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术欣赏教学中的几个误区

时间:2023-09-09 08:33:07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高中美术欣赏教学中的几个误区(合集16篇)由网友“王二博”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高中美术欣赏教学中的几个误区,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美术欣赏教学中的几个误区

篇1:高中美术欣赏教学中的几个误区

高中美术欣赏教学中的几个误区

高中美术欣赏教学中的几个误区

甘肃省张掖中学 陈雁南

【摘 要】美术欣赏是人们接触艺术作品时产生的一种审美活动,是一种通过艺术形象去认识客观世界的思维活动。欣赏者在欣赏艺术作品的过程中,不仅产生了美的感受,陶冶了情操,美化了心灵,而且培养了正确的审美观点和审美意识。高素质的人才不仅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创新的能力,更在于有美的心灵,美的品质,让学生在欣赏名家作品的过程中,欣赏美,感受美,认识美。然而在高中美术欣赏教学过程中却出现了一些不应有的误区。

【关键词】美术欣赏;教学;误区

一、丢失了学科教学的特征

众所周知,美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然而有许多美术教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将美术课上成了历史课、语文课、政治课或其他课。在教学中把握不住教学的重点或难点,只是一味地突出美术学科的德育功能,而忽视了美术学科的主要功能――美育功能。如果一堂美术课失去了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和诸多能力的培养,就会使美术课走入美术教育的误区。如:有的教师在美术欣赏课中过分地介绍历史背景,以及表现内容或者是作者生活花絮。把一堂美术欣赏课,上成了历史课或是看图作文课。这都忽视了艺术品本身所具有的审美功能,造成喧宾夺主,失去了美术学科的特点。

二、标准答案的'误区

美术学科与其它学科不同,其它学科都有一个标准答案,像数、理、化等学科只有唯一答案。而美术学科却难有标准答案,如:欣赏一幅美术作品,就像人们欣赏达・芬奇的油画《蒙娜丽莎》一样,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蒙娜丽莎。所以欣赏美术作品,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生从美术作品中发现的每一次与别人不同的见解,都应该予以肯定。而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提供给学生的是美术学科中的普遍的认识与理解,严格说是参考性的材料,目的是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同时,教师应耐心听取学生意见和看法,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教学相长,才有助于我们的课堂教学。但是教师如果是一言堂,而且一贯地固执己见,把自己当做标准,那是很可怕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为主体,如何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开发学生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努力的方向,尤其是美术教师更应为此而探索。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确立标准答案或唯一答案,这不仅不符合美术教学的规律,而且不利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误区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引导学生“意会”,是必要的。但老师声称“不可言传”,其实大多是“不会言传”。这往往是一些美术教师在无以言表时的一句应急之语。但在美术教学中,作为一名教师,碰到自己表达不出的事物时,动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那还用我们当教师的做什么?即使让学生意会,也需教师言传来引导。语言是人类交流感情传达信息的重要工具,如果教师一味的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话来搪塞学生,在关键问题上总是表现为语言迟顿或语不尽意,那只能表明我们的教学水平有待提高。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不但业务知识应该过硬,而且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语言功夫上更该高人一筹。教师就是依靠言传、身教,把知识和经验传授给学生的,教师的语言表达不但要语汇丰富,而且还要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渲染力。这就需要教师大力加强文化修养和语言表达能力,做到善于言传。

四、“万能多媒体”的误区

多媒体能做什么?它展示信息、交流思想和抒发情感。它让你看到、听到和理解其他人的思想。也就是说它可以将图片、声音、动画等多种表现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可以有效调节课堂氛围,也有助于学生理解授课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借助多媒体课件,教师备课也更为轻松,学生也兴趣更浓,因此深受师生欢迎。

但过多的使用多媒体使教师的主导作用丧失。多媒体教学手段虽然能给我们带来诸多方便和好处,但也并不是越多越好。因为它只是一种辅助性的教学手段,不能过分夸大它的作用,更不能让它替代教师的有创造性的工作。我们不能抛弃传统教学方法中的合理有效的东西,尤其是美术这门学科,极富创造性。一堂成功的美术课堂教学需要教师博学睿智的教学机智。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是多媒体所无法取代的。如果一味地依赖多媒体,那么一节课下来,学生看到最多的就是老师在讲台上摆弄多媒体课件,忙着操作键盘和鼠标,既不深入讲解,也没重点难点,从而造成“只见机器不见人,只见画面不见文”的情况,让人看得眼花缭乱,学生眼睛始终盯着屏幕。我认为这是一种繁琐的单调,是由过去教师讲的传统的单调走向新的现代化的单调,这样就有些本末倒置了。有时候或许课堂气氛热热闹闹,学生也很活跃,而老师忽视了教学密度,使课后学生脑子里空空荡荡。所以任何情况下,教师都应该是课堂的主导,老师的作用不能等同于放映员,不要走入为了使用而使用,却不考虑是否真正需要使用,不要让多媒体教学陷入华而不实的境地。

结语:怎样上好高中美术欣赏课?我认为美术欣赏的形式和方法应该是学生可以接受的。在教学实践中,应运用辨证的思维和事物普遍联系的规律,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做到触类而旁通。在上欣赏课时能把美术与其它学科的联系综合起来分析,学生的兴趣会更浓,并且可以真正做到开拓学生的文化知识视野,陶冶高尚的情操,健全人格,发展个性。要充分估计到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知识结构,选择与其相适应的教学方法,由死到活,由部分到全体,循序渐进,灵活掌握。我相信在实际教学操作过程中,能正确把握,高中阶段的美术欣赏课就一定能上好。

篇2:浅谈高中美术如何走出教学误区

浅谈高中美术如何走出教学误区

浅谈高中美术如何走出教学误区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4-0078-01

高中美术课是普通高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它对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积极作用。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开发和利用,教学中的“媒体”也逐渐多了起来。美术教学中的“媒体”由从前的教科书、范画、挂图等传统媒体发展到现在使用的幻灯、DV机,VCD、DVD影碟机、电视、电影、实物投影仪、电脑及其课件等现代媒体。这些媒体深受教师和学生的欢迎,并使得教学效率明显提升。但是在美术教学中,多媒体技术得到大量运用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误区,制约其进一步、深层次的发展。

一、信息量过大,学生难以接受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已将高中美术教材划分了必修和选修九个模块。在这九个模块中,《美术鉴赏》是以美术理论、美术史、美术基础知识、美术文化为主要讲授内容的,属于理论课。这类理论课,即使有相关技能的介绍,也是由某个画派所延伸的'。因此,鉴赏课上采用现代媒体教学是非常合适的,且能提高教学效率。但是,有的老师为了让学生能够尽可能多的欣赏到优秀的作品,在制作课件的时候使用了大量的图片、视频信息,使学生在整堂鉴赏课中目不暇接,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仔细品味作品。所以,教师在制作美术多媒体课件的时候,既要注重扩大教学信息量,同时也要照顾学生的接受能力。有主有次,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在美术课中的优势。

二、不能正确处理美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

就目前而言,我们教育对象中的绝大多数人,不可能将主要精力放在美术学习上,将来也不一定以美术专业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

我们对学生所实施的不应该是专业的美术教育,而是生活美术教育,我们做选择的教学内容应该是对学生未来生活有所帮助的终身有益的教育。高考中的基本能力恰恰体现了这一点,但是在日常的美术课中,有些老师为了让学生尽快地与高三接轨或寻求课堂上的轻松和谐,不惜大量把语文、音乐、生活等知识引入美术课堂,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视野;但是这些相关知识在什么时候用?要不要用?如何恰到好处?就是一个关键。笔者认为高一的学生没有必要渗透这些东西,应该以基础知识为主,高二的学生可以适当地、有节制地渗透一点。高三学生在这些方法可以多渗透一些;总之,不可盲目追求形式上的效果,使美术课堂变了“味道”。

三、过于求新求异,丧失学科特点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应体现美术教学的学科特点和教学目的。在美术课堂中,教师应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学生置于恰当的情景,使学生身临其境,为审美和情感体验提供有利的条件。所以,教学课件制作的科学性、艺术性是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

但是,教师在教学课件制作的过程中很容易顾此失彼,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这一类顾此失彼的课件多表现为画蛇添足,喧宾夺主。比如:有的教师制作课件时,为了展示制作者的高超技术,将展示的绘画作品周围制作了一些不停闪动的小动画,这些动画不仅没有体现多媒体课件的优势作用,反而分散了学生欣赏绘画的注意力。这些“花哨”“好玩”的课件画蛇添足、喧宾夺主,违背了学生在认识事物时在一定时间内只能接受其主要信息的认识规律,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冲淡了学生对学习重点、难点的关注,最终影响到教学的实际效果。

四、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自主学习”不是学生“自己学习”,不是不要教师教而是要求教师要根据知识点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而不是简单的对与错。一方面学生美术知识、经验积累要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教师不断指导;另一方面,学生由他主到自主也需要教师由牵到扶再到放的一个渐进过程。自主学习老师不是没有责任而是责任更大了,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是以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为前提和条件的,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关心学生的学习效果,对重要的知识点不加以引导,学生表面上自主,实际上则是一种自发和自流的状态: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百害而无一利。

任何教材和教具都必须经过教师的合理使用,才能发挥其原有的作用,而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要认真学习电教理论,熟悉多媒体的操作步骤,把握多媒体使用的时机,并将操作与讲解融为一体,从而使课堂结构更加完美。

篇3:美术教学中的误区

美术教学中的误区

王德山

中国的美术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正在日新月异飞速发展,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许多误区。具体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失去了学科教学的特征。

众所周知,美术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是素质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主要途径之一。然而有许多美术教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将美术课上成了历史课、语文课、政治课或其他课。在教学中把握不住教学的重点或难点,只是一味地突出美术学科的德育功能,而忽视了美术学科的主要功能,即《美术教学大纲》中所阐述的美术课“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而辅德只是美术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一小部分。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多地渲染它的辅德功能,也就失去了美术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学科特点,迷失了美术教学的方向。《大纲》中规定美术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形象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如果一堂美术课失去了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和诸多能力的培养,就会使美术课走入美术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误区。如:有的教师在美术欣赏课中过分地介绍历史背景,以及表现内容或者是作者私生活花絮。使一堂美术欣赏课,上成了历史课或是看图作文课等。这都忽视了艺术品本身所具有的审美功能,造成渲宾夺主,失去了美术学科的特点。

2.价值取向的误区。

艺术品是圣洁的,它是艺术家的精神的写照。所以说艺术品是不能用卖多少钱来衡量其艺术价值的。也就是艺术品的价值不能与金钱划等号。但是许多的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说明艺术品的“价值”,总是举一些不恰当的例子来说明作品的艺术价值,如:凡高的油画每幅都在几千万美元以上,傅抱石的《丽人行》也拍出中国画的天价等,甚至个别老师沾沾自喜地告诉学生,我的一幅也卖出多少钱。来诱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产生一个错误的判断,即卖的钱越多也就是艺术价值越高。然而常言道:“艺术无价”,它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作品艺术价值的高低。艺术品拍卖,是商业经营活动。如果美术课上用商品价格来说明艺术品的价值,无疑是一种误导。马克思曾指出:“珠宝商只看到珠宝的商业价值,却看不到它的美和特质。”(引自《经济学――哲学手稿》)讲卖钱多少,绝不可能引起学生的.美感,也不是开展审美教学。请读一读中学语文课本中,朱光潜写的《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一文,就会明白。

3.标准答案的误区。

美术学科与其它学科不同,其它学科都有一个标准答案,像数、理、化等学科只有唯一答案。而美术学科却难有标准答案,如:欣赏一幅美术作品,就像人们阅读小说《哈姆雷特》一样,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欣赏美术作品,同样也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以,学生从美术作品中发现的每一次与别人不同的见解,都应该予以肯定。而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提供给学生的是美术学科中的普遍的认识与理解,严格说是参考性的材料,目的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同时,教师应耐心听取学生意见和看法,只有这样才能做

到教学相长,才有助于我们的课堂教学。但是教师如果是一言堂,而且一惯地固执己见,把自己当做标准,那是很可怕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为主体,如何引导学生创造

[1] [2]

篇4:美术教学中的误区

美术教学中的误区

王德山

中国的美术教育正在日新月异飞速发展,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许多误区。具体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失去了学科教学的特征。

众所周知,美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然而有许多美术教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将美术课上成了历史课、语文课、政治课或其他课。在教学中把握不住教学的重点或难点,只是一味地突出美术学科的德育功能,而忽视了美术学科的主要功能,即《美术教学大纲》中所阐述的美术课“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而辅德只是美术教育的一小部分。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多地渲染它的辅德功能,也就失去了美术教育的学科特点,迷失了美术教学的方向。《大纲》中规定美术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形象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如果一堂美术课失去了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和诸多能力的培养,就会使美术课走入美术教育的误区。如:有的教师在美术欣赏课中过分地介绍历史背景,以及表现内容或者是作者私生活花絮。使一堂美术欣赏课,上成了历史课或是看图作文课等。这都忽视了艺术品本身所具有的审美功能,造成渲宾夺主,失去了美术学科的特点。

2.价值取向的`误区。

艺术品是圣洁的,它是艺术家的精神的写照。所以说艺术品是不能用卖多少钱来衡量其艺术价值的。也就是艺术品的价值不能与金钱划等号。但是许多的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说明艺术品的“价值”,总是举一些不恰当的例子来说明作品的艺术价值,如:凡高的油画每幅都在几千万美元以上,傅抱石的《丽人行》也拍出中国画的天价等,甚至个别老师沾沾自喜地告诉学生,我的一幅也卖出多少钱。来诱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产生一个错误的判断,即卖的钱越多也就是艺术价值越高。然而常言道:“艺术无价”,它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作品艺术价值的高低。艺术品拍卖,是商业经营活动。如果美术课上用商品价格来说明艺术品的价值,无疑是一种误导。马克思曾指出:“珠宝商只看到珠宝的商业价值,却看不到它的美和特质。”(引自《经济学――哲学手稿》)讲卖钱多少,绝不可能引起学生的美感,也不是开展审美教学。请读一读中学语文课本中,朱光潜写的《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一文,就会明白。

3.标准答案的误区。

美术学科与其它学科不同,其它学科都有一个标准答案,像数、理、化等学科只有唯一答案。而美术学科却难有标准答案,如:欣赏一幅美术作品,就像人们阅读小说《哈姆雷特》一样,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欣赏美术作品,同样也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以,学生从美术作品中发现的每一次与别人不同的见解,都应该予以肯定。而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提供给学生的是美术学科中的普遍的认识与理解,严格说是参考性的材料,目的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同时,教师应耐心听取学生意见和看法,只有这样才能做

到教学相长,才有助于我们的课堂教学。但是教师如果是一言堂,而且一惯地固执己见,把自己当做标准,那是很可怕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为主体,如何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开发学生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努力探索的方向。而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确立标准答案或唯一答案,这不仅不符合美术教学的规律,而且不利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4.以讹传讹的误区

做为一名合格的美术教师,不但应有较高的业务知识,还应该具备独立的审美见解和健康的审美心理,以及广博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知识。教师做为课堂教学的主导,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应该有自己独立的见解,绝不能轻信时下某些理论家的偏见或谬论。以免以讹传讹误人子弟,使学生对相应的知识产生曲解或误解,更不能以自己不成熟的见解或偏见束

缚学生的思路,以免使学生失去自信和创造,再步“郑人买履”的后尘。

另外,美术教师还应该具备整体把握课堂教学的心理素质,有把握住学生突如其来的奇怪想法,不能以自己的浅薄来否定学生的灵感,这样做只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使学生对美术知识产生错误判断,从而导致学生对美术学科的厌倦。

5.“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误区。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引导学生“意会”,是必要的。但老师声称“不可言传”,其实大多是“不会言传”。这往往是一些美术教师在无以言表时的一句应急之语,但在美术教学中,做为一名教师,碰到自己表达不出的事物时,动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那还用我们当教师的做什么?即使让学生意会,也需教师言传来引导。

语言是人类交流感情传达信息的重要工具,如果教师一味的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话来搪塞学生。在关键问题上总是表现为语迟语顿或语不尽意,那只能表明这位教师的教学水平太差。做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不但业务知识应该过硬,而且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语言功夫上更该高人一筹。教师就是依靠言传、身教,把知识和经验传授给学生的,教师的语言表答不但

要语汇丰富,而且还要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渲染力。这就需要教师大力加强文化修养和语言表达能力。做到善于言传。

以上所论,愿与广大美术教师共勉,不当之处,恳请批评。

篇5:高中美术欣赏教学与审美评价

高中美术欣赏教学与审美评价

在美术欣赏活动中,欣赏客体与主体发生一种审美关系。一方面,客体对人的审美感知和体验、审美能力 和需要的本质特性的制约。另一方面,由于客体具有审美价值,主体对其感知与体验必定表现为评价性;客体 在主体心理中的地位和认可程度,都具有主体的评价标准和情感态度。虽说评价本身不能创造价值,但审美价 值必须经过评价才能被认识和掌握。在教学中,这种评价是多方位和多层次的。有教师和学生对客体的评价, 又有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对评价的再评价;评价既可以是外部语言的表述,也可以是内心的检校与评判。通过 大量的审美感知和体验的交互活动,逐渐使主体的评价标准与客体的审美价值相吻合,以达到欣赏教学的目的 。本文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美术欣赏教学的特征

许多教师有这样的体会,欣赏教学难于艺术实践教学,而现代作品欣赏则更难。这也许因为在欣赏传统的 再现性作品时,有关史料和作品内容丰富了教学内容,符合了学生追求现实意识和经验的需求,故而造成一种 课堂秩序和教学效果良好的假象。而现代表现性作品欣赏的着眼点不能直接为日常意识所接受,学生一时无法 超出现实经验和欣赏习惯的阈限,因而使教学发生了困难。对“有意味的形式”的感知和体验并不是日常意识 和习惯所能企及的,审美意识的形成需要有个学习的过程。这并不是说对再现性作品的欣赏不是一种审美意识 的活动,但一个不具有较强审美意识的人,往往能欣赏前者而不能欣赏后者。曾在上海举办“法国250年绘画作 品展”会上,从男女老少、各界人士的交流中我发现,人们似乎都能顺利地欣赏这类写实作品。然而,另一个 事实却让我吃惊,在“毕加索”、“米罗”的画展上,许多学美术专业的学生都向我提出这样疑问:“这些画 好在哪里?”而不是提出“我感觉到了什么”等评价性的意见。他们大有乘兴而来、败兴而去的情绪。造成这 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观者的评价标准尚未建立在审美价值的基础上,当面对着新 的审美现象时,其评价标准就失去了有效性。

以上列举的事实可以说明,从审美意识出发去评价和把握作品形式的情感意味,或剖析作品所激发审美体 验的形式因素是个非常棘手的问题。一旦我们认识到,教学必须要达到这一目的时,那么再现性作品欣赏和表 现性作品欣赏教学所碰到的困难是相同的。

我们已经知道,欣赏教学具有三个主要功能――认识、教育、审美。然而,这个属于审美范畴的教学离开 了审美功能,专注于认识和教育功能是否符合欣赏教学的要求?假如,我们从伦勃朗作品中感知到铜盔的金属 质感,能否成为帮助学生认识某种物理属性的辅助教材;假如,一幅画讲述的是某些伦理道德、社会思想和时 代精神性的内容,是否可以作为一种传达思想观念的工具去完成德育课的教学内容,回答是肯定的。但不禁要 问,欣赏教学本身的特征是什么?也许我们教学最终都是一种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并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审 美能力和健康美好的趣味,但通过艺术形式的直接感知和审美体验是欣赏教学的主要特征。从欣赏中不断获取 多种功用是审美欣赏中继发性的作用。正如在其它学科教学中,偶尔得到一些类似艺术中审美感知的内容一样 也是继发性的作用,并不是该教学的主要特征。

二、艺术的审美价值与评价

1.审美价值的客观性

艺术的审美价值是建立在实践价值基础上的,具有客观性。在欣赏中,由于地区和民族等文化差别,会出 现价值观的差异,甚至会有完全不同的价值标准。但这不意味审美价值无客观性,因价值不等于评价,它们之 间可以统一,也可以对立。文化习俗和个人特殊经验是造成不统一的主要原因。在对某一作品实际判断中,不 同主体会出现不同感受。如,一个人在丧失亲人时,热烈欢快的形式也不会被其感知为愉快的东西。反之,一 个时逢喜事的人,在阴雨连绵的天气里也会感受到欢庆的气氛。由于文化习惯的差异,一幅山水国画也难以被 一个西方人所接受,主体的评价与价值客观性符合与否,还要看主体所操持的欣赏媒介是否符合主体的欣赏习惯,一个不会下围棋的人,无论其有多少美学方面的知识和经验,也很难感知到棋盘中形式之美。同时,还要 看主体能否在理智的作用下将普通情感升华至审美情感。一个具有欣赏水平的人,能感知和体验各种媒介的审 美现象,甚至能将日常信息转换成审美信息进行体验。从中我们看到,减弱客体媒介中所粘附的非审美信息和 压抑主体的非审美情感是评价符合审美价值的客观性的重要条件。所以在教学中,欣赏材料的选择和教师的讲 评是极为重要的。倘若欣赏材料选择不当,教学就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如果在学生鉴赏力尚处于低水平时, 让他们欣赏人体艺术,可能使教学无法开展。同时,需要教师在课前查阅多方面的史论资料和作品分析的文章 ,从中抽绎出普遍性的规范和准则,这样才能使评价标准更符合审美价值的客观性。

2.审美评价的功利性

在美术欣赏中,对作品的审美感知具有社会功利性。一方面,审美意象和信息在激发主体审美经验的同时 ,也可能激发起个人的现实意识,即审美判断中潜伏着利害判断。如,对画中苹果的色彩和形状产生美感时, 也可以作为“望梅止渴”的情感体验。即是纯粹几何形所传达一种普遍情感也能激起个人无意识的利害判断。 另一方面,美感中包含着人类社会有益的内容,如果将壮观的战争场面看成是一种总体艺术,那么人们是不会 想往那种艺术的。因为审美价值的判断要受认识价值和伦理价值的制约,即对人类社会有益的内容制约着审美 价值判断。如,有时代和地区风格的作品或为某集团的个人情感所认可的形式规范,都可以作为审美评价的标 准。

在欣赏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之间存着知识和经验的差异,这些都会影响审美判断和评价,故教师 必须具备良好的修养和丰富的知识,理解作品形式和内容最普遍的审美意义,以宽容的态度容纳学生的感受和 评价,启发引导学生以审美意识去感知作品,将日常情感升华至审美的判断。

3.审美评价是主客观的统一

审美价值的客观性并不排斥主体感受在审美现象上的多样性。欣赏是在主体参与下进行的,个人的视野和 知识经验决定了评价具有主观成份,这些成份造成欣赏活动的复杂性,也造成评价难于统一。教师在讲解作品 前,首先对自己的判断作内省的理性分析,理清情感中审美的和非审美的成份。在教学中,把自己的判断从推 测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去感知和评价作品。如,“我体验到……”和“我感觉到……”等非定性语气。使学生觉 得教师的评价也并非是权威的和终极的。于是,学生也会进行自我分析,使他了解他的哪些反应代表自己个性 中的基本和永久的成份,哪些是暂时的情绪和突变的东西,或是片面的判断。将自己的判断和他人的判断进行 对照,使其看到自己的评价哪些方面符合多数人的意见。如此反复开展教学评价活动,使学生养成自觉验证判 断,减少盲目冲动的评价,使评价达到主客观的统一。

诚然,教师对作品的评价总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并在教学中表现为一种灌输性。但任何评价都是对客体价 值的主观选择和解释。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灌输”是疏通走向人性中共同的自由本质和理性精神的渠道。 一种培养审美鉴赏力的教学,离开主体从个别至一般的评判过程,任何定性的灌输有可能造成学生在欣赏上的 “伪敏感”,即缺乏主见的泛泛而谈和人云亦云的假象。这是教学另一个偏颇之处。

三、绘画欣赏中的评价

1.作品内容与形式

一般认为,再现性作品形式服务于内容,而表现性作品内容往往体现于形式的本体之中。尽管二者的侧重 有所不同,但任何绘画都具有表现性和再现性的多重性内容。在具象绘画中,再现性内容处于显处,而表现性 内容处于隐处。如,达芬奇和丁托莱托所创作的《最后的晚餐》,其再现性的内容相同,但因形式处理(构图 、人物造型、透视等)不同,就有了隐藏着的另一种不同的内容,即不同的形式因素给观者造成不同的心理感 受。试想,让一个不知此圣经故事的人去欣赏这两幅画时就出现这样的情况,达芬奇的画透视焦点居中,呈一 种对称式构图,加之空间处理的平板装饰性,给人一种平静稳定之感。在平衡中人物的动态变化,略使画面产 生从静到动、从安稳走向骚动之感,使观者体验到一种事物处萌芽状态,但预示着即将来到的运动最普遍的经 验。而丁托莱托的画,由于透视焦点偏向一边,长形餐桌向纵向消失产生倾斜的纵深感。不对称的画面失去了 稳定性,加之人物的前俯后爷相互重叠,以及画面上方飞动着的小天使,更加剧了动荡不安的感觉,使观者体 验到事物发展中矛盾对抗即将解体的一种普遍经验。而在表现性绘画中,表现性内容处于显处,再现性内容则 相反。如蒙德里安的《百老汇的爵士音乐》,乍一看,使我们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种理性秩序下的欢快气氛。这 种错落有致的点线面构成失去了现实形象的支持,使我们感受而不是看到,事物在运动中处于一种均衡缜密的 网络系统监控下的普遍经验。在冷色调中透出澄黄的直线;在线与线之间点缀着大小不一的深红、深蓝的色块 ,仿佛象五线谱上的音符,给人一种机械性跳跃的节奏感。对这些表现性内容的体验,只要放弃从画中索取现 实形象的要求就能得到。然而,另一种再现性内容通过想象也时常从画中迸发出来。如井字形直线象街道、大 小色块象建筑物等。由于绘画具有多重性内容,在教学中必须分清它们的主次关系,使我们的感知和评价有的 放矢。

2.欣赏与形式分析

在这一阶段的评价,需要我们把注意力比较长久地固定在作品上,并试图把握其中那些相互作用着的主要 成份。如塞尚的《苹果与桔子》,产生顺畅、和谐及愉快情绪的形式机制是由那些主要成份造成的,线条是流 畅的、形状是柔滑圆润的、色彩是暖调的;静物在大面积白衬布映衬下,整个明度是高调的。构图是由各种大 小方向不一的三角形组成,变化而统一。桌面向左倾斜造成圆滑的果子不稳定感,但似乎又在右倾斜的果盆强 力牵制下取得了平衡。这样画面既有欢快的动感,又有祥和定静的均衡感。但这些定性的分析必须后于学生的 评价,教学应当首先引导学生充分感受,因为对形式因素的剖析是胜不过对形式的直觉,直觉是对形式全面综 合性感知,是动态的。而剖析是将形式分解后逐一定格,是静态的。在教学中,两者缺一不可。一方面,我们 需要直觉形式,但不能把直觉神化。另一方面,直觉后的理性分析帮助我们了解所能直觉的东西是由哪些因素 造成的。我们要求学生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尽管对形式的剖析会使欣赏失去了愉悦性,但对提 高形式的直觉水平是极为重要的。整个教学是一个从引导感知→分析(史、概念、形式因素)→再感知的循环 过程。通过这一过程,使学生的直觉水平从感性阶段发展到理性的高度。

对形式因素的剖析是教学的重要部分已毋容置疑了,然而,在对作品分析时所使用的语言、方法及教具还 需要进一步探究。如,在构图分析时,可将相似和相反的作品进行比较,卡尔夫的《有银水壶的静物》是一个 “金字塔”形的构图与塞尚的静物画不同,具有稳重的矜持感。再如色彩分析,可以将色彩强烈的作品制成黑 白灯片或教具画进行对照,使学生体会色彩在画中的作用。如果要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构图的均衡作用,可以抽 掉画中某一部分的色彩和形象进行试验。这种视觉实验性教学对高中生来说,是不会感到枯燥和乏味的。当然 ,教具的设计必须是经济又合理的。随着教学不断深入,形式的分析从笼统简单向细微复杂发展。可以说,对 整体形式意味的感悟和对局部形式因素的体察和剖析都具有非生物学的意义。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对作品的分析和评价应该是一种建设性的,而不是指令性的。任何作品都是某一 时代和社会文化心理结构的反映,作品审美价值的各种现象都有其局限性,或侧重于技法、或侧重于观念;或 侧重于唯美性、或侧重于文学性等等。只有用历史的辩证唯物的态度,才能较全面而客观地评价作品,一味迷 信和排斥都不能揭示多种现象背后的审美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的过程就在于使学生成长为具有审美鉴 赏力的评论高手。

综上所述,使我们明白了欣赏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活动。教学的开展都必须依据学生前一阶段的基础 ,提出具体教学目标的侧重点。尽管教学活动的各阶段和各层次都有不同的目的和要求,但都必须围绕着以提 高学生对形式的审美感知水平和对形式意味的直觉能力为宗旨。对实际作品进行多维的和有效的审美评价,是 达到这一宗旨的唯一途径。

篇6:高中美术欣赏教学与审美评价

高中美术欣赏教学与审美评价

一、美术欣赏教学的特征

许多教师有这样的体会,欣赏教学难于艺术实践教学,而现代作品欣赏则更难。这也许因为在欣赏传统的再现性作品时,有关史料和作品内容丰富了教学内容,符合了学生追求现实意识和经验的需求,故而造成一种课堂秩序和教学效果良好的假象。而现代表现性作品欣赏的着眼点不能直接为日常意识所接受,学生一时无法超出现实经验和欣赏习惯的阈限,因而使教学发生了困难。对“有意味的形式”的感知和体验并不是日常意识和习惯所能企及的,审美意识的形成需要有个学习的过程。这并不是说对再现性作品的欣赏不是一种审美意识的活动,但一个不具有较强审美意识的人,往往能欣赏前者而不能欣赏后者。曾在上海举办“法国250年绘画作品展”会上,从男女老少、  各界人士的交流中我发现,人们似乎都能顺利地欣赏这类写实作品。然而,另一个事实却让我吃惊,在“毕加索”、“米罗”的画展上,许多学美术专业的学生都向我提出这样疑问:“这些画好在哪里?”而不是提出“我感觉到了什么”等评价性的意见。他们大有乘兴而来、败兴而去的情绪。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观者的评价标准尚未建立在审美价值的基础上,当面对着新的审美现象时,其评价标准就失去了有效性。

以上列举的事实可以说明,从审美意识出发去评价和把握作品形式的情感意味,或剖析作品所激发审美体验的形式因素是个非常棘手的问题。一旦我们认识到,教学必须要达到这一目的时,那么再现性作品欣赏和表现性作品欣赏教学所碰到的困难是相同的。

我们已经知道,欣赏教学具有三个主要功能——认识、教育、审美。然而,这个属于审美范畴的教学离开了审美功能,专注于认识和教育功能是否符合欣赏教学的要求?假如,我们从伦勃朗作品中感知到铜盔的金属质感,能否成为帮助学生认识某种物理属性的辅助教材;假如,一幅画讲述的是某些伦理道德、社会思想和时代精神性的内容,是否可以作为一种传达思想观念的工具去完成德育课的教学内容,回答是肯定的。但不禁要问,欣赏教学本身的特征是什么?也许我们教学最终都是一种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并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健康美好的趣味,但通过艺术形式的直接感知和审美体验是欣赏教学的主要特征。从欣赏中不断获取多种功用是审美欣赏中继发性的作用。正如在其它学科教学中,偶尔得到一些类似艺术中审美感知的内容一样也是继发性的作用,并不是该教学的主要特征。

二、艺术的审美价值与评价

1.审美价值的客观性

艺术的审美价值是建立在实践价值基础上的,具有客观性。在欣赏中,由于地区和民族等文化差别,会出现价值观的差异,甚至会有完全不同的价值标准。但这不意味审美价值无客观性,因价值不等于评价,它们之间可以统一,也可以对立。文化习俗和个人特殊经验是造成不统一的主要原因。在对某一作品实际判断中,不同主体会出现不同感受。如,一个人在丧失亲人时,热烈欢快的形式也不会被其感知为愉快的东西。反之,一个时逢喜事的人,在阴雨连绵的天气里也会感受到欢庆的气氛。由于文化习惯的差异,一幅山水国画也难以被一个西方人所接受,主体的评价与价值客观性符合与否,还要看主体所操持的欣赏媒介是否符合主体的欣赏习惯,一个不会下围棋的人,无论其有多少美学方面的知识和经验,也很难感知到棋盘中形式之美。同时,还要看主体能否在理智的作用下将普通情感升华至审美情感。一个具有欣赏水平的人,能感知和体验各种媒介的审美现象,甚至能将日常信息转换成审美信息进行体验。从中我们看到,减弱客体媒介中所粘附的非审美信息和压抑主体的非审美情感是评价符合审美价值的客观性的重要条件。所以在教学中,欣赏材料的选择和教师的讲评是极为重要的。倘若欣赏材料选择不当,教学就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如果在学生鉴赏力尚处于低水平时,让他们欣赏人体艺术,可能使教学无法开展。同时,需要教师在课前查阅多方面的史论资料和作品分析的文章,从中抽绎出普遍性的规范和准则,这样才能使评价标准更符合审美价值的客观性。

2.审美评价的功利性

在美术欣赏中,对作品的审美感知具有社会功利性。一方面,审美意象和信息在激发主体审美经验的同时,也可能激发起个人的现实意识,即审美判断中潜伏着利害判断。如,对画中苹果的色彩和形状产生美感时,也可以作为“望梅止渴”的情感体验。即是纯粹几何形所传达一种普遍情感也能激起个人无意识的利害判断。另一方面,美感中包含着人类社会有益的内容,如果将壮观的战争场面看成是一种总体艺术,那么人们是不会想往那种艺术的。因为审美价值的判断要受认识价值和伦理价值的制约,即对人类社会有益的内容制约着审美价值判断。如,有时代和地区风格的作品或为某集团的个人情感所认可的形式规范,都可以作为审美评价的标准。

在欣赏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之间存着知识和经验的差异,这些都会影响审美判断和评价,故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修养和丰富的知识,理解作品形式和内容最普遍的审美意义,以宽容的态度容纳学生的感受和评价,启发引导学生以审美意识去感知作品,将日常情感升华至审美的判断。

3.审美评价是主客观的统一

审美价值的客观性并不排斥主体感受在审美现象上的多样性。欣赏是在主体参与下进行的,个人的视野和知识经验决定了评价具有主观成份,这些成份造成欣赏活动的复杂性,也造成评价难于统一。教师在讲解作品前,首先对自己的判断作内省的理性分析,理清情感中审美的和非审美的成份。在教学中,把自己的判断从推测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去感知和评价作品。如,“我体验到……”和“我感觉到……”等非定性语气。使学生觉得教师的评价也并非是权威的和终极的。于是,学生也会进行自我分析,使他了解他的哪些反应代表自己个性中的基本和永久的成份,哪些是暂时的情绪和突变的东西,或是片面的判断。将自己的判断和他人的判断进行对照,使其看到自己的评价哪些方面符合多数人的意见。如此反复开展教学评价活动,使学生养成自觉验证判断,减少盲目冲动的评价,使评价达到主客观的统一。

诚然,教师对作品的评价总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并在教学中表现为一种灌输性。但任何评价都是对客体价值的主观选择和解释。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灌输”是疏通走向人性中共同的自由本质和理性精神的渠道。一种培养审美鉴赏力的教学,离开主体从个别至一般的评判过程,任何定性的灌输有可能造成学生在欣赏上的“伪敏感”,即缺乏主见的泛泛而谈和人云亦云的假象。这是教学另一个偏颇之处。

三、绘画欣赏中的评价

1.作品内容与形式

一般认为,再现性作品形式服务于内容,而表现性作品内容往往体现于形式的本体之中。尽管二者的侧重有所不同,但任何绘画都具有表现性和再现性的多重性内容。在具象绘画中,再现性内容处于显处,而表现性内容处于隐处。如,达芬奇和丁托莱托所创作的《最后的晚餐》,其再现性的内容相同,但因形式处理(构图、人物造型、透视等)不同,就有了隐藏着的另一种不同的内容,即不同的形式因素给观者造成不同的心理感受。试想,让一个不知此圣经故事的人去欣赏这两幅画时就出现这样的情况,达芬奇的画透视焦点居中,呈一种对称式构图,加之空间处理的平板装饰性,给人一种平静稳定之感。在平衡中人物的动态变化,略使画面产生从静到动、从安稳走向骚动之感,使观者体验到一种事物处萌芽状态,但预

示着即将来到的运动最普遍的经验。而丁托莱托的画,由于透视焦点偏向一边,长形餐桌向纵向消失产生倾斜的纵深感。不对称的画面失去了稳定性,加之人物的前俯后爷相互重叠,以及画面上方飞动着的小天使,更加剧了动荡不安的感觉,使观者体验到事物发展中矛盾对抗即将解体的一种普遍经验。而在表现性绘画中,表现性内容处于显处,再现性内容则相反。如蒙德里安的《百老汇的爵士音乐》,乍一看,使我们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种理性秩序下的欢快气氛。这种错落有致的点线面构成失去了现实形象的支持,使我们感受而不是看到,事物在运动中处于一种均衡缜密的网络系统监控下的普遍经验。在冷色调中透出澄黄的直线;在线与线之间点缀着大小不一的深红、深蓝的色块,仿佛象五线谱上的音符,给人一种机械性跳跃的节奏感。对这些表现性内容的体验,只要放弃从画中索取现实形象的要求就能得到。然而,另一种再现性内容通过想象也时常从画中迸发出来。如井字形直线象街道、大小色块象建筑物等。由于绘画具有多重性内容,在教学中必须分清它们的主次关系,使我们的感知和评价有的放矢。

2.欣赏与形式分析

在这一阶段的评价,需要我们把注意力比较长久地固定在作品上,并试图把握其中那些相互作用着的主要成份。如塞尚的《苹果与桔子》,产生顺畅、和谐及愉快情绪的形式机制是由那些主要成份造成的,线条是流畅的、形状是柔滑圆润的、色彩是暖调的;静物在大面积白衬布映衬下,整个明度是高调的。构图是由各种大小方向不一的三角形组成,变化而统一。桌面向左倾斜造成圆滑的果子不稳定感,但似乎又在右倾斜的果盆强力牵制下取得了平衡。这样画面既有欢快的动感,又有祥和定静的均衡感。但这些定性的分析必须后于学生的评价,教学应当首先引导学生充分感受,因为对形式因素的剖析是胜不过对形式的直觉,直觉是对形式全面综合性感知,是动态的`。而剖析是将形式分解后逐一定格,是静态的。在教学中,两者缺一不可。一方面,我们需要直觉形式,但不能把直觉神化。另一方面,直觉后的理性分析帮助我们了解所能直觉的东西是由哪些因素造成的。我们要求学生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尽管对形式的剖析会使欣赏失去了愉悦性,但对提高形式的直觉水平是极为重要的。整个教学是一个从引导感知→分析(史、概念、形式因素)→再感知的循环过程。通过这一过程,使学生的直觉水平从感性阶段发展到理性的高度。

对形式因素的剖析是教学的重要部分已毋容置疑了,然而,在对作品分析时所使用的语言、方法及教具还需要进一步探究。如,在构图分析时,可将相似和相反的作品进行比较,卡尔夫的《有银水壶的静物》是一个“金字塔”形的构图与塞尚的静物画不同,具有稳重的矜持感。再如色彩分析,可以将色彩强烈的作品制成黑白灯片或教具画进行对照,使学生体会色彩在画中的作用。如果要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构图的均衡作用,可以抽掉画中某一部分的色彩和形象进行试验。这种视觉实验性教学对高中生来说,是不会感到枯燥和乏味的。当然,教具的设计必须是经济又合理的。随着教学不断深入,形式的分析从笼统简单向细微复杂发展。可以说,对整体形式意味的感悟和对局部形式因素的体察和剖析都具有非生物学的意义。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对作品的分析和评价应该是一种建设性的,而不是指令性的。任何作品都是某一时代和社会文化心理结构的反映,作品审美价值的各种现象都有其局限性,或侧重于技法、或侧重于观念;或侧重于唯美性、或侧重于文学性等等。只有用历史的辩证唯物的态度,才能较全面而客观地评价作品,一味迷信和排斥都不能揭示多种现象背后的审美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的过程就在于使学生成长为具有审美鉴赏力的评论高手。

综上所述,使我们明白了欣赏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活动。教学的开展都必须依据学生前一阶段的基础,提出具体教学目标的侧重点。尽管教学活动的各阶段和各层次都有不同的目的和要求,但都必须围绕着以提高学生对形式的审美感知水平和对形式意味的直觉能力为宗旨。对实际作品进行多维的和有效的审美评价,是达到这一宗旨的唯一途径。

【参考文献】

参考书目

列·斯托洛维奇《审美价值的本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托马斯·门罗《走向科学的美学》中国文艺联合出版公司

阎增武《美学原理导论》黄河出版社

高中美术选修课(实验本)《欣赏基础》、《美术欣赏》人民美术出版社

篇7:高中美术欣赏教学与审美评价

高中美术欣赏教学与审美评价

在美术欣赏活动中,欣赏客体与主体发生一种审美关系。一方面,客体对人的审美感知和体验、审美能力 和需要的本质特性的制约。另一方面,由于客体具有审美价值,主体对其感知与体验必定表现为评价性;客体 在主体心理中的地位和认可程度,都具有主体的评价标准和情感态度。虽说评价本身不能创造价值,但审美价 值必须经过评价才能被认识和掌握。在教学中,这种评价是多方位和多层次的。有教师和学生对客体的评价, 又有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对评价的再评价;评价既可以是外部语言的表述,也可以是内心的检校与评判。通过 大量的审美感知和体验的交互活动,逐渐使主体的评价标准与客体的审美价值相吻合,以达到欣赏教学的目的 。本文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美术欣赏教学的特征

许多教师有这样的体会,欣赏教学难于艺术实践教学,而现代作品欣赏则更难。这也许因为在欣赏传统的 再现性作品时,有关史料和作品内容丰富了教学内容,符合了学生追求现实意识和经验的需求,故而造成一种 课堂秩序和教学效果良好的假象。而现代表现性作品欣赏的着眼点不能直接为日常意识所接受,学生一时无法 超出现实经验和欣赏习惯的阈限,因而使教学发生了困难。对“有意味的形式”的感知和体验并不是日常意识 和习惯所能企及的,审美意识的形成需要有个学习的过程。这并不是说对再现性作品的欣赏不是一种审美意识 的活动,但一个不具有较强审美意识的人,往往能欣赏前者而不能欣赏后者。曾在上海举办“法国250年绘画作 品展”会上,从男女老少、各界人士的`交流中我发现,人们似乎都能顺利地欣赏这类写实作品。然而,另一个 事实却让我吃惊,在“毕加索”、“米罗”的画展上,许多学美术专业的学生都向我提出这样疑问:“这些画 好在哪里?”而不是提出“我感觉到了什么”等评价性的意见。他们大有乘兴而来、败兴而去的情绪。造成这 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观者的评价标准尚未建立在审美价值的基础上,当面对着新 的审美现象时,其评价标准就失去了有效性。

以上列举的事实可以说明,从审美意识出发去评价和把握作品形式的情感意味,或剖析作品所激发审美体 验的形式因素是个非常棘手的问题。一旦我们认识到,教学必须要达到这一目的时,那么再现性作品欣赏和表 现性作品欣赏教学所碰到的困难是相同的。

我们已经知道,欣赏教学具有三个主要功能――认识、教育、审美。然而,这个属于审美范畴的教学离开 了审美功能,专注于认识和教育功能是否符合欣赏教学的要求?假如,我们从伦勃朗作品中感知到铜盔的金属 质感,能否成为帮助学生认识某种物理属性的辅助教材;假如,一幅画讲述的是某些伦理道德、社会思想和时 代精神性的内容,是否可以作为一种传达思想观念的工具去完成德育课的教学内容,回答是肯定的。但不禁要 问,欣赏教学本身的特征是什么?也许我们教学最终都是一种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并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审 美能力和健康美好的趣味,但通过艺术形式的直接感知和审美体验是欣赏教学的主要特征。从欣赏中不断获取 多种功用是审美欣赏中继发性的作用。正如在其它学科教学中,偶尔得到一些类似艺术中审美感知的内容一样 也是继发性的作用,并不是该教学的主要特征。

二、艺术的审美价值与评价

1.审美价值的客观

[1] [2] [3] [4]

篇8:高中美术欣赏教学计划

高中美术欣赏教学计划

一、本计划制订的依据

1、依据上级主管部门的教学信息和动态及教学大纲的课程标准对学科要求,及本校教研组对本学科的要求。

2、学生目前基础及其原因:(由于初次任教还对学生没有接触和了解)

3、所教年级定位:高中年级学生由于有了一定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领悟能力有所提高,因此他们可以接触和吸收一些绘画乃至艺术领域的内在高品质的文化。这也是对他们个人艺术素养的一种熏陶和提高。对于美术特色班的学生则在这个基础上,还要求在实际的绘画水平中可以达到一定的要求,同时也是为将来进入高等艺术学府继续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

4、其他依据:由于课程的定位属于美术欣赏,所以扩展性很强,如果单纯的教学课本上的理论和资料图片往往不能够提起学生很大的学习兴趣。那可以把网络信息技术给合理的应用起来,让学生可以自主的通过网络这个强大信息平台,去搜集一些书本上所没有涉及到的优秀的美术作品或者是著名画家的一些轶事,然后回到课堂上来进行交流。这也是提高自主学习的一种能力。

二、本计划应达到目标和力争达到的目标

高二年级美术课应达到目标:欣赏:

1、认知

1)从形式多样的艺术作品中学会感受艺术的语言美。

2)知道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种类和形式。

3)知道外国绘画的各个时期和各时期一些著名的画家及其作品。

4)知道中国优秀的建筑和雕塑并感受他们的内在表达语言。

2、理解

1)学会分析一些优秀绘画作品的艺术特点。

2)能够说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艺术作品。

3)理解和体会部分艺术作品的特征和艺术语言。

考核:期末考核优良率应达50%,力争达到60%;合格率应达90%,力争达到95%

高中年级美术特色班应达到目标:

高一年级学会几何石膏素描、头挂像石膏、静物素描,早期就打好绘画的基础,同时培养一定创作能力,提高情操,参加对外美术比赛。

优良率达到50%,合格率达到90%(力争达到95%)

高二年级对于有一定基础的学生需要进一步提高绘画基本能力,提高一些绘画的熟练程度;开始进入设计部分的了解和学习。

高三年级对于有一定基础的学生要加强模拟考试的练习,能够在指定的时间内完成相应的作品。

获奖率:争取培养获得区级奖2―3名

三、具体实施计划

1、高二年级(第一学期):

第一周充分领悟视觉艺术语言之美

第二周元形神兼备迁想妙得

第三周搜尽奇峰卧游林泉

第四周写生摄情妙夺造化

第五周面向公众历久弥新

第六周一版神生百纸奇

第七周推陈出新百花齐放

第八周产生巨人时代的艺术

第九周生活现实与形象

第十周抒情与分析

第十一周创新与变革的艺术

第十二周无尽实验标新立异

第十三周博大沉雄的丰碑

第十四周民族精神的再塑

第十五周理想的形象化体现

第十六周超越再现的创造

第十七周琼宫仙阙黑瓦白墙

第十八周移天缩地借景寓情

第十九周旷古绝世企求永恒

2、高中美术特色班:(第一学期,主要以高一年级为主要辅导对象)

高一年级

本学期主要学习几何石膏的素描基础,首先要打好坚实的基本功。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当中穿插一些静物素描的写生练习。(绘画是个长期的训练,因此早期的`基本功的练习非常重要,需要比较长的时间巩固。因此本学期主要以基础素描练习为主)

高二年级

需要抓紧时间练习石膏头像素描和水粉静物,每周需要有2―3天的时间用于美术绘画的训练。

高三年级

高三年级距离美术类专业高考只有最后一个学期(美术高考在每年的3月,也就是寒假过后),因此时间非常的紧张,没有接触过真人头像写生的需要加强这方面的练习。本学期主要的学习内容则应该对应所准备报考的学校的考试形式进行训练。

以上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可能有所变动和调整。

四、具体实施

高二年级的美术欣赏课:

除了课本上的内容,发展学生自觉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网络信息技术让学生在课后的业余时间,从网络上搜集一些课本上所没有涉及的内容,可以是优秀美术作品,优秀的画家或者是画家的生平趣事等等,各种关于美术的知识内容。培养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网络这个庞大的信息资源库,很容易找到一些书本上没有的美术知识。在课堂上则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彼此之间的交流活动,可以语言描述,也可以通过计算机来展示自己所搜集到的有趣的有特点的美术知识。使他们不单单局限于书本上一些内容单一、枯燥的东西,让学生自我选择想了解的有趣的,丰富的艺术世界。

高中年级美术特色班:

加强对高一学生的一些宣传和引导,使喜欢美术或者是有兴趣的学生知道这样一个特色班可以培养他们,并且将来可以报考高等美术院校。(越早的进行美术专业学习,意味着将来考取院校的成功率也越大)

定期定时间的给美术特色班进行上课和训练。一周需要安排一个下午最后2节课(大约3点开始至5点)和晚上6点至8点的时间进行高中美术特色班的上课时间。双休日时间也可以组织一天对他们进行辅导。尽可能的使他们循序渐进的进行美术的专业学习,这样也有助于将来在高考时,有稳固实力去面对激烈的竞争。

五、保障措施

1、作为一个刚刚开始教育工作的青年教师,自身专业素质应不断提高和创新,及时参加学校的培训和市、区的进修考核等;积极参加市、区的各类活动,和市、区的有关人员保持友好联系以沟通了解信息。

2、多听取有经验的带教老师的指导和建议,多听公开课,勤学勤问,以最快和最好的效率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3、主动和学生交流,加强和学生的沟通工作,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建议和想法,并及时对自己的进行调整。

4、美术特色班作为重点抓,花大功夫,做好高一新生的基础训练,给他们打好一个好的基础。

5、多与年级组沟通,以求对美术课及美术特色班课程的支持和理解。

六、总目标达到成度与现阶段教学目标达成度相关分析

高中年级阶段以欣赏艺术作品体会艺术语言为主,也是为美术特色班学生培养美术素养底蕴,增加对美术的学习兴趣。同时为将来报考美术类的高等院校做好准备。作为新教师的我,严格遵循学校的办学宗旨,勇于改革、勇于创新!

七、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整合

作为一个年轻教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使高中美术欣赏课与网络信息技术合理的整合起来。使用电脑课件进行授课,让学生自己接触信息技术,通过信息技术的手段和渠道去了解美术。具体的一些构思和方法在上面的具体实施里谈过。当然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可以经常的改变一些形式,从而使信息技术和美术学科的整合,让学生接受,让学生欢迎。以达到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篇9:高中美术教学中素描教学论文

高中美术教学中素描教学论文

摘要:素描教学是美术学习的基础部分,对美术教学的发展能产生重要影响,相应的,素描教学在美术教学中也起到重要作用。高中美术教师要考虑学生的特点及美术学习情况,循序渐进地展开。从基础入手,以宏观的角度带入教学,增强对学生的个性化指导,给予学生正确的鼓励暗示等,是提高素描教学的重要策略。

关键词:素描教学;高中美术;宏观角度

高中美术教学中素描教学是最基础也是最易被忽视的部分。素描并不是单纯地模仿,而是一种能力、一种心情。只有做好基础练习,才能为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在当前高中美术教学中,素描练习是基础性练习,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达到,本文针对当前高中美术素描教学,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经验谈教学心得,以期为日后教学做出启示。

一、培养学生的素描意识

想要学生认真地学习素描知识,就要让学生对素描产生认识。高中阶段学生已经开始形成自己独特的世界认知,并不是亦步亦趋地跟着教师的要求,而是更多地加入了自己的思考,而艺术创作也是需要素描意识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先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素描,然后才能引导学生去学习素描。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教学生素描的基本知识,带领学生共同欣赏素描作品,掌握其中的条理、纹路,以及操作的笔法手段等,这些都是基础。让学生在宏观上认识素描,并且清楚素描作品本身的意义所在,以及素描的学习对于整个美术课程学习的意义,进而实现素描能力的培养。

二、从整体的角度展开素描教学

在传统素描教学中,教师往往会陷入到一个教学的误区―――让学生描摹作品,也就是说,在学习过程中,教师通常更注重让学生自己进行作品的描摹,而学生对事物或者是画作的观察也仅仅局限于某一细节的像与不像,而忽略了整体的协调性,例如“在某种情况下,这一物体为什么会呈现出这样的状态?”对于这类问题的思考,就是需要学生进行关注,但并未引起学生的注意。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在一幅素描作品中,整体、主次、虚实都是需要考虑的,而非单纯的临摹。学生能临摹出来的是形态,却不能临摹出神态以及当时的状态。宏观角度的教学,要求学生能够观察到更多的内容,并且去主动思考,为什么是这样的,而不拘泥于一个形态的模仿。在宏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展开引导,一是引导学生观察“大关系”,也就是在画面中,不同物体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联系,在视野范围内,为什么要这样摆放才能舒服,那样摆放就不舒服。

三、把握好临摹与写生的度

所谓把握临摹与写生的度,就是指合理分配两者的时间,不能顾此失彼。尽管急于写生会让学生不得要领,陷入一种盲目创作的过程,最终会暴露出更多的问题,但当前高中美术素描教学更多的是限于临摹。经常出现的情况是学生能够很好地临摹,却不能很好地写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多地要求学生进行临摹练习,而忽视了写生。事实上,两者之间有很大的区别,临摹时学生只需将作品考虑在内,而写生时要加入更多思考的内容,包括角度、效果、关系、摆放、方位等,这些都是学生需要学习的。素描本身就是美术学习的基础,如果素描基础不能建立,学生日后的美术学习也会举步维艰,因此,教师要准确把握临摹与写生的关系,为学生安排合理的训练。

四、进行师生间的交流

美术作为艺术门类的一部分,对于主观创作的要求还是很高的,这一点在基础的'素描教学中也是有所体现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照顾学生的思想,与学生进行交流,激发学生主动创作的热情。了解学生的观点,然后从学生角度引导学生进行素描练习,是每位教师的责任所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了解学生,与学生形成交流互动,而不是传统课堂中教师讲解、学生听的局面,尽可能多地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交流,听学生对事物的看法,寻找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等,这些都是进行交流的重要方式,并且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在当前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鼓励,尽管学生在初期创作中会出现一些幼稚的处理方式,但在教学中教师要发现学生的发展与进步,对学生尽可能地以鼓励为主,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参与意识,更好地为日后的学习提供帮助。美术素描是需要时间慢慢练习的,学生的成长也必然需要一个过程,只有给予学生这个过程,并且加以引导与鼓励,才能促使学生的成长。作为美术教师,不能急于求成,而是要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指导,进而达到教学的目的,只有明确了教学思路,才能在实践中有计划地展开教学。

参考文献:

[1]王龙军。浅议素描静物教学的方法[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16(2):29―30。

[2]刘渊。高校设计素描教学探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5(5):62―63。

[3]景大方。浅析高中美术素描教学教法[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17(6):89―90。

篇10:儿童美术教学误区及见解

美术是视觉艺术,具有极强的可视性和操作性,故而是孩子们普遍喜欢的一门课程。美术可以开发少儿智力和潜能,可以培养孩子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因而越来越多地受到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关注和重视。但由于一些美术教师缺少对儿童心理成长及生理发育的科学认识,以及对儿童美术的错误理解,使许多老师在对孩子的指导过程中存在一些错误认识,影响了儿童对美术的兴趣。

这些错误认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方面:

一.过分强调简笔画的练习

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略儿童的个性发展,顽固地坚持教简笔画。不错,简笔画是简单易学,但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它过分简单,不可避免的形成程式化和概念化,从而影响了孩子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使绘画的过程公式化。美术是能充分调动眼、手、脑的活动,通过这种活动,可以训练孩子科学的观察能力和一定的动手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更应该注重对学生这些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儿童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而简笔画的模式化教学,省略了其间的多种环节,束缚了孩子主动的思考问题,限制了孩子们创造力的发展,不利于孩子充分开拓思路。

二.以绘画课代替美术课,以偏盖全。

有相当多的学校和一些业余美术培训班的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绘画,从而使许多的学生和家长片面地认为美术就是绘画。美术的内容包括得很广泛,绘画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特别是少儿美术,内容就更加广泛。儿童大都生性好动,注意力不容易集中,但对新鲜事物容易感兴趣,所以我们要使孩子更多地接触不同的材料和不同的表现形式,让孩子充分感觉各种美术形式给他们创造的不同快乐。就拿现在的中小学美术课本来看,里面的内容远不止是只绘画那么单调,几乎介绍到了从绘画到手工、雕塑、设计等全部内容,极其丰富多样,这也充分说明我们的美术教育应该是一种全方位的教育,应该更注重培养孩子的审美情操,锻炼孩子的审美能力,培养孩子的兴趣,发展孩子的综合素质。之所以形成片面注重绘画教学,以绘画课取代美术课的问题,我想原因是教师自身的能力问题,中小学美术教师的综合素质不高造成的。

三.固定的思维方式和程式化的观察方法

有一些教师,在指导学生绘画时,往往要求他们以固定的颜色和固定的方式作画,如:太阳一定是红色的,小草小树一定是绿色的,天空就是蓝色的等等。儿童的想象力十分丰富,过于的教条,也就泯灭了儿童的天真童心,失去了儿童画的意义。大家都知道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道理,明白艺术是生活中众多事物的概括与升华,可怎么用到少儿美术教学中就成了另外的一回事了?

孩子们的想象力十分丰富,也十分奇特,同样一种颜色、一种形状,他们可以想象成千奇百怪的东西,在孩子的世界里,任何事物都是美丽的,他们可以把太阳描绘成一个淘气的小娃娃,也可以画成一个浑身长着很多刺的小怪物,而不只是成人画中的那个圆圆的毫无生气的东西。他们也可以使苹果、香蕉甚至西瓜、草莓等多种水果同时生长到一棵树上,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童话大师,充满天真的幻想,也没有成人的拘泥。作为老师,我们要充分理解孩子的思想,努力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开发他们的艺术潜力,而不是更多的限制。

四.以成人的眼光评价儿童画

在少儿美术教学中,许多教师在讲评儿童画时总喜欢以成年人的标准去评价,开口闭口是什么造型不准确,透视错误,这里应该有穿插,那里应该有遮挡可是他们不知道儿童画和成年人作品不同,有它自己的个性和特点。儿童的头脑还没有发育完善,手部的肌肉也没有足够发达,对工具的把握能力不可能很强,他们对事物的观察力也不会有成年人那么强,分析问题也不会那么有逻辑性,想事情也没那么复杂,但他们可以画出自己对事物的理解,可以尽可能的把看到的东西单纯化、概括化。儿童画照样有很多优点值得我们大人学习、借鉴,这些作品尽管无论在色彩方面还是在造型方面都没有成年人那样成熟,但他们无所顾忌,他们的想象力也超出成年人的理解,曾经见过一个国外的儿童作品,在作品中把人物的眼睛画成一只黄色一只蓝色,于是就有人说了:“哪里有这样的眼睛。”他哪里知道孩子是见了波斯猫的眼睛。孩子有自己的审美观点,他认为猫的眼睛是漂亮的,所以就画到人的脸上。在造型上孩子就更敢于大胆的夸张。因此,儿童画是单纯的、热烈的,撞击我们的心灵,也使许多充分认识到儿童画可贵的画家得到启迪,所以,毕加索说:“儿童是印象派大师的先导。”我们要从儿童自身的心理和生理发展作立足点,客观的评价儿童画,只要构图饱满,颜色协调,内容健康向上,能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受的就是佳作。

教学方法使用是灵活的、多变的。一节教学内容所采用的方法不可能一种方法,而是多种方法结合使用才能更有效地取得教学效果,达到预期目标。

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下我的见解:

一、创设情境,激发美术学习兴趣。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所以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要把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激发起来,在教学开始的导入阶段采用“情境激趣法”通过声音、图像、图片、实物等等通过多媒体直观的展示在学生面前,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二、获知感悟,掌握美术知识与技能。

讲授阶段是学生了解学习知识与技能的阶段,我们知道美术课程分为了《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领域,每个领域都需要学生学习掌握一些知识与技能,这一阶段主要采用“知识讲授法”、“过程演示法”“讨论探究法”“观察发现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介绍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掌握美术的知识技能和能力。

三、实践体验,感受快乐。

学以致用,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只有通过自身的实践,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加深印象,从而消化理解,终身不忘,这个过程也是学生感受快乐的过程,通常采用“情境激趣法”播放音乐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通过“讨论探究法”小组之间探讨制作方法与步骤,材料的选择与使用,通过“游戏活动法”同桌之间、小组之间互动合作,培养了他们的团结协作的精神,感受到了参与实践给每个学生带来的快乐,陶冶了谈们的情操。

四、展评作品,收获成功。

美是创造出来的,学生的每件作品都是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与反映,更需要老师和其他学生的肯定。教学中,采用“讨论探究法”、“实践感悟法”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对作品不同角度的理解,让每个学生的素能都有提高,大大提高了美术学习的兴趣,培养了他们的欣赏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

总之,教学方法是为教学服务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这就要求我们要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课标的要求,结合先进的科技手段,为他们创设宽松,和谐,自由的氛围,鼓励学生自我发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利用一切机会,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以主体形象,贯穿整个学习过程,而不断改变教学方法。

篇11:美术欣赏教学中的多媒体应用

美术欣赏教学中的多媒体应用

八一路小学  王建飞

美术欣赏教学,其中内容浩如烟海,而且跨越古今中外,因此以前的美术欣赏课,需要大量的挂图、幻灯片和画图纸多资料,还有言不尽意的感觉。因而欣赏课一直被任课老师认为不好教,学生也乏味。

现在有了多媒体电脑教学,欣赏时大为改观,只要教师拥有一台多媒体电脑,把存有美术欣赏资料数据的光盘装进光驱(CD―ROM),操作鼠标或键盘,欣赏资料就在显示器上出现,再通过传输 送到银幕上,伴随着图像、文字、声音的出现,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思绪随着画面的变化而变化。假如学生能一机一人操作,那么学生的主动性就更强了。

当你欣赏经典名作时,鼠标一点,某个画家的代表性及其生平就出现在你的眼前,不但可以窥见作品的全貌,还可以放大局部进行观察;不但可以将某件作品逐个观赏,还可有选择地将一些作品观摩或打印出来。学生能力在课堂,却能打破时间、空间、地域的`界限,驰骋中外,跨越古今。在绘画长廊迈步,在想象空间飞翔,审美教育寓于潜移默化之中。

当你欣赏建筑艺术,不但可以用惯常的欣赏方式欣赏建筑物在静止状态下的形成内部构造,而且可以作动感显示,让建筑物旋转起来,欣赏建筑物的多个侧面。另一种显示方式是设置一条观赏路线,让观者仿佛如临其境,可以跨越桥梁,欣赏周边的建筑外形,也可以按设置路线浏览一座建筑物的内部装饰、陈设,学生有一种现场感、真实感,真切地感受到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空间的建筑风格。

如此欣赏过程,好处是不言而喻的,因此,我们在欣赏教学中,必须更好地运用多媒体,以求达到更好的预期效果。

篇12:美术欣赏教学中的多媒体应用

八一路小学王建飞

美术欣赏教学,其中内容浩如烟海,而且跨越古今中外,因此以前的美术欣赏课,需要大量的挂图、幻灯片和画图纸多资料,还有言不尽意的感觉。因而欣赏课一直被任课老师认为不好教,学生也乏味。

现在有了多媒体电脑教学,欣赏时大为改观,只要教师拥有一台多媒体电脑,把存有美术欣赏资料数据的'光盘装进光驱(CD―ROM),操作鼠标或键盘,欣赏资料就在显示器上出现,再通过传输 送到银幕上,伴随着图像、文字、声音的出现,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思绪随着画面的变化而变化。假如学生能一机一人操作,那么学生的主动性就更强了。

当你欣赏经典名作时,鼠标一点,某个画家的代表性及其生平就出现在你的眼前,不但可以窥见作品的全貌,还可以放大局部进行观察;不但可以将某件作品逐个观赏,还可有选择地将一些作品观摩或打印出来。学生能力在课堂,却能打破时间、空间、地域的界限,驰骋中外,跨越古今。在绘画长廊迈步,在想象空间飞翔,审美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寓于潜移默化之中。

当你欣赏建筑艺术,不但可以用惯常的欣赏方式欣赏建筑物在静止状态下的形成内部构造,而且可以作动感显示,让建筑物旋转起来,欣赏建筑物的多个侧面。另一种显示方式是设置一条观赏路线,让观者仿佛如临其境,可以跨越桥梁,     欣赏周边的建筑外形,也可以按设置路线浏览一座建筑物的内部装饰、陈设,学生有一种现场感、真实感,真切地感受到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空间的建筑风格。

[1] [2]

篇13:浅谈美术欣赏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谈美术欣赏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美术欣赏是小学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审美能力和理解力、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修养,陶冶学生的情操.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开始明确了学美术不是为了培养“大画家”,更重要的是提高整体素质.在小学美术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小学美术是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着力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情趣.

作 者:季燕飞  作者单位:通州市实验小学 刊 名:成才之路 英文刊名:THE ROAD TO SUCCESS 年,卷(期): “”(7) 分类号:G63 关键词: 

篇14:浅谈中学美术欣赏教学

浅谈中学美术欣赏教学

浅谈中学美术欣赏教学美术欣赏教学是美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美术素养,培养审美能力和理解力,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符合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纵观当前的美术教学,美术欣赏已贯穿从小学至大学的审美教学全过程中。而中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审美素质的初级阶段,必须与学生的年龄特点相结合,掌握学生欣赏习惯和欣赏特征。 面对一幅绘画作品,该如何欣赏?这是每一个人都会在心里问的一个问题。在美术界,这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而且是一个从来末能形成共识的学术问题。从大量的听课与调查中发现不少欣赏课中,教师讲授时间很多,大部分超过30分钟,有的甚至整节课讲授,学生学的机会很少,这样的课,不单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学得更累,更没有兴趣,这也不适应现在所提倡的减负运动。作为一名美术教育工作者,我也是常常思考着这一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在这里谈一下自己的思考。 一、美术欣赏教学的常见类型 一般说来,常见的美术欣赏教学有以下四种类型。 1、解说型-----教师对美术伤口或是对美术欣赏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的讲解、说明。 2、问答型-----教师就作品或欣赏知识、原理提问,学生回答。 3、讨论型------以学生为主体展开讨论,教师作为援助者。  4、自由型------学生在学校内外自发地、自由地欣赏美术作品。 解说型的美术欣赏教学的类型最常见。象上面所讲的那样,一味由教师讲解,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容易陷入知识灌输型的模式之中。但是,如果能在欣赏话题方面下功夫,对作品作出好的选择,并具有高超的解说技巧,那么,这可以克服上述缺点。 问答型和讨论型的方法有相互关联之处,但相比之下,讨论型的欣赏教学方法更理想。 自由型的欣赏方法的优点在于学生可选择自己喜欢的时间、喜欢的作品,按自己的方式来欣赏。这种方法是最理想的,但是很可能导致这样的结果,那就是只有一部分的学生掌握了欣赏的能力,而另一部分的学生由于缺乏引导,欣赏能力没有得到提高。 对于我们教师而言,我们应根据不同的课业欣赏要求,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师要充分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对教材要有充分的认识 为了增加欣赏内容的趣味性,充实课堂内容,教师不光要备好课,写好教案,对于搜集到的美术欣赏作品(世界名画、优秀艺术作品等)一定要先选好题材内容。因为每件美术作品最突出的美点所处部位不同,所以备课、授课的侧重也应不同,有的作品最突出美点分析须侧重于时代背景和历史故事;有的应侧重于艺术家奇特而巧妙的构思;有的应侧重于形象的空间组合和画面构图;有的应侧重于造型那材质的表现力;有的应侧重于形象造型的寓意和联想;有的应侧重于对整体空间和自然环境的关照;有的应侧重于某种造型形式因素的运用。 按理说,教材中每件作品教师都应引导学生进行欣赏,但授课毕竟是老师的个体劳动,老师可以自己做出决定,对教材作品哪些做重点分析欣赏、哪些点到为止,哪些干脆让学生读文欣赏或课后自查资料欣赏,处理教材灵活,具体安排。但是,无论教材如何变化处理,万变不离其宗,最重要的是,教师不仅要有能力找出每件作品所有美点,而且能准确抓住作品诸多美点之中一两个最为突出的美点,以此设计教学。美术欣赏课教学方法切忌千篇 一律。作品分析避免面面俱到,如果每件作品都是“形象造型生动、构图均衡稳定、色彩层次丰富.......”之类的老套数,学生还有什么兴趣可言?如果学生感到索然无味,那么欣赏还有什么意义呢?教师  欣赏教学工作也应当是一个创造,其创造精神应体现在如何引导学生发掘每件作品,独自特有的最突出、最本质、最感人的美点,并能对其做深刻分析,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剖析中发挥创造和想象,逐渐培养他们的艺术修养和创造性审美能力。 三、教师的授课方式应该灵活多样,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 1.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自主学习的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只有在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自身的创造潜能。美术欣赏中,观赏者在观赏美术作品时,最初的感受往往是获得美感的重要基础。学生更是凭第一印象(直觉)来欣赏美术作品,学生直觉会受到个体知识和经验的局限,感受到美的成分和质量都很有限,但确实是亲眼所见,亲身体验。根据这些,课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收集与欣赏内容有关的资料,让学生有备而“赏”,从而缩短与欣赏内容的距离,产生欣赏的兴趣。上课时,教师出示欣赏作品后,教师不要立即讲解,可以让学生读画几分钟,也可以以讨论的形式,再请他们说说自己对作品的第一印象。然后出一些思考题,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如画面是以什么颜色为主?画了些什么?颜色是暖色调,还是冷  色调?整幅画感觉是欢快的,还是伤感的?这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观感觉,胜于教师的讲解。这样也改变了那种以教师唱独角戏为师生共同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 2、欣赏与绘画、工艺结合,从中领悟作品内涵 美术欣赏课不应是一味地欣赏,有的时候让学生进行临摹作品,从中体味作品的内涵,这样就打破了欣赏课纸上谈兵、光说不练的局面,更有助于学生理解作品。美国教育家艾斯纳的DBAE教育理论把美术教学分为美术创作、美术史、美学、美术评论四个领域,主张国个领域的融汇贯通,成为有机的整体。并特别看重美术评论的作用,认为在小学生没有建立起历史概念的情况下,美术评论对提高他们的欣赏能力就很重要。同时DBAE理论又认为美术教学的四个领域并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相互交融与渗透,形成多向互动的关系。因此,欣赏教学与工艺、绘画的教学并不是孤立的,恰恰相反,欣赏教学始终贯穿在整个美术教学过程中,他们的关系是互为作用的,学生有了绘画的实践,能够更好地理解与认识艺术作品,而在欣赏艺术作品之后,他们就可以将作品的精华运用到自己的制作中。俗话说:“眼高才能手高。”只有让学生了解作品中的优点和美的因素,才能有效地指导自己的美术学习活动,从中获得美的体验。例如:在教学民间绘画和工艺品欣赏时,学生往往表现出很大的兴趣,很想动手做一做,这时妨让学生照着作品的风格、形象临摹一下。在欣赏民间泥塑一节时,我首先展示许多学生的优秀泥塑作品,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这些小玩意吸引住了。这时紧接着播放一段泥塑的录像,讲解泥塑的故事和泥塑的.知识,最后观看泥人的制作过程。于是我让他们学着挂图上的样子做一做,最后对自己的作品和图上的作品进行评价,了解泥塑作品美的因素。能使学生认识到自身作品的优点与不足,给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完成练习的基础上展示一个发展方向,诱发学生继续探求美的愿望,为下一课的学习作铺垫。 3、情景创设,从中品味艺术魅力 优秀的艺术作品,在总体形式结构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感情,或思想,或意念,或某种意味等等精神内涵,即意蕴美。在审美直觉这种表层的心理活动刺激了欣赏者的感觉后,将不满足于停留在表面的连锁反应,这时教师应积极配合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审美经验,激起他们丰富的想象和情感。我们都知道音乐和美术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音乐是一切艺术门类中最为抽象的艺术,可音乐同样也是人类表达情感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手段,由于音乐的抽象性,因而人们在欣赏音乐时可以展开联想,随着音乐节奏的起伏,眼前情与景在不断地变幻,人的情感也不断地变化。假如在美术欣赏课中有机地把音乐和美术结合起来,将能达到图音并茂,声色俱全的表现深刻主题的教学目的,并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审美理解力、创造力。如欣赏《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时,紧跟上述欣赏过程,用声情并茂的语言稍加提示作品背景、内容,让学生再仔细观察纤夫们在学生劳动下的各种不同的表情、姿态,放上一曲《黄河号子》……这时学生就开始自觉地“设身处地”,进入某种情景,而自觉地体验画面纤夫们劳动的艰辛,产生审美同情。这时的欣赏主体(学生)受到欣赏对象(纤夫)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接受其审美思想的启示,展开想象,调动相关的各种感觉实行通感,使自身的情感融入画面。这时学生积极认同的心理活动本身就由理性参与了欣赏活动而推向深化,从而获得艺术作品内层意蕴的领悟和随之而来的审美愉悦,审美想象。当学生进入联想境界后,教师如能和激昂的语调在音乐声中诵出俄罗斯著名诗人涅克拉索夫的诗句:“到伏尔加河去!是谁在伟大的俄罗斯河上呻吟?这呻吟声象是一支沉痛的歌曲,那就是拉纤夫们在痛苦的行进。”这时学生们原先模糊的,朦胧审美享受一下子就变得清晰了:那优美而辽阔的伏尔加河风景与倍受苦难的纤夫处境鲜明对比,仿佛是一曲低沉的号子在炎夏的闷热中与河水的悲吟混然震颤,学生开始随主人公一起痛苦、挣扎,逐步进入“物我两忘”的审美境界。“转轴拨弦两三声,末成曲调先有情”情境的创设可以使学生很快地排除外界、内心因素的干扰而进入审美心境,这一点尤为重要。教师应利用一切可能,采用电化教育法、语言描述法、设置情景等“不择手段”而为之,往往事半功倍。中国古代艺术理论尤其强调“虚静”,主张欣赏艺术时既要虚廓心灵,燥雪精神,又要静观默识,凝神体验。在欣赏时,播放一曲音乐,创设一种艺术氛围,就能使学生自觉地由日常生活的自然态度转向审美态度,摆脱实用的功利观念的和外界的干扰,在浓烈的欣赏氛围中步入神与物游,洞幽发微的胜境。  对于我们教师而言,我们应用心去体验作品的内涵,引导学生正确地去认识作品,把握创作者的思想意图。美术欣赏教学发展到今天,总的来说时间不是很长,成功的经验也并不多,总结经验,是为了坚持正确的方向,希望同行与专家们都来研究探索中学美术欣赏教学的规律和方法,以达到和谐的教学效果,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素质而共同努力。

篇15:美术欣赏教学反思

上好一节高中美术课,除了要好好研读《高中美术教学大纲》外,我认为首要的是要了解高中生的特点,抓住高中生对艺术欣赏的认识及思维特点,然后在备课环节上多下工夫,认真设计,大量搜集资料,大胆主动创设教学情境,注重学生主体性,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这样才能做到知己知彼,把每一节课都上好,讲出特色。

通过《古代石雕》这一节课的教学实践,我对上述认识更加肯定,并有了更全面的补充。

首先,高中生普遍感到压力很大,学业负担过重,在长期应试教育的思想和考学的双重影响下,高中生习惯性的把美术欣赏课视为副课、休息课,而得不到学生的足够重视,不能正确认识学校开设美术欣赏课的真正用意和目的。这样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其次,由于基础学科学习压力大,高中生不愿意在他们认为对高考无用的学科上花费精力来获取新的知识。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使他们不会拒绝在轻松的氛围中获取有趣的新知识。这一点非常重要,是否能够把你所讲的内容很好地寓教于乐,是能否达到预期授课目的的首要环节。

再次,由于高中生课内外阅读量的增加,对于美术欣赏课本中的图片、文字资料大多比较熟悉,因此过多局限于书本知识的`美术欣赏对于高中生来说是毫无吸引力的,他们渴望获得书本以外的更多有趣的知识。

在《古代石雕》这一讲,考虑到学生们的以上诸多问题,我做了一些十分有益的课前准备工作,首先基于课本查阅大量史实资料进一步了解古代雕塑史上的几大重要发展时期,上网了解与作品密切相关的几个重要人物以及佛教的传入发展概况,同时要通读一些关于本课内容的文学评论(李泽厚《美的历程》关于汉代以及佛教艺术文化的论述)。这样均是为了增加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能够找到课本外有益的知识,故事,增添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知识性。让学生们从历史故事中更好地了解人以及人所处的时代环境,以及人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创造出来的艺术。在本课中,我利用昭陵六骏的被盗史,引出了一个很好的点――国宝的流失,平凡人的爱国心,以激起同学们的一种自发的爱国热情,激发他们的强国心,效果十分明显。

此外,美术课不能光高高在上的谈经典,这样会使学生对艺术产生距离感,从而使他们失去对艺术的兴趣。因此,美术更应该接近生活接近学生。由于古代石雕本身已是时代久远的一种艺术形式,距离感的产生很自然,我要做的就是使同学们感受到现代生活中雕塑的存在,雕塑产生的一种自然性,必然性与其制作的传统手法。对此,在讲课之初,我便从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的视角出发,以整体提问的形式,引出雕塑的分类及定义,通过同学们的回答反应及整堂课的最终效果能够看出这样做的益处。

那么,从这一讲来看,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课堂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进行教学安排,教学设计,来做一些准备工作是十分科学的。而我们在大多数时候总是在课本里转圈子,打迷糊,这是不是应该改进的地方呢?是肯定的。

此外,本科教学的一个突出问题则是我对课堂时间的掌控上,课堂内容时间的搭配上,做的不够好,还可以说在小结处有些仓促,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应针对这一问题与老教师探讨研究,不断改进才是。最后,我想告诉自己,我们在教学中怕出问题,但更可怕的是出了问题我们不能够及时发现解决;我们在课堂上怕没有经验,但更为的是我们没有积累经验的慧心慧眼,没有学习他人的谦虚态度。

篇16:浅谈中学美术欣赏教学

浅谈中学美术欣赏教学

浅谈中学美术欣赏教学美术欣赏教学是美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美术素养,培养审美能力和理解力,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符合素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根本要求。纵观当前的美术教学,美术欣赏已贯穿从小学至大学的审美教学全过程中。而中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审美素质的初级阶段,必须与学生的年龄特点相结合,掌握学生欣赏习惯和欣赏特征。

面对一幅绘画作品,该如何欣赏?这是每一个人都会在心里问的一个问题。在美术界,这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而且是一个从来末能形成共识的学术问题。从大量的听课与调查中发现不少欣赏课中,教师讲授时间很多,大部分超过30分钟,有的甚至整节课讲授,学生学的机会很少,这样的课,不单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学得更累,更没有兴趣,这也不适应现在所提倡的`减负运动。作为一名美术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工作者,我也是常常思考着这一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在这里谈一下自己的思考。

一、美术欣赏教学的常见类型

一般说来,常见的美术欣赏教学有以下四种类型。

1、解说型-----教师对美术伤口或是对美术欣赏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的讲解、说明。

2、问答型-----教师就作品或欣赏知识、原理提问,学生回答。

3、讨论型------以学生为主体展开讨论,教师作为援助者。

4、自由型------学生在学校内外自发地、自由地欣赏美术作品。

解说型的美术欣赏教学的类型最常见。象上面所讲的那样,一味由教师讲解,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容易陷入知识灌输型的模式之中。但是,如果能在欣赏话题方面下功夫,对作品作出好的选择,并具有高超的解说技巧,那么,这可以克服上述缺点。

问答型和讨论型的方法有相互关联之处,但相比之下,讨论型的欣赏教学方法更理想。

自由型的欣赏方法的优点在于学生可选择自己喜欢的时间、喜欢的作品,按自己的方式来欣赏。这种方法是最理想的,但是很可能导致这样的结果,那就是只有一部分的学生掌握了欣赏的能力,而另一部分的学生由于缺乏引导,欣赏能力没有得到提高。

对于我们教师而言,我们应根据不同的课业欣赏要求,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师要充分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对教材要有充分的认识

为了增加欣赏内容的趣味性,充实课堂内容,教师不光要备好课,写好教案,对于搜集到的美术欣赏作品(世界名画、优秀艺术作品等)一定要先选好题材内容。因为每件美术作品最突出的美点所处部位不同,所以备课、授课的侧重也应不同,有的作品最突出美点分析须侧重于时代背景和历史故事;有的应侧重于艺术家奇特而巧妙的构思;有的应侧重于形象的空间组合和画面构图;有的应侧重于造型那材质的表现力;有的应侧重于形象造型的寓意和联想;有的应侧重于对整体空间和自然环境的关照;有的应侧重于某种造型形式因素的运用。

按理说,教材中每件作品教师都应引导学生进行欣赏,但授课毕竟是老师的个体劳动,老师可以自己做出决定,对教材作品哪些做重点分析欣赏、哪些点到为止,哪些干脆让学生读文欣赏或课后自查资料欣赏,处理教材灵活,具体安排。但是,无论教材如何变化处理,万变不离其宗,最重要的是,教师不仅要有能力找出每件作品所有美点,而且能准确抓住作品诸多美点之中一两个最为突出的美点,以此设计教学。美术欣赏课教学方法切忌千篇 一律。作品分析避免面面俱到,如果每件作品都是“形象造型生动、构图均衡稳定、色彩层次丰富.......”之类的老套数,学生还有什么兴趣可言?如果学生感到索然无味,那么欣赏还有什么意义呢?教师

欣赏教学工作也应当是一个创造,其创造精神应体现在如何引导学生发掘每件作品,独自特有的最突出、最本质、最感人的美点,并能对其做深刻分析,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剖析中发挥创造和想象,逐渐培养他们的艺术修养和创造性审美能力。

三、教师的授课方式应该灵

[1] [2] [3]

浅谈计算机教学在美术教育中的作用论文

素质教育对美术教育的影响教学论文

音乐新课程教学反思

高一英语个人教学工作计划

小学线上教学论文题目

关于作文教学的论文题目

高一期中美术学科的教学反思

对网络时代科普宣传的再思考论文

关于活动的计划

我的教育思考读后感

高中美术欣赏教学中的几个误区
《高中美术欣赏教学中的几个误区.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高中美术欣赏教学中的几个误区(合集16篇)】相关文章:

加强艺术教育、提高学生素质2022-04-30

★幼儿园教学论文题目2023-09-11

教学论文的题目2022-07-22

美术教育论文2022-08-12

实施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改革2022-05-07

初中教学论文题目大全2022-08-26

教师年度工作总结各年级通用2023-09-20

初中美术课改心得体会2023-05-26

多媒体辅助课件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论文2023-06-16

高一美术新课改的教学反思2023-05-22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