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满族婚娶的礼仪

时间:2023-12-12 07:58:35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浅谈满族婚娶的礼仪(精选8篇)由网友“张裕1314”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浅谈满族婚娶的礼仪,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浅谈满族婚娶的礼仪

篇1:浅谈满族婚娶的礼仪

浅谈满族婚娶的礼仪

满族是我国多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自己的婚俗。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满族在与汉族及其他民族的交融过程中,婚嫁习俗也在不断发生变化,逐渐形成了一套繁琐细密的满族婚娶礼仪,这就是通媒、小定、拜女家、下茶、开剪、摘他哈、迎娶、坐帐、合卺、分大小、回门、住对月等程序。

通媒。在清朝末期,满族男孩在十岁以上就可以论定婚事,举行婚礼。缔结婚约的具体过程,仍多是男方主动选择女方。有子之家在父母为子择定配偶目标后,即拜托媒婆与女家说合,女方家同意,由媒婆向男家报音信,之后互换门户帖。帖,即是一张红纸,写上当婚者所属某旗及曾祖、祖、父三代的功名、职业、住址,以及当婚者的功名、职业、年龄、属相、生辰。通过媒人双方互换,看是否犯相。

小定。通媒后,男方母亲去相看姑娘,以定取舍。相看之后,男方若同意,即择日过定礼。将首饰等由男方母亲给姑娘戴上。此即满族先民时的“男以羽毛插女头”表示相爱古风演变而来。

拜女家,也称大定。择吉日,男家聚宗族亲友同新婿往女家问名,女家亦聚亲友等迎。男方入趋右位,年长者致词,表达欲聘之意。女家致谦词以谢。新婿入拜女家神位,再拜女家诸亲。最后,女家进茶,主宾易位,男家入趋左位坐,设酒宴祝贺。

下茶之礼,是在议定聘礼后,择日男去女家行聘。聘礼的种类、多少依地位、贫富而异。一般有鞍马、猪羊、钱财、首饰等。聘礼放在铺红毡的'高桌上,抬送女家,陈列于西炕祖先案前,两亲翁并跪,斟酒互递祭祖,俗曰“换盅”。

开剪也叫“纳彩”是指男家于迎娶前一个月,将结婚日子提前通知女家,谓“送日子”。男家将给女方的彩布、衣物送往女家,谓“送嫁妆”。并请一儿女双全的有福之妇女,为姑娘裁衣,谓之“开剪”。

摘他哈是满族婚俗中的特殊仪式。女方在婚前一个月内,须择吉日举行“摘他哈”仪式。在“摘他哈”时,要先清扫室内外卫生,将祖宗板上的妈妈口袋中的索线取出,一头栓在祖宗板斜架上,一端扯在屋外祭祀用的柳树枝上。萨满主持仪式,出嫁姑娘和全家人向祖先叩头,主祭人摘下姑娘出生时栓在索绳上的他哈补丁,扔在河里或街头,以示长命。

迎娶是满族婚俗中最重要的环节。满族传统婚礼一般是“三日婚”,头一天叫“响棚”。这一天男家为参加婚礼的亲友备宴,要在自家院内用席或布搭棚。棚柱上多挂贴喜字、对联男女老少齐帮忙。因这一天不仅要动鼓乐,还要搭灶、劈柴,所以叫“响棚”。第二天叫“演轿”,这一天要杀猪、跑油、摆桌。满族的习俗是新郎骑马,新娘坐矫。新郎和娶亲人在这一天要跟随鼓乐沿街演走。第三天才是拜堂成亲,这一天要举行一系列礼仪活动:打下处、插车、憋性、挂铜镜、迈火盆、射三箭、跨马鞍、挑盖头、拜北斗、怀抱宝瓶柴火、坐帐、入洞房等。

打下处。女方家在正日子前一天,新娘向自家祖先神行礼辞别,并叩拜“佛多妈妈”求她降福。然后由送亲妇女陪同,亲哥哥护送,乘坐彩车,将姑娘送至事先选好的某亲友家住宿。曰“打下处”。俗定母亲不能送亲。下处一般选择离男方家较近地方,又以看不见男家房屋为标准。

插车。新娘及送亲队伍正日子早晨从“下处”出发,临行前要留一些钱给房主人,表示感谢借宿之意,俗称“压炕钱”。当送亲队伍和迎亲队伍在途中相遇时,车、轿相错停下,由新娘哥哥将新娘从自家的车上抱到新郎迎亲的花轿上。此后迎送亲队伍汇合向男方家行进。这种习俗叫“插车”。

憋性也叫“劝性”。这是指迎送亲队伍来到男方家的大门前,暂不让新娘下喜轿,意思是扳一扳新娘当姑娘时的脾气,使婚后的生活更美满。当然憋性的时间也不能太长了。

迈火盆是指新娘下轿前换上带来的“踩堂鞋”,蹬着小红板凳走下喜轿。顺着铺好的红毡走进院内。新娘要跨过路上的一个火盆,意思是婚后的日子红红火火。

射三箭。新郎在新娘下喜轿时,要象征性的向新娘虚射三箭,以驱逐跟新娘而来的邪气。也有说是来自旧时“抢婚”习俗。

接下来的仪式是“坐帐”。按照一些满族老人的说法,早年满族男子随八旗军外出作战,举行婚礼时,多把新娘送到军营里去成亲,因此传下这个习俗。所谓“帐”是在正房窗前临时搭的,富裕人家用毡布,一般人家用席子。旧时坐帐时间较长,有的要一天,现在只是一二个小时。在坐帐结束前,由女性长辈给新娘开脸、梳头。所谓“开脸”,就是用细线将新娘脸上汗毛绞掉,标志她已经成为已婚妇女。“梳头”则是将新娘的姑娘发式改梳成满族已婚妇女的“两把头”或“大拉翅”。

然后是“拜北斗”,这时已是时近中午。庭院里放着天地桌,桌上供着神位及供品。新郎、新娘拜天地,满族叫“拜北斗”。满族老人常讲,我们是从长白山来的,冲北斗拜就是拜长白山,就是拜祖先。一对新人跪坐矮桌左右,由取送亲妇女为之振酒,两人换饮交杯酒三次。萨满对新人用满文念祝词,称为“阿查布密”歌,歌分三节。每念完一节,用刀切下一块肉扔相空中,斟一杯白酒洒在地上,人们笑逐言开,共同祝福新人,“合卺礼”成。

有的地方直到这时才给新娘揭盖头,新郎要用秤杆将新娘蒙的盖头挑下来,再放到屋檐高处。这里还是借用谐音,意思是“称心如意”、“步步高升”。新娘入洞房前,由两女孩用铜镜对新娘照一下,然后将两面铜镜挂在新娘肩上以辟邪。

新郎、新娘入门时,还要接过柴火和宝瓶,取其“怀抱财宝”之意。跨马鞍也是满族婚礼中流行较广的习俗。即新娘进洞房时,要从设在屋门坎上的马鞍上跨过去。这也是借助谐音,取“平鞍进门”之意。“全合人”相引登床,向吉方安坐,褥下放一把斧子,曰“坐福(斧)”。女家备糖馅水饺,使新郎、新娘同食,曰“子孙饽饽”,还要问:生不生?。食毕,新娘盛装出来拜祖先、公婆、及男方尊长,曰“分大小”。

此后婚宴开始。一般富裕人家要办非常有满族特色的“三套碗席”,新郎要“拜席”,答谢亲友。

新婚晚上,年轻人自然要闹洞房。新郎、新娘都坐在炕沿上,傧相把果盘所盛枣、花生、栗子撒向帐中,并念叨一些祝福语:

一撒荣华并富贵,二撒金玉满池塘,三撒三元及第早,四撒龙风配成祥,五撒五子拜宰相,六撒六合同春长,七撒夫妻同携志,八撒八马转回乡,九撒九九多长寿,十撒十金大吉祥。

婚后三天、七天和一个月,新郎要陪新娘回娘家串门,曰“回门”。走之前,婆婆要给准备“四色礼”拿着。一个月后,新媳妇要回娘家住一个月,叫做“住对月”,就是在婆家、娘家各住一个月。

篇2:客家婚娶习俗礼仪

婚礼习俗

说媒:过去客家男女青年,十六岁以后就可托媒人说媒,介绍婚事。一般是由男家父母托媒去女家说,也有女家请媒人先访男家的。

看妹子:男女两家通过央媒说合,如双方都有意,就约定时间“看妹子”。

写庚帖:双方同意后,就要互告男女生辰八字。回去后,各请算命先生来“合八字”。如八字合得来,不会相冲相克,就写出庚贴(俗名婚单),各置于香案之上,如三天内无不祥之兆,这门亲事就定下来(如八字不合,男方要把女的庚贴送还女家)。

编红单:也称“开红婚帖”,或叫讲财礼。由男方父母,宗亲和媒人一起到女家,将男方要送给女家的财礼开具出来。红单中有的还要写上回婿礼品,如帽、银花、衣服、鞋、袜等。开红单过程中,双方会讨价还价,最后协商敲定。红单开完后,男女双方还要交换信物如戒指、手帕等。最后男方来人在女家吃完中饭回去。

定亲:也叫“行大礼”,即再次正式把婚事确定下来。男青年及其父母等要去女家,送去猪头、鱼、肉等,女方父母、哥嫂、叔伯、外祖父母等都要出场。吃完中饭后,女孩子要出来见面,称男家父母为爸妈,两家父母相互称亲家、亲家母。

看家门:即女方到男方去看家庭,时间有的在“行大礼”前,有的在“大礼”后,女方去的人除女孩子及其父母亲外,姑嫂、姐妹等都要去,大大小小十几人,不带礼品,就是带一点,男家也不敢接。

送日子:婚事定下以后,男方要请算命先生择定过门日子,包括新娘出门的日子、时辰,到男家后归门的时辰,此外女方裁红衣、男方铺床的日子也要同时择定。

送菜和抬嫁妆:新娘过门前一、二天,男家要请宗亲将红单规定的聘礼和鱼、肉、禽、面条等物,由十多人送到女家,回来时就把妆奁、家具等带回男家。

婚嫁礼仪

“礼须六礼之周,好合二姓之好”,这是客家人婚姻必须遵守一个重要的礼节,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就是古代“六礼”,为此,客家人结婚始终以古代“六礼”贯穿婚姻礼仪全过程。其纳采即是男方初凭媒人议定具送求婚礼物给女方,此接触之初,还不一定完全同意,因此也叫试纳。问名是男方派员持求婚者姓名及出生年月日时(即庚书)随媒人往女家,女家用主人出迎的入受仪式;女方以其姓氏及出生年月日时庚书具复。并将纳采与问名合俗称“传庚”。纳吉是以年庚卜得吉兆后,男方备礼通知女家,婚姻既定。纳征也称纳币,即纳聘,俗称送“聘金”。请期是请女方同意婚期,实与纳征兼而行之,俗名之为“过聘”。亲迎则是男方前往女家迎新娘于归。古之六礼,行礼庄重,且每礼附加细节,手续繁琐,每礼必具书贴往来。客家人视婚娶为养子孙传宗后的根本大计,故如此注重且共循上述“大礼”。可想而知,客家人毕竟是经历大流迁的移垦民,饱尝过流离失所饥寒交迫之苦,徙至南国他乡也常为温饱所困,故偏重信义,不重繁文缛节,逐渐将古“六礼”舍繁就简,多加变革。“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何况客家地域广阔,大部分居处在山区,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再加上数千年婚姻演变,自然各地有些差异,但主要表现也只是沿袭古礼的程度不同。

婚娶禁忌事项

1、客家人在说亲过程中,当媒人把男女双方的年庚帖交换后,父母要让算命先生合一合,看会不会冲克,如没有冲克,便把年庚帖供在灶君老爷神位前。在此后一个星期内,家中要太太平平,禁忌生病;不能打破器皿;不得被镰刀或菜刀等利器割破手脚而流血;忌讳家中饲养的家畜生病死亡。

2、忌未完婚女子在准新郎家过夜。忌同姓结婚。忌婚礼进行中有小孩哭闹。婚日忌打破镜子。忌窥视轿中的新娘,俗传新娘身上有煞气,看了得眼病。

3、新娘入门时,公婆要躲避。结婚闹洞房时,禁忌打破茶杯等器皿,认为器皿打破象征家庭不完整,是个坏兆头,新人不顺。

4、出于对经血的禁忌,忌讳“先好后娶”,原因是未婚女子没有进行净化仪式,身子不洁,这样会使男人事业上做不起。

5、出嫁人忌在娘家过年节;女儿女婿在娘家忌同床睡。

6、寡妇再嫁、出亲、迎亲均忌大门出入,须在傍晚偷偷溜出村庄,不能路经原家后龙山,也不可回头看原来自己家,以免不吉利。走到半路,要坐上布轿“归门”,人们称她为“夜轿婆”。

7、日常办喜事时不能说“绝”字。

篇3:客家婚娶风俗礼仪

结婚仪俗

1、传庚——也称开八字

男方家长托媒人去女方家为子求婚,媒人大部分以亲戚朋友为主,也有职业媒人,男媒称媒人公,女媒叫媒人婆,民间一般称媒人为“红叶公”,做媒者不拘男女,这种成全好事常为人们所热衷。女家若有意联姻,就于红纸书写女儿的生辰八字(即庚书)交媒人带回男方,名为传庚,俗称“开八字”。男方将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请算命先生算一卦,如谓“相克”,则不成,女方所开“八字”即退还;如说是“相生”,则将双方的生辰八字放致神台上,要放一七【即七天】,七天内男方家里不能出现任何不吉利的事,甚至连小鸡都不能死一个,然后再请媒人前往女家开礼贴即讨价还价罗列彩礼回奉的红贴。男家经过斟酌,开出回贴,女家可再搓商以至无异议,就开始下一个程序---看妹子、踩家风了。

2、看妹子、踩家风

“看妹子”是男方到女方一种正式求婚的礼仪。由男女双方约定吉日,男方备酒、肉、饼、果等礼物在媒人和长辈陪同下去女家,俗称“看妹仔”,女方同样请亲友长辈作陪且热情款待,坐定后由媒人主持介绍双方子女的基本情况以及家庭情况,如双方没有异议,期间男方要向女方送红包作为见面礼。红包礼金要以九作尾数,视为天长地久;女方笑纳礼物和红包,此即意为允婚了。

“踩家风”是联姻过程中重要的一种礼仪,是由女方组织长辈和伯叔娘亲到男家视察家境和“写茶单”,此时,男方备盛宴款待女方来宾,席后双方按“看妹子”时商定的彩礼写出“茶单”,写“茶单”的时候男女双方按同样的格式各写一张“茶单”并签上家长的名字,媒人分别在两张签字,最后两张合在一起骑缝写上“天长地久”或者“好合百年”字样,成为合二为一的正式茶单,双方家长再举行互换茶单仪式,男方同时当付一定数量的聘金作为压茶单,仪式完成后双方家长就以亲家的称呼对方了,随后求婚男女互赠定婚礼物,男方一般都是以红包作为礼物,女方一般都是以自己亲手做的布鞋和亲手刺绣的花袜底作为回赠,此仪式为正式订婚仪式,这实际上就是“六礼”中的纳采、问名、纳吉等三大礼为一体的议婚过程。

3、报日子

“报日子”是男方准备娶亲请风水先生拣的好日子送给女方,男方称“报期”女方称“受聘”,男方送日子的时候要准备酒菜和报日子的礼贴【礼贴称为“星期”】与媒人一起到女方家里,女方要准备酒席请亲戚和家族长辈受聘,此礼仪即是古六礼中的“请期”大礼。

4、结婚典礼

结婚典礼是婚姻大事中在最重要的一环,结婚典礼这个程序要三天才能完成,第一天是“上花”,第二天是归亲,第三天是拜堂。

第一天,上花【也称上头】

也就是男方为迎亲做准备的一天,张灯结彩,书写对联,把房子和洞房布置得漂漂亮亮,显现一派喜庆的景象。上午,一是內礼先生准备好贴合,写好拜帖、礼贴、包好红包【开埕、秉烛、祀祖、司厨、司翰、步仪、群仪、开剪、铺陈、迎仪、整容等等红包】,写好贴合对、轿对【对联只写半幅、女方回半幅成为完整的对联】,封好贴合,用红纸封好敬祖的香烛和迎亲用的炮竹等等;二是礼房先生写好神榜由长辈带着新郎到祠堂里接回祖公安好祖公烧香纸奉上;三是待娘准备丝茅、桃枝、铜镜、铁尺、通书,神榜一起安装在新娘坐的花轿【轿车】上用于辟邪压轿;四是司厨先生负责准备好水礼一担,水礼由敬祖礼、猪首、猪腿、德禽、家凫、喜蛋、喜酒、喜腐、鲜鱼九种礼物组成;五是准备迎亲花轿【轿车】,去迎亲的人数应逢单【迎亲回来的时候逢双】;吃好“上花昼”【也就是中餐】,配唢呐,鸣炮奏乐,由媒人,唢呐、轿夫【司机】、且郎,旌使、女童组成的迎亲队伍,浩浩荡荡、一路高歌去女方“上头”了。

还有两个不可忽视的规矩就是“上头”那个下午,一是侍娘帮新郎舖床,一边舖床一边祝贺;二是新郎、新娘默默地比看谁洗澡早,传说洗澡早的就可以占绝对优势,更加聪明伶俐,这个规矩由男女双方的侍娘去督促完成。

婚娶禁忌事项

1、客家人在说亲过程中,当媒人把男女双方的年庚帖交换后,父母要让算命先生合一合,看会不会冲克,如没有冲克,便把年庚帖供在灶君老爷神位前。在此后一个星期内,家中要太太平平,禁忌生病;不能打破器皿;不得被镰刀或菜刀等利器割破手脚而流血;忌讳家中饲养的家畜生病死亡。

2、忌未完婚女子在准新郎家过夜。忌同姓结婚。忌婚礼进行中有小孩哭闹。婚日忌打破镜子。忌窥视轿中的新娘,俗传新娘身上有煞气,看了得眼病。

3、新娘入门时,公婆要躲避。结婚闹洞房时,禁忌打破茶杯等器皿,认为器皿打破象征家庭不完整,是个坏兆头,新人不顺。

4、出于对经血的禁忌,忌讳“先好后娶”,原因是未婚女子没有进行净化仪式,身子不洁,这样会使男人事业上做不起。

5、出嫁人忌在娘家过年节;女儿女婿在娘家忌同床睡。

6、寡妇再嫁、出亲、迎亲均忌大门出入,须在傍晚偷偷溜出村庄,不能路经原家后龙山,也不可回头看原来自己家,以免不吉利。走到半路,要坐上布轿“归门”,人们称她为“夜轿婆”。

7、日常办喜事时不能说“绝”字。

婚礼习俗

说媒:过去客家男女青年,十六岁以后就可托媒人说媒,介绍婚事。一般是由男家父母托媒去女家说,也有女家请媒人先访男家的。

看妹子:男女两家通过央媒说合,如双方都有意,就约定时间“看妹子”。

写庚帖:双方同意后,就要互告男女生辰八字。回去后,各请算命先生来“合八字”。如八字合得来,不会相冲相克,就写出庚贴(俗名婚单),各置于香案之上,如三天内无不祥之兆,这门亲事就定下来(如八字不合,男方要把女的庚贴送还女家)。

编红单:也称“开红婚帖”,或叫讲财礼。由男方父母,宗亲和媒人一起到女家,将男方要送给女家的财礼开具出来。红单中有的还要写上回婿礼品,如帽、银花、衣服、鞋、袜等。开红单过程中,双方会讨价还价,最后协商敲定。红单开完后,男女双方还要交换信物如戒指、手帕等。最后男方来人在女家吃完中饭回去。

定亲:也叫“行大礼”,即再次正式把婚事确定下来。男青年及其父母等要去女家,送去猪头、鱼、肉等,女方父母、哥嫂、叔伯、外祖父母等都要出场。吃完中饭后,女孩子要出来见面,称男家父母为爸妈,两家父母相互称亲家、亲家母。

看家门:即女方到男方去看家庭,时间有的在“行大礼”前,有的在“大礼”后,女方去的人除女孩子及其父母亲外,姑嫂、姐妹等都要去,大大小小十几人,不带礼品,就是带一点,男家也不敢接。

送日子:婚事定下以后,男方要请算命先生择定过门日子,包括新娘出门的日子、时辰,到男家后归门的时辰,此外女方裁红衣、男方铺床的日子也要同时择定。

送菜和抬嫁妆:新娘过门前一、二天,男家要请宗亲将红单规定的聘礼和鱼、肉、禽、面条等物,由十多人送到女家,回来时就把妆奁、家具等带回男家。

篇4:满族饮食文化礼仪

朱酒

朱酒是满族人家自制的一种米酒,又称之为米儿酒、黄酒、芦酒等。米儿酒就是使用大黄米、小黄米制的酒,大黄米、东北人亦称之为糜子,是一种粘性的粮食,是东北的特产,早被满族人认识,并且耕种,用来食用,也可用来制酒。芦酒是指制酒的原粮用芦粟,又称之为粘高粱。另外还有人称之为秋酒、黄酒,秋酒是指季节,秋天新粮下来之后制酒,有资料说满族春秋都制酒,仅称为秋酒并不准确,而黄酒则指的是酒的颜色,百姓自制米酒,没有过滤的办法,酒呈淡黄色,并显得很浊,现在也是这样。

满族先民很早就会制酒(米儿酒),据说勿吉人就开始制酒。到金代,女真人制酒已经十分普遍,有文献记载女真人“嚼米为酒”,我以为这是制作酒曲的一种办法,而《金国志》记载,金人“嗜酒好杀,酿米为酒,醉则缚之,倏其醒,不尔杀人”。金代对酒与盐、茶、铁等都是严格管理并收税,女真人制酒的传统流传下来。到了清代,宁古塔地面上的酒不仅有传统的米儿酒,还有关内流人带来的烧酒(白酒),当地人称之为汤子酒。流人的着述中多处记载,如杨宾《柳边纪略》中有“满洲烧酒曰汤子酒,斤银四分,黄酒斤银三分。烧酒家为之,黄酒多沽饮”。据有满族传统的黄酒(米酒),不仅自制自饮,还拿到市场去流通出售,宁古塔地面上不仅有烧锅生产蒸馏酒---烧酒(白酒),还有很多的酒铺。有资料记载,1773年(清乾隆三十八年)城北卡伦屯就有义兴烧锅开张,并存续到1820x年(道光八年)。清末的大德永、义发源烧锅都很有名气。

酒对于北方民族来说是饮品中不可缺少之物。无论节庆、祭祀、亲友相聚等都少不了酒的陪伴,这是北方的特殊气候及北方民族豪爽的性格所致,酒到兴致还要歌之舞之,甚至在满族人的喜宴时“客饮至半酣时,妇女俱出敬酒,以大碗满斟,跪于地奉劝,俟饮尽乃起。”

唐代以前茶已从各种渠道传入东北。13前的唐代渤海国与中原有贸易往来,因此有茶叶输入。唐代对茶叶的管理十分严格,国家设置官员来管理茶叶的流通。金代、女真人与中原的联系较多,因此有茶叶输入,一是“宋人岁供”(《金史·志第三十》食货志);二是与内地贸易,后来由于需求量大,许多都是私贩;金章宗承安三年起设官管理,并认为茶叶是“饮食之余,非必用之物”(《金史·卷四十九》),认为茶叶交易所用银钱有资助敌国之嫌,甚至不许制贩茶叶,河南等地砍倒茶树。由于金代对茶的限制,东北地区的女真人很少饮茶,清代流人方拱乾的《绝域纪略》“饮食”一章中说当地人“不饮茶”。

虽然女真人不饮茶,但也有自己的饮品近似于茶叶,每家每户都饮用。

饮食习俗

饽饽是满语,是由黏米做成的,有豆面饽饽、苏叶饽饽、黏糕饽饽等。根据不同的季节制作不同的饽饽,一般春天做豆面饽饽,夏日做苏叶饽饽,秋冬做黏糕饽饽。豆面饽饽是用大黄米、小黄米磨成细面,再加进豆面蒸制而成。这种饽饽颜色呈金黄,有黏性,味香可口。苏叶饽饽是用黏高梁面和小豆的豆泥混合拌匀,外用苏叶包起来蒸熟的。这种饽饽有一种苏叶的特殊香味,别具风味。黏糕饽饽是用大黄米和小黄米浸泡之后磨成面,在黄米面中间包上一些豆泥蒸熟后制成的。这种饽饽用油煎着吃,或沾着糖吃,既香又甜。

酸汤子是满族的一种普通食品。它是用玉米面经过发酵后做成的。它的制作方法一般是和好面后,先将水烧开,然后在手上扎一个包米叶,把面团放在手心,两手一合,向外一挤,从小手指缝挤出一条条筷子粗细的扁形面条。放上各种调料和白菜等食用。

萨其玛是满族传统风味糕点。“萨其玛”是满语,汉语叫金丝糕、蛋条糕。它用精粉、鸡蛋、糖、芝麻、瓜子仁、青红丝等做成。它的做法是将鸡蛋去壳后加适量的水,搅打起泡后倒入和好的面中,揉成面团,然后擀成薄片、切成细条,用油炸成黄白色捞出,再将糖和水放进锅内烧开,制成糖稀,再将炸好的细面条用糖稀拌匀,倒进铺以芝麻、瓜子仁、青红丝的一只木框内压平,用刀切成方块制成。这种食品色、香、味、形俱佳。

满族人还喜欢吃火锅。火锅这种吃法在满族先民中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在古时,女真人在狩猎时,常用篝火烧陶壶来煮食物吃,塞外天寒,往往边烧边吃,这是火锅的雏形。后来随着金属器皿的广泛使用,使火锅正式诞生。随着时代的进步,这种吃法进一步发展,内容也大大丰富起来。在满族历史上出现过雀火锅、天上锅(飞禽锅)、地上锅(走兽锅)、水中锅(鲜鱼锅)、渍菜白肉火锅等。火锅在全国流行以后,各地居民把本地佳肴食俗融进了火锅,出现了许多新品种,风味各异,使火锅食品呈现出百花纷呈的局面。

满族人一日三餐,习惯早晚吃干饭或稀饭,中午吃用黄米或高粱做成的饼、糕、馒头、饽饽、水团子之类,做干饭也多用小米、高粱、玉米。满族人习惯养猪,每年春节杀的年猪,把一部分肉腌在坛子里,以备一年的食用。其余的用来改善生活,款待来客。最习惯的吃法是白肉血肠,猪肉炖酸菜粉条。逢节庆日,都吃饺子,阴历除夕年饭必吃手扒肉。

篇5:满族礼仪科普知识

满族礼仪科普知识

满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三省,以辽宁省最多。另外,在内蒙古、河北、山东、新疆等省、自治区以及北京、成都、兰州、福州、银川、西安等大中城市均有少数散居满族。

满族历史悠久,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肃慎人,其后裔一直生活在长白山以北、黑龙江中上游、乌苏里江流域。1644年清军入关,统一了中国,形成满汉长期杂居的局面。辛亥革命后,满洲族改称满族。满族人孝敬长辈,注重礼节,在路上遇见长辈,要侧身微躬,垂手致敬,等长辈走过再行;不但晚辈见了长辈要施礼,在同辈人中年轻的见了年长的'也要施礼问候。亲友相见,除握手互敬问候外,有的还行抱腰接面礼。叩头礼常见于下级对上级、少辈对长辈。表示恭敬、侍奉、恳求之意,或春节拜年,均行叩头礼。行礼时,先脱帽,跪左膝,后跪右膝,马蹄袖一弹,双手着地,连叩三下头。此俗自建州女真时就有,《建州闻见录》云:“将胡(指女真人为官者)之见奴酋(努尔哈赤),脱笠叩头,卒胡之于将胡亦然。”祭祀时也叩头。

满族生活中有许多忌讳,犯忌则被视为无礼貌。满族不兴戴狗皮帽、吃狗肉,最忌讳别族人戴狗皮帽进家来。传说,当年汗王遭难时,狗有救驾之恩,满族视之为恩祖而加以保护和珍爱。西炕不许随便坐人。院中有锁龙杆,不许拴牲口。

还有尊卑、等级关系上的忌讳和规矩。新媳妇不能同公公、婆婆、丈夫同桌吃饭。长辈吃饭,媳妇在旁伺候,否则,就视为不敬不孝。大爷伯父辈不得同侄儿媳妇开玩笑。侄儿媳妇不许在大爷面前露胳膊露腿。过去满族妇女旗袍长至盖脚背,袖长至手背后,与今日之短袖旗袍大相径庭。

满族有敬老尊上的风尚。青年人见了长者要垂手站立并要和颜悦色地回答长者的问话。有人冲父母状况,子女必须起立回答。对老人,三天请小安,五天请大安。请安礼,男有“问安”、“打千儿”、“叩头”。“问安”,是请小安,垂手站问好。“打千儿”是请大安,也叫“单腿跪”,满语为“埃拉塔拉米”,即先敏捷地掸下袖头,左腿前屈,右腿后蹲,左手扶膝,右手下垂,头与身略前倾。“叩头礼”,即磕头,一跪三叩或二跪六叩,新年请安“首必四叩,至三则跪而昂首,若听命者然。尊长者以好话祝之,乃一叩而起,否则不起也”(《柳边纪略》卷四)。

对神佛、祖先、帝王则三跪九叩。女人礼仪不同于男人,有“蹲安礼”,俗称“半蹲儿”,即双脚平行站立,两手扶膝一弓腰,膝略屈如半蹲状。妇女平日相见,以右手抚其额,点头为拜,俗称“抚鬓儿”,即手指从眉上额头鬓角连抚三下,随后点头目视。

妇女相见,兴手拉手之礼,俗称“拉拉礼”,与汉族妇女拜见礼有别。至亲久别相见彼此抱腰接面,然后执手问安,是谓抱腰接面大礼。如幼辈见长辈,两手抱其腰,长者用手抚其背。老年夫妻相见有“顶头礼”,老夫妇久别重逢,老伴迎上去用头顶住老头胸脯,老头轻轻抚摸几下老伴后脑勺或后脖颈。

满族人,路上遇见不相识的长者,要鞠躬垂手问“赛音”(满语,好的意思);如骑马,要下马闪在路旁让长辈先行。长者也很客气地说:“谢谢阿哥,请上马先行”,青年人才可上马赶路。

儿媳妇对公婆更是恭敬,要端庄恭谨,每日给公婆装烟三次,一日三餐要站着侍候,早晚还要送上洗脸水和洗脚水。新媳妇头一年不能上炕吃饭。在公婆面前不许穿短衣服,不许大声责骂孩子。儿媳妇外出,临走要给公婆装烟,说声“请阿玛、额娘看家”。来了客人,儿媳妇要扎上围裙听婆母在炕上吩咐,每喊一声媳妇要答应“,再去干活。即使媳妇年岁很大,在年岁小的长辈面前也要恭敬侍候。

满族有重小姑习俗。满族未结婚的姑娘地位很高,公婆上坐,小姑侧坐,媳妇则侍立于旁谨慎侍候。

满族人民大方好客、恪守信义。在满族聚居地方,有人路上拾到东西要设法找到失主,找不到要招失认领。有以”窃人之财为耻“的风习。”邻里相处,有难必帮“,一家缺米大家凑,一人打柴大家烧,为乡间邻里平常之事。互相借贷,不需立契,只凭口头相约,恪守信义。

旧时农村旅店少,过路人只好找民宅投宿。主家热情招待,酒足饭饱后自然留宿。由于满族居室一屋三炕,常是同居一室,男女不相回避。但客人入睡时必须背女主人和衣而卧,方为有礼。

次日客人上路,不需留报酬,只需向男主人行”擦肩大礼“表示谢意即可赶路。如路人入室而主人不在家,可自己动手做饭吃,饭后收拾干净,物放原处,临行时拿来草放在门前,草稍朝所去方向,主人回来后会感到很荣幸。

满族之家,有祭祀或喜庆事,要杀牲吃福肉,要请亲朋作客,让于南炕上坐。家人要将福肉敬献尊长客人。肉是白煮,不准加盐,特别嫩美,客人用刀片吃,佐以咸、酸菜、酱。客人进门向神主叩头,转身入座吃福肉,吃完就走不准道谢和擦嘴,否则是对主人不尊重。

满族传统住房一般为西、中、东三间,大门朝南开,西间称西上屋,中间称堂屋,东间称东下屋。西上屋设南、西、北三面炕,西炕为贵,北炕为大,南炕为小,来客住西炕,长辈多住北炕,晚辈住南炕。

篇6:满族民俗文化礼仪

民族信仰文化

满族曾信仰萨满教。“萨满”是通古斯语,意为“疯狂的人”。汉译为巫师。满族的萨满教兼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和偶像崇拜四重含意,故崇拜的神祗既多又杂。祭记的方式也不尽相同,有宫廷与民间之别,富者与贫者之别及地区之别、家族之别。清王朝初期,皇宫里的萨满多由熟悉爱新觉罗氏族方言而又聪明伶俐的女人担任,称萨满太太,专管皇帝举行各种神典,口诵满语祭神,与民间为人治病的萨满不同。

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在东北的宁古塔和爱辉等地,满族仍然保有萨满教。民间萨满分两种,一种是跳神的萨满,为人治病、问卜、求神驱鬼,另一种是管理祭祀的家萨满,负责祭祀祖先神。过去满族的农民“信巫不信医”,有病先请萨满跳神,无效才请医生诊治。萨满祈祷跳神时,头戴尖帽,缀五色纸条,下垂蔽面,外悬小镜,身穿长布裙,腰系铜铃,击鼓而舞,口中念念有词。而家萨满在各姓氏中都有一名。在祭祀祖先时跳神唱满语神歌,歌颂一年的丰收,或赞颂祖先的功德。

服饰文化

满族的服饰,男子自头顶后半部留发,束辫垂于脑后,清入关后,强行在全国推广,使之成为清代满、汉、蒙各族的共同发式。女子发式,幼年时期与男孩一样,稍长,在脑后留有一根或两根辫子,结婚时开脸上头,戴钿子。平时,在头顶盘髻,有架子头、两把头等样式。佩戴耳环,有一耳三环的定式。

男子的袍褂两侧开叉,腰中束带便于骑射。其中的“箭袖”(满语:哇哈)别具特色,是在窄袖口上接一个半圆形的袖头,形如马蹄,俗称“马蹄袖”,平时挽起,冬季打猎或作战时放下,覆盖手背以御寒,后来成为清朝礼节中的一个规定动作。少妇穿宽大的直筒旗袍,天足,着花鞋,有花盆底和船形底等样式。早期,富人多穿麻布衣服,穷人用狍鹿皮为衣。进入辽沈以后,贵族富人穿绸缎,平民则着布衣,服饰也等级化了。

入关以后,满汉服装逐渐趋于一致,男子所服的坎肩等至今仍有沿用,

而女子旗袍历经演变,现已成为我国传统女装的代表。

习俗文化

满族是中华民族中一个人口众多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东北三省,以辽宁省为最多,其余散居于河北、新疆、宁夏、山东、北京等祖国各地。东北是满族的发祥地,严寒的气候和常年的征战,使得满族必须具有强健的体魄,以使种族能在严酷的自然与连年的战争中生存和发展。因此,在满族传统游戏中充分体现了体育成分与尚武精神。这在当代满族“莫勒真”大会上的游戏项目和比赛项目中可以得到印证。满族的“莫勒真”大会,是一种兼有文艺和体育比赛的盛会,“莫勒真”即为满语比赛之意。

崇力、尚武、骑射是满族先民女真人的重要文化特征,女真人以擅长骑射著称于世,这当然与其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同时也具有军事上的意义。努尔哈赤起兵统一女真各部,直到八旗入关建立全国政权,精于骑射可谓是取得胜利的重要条件。清朝历代皇帝的大力倡导,更使满族骑射蔚然成风,一代一代的传习下来。在继承骑射文化过程中,清朝还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在八旗军营中,骑射是最重要的操练项目;满族人参加科举考试,首先要试马步箭,合格后方可入考场;各类八旗学校,包括皇子读书的尚书房和宗室读书的宗学,骑射也是一项基本课程;而且皇帝还特别拣选“十五善射”为侍从,更使善骑射者荣耀非凡。骑射在清代关外的满族中一直被保留下来,虽然满族农耕文化在不断发展,但骑射在渔猎和军事上的作用依然是非常重要,特别在民间重视骑射的传统仍然很盛行。一般人家五、六岁的幼童就用榆、柳树枝制成的小弓箭练习射箭,甚至在婚娶仪式中弓箭也一直是不可缺少的仪式内容。到了清代的中晚期,骑射已成为满族的一项体育项目,这样就演化为以崇力,尚武式的体育活动更具有文化的内涵了。

当时婚配生育习俗,是一种开放、透明和男女平等意识的体现

先说满族的婚配习俗。满族小伙子如果看中了那个姑娘,他便会去了解姑娘家的住处,一旦得知便请媒人到姑娘家去说亲。求亲要去三次,每次去都要拿一瓶酒。媒人在与姑娘及家人交谈间,多有试探之意。姑娘的想法,无论同意与否要到第三次再告诉媒人。姑娘的父母如果同意,男方的家人才能到姑娘家去“看门户”。“看门户”时,可以把姑娘前后上下左右打量端详。如果满意就赠给“如意”或是钗、钏等信物,作为定礼,这被称作“小定”。之后,男方家人要选择吉日再与亲友一起到姑娘家去“问名”。这时姑娘家的亲友要在门前迎接前来问名的人,并准备一些土特产来招待前来“问名”的人。男方“问名”的人进屋后,要坐在右侧,由男方家长致求婚词;之后再致词,双方都同意即为订婚,接着双方开始喝茶,然后商议“过礼”和婚期等事宜。

再说说满族生育习俗。妇女怀孕,在满族看来是一件吉祥的事。因此全家人对孕妇都要给予特殊的照顾;婆婆不但要向儿媳妇传授一些保胎和生育保健知识,还要向她提出一些有关方面的规矩和要求。比如,怀孕后不要参加婚礼,不能侍奉祖先神;怀孕五个月后,不能到马棚,不许骑马;不许到其她人的产房,不要接触和议论难产,不要大声说话和大笑,坐着的时候不许扭身子等。

在早时代里,满族的相亲习俗是透明的开放式的,是以青年男女双方自愿为基础的,这与今天的男女恋爱方式是比较接近的。这在当时无疑是一种进步的婚姻观念。而对满族的生育习俗与理念,细究其中内容就会发现,则符合生育方面的生理心理科学的,是进步的生育观。

萨满教仪蕴涵诉求着天、地、人和谐相处的意识、观念

满族信仰萨满教。过去凡治病、祈求风调雨顺、庆祝五谷丰登、庆贺娶妻生子、为死者送葬等,都要请萨满“跳神”。跳神时萨满都戴社帽,穿神裙、神鞋,手持社鼓,腰系腰铃,吟唱并舞蹈,以驱灾避邪祈福。神帽以铜条或铁条为架,帽顶前侧有一铜制的鹰。神鼓是在木制的鼓枢上蒙以羊皮,鼓枢四周镶有八组小铁环。腰铃是作若干喇叭型的铁铃挂在一条宽腰带上。其中,神鼓和腰铃是萨满必不可少的,萨满以此来调整韵律和唱词。“跳神”时,萨满左手拿鼓,右手以鼓杖击鼓面,同时手振鼓身,使鼓上铁环沙沙作响,边唱边舞,腰铃随萨满舞蹈动作左右摇摆,铛铛作响,萨满就是通过这种方式招来“神魂附体”。

在萨满文化方面,满族人也没有放弃原来的传统。萨满教是普遍存在于女真人中的一种比较原始的神灵信仰,每个部族都有自己的职业萨满,尽管他们祭祀的神祗不尽相同,祭祀的程序仪式各有特点,但是在祭天祭神,祈福平安繁盛这些方面却是一致的。从清太祖起兵并建立八旗制度以来,满族萨满教便分成了宫廷萨满和民间萨满两种形式。宫廷萨满设立“堂子”即神堂。当清兵入关之后,清统治者在紫禁城附近及坤宁宫设立“堂子”,宫廷萨满祭祀的神祗、参加祭祀的人员、祭祀用的器物与牺牲、祭祀程序与祝辞,均有较详细的规定。到乾隆年间则更明确地制定了《钦定满洲祭神祭天典礼》,用以规范宫廷萨满祭祀。而民间的萨满教由于八旗制度的建立使原来的部族状态逐渐被打乱,同时也由于清太宗皇太极的不提倡,而受到了一定的打击,但是流传久远的萨满教文化并没有因此而灭绝。那些随军入关的满洲人,尤其是上层官员家庭,萨满祭祀仍然盛行,其形式介于宫廷萨满和民间萨满之间。民间的萨满教在留居于东北的满族人中也较普遍存在,虽然这部分人被编入八旗,但家族形式并未被完全打破,仍然按照旧有的萨满教祭祀形式活动。这可以从至今仍能搜集到的大量不同家族的萨满神本中得到证明。甚至在现在吉林长春满族石姓、关姓家族尚能演练萨满祭祀的全过程。

萨满教在满族历史社会生活中的广泛盛行,既是旧时代社会生产力方式和社会生活方式的写照,也反映了人们从神秘未知到向往天启已知的渴望,在其迷信愚昧的背后,折射出的是对生活理想愿望的寄托和诉求,是求得天、地、人和谐相处的一种表达,是对社会、家庭与未来美好生活的热烈追求与向往。

篇7:满族婚礼礼仪知识

满族人结婚十分讲究,有一套约定俗成的规矩。结婚那天,姑娘来到男家门外,新郎要弯弓搭箭,向未揭盖头的新娘虚射三箭。然后在伴娘的搀扶下脚踩铺地红毡,来到院中神桌前,同新郎一起行拜天地礼。满族拜天地仪式俗称“拜北斗”。

满族婚姻

一夫一妻制,原来一般实行族内等级婚,后来限制放松,可与汉族通婚。自古以来,满族不兴早婚,没有类似“指腹婚”、“娃娃婚”等童婚。男女年龄到十六、七岁,即可订婚、结婚。婚姻由父母包办。订婚前,男家主妇可到女方家观看女子容貌,寻问年龄等,如果合意,就可放小定(即订婚礼品)。相会时,往往采取不公开的方式,只说某月某日有朋友到女方家拜访。以免婚姻未成留下不好的印象。有些地方,当男方主妇看中某家姑娘,便征求儿子的意见,再请媒人带一瓶好酒去女家求婚。女方父母要向媒人了解男方的姓名、年龄和家庭状况,特别要详细询问男家祖籍和三代的经历。以弄清男家的门第,这与清代满族婚姻重门第而不计较钱财的习俗有关。媒人走后,父母便对姑娘介绍男家的情况,说出自己的意见。男方请媒人到女方说亲,先后要去三次。每次都携带一瓶酒,到第三次才能知道是否成功。所以有句话“成不成?三瓶酒”。如果成了,女方父母向男方要彩礼:猪、酒、钱、衣服、首饰等。男方送的彩礼,全部收为姑娘的财产。结婚时,婚礼要在南炕上坐帐一日,称为“坐福”。晚间在地上放一桌子,桌子上放两个酒壶和酒盎,新郎新娘手挽手,绕桌子三圈后饮酒。炕上点燃一对蟓烛,通宵不熄,外屋一人或数人唱喜歌,名曰“拉空家”,或有人用黑豆往新房里撒。热闹一两个小时后自散,三日后新娘回娘家。

寻亲

媒妁:满族人信仰萨满教,萨满教教诲人们乐善好施,做成一门喜事,就是完成一件善事,做成三件善事,死后就能升入天堂。媒妁(满语:扎拉)是满族家庭妇女的业余职业,在社会上很受人尊重。她们在日常生活中就注意各亲友家儿女的情况。“八旗之内,非亲既友”,一般是男女两家的亲戚故旧。“媒人是杆秤,全靠两头硬”,她们在和自己家庭有亲友关系的家庭中来往穿插,凭着腿脚勤快和能言善辩的嘴巴,混个有吃有喝又有的拿的职业。媒妁作媒俗称“喝冬瓜汤”。喝冬瓜汤的确不容易,先要留心记住某家某家郎才女貌,然后到男女两家去说,“门当户对,脾气相投,八字合适,身高相称”。来往跑道,说得男女两家都有一二分同意,说成了,当事人家会给一些“辛苦费”,说不成,费功夫,赔本钱,是丝毫没有报酬的。说媒是积德行善的事,在社会上有一定的身份交好,所以提亲一般是“年老为媒”或“亲友作伐”,议定婚姻。

提亲:满族青年男女到了成婚年龄时,由媒人从中说合成婚。满族订婚有两种形式。一是男女青年的家长是熟人或朋友,相互了解,有意做亲,便托说话有信誉,与自己沾亲带故的媒妁向对方提亲,或是男女一方看中了某一方的男或女即由父母请媒人上门求婚,有的是男方向女方求婚,有的是女方向男方求婚。如说允,赠首饰以为信物。如遇拒绝,可将首饰带回。

另一种是男女双方互不认识,托媒人为子女订婚。先由媒人转交双方的“门户贴”,开具双方的旗佐、履历、婚氏、三代。其贴必压置于家奉灶神前三日,这是古礼中间名之义,谓之“间门户”。男先于女,两家借此了解对方家世等情况,如双方同意,便开写生辰等情况,互换庚贴,检验生辰八字。各请星士推卜,并有无妨克翁姑父母之相,这叫“合婚”。经过“合婚”,双方命属相合。双方还要问卜确认属上中下何等婚姻。

说亲:经媒妁介绍,如果双方家长均觉得可以联姻,于是就托媒妁正式到对方家去说亲。双方如果均同意进一步接触,就如同朋友一样相互串一次门儿,男女两家要互相看望,意在互相了解,男方由家长或媒妁带领直接到女方家拜见长辈,女方出来端茶倒水以便男方相看。除“指腹为婚”的娃娃亲之外,当儿女长大成人后,议婚均由两姓阿玛(满语爸爸)、讷讷(满语妈妈)先往窥看人家及子女,名曰“相看”。

放定

放定:联姻素有“成不成,三杯酒”之俗,媒人携酒三次去女家说亲。第一杯酒,媒妁受人之托来说亲,应视为喜事,合适不合适,均要尊重媒妁。第二杯酒,双方有意后,各找熟人和与对方相识者打听其家的情况,内容是对方家的根基、门风、财富、家中的教育、为人、口碑、儿女的才干、美丑、健康等等,用意验证媒妁之言。属实后再请媒妁去对方,当面向当事男女介绍情况。

当事男女听完“不发一言,点头默许,羞面有悦”说明同意,如果是“一言不发,转头就走,哭哭啼啼”系不同意,有待商议,直到说通为止。

小定:“相看”后,经过双方父母同意,要请至亲挚友考虑周详,再请阴阳先生核对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以免命相不合“犯相”相冲,如“金鸡(酉)怕玉犬(戌)”“白马(午)怕青牛(丑)”“龙(辰)虎(寅)如刀错”“猪(亥)猴(申)不到头”“羊(末)鼠(子)一旦休”“蛇(巳)兔(卯)泪交流”等。有的还要查一下对老一辈和近亲有无妨碍。当然,这些说法只是双方亲属寻求心理安慰,祈求吉祥,并无科学根据。经过“两上两下”后,男方要请一位“全福人”(有丈夫、儿女者)前去下定,名曰“放小定”。“小定”是初步的订亲典礼。男方备有“荷包”一对,内装“如意”送与女方,女方可回赠自用饰品表示接受。如意的质地因家庭经济条件不同而不同,有金、银、玉、铜和石质的。密友可到家致贺。这是第三杯酒。

大定:即递财礼,就是选择吉日,男方将聘礼送到女方家,男方邀亲友同媒人去女方看媳妇,并给女方“装烟钱”。由双方父母互相馈赠实物,一般男的送靰鞡(鞋),女的送阿库密(鹿皮长袍)。女方家备酒一盅,男女两家主婚人各饮其半,称做“换盅”。“换盅”即礼品要置放在西墙祖宗板下的香案上,然后两家翁并跪,酌酒互相醮祭,故称之谓“换盅”。“换盅”之后,两家就算正式订亲。男家选定娶亲日期,通报女家叫“问话”。女家选吉日到男家,将备好的彩礼等陈列于祖先的神案前,两亲家再次跑拜并奠酒祝贺。叫“开剪”。在定亲喜筵上主持人祝愿后,请萨满择定吉日成婚,男家索要新娘衣服尺寸和“小日子”。尺寸单是为娶亲时送往女家新娘衣服所用,小日子是预先问妥姑娘经期,满族人认为经期结婚不吉利“红马拜堂,家破人亡”,知道姑娘经期以便择嫁娶日子时好规避。此刻起,直到举行婚礼,男女双方要互相回避。

过礼:男方家在结婚前一个月左右,正式送聘礼。经媒人将“彩礼”余部送到女方家,名为“过大礼”,俗称“下大茶”。为什么叫下大茶呢?这是满洲旧俗,在《啸亭杂录》中记载“……凡所婚娶,必视其氏族高下,初不计其一时之贫富……”“……女家为姑娘寻找配偶不许论财……”《他塔喇氏家谱》。过大礼满语叫“送乌林”,送乌林时告知女方择定的结婚日期、时辰、送亲人员应属什么命,忌什么属相,新娘“坐福”方向等等,称做“通信”。

篇8:满族注重的礼仪有哪些

满族注重的礼仪有哪些

满族是一个十分注重礼节的民族。满族人见面或拜见客人,有各种礼节,其中有打千礼、抚鬓礼、拉手礼、抱见礼、半蹲礼、磕头礼、抚胸礼等。其中,打千礼、抱见礼、磕头礼、抚胸礼主要为男人所用,其他则用于妇女。打千礼用于晚辈对长辈、下属对长官,形式为弹下箭袖,左膝前屈,右腿微弯,左手放在左膝上,右手下垂,并问安。。抱见礼是平辈之间用,晚辈对长辈也可用,不过晚辈要抱长辈的腰,长辈抚晚辈的背,等等。现在,有些繁琐的礼节已被简化。

抚胸礼是满人受蒙古人影响,在晚辈对长辈、下属对长官时,右手五指并拢抚左胸,弯腰行礼。在下属对长官领命时,右腿单膝跪地,右手抚胸,头稍敌弯腰。皇太极改制称帝后,抚胸礼不再出现。

满族尊老敬上的传统更为明显。晚辈每日早晚要向父、祖问安,途中遇长辈人要让路,吃饭时长辈先坐先吃。满族重感情讲信义,对宾朋真诚相待,有客人必设宴招待,所允诺之事必全力去做。

满族传统的`婚姻仪式较为复杂,大致经过通媒、放定、纳彩、过箱、迎亲、拜堂、拜祖、分大小、回门等程序。

通媒即由男方家请媒人向女方家求婚,两家都同意后便放小定,即男方家赠如意或钗钏诸物为定礼。然后是定婚,即选择吉日,男方家及其亲戚往女家问名,女家设宴款待,男方家长致辞求婚,女方家则推谢再三,男方家坚持求婚,女方家同意后,才算定下婚事。此时男方要拜女方家神位及其长辈。定婚后要过礼,也是选择吉日,男方家送衣服、绸缎、羊、鹅等礼物。男方家还要赠银两钱财。

此时要议定婚期。进入迎亲阶段,女方家在婚期前一天陪送嫁妆,俗称“过箱”,新郎要往女家致谢。迎亲时,新郎在迎亲队伍的陪伴下赶着彩车迎亲,在途中两车相错时,新娘的哥哥将新娘抱上新郎家的彩车,俗称“插车”(由于各地区满族风俗不同,也有新郎与迎新队伍直接到新娘家迎亲的。还有的地方有”旗俗不亲迎"之说)。新娘至新郎家,换车乘轿,花轿落地,新郎要虚射三箭。新娘蒙红盖头下轿,与新郎站在事先摆在院中的天地桌前,向北三叩首,俗称拜北斗,即拜天地。

深圳婚礼礼仪知识

56个民族的风俗习惯

56个民族有哪些

杨绛语录谈读书目的

杨绛语录

杨绛经典语录

杨绛女士语录

杨绛正能量语录

我们三杨绛经典语录

端午节的风俗习惯作文

浅谈满族婚娶的礼仪
《浅谈满族婚娶的礼仪.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浅谈满族婚娶的礼仪(精选8篇)】相关文章:

《面纱》读后感2022-06-06

杨绛的经典励志语录2022-11-07

描写端午节风俗习惯作文2022-08-03

刘著鹧鸪天原文翻译2023-09-16

民族团结事迹材料2022-05-08

滁州婚俗文化礼仪2023-01-05

有关民族团结的范文2023-07-10

习惯为话题的作文:蒙古族的风俗习惯2022-11-17

婚礼习俗介绍2022-04-30

我的旅游建议2023-03-12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