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集锦19篇)由网友“lovexinyi”投稿提供,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欢迎阅读!
篇1:论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是要注意细节的,学生学习的有效性首先体现在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体验学习过程;教师教学的有效性首先体现在能否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要研究教学细节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联系,及如何注重细节的设计,才能和学生更好的互动,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情感细节是培育有效教学的土壤
常言道:“亲其师,信其道。” 师生关系是教与学、师与生双向交流的基础,学生是学习认知活动的主体,只有认知主体主动、积极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放下教师的威严,见到学生主动打招呼,经常和学生一起活动,尽自己的努力帮助需要帮助的学生,师生关系就会越来越和睦,和睦的师生关系是有效教学赖以生存的土壤。新的学期开始,因为人员的调动调整领导安排我带毕业班,而这个班级是我从一年级带到四年级的。俗话说失去了才知道珍贵.所以这个班的学生从感情上说比较亲近于我。课始我并不急着上课而是跟他们聊天谈了以前师生间很多事情.毕竟十几岁的孩子有感情懂事理了,我从他们的眼神中看出来对我的欢迎和渴望.正所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所以我首先用真诚的语言触动他们的心灵.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孩子们的变化真的很大,能够主动完成家庭作业了,有的孩子偶尔还会不做作业,但老师的宽容使他能自己认识到错误,立即改正。我为他们找回了快乐的同时自己也感到无比快乐,每天都能看到孩子们灿烂的笑脸真是一件幸福的事。孩子们需要爱,需要肯定,更需要帮助。而这些对我们来说,可能只是一个微笑,一句肯定,一点时间。教育活动的目标不是一张张的成绩单,而是引导那些幼小的心灵健康成长,是培养能够在未来社会中健康快乐生活的人。
课堂细节决定有效教学的成败
(1)课堂细节应让学生感受温暖,为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奠定最有活力、最坚实的基础。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细节表现修养,细节决定成败!比如预备铃响之前就在教室门口等待学生,在学生上下课给老师行礼时我从来都是离开讲桌站直身体两臂下垂给孩子们做了很好的榜样.一学期下来再没有孩子弯腰勾背靠桌子翘腿手撑桌面了即使是一节课也都能保持良好的坐姿饱满的精神状态.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如果没有从心理上物质上做好准备,当然就不会有良好的开端。如果教师能提前3分钟进课堂,不仅可以自己做好上课的各种准备工作,而且可以督促学生做好课前准备,保证有效教学的时间和质量,更重要的是这种态度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一生,使他们体会到做任何事情之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不打无准备之战,影响课堂教学的细节很多,如: 来到课堂时,你是否面带着微笑呢? 叫起立时,你是否环视了学生呢? 讲解过程中,你给予学困生至少一个回答问题的机会了吗? 练习过程中,你耐心地辅导过至少一位中等生和学困生吗?下课前,你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了吗?下课了,你是否也带着有所获的微笑离开呢?纵然这些仅仅是课堂上最平常、最细小的行为,但由于通过这些行为能够让孩子们感受到教师是有血有肉的、温暖的、关注他们内心的,所以能使知识具有生命活力,从而为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奠定了最有活力、最坚实的基础。
(2)关注、珍视课堂教学细节,打造“动态”的,有“生命力”的课堂,实现有效教学。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有很多需要关注的细节,在这里就谈谈几个最常见的细节的处理:(A)、课堂需要学生独自思考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如果学生不假思索就触及到问题的本质,那说明问题本身不具备讨论的价值;如果问题比较难,要求学生马上进行交流,算不算强人所难?课堂需要深思。学生自己没有进行思考就不能形成自己对问题的看法、解法,当然就不可能在交流的时候形成思维的碰撞。即使交流起来了,也是浅层次的,不可能触及到问题的本质,长期如此,还会影响到学生思维的发展。课堂教学要的不是热闹场面,而是对问题的深入研究和思考,就要求教师在设计好问题同时,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自己单独进行思考的时间和空间。(B)、课堂问题情境创设中的提问应该有数学味数学课堂情境创设中的提问应该有数学味,应该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而且在问题情境创设中不仅仅能提出数学问题,最好还能为问题的解决提供支持。在教学<<百分数应用题>>90页例2:原计划造林12公顷,实际造林14公顷.( )让学生根据条件看能解决什么问题,问题如下:原计划造林是实际造林的百分之几? (2)实际造林是原计划造林的百分之几? (3) 原计划造林比实际造林少百分之几? (4)实际造林比原计划造林多百分之几?这节课是要解决后两个问题的,但是做法多样也可以在解决前两个问题的基础上解决后面的问题.这样能根据条件提问题既复习了前一节课的内容,也很自然的导入了新课。更重要的是通过练习对比深入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巩固了认知。数学课堂的情景创设是为数学课堂教学服务的,其目的不外是:激发兴趣、激起认知冲突,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数学。在刚才的情景创设中,我感觉到学生的兴趣充分被调动起来,因而以一种积极的状态投入学习使这节课上的轻松有效。(C)、引导学生有序观察、有序表达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进行表述的时候,要让学生把观察到的内容完整的、有序的表达出来。从课堂教学时间上看,一个学生只回答看到的一样东西,显然在时间上比一个学生回答多样问题要费时多一些,这样的教学效率相对低下。从学生交往的角度来看,每一个学生都要学会表达和倾听,说的这一个学生一定要把自己看见的东西,一一有条理的表达出来,而听的学生要认真、仔细有耐心的听,这样才有利于交流,有利于促进人的发展。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角度看,一个学生只说一种,只能让学生的思维零散,对完整解决问题是不利的。在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全面的看问题,从多角度、多方位、有序地观察物体。一个学生一下子把自己看到的东西都说出来,需要这个学生进行归纳和整理,其余的学生要在已有信息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显然在思考性上加大了难度,有利于学生观察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得力的小助手是有效教学的后备力量。
大班额教学最大的弱点就是不能因人而教,虽然课堂上老师会尽量照顾到好中差三个层次的学生,但要满足每个学生的需要是不可能的。而小助手却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随时随地的辅导是教师所不能及的。通过小助手来帮助需要帮助的学生,一方面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另一方面也锻炼了学生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帮助者体会到了帮助别人的快乐,让被帮助者学习上不断进步,增强了学习的信心,彼此拥有了一颗感恩的心。小助手是教师手中的风筝,她们可以自由地飞翔,但教师一定要拽紧系着风筝的那根线,不断地加以监督与调控。
教师要永远对课堂中的“人”充满真切关注和终极关怀,让教育细节回归“生命关怀”的教育本质,有效触动学生心灵,让灵动的智慧和人文的光辉充盈课堂。这样,我们就能在细节处见精神、显功夫,就能在打造细节的同时成就人生,成就完美。
篇2: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论文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论文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重庆市开县南门镇花林中心小学平顶完全小学 徐克英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使小学生在数学上有提高,有进步,有收获。有效的课堂教学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上均有所发展。然而,在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和新思想出现的同时,在热闹与自主的背后,折射出放任与浮躁,我们的课堂教学多了些新颖的形式和茫然的教学行为,却丢失了宝贵的东西――“有效”。那么如何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在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笔者有以下思考:
一、教学内容设定的有效性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一种依据,是学生从事数学活动、实现学习目标的重要资源。教材内容是一个静止的知识库,与学生接受知识的动态过程不可能完全吻合。有效地组织教学内容是教学设计的一项重要工作。
1.分析编者意图
设计前教者要分析教材的编写特点,领会编者的意图,把握教学内容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2.分析教材特点
备课时要分析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注意知识的呈现顺序,即先出现什么,再出现什么。在设计相应的练习时,要加强练习题的针对性、有层次性,真正达到知识的形成、巩固与应用的目的。
3.活化例题,教材重组
教材中有的例题与学生的生活联系不紧,不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活化”例题,把例题转换成学生生活实际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即将数学学习内容生活化,便于有效地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求知欲。因此,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大胆取舍教材内容,进行有选择的、科学的再创造、再加工。例如:小学四年级笔算除法例3,对于农村学生,学校没有礼堂,我备课时在课件中将“学校礼堂”改成“学校多媒体教室”,这样,将学生陌生的东西变成了学生熟习的事物,学生学起来容易理解,同时,又渗透了“数学知识”生活化的理念。
二、教学过程的有效性
教学过程的有效性,是指过程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实施过程,让学生“经历……过程,获得……体验”,在数学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乃至人的发展等方面实现教学的价值。因此,教学过程各环节都要精心设计,才能最大限度发挥教学的有效性。
1.复习铺垫内容的有效性
小学数学知识的特点是系统性和联系性强,因此,复习铺垫的`内容应与本堂课新的教学知识点密切相关,能引起学生知识迁移和联想的内容,才能最大发挥效应。
2.新知识点教学的有效性
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数学知识生活化。教材的特点是将知识点的教学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但教学中教师应分清主次,把握教学重点。
3.重难点、关键问题突破的有效性
教学中,老师要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抓住关键问题进行突破。我们的学生习惯了接受学习,动手动脑的能力相对较差,尤其是几何知识,是学生的一大难点,怎么突破学生的学习难点,老师要对教学的知识点加以分析,找到教学的突破口。
4.巩固内容的有效性
新一轮教材注重一课一得,在每一个例题后面都安排了“做一做”。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做一做”,在每个新知识点的教学后,利用“做一做”让学生对新知识点进行巩固,而且,教师通过这些练习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发现问题及时针对性地进行补救。同时,教师还应根据知识点要求,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形式多样的练习。通过这些巩固练习,让学生对新知识点多角度进行强化,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思维品质和创新能力。
5.拓展延伸的有效性
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知识的生活化,注重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老师们常常在课堂教学的最后提出问题,将学生的学习从课堂教学拓展延伸到课外学习。如何有效设计这些课外延伸的话题呢,老师们要将课外延伸的话题与学习内容紧密结合,又要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让学生通过一定努力是完全可能完成的任务,否则便是空中楼阁。例如:在教学了“复式条形统计图”后,教材中有一个习题是让学生选择一项自己喜欢的事情进行调查,完成统计图,提出一些问题并解答。针对农村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选择了让学生调查本班男女学生运动会上的成绩统计,学生刚开完运动会,还沉浸在运动会的喜悦之中,兴趣浓厚,都能较好地完成了这上任务。
三、学生作业的有效性
1.作业形式多样化,具有趣味性
“儿童是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东西要能引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们的需要,才能有效地促进他们的发展”(皮亚杰语)。作业本来是一种操作,它不仅限于书面作业,它还可以是一项活动,也可以是一件制作。我们的作业设计正应还其本来面目。
(1)设计一些操作、实践活动,开展社会调查,做到“寓做作业于实践中”。
(2)设计一些制作或者创作,做到“寓做作业于创作中”。
2.作业数量个性化,出现层次性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多元智能理论指出:每个人都是用各自独特的组合方式把各种智力组合在一起并以不同的智力来学习的。教育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把作业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为了让学生能自主地、富有个性地参与学习,作业的设计应是个性化的,有选择性、层次感,作业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出难易程度及数量各不相同的题目。一般可分为必做题(A类学生完成)、选做题(B类学生完成)、挑战题(c类学生完成)。
篇3: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四川省宣汉县南坝镇昆池中心校 马宗琼
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数学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上均有所发展。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求学习有价值的知识,有实用性的知识,促使学生的发展。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
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首要条件。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教师要不失时机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使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的乐趣,产生学习的需要,激发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在创设生活教学情境时,一要选取现实的生活情境。教师可直接选取教材中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进行加工或自己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素材作为课堂情境。二要构建开放的生活情境。教师要对课内知识进行延伸与拓展,将抽象知识学习过程转变为实践性、开放性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大胆提出猜想,不断形成、积累、拓展新的数学生活经验。三要创设多元的生活情境。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生活及兴趣的了解,对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加工和整合,再次创设生活情境。真正实现课的导入“生活化”――教学的导入仿佛是优美乐章的“序曲”;例题教学“生活化”――例题教学是优美乐章的主旋律;知识运用“生活化”――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仿佛是动听的“交响乐”。
生产和生活实际是数学的渊源和归宿,其间大量的素材可以成为数学课堂中学生应用的材料。教师要做有心人,不断为学生提供生活素材,让生活走进课堂。真正让文本的“静态”数学变成生活的“动态”数学。要让学生觉得数学不是白学的,学了即可用得上,是实实在在的。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
二、重视情境创设,充分调动学生有效的学习情感
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能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让其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情境创设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教学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课堂教学目标明确,有一定的任务。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能解决问题。如果是问题情境,教师提出的问题则要明确,不能笼统地提出诸如“你知道了什么”等问题。
2.教学情境应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大量信息,教师创设的情境也应具有一种时代气息,让他们学会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发展。如教学《扇形统计图》,教师创设了将我国运动员在第26――29界奥运会上获奖情况,请学生根据统计图用学的百分数知识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3.情境形式应多样化。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而设计。对低、中高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三、读透教材,确保知识的有效性
知识的有效性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的重要条件。教学内容是否有效和知识的属性以及学生的状态有关。第一,学生的知识增长取决于有效知识量。教学中学生知识的增长是教学成败的关键。第二,学生的智慧发展取决于有效知识量。发展是教学的主要任务,知识不是智慧,知识的迁移才是智慧。在个体的知识总量中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具有同样的迁移性,而是其中内化的、熟练的知识才是可以随时提取,灵活运用,这一部分知识称为个体知识总量中的有效知识,是智慧的象征。第三,学生的思想提高取决于有效知识量。这种知识是指教学中学生获得的、融会贯通深思熟虑的、实在有益的内容,即有效知识。第四,教学的心理效应取决于有效知识量。通过对知识的获取产生愉悦的心理效应,才能成为活动的原动力和催化剂。
四、探究有效的学习过程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学习过程是否有效,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处于成长发展中的小学生,是不成熟的学习主体。由于受年龄、经验、知识、能力的限制,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只有发挥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点拔者的作用,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让学生学会学习。尤其在学生疑难处、意见分歧处,或在知识、方法归纳概括时,更要教师及时加以点拔指导。有效的学习过程还可以通过游戏实施。小学生注意的特点是无意占优势,尤其是低年级往往表现出学前儿童所具有的那种对游戏的兴趣和足劲要求,他们能一连几小时地玩,却不能长时间地一动不动地坐在一个地方。新课程要求“面向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有差异的学生”。针对差异性,可以实施分层教学策略,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的潜能实施教学过程分层,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展示学生个性,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使数学课堂教学真实有效。
五、注重教学反思,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教师的成长公式是: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也就是说教师只靠以往的经验是不可能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在反思中不断地吸收经验总结,才能不断提高。可见教学反思在教师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的教师不是圣人,一堂课不会十全十美。所以我们自己每上一节课,都要进行深入的剖析、反思,对每一个教学环节如学生学习状况、教师引导状况、课堂生成状况等方面认真进行总结,找出有规律的东西,在不断“反思”中学习。反思的主要内容有:思考过程、解题思路、分析过程、运算过程、语言的表述、教学的思想方法等。反思的目的是更好地以促进课堂教学。
总之,我们要从课堂的有效教学出发,从学生的自身发展出发,合理运用和安排各种教学手段与环节,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更加赋有实效性,才能焕发出新课程理念在常态下的小学数学课堂的指导作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育人质量,使学生在有效的数学课堂中学到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发展了素质。
篇4: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论文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论文篇二
所谓“有效教学”,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较快地学到知识,数学能力是否得到较快的提高。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或低效教学。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学生的数学学习呈现多元化的形式,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是每一位数学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如何有效地进行数学教学,我觉得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一、有效的备课
1.备教材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认真研读教材,明确教学目标;熟悉教学内容前后之间的联系,准确地把握重点、难点;熟练掌握教材,能运用自如,对上课充满信心。同时,教师要广泛阅读有关的教学参考资料,开阔知识领域,掌握必要的新知识、新理论、新方法。教师知识丰富了,方能得心应手,讲解自如。
我尽可能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下功夫,注意教学内容贴进学生的实际生活,只有那些和学生实际生活紧密相连,使其产生迷惑、兴趣、求解的问题,才有可能促使学生打开思路积极思维,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备学生
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要使教学有效,应当对学生作出更为深入和具体的分析。备课时教案内容应具有相当的“梯度”。能让基础好的学生“吃不了,兜着走”,给他们留一些有思考性的问题,以作为课堂内容的延续;让基础相对差一点的学生“吃得香,不肯走”,让他们在简单的题目里,找回自信心,拥有成就感。
二、有效的课堂教学
1.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策略。创设问题情境要从实际出发,可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引入学习的主题;或为学生提供有趣和富有数学含义的问题,构筑学习起点,为展开数学探究作铺垫;或从学生已有的数学经验入手,从新的角度发现新的知识等。创设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问题情境,能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产生一种愉悦的学习情绪,更乐于学习,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学生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学习,才能心情舒畅,才能使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的、活跃的状态,才能敢想、敢说、敢于质疑问难。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交流的双边活动过程。研究表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时间和机会越多,学生参与学习的时间就越多,有效教学的可能性就越大。
因此,要激发学生的主体功能,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情境,给学生以平等、快乐、成功的享受,营造出具有真诚接受和理解为特征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在一个群体中存在的价值。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能营造一种轻松自然,亲切和谐的课堂气氛,在这种良好的气氛下,学生听课的积极性高,反应迅速,思维活跃,有利于他们心智的充分发挥,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只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良好的课堂气氛,学生才能在宽松、民主、自由、和谐的学习环境中健康成长,学生才能有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的发展,课堂效率才能提高。
3.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全过程
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因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活动是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主动构建的过程。可见,学习过程是否有效,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我们要在学生疑难处、意见分歧处,在知识、方法归纳概括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及时加以点拨指导,要尽量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为学生多创造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必须自始至终地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课堂学习的全过程,做学习的主人。
4.精心设计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是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课堂练习不仅可以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而且还能为教师提供教学反馈,从而修改教学方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我认为,(1)练习要有目标性,要萦绕教学目标进行,选择练习的数量与质量要精致。时间以十五分钟左右为宜。(2)练习要及时,使学生对当堂所获得信息重复循环,实现记忆层次的转化(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3)练习要有层次性。它有两个含义:一是教师要根据教材本身的逻辑性,以及学生的认知的有序性选择练习题,做到由易到难、以简驭繁,既有坡度又有跨度;二是教师对练习题的设计要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即要使中下生“吃得消”,又要使优异生“吃得饱”。同时,教师要根据当堂练习的情况及时反馈,对出现的问题,要及时解决,予以纠正。
三、有效的课后反思
有效教学总是与教师对教学实践和自身的专业发展的反思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教育的反思能力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形式和途径,它主要通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的考查,不断优化和改善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并加深对教学活动规律的认识理解,从而不断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任何优秀教师都不是天生的,他们都是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探索,逐步成长起来的。作为教师,要善于自我反思,经常倾听学生的意见或建议,及时了解教学效果,要有勇气正视自己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经常审视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否适应学生的要求,随时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这对提高教师本身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课堂教学有效性都是非常有益的。
教育学博大精深,以上所谈的仅仅是进行有效教学的一些做法。我们要不断地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努力使自己的教学更有效。
篇5: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论文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论文篇三
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要求我们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形成包括探究、合作、对话为内容的课堂教学文化,构建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有效课堂。因此,在教学中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效的情境、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有效的自主探索,让学生从中体验数学的“生活味道”、感受数学的“抽象之美”.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同时提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而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任何优化课堂教学,让课堂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焕发出无限的生命活力,使学生成为真正学习的主人,这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懈追求的目标。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此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体会:
首先,效教学的理解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量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如学生在形成知识、技能和技巧的过程中,在形成某种个性特征、提高每个学生的教育和发展水平方面可能取得的最大成果等等。
其次,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是了解学生
新课程教学理念认为:课堂教学的本质是由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要使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收益,教师就必须不断地优化组织学生学习的形式,使之最大程度地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而教师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充分地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知识现状、了解学生对本学科的了解程度、了解学生对本学科的期望值、了解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等等。
最后,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验数学的“生活味道”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的内因的最好激发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即主要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就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而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也曾说:“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了实际。”因此,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中创设教学情境,让数学走进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接触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在教学《比较分数的大小》时,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运用多媒体进行导入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这样将知识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放飞了学生的思维。
二,启发式方法,感受数学的“抽象之美”
数学知识是抽象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利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充分启发引导学生,让他们在积极主动的观察、实验、讨论等数学活动中自主学习,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采取各种有效的形式,先予启发,让学生多活动多观察,主动参与整个教学过程,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规律,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密切关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如有位教师在“全等三角形”的教学时,呈现了这样的情境:小明画了一个三角形,怎样才能画一个三角形与他的三角形全等?我们知道全等三角形三条边分别对应相等,三个角分别对应相等,反之这六个元素分别对应相等,这样的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实践证明,教师的适时引导和适当点拨,能帮助学生更好、更快、更有效率的学习。
三,自主学习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主动建构数学知识体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课堂教学要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整理、分析和探索交流活动中,变抽象为具体,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从而实现有效学习。让学生在亲历中获得知识对学生的发展是十分有益的。一位老师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时,让学生先画一个底是20厘米,高是10厘米平行四边形。然后提出能否把这个平行四边形转换成学过的平面图形来计算它的面积呢?接着是学生的小组合作与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只是适时的点拨、引导、合作,没有太多的示范和言语,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因此,在数学的学习活动中,老师应当转变角色,赋予学生更多的思考、动手操作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民主平等、信任、宽容的氛围中探索新知、点燃智慧、树立信心,感受数学的魅力,以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总之,有效课堂作为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式,将会引起我们更多的思考.这就要求教师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结合自己的特色和学校学生的特点,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教师教学行为必须转变,这样才能主动适应并投入到新课程改革中,才能真正落实新课程的总目标,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看过“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论文”的还看了:
1.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策略的有效性之我见
2.初中数学课堂管理的意义浅析
3.浅谈初中数学课堂中激发学生的兴趣
4.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5.谈谈游戏进入初中数学课堂
篇6: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理念、新的课标、新的教材、新的教法使教师充满了激情,广大教师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改革,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而采用情景设置、动手实践、主动探究、合作学习、多媒体教学等新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学生由以往的“鸦雀无声”变成“畅所欲言”,由“亦步亦趋”变成了“自主探索”,教学气氛异常活跃,但在这“热闹”的课堂教学背后,我们不难发现,有些教师过于追求课堂教学改革的形式,出现了“学生动起来了,课堂乱起来了”的现象。还有的教师为了精讲精练,不钻研教材,例题不讲,习题少做,提几个问题让学生讨论就完事,导致学生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基础掌握不牢,一考便错。还有的老师,滥用多媒体教学,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那么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向40分钟要质量,是每个数学教师期待解决的问题。现将本人在教学实践中的点滴感悟,就教于同仁。
一、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课程改革呼唤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
新课程改革注重了时代发展对新的高素质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克服了以往课程中存在的种种弊端,新课程改革的培养目标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使基础教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课程的实施是课程改革的核心,如何提高课程实施的效益,既教学效益,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和核心问题,所以,新课程改革呼唤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呼唤有效的课堂教学。
2.有效的课堂教学是中外教学改革的共同追求
有效的课堂教学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特别是在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下的教学效能运动,它要求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教师和学生的教育价值追求。因此,坚持求实,追求有效,理所当然应成为我们课堂教学的一个基本指导思想。
3.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改变当前“高耗”“低效”教学现状的需要
当前教学中存在着低效或无效现象,教师教的辛苦,学生学的痛苦,教学的效果不理想,教学效益差,学生的全面发展、多元发展和终身发展没有达到理想状态。因此,如何使我们拥有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念,掌握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或技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特别是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时,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教学中应大力倡导研究并实施有效教学,既能保证有一定水准的较高的教学质量,又能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让学生乐学、会学,教师能教、善教,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
二、衡量数学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标准
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是指教师通过单位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能获得相应的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非取决于教师教的内容多,学生做的作业多,教学占的时间多,也不能简化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或“教的认真,教的细致”,而是看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过程的综合表现,看学生学到了什么,学到什么程度,学得好不好,会不会学,也就是说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应是学生获得了充分发展,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和谐统一发展,因此,我们衡量一堂数学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标准主要就应看它能否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能否强化学生在学习中的体验,能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索,能否鼓励学生的合作交流。
篇7: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策略
1.加强教学准备,提高教学准备的有效性
(1)仔细研究学生,搞好学情分析
“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每一名教师都要把学生看成是一个发展的人,独特的人和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学中,在备课时就要对学生作出深入和具体的分析,对学生了解的越清楚,教学中就越能调动所有学生的思维,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认真听讲,并积极参与思考,踊跃回答问题,认真对待课堂训练,教师则通过及时反馈,调节教学,并适时进行质疑、追问,把课堂引向深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落实《课标》,研究教材,把握教材,超越教材
有效教学直接指向学生的学习目标的达成度,教学中要始终紧扣《新课程标准》,以《课标》中的要求为基准,对学生在相应学段应达到的学业程度进行衡量。在这个过程中往往不少教师拘泥于教材,认为把教材教好就是达到《课标》要求。新的课程观认为教师要正确处理好教科书和教学的关系,做到“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情绪状态对教科书(包括教辅资料)进行选择组织和排序等方式的“再度开发”,对课程内容进行“校本化”“生本化”的处理,并适当引入一些与生活联系紧密的实例,使课堂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和经验,特别要精心设计“知识与能力”的教学过程和方法,保证课堂教学中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并从人力、物力、时间、方法与过程上保证重点内容的教学与难点的突破,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教学的有效性 。
2.制定切实可行的三维目标,提高教学内容的有效性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灵魂,它对教学过程具有导向、调控、激励和评价的功效。有效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与把握的程度,教师对教学目标理解与把握的越好,就越能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课堂教学,最大限度地减少随意性、盲目性、模糊性,提高教学的方向性、针对性、有效性。新的课程标准要求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目标的有机结合。教学目标在关注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还要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知识和成功的体验,最大限度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要,课堂内容的选择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考虑学生的知识背景,对教材进行改进和补充,化难为易,以简驭繁,使学生学得主动、扎实、富有成效,切实保证教学内容的有效性。
3.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新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持续发展,而终生学习的愿望是人不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成功的教育就应该是唤起学生学习的需求,只有那些唤起学生学习探究欲、惊讶感的教学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所以在教学中要灵活选择、优化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方法,创设学生参与探究的时空,让学生动起来,主动参与,主动探究,有这样一句话让我感受很深,“老师告诉我的,我会忘记;老师教给我的,我把它记住;我自己参与的,我会明白。”所以能让学生观察的要让学生观察、能让学生思考的要让学生思考、能让学生表述的要让学生表述、能让学生动手的要让学生自己动手、能让学生推导的结论要让学生自己去推导。教师不是权威,不应是信息的传递者、讲授者,而应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创设各种机会,帮助学生去发现、探索知识的奥秘,用心去营造一种学习氛围,充分培植学生“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自信心,从而让学生以活跃、旺盛和高昂的精神状态去积极参与学习情景,使学生在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让数学从此不再是抽象、枯燥的课本知识,而是充满“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学习给学生带来的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自主学习的魅力,成功的体验,这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支撑点。可以说教师的造就是为学生创造条件发展自己的弹跳力,自己跳过横杆,而不是教师把学生托过横杆。教师不应放弃自己的责任,但教师的责任不是“教师讲,学生听”,这样只是学生在教师那块土地上采掘,“把舞台让给学生”,一个个学生的慷慨激昂,造成的是学生之间的聪明才智的相互感染,这不是教师一个人在那块脊薄的土地上采掘所能比拟的,教师的责任是指导学生改变“在听中学”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创造“做中学”、“尝试中学”、“体验中学”的机会,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让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培养能力的主阵地。
4.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优化课堂教学就是按照有效学习的目标,从学生的发展出发,从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上考虑,对课堂教学进行科学的安排。新课的导入、情景的创设、迁移过渡、操作实验安排、练习设计、活动组织等都应精心准备,周密布置,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背景,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增加学生学习的乐趣和信心,使创设的情景达到内容鲜活化、过程活动化、解题探索化、交流互动化、思维多样化、体验有效化,从多个层面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应坚持做到给学生一个自己的空间,一个选择的机会,让学生动起来,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做到人人参与,多向交流,教学共振,听、说、读、写想结合,讨论、演示、操作、板书相统一,给学生一个展示的机会,让学生在展示的成就感中认识、规范、评价和发展自我。课堂讨论、角色表演等教学活动要坚持形成为内容服务,真正起到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知识,达到培养能力的目的,切实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5.适时全面评价,提高教学评价的有效性
学习评价具有激励性,有助于学生欣赏自己的成功,发展积极进取的自信心,提高学习的动机并形成成就感,是实现有效学习的催化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适度、多元地评价学生。评价应该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创造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课堂氛围服务,从而使评价成为激励和引导师生发展的手段。“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听起来似乎有点绝对,但也不无道理。要真正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要求教师必须在课堂上善于发现和及时作出评价。同时要“师出必有名”,评价必须是建立在客观事实基础上的,既表扬确有值得表扬之处,批评也是如此。评价并不排斥适当的批评,它们是包容与被包容的关系,批评与赞赏应相辅相成。
总之,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进行的双边活动,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很多,主动权都掌握在老师手中。只有课堂教学有效了,才有可能使学生在数学态度,数学探究,数学知识方面获得发展,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我改变不了这个世界,但我可以改变我的课堂”。老师们,让我们共同努力吧,不断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向40分钟要质量。
篇8: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论文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论文篇一
初中数学教学方法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初中数学的教学质量,改革初中数学教学方法,探索适合初中生学习的教学方法是初中数学教学的关键环节。初中数学相对来说比较乏味枯燥,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也直接导致很多学生学习水平较差。由此可见,针对初中数学教学的课堂问题,探索适合的初中数学教学方法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从初中数学教学方法的重要性出发,分析了今后初中数学教学的思路。
一、初中数学教学课堂的现状
初中数学课堂经常能看到这些现象:上课不听讲,无心学习,搞小动作,纪律极为涣散,有时还做一些干扰学习的同学调皮事情,对教师精心的讲课无动于衷,一节课的时间白白浪费,导致课堂教学没有效果。放学之后,对老师布置的作业,不认真完成,有的时候写一些,错误不断,丢三落四,不求甚解,一些学生干脆不写,到学校找优秀学生借作业,抄写作业,对教师布置的作业不探索、不思考。课堂教学教师引导都不学习,课下就不用说动脑筋主动学习了,这些现象严重影响教学,削弱了教学效果。
二、初中数学教学方法
为了提高初中数学的教学质量,必须进行初中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我通过自身的教学经验,并结合相关的文献资料,总结出如下改革思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创设情境,活跃思维、鼓励学生合作交流、因材施教,注重分层教学。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非常有必要。因此,在教学中,初中数学老师要在改进教学方法的过程中,不断的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具体的做法如下:
第一,分层次提出要求,老师根据对学生水平的掌握程度,对学生进行分级,并针对不同层次提出不同的要求。
第二,要想法设法鼓励学生对相关的数学知识反复进行训练,养成持之以恒的好习惯。
第三,老师对学生要多进行表扬,初中阶段学生的年龄正好处于比较有个性的时期,因此,老师要对学生进行表扬,对成绩较差的学生也要学会包容,并设法提升他们的自信心。
第四,老师要制定合理的学习规章制度,要求学生严格按照学习计划进行,这样刚开始学生可能不适应,时间长了,习惯了就会觉得对自己的学习非常有利。
2、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数学教学中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就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即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新课改中也明确指出了这一点:教师的职责不仅是教学生,更要指导学生去学,不应该只满足于学生学会,而要培养学生会学。所以初中数学教学应努力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同样的,其他教学方式也应以培养学生学会学习为目标。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只有自己掌握了学习方法,才能终生受益。教师必须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传授提出问题的方法,提出有价值、有意义、启迪学生思维的问题,问题做到简明扼要、开放启发、趣味严密。教师设计问题时一定要经过周密的思考,语言清晰精炼,难易适度,吸引学生的好奇心,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一个人的学习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靠后天培养起来的,所以,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要掌握学习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在实践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针对不同年龄,不同能力,不同知识背景下的学生制定适合他们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要调整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才有动力,有激情去学习知识。
3、创设情境,活跃思维
老师在教学中要学会创设情境,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感受到参与的成就感,自然地进入学习新知识的情境。为此,老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创设精彩的课堂开头,在讲解新知识的时候,老师可以从与知识有关的科学故事开始,也可以通过各种社会现实开始,通过这种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让学生参与其中。
第二,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踊跃回答问题,使课堂变的其乐融融。学生也会在活跃的环境中,学到该学的知识。
4、鼓励学生合作交流
合作交流不但能够增强学生参与的能力,也为以后学生在社会上与他人交流打好基础。为此,老师在教学中可以尝试小组学习活动,借助学生之间的互动,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一定要注意,做到合理分组,并要明确小组合作的目标。只有这样,通过合作学习才能有效完成教学目的。
5、因材施教,注重分层教学
数学教育应尊重学生个体与整体的协调发展。在以往的教学中,一般都采用一种方式一份教案,其实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存在很多的问题。例如,能力强的学生和能力弱一点的学生之间如何做到协调,知识如何能因材施教而得到普及,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种种问题。所以,在数学的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看到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异,每个学生因为自身的能力、家庭环境、潜力的倾向而存在不同,教师应该承认并尊重学生的发展。
数学教育应该看到学生的差异性,并因材施教,从学生不同的学习要求出发开展数学教学。此外,应积极响应新课改中“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核心理念,在实际操作中,初中的数学教育可以从制定教学目标、课堂教学进行。
作业练习及评价考核等几个方面来进行分层教学,可以把一个班级分成几个层级,或者把一个年级按学生具体情况进行分级组合。
数学学科是初中阶段的一个重要学科,要改变当前初中数学的现状,学校和教师必须采取相应对策措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进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下一页更多精彩“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论文”
篇9:探讨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论文
新课标明确提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教师本身首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多学习教育理论,转变教学观念,重新认识、处理新课程下教与学的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学会继承,学会扬弃,把勤奋加工成精品,每一堂课让学生获益最大,把学生培养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人,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
一、“合作”,必须建立在个体需要的基础上
合作交流成了新一轮课堂教学改革中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之一,这种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了教学民主的特色,也给予了学生更多的自由空间,学生通过小组内互学、互帮、互补、互勉,不仅解决了问题,还培养了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但是,当前数学课堂出现了片面追求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髦”倾向,凡是遇到数学问题,不管问题的难易,不管问题是否有合作学习的需要,都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我曾经到一所学校听过一节“推门课”,在教学“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时,该教师首先在黑板上出示例题“ + ÷ ”,然后就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怎样计算这道题。我当时看到的情景是:有的小组讨论得很热烈;有的小组只有一个人发言,其他学生只当听众;有的小组利用这个机会悄悄地说笑……出现这种状况,是因为很多学生一看题目都知道应该怎样做,但是,多数学生都不知道应该合作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探究什么。其实,并非所有内容都适合小组合作,我们要根据内容的难易、教材的特点,准确地选择教学的方式。教学中的“合作”,必须建立在个体需要的基础上,即是当学生个体独立思考出现困难时、当学生提出解题策略但彼此意见不统一或有争议时、当学生面对数学的认识仅靠个人思考不全面时,采取合作学习才能真正发挥“互补”作用。
二、不能忽略了课堂教学的本质内容和有效性
创设问题情境已成为新课程理念下数学课堂的一种时尚和潮流。有效的问题情境创设能引发学生从数学角度进行思考,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他们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但是,一些教师为了赶潮流,特别是在一些公开课中,为了突出新、奇、趣,挖空心思去创设情境。
这种追求情境的课堂教学,不但掩盖了教学主题,而且还使课堂失去了原来的数学味,使学生不能扎实全面地掌握知识。我听过两位教师上一年级“找规律”的课,两种教学效果却不一样。其中一位教师一上课,就拿出一个非常漂亮的箱子,问学生们:“你们想知道箱子里装的是什么吗?”学生们一齐回答:“想!”这时,老师像变魔术一样从箱子里慢慢地取出风车:红——黄——红——黄……该教师设计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活动,从“百宝箱”中分别变出了有规律排列的风车、图形等。在猜想下一个物品是什么颜色或是什么形状时,学生都很积极,争先恐后地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有的学生甚至直接站起来回答问题。这样的课堂教学够生动,也够热闹,但我们冷静想想:生动热闹的课堂,学生获得了什么呢?“找规律”一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知道有些物品、图形、数字的排列是有规律的;知道其中蕴含着怎样的规律,能够根据规律,填出所缺的物件、图形、数字等。而这节课,学生始终没有领悟到什么是规律,也没有弄清楚什么是有规律的排列。这位教师在组织课堂数学的过程中只注意组织教学的外在形式,却忽略了课堂教学的本质内容和有效性。
另一位教师与前者不同,她并没有准备特别的道具,只是让学生准备了一些不同颜色的图片。上课时请出男女学生各4人,让他们以l男l女的顺序在讲台上站好,这时全班学生都感到很奇怪,他们立刻把注意力全集中到了讲台上。这时,老师问学生:“同学们,这一列同学是怎样排列的?有什么特点?”……接着教师又让那一列学生以2男2女的顺序排列,让学生观察,找出规律。然后老师在黑板上快速地用简笔画了几列有规律的图形和小动物,再次引导学生观察,找出每列图形和小动物的排列规律。讲课的过程,只用了15分钟的时间,剩下的时间让学生自学完成教材例题,再用准备好的图片动手摆一摆、涂一涂,进行综合训练。这位教师的课堂内容虽然比不上第一位教师的课堂内容新奇、热闹,但教师却很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让学生领悟“什么是规律”、“什么是有规律的排列”。这样的课堂实实在在,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而且教师能及时抓住身边生活的数学素材,巧妙利用男女学生不同的排列顺序,在引入课题时既直观,又能引起学生的好奇,使他们很好地掌握知识,达到预设的目标。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与创新,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季俊《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广西教育出版社,.3。
2、覃辉素《对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济南出版社,.2。
3、杨卫国《提高数学教学效率》.北京大学出版社,.5。
4、吕雨轩《中学数学思想方法》.天津教育出版社,2003.1。
篇10: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论文
摘要: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在探究的问题。本文从三个方面提出了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分层教学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减轻中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了解学生需要怎样的课堂教学才能得到最好的发展,即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在探究的问题。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尝试实行班内分层教学,也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即不改变原来的教学模式,通过对学生分层,教学内容分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施教方法,使每个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达到基本要求。下面就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教学实践,就初中数学教学谈一点做法和体会:
一、对学生分层
在刚接手新的班级时,根据上一学年期末考试成绩把班内学生按知识程度的低、中、高初步分成A、B、C三个层次,即A组学生学习基础较差,需在教师与同学的帮助下完成学习,达到教材的基本要求;B组学生成绩中等,通过课堂教学能达到教材基本要求,C组学生为能独立达到教材基本要求。同时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让学生了解任何一个人,他的品格、智力与体能状态总是处于相应的层次上的,使每个学生真正认识到学习成绩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划分层次的目的是为了让每个学生了解现有的最近发展区域,因材施教,最终缩小优差生之间的差异,达到班级整体优化。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根据不同形式的测试、课堂上的表现等对各层次的学生进行适当的调整,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向高一层次发展的机会和动力,让尖子生冒出来,使大多数学生迈大步,叫后进生不落伍。
二、分析教材,把握教学目标
1.备课:把握教材,进行准确的分析,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础。备课时,教师认真研究教材,抓住问题的本质,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设置合理的认知阶梯。把本节内容根据知识由浅入深,由单个知识点到综合运用,形成一个梯度。整个课堂设计的指导思想是“低起点,多层次,高要求”,使A组学生能掌握本节课基本知识,B组学生能够掌握中等难度的知识,C组学生能够掌握较难知识。例如在讲授一次函数定义时,教学内容可设计三个层次:(1)引入一次函数的定义,举例并理解满足怎样的条件时一次函数又称为正比例函数;(2)运用定义,充分理解,举例说明当函数中的自变量指数带有字母时如何根据定义确定字母的取值,如:当=时,函数是一次函数;(3)定义拓展,当函数中的和带有字母时如何根据定义确定字母的取值,如当=时,函数是一次函数。
2.上课:上课时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一般讲课规律,低起点,使课堂的起始阶段每位学生都能参与,使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有用武之地,即针对A组学生教师扶一把;知识的应用,针对B组学生教师指导一下;知识的拓展,针对C组学生教师点拨一下即可。在时间安排上,确保A、B两组学生的需求,一般25至30分钟,保证A、B组学生听懂、吃透。知识的拓展,一般5分钟左右,使C组学生学有余味。通过多层次教学,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从而达到较高要求,使课堂教学的参与达到最大化,有效性达到最优化。
3.作业及评估:每节课后根据本节内容知识设计几组题,每组题围绕一个中心,知识点由浅入深分为低、中、高三个层次的小题,题与题之间,题组与题组之间环环紧扣,步步提升,形成一个知识链。在做题的过程中,要求A组学生完成低档题时争取解中档题,B组学生在完成中档题时争取高档题,C组学生可以直接解高档题。考查时,每份试卷基础分为70分,中等题为20分,高等题为10分,对于A组学生满分为70分,B组学生满分为90分,C组学生满分为100分,最后得分折换成总分为100分。再结合学生平时作业以及课堂表现对学生重新调整组别,使每一位学生都明确自己最近的发展目标。
三、指导学习方法
教学是教给学生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并使学习成为一种思索活动。教师应当使学生在不懂的东西面前出现疑问,让他们想方设法去解决这个疑问,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给予必要的启发,引导学生在思考中掌握知识,在探索中发展能力。“班内分层教学”中,利用题组组织课堂教学内容,整个课堂以解题活动为中心,并且不同层次的学生解不同层次的习题,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堂中思维的积极或受阻即时调控。这样,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渠道不再主要靠听,而是动手动脑解题,即把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引导学生主动操作,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发展。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尽量给学生创造条件,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索,培养他们探索知识的能力。
1.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记》中说:“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在教学过程中经常见到有些学生学习很轻松,课后作业做得又快又好,且学习成绩很好,但有些学生学得很辛苦,几乎放弃了所有课余时间在努力学习,但成绩还是不理想。经过长期的观察发现,形成这种现象并不仅仅是智力问题,学得辛苦的学生智商并不低,而且在某些方面比成绩好的学生反应还要快,只是这些学生上课时大部分不能专心听讲,由于没有领会课上的知识,导致课后化了不少的时间都完成不了作业,而且完成的质量也不好。长期下去有部分学生就会形成“我比别人笨”这种心理,慢慢导致恶性循环。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健康的学习习惯尤为重要。
首先,确立学习目标。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状态确立合理的目标,科学调节学习的强度,科学分配学习的时间,培养学习的兴趣,绝不仅仅是跟在教师的指挥棒后亦步亦趋,从而在身心健康的同时提高学习效率。
其次,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允许学生在学习中有错,但必须改正,切不可打击学生学习的信心,说一些伤学生自信心的话,如“你怎么这么笨呀”,“已经讲了多少遍了,这么简单的题目还不会做”,“在同一个教室里学习,看别人学得多好,你在学什么”等等之类的话最容易引起学生反感,还会令这些学生感到自卑甚至自暴自弃。在分层教学中,每位学生都有属于自己能解决的题组,至少让每位学生都能意识到我和别人一样也能做,而且也能做好。解题过程中出现了错误,及时加以改正,少批评,多鼓励。让学生在心灵上能愉快地接受学习,从而自主有效地投入学习,慢慢地进入良性循环,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使得他们能越学越轻松,越学越喜欢,越学成绩越好。
2.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为了摆正教与学的关系,真实地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应注意学生的参与意识,让他们在参与中主动探索,学会学习。班内分层教学中,把一节课要学习的数学知识分解为若干个不同层次的数学问题,通过解题,自然地学习了所要学的数学知识。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变为具体的数学问题来解决,即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和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能主动自觉地学。充分参与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3.数学思维的创造性和灵活性指导
分层教学过程中,关键的问题是教师的调控,即要恰到好处地处理好各层次题组与各层次学生之间的关系。A组学生在解决低档题材时,B、C组学生虽然没做,但A组学生回答问题时可以快速反应,在短时间内拿出解题的方法以及正确的答案,从而培养他们思维的敏捷性。对于中档题,是要求大部分同学掌握的层次,是A、B、C组学生联系的桥梁,C组学生要在短时间内拿出答案也不是十分轻松了,此时是他们思维最活跃的时候。在解决高档题时,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状况适当地进行调整,使B组学生够得着,C组学生学有余味,进而训练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灵活性。
分层教学使整个课堂的三个层次学生的思维自始至终处于活跃状态,中差生起点低,新的知识容易掌握,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优等生给他们创造了一个展示才华的平台,这样的教学使得各层次学生互相激励,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共同提高,真正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岑志庆.新课程标准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49).
篇11: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论文
【摘 要】 有效的教学课堂,是数学教师永恒的追求。本文将通过在教学过程中的摸索、实践,以情景创设的有效性,学习过程的有效性,学习方式的有效性来阐述来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有效性 情景创设的有效性 学习过程的有效性 学习方式的有效性
教学是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是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 发展需要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学行为,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表现。现就课堂教学有效性实验研究发表几点初浅的看法:
1有效性教学要注重“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创设数学学习的良好情境, 教育界已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并已形成了一定的理论认识与实践经验。新教材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的,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数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然而,新课程下的一些数学课,情境只是为创设而创设,只图表面热闹,有的甚至成了“说话课”,夹杂了太多的非数学信息,干扰和弱化了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以及数学思维的发展。实现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应注意以下几点:
1.1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如果是问题情境,教师提出的问题则要具体、明确,有新意和启发性,不能笼统地提出诸如“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
1.2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进行设计。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 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根据学生身边熟知的事物而设计。对低、中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2有效性教学要注重“学习过程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必须由始至终地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数学学习的全过程,做学习的主人。学习过程是否有效,则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
2.1激发兴趣,产生参与动机。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地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尤其是低年级儿童,年龄小,有意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往往影响到课堂学习效果。为此,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对学习材料感兴趣。
如在教学第一册的求未知数时,我创设了“猜扑克牌”的游戏情境,第一次,我手拿两张扑克牌,让学生猜猜两张牌分别是几?学生兴趣很高,纷纷举手告诉老师他心中的答案。第二次,我告诉他们这两张牌的和是9,这下,举手的学生更多了,而且答案也更加的统一,出现了以下4种情况,A(代表1)与8,2与7,3与6,4与5。第三次,我告诉他们其中的一张牌为2,这时,几乎是全班的小朋友都举手了,而且喊出了答案7。这个情境的设计,不但了解了学生,把握了教学起点,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兴趣参与学习。
2.2适时点拨,指导参与方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处于成长发展中的小学生,是不成熟的学习主体。由于受年龄、经验、知识、能力的限制,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有限的。因此,应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主动性,在重视让学生学会学习、发展学生学习能力的今天,我们也应重视并充分发挥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点拨者的作用。我们要在学生疑难处、意见分歧处,在知识、方法归纳概括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及时加以点拨指导。
如教学《数一数与乘法》,当学生探究出用加法 计算:3+3+3+3+3算法之后我没有直接引出简便算法写成乘法算式,而是让学生利用探究出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接着再加以适时引导:“通过计算你发现什么”,“你觉得这样写怎么样”,“要是能简单一些就好了”,通过一个一个的设问、谈话,一步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目标:原始算法“烦”,需要“简化”。
这时再通过动画演示“由繁到简”,使学生对简便写法的印象深刻。教师有效的引导,能确保学生探究活动的质量,使学生的探究活动更有意义,更为有效。 2.3 创造空间,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周玉仁教授曾说过:“要为学生多创造一点思考的情境,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会成功的愉快。”这些“多一点”告诫教师一定要为学生创造时间、空间,保证学生的参与机会。为此,我在课堂教学中总是开展“说一说”、“摆一摆”、“做一做”、“比一比”、“量一量”、“画一画”、“折一折”、“叠一叠”……对于一个问题爱多问几个“谁还有不同意见或想法?”“谁还能补充?”“再仔细想想还可以怎样做?”等等,尽量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多创造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
如教学“生日”,时我设计让学生填生日蜡烛卡片,然后将手中的生日蜡烛卡片交到相对应的春、夏、秋、冬四个小使者手中,再通过数实物(卡片)来完成统计,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动手动脑,这样既避免了统计过程中的混乱,又保证了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了统计的知识充分体现了教学的有效性。
3有效性教学要注重“学习方式的有效性”
一直以来,学生学习数学主要以接受学习为主,这样学习的结果是学生的 计算能力、解题能力特别强,而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却没有得到培养。为此,《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动手实践、自主探求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实现有效学习。
3.1高度重视探究学习。“探究”作为新课程强调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因具有其激发学习自主学习、体验、发现等优点,已逐渐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在教学中运用,如教学“量长量”时,主要是指导学生动手操作。为了巧妙地引出测量工具“直尺”,我先让学生选择身边的工具量一量书桌有多长。有的用课本量,有的用铅笔量,还的竟拔掉一根头发量,就在这“热热闹闹”的测量操作中,学生得出结果也不一样,有的说桌子有四本数学书那么长,有的说大约在6枝铅笔那么长,还有的说有22根头发那么长,此时学生的思绪纷繁复杂,对问题疑惑不解;同样的桌子,为什么测量后长度不一样呢?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后,意识到操作时要统一测量工具。在重视探究学习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的是,数学学习不可能也不必要由学生处处去亲自发现和独立探索。让学生运用探究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我们更多要考虑的是学习内容是否适合于探究学习,从而确保学习的有效性。
3.2加强小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我们要努力为学生创造条件,努力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空间。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把握教师定位,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在合作学习之前,教师首先要有估测:提出的问题,有没有合作的必要?如果有,什么时候进行?问题怎么提?大约需要多少时间?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教师该如何点拨、引导?如何把全班教学、小组教学、个人自学这三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做到优势互补?②分工明确,让学生成为小组学习的主人。合作学习是小组成员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着明确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活动。发材料、做实验、记录、发言、总结、汇报等等都由不同的学生承担,使每个人在小组学习中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③建立机制,促进合作习惯的养成。我们要有意识地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让每一个成员感到自己的行为会影响整组的学习结果,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述说,尊重别人的意见,积极参与,学会思考。
3.3不排斥接受学习。我们应该承认,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的 科学,有其特有的结构性特点,有些知识是统一规定的,而不是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能轻易找到答案的。也就是说,这些知识的学习还应以接受学习为主,需要教师的讲解或教师指导下的学习获得,而无探究的必要。如:面积单位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规定,四则运算顺序的规定等等。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学生吸取更多的信息,达到更好的效果。
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始终追求的最理想效果。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只有我们不懈地追求我们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会真正全面的提高教学质量,把实施素质 教育落到实处。
篇12: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论文
教学是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是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学行为,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表现。现就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验研究发表几点初浅的看法:
一、有效教学的内涵
有效教学的“效”含有效果、功效、效果、效能、效率和效益的含义。小学数学教师要发挥所有力量、因素和作用,追求教学效益,所有的教育教学工作都要追求高效。这里的有效指的是高效能,是教师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和发展。就是在单位时间内,教师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目标。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是衡量教学效益的指标。学生学得好不好是评价教师教学效果的最大指标。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效果,那么教师很辛苦也是没有教学效果的,或者学生学得很辛苦,效果并不理想,这样也是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
二、注重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新教材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的,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数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的教学策略。实现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应注意以下几点:
1、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时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如果是问题情境,教师提出的问题则要具体、明确、有新意和启发性,不能笼统地提出诸如“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
2、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进行设计。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根据学生身边熟知的事物而设计。对低、中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三、组织活动教学的有效性
新课改背景下的数学教学是重视数学活动的,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自主性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教师的倾心设计,提高了学生的活动效率,而学生在高度参与中获得体验、理解和认识,在积极活动中求得发展、进步和提高。
1、创造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在活动中活学活用。小学数学教师要注重学生的操作活动,并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活动素材,这样学生就能够在活动中从生动直观的思维转变到抽象理性的思维,学生也在活动中摸索出认识规律。教师是引导者和组织者,设计直观形象中包含抽象概括,和学生一起操作、演说、活动、讨论、思考,带动学生眼、脑、口并用,对数学概念、数学公式、数学规律有本质性的更深刻的认识。
2、组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能力。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空,给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解决的问题,教师做到收放自如,放得开、放得真,收得实、收得紧。教师组织学生合作、交流、探索,在实践过程中研究探索,得到对数学的理解,在交流中逐步完善自己的认识,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充分发展自己,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也发挥集体学习的优势,让学生在主动实践中获得学习效率的自我提高。
3、数学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地自我评价和对他人的评价。教师鼓励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悦纳自我,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让学生在积极的自我评价中对数学学习进行反思,培养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反思、自我成长的才能。而学生积极客观地对他人的评价也是在和他人学习、交流和合作、共进的过程。学生能受到启发,产生思考,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更全面地认识自我、塑造自我。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教育教学工作,我们数学教师要凝心聚力,不断开拓创新,积极行动,在数学课堂上开垦智慧的土地,浇灌智慧的花朵。
四、注重学习方式的有效性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求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实现有效学习。 要高度重视探究学习,加强小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我们要努力为学生创造条件,努力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空间。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把握教师定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合作学习之前,教师首先要有估测:提出的问题,有没有合作的必要?如果有,什么时候进行?问题怎么提?大约需要多少时间?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教师该如何点拨、引导?如何把全班教学、小组教学、个人自学这三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做到优势互补?②分工明确,让学生成为小组学习的主人。合作学习是小组成员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着明确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活动,发材料、做实验、记录、发言、总结、汇报等等都由不同的学生承担,使每个人在小组学习中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③建立机制,促进合作习惯的养成。我们要有意识地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让每一个成员感到自己的行为会影响整组的学习结果,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述说,尊重别人的意见,积极参与,学会思考。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教育教学工作,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始终追求的最理想效果。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只有我们不懈地追求我们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会真正全面地提高教学质量,把实施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篇1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论文
摘 要: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我们的数学课堂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让学生得到充分发展,我们必须要构建高效、优质的有效课堂教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教学情境;有效性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新课程改革的新的理念、新教法和学法确实使我们的教师充满激情,学生充满活力,我们的课堂教学也逐步从传统教学模式中走出,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变得更为精彩。但在一些“热闹”的课堂之后,冷静下来,反思我们目前的课堂教学,折射出的是放任与浮躁,多的是形式和无效的教学行为,失去的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直接导致到教学质量的不断下降,特别是数学科的成绩。因此,引起了越来越多老师的反思: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数学堂充满活力?以下,结合本人的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注重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1、创设有效的课堂教学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教学环境。创设教学情境,可以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更为有效。而要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本人认为应考虑以下二个方面的因素:
(1)用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的内因的最好激发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即主要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就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因此在创设情境时不能一味追求华丽的画面、动听的音乐、漂亮的动画,更多地应利于新教材本身,激发学生的求知的心理需求,从而引发学生获知解惑的欲望。有这样的一位老师,他上一节有关小数除法计算的课,为了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可谓用心良苦,设计了很精彩、很多过年放烟花的美丽画面。可是学生除了能欣赏到美丽的画面外,一无所获;一片茫然。这样的情境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吗?这种天马行空式的、低效甚至无效的情境还是不要的好。
(2)用情境来接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教学的起点在哪里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关注。准确地把握教学的起点,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是确保情境创设有效性的前提,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者在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中,现有的知识和经验具有重要的作用。如一位老师在教学面积的认识时,首先拿出一张学生写作文的纸和一张写生字的纸说:“哪张大些?”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看一看,然后说:“作文纸大些。”接着又问:“作文纸的大,是指它的什么大?”学生异口同声的说:“它的面积大。”这样的情境创设富有数学韵味和思考的价值,更利于促进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迁移,主动进行新知识的建构。
2、注重课堂组织方法的有效性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动手实践、自主探求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实现有效学习。从而实现有效的指导。同时,老师要根据上课的内容;决定主要采取哪种课堂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如:有的课堂需要以老师的启发、实验为主要教学方法,那么就要好好的设计好该怎样启发、怎样做好实验,引导学生发现,总结。我们应该承认,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的科学,有其特有的结构性特点,有些知识是统一规定的,而不是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能轻易找到答案的。也就是说,这些知识的学习还应以接受学习为主,需要教师的讲解或教师指导下的学习获得;实践证明,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学生吸取更多的信息,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注重学法的有效性
学法,就是学习方法。老师往往忽视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只顾埋头上课。其实不然,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这才能学好。方法得当,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针对不同的课堂内容,告诉学生该采取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比较好。学习方法可以是探究性的学习、可以是接受型的学习、模仿的学习等等。从而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其次,教师要做好评价工作。在组织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公正、合理的评价好学生。评价要因人而异,因事而异。评价语言要有鼓励性,有效的评价,会催人上进,有利于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尤其是基础差的学生,教师不失时机的有效评价,能消除他们思想上的惰性,心理得到平衡。同时,这部分学生更需要老师学习方法的指导,教者要做好个别学习方法的指点。学习方法也要因人而异。
三、注重总结的有效性
总结几乎是每节课堂教学都有的,但如何使总结实效、对学生产生效应;却有很大学问。如:有一位老师上完一节课后,问:这一节你们学习了什么?学生就不好回答了。学生就说开了:“我学到怎样跟同学合作。”“我学到了怎样求比例尺”“我学到了怎样遵守课堂纪律”等等。五花八门,可见总结的有效性是多么重要。那么怎样的总结才算有效?总结一个是要点到点子上;二是要根据教学内容科学总结。不能随便问一句完事。总结要让学生对一节课的内容有一个全新的认识,知识得到系统化、归纳化再现。
总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广大教师共同所追求的,我们要从课堂的有效教学出发,从学生的自身发展出发,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合理运用和安排各种教学手段与环节,才能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更加赋有实效性,才能焕发出新课程理念在常态下的小学数学课堂的指导作用,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育人质量,使学生在有效的数学课堂中学到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发展了素质。
看过“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论文”的还看了:
1.提高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初探论文
2.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分析
3.小学数学教学优秀论文
4.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篇14:如何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如何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可以说是当前深化课堂改革的关键和根本。如何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一、处理好生活和数学的关系
如今,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和生活得到有效的融合,数学教材已经从文本上实现了生活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常常将生活化的材料引入课堂,但如果材料选择不当,学生就容易纠缠于生活,影响数学目标的达成,如“搭配”中的教学片段:
老师问:“平时同学们喜欢做菜吗?”同学们都异口同声地回答说,非常喜欢,老师说,那好吧,现在有三种荤菜,分别是牛肉、五花肉、鸡肉和三种佐料,分别是芹菜、大葱、青蒜。请同学们每次选一种荤菜和一种佐料,共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炒出美味佳肴。
生1:共有6种。
生2:只有5种。
老师又说,请讲讲你们的想法。
生2:鸡肉炒青蒜搭配不合理,因为这样的搭配炒出的鸡肉一点都不鲜嫩。
生3:青蒜炒牛肉不能去腥,应该只有4种。
因为教师学习材料选择不当,学生一直在生活经验中纠缠,影响了“有序思维”,导致数学思考目标难以达成。二、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体验和探索
儿童是知识的创作者,当他们主动构建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体系,经历数学、体验数学时,课堂才是充满活力的。因此,教学不是简单的“给予”更重要的是给学生提供机会让学生去经历对知识的体验和探索的过程。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
课始,老师问同学们手里是否有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两个三角形?通过一小段时间地观察,生甲和生乙出示三角板说,我们俩的完全一样。
接着老师又问,他们可以拼成怎样的图形,通过拼接,同学们告诉老师说,可拼成平行四边形。老师说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那么该如何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呢?通过一连串地问疑,引导学生很快地说出每个三角形的面积是所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一半,于是,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老师再以鼓励性的语言给予肯定,使学生带着成功的喜悦走如实例的计算。
三、捕捉课堂的精彩瞬间,因势利导
在实施预设教案的过程中,教师要随时捕捉学生的疑问、想法,创见等精彩瞬间,因势利导修改原来的预设的教学过程或内容,自然地将意外变为动态生成,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的片段:
教师问: 、 、 的大小相等吗?
生1:化成小数都是0.5,所以他们都相等。
生2:这种方法是有局限性的,如果他们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话,就不能很快的比较出他们的大小。
生3:前面我们学习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被除数÷除数=
就是说,被除数相当于分子,“÷”相当于分数线,除数相当于分母,还学习并掌握了商不变的性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字商不变。于是得知: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然后,教师在黑板上出示3个相同的正方形,用阴影部分的面积分别表示出 、 、 ,发现他们也确实相等,验证了以上生3的想法,并告诉同学这就是分数的基本性质。
至此,从预设到动态生成,可谓波澜起伏,学生在猜想、验证的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多角度、多方面地探索新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发展。
四、防止片面追求课堂的活动化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里的“数学活动”是指观察、实验、推理、交流等实践与思维活动,而不是单纯的肢体活动。可是有些教师却把这句话片面地了解成“数学教学是活动的教学”,片面地活动化,如教学“统计内容部分的中位数”的教学片段:
老师问:第一组有10个同学,你们都知道各自的身高吗?
这一组的同学都说不知道,师说,谁愿意用老师准备的三条皮尺给该组的同学测量一下他们的身高,并作好记录,其他的同学都说愿意并一窝蜂地拥上讲台抢皮尺,结果被身强力壮的三个同学抢到,而其他的同学则在抱怨动作慢、力气小、老师不公平等,教室里一片嘈杂,而且,由于误差,测量的结果不尽相同,三人也在争论不休,学习中位数的主题已偏离成上测量课。
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形式,能使学生变得更加主动、活泼和敏捷,但许多教师的心中都存在着一种误区,认为没有学生实践活动的课就不是好课,于是,不论是哪种课型,课堂上必定设计两人或4人小组表演,一节中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五、实行灵活的课堂教学调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及时调控自己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寻求有效的方法,使学生的情绪保持良好的状态。
如教学“分数的认识”时,有个同学突然举手报告:“某某同学在睡觉。”全班同学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那个同学的身上,对这样一个突如其来的问题,要是指责那位同学,将他批得体无完肤,必将影响课堂进程,会更加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这时,教师灵机一动,走到那位同学身边问:“你一天睡多少个小时,睡的时间占一天的几分之几?”该生眨了眨眼后说:“我一天睡8个小时左右,占一天时间的 。”学生马上就把注意力集中到“分数的认识”这个问题上来,从而收到良好的效果;其次,要适度调控好课堂教学的节奏变化,一节课中要适当让学生的大脑松弛一下,这样做有利于让学生的注意力处于新的“紧张状态”;此外,教师在课堂上的节奏要主次分明,避免单调枯燥或琐零乱,讲授时要松紧适宜,内容要难易交替,安排详略得当,教师只有善于利用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到互动过程,才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教学的难点和重点上,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地址:云南省普洱市景东县景福乡中心完小 张正舒
邮编:676214
联系电话:15394944246
篇15: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深入思考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深入思考
蔡 琳
(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国际分校)
摘 要:经历新课程理念的洗礼,数学课堂的教学正发生深刻的变革,追求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正逐渐成为教育教学的焦点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主要着力点。
篇16: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深入思考
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学得既轻松愉快,又高质量完成任务,从而减轻学生负担是值得探索研究的问题。在全面落实减负精神的今天,“减负不减质”是落实减负精神的最根本的宗旨,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一个关键。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即课堂教学效率,是对数学课程教学活动进行合理性评价的重要内容,它在量上表现为数学课堂内实际的教学时间与有效的教学时间之比;在质上表现为单位时间内以师生必要的精力消耗,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在数学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数学策略的优化、数学思维的训练等方面收到尽可能好的实际效果。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对于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从而提升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每个高中数学教师都应当通过多种途径来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并且能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情况下使他们掌握的知识技能质高、量多,同时发展智力,培养能力,陶冶情操,锻炼意志,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对于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
一、教学观念现代化
转变教学观念是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根本途径,要实现教学观念的现代化就需要做到:
1.从四个“转化”来着手:(1)要实现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转化为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不断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来对知识进行理解和转化,从而做到真正的掌握。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教师有规划、有目的的指导,即:首先要做到掌控课堂教学秩序,使学生能拥有良好的学习环境,从而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其次,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分类指导,从而使学生从整体上得到全面提升;再次,及时接收学生的反馈信息,能在课堂教学中及时调整教学方案,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效率获得提高。(2)课堂教学应当将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化为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使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与个性品质得到有效结合。()(3)在教学目标上应当从以全班为主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分层教学目标。(4)将追求题海战术转化为提升题目的质量。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做到精选习题和资料,使学生能够在“优选”中获得举一反三的效果,使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又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做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的贯穿。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面向的是全体学生,因此,为了使全班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不断提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数学概念习题化
数学作为一种工具,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就应当在帮助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来对学生的数学能力进行培养。
三、问题解决智能化
对问题进行解决是一种高级形式的学习活动,解决问题需要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二者之间呈现出的是一种因果的关系,解决问题需要以知识和技能为前提,问题的解决则是知识与技能学习后的结果。对于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问题解决的教学方式,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在教学活动中落实“问题解决”.就是将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出发点,通过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提升。
2.在教学中凸显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在教学中对于概念、法则、定理等概念性的知识,教师需要对其的发展和形成进行分析和说明,使学生能够对这一概念有本质上的了解,从而实现使学生“会学”的目的。
四、训练方法科学化
教学需要科学化的方式,进行有计划、有系统的训练才能使教与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课堂训练中需要我们注意以下问题:
1.需要以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规律为基础进行训练,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分阶段教学,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理解不断加深,从而达到逐步提高基本技能与能力的要求。
2.在训练时间的长短以及数量上,都应当做到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尽量在不增加学生学习时间的情况下来达到较高的目标。
3.在习题的编排上需要体现出教育性原则,应当从低起点、小步子做起,从而在不断增加节奏和容量的过程中不断收获成功的喜悦。
有效的数学课堂是一种理念,一种价值追求。有效课堂应该是“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是“人文关怀”的课堂,是“高效低耗”的课堂。只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只有从学生实际出发的、重视过程、重视合作的课堂教学才是真正的教学。
篇17: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论文
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论文
《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采取发现学习、探究学习与研究学习等主动学习方式,是新课程下学生学习的内涵。同时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学习经验,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是教学中要考虑到的问题。关注这些问题,就是把学生看作教学的主体,而不是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客体。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学”服务。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学生不但学会,而且会学,逐步培养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得到全面、主动的发展。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动作用,不仅要看教师的授课水平如何,还要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导作用,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为此,我们应当关注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探索交流的欲望
教学活动的展开必须以一定的素材为载体,因而选择恰当的教学素材就成为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创设问题情境是常用的手段之一。一方面是通过具体的问题情境提供给学生一定的数学学习对象,包括数学概念、数学法则、数学命题以及一些具体的方法等,从而引导学生展开某个具体数学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是通过现实和有趣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探索交流的欲望。如学习“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时,运用多媒体的动画优势,把整节课设计成优美、生动的动画情境。学习“图形的旋转”一节课时,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旋转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通过丰富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旋转的相关概念与性质。在参与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完成了复习、新授、反馈等环节的学习,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会了原本枯燥的文字叙述、呆板的数形关系等知识。
二、提供宽松的环境,引导学生在平等和谐的气氛中发展数学思维
数学教学的实质是思维活动的教学。学生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思维方法的多寡、优劣。而灵巧的思维不是凭空产生的,必须有大量的程序训练。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动手操作、探究实践,放手让学生在猜一猜、想一想、议一议、做一做、说一说、练一练的活动中获得新知,丰富学生知识储备。从而在新旧知识的碰撞中质疑,在敢想、敢说、敢问中大胆设想,去解决问题。
教师要善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利用各种形式营造主动、活泼,有利于探索创新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允许学生在探索中出现错误,不求全责备。如在学习轴对称一节时,通过图片和实物展示,感知对称,欣赏对称美,激发求知欲,引入新课程。接着通过折叠剪纸,让学生观察、分析、交流,教师引导得出轴对称图形及对称轴的概念。通过练习、思考、归纳、总结作业,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能力。 三、转变学习方式,构建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一)改变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方式,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
要把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尽早把学习的任务交给学生。所以,教师必须重新调整自己的角色,与学生平等合作,给学生一个宽松、自由的活动空间,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研究、实验等各种形式且富有个性的自主探究。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应当设计适合全体学生参与的题目,不是以优带差,而是让所有学生活起来,甚至对后进生采取倾斜政策,在设计题目的时候,必须考虑到问题的趣味性、应用性和科学性。
(二)改变单一的个体学习方式,倡导有效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4月,我校引进了中央教科所韩立福博士的有效教学行动策略:先学后导―问题评价的导学模式,为我校新一轮的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我校随即掀起了教学改革的新浪潮,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教改实验。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小组成员面对面有利于讨论、合作、交流。课前学生自学教材,走进文本,进行查、划、写、记、练、思六个步骤的学习,完成知识建构。课上在教师的组织下,定时地讨论自学时遇到的问题;后由各小组选出代表进行展讲,小组其他成员提出不同意见或疑问,补充说明,完善知识的学习;之后教师适当补充,画龙点睛,强化重点、难点;最后,在理解与掌握知识的情况下,选出针对性题目进行巩固、提高,完成本节课的学习。课前,学生不再喊“老师好”,而是情绪激昂的齐声高喊口号:“我努力、我参与、我体验、我成功。”振奋人心,激发学习热情,调动了同学们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实施新课改以来,课堂教学的氛围好了,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究、讨论、实践、操作,成为课堂的主人。
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研究,已经成了一个战略性问题。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学习,积累经验,潜心钻研,勇于探索,在开展数学教学活动中,要善于捕捉数学活动的信息,认真反思自身的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设计和组织的能力,为组织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从低效教学的教师逐步发展成为有效教学的能师、大师。
篇18: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新课程改革以来,人们一直在回避传统教学中的“双基”问题,好像只要一谈到“双基”就不是新课改了,把传统教学中的“双基”训练与新课改对立起来。可以说这是对数学新课程标准的曲解,正是由于当前存在着不同层面对新课程标准的误读,形成了一种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漂浮现象,不少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基本技能没有形成。
新课程改革的课堂不是对原有传统教学的全盘否定,它应是在保持传统教学中优秀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改革,只有这样,进行的改革才会有根,才会基础,才能脚踏实地。
因而,在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同时,不应忘记合作、探究的基础,如果失去了合作、探究所需要的最基本的基础知识,那时的合作、探究只能成为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形式而已,更何况,缺乏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自主、合作、探究都无法实现的。
为此,今后的教学中,应把“双基”训练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有机的整合起来,让学生在转变学习方式的同时,“双基”也得到全面的提升。
篇19: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这里所说的有效,主要指的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的有效性与学的有效性。
1、教的有效性。指的是教学方法不仅注重形式,更要注重内容,应追求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简单地说,就是你在课堂上运用各种方法要有教学效益,不能为了使用方法而使用方法,诸如当前的情境教学、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都应为了实现某一教学目标而采用,而不是为了追求这一形式而运用。
因而,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要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又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不同于生产效益,它不是取决于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效果。
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反思意识。即要求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日常教学行为,不断地追问自己: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我的教学哪些是有效的,哪些是无效的或低效的,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
2、学的有效性。
我在黑板上带领大家归纳、总结用小数表示的单、复名数之间的转换特点,随着总结的不断深入,一些原本还有些模糊的学生,思维逐渐地清晰起来了,慢慢地找到了解决此类问题的抓手。此时,我一眼扫去,发现“M”也很认真地在听,在写,还时不时地皱皱眉,从他的学习情势上来看,他学的很认真,心想今天“M”或许掌握了一直没有掌握的名数互化的内容了。
可等到全班学生进行练习时,发现“M”的作业几乎还都是错的,并且,错的内容就是刚刚大家讨论过的错例。
上课专心听讲,认真学习,不讲话,是不是就能一定把学习搞好呢?通过M这个例子,最起码可以看出,所谓的专心听讲、不讲话、守纪律,不一定能达到真正的有效学习。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学习是否有效,并不与这个人的一些外在的表现相关联。只有当这种外面学习的表现是因为内在学习的动机的自然流露时,外在的表现才能显现出学习状态的某些特征。那什么样的学习是有效的学习呢?
一是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这里所说的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自然流露出来了,不是为了给别人看而做作出来的,做作出来的积极性是被动的、应付式的,他不是学习者真实学习情感的流露。只有真正发自于学习者内心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促进学习者提高学习效率,实现有效学习。
二是实实在在地体验学习过程。学习任何知识都需要学习者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体验过程,学习者只有在实实在在地体验过程中,才能感受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与脉络,才能体味到学习的三味,才能把知识一点一滴地融化在自己的血液中。那些蜻蜓点水式地学习的人,是很难把握所要学习知识的核心。
三是掌握学习方法是学习的首要。学习知识的过程不只是针对某一个知识点进行的点对点的学习,而是借助对某一个有代表性的学习内容的学习,以期达到对点所在面上所有内容的全面把握,这就是要求学习者不仅仅把学习的内容作为学习重点,更要把学会学习的方法作为学习的重中之重。只有掌握了相应的学习方法,学习的效率才能提高,学习才能真正到学习的目的。
【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集锦19篇)】相关文章:
数学课题的开题报告2022-04-30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四法论文2023-11-15
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读后感2023-08-06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论文2023-11-27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方法的探索2023-11-22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实践初探论文2024-03-07
高中数学教学提升论文2022-10-20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范文2023-01-27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帮扶策略研究论文2022-11-15
优秀教学论文小学数学2022-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