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级中学作文教学的反思与启示

时间:2022-09-19 07:48:10 教学反思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农村初级中学作文教学的反思与启示(共18篇)由网友“沈钲博沈隱舟”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农村初级中学作文教学的反思与启示,希望对大家的学习与工作有所帮助。

农村初级中学作文教学的反思与启示

篇1:农村初级中学作文教学的反思与启示

农村初级中学作文教学的反思与启示_小学生作文

(一)文体写作的单一性

初中阶段,部分语文教师认为能写记叙文就能应付中考,写好记叙文就能决胜中考,而花时间教学其他的文体是费时费心,徒劳无功。于是,只训练学生写记叙文,基本不教授也不提倡学生写其他的文体。尤其在农村中学,因学生的语文基础相对薄弱,表达能力相对较低,这种做法就更普遍了。

步入这一作文教学误区的主要因素是受中考作文命题的影响。广州市乃至广东省对中考作文考点的规定是:能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能写简单的说明文、简单的议论文。近十年来,广州中考作文题型都适合写记叙文。如20xx年的《又见枝头吐新芽》、20xx年的《其乐融融》、20xx年的《奖励自己》、20xx年的《游戏》、20xx年《改变一点点》等,尽管写作要求里有注明“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但这些命题从记叙文文体切入可以很稳当地组织一篇600字以上的考场作文,从议论文文体切入却较难把握,从说明文文体切入根本就无法成文,更何况有些文题还就只能写成记叙文,如《又见枝头吐新芽》、《其乐融融》等。这就使得我们的部分语文教师认为,只要教学写作记叙文,在中考考场上作文就可以万无一失,至少可以拿个及格分。其次是受前几年流行的“写作可以淡化文体”的说法的影响。“淡化文体”之说引起了一部分教师的误解:认为中小学生写作不需要有文体感,不必讲究文体的格式,既然这样,也就没必要再学习写作其他的文体,师生都落得个轻松,何乐而不为?于是乎,从七年级开始,就只要求学生写记叙文,而说明文和议论文基本不做要求。

“初中阶段只学写记叙文就行了”这一急功近利的做法是老师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极不负责任的做法。作为一名合格的中学语文教师,必须改变这种错误的观念和做法,还学生写其他文体和常见应用文的权利和能力!

(二)写作教学的无序性

很多教师上作文课没有作文教案,没有对作文教学进行学期计划安排,课堂随意性很强。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⒈作文教学的随意性

相当一部分初中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存在随意性问题。具体有两个方面的表现:一是时间安排的随意性。这节课不想讲新课了,就抛个题目、发句话给学生“这节课完成什么什么题目的作文,45分钟堂上完成,字数在600字以上”;有时能做到每两个星期布置学生完成一篇堂上作文;有时却是一个月都不要求学生练笔。二是课程内容安排比较随意。教师一般是在决定堂上写作的当天才去思考决定写作题目;或者是今天在哪个资料上看到了一个很有新意的作文题目,教师自己可能还来不及好好地推敲,就急不可耐地在课堂上让学生动笔写作,更谈不上有规范的作文教学设计。这些教师,对“课标”中关于写作的要求“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其他练笔不少于一万字。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除了“其他练笔不少于一万字”之外,其他的都能做到。但这种没有计划和针对性的作文训练模式,只是完成了作文的次数而没有顾及学生作文水平的真正提高,也很难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教师的随意率性的教学行为反馈到有些学生眼里,可能就成了写作文只是“凑够字数,完成次数,上交充数”而已。

⒉缺乏有序训练

写作是一种表现和创造能力,在语文的听说读写能力中属于比较高级的能力,需要以其他能力为基础。同时,写作还与学生心理发展机制有关,还应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应遵循他们身心发展的规律循序渐进。课程标准写作的学段目标与内容,体现了这种思想。但具体到写作教学上,教师就甚少能按照课标的要求,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入手,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来组织作文教学。甚至连初中语文课本中每个单元安排的“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都难以一一落实到教学中。如果以上环节未能很好地实施,本还可以通过作文批改、讲评来弥补不足。但不幸的是,这道最后的防线到了一些不大负责任的教师眼中变成了有名无实。作文批改、讲评基本处于信马由缰的盲目状态。学生的习作一学期能被老师批阅四次已经是很荣幸了。至于偶尔有之的作文讲评,大多时候也只是说说错别字、病句的大致情况,读一、两篇范文而已。

写作教学内容的随意、无序,写作教学形式的单一、枯燥,使得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写作训练时勉为其难,写作兴趣无法激发,写作能力难以提高。

(三)对写作素材积累的无要求性

近些年来,教师对学生的课外积累渐渐淡化到不作任何要求。笔者为这一语文活动在初中阶段的流失而深深痛惜。这不是语文教师的不作为,我认为其主要的原因在于我们的孩子挤不出这个课外时间来做这个似乎跟提高升学分数关系不大的事,他们每天被迫要把自己埋在能立竿见影的题海中,加上网络文化的浸蚀和社会普遍存在的浮躁心理的影响是造成他们无法静下心来完成这一项“系统工程式”学习活动。最初的时候,教师是有把这一活动布置下去的,但由于大部分同学无法做到,即便是做到的,也只是个形式,没有实在的价值,渐渐地,教师只好无奈地放弃这一要求了。笔者正是经历了从“坚持到放弃再到重拾”的过程。

在《新课标》指引下,笔者坚持实践以下三个作文教学理念,走出了三大误区,提高了作文教学质量。

(一)激发“我能写”的自信

《语文课程标准(20xx年版)》明确提出:“作文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作为语文教师要真正领悟“作文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的内涵,绝不能陷于中考考什么就教什么的功利之中。

曾经一段时期,笔者总是翻阅大量的资料尤其是各地的中考作文命题,收集自认为命题新、创意深、价值大的作文题,通过编排顺序后,便模拟中考考试的要求,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里一一完成。但如此一个学期下来,学生的写作能力不但没有明显的提高,反而更畏惧写作了。因为,他们感觉那些作文命题太深刻,离他们的生活实际似乎很远,每次好不容易憋出一篇作文来,又让老师划掉了一大堆,一说用词不当,二说叙事不具体,三说中心不突出等等,所以,一到写作文时,就有畏难的情绪。到第二学期,笔者改变了策略,开学初,便让每个学生自己写三至五道作文题,再经过师生们共同筛选后,由老师结合课本中的写作要求,根据本期的教学安排将题目有序归类安排十次课堂写作,课余同学可以自由写作抒怀,要求每星期坚持交一次周记,变“要我写”为“我能写”,“我要写”。半个学期下来,每个学生都能在45分钟完成一篇600字以上的作文,作文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

作文教学应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需要出发,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尊重学生的生活,时时关注学生的需要、情感和发展,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作文教学中来,激发“我能写”的自信。写作安排上,一定要注重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感而发,有感即发。他们乐意写,一切就好办。

(二)抓立意,促成“人”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xx年版)》突出了“立意”,更加鲜明地提示:“文以意为帅”。正所谓“练字不如炼句,炼句不如炼意”。注重立意,其实质是关注学生的心灵,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就是关注学生的成长。

作为语文教师,要利用作文教学,既抓立意,又促育人。要做到这点,教师必须让作文教学呈现出开放的状态。把学生的生活经历、思想感情、情感心理等因素,巧妙地贯穿在学生的写作活动之中,成为学生学习语言的动力、契机或材料,并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收获成长,享受成功感。例如:过去语文课开设口头作文或说话训练,深受学生的欢迎。但由于认识不明确,特别是因为中考、高考都不考,具体操作的时候,随意性较大,时间一紧就被挤掉。通过对作文教学的不断探究,笔者不再只看到学生的眼前分数,而是更重视学生的长远利益,重视学生的“人”的发展。所以,坚持开设这一活动,这不仅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学会用心灵、用真诚与人交流和沟通。就在这关注、交流和沟通中,学生们展示了自我,开阔了视野,丰富了阅历,提升了心智,形成了正确的情感价值观:以上这些,正是我们学生写作的“源头活水”。有了它,还用担心学生写不出“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立意深刻”的'文章?而他们的心灵也正是在这样的一次次写作中接受了洗礼,收获“知识”与“人文”的双丰收。

(三)“因材施评”,关注成长

以前的作文教学通常是由老师批阅学生作文,走“打一个分数写一句批语”的套路。而那些评语大多是笼统的词句,诸如:“优”“良”“语句较通顺”“能围绕中心组材”等。这样的评价没能根据学生个体的实际,更没有让学生积极互动参与进来。这种忽视了学生主体地位的评价方式,无法激发学生的作文激情。新课标建议我们写作评价要“采取非常开放的态度,提倡从实际出发,进行多元化评价”,做到“因材施评”,让学生在作文评价中体验到知识生成和发展的过程。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

1.评价形式方面:根据文题的不同和学生写作能力的差异来确定评价方式。笔者认为师生互动共改是比较科学的评价方式。具体操作中笔者往往将师评与学生互评融合起来,先让同学之间相互阅读和评价,相互讨论作文的优缺点,然后,同学们对争辩未定的问题提出来,由老师在课堂上进行点评并给出对应的指导建议,让学生在参与评价的过程中相互交流,取长补短,不断掌握评改作文的本领,使他们不但会写,而且会改,完善作文的全过程,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作文综合能力。

2.设置分层评价:学生存在认知和感官以及思想上的客观差异,作文是学生个性化的情感表达,学生写作能力存在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对作文能力较弱的同学,评分尺度要稍微松一些,多发现他们的优点和长处,多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对写作能力好的要严格要求,要指出他们的不足,以求更上一层楼。教师还应该做到对每个学生每学期至少有一次面对面手把手的写作指导;让每一位学生至少有一次作文哪怕是一个片段能在班上宣读;将每次的优秀作文或某方面表现突出的作文装订成册,在班上传阅。注重以激励为主,让每个同学体验到创作的成就感,让他们能真切地感受到自己在写作中成长起来了!

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展开作文评价,都要遵循“眼中有‘文’,心中有‘人’的原则,以促进人的终身发展。

篇2: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的反思与启示

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的反思与启示

【摘要】本文针对近年来农村中学的写作教学实际,分析当前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现状,反思当地的教学实践,指出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三大误区并分析“误区”形成的原因。为走出这三大误区,语文教师必须在新课标指引下,首先要做的是激发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变“要我写”的消极应付为“我要写”的积极主动;再以“抓立意”为宗旨,以“作文评价”为媒介,让每个学生在写作中体验到到成长和成功。

【关键词】作文教学;教学误区;激发兴趣;抓立意;重评价;促成长

从事农村语文教学近二十年,笔者亲历了传统语文教学到新课标语文教学的变革。欣慰地看到学生语文素养正在逐步提高,同时也忧心地感到,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写作表达能力方面的发展有所欠缺。为改变这一状况,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笔者有意识地对本地区几间农村中学的教学环境和教学现状做了调研和反思,并与同事们一起致力于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探究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七到九年级学段作文教学做了明确的定义:“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正因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所以,作文教学一直以来是语文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的一项重要课题;更因为写作能力的考查在中考中占百分之四十的比重,让一线的语文教师尤其是毕业班的任教老师视为提高成绩的堡垒。就是在急于攻破这座堡垒的“战役”中,农村初中语文作文教学逐渐陷入以下三大误区。

(一)文体写作的单一性

初中阶段,部分语文教师认为能写记叙文就能应付中考,写好记叙文就能决胜中考,而花时间教学其他的文体是费时费心,徒劳无功。于是,只训练学生写记叙文,基本不教授也不提倡学生写其他的文体。尤其在农村中学,因学生的语文基础相对薄弱,表达能力相对较低,这种做法就更普遍了。

步入这一作文教学误区的主要因素是受中考作文命题的影响。广州市乃至广东省对中考作文考点的规定是:能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能写简单的说明文、简单的议论文。近十年来,广州中考作文题型都适合写记叙文。如的《又见枝头吐新芽》、的《其乐融融》、的《奖励自己》、的《游戏》、《改变一点点》等,尽管写作要求里有注明“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但这些命题从记叙文文体切入可以很稳当地组织一篇600字以上的考场作文,从议论文文体切入却较难把握,从说明文文体切入根本就无法成文,更何况有些文题还就只能写成记叙文,如《又见枝头吐新芽》、《其乐融融》等。这就使得我们的部分语文教师认为,只要教学写作记叙文,在中考考场上作文就可以万无一失,至少可以拿个及格分。其次是受前几年流行的“写作可以淡化文体”的说法的影响。“淡化文体”之说引起了一部分教师的误解:认为中小学生写作不需要有文体感,不必讲究文体的格式,既然这样,也就没必要再学习写作其他的文体,师生都落得个轻松,何乐而不为?于是乎,从七年级开始,就只要求学生写记叙文,而说明文和议论文基本不做要求。

“初中阶段只学写记叙文就行了”这一急功近利的做法是老师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极不负责任的做法。作为一名合格的中学语文教师,必须改变这种错误的观念和做法,还学生写其他文体和常见应用文的权利和能力!

(二)写作教学的无序性

很多教师上作文课没有作文教案,没有对作文教学进行学期计划安排,课堂随意性很强。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⒈作文教学的随意性

相当一部分初中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存在随意性问题。具体有两个方面的表现:一是时间安排的随意性。这节课不想讲新课了,就抛个题目、发句话给学生“这节课完成什么什么题目的作文,45分钟堂上完成,字数在600字以上”;有时能做到每两个星期布置学生完成一篇堂上作文;有时却是一个月都不要求学生练笔。二是课程内容安排比较随意。教师一般是在决定堂上写作的当天才去思考决定写作题目;或者是今天在哪个资料上看到了一个很有新意的作文题目,教师自己可能还来不及好好地推敲,就急不可耐地在课堂上让学生动笔写作,更谈不上有规范的作文教学设计。这些教师,对“课标”中关于写作的要求“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其他练笔不少于一万字。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除了“其他练笔不少于一万字”之外,其他的都能做到。但这种没有计划和针对性的作文训练模式,只是完成了作文的次数而没有顾及学生作文水平的真正提高,也很难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教师的随意率性的教学行为反馈到有些学生眼里,可能就成了写作文只是“凑够字数,完成次数,上交充数”而已。

⒉缺乏有序训练

写作是一种表现和创造能力,在语文的听说读写能力中属于比较高级的能力,需要以其他能力为基础。同时,写作还与学生心理发展机制有关,还应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应遵循他们身心发展的规律循序渐进。课程标准写作的学段目标与内容,体现了这种思想。但具体到写作教学上,教师就甚少能按照课标的要求,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入手,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来组织作文教学。甚至连初中语文课本中每个单元安排的“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都难以一一落实到教学中。如果以上环节未能很好地实施,本还可以通过作文批改、讲评来弥补不足。但不幸的是,这道最后的防线到了一些不大负责任的教师眼中变成了有名无实。作文批改、讲评基本处于信马由缰的盲目状态。学生的习作一学期能被老师批阅四次已经是很荣幸了。至于偶尔有之的作文讲评,大多时候也只是说说错别字、病句的大致情况,读一、两篇范文而已。

写作教学内容的随意、无序,写作教学形式的单一、枯燥,使得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写作训练时勉为其难,写作兴趣无法激发,写作能力难以提高。

(三)对写作素材积累的无要求性

近些年来,教师对学生的课外积累渐渐淡化到不作任何要求。笔者为这一语文活动在初中阶段的流失而深深痛惜。这不是语文教师的不作为,我认为其主要的原因在于我们的孩子挤不出这个课外时间来做这个似乎跟提高升学分数关系不大的事,他们每天被迫要把自己埋在能立竿见影的题海中,加上网络文化的浸蚀和社会普遍存在的浮躁心理的影响是造成他们无法静下心来完成这一项“系统工程式”学习活动。最初的时候,教师是有把这一活动布置下去的,但由于大部分同学无法做到,即便是做到的,也只是个形式,没有实在的价值,渐渐地,教师只好无奈地放弃这一要求了。笔者正是经历了从“坚持到放弃再到重拾”的过程。

在《新课标》指引下,笔者坚持实践以下三个作文教学理念,走出了三大误区,提高了作文教学质量。

(一)激发“我能写”的自信

《语文课程标准(20版)》明确提出:“作文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作为语文教师要真正领悟“作文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的内涵,绝不能陷于中考考什么就教什么的功利之中。

曾经一段时期,笔者总是翻阅大量的资料尤其是各地的中考作文命题,收集自认为命题新、创意深、价值大的作文题,通过编排顺序后,便模拟中考考试的要求,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里一一完成。但如此一个学期下来,学生的写作能力不但没有明显的提高,反而更畏惧写作了。因为,他们感觉那些作文命题太深刻,离他们的生活实际似乎很远,每次好不容易憋出一篇作文来,又让老师划掉了一大堆,一说用词不当,二说叙事不具体,三说中心不突出等等,所以,一到写作文时,就有畏难的情绪。到第二学期,笔者改变了策略,开学初,便让每个学生自己写三至五道作文题,再经过师生们共同筛选后,由老师结合课本中的写作要求,根据本期的教学安排将题目有序归类安排十次课堂写作,课余同学可以自由写作抒怀,要求每星期坚持交一次周记,变“要我写”为“我能写”,“我要写”。半个学期下来,每个学生都能在45分钟完成一篇600字以上的作文,作文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

作文教学应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需要出发,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尊重学生的生活,时时关注学生的需要、情感和发展,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作文教学中来,激发“我能写”的自信。写作安排上,一定要注重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感而发,有感即发。他们乐意写,一切就好办。

(二)抓立意,促成“人”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年版)》突出了“立意”,更加鲜明地提示:“文以意为帅”。正所谓“练字不如炼句,炼句不如炼意”。注重立意,其实质是关注学生的心灵,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就是关注学生的成长。

作为语文教师,要利用作文教学,既抓立意,又促育人。要做到这点,教师必须让作文教学呈现出开放的状态。把学生的生活经历、思想感情、情感心理等因素,巧妙地贯穿在学生的写作活动之中,成为学生学习语言的动力、契机或材料,并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收获成长,享受成功感。例如:过去语文课开设口头作文或说话训练,深受学生的欢迎。但由于认识不明确,特别是因为中考、高考都不考,具体操作的时候,随意性较大,时间一紧就被挤掉。通过对作文教学的`不断探究,笔者不再只看到学生的眼前分数,而是更重视学生的长远利益,重视学生的“人”的发展。所以,坚持开设这一活动,这不仅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学会用心灵、用真诚与人交流和沟通。就在这关注、交流和沟通中,学生们展示了自我,开阔了视野,丰富了阅历,提升了心智,形成了正确的情感价值观:以上这些,正是我们学生写作的“源头活水”。有了它,还用担心学生写不出“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立意深刻”的文章?而他们的心灵也正是在这样的一次次写作中接受了洗礼,收获“知识”与“人文”的双丰收。

(三)“因材施评”,关注成长

以前的作文教学通常是由老师批阅学生作文,走“打一个分数写一句批语”的套路。而那些评语大多是笼统的词句,诸如:“优”“良”“语句较通顺”“能围绕中心组材”等。这样的评价没能根据学生个体的实际,更没有让学生积极互动参与进来。这种忽视了学生主体地位的评价方式,无法激发学生的作文激情。新课标建议我们写作评价要“采取非常开放的态度,提倡从实际出发,进行多元化评价”,做到“因材施评”,让学生在作文评价中体验到知识生成和发展的过程。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

1.评价形式方面:根据文题的不同和学生写作能力的差异来确定评价方式。笔者认为师生互动共改是比较科学的评价方式。具体操作中笔者往往将师评与学生互评融合起来,先让同学之间相互阅读和评价,相互讨论作文的优缺点,然后,同学们对争辩未定的问题提出来,由老师在课堂上进行点评并给出对应的指导建议,让学生在参与评价的过程中相互交流,取长补短,不断掌握评改作文的本领,使他们不但会写,而且会改,完善作文的全过程,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作文综合能力。

2.设置分层评价:学生存在认知和感官以及思想上的客观差异,作文是学生个性化的情感表达,学生写作能力存在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对作文能力较弱的同学,评分尺度要稍微松一些,多发现他们的优点和长处,多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对写作能力好的要严格要求,要指出他们的不足,以求更上一层楼。教师还应该做到对每个学生每学期至少有一次面对面手把手的写作指导;让每一位学生至少有一次作文哪怕是一个片段能在班上宣读;将每次的优秀作文或某方面表现突出的作文装订成册,在班上传阅。注重以激励为主,让每个同学体验到创作的成就感,让他们能真切地感受到自己在写作中成长起来了!

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展开作文评价,都要遵循“眼中有‘文’,心中有‘人’的原则,以促进人的终身发展。

参考文献

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温儒敏。关于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对话,语文建设,2012

篇3:农村小学生作文教学反思

十几年来,我一直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说起最叫人头疼的事,莫过于作文教学了。其中原因,想必各位同仁一定非常清楚。一篇作文下来,老师可以说是心力交瘁,从讲授指导到分析批阅,那简直是费尽了心思,讲的口干舌燥,看的头昏脑胀。尽管如此,成效却不明显,学生的作文水平依然没有多大提高。看看学生的作文,假、大、空现象比比皆是,抄袭、编造非常严重,内容空洞,词语匮乏,没有真情实感,缺乏新意,甚至是写了半天不知所云。长此以往,老师感到作文难教,学生觉得作文难写,因此,一写作文学生就发愁,老师就头疼。师生都感到非常困惑,怎样做才能使老师教的轻松,学生写的愉快呢?就这个问题,我对小学生作文难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教学对策。

作文难的原因:

一题材单一陈旧,千篇 一律。翻开农村小学生的作文本,你不难发现其中所写的事无外乎都是这样:第一次煮饭,把饭煮糊了;第一次洗碗,总是会有一个或几个碗被打破;放牛,总是牛偷吃禾苗;秋天采野果,夏天去摸鱼等等。所写的题材往往是哥哥写了,弟弟妹妹接着写。在三年级写了到六年级还在继续写。题材单一陈旧,千篇 一律。

二教师重视程度不够,重阅读轻写作。重视阅读,轻视写作,将二者隔离开来;训练量不足。每学期课本上规定的几篇习作也不能全部完成,更不用说其他小练笔;批改穷于应付。翻翻学生的作文本,很少有眉批和总批,精批更少;作文要求缺乏差异化,评价缺乏激励。十个指头不一般齐,学生的作文水平同样千差万别,对于作文差的学生,老师提出同样高的要求,他们肯定做不到,而老师的批语又缺乏鼓励与关爱,常常冷落他们甚至是讽刺挖苦,如此要求,又怎能激起学生的习作兴趣?为了应付老师,他们作文时就东拼西凑,胡编乱造,或者乱抄一气,其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三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思维。每次作文,老师总是先讲要求,再读范文,从内容到思想,从形式到结构,无一不做具体要求,这样一来框架了学生思维,把学生思维定格在一个极小的空间内,结果造成好多学生都按照范文的样子去写,千篇 一律,大同小异,内容空洞,发挥不了自己的创新思维。

四学生知识积累太少,课外生活不够丰富。我工作的环境是一所农村小学,学校实行寄宿制管理,一周中有五天学生都住在学校里,每天的生活都是教室——宿舍——食堂三点一线的固定模式。枯燥而又单调,因为怕耽误学生的学习,学校组织的课外活动也很少,由于担心学生的安全问题,学校更不敢组织学生外出参加各种活动。如同井底之蛙,学生每天生活在学校这样一个小环境里,对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虽说学校有一个小图书馆,但学生的课外时间很少,有时下了课还要忙于各科老师留的`作业,自主支配的时间几乎没有,哪有时间去读课外书呢?没有足够的见闻和广博的知识,再加上学生平时没有细心观察的习惯,又怎能有所发现写出好文章呢?

教学对策:

《新课标》指出:教师要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要指导学生能把自已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写出来,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实,有一定的条理。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呢?通过十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激发兴趣,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兴趣。”因此,要让学生有话说,就要求教师把作文课上得生动活泼,使学生喜欢写作文。学生喜欢了,自然也就不怕写作文了。培养兴趣的方法很多,比如用富有魅力的语言,生动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并且鼓励学生放开胆子勇敢地写;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将作文教学巧妙地赋予饶有兴趣的活动中,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每次习作多表扬、鼓励,充分肯定他们的成绩,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二指导学生观察生活,热爱生活,积累素材,寻找写作灵感。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许多不经意的小事都值得一写。而作文无非是把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用文字的形式写出来。但作文是一个过程,不能一步到位,要经过选材———构思———成文这几个阶段。而每一个阶段都是紧密联系的。其中关键是选材。要指导学生选取好的材料就一定先要培养学生观察生活,从生活中选材的能力。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方法可以采用记日记的方式。要求学生把一天当中有意义的事记下来。刚开始,很多学生可能感到没有什么可写。或者都是记一些“流水账”,这不要紧,我们可以给他们提一些具体的要求。通过教师的逐步引导,学生基本上能把他们喜欢什么,接触什么人以及对事物、人的认识和感受写出来。长此以往,学生就会觉得其实生活中有很多东西可以写。也就会更加留心周围的生活。到写作文时,日记中的生活片断就会浮现在他们的脑海中,这时教师只要稍加点拨,学生就能找到写作灵感,写作的思路一定会茅塞顿开。比如,有次作文课写吃苹果,我让每个学生带一个苹果来,教孩子观察苹果的颜色、形状,闻闻它的气味,摸摸它的表面,尝尝它的味道。在他们吃苹果的同时,让他们想一想苹果为什么会长这么大,这么甜,进而体会农民的艰辛,劳动的幸福。这样不仅让学生吃到了苹果,感受到了快乐,而且能比较容易的写出了作文。

三博览群书,多看多写。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溪,无以成江海。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读书如采蜜一样,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枯燥有限了,所以有限的课内阅读,必然导致学生孤陋寡闻和思维的凝滞,因而,要拓宽阅读渠道,向课外阅读开放,努力创设条件,优化习作氛围,充分发挥图书馆、阅览室和网络的作用,建立班级图书柜,动员学生订报刊,鼓励学生博览群书,做好阅读笔记和剪贴工作,使学生接受大量的书本外的知识和信息,丰富词汇,夯实习作基础。多读还要多写,充分利用好手中的教材进行练笔,如课文补白、读后感、续编故事、仿写、古诗改写、改编课本剧等进行训练,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内化吸收,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可谓一举多得;口语交际也是一个绝好的练笔机会,要引导学生不光能道得出,而且能写得出;综合实践活动更是机会难得,参观、访问、郊游、观看影视节目等也是习作的好素材。总之,生活无处不作文,只要留心观察,用心体会,便会发现有许多东西可写。值得一提的是:课外练笔,尽量少写命题作文,提倡自主拟题,要降低写作门槛,不要有过多的束缚,要消除学生对写作的神秘感和厌恶感,消除畏难情绪,放手让他们去写。

四整合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写作积极性。小学生由于受阅历、年龄的限制,感觉没东西可写、没内容可写,如果再没有写作的兴趣,对作文就会感觉头痛。因此,要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创设情境,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变怕写为乐写,以写作为乐事。利用多媒体软件进行教学,声画并茂,视听结合,令学生入情入境,激励学生更加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提高写作能力。

篇4:浅谈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的误区与反思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写作的总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用的表达方式写作。”总目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写作首先要考虑学生的情感态度的投入,即“表述自己的意思”。西部农村小学由于自然、经济、交通、师资等条件的制约,致使学生作文存在着僵化、呆板、思维固着、无话可说等方面的问题,做为教授语文的一线教师,笔者认为,需要反思作文教学的误区,从中有所启迪,才能使作文教学走一条健康、绿色的道路。

误区一:为求写作速成的“背诵模式”

身处农村的小学生从小活动范围有限,学生视野不开阔,对外面世界的了解并不像城市孩子,而农村的小学教师还有一大批是从前的社请教师转正过来的,他们其中好多都没有受过严格的师范教育,虽说已具备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在新一论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学方法依然显出无法适应的迹象,比如,为了让孩子能在考试之中得一个比较好的成绩,不昔花大量时间让学生们背诵《同步作文》《作文大全》等里的范文,致使形成比较别扭的习作,比如:

妈妈,我想对您说:为什么别人都有星期天,我却没有,每当我熬下星期五已经累得不行了,可您却给了我最大的压力,星期六不让我玩,就让我做作业,可是作业做的时间长了,也会让我厌烦。

……

有一次,学校组织春游,你却不让我去,后来我给我的几个朋友说了,是他们说服了你,你才让我去春游。

在路上我们蹦蹦跳跳的走着,我们玩了一会儿,就又到其他地方去,可您就是不让我去。

我就觉得很后悔,人家来了,说那儿的山多美水多美,当时我却为什么不能去,在回家的路上我们搭了个公共汽车,我突然间看见了一片白菜,我高呼起来,好大的白菜呀!有的同学听见了哈哈大笑起来,骂我傻瓜,人家说那是花菜,顿时我脸通红,像布不一样。

妈妈,请你还我星期八,为什么别人有星期天,我却没有,我真的很悲哀,为什么哥哥可以去玩,我不可以,我每天放学,您就让我做作业,我想拥有一个星期天为什么那么难?

——习作《我真想有一个星期八》

这篇作文题目与其为《我真想有一个星期八》,还不如命为《妈妈,我想对您说》更为恰当。文不对题,却强拉硬拽,很显然在进入考场前小作者已经准备了一篇作文。这样的作文教学存在的弊端在于:(1)在没有教会学生如何对待优秀范文的情况前,这种教法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时间结构,徒增学生的学习负担。(2)破坏了正确认识作文乃至正确学习语文的观念,使语文的学习变得枯燥而没有生气。(3)虽然说我们可以在范文当中积累好词好句,但若教师对这篇范文的构思不加以引导,学生在考试作文中将生硬组织,甚至笑话百出。(4)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这种做法严重的影响了作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导向,在这类习作中,作者之所写乃他人的感情,自我已不复存在。

误区二:考试作文之中的片面字数要求

我们翻开一篇失败的考场作文,往往看到的是字迹密密麻麻,写了几页,细读之下不知所云,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有些段落东拼西凑,无法衔接,互无关联。细想之下,很是不解:既然所写内容与题目要求无关,学生为何还要写这些内容?既然所写段落互无关联,为什么还要费那么大脑筋东拼西凑?在一次家长座谈会上,一位家长说起孩子的语文试卷时道:“我们家孩子的作文一个字也没写,难怪语文只考了40分,考试作文阅卷老师只看开头和结尾,中间写的越多分数就越高……。”后来才知道,持这种观点的人并不限于某些家长,我们很多一线教师和学生都抱着这种态度对待考场作文,这也就不难解释前面提到的一些考场作文的情况了。作文教学陷入“篇幅”误区,忽视学生思维的培养,考场作文真正变成了劳而无功的体力活。

误区三:一步欲登天,方知作文难

很多一线教师都感叹作文难教,特别是在农村小学,老师们常说:有些学生你不管怎么样想办法,他就是写不出一篇完整的作文来。殊不知,“写一篇完整的作文”本身就是对小学生作文的错误要求,的确,一个三年级学生有时连一件完整的事情都难以用话语说清楚,更何况让他述于笔端。在作文教学中,教师片面要求学生多写,忽视了教学的循序渐进原则,导致学生越写越不爱写,因为后一篇作文是建立在前一篇在作文的失败心态上来写的,没有成功感的写作,成了学生心头的一种障碍。

误区四:浮泛的写作辅导课

在好多偏远的农村小学,写作辅导课往往流于形式。在一堂写作辅导课上,老师读一篇上次作文中的优秀范文,接着另外布置一篇作文,再读一篇刚刚布置的要求下的范文,然后就让学生开始作文。这样的作文辅导课,只是流于形式的范文阅读课,教师没有站在作者的角度谈一谈范文是如何构思的,小作者细腻的心理就体现在作文当中,但参与这堂课的学生却浑然不知,我们可以从这篇范文中引发那些思考,还可以在那些角度再行文拓展,范文中有没有不足之处等等,在这趟习作辅导课全没有体现。

误区五:写作材料的“生米”现象

“春天的时候,白杨树的叶子好绿好绿,那棵大白杨树在我爷爷家门前,叶子大大的。

夏天的时候,大白杨树的叶子是绿绿的,看起来好美好漂亮,过了些日子,白杨树的叶子依然是绿绿的,而且越来越多。

……

白杨树就像北方的农民,我爱白杨树!”

——习作《家乡的白杨树》

关于写作材料的重要性问题,很多人都会想到这一句话:“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没有材料,写作就是一句空话,上面的这篇习作是典型的没有材料可写、小作者平时积累不多且观察不够仔细的一类,小作者一次又一次的写白杨树的“绿”但白杨树毕竟不是松树, 反复的写白杨树的“绿”却不是为了突出它的这个特征,导致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因为作者并没有观察到白杨树的其它特征,一如“高大”“挺拔”“笔直”“实用价值”等,而作者却在文尾拿来《白杨礼赞》中的感情,在这篇习作中显得很生疏,读之,如揭开盛有“生米”的锅就吃起来一样感到生硬。在教学写作的过程中,缺少对学生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影响到他们的写作习惯,而且也达不到启迪儿童智慧的目的。

人教课标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五组语文园地习作部分是这样安排的:“长城、颐和园、秦兵马俑……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影响,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我国的“世界遗产”,我们来写写介绍“世界遗产”的导游词……”,对于农村学生,对于世界遗产的了解仅限于课本和课堂老师的穿插的阅读材料,没有材料,如何作文?这时候学生才明白“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道理。

见于以上五个作文教学中的误区,笔者做了一下几个方面的反思,以期有益于农村教学一线的老师。

反思一:合理使用《同步作文》

应合理使用《同步作文》《优秀作文》等书籍,学生在读一篇好的范文前,教师应指导学生认识它的写作角度,即切入点,其次想一想范文的构思,并要求学生要养成写作前先列提纲的好习惯,最后才考虑和学习这篇范文中的好词好句。在初学写作阶段,也不妨将范文结构放在其次,读完范文后让学生想一想所写事情是否有趣、是否真实,自己有没有类似的经历、体会、想法等,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培养学生作文的兴趣。

反思二:宁可少些,也不空写

考场作文与自由作文、课堂作文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考场作文除了要按题目要求写之外,还要求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考查学生的写作基本功、提取信息和组织材料的能力。作文教学是一个真正体现教师“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一节成功的作文教学课,必然要从细微之处触动学生的心灵,也要在宏观对一篇习作进行把握,这即是作文的构思。在没有真情实感,没有在头脑中形成至少粗略的构思前,切莫急着下笔,宁可少些,也不空写,作文犹如做人,要诚实,只有真挚的情感,才能感动读者,教育家赵谦翔说:“作文源于做人,复归于做人,此即以人为本。”[1]

反思三: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循序渐进培养思维

在小学三年级,可仅指导学生写片段,写一句话作文;四、五年级可适当学着描写、状物,写一棵树、一个人等,这时候学学生注意力的形成尤为重要,引导学生换个角度观察景物;六年级可学着描述一件事,交代清事情的起落、发展即可,可适当穿插细节描写,用一两个常见的修辞手法,举行一次春游,写下他们在春游中的所见所想。丁有宽说:“高年级要求学生观察景物能懂得寄情于静,情景交融,展开想象;观察人物能抓住特征,分析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品质”。[2]在习作辅导课上,教师要多一些鼓励帮助,少一些批评,使学生的写作信心培养起来,他们会爱上写作、乐于写作。

反思四:形式多样的写作辅导课

在范文诵读中,抓住闪光点,启发学生,比如有篇题为《童年趣事》的习作,写有一天小作者一个人在家看电视剧《白蛇传》,看到电视上白娘娘的打扮,给自己偷偷的“化妆”的事,其闪光点就是作文选材有趣味性,真实生动地表达作者“自我”;教师的写作辅导课可选择成功与失败作文相互比较的形式,在读范文过程中让学生自己比较两篇习作的优劣;写作辅导课也可在户外去上,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让学生畅所欲言,大胆的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写作辅导课也可以设计一次活动,为校园除草,在山上植树,观看一次电影,让学生讨论从中获得的启发,并把它们写下来。

反思五:去什么地方找下锅的米

当学生苦于写作没有材料可用的时候,老师首先想到的应该是我们的学生思维不够开阔,学生往往经历了不少事情却记住的很少,他们往往并不自发地、主动地对某件事情追根究底,除非那是一件足以引起他们好奇心的事。“然而,远非各种活动都是引人入胜、津津有味、饶有趣味的,因而并非都能自动引起儿童的积极动机。”[3]当诸如《童年趣事》《最难忘的一件事》这样的作文题目出现时,他们很快会完成一篇习作,完成后才突然发现,所写的这件事并不是作者心里最有趣的,也不是最难忘的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笔者认为原因首先是学生急于下笔,其次是没有在那件最难忘的事情中提取最有价值的启发,在头脑中没有形成牢固的联系。“在这种情况下,应当发挥作用的是意志动机——自我命令,自我促进,自我开导……”[4]写作教学,最重要的是对学生思维的培养,我们可以按照这样的方法设计进行写作训练:(1)呈现一个简单的物体,一顶草帽,一幅画,一支笔,一双鞋等,让学生思维法散开来,想到什么就写什么。(2)五、六年级可以设计让学生有顺序的写一写“我们的校园”“我的家乡”等。(3)从真实的记忆、学习的积累、交往的困惑、深刻的阅读中获得材料,先思考,直到作文的结构已在心中时再下笔,即做到胸有成竹,再落墨于纸。

小学作文是一个从无到有,从口头到笔头,从句到篇的过程,小学作文教学对语文老师来说是一种挑战,在偏远农村,小学语文老师只有在认真、仔细、扎实的教学中不断反思,才能逐渐形成成熟的作文教学法。

参考文献:

[1] 赵谦翔 《赵谦翔与绿色语文》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年4月第一版

[2] 丁有宽 《丁有宽与读写导练》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年4月第一版

[3] 巴班斯基《教育教学过程最优化》 教育科学出版社20xx年1月第二版

[4] 巴班斯基《教育教学过程最优化》 教育科学出版社20xx年1月第二版

篇5:浅谈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的误区与反思

浅谈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的误区与反思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写作的总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用的表达方式写作。”总目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写作首先要考虑学生的情感态度的投入,即“表述自己的意思”。西部农村小学由于自然、经济、交通、师资等条件的制约,致使学生作文存在着僵化、呆板、思维固着、无话可说等方面的问题,做为教授语文的一线教师,笔者认为,需要反思作文教学的误区,从中有所启迪,才能使作文教学走一条健康、绿色的道路。

误区一:为求写作速成的“背诵模式”

身处农村的小学生从小活动范围有限,学生视野不开阔,对外面世界的了解并不像城市孩子,而农村的小学教师还有一大批是从前的社请教师转正过来的,他们其中好多都没有受过严格的师范教育,虽说已具备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在新一论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学方法依然显出无法适应的迹象,比如,为了让孩子能在考试之中得一个比较好的成绩,不昔花大量时间让学生们背诵《同步作文》《作文大全》等里的范文,致使形成比较别扭的习作,比如:

妈妈,我想对您说:为什么别人都有星期天,我却没有,每当我熬下星期五已经累得不行了,可您却给了我最大的压力,星期六不让我玩,就让我做作业,可是作业做的时间长了,也会让我厌烦。

……

有一次,学校组织春游,你却不让我去,后来我给我的几个朋友说了,是他们说服了你,你才让我去春游。

在路上我们蹦蹦跳跳的走着,我们玩了一会儿,就又到其他地方去,可您就是不让我去。

我就觉得很后悔,人家来了,说那儿的山多美水多美,当时我却为什么不能去,在回家的路上我们搭了个公共汽车,我突然间看见了一片白菜,我高呼起来,好大的白菜呀!有的同学听见了哈哈大笑起来,骂我傻瓜,人家说那是花菜,顿时我脸通红,像布不一样。

妈妈,请你还我星期八,为什么别人有星期天,我却没有,我真的很悲哀,为什么哥哥可以去玩,我不可以,我每天放学,您就让我做作业,我想拥有一个星期天为什么那么难?

——习作《我真想有一个星期八》

这篇作文题目与其为《我真想有一个星期八》,还不如命为《妈妈,我想对您说》更为恰当。文不对题,却强拉硬拽,很显然在进入考场前小作者已经准备了一篇作文。这样的作文教学存在的弊端在于:(1)在没有教会学生如何对待优秀范文的情况前,这种教法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时间结构,徒增学生的学习负担。(2)破坏了正确认识作文乃至正确学习语文的观念,使语文的学习变得枯燥而没有生气。(3)虽然说我们可以在范文当中积累好词好句,但若教师对这篇范文的构思不加以引导,学生在考试作文中将生硬组织,甚至笑话百出。(4)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这种做法严重的影响了作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导向,在这类习作中,作者之所写乃他人的感情,自我已不复存在。

误区二:考试作文之中的片面字数要求

我们翻开一篇失败的考场作文,往往看到的是字迹密密麻麻,写了几页,细读之下不知所云,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有些段落东拼西凑,无法衔接,互无关联。细想之下,很是不解:既然所写内容与题目要求无关,学生为何还要写这些内容?既然所写段落互无关联,为什么还要费那么大脑筋东拼西凑?在一次家长座谈会上,一位家长说起孩子的语文试卷时道:“我们家孩子的作文一个字也没写,难怪语文只考了40分,考试作文阅卷老师只看开头和结尾,中间写的越多分数就越高……。”后来才知道,持这种观点的人并不限于某些家长,我们很多一线教师和学生都抱着这种态度对待考场作文,这也就不难解释前面提到的一些考场作文的情况了。作文教学陷入“篇幅”误区,忽视学生思维的培养,考场作文真正变成了劳而无功的体力活。

误区三:一步欲登天,方知作文难

很多一线教师都感叹作文难教,特别是在农村小学,老师们常说:有些学生你不管怎么样想办法,他就是写不出一篇完整的作文来。殊不知,“写一篇完整的作文”本身就是对小学生作文的错误要求,的确,一个三年级学生有时连一件完整的事情都难以用话语说清楚,更何况让他述于笔端。在作文教学中,教师片面要求学生多写,忽视了教学的循序渐进原则,导致学生越写越不爱写,因为后一篇作文是建立在前一篇在作文的失败心态上来写的,没有成功感的写作,成了学生心头的一种障碍。

误区四:浮泛的写作辅导课

在好多偏远的农村小学,写作辅导课往往流于形式。在一堂写作辅导课上,老师读一篇上次作文中的优秀范文,接着另外布置一篇作文,再读一篇刚刚布置的要求下的范文,然后就让学生开始作文。这样的作文辅导课,只是流于形式的范文阅读课,教师没有站在作者的角度谈一谈范文是如何构思的,小作者细腻的心理就体现在作文当中,但参与这堂课的学生却浑然不知,我们可以从这篇范文中引发那些思考,还可以在那些角度再行文拓展,范文中有没有不足之处等等,在这趟习作辅导课全没有体现。

误区五:写作材料的“生米”现象

“春天的时候,白杨树的叶子好绿好绿,那棵大白杨树在我爷爷家门前,叶子大大的。

夏天的时候,大白杨树的叶子是绿绿的,看起来好美好漂亮,过了些日子,白杨树的叶子依然是绿绿的,而且越来越多。

……

白杨树就像北方的农民,我爱白杨树!”

——习作《家乡的白杨树》

关于写作材料的重要性问题,很多人都会想到这一句话:“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没有材料,写作就是一句空话,上面的这篇习作是典型的没有材料可写、小作者平时积累不多且观察不够仔细的一类,小作者一次又一次的写白杨树的“绿”但白杨树毕竟不是松树, 反复的写白杨树的“绿”却不是为了突出它的这个特征,导致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因为作者并没有观察到白杨树的其它特征,一如“高大”“挺拔”“笔直”“实用价值”等,而作者却在文尾拿来《白杨礼赞》中的感情,在这篇习作中显得很生疏,读之,如揭开盛有“生米”的锅就吃起来一样感到生硬。在教学写作的过程中,缺少对学生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影响到他们的写作习惯,而且也达不到启迪儿童智慧的目的。

人教课标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五组语文园地习作部分是这样安排的:“长城、颐和园、秦兵马俑……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影响,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我国的“世界遗产”,我们来写写介绍“世界遗产”的导游词……”,对于农村学生,对于世界遗产的了解仅限于课本和课堂老师的穿插的阅读材料,没有材料,如何作文?这时候学生才明白“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道理。

见于以上五个作文教学中的误区,笔者做了一下几个方面的反思,以期有益于农村教学一线的老师。

反思一:合理使用《同步作文》

应合理使用《同步作文》《优秀作文》等书籍,学生在读一篇好的范文前,教师应指导学生认识它的写作角度,即切入点,其次想一想范文的构思,并要求学生要养成写作前先列提纲的好习惯,最后才考虑和学习这篇范文中的好词好句。在初学写作阶段,也不妨将范文结构放在其次,读完范文后让学生想一想所写事情是否有趣、是否真实,自己有没有类似的经历、体会、想法等,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培养学生作文的兴趣。

反思二:宁可少些,也不空写

考场作文与自由作文、课堂作文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考场作文除了要按题目要求写之外,还要求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考查学生的写作基本功、提取信息和组织材料的能力。作文教学是一个真正体现教师“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一节成功的作文教学课,必然要从细微之处触动学生的心灵,也要在宏观对一篇习作进行把握,这即是作文的构思。在没有真情实感,没有在头脑中形成至少粗略的构思前,切莫急着下笔,宁可少些,也不空写,作文犹如做人,要诚实,只有真挚的情感,才能感动读者,教育家赵谦翔说:“作文源于做人,复归于做人,此即以人为本。”[1]

反思三: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循序渐进培养思维

在小学三年级,可仅指导学生写片段,写一句话作文;四、五年级可适当学着描写、状物,写一棵树、一个人等,这时候学学生注意力的形成尤为重要,引导学生换个角度观察景物;六年级可学着描述一件事,交代清事情的起落、发展即可,可适当穿插细节描写,用一两个常见的修辞手法,举行一次春游,写下他们在春游中的所见所想。丁有宽说:“高年级要求学生观察景物能懂得寄情于静,情景交融,展开想象;观察人物能抓住特征,分析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品质”。[2]在习作辅导课上,教师要多一些鼓励帮助,少一些批评,使学生的写作信心培养起来,他们会爱上写作、乐于写作。

反思四:形式多样的写作辅导课

在范文诵读中,抓住闪光点,启发学生,比如有篇题为《童年趣事》的习作,写有一天小作者一个人在家看电视剧《白蛇传》,看到电视上白娘娘的打扮,给自己偷偷的“化妆”的事,其闪光点就是作文选材有趣味性,真实生动地表达作者“自我”;教师的写作辅导课可选择成功与失败作文相互比较的形式,在读范文过程中让学生自己比较两篇习作的优劣;写作辅导课也可在户外去上,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让学生畅所欲言,大胆的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写作辅导课也可以设计一次活动,为校园除草,在山上植树,观看一次电影,让学生讨论从中获得的启发,并把它们写下来。

反思五:去什么地方找下锅的米

当学生苦于写作没有材料可用的时候,老师首先想到的应该是我们的学生思维不够开阔,学生往往经历了不少事情却记住的很少,他们往往并不自发地、主动地对某件事情追根究底,除非那是一件足以引起他们好奇心的事。“然而,远非各种活动都是引人入胜、津津有味、饶有趣味的,因而并非都能自动引起儿童的积极动机。”[3]当诸如《童年趣事》《最难忘的一件事》这样的作文题目出现时,他们很快会完成一篇习作,完成后才突然发现,所写的这件事并不是作者心里最有趣的,也不是最难忘的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笔者认为原因首先是学生急于下笔,其次是没有在那件最难忘的事情中提取最有价值的启发,在头脑中没有形成牢固的联系。“在这种情况下,应当发挥作用的是意志动机——自我命令,自我促进,自我开导……”[4]写作教学,最重要的是对学生思维的培养,我们可以按照这样的方法设计进行写作训练:(1)呈现一个简单的物体,一顶草帽,一幅画,一支笔,一双鞋等,让学生思维法散开来,想到什么就写什么。(2)五、六年级可以设计让学生有顺序的写一写“我们的校园”“我的家乡”等。(3)从真实的记忆、学习的积累、交往的困惑、深刻的阅读中获得材料,先思考,直到作文的结构已在心中时再下笔,即做到胸有成竹,再落墨于纸。

小学作文是一个从无到有,从口头到笔头,从句到篇的过程,小学作文教学对语文老师来说是一种挑战,在偏远农村,小学语文老师只有在认真、仔细、扎实的教学中不断反思,才能逐渐形成成熟的作文教学法。

参考文献:

[1] 赵谦翔 《赵谦翔与绿色语文》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4月第一版

[2] 丁有宽 《丁有宽与读写导练》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4月第一版

[3] 巴班斯基《教育教学过程最优化》 教育科学出版社1月第二版

[4] 巴班斯基《教育教学过程最优化》 教育科学出版社201月第二版

篇6:浅议农村美术教学中的问题与反思

浅议农村美术教学中的问题与反思

美术教学课程改革虽然推行了一段时间,大家在实验研究中,也有不少经验和体会.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深入学习和实践,传统的美术教育观念正被新观念取代,教学内容也在更新.任课教师在尝试使用新的理念来解剖新教材,给美术课堂教学带来勃勃生机,使学生的美术灵性在课堂上得到充分展现.但这些成绩绝大部分是城镇美术教学的成果,相对来说,美术教学改革对农村美术教学的`影响却小得多.作为农村美术教学的实践者,笔者认为农村美术课程的现状不容乐观.

作 者:张文娟  作者单位:江苏省邳州市土山高级中学,江苏,徐州,221311 刊 名:教师 英文刊名:TEACHER 年,卷(期): “”(7) 分类号:G63 关键词: 

篇7:《钓鱼的启示》教学片段与反思二

启初小学 王清媚

教学片段:

师:爸爸坚决要詹姆斯放掉那条大鱼,爸爸是怎么想的?

生:爸爸想让詹姆斯从小遵守规则。

生:爸爸想还没到钓鲈鱼的时间,现在留下这条鱼,儿子将来会成为一个贪小便宜的人。

师:说得真好!这位同学用到“贪小便宜”这个词,非常恰当,生活中你碰到过这种例子吗?

生:有一次,我陪一位同学到小卖部买笔,店主多找给他五毛钱,他没有说出来,而是自己留下了。

师:大家来试想一下,当时那位同学是怎么想的?

生:不要白不要。

生:只是五毛钱而已,对于店主来说损失不大。

生:今天真走运,赚了五毛钱。

师:这些想法对吗?你怎么评价他的行为?

生:不对,因为遵守规则是一种美德,应该自觉。

生:不对,因为小时侯如果贪小便宜,长大就有可能贪污受贿,铸成大错。

生:他的行为不对,而且会良心不安,因为这些钱是不应当得的,他多得了五毛钱也不会快乐。

师:同学们说得真不错!相信大家在生活中一定会当一名自己自觉遵守规则,不贪小便宜的人,正像詹姆斯的爸爸教导詹姆斯的一样!现在我们一起来读第15段,把这段话记在脑子里吧!

师生齐读:“正像他的父亲教诲他的那样……你是否会把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据为己有?”

反思:

新课程在课程目标的一大突破就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设计,不仅强调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的获得,还应重视学生情感态度的充分发展。而《钓鱼的启示》这篇文章有比较强的实际指导意义,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好材料。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不少。在道德与利益之间应该做何选择?教学中我紧紧抓住学生回答中的一个生成点——“贪小便宜”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主要由“舍身处地地想”和“怎样评价他人的行为”两个问题引导学生理解该怎样在现实生活中做一个自觉讲道德、守规则的人。而学生的回答更让我惊喜不已!所谓抛砖引玉不外如是。只要加以恰当的引导,小学生的思维会长出翅膀来。

语文教学处处皆学问。我认为,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单单停留在课本知识上,应当将语文学习与培养人格适时地结合起来。只要我们精心挖掘,必将能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diyifanwen.com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此文于

篇8:农村中学语文作文教学反思论文

农村中学语文作文教学反思论文

语文是一门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增长智慧的学科。它不仅在学生的学习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他们以后的工作中更为重要,生活中处处都有语文。可是在多年农村中学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学习语文兴趣不高,甚至有的学生还歧视语文,表现出种种消极、抵触的心理,似乎语文是可学可不学的学科。下面结合我在农村中学教学的经验,略谈一下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及反思。

一、当前语文学习的现状

1.基础差。我们所在学校的生源大多来自山区和坝子,优秀的学生大部分被民族中学、城里的学校所选择,条件稍好一些的少许学生也纷纷到城里读书,剩下的优秀学生甚少。我校有百分之五十的学生对拼音学习很吃力,不会正确注声调,不能完整的拼读生字,多音字不能正确区分,同音字、同义字相互代替,滥用成语,作文记流水帐、病句多、重复嗦、没有内容、写字潦草,不会预习、不会复习,做综合性学习更是难上加难,更谈不上读一些课外书籍,学习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状态。百分之三十的学生稍微能跟上老师,但思维不灵活;百分之十五的学生很聪明,但不愿意多学,投机取巧;只有百分之五的学生学习有奔头。

2.环境影响。丽江旅游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周边地区的经济,许多家庭卖地租房,手头也就宽裕,他们不再追求知识改变命运。同时,现在村子毕业的大学生进入服务业的较多,因为考取事业单位、公务员难上加难,村民们认为反正自家的孩子以后只有进入服务行业,晚进不如早进,读不读书效果都一样,对孩子的要求也就降低了。村民的价值观一发生了变化,孩子学习更加失去了兴趣,没了奋斗目标,更不要说学好语文了。

3.学校理念。众所周知,语文在所有学科的比例中最重,但依学校实际情况来看,却是语文次于数学和英语。因为他们认为在农村语文再提高也不会超过城里的学生,能提高的幅度小,而且费时费力。而理科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得到提高。到了初三,更是如此,甚至有些班主任还会对课后看语文的学生进行干涉。在这样理念的灌输下,学生对语文课的学习就可想而知了。

二、对当前状况的反思

谁都知道语文是需要日积月累,不可能一蹴而就,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深远的。面对这些具体情况,我不断探索,总结了两点:

1.在课堂中创设诱人情境,点燃激情的火花。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爱好和兴趣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就要在语文课堂中,根据教材特点积极创设愉快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如讲到杜甫的《石壕吏》,有的同学提出他们要自己诠释,在课堂占主权的我有点诧异,但看他们真诚的眼神,我同意了,给他们课后准备一周的时间。等到一周以后,他们准备了话剧,同时加上自己丰富的想象,把拓展题也完成了。不但把握了人物特点,记住了课文内容,理解了人物的情感,还当堂完成背诵,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一场表演,对于城里的学生来说不足为奇,可是,对农村学生来说,这一次大胆的尝试,让他们尝到了甜头,找到了自信。以后的古诗词可以尽量让他们去展示,不拘泥于一格。通过这次,我发现,尽量可以朝这个方向发展。

2.学习李元昌老师“不求一日分数高低,但求未来无限发展”的大语文素质教育,致力于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内在动力,让每个学生都看到自己的潜能,循循善诱。因为在农村,只要你考不上高中,父母不会再强迫你读书,很多同学都走上各行各业的道路。鉴于这样的考虑,教会学生写通知、失物招领、告示等各种应用文体;同时,让学生读名著,提高自己的素养,拓宽自己的眼界,这样,对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来说,会建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不至于失去人生目标;对于继续深造的同学来说,会成为一个你不断发展的宝库,引你不断发掘。

总之,农村语文教学任重而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

篇9:五年级上册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与反思

五年级上册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材简介:《钓鱼的启示》是五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本篇课文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记叙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课文回忆了“我”十一岁时发生的一件事,从去钓鱼写到钓到一条罕见的大鱼,从不肯放鱼写到依依不舍把鱼放回湖里,最后写34年后的感悟。本设计是第一课时,意在引导学生通过感情朗读,从中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感受我的心情变化过程,为第二课时深入领悟“启示”打好基础。

教学目标

1、认识20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4个,正确读写相关的词语。

2、朗读与默读课文,体会作者钓到鲈鱼和放回鲈鱼的心情变化,培养学生的语感。

3、教育学生遵守社会公德,做诚实守纪的人。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我”钓到鲈鱼和放回鲈鱼的心情变化。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内容,体会爸爸的话语中所包含的对“我”的期望。

教学准备: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知道詹姆斯·兰费蒂斯吗?他是美国的一位著名的建筑师,他为我国广大读者所了解,不是因为他的建筑成就,而是他写的一篇短文,叫《做得对做得好——天知地知》。天知地知,就是无人知,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有件事做得对做得好。这究竟是一件什么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篇课文。选入课文时题目改为——《钓鱼的启示》(板书课题,由“钓”你想到了哪个字?引导区分“钓”和“钩”,再书空写。)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教师用激情的语言,点出主题,为学习课文做好情感铺垫】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生字读音。

这篇课文的生字多达20字,而且有的很难读。所以啊,我们就从检查生字的读音入手,看看是不是都会读了,大家有信心吗?(课件显示)

分别指名读,纠正音。再齐读。

识记字形。

注意观察屏幕中的词语,粗体字都是本节课要学会的字,认真观察字形,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吗?

3、课文内容。

生字词掌握得这么好,课文内容也一定知道不少吧?谁来告诉大家: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在详细概括内容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简练概括,并板书“钓鱼放鱼启示”)

【设计意图:高年级学生已经有一定的预习基础,让学生凭对课文的印象及语言的直觉感知,自由地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既可以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也可以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

品词析句,深入体验。

感受“我”的依依不舍。

1、品词。师:同学们,“我”愿意把这条大鲈鱼放回湖里去吗?(不愿意)文中写到放鱼的细节中哪个词语表达了这个意思?(依依不舍)谁能读出这个词语所包含的情感?(启发学生想其意,读出情)

2、析句。屏幕出示句子:

引导学生带着依依不舍之情,读这个句子。

过渡:这种依依不舍之情还表现在哪些句子中,请迅速找出来。

在学生汇报时相应出示相关句子,并引导学生多读,多感悟。如下:

句一:

引导:同学们,知道“我”在说出这句话时是什么样的心情吗?(舍不得,伤心)再引导学生读出句子包含的情感。

句二:

引导:你觉得这句话告诉你什么样的心情?(乞求,还是依依不舍)再启发学生读出情感。

句三:

引导:你感受到作者怎样的心情?(急切)带着这种感情读。

师:急,文中人之所急,入情入境,这就是读书的境界。全班同学一起再读这句。

引导品读这三句。感受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中所包含的依依不舍。

过渡:一句句,一声声,都是难舍之情。我为什么这样依依不舍?我的依依不舍有理由吗?从哪里找到我的依依不舍是有理由的?速读课文划出有关句子。

(二)感受“我”为什么依依不舍

1、理由一:

分析理由一:这条鱼大,且漂亮。深入读,体会作者那种惊喜自豪之情。再启发读出情感。

理由二: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分析理由二:作者从来到湖边到钓到这条大鱼共花了多长时间。再去体会,去感悟这条鱼来之不易。

理由三:

读读这两个句子,看看能从中获得什么信息?分析理由三:这条鱼带回家去也不会有人知晓。

过渡。刚才同学们这么一说,这条鱼这么大,这条鱼那么来之不易,这条鱼带回家去也不会有人知道。难怪我会这样依依不舍。但纵有百般理由依依不舍,却又不得不舍,而且不得不舍的理由还只有一个,是为什么呢?

(三)感受父亲的良苦用心

启发学生找书中的句子说出原因。

1、句一:

引导分析原因之一:时间没到,不能违背规则。

师:与捕捞开放相对的是禁渔期。老师这里收集到中国的部分禁渔期。大屏幕出示资料:

分别找三名学生读资料,并算算禁渔期有多长。

【设计意图:适时补充课外资料,进行拓展阅读使学生更深一步体会什么是“禁渔期”,感受资料中禁渔期之长,与文中捕捞鲈鱼开放时间只差两小时的时间对比,体会这两小时所包含的做人的道理。】

师:刚才的资料可以看出,最短也是一个多月。禁渔期这么长,这深更半夜,最后短短两个小时,就有那么重要吗?和你的同学讨论讨论。

引导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两个小时意味着诚实,守信,意味着良好的道德。

师评价:是的,父亲也是这样想的。大思想家孟德斯鸠说:“衡量人的真正品德,是看他在知道没有人会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这两个小时代表的就是同学们说的道德、品性。所以哪怕是提前一分钟,也应该——生说(把鱼放回去。)

过渡:为了让“我”做到这点,父亲的态度是怎样的?(不容争辩)父亲不容争辩的态度表现在哪些句子中呢?

2、句二:

引导:句子中哪个字表达出了这种不容争辩的态度?(得)

父亲态度这样坚决,不容许我讨价还价,这条大鲈鱼是我好不容易才钓起来的,父亲这样做,是不是不讲理,不爱“我”的表现?

启发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想法。(父亲这样做恰恰是爱“我”的表现,他想让儿子从小就养成自学遵守规则的好习惯。)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中,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在品词析句,自主感悟,合作交流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升华情感,加深认识。】

情感升华,自学探究

1、导读:

为了自学遵守规则,父亲掷地有声地说——生读“孩子,你得……湖里去。”

为了让儿子从小养成自觉遵守规则的习惯,父亲不容争辩地说——生读“孩子,你得……湖里去。”

11岁的儿子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急切地问道——生读“爸爸,为什么?”

父亲心意已决,他平静地说——生读“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

毕竟才11岁,儿子哭闹着争辩着说——生读“‘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争辩着,哭出了声。”

2、拓展。就这样,我把大鱼放回了湖里。俗话说: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我舍弃了大鲈鱼,是否也得到了什么呢?屏幕出示:

生自学后文,圈点批划。

【设计意图:设计悬念,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板书设计

钓鱼的启示

钓鱼

放鱼

启示

教学反思:叶圣陶先生再三告诫我们:“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假如学生进入这一境界,能够自己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岂不就不需要教了吗?而学生所以要学要练,就为要进入这样的境界。”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做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指导工作,就是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地、逐渐深入地读书。千法万法,读是根本大法。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如何指导学生读好书,让他们爱读书呢?教师必须从“读”出发,把读贯穿教学全过程。这节课的教学,主要任务是在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理解人物内心的变化,让学生在读中感,读中悟,读中思,为下节课深入感悟“启示”打好基础。

篇10:教学反思-作文与修改

教学反思-作文与修改

佳作不厌百回改。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这句话是有道理的,写作当中尽管也非常当心,但差错仍然不会避免,特别是心情激动起来,手下的笔简直是快步如飞,连回头看一下的时间都没有,有时就会漏了个词语,句子差个一半等等,这些情况在学生的作文中也是经常出现的'。

写完之后,至少看上一遍,也是对读者阅读的一种尊重。但是学生们往往做不到这点,他们写完后,扔下笔就往讲台上跑,根本没想过写完后要修改这回事。

在学生交上来的作文中,我发现,很多错误都是因为笔误,自己读一遍就能找出来,但是学生不愿意,同时也加重了老师批作文的负担。所以,我贯彻“自己做自己的第一个读者”这句口号,在最近的这几堂课上,我特别强调了修改,写完后至少要让学生把自己的作文读一遍再交上来。这样做之后,虽然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收效甚微,很多学生都是为了完成任务,老师说要读一遍就读一遍,根本没有带着修改作文的心思去读。

所以,我觉得让学生学会修改自己的作文也是作文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如果学会了修改,我相信他们的作文成绩能得到质的提高。

篇11:提高农村学生作文水平的教学反思

提高农村学生作文水平的教学反思

一、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很多老师都感到棘手的事情,我认为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关键在于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因为兴趣是学生写好作文的潜在动力,是把学生“要我写”的观念转变为“我要写”的重要因素。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多年的工作实践告诉我要提高农村学生的写作能力必须循序渐进,寻找学生的写作困难,当前农村作文教学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好多学生怕写作文、不会写作文。针对这种情况,我在上作文课时不厌其烦的去努力克服学生写作的消极态度。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应帮助学生解决写作困难的途径。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多留心周围一切事物。让学生轻松愉快绕有兴趣地学习,充分调动他们写作的积极性,是小学作文教学的第一步,如何激发孩子的写作兴趣呢?首先,让学生写熟悉的内容。在内容方面应该紧紧围绕农村孩子所熟悉的生活,以他们周围的`人、事、物、景作为作文内容,以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使学生感到有一种表达的愿望,有一种冲动想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表达出来。

第二,用鼓励性的评价给予学生的自信心。

评价是教育过程中教师、教育管理人员经常进行的一种活动。由于学生的个别差异,起点不一样,以同一个标准来衡量所有的学生,不利于教师因材施教,也容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当中,我经常将写得好的作文拿到班上作为范文宣读,这样小作者的眼睛就会一亮,神情会高兴,哪怕写得不成功,也要多多的给予鼓励,把一些差生的作文修改好后在课堂上范读,就会激发他(她)对作文产生兴趣,产生写作的欲望。特别是能够激发作文学困生的写作兴趣,让他们觉得“我也会写”,从“怕写”向“要写”“乐写”迈步,循序渐进。

第三,办好班级的习作园地。

教师每隔一段时间就将学生作文中优秀的作文,甚至段、句贴在上面,供全班学生学习,品尝。选到的同学就会信心十足,继续努力,而没有被选到的会拼命努力的学习追赶别人。学生的写作兴趣倍增,很多学生打消了惧怕作文的疑虑,认为自己也有能力写好作文,并经常主动交给我修改。

第四,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激发写作兴趣。

如开展课前读报活动,让学生到讲台阅读自己的优秀习作,竞赛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有效手段,根据小学生喜欢表现自己,好胜心强的特点,开展各式各样的竞赛活动,给他们更多的参与和表现的机会,激发学生“我要写”的浓厚的兴趣和欲望,这样可以大面积地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水平和文章质量。

篇12:联想与想象作文教学反思

第二次研磨精品课程了,当中的酸甜苦辣也只有参与其中的老师才有深刻的体会。一路艰辛,一路收获……

作文难,这是令多少老师和学生头痛的问题啊!况且我们所选的内容无本宣科,没有任何的资料可参考,这叫我是如何是好?通过科组老师的几次讨论,确定《由浅入深 突破场面描写》这一主题,而安排我所上的内容是《想象》篇。随着磨课的时间一天天地逼近,我的心也一直悬着,哪怕有一点点空余的时间,我都在想,怎样上好课,哪个环节该怎样设计。在写作中,运用猜想、联想、想象非常重要,怎样才能服务于后面的突破场面描写呢?

第一次磨课:

科组的老师给我的提议是:猜想人物的心理活动是写作中较为常用的。可以创设一个情景,让学生了解这种写作方法,例如:老师装作怒气冲冲地走到教室,让学生猜说说自己的想法,猜猜老师的心事。可是,当我利用这种方法在我们班试上的时候,作用不大,因为学生太了解我的性格了,我平时从来都不对他们发脾气的,他们一下就看穿了我的心思,一致认为我是故意的。在这个环节上,东拉西扯的,导致后面的环节根本没法上。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原因是没有关注学情,没有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一个不会“演戏”的人,又如何能演得逼真呢?

第二次磨课:

虽然第一次上课感觉有点失败,可我没有气馁。整整一周的时间,我都在思考:如果去突破难点,让学生善于想象、感受想象的魅力。也许是我对语文教学的执著,深深地感动了我的爱人(一个爱好语文的老师),他跟我提出了很好建议,例如:如何让学生理清联想、想象的概念?如何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想象的欲望?甚至课件中的每一张图片的选择都经过深入的思考。为了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体会轻松、快乐,我选择了美妙的春景图,那百花争艳、特别是金黄的油花能给人无限的遐想,拓宽了学生想象的空间。为了让学生有同情、沉重的感受,我选择了一张这样的图片:C骨如柴、衣衫破烂的男孩在捡地面的剩饭菜吃。通过不同的设计,让学生有不同的情感体验,鼓励学生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每一样教具的选择也是煞费心思,在箱子里放些什么东西呢?为了引导学生联想,我选择了王冠玩具,把王冠戴在头上想到了什么呢:白雪公主?还是………为了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我挑选了肥皂水,当学生摸到肥皂水的时候,我让学生现场吹吹,当五颜六色的泡泡在教室里飞舞的时候,学生的心也跟着“飞”起来了,思维也“飞”起来了。为了营造一种活跃的气氛,我跑遍了东升镇的大街小巷,最后在同事家找到了一条玩具蛇。我一口气在箱子里放了六件东西,觉得每教具都能体现它的作用,都不舍得去掉任何的一件。我胸有成竹在课堂上尽情地发挥。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付出了还是有回报的。整节课,我上得非常轻松,学生也学得非常愉快。一直沉浸在这节愉快的作文课中。学生利用十五分钟写出的作文也令听课的老师赞不绝口。我总算松了一口气,可是很多地方也是不尽人意。例如:在游戏过程中要注意细节观察到指导。如一个女生摸完后,尖叫了一声、缩回来手、脚都发软了……这些细节的东西恰恰就是引导学生写作的最好素材。我们应该因势利导,让学生捕捉这些细节镜头,为后面的写作作好铺垫。看《春天》的视频,学生联想比较肤浅,教师可以尝试一边播放视频,一边用语言引导,让整个情境创设更富实效。欣赏的佳作若换成与视频相对应的关于春天的文章,如朱自清的《春》,效果会更好;板书中表示了联想与想象的“伴生”,这样于学生而言,理解有些困难,倒不如将“伴生”删去。学生在玩游戏的时间花费过多,导致习作时间不足,时间上要做好安排,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习作……

第三次磨课:

怎样才能把宝贵的时间节省下来,给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写作呢?很多老师建议把“C骨如柴、衣衫破烂的男孩在捡地面的剩饭菜吃”这张图片删掉。原因是本来这节课基调是非常轻松、快乐的,可这幅图片给人的感觉太沉重了,反差太大了。可是我的设计意图就是需要这种反差啊,需要调动学生的不同情感啊。可是考虑到时间的把握方面,只好删掉这张图片了。还有是学生玩游戏的时间花费过多,原因是我在箱子里放的东西太多了,最后是胡子眉毛胡子一把抓,得不偿失,我只好忍痛割爱了,把其余四样东西拿出来,只剩两件:王冠、肥皂水、玩具蛇。佳作欣赏也换成了名家朱自清的名作《春》。当我再次上这节课的时候,我发现最大的问题是:在品味《春》这篇文章时,由于文章篇幅很长,花费的时间非常多。有点喧宾夺主的感觉。还有是不同的学生,写作水平有高低,对于写作能力不高的班级让学生在十五分钟完成写作,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

第四次磨课:

对于课堂上出现的问题,我再次修改了自己的教案,还是用回以前的佳作。前面的环节不要花太多的时间,点到即止。满怀信心在自己所教的班级拍录像。校长和化州十一小的几位行政也前来听课。也许是六年级的学生的缘故,也许是校长,还有许多陌生的老师来听课。无论我怎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是学生总是那么拘紧。课堂气氛跟前几节课相比有很大的差别,受学生的影响,我觉得自己也没之前那几节课那么有激情。

课堂总是充满遗憾的,也许在上多几十次,同样还会遇到不同的问题。但在不断的遗憾中,我们不断地收获着,进步着。虽然我无法让我的课堂不留遗憾,但我会在切磋琢磨的进程中精益求精,让自己有更大的进步。

篇13:浅谈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困境与对策

浅谈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困境与对策

浅谈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困境与对策

文/ 蔡立国

农村初中的学生最怕的就是写作文,无论什么样的题目,都是无话可说。咬着笔头很久写不出一句话,实在没办法就开始胡编乱造,倒不是想象力丰富,而是不知所云。写出来的文章没有明确的中心不说,语言干瘪得如同年近七旬的老人,丝毫没有色彩。畏难情绪偏重,如果是留在课后写作文,倒是容易得多。当堂作文,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来。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就遇到很多这样的问题。所以本文就农村初中作文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及其对策,谈谈自己的一点浅显的看法。

一、作文教学的困境

1、无米之炊

俗语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说的实在很有道理。学生写作文就像这个巧妇,有再高的厨艺,没有下锅的原材料,又怎能做得一手好饭菜呢?学生写作文,多数情况会遇到这个问题。当老师出示题目后,无论教师怎样指导、点拨,就是下不了笔,无话可说。不知从哪入手,即使有了一点点可怜的思路,仍是老生常谈;写亲情,就是父母在凄冷的雨夜背我上医院。写同学情,就是和同桌闹了一点不大不小的矛盾后,同学转学,我是如何的挂念。写奉献,就想到雷锋。写大爱,就想到张莉莉……

这样的选材非但不新颖,实在是味同嚼蜡,很难让人耳目一新。很难博得阅卷人的青睐。

2、语言贫乏

农村初中生的作文语言贫瘠得很。说语言贫乏不是说文章语言就非得华丽才算完美,是因为实在没有精彩之笔。无论是对事件的记叙,还是对某种现象的看法,无论是对人的描写,还是对大自然的描绘,都不会运用较为精彩的语言去表达。学了很多年的语文,学了很多种修辞手法,却写不出几句漂亮的比喻句、排比句。写人就都是大眼睛,双眼皮。没有人物的个性。心理描写更是很难把握,甚至几乎没有心理描写,多为作者的主观概述。只有到了写作文的时候,才想到要去翻积累本,去翻作文书,看能否有哪个片段能够像膏药一样复制粘贴到自己的作文中。

3、立意不新颖

其实,一篇文章的立意或说文章的'中心,按理说应该是作者动笔之前就应该在自己的腹中的,想表达什么观点,想抒发什么情感,是应该“情郁于中”的,或许有人会说,考场作文如何找到“情郁于中”的感觉呢?其实,要想写好文章就应该做个有情感的人,做一个情感丰富的人。据笔者了解,目前农村初中生的作文在立意上多半是平平淡淡的,大同小异甚至是完全相同的。加之选材几乎相同,立意再相近或相同,语言再没有色彩,如何能得高分呢?这样的情况给阅卷老师的只是深度的视觉疲劳。

二、作文教学的对策

针对以上现状,如何摆脱这样的困境,使作文教学走上一条康庄大道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种做法可以一试。

1、无米下锅的主要原因是农村学生缺少观察、发现、思考。“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任何题材都应从生活中而来。所以,应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农村学生虽然没有见过科技馆、博物馆、海底世界,但他们见过最普通的稻田,见过弯弯曲曲的乡村小路,见过真正的袅袅炊烟。所以应该引导他们去关注他们身边的现实的生活,引导他们去关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的古朴的乡村生活。引导他们去关注“汗滴禾下土”的父辈们的辛勤劳作,引导他们去关注丰收时祖父脸上的开心的笑容,引导他们去关注千姿百态的乡土风情,引导他们去关注琐琐碎碎的家庭生活,从中去发现,去观察,去思考,从而得到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悟。只有这样,才能“有米下锅”!

2、解决语言贫乏的最好办法是让他们多读书、读好书。虽然大部分农村初中没有图书馆,没有更多的藏书可供他们阅读,但我一直坚持让学生们通过邮局订阅各种适合他们的报刊。如《阅读与作文》、《作文与考试》、《初中生优秀作文》、《全国中学生优秀作文选》、《小作家》、《初中生学习》等。因为这些刊物要远比家长给买来的一大本的“作文书”要好得多,因为这些书籍是“与时俱进”的,能够紧跟时代脉搏的。是鲜活的、是灵动的。寒暑假期间,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名著篇目,让他们去读些整本的名著,但关键是无论读什么样的书,都要做好读书笔记,做好积累,只有这样才能把读来的文字或思想与自己的“大脑”有机地融为一体,成为自己的东西。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丰富他们的语言和思想。

3、有了题材,有了较为丰富的语言,如何才能使文章的立意新颖,更是应该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在作文教学中,我一直坚持让学生“说文”,说文就是在学生正式动笔之前,把自己的作文的主要写作思路说出来,包括选材和立意。只要是不重复的,我就都在黑板上板书出来。看谁的更新颖,这个做法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写作文的兴趣,更使他们的思维处于活跃的状态当中,因为这个时候,有比较,实质上就和竞赛类似,谁也不想落后。另外,我还要求学生:第一次想到的材料和立意不用,第二次想到的也不用,用就用第三或第四次想到的。当然,对于实在没有更多想法的个别学生来说也不用强求,持之以恒的这样坚持,大部分学生都能写出立意新颖的文章来。

以上,是笔者在作文教学过程中的一点思考和简单的做法,还不够成熟,有很多地方还值得推敲,真诚的希望同仁们能给予批评指正,让我们一起去思考,去总结,去发现,去创造我们作文教学的奇迹!

篇14: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现状与对策

摘要:《新课标》上明确指出:写作教学要“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而如何才能做到呢?这是众多老师一直发愁的问题。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写作成了困扰广大语文老师和学生的一大难题。我们农村初中更是如此。很多学生怕上作文课,作文错别字多,词汇贫乏,言不及义。针对学生作文中的诸多问题,总结作文教学的困惑,以及相应的对策。认为作文教学必须认清问题,从培养写作兴趣入手;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注重学生的生活实践和阅读积累;把评改交给学生,运用多种多样的作文评改方式,才能切实提高作文水平。

【关键词】农村  作文现状  分析  对策

据我市今年中考各大题得分统计,城区初中作文比农村初中作文平均每生高10.2分。“提起作文直摇头,见到题目皱眉头,写起作文咬笔头,老师催交才开头”,这是目前许多农村初中生怕作文的生动写照。造成这种局面,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现状分析:

(一)、以应试教学为目的

近几年来,在我接触的许多语文老师中,当谈及目前我们初中作文教学之目的时,回答几乎全是为了应付考试。受多年应试教育的影响,老师们为了追求升学率,往往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没有真正重视作文教学,没有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发散性地启迪和训练,而把大部分时间花在做应付考试的标准化试题上,一味为考试而写作,势必使学生失去对写作的热情。笔者对初三两个班93名学生作了一次答卷调查:答“为升学毕业考试”者占85%;答“为将来当包工头订合同协议用”者占8.5%;答“为自己用,为当作家,为农业服务”者共占6.5%。教师以考试为目的的教,学生以考试为目的的学,作文教学围绕考试这根指挥棒转,临考复习猜题、压题、撞题、难题已成为初中作文教学司空见惯的事实。许多教师慨叹:要是作文不考该多好啊!有个学生说得更干脆:如果作文不考,我一辈子也不会去写作文。

(二)、指导、评改不力

目前有些语文教师往往是黑板上写个题目捡几条要求了事。当然,有的教师能进行一些“指导”,但也无非是“选材一定要得当,中心一定要突出,布局一定要合理,语言一定要流畅”等苍白无力的空洞说教而已。至于如何行文才能使文章达到上述要求,就是说教者本人,其实也未必能解个中之味,学生就更不用说了。有的教师唾液横飞地讲着所谓的“写作技巧”指导,有那么一段顺口溜:“任何体裁三段好,开头结尾要花炮,成语格言多用点,80没有70不会少。”……有的教师临考前选择一些范文,就是叫学生背,教的是如何套题,如何改头换面,如何移花接木。忽视了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和辩证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因此,有些学生的作文结构虽基本完整,但内容普遍空洞、思想肤浅、缺乏真情实感,有的还闹出笑话。作文后的讲评也跟不上,“中心突出,用词不当”等失之笼统的语言随手可见,有的就是打一个钩记一个分,连里面的错别字也没有圈出,至于如何评改无从谈起。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先生不惑,学生无以解惑。

(三)、脱离生活实际

学生缺少足够的课外阅读,生活单调。农村中学生相对于城里的学生而言,生活中所接触到的新鲜事物要少得多,社交能力也无法与城里学生相比,眼界狭小,可供阅读书籍匾乏,学生的知识容量也相应狭小。为了应付各种各样的考试,学生也自觉或不自觉地远离了课外读物,受到文学熏陶的东西太少。一天除了吃饭就是上课、自习,学生的活动范围自然窄小,久而久之,他们的作文内容虚假化,意义拔高化。于是出现了大量的“贫困生”、“残疾人”、“孤儿”。试想一个没有生活感知的中学生,怎能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呢#学生生活在农村,其实农村天地广阔,生活内容千姿百态,新人新事俯拾皆是。按理来说写作材料多的是,然而学生作文难就难在缺乏材料上。笔者对初三128名学生进行调查,其中认为没有材料可写的占63.3%,这主要是由于我们没有致力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捕捉农村生活及周围生活中的材料。材源枯竭怎么能不感到难呢?在一次“我爱家乡”的征文中,48篇作文、写不清家乡位置的占21%,胡编乱凑,写的不是自己家乡的占15%,作文字数不到500字的占74%。据了解,大多数学校都在猛赶教学进度,集中精力上新课,集中精力抓复习,初三尤为突出,冷落了作文的具体指导和训练,有的把作文一律放在课外去完成,认为作文多一篇少一篇没关系,抓作文不能立竿见影,再说,由于作文批改主观因素大,感情色彩浓,且随意性大,没有具体规范的指导,没有教学生如何捕捉生活的材料,作文教学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脱离生活,作文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焉能不难?

(四)、父母方面的原因

父母的文化水平较低也是造成农村中学生作文水平低的一个重要因素。众所周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城里的孩子从小就受到父母较好的引导,而在农村,一般的父母只要求自己的孩子考一个较好的成绩,至于对孩子的语文水平,尤其是作文水平是不关注的。许多家长把课外阅读当作是看闲书,真正支持的很少,甚至千方百计地严令禁止。长久如此,孩子们就会这样想!连父母都认为作文是不重要的,那我们何必花太多的时间在上面呢#这样,无形中父母的态度又是对学生作文兴趣的致命一击。当然,因为父母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他们在这方面有时也是力不从心的。

总之,在只追求升学率的大环境下语文成了最大的牺牲品,特别是作文。然而《语文课程标准》的出台,意味着语文教学的春天已经来到了,尤其是高考和中考话题作文的不断推出为作文教学的改革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良机作为农村初中的语文老师我们应审时度势更新观念大胆创新努力走出一条行之有效的作文教学新路子。

针对以上现状和原因,我从农村的实际出发,结合作文教学的新理念,就如何搞好作文教学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心得。

二、对策:

首先,必须把升学考试为目的的作文教学转变到素质教育上来。

以升学为目的的作文教学是没有出路的。语文学科的性质有工具性、思想性、知识性、文学性、综合性、社会性、实践性等。而处于主要矛盾地位的本质属性是工具性。张志公先生说:“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教学生切切实实地在训练中学会操纵和使用语文工具,也就是着眼于掌握字、词、句和篇章的运用能力……”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旨在提高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要从升学教育中解脱出来,重视语言素质的训练和培养。平时在“遣词用句、语法规范、句序逻辑、语句衔接、表达方式”诸方面多加强训练。语言素质也是民族素质,以提高公民语言素质为目的农村作文教学,应该成为当前作文教学的共识,否则,观念不转变,农村作文教学之路会越走越窄,作文素质越来越差。

其次,必须提高语文教师的自身素质。

曾有行家指出:“要扭转中学作文教学效率低、质量差的局面,切实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端正教学指导思想,进一步改进作文教学方法。这固然必要,但最根本的还是提高语文教师的素质,提高他们自身的写作能力和指导水平。目前,农村初中有不少语文教师素质偏低,业务上过不了关,说话不流畅,学期总结写得不像样,更别说论文了。这样的语文教师怎能指导好学生写作?”师资素质问题,在农村初中尤甚。

打铁者要自身硬,据《金华教学科研》载:近两年,东阳市语文教研室规定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写两篇以上的下水作文,每学期确定其次,必须提高语文教师的自身素质曾有行家指出:“要扭转中学作文教学效率低、质量差的局面,切实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端正教学指导思想,进一步改进作文教学方法。这固然必要,但最根本的还是提高语文教师的素质,提高他们自身的写作能力和指导水平。目前,农村初中有不少语文教师素质偏低,业务上过不了关,说话不流畅,学期总结写得不像样,更别说论文了。这样的语文教师怎能指导好学生写作?”师资素质问题,在农村初中尤甚。打铁者要自身硬,据《金华教学科研》载:近两年,东阳市语文教研室规定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写两篇以上的下水作文,每学期确定一个教研课题撰写教学经验、体会这是提高自身素质的很好的方法。俗话说:“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通过“下水”即可让教师体会写作的甘苦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知道起来哪里“曲”哪里“直”那里“深”那里“浅”也就胸有成竹得起要领具体实在会促使学生认识写作的价值从而引起写作的冲动这远比站在岸上指手画脚实在得多。倘若“下水文”能有刊诸报端学生便视你为作家就会产生一种“敬佩效应”。方法二是教研室或者教育处可以开展一些可以提高教师素质的活动。坚持每一年都要举行“下水作文”和教学论文评比并把下水作文和优秀教学作文混编成册平时还可以进行背诵精彩语段演讲论文比赛开展各种形式的作文研讨活动,让教师们处于作文竞技状态中,并且把作文教学的效果列入语文教师的考绩范围,形成制度,促使教师的作文教学水平逐步提高。

再次,拓宽作文教学环境。

由于客观条件制约农村中绝大多数缺乏应有的作文训练环境,再加上近乎空白的课外活动,使学生长期处于贫血的文化氛围中,写作源泉枯竭,写作热情窒息,“无米下锅”现象严重,因此,我们必须要更新教法,创设一种宽松、开放的作文环境,帮助他们解除作文兴趣不浓,把写作当成负担这个包袱。比如,作文课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向农民学习,去观摩农村生活,描写田园风光,去观察农贸市场,叙述老百姓的故事。其次,可开放一、二年级的作文。一、二年级布置每次作文,可先让学生搜集整理借鉴各种有关的写作材料,其间,也可有意识的带领学生参加德育基地、开展班队活动、观看爱国影片。一周后再叫学生交作文本,不要死限学生在短短的一节课或两节课全完成,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往往会乱煮“夹生饭”。再次之,可以开辟第二课堂,尽可能提供学生发表习作的园地,让他们品尝成功的喜悦。

三、工作中的具体做法:

(一)、与学生一起快乐体验

(1)把扩大阅读作为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重要手段。

语文老师应当教育学生了解向课外拓展的重要性,想方设法鼓励和指导学生广泛阅读。在课内,老师要敢于放手让学生自读,充分相信自己的学生有能力读懂课文和课外书,让他们学会学习。在充分自读的基础上,老师再因势利导,适当点拨,对学生进行美感熏陶、情感激发。同时,老师要积极鼓励和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广泛阅读有益身心健康的各类图书。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有丰富的知识积累,写作时才不会有“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

(2)从培养写作兴趣入手,把加大写作总量作为提离写作水平的途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老一辈语文教育家对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动机有过大量精彩的论述。顺乎自然,让学生写自己平时喜欢写的东西,学生会乐于去写。我们农村有许多活动,像清明节上坟,钓龙虾等,城镇孩子就比不上农村孩子感受深刻,老师可引导学生就地取材。

要想写出好文章,就必须多动笔头,多动脑筋。至于怎么写,那就可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老师既要利用每周作文课时间让学生写一些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作文,更要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写随笔,还可以通过指导写日记,办手抄报,黑板报,向校刊和校外投稿等形式来练习写作,培养其写作兴趣。同时,对学生作文不可求全责备,要多鼓励,以免挫伤其写作积极性。

(3)鼓励学生多到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去汲取写作的源泉。

农村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大课堂,更是一部永远读不完的百科全书。尽管现在农村学生学习负担很重,很少有机会参加劳动,但星期天和寒暑假,还是有相当一部分时间可供自由支配的。每到养蚕季节,可以叫学生去帮父母采桑叶,喂蚕宝宝什么的!到农忙季节,老师要建议家长让他们的孩子参加力所能及的农业劳动,体会田间劳动的甘苦。当然,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事物,细心体会万事万物的性状,启发学生善于站在一草一木,一石一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感受生活的真谛。这样,学生的思维就开阔了,想象力就丰富了,他们的创作的欲望必定会增强何愁写不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呢?

(二)、与学生一起快乐作文

(1)教人游泳者先下水。

俗话说“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可是有的农村语文教师真的做到了“不湿鞋”,这可实在不妙。如果游泳教练是只“旱鸭子”,那他还如何教别人游泳#有很多语文教师确实是从不写文章的。虽然学生在课内或课外都能接触到古今中外许多名家妙文,他们会不由自主地欣赏模仿,可对农村中学生来说,那终究有点遥不可及,有时它的作用甚至比不上周围人的一篇好文章,特别是老师的文章,学生是很乐意学习的。因此,老师要不断完善自我,还要“以身作则”动手写作。给学生最直接的东西是自己的“下水作文”,通过“下水”谈体会,谈生活,谈技法,谈学生作文时会出现的问题。实践中,教师的“下水作文”确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教师如能写好“下水作文”,让学生听了、看了,既是垂范,又是激励。

(2)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也是提高农村中学生作文水平的关键。作家王蒙说!“没有精神上的驰骋就没有文学。”可见,离开了想象就写不出好的文章。那么,如何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呢#我认为!首先平时要注意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再者是在教学中要抓住文章的一些特点来培养

要培养丰富的想象力,老师平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全面细致地观察社会生活中具体的人、事、物。如,身边人的外貌、言谈、举止及其性格、思想、学习或工作情况身边事物的起因,经过,结果及其发生的时间,地点等情况事物的位置、外形特征及景物的远近、动静、声色等等。特别要指导学生观察此人与彼人、此事与彼事、此物与彼物的不同之处,留心其特有的、与众不同的地方。教导学生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观察,由浅人深,由易到难,持之以恒,以培养起敏锐的观察力,为正确理解文章内容打下基础,为写好作文积累素材,从而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中学语文课文大多是经过专家精选的名篇佳作,有其广泛的代表性,所蕴涵的作家想象力也是极其丰富的,因此,教师也应充分利用文中生动的语言、精彩的情节来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三)、与学生一起快乐品尝

学生的每一篇作文,都是经过他们的冥思苦想而获得的成果,来之不易,应当受到老师的尊重和理解。所以,老师在批改学生的作文时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发现学生作文的闪光点,哪怕就一个精当的词,一个优美的句子,任何一个小小的进步,都应及时给予鼓励,在文后给予中肯的评价,让学生尽快品尝到写作成功后的喜悦,看到自己的进步,让他们有成就感,从而使其作文兴趣和水平有所提高。

“尽目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探索既符合现代教学原理,切合农村初中作文教学实际,又能有效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发展学生可持续作文能力的具有较强操作性的教学途径和方法,需要我们语文教师长期不懈的努力。只要我们潜心研究,及时吸收新的教学理念,积极探索作文教学的发展之路,勇于开拓,推陈出新,那么农村中学作文教学必将闯出一番新天地,乡土之花必将艳开。

张景瑞

[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现状与对策]

篇15: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初中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与反思.

陈体忠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综合性学习”。综合性学习进入语文教材标志着学习方法变革的全面展开,受到课程实施者的关注。笔者身为农村中学实验教师,本文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浅谈了对语文综合性学习内涵和特点的认识,分析农村中学的现状以及十点教学反思。

篇16: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初中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与反思.

以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人才观、社会发展观为出发点,《语文课程标》(实验稿)和与之相应的实验教材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上都做了重要的调整,其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提出与设置是一个最大的亮点,但对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教师和学生来说这切实是一个难点,笔者就近三年来组织的“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一点浅谈与反思。

一、“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涵及特征

语文综合性学习首次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但对其内涵未作确切界定,以下三种观点较有代表性。 观点之一:“语文综合性学习,就是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为学习方式,以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沟通,书本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语文实践活动为主体活动,体现听说读写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协调发展和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的学生自主学习过程”。(韦健《解读语文课程标准中的“综合性学习”》)。

观点之二:“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语文课程的整合为基点,加强语文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强调语文学习与生活的结合,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郑国民、冯伟光、沈帼威《语文综合性性学习的理论基础与基本特征》)。

观点之三:“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语文学科为依托,注重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之间的整体联系,它以问题为中心,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综合性的学习内容和综合性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综合性的发展。”(郭根福《试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有效教学策略》)。

鉴于以上说法,我认为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中一种相对独立的课程组织形态,它以语文学科为基点,超越了传统单一学科的界限,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有机地将知识与经验、理论与实际、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综合地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促进知情意行和谐统一的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点有:第一是学际性。即把语文与其他学科相沟通。例如《语文七年级下册》中综合性学习活动“黄河,母亲河”的设计,以文学为基础,融入了历史学、地理学、生态学的学科知识,以复数的知识开展学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二是实践性。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如“背起行囊走四方”、“到民间采风去”等活动的开展,能沟通学生同大自然、社会生活的联系,加强课堂内外的联系,密切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同时可以在实践中获得独特的个人感受,从而不断认识自我和社会,发现自我,获得成功感,增强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三,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此次课改的核心是学习方式的变革,教学中更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性,可以说综合性学习进入语文教材标志着学习方式变革的全面展开。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搜集、整理、分析,与同伴交流合作,学会表明观点,改变过去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学习方式,做到会学习,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二、农村初级中学现状

我国幅原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差异较大。云南是西部较为贫困的地区,教育发展相对滞后,基础教育相当薄弱。首先是硬件设施严重不足。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特别是语文综合性学习更注重实践性,而我们农村中学在这一方面的确存在不容忽视的困难。例如我们临沧市临翔区共有人口27万多,其中农村人口约占70%。农村家庭经济收入均不到500元,生活比较贫困。辖区内共有中学24所,其中农村中学18所,占75%;有10所地处高寒山区,18所农村中学中没有一所有图书室、阅览室,只有简易的图书保管室,生均占有图书不到10册,图书陈旧,多是余留的旧课本、旧教辅、旧期刊;有17所没有多媒体电教室;有16所中学没有计算机室。由于诸多原因,政府对教育尤其是农村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每学期生均投入不到20元,广大农村学校办学条件相对较差,教学手段严重滞后,城乡差别严重,教育不公平现象非常突出。

其次是学生整体素质偏低。由于“普九”取消了小学升初中的考试,初中学生的整体素质参差不齐,语文能力整体下滑,识字能力、阅读能力、表达能力等综合素养令人堪忧,许多初中学生的作文错别字特多,部分同学写不出一段像样的话,有的同学甚至读一段文章都磕磕碰碰,让他们讨论问题有相当多的一部分学生不知道说什么,怎么说。因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很难开展,或者说只能在较低层次上开展。

再次是教师素质有待提高。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习提出了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 三维目标,要在教学实践中指导学生实现这些目标,无疑对语文教师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作为语文教师首先应该有相当的文学素养,对语文知识要能较全面地把握,要有丰富的情感,对教材的剖析要做到游刃有余,能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可在现实中,能达到这个标准的教师为数不多,相当一部分教师语文功底差,知识面狭窄,上课缺少激情,有的教师甚至范读课文也或结结巴巴,或读错字音,基础性、常识性的知识也会出现错误,语文教师的素质确实需要提高。

在众多困难下,我们许多教师发出疑问,实验课该怎样上?特别是语文综合实践课应该怎样上?怎样才能做到对传统的东西合理扬弃?课堂上教师的讲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这个“度”应如何把握?等等,对此我是这样做的。

三、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的实践

实践一:立足当地,充分开发学习资源,让学生了解自己身边的人和事。

语文综合性学习由于组织难度大,学习资源短缺,因而我认为应该多从学生身边能感触到的人和事出发,本着让学习感兴趣的原则来开展教学。如八年级下册设置了“到民间采风去”这个综合性学习活动,这个活动命题大、范围广,如果泛泛让学生去做可能效果不佳。我根据本乡傣、汉杂居的特点,把本次活动的主题确定为“探究傣族的民情风俗”,并将学生分成几个组,分别调查访问傣族的信仰、禁忌、婚嫁、节日、民歌、传说。经过近一周的走访,结果显示,学生对傣族的认识不仅仅只停留在泼水节上,而且对傣族的文化、风俗有了较深入广泛的了解。班里一位傣族同学这样对我说:“老师,这次活动使我真正了解我们傣族,学到了不少书本上没有的东西。”又如另一个综合性学习活动“背起行囊走四方”,活动涉及的目的是要让学生能写好游记,能介绍家乡,同时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天天生活在大山中的学生,对于山他们并没有什么鲜新感,加之本地也没有什么名胜古迹,要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的确存在很多困难。那么怎样开展才能实现活动目的?要让我们农村学生做到行万里路,畅游天下是不现实的想法。在这种情况下,我利用周末的时间带着同学到灵山寺(这是我们当地人认为的名胜地了),让同学学会用“眼”用“心”去观察,并现场作文。那些过去在同学眼里不值一写的风景,今天全在他们笔下生辉,那灿烂的阳光,新鲜的空气,磐石、碧水、楼亭,全充满了灵性。作文写得格外的细致而真实。

实践二:融会各学科、拓展教材,培养综合能力。 发达城市初中学生的综合性学习可以通过图书馆、网络查阅大量资料和信息,但农村学生没有这样的条件。于是我结合农村实际,充分利用好学生手中的教材,以及我力所能及找到的报刊、资料等来整合和拓展学生的知识。例如开展“黄河,母亲河”这一综合性学习活动时,我先让学生翻阅了历史、地理教科书,结合学生实际与同学一起设计活动方案:(一)黄河概况,(二)列举黄河流域的文明化遗址和历史故事,(三)黄河为什么断流了?(四)歌颂黄河的诗文和音乐。这些内容基本上是学生能找到的。这样开展学习,既促进了学科的相互联系,又不会让学生觉得学习查阅无处下手,产生厌学情绪。另外我一直收集学校订的《云南日报》、《临沧报》、《澜沧江晚报》,还请朋友收集《云南法制报》等报刊杂志,每周抽一节课让学生阅读,这样学生能了解到本地区, 国内外发生的大事。读后让学生对一些热点问题进行讨论,谈自己的看法和感想,并在班上交流。交流形式有时口头交流,有时书面交流(写成日记)。用这种形式开展活动,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进行语文学习,拓展学生视野,拓宽学生知识面,还可以弥补教材的不足,同时使学生阅读及写作能力得到提高,人文精神得到培养。

实践三:启迪心灵,体验真情。

在农村,家长更多的时间忙于生计,很少与孩子交流,对孩子的关爱城镇家庭相比要少一些,以至农村学生情感贫乏,写亲情的作文像一个模子倒出来似的。所以我在开展综合性学习时,特别注意挖掘情感,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如组织综合性学习活动“这就是我”时,我不仅把口头作文训练(自我介绍)作为活动的一部分,还让学生展现他们的特长、兴趣爱好,思考怎样与同学和谐共处,反思自己的人生成长,体悟生命的价值。让他们明白我们要珍爱生命、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又如组织“我爱我家”综合性学习活动时,我选“老照片的故事”展开学习。一位女生给大家讲述她8岁时与父亲的一张合影,这是她父亲留下的最后一张照片,许多同学边听边流下了眼泪。就是因为她讲了自己的真实故事,是自己所熟悉的,动了真情实感才如此感人。活动的开展使学生懂得了只要我们细心体会,父母对我们的爱是无处不在的,懂得了理解父母、体验关爱。在后来组织的“母亲的颂歌”一次活动中,学生交流的作文比过去生动了许多,事例更丰富了,情感更真实了。

四、几点思考

新课程标准对初中学段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提出了目标和要求。新的实验教材每学期设计了三大三小六次综合性学习,可我们农村中学很难达到课标和教材的学习要求,但也并非如有的人所讲“无法开展综合性学习”。那么,农村学校如何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呢?我认为问题的关键还得看教师。

首先教师要全新的课程意识,能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开发有利的学习资源。虽然我们地处经济文化落后的偏远山区,但农村也有农村的特点和优势。当地的'自然环境、风俗民情、传统文化等等,都是有益的学习资源。当然,我们不能把学习资源等同于各种资料,而要从本地实际出发,有选择性,有目的性地去挖掘素材,组织活动,别总盯着那本教材。教材虽是一座通向彼岸的桥梁,但我们要创造性的去用它、丰富它,别把它当作金科玉律来死搬硬套。

第二,先进的教学手段虽能丰富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但没有它我们仍要开展教学。没有精美的图片我们可让学生自己画;没有丰富的资料,教师可力所能及地提供和让学生把各自的资料集中起来,相互传阅,达到资源共享。

第三,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培养学生语文的重要途径。听说读写、口语交际能力是组织语文综合性学习要达到的目标之一,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化,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也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重要目标。如果把综合性学习的目标只是定位在提高写作能力上,这是不全面的,三维目标缺一不可。

第四,从学生实际能力出发,农村学校组织语文综合性学习主题不要贪大。俗话说贪多嚼不烂。重要的是选准切入点,定好学习方案。且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评价,关注到每一个学生,评价以激励为主,方法手段要多样。

第五,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当好导师,教师对活动要收放有度,学生能自己去探究的决不要包办,但如果一味放手活动也不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第六,教学多样性、变动性要求教师不单是一个执行者,更要是一个决策者,教师需要创造出特有的班级气氛和学习环境,设计教学活动,通过教学表达自己的教育理念,要勇于开拓、大胆创新、营造平等、和谐、安全、愉快的语文教学课堂氛围,提高“综合学习”的效果。

第七,语文教师要结合本班实际,设计好每一次“综合性学习”课,力求体现一种艺术性和个性完美的结合。

第八,语文教师必须关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艺术、体育的发展,具有新时代的人文精神,具有多种智能和管理能力结构,指导学生在包罗万象的信息面前学会选择信息。要学习并能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使教学技巧灵活而巧妙,教学手段现代化而优化,具有信息技术与学科科学整合的能力,从而扩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第九,人是在不断的反思中进步的,因此语文教师应做到一课一反思,记下课堂发生的事件,并和其他教师交流,肯定成绩、克服不足、共同提高。

第十,现代教师所面临的挑战,不但具有高度的不可预测性与复杂性,而且越来越找不到一套放之四海皆准的应变通则。因此,教师要具有高尚的人格、良好的修养、渊博的知识、善于研究不断提炼、终身学习,将学校视为自己学习的场所,通过工作与学习的结合,不断地对自身在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解决自身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真正达到“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是一条不断流动的小溪”。

总而言之,农村中学由于学生水平低,教师素质不高,教学硬件奇缺等原因,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与发达城市相比,在学习的深度和广度上都存在较大的差距。当然我们要克服困难,积极创造条件,努力探索出一个适应本地区、本校学生实际的语文结合性学习的有效教学方法,提高语文教学水平。当然,我们更希望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支持。

参考资料: ① 韦健.解读语文课程标准中的“综合性学习”[J] .人民教育网http//www.pep.com.cn.

② 郑国民,冯伟光,沈帼威.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理论基础与基本特征[J].语文建设.,4.

③ 郭根福.试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有效策略[J]. 课程 “教材 ”教法. ,3.

④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17: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困惑与对策分析

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困惑与对策分析

[Abstract] difficult to teach writing, writing difficult to write, which is long plagued rural junior high school language teaching is a major problem. For the new “new junior high school language curriculum standards,” the new concept, combining the actual writing of the current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rural areas, are to explore rural junior composition teaching on confusion an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points.

[Key words] rural junior composition teaching confused Strategies

俗话说:语文是百科之母。语文教学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其地位更为凸显。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教学同样显得格外重要。“阅读课要培养学生‘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能力,写作课就要培养学生‘一千个作者便有一千个莎士比亚’的能力”然而,作文难教,作文难写,这是长期困扰着语文教学的一大难题。在农村其难度就更大了,由于农村学生生活涉历面窄、农村学生语文层次低、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接受的教育不公平、农村教师工作复杂性等特点,农村作文就更难。而新的《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作文教学提出的要求又相当高。面对这个矛盾,我们苦苦探索多年,略有收获。现笔者把自己对作文教学的意义要求的理解、当前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困惑以及相应的对策做的探讨汇报下。

一 作文教学的意义与<<新课改>>对作文教学的要求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是培养学生良好品质,培养学生健康审美情操,陶冶性情,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塑造学生健康人格的一种重要途径,对社会、对国家的兴衰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1“文章合为时而着,诗歌合为事而作。”这一见解,强调了为文之道在于实用。实用在今天的意义一方面是强调语文的人文性、工具性和应用性,另一方面最大的作用是教会学生写好应试作文。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对七到九年级作文教学也做了明确规定:“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0万字,其他练笔不少于一万字。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综上所述,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 当前农村初中作文教学存在的困惑

当今的农村初中生,十之八九害怕写作。要他们写一篇出色的作文,真是难于上青天。那种会笔下生花,写起作文来如行云流水,且能把写作当乐趣的学生只是凤毛麟角。“欲说写作好困惑”的现象恐怕相当普遍,在农村则尤其突出。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下列几种。

1 、作文与农村学生局限性生活断轨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因此,许多阅历丰富的作家创作时都要去体验生活的。如着名散文家魏巍如果没有朝鲜战场的生活经历,就写不出《谁是最可爱的人》等名篇。可是,当今农村的初中生年龄小,生活范围极其狭窄,在校时间长达10多个小时,很少接触社会。即使偶尔进城,多半也是买了东西就回家,都市生活很少插足。所以只是除了田野还是农田。这样的生活,叫他们去哪里找写作的素材,又怎么会获得写作的激情呢?因此,写起作文来,内容枯燥,千人一面。在这种除了课本还是课本学习模式下,很少有学生对生活特别富有观察力,大多数学生对生活抱冷漠的态度。他们觉得除了分数什么都“没意思”,什么都与自己无关。这样,学生写作和社会生活断轨,自然是无法积累写作素材的,也根本不可能写出好文章来的`。

2、作文与农村学生语文层次的脱节

平心而论,我们现在使用的苏教版初中语文书,选篇都是精品,特别是现代名家名篇,更是美文,令人赞叹不已。教材的单元合成也具有一定科学性。然而遗憾的是,那些精美绝伦的文章离我们农村的中学生生活实际太远了,学生不能体会其深远的意境和丰富的内涵,更不必说揣摩写作艺术了。朱自清的《背影》,把父子之情描绘得淋漓尽致,是散文中的精品。然而,现在的中学生没几个为它感动,父亲“买橘子”能把朱自清感动得潸然泪下,但却不能感动了当今时代的中学生,在当今的农村中学生看来那是天经地义的。至于扬州的风俗买橘意味着走局的说法,那就更不可能去探究了。自然,父亲殷殷关切之情也就领会不到了。他们作文时也就根本不会去学朱自清细腻的描绘了。再如,老舍的《在烈日和暴雨下》中的祥子拉车情景能够体会到的又能多少学生,即使用了多媒体,他们也难以体验那种旧社会的都市生活。那中间的多层次写景手法也会被学生的浮躁置于一边。即便是学习富有现代气息的美文《都市精灵》,学生也只是读读而已,不会为都市的精灵去呐喊。因此,任何一个语文教师,只要他仔细观察就不难发现,绝大多数的学生对课文的态度是:你尽管写得好,我可是不愿学。俗话说学习贵在“举一反三”,可从实际看,语文课本的“例子”作用是得不到体现的,这又是使人深深感到遗憾和困惑的。

3 、作文与农村学生教育不公平抵触

目前,农村初中,尤其是我们苏北农村初中虽然得到政府的支持,搞了“六有”和“四配套”等工程,教学条件改观不小。但是有的学校却置其于一边用不起来。有的农村初中师资不配套,小科没专职老师,史、地、生、音、体、美等学科总是拉郎配,学生不能接受全部学科系统教育。因此,学生生活难免单调乏味,知识结构不健全,到作文时候也就没话说。再加上私立学校异军突起,教育主管部门为鼓励新兴事业的发展,又给其特殊政策,诱惑力很大,农村初中缺乏优质生源,学习氛围日益淡薄。苏北某一县区就四所私立初中,招生人数是全地区的一半,这样农村中学优等生所剩无几。有的农村中学还搞什么实验班,那普通班全班就更找不上几篇高质量的作文了。教育的不公平又给农村初中作文教学带来障碍。

4、 作文与农村教师工作复杂性矛盾

写作是一项艰辛的劳动,写作不仅需要学生努力去写,更需要教师认真的批阅。可以说,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的作文能得到教师的精心批阅,每个教师都希望把自己学生的作文改好。然而,如今的学生大大地不走运,教师大都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一个语文教师,正常教两个班的语文,一个班的人数假设为50(其实我们这里有的班近70人)其工作量就够大的了。这一项大大超出教师工作量的工程,使教师不可能做到每篇文章都精批细改。我们农村不少教师单位没宿舍,天天回家,根本不可能每天晚上坐在灯下批改作文至深夜。更重要的是,我们农村由于教师专业化建设不够,不少同志跨文理、跨多学科,上学期我们单位一同志就教初二英语、思想政治,初三化学和音乐共四门学科。语文老师往往也是兼教几门,如政治、历史、地理、美术甚至包括生物。这样,教师的精力远远不能满足教学之需,也就必然带来写作与批阅的矛盾了。

篇18:我对农村作文教学的一些困惑与思考

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的叙述性作文往往比描写性作文要好。因为叙述性的的作文往往具有一定的情节性(故事性),这类作文只要学生的叙述具有一定的条理性就能完成的很好,相信你也会有这样的经验:让一个孩子去讲电视剧的情节,他往往能滔滔不绝地讲下去,因为他不比描写性的作文那样,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观察能力和遣词造句以及运用修辞手法的能力。相对来说,描写性的作文更能训练一个人作文的功力。

三、作文的指导

在以往的教学经验中,我觉得以下几个方面是值得重视的。

1、单元作文与专题训练相结合。每个单元的作文主题可以说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所以我们作老师的必须认真对待。当然,光有单元作文还是不够的,老师要根据自己班上的实际情况,适时适量地进行专题作文训练,特别是描写训练,这就好比是学画的人学习素描一样,很是锻炼学生作文的基本功。

2、结构指导与修辞手法的指导相结合。“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做文章就是做人,文质彬彬,要的就是一咱搭配,写作文也好比做房子,首先得确定好结构,这种结构要因时、因地、因人、因需来设计,这样,学生作文在章法上就会有了保障;而修辞手法就好比是房子的装修,它会使房子变得漂亮、有质感。学生学会这种调剂,他才能走的更远。

3、与课文讲解相结合。一篇好的课文,就是一篇好的例文,对典型课文的讲解,也是典型的作文指导。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积累好词佳句相结合。可以说,观察是作文的前提,就像画家,没有一双捕捉美的眼睛,他是画不出优秀的画作来的。而好词佳句积累到一定程度,就能把观察到的美更好地表现出来,就不会出现想表达但又表达不出的无耐。所以,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5、一二年级要重视语段的练习,这一点在农村小学尤为重要,因为作文绝不是三年级才开始的,一二年级语段的练习就是作文很好的“桥渡”。所以我很认同袁志勇老师在《小学语文语段的写作》里作的阐述。

6、多读课外书,多去旅行,一文一武,一张一弛,方为作文之道。

当然,知道并不代表做得到,可行、学生自己要才是硬道理!

[我对农村作文教学的一些困惑与思考]

关于作文教学的论文题目

初中教学论文题目大全

小学教育教学随笔论文

★幼儿园教学论文题目

教学论文的题目

席勒美育论对语文教育的启示的教育论文

小学线上教学论文题目

国培培训感言心得体会

保育员研究课题范文

小学教师教学论文题目

农村初级中学作文教学的反思与启示
《农村初级中学作文教学的反思与启示.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农村初级中学作文教学的反思与启示(共18篇)】相关文章:

国培培训感言2023-09-09

德育教学论文题目2024-02-15

小学教学论文题目精选2023-05-21

初中语文听课学习心得体会2023-04-30

化学教学论文题目大全2022-05-25

关于拼音教学的论文题目2022-05-06

国培计划语文老师心得体会2024-04-30

剖析小额贷款的启示与反思论文2022-08-07

语文教学计划2023-02-13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十五夜望月》 教案教学设计2022-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