我最喜欢第三小节。因为“我”生病了,妈妈都急哭了。这是我亲身经历的事,所以,我最喜欢这一小节。

生:我也喜欢这一小结。它写出了妈妈爱“我”。

师:谁愿意把这小节读给大家听?(生读)

师:“我生病了,妈妈为什么哭呢?

生:“我”生病了,妈妈很急,所以她哭了。

生:妈妈关心“我”,爱“我”,所以才哭了。

师:每一句话应怎样读,才能充分表达出这种感情呢?听老师读这小结。

师:他读得怎样?

生:最后一句读得不好,太快了。

师:你试试。(生读)

师:他读得怎样?

生:有感情了。

师:“妈妈的爱是滴落的泪”。作者为什么说妈妈的泪也是爱?

生:妈妈流泪了,说明她对“我”很关心。

生:妈妈很爱“我”,所以“我”生病了,妈妈很着急。

师:妈妈这么爱你,那一定把这句读好。读的时候,“爱”、“滴落”、“泪”这几个字要读得重一些。大家齐读这句话。(生读)

师:哪些同学遇到过这样的事?

生:我小的时候得了肺炎住了院,妈妈每天都护理我。我出院了,她都累瘦了。

生:有一次玩的时候,我不小心磕破了头,妈妈知道后非常着急,打车带我去了医院。

生:去年,我的脚被热水汤了,妈妈赶紧给我抹上大酱,又带我去医院。

师:妈妈的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我们就用声音来表达它吧。前后桌四人一组,有感情的朗读第三节,然后,选出最好的,读给大家听。(生读课文)

师:从第三小节的朗读中,老师听出了妈妈对我们的爱。下面,让我们读其它几个小节,看谁能把妈妈的爱深情地表现出来。

(运用第三小节的学习方法分组学习其它小节)

……

3、进一步理解课文。

师:同学们,诗歌中的妈妈很爱自己的孩子,你的'妈妈爱你吗?

生:爱。(多数同学声音很高)

师:你从哪里感受到妈妈的爱了?妈妈是怎样爱你的?(学生踊跃发言)

生1::当我回家时,妈妈就会问“你肚子饿不饿?想吃什么我煮给你吃”。这就是妈妈的爱。

师:谁还有新发现呢?

生2:我发现妈妈的爱,夏天很热,我睡不着觉,妈妈就在旁边给我扇扇子。

师:你能从小事发现妈妈的爱,很细心。

生3:我没学习用品时,妈妈就会马上带我去超市买漂亮的学习用品。

生4:冬天我怕冷,妈妈就会把我搂在怀里睡,可舒服,可暖和了。

(此时师发现一学生一声不响)

师:马帅同学,能说一下你妈妈爱你吗?(马帅迟疑了一下站了起来)

生5:妈妈不爱我,一直骂我。(其他学生露出惊讶的表情)

师:你说你妈妈骂你,那能告诉老师妈妈为什么骂你吗?

生5:我考试考得不好或者晚点回家,她就骂我。(撅着嘴巴说)

生6:老师,她妈妈是因为担心她才骂她的。

生7:你妈妈骂你,是想提醒你读书要认真,路上别太贪玩,要早点回家。

生8:你妈妈怕你学不好才骂你的,其实你妈妈是为了你好,她也是爱你的。

师:马帅同学,老师知道你妈妈平时很忙、很累,可是她还经常来学校询问你的学习,嘱托老师要多关心你。其实你的妈妈很爱你的,她再忙再累也没忘了你。(小女生不再撅着嘴,脸上流露出一丝内疚。班上一片寂静,此时无声胜有声)

师:同学们,母爱是伟大的,尽管有时妈妈爱的方式是错的,可那也是爱的另一种表达方式。要想想是不是自己哪些地方做得不好了。

生9:我们要努力做得更好,不要让妈妈担心。

师:让我们深情地朗诵这首儿歌《妈妈的爱》吧!(学生满怀深情地朗读起儿歌,在朗朗读书声中,我们感受到那原汁原味的爱)

四、感情升华

师:既然妈妈那样关心、照顾我们,让我们也去为妈妈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生1:我会对妈妈说:“您真是我的好妈妈。”

生2:我会给妈妈唱一首《世上只有妈妈好》(生唱)

生3:我会亲亲妈妈,说一声:“您辛苦了!”

生4:我会帮妈妈做一些家务活。

生5:我会更加努力学习,用优异的成绩报答妈妈。

……

师:除了妈妈,还有谁爱我们呢?

生:爸爸。

生:爷爷、奶奶。

……

师:那么,我们用什么来回报他们呢?

生:用我们的爱来回报他们。

生:用实际行动来回报他们。

……

教学反思:

《妈妈的爱》是一首儿童诗,它选取了生活中五个片段,表现了妈妈对孩子无私的爱,也抒发了孩子对妈妈的爱。通过学习课文学生能够体会到妈妈的爱,更懂得关心,爱妈妈。

在本节课中,教师努力体现了以下几点:

1.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激发他们学习兴趣、促进主体积极参与的重要前提保证。所以在课堂中教师就要以儿童化的语言,以商量的语气,以平等的身份和孩子们共同学习,创造民主、科学、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2.创造性的安排教学方式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应由教学的主宰者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师在教学组织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适时适当地采用教学手段。如初读课文时,学生愿意学习哪一段就学那一段。把学习的主动性还给学生。

3.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加深体验。

现代教育观念提倡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相结合,语文学习外延到生活实际。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创设一个问题情景,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语文。在这一节课中,这一过程贯穿于课前、课中、课后、使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出妈妈无私的爱,通过一些生活细节,去发现妈妈的爱,使孩子体会到、意识到自己时时刻刻生活在深深的母爱当中。

本节课也有不足之处:在讲授过程中,教师未能让学生在课前充分收集资料,导致学生在课堂上仅停留在听、想、说的表层上,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篇10:大小猫洞教学反思

教学中,我紧扣“速读感知—研读悟理—拓展延伸”三个环节,思路清晰,重点突出,课堂教学进行得很流畅。在突破教学重难点——挖掘故事中隐含的道理时,采取“读—品—议”相结合的方法,学生思维活跃,活动充分,认识深刻,效果较好。尤其是“分角色朗读”的设计,时机恰当,引导学生十分形象地认识到:大小猫洞的开设有没有必要,要看猫们是怎么想的。

这实际上已经将“以猫为本”的观点巧妙地融入其中,所以学生在领悟这个故事的道理时,显得很轻松,这也为后面的学习开启了思维的闸门。而“拓展延伸”部分,联系学生的班级生活实际,让学生用人本思想来考虑问题,沟通了生活,激发了兴趣,真正做到了联系实际拓展教学内容,培养了学生的人本思想和创新思维能力。当然,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我终于摒弃了那种“求证式”的议论文教学模式。

篇11:大小猫洞教学反思

本课是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的一篇立论文。议论文单元要求学生初步掌握阅读议论文的方法。重点是要领悟作者是如何敏锐的抓住生活中的某一现象,深入思考,并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的;同时体会文章语言犀利、论证严密、联想丰富等特点。

这篇议论文在论据运用和论证方法上较为清晰,重在让学生多角度的思考问题,尊重客观实际,以人为本,全面考虑问题,并通过丰富的联想来揭示中心论点。

教师启发引导,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做到手、脑、口、心、耳并用将课文故事情节进行创造性浓缩,借助课件创设情景并配以图片,将课文作范例,让学生举一反三,学有所获。

本节课我设计了七个教学环节:分别是一、课件导入激趣;二、教师指导分析13-19段 “晏子使楚”的故事:三、学生小组自主学习1-11段“牛顿开猫洞”的故事。四、引导学生抓住中心论点,找出论据和论证方法;五、学生小结本堂课收获。六、拓展延伸:在故事里领悟道理;多角度思考问题。

对学生采用师评、互评结合的评价方式。教师主要在课堂提问反馈、课堂讨论总结、听说训练展示等环节加以补充评价,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

篇12:大小猫洞教学反思

《大小猫洞》是现代著名学者金克木的一篇文章。本文看似拉拉杂杂,东扯西扯,但是结构严谨,行文流畅,给人启迪,发人深思,使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就接受了作者的观点。在教学本文时,我把学习作者开阔的思路和质朴的语言以及作者表现的强烈的人文色彩和精神理念作为教学重点。

为活跃课堂气氛,开阔学生的思路,我要求同学们课前搜集一些脑筋急转弯的问题,指导学生分组进行课文预习,搜集牛顿、晏婴的有关资料,以便介绍给其他的同学;搜集一些现实生活中辩证的多角度思维的例子以丰富课堂的内容。

课堂上结合本文中的故事,指导学生绘声绘色地给伙伴们讲故事,让学生用发散的思维方式来思考其中的道理,同时展开小组讨论,看那个小组的说法更独特、更有新意。

结合智力训练,培养学生多层次的辩证思维和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理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人人知道故事,未必想到里面有什么道理”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会,进行反思。

总之,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学会了多角度地思考问题,不仅仅从自身的角度而且要从对方的角度出发,分析问题;同时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积极培养人文主义的精神和理念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篇13:《兰亭集序》课堂教学实录及反思

《兰亭集序》课堂教学实录及反思

课题:兰亭集序

课时:一

教师:“兰亭集序”既是书,又是文。当时的人对这个书帖的评价非常之高,说它是“天下行书第一”。时人谓之八个字,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28列,325字,其中有20余“之”字,每一 “之”字写法不一。

著名作家余秋雨先生说过, “笔墨是一个人的气质、性格和才情的自然流露”。先儒孟子言曰,“读其书,诵其诗,想见其人”。后来我们经常把它作为文言文教学的指导思想之一,即“知人论世” 。(纵向板书)那么,也就是说,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一起来感受这篇文章背后那个独特的人,一个独特的内心世界,一份对人生的独特感悟。(纵向繁体板书课题:兰亭集序)

教师:现在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在此之前,我们先来“破题”。此一步,在古典文学教学中颇为常见。请看题目,我们需知两个问题:(1)集,即兰亭集,(2)序,既兰亭集序。抓住这两点,这篇文章就可迎刃而解。不过,要说“兰亭集序”的由来,我们先看注解①,请一位同学来读,大家仔细听。

学生:朗读(略)。

教师:注意,“集”字二解,一集会,二诗集。现请大家齐读本文,订音正字。

学生:齐读(略)。

教师:很整齐,声音很洪亮。请听老师范读。

教师:范读(略)。

教师:老师范读跟大家相比,有何不同?

学生:有感情,注意停顿。

教师:文言文的诵读讲究四字,所谓“抑扬顿挫”。文言文的味道自在其中。现在,请大家仿读原文。

教师:好,请停下来。我想请一位同学读一下,找找刚才的感觉。

学生:读(略)。

教师:刘勰《文心雕龙》中有一段话,“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岂成篇之足深,患识照之自浅耳”。 (纵向繁体板书)说的是,作文者情动而感发,写成文章,读文章的人反复诵读,仔细品味,就会把握行文思路,进而把握其主旨。这也就是让大家反复诵读的缘故。

教师:现在问大家一个问题。谁能说一下诵读本文后的原初感受呢?

学生:兰亭周围的环境非常秀丽,古人在此一觞一咏非常尽兴,古人今人对生死的感受是一样的。

教师:很好。用课文中的原句来说,就是“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等。刚才那位同学也提到古今之人对生死有同感,那么,现在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本文的情与志,如何?

教师:阅读第一段。

古人云,“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乃人生之至乐!本文也说 “信可乐也”,那么,乐从何来?

学生:美景,刚才已经说过。良辰,就是“暮春之初”。我们学过《论语侍坐》,其中有关于“暮春”的一段描写,使人读后很有逍遥之感,跟本文所写有相似处,所以,曲水流觞,饮酒赋诗,肯定很快乐!

教师:说的不错!当王羲之与谢安、支遁、许循等四十余人,“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得人生知己,忘情山水,岂能不乐?信可乐也!

教师:在这一段中,我最欣赏四个字,或者说一个四字语,谁能猜想到?

(一学生小声嘀咕“游目骋怀”)

教师:你怎么知道?请谈一谈感受,如何?

学生:因为这四个字表现了作者在集会之后高兴的心情。

教师:还有吗?给大家点一下。目何以游?怀何以骋?

学生:这是使动用法。使目游,使怀骋。

教师:那么,不从语法去理解,你作何感想?

学生:很有意境。

教师:对。古人造语一向极为简省、形象。试想一下,在会稽之兰亭,赏自然之美景,这“目”之“游”,不正是文中之“仰观、俯察”吗? “骋”字偏旁为马。在俯仰之间,体认“宇宙之大、品类之盛”,其心定亦当如纵马奔揽,心胸岂不为之开阔?想来,古人寄情山水的情致即在此吧。而古文的语言质感想必大家也一定有所认识吧。

教师:阅读第二段。本文前面说“信可乐也”,后面又说“岂不痛哉”“悲夫”,那么,文章由“乐”至“悲”,突兀否?

学生:不突兀。前面写山水之乐,而后提及 “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由此引出了“悲”,最后阐发生死之感,乐极而悲,人之常情嘛。

教师:好一个“人之常情”!常情常态,言之有理。但请大家注意“情随事迁”。情因何事而迁,是本文关键。我们随后再谈。现在,请教大家,从原文看,“悲”从何来?

学生:我觉得是,人生很短暂,所以,有时候很高兴,但一想到人生苦短,就有些悲哀。

教师:用原文说呢?

学生:“人之相与,俯仰一世”,还有“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就像曹操的诗“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教师:的确啊。“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嘛。古人的笔下,常常出现对人生的至感,就像他们说的,“人生如白驹过隙”,我们也不过是“光阴之逆旅,百代之过客”嘛。所以,作者在段末引古人言曰,怎么说?

学生:“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教师:人生之美好短暂,享乐之永不满足,生命之终归于寂,信夫!

教师:前面我们谈到,情随何事而迁,是解读本文之关键。现在,我们通过第三段中最难理解的两句话来加以探讨。这两句话是“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同学们作何感想?

学生:读课文注解。

教师:难以理解吧。有两点需要搞清楚:(1)“一死生,齐彭殇”的由来,(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由来。

我尝试着给大家解读一下:

庄子《齐物论》中谈到,“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意思是,没有谁比殇子更长寿,而活了八百岁的彭祖是短命的。这就是“一死生,齐彭殇”的由来。庄子目睹时代战乱,人若刍狗,而天道恒常,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故此,消弭了生与死的界限。用他的话说,“以道观之,则万物莫不为一”(《庄子秋水》)。

而魏晋之际,为我国历史上又一动荡黑暗时期,士人们感受到人生的无常是极为普遍的.事实。当时的很多有名的士人,都纷纷丢弃了自西汉以来笃信的儒家学说,而信仰道家思想,纵情山水,有很多人都选择世外桃源隐居避世。至少,本文中的兰亭集会上的人都有此举动。如谢安曾长期隐居东山,不问世情。(淝水之战时的谢安是后来出山的)所以,时人持“一死生,齐彭殇”的生死观是不足为奇的。

但问题是,道义上的持守,与具体的人生感受总不是全然相符。所以,人生是矛盾而痛苦的。依凭道家学说,固然可以使人逍遥避世,忘情山水之间,但实在地说,生与死又怎能够是一样的呢?王羲之就领悟到了这个切实的矛盾。他从人生的实际感受方面对道家学说提出了质疑,所以才会有““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两句话。也许正如歌德所说,“理论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常青”。人生谁又能说清楚呢?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多久。怪不得,王羲之在随后写到,写什么呢?大家一起读。

学生:“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教师:那么,“情随事迁”中的这个“事”说白了就是指本文之时代背景,诸位以为然否?

(下课铃响)

教师:很遗憾,还没完,下课时间到了,谢谢大家。

篇14:《一剪梅》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

《一剪梅》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

刚才我们总结了鲍照《拟行路难》、杜甫《蜀相》、陆游《书愤》等作品传达的不同的感情,把个人遭际和家国之恨融合在一起。接下来,我们再学习一下李清照的《一剪梅》,看看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思考一下这种情感从何而来。

(五分钟以后)

学生 1:这首词的下阕有八个字“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作者表达了一种忧愁。

老 师:这种情感从何而来?

学生 1:她想她老公了。

(其他学生笑)

老 师:对。李清照思念自己的丈夫写了这首词。(板书:相思之愁)那她丈夫去哪里了?去做什么了?

学生 1:我不知道。

老 师:好,请坐。哪位同学再把这首诗的背景补充一下?

学生2:大概是去玩了。

老 师:你请坐。来,我们来看一下这张图片,元代伊世珍《琅嬛记》有这样的记载:“易安结婚未久,明诚即负笈(jí)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这里的“笈(jí)”字意思是“书箱”,“负笈(jí)远游”就是到外地求学去了。

学生 3:“结婚未久”就去外地学习了。这么爱学习?

老 师:是啊。赵明诚是个金石学家,金石学就是主要研究过去的铜器和碑石以及上面的文字的一门学问。光成家也不行呀,还要立业。现在我们再回到这首诗上,我找两个同学说一说你喜欢文中的那些句子和为什么喜欢

学生4:我喜欢“花自飘零水自流”,因为写得很唯美。

老 师:唯美。这说明你的感觉很敏锐,不过这只是对这句话的欣赏,能不能把这句话放在整首词中去看。

学生 5:老师,我来补充一下。我也喜欢这句话,我觉得欣赏的时候应该和后面的“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联系起来。我感觉这是把“花和水”比喻成“闲愁”,“化有形为无形”,还有点通感的意思,把视觉转化为感觉。

老 师:很好!请坐。你的鉴赏注意了前后联系,还品味出艺术方法,这就把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很好!现在我们回忆一下几首诗中的语句,我说上句,同学们说下句。“关关雎鸠——”

学 生:在河之洲。窈窕淑女……

老 师:桑之未落

学 生:其叶沃若

老 师:桑之落矣

学 生:其黄而陨

老 师:孔雀东南飞

学 生:五里一徘徊

老 师:花自飘零水自流

学 生: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老 师:我为什么让大家回忆这些句子?你意识到了什么?

学生 6:“花自飘零水自流”是兴的手法。

老 师:说得好,兴的手法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现在总结一下,这两句话的艺术手法是借景抒情,又兼有比兴手法。那这句话在整首词中有什么样的作用?

学生 7:承上启下。承接上文中对景物的描写,有引起下文的'抒情。

老 师:上文中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下文中抒情的结果如何?

学生 7:景物描写有“红藕香残,鸿雁传书,月满西楼”;抒情的结果是“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老 师:请坐。你是用原文来回答的问题。很好!哪个同学根据他的回答来生发一下,展开来说。

学生 8:老师,我能先说一下自己的疑问再回答您的问题吗?

老 师:请讲。

学生 8:“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我知道是说作者乘船游玩,可是,可是“轻解罗裳”什么意思?是去游泳吗?

(其他同学大笑,他也有点不好意思。)

老 师:我先纠正你一个字的读音,“轻解罗裳(cháng)”不读“shang”古人“衣”和“裳(cháng)”是分开的,“衣”是上衣,“裳(cháng)”是下衣。“轻解罗裳”的“裳”在这里统指“衣服”。谁来解答一下这个同学的疑问?

学 生:......

老 师:好,我来说一下。此处的“罗裳”是指待人接物时候的穿戴,是“盛装”;“轻解罗裳”就是换上“便装”的意思。明白了吗?

学生 8:明白了,就像我们爬山要换上运动鞋一样。我觉得景物描写上“红藕香残”应该理解为“红色的荷花只留一点淡淡的残香”,一个“残”字让觉得很伤感、很凄凉。“谁寄锦书”说明,她的丈夫并没有来信。所以,才有下阕的“无计可消”的愁情。

老 师:请坐。说得不错,你对“红藕香残”这四个字的理解很准确,“玉簟秋”的“秋”有“凉”的意思,是感觉也是心情。你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把景和情结合起来鉴赏,这就叫做“以意逆志”。除了这一点,我们还学了“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我们这节课运用了吗?

学生 9:没有。

老 师:没有吗?

学生10:我们知道了赵明诚外出学习,李清照一个人在家思念丈夫,才有了因为相思而生闲愁。

老 师:“因相思而生闲愁”总结得很精练!刚才那位同学,你为什么觉得没有用“知人论世”的鉴赏手法呢?

学生 9:我现在知道用了,但我觉得还不充分,因为你还没有介绍作者。

老 师:呵呵!请坐。你补充得很及时,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看李清照的生平。看着PPT,低声读一读。

学 生:李清照(1084-1155),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早期生活优裕,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代表作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老 师:现在离下课还有三分钟,哪位同学还有疑问?

学生11:老师,我记得你在讲《长恨歌》的时候说“夜雨闻铃肠断声”是“雨霖铃”这个词牌的来历,并且还说每个词牌都有来历。那“一剪梅”这个词牌是怎么来的?

老 师:好。请坐。请看大屏幕。一剪梅因周邦彦词起句有“一剪梅花万样娇”,乃取前三字为调名。又韩淲(biāo)词有“一朵梅花百和香”句,故又名《腊梅香》,李清照词有“红藕香残玉簟(diàn)秋”句,故又名《玉簟秋》。这只是简单的介绍,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搜集资料,了解一下这个词牌的格律和结构,也可以试着填词。

今天的作业时:背诵这首词。

【教学反思】

“自”字的魅力——由“花自飘零水自流”说起

这堂课流程比较完整,生成的东西也很多,比我预期的结果要好,很可能是因为学生听过《一剪梅》这首词的流行歌曲版,比较熟悉歌词。如果一定要说自己的功劳的话,就在于点拨恰到好处;这堂的不足之处在于,时间太短,有些地方(如对词中“红藕香残”“月满西楼”等意象)没能充分展开。

下课以后,我仍觉得意犹未尽,放下电脑,打开书,重读了这首词,又回顾了学生的发言。学生一眼就喜欢上了“花自飘零水自流”这句话给我的印象很深,除了整首词的意境很美之外,我也很喜欢这一句。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在办公室来回走了几步,打开门和窗,觉得整个楼道空荡荡的,整座教学楼空荡荡的,好像只有我一个人占据整个教学楼。思及此,灵光一现,“自”字让我心头一动,从脑海中飘然而出。于是我写下如下文字。

“一切景语皆情语”“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 ,“花自飘零水自流”这句话的魅力不仅在于“飘零”,更在于两个“自”字。花随水流,本来是自然现象,“飘零”二字融愁情入自然之景,两个“自”字更加明晰和深化了愁情。“花之飘零”与“水之流动”似乎两不相干,实则彼此一体,无法分开。两个“自”字拉开了花和水的距离,即景抒情,又兼比兴,和“一种相思,两处乡愁”具有相同的结构,意蕴可互相生发。分离之苦,如同无形的上帝,亚当夏娃本应互相扶持,共同消解上帝的惩罚,而事实是,李清照和赵明诚人在两地,各自漂泊,唯有分流水落花于两方以喻相思之苦。“自”字有孤独之情,有分离之意,这大概就是它的魅力所在。

无独有偶,喜欢用“自”字的人不止易安居士一人。在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这个专题中,这个字就出现了很多次:

塞上长城空自许(陆游《书愤》),“自许”有一厢情愿的遗憾;

映阶碧草自春色(杜甫《蜀相》),“自春色”有无人欣赏的落寞;

各自东西南北流,酌酒以自宽(鲍照《拟行路难》),“各自”有种让人乏力的宿命感,“自宽”有愤懑难解的自怜。

这些句子当中“自”字的运用,各有其意,各抒其情,各具魅力。但相比较而言,以上诸句都未跳出自我的小圈子,唯有易安居士“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入乎景内出乎其外,能以“奴仆命风月”,又能“与花草共忧乐”。

小朋友吹泡泡的小班科学教案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实录

小班科学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糖怎么不见了》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堂实录(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小班绘本阅读的指导策略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大班下册美术橘子皮装饰庭院教案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公开课教学设想及课后反思

大班体育教案《好玩的小山洞》

呵护我们的身体小学品德教案

小班社会教学反思

洞洞里的秘密活动实录及反思
《洞洞里的秘密活动实录及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洞洞里的秘密活动实录及反思(合集14篇)】相关文章:

小班户外游戏教案:好玩的垫子2023-03-05

大班科学《好玩的转盘》课后反思2022-06-18

常见的力教案2023-10-08

《艾玛与风》绘本教学反思2023-08-07

我与苏先生作文2022-05-07

大班美术活动不倒翁教案2022-09-18

可爱的不倒翁大班科学教案2022-10-09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语文教学反思2024-04-28

大班语言教案:洞洞故事书2023-09-21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2022-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