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教育教学基础知识考试问答选录

时间:2023-09-12 08:49:48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广东教育教学基础知识考试问答选录(共7篇)由网友“对待食物要虔诚”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广东教育教学基础知识考试问答选录,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欢迎大家分享。

广东教育教学基础知识考试问答选录

篇1:广东教育教学基础知识考试问答选录

广东教育教学基础知识考试问答选录

1.简述素质教育的内涵与特点.

素质教育是与“应试教育”相对立的,以全面提高公民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教育.素质教育是充分开发受教育者潜能的教育,是以社会文化塑造社会合格成员的教育,是促进受教育者个性化的教育.

素质教育的特点是:①面向全体学生;②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③让学生主动发展.

2.素质教育对广大教师的自我完善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为适应素质教育的实施,广大教师除要具有合格教师必备的基本条件外,还必须具备以下素质:①全面育人的思想素质;②复合的专业知识和智慧;③参与发展和研究的意识能力;

3.简述教育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从教育领域来讲,教育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教育能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教育具有道德教化,能力培养,文化传承及创新等多种功能,是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其次,教育能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

学生既具有社会性,又具有个体性,既担任了相应的社会角色和社会义务,又有发展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权利.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能在帮助学生适应社会和张扬个性的同时,实现其社会化和个性化的统一,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

再次,教育本身需要进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教育自身也是具有生长性的,也需要改革和创新,只有不断推陈出新,才能保持教育事业的生命力和活力,保持发展和前进的势头.

4.请说出科学发展观核心的实质内涵.

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

5.现阶段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是什么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6.“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基本涵义是什么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教育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二是教育本身要现代化,即教育思想,教育制度,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要进行改革,更新,充实和发展.

教育要面向世界,有三层涵义,一是了解和学习世界各国的先进科学技术和教育经验;二是培养学生具备面向世界所需的素质;三是使我国的教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自立手世界教育之林.

教育面向未来,涵义有三:一是教育应与世界范围内科学技术发展的未来趋势相适应;二是教育应考试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三是探讨教育本身的变革趋势.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既相互联系,又各有侧重.“教育面向现代化”是基础,核心,出发点.

7.教师应具备哪些心理素质

一个合格的教师必须具备教师职业活动的各种心理素质,以自己优秀的心理素质去塑造新一代的心灵,出色地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

首先教师要有教师的职业意识素质,面对自身从事教育实践的认识,情感,意志,态度等心理活动有所觉知.这主要指教师要具备明确的教育指导思想,创新意识和奉献意识.

其次教师要有教师的职业情感素质.教师崇高的职业情感是推动积极工作的'强大力量,是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前提条件.教师的职业情感,主要包括热爱教育事业和热爱学生两个方面.

第三,教师要有优良的职业能力素质.能力是顺利完成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教育活动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多方面的能力;这样才能完成教育教学的各项任务.教师的职业能力应包括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分配注意的能力,丰富的想象力,优秀的思维力,较强的语言能力和相当强的组织能力.

最后,教师必须具有职业兴趣素质.要做好一项工作,离不开对这项工作的兴趣,如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全身心投入,以苦为乐,创造性地完成任务.要做好教师工作就应该有对探索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兴趣,对研究教育教学方法的兴趣,以及对自己所任学科的兴趣.

8.怎样理解教育机智

教育机智是教师的心理品质之一.它是指对学生行为表现的敏感性及能根据学生新的,特别是意外的情况,快速作出反应,及时采取恰当措施的能力.教师的教育机智表现在四个方面:

(1)因势利导.根据学生的要求和愿望,运用循循善诱的方式进行思维教育;同时,把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引向正确的道路.

(2)随机应变.根据当时的情况,灵活果断地处理意外事情,及时调节和消除矛盾行为.

(3)对症下药.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教育.

(4)掌握分寸.教育学生时实事求是,说话合度,要求恰当,方式方法适宜.

教育机智是在学习教育理论,总结教育经验,努力参加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取得和发展的.它所依赖的主要心理品质是高度的责任感,对学生的爱护,尊重和公正的态度,冷静沉着的性格和对学生的深刻了解等.

篇2: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试题

(一)选择题部分

1、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即将实施,有关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新《义务教育法》的实施主体是各级各类学校。

(正确:义务教育的实施主体是指在实施义务教育中依法享有一定权利和承担一定义务的组织或个人。)

2、盐城市教育局为加快我市的教育发展,提出“三名建设工程”,下列哪项内容不在范畴之内:名学生建设工程。

(为适应盐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教育强省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定》和全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深化学校的内涵建设,切实发挥示范学校和骨干队伍的引领作用,提升全市中小学的办学品味与办学质量,构筑创新人才高地,引领盐城教育走在苏北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前列,决定在“十一五”期间,在全市开展“名教师、名校长、名学校”的“三名”工程建设。)

3、“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这句名言强调的是要重视:榜样示范法。

4、“教学相长”一语出自中国古代著作:《礼记·学记》

5、把教育目标分成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三大类的教育家是:

(美)布鲁姆——“掌握学习”理论

1956年以采,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姆(B,S·Bloom,19一)提出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和“掌握学习”理论。他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三大类,每类目标又分成不同层次,排列成由低到高的阶梯。这种目标分类,可以帮助教师更加细致地确定教学的目的和任务,为人们观察教育过程、分析教育活动和进行教育评价,提供了一个框架。后来,他又提出,创造适当的教学条件,全面而最大限度地开拓和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潜力,使所有学生努力学习,掌握所教的内容,最终达到目的的“掌握学习”理论。这种学习理论把大多数学生发展作为核心内容,着眼于所有学生对所学知识达到掌握水平,因而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6、提出“最近发展区”学说的苏联著名教育家是:维果茨基

(维果茨基以实验为基础,天才地提出了心理学的历史原理和意义原理。进而在发现了儿童自生概念向科学概念的发展趋向后,他敏感到了儿童发展过程本身所具有的生长可能性。于是,他大胆地用以观照儿童的智力发展,提出,在儿童的发展中,存在着两种水平,第一种是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第二种水平则是指儿童能够做到、但不能独立地而只能是根据模仿来做到的那个区域,它是儿童在以后能独立完成的,所以应包括在儿童现有发展水平之中。这一区域,就被维果茨基命名为最近发展区)

7、人的发展主要是指:身体和心理的发展。

8、学生主体性的最高表现形式是:创造性

(关于主体性的基本结构及行为表现特征,根据哲学认识论、教育科学、心理科学有关理论,初步形成了以下理论构思:主体性,作为社会活动主体的人的本质属性,作为一种功能表现,它包括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三个基本特征。独立性也叫自主性,即学生是自己行为的主人,有权对自己的活动作出自我选择和自我决定,它是相对于依赖性而存在的。主动性也叫能动性,即学生在认识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自觉、积极和主动的特征,它是相对于被动性而存在的。创造性,这是学生主体性的最高表现形式,指在认知实践活动中具有探索新知、追求新的活动方式和新的活动成果的内在需求和意向,具有无限发展的创造的`潜力,它是相对于模仿性而存在的。)

9、在教育教学中要正确处理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因为学生的学习是以:书本知识和间接经验为主。

10、意志行动的关键阶段是:执行决定阶段。

(人的意志总是通过一系列具体行动表现出来的。受意志支配和控制的行动就是意志行动。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

一是采取决定阶段。这是意志行动的方向,规定着未来意志行动的轨道。决定的采取不是一刹那就完成的,而是一个过程,体现着人的意志的品质。它包括行动目的的确定、行动手段的选择和行动动机的取舍等环节。

二是执行决定阶段。这是意志行动实现的关键阶段。因为如果决定不付诸实际行动,最终一事无成,也就不能构成意志行动。执行决定常常要求更大的意志努力。所以,执行决定阶段直接表现人的意识品质。)

11、学生年龄特征中所指的两个方面是:生理和心理特征。

12、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方面变化的现象为:从众。

(从众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用通俗的话说,从众就是“随大流”。可以表现为在临时的特定情境中对占优势的行为方式的采纳,也可以表现为长期性的对占优势的观念与行为方式的接受。)

13、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这种情绪状态属于:心境

14、马斯洛需要层次论中的最高层次是:自我实现需要。

(自我实现人的人性假设,最初是马斯洛提出来的。马斯洛在其需要层次论中指出,人类需要的最高层次是自我实现。自我实现是指人都需要发挥自己的潜力,表现自己的才能。只有人的潜力和才能充分发挥出来,人才会感到最大的满足。)

15、思维的基本过程是:分析和综合。

思维的基本过程是分析和综合。思维的过程也称思维操作,是对复杂的信息的加工过程,它以人们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输入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具体化等,由此而派生出概括、抽象、比较、具体化和系统化过程和相应的能力。

(二)案例分析

1、新学期开学,一个老师在点名时,被“赵志枨”这个名字难住了。前两个字已经读出口了,这第三个字到底读什么呢?他想凭感觉读一下,又怕读错了,一时间觉得非常尴尬。最后,他老实地告诉学生:“对不起,这个字我不认识,大家能告诉我吗?说着,他把那个“枨”字工工整整地写在黑板上。

“老师,这个字读‘cheng’,我叫赵志枨( cheng)。”一个男生站起来大声说。伴着他响亮的回答,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这个案例给我们什么样启示,请简要分析。

示例:做了这么多年的老师,我也积累了一些应对突发事件的“教育机智”。比如,在点名时碰到了不认识的字怎么办?一位“前辈”曾向我面授机宜:先故意把他们的名字漏过去,等被漏掉的学生站起来问时,就故意说:“你叫什么名字呀,我怎么会没看到,如此这般,既巧妙地知道了学生的名字,又避免了在学生面前露怯。

这个方法,几乎已成了教师们的“真实谎言”,可能很多教师都知道并沿用,但不久前我却读到了这样一个小故事。新学期开学,一个老师在点名时,被“赵志枨”这个名字难住了。前两个字已经读出口了,这第三个字到底读什么呢?他想凭感觉读一个音,又怕读错了。一时间觉得非常尴尬,最后,他老实地告诉学生:“对不起,这个字我不认识,大家能告诉我吗说着他把那个“枨”字工工整整地写在黑板上。“我叫赵志枨。”一个男生站起来大声说。伴着他响亮的回答,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掌声是送给真诚的老师,因为学生们见惯了原来那种虚伪的“教育机智”。

读完以后,我不禁有些惭愧。我一直以为学生不过是小孩子,经常为自己的一些“教育机智”沾沾自喜,现在才知道,学生的眼睛是那么的雪亮,亮得可以看透老师的心灵。

老年人有一种迷信的说法:带孩子经过坟场之类的地方时,一定要把孩子的眼睛蒙上,因为孩子的眼睛是雪亮的,什么都看得见。迷信归迷信,可有些时候,孩于的眼睛确实是雪亮的,他们最能看出我们的虚伪。面对这些鲜活的生命,我们必须真诚。

生物学家巴甫洛夫说过:“永远不要企图掩饰自己知识上的缺陷,即便用最大胆的推测和假设去掩饰,这也是要不得的。不论这种肥皂泡的色彩多么使你们炫目,但肥皂泡必然是要破裂的,于是你们除了惭愧以外,是会毫无所得的。”在现代信息社会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和独-裁-者,而是和学生一样,是新知识的不断学习和追求者。学生们喜欢的不仅仅是教师渊博的学识,同时还有教师有血有肉、有笑有泪的率真品格。在学生面前,教师不必也不能虚伪,惟有放下知识的权威身份,主动走下威严的讲台,走到学生中间,尝试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教育,才能真正地赢得学生的信任和爱戴。

小心啊,不要轻易“漏掉学生的名字”,因为你同时漏掉的,还有学生对你的信任和爱戴。

启示:老师一直都在谆谆教育学生,做人要诚实。可是教师自己却由于虚荣心作怪,不愿放下知识权威的架子,不愿放下教师所谓的面子,做起了一个“包装”起来的教师。时代要求我们要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做一个真实、真诚的教师,用教师的真诚呼唤学生的真诚。

2、小李是某校工作不久的青年教师,在学校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小李为了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特意把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自学。可在一段时间后,小李任教班级学生的自学能力并没有达到他所期望的效果。为此,小李感到非常困惑和迷茫。

请分析小李任教班级学生自学能力没有得到实质性提高的原因,并就此项工作以后的有效开展,谈谈改进的方法和措施。

示例: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复杂的任务。由于我国的教育体制、教学状况及教师认识等方面的限制,目前这方面的教学实践已经表现出很多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采取正确的策略。

1.学习方式的转变实际上是学习习惯的转变。由于我们的教学是以“教师讲授,学生静听”为主要方式,学生已经养成了这种习惯,尤其是独生子女的依赖性、惰性更强,习惯的转变是非常困难的。再由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条件的限制,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教改仍处于初期阶段,经验不足,力度不够,所以学习方式的转变是非常艰难的,绝不是短时间、一两个学科、几次活动就奏效的,它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

2.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发展是自主学习方式建立的首要任务,而学习兴趣本身是个性心理的表现,是个性在一定条件下长期作用的结果。中学生学习兴趣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与学习成绩紧密相关,学习成绩越差,学习兴趣越低,恶性循环。学生不喜欢的学科,基础不好老师讲得不好,学了没有用,不喜欢文(理)科而喜欢理(文)科,基础不好与老师讲得不好两项是主要因素。学生学习兴趣的发展,关键是培养师生感情和提高教学水平。

3.自主学习强调人人参与、学生质疑,适合于小教学班,大教学班很难做到,要做到就要延长时间,而教学时间远远不足。

4.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强调自主,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需要花费较多时间,教学任务难以完成,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很多个案的教学质量已有降低),教师操作困难,学生、家长有意见。

5.自主学习的自主性、开放性、多选择性,对教师的要求很高,目前的教材又是新的,教师既要学习新教材、备课、改作业,还有很多别的任务,教师负担过重,难以承受。

6.自主学习强调学生自学,多方获取信息,费力费时多,学生负担加重。并不是所有的学习阶段都适合自主性研究性学习,各学习阶段的初始期,他主学习适合养成习惯,了解学习规律,获得学习方法。并不是所有的学习科目都适合自主性研究性学习,那种体现事物名称、概念、事实等方面的陈述性知识,需要强记的知识,就不需要花很多时间去探究,仅靠听讲、阅读、作业等方式就能掌握。因此,自主学习与研究性学习不能成为教学的全部方式,不能绝对化,不能全面开花。

7.自主学习要求比较充足的教学设备和课外教育资源,在目前情况下,这些资源还有待进一步开发。

8.由于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艰巨性和学校、上级部门的压力,出现了片面作秀的倾向,功利主义,形式主义必须制止。

9.在目前教学内容和教学条件变化不大的情况下,要实现教师教学行为方式的重大转变,从而指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要随教学体制、教学内容、教学条件的改变而发展。

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具有长期性、渐进性、艰巨性、综合性等特征,绝不是一朝一夕、一招一式能完成的;要花大力气,下大功夫,打阵地战、持久战,要联合作战,要坚决杜绝片面性、简单化、功利主义、形式主义。根据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过程中出现的上述问题,我们研究了如下的策略和方法。

1.把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上升到素质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的高度来认识和操作,学理论,变观念,明方向,积极投入,策略得当,重过程,重实效,不作秀。

2.学习兴趣靠激发。培养师生感情,提高教学水平,转变教学方式,低起点,巧设计,多表扬激励,逐步培养学科成功感和学习兴趣。

3.抓好过渡,重在启发学生发现问题,重在教学三环节的“析”和“用”,既注意思维的深刻性、系统性、严密性,又注意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开放性、批判性、创新性,创新思维是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的统一。

4.他主学习和自主学习要有各自的位置和比重。起始年级,他主学习比重可重些,立规矩,建立新习惯,向自主学习过渡;中间年级加大自主学习比重(50%),侧重知识能力的形成过程,全面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学科学习能力;毕业年级,侧重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学科知识和基本能力,复习阶段他主学习的比重适当加重。

5.教学任务要完成,教学质量要有保证,依据学生程度恰当定位,以课程标准的中度为难度标准,既完成基本任务又使学生有成功感,抓好小组落实,严防走过场。

6.主课(必修课)上突破,重点章节 (课文)上突破,题目要小、少、精,切忌全面开花、喧宾夺主,注意尽量少加重学生负担。

7.抓常规化,建立自主学习的常规,建立自主学习的教学常规,抓本质,勇创新,摸规律,有章法。

8.资源利用与开发:课件要少而精,建设新资源,团结合作,资源共享。

9.积极大胆进行改革,如推行小教学班,按兴趣和程度编组、分班,按男女分班授课等。

(三)教师必读书目考查(本大题答案示例待定)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百问》 请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百问》一书的相关内容,结合自己对新课程的理解,谈谈“新课程新在哪里”。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是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文件共分九部分20条,对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方方面面进行了表述。请就“课程结构”相关内容谈谈这种设计的科学性和进步性。

3、《教育的理想和信念》 肖川《教育的理想和信念》一书在多篇文章中反复表达的核心主题是什么?请结合书中的有关篇目加以适当阐述。

4、《新教育之梦》 朱永新教授在《新教育之梦》一书中为我们描绘了无数美好的教育蓝图,其笔下“理想的教师”有哪些鲜明特质?

5、《给教师的建议》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一口气给教师提出100条建议,请在以下五条“建议”中任选一条,简述该“建议”的具体内容,并作适当评论。(1)“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2)“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3)“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4)“提倡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做一些科学研究”;(5)“我怎样研究和教育学习最差的学生”。

6、《有效教学方法》 加里鲍里奇《有效教学方法》一书所说的“促成有效教学的五种关键行为”具体是指哪些教学行为?请就其中一条,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加以阐述。

7、《陶行知教育名篇》 我国现代教育的先行者陶行知先生毕生倡导“生活教育”,影响深远。试就《陶行知教育名篇》一书,简述“生活教育”学说的核心内容及其现实指导意义。

8、《教育过程》 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系统地回答了教学“教什么”、“为什么教”、“何时教”、“怎么教”等问题,请简述布鲁纳在这几个方面的基本观点。

9、《教师专业化的理论和实践》 《教师专业化的理论和实践》一书所讨论的教师专业素质包括哪些具体的内容?在当前形势下,你认为哪项内容是最重要的,请简要说明。

10、《教师人文读本》 写一段200字以上的书评文字,向未读过《教师人文读本》的教师推荐此书。

篇3:版《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问答

修订版《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问答

问:为什么要修订18号令?

答:颁布的“办法”,对于保障国家教育考试秩序,规范考试违规处理,打击考试舞弊行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近年来考试管理和组织中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办法”的规定已难于完全适应实践的需要,有必要进行修订,修订工作主要是:

1、适应国家教育考试自身发展变化的需要。近年来,高校自主选拔录取试点中的学校考核成为与高考关联的新的考试形式。此外,高校艺术类、体育类专业招生中的术科考试,参加人数越来越多。这些考试是高考的有机组成部分,关系考生成绩及最终录取,其公平公正性愈发受到社会的重视。防范和处理在此类考试中发生的作弊行为,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但“办法”对此类考试违规行为的处理缺乏明确的规定,有必要在“办法”中对国家教育考试的概念和相关规定做出修改。

2、打击利用通讯工具作弊、有组织作弊等行为的需要。目前考试安全面临的形势越来越严峻,尤其是利用高科技手段实施的有组织作弊,成为突出问题。为此,需要“办法”有针对性地在考试作弊的认定与处理上增加相应的规定,以适应查处和打击此类作弊行为。

3、加大对严重考试作弊行为惩戒力度的需要。对考试作弊只设置取消当次考试成绩的处理已不适应考试管理的需要。实践中,本专科、研究生招生有关工作文件中已增加停考一年的规定,公务员考试、司法考试等也设置了停考的规定。对于严重作弊的考生给予停考,增大其违法代价,是教育考试管理的迫切需要,亟需修订“办法”的相关规定。

4、有利于维护考生合法权益的需要。实践中考生因对考试作弊的处理不服、提出诉讼或者行政复议的案件时有发生。“办法”相关的救济规定不够具体、明晰,是引发争议的原因之一。因此,需要完善有关救济程序,增加听证环节,以有利于保障考生合法权益。

5、加强考试管理有关制度建设的需要。一是根据考试组织与管理实践的进展,需要明确视频监控录像的`证据效力。近年来标准化考点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视频监控已成为加强考场管理的重要手段。但是,视频监控录像的证据效力在“办法”中尚未明确,需要加以规定。二是“办法”规定的考生诚信档案在实践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目前还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考生诚信档案系统及要求,需要进一步健全考试诚信制度,整合和完善各种国家教育考试诚信档案,使之发挥更大的作用。

问:本次修订的主要思路是什么?

答:修订工作的主要思路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国家教育考试公平、公正和健康发展;有利于规范考试管理、解决当前国家教育考试中的突出问题;有利于国家教育考试的制度性建设;有利于全面维护考生及考试工作人员合法权益等。

严厉打击考试违规行为是当前维护国家教育考试严肃性和权威性的重要举措,“办法”的修订要为新形势下从严治考、依法治考提供有效依据。同时,要进一步规范违规处理程序,在保留对如何认定和处理考生违规行为的规定的基础上,增加听证程序的安排,增强对考生合法权益的保障。

考虑到此次修订以解决“办法”在实践中遇到的突出问题为重点,因此,按照规章修订的相关要求,采取了条款修订的方式,对需要修订的条款及其内容逐一作出修订,形成《教育部关于修改<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的决定》,以教育部令第33号的形式发布。同时,根据该决定的内容对“办法”的条款修改后形成新18号令,重新发布。这样,有利于保持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问:主要修订了哪些内容?

答:本次修改涉及“办法”十五条内容,共做了三十处修改。其中主要的修改内容有:

1、进一步明确国家教育考试的概念。将原第二条对国家教育考试所做的定义,修改为:“本办法所称国家教育考试是指普通和成人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等,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确定实施,由经批准的实施教育考试的机构承办,面向社会公开、统一举行,其结果作为招收学历教育学生或者取得国家承认学历、学位证书依据的测试活动”。这一表述,可以将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统一考试、高校自主选拔录取中的学校考核等相关考试涵盖在内,进一步增强了国家教育考试概念的适用性和准确性。

2、进一步细化考试作弊的认定规则。将原第六条的相关款项内容做了调整,以提高对考试作弊行为的涵盖性和针对性。其中将原第(四)项:“在考试过程中使用通讯设备的”,修改为“携带具有发送或者接收信息功能的设备的”,凡有携带设备的行为即构成作弊,以增加对利用高科技作弊行为的打击力度。

将原第七条第(二)项:“评卷过程中被发现同一科目同一考场有两份以上(含两份)答卷答案雷同的”;修改为“评卷过程中被认定为答案雷同的”,以解决由于使用通讯工具作弊,出现答案雷同已经不限于同一考场的问题。具体如何认定答案雷同,由考试机构作出具体的程序性规定。

3、完善对扰乱考试秩序情形的描述。将原第八条第(三)项:“威胁、侮辱、诽谤、诬陷考试工作人员或其他考生”;修改为:“威胁、侮辱、诽谤、诬陷或者以其他方式侵害考试工作人员、其他考生合法权益的行为”,增加了“以其他方式侵害考试工作人员、其他考生合法权益的行为”,主要是针对实践中出现的个别考生通过篡改他人注册信息,侵害其他考生合法权益的情形。同时,增加了“故意损坏考场设施设备”的违法情形。

4、将艺术类、体育类专业术科考试以及高校等方面组织的单独考试中出现的作弊行为,纳入处理范围。将第九条第二款修改为:“考生有第六条、第七条所列考试作弊行为之一的,其所报名参加考试的各阶段、各科成绩无效;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当次考试各科成绩无效。”其中,增加了考试的“各阶段”成绩无效的规定。增加这一表述后,可以将艺术、体育考试和高校自主选拔录取中的学校考试等作为高考的一个阶段,在这些考试中作弊的考生,其统一高考成绩亦无效。

5、对严重考试作弊行为给予停考处理,加大对考试作弊行为的惩处力度。在第九条增加一款,作为第三款:“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视情节轻重,同时给予暂停参加该项考试1至3年的处理;情节特别严重的,可以同时给予暂停参加各种国家教育考试1至3年的处理:(一)组织团伙作弊的;(二)向考场外发送、传递试题信息的;(三)使用相关设备接收信息实施作弊的;(四)伪造、变造身份证、准考证及其他证明材料,由他人代替或者代替考生参加考试的。”增加了对严重作弊考生给予停考处理的规定。

为加大对有关在职人员参与考试作弊、扰乱考试秩序的处理,在第十七条专门增加一款:“国家工作人员有前款行为的,教育考试机构应当建议有关纪检、监察部门,根据有关规定从重处理”。

6、完善考试管理与组织程序。在第十九条增加一款,规定:“考试工作人员通过视频发现考生有违纪、作弊行为的,应当立即通知在现场的考试工作人员,并应当将视频录像作为证据保存。教育考试机构可以通过视频录像回放,对所涉及考生违规行为进行认定”。明确了视频录像在认定考试作弊中的证据作用。在第二十一条第一款后增加两款,“考生在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中的违规行为,由组织考试的机构认定,由相关省级教育考试机构或者受其委托的组织考试的机构做出处理决定”;“在国家教育考试考场视频录像回放审查中认定的违规行为,由省级教育考试机构认定并做出处理决定。”进一步细化了有关考试违规作弊的处理要求。

7、增加考生权利救济程序。对作弊考生在加大打击力度的同时,加强有关程序设计,保证有关考生陈述、申辩和得到救济的权利。将第二十五条第二款修改为:“给予考生停考处理的,经考生申请,省级教育考试机构应当举行听证,对作弊的事实、情节等进行审查、核实”。对给予停考处理的考生,允许其通过听证程序进一步申辩说明。

8、进一步规范考生诚信档案制度。将第三十条修改为:“教育考试机构应当建立国家教育考试考生诚信档案,记录、保留在国家教育考试中作弊人员的相关信息。国家教育考试考生诚信档案中记录的信息未经法定程序,任何组织、个人不得删除、变更。国家教育考试考生诚信档案可以依申请接受社会有关方面的查询,并应当及时向招生学校或单位提供相关信息,作为招生参考条件。”

此外,还对“办法”有关条款的具体内容和表述等,进行了适当修订、调整。

问:修订后的18号令什么时候开始施行?

答:根据教育部令第33号的要求,《教育部关于修订<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的决定》自4月1日起施行。之后举行的20高考等各类国家教育考试,均全面适用依据《教育部关于修订<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的决定》修订的新18号令。

问:教育部为确保新18号令落实,采取了哪些措施?

答:主要措施是进一步加强宣传、培训和教育。一是向社会广泛宣传教育部有关修改决定及新18号令的相关内容,做好解读工作,努力使全社会清楚、让每名考生尽知有关新的考试规则、要求、违规处理办法及相应后果,营造“诚信考试光荣、违纪作弊可耻”的良好社会环境。二是在教育系统组织召开新18号令的专题培训会,向所有省级教育考试机构负责人宣讲新修订的《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并通过他们对本地区市、县及各考点的所有参加考试工作人员、全体监考教师等进行逐级培训。三是对考生和学生加强诚信考试教育。各地招生考试机构要结合新18号令,修改完善诚信考试承诺书有关内容,组织所有高考考生及各类国家教育考试考生签订;各地教育部门要以多种方式向在校学生开展新18号令、诚信考试及案例警示教育。

篇4:版江西省教师招聘教育综合基础知识考试大纲

第一部分  教育学原理

一、教育与教育学的概述

(一)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1.教育的概念。

2.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3.教育的起源和学校教育的产生。

4.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

(二)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2.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3.教育学的学科特点和发展趋势。

(三)教师与教育学

1.教育学的价值。

2.教师如何学习教育学。

二、教育与社会发展

1.教育与社会经济。

2.教育与政治制度。

3.教育与社会文化。

4.教育与社会人口。

5.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三、教育与个体发展

(一)人的发展概述

(二)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1.几种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观。

2.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

(三)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与教育

四、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概述

1.教育目的的内涵和层次结构。

2.教育目的的功能。

(二)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1.不同价值取向的基本观点。

2.在确立价值取向中应注意的问题。

(三)我国的教育目的

1.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其精神实质。

2.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内容。

(四)教育目的与当代素质教育

1.素质教育提出的背景与特征。

2.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比较。

3.创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五、学生与教师

(一)学生

1.学生的本质属性。

2.学生的地位。

3.当代学生的特点。

(二)教师

l.教师职业的产生与发展。

2.教师角色和教师劳动的特点。

3.教师的职业素养。

4.教师专业发展。

(三)师生关系

1.师生关系的概念及其作用。

2.师生关系的构成。

3.师生关系的模式。

4.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六、学校教育制度

(一)学校教育制度概述

1.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

2.影响学制的因素及当代学制发展的特征。

(二)学制的形成与发展

1.欧美现代学制的建立。

2.我国学制的形成与发展。

3.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三)义务教育

(四)终身教育

七、教育途径与课外教育活动

(一)教育途径概述

(二)学校课外活动

1.课外活动的概念、特点与意义。

2.学校课外活动的基本内容。

3.学校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

4.学校课外活动的实施要求。

(三)综合实践活动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界定。

2.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性质;

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

4.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及其开发。

八、教育研究及其方法

(一)教育研究概述

(二)中小学常用的教育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  教育心理学

一、教育心理学与教师的专业成长

(一)教育心理学概述

1.教育心理学的定义。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3.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

(二)教师的专业成长

1.从新教师到专家教师:新教师的特点、教师专业发展阶段。

2.专家教师的特点:专家教师与新教师的差异、教学专长、心理品质。

3.教师的成长及培养:影响因素、教师发展中的刻意训练、塑造完整的教学人格。

二、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一)认知发展与教育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基本观点、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在教育上的意义。

2.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基本观点、在教育上的意义。

(二)社会化发展与教育

1.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含义、教育意义。

2.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含义、教育意义。

3.影响个体社会化的因素:父母教养方式、同伴关系。

三、学生个体差异与教育

(一)学生的认知差异

1.认知方式差异。

2.认知能力差异。

3.认知结构差异。

4.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

(二)学生的性格差异

1.性格的概念。

2.性格的个别差异。

3.性格差异的鉴定。

4.性格差异的教育含义。

(三)特殊儿童的心理与教育、

1.特殊儿童的概念。

2.特殊儿童的类型。

3.特殊儿童的教育。

四、学习与学习理论

(一)学习的概述

1.学习的定义。

2.学习的生物与社会意义。

3.学习的分类:我国流行的学习分类、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奥苏伯尔的有意义言语学习分类、广义知识观的分类。

(二)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

1.经典条件作用。

2.操作条件作用。

3.社会学习论。

4.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三)认知主义的学习观

1.早期的认知学习研究:格式塔心理学家的顿悟说、托尔曼认知地图论。

2.现代认知学习观:布鲁纳的发现学习论;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信息加工理论。

(四)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1.建构主义的不同倾向。    ‘

2.不同建构主义学习观的主要分歧。

3.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共同点。

4.建构主义学习观的教学含义。

(五)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

1.人本主义心理学概述。

2.马斯洛与康布斯的学习理论:马斯洛的学习理论、康布斯的学习理论。

3.罗杰斯的学习理论: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自由为基础的学习L原则。

4.人本主义思想在教育上的实验。

五、广义知识的学习

(一)陈述性知识的学习

1.陈述性知识的表征。

2.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过程和条件(六步三段两分支)。

3.促进陈述性知识学习与保持的策略。

(二)智慧技能的学习

1.知识与技能的关系。

2.程序性知识的表征。

3.智慧技能的习得过程和条件:智慧技能的层次、辨别技能的形成、概念学习、规则学习。

(三)认知策略的学习

1.认知策略的性质。

2.认知策略的分类。

3.认知策略学习的一般过程和特点。

4.认知馋伞学习的条件。

六、动作技能的学习

(一)动作技能的性质

1.动作技能的含义。

2.动作技能的分类。

3.熟练操作的特征。

(二)动作技能的习得与保持

1.动作技能学习的理论。

2.动作技能形成的阶段与习得的指标。

3.动作技能的保持。

(三)影响动作技能学习的因素

1.有效的指导与示范。

2.练习。

3.反馈。

七、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与改变

(一)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1.态度的含义。

2.态度的学习的过程与理论。

3.促使态度改变的方法。

4.巩固态度的方法。

(二)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

1.价值观概述。

2.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

八、问题解决与迁移

(一)问题解决

1.问题及问题解决。

2.问题解决的心理过程。

3.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4.问题解决的策略。

5.问题解决与创造。

(二)为迁移而教

1.学习迁移概述。

2.传统迁移理论。

3.当代的迁移理论及其教学含义。

4.为迁移而教的一般建议。

九、学习动机

(一)学习动机概述

1.动机与学习动机。

2.动机与需要、诱因的关系。

3.学习动机对学习的影响。

4.学习动机的分类。

(二)学习动机理论

1.强化论。

2.需要层次说。

3.自我效能感理论。

4.成败归因理论。

5.成就动机理论。

(三)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

1.内部条件:学生的自身需要与目标结构、成就与年龄特点、学生的性格特征和个别差异、学生的志向水平和价值观、学生的焦虑程度。

2.外部条件:家庭环境与社会舆论、教师的榜样作用。

3.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的培养、学习动机的激发。

十、学习的测评

(一)测评理论概述

1.测评中的基本概念。

2.测量与评价的功能。

3.测量与评价的主要类型。

4.有效测评的必要条件。

(二)教师自编成就测验的技术

1.教师自编成就测验的步骤。

2.常见题型的编制技术。

十一、教师心理

(一)教师心理健康的概念

(二)教师心理常见问题与调适策略

第三部分  教育政策与法规

一、教育法基本理论

(一)教育法概述

1.教育法的含义。

2.教育法的特点:教育法作为一般社会规范和法律所具有的特点、;教育法区别于其他社会规范和法律的特点。教育法区别于其他社会规范和法律的特点。

3.教育法的功能。

(二)教育法律关系

1.教育法律关系概述:概念、特征、类型。

2.教育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客体、内容:

3.教育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

(三)教育法的渊源

1.宪法:规定了教育法的基本指导思想和立法依据、规定了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法律规范。

2.教育法律。

3.教育行政法规。

4.地方性教育法规。

5.自主性教育法规。

6.教育行政规章。

二、教育法的制定、实施与监督

(一)教育法的制定

1.教育法制定的含义。

2.教育法制定的程序:教育法律议案的提出、审议、通过、公布。

(二)教育法的实施

1.教育法实施的含义。

2.教育法实施的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3.教育法的遵守。

4.教育法的适用。

5.教育法效力:时间效力、空间效力、对人的效力。

(三)教育法的监督

1.教育法监督的含义。

2.教育法监督的类型: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国家行政机关的监督、国家司法机关的监督、中国共产党的监督、社会的监督。

三、教育法律责任与教育法律救济

(一)教育法律责任

1.教育法律责任的含义。

2.教育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有损害事实的存在、损害行为违反教育法律、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有因果关系。

3.教育法律责任的类型:行政法律责任、民事法律责任、刑事法律责任。

(二)教育法律救济

1.教育法律救济:教育法律救济的含义、特征。

2.教育法律救济的途径:行政渠道、司法渠道、仲裁渠道、调解渠道。

3.教育申诉制度:教师申诉制度、学生申诉制度。

4.教育行政复议:教育行政复议的含义和特征、受案范围、程序。

5.教育行政诉讼:概念和特征、受案范围、管辖、程序。

四、学校、教师和学生

1.学校:学校的法律地位、权利和义务、违法行为与预防、学校安全教育。

2.教师:教师的法律地位、权利和义务、国家教师制度、教师违法与预防。

3.学生:学生的法律地位、权利和义务、未成年人保护与犯罪预防。

4.学校安全教育。

五、教育政策的基本理论

(一)教育政策概述

1.教育政策的含义:教育政策的概念及其与相关概念的区别、教育政策的功能。

2.教育政策的类型和体系结构。

(二)教育政劈的制定、执行、评价与监控

1.教育政策的制定。

2.教育政策的执行。

3.教育政策的评估。

4.教育政策的监控。

附: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精选)

5.《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

6.《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l0-)》(摘要)

7.《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犯罪法》

8. 《学生伤亡事故处理方法》

9. 《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 》

第四部分  德育和师德教育

一、德育德概述

(一)德育的概念与意义

1.德育是什么

2.德育的意义

(二)德育的目标与内容

1.德育的目标

2.德育的目标与内容

二、德育过程

1.德育过程的概念

2. 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

(二)德育过程的一般规律

1. 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的知、情、意、行统一发展的过程

2. 德育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教育活动的过程

3. 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转化的过程

4. 德育过程是学生品德反复而且长期逐步提高的过程

二、德育的原则途径与方法

(一)德育原则

1.课堂与生活相结合原则。

2.疏导性原则。

3.长善救失原则。

4.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

5.灵活施教原则。

6.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7.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二) 德育的途径

1.各科教学

2.校级班级和各种教育活动

3.少先队教育

4.家长工作和校外工作

5.心理咨询

(三)德育方法

1.说服法

2.陶冶法

3.榜样法

4.锻炼法

5.奖惩法

四、师德与师德规范

(一)师德的内涵

1.师德是什么。

2.师德与教师道德之间的区别。

(二)师德规范

1.师德规范的基本范畴。

2.师德规范的核心内容及其解析。

3.我国师德规范存在的问题。

五、师德教育

(一)加强师德教育的必要性

1.教师职业特性的要求。

2.教师劳动特点的要求。

3.当代教育变革的要求。

4.来自师德现状的要求。

(二)师德教育的方式与途径

1.职前教育中的师德教育。

2.职后教育中的师德教育。

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部9月1日颁布)

第五部分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

一、课程理论与实践

(一)课程概述

1.课程的概念。

2.果程类型。

3.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4.课程理论流派。

(二)课程目标

1.课程目标的内涵。

2.课程目标制定的因素。

3.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

(三)课程资源的类型与开发

1.课程资源的内涵与类型。

2.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四)课程设计

1.课程内容的选择。

2.课程组织。

3.课程设计模式。

(五)课程实施

1.课程实施的内涵。

2.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

3.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

4.迈向成功的课程实施。

二、教学理论基础

(一)教学概述

1.教学的概念。

2.教学的基本任务。

3.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二)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1.教学原则及我国常用的教学原则

2.教学方法及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三)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的基本概念。

2.教学过程的本质。

3.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4.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5.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

(四)教学组织形式

1.班级授课制。

2.个别教学。

3.分组教学。

(五)教学评价

1.教学评价的概念。

2.教学评价的功能与意义。

3.教学评价的类型。

4.教学评价的原则

(六)教学模式

1.教学模式的内涵。

2.常见的教学模式。

三、教学技能与教学智慧

(一)课堂教学基本技能

1.导入技能。

2.提问技能。

3.讲授技能。

4.板书技能。

5.结课技能。

6.“三笔字”技能。

(二)说课

1.说课的类型。

2.说课的内容。

3.说课的评价。

(三)教学智慧

四、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

(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和目标

(二)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

(三)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

第六部分  班主任工作常识

一、班主任工作概述

(一)班主任工作的历史和现状

(二)班主任工作的意义与任务

(三)班主任的工作基础:了解学生

(四)班主任的教育幸福

1.源于对生命独特的尊重

2.源于对生命互动性的关怀

3.源于人生命意义的实现

二、班主任的角色期待与角色冲突

(一)班主任的角色期待

1.班主任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守护者。

2.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领导者。

3.班主任是学校教育计划的贯彻者。

4.班主任是各任课教师的协调者。

5.班主任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沟通者。

(二)班主任的角色冲突

1.不同的人对班主任的期望不同,导致班主任角色冲突

2.他人对班主任的期望和班主任自我期望之间的冲突,导致班主任角色冲突

3.班主任的受制约性与自主性之间的对立,导致班主任的角色冲突

(三)班主任角色适应

三、班主任工作的原则与要求

(一)班主任工作的原则

1.学生主体原则。

2.因材施教原则。

3.集体教育原则。

4.民主公正原则。

5.严慈相济原则。

6.以身作则的原则。

(三)班主任的素质要求

1.高尚的思想品德

2.坚定的教育信念

3.对孩子炽热的爱

4.较强的组织能力

5.扎实的教育理论素养和科研意识

6.多方面的兴趣与才能

7.交往能力与合作能力

四、班主任工作的方法与艺术

(一)班主任工作的方法

1.说理教育法。

2.激励法。

3.榜样示范法。

4.角色模拟法。

5.暗示法。

6.契约法。

(一)班主任工作的艺术

1.班主任工作艺术的内涵。

2.班主任工作艺术的特点。

3.班主任工作艺术的形成基础。

五、班级组织的管理与建设

(一)班集体的基本特征与教育价值

(二)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

(三)班级日常管理

1.个别教育。

2.建立学生档案。

3.操行评定。

4.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

(四)班级文化建设

1.班级制度文化建设

2.班级组织文化建设

3.班级精神文化建设

(五)班级危机管理

1.危机预设

2.危机防范

3.危机确认

4.危机控制

5.危机善后

六、班级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一)班级活动的内涵

(二)班级活动的类型

1.思想道德引领类班级活动。

2.学习提高类班级活动。

3.个性发展类班级活动。

4.社会适应类班级活动。

(三)班级活动设计与组织的原则

1.生命化原则。

2.民主化原则。

3.个性化原则。

4.开放化原则-

(四)班级活动设计与组织的过程

(五)班级活动的评估与拓展

七、课外活动的价值开发

(一)课外活动的内涵与特点

(二)课外活动的教育价值

(二)课外活动的建构

第七部分  现代教育技术基础与应用

(一)教育技术内涵:技术与教育技术、现代教育技术、教育技术94定义教育技术的本质特征

(二)教育技术发展。

1.视觉教学

2.视听教学

3.视听传播

4.教育技术

(二)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教学改革

1.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

2.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意义

二、教育技术基础理论

(一)教学设计

1.什么是教学设计

2.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

(二)教学媒体

1.媒体与教学媒体。

2.教学媒体的类型。

3.教学媒体发展。

4.现代教学媒体(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

三、教育资源

(一)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开发

1.演示型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开发

2.交互型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开发

(二)网络教育资源

1.网络教学资源获取

2.社会软件教育应用(Blog、Wiki、QQ)

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理念

1.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与课程目标

(二)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形态

1.作为获取信息的工具。

2.作为创设情境和自主探究的工具。

3.作为协作和交流的工具。

4.作为建构知识和创作实践的工具。

(三)信息化教学环境

1.多媒体教室。

2.多媒体网络教室。

(四)信息化教学设计

1.信息化教学的特点。

2.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原则。

3.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

4.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典型模式:Webquest。

第八部分 时事政冶

一、国内和国际大事记(年4月-3月)

(一)国内时事政治部分大事记

(二)国际时事政治部分大事记

(三)教育部关于基础教育的重大政策文件和会议精神

二、国内外重大政治大事件(2012年4月-203月)

篇5:教育教学理论考试试题及答案

教育教学理论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不定项选择题(将你认为正确的答案填入题号前的括号中;每题2分,共70分)

( A )1、心理学研究认为,教师的知识和智力与教学效果表现为 的关系。

A、低相关 B、高相关 C、中等程度相关 D、没有相关 E、反比例

( C )2、学生一边记笔记,一边听课,这是注意的

A、分散 B、转移 C、分配 D、范围 E、分心

( C )3、看书时用红笔划出重点,这是利用知觉的

A、整体性 B、理解性 C、选择性 D、恒常性 E、对比性

( C E )4、“一题多解”属于

A、再现思维 B、求同思维 C、发散思维 D、聚敛思维 E、求异思维

( E )5、能力发展和知识、技能掌握的关系是

A、同步发展 B、能力发展快 C、能力发展慢 D、能力与知识技能无关 E、以上都错

( ABC )6、认知心理学将知识划分为

A、陈述性知识 B、程序性知识 C、策略性知识 D、隐性知识 E、显性知识

( A )7、教育和经济的关系,总的来说是

A、经济决定教育,教育反作用于经济 B、教育决定经济,经济反作用于教育

C、经济决定教育,教育对经济没有影响 D、教育决定经济,经济对教育没有影响

E、经济和教育没有必然的关系

( ABC )8、我国的课程一般通过 体现。

A、课程计划 B、学科课程标准 C、教科书 D、教学参考书 E、直观教具

( C D )9、新课改强调

A、“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 B、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 C、师生共成长 D、教师是学生成长的促进者 E、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 CDE )10、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有

A、讲授法 B、谈话法 C、练习法 D、实验法 E、实习作业法

( BCD )11、新课程强调的学生学习方式主要有

A、接受学习B、自主学习C、合作学习D、探究学习E、机械学习

( ABCDE )12、教学组织形式有

A、个别教学 B、班级授课 C、分组教学 D、现场教学 E、课堂教学

( ABCDE )13、教学评价一般应遵循 原则

A、客观性 B、全面性 C、指导性 D、科学性 E、激励性

( ABCD)14、课外作业的形式主要有

A、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 B、各种口头作业和口头答问

C、各种书面作业 D、各种实际作业 E、各种体育活动

( ABCDE )15、“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这说明学生

A、生理和心理都不太成熟 B、学生具有与成人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

C、具有发展的`巨大潜在可能性 D、学生有获得成人教育关怀的需要

E、学生犯这样那样的错误在所难免

( ABCDE )16、教师对学生的爱应该坚持 A、爱与严格要求结合 B、爱与尊重、信任结合

C、全面关怀学生 D、关爱全体学生 E、对学生要保持积极、稳定的情绪

( ABC )17、教师劳动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 A、教育目的的全面性 B、教育任务的多样性

C、劳动对象的差异性 D、因材施教E、教师的“教育机智”

( ABC )18、《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素质教育的“三个要向”是

A、面向全体学生 B、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C、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

D、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重点 E、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重点

( A )19、奴隶社会学校教育内容:“六艺”是指

A、礼、乐、射、御、书、数 B、诗、书、礼、乐、易、春秋

C、语、数、外、生、地、史

D、《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师说》、《论衡》 E、骑马、游泳、击剑、打猎、投枪、下棋 ( ACE )20、现代教学论的三大流派是指

A、布鲁纳的课程结构理论 B、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

c、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理论” D、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

E、瓦?根舍因的范例方式教学理论

( CD )21、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主要可以概括为两种理论即

A、强化理论 B、刺激一一反应理论 C、潜意识 D、人格三分法 E、社会学习理论

( AD )22、注意具有 等特性。

A、指向性 B、稳定性.C、紧张性 D、集中性 E、持久性

( ABCD )23、衡量记忆力好坏的标准有:

A、敏捷性 B、持久性 C、准确性 D、准备性 E、深刻性

( ABCD )24、思维过程可概括为 等过程。

A、分析与综合 B、比较与分类 C、具体化与系统化 D、抽象与概括 E、判断与推理

( BDE )25、下列对气质的看法,正确的是

A、多血质最好 B、气质无好坏 C、气质影响人的工作成就 D、气质主要是遗传的结果

E、气质是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外部表现

( CDE )26、吉尔福特认为智力应从 三个维度去考虑。

A、言语 B、技能 C、操作 D、内容 E、产物

( ABC )27、学生之间能力的差异主要表现为 差异。

A、类型 B、发展水平C、表现早晚 D、操作技能 E、创新能力

( D )28、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这种现象叫做

A、近因效应 B、首因效应 C、刻板效应 D、晕轮效应 E、成见效应

( E )29、长时记忆主要以 编码为主。

A、物理特征 B、形象特征 C、听觉 D、视觉 E、意义

( ABCD )30、心理学研究认为,遗忘的原因可能是

A、记忆痕迹的消退 B、受到其它刺激的干扰 C、受到压抑 D、提取的线索不明显 E、“先快后慢”

( ADE )31、心理学认为,无论何种问题都具有三个特点,即

A、问题的初始状态 B、问题的提出 C、问题的假设 D、问题的目标状态

E、从原始状态到目标状态转换的一系列认知和操作

( E )22、知识与智力的关系可以表述为

A、知识越丰富智力水平越高 B、知识越丰富智力水平越低

C、知识与智力无相关 D、知识是智力发展的前提 E、智力是掌握知识的前提

( BCDE )33、新课程中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主要包括 等范畴

A、各科内容学 B、研究性学习C、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D、劳动与技术教育

E、信息技术教育

( C )34、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是指:

A、最新获得的能力 B、超出目前水平的能力 C、处于掌握边缘的能力

D、已经发展的原有能力 E、需要在下一发展阶段掌握的能力

( C )35、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结果,知识(广义的)和技能的关系是:

A、知识与技能是同质的概念 B、技能是能力的表现,而知识不是 C、技能可以用知识来解释

D、知识可以用技能来解释 E、知识和技能是迥然不同的两个概念。

二、简答题(请根据自己的理解,简要回答下面的问题。本题10分)

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角色,请你描述一下教师的新角色。

答案要点:教师的角色应该包括以下内容(只要言之有理,表述的方式或用语可以不同)

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3.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

4.教师是研究者

5.教师是专业工作者

三、分析题

(注意:①请你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结合所掌握的理论对所列的现象进行分析;②请根据自己的类别选做相应的题目。本题20分)

高中老师必答题

下面是C博士与Y老师在一次评课时对话的片断:“总的来说,Y 老师给我们提供了一堂好课,假如黑板上的5个粉笔字不写的话,这堂课更好……”还没等我的话说完,Y老师就接着说:“C博士,你的意思是说我的粉笔字太差了!?我自己知道,所以后来我就用胶片投影了。”

我说:“那你为什么还要写这5个字呢?”她说:“你们评课标准不是有一条板书吗?”我一听愕然了,…

请问:

①C博士为什么愕然?

②作为受过专业训练的老师,应怎样充分发挥自主价值?

高中老师必答题答案要点:

①Y老师按评课标准上课,而不是根据教学目标考虑教学策略。

应该是教师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服务,而不是学生为老师完成上级规定的教学任务服务。

老师应该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设计自己的教学目标、过程,选择教学方法、手段等。

作为受过专业训练的老师,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无法真正体现自己的专业智慧,怎能不让人愕然、困惑?

C博士的愕然是对传统课程、教学的不满,是对传统评价制度的困惑,也是对教学现状的担忧……

②首先,教师要成为课程的开发者,才能发挥自主价值。

其次,教师要注重反思与探究。

第三,教师要善于掌握自身的专业发展命运。注重教师职业的专业化,使教师职业成为不是可以随便替代的职业。

篇6:教育教学理论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不定项选择题(将你认为正确的答案填入题号前的括号中;每题2分,共70分)

( A )1、心理学研究认为,教师的知识和智力与教学效果表现为 的关系。

A、低相关 B、高相关 C、中等程度相关 D、没有相关 E、反比例

( C )2、学生一边记笔记,一边听课,这是注意的

A、分散 B、转移 C、分配 D、范围 E、分心

( C )3、看书时用红笔划出重点,这是利用知觉的

A、整体性 B、理解性 C、选择性 D、恒常性 E、对比性

( C E )4、“一题多解”属于

A、再现思维 B、求同思维 C、发散思维 D、聚敛思维 E、求异思维

( E )5、能力发展和知识、技能掌握的关系是

A、同步发展 B、能力发展快 C、能力发展慢 D、能力与知识技能无关 E、以上都错

( ABC )6、认知心理学将知识划分为

A、陈述性知识 B、程序性知识 C、策略性知识 D、隐性知识 E、显性知识

( A )7、教育和经济的关系,总的来说是

A、经济决定教育,教育反作用于经济 B、教育决定经济,经济反作用于教育

C、经济决定教育,教育对经济没有影响 D、教育决定经济,经济对教育没有影响

E、经济和教育没有必然的关系

( ABC )8、我国的课程一般通过 体现。

A、课程计划 B、学科课程标准 C、教科书 D、教学参考书 E、直观教具

( C D )9、新课改强调

A、“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 B、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 C、师生共成长 D、教师是学生成长的促进者 E、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 CDE )10、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有

A、讲授法 B、谈话法 C、练习法 D、实验法 E、实习作业法

( BCD )11、新课程强调的学生学习方式主要有

A、接受学习B、自主学习C、合作学习D、探究学习E、机械学习

( ABCDE )12、教学组织形式有

A、个别教学 B、班级授课 C、分组教学 D、现场教学 E、课堂教学

( ABCDE )13、教学评价一般应遵循 原则

A、客观性 B、全面性 C、指导性 D、科学性 E、激励性

( ABCD)14、课外作业的形式主要有

A、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 B、各种口头作业和口头答问

C、各种书面作业 D、各种实际作业 E、各种体育活动

( ABCDE )15、“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这说明学生

A、生理和心理都不太成熟 B、学生具有与成人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

C、具有发展的巨大潜在可能性 D、学生有获得成人教育关怀的需要

E、学生犯这样那样的错误在所难免

( ABCDE )16、教师对学生的爱应该坚持 A、爱与严格要求结合 B、爱与尊重、信任结合

C、全面关怀学生 D、关爱全体学生 E、对学生要保持积极、稳定的情绪

( ABC )17、教师劳动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 A、教育目的的全面性 B、教育任务的多样性

C、劳动对象的差异性 D、因材施教E、教师的“教育机智”

( ABC )18、《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素质教育的.“三个要向”是

A、面向全体学生 B、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C、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

D、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重点 E、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重点

( A )19、奴隶社会学校教育内容:“六艺”是指

A、礼、乐、射、御、书、数 B、诗、书、礼、乐、易、春秋

C、语、数、外、生、地、史

D、《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师说》、《论衡》 E、骑马、游泳、击剑、打猎、投枪、下棋 ( ACE )20、现代教学论的三大流派是指

A、布鲁纳的课程结构理论 B、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

c、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理论” D、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

E、瓦?根舍因的范例方式教学理论

( CD )21、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主要可以概括为两种理论即

A、强化理论 B、刺激一一反应理论 C、潜意识 D、人格三分法 E、社会学习理论

( AD )22、注意具有 等特性。

A、指向性 B、稳定性.C、紧张性 D、集中性 E、持久性

( ABCD )23、衡量记忆力好坏的标准有:

A、敏捷性 B、持久性 C、准确性 D、准备性 E、深刻性

( ABCD )24、思维过程可概括为 等过程。

A、分析与综合 B、比较与分类 C、具体化与系统化 D、抽象与概括 E、判断与推理

( BDE )25、下列对气质的看法,正确的是

A、多血质最好 B、气质无好坏 C、气质影响人的工作成就 D、气质主要是遗传的结果

E、气质是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外部表现

( CDE )26、吉尔福特认为智力应从 三个维度去考虑。

A、言语 B、技能 C、操作 D、内容 E、产物

( ABC )27、学生之间能力的差异主要表现为 差异。

A、类型 B、发展水平C、表现早晚 D、操作技能 E、创新能力

( D )28、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这种现象叫做

A、近因效应 B、首因效应 C、刻板效应 D、晕轮效应 E、成见效应

( E )29、长时记忆主要以 编码为主。

A、物理特征 B、形象特征 C、听觉 D、视觉 E、意义

( ABCD )30、心理学研究认为,遗忘的原因可能是

A、记忆痕迹的消退 B、受到其它刺激的干扰 C、受到压抑 D、提取的线索不明显 E、“先快后慢”

( ADE )31、心理学认为,无论何种问题都具有三个特点,即

A、问题的初始状态 B、问题的提出 C、问题的假设 D、问题的目标状态

E、从原始状态到目标状态转换的一系列认知和操作

( E )22、知识与智力的关系可以表述为

A、知识越丰富智力水平越高 B、知识越丰富智力水平越低

C、知识与智力无相关 D、知识是智力发展的前提 E、智力是掌握知识的前提

( BCDE )33、新课程中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主要包括 等范畴

A、各科内容学 B、研究性学习C、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D、劳动与技术教育

E、信息技术教育

( C )34、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是指:

A、最新获得的能力 B、超出目前水平的能力 C、处于掌握边缘的能力

D、已经发展的原有能力 E、需要在下一发展阶段掌握的能力

( C )35、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结果,知识(广义的)和技能的关系是:

A、知识与技能是同质的概念 B、技能是能力的表现,而知识不是 C、技能可以用知识来解释

D、知识可以用技能来解释 E、知识和技能是迥然不同的两个概念。

二、简答题(请根据自己的理解,简要回答下面的问题。本题10分)

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角色,请你描述一下教师的新角色。

答案要点:教师的角色应该包括以下内容(只要言之有理,表述的方式或用语可以不同)

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2.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3.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4.教师是研究者5.教师是专业工作者

三、分析题(注意:①请你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结合所掌握的理论对所列的现象进行分析;②请根据自己的类别选做相应的题目。本题20分)

高中老师必答题

下面是C博士与Y老师在一次评课时对话的片断:“总的来说,Y 老师给我们提供了一堂好课,假如黑板上的5个粉笔字不写的话,这堂课更好……”还没等我的话说完,Y老师就接着说:“C博士,你的意思是说我的粉笔字太差了!?我自己知道,所以后来我就用胶片投影了。”

我说:“那你为什么还要写这5个字呢?”她说:“你们评课标准不是有一条板书吗?”我一听愕然了,…

请问:①C博士为什么愕然? ②作为受过专业训练的老师,应怎样充分发挥自主价值?

高中老师必答题答案要点:

①Y老师按评课标准上课,而不是根据教学目标考虑教学策略。

应该是教师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服务,而不是学生为老师完成上级规定的教学任务服务。

老师应该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设计自己的教学目标、过程,选择教学方法、手段等。

作为受过专业训练的老师,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无法真正体现自己的专业智慧,怎能不让人愕然、困惑?

C博士的愕然是对传统课程、教学的不满,是对传统评价制度的困惑,也是对教学现状的担忧……

②首先,教师要成为课程的开发者,才能发挥自主价值。其次,教师要注重反思与探究。第三,教师要善于掌握自身的专业发展命运。注重教师职业的专业化,使教师职业成为不是可以随便替代的职业。

篇7:高考文科综合考试的特点与中学教学改进的方向教育论文

高考文科综合考试的特点与中学教学改进的方向教育论文

内容摘要:高考文科综合考试有三个突出的特点:一是综合程度高,二是始终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三是测试能力全面。文科综合考试的目的是引导中学教学贯彻素质教育。中学教学必须认识到高考形势的这一根本性变化,彻底实施三个转变:(1)纠正偏科现象,做到语、数、外、政、史、地一视同仁;(2)改变教学模式,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3)走出课本,注重学以致用。

关键词:高考;文科综合考试;中学教学

高考是中学教学的指挥棒。高考科目和试卷内容改革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关键。到2002年,这项改革已经在全国范围铺开。中学教学必须正确、深刻地认识这个变化,及时调整教学方向,才能取得满意的成绩。笔者拟对高中文科考生冲击最大的“文科综合考试”做出分析,探讨新形势下中学教学改进的方向。

一 高考文科综合考试的突出特点

高考文科综合考试是指在一份试卷中包含了历史、地理、政治三门中学课程的一种考试。其突出特点有三个:

1.始终关注社会热点问题。试以时间最近的、人们尚熟悉的2002年秋季高考文科综合考试试卷为例。2002年秋季的高考文科综合卷,无论是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也无论是政治学科的试题还是历史、地理学科的试题,都紧紧地围绕着社会热点问题设问,充分体现了教育部《考试说明》提出的“以问题为中心、以人类所面临和关心或现实、社会的重大问题为素材的主体设计”的要求1。在选择题中,可以看到有这样几个热点问题:一是欧元间世对世界金融格局的影响(1—7题),二是环境问题(13—14题),三是我国对外开放问题(15—19题),四是战争话题(20—22题),五是科学技术问题(23—27题),六是投资问题(28—30题)。在主观题中有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国际地位问题(37题),有经济发展与环境变迁、社会发展与环境空迁问题(38、39题),有西部开发问题(40题)。

2.学科内和学科间综合程度高。教育部《考试说明》曾明白指出:“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更强调考察考生对文科各学科知识整体把握、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2 从2002年秋季高考文科综合考试试卷看,文科综合试卷设计严格地遵循了这个原则。选择题的1—7题是以欧元的产生为情景的问题,综合了政治常识、经济常识、时事政治、世界地理等政治、地理两个学科中的内容;第15—19题是历史学科内的单科综合,纵向跨一千二百余年,横向有中国经济史、中国政治史、中国文化史的内容。主观题的37题、38题均属于学科内综合。37题跨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中国当代史三部分内容;38题跨中学课本的经济常识、政治常识相哲学常识三部分内容。37题虽然属于历史学科内综合,但是理解、掌握了中学政治课政治常识中的“主权国家及权利”和“我国的对外政策”等部分内容,也有助于该问题的正确回答。39题和40题均是跨学科综合题。其中39题是历史、地理二科的综合,40题是历史、地理、政治三科的综合。这两个大综合题,以历史学科的知识为主线,分别把历史、地理二科和历史、地理、政治三科串了起来,问题与问题之间设计和谐、得当。

3.能力测试全面。高考综合考试有两个目的:一是为高校选拔优秀的学生,二是引导中学贯彻素质教育。为此高考试题设计注重考查学生各方面、各层面的能力。既有记忆性的知识题,又有考察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能力的测试题。仍以2002年秋季高考试题为例,该卷H卷为主观题部分,共4个大题,160分。其中属于基础知识记忆性的试题有36题的(4)、37题的(1)、39题的(1)(2)、40题的(1)(2);其余各题均属于理解问题、分忻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能力的测试题。如果以分值比例计算、属于基础知识记亿方面的试题为42分,占Ⅱ卷总分的25%;理解、分析、解决问题等方面能力的测试题分值为118分,占Ⅱ卷总分的75%。

二、中学教学改进的方向

高考是中学教学尤其是高中教学的指挥棒,这是不争的事实。高考这个指挥棒已经转变了方向,高中教学也必须及时调整方向。那么,如何调整中学教学万向?结合高考文科综合试卷的特点,至少可以清楚以下几点:

(一)纠正偏科现象,语、数、外和政、史、地一视同仁

以升学考试为中心,各地、各级中学都把所学科目区分为主科与副科。语文、数学、外语是主科,政治、历史、地理以及音乐、体育、美术都是副科。在初中,语、效、外每周5课时,而政、史、地、体育每周2课时,音乐和美术每周只有1课时。语、数、外三门课的老师,每人负责2个班级的学生,而政、史、地、音、体、美6科的老师要负责4—8个班级的学生。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抑或是家长,主、副科的观念由此深入脑海。高中的情况与初中的情况略同。高一相初中的情况是没有区别的。到了高二,分了文科班和理科班,理科班就不用说了,除了体育外,与政、史、地、音、美5科绝缘了。文科班如何呢?如果下是特色班,音乐和美术已经被砍掉,政治、历史、地理三科的地位应该说较以前有所提升,但是在老师和学生心目中的地位,终究还是逊色于语文、数学、外语三科。

偏科现象是以往应试教育的结果。其危害如何,已经有不少人从理论上予以阐述。即使立足于中学教师、学生和家长的立场,继续从应试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也可以发现主、副科观念已经远远落后于目前的高考形势了。

首先,从文科考生高考各科的分值看。语文、数学、外语每科150分,考试时间分别为150分钟;而政治、历史、地理三科共300分,考试时间也是150分钟。按照主、副科分类,假设考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能够得到满分,那么,主科(语、数、外)共450分,需要450分钟考完、考生平均每1分钟的时间只能得1分;而副科(政、历、地)共300分,需要150分钟考完,考生平均每1分钟的'时间能得2分。这样计算的话,用同样的时间学习“主科”就不如用同样的时间学习“副科”得到更好的分数。

其次,从考生得分情况看、“主科”中语文的得分率与“副科”得分率关系密切。这是因为无论是语文还是“文科综合能力卷”都注重考察学生的基本素质,除了一小部分的基本知识外,大部分试题考察学生的能力,即认识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绝不是单纯地学习语文或单纯地学习政、史、地就能实现的。对于中学生来说,语、数、外是一种工具,不掌握好这个工具,就无法很好地学习其他学科;反之,不很好地学习其他学科,语、数、外这个工具就不能得到很好地运用,也不利于语、数、外水平的提高。例如,语文课中的语法和写作学不好,其书面表达能力就弱,就不能恰如其分地表述“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卷”中的主观题的答案;政、史、地学的好的同学,也一定能够为语文和外语的作文部分提供好的素材,写出内容深刻、丰富的作文。“主科”与“副科”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要想得到好的高考分数就下应该有主、副之分。

(二)改变教学模式,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正确的教学模式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既要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可是到目前为止,大部分教师的教学模式是割裂了二者的关系、突出强调了教师的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的头脑当容器,一味进行呆板枯燥的知识灌输和填充,强迫学生死记硬背”3。这种教学模式存在的主要原因恐怕有三点:

1.不营学生以前学的好环、只要认真背会老师精心归纳出的问题,就可以在短期内迅速提高考试成绩。

2.教学方法简单.教师省力。这种教学模式采用全部讲授法,把复杂的课堂教学变成了教师一个人的讲解,易于教师控制课堂气氛、教学的进度、内容的深浅度。实际上是把对几十人的复杂教学体的控制简化为对教师自己个人的控制。

3.可以掩盖教师水平低的不足。这种模式忽略、限制学生个人的知识需求,教师根据自己的知识、能力程度和兴趣,想讲多少就讲多少,想讲什么就讲什么。懂的多讲,不懂的不讲。不存在因为不能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而尴尬的局面。其结果可想而知。杨振宁先生曾经深刻地指出:中国教育。把学生变成了念死书的人,“学生习惯接受而不习惯于思考,更不习惯怀疑和考证,因而也就不容易培养出有创造性、有独立见解、有敞开拓工作能力的人”。

如果说这种教学模式以前还有它的用武之地(靠死记硬背迅速提高考试成绩),高考的改革该把它彻底埋葬了。很多高中教师抱怨:“押不住题”,这是旧模式落伍的证明。看看高考文科综合考试试卷的特点,只有识记能力是决不会取得好成绩的。2002年秋季的高考文科综合试卷比2001年的识记题有所增加,但是也不过占主观题的四分之一。更多的题需要考生融会已有的知识,对给定的材料进行理解、分析、阐释、评价,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知识固然是书本上的,但是所给的材料或者问题却是不曾见过的,这需要考试具有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只有抛弃旧的不科学的教学模式,彻底贯彻早有定论的正确的教学模式,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题地位,才能养成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三)走出课本、学以致用

学习知识不是为了拥有知识。而是为了运用知识指导实践活动。课本知识是人们为了更好、更便捷地学习他人的经验而对实践经验的油象化祁系统比。课本知识的形成一般经过以下程序:实践活动→经验总结(包括工作总结和调查报告)→论文或年著→教材(课本)。由此可见,课本知识是距离具体实践活动最远的知识。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就成了培养学生能力必不可少的环节。因为学生学习时虽然学的是语、数、外、语、政、史、地等各门独立的学科,但是社会中的问题是复杂的,是不分科的。这就要求学主必须综合所学各门学科的知识只才能正确地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复杂问题。这个过程能够全面地培养学生的能力。

高考文科综合试卷在试题设计上始终关注当今人类生存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始终关注中国及世界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军事、社会等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其目的就是为了引导中学教堂不读死书。走出课本,学以致用,养顾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考试中心.200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说明(文科)[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言实.应试教育:我们付出了多大代价?(下)[J].内蒙古教育,2001,(4).

[3]于永,张文生.2001年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第Ⅱ卷历史试题分析,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1).

《智囊(选录)·胆智部·杨素》原文及翻译

李白的资料故事及人物生平详解

《智囊·兵智部·周德威》原文及翻译

季度个人评优总结

屈原的诗 最短

诗歌切入的角度和深度技巧

屈原的诗有哪些

屈组词语

屈原的诗

文艺活动策划书

广东教育教学基础知识考试问答选录
《广东教育教学基础知识考试问答选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广东教育教学基础知识考试问答选录(共7篇)】相关文章:

《进学解》原文翻译及作品欣赏2024-03-17

纪念屈原的诗2022-10-04

开发数字化图书馆非书资源系统2022-09-30

学生作文选录新学期之感2023-09-08

新部编五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2023-10-09

《智囊明智部狄仁杰》文言文2024-02-22

经典常谈的读后感2023-07-03

的给孩子的诗读书笔记2022-11-22

端午古诗选录2023-04-05

藤野先生 教案2022-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