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学生评价方式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时间:2022-05-07 11:40:30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改革学生评价方式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共6篇))由网友“呚䢍”投稿提供,这次小编在这里给大家整理过的改革学生评价方式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供大家阅读参考。

改革学生评价方式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篇1:改革学生评价方式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改革学生评价方式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对学生评价方式改革实验的几点做法       通过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和新课程标准,我们认识到:以往对学生的评价主要采取以期末一次考试成绩和一份学生成绩单等终结性为主的评价方式,过分地强调了“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了对学生的改进与激励功能。过分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不利于帮助学生自我认识和健康成长。根据《教育部中小学评价与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和多元智能理论,一学年来,我校在开展新课程实验过程中,积极参与区里的《关于学生评价方式改革》的课题研究,建立了一套以“学生成长记录袋”为基础,以改革学科评价方式为重点,旨在激励学生全面发展和促进学生提高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为主要目的,以对学生学习活动全过程评价为主的发展性评价体系,使对学生的评价与考试工作和贯彻新课程理念相对接。     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建立具有激励、评价、学习功能及教育功能的《学生成长记录袋》,为使“学生成长记录袋”针对性、实用性强,我们结合学校开展的各项教育、教学活动,设计了“东霞小学一年级学生成长记录袋”。该“成长记录袋”创设了“我爱我家、我有好习惯、假日生活真难忘、课外阅读真有趣、我的作业多棒啊、收获园、我最得意的……”等24项内容,这些内容涵盖了学生思想品德、知识技能、课外活动等方方面面。注重学生对学习知识与技能实践的结果的收集和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自我成长的认识,也增强了学生评价的趣味性、参与性。     为了整体推进学生评价制度改革,我们制定了《新课程实验年级建立和使用学生成长记录袋实施方案》,对其工作意义、使用要求、各教师工作进度以及评价标准等都做了具体要求并开展校本培训。评价标准力求客观,不带随意性,如要求教师在评价学生时要客观,不带偶然性,评价态度要客观,不带主观性,并将做好此工作列入教师工作考核内容之一。学校定期检查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学生成长记录”的内容情况,并在年级组中开展交流活动,组织参与教师研讨工作体会与收获,倾听教师对评价工作改进意见,为下一期做好学生成长纪录积累经验。 鉴于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要依靠学生、家长和教师三位一体齐抓共管,其工作难点是要取得家长的共识与配合。为此,我们专题召开了家长会,就如何做好“学生成长记录袋”对家长进行了培训,使这项工作得到家长的理解与支持。保证了家校实施“学生成长记录”按计划同步进行。 为充分展示实施“学生成长记录”的成果,为学生创造互帮互学和交流成果的机会,我校于六月中旬以开展“校园艺术节”为契机,开展了一年级“学生成长记录袋”成果展示。组织低年级学生互学,请部分家长参加,推动了“学生成长记录袋”工作。     在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的基础上,我们还设立了由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家长评价、教师总评为主要内容的《一年级学生素质评价标准》(共四份),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家长评价内容包括“品德行为表现”、“学习过程表现”、“体育与健康”等,其中学生自评附有与家长、教师的知心话,家长评价附有对孩子的贴心话等。教师除了对学生“品德行为表现”、“学习过程表现”、“体育与健康”评价外,还注重学习成绩、兴趣特长以及成长期望等全方位地评价学生。由于评价指标、标准是多元的、开放的和具有差异性的,对信息的收集是多样、全面和丰富的,评价内容更体现了人文关怀。     在区教师进修学校的支持下,我们改变了以往的考试模式。本学期期末我们除了语文笔试外,还增加了对学生口试、课外阅读、写字等考核。数学增加了口算考核、实践操作等项考核,其他学科也依据学科学习内容加大了实践操作与作品展示、主题答辩等考核。目的就是要全面考核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同时注意考察学生的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各学科建立并执行优秀生免考制度和对“学困生”试行补考制。争取每个学生学有所得,都有成功的希望。     新课程实验告诉我们,为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积极创新,创建一个安全的、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必不可少的。如果老师为了鼓励学生,对学生课堂表现出色,老师评价的语言形式单一,只用“太好了”、“真不错”、“你真棒”等概括性语言评价学生,或当场发小红花之类的评价方式。开始孩子们还感到新鲜,时间一长,这种评价就像白开水一样没滋味,成为一种形式。为使课堂评价具有激励作用,并能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我们在教研活动中对教师课堂评价中的问题进行了反思,教师根据教学实例,面对一个个不同特点的孩子,其评价也必须具体化、准确化。即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实现由概括性评价到有针对性评价的转变。如今我校已有部分教师自觉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发挥其教学机智在教学评价中的作用,实施有针对性评价。如有的教师面对学生读书读得好,评价时用“你读得这么出色,又流利,又有感情,我们大家都听得入迷了”等评价语言。像这样的课堂口头即时评价具有针对性,能促进学生进步,发挥教师是学生学习促进者的作用。 因为学生成长记录内容具有直观、可操作性强的特点,我们实行以月评价反馈为主。而学生的“品德行为表现”、“学习过程表现”、“体育与健康”等要有一个阶段的实践与观察,我们则在期末全面地收集“学生成长记录袋”内容后再进行综合评价。即在期末前半个月组织任课教师对学生一学期的成长记录进行综合评价后,将情况反馈给学生家长,然后组织学生和学生家长对学生的“品德行为表现”、“学习过程表现”、“体育与健康”等进行全面的评价;班主任再综合教师、学生、家长评价意见后,对学生的“品德行为表现”、“学习过程表现”、“体育与健康”以及学科成绩等级评价、兴趣特长表现、成长记录总评价等进行全面评价,然后将《小学生素质评价表》装入学生成长记录袋,做为向家长报告的学生成长内容。     学年度的第二学期初,我们召开家长会时,再全面汇报学生上学期成长记录内容和综合考评成绩,指出学生在上学期参加学校学习活动中的成就与不足,为家长在新学期与教师一道指导孩子学做人、长知识、增才干、健体魄指出了努力的方向。     对学生评价方式改革实验工作的几点体会:     建立并使用学生“成长记录袋”,改变了以往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唯一尺度”的办法,着力于人的内在情感、意志、态度的激发,着力于促进人的完美和发展,是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导下的科学评价学生的做法,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全过程,有助于教师和家长多角度、多层次、更全面地了解学生。比较全面、客观准确评价学生,有助于学生个性发展,有助于学生自我激励、自我反思,有助于学生、家长、教师之间的相互沟通,使教师与家长保持一致的教育目标。

篇2:改革学生评价方式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改革学生评价方式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对学生评价方式改革实验的几点做法

通过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和新课程标准,我们认识到:以往对学生的评价主要采取以期末一次考试成绩和一份学生成绩单等终结性为主的评价方式,过分地强调了“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了对学生的改进与激励功能。过分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不利于帮助学生自我认识和健康成长。根据《教育部中小学评价与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和多元智能理论,一学年来,我校在开展新课程实验过程中,积极参与区里的《关于学生评价方式改革》的课题研究,建立了一套以“学生成长记录袋”为基础,以改革学科评价方式为重点,旨在激励学生全面发展和促进学生提高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为主要目的`,以对学生学习活动全过程评价为主的发展性评价体系,使对学生的评价与考试工作和贯彻新课程理念相对接。

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建立具有激励、评价、学习功能及教育功能的《学生成长记录袋》,为使“学生成长记录袋”针对性、实用性强,我们结合学校开展的各项教育、教学活动,设计了“东霞小学一年级学生成长记录袋”。该“成长记录袋”创设了“我爱我家、我有好习惯、假日生活真难忘、课外阅读真有趣、我的作业多棒啊、收获园、我最得意的……”等24项内容,这些内容涵盖了学生思想品德、知识技能、课外活动等方方面面。注重学生对学习知识与技能实践的结果的收集和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自我成长的认识,也增强了学生评价的趣味性、参与性。

为了整体推进学生评价制度改革,我们制定了《新课程实验年级建立和使用学生成长记录袋实施方案》,对其工作意义、使用要求、各教师工作进度以及评价标准等都做了具体要求并开展校本培训。评价标准力求客观,不带随意性,如要求教师在评价学生时要客观,不带偶然性,评价态度要客观,不带主观性,并将做好此工作列入教师工作考核内容之一。学校定期检查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学生成长记录”的内容情况,并在年级组中开展交流活动,组织参与教师研讨工作体会与收获,倾听教师对评价工作改进意见,为下一期做好学生成长纪录积累经验。

鉴于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要依靠学生、家长和教师三位一体齐抓共管,其工作难点是要取得家长的共识与配合。为此,我们专题召开了家长会,就如何做好“学生成长记录袋”对家长进行了培训,使这项工作得到家长的理解与支持。保证了家校实施“学生成长记录”按计划同步进行。

为充分展示实施“学生成长记录”的成果,为学生创造互帮互学和交流成果的机会,我校于六月中旬以开展“校园艺术节”为契机,开展了一年级“学生成长记录袋”成果展示。组织低年级学生互学,请部分家长参加,推动了“学生成长记录袋”工作。

在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的基础上,我们还设立了由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家长评价、教师总评为主要内容的《一年级学生素质评价标准》(共四份),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家长评价内容包括“品德行为表现”、“学习过程表现”、“体育与健康”等,其中学生自评附有与家长、教师的知心话,家长评价附有对

[1] [2] [3]

篇3: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求知与开发智力无疑是教育的一项根本任务,但不是惟一任务。课程的功能绝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应当通过课程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达成的共识。

当前,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都将课程功能的改变作为首要目标,力争使新一代的国民具有适应21世纪社会、科技、经济发展所必备的素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刻分析了基础教育存在的弊端和问题,鲜明地提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一根本性的转变,对于在基础教育领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鲜明的社会责任感、健全的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良好的信息素养和环境意识等,具有重要意义。

那么,学校教育的重心应当放在哪里?有专家指出,学校教育如果以学科为重心,必然是利用学校教育为学科发展服务,培养学科的专门人才和后备力量;如果以教育为重心,则应该是利用学科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观念。传统的课程过于关注知识和技能,而把学习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其他价值成为附属,变得可有可无。这种教学结果是在强化知识的同时,忽略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为了实现课程功能的改变,本次课程改革特别强调探求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也许有时一无所获,但却是儿童学习、成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这个过程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时特别强调,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应当成为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课程功能的转变,主要是通过制定课程标准、编写教材、实施教学与评估来实现的。在各学科课程标准与教材的编写中,都力争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的整合。比如,数学课程标准中“生活中的数据”一节,突出了在数学学习中渗透对学生保护环境的.教育,通过统计家庭每天丢弃垃圾袋的数量,让学生经历搜集处理数据的过程,体会塑料垃圾对人类生活可能产生的危害。再比如,在地理课程标准中,要求评价学生参与地理探索性活动的程度和水平,重点不在于学生记忆的准确性和使用技能的熟练程度,而在于学生实地考察与观测、调查、实验、讨论、解决问题等活动的质量,以及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兴趣、好奇心、投入程度、合作态度、意志、毅力和探索精神。同时,注重评价学生在地理学习中所形成的热爱祖国的情感和行为,关心和爱护人类的意识和行为,对社会和自然的责任感,体会地理学习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和地理学的应用价值。

课程功能的改变是根本的改变,在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将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因此,学习把握好新课程,深刻理解课程功能的变革至关重要。

[1] [2]

篇4:改革学生评价方式

任县第四中学 贾现芳 新课程改革以来,学生评价改革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热点问题。如何评价学生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很迫切的现实问题,而现实中的学生评价问题重重:突出反映在强调甄别与选择功能,忽视改进与激励的功能;注重学习成绩,忽视学生全面发展和个体差异;关注学习结果而忽视过程,评价方式单一等。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新课程一步步从理念层面走向实践。本文将从问题剖析入手,在对现有学生评价中的局限和不足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新课程背景下对学生评价方式的变革。

一、学生评价及其意义

学生评价是以学生为评价对象所进行的价值判断,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指在一定教育价值观指导下,根据一定的标准,运用现代教育评价的一系列方法和技术,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业成绩、身心素质、情感态度等的发展过程和状况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

在基础教育评价体系中,学生评价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学生评价有助于评定学生学业成绩,为学生指明前进的方向;有助于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及时调节、提高和改进完善学习行为;有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和提高;通过对学生的评价,可以使教师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与学习等方面的状况,为确定教育教学目标和选择教育教学方法提供依据;通过学生评价,还可以从侧面了解教师的教学工作情况、课程实施的状况、学校的教育管理水平以及各项教育方针政策的落实等等。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学生评价是建构教育评价改革体系中的首要问题,科学有效的学生评价研究自然成为新课程实施与推进中的重要问题。

二、现有的一些学生评价观点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现有的学生评价体系已经不能适应新课程实施与发展的要求,认识到现有的学生评价体系与新课程实施间的许多矛盾。由于现有学生评价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使其不仅没有发挥其正常的功能,而且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影响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概括来说,现有学生评价中主要存在如下的局限和不足:

(一)选拔性评价的观点

这种学生评价观点通过一系列的考试、考核,了解学生的知识、技能水平,以考试成绩决定高低和优劣,评价关注的是知识而不是学生的发展,评价的主体是教师和管理者。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考试和测验成为评价和衡量学生的最重要手段。反映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考试就是评价,成绩和分数代替了对学生的综合评价,所有对学生的其他方面的评价都成为“应试”的附庸。学生评价最关注的是“分数”,追求的也是“分数”,看重的是结果,而不是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和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的终结性使学生不能从日常即时的评价中获得有益的反馈,对学习进行调整;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发展。

(二)水平性评价观点

这种学生评价观点以预先设定的目标为统一的评价标准,侧重鉴定学生的发展水平是否达到目标,是一种绝对评价。它面向的是学生过去所取得的成就和发展,是对过去的一种资格鉴定,主要目的在于鉴定学生是否合格,是否达标,关注的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结果,而不是学习的过程,因此,评价往往引导人们只注重评价的结果,在实践中有一定的局限性。

(三)评价主体单一性观点

长期以来,由于教师在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使其在学生评价中的地位极其优越,成为学生评价中的单一主体,同伴及群体、家长等对学生的评价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特别是学生自我评价更是一个被忽略的领域,学生始终处于被评价的消极地位,不能成为评价的真正主体。这不仅影响了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全面性和有效性,也影响了个体发展的积极主动性。

三、学生评价改革的对策

新课程需要新的学生评价机制。面对新形势,学生评价改革势在必行。在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对学生评价改革做了如下规定“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从当前的学生评价改革的趋势来看,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应当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则,这对开展学生评价活动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一)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是学生评价最重要、最基本的原则,指评价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现实表现,更要重视学生的未来发展,重视每个学生在现有水平上的发展与提高。发展性原则表达了一种从评价“过去”和“现在”,转向评价“将来”和“发展”的新理念。

贯彻发展性原则,一要在思想观念上树立发展性评价观,破除为评价而评价的思想以及只有难倒学生才能体现评价人的水平的落后观念,反对站在学生对立面的评价和仅仅为升学而进行的评价,使评价成为促进学生发展和提高的有效途径。二要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多角度地收集评价信息,对学生的过去和现在作全面分析,根据他们过去的基础和现实的表现,预测性地揭示每个学生未来发展的目标,激励他们通过发展,缩小与未来目标的差距。三要多用肯定性评价,设法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认识自己的优势,发挥自己的长处,表现出自己最佳的水平,并释放自己的发展潜能。四是确定评价目标、标准、程序、方法、主体,得出评价结论等,要充分考虑学生未来的需求,注意帮助学生树立成功的信心,发现发展中的问题,通过反馈信息,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五要激发主体自我发展的意识,不以评价结果作为奖惩依据,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下,给学生以弹性化、人性化的发展空间,通过评价促进学生自觉主动地发展。

(二)多元化原则

多元化原则是指学生评价要从学生发展的多样性、动态性出发,多视角、多角度、多层面、多侧面地认识问题,多渠道收集信息,以达到促进评价对象发展的目的。多元化原则包括评价内容、标准、方法、主体等多元化,评价既要体现共性,更要关心学生的个性;既要关心结果,更要关心过程。

贯彻这一原则,一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突出人的多种能力、态度、兴趣、世界观、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二要注重多种方法和手段相结合,如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考试与平时表现和学生成长档案袋相结合、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等,杜绝用单一的方法评价学生。三是评价标准要实现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从被评价对象的实际情况制定评价标准,使评价标准分层化。

(三)差异性原则

学生评价要做到客观、公正,关键一点是尊重学生差异。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知识结构、身心特点、生活阅历、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等方面存在着极大的差异,有着不同的发展需要、意愿、倾向、优势和可能性。同时,不同的学习个体完成同一活动会表现出不同的素质,同一个体在完成一项活动的过程中也会表现出不同的素质。因此,对学生的评价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在评价内容、方法、标准等方面要考虑学生的特点,因人施评,不能一刀切,使每一个学生通过评价都能得到发展和提高。差异性原则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对学生个体的尊重。遵循差异性原则,在评价目标设置上应有多种层次,在评价方法和主体的选择上要考虑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做出评价结论时要因人而异,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辩证地看待学生的不足。

总之,新课程与学生评价改革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学生评价的方法是多元的,任何单一的方法都是片面的。在实际工作中,要依据评价内容和评价对象,以促进学生发展和提高为指导思想,选择恰当的评价方法,做到多种方法综合运用,以保证评价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篇5:改革学生评价方式

新的教育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但以往对学生的评价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往往与考试联系在一起。主要采取以期末一次考试成绩和一份学生成绩单等终结性为主的评价方式,过分强调了“甄别与选择”功能,忽视了对学生的改进与激励功能,过分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不利于帮助学生个性发展和健康成长。马克思的辨证论表明世界万物都有正反两面,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学生都是活生生的个体,难道我们就因为学生的文化成绩不佳而一票否定吗?他的方方面面就没有闪光点吗?其实,身为教师的我们都知道“人无完人”。优秀生也有不足的一面;学困生也有其闪光点,如:有的学困生有劳动积极性,有的学困生体育素养高等等。这就要求我们改变以往评价学生的方式,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也许就因为教师一句公正的评价,就能改变学生一生的命运。

只要在学校,无时无刻教师都在对学生进行评价,以往评价以否定居多。认为表扬学生会让学生越来越骄傲,批评才是最好的,才最能激励学生。殊不知一味的批评会让学生失去对学习的兴趣,会让他们对自己丧失信心,这是有悖于新课程理念的。新课程要求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那么,教师在评价学生时,如何做到既能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积极性,又能提高学生原有的认识水平呢?我认为应该采取以下几种评价方式:

1.“十”式评价

“十”式评价也就是赏识性评价。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对学生的行为作出评价,这些评价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但它是以教育为目的,希望学生在教师的评价中能找到自己的优点,继续发扬,找到自己的不足,努力改

正。老师一句平常的评价,一个小小的举动,在学生心中都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但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更能让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学生们都喜欢听到老师赏识的话语,渴望得到老师的认可,“十”式评价就必不可少。比如,评价学生朗读情况时,可以这样评价:“你读的很有感情,能体会到作者的心情,但如果能把字音调读准就更好了。”“你读的很流利,若速度放慢一些感情就能更好地表达出来,你愿意再为我们读一遍吗?”等等,我相信学生听到这样的“十”式评价一定会非常乐意接受,学习也会更加努力。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通过细心观察,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对于他们取得的成绩、进步以及独特的闪光之处,都要及时予以肯定、鼓励,这不仅会使学生在赞美中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心和厚爱,也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期待式评价

“皮格马利翁”效应,相信所有的老师都知道,它所产生的效果有时是意想不到的。我有一个学生,她胆子很小,上课回答问题声音颤抖的说不成话,有一次让她背课文,她结结巴巴的把课文背完,有的学生怕老师批评她,小声的说:“陈薇在课下确实把课文背过了!"我点点头,对陈薇说:“老师相信你做到了,以后要积极参与课堂朗读活动,珍惜锻炼自己的机会,老师相信你的朗读能力会越来越进步,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会听到你在课堂上流利的朗读声!”陈薇默默地点了点头,后来我真的看到了陈薇的进步。在老师的期待中,学生往往能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在反复的尝试中获得成功。作为教师,要想使学生重新扬起前进的风帆,积极奋进,就一定要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不时地告诉学生“你能行”“你会成功”“老师相信你”,借助期待,帮助他们充分挖掘自身潜能,树立自信,与时俱进。

3.互换角色式评价

很多时候,教师经常处于高高在上的位置,对学生颐指气使,有很多问题难以解决。学生希望师生之间的平等,也希望同学之间的平等。如果老师与学生互换角色,学生一定会抓住机会好好表现一番,尤其是当学生犯错误时,老师若评价学生时肯定会是负面的。在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中,如果教师不理解学生,就会对学生的言行举止作出错误的判断,就会试图以自己的想法去改变学生。同时,由于教师的不理解,会让学生产生一种不被认同的失落感、无助感,进而造成不愿意与教师沟通,对于教师对自己的猜测感到反感,最终阻碍师生关系的正常发展,影响师生情感的正常交流,这时不妨自己当一回学生,与犯错误的学生角色互换,事情往往会顺利解决。

4.朋友式评价

有的父母经常向老师抱怨孩子在家不听话,与父母有代沟,那是父母不懂得与孩子沟通。初中学生叛逆心理比较强,他们需要的不仅是严师,还需要“益友”,能和学生做朋友的老师是最受学生欢迎的。“亲其师而信其道”,很多学生是因为喜欢某位老师,才喜欢上他所担任的科目,也有很多学生是因为反感某位老师,才对他所教授的科目心存抵触,甚至厌学。教师应该像朋友一样,与学生建立起平等的关系,把自己融入学生的生活中,用真诚与理解温暖学生的心,努力地使自己成为学生所信赖的挚友,使学生自觉地接受老师的教诲,自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5.“无声”式评价

教师要善于利用体态语,传达对学生的评价。教师的一举手一投足,都可以点燃学生们学习的火花,如“注视”可以表示师生之间在课堂上的相互尊重。在课堂上教师对某学生注视较多,这个学生就会感到亲切关注而专心听讲。对专心听讲的学生用热情的目光,表示教师满意的心情;对精力不集中、做小动作或窃窃私语的学生,教师用冷漠的目光注视几秒钟,待双方目光接触以后再离开,这样既起到了告诫的作用,又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若某学生对一个问题犹豫不决而教师又无法用语言指导时,可以用眼神及其他形体动作鼓励其积极行为。积极的体态信号不仅会引起学生正向的情绪反应,激活和促进其智力发展,还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总之,对学生的评价不应拘泥于一种形式,要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做到客观、公正、及时,只要教师能根据学生心理特点,讲究科学评价方法,恰到好处地对学生进行评价,使被评价的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博爱和关注,学生不但乐于接受,而且还能达到预期效果,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素质教育的和谐发展,为学生的成长指引方向,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扫除障碍!

篇6:改革学生评价方式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新课程改革的推广与实施,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我们愈觉得新课程改革是时代的需要、是社会发展和改革的需要,它为我们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社会的发展依靠改革、创新的推动,社会呼唤教育改革,教育改革呼唤课程改革,而如今的新课程改革正是在这改革浪潮中应运而生的,它能够不断地推动教改的深入,使我国的教育迈上一个新的台阶。社会呼唤新课程改革 ,新课程改革适应社会需求。教师呼唤新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推动教育改革。家长呼唤新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促进全面发展。

学生呼唤新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满足学生欲望。我们的新课程改革注重了方方面面的呼唤,认清了现行课程中存在的种种弊端,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求,新课程改革的出台在社会中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满足了社会各界的需求,我们坚信在全社会的关注下,在我们全体教育界的同仁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教改之路将会越走越宽。

课程改革了,学生的评价方式也应该发生变化。新课程的指导思想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达到的目的是:发展人的个性、解放人的创造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合作, 学会做人。新课改中,我们如何检验接受了新课程学习的学生是否达到了要求?通过纸笔测验,分数定论的传统的评价方式已经不能全面衡量学生的全面综合素质,我们必须探寻一条评新的途径来评价学生。我认为,只有建立一套发展性的课程评价体系来取代传统性的考试,才能使评价真正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才能让学生闪耀出智慧的光芒,迸发出创新的活力,真正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 我就新课改下如何对学生实施评价谈几点思考,以赐教于各位同仁。 一、关注学生成长过程的评价新课程改革倡导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积极参加课堂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因此课改下的教学环节中常设置有提问、讨论、小组活动、表演、手工、演讲、答辩、采访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丰富多 彩的活动,这些活动培养了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能力, 能够灵活运用多种渠道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会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交流和合作的能力。然而,一张期末考试试卷是无法检测评价学生的这些综合素质的。因此,新课改下对学生实施评价不仅应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且更应关注学生的成长发展过程,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要等到学习终结才对学生进行评价,要把握时机,给学生多次评价的机会。评价的场所可以是课堂,办公室,升旗场,劳动工地等等,只要学生随时随地表现出对知识的渴求,对个性的张扬,哪怕是品德上一点点闪光之处,我们都要给予及时的表扬,这个表扬就是评价,是教师在学生获取知识,成长过程中的评价,这个评价更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多方面的发展潜能,会促进学生不断地转变和发展,最后为有一个良好的终结性评价奠定基础。 注重观察学生生活,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新课改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这就要求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认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学习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我们不应该把评价学生的标准狭隘地限制在成绩的高低上。在各门学科的学习中,每个学科的学生的学习潜能与收获都是各不相同的。成绩不是评价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任何学生都是一样的,学习成绩不突出,并不等于这个学生一无是处,我们教师在评价学生时,不能只以成绩论英雄,要全面、客观地评价

学生,善于发掘学生身上的任何一方面的闪光点,留心观察,及时引导,增强他们的兴趣,及时恰当地激励评价,学生一定会是可造人才。

二、要有机地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结合起来,我所教的

学生中有这样的问题,由于学习成绩不好,期末考试总是不及格,因此对学习没有积极性,甚至厌学。这时,教师就可以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我是数学教师,教学中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因为厌学时常不带数学练习册,于是我给学生定了这样的规则:凡 是学生有良好学习习惯的表现,老师都要表扬,并记入平时成绩,平时成 60%,期末考试分数占40%,两者相加,最后得出终结性评价。常言到:分、分,学生的命根根。学生都很害怕闭卷考试,相比较,平时分数要好拿一点。于是,带数学练习册来上课的学生多了,积极发言的学生多了, 参加小组讨论的学生多了。水到渠成,因为有了一个好的学习过程,于是有了一个令人满意的学习结果,本学期,我所教的班级期末考试无论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都远远超出年级同类班级。然而我更重视的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在这方面学生得到了更高的评价。事实证明,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将有利于学生良好综合素质的形成,这才是新课程改革的根本,是我们教师追求的目标。 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与教师的评价相结合,学生自评是培养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的重要途径。在自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自己在哪些方面已达到了探究的目标,哪些方面还未达到,帮助学生对自己做出客观地分析评价。及时地自我总结,归纳,反馈。教师要鼓励学生,指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活动,使“自评”成为学生发展、进步的动力。

学生互评,可以提高他们的比较,鉴别和判断能力,可以营造一种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促进、互相感染、互相激励的氛围。学生互评,可以通过角色的变换,获得自尊感的满足。教师可在学生的互评过程中,指导学生认识自己与集体息息相关的密切关系,从而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使命感。有效激发了学生的自信心、进取心,增强了学习的热情,扩大了成功的机会。

三、灵活多样地对学生实施评价,传统的评价体系强调选拔

的功能,因此过分关注对结果的评价,这个结果常常取到“一锤定因”的效果,为了能“公平、公正”地选出“最好”, 卷面测试几乎成为评价的主要方式,课堂里两天一小考,三天一大考是常有的事。新课程改革倡导对学生评价要“立足过程,促进发展”,要体现激励与改进的功能,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的评价,因此,新课程评价方式应灵活多样。1、灵活性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可以不受时间、地 点、传统方法的限制,将评价贯穿于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中,使评价日常化。2、多样化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不再整齐划一,可以将量化评价(卷面测试分数)与质性评价(对学生平时表现的关注和考察)相互结合,于是,评价的方法就可多种多样:闭卷考、开卷考、课堂提问、演讲、辩论、

随机表扬等等,只要有利于激励学生发展的评价方法都可以使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成的恰当评价中感受到老师的欣赏、同学的羡慕。

四、形成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评价氛围, 传统的课堂评价是由教师一人说了算,学生的表现全凭老师的主张决定优劣。然而,有时候人的眼睛不能看到所有,耳朵不能听到所有,思维存在局限,判断会出现误差,因此,学生的能力常被教师片面地评估和否定在课堂中。由于评价主体单一,学生永远只能被动地作为被评价者,他们希望改变角色。

新的课程改革呼唤多元主体共同参与评价。我认为,这种体系下的评价来自这几方面:1、教师评价2、自我评估3、小伙伴的评价4、家长的评价5、社会、公众的评价。事实证明,学生只有在多元评价中才能得到更客观的认定,才能更客观的地认识自我,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由单一走向多元化。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实现教学评价指标的多元化,评价方式和评价手段的多元化。由重结果走向重过程。传统的教学评价是一种单一的功利性的评价,只重学习的结果,轻视学习的过程。教师学生心中树立了牢固的分数意识。

学校考评教师也只重成绩,不看重教师对学生品德素质的培养。新课程中,教学评价是一种重视过程的评价,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根据学生的学习经历做出不同的评价,使评价更具有针对性。 我在课堂上常组织“讲一讲”活动,就是让学生把课前准备的数学小故事讲给同学们听,然后由大家对他作出评价。讲故事的同学时常获得同学们热烈的掌声,来自伙伴的鼓励使他的自信心得到了提高。我也时常让学生在纸条上写出自己的优缺点,每次搞这个活动时,学生都很兴奋。XX 同学在纸条上写到,缺点:上课讲小话,不完成作业,会顶撞老师,欺负同学。优点:爱打篮球,玩电脑,长得帅。于是,我经常有意识地请他帮助我在电脑上输入材料,并对他的输入速度大加赞赏,赞赏声中,我看到了他自信的目光,他在认识自我中一点点长大了。

五、合理设置评价内容 一个成功的评价体系,应该是激励机制,激励着被评价者向既定目标奋进,因此,明确目标就显得尤为重要。就数学这门学科而言,不仅确定有知识目标,还确定有能力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也就是说,我们在设计评价内容时,不仅要关注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更多的是要关注对学生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良好心理素质、积极情感体验的检测,特别是要落脚到对学生的公民道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 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等教育效果的检测,以更好地发挥各学科的德育功能。例如,我上“植树问题”这一节课时,在课程结束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请结合“植树问题”环境改造问题,给新加坡学生写一封信。课堂情况是:同学们的参与积极性非常高,每个同学都在很短的时间里给新加坡小学生写一封信,他们在信中向新加坡小学生表达了渴望绿化家园,希望和平共处,中新友好合作的美好愿望。

学生们争先恐后地朗读自己的杰作,抒发自己的感情,我对同学们的表现给以了很高的评价。 我认为,我所设计的这个评价内容即检测了学生对生存环境、生态问题的了解程度,又体现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了学科渗透,特别是暴露了学生内心的情感,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了爱护环境的教育,达到了思想教育的目的。

因此,课程评价内容必须围绕课程目标来设置,只要有助于检测目标,其设计的空间是非常大的,授课教师可以做到“人者见仁,智者见智”新课改呼唤新的学生评价方式,当然包括考试评价制度的改革。可是,考试制度的改革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敏感工程,它不是一所学校,一个教育机构所能改变的,因此,教师和学校能做的,也是必须做的就是转变观念,结合实际地建立一套发展性的课程评价体系来取代传统性的评价体系,让学生在新的课程评价体系中找到自我,建全人格,得到发展,让素质教育之花开遍校园,滋润学生的心田。

科学地对学生进行评价,已成为教育界有志之士共同关注的问题。新课改精神也要求我们对学生评价要客观、公正、科学。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互为交互主体。评价内容更为广泛、全面,评价方式灵活多样。质性评价的大量使用,使评价更具有科学性,实效性,及时性。学生综合评价是随着新课改而诞生的新生事物,它必将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逐步向科学、民主、个性的发展,必将在教育领域里大放异彩。

改革学生评价方式

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

评价改革:不仅是“分数”说了算

多元化评价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论文

高考评价体系解读心得体会

学生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学校课程改革实施工作方案

多元化评价体系的音乐教学论文

个人课改工作计划

小学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改革学生评价方式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改革学生评价方式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改革学生评价方式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共6篇)】相关文章: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优化论文2022-11-15

教育部部长岗位职责2023-03-03

课改工作计划2022-11-09

浅谈课程改革中校长的责任和职责2022-07-05

教师多元化评价总结2023-09-18

课改工作计划总结2023-03-20

大北沟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2022-09-02

小学三年级个人课改工作计划2022-07-23

课改研究工作计划2022-07-09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习心得体会2023-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