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题仙游观》原文及赏析

时间:2023-12-01 07:56:17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同题仙游观》原文及赏析(共8篇)由网友“sarahlv”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汇总后的《同题仙游观》原文及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一起分享。

《同题仙游观》原文及赏析

篇1:同题仙游观原文+翻译+赏析

原文

仙台初见五城楼,风物凄凄宿雨收。

山色遥连秦树晚,砧声近报汉宫秋。

疏松影落空坛静,细草香闲小洞幽。

何用别寻方外去,人间亦自有丹丘。

译文

在仙台上刚见到五城楼,夜雨初停景物冷落凄清。

晓山翠色遥连秦地树木,汉宫砧声报讯寒秋来临。

空坛澄清疏松影落水底,小洞清幽细草芳香沁人。

何必去寻找世外的仙境,人世间就有美好的桃源。

赏析

这首诗的写法十分平实,不过是老老实实地纪写游程见闻和内心观感,以真切平和取胜,不以奇崛跌宕争强。

首联写的是初入仙游谷门之所见,即从山上俯视道观,为观中建筑的壮丽而赞叹;同时也附带写出心中的欣悦,这不仅因所见景物壮丽,好似天上的仙宫,更因为天色晴朗,刚刚消歇的阵雨将景物冲洗得洁净鲜明。这联诗句,不但写出真切的观感,还为下文作出很好的铺垫。首句中的“初”字,《全唐诗》版作“下”字,则俯视的意思更为鲜明。

颔联也是写仙游观的外景,但不是俯视,而是远望,点明此刻是秋天的傍晚,并自然引发怀古的幽情。“秦树”与“汉宫”都不是实景,而是借指,不过是描写平常的古树、平常的砧声而已。但以“秦”、“汉”二字作修饰限定,也不是毫无寓意,乃是为了渲染古朴气氛,增加历史色彩。有了这样的修饰限定,使得时间张力大大扩展,将读者引入漫远的时间长河,超脱了短暂的人生岁月,与寻访长生不老的仙家主旨暗中契合,特别适宜观赏道观的题材要求。将大树与砧声对举,是描写秋景的惯用意象,同样收入《唐诗三百首》的李颀所作七律《送魏万之京》就有一联云:“关城树色催寒尽,御苑砧声向晚多。”可与此联参看。

颈联诗意一转,正合“起承转合”的构思要求。从景物说,由观外转入观内,写的是仙游观中所见景象;从寓意说,由描述见闻转入倾诉观感,写的是游赏观景时内心的体验。景物是疏松和细草、空坛和小洞,感知是一落、一生,以及一静、一幽。此联意谓稀疏斑驳的树影遮掩着大殿的祭坛,四下里一派寂静;细弱柔韧的小草丛生在山脚的洞口,更显得幽深寂寥。在景物描写中,透露出抒情主人公对出世生活的悠然向往。

尾联收结全诗,从构思上说,正符合“合”的要求。此联暗用《楚辞远游》的典故,称赞这里就是神仙可居的清幽之所,表达了作者对闲适生活的向往。此地名称“仙游”,这一结语显得特别契合题意。

作者见到仙游观,正是宿雨初收、风物凄清的时候。暮霭中,山色与秦地的树影遥遥相连,捣衣的砧声,似在报告着汉宫进入了秋天。疏疏落落的青松投下纵横的树影,道坛上空寂宁静,细草生香,洞府幽深。整首诗,有远景,有近景,着力刻画的是道观幽静的景物。全诗就这样情景交融地纪写了游赏仙游观的见闻,以及作者本人对此地景物的赞赏流连。善用白描和层次分明,是这首诗的基本特点。其写法平实规范,但又笔势灵活,如视角的`变换,就在平正中有所婉曲。诗作的另一特点是所用语汇完全符合所咏对象,十分顺畅。

作者简介

韩( hóng)(754年前后在世),字君平,南阳(今河南南阳)人。唐代诗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天宝十三载(754)考中进士,宝应年间在淄青节度使侯希逸幕府中任从事,后随侯希逸回朝,闲居长安十年。建中年间,因作《寒食》诗被唐德宗所赏识,因而被提拔为中书舍人。韩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诗多写送别唱和题材,如《韩君平诗集》,《全唐诗》录存其诗三卷。

篇2:同题仙游观原文+翻译+赏析

原文:

仙台初见五城楼,风物凄凄宿雨收。

山色遥连秦树晚,砧声近报汉宫秋。

疏松影落空坛静,细草香生小洞幽。

何用别寻方外去,人间亦自有丹丘。

译文

在仙台上刚见到五城楼,夜雨初停景物冷落凄清。

晓山翠色遥连秦地树木,汉宫砧声报讯寒秋来临。

空坛澄清疏松影落水底,小洞清幽细草芳香沁人。

何必去寻找世外的仙境,人世间就有美好的桃源。

韵译

在仙台初见,迎候仙人的五城十二楼;

正是风物凄凄,一夜滴答的秋雨才休。

山色空鳎和远处的秦地树丛相连接;

近处传来捣衣声,报告汉宫已经深秋。

稀疏的松影撒落神坛,更显道观清静;

小草铃芳扑鼻,犹衬出山洞小径深幽。

不用再到别处去寻找,世外仙境所在;

人间也有神仙居住的地方,名曰丹丘。

注释

同题仙游观:一本无“同”字。仙游观:在今河南嵩山逍遥谷内。唐高宗为道士潘师正所建。

五城楼:《史记·封禅书》记方士曾言:“黄帝时为五层十二楼,以候神人于执期,命曰迎年”,这里借指仙游观。

宿雨:隔宿的雨。

砧声:在捣衣石上捣衣的声音。

闲:一本作“开”。

方外:神仙居住的世外仙境。

丹丘:指神仙居处,昼夜长明。

赏析:

【评析】:

此诗写道士的楼观,是一首游览题咏之作。首联点明时地,切中题目“仙游观”。颔联写观外景物,先是“见”“秦树”,后是“闻”“砧声”。颈联写观内景物,先写高处“空坛”的静,后写低处“小洞”的幽,点明是道士居处。末联引用《远游》之语,称赞这地方是神仙居处的丹丘妙地,不用再去寻觅他方了。全诗语言工美秀丽,音调宛转和鸣。但内容却是空泛而无多大深意,只可吟咏,不可玩味。(刘建勋)

【简析】:

这首诗通过对景物的艺术再现,表达了诗人心境的空灵和出世之念。

此诗写道士的楼观,是一首游览题咏之作,描绘了雨后仙游观高远开阔、清幽雅静的景色,盛赞道家观宇胜似人间仙境,表现了诗人对道家修行生活的企慕。

诗的前三联描绘了雨后仙游观观内观外的景色。首联点明时地,切中题目“仙游观”,并描写了天气情况。颔联写观外秋夜景物,先是“见”“秦树”,后是“闻”“砧声”。颈联写观内景物,先写高处“空坛”的静,后写低处“小洞”的幽,点明是道士居处,形象地展现了仙游观宁静娴雅的景色。末联直抒胸臆,引用《远游》之语,称赞这地方是神仙居处的丹丘妙地,不用再去寻觅他方了,表达了作者对闲适生活的向往。作者见到仙游观,正是宿雨初收、风物凄清的时候。暮霭中,山色与秦地的树影遥遥相连,捣衣的砧声,似在报告着汉宫进入了秋天。疏疏落落的青松投下纵横的树影,道坛上空寂宁静,细草生香,洞府幽深。整首诗,有远景,有近景,着力刻画的是道观幽静的景物。

全诗语言工美秀丽,音调宛转和鸣,读来琅琅上口。但内容却是空泛而无多大深意,只可吟咏,不可玩味。

【同题仙游观原文+翻译+赏析】

篇3:同题仙游观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同题仙游观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原文:

同题仙游观

唐代:韩翃

仙台初见五城楼,风物凄凄宿雨收。(初见一作:下见)

山色遥连秦树晚,砧声近报汉宫秋。

疏松影落空坛静,细草香闲小洞幽。(闲一作:生)

何用别寻方外去,人间亦自有丹丘。

译文:

在仙台上刚见到五城楼,夜雨初停景物冷落凄清。

晓山翠色遥连秦地树木,汉宫砧声报讯寒秋来临。

空坛澄清疏松影落水底,小洞清幽细草芳香沁人。

何必去寻找世外的仙境,人世间就有美好的桃源。

注释:

五城楼:这里借指仙游观。宿雨:隔宿的雨。

砧声:在捣衣石上捣衣的声音。

闲:一作“生”。

方外:神仙居住的世外仙境。丹丘:指神仙居处,昼夜长明。

赏析:

此诗写道士的'楼观,是一首游览题咏之作,描绘了雨后仙游观高远开阔、清幽雅静的景色,盛赞道家观宇胜似人间仙境,表现了诗人对道家修行生活的企慕。

诗的前三联描绘了雨后仙游观观内观外的景色。首联点明时地,切中题目“仙游观”,并描写了天气情况。颔联写观外秋夜景物,先是“见”“秦树”,后是“闻”“砧声”。颈联写观内景物,先写高处“空坛”的静,后写低处“小洞”的幽,点明是道士居处,形象地展现了仙游观宁静娴雅的景色。末联直抒胸臆,引用《远游》之语,称赞这地方是神仙居处的丹丘妙地,不用再去寻觅他方了,表达了作者对闲适生活的向往。作者见到仙游观,正是宿雨初收、风物凄清的时候。暮霭中,山色与秦地的树影遥遥相连,捣衣的砧声,似在报告着汉宫进入了秋天。疏疏落落的青松投下纵横的树影,道坛上空寂宁静,细草生香,洞府幽深。整首诗,有远景,有近景,着力刻画的是道观幽静的景物。

全诗语言工美秀丽,音调宛转和鸣,读来琅琅上口。但内容却是空泛而无多大深意,只可吟咏,不可玩味。

篇4:《同题仙游观》翻译赏析

《同题仙游观》翻译赏析

《同题仙游观》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韩翃。古诗全文如下:

仙台初见五城楼,风物凄凄宿雨收。

山色遥连秦树晚,砧声近报汉宫秋。

疏松影落空坛静,细草香闲小洞幽。

何用别寻方外去,人间亦自有丹丘。

【前言】

《同题仙游观》是唐代诗人韩翃创作的一首七律。此诗通过对景物的艺术再现,表达了诗人心境的空灵和出世之念。首联点明时地,切题“仙游观”;颔联写观外景物,先是“见”“秦树”,后是“闻”“砧声”;颈联写观内景物,先写高处“空坛”的静,后写低处“小洞”的幽,点明是道士居处;尾联称赞这地方是神仙居处的丹丘妙地,不必再去寻找“方外”之地了。全诗语言清新,文字秀美,韵律和谐,含蓄隽永,极富情趣。

【注释】

⑴同题仙游观:一本无“同”字。仙游观:在今河南嵩山逍遥谷内。初唐时道士潘师正居住在当地的逍遥谷,唐高宗李治对他十分敬重,下令在逍遥谷口修筑仙游门,在谷中修筑道观。

⑵仙台,高处的观景台。初:一作“下”。五城楼:道观的房舍。《史记·封禅书 》记方士曾言:“黄帝时为五层十二楼,以候神人于执期,命曰迎年”,这里借指仙游观。

⑶宿雨:隔宿的雨。

⑷砧声:在捣衣石上捣衣的声音。

⑸空坛:与下小洞皆指道观景物。

⑹闲:一作“开”。

⑺方外:尘世以外,《庄子·大宗师》“孔子曰:彼游方外者也,用丘游方之内者。”后引申为神仙居住的地方。

⑻丹丘:指神仙居处,昼夜长明。

【翻译】

在仙台上刚见到五城楼,夜雨初停景物冷落凄清。晓山翠色遥连秦地树木,汉宫砧声报讯寒秋来临。空坛澄清疏松影落水底,小洞清幽细草芳香沁人。何必去寻找世外的仙境,人世间就有美好的桃源。

【赏析】

这首诗的'写法十分平实,不过是老老实实地纪写游程见闻和内心观感,以真切平和取胜,不以奇崛跌宕争强。

首联写的是初入仙游谷门之所见,即从山上俯视道观,为观中建筑的壮丽而赞叹;同时也附带写出心中的欣悦,这不仅因所见景物壮丽,好似天上的仙宫,更因为天色晴朗,刚刚消歇的阵雨将景物冲洗得洁净鲜明。这联诗句,不但写出真切的观感,还为下文作出很好的铺垫。首句中的“初”字,《全唐诗》版作“下”字,则俯视的意思更为鲜明。颔联也是写仙游观的外景,但不是俯视,而是远望,点明此刻是秋天的傍晚,并自然引发怀古的幽情。“秦树”与“汉宫”都不是实景,而是借指,不过是描写平常的古树、平常的砧声而已。但以“秦”、“汉”二字作修饰限定,也不是毫无寓意,乃是为了渲染古朴气氛,增加历史色彩。有了这样的修饰限定,使得时间张力大大扩展,将读者引入漫远的时间长河,超脱了短暂的人生岁月,与寻访长生不老的仙家主旨暗中契合,特别适宜观赏道观的题材要求。将大树与砧声对举,是描写秋景的惯用意象,同样收入《唐诗三百首》的李颀所作七律《送魏万之京》就有一联云:“关城树色催寒尽,御苑砧声向晚多。”可与此联参看。

颈联诗意一转,正合“起承转合”的构思要求。从景物说,由观外转入观内,写的是仙游观中所见景象;从寓意说,由描述见闻转入倾诉观感,写的是游赏观景时内心的体验。景物是疏松和细草、空坛和小洞,感知是一落、一生,以及一静、一幽。此联意谓稀疏斑驳的树影遮掩着大殿的祭坛,四下里一派寂静;细弱柔韧的小草丛生在山脚的洞口,更显得幽深寂寥。在景物描写中,透露出抒情主人公对出世生活的悠然向往。

尾联收结全诗,从构思上说,正符合“合”的要求。此联暗用《楚辞·远游》的典故,称赞这里就是神仙可居的清幽之所,表达了作者对闲适生活的向往。此地名称“仙游”,这一结语显得特别契合题意。

作者见到仙游观,正是宿雨初收、风物凄清的时候。暮霭中,山色与秦地的树影遥遥相连,捣衣的砧声,似在报告着汉宫进入了秋天。疏疏落落的青松投下纵横的树影,道坛上空寂宁静,细草生香,洞府幽深。整首诗,有远景,有近景,着力刻画的是道观幽静的景物。全诗就这样情景交融地纪写了游赏仙游观的见闻,以及作者本人对此地景物的赞赏流连。善用白描和层次分明,是这首诗的基本特点。其写法平实规范,但又笔势灵活,如视角的变换,就在平正中有所婉曲。诗作的另一特点是所用语汇完全符合所咏对象,十分顺畅。

篇5:同题仙游观,同题仙游观韩,同题仙游观的意思,同题仙游观赏析

同题仙游观,同题仙游观韩,同题仙游观的意思,同题仙游观赏析 -诗词大全

同题仙游观

作者:韩  朝代:唐  体裁:七言律诗   仙台初见五城楼,风物凄凄宿雨收。

山色遥连秦树晚,砧声近报汉宫秋。

疏松影落空坛静,细草香生小洞幽。

何用别寻方外去?人间亦自有丹丘。 【注释】 ①五城楼:《史记・封禅书》记方士曾言:“黄帝时为五层十二楼,以候神人于执期,命曰迎年”,这里借指仙游观。

②宿雨:隔宿的'雨。

③丹丘:指神仙居处,昼夜长明。【译文】宿雨初收,风物凄清,我来到仙游观,看到五城楼。远处,山色与树影连绵,是捣衣的砧声划破黄昏的宁静。秋天已经来临。松影疏落,道坛空寂,细草散发芳香,小洞多么幽深。何必寻求,超越人间的方外之境,人间自有,人们的仙境。【赏析】此诗写道士的楼观,是一首游览题咏之作。首联点明时地,切中题目“仙游观”。颔联写观外景物,先是“见”“秦树”,后是“闻”“砧声”。颈联写观内景物,先写高处“空坛”的静,后写低处“小洞”的幽,点明是道士居处。末联引用《远游》之语,称赞这地方是神仙居处的丹丘妙地,不用再去寻觅他方了。全诗语言工美秀丽,音调宛转和鸣。但内容却是空泛而无多大深意,只可吟咏,不可玩味。

篇6:《同题仙游观》的阅读理解及赏析

《同题仙游观》的阅读理解及赏析

仙台初见五城楼,风物凄凄宿雨收。

山色遥连秦树晚,砧声近报汉宫秋。

疏松影落空坛静,细草香生小洞幽,

何用别寻方外②去,人间亦自有丹丘③。

【注】①一本无“同”字。仙游观:在今河南嵩山逍遥谷内。②方外:尘世以外。③丹丘:指神仙居处,昼夜长明。

1.诗的第二联“山色遥连秦树晚,砧声近报汉宫秋”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概括。(5分)

参考答案

1.“山色”“砧声”是实写,“秦树”“汉宫”是虚写,(2分)虚实结合渲染古朴气氛,(2分)增加历史色彩。(2分)

2.表达了诗人欣赏、流连美景的喜悦;(2分)对闲适生活的向往。(3分)

参考译文

在仙台上刚见到五城楼,夜雨初停景物冷落凄清。

晓山翠色遥连秦地树木,汉宫砧声报讯寒秋来临。

空坛澄清疏松影落水底,小洞清幽细草芳香沁人。

何必去寻找世外的仙境,人世间就有美好的桃源。

赏析

《同题仙游观》是唐代诗人韩翃创作的一首七律。此诗通过对景物的艺术再现,表达了诗人心境的空灵和出世之念。首联点明时地,切题“仙游观”;颔联写观外景物,先是“见”“秦树”,后是“闻”“砧声”;颈联写观内景物,先写高处“空坛”的静,后写低处“小洞”的幽,点明是道士居处;尾联称赞这地方是神仙居处的丹丘妙地,不必再去寻找“方外”之地了。全诗语言清新,文字秀美,韵律和谐,含蓄隽永,极富情趣。

这首诗的写法十分平实,不过是老老实实地纪写游程见闻和内心观感,以真切平和取胜,不以奇崛跌宕争强。

首联写的是初入仙游谷门之所见,即从山上俯视道观,为观中建筑的壮丽而赞叹;同时也附带写出心中的欣悦,这不仅因所见景物壮丽,好似天上的仙宫,更因为天色晴朗,刚刚消歇的阵雨将景物冲洗得洁净鲜明。这联诗句,不但写出真切的观感,还为下文作出很好的铺垫。首句中的“初”字,《全唐诗》版作“下”字,则俯视的意思更为鲜明。

颔联也是写仙游观的外景,但不是俯视,而是远望,点明此刻是秋天的傍晚,并自然引发怀古的幽情。“秦树”与“汉宫”都不是实景,而是借指,不过是描写平常的古树、平常的砧声而已。但以“秦”、“汉”二字作修饰限定,也不是毫无寓意,乃是为了渲染古朴气氛,增加历史色彩。有了这样的修饰限定,使得时间张力大大扩展,将读者引入漫远的时间长河,超脱了短暂的人生岁月,与寻访长生不老的仙家主旨暗中契合,特别适宜观赏道观的题材要求。将大树与砧声对举,是描写秋景的惯用意象,同样收入《唐诗三百首》的李颀所作七律《送魏万之京》就有一联云:“关城树色催寒尽,御苑砧声向晚多。”可与此联参看。

颈联诗意一转,正合“起承转合”的构思要求。从景物说,由观外转入观内,写的'是仙游观中所见景象;从寓意说,由描述见闻转入倾诉观感,写的是游赏观景时内心的体验。景物是疏松和细草、空坛和小洞,感知是一落、一生,以及一静、一幽。此联意谓稀疏斑驳的树影遮掩着大殿的祭坛,四下里一派寂静;细弱柔韧的小草丛生在山脚的洞口,更显得幽深寂寥。在景物描写中,透露出抒情主人公对出世生活的悠然向往。

尾联收结全诗,从构思上说,正符合“合”的要求。此联暗用《楚辞·远游》的典故,称赞这里就是神仙可居的清幽之所,表达了作者对闲适生活的向往。此地名称“仙游”,这一结语显得特别契合题意。

作者见到仙游观,正是宿雨初收、风物凄清的时候。暮霭中,山色与秦地的树影遥遥相连,捣衣的砧声,似在报告着汉宫进入了秋天。疏疏落落的青松投下纵横的树影,道坛上空寂宁静,细草生香,洞府幽深。整首诗,有远景,有近景,着力刻画的是道观幽静的景物。全诗就这样情景交融地纪写了游赏仙游观的见闻,以及作者本人对此地景物的赞赏流连。善用白描和层次分明,是这首诗的基本特点。其写法平实规范,但又笔势灵活,如视角的变换,就在平正中有所婉曲。诗作的另一特点是所用语汇完全符合所咏对象,十分顺畅。

篇7:韩翃《同题仙游观》全诗翻译赏析

韩翃《同题仙游观》全诗翻译赏析

同题仙游观

韩翃

仙台初见五城楼,风物凄凄宿雨收。

山色遥连秦树晚,砧声近报汉宫秋。

疏松影落空坛静,细草香闲小洞幽。

何用别寻方外去,人间亦自有丹丘。

【注解】:

1、五城楼:《史记·封禅书》记方士曾言:“黄帝时为五层十二楼,以候神人于执期,命曰迎年”,这里借指仙游观。

2、宿雨:隔宿的雨。

3、丹丘:指神仙居处,昼夜长明。

译文

在仙台上刚见到五城楼,夜雨初停景物冷落凄清。

晓山翠色遥连秦地树木,汉宫砧声报讯寒秋来临。

空坛澄清疏松影落水底,小洞清幽细草芳香沁人。

何必去寻找世外的仙境,人世间就有美好的桃源。

【韵译】:

在仙台初见,迎候仙人的五城十二楼;

正是风物凄凄,一夜滴答的秋雨才休。

山色空鳎和远处的秦地树丛相连接;

近处传来捣衣声,报告汉宫已经深秋。

稀疏的松影撒落神坛,更显道观清静;

小草铃芳扑鼻,犹衬出山洞小径深幽。

不用再到别处去寻找,世外仙境所在;

人间也有神仙居住的地方,名曰丹丘。

【评析】:

此诗写道士的楼观,是一首游览题咏之作。首联点明时地,切中题目“仙游观”。颔联写观外景物,先是“见”“秦树”,后是“闻”“砧声”。颈联写观内景物,先写高处“空坛”的静,后写低处“小洞”的幽,点明是道士居处。末联引用《远游》之语,称赞这地方是神仙居处的丹丘妙地,不用再去寻觅他方了。全诗语言工美秀丽,音调宛转和鸣。但内容却是空泛而无多大深意,只可吟咏,不可玩味。

赏析

《同题仙游观》是唐代诗人韩翃创作的一首七律。此诗通过对景物的艺术再现,表达了诗人心境的空灵和出世之念。首联点明时地,切题“仙游观”;颔联写观外景物,先是“见”“秦树”,后是“闻”“砧声”;颈联写观内景物,先写高处“空坛”的静,后写低处“小洞”的幽,点明是道士居处;尾联称赞这地方是神仙居处的丹丘妙地,不必再去寻找“方外”之地了。全诗语言清新,文字秀美,韵律和谐,含蓄隽永,极富情趣。

这首诗的写法十分平实,不过是老老实实地纪写游程见闻和内心观感,以真切平和取胜,不以奇崛跌宕争强。

首联写的是初入仙游谷门之所见,即从山上俯视道观,为观中建筑的壮丽而赞叹;同时也附带写出心中的欣悦,这不仅因所见景物壮丽,好似天上的仙宫,更因为天色晴朗,刚刚消歇的阵雨将景物冲洗得洁净鲜明。这联诗句,不但写出真切的观感,还为下文作出很好的铺垫。首句中的“初”字,《全唐诗》版作“下”字,则俯视的意思更为鲜明。

颔联也是写仙游观的外景,但不是俯视,而是远望,点明此刻是秋天的傍晚,并自然引发怀古的幽情。“秦树”与“汉宫”都不是实景,而是借指,不过是描写平常的古树、平常的.砧声而已。但以“秦”、“汉”二字作修饰限定,也不是毫无寓意,乃是为了渲染古朴气氛,增加历史色彩。有了这样的修饰限定,使得时间张力大大扩展,将读者引入漫远的时间长河,超脱了短暂的人生岁月,与寻访长生不老的仙家主旨暗中契合,特别适宜观赏道观的题材要求。将大树与砧声对举,是描写秋景的惯用意象,同样收入《唐诗三百首》的李颀所作七律《送魏万之京》就有一联云:“关城树色催寒尽,御苑砧声向晚多。”可与此联参看。

颈联诗意一转,正合“起承转合”的构思要求。从景物说,由观外转入观内,写的是仙游观中所见景象;从寓意说,由描述见闻转入倾诉观感,写的是游赏观景时内心的体验。景物是疏松和细草、空坛和小洞,感知是一落、一生,以及一静、一幽。此联意谓稀疏斑驳的树影遮掩着大殿的祭坛,四下里一派寂静;细弱柔韧的小草丛生在山脚的洞口,更显得幽深寂寥。在景物描写中,透露出抒情主人公对出世生活的悠然向往。

尾联收结全诗,从构思上说,正符合“合”的要求。此联暗用《楚辞·远游》的典故,称赞这里就是神仙可居的清幽之所,表达了作者对闲适生活的向往。此地名称“仙游”,这一结语显得特别契合题意。

作者见到仙游观,正是宿雨初收、风物凄清的时候。暮霭中,山色与秦地的树影遥遥相连,捣衣的砧声,似在报告着汉宫进入了秋天。疏疏落落的青松投下纵横的树影,道坛上空寂宁静,细草生香,洞府幽深。整首诗,有远景,有近景,着力刻画的是道观幽静的景物。全诗就这样情景交融地纪写了游赏仙游观的见闻,以及作者本人对此地景物的赞赏流连。善用白描和层次分明,是这首诗的基本特点。其写法平实规范,但又笔势灵活,如视角的变换,就在平正中有所婉曲。诗作的另一特点是所用语汇完全符合所咏对象,十分顺畅。

篇8:王勃《秋日仙游观赠道士》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王勃《秋日仙游观赠道士》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秋日仙游观赠道士(一作骆宾王诗)》

年代:唐

作者: 王勃

石图分帝宇,银牒洞灵宫。回丹萦岫空,复翠上岩栊。

雾浓金灶静,云暗玉坛空。野花常捧露,山叶自吟风。

林泉明月在,诗酒故人同。待余逢石髓,从尔命飞鸿。

《秋日仙游观赠道士(一作骆宾王诗)》的作者:

王勃,字子安,与骆宾王,杨炯,卢照邻并称“初唐四杰”。王勃出身望族,为隋大儒王通的孙子(王通是隋末著名学者,号文中子。)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对策高第,授朝散郎。乾封初(666)为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两年后,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随即出游巴蜀。咸亨三年(672),补虢州参军,因擅杀官奴当诛,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 上元二年(675)或三年(676),王勃南下探亲,渡海溺水,惊悸而死,时年27岁。也有一些人说是26岁。

同题仙游观原文及赏析

寒食古诗韩翃

唐诗《池上》赏析

题元丹丘颍阳山居原文及赏析

唐诗七夕简单赏析

李白《题元丹丘山居》诗词原文及赏析

含夏字的唐诗佳句及赏析

唐诗赏析

唐诗摘选赏析

小学《唐诗》赏析

《同题仙游观》原文及赏析
《《同题仙游观》原文及赏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同题仙游观》原文及赏析(共8篇)】相关文章:

送别的诗句李白写的2023-03-29

孟浩然《清明日宴梅道士房》赏析2023-09-03

题元丹丘颍阳山居2022-05-06

过仙游寺,过仙游寺卢纶,过仙游寺的意思,过仙游寺赏析2023-05-30

九仙游记作文2022-04-30

[唐]李白《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原文、注释、赏析2023-11-13

刘长卿重送裴郎中贬吉州古诗带拼音版2023-02-08

白居易《长恨歌》原文、翻译、注释、赏析2022-09-02

冬夜宿司,冬夜宿司韦应物,冬夜宿司的意思,冬夜宿司赏析2023-04-16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2023-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