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问题教学法”引入历史教学(整理16篇)由网友“浅喜”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给各位读者分享的把“问题教学法”引入历史教学,欢迎大家分享。
篇1:历史教学的问题情景教学法介绍
随着情景教学的普及,丰富多样的情景教学方法也被开发出来,问题情景教学方法就是其中的一种。本文介绍了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问题情景教学方法应该如何使用,有哪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历史教学中问题情景设计的原则
1、难度适宜原则
在问题情景的设计上,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处理好问题的难度与知识基础性要求的关系,使问题情景设计的难度与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相适应。如果问题难度过大,学生难以顺利地解决问题,自信心会受到影响,挫伤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假如问题设置过于简单,基本不存在障碍,则会降低学生对历史内容的求知欲,使历史教学回归到死记硬背上,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所以,在问题情景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性,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力求设计的问题情景难度适中,使学生能够通过努力自己解决问题。
2、科学有效原则
科学有效地设置问题情景是指在设计问题时要符合历史客观事实,所涉及的思想、知识与解决方法要客观真实,在问题情景中关于倡导的学习态度、个人情感与价值观等导向有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问题情景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加清晰地了解所学习的内容,加深对学习内容的印象,所以问题情景设计的表达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如果设计的问题情景偏离了教学要求的主题,表述混乱且价值观错误,不仅会对教学质量产生不良影响,而且可能会对学生的价值观等造成错误的指导。
3、情景再现原则
情景再现原则是在问题情景设计时通过合理的设计方式,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情景之中,切身体会历史事实发生的情景,体验历史事实产生发展的轨迹,深刻认知历史事实的重要意义,加强学生对历史内容的掌握。这样不仅能够达到教学要求,而且能有效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历史问题的自我认识,学习吸取历史经验,为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打好基础。
4、针对创新原则
问题情景的针对创新原则针对的是学生对历史事实认知上存在难点与疑点的问题。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同一历史事实有着不同的观点与主张,难以对历史内容产生认同感,从而对历史学习产生影响。所以,在问题情景的设计中,需要针对这些问题用新颖奇特的问题情景设计,比如设计有梯度的问题来引导不同认知的学生对历史教学内容进行交流探讨,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最终达成对历史内容的共同认识,加深对历史内容的了解。
二、历史教学中问题情景教学方法的运用方法
如何在历史教学中使用问题情景教学方式,才可以实现提高历史教学质量的目标呢?
1、设置对比的问题情景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提出两个或几个相类似对象的对比问题,使学生对学习对象之间的异同进行仔细比较,深化学生对历史内容的认识。比如,对比英、法、德国君主立宪制的形成原因,这些国家出现君主立宪制的社会背景,在实现君主立宪过程中都出现了哪些问题,是如何解决的,通过不同国家的对比,能够使学生对欧洲各国君主立宪制度有更清楚的了解与认知。这样的问题情景可以让学生不仅学会历史知识,而且能从中借鉴历史经验,加深对中国社会制度的理解。
2、不确定答案的问题情景
通过设置不确定答案的问题情景,可以让学生身处其中,站在历史人物的角度进行思考,根据自己做出的决定与他人的决定之间对比的交流以及历史发生的轨迹,来深刻认识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及影响等,加深学生对历史的理解。比如,在五四运动的相关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当时的社会背景与各方面的立场,让学生置身于那个背景下,做出自己认为正确的选择,然后教师帮助学生分析他们的决定可能产生的影响,是否会更有利于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这种没有固定答案的情景教学方式会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究历史内容,加强他们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能力。
3、困境比较的问题情景
困境比较的问题情景教学是一种激发学生自身能力、促进学生之间良性竞争的教学方式,它主要是通过设定一个难度较高的问题,通过激励学生主动思考、奖励答出问题学生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在历史教学中,提出在同一段历史时期内,中国与西方各国政治、法律、社会制度发展演变的不同以及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等,这种难度较高的问题情景既考察了学生的记忆能力,又对学生自身比较、分析、总结能力提出了要求,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之间的竞争感,加强学生对历史内容的学习。
4、悬念设计的问题情景
悬念可以使学生产生求知欲,是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疑惑而又想得到答案的学习心理状态。在问题情景教学中,合理地利用这种悬念,创设问题情景,能够使学生产生迫不及待学习的冲动,对学习内容展开主动的探究与思考。比如,在“一国两制”政策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采用其他政策会对香港澳门回归有什么影响的悬念,让学生积极讨论,充分了解“一国两制”政策的优越性与创造性。通过这样的问题情景设计,合理利用学生的主动学习心理,改变学生学习的态度。
5、多媒体辅助的问题情景
多媒体教学是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通过运用多媒体文字、图像、声音、视频、色彩等手段,达到灵活、形象、生动、直观的表现目的,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到学习中,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比如,在教学鸦片战争的相关内容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将鸦片战争中林则徐虎门销烟、英法联军进攻路线、火烧圆明园事件等内容通过图片、视频的方式展现在学生眼前,让他们对这些内容从感官到感情上都产生深刻印象,体会鸦片战争对中国造成的巨大伤害,不仅有助于加强他们对这些历史内容的了解与掌握,也能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与民族荣誉感。
6、现实与历史结合的问题情景
教师根据历史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中的经验与现象提出问题情景,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时身临其境,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对历史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也能使学生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有明确的认识。比如,在社会政治建设曲折发展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法制案例,列举社会主义建设历史过程中法制建设的曲折发展,通过两者的对比认识,可以提高学生对历史内容的掌握程度,也可以使学生对现实生活有更多的认识与思考。
问题情景教学的方法可以渲染课堂氛围,挖掘学生潜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也可以提高教师的创造性教学能力,把“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有机整合在一起,对提升高中历史教学的教学质量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对问题情景教学方式的使用应该本着灵活多变的原则,设计有效的问题情景,达到吸引学生参与到学习中的目的。
篇2:问题教学法语文教学论文
问题教学法语文教学论文
1.当前高职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1.1主管部门对高职语文教学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主管部门的普遍思想认为汉语是母语,不必投入过多的教学精力,没有将语文教学上升到一定的认识高度,更加谈及不到语文教学是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以及民族精神构建的高度。相关主管单位没有意识到高职学生综合人文素质的短缺,一味的强调提升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和操作能力。主管单位的态度意识,潜移默化的对教师和学生产生着影响,导致了大学语文无关紧要的局面。
1.2缺乏合理的高职语文教材
高职院校的语文教材通常使用的是《大学语文》,但是《大学语文》对于高职院校来讲,不能突出专业特点,教材内容侧重于对思想的教育,一定程度上削减了语文课程该有的教学效果。而且,《大学语文》的教授仍然局限于语文知识层面的讲授,文化教育和审美教育的高层次要求没有很好的得到重视。《大学语文》实际上是由中学语文教材延伸出来的,是工具化了的语文,导致了《大学语文》教学的文本封闭性,以及教学课堂的自足性,应有的自由伸缩性缺失。致使教师和学生在实际的教学课堂上,缺失对文化需求的扩展,对审美的遐想。
1.3教师对高职语文教学认知程度低
高职院校是由最初的职业中专发展延伸而来,语文教学仍沿用最初的中专院校教学模式,教师仍然采用传统教学形式授课。学校档次虽有了提升,但教师教学水平仍处于原有状态,依然秉承着传统陈旧的教学观念,缺乏创新意识。高职院校语文教师普遍认为大学语文是中学语文的延伸,没有意识到大学语文是大学教育水平所要求的一种语言文学类课程,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内容,有利于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大学语文对人文素质教育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高职语文教学中问题教学法的应用分析
2.1加强基础学习
加强基础学习是培养问题意识的基础,学生认知结构中必须具备最基本的基础知识,才能够进一步对所学内容进行思考和探讨,产生疑问并提出问题。为此,在实际具体的教学中,应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理解和掌握,教师应引导学生大量阅读,拓展信息量。基本技能的培训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内容,同时也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途径。譬如,在实际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口语、演讲和辩论的训练,以此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也可以加强对实用文体的学习,以此提升学生的实用写作能力。这些方式方法都不同程度的有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增强。
2.2创设心理自由的氛围
创设心理自由的氛围是问题意识产生的土壤,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所以,教师应转变教学方式,舍弃传统的权威式的课堂教育模式,营造互相交流、沟通、和谐的课堂氛围,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形成积极活跃的课堂教学气氛,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感情,有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语文教学本质上是一门让学生敢于表达,善于抒发自我感情的一项基础教育,所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和谐的交流环境,至关重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多提出问题,针对学生提出的质疑,教师不宜第一时间予以评价或者急于否定学生的观点,亦或是急于给出准确答案,应该引导学生解答学生的问题。针对学生提出的观点和意见,教师应予以充分的尊重,对准确、独到、创新的观点,给予充分的肯定和称赞,培养学生在抒发观点的同时增长知识。
2.3以问导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职院校教育模式,重专业轻基础,而且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偏低,这是当前高职院校教育现状。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需依据实际教学状况,努力探求提高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方法。以往的高职语文教学,教师普遍运用让学生课前预习的方式,但课前预习的.方法针对高职教育轻基础的现状,很难获取高效的教学效果。运用以问导学的问题教学法,可以将课前预习方式落实到实处,可以让学生明确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产生疑问、提出问题,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的,进行有目的地课前预习。
2.4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问互答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会遇到不同程度的难题,因此在高职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留有充足的课堂提问时间,予以学生提问权。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被动地回答问题,严重制约了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在高职语文教学中采用问题教学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性,积极主动去发现问题,自发的向教师提出质疑,进一步发挥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地位,调动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兴趣。着重强调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会逐步提出新颖富有挑战的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以此保障课堂教学效率。
2.5教授学生质疑和提问的技巧
教授学生质疑和提问的技巧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途径,实际教学中学生并不喜欢提问,究其原因是学生不懂怎样提问,没有掌握到提问方法和内容叙述的要求,所以教师应教授学生一定的提问方式和技巧,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具体的做法有:其一,围绕课题找寻疑点,让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加深理解;其二,从字、词、句等方面找寻疑点,语文教材中的词句有些内容比较深刻难理解,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突破词句难点;其三,对结构的安排、内容的选择提出疑问。
3结语
问题教学法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其发挥的作用至关重要,教师应在具体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学习特性,不断地创新创造教学方式。
篇3:如何把计算机技术引入到数学教学中
如何把计算机技术引入到数学教学中
文章从计算机应用技术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关于计算机应用技术与数学教学优势互补、关于应用计算机进行数学教学的教学设计、教育技术呼唤高素质的.教师等方面分析了如何把计算机技术引入到数学教学中的问题,并提出了几点建设性意见.
作 者:满都拉 赵海军 作者单位:满都拉(内蒙古电力学校,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00)赵海军(内蒙古兴安盟特种设备检验所,内蒙古,乌兰浩特,137400)
刊 名: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英文刊名:INNER MONGOLIA SCIENCE TECHNOLOGY AND ECONOMY 年,卷(期): “”(7) 分类号:G623.58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 数学教学篇4:历史学科问题教学设计
历史学科问题教学设计
一、历史学科问题教学的概念历史学科的问题教学发展到今天,已不仅是一般地把教学内容设计成一系列问题进行教学的方法。它已是综合借鉴目标教学、结构教学、图示教学、程序教学等教学方法的模式、理论,运用投影、录音、录相、电影、电视和计算机CAI技术等最新的教学技术手段,通过问题的展示和学生的质疑问难,形成教学过程的双向交流,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归纳、比较、概括等能力,提高学生思维素质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
这一教学方法有两种基本模式:一是教师通过教学设计,直接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思考、讨论,然后教师进行指导和释疑;二是教师运用教学技术设计创设新情景,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两种模式在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可以交替使用。当然,具体教学技术的运用则要视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及学校的教学设施而定,不可强求一律,更不可为用而用,不计效果。
二、历史学科问题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
历史问题教学的基本目的,就是通过问题的展示,对学生进行深刻思维、灵活思维、创新思维、批判思维的培养,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理解、掌握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首先,必须确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观点。师与生、教与学构成课堂教学矛盾的辩证统一体。问题教学,正是解决这对矛盾,促使其达到辩证统一的良好手段。它通过教师对问题展示的外因,充分调动学生主动、积极、自觉思维的内因,恰当调节教学节奏,活跃教学气氛,丰富教学内容,生动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在其过程中,关键是“恰当”,“恰当”就是符合学生实际。教师的设计不管多么完美,愿望不管多么善良,但如果不符合学生的实际,就不能体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的原则。这是问题教学设计的教育学依据。
其次,要明确在问题教学中,教师的责任是要让学生无疑而生疑,有疑而思疑,思疑而解疑,解疑而心悦。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自惊奇和问题开始。”问题教学是激发学习动机,启迪求知欲望,点燃智慧火花,追求真知灼识的重要教学手段,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疑为思之始”,有疑才会有思考,才会有探究,才会有钻研,才会有对真理追求孜孜不倦的意志和毅力。这是问题教学设计的心理学依据。
再次,要懂得中学历史教学对能力培养的要求是分层次的。第一个层次是基础知识的掌握。它要求学生在对基本历史事实、历史现象识记的基础上,形成历史基本概念,进而理清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设计历史学科问题教学,就是要使学生注重对历史基本事实的调查和了解,并能从启发思维的角度,对教材的史实知识重新归纳,具有再认再现历史知识和获取历史信息、处理历史材料的能力。
第二个层次是基础知识的运用。在学生弄清、掌握历史基本事实和历史基本现象的基础上,通过问题设计,引导学生运用目的思维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运用概括思维认识各种事物的共同属性,揭示其本质的内在规律;运用间接思维去比较、判断历史现象的本质;运用创造思维对历史事物形成新的认识,并对现实具有指导实践的作用。也就是训练学生运用分析、综合、归纳、比较、概括的方法和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立场分析评价历史现象、历史人物,阐述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
第三个层次是历史思维能力的扩展。它包括历史问题的辩证思维,学术问题的争鸣商榷和学生的质疑问难三个方面。就是在设计历史问题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在集中、求同思维的基础上进行发散和求异思维,启发鼓励学生从静态历史时空到动态历史时空的历史时空结构体系方面;从历史的哲学思考,如人与自然的关系、意识与物质的关系、人的自身发展、社会历史发展及其规律等方面深入思考,提出疑难问题和不同见解,使他们视野扩大,思路开阔,学得更积极主动和富有成效。这是历史问题教学设计的历史思维能力要求的依据。
三、历史问题教学设计与信息系统的开放
从信息论的角度说,问题教学过程实质是师生信息交换、交流的过程。历史问题教学设计就是通过调控、反馈,控制教学结构,促使信息系统的开放,让学生获得有序信息。
第一是信息接收系统的开放。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以多层次、多角度、多类型的问题设计,启动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眼、耳、手、脑等接收系统都处于积极状态,形成全方位的交叉感知,充分发挥其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有效地接收、加工和贮存信息。如高三历史的单元复习课,要求在原有章、节教学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系统,重建知识结构,深化知识层次,强化能力训练。教学中就可以复习线索为依托,采取顺藤摸瓜,引线串珠的方法,设计系列问题,形成问题系统,设置新的情景,引发学生通过概括、归纳、比较的思维活动,从宏观上对历史理论和历史发展规律的信息进行加工、贮存;又从微观上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细微区别的信息进行接收、整理。
第二是信息渠道系统的开放。信息渠道既指课堂信息渠道,也包括课外信息渠道;既有教师传输信息渠道,也有学生通过阅读、观察、议论后的质疑反馈渠道。双向的信息渠道有利于学生拓展思维,扩大、加深、巩固课堂上获得的信息。如复习《三个世界的形成和演变》这一章时,可结合现实,设计一些有关“波黑战争”、“车臣危机”、“巴以关系”的问题,既可向学生传输最新的信息,又可引起学生对两极格局解体后,世界向多极发展的新思考,畅通双向的信息渠道系统。
第三是信息网络系统的开放。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大脑中已贮存了许多各类的信息,形成信息网络。且随着不断的学习,不断接收新的信息,使其信息网络处于动态之中。历史问题教学设计,就是教师通过问题设计,开启学生原有的信息网络系统,让他们运用已知的知识,经过联想、综合,接收新信息。如讲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时,可问:“太平天国革命的纲领是什么?它与北宋、南宋、明末农民起义的口号有什么联系?为什么说太平天国革命是旧式农民革命的最高峰?”学生经过联想,至少可形成三个新的历史概念:①封建生产关系造成贫富悬殊及土地兼并严重,是农民起义的重要原因之一。②要求推翻封建剥削的制度及建立公平合理的理想社会是人们的普遍愿望。③从口号中可以看出中国农民战争的水平是逐步提高的,而太平天国革命是旧式农民革命的最高峰。在新的历史概念建立后,又要引导学生理清它们之间的有机联系,形成网络结构,升华为历史观。此外,有些历史概念的形成,还要联系地理、语文、政治、外语,甚至数、理、化的知识。
信息网络系统的开放,也可看作是历史思维能力三个层次――历史知识的记忆、历史概念的理解、历史理论的运用――的构建过程,这一过程是有序的,它通过有序的问题,环环相扣,层层相连,使学生的信息网络系统处在高度开放之中,不断深化学生的认识。
四、历史问题教学设计与思维能力培养
历史问题教学就是将问题作为发展智力的突破口,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历史学习思维能力包括深层思维、灵活思维、创新思维、批判思维等几方面。
历史学习的深层思维:是指能够在对历史现象分析的基础上,抽象概括出其中隐含的人类社会变迁与发展的本质特征、规律和趋势,做到“以史为鉴”,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学生深层思维能力的培养,要求教师在进行问题设计时,要通过提供新史料,创设新情景等方法,为学生进行抽象、概括思维训练创造条件。如在复习工人运动的发展时,可向学生提供“工业革命时期工人捣毁机器”、“宪章运动群众集会”、“巴黎人民保卫蒙马特尔高地的大炮”三幅图画,引导学生从上述图画所表达的内容中得出结论: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人运动也从低级的破坏机器的斗争形式向高级的夺取政权的斗争形式发展。加深学生对“无产阶级是资产阶级的掘墓人”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认识;也向学生揭示了隐含在图画中的“无产阶级在斗争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逐渐从自在的阶级转变为自为的阶级”的基本理论,让学生把握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与工人运动的产生和发展是始终并存的这一政治、经济变化的内在规律。
历史学习的灵活思维:是指在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分析中,不为习惯思维所束缚,灵活地综合运用相关的知识,主动变换思维角度,采用不同的方法对材料进行深层次的发掘和高精度的提炼,以寻求解决问题的线索。为此,在进行问题设计时,要注意设问角度的多变,问题答案的`多个和解决方法的多种,同时还要注意问题的可迁移性。如要求学生运用发散思维去寻求发散问题的解决途径,是训练灵活思维的方法之一。教学设计时要把问题定位在历史三维空间的交叉点上,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方位去把握历史。如复习中国近现代史,可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史学界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近代史归根结底是一个民族运动,是具有民族独立和中国近代化两个内容的民族运动,而民族独立是第一位的;而现代史上,这两个问题仍在继续,只是二者的位置发生了历史性的进步的变换。’试分析产生这种‘位置变换’的根本原因,指出19世纪中期和20世纪中期‘民族运动’的不同表现及其最终结局,并谈谈你对这种不同结局的认识。”这个问题,牵涉到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社会主义社会代替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必然性和进步性等,可使学生的思维向多个方向发散。
从一个中心向四周辐射谓之发散;将多个问题材料指向同一个中心谓之聚焦,也是训练灵活思维的方法之一。如可列出《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展拓香港界址专条》中有关香港问题的条文;丘吉尔在二战中关于香港问题的讲话;邓小平同志关于香港问题的谈话;《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中的有关条文,构成一组材料,指向关于香港问题的形成、根源,及我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的政策、措施,以及我国为什么过去失去香港,现在能收回香港等问题,就是将多个有关香港的材料聚焦于香港问题这个中心。可使学生的思维从多个方向聚焦于一个中心。
历史学习的创新思维:是指借助联想、运用直觉、释放灵感的方法去对未知史事进行自主创新的思索提出全新的创造性的方案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是一种非逻辑化的思维。创新思维的训练一般在总复习阶段进行。
借助联想,就是要求学生根据教师的问题设计,对历史现象进行顺向、逆向、横向、纵向的联想,然后根据内在的依存关系加以综合,总结出事物发展的原因和规律。如通过对太平天国、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失败原因的联想,引导学生认识无论是旧式的农民革命,还是民族资产阶级革命,都不能使中国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命运,在中国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
运用直觉,就是通过问题设计,引导学生对相类、相似或不同的历史事件进行直觉分析比较,找出异同,探求其本质区别。如对历史上巨鹿、官渡、赤壁、淝水等以少胜多战例的分析、比较,可得出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在于人心的得失、社会制度的优劣、经济基础的厚雹技术手段的高低、指战人员的勇怯的规律。进而设计问题:“比较1894年与1937年日本两次侵华的原因,分析中国在两次战争中为何一败一胜?”
释放灵感,就是在思维过程中,依靠灵感的活动,以个别事物或现象为典型,推理、归纳出该类事物或现象的普遍规律;或运用已知知识去推导出未知知识。如设计问题:“马克思指出:‘人类社会的每一次巨大进步,都是以牺牲部分社会成员的利益为代价的’。以英国圈地运动、美国‘西进运动’以及日本倒幕运动的史实进行论证。并谈谈你对马克思这一科学论断的认识。”学生通过对三个运动的归纳、推理,就可得出结论,马克思的论断,反映了人类社会转型时期的一般规律。说明人类社会的进步必须以牺牲落后的社会成员的利益为代价。由此认识到,我们必须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才能避免成为牺牲品。
历史学习的批判思维:是指对传统的或一般的结论、观点大胆质疑问难;对前人积累的知识,能正确分析批判,开动脑筋,勇于探索,反省自己,纠正思维方式和方向,以期获得全新的思维成果。教师的问题设计,就要能引导学生不为前人观点所左右,独立地寻求问题的结论。如“《汉书》评价王莽‘莽既不仁,而有佞邪之材;又乘四父历世之权,遭汉中微,国统三绝,而太后寿考为之宗主,故得肆其奸慝,以成篡盗之祸……自书所载,乱臣贼子,无道之人,考其祸败,未有如莽之甚者也。’你认为《汉书》对王莽的评价是否正确?为什么?你认为应如何评价王莽?用史实说明你的观点。”
五、历史问题教学设计与学法指导
无论采用那一种教学方法,根本问题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历史问题教学法,同样如此。为此,教师在对问题设计时,必须同时考虑对学生的学法指导。问题设计的学法指导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导学生启动思维,独立自主地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这一过程是设疑→思辨→释疑的过程;二是指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这一过程是质疑→讨论→解惑的过程。
指导学生启动思维,解答教师设计的问题,关键是引导学生从分析问题的条件入手,明确思考的途径和方向。如多选题:“我国在本世纪50年代初开展的下列运动中,哪些具有社会主义革命性质?A.全国性的土地改革运动B.没收官僚资本和接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并将它们转化为国营企业C.‘三反’、‘五反’运动D.农业合作化运动。”指导学生解答时要让学生弄清题干中的关键词是“社会主义革命”。对政治课的知识进行迁移,学生可以知道,社会主义革命的含义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革命,在中国是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的革命,其最基本特征是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生产资料公有制等。然后,根据关键词包含的内容,引导学生分析选项,看选项内容是否涉及政权性质变更与生产资料所有制变更。A项虽废除封建土地制度,但仍是私有制;B项使生产资料发生质的变化,成为社会主义全民企业;C项是政治经济领域运动,未涉及政权或所有制性质变更问题;D项完成从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转变。故答案是BD两项。这一训练过程,通过设疑→思辨→释疑,使学生化知识为能力,学会掌握历史、分析历史、总结历史和表述历史。
除了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学生还应学会提出问题。有经验的教师,不仅善于设计问题,而且善于引导学生直接参与问题设计,鼓励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向教师提问比教师提问学生更有意义,对学生思维的发展更有促进作用。学生是否学会提出问题,是他们是否学会学习的重要标志,也是他们思维能力高低强弱的重要标志。为此,教师在进行问题教学过程中,既要设计好问题,又要引导学生发问,要给学生讨论、发问的时间,要重视学生的问题和保护学生发问的积极性。在问题教学中,引导学生发问,是讲、练、思的融合,是教学方法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机结合。如在讲授《鸦片战争》时,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既然鸦片输入对中华民族带来了如此深重的灾难,清政府为何还有人反对严禁鸦片呢?”“中国的禁烟是引起鸦片战争的原因吗?”在讲授《辛亥革命》时,学生提出质疑:“同盟会的纲领没有反帝的内容,孙中山对帝国主义仍存幻想,怎么能说辛亥革命具有反帝性质呢?”这些问题的提出,充分说明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这些问题,对帮助学生更深入理解清朝的腐败、鸦片战争的性质、辛亥革命的性质非常有用。
历史问题教学法,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核心,围绕师生对问题的设计,通过疑、思、解的过程,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阅读观察能力、记忆理解能力、分析判断能力、比较综合能力、表达叙述能力,最终提高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所以,历史问题教学法是完成历史学科能力要求培养的良好方法。
篇5:历史学科问题教学设计
历史学科问题教学设计
一、历史学科问题教学的概念
历史学科的问题教学发展到今天,已不仅是一般地把教学内容设计成一系列问题进行教学的方法。它已是综合借鉴目标教学、结构教学、图示教学、程序教学等教学方法的模式、理论,运用投影、录音、录相、电影、电视和计算机CAI技术等最新的教学技术手段,通过问题的展示和学生的质疑问难,形成教学过程的双向交流,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归纳、比较、概括等能力,提高学生思维素质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
这一教学方法有两种基本模式:一是教师通过教学设计,直接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思考、讨论,然后教师进行指导和释疑;二是教师运用教学技术设计创设新情景,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两种模式在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可以交替使用。当然,具体教学技术的运用则要视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及学校的教学设施而定,不可强求一律,更不可为用而用,不计效果。
二、历史学科问题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
历史问题教学的基本目的,就是通过问题的展示,对学生进行深刻思维、灵活思维、创新思维、批判思维的培养,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理解、掌握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首先,必须确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观点。师与生、教与学构成课堂教学矛盾的辩证统一体。问题教学,正是解决这对矛盾,促使其达到辩证统一的良好手段。它通过教师对问题展示的外因,充分调动学生主动、积极、自觉思维的`内因,恰当调节教学节奏,活跃教学气氛,丰富教学内容,生动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在其过程中,关键是“恰当”,“恰当”就是符合学生实际。教师的设计不管多么完美,愿望不管多么善良,但如果不符合学生的实际,就不能体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的原则。这是问题教学设计的教育学依据。
其次,要明确在问题教学中,教师的责任是要让学生无疑而生疑,有疑而思疑,思疑而解疑,解疑而心悦。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自惊奇和问题开始。”问题教学是激发学习动机,启迪求知欲望,点燃智慧火花,追求真知灼识的重要教学手段,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疑为思之始”,有疑才会有思考,才会有探究,才会有钻研,才会有对真理追求孜孜不倦的意志和毅力。这是问题教学设计的心理学依据。
再次,要懂得中学历史教学对能力培养的要求是分层次的。第一个层次是基础知识的掌握。它要求学生在对基本历史事实、历史现象识记的基础上,形成历史基本概念,进而理清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设计历史学科问题教学,就是要使学生注重对历史基本事实的调查和了解,并能从启发思维的角度,对教材的史实知识重新归纳,具有再认再现历史知识和获取历史信息、处理历史材料的能力。
第二个层次是基础知识的运用。在学生弄清、掌握历史基本事实和历史基本现象的基础上,通过问题设计,引导学生运用目的思维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运用概括思维认识各种事物的共同属性,揭示其本质的内在规律;运用间接思维去比较、判断历史现象的本质;运用创造思维对历史事物形成新的认识,并对现实具有指导实践的作用。也就是训练学生运用分析、综合、归纳、比较、概括的方法
[1] [2] [3] [4]
篇6: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问题与历史故事的合理引入思考
作者/邢小平
【摘要】在初中教学体系中,历史是人文类学科的重要机体。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当中,适当合理引入历史故事,可以有效吸引学生学习兴趣,提升课堂趣味程度,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是,在初中历史课堂中引入历史故事,也要遵循一定的教学规律和教学方法。本文立足教学实践,分析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现实问题,探寻故事教学法在历史学科中的有效应用路径。
【关键词】初中教学 初中历史 历史故事 合理引入
在初中教学阶段,历史学科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作为人文学科中的一个代表学科,对于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掌握历史文化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初中生的学生特点及教学内容所限制,初中历史课堂往往缺乏足够的趣味性,难以吸引学生注意力。对于初中历史教学老师来说,有效提升课堂的趣味性,吸引学生注意力,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应用历史故事教学方法,无疑是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路径。
l 历史课堂引入故事的教学原则
在初中历史教学当中引入历史故事,要遵循教学规律和原则,能否适当引入历史故事,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将着力点放在真实性、趣味性和针对性三个方面。
真实性是历史教学的生命线,在教学当中,教师首先要选择真实的历史事件.要有足够的历史资料来佐证所选取的历史故事。教师所选取的故事内容和精神内核,要与课本内容和教学精神相吻合,对于很多杜撰的故事,不可随便引入,以免对学生产生误导,造成不良的教学效果。对于很多无法确凿证实的历史故事,也要通过演绎的方式向学生传达,并增强学生的甄别能力。
在历史课堂开展故事教学,要强化引入故事的针对性,所引入的故事不能偏离教学主线,要与教学目标设计相吻合,所引入的故事要服务整体教学体系,与所教学的篇章紧密结合,避免故事和教学脱节,产生”两层皮”的现象。
比如说,在讲解《夏商西周的兴亡》一课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适当引入《封神演义》中关于姜太公的故事,这样的故事耳熟能详,同时也有相应的历史资料佐证,对于学生来说比较熟悉,对于服务教学主题也有帮助,通过引入这样的合理故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联想和理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并明白其中所蕴含的国家兴衰内在道理。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引入历史故事,最为重要的还是要突出故事的趣味性,如果所引入的故事也没有趣味性,甚至还不如教学课本内容精彩,那么故事教学这种方法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初中生与低年级学生相比,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律性,但是学习的动力依然不足,针对学生这样的特点,突出故事趣味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历史课堂引入故事的教学实施策略
2.1巧设悬念激活课堂
由于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因此通过巧设悬念的方式,引导学生课堂,对于提升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举例来说,在讲解《秦朝的暴政与灭亡》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采用故事开篇,巧设悬念,先向学生讲解秦王赢政统一天下的过程,吸引学生注意力,()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让学生对如此兴旺的秦朝如何覆灭产生兴趣,进而进入教学的主要内容当中,提升教学效率。
2.2故事教学化解难点
在初中历史的教学内容中,知识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对于涉世不深的初中学生来说,相对比较难以理解。比如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个名词对于社会公众来说耳熟能详,但是,初中学生未必一下就能领会其中的具体内涵。在历史课堂中,在引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个名词之前,可以通过故事讲述的方式进行铺垫,比如说,通过历史影片片段等方式,向学生展示清朝末年沿海地区的生活情况和状态,让学生对时代特点有一个直观上的`印象和感受,进而提升对于知识的认知和理解能力。这样,通过故事的引入就有效解决了课堂教学中的难点,提升了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水平。
2.3利用故事引发思考
在初中历史课堂中适当引入历史故事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可以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对于历史知识和历史整体脉络的思索,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在教学内容结束后,向同学介绍一个历史小故事,这则故事或者与本节课内容相关,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夯实所学知识,或者可以与下节课的内容相关,通过故事引导学生提前对下节课的内容进行预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经过实践教学检验,通过一则故事来结束课堂,既可以提升课堂教学的总体性,也能减轻学生整节课学习下来后的疲惫感,减小学生对于学习的抵触情绪,实现教学上的首尾呼应,提升整体课堂连贯性和教学水平。
综上所述,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适当合理引入历史故事,可以有效提升课堂趣味性,经过实践教学检验,是行之有效的现代教学模式。在应用过程中,引入历史故事进行教学,要遵循应用准则和教学规律,避免历史故事大量抢占教学时间,影响正常的教学内容讲解,对于历史故事的内容选取,也要突出针对性和目的性。因此,需要教育工作者和理论研究者深入实践,探索行之有效的故事模式,实现初中历史教学水平的有效提升。
篇7: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问题与历史故事的合理引入思考
作者/邢小平
【摘要】在初中教学体系中,历史是人文类学科的重要机体。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当中,适当合理引入历史故事,可以有效吸引学生学习兴趣,提升课堂趣味程度,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是,在初中历史课堂中引入历史故事,也要遵循一定的教学规律和教学方法。本文立足教学实践,分析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现实问题,探寻故事教学法在历史学科中的有效应用路径。
篇8: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问题与历史故事的合理引入思考
在初中教学阶段,历史学科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作为人文学科中的一个代表学科,对于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掌握历史文化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初中生的学生特点及教学内容所限制,初中历史课堂往往缺乏足够的趣味性,难以吸引学生注意力。对于初中历史教学老师来说,有效提升课堂的趣味性,吸引学生注意力,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应用历史故事教学方法,无疑是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路径。
l 历史课堂引入故事的教学原则
在初中历史教学当中引入历史故事,要遵循教学规律和原则,能否适当引入历史故事,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将着力点放在真实性、趣味性和针对性三个方面。
真实性是历史教学的生命线,在教学当中,教师首先要选择真实的历史事件.要有足够的历史资料来佐证所选取的历史故事。教师所选取的故事内容和精神内核,要与课本内容和教学精神相吻合,对于很多杜撰的故事,不可随便引入,以免对学生产生误导,造成不良的教学效果。对于很多无法确凿证实的历史故事,也要通过演绎的方式向学生传达,并增强学生的甄别能力。
在历史课堂开展故事教学,要强化引入故事的针对性,所引入的故事不能偏离教学主线,要与教学目标设计相吻合,所引入的故事要服务整体教学体系,与所教学的 篇章紧密结合,避免故事和教学脱节,产生”两层皮”的现象。
比如说,在讲解《夏商西周的兴亡》一课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适当引入《封神演义》中关于姜太公的故事,这样的故事耳熟能详,同时也有相应的历史资料佐证,对于学生来说比较熟悉,对于服务教学主题也有帮助,通过引入这样的合理故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联想和理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并明白其中所蕴含的`国家兴衰内在道理。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引入历史故事,最为重要的还是要突出故事的趣味性,如果所引入的故事也没有趣味性,甚至还不如教学课本内容精彩,那么故事教学这种方法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初中生与低年级学生相比,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律性,但是学习的动力依然不足,针对学生这样的特点,突出故事趣味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历史课堂引入故事的教学实施策略
2.1巧设悬念激活课堂
由于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因此通过巧设悬念的方式,引导学生课堂,对于提升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举例来说,在讲解《秦朝的暴政与灭亡》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采用故事开篇,巧设悬念,先向学生讲解秦王赢政统一天下的过程,吸引学生注意力,()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让学生对如此兴旺的秦朝如何覆灭产生兴趣,进而进入教学的主要内容当中,提升教学效率。
2.2故事教学化解难点
在初中历史的教学内容中,知识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对于涉世不深的初中学生来说,相对比较难以理解。比如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个名词对于社会公众来说耳熟能详,但是,初中学生未必一下就能领会其中的具体内涵。在历史课堂中,在引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个名词之前,可以通过故事讲述的方式进行铺垫,比如说,通过历史影片片段等方式,向学生展示清朝末年沿海地区的生活情况和状态,让学生对时代特点有一个直观上的印象和感受,进而提升对于知识的认知和理解能力。这样,通过故事的引入就有效解决了课堂教学中的难点,提升了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水平。
2.3利用故事引发思考
在初中历史课堂中适当引入历史故事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可以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对于历史知识和历史整体脉络的思索,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在教学内容结束后,向同学介绍一个历史小故事,这则故事或者与本节课内容相关,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夯实所学知识,或者可以与下节课的内容相关,通过故事引导学生提前对下节课的内容进行预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经过实践教学检验,通过一则故事来结束课堂,既可以提升课堂教学的总体性,也能减轻学生整节课学习下来后的疲惫感,减小学生对于学习的抵触情绪,实现教学上的首尾呼应,提升整体课堂连贯性和教学水平。
综上所述,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适当合理引入历史故事,可以有效提升课堂趣味性,经过实践教学检验,是行之有效的现代教学模式。在应用过程中,引入历史故事进行教学,要遵循应用准则和教学规律,避免历史故事大量抢占教学时间,影响正常的教学内容讲解,对于历史故事的内容选取,也要突出针对性和目的性。因此,需要教育工作者和理论研究者深入实践,探索行之有效的故事模式,实现初中历史教学水平的有效提升。
篇9:仓储理论教学论文:仓储理论课堂引入分组教学法的探索
仓储理论教学论文:仓储理论课堂引入分组教学法的探索
仓储理论教学论文:仓储理论课堂引入分组教学法的探索作者/ 胡春凡 王 训
摘 要:笔者在仓储理论课堂上打破传统理论授课模式,尝试引入分组教学法。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着重阐述仓储理论教学中分组教学的实施及意义。
关键词:分组教学法 仓储理论 课堂教学
一、引入分组教学法的原因
分组教学法是指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增加学生之间的协助和交流的一种教学方法。笔者将分组教学法引入仓储理论课堂,是基于如下几点考虑。
首先,仓储与配送管理基础课程是物流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又是物流专业的启蒙课程,地位十分关键。学生高中毕业后来到技工学校学习,对“物流”的定义尚不熟悉,如果继续沿用传统的老师教、学生背的方式来授课,教学效果难以提高。
其次,技校生基础差,学习积极性不高,且自我约束能力不强。班级人数较多,而学生的基础和素质又参差不齐,只有引入分组教学法,才能从一定程度上避免学生中出现“吃不饱”和“吃不了”的两极分化现象。
第三,在经济转型和素质教育重要性日益凸显的今天,要求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内容三统一的技工学校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了。21世纪的教育主张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分组教学法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自我表现的机会。
所以,教师要让学生快乐地走进课堂,愿意并喜欢上仓储理论课,打破仓储理论课死气沉沉的僵局。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而分组教学法是可行途径之一。
二、分组教学的实施
1.分组
合理的分组是开展分组教学法的前提。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电脑水平,将全班学生分成六个大组,每个组中各类学生的比例基本相同。每个小组推荐两位组长,选取学习较好、责任心强、号召力强、组织能力强的学生担任。小组采取组长负责制,由组长统领小组其他成员。每个小组都模拟成某一家物流企业,自创队名和口号,学生们很快就讨论得热火朝天,譬如闪电物流的“团结一致、共创佳绩”,中立物流的“服务一流、走向全球”等。
合理分组,科学引导,不仅有利于组内互帮互学,而且组与组之间能充分实现合作与竞争。
2.落实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一直是个难点。以往上理论课时,老师是台上的“主角”,学生多数时候都在扮演“听众”,课前预习很难落到实处。(职教论文 )引入分组教学法后,笔者课前花大量的时间备课,认真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合理设计课堂讨论题目;通过组内互相督促、组间互比互学,学生们课前不得不主动搜集与教材相关的各种资料,逐渐也培养出了课前预习这个好习惯。
3.开展课堂讨论换积分活动
在分组教学过程中,学生以组为单位,分组围坐,开展小组讨论。90后学生特别喜欢“我的课堂我做主”,不太接受一板一眼的任课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教师要能够营造和谐、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教师只起提纲挈领的作用。教学中多处设抢答题,如仓储的分类、货位编号方法、货垛五距、堆码方法等等。出题者可以是教师,但多数情况下,由各小组之间互相出题。
这样有几个好处。首先,可以督促各小组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其次,可以增强小组的凝聚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再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课堂讨论中设置小组积分是分组教学法最大的一个亮点,各位组员都为本小组的积分而努力,把课堂教学推向一次又一次高潮。
学生分组讨论、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思维不断提升的过程,也是提高逻辑思维能力的`过程。
4.精心策划复习课
分组教学法提倡把课堂还给学生,但教师必须是课堂的设计师。复习课至关重要,教师千万不能图省事。
譬如,学完“第一章仓储和仓储业管理概述”之后,在章节复习课上,教师先给学生10分钟的准备时间,然后以模拟现场招聘的方式,全班六组分成三轮,一对一模拟“仓储企业现场招聘会”。扮演面试企业的小组要在面试过程中提相应的问题,涵盖仓储的概念、意义和性质、功能、种类以及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等知识点,而应聘者也要灵活应变,专业地回答问题。最后,再由全班投票评选出最佳表现小组和最佳表现个人。
在复习课当中,为了烘托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复习热情,课前还可设置一个5分钟的分组小游戏,如成语接龙、官兵捉贼、心有灵犀等,在游戏中获胜的小组享有优先出题的权利。这样一来,各小组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认真准备,都想争取到出题权,就连课间10分钟都还在忙着为游戏做准备。
5.打破传统考试模式
“你再不认真听课,就等着补考吧!”“一次作业都不交,就等着补考吧!”这是许多任课教师随手拈来的杀手锏。笔者认为,与其让学生毕恭毕敬、心不在焉地坐在教室里,或者为了60分而不惜考场作弊,倒不如直接告诉学生:“老师不拿分数来压人,老师更注重平时的考核成绩与表现,关注的是各小组的共同成长和进步。本课程上报给教务科的成绩由三部分组成,平时考核占20%,课堂积分占40%,卷面考试占40%。每次课都是考试,每天的出勤情况和小组积分都跟自己的学科成绩息息相关。”
这样实践一个学期之后,笔者总结出这一考核方式具有如下优点。
(1)让学生亲眼看到自己一次次的进步,找到成就感。(教师可在教室里设置每周明星榜和每月明星榜,只要留意观察一下,就会发现这个榜单是不断刷新的,这就证明每位组员都在慢慢成长、不断超越自己。)
(2)避免学生产生考试临时抱佛脚或作弊等侥幸心理。引入分组教学法后,考试前不再划定复习范围了,学生们平时课前有预习、课后有复习,真正考试时就是顺手拈来。
(3)让后进生在小组中逐步成长。以前,后进生是一个人破罐子破摔,想怎样就怎样,但分组之后,他们慢慢意识到:“老是拉小组的后腿,面子上也挂不住啊!”如此一来,比、学、赶、帮、超的良好局面就慢慢就形成了。
(4)除了“高分高能”,也有“低分高能”产生。对于有些学生来说,单纯上理论课,就是坐不住,但实施分组教学后,每堂课都有自己发挥聪明才智的机会了,他们肯定不会错过。1133班的××同学是出了名的“难对付”,大多数任课教师都拿他没辙。笔者故意给他安排了一个副组长的职位,负责小组考勤和纪律,没想到,这位学生的学习态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每次课堂讨论时他都非常积极。
(5)反对唯分数论,不片面追求考试的卷面分,使学生学会积累,学会和自己的团队一起成长(这从实施一段时间的分组教学后,班内迟到和缺勤的比例明显降低就可见一斑)。
6.重视教学后的评价
向别人学习和向自己学习都是自我成长的有效途径,分组教学后的评价相当关键。教师一定要组织学生开展好自评和互评,自评重在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不足与长处,在组内取长补短;互评注重小组之间找出差距,发扬优势;师评时切忌给学生印象分,以鼓励为主,指出不足,提出建议。笔者在课堂上还经常展示优秀的作品,激发学生不断追求完美。
三、分组教学的重大意义
1.学会创新
传统教学中,学生类似于鹦鹉学舌,死记硬背也能行。而采用了分组教学法后,笔者不限思考方式,一般不设标准答案,只设参考答案,鼓励学生大胆突破教材,充分发挥想象,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思考,真正懂得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譬如,在学习堆码方法一节时,学生们多次创新堆码方法,完全超出了教材的范围,这也为日后的堆码实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学会合作与竞争
通过小组式的学习,可以有效地消灭班里的后进生。通过一帮一、一学一、兵教兵、兵练兵,学生之间相互促进,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又提高了学生的竞争能力。
3.学会分享与倾听
通过分组学习,学生们不仅学会了倾听别人的发言,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还学会了分享自己的观点。现在的技校生容易以自我为中心。而通过多次的小组讨论与教师点评,他们开始明白,任何事情都可以一分为二来看,要尊重别人的发言。学生在陈述自己的观点时,也相应地锻炼了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反思
1.忌自由分组
分组教学的目的除了提高教学效果外,还有一个就是增进学生之间的感情。分组教学如果由学生自由分组,会产生两个负面效应,一是优等生全部组合在一起,差生也相对集中,这样好的更好,差的更差,日后教师将很难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二是小组之间容易形成小团体、小帮派,学生更加不愿意友好合作,更谈不上良性竞争,相互排斥会越来越明显。因此,笔者反对学生的自由分组,主张由教师来组织分组活动。每组男女生人数大致相等,三五成群的死党或者是优等生最好分到不同的小组中,这样不仅扩大了学生们的交友圈,也便于维持课堂纪律,更能带动各小组齐头并进。
2.忌自由讨论
分组讨论不等同于自由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时,教师是调控者,不能布置了任务后不闻不问,否则教室就像菜市场,课堂就变成聊天室。脱离教材的分组讨论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讨论前,教师要事先引导学生结合教材相关知识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讨论,要求讨论始终紧扣教材,紧扣知识点;讨论后,教师在进行点评时,要引导学生回归教材。
五、小结
引入分组教学法后,仓储理论课堂别开生面,人人都在团队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人人都受到了关注,避免了以前的教师“一言堂”和少数学生的“个人秀”,学生真正实现了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亲其师,方能信其道,教师在这个数字化时代,要大胆地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把理论课堂这块主阵地还给学生,改革教法学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给学生插上一双向理想飞翔的翅膀。
(作者单位:广东省工业高级技工学校)
篇10:阐述情境教学法引入科学课堂的教学价值论文
阐述情境教学法引入科学课堂的教学价值论文
摘要:新课改的不断推进, 使小学科学的教学目标越来越倾向于教学活动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了学生的课堂体验, 培养了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小学科学教学效果差强人意。情境教学法可以实现教学与生活的有机结合, 教师从创设生活情境、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创设实验情境三方面展开研究, 具体阐述了将情境教学法引入科学课堂带来的教学价值。
关键词:情境教学法; 小学科学; 应用探究;
在新课改背景下, 小学科学教学应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将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相结合,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但是在实际教学中, 部分教师还存在不注重与学生之间的课堂互动、忽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不能很好地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等一系列问题, 使得学生课堂学习兴趣不高, 缺乏对课堂知识的探究意识, 导致教学效率低下。小学科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转变教学观念, 更新教学模式, 创新利用各种教学方法, 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 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创设有效教学情境。实践表明, 情境教学法在小学科学课堂中的使用, 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科学知识的乐趣, 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一、创设生活情境, 增强学生课堂兴趣
小学科学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方面一定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更好地认识生活中的现象, 并利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教育与生活是相辅相成的, 小学科学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 教师要通过创设生活情境, 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生活经验和生活常识来更好地理解学习的内容。同时, 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能够纠正学生已形成的错误的生活常识,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场地是课堂, 教师将生活情境引入课堂, 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课堂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 教师需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将知识与生活有效结合起来, 以教学目标为出发点, 巧用课堂提问创设生活情境, 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 帮助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知识点进行理解, 从而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例如, 在学习了热学知识后, 可以对学生提这样的问题:
(1) 烧水的铝壶壶底有凹凸不平的同心圆, 这些圆圈有什么作用?
(2) 油炸食品时, 油锅中滴入水滴会发生爆裂现象, 并且还会把油溅起来, 而在沸水中滴油却没有类似的现象发生, 这是为什么?
(3) 同学们有没有观察过, 在夏天, 水管上常常有水珠, 这是为什么?
(4) 同学们有没有思考过, 为什么电冰箱的后面大都涂成黑色?
这些问题看似复杂, 却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这样的问题情境能够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丰富课堂内容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多媒体信息技术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小学科学教学中, 多媒体以其自身的优势对小学科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在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的过程中, 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要把握好小学科学教学目标。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 将教学目标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二要关注重难点, 有针对性地进行整合。三要为学生营造互动课堂, 增加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四要注重课后评价与反思。小学科学教师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 要将课本知识与情境相结合, 使学生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来感知学习内容, 为学生营造真实的场景, 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此外, 通过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 能够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 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有利于降低学习难度, 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 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改善课堂学习氛围。
例如, 在讲《植物的花和果实》一节时, 由于客观条件限制, 学生无法在短时间内观察植物的花和果实的成长过程, 此时, 教师可以播放纪录片, 让学生细致观察花的各部分以及果实的共同特征, 思考了解雄蕊和雌蕊的构造以及它们在形成果实和种子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三、创设实验情境,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小学科学是一门以探究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其特点就是探究性和实践性。小学科学教材中有很多观察实验和动手做实验的环节, 但是在实践教学中, 教师不是很重视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学校的实验器材和教学设施不完善;二是教师忽视了实验教学对学生学习的作用。因此, 小学科学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为学生创设实验情境, 让学生观看实验操作过程, 或者自己动手做实验。也可以让学生在课下做实验, 教师要让学生做好实验记录和实验总结, 发挥好监督作用, 这样一方面能够增加学生的学习热情, 另一方面可以有效解决学校实验设施紧缺的问题。学生在实验情境中动手操作, 能够激发探究意识, 对科学知识产生感性的认识, 促进其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例如, 在学习《真菌》一节时, 为探究面包上的霉菌的生长速度, 我将学生分成小组, 让学生在课下准备四片面包, 分成2组进行为期一周的实验观察。在此之前为学生准备好实验记录表, 让他们记录相关数据。
总之, 科学作为小学教学中的重要课程之一, 对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具有重大作用。在教学过程中, 小学科学教师要善于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相联系, 创设趣味情境, 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实现小学科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明光。情境教学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 (42) 。
[2]舒少华。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方法[J]。实验教学与仪器, 2017 (S2) 。
篇11:把现代教育技术引入音乐欣赏课,优先教学模式
把现代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技术引入音乐欣赏课,优先教学模式
运用现代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技术进行教学,对于优化音乐教学过程,提高音乐教学质量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尤其在音乐欣赏课教学中大有用武之地。利用其色彩鲜艳、图形生动、形象的特点,为学生提供一种声音、文字、图象相互结合而富于变化的学习情境,调动起学生的多种感官司,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
一、运用现代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技术,促进视觉和听觉的共鸣,加深对音乐的理解。
如在欣赏音乐童话《龟兔赛跑》时,我运用多媒体的支画,首先向学生介绍作者、作品、创业时间,然后介绍单簧管、大管两种乐器的特点,听单簧和大管吹奏的小兔和乌龟的音乐主题,单簧管用关于变化的音色吹奏出乌龟缓慢低沉的音乐形象;通过直观的动画使学生对单簧管和大管的音乐及形状有初步的了解,而两种不同的乐器,就可以表现小兔子和乌龟这两种不同的小动物来。
二、运用现代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技术,设计课堂情景,加强学生对音乐情感表达的领会。
又如在欣赏《龟兔赛跑》时,我运用了多媒体声、色、形、动的特点,创设情景,通过片断的欣赏,用不同的`方式诱导、启发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景中解决难点,并制作成单位的MTV让学生欣赏,看着有趣的画面,倾听乐曲,欣赏凭借现代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技术手段,使音乐与动画结合并以听觉辅以视觉形象,使学生的思维、想象有一个明确的指向,它们的模样,常常地吸引了学生们,他们情不自禁地模仿着兔子与乌龟的样子,随着音乐表演起来,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同时达到思想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目的,也更深刻地理解了乐曲的内涵。
以上实例说明现代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技术不仅在语文、数学、自然教学中适用,在音乐教学中也同样有它的价值,教学手段的更新为教学模式的探讨注入了新的活力。
篇12:历史教学中的民族关系问题
历史教学中的民族关系问题
(甘肃省陇西师范学校 史继荣)
如何讲述历史上的少数民族和民族关系,如何评价历史上的民族英雄,是历史教学中比较复杂的问题。教 师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这些问题非常重要。如果讲不好,学生不但不能正确理解,反而形成错误概念,甚至 产生不满心理,更为严重的是影响民族感情。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讲述这些问题?下面就自己在教学实 践中的体会谈几点看法。
一、讲述历史上的少数民族要实事求是。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汉族和其他各民族都是我们祖国这一大家庭的成员,而且有些民族的 历史非常悠久,例如,西北的羌族,南方的苗族等,在汉族形成的同时就出现了。今天满族的祖先西周的肃慎 ,蒙古族的祖先商代的东胡,曾经十分强盛,并且建立过政权。秦汉时期,北方的匈奴族十分强盛,隔着长城 与秦汉帝国对峙。魏晋南北朝时,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则更多,而且不少国家还进入到中原地区。宋朝时,契 丹族建立的辽,女真族建立的金,党项族建立的夏,就统治了大半个中国。元明清时期,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 管辖的范围更广,蒙古族建立的元朝统一了中国,成为我国历史上疆域最大的封建王朝。满族建立的清朝,疆 域广大,是当时亚洲东部最大的国家。
由于各民族的不断发展,逐步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在缔造我们伟大祖国的过程中,作出了 重大的贡献。在我国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民族,就是一直受到华夏族歧视的犬戎族,在 中原先进经济文化的影响下,通过商鞅变法,一跃而成为战国时期的强国,完成了统一六国的任务,推动了我 国历史的向前发展。南北朝时期,鲜卑族建立的北魏,在统一北方后,经过孝文帝改革,逐步强盛起来,促进 了北方经济的发展和各族人民的大融合,为隋朝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到后来蒙古族建立的元朝,满族建立的清 朝,不但入主了中原,而且统一了全国。我国今天的行省制度就是从元朝开始的,我国今天的版图,基本上是 清朝前期确定的。
从经济上看,少数民族对祖国边疆的开发,也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东夷族开发了沿海地区,苗、瑶族开 发了长江、珠江和闽江流域,藏族开发了青藏高原,彝族和西南各族开发了西南地区,东胡族开发了东北地区 ,匈奴、鲜卑、突厥、蒙古族等先后开发了蒙古地区,回纥及西北各族开发了西北地区,高山族开发了台湾岛 。正是边疆各族人民对边疆经济的开发,并与中原地区建立了密切的经济交往,才使多民族国家形成了统一的 不可分割的经济整体。
至于在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和领土完整方面,各民族曾做出过巨大的贡献,例如清朝时期,东北各族 人民反抗沙俄入侵我国东北的斗争,西北各族人民支持清军反击大小和卓兄弟分裂祖国的斗争。到了近代,各 族人民联合起来反抗帝国主义侵略斗争的事例就更多了。
当然,各个民族在历史进程中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既有先进的,也有落后的,他们所起的作用也不尽相同 。其中人数较多而又发展迅速的民族,对我们祖国历史的发展起的`作用就大些,例如,汉族不论在政治经济上 ,还是在思想文化上,都起过巨大的作用,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也是不容置疑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一部 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就是汉族的发展史。中国这个统一的国家,不是由某一个民族缔造的,而是所有的民族, 包括历史上存在过而现在已经消失了的民族。一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必须包括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历史,没有 少数民族的历史,就不能称之为中华民族史。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对于少数民族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在历史 上的地位,既不能夸大,也不能缩小,而是要实事求是地讲述。
二、讲述历史上的民族关系,要用矛盾的观点进行具体的
分析。
在中国历史上,既有各民族友好相处、和平发展的统一时期,也有各民族互相对立、彼此争战的分裂时期 ;既有汉族建立的政权,也有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既有汉族内部的战争,也有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以及各 少数民族之间的战争;既有外族的入侵,也有反抗外来侵略的战斗等等。历史上,多
[1] [2]
篇13:高中问题意识历史教学论文
高中问题意识历史教学论文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现状
1.教师和教学方面的不足
高中历史教师习惯采取的是灌输的授课方法,这种方法不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学生很难在这种教学中形成自己独立的观点而仅停留在理解和领会历史知识的水平上,不符合新课改的要求。还有一些高中教师观念存在问题,不敢放手让学生解决问题,这种保姆式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自己总结历史规律,不利于学生质疑思维的培养。
2.学生的惰性与无奈
在传统的.高中历史课堂上,学生主动性很差,很多学生都形成了一种唯书唯师的心态,而且,由于中国的教育体制,学生听从高考指挥棒的调遣,难以主动安排学习进程,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紧张的学习让学生误认为学习历史就是背历史,认为学习历史的捷径就是背答案,即使提问讨论半天也无法解决,结果还是要听教师的,这样的教学方式很难形成问题意识。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对策
1.转变传统观念,使之想问
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观念的转变非常重要,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多给学生一些主动寻找问题、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合作和讨论中培养自身的问题意识,历史教师在转变自身观念的同时也要注重对学生的引导,一方面,从思想观念上让学生克服惰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消除学生过度依赖别人帮助的心理;另一方面,使学生破除对创新的神秘感,让学生明白创新要从质疑开始,但是首先需要有问题意识。
2.强化基础学习,使之能问
问题是知识结构自身矛盾运动的基础,问题意识贫乏就会难以把握事物的本质,一个人知识越丰富,才越有可能对新知识产生好奇。强化基础知识学习是让学生培养问题意识的基础,同时在质疑的环境下要重视学生知识水平的提高,二者相互促进,方能提升学生学习高中历史的效果。
3.营造和谐氛围,使之敢问
学生只有在紧密、融洽的师生关系中,才能放松自己的心情,只有在心理充满安全感时,才能真实地表现自己,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应该在历史课堂上让学生的心理充满安全感,给予学生足够的心理自由,努力营造一种融洽的氛围,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学习的轻松和自由,以此为契机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畅所欲言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加以引导和鼓励,从而提升高中历史教学效果。
篇14:历史教学中的民族关系问题
历史教学中的民族关系问题
(甘肃省陇西师范学校 史继荣)如何讲述历史上的少数民族和民族关系,如何评价历史上的民族英雄,是历史教学中比较复杂的问题。教 师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这些问题非常重要。如果讲不好,学生不但不能正确理解,反而形成错误概念,甚至 产生不满心理,更为严重的是影响民族感情。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讲述这些问题?下面就自己在教学实 践中的体会谈几点看法。
一、讲述历史上的少数民族要实事求是。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汉族和其他各民族都是我们祖国这一大家庭的成员,而且有些民族的 历史非常悠久,例如,西北的羌族,南方的苗族等,在汉族形成的同时就出现了。今天满族的祖先西周的肃慎 ,蒙古族的祖先商代的东胡,曾经十分强盛,并且建立过政权。秦汉时期,北方的匈奴族十分强盛,隔着长城 与秦汉帝国对峙。魏晋南北朝时,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则更多,而且不少国家还进入到中原地区。宋朝时,契 丹族建立的辽,女真族建立的金,党项族建立的夏,就统治了大半个中国。元明清时期,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 管辖的范围更广,蒙古族建立的元朝统一了中国,成为我国历史上疆域最大的封建王朝。满族建立的清朝,疆 域广大,是当时亚洲东部最大的国家。
由于各民族的不断发展,逐步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在缔造我们伟大祖国的过程中,作出了 重大的贡献。在我国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民族,就是一直受到华夏族歧视的犬戎族,在 中原先进经济文化的影响下,通过商鞅变法,一跃而成为战国时期的强国,完成了统一六国的任务,推动了我 国历史的向前发展。南北朝时期,鲜卑族建立的北魏,在统一北方后,经过孝文帝改革,逐步强盛起来,促进 了北方经济的发展和各族人民的大融合,为隋朝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到后来蒙古族建立的元朝,满族建立的清 朝,不但入主了中原,而且统一了全国。我国今天的行省制度就是从元朝开始的,我国今天的版图,基本上是 清朝前期确定的。
从经济上看,少数民族对祖国边疆的开发,也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东夷族开发了沿海地区,苗、瑶族开 发了长江、珠江和闽江流域,藏族开发了青藏高原,彝族和西南各族开发了西南地区,东胡族开发了东北地区 ,匈奴、鲜卑、突厥、蒙古族等先后开发了蒙古地区,回纥及西北各族开发了西北地区,高山族开发了台湾岛 。正是边疆各族人民对边疆经济的开发,并与中原地区建立了密切的经济交往,才使多民族国家形成了统一的 不可分割的经济整体。
至于在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和领土完整方面,各民族曾做出过巨大的贡献,例如清朝时期,东北各族 人民反抗沙俄入侵我国东北的斗争,西北各族人民支持清军反击大小和卓兄弟分裂祖国的斗争。到了近代,各 族人民联合起来反抗帝国主义侵略斗争的事例就更多了。
当然,各个民族在历史进程中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既有先进的,也有落后的,他们所起的作用也不尽相同 。其中人数较多而又发展迅速的`民族,对我们祖国历史的发展起的作用就大些,例如,汉族不论在政治经济上 ,还是在思想文化上,都起过巨大的作用,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也是不容置疑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一部 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就是汉族的发展史。中国这个统一的国家,不是由某一个民族缔造的,而是所有的民族, 包括历史上存在过而现在已经消失了的民族。一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必须包括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历史,没有 少数民族的历史,就不能称之为中华民族史。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对于少数民族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在历史 上的地位,既不能夸大,也不能缩小,而是要实事求是地讲述。
二、讲述历史上的民族关系,要用矛盾的观点进行具体的
分析。
在中国历史上,既有各民族友好相处、和平发展的统一时期,也有各民族互相对立、彼此争战的分裂时期 ;既有汉族建立的政权,也有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既有汉族内部的战争,也有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以及各 少数民族之间的战争;既有外族的入侵,也有反抗外来侵略的战斗等等。历史上,多民族的中国存在着统一和 分裂的情况。
应该如何看待历史上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分裂的问题?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便不难看出,在我国这 个多民族的国家里,在各民族之间,当矛盾的同一性占主要地位时,彼此就友好相处,互相往来,和平发展, 国家就表现为统一状态,例如,秦汉的统一,隋唐的统一,元明清的统一等。当矛盾的斗争性占主要地位时, 民族之间就相互对抗,甚至爆发战争,国家就处于战争或分裂状态,例如,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南北朝的分 裂,五代十国的割据状态等。同时,矛盾双方还可以互相转化,比如宋与西夏、辽、金的战争,双方统治阶级 几乎动员了各自一方所有的人力和物力,但在战争之后,各民族之间,特别是各族人民之间,又出现了和平相 处的局面。民族战争固然使各族人民遭到浩劫,千百万人死于非命,经济文化受到破坏,然而,战争也是各民 族之间相互接近的一种重要方式。历史上每一次战争之后,总有大批被征服民族的人民被强迫迁徙到另一个民 族的聚居地,各民族杂居错处,相互融合。东晋十六国时,民族战争经常发生,正是在这一时期形成了一次民 族大融合的高潮。蒙古族、满族如果不入主中原,他们就不会有较多的成分融合到汉族之中。至于战争引起的 经济、文化交流的例子,历史上更是屡见不鲜。这在客观上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起了促进作 用。
历史上各民族之间的仇视、屠杀和战争,只是民族关系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历史上各族人民友好相处 ,他们在生产和生活中长期进行着经济、文化上的交流,在向共同的阶级敌人进行斗争的过程中,相互支持, 共同缔造和发展了多民族的伟大祖国,促进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这才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本质和主流。
三、对于历史上的民族英雄,要进行一分为二的分析。
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里,怎样的人才算“民族英雄”呢?汉民族把岳飞、文天祥等人当成本民族的英雄 ,而女真、蒙古族则认为完颜阿骨打、成吉思汗等才是民族英雄。有的人认为,能代表中华民族利益的、有利 于祖国统一的人,才能称为民族英雄。那么究竟应该怎样确定呢?我认为,对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应当用一 分为二的观点进行具体的分析,既不能绝对地肯定,也不能绝对地否定,更不能带有狭隘的民族情绪片面地下 结论,而是应该指出其功过之大小,从而确定其是怎样的一个民族英雄。要热情颂扬他们的历史功绩,对个别 有污点的人物,要注意分清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给予实事求是的评价。比如,在讲述岳飞带领“岳家军”抗 金斗争的事迹时,有的学生提出:岳飞镇压过农民起义,不算民族英雄。应当指出,抗金斗争是岳飞一生中的 主要活动,他从军二十年,绝大部分岁月是在抗金前线度过的。还有的学生提出:宋当时已是腐朽的政权,当 遭到外族的进攻时,必然灭亡,这是合乎历史发展规律的,岳飞抗金,阻碍了国家的统一,阻碍了历史的向前 发展,所以,也不能算民族英雄。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就要讲清,金军南下,是以屠杀、征服者的面目出现的 ,金军所到之处,烧杀掳掠,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无比深重的灾难。因此,岳飞抗金是正文的,带有反侵略战争 的性质,他的英勇斗争,阻遏了金军南下的进程,保卫了大江南北的各族人民,有利于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虽然他有忠君思想,曾经镇压过农民起义,但从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来看,他镇压农民起义的污点同他在抗 金斗争中所建立的功绩相比,显然是功大于过,他仍然不愧为我国古代史上一位杰出的民族英雄。
对于那些在历史上起过进步作用的帝王将相,也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对于他们顺应时代发展,对历史 进程起推作用的活动,应该给予客观的充分肯定。而对于那些阻碍历史发展的反面人物,如秦桧、吴三桂等, 要向学生讲清他们的罪恶所在,然后给予坚决谴责,使学生从反面受到教育。
篇15:自主性教学法在历史教学的应用论文
摘要: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不能再是灌输式的向学生传授知识,而应当在培养学生兴趣的同时,有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初中历史课程。学生一旦具备了自学能力,就增强了学习的独立性,就能独立地获取新知识。在历史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培养学生兴趣和掌握历史学习的方法,从而促使学生自己不断在历史学习之路上主动学习,深入探究。
关键词:初中历史;自主性学习;有效引导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377(2016)09-0062-01
针对历史学习而言,由于个体的差异、能力水平等诸方面的差异,对学生来说,在一开始接触历史的时候就可能对历史思维方式产生难以理解的困惑。历史教学关键在于发挥学生自身的学习热情和学习优势,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将他们的短暂而又直接的兴趣转化成长期的习惯,同时我们要善于挖掘他们的学习潜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以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使他们不仅仅掌握了基本的历史知识,更能够主观的转化为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文章通过阐释自主性学习的概念和实质为理论基础,针对自主性学习和有效引导,在初中历史教学中问题提出一系列合理化的建议。
1自主性学习的概念
自主性学习是相对于“被动性学习”、“机械性学习”和“他主性学习”而言的。对学生来说,自主性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前自己能够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作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和学习方法作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切实提高学习的自觉性,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就是自主性学习。
2自主学习和有效引导在初中历史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2.1对自主性学习的错误理解:从初中历史教学来看,随着班级规模的扩大,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态度有着明显的差异性,教师在使用常规的教学模式、方法对常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教不好、学不懂的学生越来越多,从而出现了“想学的学不饱”和“不想学的学不了”的两个极端情况。此外,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仍有不少老师在自主学习操作中只关注形式,并认为自主学习只是让学生独立的去学习,认识严重有误,只是在实际操作中变为“提问—回答”式,没有根本上解决“灌输式教学”的弊端,是学生在学习整个过程中还是处于被动的受支配的地位。
2.2过分的强调了多媒体教学模式:随着多媒体教学的普及,的确给传统教学带来了很多的新鲜的血液。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多媒体教学在学习的自主性方面的确有明显的优势所在,但是也存在的'很多问题,比如在多媒体教学中,缺失了一部分关于语言学习的情感因素,介于多媒体的使用,教师往往缺失了以往讲解的激情,但是这种音容表情和人格魅力是无法用多媒体展现出来的。师生之间的彼此信任的情感带来的课堂气氛的轻松活泼,在传统教学中展现的更为明显些,因此这两种氛围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有很大的不同。
2.3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动机缺失:学习动机可以有效地激励学习者达到历史学习目的的内在驱动力。但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并没有表现出来较强的主动性和交际动机。这些学生缺乏参与历史课堂活动的热情,对学习好历史并没有表现出来一种成就感,另外普遍认为学习历史只是为了顺利通过高中入学考试,因此他们往往都是被动的去完成老师所安排的学习任务,不能积极主动的去参与到历史学习当中来。
篇16:自主性教学法在历史教学的应用论文
3.1崇尚自主合作学习法,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沟通: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越来越重要,这也成为了自主合作性学习手段的精神的根本。由于现在学生的独生子女比例日益增长,他们的独立自主性较差,一般不愿意与他们合作学习,因此他们的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此外,现在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水平差距性较大,这就造成处于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在掌握历史学习信息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就造成他们之间希望进一步的交流与互动,因此,要想解决这种差距,自主合作性学习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小组为单位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几率,让他们共同努力来完成各种学习任务。
3.2联系实际,激发历史学习的内在自主学习动机:学习心理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特征及普遍规律,它有诸多的心理特征,其中包含着直接或者间接的参与学习的特征形式。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第一心理要素,它体现了一种内在的激励表现。只有当学生对自己所作的事情表现出来强烈的诉求和期望时,才能充分的把这种内驱力转化成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上来,这样才能有效持久的投入到探索活动中来。一般情况下,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学习有无正确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对能否产生相应的学习行为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对知识得以应用,就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所以,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进行培养:1、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兴趣。比如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成果展示、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初中阶段的学生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差,要想培养学生资助学习的能力,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可以设定一系列的“典型事件”,从而激发学生在学习“典型事件”的过程中,让学生多留下印象,同时可以扩展到对某些同类问题的认知上来,从而实现知识的转移。2、课外增加实践活动培养学习兴趣。学生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运用所学专业知识、技能方面,提升他们学习的兴趣;3、联系实际,进一步加强学习历史的兴趣。
历史本身和现在社会联系比较紧密,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紧密联系现在世界科技发展、经济一体化等大格局,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以致用的感觉,来提升他们对历史的兴趣。总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历史新课程改革关注的一个焦点,也是教育教学的必然趋势。为了更好的发挥自主性学习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教师应当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正确做好自我定位的同时学会正确地自主学习,从而能够在提升他们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良好而又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武军.《谈初中历史课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策略》[J].文科爱好者,2013,5(6).
[2]刘宝军,吴琼.《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34(17)
【把“问题教学法”引入历史教学(整理16篇)】相关文章:
高中说课稿2023-03-31
论高师公共教育学教学方法的改革2023-05-04
高中铅球说课稿2023-05-23
探索双语教学在高职院校航空服务类课程的模式论文2022-11-09
病例分析教学法在基础医学教学中的应用论文2023-03-21
新课程理念下的中专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探讨论文2023-10-08
高中计算机说课稿范文2022-09-26
初中历史优秀说课稿2022-05-07
高中地理高效教学方法2022-08-26
信息技术优质课教学反思2022-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