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古诗文哲理分析

时间:2023-11-25 07:47:18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高考政治古诗文哲理分析(精选4篇)由网友“良怡曦”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考政治古诗文哲理分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考政治古诗文哲理分析

篇1:高考政治古诗文知识点

高考政治古诗文知识点

1.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政治古诗文解读:竹林外斜横出两三枝艳丽的桃花,春天的江水变暖鸭子最先知晓。

政治古诗文哲理分析: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孤立存在的事物是没有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形式具有多样性,其中有一种主要的联系形式就是因果联系,即事物之间那种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春江水暖和鸭先知之间就是这种联系。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政治古诗文解读:花落燕归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政治古诗文哲理分析: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客观性,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消灭规律,规律的客观性集中表现在它的不可抗拒性。无可奈何花落去,其寓意为事物的变化具有规律性,人们无法改变。

3.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政治古诗文解读:人的主观愿望和客观效果有时并不是一致的。

政治古诗文哲理分析:唯物辩证法认为,人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有意栽花花不发是指人们违背了客观规律,无法得到预期的效果。无心插柳柳成荫是指人的行为顺应了客观规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4.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

政治古诗文解读:混乱和有序,胆怯和勇敢,弱小和强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政治古诗文哲理分析: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乱和治、怯和勇、弱和强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5.心病终须心药治,解铃还是系铃人。

政治古诗文解读:要想治好心头之病,必须用治心病的药;要想把铃铛解掉,还要请来拴铃铛的人。

政治古诗文哲理分析:唯物辩证法认为,每个事物的具体矛盾各不相同,各有其特点,即矛盾具有特殊性。这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到正确解决矛盾的方法。该名句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学道理。

6.贤士徇名,贪夫死利。

政治古诗文解读:道德高尚的人为名节而牺牲,贪婪的人为私利而亡。

政治古诗文哲理分析: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会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会阻碍事物的发展。因此,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意识,反对错误的意识。

7.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政治古诗文解读:国家每一代都有才华出众的人出现,他们都可以凭自己卓越的才能名扬数百年。

政治古诗文哲理分析: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世界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着的,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我们必须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正是发展观点的体现。

8.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政治古诗文解读:野火烧不绝那些顽强的野草,只要春风一吹,它们便又蓬勃地生长出来。

政治古诗文哲理分析:唯物辩证法认为,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东西,它的成长是一个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发展过程,我们要努力促进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

9.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政治古诗文解读:有和无相伴相生,难和易相互形成,长和短互相对照,高和低互相依附,音和声互相应和,前和后互相跟随。

政治古诗文哲理分析: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就是矛盾,矛盾双方既相互排斥、相互斗争,又互为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统一体中,同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该句中的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下、音和声、前和后都是矛盾的双方,它们既对立又统一。

10.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

政治古诗文解读:提起渔网上的总绳一撒,网眼就全部张开;解释清楚一卷的内容,其余篇目的意思也就明白了。

政治古诗文哲理分析:唯物辩证法认为,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为主要矛盾,其他矛盾为次要矛盾,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这要求人们在处理问题时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举一纲、解一卷就是抓主要矛盾。

1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政治古诗文解读:乘长风破万里浪的时机一定会到来,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

政治古诗文哲理分析: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的道路则是曲折的,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因此,我们要正确对待前进中的困难与曲折,不能灰心丧气。长风破浪会有时寓示的就是这个道理。

12.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政治古诗文解读:其寓意在赞扬那种辛勤为民、毫无私心、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

政治古诗文哲理分析: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该句反映的是一种高尚的.人生价值取向。

13.九仞之积,犹亏一篑之功。

政治古诗文解读:堆积九仞高的土堆,就是差一筐土也不能成功。

政治古诗文哲理分析: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变化从量变开始,没有量的积累就不可能有质变发生;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又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该句寓示人们,量变只有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质变,平时要注意量的积累。

14.君者舟也,民者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政治古诗文解读:君主就像船一样,老百姓就像水一样;水能够承载船,也能够打翻船。

政治古诗文哲理分析: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荀子把君王和老百姓的关系比喻成船和水的关系,意在告诫统治者,要想坐稳江山,就要对老百姓施行仁政,轻徭薄赋,减轻刑罚,只有这样,才能得民心,老百姓这片水才能承载君王这只船。反之,横征暴敛,严刑峻法,鱼肉百姓,老百姓就会打翻君王这只船。

15.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政治古诗文解读:过去我看人,听了他们的言辞就相信了他们的行动;现在我看人,不仅听他们的言辞,也观察他们的行动。

政治古诗文哲理分析:听其言而观其行强调认识应当和实践相结合,也体现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6.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

政治古诗文解读:宇大得没边没沿,宙长得无始无终。

政治古诗文哲理分析:天与地是统一的物质世界,宇宙间根本不存在什么上帝或神居住的天国。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17.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政治古诗文解读:不同的人,由于他们的知识构成不同,对同一客观事物的反映总会有差别。

政治古诗文哲理分析: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但不等于说人们的意识都是一样的。

18.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耽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政治古诗文解读:面对干旱的天气,种田人焦急万分,吹打着乐器到龙王庙去祈雨。而那些朱门富户却在家中欣赏歌舞,还害怕真的春阴下起雨来使乐器受潮,发不出清脆的声音。

政治古诗文哲理分析:人们的利益立足点不同,阶级立场不同,对同一客观事物的评价也会不同。

19.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政治古诗文解读:宇宙万物不是神造的,而是天地、阴阳自身矛盾运动的结果;物质实体乃产生精神的基础,气是变化的物质实体,理不能脱离气而存在。

政治古诗文哲理分析: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上述两句话是唯物主义世界观。

20.吾日三省吾身人贵有自知之明。

政治古诗文解读:一个人对自己的状况有了正确的认识,就能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作出正确的选择。

政治古诗文哲理分析: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坚持唯物主义的态度,就要敢于面对自己的现实状况,反思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用正确的认识指导行动。

篇2:用政治解读古诗文哲理

用政治解读古诗文哲理

1.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政治古诗文解读:竹林外斜横出两三枝艳丽的桃花,春天的江水变暖鸭子最先知晓。

政治古诗文哲理分析: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孤立存在的事物是没有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形式具有多样性,其中有一种主要的联系形式就是因果联系,即事物之间那种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春江水暖”和“鸭先知”之间就是这种联系。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政治古诗文解读:花落燕归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政治古诗文哲理分析: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客观性,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消灭规律,规律的客观性集中表现在它的不可抗拒性。“无可奈何花落去”,其寓意为事物的变化具有规律性,人们无法改变。

3.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政治古诗文解读:人的主观愿望和客观效果有时并不是一致的。

政治古诗文哲理分析:唯物辩证法认为,人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有意栽花花不发”是指人们违背了客观规律,无法得到预期的效果。“无心插柳柳成荫”是指人的行为顺应了客观规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4.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

政治古诗文解读:混乱和有序,胆怯和勇敢,弱小和强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政治古诗文哲理分析: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乱和治、怯和勇、弱和强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5.心病终须心药治,解铃还是系铃人。

政治古诗文解读:要想治好心头之病,必须用治心病的药;要想把铃铛解掉,还要请来拴铃铛的人。

政治古诗文哲理分析:唯物辩证法认为,每个事物的具体矛盾各不相同,各有其特点,即矛盾具有特殊性。这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到正确解决矛盾的方法。该名句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学道理。

政治古诗文解读:过去我看人,听了他们的言辞就相信了他们的行动;现在我看人,不仅听他们的言辞,也观察他们的行动。

政治古诗文哲理分析:“听其言而观其行”强调认识应当和实践相结合,也体现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6.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

政治古诗文解读:宇大得没边没沿,宙长得无始无终。

政治古诗文哲理分析:天与地是统一的物质世界,宇宙间根本不存在什么上帝或神居住的天国。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7.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政治古诗文解读:不同的人,由于他们的知识构成不同,对同一客观事物的反映总会有差别。

政治古诗文哲理分析: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但不等于说人们的意识都是一样的。

8.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耽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政治古诗文解读:面对干旱的`天气,种田人焦急万分,吹打着乐器到龙王庙去祈雨。而那些朱门富户却在家中欣赏歌舞,还害怕真的春阴下起雨来使乐器受潮,发不出清脆的声音。

政治古诗文哲理分析:人们的利益立足点不同,阶级立场不同,对同一客观事物的评价也会不同。

9.“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政治古诗文解读:宇宙万物不是神造的,而是天地、阴阳自身矛盾运动的结果;物质实体乃产生精神的基础,气是变化的物质实体,理不能脱离气而存在。

政治古诗文哲理分析: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上述两句话是唯物主义世界观。

10.“吾日三省吾身”“人贵有自知之明”。

政治古诗文解读:一个人对自己的状况有了正确的认识,就能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作出正确的选择。

政治古诗文哲理分析: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坚持唯物主义的态度,就要敢于面对自己的现实状况,反思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用正确的认识指导行动。

篇3:文化生活高考政治题目分析

文化生活高考政治题目分析

1、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文化是人们实践的产物,纯粹“自然”的东西不是文化。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2、在经济萧条期,文化产业往往较快发展,出现“反经济周期”现象。这说明文化有时不受经济影响。(×)(经济是文化的基础,但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优秀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产品能满足经济困难时期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3、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一经形成,就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生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但不等于决定性作用。)

4、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是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

(这是原则。正确态度是: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5、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和保护不同民族的文化。(×)

(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6、传媒真正面向大众传递信息,是以印刷媒体的出现为标志的。

(是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的)

7、教育是文化传播的一种手段。(×)

(教育、商贸、人口迁徙是文化传播一个重要途径,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大众传媒能最大限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传播的主要手段。)

8、传统建筑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

(传统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传统文艺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传统思想的继承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9、文化创新的积极作用就是不断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文化创新还有另一个积极作用,即文化创新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10、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与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这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社会实践)

11、对待外来文化就是排斥。(×)

[①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几点:吸收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警惕文化渗透、维护文化安全;反对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尊重文化多样性;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则;相互交流、借鉴、融合;]

1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得益于汉字和史学典籍的延续。(×)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还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13、中华文化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民族不同,民族文化的色彩也就不同。(×)

(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自己的民族特性,又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有认同感和归属感。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14、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15、精神文明建设规定着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是文化建设的灵魂。(×)

(思想道德建设规定着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是文化建设的灵魂,是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

16、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为目标。(×)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是培育“四有公民”,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也是培育四有公民。)

17、文化多样性的表现①民族节日: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②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18、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是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

19、教育的作用:①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作用。 ②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20、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1、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科学技术的进步(如当今信息技术的运用)、思想运动、教育的发展。

22、学习型社会的核心内涵是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推动教育信息化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23、古代中华文化在春秋战国时形成雏形;秦的统一在古代中华文化史上有划时代的意义;隋唐时期,古代中华文化进入了全盛时代;明清时期,中国传统文化开始面临西方冲击。

24、文字是文化基本载体。文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了文明时代。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汉字的正式文字从甲骨文开始。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特点:实用性、整体性。

25、不同区域文化的关系: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各自的特色。

26、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弘扬民族精神最重要是发挥“主心骨”作用(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华文化的精髓是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辅相成、相互支撑。

27、团结统一:中华民族的先人的整体意识在全民族得到普遍认同和升华,成为团结统一精神。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精神,会度迸发出强大的力量,使任何征服或分裂中国的企图都不能得逞。

28、人民对文化的需求日益显示出多层次、多样化、全方面的特点。因此,我们应该提供多种类型、多样风格的文化产品。只有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才是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

29、落后文化≠腐朽文化(含义、态度)

30、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基本内容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基础)。

31、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是思想道德建设,因为它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是文化建设的灵魂。核心是为人民服务、原则是集体主义、重点是增强诚信意识。

基本要求:五爱;着力点:四德

32、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

牢牢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关键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是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

33、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文化由衰微转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

篇4:高考政治全国卷试题分析

2020年高考全国Ⅰ卷文综试卷思想政治学科

2020年高考全国Ⅰ卷文综试卷思想政治学科试题(以下简称政治试卷)紧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导向清晰明确。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彻“一核四层四翼”要求,充分发挥了高考公平性人才选拔的作用。从今年高考全国Ⅰ卷的整体命题来看,稳中有变、变中有新,紧跟新高考改革的方向。

一、整体风格

从学科素养来看,对落实科学认知、道德情操、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等角度的考查,突显了政治学科时代性、引领性、方向性的学科特征。从试题设计来看,本次试题立足于学科主干知识,以社会热点为载体,侧重考查学生分析、探究、推理等能力。试卷取材丰富、时代特征鲜明,全面贯彻了高考评价体系的理念,深化了高考内容改革。

二、试卷主要特点

1.落实学科素养

今年政治试卷深化了对于学科素养的考查,力求通过设置科学合理的学科任务、搭建贴近实际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等核心素养。

例如,第22题在考查“价值观”这一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面对实际生活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第17题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关于国家监察委员会制定监察法规的决定》”为背景设置考题,意在培养学生的法治思维、法律意识,要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自觉参加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

2.重视核心能力

今年的政治试卷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知识考查围绕解决问题展开。在聚焦问题解决的同时,强调了对分析、探究、推理、论证等能力的培养。

例如,第13题以“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为素材,让学生分析其发挥作用的路径,意在培养学生推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非选择题第38题的材料二,以“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举行”设置考题情景,通过分析消费变化对我国生产将产生的重要影响,引导学生揭开现象、分析本质,逐步培养发散思维、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

3.紧跟时政热点

立足新时代、贯彻新理念。今年的政治试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涉及了当前国内、国际重要时事内容。

例如,选择题第12题、非选择题第40题都引用了“2019新型冠状病毒”热点素材。在第40题的素材使用中提到了中医药走出国门助力全球抗疫,这既体现了秉承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重要性,又引导学生培养社会责任感、拓宽国际视野。又如选择题第14题的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第16题的大数据管理、第18题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第39题的“四会管村”村民自治,意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

总的来说,今年的政治试卷以高考评价体系为引领,按照全面发展的要求丰富了考查内容,推动了考查形式创新。在服务于高校人才选拔的同时,更好的发挥了引导学生终身发展的育人功能。

2020年高考全国Ⅱ卷文综试卷思想政治学科

从2020年高考全国Ⅱ卷政治试卷来看,政治学科的命题依旧保持“稳中有进”的总基调,与此同时,命题风格、呈现方式也体现出了创新性设计的特点。政治学科承担了重要的“立德树人”任务,要实现育人作用;同时又要服务高校人才选拔的目标;此外,还要引导教学,推动国家素质教育的发展。今年的高考政治试卷明显呈现了相关特点。

试卷整体分析

第一,强调“以德为先”,重视立德树人。高考政治发挥了自身思想教育和价值引导的功能。例如,以青年网红、教师、学生、海归等人投身扶贫为素材,引导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激发学生在实践中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第二,服务高校人才选拔。试卷中体现了对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的考查。这部分考查试题更能区分出学生的能力水平,为大学选拔人才提供支持。例如,以疫情之下国家推进“六保”促进经济发展为背景,考查就业对稳定经济发展的影响传导过程,需要学生从因到果进行过程分析阐述,更加凸显学生的经济逻辑分析能力、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第三,聚焦重大时代主题。政治高考选材往往“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生活,选取日常生活、工业生产、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中的实际问题。”例如,“百万驻村干部”精准扶贫其实是聚焦于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大历史任务的体现;《联合国关于调解所产生的国际和解协议公约》聚焦于近年我国面临更加复杂、摩擦更加频繁的国际社会环境。

2020年高考全国II卷政治试卷突出呈现了“聚焦时代,立德树人”的学科特点。所选情景有利于启发学生关注国家、社会、生活,培养学生的政治学科素养。同时,试卷内容兼具对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的考查,既服务于高校人才选拔,又可以引导高中教学,有效发挥了“高考指挥棒”的作用。

高考政治的知识总结

五种技巧让高考作文语言出彩

高中语文古诗鉴赏答题技巧

高考诗歌鉴赏解题方法

古代诗歌 鉴赏技巧

安徽高考作文题及点评

2022高考作文技巧总结

高考语文复习的建议

高考作文指导:高分作文的写作技巧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解题的方法

高考政治古诗文哲理分析
《高考政治古诗文哲理分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高考政治古诗文哲理分析(精选4篇)】相关文章:

散文鉴赏技法2022-08-26

高考作文指导:作文拿高分的七大技巧2022-11-17

古代诗歌鉴赏答题技巧2022-09-20

高考全国卷作文题解析及佳作点评2022-08-17

诵读教学论文2024-04-24

高考作文指导:高分作文写作秘籍2022-05-08

高考全国各地作文试题及名师解读2022-05-24

高考语文作文技巧2024-05-21

高考语文作文的构思技巧2022-04-30

如何秒杀诗词鉴赏题2022-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