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世界近现代史教材商榷

时间:2023-10-21 07:36:16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高中世界近现代史教材商榷(整理8篇)由网友“发动机”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高中世界近现代史教材商榷,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世界近现代史教材商榷

篇1:高中世界近现代史教材商榷

高中世界近现代史教材商榷三则

一、英国在印度的侵略据点

《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第三章《西欧国家争夺殖民霸权的斗争》讲到英国对印度的侵略时说:“英国在 亚洲集中力量侵略印度,以马得拉斯和加尔各答为殖民侵略据点。”(第23页)此说有误。与课本配套编印的 《世界近代现代史地图册》第4页“英法对印度的侵略”图,在右下角的图例中,标有“――”符号的地点为“ 英国主要侵略据点”。在此幅地图中,除东部沿海的马得拉斯、加尔各答外,西部沿海的孟买也标有“――” 符号,与课本产生了矛盾。应当说,地图正确,课文错误。

东印度公司成立后,积极在印度展开殖民扩张活动。从17世纪30年代起到90年代,先后侵占了三个据点, 这就是马得拉斯(1639年)、孟买(1668年)和加尔各答(16)。在这三个地点成立管区,由英国省督管 辖,作为进一步侵略印度的基地。建议历史教材将“以马得拉斯和加尔各答……”一句改为“以马得拉斯、孟 买和加尔各答。”

二、明治维新年代

教材讲到明治维新时说:“推翻幕府统治以后建立起来的明治政府,就开始采取一系列资产阶级性质的改 革措施,来巩固以天皇为首的新政权。”(上册第131页)

这一说法存在两个问题:1.以睦仁天皇为首的新政府早在推翻幕府统治之前便形成了,“明治”这个年号 是在1868年九月初八开始使用,不能把年号的使用与新政府的形成混同起来,这是两个不同概念。2.这个说法 与上文有矛盾。第130页说:“(1868年)5月,倒幕派的武装力量占领了江户,又经过一年的内战,幕府的.残 余武装力量全被消灭了。统治日本长达260多年的德川幕府被推翻了。”据此,德川幕府统治被推翻是在1869年 (“又经过一年的战斗”)。但大家知道,明治维新开始于1868年。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问题在于以哪件事 作为幕府统治被推翻的标志。应当说,1868年5月,倒幕武装力量占领江户就标志着幕府统治的结束。事实上, 江户被占领以后,德川庆喜宣布投降,结束了德川幕府265年的封建统治。

建议教材作如下修改:1.将“德川幕府被推翻了”这句话移到“占领了江户”之后。2.鉴于教材没有明确 提到明治维新开始的年代,在“明治维新”这个子目的课文中,一上来应增加“1868年”这个年代,同时将“ 建立起来的”几个字删掉。这样,上下文的矛盾便可解决,也可避免新政府是在推翻幕府统治以后才形成的误 解。

三、是“普军”还是“德军”?

《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第149页:“1871年1月,它(国防政府)同普军签订巴黎投降和前线停战的协定 ”,“24万人的军队作了普军的俘虏……”,“……答应对普鲁士赔款50亿法郎……”。同书第155页:“为了 增强反革命力量,梯也尔乞求普鲁士放还法国俘虏……”。以上这些引文中的“普”、“普鲁士”应一律改为 “德”、“德国”。在本章教材中,编者第一次将普鲁士改称“德国”的地方是:“5月10日,凡尔赛同德国签 订了屈辱的和约……”(第155页)。

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即德意志帝国的皇位是1871年1月18日(教材只提月份,没提具体日子)。课文说,“ 一个强大的统一的德意志帝国诞生了”(第137页)。所以,从这个时间以后,“普鲁士”这个国名应被“德国 ”代替。“国防政府”签订停战协定的具体日子是1871年1月28日,此时距威廉一世称帝正好10天。所以,从此 以后的历史事件提到德国时不能再使用“普鲁士”这个国名。

现行高中历史教材已沿用多年,不少提法值得商榷,许多错误没有得到及时纠正,建议对高中历史教材重 新编写。

篇2:高中历史《世界近现代史》优秀说课稿

高中历史《世界近现代史》优秀说课稿范例

一、教科书对于学生发展的功用

(一)知识构建功能

本册书从内容编排上看,主要以时间顺序,以章节体形式编写;从线索看,主要有以下几条:

1、资本主义的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确立——自由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

2、重要的国际关系

(1)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矛盾(三次殖民高潮)

(2)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争夺殖民地的斗争,争夺世界霸权斗争)

3、民族解放斗争

美国独立战争、拉美独立战争——亚洲革命风暴——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民族、民主运动的发展

4、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发展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诞生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发展和列宁主义的诞生从每课的内容看,都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独立完成一节课、一个单元的知识构建,并掌握历史基础知识,认识历史各线索之间的关系,从而完整掌握世界历史的发展脉络,

(二)能力培养功能

课程内容是培养学生能力的载体,我们应该更好地利用这些课程内容来培养学生能力,包括知识构建能力;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辨证地看待历史问题、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实践操作功能

教材设置活动课,学生走出教室,深入图书馆、阅览室,上网查找资料,拓宽了视野,掌握了查阅资料,利用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相对比较成熟的观点。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根据掌握的知识,自编自演的历史剧,虽尚显稚嫩,但在过程中,挖掘历史的背景,揣摩人物心态和语言,使学生在实践能力的培养上,又有了新的进步。

(四)心理教育功能

历史课的内容包罗万象。在学习过程中,从历史人物的坎坷悲壮,从历史发展的曲折反复,学生能够获得一个心理感受:事物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一个人的成功不是一帆风顺的,要想做成某件事,需要付出艰辛和努力,从而增加心理的承受力。从世界史的发展中还学习到许多为科学献身、为国家捐躯、为真理求索的人,从他们身上,学生在情感上和心理上有很大的收获,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去面对成功和失败,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情感教育功能

本册书在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对外扩张、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反抗斗争。从中我们受到的启发是:一要树立辨证唯物主义观点。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是历史的必然,是社会的进步,每一个国家,每一个人的行为都应顺应时代的潮流而动,否则将被历史淘汰;二要发扬爱国主义精神。知耻而后勇,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让学生意识到当代青年肩上的重担,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奋斗。

二、教科书的课程价值达成度

(一)从内容选取上看课程价值达成度

本书内容包含从14、15世纪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直到20世纪初的第一次世界大战,集中叙述了资本主义从产生、发展到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历史,

本册书按时间顺序、以章节体的体例叙述了世界近代史的发展变迁。本书的主要线索是以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与之相关的线索还有:三次殖民高潮;被压迫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矛盾与冲突。主干知识与支干知识之间关系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共同构筑成世界近代史的发展脉络。从内容的选取上看,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各方面,在学生面前展现的是历史发展的广阔画卷。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历史发展的纵向线索,再掌握历史发展的各时期的特点,从而掌握了世界近代史的知识内容。

(二)从内容组织上看课程达成度

本册书从内容上可以看出,它改变了以往教材的繁难偏旧的编排,增加了一些新的知识和新的观点。以前的历史往往以政治史为主线索,学生从书中接受的往往是比较僵化的观点,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本书从内容选取上,增加了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史实,展现的是历史发展的全貌,学生又可以从文学、科技、经济发展的角度去掌握那个时代,迎合了高中学生知识的个性多样性和知识的综合化需要。

(三)形式特征看对课程价值实现的支撑度

本册书在编排上有以下特点:(1)新教材课型多样, 除了讲读课外,还有阅读课、活动课。上好这些课,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实践能力。(2)新教材增加了大量图片、画像、资料,图文并茂。可读性强,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开阔学生的`眼界。(3)每章开始设引言。引言介绍了本章的内容背景和线索。便于学生从宏观把握历史发展的线索,掌握历史发展的特点。(4)每节课后的练习题增设了《阅读与思考》专栏,由学生选做,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5)书后加附了《部分中英词汇对照表》,对书中出现的重要历史人物、历史文件、历史事件称谓进行中英文对照,便于学生查阅。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能够善于组织教学,有效的利用书中的资源、资料、练习题,上好阅读课和实践课,搭建学生思维的平台,多给学生展示的机会,一定会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三、对教科书的加工处理

本册书总体编排设计精当合理,符合学生在这一年龄段的认知能力,注意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有机结合。

(一)加工改造的视角

1、根据历史知识特点。历史知识的特点是知识点多、散,教材是按照时间顺序编排的,一些历史线索难免显得支离破碎。

2、根据高二文科班学生的特点。高二文科班的学生大多数有自主学习的意识,能够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基本能够掌握教材上的基础知识。但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有的学生对知识的分析理解不到位,缺乏用精练的学科语言概括表达的能力;有的学生缺乏自信心,不敢阐述自己的见解。

篇3:高中人教版教材中的两例语病商榷(教师中心稿)

一、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舒婷的《致橡树》中的:

……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阴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

这段话中“不止”用词不当,是“不只”之误。这段话的意思是:不学痴情的鸟儿,也不只是像源泉,也不只是像险峰,我要做你近旁的木棉。现代汉语词典中“不只”是“不但,不仅”的意思,所以用“不只”符合语境。而“不止”的意思是:①继续不停。②表示超出某个数目或范围。这两个义项显然都不符合文意。

二、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鲍鹏山的《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第三段“庄子是人类最脆弱的心灵,最温柔的心灵,最敏感因而也最容易受到伤害的心灵……”一句中的“心灵”一词查现代汉语词典是指内心,精神,思想等。因此,本句的主干“庄子是心灵”是搭配不当的。可改成“庄子的心灵是人类最脆弱的,最温柔的,最敏感因而也最易受到伤害的……”将陈述对像“庄子”改成“心灵”,就符合文意了。

[高中人教版教材中的两例语病商榷(教师中心稿)]

篇4:高中历史世界近现代史重要结论总汇

历史学习的好习惯

好的成绩源于好的学习方法,好的学习方法应该养成习惯。在高二历史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养成预习、记笔记、思考和温习的习惯。历史学习要养成四种好习惯:即不经预习不上课,不动笔墨不看书,不经思考不提问,不经温习不作业。要养成预习、笔记、思考、温习的习惯。

课前的预习必不可少,只有预习,才能对课文有个大致的了解,明确重点难点,以便上课有目的、高效地学习。预习时遇上的疑惑,可做上标记,以便上课时重点突破,迎刃而解。预习时还要扫除文字阅读障碍。预习就是自我学习的过程,体现出学习主体性原则。上课认真记笔记,看书时圈点划批,便于系统掌握,能够分清主次。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多动笔墨还可以提高记忆力。古人讲:“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之,思之,神鬼通之。”可见勤于思考多么重要。历史学习更要深入思考,大胆质疑,不然“读史使人明智”只是一句空话。我们常说“温故而知新”,上完课要及时温习巩固。在温习的基础上,再去写作业。很多同学等写作业时,再把书拿来翻来翻去,这样不仅学习效率底,而且掌握的知识也是支离破碎的。

当然,这四种习惯对其他任何学科的学习也都是实用的,只不过对历史学习显得尤为重要。良好的习惯是成功的基石。只要同学们坚持不懈,养之有素,习惯成自然,历史学习就会轻松自如。历史教师更要强化学生的历史学习习惯。

高中历史世界近现代史重要结论总汇

一、原因(根源) 因素 关键 条件

1. 之所以把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作为世界近代史开端的最主要原因:揭开了欧洲和北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

2. 英国自耕农消失的主要原因:圈地运动

3. 英国新贵族与资产阶级结盟的根本原因:双方有共同的经济利益

4. 英国首先开始工业革命的主要原因:资本主义发展水平高

5. 18世纪70年代,英国城乡人口比例为1:2,19世纪初上升为2:3的最主要原因

6. 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丧失世界工业垄断地位的最主要原因:资本输出多而工业投资少

7. 促成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的根本原因:资产阶级、新贵族害怕人民群众的革命运动,于是同阴谋复辟的斯图亚特王朝妥协

8. 从英属13个殖民地的抗英斗争,到18世纪末转变为联合一致的美国独立战争,出现这转变的主要因素:统一的美利坚民族形成

9. 美利坚民族形成的根本原因:经济发展与交流

10. 美国独立战争的根本原因:北美殖民地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与阻碍其发展的英国殖民统治间矛盾激化

11. 萨拉托加大捷被称为美国独立战争转折点的主要原因:美国国际地位提高并增强信心

12. 法、荷支持美国独立战争的直接原因:打击英国海上霸权

13. 美国独立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美国人民为正义事业而战

14. 美国西进运动过程中促进西部振兴的根本因素:资本和劳动力资源

15. 美国南方种植园主阶级和北方资产阶级进行内战的根本原因:经济利益冲突

16. 美国内战爆发的根本原因:两种阶级制度的尖锐矛盾

17. 美国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爆发的共同原因:资本主义发展受到阻碍

18. 英国议会军和美国北方军队在各自内战初期失利的共同原因:领导者政策有所失误

19. 19世纪晚期,美国垄断组织形成的直接原因: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

20. 垄断组织出现的根本原因: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21. 发源于西欧的启蒙运动能迅速波及欧洲大多数国家的主要原因:它适应了发展中的资本主义的需要

22. 法国大革命成为最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的根本原因:人民群众积极参加和推动

23.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达到高潮的直接原因:巴黎人民第三次武装起义,雅各宾派的革命措施

24. 雅各宾派专政时期,既是成功的措施,又直接导致失败的原因:革命恐怖政策

25. 雅各宾派专政失败最根本的原因:革命恐怖政策出现失误

26. 法国“雾月政变”成功的主要原因:混乱中的法国需要独裁者稳定秩序

27. 拿破仑对外战争最终失败的根本原因:战争具有侵略性和非正义性

28. 法兰西第一帝国覆亡的根本原因:法国的扩张引起欧洲人民的广泛反抗

29. 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复辟的波旁王朝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30. 19世纪30、40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失败的历史根源:社会经济还没有发展到铲除资本主义制度的程度

31. 决定圣西门成为空想社会主义者而恩格斯成为科学社会主义者的根本原因:无产阶级的成熟程度

32. 法国1848年二月革命的根本原因:工业资产阶级要求分享统治权

33. 法国1848年革命的根本原因:金融贵族的统治阻碍了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34. 法国“六月起义”的直接原因:资产阶级执行委员会强征工人入伍

35. 决定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空想”性的最根本原因: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

36. 法兰西第二帝国时期,资本主义制度在法国最终确立的主要原因:工业革命深入进行

37. 英国干涉法国大革命与法国干涉德意志统一的共同原因:争夺欧洲霸权

38. 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的根本原因:政治统治腐败

39. 巴黎公社革命的直接原因:资产阶级军队偷袭蒙马特尔高地

40. 19世纪晚期,形成法帝国主义特征的主要原因:大量资本投在信贷领域

41. 克里木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俄国扩张与英法的利益发生冲突

42. 克里木战争俄国失败的根源:俄国社会制度的落后与腐朽

43. 1861年俄国改革的根本原因:农奴制已成为俄国发展资本主义的障碍

44. 1861年俄国改革的直接原因:克里木战争失败,暴露了农奴制的腐朽性

45. 19世纪中期,德意志迫切需要统一的原因:分裂现状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矛盾

46. 德意志在19世纪中期要求统一的根本因素:全德分裂阻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47. 19世纪末的德国有浓厚的军国主义色彩,其直接原因在于:容克阶级掌握了政权

48. 俄国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都是不彻底的资产阶级改革,其共同原因在于:资产阶级尚未形成独立的政治力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

49. 日本明治维新成功但中国戊戌变法却失败了,其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关系的变化程度

50. 19世纪中期,引起日本幕府统治危机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兴起和发展

51. 日本经济垄断组织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其历史原因在于:实行的资产阶级改革不彻底

52. 俄、日帝国主义都带有封建性,其历史原因之一在于:领导改革的核心原属封建阶级

53. 18、19世纪俄国沙皇主动进行两次改革的最根本原因:无力阻挡资本主义世界潮流

54. 俄国纠合法德两国,迫使日本把辽东半岛归还中国的主要原因:沙俄企图独占东北,作为自己的势力范围

55. 英、美、法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相似原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发展

56. 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资产阶级尚具有不成熟性,导致这一特点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尚处于手工业生产阶段

57. 史学界认为:“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对欧洲大陆来说,是一个大动荡的时代,同时也是历史性变革的时代。”这一历史性变革的根本原因:工业革命的迅速扩展

58. 与17、18世纪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相比,引起1848年欧洲革命的新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出现

59. 19世纪60、70年代,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出现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改革的浪潮,其相同原因;根本原因: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进一步扫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工业革命广泛开展

60. 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能够逐步形成世界体系的根本原因:工业革命发展了生产力

61. 第二次工业革命造成生产力高速发展的根本原因: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

62. 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更快地推动了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原因:科技与工业生产的结合程度不同

63. 19世纪70年代以后,导致动力工业发生革命的主要原因:电的应用和内燃机的发明

64. 19世纪晚期,推动石油开采业发展和石油化工工业产生的直接原因:内燃机的发明

65. 19世纪末,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不平衡性加强的决定因素:各国科技和垄断组织发展水平不同

66. 19世纪末20世纪初,整个世界已被帝国主义瓜分完毕,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垄断资本主义的本性

67. 17-18世纪中西科技文化出现差距的根本原因:封建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二、目的 目标 意图 用意

1. 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的根本目的:限制君主的权利

2. 1660年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接受斯图亚特王朝复辟的目的:维护资产阶级革命成果

3. 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爆发之前国王分别召开新议会和三级会议的共同目的:解决财政困难

4. 英国多次组织反法同盟,武装干涉法国革命的主要目的:维护自己在欧洲的霸主地位

5. 1787年,美国召开制宪会议的目的: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

6. 美国提出在中国实行“门户开放”政策的主要意图:进占中国市场

7. 法国雅各宾派专政的根本目的:维护和巩固资产阶级专政

8. 雅各宾派实行恐怖政策的直接目的:镇压反对派

9. 彼得一世改革的根本目的(最终目的):使俄国成为西欧式的大国,增强俄国实力,巩固贵族地主商人的国家

10. 彼得一世鼓励发展手工工场的目的:增强俄国实力

11. 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的根本目的:确保贵族地主利益

12. 推行“铁血政策”来统一德意志的根本目的:扫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

13. 普鲁士于1866年发动普奥战争的直接目的:把奥地利排除出德意志

14. 1869年日本政府实行“奉还版籍”的主要目的:实现全国政治统一

三、作用 影响 结局 结果 后果

1. 《权利法案》的最主要作用: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了国王专政

2. 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最重大的影响: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生产力

3. 第一次工业革命对国际局势产生的最大影响: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4. 第二次工业革命对国际局势产生的最大影响: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5. 19世纪中期,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起决定作用的是:资本主义在欧美国家取得全面胜利

6. 在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7. 法国1794年热月政变、17雾月政变、1830年七月革命和1848年二月革命的相同结果:维护了资产阶级的统治秩序

四、特征 特点 表现 标志

1. 第一次工业革命最显著的特征:大机器生产取代了手工工场

2. 1848年欧洲革命时期,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主要特点:无产阶级已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进行斗争,开始斗争矛头指向资本主义制度

3. 19世纪7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经济开始发生重大变化的显著特征:生产和资本集中,产生垄断

4.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特征: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

5. 日本垄断组织产生的最大特点:在政府保护下产生

6. 亚历山大二世改革与彼得一世改革时俄国社会状况的相同特点:工业发展落后于西欧国家

7.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达到高潮的标志:英吉利共和国的成立

8. 英国资产阶级最终夺取政权的标志:1688年宫廷政变

9. 北美人民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斗争进入高潮的标志:波士顿倾茶事件

10. 北美独立战争前,统一的美利坚民族开始形成的主要标志:初步形成了统一市场,英语逐渐成为通用语言

11. 南方奴隶主挑起美国南北战争的标志:南方军队炮轰萨姆特要塞

12. 19世纪末美国垄断的标志:大量的托拉斯

13. 美国侵华新阶段的标志:“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

14. 18世纪晚期,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进入高潮的标志:雅各宾派(资产阶级民主派)掌权

15. 标志近代世界体系开始真正形成的两大历史事件:新航路开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6.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的标志: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最终形成

17. 衡量一个国家完成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机器制造业已实现了机械化

18. 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19世纪30、40年代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和西里西亚织工起义

19. 科学共产主义诞生的标志:《共产党宣言》发表

20. 标志法国资产阶级最后战胜封建势力的事件:1830年七月革命

21.19,俄国七月流血事件标志着: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政权完全落到资产阶级手里

五、实质 本质 性质

1. 英国圈地运动的实质:促使劳动力与生产资料分离的资本原始积累

2. 1640年英国议会提出了限制王权的要求,这种要求的实质:资产阶级要求掌握国家政权

3.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第一次内战,大块拍卖土地的政策,其实质在于:把封建土地所有制变成资本主义所有制

4.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两次内战之间的议会同军队斗争的实质: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同农民的矛盾

5. 1649年建立的英吉利共和国的性质: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专政

6. 英国“光荣革命”的实质:资产阶级向封建贵族夺权

7. 英国《权利法案》的实质:为限制王权提供了宪法保障

8. 启蒙运动中的“自由”和“平等”要求的实质:反映发展商品经济和对自由劳动力的要求

9. 《人权宣言》的实质:维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利益

10. 拿破仑的失败和维也纳体系建立的实质:法国的资本主义还不具备战胜欧洲封建势力的力量

11. 法兰西第二帝国的性质:金融资产阶级和大工业家的帝国

12.彼得一世改革的实质:农奴主阶级实行富国强兵的改革

13. 日本明治维新中废藩置县政策的实质:清除封建割据状态

14. 美国内战前南方种植园经济的实质:使用奴隶从事商品生产的资本主义经济

15. 19世纪晚期出现的垄断组织的实质: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局部调整

六、依据 条件 前提 背景

1. 拿破仑能在1799年夺权的历史条件:资产阶级希望他稳定政局

2. 19世纪晚期,德国经济长足发展的根本前提:统一市场开辟

3.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最基本条件: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各种弊端日益暴露

4. 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前提条件:武装倒幕取得最后的胜利

高中历史重要结论总汇(世界近现代史•下)

一、原因(根源) 因素 关键 条件

1. 19世纪末的德国有着浓厚的军国主义色彩,其直接原因在于:容克阶级掌握政权

2. 意大利被俾斯麦拉入三国同盟的原因:与法国争夺突尼斯的矛盾

3. 一战前夕,巴尔干半岛局势空前紧张的最主要原因:欧洲列强扩张势力介入当地

4.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加剧

5. 加速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根本原因:参战国革命运动高涨

6. 20世纪初,英国放弃“光荣孤立”政策,与俄法结盟,造成这一行为的主要原因:英德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7. 一战后召开巴黎和会,历时半年之久的主要原因:欧洲列强间争夺激烈。

8. 日本代表在巴黎和会上“沉默”的主要原因:只专注亚洲事务及其权益。

9. 一战后世界政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的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力量对比发生变化。

10. 一战后引起美日之间在东亚深刻矛盾的根源:美国金元势力的膨胀。

11. 在华盛顿会议期间,中日会外谈判,日本被迫让步的主要原因:中国坚持斗争。

12. 美国提出建立国联,又没有参加国联的主要原因:巴黎和会的结果对美国不利。

13. 萨拉热窝事件之所以能成为一战导火线的根本原因:帝国主义主要大国均完成战争准备。

14. 俄国二月革命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得不到人民支持的主要原因:它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

15. 决定苏俄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到新经济政策上来的根本原因:苏俄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16.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破产的根本原因: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

17.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直接原因:生产和销售的矛盾。

18. 20世纪30年代美国能够保住民主制度的主要原因:美国有三权分立的民主传统

19. 罗斯富新政之所以取得成功,其根本原因在于:高速了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20. 20世纪30年代,一些资本主义国家走上法西斯主义极权统治道路的根本原因:国内严重的社会危机和阶级矛盾

21. 纳粹党在德国势力大增的最主要原因:打着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招牌骗取支持

22. 一战后,引起日美在亚太地区深刻矛盾的根源:对中国的激烈争夺

23. 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根本原因:日本企图以侵略中国转嫁资本主义世纪经济危机造成的社会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

24. 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的根本原因:实施夺取东南亚的方针,建立所谓“大东亚共荣圈”。

25. 导致德国在职941年的苏德战场上战略计划落空的主要原因:苏联军民的顽强抵抗。

26. 发动不列颠之战的直接原因:丘吉尔拒绝与德国和谈

27. 导致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的根本原因:世界各国人民与法西斯国家的矛盾。

28. 苏联没有成为《波茨坦公告》签署国的原因:尚未宣布对日宣战。

29. 二战后美国对日本政策由削弱转为积极扶植的直接原因:中国革命的胜利。

30. 德意日法西斯专政建立的基本相同因素:垄断资产阶级要求建立恐怖统治。

31. 二战后,美苏关系从结盟走向对抗,其根源在于: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矛盾和冲突。

32. 二战后初期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根本原因:废除了生产关系中落后的封建因素。

33. 二战后造成德国分裂的根本原因:苏、美、英、法对德及柏林分裂的根本原因:苏、美、英、法对德及柏林分区占领

34. 二战后,资本主义进入高速局长时期的根本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的运用

35. 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联系较战前更加密切,其根本原因在于:第三次科技革命使国际分工协作日益加强

36. 欧共体成立的原因:欧洲实力消弱;苏联的严重威胁;美国对西欧控制的加强

37. 联合国成立初期被美国操纵的原因:美国经济实力强大

38. 1971年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其直接的主要原因在于:第三世界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9. 二战后,美苏两极格局形成的根本原因:美苏形成实力均抛

40. 国际格局变化的根本因素:生产力的发展变化

41. 促使1972年尼克松访华的主要原因:美国政府认为同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符合美国的战略利益

42. 苏联失去东欧的根本原因:苏联不具备对东欧的经济吸引力

43.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本身经济力量的衰弱

44. 两极格局瓦解的决定性因素:苏联解体

45. 苏联解体最主要的原因: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失误长期得不到纠正

46. 影响第三世界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旧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影响

47. 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出现的根源:世界经济力量结构多极化

48. 当前世界格局形成“一超多强”局面的最主要原因:美日中等国实力增强

49.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出现的直接原因:两极政治格局的解体

50. 20世纪90年代以来,民族冲突、地区冲突激烈的主要原因:冷战结束,力量对比失衡

二、特征 特点 表现 标志

1、1918——19的德国与1792-1794年的法国相比,国家局势的相同特征:新生的社会制度遭到国内外反动势力的联合进攻

2、俄国二月革命后政治形势的最大特点:两种性质的政权并存的局面

3、苏联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突出特点: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

4、20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中期是世界历史上一个重要转折时期,其基本特征在于:大危机、大动荡、大较量

5、法西斯主义道路的主要特征和表现:通过战争和军事工业摆脱经济危机

6、二战前战争策源地形成的过程中,德国不同于日本的特点:民族复仇主义思潮泛滥

7、罗斯福新政中最能表现新政特点的措施:《国家复兴法》

8、罗斯福新政的特点:确保资本主义私营企业自由制度,但为顺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局部调整原有生产关系中的弊端

9、二次世界大战的一个显著特点:由局部战争走向全面战争

10、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形势变化的最大特点:形成两极国际格局

11、进入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雅尔塔体系演变的特点:逐渐形成美苏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

12、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新旧格局变化的特点:由两极对立的格局转到经济一体化、政治多极化

13、欧洲统一过程的显著特征:由经济联合逐渐到政治统一

14、欧洲统一过程反映了当今世界发展的特点:当今世界政治多极化、世界经济一体化、区域集团化的趋势

15、第三次科技革命最明显的特点:科学与技术的密切结合,相互渗透,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明显加快

16、日本确立天皇制的法西斯军事专政的标志:1936年二•二六事变

17、德奥合并标志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彻底崩溃

18、英国放弃绥靖政策的标志:丘吉尔就任首相(1940.5.10 )

19、德意日三国法西斯轴心集团形成的标志:意大利加入《反/共产国际协定》

20、1942年1月,26国共同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

21、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标志着:美苏冷战全面展开

22、标志着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局面形成的标志:英法、英俄协约的签订

23、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形成的标志:华约组织的建立

24、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最显著特征:遏制共产主义,但不诉诸战争

三、目标 目的 意图 任务

1、19世纪后斯以前,英国在外交上推行传统的“光荣孤立”政策的目的:维护欧洲大陆列强之间的均势,防止一国称霸,以维护英国的霸主地位

2、美国在“一战”前期保持中立的目的:等待争夺世界霸权的机会

3、巴黎和会上威尔逊宣扬“十四点原则”的目的:获取战后世界领导权

4、一战后,美国倡导召开华盛顿会议的主要目的:改变日本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独霸地位

5、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根本目的:为了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6、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的根本目的: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7、罗斯福新政的主要目的:调整资本主义生产与销售的矛盾

8、罗斯福新政的根本目的:克服经济危机,挽救和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9、罗斯福新政中成立联邦保险公司的直接目的:恢复银行信用

10、罗斯福新政中加强对工业计划性指导的主要目的:解决生产与消费的矛盾

11、1929——1936年期间,美国政府给一些企业悬挂绥靖政策的主要目的:复兴工业

12、法西斯势力上台后,英国面对挑战一心推行绥靖政策的主要目的:稳定局势,维护既得利益

13、德日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的真实目的:结成法西斯同盟,对外扩大侵略

14、1940年下半年,法西斯德国把侵略矛头指向巴尔干和地中海的主要目的:切断英国的远东航线,为闪击苏联作准备

15、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根本目的:确立和维护世界霸权地位

16、美国提出“欧洲复兴计划”的根本目的:推行“遏制共产主义”政策

17、美国策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北约组织的主要目的:遏制苏联

18、“二战”后西欧联合自强的根本目的:稳定与发展西欧资本主义

19、欧共体成立的目的:抗衡美苏,加强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加强联系,促进经济进一步发展

20、七十七国集团、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的直接目标: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四、实质 本质性质

1、一战爆发后,意大利加入协约国方面对德作战反映的实质问题:帝国主义间的关系以利益为核心

2、一战后,美国提倡建立国际联盟,但又拒绝参加,国际实权被英法所掌握,这实质上表明:美欧争霸,世界格局的中心仍在欧洲

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质:特定条件下采取的带有军事性的非常措施

4、罗斯福新政的实质:通过国家对经济的大规模干预、维护垄断资本主义制度

5、罗斯福新政在本质上:主要调整了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矛盾

6、“九•一八”事变后,国际联盟调查团提出“国际合作为最善之解决”,其实质在于:把东北变成列强共管的殖民地

7、日本提出的“大东亚共荣圈”的实质:建立日本在亚洲太平洋地区的霸权

8、二战前,英法外交政策的实质:怕引火烧身,牺牲他国以自保

9、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实质: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总爆发

10、二战后,美国扶蒋打内战的对华政策实质:消灭共产党,变中国为美国的附庸

11、二战后美国对欧洲和日本经济的援助实质:资本输出

12、二战后东西方长达半个世纪对峙的实质:两种意识形态的对立、两种政治势力的争夺

13、战后雅尔塔体系的实质:该体系建立在美苏实力均势的基础上,事实上划分了美苏势力范围

14、马歇尔计划的实质:巩固西欧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制度,遏制共产主义,以隐蔽的经济手段来稳定资本主义,控制西欧

15、北约华约两大集团对峙的实质: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之间的冷战

16、欧洲共同体的实质:欧洲联合自强发展起来的经济政治一体化的实体

17、欧洲共同体、日本同美国斗争的实质:帝国主义国家争夺世界市场

18、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强在实质上反映: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19、第三世界国家提出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实质:建立相互合作,平等互利的经济关系

篇5:高中历史世界近现代史下条件总汇

1. 19世纪末的德国有着浓厚的军国主义色彩,其直接原因在于:容克阶级掌握政权

2. 意大利被俾斯麦拉入三国同盟的原因:与法国争夺突尼斯的矛盾

3. 一战前夕,巴尔干半岛局势空前紧张的最主要原因:欧洲列强扩张势力介入当地

4.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加剧

5. 加速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根本原因:参战国革命运动高涨

6. 20世纪初,英国放弃“光荣孤立”政策,与俄法结盟,造成这一行为的主要原因:英德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7. 一战后召开巴黎和会,历时半年之久的主要原因:欧洲列强间争夺激烈。

8. 日本代表在巴黎和会上“沉默”的主要原因:只专注亚洲事务及其权益。

9. 一战后世界政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的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力量对比发生变化。

10. 一战后引起美日之间在东亚深刻矛盾的根源:美国金元势力的膨胀。

11. 在华盛顿会议期间,中日会外谈判,日本被迫让步的主要原因:中国坚持斗争。

12. 美国提出建立国联,又没有参加国联的主要原因:巴黎和会的结果对美国不利。

13. 萨拉热窝事件之所以能成为一战导火线的根本原因:帝国主义主要大国均完成战争准备。

14. 俄国二月革命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得不到人民支持的主要原因:它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

15. 决定苏俄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到新经济政策上来的根本原因:苏俄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16.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破产的根本原因: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

17.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直接原因:生产和销售的矛盾。

18. 20世纪30年代美国能够保住民主制度的主要原因:美国有三权分立的民主传统

19. 罗斯富新政之所以取得成功,其根本原因在于:高速了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20. 20世纪30年代,一些资本主义国家走上法西斯主义极权统治道路的根本原因:国内严重的社会危机和阶级矛盾

21. 希特勒纳粹党在德国势力大增的最主要原因:打着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招牌骗取支持

22. 一战后,引起日美在亚太地区深刻矛盾的根源:对中国的激烈争夺

23. 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根本原因:日本企图以侵略中国转嫁资本主义世纪经济危机造成的社会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

24. 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的根本原因:实施夺取东南亚的方针,建立所谓“大东亚共荣圈”。

25. 导致德国在职941年的苏德战场上战略计划落空的主要原因:苏联军民的顽强抵抗。

26. 希特勒发动不列颠之战的直接原因:丘吉尔拒绝与德国和谈

27. 导致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的根本原因:世界各国人民与法西斯国家的矛盾。

28. 苏联没有成为《波茨坦公告》签署国的原因:尚未宣布对日宣战。

29. 二战后美国对日本政策由削弱转为积极扶植的直接原因:中国革命的胜利。

30. 德意日法西斯专政建立的基本相同因素:垄断资产阶级要求建立恐怖统治。

31. 二战后,美苏关系从结盟走向对抗,其根源在于: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矛盾和冲突。

32. 二战后初期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根本原因:废除了生产关系中落后的封建因素。

33. 二战后造成德国分裂的根本原因:苏、美、英、法对德及柏林分裂的根本原因:苏、美、英、法对德及柏林分区占领

34. 二战后,资本主义进入高速局长时期的根本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的运用

35. 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联系较战前更加密切,其根本原因在于:第三次科技革命使国际分工协作日益加强

36. 欧共体成立的原因:欧洲实力消弱;苏联的严重威胁;美国对西欧控制的加强

37. 联合国成立初期被美国操纵的原因:美国经济实力强大

38. 1971年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其直接的主要原因在于:第三世界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9. 二战后,美苏两极格局形成的根本原因:美苏形成实力均抛

40. 国际格局变化的根本因素:生产力的发展变化

41. 促使1972年尼克松访华的主要原因:美国政府认为同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符合美国的战略利益

42. 苏联失去东欧的根本原因:苏联不具备对东欧的经济吸引力

43.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本身经济力量的衰弱

44. 两极格局瓦解的决定性因素:苏联解体

45. 苏联解体最主要的原因: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失误长期得不到纠正

46. 影响第三世界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旧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影响

47. 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出现的根源:世界经济力量结构多极化

48. 当前世界格局形成“一超多强”局面的最主要原因:美日中等国实力增强

49.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出现的直接原因:两极政治格局的解体

50. 20世纪90年代以来,民族冲突、地区冲突激烈的主要原因:冷战结束,力量对比失衡

篇6: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教材选材的一些思考

关于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教材选材的一些思考

目前,新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已经通过审查。根据这一大纲,我们即将着手编写新的 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教材。这是一套与九年义务教育教材相衔接、为21世纪培养人才的高中教材,它“属于较 高层次的基础教育内容,对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国民素质,对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有着重要作用。”〔1〕要全面、理想地达到这一目的,新的 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教材的编写必须作比较全面深入的革新。由于时代的局限,现行的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教 材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无论是知识内容、编写体例,还是材料选择等方面,既不能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 也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有必要在编写之前作一些探讨。历史材料是构成历史教材的最基本要素, 但是,历史材料浩如烟海,根据什么样的原则选择材料无疑将关系到教材的整个面貌。在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 教材选材时应注意些什么问题,本人作了一些粗浅的思考,整理出来,以求教于同仁和前辈。

一、与义务教育有机衔接,叙述更加精炼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世界历史》内容丰富,叙述生动,比较系统地介绍了从公元前30前后的古代埃及 到本世纪90年代初国际格局演变的世界历史基础知识,勾画出了相对完整的历史发展线索,叙述了一些最重要 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介绍了最基本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现象,等等。作为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教材,高中 世界近代现代史教材如何与之相衔接?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一个最明显的区别在于,它特别强调历史知识的 完整性。其他学科,如数学、物理、化学等等,是一个随着年级的增长,知识点不断累加的过程。例如数学, 四则运算、平面几何、解析几何、微积分等内容在不同年级讲授。初中的学习内容建立在小学已经学过的知识 的基础之上,高中的学习则是建立在初中已经学过的知识基础上,由低到高的学习,不必重复。但是,历史则 不同,九年义务教育要讲授比较完整的历史基础知识,例如就世界历史而言,不能只讲近代史,不讲现代史, 或只讲现代史不讲近代史。到了高中,也要按照最基本的历史发展线索讲授历史知识。所以,就高中世界近代 现代史教材而言,要做到与义务教育有机衔接,既离不开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又必须尽量避免重复。具体来 讲就是:1. 必要的基本历史知识仍然要重复,只有这样,才能反映比较完整的历史概貌。在高中阶段,既然 也要讲通史,不讲专史,那么高中教材和初中教材的基本内容就难免有重复。例如,在世界近代史中,初中有 英国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等内容,高中也不能回避,否则,历史知识就会支离破碎,不利于学生全面深刻地 理解历史和认识历史发展的内在联系和客观规律。2. 就具体内容来说,又必须从新的角度选择新的历史材料 。这样做的原因有两点,其一,增加新的历史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二,加大知识深度,完成新的教 学目的。显然,高中的教学对象和任务与初中不同,选择材料的角度当然也不一样。例如英国工业革命,在初 中教材中,简单介绍了工业革命的背景和后果,比较详细地叙述了工业革命的经过,选择了许多形象生动的材 料来描写重要的机器和交通运输工具的发明和使用情况;而在高中教材中,则要加强工业革命背景及后果方面 的内容,应该选择有关材料进行充实,帮助学生分析、理解相对抽象一些的内容。如可以选择一些当时城市发 展和中国人口构成变化的材料来说明工业革命对社会城市化的影响。选好材料以后,如何利用这些材料也是一 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现在的义务教育初中教材,充分利用历史材料,力求生动、形象、有趣;而高中历史教材 ,纵观欧美各国和港台地区等发达国家和地区,都是厚厚一大本,史料丰富,既有许多生动有趣、活泼形象的 描写,又不乏精辟的分析和高度概括的叙述。很明显,这样的高中历史教材和我们的相比具有很大的优势,但 是,由于在当今甚至在未来一段不短的时间内,还不能改变我国高中应试教育的特点和大部分地区经济不发达 的现状,我们的历史教材还无法做到这一点。针对高中生的认知特点,适当减少教材厚度,降低学生负担是当 前编写我国高中历史教材时选材的一个特色。因此,笔者以为新的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教材在尽量提高可读性 的同时,应更加注意叙述准确、精炼,千万不能铺开畅叙,增加分量。这样做的理由有四:其一,高中学生的 抽象思维发达,适于学习比较抽象一些的知识。其二,有利于减少学生的高考负担。虽然说高中教育是素质教 育,但勿庸否认,目前高中教育应试性仍然很强;而教材中的每一句话都可能是高考命题的对象,所以教材中 每增加一个句子,都可能给学生增添一份负担。其三,根据新的教学大纲,将来,高二分科,《世界近代现代 史》是高二文科学生的指定选修课,因此有必要提高教材难度。其四,降低教材价格,减少学生的经济负担。

二、尊重历史知识的.客观性和科学性,进行思想教育

历史课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但是,思想品德教育应该包括哪 些方面的内容?如何进行?这是编写教材时应予特别重视的问题。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 可以给予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包括这样几个方面。1. 确立社会发展的观点,形成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精神 面貌。随着年龄的增长,高中生透过对事物表象的认识,探索事物的内在联系,并发掘其规律性的抽象、综合 能力也大大增强。因此,通过选择适当的历史材料,培养学生树立社会发展的观点是高中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 内容。通过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的教学,应该使学生认识到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也在不断改进。社会 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和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一样,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尽管社会发展是曲折、复杂的,但进步 的总趋势是不可逆转的,未来肯定是光明的。2.培养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树立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和振兴 中华的历史责任感。3. 学习各国历史上优秀人物坚持真理、献身科学的精神,养成优良品德。等等。如何通 过教材体现这些思想教育?21世纪的高中学生将是思想活跃、乐于独立思考的一代,空洞的说教肯定无助于进 行思想教育,必须融思想教育于具体的历史知识教育之中。因此,历史教材的思想教育任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 历史材料选择的是否得当。笔者认为,历史材料的选择要能很好地进行思想教育必须遵循这样的原则:

1.尊重历史知识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教材的教育作用首先是建立在人们对它的信任程度上,如果教材上 的知识缺乏客观性和科学性,就没有人会相信历史教材,历史教材的教育意义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历史教材选 择的材料首先必须是客观的和科学的,才谈得上思想教育作用。任何人都不会否认,历史曾经是客观存在的。 但是,历史知识更重要的特点还在于它是逝去的事实和它的不可重复性,它往往与知识传授者的主观意识密不 可分。由于极左思想的影响,人们曾经不顾客观事实,根据某种政治需要编造历史,历史成为极左政治可以任 意歪曲的对象。例如,某一个历史人物,教材今天可以把他捧成完人,明天却变得一无是处。在世界史教材中 ,我们过去一味盲目坚持阶级观点,尽量贬低资本主义国家,如在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内容中,我们大书特 书苏军的功绩,把斯大林格勒战役说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唯一转折点,而忽视英美军队在阿拉曼和中途岛取 胜对推动整个战局发生转折的作用。与此同时,又大量引用有关西方国家对法西斯绥靖的材料,而只字不提苏 联与德国签定互不侵犯条约和建立东方战线问题。现在又出现了一种贬苏联扬西方的倾向。尊重历史知识的客 观性和科学性还表现在历史材料的叙述必须注意到历史事实的时代局限性,不能因为思想教育的目的,根据今 天的价值标准去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而是应该放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叙述。例如,过去为 了向学生灌输暴力革命推动社会进步的思想,在讲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的“光荣革命”时,只讲其消极作用, 而讲法国大革命时,则大举其种种积极性的材料。

2.掌握分寸,寓教于理。 历史教材的教育作用是潜移默化的,要使学生受到教育必须要让学生感到教材 的叙述是合情合理的。今天,任意歪曲历史的现象已不会出现。然而,在某些情况下,人们往往选择自己喜欢 的历史知识来传授,这些知识人们无法否认它的客观性,但是它却或多或少地带有片面性,这种情况在我们的 教材中屡见不鲜。教材编者的主观愿望是美好的,希望通过选择教材,使自己的观点得到充分展现,从而加强 思想教育。殊不知,欲速则不达,这样做往往会适得其反。究其原因,是左的意识和教条思想在作怪。例如, 过去为了进行社会发展观的教育,我们虽然承认资本主义在成长过程中,取代封建主义是一种历史的进步,而 在叙述其进步性时又是那么扭扭捏捏,总是要特别强调其局限性。我们选择种种历史材料来证明资本主义是腐 朽的,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的必然。但是又不愿承认或尽量少说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曲折。这样就 产生了两个问题。(1 )在学生思想中会留下模糊的认识,似乎资本主义对历史的发展作用并不太大。(2)学 生会问,既然社会主义是如此优越,资本主义如此腐朽,为什么当今世界上发达国家都是资本主义国家呢?21 世纪的高中生是思维活跃,具有独立性的一代,他们不会盲从于教条,他们乐于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因 此,应该尽量客观地叙述历史材料,编者自己感情色彩淡一些,让历史事实说话。当学生觉得历史教材不再是 硬性说教,而是可信的事实时,他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自然会受到教育。

三、根据高中学生的具体情况,加强能力培养

学习知识是为了利用知识,叶圣陶先生说:“教科书好比一张旅行的路程单,你要熟识那些地方,必须亲 自到那些地方去旅行,不能够单单记住一张旅行单。”〔2〕能够利用知识就是具备了一定的能力, 知识的目 的之一是为了培养能力。如果说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历史教学的重点在于历史的基本知识教育的话,那么,到了 高中阶段,则应更加侧重于学生的能力培养。所谓能力,应该包括分析、比较、归纳、综合、概括的能力和应 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和观点对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进行比较客观评价的能力,等等。能力培 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所以特别重要,是基于三个原因。1.从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来看,高中学生是开始进行基 本能力培养的最佳时期。高中生已进入青年前期,生活阅历较为丰富,生理发育日趋成熟,智力发展也达到高 峰。据研究,若以100作为智力发展的最高水平,从初中到高中,记忆能力从95逐渐达到100。比较、判断能力 由80上升为100。〔3〕2.从世界上发达国家和地区高中历史教学的发展现状来看,加强能力训练是大势所趋。 3. 由我国目前高中教育应试性所决定,随着历史科考试中能力要求的增长,教材的能力培养必然也要相应加 强。如何对历史材料进行合适的选择,才能使教材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能力?

首先,内容叙述不要太多,打破所有内容都要“讲透讲全”的传统观念,给学生创造充分的思考空间。实 际上,我们高中教材的容量远远不及欧美日和港台地区的同类教材,一方面我们的课时少;另一方面我们的教 材内容全是高考命题范围,教师必须在课堂上讲述,教材的分量受到严格限制。今年,在江西召开的一次各省 历史教研员关于高中历史教材编写的征求意见会上,很多历史教研员呼吁教材不要写得太满,不要一节课的45 分钟全是教师讲课文。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 、研究者、探索者。〔4〕学生真正求知动机与兴趣的源泉在于思考, 在于发现自己有能力把知识创造性地应 用于实际。思考需要时间,如果教材内容太满,学生只顾忙于接受知识,无暇思考,这种知识就不能有助于能 力的提高,学生如果不去思考,就根本谈不上能力培养。同时,不思考也不能真正掌握知识本身。孔子说,“ 学而不思则罔”。孟子也说,“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这一点对高中生尤为重要。因为对高中生来说, 记忆更多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无暇思考,也就不能很好地理解知识。例如,在写黑奴贸易时,如果材料过 多,不给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尽管材料生动、形象,恐怕学生获得的也只是一些零碎的表象。因此,材料的 选择不在于多,而在于能否创造某种良好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感知和记忆,去积极思考,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或是从整体结构上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

其次,选材要合理,切忌片面,培养学生辩证、历史地看问题的能力。任何一个历史现象都有其合理的一 面,也存在不合理的一面,都无一例外地有其历史局限性,关键是看它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简单地说,这就是辩证的、历史的观点。这就要求教材编者组织材料必须合理。例如,在选择有关苏联战时 共产主义政策的材料时,主要应选对巩固苏维埃政权的作用,但也要稍带介绍一下这种政策对农民的伤害。又 如在介绍俾斯麦时,就不应大讲其反动的阶级本性,重点应放在他的政策对德国统一进程的推动作用,这样学 生就能对俾斯麦作出辩证的、历史的客观评价。

第三,组织材料层次清楚,选材范围广泛,注意多向联系,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综合和概括的能力。能 够对历史现象和历史事实进行较为全面、正确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之上进行比较、综合和概括,是新的高中历 史教学大纲中能力培养要求的主要内容。要做到这一点,教材必须首先做到材料叙述层次清楚,使学生能够从 中找到因果关系。同时,选材范围尽量广泛,叙述某一历史现象时,要注意知识的完整性,不要随便插入一些 关系不大的材料,否则不利于对历史知识进行综合和概括。而对某些相关内容的叙述角度要尽可能一致,以便 于比较。例如,中国史教材中对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叙述顺序如果是国际环境、领导力量、具体政策,等等, 那么世界史对日本明治维新成功原因的叙述就也应该尽可能一样,顺序不要颠倒。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多去 联想,进行积极比较。教材中还可以适当选择一些能够引起讨论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独立地判断、思考,如 对某些人物和事件的评价、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等等。

第四,材料类型多样。增加一些抽象的、概念性的材料,活跃学生的抽象思维。生动、形象地描写有助于 创造历史情境,帮助学生进行再造想象、再认和复术重要历史现象和历史事实。另外,从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来看,高中生的理论型的抽象逻辑思维较为发达,他们已经能够对抽象理论进行分析、理解。因此叙述时应该 尽量多用一些已经学过的专业概念,以及历史数据、图表等比较抽象的材料,还要适当多用一些历史文献资料 ,训练学生的材料解析能力。

四、丰富历史知识,提高学生素质

高中世界历史教材要回避与义务教育世界历史教材内容的重复,必须要增加新的历史知识。那么,选择什 么样的历史知识才能适合21世纪高中文科学生的需要呢?1.尽量利用历史学研究新成果。目前,史学研究繁荣 ,各种新材料、新观点不断出现,教材自然也不能墨守陈规,但是,编写历史教材,吸收新的成果,需要经过 特别审慎的判断。所谓审慎的判断,“一要看观点是否公允,并且一般为学术界所接受。二要审时度势,辨别 真伪,掌握分寸”〔5〕。2.深化有关政治经济史的内容,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世界历史上某些重要的政治经 济现象的发展情况。在义务教育教材中,对政治经济史的有关内容作了较为广泛的介绍,但这种介绍基本上都 是比较表面的。到了高中阶段,学生已经受过义务教育,他们的抽象思维和理解判断能力也有了较大提高,因 此,就有必要选择一些重要的、比较深层次的政治经济史内容,如有关政策、制度等。例如,如果我们适当增 加重商主义、自由贸易等有关内容,对于学生深入了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演变将有积极作用。教材中也可 以有英国内阁制度的确立、美国的孤立主义政策等内容,以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资本主义同国家政治和外交政 策的变化。3. 增加文化史和社会生活史的内容。21世纪的高中生绝大多数还是主要通过学习世界历史教材来 了解世界,了解世界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是了解各国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生活习俗。在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教材中 ,不但要介绍一些重要的文化名人和文化成就,还要说明其主要特征和背景,例如介绍现实主义流派,要指出 主要代表人物、盛行的主要国家和地区,还要进一步分析其主要特征和产生背景。从目前来看,在相当长的一 段时期内,世界大战爆发的可能性不大,但是,局部战争、地区冲突、民族纠纷将不会平息,而这些与历史上 的宗教和民族问题息息相关。所以,应该重点选取了一些宗教、民族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各地发生 的热点问题。同时,教材还要编进一些社会生活史的材料,通过学习世界上一些地方某个重要历史时期的社会 生活情况,更深入地了解历史发展的实质。例如,叙述19世纪美国历史,增加对社会生活的介绍,可以帮助学 生更进一步了解诸如西进运动、移民和南北矛盾等方面的知识。4. 加强对周边国家,这是勿庸置疑的。由于 大纲实际上已经规定了世界各地区的历史在教材中的分量,材料的选择不可能突破这一规定,只有在某些内容 的选择时可以加以注意。例如,在介绍宗教时,就可以指出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是伊斯兰教国家,泰国、缅 甸的人民则信奉佛教,等等。

如何选择好材料,使新编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教材更能符合时代发展需要,是一个比较大的课题,希望有 更多的人来关心、思考这一问题。

〔1〕《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课教学大纲》

〔2〕《叶圣陶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第2 卷第220页。

〔3〕吴增芥、吴靖《心理学与中小学教育》北京出版社,1987 年版,第28─29页。

〔4〕金之星《教材编写的几点设想》, 《课程・教材・教法》1985年第6期。

〔5〕李纯武《世界历史教材编写的几个问题》, 《课程・教材・教法》1985年第6期。

篇7: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教材选材的一些思考

关于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教材选材的一些思考

目前,新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已经通过审查。根据这一大纲,我们即将着手编写新的 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教材。这是一套与九年义务教育教材相衔接、为21世纪培养人才的高中教材,它“属于较 高层次的基础教育内容,对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国民素质,对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有着重要作用。”〔1〕要全面、理想地达到这一目的,新的 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教材的编写必须作比较全面深入的革新。由于时代的局限,现行的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教 材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无论是知识内容、编写体例,还是材料选择等方面,既不能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 也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有必要在编写之前作一些探讨。历史材料是构成历史教材的最基本要素, 但是,历史材料浩如烟海,根据什么样的原则选择材料无疑将关系到教材的整个面貌。在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 教材选材时应注意些什么问题,本人作了一些粗浅的思考,整理出来,以求教于同仁和前辈。

一、与义务教育有机衔接,叙述更加精炼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世界历史》内容丰富,叙述生动,比较系统地介绍了从公元前3000年前后的古代埃及 到本世纪90年代初国际格局演变的世界历史基础知识,勾画出了相对完整的历史发展线索,叙述了一些最重要 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介绍了最基本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现象,等等。作为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教材,高中 世界近代现代史教材如何与之相衔接?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一个最明显的区别在于,它特别强调历史知识的 完整性。其他学科,如数学、物理、化学等等,是一个随着年级的增长,知识点不断累加的过程。例如数学, 四则运算、平面几何、解析几何、微积分等内容在不同年级讲授。初中的学习内容建立在小学已经学过的知识 的基础之上,高中的学习则是建立在初中已经学过的知识基础上,由低到高的学习,不必重复。但是,历史则 不同,九年义务教育要讲授比较完整的历史基础知识,例如就世界历史而言,不能只讲近代史,不讲现代史, 或只讲现代史不讲近代史。到了高中,也要按照最基本的历史发展线索讲授历史知识。所以,就高中世界近代 现代史教材而言,要做到与义务教育有机衔接,既离不开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又必须尽量避免重复。具体来 讲就是:1. 必要的基本历史知识仍然要重复,只有这样,才能反映比较完整的历史概貌。在高中阶段,既然 也要讲通史,不讲专史,那么高中教材和初中教材的基本内容就难免有重复。例如,在世界近代史中,初中有 英国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等内容,高中也不能回避,否则,历史知识就会支离破碎,不利于学生全面深刻地 理解历史和认识历史发展的内在联系和客观规律。2. 就具体内容来说,又必须从新的角度选择新的.历史材料 。这样做的原因有两点,其一,增加新的历史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二,加大知识深度,完成新的教 学目的。显然,高中的教学对象和任务与初中不同,选择材料的角度当然也不一样。例如英国工业革命,在初 中教材中,简单介绍了工业革命的背景和后果,比较详细地叙述了工业革命的经过,选择了许多形象生动的材 料来描写重要的机器和交通运输工具的发明和使用情况;而在高中教材中,则要加强工业革命背景及后果方面 的内容,应该选择有关材料进行充实,帮助学生分析、理解相对抽象一些的内容。如可以选择一些当时城市发 展和中国人口构成变化的材料来说明工业革命对社会城市化的影响。选好材料以后,如何利用这些材料也是一 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现在的义务教育初中教材,充分利用历史材料,力求生动、形象、有趣;而高中历史教材 ,纵观欧美各国和港台地区等发达国家和地区,都是厚厚一大本,史料丰富,既有许多生动有趣、活泼形象的 描写,又不乏精辟的分析和高度概括的叙述。很明显,这样的高中历史教材和我们的相比具有很大的优势,但 是,由于在当今甚至在未来一段不短的时间内,还不能改变我国高中应试教育的特点和大部分地区经济不发达 的现状,我们的历史教材还无法做到这一点。针对高中生的认知特点,适当减少教材厚度,降低学生负担是当 前编写我国高中历史教材时选材的一个特色。因此,笔者以为新的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教材在尽量提高可读性 的同时,应更加注意叙述准确、精炼,千万不能铺开畅叙,增加分量。这样做的理由有四:其一,高中学生的 抽象思维发达,适于学习比较抽象一些的知识。其二,有利

[1] [2] [3] [4]

篇8:试谈殖民主义及其在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教材中的处理

试谈殖民主义及其在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教材中的处理

我们通常所说的殖民主义一般指近代以来,资本主义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对外殖民侵略活动。它是世 界近代现代史的一个重要内容。一般认为,近代殖民主义开始于新航路开辟后的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活动, 基本结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20世纪下半叶,几乎贯穿了世界近代现代史的整个过程。在新的全日制普通高 中历史教学大纲中,充分反映了殖民主义的问题。例如,大纲规定了世界近代史的三方面内容:“资本主义经 济发展,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并形成世界体系;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兴起;被压迫民族和人民反抗 侵略和殖民统治的民族解放运动的开展。”其中,有两方面内容和资本主义的殖民侵略有关。在世界近代现代 史教材的内容安排中,也有大量的相关内容。关于殖民主义的研究和介绍,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 ,一方面,学术界思想进一步解放,研究角度空前开阔,提出了许多新的学术观点;另一方面,由于西化思想 的侵蚀,特别是近年来新殖民主义思潮的沉渣泛起,在社会上尤其是青少年当中对历史上资本主义列强殖民侵 略的认识出现了一些不应有的思想混乱。因此,如何正确反映学术界的研究成果,更好地帮助中学生认识资本 主义殖民侵略的历史,是我们编写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教材时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一、如何正确认识历史上的殖民主义

编好殖民主义的有关历史内容,首先要对资本主义的殖民侵略有一个正确的理解。目前,我国史学界对殖 民主义的认识,对殖民主义的掠夺性和它的罪恶没有太大的分歧,争论主要集中在对殖民主义客观作用的理解 上。1853年,马克思在对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进行了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接连撰写了《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 》和《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等文章,对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所产生的客观历史作用作了总结性的 评价和预测。他认为,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一方面通过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破坏了印度社会的整个结构;另 一方面又必然会造成“新的生产力”,“播下新的社会因素”。他说:“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 是破坏性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建设性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 。”(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70页。)这就是著名的殖民主义“双重使命 ”的论断。由于理解的角度不同,史学界对双重使命的两个方面之间的关系及其侧重点的'理解产生了较大的分 歧。例如,有的学者、主要是西方学者,他们认为,遭受资本主义殖民侵略地区的社会本身缺乏导致资本主义 产生、发展的条件,因此,建设性的使命要大于破坏性的使命。他们提出近代殖民主义的主要影响就在于它促 进现代化的作用,这是非西方世界实现现代化的先决条件(注:什洛莫・阿维内里:《马克思与现代化》,载 塞・亨廷顿等著《现代化理论与经验的再探讨》,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年版,第17-20页。)。因此,殖民主义 是功大于过(注:L.H.Gann and P.Duignan,Colonialism in Africa,1870-1960.I,London,1967,P382.)。有 的学者持相反的意见,认为“殖民主义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没有什么进步作用”(注:董小川:《关于“殖 民主义双重使命理论”再认识》,载《光明日报》1992年10月10日。),等等。

那么,殖民主义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到底扮演了一个什么角色?事实上,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 在遭受资本主义殖民侵略的不同地区,殖民主义表现出的特征是不同的,所起的历史作用是有区别的。因此, 必须对殖民主义的历史作一些具体的剖析,才能得出一个比较正确的认识。

首先,就殖民主义而言,它在早期和中晚期的表现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不能一概而论。

从15世纪末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者沿着新航路进行海外殖民活动开始直到19世纪初期,是资本主义的早 期殖民时期。在这一时期,无论是西班牙、葡萄牙,还是稍后的荷兰、英国和法国,虽然资本主义经济已经有 所发展,但是,工业革命尚未完成,各国生产力水平还不高,仍

[1] [2] [3] [4] [5]

高中教材

高中历史新课本还有待完善

新编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瑜瑕摭谈

教学计划中的教学措施

关于高中历史学习方法指导

教学措施

高二历史的学习原则

三年级数学课改心得体会

高中教材电子版

文科教研中学语文教材改革之我见

高中世界近现代史教材商榷
《高中世界近现代史教材商榷.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高中世界近现代史教材商榷(整理8篇)】相关文章:

《世界近代现代史》教学反思2022-11-01

高中数学课改的心得体会2023-04-23

为什么要学习历史?2022-08-17

货币战争读后感1000字左右2023-10-19

高中历史选择题解题方法与高中历史概念理解方法2022-11-24

高中历史学习总结2023-02-25

什么是论文2023-05-07

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性教学探讨论文2023-04-07

数学课改的工作总结2023-01-02

关于战争的读后感2022-09-11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