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npaiqun”为你分享6篇“屈原的诗”,经本站小编整理后发布,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篇1:屈大均
屈大均(1630―1696)字翁山,号菜圃。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诗人,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有“广东徐霞客”的美称。字翁山、介子,号莱圃,汉族,广东番禺人。曾与魏耕等进行反清活动。后避祸为僧,中年仍改儒服。诗有李白、屈原的遗风,著作多毁于雍正、乾隆两朝,后人辑有《翁山诗外》《翁山文外》《翁山易外》《广东新语》及《四朝成仁录》,合称“屈沱五书”。
目录人物生平个人成就屈大均墓诗作选录收缩展开人物生平早年反清
屈大均生于1630年九月五日(10月10日),儿时随入赘邵家的父亲居住在南海县西场(即今之广州荔湾区西场),初名邵龙,号非池,又名邵隆,字骚余。10岁时随父亲归原籍番禺,恢复屈姓,更名大均。早年受业于陈邦彦门下,16岁时补南海县生员。1646年清军陷广州,次年,18岁的屈大均参加其师陈邦彦以及陈子壮、张家玉等的反清斗争,同年失败。后至肇庆,向南明永历帝呈《中兴六大典书》,授以中秘书,不久因父殁急归。 早年受业于陈邦彦门下,深受其思想的熏陶。曾参与陈邦彦等人发动的抗清斗争,并在陈等人遇害后冒着风险收敛他们的遗骸。其后,为避免清廷的迫害,他入寺庙削发为僧,并将居所命名为“死庵”以示誓死不臣服清廷之意。其间,他以化缘为名奔走各地积极参与反清活动,并曾遣人送情报给抗清名将郑成功,欲引导郑的舟师沿海路进攻南京。后因事泄而被清廷追捕,他逃回家乡隐居并蓄发还俗。清康熙十二年(1673),平西王吴三桂以蓄发复衣冠为号揭竿反清,屈大均赴桂参与其事,被委为广西按察司副司监督孙延龄军。未久,他因洞悉吴三桂借反清之名而行争霸割据之实的用心,遂托病辞职返回广东。而自康熙十三年(1674),台湾还归清廷之后,屈已停止反清活动,移志于对广东文献、方物、掌故的收集编纂,编成《广东文集》、《广东文选》。而为时人敬佩的是,他不顾清廷的禁令,撰写了《皇明四朝成仁录》,为明末清初的抗清志士歌功颂德,在明末的遗民中引起较大的反响。他并著述《广东新语》,记述广东的天文、地理、矿藏、草木、动物、文化、民族、习俗等方面的资料,被认为是一部史料价值甚高的广东地情书。屈大均的诗歌创作风格明快,是岭南诗界“三大家”之一,对近代的'岭南诗风有着较大的影响。晚年的诗作大多流现出反清斗争的情愫。康熙三十五年(1696),他在家乡病逝。死后,因其所著《皇明四朝成仁录》被人举报有反清情绪,雍正、乾隆两帝分别下令彻查并焚毁该书。
暗图复业
顺治七年(1650年),清兵再围广州,屈大均为避祸,于番禺县雷峰海云寺削发为僧,法名今种,字一灵,名其所居为“死庵”,以示誓不为清廷所用之意。 顺治十三年(1656年),以化缘为名开始云游四海,奔走吴越、幽燕、齐鲁、荆楚、秦晋大地,北游关中、山西,入会稽至南京谒明孝陵,又上北京,登景山寻得崇祯死所哭拜,与顾炎武、李因笃、朱彝尊等交往。又东出山海关,留意山川险阻,暗图复业。他在辽东凭吊袁崇焕督师故垒,写下《出塞》及《塞上曲》等曲。返回关内后,积极游走于齐、鲁、吴、越之间,在会稽与魏阱、祁班孙等秘密联络郑成功,后张煌言率军沿江而上,克芜湖,取徽、宁,下州县三十余。顺治十六年(1659年)十月事败,郑成功还至厦门,张煌言败走浙东天台。顺治十七年(1660年)秋,屈大均访南京,与朱彝尊同游山阴,参加祁氏兄弟的抗清活动。康熙元年(1662年)魏阱、钱瞻百、钱缵曾、潘廷聪等被杀于杭州,祁班孙遣戌宁古塔,大均避居桐庐。 清康熙十二年(1673),平西王吴三桂在昆明起兵,大均赴桂,上书纵论兵事,被委为广西按察司副司监督孙延龄军。不久知吴只想划江称王,遂托病辞去。
晚年著述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郑成功的孙子郑克爽降清,屈大均大失所望,即由南京携家归番禺,终不复出,著述讲学,移志于对广东文献、方物、掌故的收集编纂。事实上“广东”一词是明代才出现,屈大均为言志而弃传统的“岭南”称谓不用,采用了“广东”做书名,先后有《广东文集》、《广东文选》、《广东新语》等。康熙三十五年(1696)五月十六日(6月27日)病逝。 他抚育成人的八个子女,均以“明”字命名,如明洪、明治等,都表达了他誓为明人的爱国情怀。
书作禁毁
屈大均67岁时在故里辞世。为了避免清廷糟蹋,他的家人不敢为他立墓碑,乡人也在很长时间内也不向外人透漏他的墓地。屈大均去世78年后,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以屈大均“托名胜国,妄肆狂狺,其人实不足取,其书亦不可复存”为理由,他的所有著作都被清廷列为必须焚毁的禁书,其两个不识字的孙子也受牵连被“从宽”处斩,并且要对屈氏发棺戳尸,由于百姓的掩护,没有找到坟墓而作罢。到了20世纪初,腐败的清廷已经没落,这时百姓才在“荆榛曼草”之中按先人标定的墓穴方位找到屈大均墓穴所在,并捐资重建了墓穴。
个人成就文学
屈大均具有多方面的文学才能,其中以诗的成就最高。据朱希祖先生《屈大均(翁山)著述考》一文考证,屈氏著作在经过雍正、乾隆年间三次严令禁毁之后,可考知的屈氏著述仍不下三十多种,在屈大均生前已刊行的诗集有《道援堂集》、《翁山诗外》、词集《骚屑》;去世后不久又刊行了新编《屈翁山诗集》及《岭南三大家诗选》等。虽然抗清复明、弘扬民族节气始终是屈氏诗文的主旋律,但其诗文中充满着关注社会、体恤民生的情愫。康熙年间,名士周炳曾为《翁山诗选》作序,称其诗能为各阶层人士(上至“当世士大夫”,下至“遐方僻壤,小生俗儒”)欣赏与夸赞,誉享海内,这也正是“翁山派”享誉后世的真实写照。有的学者指出,屈大均的诗文以爱国诗人屈原为楷模,效法注重民生的诗圣杜甫,但又自铸伟辞,开辟出自成一家的“翁山诗派”,形成词语璀璨瑰丽、情感沉烈恢宏、意象雄奇的独特风范,将文采美、性感美与理性美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他的文采美发自情感美,而情感美又遵循着理性美,这种完美的结合,使得他的诗文具有动人心魄的艺术感染力。” 屈大均一生跋涉山川,联络志士,冀求恢复中华。“六十六年之中……险阻艰难,备尝其苦”(《生圹自志》)。所以发而为诗,主要就是写这种经历和情怀。如:“故国江山徒梦寐,中华人物又销沉”(《壬戌清明作》);“万里悲风随出塞,三年明月照思乡”(《紫荆关道中送客》);“今天降丧乱,日月颠其行。……山鬼纷媚人,前驱从两狼。忠诚夙所主,九死吾何伤”(《咏怀》之十二);“圣贤耻独善,所贵匡时艰。太阿苟不割,蛟龙将波澜。箧中有《阴符》,吾生焉得闲”(《别王二丈予安》)等,都慷慨激越,饱含着壮志未申的不尽情意。 又如《过大梁作》、《塞上曲》、《寒上感怀》、《望云州》、《旧京感怀》、《早发大同作》、《鲁连台》、《咏怀》等,无不是他爱国忧国激情的表露。屈大均在另一些诗如《扬州感旧》、《白门秋望》、《猛虎行》、《大同感叹》、《民谣》、《菜人哀》、《高州大水作》、《雷女织葛歌》等篇中,对南明政权的腐败表示痛心。他对清朝的苛政进行了揭露和批判,对广大人民所受祸难疾苦表示深切的同情。屈大均诗的艺术特点是气魄雄放、笔力遒劲,富于瑰奇的想象,为“岭南三家”之冠。王瑛《岭南三大家诗序》评为:“如万壑奔涛,一泻千里、放而不息、流而不竭。其中多蛟龙神怪,非若平湖浅水,止有鱼鳖。” 屈大均的《广州竹枝词》其中一首为:“洋船挣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二洋。五丝八丝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不但地方色彩强烈,又是关于广州十三行的最早文字记录,至今仍是治史工作者研究十三行起源变革的主要史实依据。“以诗正史”,屈大均在这方面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财富。 其文沉浸秦汉,简洁高古,品格不凡。词作不多,然如〔紫萸香慢〕《送雁》、〔长亭怨〕《与李天生冬夜宿雁门关作》等,亦不愧为“声情激越,喷薄而出”,“纵横排□”(叶恭绰《广箧中词》)之作。
史志
屈大均的史学造诣也极高,贡献很大。他的《皇明四朝成仁录》记载了崇祯、弘光、隆武、永历四朝死节之士的事迹,成为研究南明史所必备的珍贵资料。 屈大均的另一部代表作《广东新语》记录了广东的天文地理、经济风物、人物风俗,它集各史志之所长,记述详实,内容丰富,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成为传世之作,历来评价极高,当代学者誉之为“广东大百科”。更具开创性的是,屈大均树立了以社会经济生活为中心的经世致用史学,并且“以诗为史”,在从封建传统史学向近代史学的过渡中起着先驱的作用。
科技
屈大均主张为人不尚虚华,为学不尚空谈,做事讲求实用,这一思想尤其表现在他注重国计民生,关心社会经济生活方面。屈大均身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前沿的广东,作为思想家,他比同时代人的高明之处在于他能挣脱传统的束缚,以博大开放的胸襟欢迎并赞赏这场巨大的变革,他高度肯定了岭南发达的商品经济,赞美粤人的商品意识,描绘发财致富的动人景象。 他的代表作之一《广东新语》,虽然不是一本专门的科学技术论著,但有学者统计其涉及科技问题的篇幅占了全书的68%,有十万字是属于农业方面的内容,还有2/3是有关国计民生方面的记载,全面地反映了明末清初广东的经济发展概貌。有些学者还专门探讨了屈大均对自然科学的研究,认为他注重科学实践,侧重综合研究和哲学概括,体现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屈大均站在时代的前列,为岭南商品经济呐喊助威,发挥了思想先驱的作用。这些都表明了中国传统观念在近代的转变已经在屈大均身上逐渐产生了,作为岭南社会率先走向近代化的一位思想先驱,屈大均对后人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
屈大均墓屈大均墓位于广东省番禺市新造镇思贤村宝珠岗麓,占地面积平方米,有屈大均墓、八泉亭、思贤亭等纪念建筑物,均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大均而建。墓域成梯形,前宽14.5米,后宽6.8米,边长9.8米。宝珠岗上有屈大均墓,屈大均墓位于墓域右中,高127厘米,内宽137厘米,左右墓手高83厘米。正中墓碑是青石刻字:“明屈翁山先生墓民国十八年己巳仲冬番禺县长陈樾题”。屈大均墓表,位于墓域后方偏右,高178厘米,宽180厘米,中间嵌“屈翁山先生墓碑”。碑文为邑人吴道容所撰并书。1985年,广州市番禺县人民政府特拨款修葺,并在墓前右侧建“思贤亭”一座,内刻屈大均像。思贤亭在墓侧,距八泉亭100多米,六柱六角,飞檐,盖以琉璃瓦,中有黄文宽撰写的石刻碑记,是1984年县人民政府建立的。 位于思贤村尾的“八泉亭”,亦是民国(1929)建。亭为四方形,宽3.6米,高4.3米,斜顶,用水泥构制。亭中立一碑,高 1.52米,宽1.03米,上刻屈翁山线描画像,像下刻有当年县长陈樾撰书的《八泉亭记》。墓域前宽巧、后宽7米,筑有防水墙,分二级平台。原墓不封不树,后筑为半圆球形。墓域内还有其父、母、子、媳墓。1985年重修时建“思贤亭”并树碑。 广州市文扬保护单位。
诗作选录【民谣】 白金乃人肉,黄金乃人膏,使君非豺狼,为政何腥臊! 【秋夕别岑公】 一片他乡月,秋光亦苦辛。每从风雨后,来照别离人。 【摄山秋夕】 秋林无静树,叶落鸟频惊。一夜疑风雨,不知山月生。 松门开积翠,潭水入空明。 渐觉天鸡晓,披衣念远征 【白菊】 冬深方吐蕊,不欲向高秋。摇落当青岁,芬芳及白头。 雪将佳色映,冰使落英留。寒绝无人见,梅花共一丘。 【秣陵】 牛首开天阙,龙冈抱帝宫。六朝春草里,万井落花中。 访旧乌衣少,听歌玉树空。如何亡国恨,尽在大江东? 【读陈胜传】 闾左称雄日,渔阳谪戍人。 王侯宁有种?竿木足亡秦。 大义呼豪杰,先声仗鬼神。 驱除功第一,汉将可谁伦? 【鲁连台】 一笑无秦帝,飘然归海东。谁能排大难?不屑计奇功。 古庙千秋月,荒台万木风。从来天下士,只在布衣中。 【自白下至��李与诸子约游山阴】 最恨秦淮柳,长条复短条。秋风吹落叶,一夜别南朝。 范蠡湖边客,相将荡画桡。言寻大禹穴,直渡浙江潮。 【泷中】 舟随瀑水天边落,白浪如山倒翠微。巨石有时亦却立,白鸥欲下复惊飞 【花前】 花前小立影徘徊,风解罗衣百褶开。已有泪光同白露,不须明月上衣来。 【壬戊清明作】 朝作轻云暮作阴,愁中不觉已春深。落花有泪因风雨,啼鸟无情自古今。 故国江山徒梦寐,中华人物又消沉。龙蛇四海归无所,寒食年年怆客心。
篇2:草原诗歌
扭曲的灵魂
只把
钱和地位认定
在纸醉金迷中
笑脸迷人
人和人的'命运不同
贵贱贫富
都是过眼烟云
有的
一辈子在修路
有的
一辈子在挖坑
苦短的人生
容不下
你的任性
一旦爆发了山洪
最先掩埋的是
挖坑的人
那个时候
别再抱怨
老天的不公5..小羊的故事
“我愿变一只小羊,
来到你身旁。。。。。
不知道多少人唱过
有多少少男少女
从少年
唱到白头
那湾清泉呀
碧波荡漾
那个牧羊姑娘
还在
原来的老地方
饱含秋波的眼睛
还是那么明亮
丝丝金发
散发着
温馨和芬芳
才降生的小羊羔
迷蒙双眼
在草地上打转发愣
姑娘呀
快举起鞭子
把它抽醒
到湖边来吧
我们成对成双
篇3:太原诗歌
太原诗歌
清晨的微信圈,
传来南疆羊城同学在报晓,
起床了,
莫要睡懒觉,
同学们,
早上好!
这温馨的话语,
犹如几十年前
呼唤同学们晨练的.起床哨。
东方白,
东方晓,
人未老,
君行早。
回想起当年,
同学们清晨健身,
操场上慢步跑,
青春蓬勃的身姿
多美好。
早上好,
要起早,
去呼吸一下
清新的空气,
清晨的微风多么好。
到公园去吧,
汇入健身潮。
看蓝天和白云,
把绿色寻找,
青春依旧在,
心情多么好。
早上好,
让新的一天
带着欢快心情好。
谁说年轻已离开我们,
我们的心儿依然年少,
这就是夕阳红,
属于我们的情操。
篇4:还原诗歌
还原诗歌
满地的叶,杂草丛生
烂瓦砾布满荒弃的宅院
踩上去,像膝关节“咔咔”做响
霉烂味充斥着嗅觉
塌下来的半边屋顶
无力的搭在断墙之上
相互支承
无数个千脚虫向高处攀爬
不小心摔落地上
即刻把身体抱成团
在伺机周围的一切
门和窗,都被唯一得,且锈迹斑斑的铰链,拉着
随时会掉下来的`样子
把可怜挂在风口上
地上的土砖淤化成了一堆堆黄泥
身体里的稻草梗子
一茬茬,一截截,一断断
和泥分开着
没有牛去光顾
巨大的蜘蛛网取代了遮阳的窗帘
它霸占着窗口
虎视眈眈等着你迷惘的眼
送上它中午,或许是梦里的一顿
美餐
发黄的石灰墙面上
已被无数次的雨水
冲涮出一道道暗褐的劣迹
一张像片被一颗钉子,钉在
墙上,斜着看着你
看不清容貌
应该是俩位老人在微笑
墙根下的鼠洞口
几只鼠辈在肆无忌惮的窜跳
洞口外,拖出一根根白骨
还有棉絮和碎布条
贮藏了很久
实在是没有了肉香
实在是不能保暖了
三条腿的书桌和木椅相互偎依
木质早已腐烂透顶
桌面上竟然长出了菌菇
向窗外凝望
半开的抽屉
书被鼠撕咬成了雪片
一枚长满绿的军功章,安静地躺着
有硝烟的味道
一缕阳光
穿透屋顶的烂瓦
一付老花眼睛折射出耀眼的光束
在三条腿的木椅上
闪闪发亮
光束不偏不倚照射在地上另一处的焊烟袋上
相互对视,相互凝望
闻到烟香
看见温善目光
一只野猫轻跳在冷清的灶台上
悠然地走在炉沿上
忽然,纵身一跃
传来绝望的惨叫
鼠洞口又多了几根白骨
外面飞来了几只雀
在废墟中轻跳鸣叫
几个转身,雀飞了
只剩空空的蜘蛛网
一两只千脚虫,抱得更紧
又是一场倾盘大雨
在深夜,那半边屋架,还有那断墙
坍塌拥抱在一起
像一座城堡
仿佛听见军歌嘹亮
仿佛看见威武军姿
仿佛闻见焊烟的香
好像很久
又好像在今天……
篇5:李白腾云原诗
李白腾云原诗
千年前诗人李白早有预言马航失联——《腾云》
《腾云》
唐.李白
马腾驾祥云,
航行阔海郡。
失于蓬莱阁,
踪迹无处寻。
把首字连起来就是“马航失踪"
小编提示:亲们请注意,此乃网传,未经文学家证实!不过,这位“有才”的'网友已被不少网民责备,此只不过是一些居心叵测的人想要在社交网站上博得关注而用李白来做幌子罢了。随后本人查询李白公开诗大全,并没有发现这首诗。
更多热门搜索的文章推荐:
1、李白念家诗
2、李白赏雪杂感
3、赏雪杂感 李白
4、谈爱李白原文
5、李白《行路难·其一》诗意赏析
6、李白《春思》诗词鉴赏
篇6:机不可失原诗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出处】出自唐;张九龄《旧五代史晋书安重荣传》
【释义】在机会到来时一定要抓住机会,否则,机会失去了就不会再有了。
【解析】凡是懂得做事之道的人都善于把握时机,在机遇来临时当机立断。一旦对事情考察清楚,并制订了周密的计划后,他们就不再犹豫、不再怀疑,而能勇敢果断地去做。因此,他们对任何事情往往都能做到驾轻就熟,马到成功。
不能准确而迅速地作出判断的人通常很难决定真正开始做一件事。他们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消耗在犹豫和迟疑当中,这种人也往往会错失许多良机。成功的秘诀,就是随时随地把握时机。要把握时机,需要眼明手快地去“捕捉”,而不能坐在那里等待或因循拖延。
张九龄是个怎样的人?
唐朝出名相,这是众所周知的,这和唐朝国力强盛,政治开明有关。如唐太宗时期的房玄龄、杜如晦。唐玄宗时期的姚崇、宋璟等等。而玄宗时期最知名的贤相就是诗人张九龄了。
张九龄是汉留侯张良的后代,相貌英俊伟岸,透着一股逼人的英气,且才华横溢,擅长诗文,最著名的诗句就是大家熟悉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玄宗欣赏张九龄的文章,夸他是文场中的元帅,自己会终生敬他为师。据记载,唐玄宗每日朝政,听取百官纳谏。看见张九龄风威秀整,异于众僚,不仅感慨地说:我每当见到张九龄,就感到神清气爽,精神大振。由于人格端正,又富有才华,张九龄受到了很多人的爱戴。
司马光说:“上(玄宗)即位以来,所用之相,姚崇尚通,宋璟尚法,张嘉贞尚吏,张说尚文,李元纮、杜暹尚俭,韩休、张九龄尚直,各其所长也。”的确是中肯的评价。张九龄为人正直,敢说实话,甚至不怕忤逆玄宗,在古代的士人中,也堪称楷模。
唐玄宗招口蜜腹剑的李林甫为相,想听取张九龄的意见。张九龄说:“既然是宰相,就要有能力,如果用人不当,那么国家就要遭殃。如果招李林甫为相,我觉得日后恐怕会祸害国家。”玄宗听了老大不高兴,由此也可以看出张九龄直言犯上的胆魄,绝非唯唯诺诺的庸官。有一天,玄宗在宫苑中宴请近臣,对张九龄、李林甫说:你们看,这宫里池中养的鱼,游来游去的,多么鲜活可爱。李林甫赶紧献媚地回答说:这是有赖陛下的恩德所致啊!而在一旁的张九龄则冷冷地说道:池中的鱼犹如陛下用人,它们但能装景致,以博取一乐罢了。张九龄话里有话,玄宗当然不高兴,而坐在一旁的大臣们,都赞叹张九龄的正直。
杨国忠为拉拢朝中官员,每到夏天,用冰镂刻成凤凰的形状,送给王公大臣用来避暑,只有张九龄拒绝杨国忠的礼物。张九龄如此不依附权贵,这在尔虞我诈、弹冠相庆的官场中,是需要有胆魄的。除此之外,张九龄识人鉴人的.功夫也堪称一绝。
杨国忠由于杨贵妃的关系,成了权臣。朝中的很多文武大臣都主动和杨国忠套近乎,而张九龄早已看出其中的利害关系。他和人说:今天朝中的大臣,都在趋炎附势,其实是在火盆中乞食,一旦火盆冷却,暖气又在什么地方呢?人不但会冻死,还会弃尸于荒野沟壑中,他们现在这样讨好杨国忠,其实离祸不远了。果然,等到安禄山叛乱,那些曾经趋炎附势于杨国忠的人,都受到了牵连。
如果说,张九龄看破杨国忠的结局,多少还是长期浸淫官场,观察分析得出结论的话。那么,张九龄看透安禄山会谋反,可以说是独具慧眼了。
开元二十一年,范阳节度使张守珪命安禄山上朝奏事,张九龄看到后,对侍中裴光庭说:以后在幽州(东北)作乱的,必定是这个胡人。张九龄既有所想,必有所念,机会终于来了。到了开元二十四年,安禄山为平卢将军,因讨伐契丹失利,张守珪奏请斩首,张九龄当即准奏。但唐玄宗吝惜安禄山骁勇善战,只同意免官,不同意斩首。张九龄又复奏,玄宗还是不准,说:“卿岂以王夷甫识石勒,便臆断禄山难制耶?”这句话的典故出自西晋时期,王夷甫(王衍)当时在洛阳看见石勒,对左右说,我看他相貌不凡,恐怕将来为天下之患。玄宗非但不同意斩了安禄山,语气中还暗含着埋怨张九龄独断臆测。
岂料这是放虎归山,等到安禄山谋反后,唐玄宗奔逃至成都,想起当年张九龄的劝告,追恨不已,但为时已晚。张九龄识人堪称神奇!
[
★ 端午节的诗
★ 怀杜甫作文
★ 端午节诗会主持词
★ 好的故事写作背景
【屈原的诗(共6篇)】相关文章:
端午节的诗——《竞渡诗》2023-12-02
常识小学作文2023-12-07
把曾经炼成诗作文2022-05-06
高一语文文学常识练习题及答案2022-05-06
把眼泪炼成诗作文2022-10-02
三毛写过的祝福语2023-04-14
杜甫:咏怀古迹?其二2023-12-09
杜诗详注古诗全诗赏析2022-04-29
屈原故里端午诗会主持词2023-10-01
论诗翻译2023-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