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FC1058路由信息协议(RoutingInformationProtocol)网络知识

时间:2023-12-18 08:00:43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RFC1058路由信息协议(RoutingInformationProtocol)网络知识(通用7篇)由网友“nui7baz”投稿提供,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RFC1058路由信息协议(RoutingInformationProtocol)网络知识,希望大家喜欢阅读!

RFC1058路由信息协议(RoutingInformationProtocol)网络知识

篇1:RFC1058路由信息协议(RoutingInformationProtocol)网络知识

路由信息协议(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 本备忘录的状态 本备忘录描述了一个已经存在的协议,它用以在网关(gateways)和其他主机(hosts)间交换路由信息,它被作为在Inte .net 开发 网关软件的基

路由信息协议(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

本备忘录的状态

本备忘录描述了一个已经存在的协议,它用以在网关(gateways)和其他主机(hosts)间交换路由信息。它被作为在Inte.net开发网关软件的基础。引用本备忘录没有限制。

目录

1. 简介

1.1. 协议的局限性

1.2. 本文档的组成

2. 距离向量算法

2.1. 拓扑结构改变时的处理

2.2. 避免不稳定性

2.2.1. 水平分割

2.2.2. 触发更新

3. 协议详述

3.1. 信息格式

3.2. 考虑地址

3.3. 记时器

3.4. 输入进程

3.4.1. 请求

3.4.2. 回应

3.5. 输出进程

3.6.兼容性

4. 控制功能

综述

本备忘录包含以下内容:

- 说明一种已经被广泛使用而没有被正式成文的路由协议和算法,

- 改进算法以提高其在大型网络中的稳定性。这些改进不会引起已有网络的不兼容,这些改进可以和原有的实现方式容为一体。

- 建议一些功能以提供更好的配置和控制,这些功能用以解决在NSFnet通讯中显示出的问题。当然,它们应当提供更通用的功能。

这里提到的路由信息协议(RIP),是由伯克莱(Berkeley)4.3的“routed”项目发布的。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实现方式。很不幸,多种实现在细节上有很多不同。这里描述的是各个实现功能上的组合。我们相信根据本文设计的程序可以和其他RIP的实现协同工作。

本文对尺度(metrics)增加采取了与大多数实现不同的视角。通过对本地网段的尺度做相应的调整,保持了和其他实现方式的兼容性。详见3.6节

1. 简介

本备忘录描述了一种使用Bellman-Ford(或称为距离向量)算法的协议。这种算法早先在ARPANET上被用于计算网络路由信息。具体的协议描述、包格式是基于伯克莱(Berkeley)UNIX的“routed”项目。这已经成为了网关和主机间交换路由信息的事实标准,用以不同厂商的网关产品间通讯。虽然,同一厂商的产品往往使用其自己的协议。

这个协议是作为“内部网关协议(interior gateway protocol)”而使用的。如当前Internet般的大型网络,是不可能在整个网络上使用一种单一的路由协议的。网络将被分成为一系列的“自治系统(autonomous systems)”。每个自治系统都被赋予为一个实体,提供技术上和管理上的控制。每个自治系统可以有不同的路由方式。在自治系统中使用的路由协议被称为内部网关协议(IGR)。另一种路由协议面向自治系统,最早的这类协议是“EGP(外部网关协议/exterior gateway protocol)”,目前还在Internet上使用。这些协议现在被叫做自治系统间(inter-AS)路由协议。RIP在同类协议中被设计为适合于中等规模网络使用。适合于那些网络间连接线路的速度差别不大的网络作为IGP。关于RIP适用条件的详细说明见:[3] Braden and Postel。

RIP使用一类叫做“距离向量”的算法。这类算法最早是由Ford and Fulkerson [6]提出的。所以这也被称为Ford-Fulkerson算法。有时也被称为Bellman-Ford算法,这是因为这一描述是基于Bellman公式。(这一领域的介绍见[1])其描述文档见[2],该文讲述了路由算法的数学模型,并描述且证明了算法中的变量,及其他相关内容。该算法的最初实现在1969年被用于ARPANET。这一协议家族还包括Xerox网络协议(XNS),PUP协议(见[4])。一个较新的版本使用了XNS的结构,并更名为路由信息协议(见[7])。Berkeley的算法与其大致相同,不过将XNS的地址转换为一种更通用的格式用以包括IP等地址,并将路由更新时间限定在30秒。因为其相似性,RIP这一名称被用于XNS协议和其他协议中。

RIP被设计为在基于IP的Internet中使用。Internet可以被理解成通过网关相连的一系列网络。在这里网络可以是点对点的连接,或复杂些的网络如以太网或ARPANET,

主机和网关使用IP地址在网络中出现。路由是指主机和网关决定向何处发送包的方法。当目标在主机或网关直接相连的网络时,包将被直接发送到目标。令人感兴趣的是,当目标不直接可达时,主机或网关将试图将包发往更靠近目标的网关。路由协议的目标很简单:支持需要被路由的信息。

1.1. 协议的局限性

本协议不解决所有的路由问题。如上所述,是被设计为适合中等规模网络做为IGP使用。另外,还要注意一下限制:

- 协议限定网络最大路径为15跳。设计者认为这一协议不适合于大型网络。注意,这一限定声明是在假设经过每个网络的成本(cost)为1,正如RIP一般配置的情况。如果管理员选择了较大的成本,15的上限可能成为问题。

- 协议使用“记数到无穷大”表示一些特殊情况(将在下一节中说明)。如果系统中有几百个网络,路由回路(routing loop)将会充斥其间。解决路由回路或需要很多时间(如果路由更新的频率受到限制),或需要很多带宽(如果每次改变都发送更新)。这样在回路被纠正前会消耗很多带宽。我们相信,在现实情况下,这不会产生问题(除非是低速线路)。即使这样,这个问题还需要被认真对待,而且使用多种预防措施来避免在大多数情况下出现这样的问题。

- 协议使用固定的“尺度(metrics)”来描述不同的路径。当路径选择需要基于实时参数,如:延迟、可靠性、负载时是不适合的。使用这类实时参数会明显产生不稳定性。

1.2. 本文档的组成

本文档的主体内容分为两部分,占据下面两章:

2 从概念上了解距离向量算法的发展和原理。

3 实际协议的描述

这两章大致按这样的范围叙述。第2章给出了算法大致的数学模型,一开始先描述简单算法,然后再逐渐细致,呈“螺旋上升”的方法。第3章描述实际的协议,将第2章的内容具体化。通过第3章的描述,就可以实现整个RIP。

2. 距离向量算法

路由的任务就是找到一条从源到目标的路径。在IP“Catenet model”中,这被简化为寻找网络间的网关。当通讯处于一个网络或子网时,由该特定的网络来解决路由问题。如以太网和ARPANET都定义了方法,使在一个网络中,任何源能够和指定的目标通讯。当源和目标不在同一网段时,IP路由才变的必要。这时,通讯必须通过连接网络的网关。当网络不邻接时,通讯将通过一系列用网关相连的网络。当通讯到达与目标处于同一网络的网关后,将使用该网络自身的方法到达目标。

在本章中,术语“网络(network)”包含单一广播网络(如以太网)、点对点线路或ARPANET。其关键点是网络被作为IP的单一实体。即便在不需要路由(如点对点线路),或路由被设置为对IP透明的情况,都允许IP将整个网络作为是一个完全连接的系统(如以太网或ARPANET)。这里的术语“网络”和在讨论IP地址时使用的“网络”有所不同。在讨论IP地址时,一个网络可能被分为多个“子网(subnet)”。而在这里,我们对子网同样使用“网络”这个术语。

在网络间寻找路径有多种方法。最常用的分类方法是按照网关间交换信息的不同类型。距离向量算法仅交换少量信息,每个参与路由协议的实体(网关或主机)都保留所有目标的信息。通常,同一个网络中所有实体的信息被汇总成一个路由项,用以表示到达该网络上所有目标的路径。这是因为对IP而言,一个网络内的路由是不存在的。路由数据中的每一个项都包含了到达目标的下一跳网关,以及衡量到达目标距离的“尺度(metric)”。距离没有明确的概念,可以是到达目标的延迟、或发送信息的货币成本等等。距离向量算法的得名来源于比较不同的距离来得到最佳路径。此外,信息只在邻接,即共享同一网络的实体间交换。

虽然路由通常是基于网络信息,有时也需要保持到达独立主机的路径信息。RIP协议对待网络与主机没有差别。不管是网络还是主机,RIP都交换其信息(但是,有一些实现不支持主机路由,见3.2节)。事实上,在数学模型中将其做转换是很方便的。当在抽象描述算法的时候,最好将到达一个网络的路由项看作为所有连接该网络的实体项的缩写。这是因为在IP层,一个网络内部没有层次结构。我们也将一个给定网络中的所有项赋予同样的距离。

上面曾说到每个实体都要为每个路由项保留所有的信息。在实际中一般需要保留以下信息:

- 地址:该算法的IP实现中,必须有主机或网络的IP地址。

- 网关:到达目标的路径上的第一个网关。

- 接口:到达第一个网关的物理网段。

- 尺度:表示到达目标距离的数值。

- 时间:表示自从该项上次更新以来的时间。

此外还包括多种标志和内部信息。这些信息在初始时包含了直接相连的实体。当从邻居网关接收到信息后,信息将会被更新。

主机和网关之间的信息主要通过更新来传递。每个参与路由协议的实体都将自己当前的路由信息作为更新信息发送。这样仅通过与邻居实体交换信息,就可以得到整个系统的最佳路径。算法将在下一节中描述。

如上所述,路由的任务是寻找到达最终目标的路径。距离向量算法是基于一张给出系统内各目标最佳路径的表。为了定义什么样的路径是最好的,需要对路径进行衡量。这就是“尺度(metric)”。

在简单系统中,常常使用的尺度是计算信息需要经过多少个网关。复杂些的系统中,将信息传输所需的延迟、所需的成本等作为尺度。还需要将各个跳数的“成本”相加。

如果实体i、j直接相连而不通过其他网关,公式d(i,j)和i、j间的费用相关。在正常情况下,给定网络上的所有实体被平等看待,其d(i,j)表示使用该网络的成本,且其值相同。衡量一条完整的路径,要将各跳的成本相加。在本备忘录中,设定成本为正整数。

公式D(i,

原文转自:www.ltesting.net

篇2:浅析路由协议的实现算法网络知识

伴随着 网络 规模的不断扩大,路由器在沟通子网连接和实现信息交换方面的重要作用逐渐被人们所认知,本文将以Cisco路由器为例简要阐述路由器之间交换路由信息的两种主要算法:距离向量法(Distance Vector Routing)和链路状态算法(Link-State Routing)。

伴随着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大,路由器在沟通子网连接和实现信息交换方面的重要作用逐渐被人们所认知。本文将以Cisco路由器为例简要阐述路由器之间交换路由信息的两种主要算法:距离向量法(Distance Vector Routing)和链路状态算法(Link-State Routing)。

一、路由协议(Routing Protocol)

路由协议是路由器之间实现路由信息共享的一种机制,它允许路由器之间相互交换和维护各自的路由表。当一台路由器的路由表由于某种原因发生变化时,它需要及时地将这一变化通知与之相连接的其他路由器,以保证数据的正确传递。路由协议不承担网络上终端用户之间的数据传输任务。Cisco路由器中用于TCP/IP的路由协议包括RIP(路由信息协议,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IGRP(内部网关路由协议,Interior Gateway Routing Protocol)、OSPF(Open Shortest Path First)、NLSP(Netware链路服务协议,Netware Link Services Protocol)和EIGRP(增强IGRP)。

二、静态路由和动态路由的概念

1、静态路由

静态路由是指由网络管理员手工配置的路由信息。当网络的拓扑结构或链路的状态发生变化时,网络管理员需要手工去修改路由表中相关的静态路由信息。静态路由信息在缺省情况下是私有的,即它不会传递给其他的路由器。当然,你也可以通过对路由器进行设置使之成为共享的。静态路由一般适用于比较简单的网络环境,因为在这样的环境中,网络管理员易于清楚地了解网络的拓扑结构,便于设置正确的路由信息。下面是两个适合使用静态路由的实例。

在左图中,假设Network 1之外的其他网络需要访问Network1时必须经过路由器A和路由器B,则可以在路由器A中设置一条指向路由器B的静态路由信息,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可以减少路由器A和路由器B之间WAN链路上的数据传输量,因为使用静态路由后,路由器A和B之间没有必要进行路由信息的交换。

在一个支持DDR(dial-on-demand routing)的网络中,拨号链路只在需要时才拨通,因此不能为动态路由信息表提供路由信息的变更情况。这种情况下,也适合使用静态路由。

使用静态路由的另一个好处在于其安全保密性。使用动态路由时,需要路由器之间频繁地交换各自的路由表,而通过对路由表的分析可以揭示网络的拓扑结构和网络地址等信息,因此,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也可以采用静态路由。

在大型和复杂的网络环境中,往往不宜采用静态路由,一方面因为网络管理员难以全面地了解整个网络的拓扑结构;另一方面,当网络的拓扑结构和链路状态发生变化时,需要大范围地调整路由器中的静态路由信息,这一工作的难度和复杂程度是可想而知的。

2、动态路由

动态路由使路由器能够自动地建立起自己的路由表,并且能够根据情况的变化适时地进行调整。

动态路由机制的运做依赖路由器的两个基本功能:

对路由表的维护

路由器之间适时的路由信息交换

前面提到,路由器之间的路由信息交换是基于路由协议实现的。通过左图可以直观地看到路由信息交换的过程。交换路由信息的最终目的在于通过路由表找到一条数据交换的“最佳”路径。每一种路由算法都有其衡量“最佳”的一套原则。大多数算法使用一个量化的参数来衡量路径的优劣,一般说来,参数值越小,路径越好。该参数可以通过路径的某一特性进行计算,也可以在综合多个特性的基础上进行计算,几个比较常用的特征是:

路径所包含的路由器结点数(hop count)

网络传输费用(cost)

带宽(bandwidth)

延迟(delay)

负载(load)

可靠性(reliability)

最大传输单元MTU(maximum transmission unit)

三、路由协议的实现算法

本文主要介绍两种基本的路由算法,即距离向量法(Distance Vector Routing)和链路状态算法(Link-State Routing)。路由协议和路由算法只针对动态路由。

(一)、距离向量法(Distance Vector Routing)

在距离向量法中,相邻路由器之间周期性地相互交换各自的路由表备份,

当网络拓扑结构发生变化时,路由器之间也将及时地相互通知有关变更信息。

在图3中,每一个路由器从与之直接相邻的路由器那儿获得对方的路由表。例如,路由器B从路由器A和C那里获得路由信息后,根据其所得到的信息对自己的路由表进行加工,然后将加工后的路由表再传送给路由器A和C。路由器通过这种方法不断地积累路由信息,直到最终收敛为止。值得一提的是,在这种算法中,路由器不可能获知整个网络确切的拓扑结构。路由器是如何根据收到的路由信息对自身路由表进行加工,又是如何达到收敛的呢?

1、路由表的建立与更新

在图4中,有三个路由器:A、B和C。路由器A的两个网络接口E0和S0分别连接在10.1.0.0和10.2.0.0网段上;路由器B的两个网络接口S0和S1分别连接在10.2.0.0和10.3.0.0网段上;路由器C的网络接口S0和E0分别连接在10.3.0.0和10.4.0.0网段上。

如图4中各路由器路由表的前两行所示,通过路由器的网络接口到与之直接相连的网段的网络连接,其向量距离设置为0。这即是最初的路由表。

当路由器B和A以及B和C之间相互交换路由信息后,它们会更新各自的路由表。例如,路由器B通过网络端口S1收到路由器C的路由信息(10.3.0.0,S0,0)和(10.4.0.0,E0,0)后,在自己的路由表中增加(10.4.0.0,S1,1)这样一条路由信息,表示通过路由器B的网络接口S1可以访问到10.4.0.0网段,其向量距离为1,该向量距离是在路由器C的基础上加1获得的。同样的道理,路由器B还会产生一条(10.1.0.0,S0,1)的路由,这条路由是通过网络端口S0从路由器A获得的。如此反复,直到最终收敛,形成图4所示的路由表。

概括地说来,距离向量算法要求每一个路由器把它的整个路由表发送给与它直接连接的其他路由器。路由表中的每一条记录都包括目标逻辑地址、相应的网络接口和该条路由的向量距离。当一个路由器从它的邻居那儿收到更新信息时,它将更新信息与本身的路由表相比较,如果它能从邻居那儿找到一条它以前不曾知道的新的路由或是找到一条比当前路由更好的路由时,路由器会对路由表进行更新:将从该路由器到邻居之间的向量距离与更新信息中的向量距离相加作为新路由的向量距离。上例中将相邻路由器之间的向量距离设置为1。

2、收敛

所谓收敛,是指直接或间接交换路由信息的一组路由器在网络的拓扑结构方面或者说在网络的路由信息方面达成一致。路由协议必须通过某种算法使各路由器尽快达到收敛状态。

要实现收敛,必须解决路由器之间的路由环路(Routing Loops)问题。下面的例子比较直观地讲述了路由环路问题的产生。假设在图4中,网络10.4.0.0发生故障,在网络发生故障前,路由器A、B、C的路由表已经收敛为图4的状态。情况按照下面的描述一步步发生:

(1)网络发生故障后,路由器C检测到故障,停止通过接口E0向外发送数据包,并通过接口S0通知路由器B。在路由器A没有收到故障通知前,它仍然相信可以通过路由器B访问到10.4.0.0(路由器A路由表的最后一行),这条路径的距离为2。

(2)由于路由器B的路由表中指示有一条通往10.4.0.0的路径,因此,如果路由器B在收到路由器C的故障通知前将路由表发送到C的话,C会认为通过B可以访问10.4.0.0,并在此基础上修改自己的路由表,将路由表中第二条记录修改为(10.4.0.0,S0,2),其中S0表示通过接口S0可以访问10.4.0.0,其距离为2。

(3)这样一来,路由器A、B、C都认为通过其他的路由器存在着一条通往10.4.0.0的网络路径,结果导致目标地址为10.4.0.0的数据包在这三个路由器之间来回地传递,从而造成一条路由环路。

解决路由环路问题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 水平分割(split horizon)

这种方法规定,路由器必须有选择地将路由表中的路由信息发送给相邻的其他路由器,而不是发送整个路由表。具体一点,即对于某条路由信息来说,不将它发送给该条路由信息的来源方向。仍以图4为例。图5是图4中路由器B的路由表,通过图5中的注释可以看到,每一条路由信息都不通过该条路由信息中所指的网络端口向外发送。

这样就可以避免路由环路的产生。

2) 定义一个最大值

定义一个向量距离的最大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形成路由环路,例如RIP协议定义Hop Count的最大值为16。使用这种方法,路由协议在向量距离超过协议允许的最大值前,允许路由环路的存在,一旦路由信息的向量距离超过规定的最大值,该路由信息将被标记为不可到达。 与此相关的另外一个概念是TTL(Time To Live)。TTL是一个包含在数据包中的参数,数据包每经过一次路由器的路由处理,TTL值减1,当TTL值等于0时,路由器将放弃对该数据包的处理,这样会避免数据包在某个环路中无休止的传递。

(3) 挂起计数器(Hold-Down Timers) 所谓挂起计数器是指路由器需要将某些可能导致路由环路的网络状态的变化保留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内,路由器将视情况对这些网络状

原文转自:www.ltesting.net

篇3:路由选择协议、RIP和IGRP概述网络知识

本节是对本章实验的准备,主要包括对路由选择协议以及RIP和IGRP这两种距离矢量路由选择协议的简要总结, 1.路由选择协议及其分类 IP路由选择协议用有效的、无循环的路由信息填充路由选择表(路由表),从而为数据包在 网络 之间传递提供可靠的路径信息。路由选

本节是对本章实验的准备,主要包括对路由选择协议以及RIP和IGRP这两种距离矢量路由选择协议的简要总结。

1.路由选择协议及其分类

IP路由选择协议用有效的、无循环的路由信息填充路由选择表(路由表),从而为数据包在网络之间传递提供可靠的路径信息。路由选择协议又分为距离矢量、链路状态和平衡混合3种。

距离矢量(Distance Vector)路由协议计算网络中所有链路的矢量和距离并以此为依据确认最佳路径。使用距离矢量路由协议的路由器定期向其相邻的路由器发送全部或部分路由表。典型的距离矢量路由协议是RIP和IGRP。

链路状态(Link State)路由协议使用为每个路由器创建的拓扑数据库来创建路由表,每个路由器通过此数据库建立一个整个网络的拓扑图。在拓扑图的基础上通过相应的路由算法计算出通往各目标网段的最佳路径,并最终形成路由表。典型的链路状态路由协议是OSPF(OpenShortest Path First,开放最短路径优先)

平衡混合(Balanced Hybrid)路由协议结合了链路状态和距离矢量两种协议的优点,此类协议的代表是EIGRP,即增强型内部网关路由协议,

2.RIP协议

RIP(路由选择信息协议)是距离矢量路由选择协议的一种,它具有以下的特点:

选用跳数作为惟一的路由选择度量标准;

跳数允许的最大值是15,如果路由器收到了一个跳数值为16的路由更新信息,则其

目标网络是不可达的;

缺省情况下,每305广播一次路由更新数据;

RIP版本1不支持可变长子网掩码 (VLSM)和不连续的于网;

RIP版本2支持VLSM和不连续的子网,并且使用组播地址发送路面更新信息。

3.IGRP协议

IGRP(内部网关路由协议)是Cisco公司开发的一种路由选择协议。作为另一种距离矢量路由选择协议,IGRP具有以下的特点:

IGRP的度量值是由带宽、延时、负载、可靠性和最大传输单元通过加权计算而来的:

缺省情况下,IGRP路由更新信息每90s发送一次;

能够变通地处理不确定的、复杂的拓扑结构;

不支持VLSM和不连续的子网。

原文转自:www.ltesting.net

篇4:CISCO学习问题之‘passiveinterface‘命令和路由协议网络知识

环境 Cisco router

问题 'passive interface'命令和路由协议

解答 RIP和IGRP不用和邻接路由器建立邻接关系,当配置了'passive interface'后,该路由器仅从相应的接口收听相应的路由协议包,而不发送路由协议包,

CISCO学习问题之‘passiveinterface‘命令和路由协议网络知识

'passive interface'对OSPF,EIGRP则意义不大,因为这两种路由协议都要建立邻接关系。路由包不容许发送,邻接关系就建立不起来。因此在OSPF,EIGRP中,这条命令很少用到。

原文转自:www.ltesting.net

篇5:路由器OSPF协议配置命令网络知识

1.default redistribute cost 配置引入外部路由时缺省的花费值,no default redistribute cost命令取消配置, default redistribute cost cost no default redistribute cost 【参数说明】 cost为花费值,范围1~65535之间的整数。 【命令模式】 OSPF协议配置

1.default redistribute cost

配置引入外部路由时缺省的花费值,no default redistribute cost命令取消配置。

default redistribute cost cost

no default redistribute cost

【参数说明】

cost为花费值,范围1~65535之间的整数。

【命令模式】

OSPF协议配置模式

【使用指南】

在OSPF将路由器上其它路由协议发现的路由引入作为自己的自治系统外部路由信息时,还需要一些额外的参数,包括:路由的缺省花费和缺省的标记等。

【举例】

配置OSPF引入外部路由时缺省的花费值为10。

Quidway(config-router-ospf)#default redistribute cost 10

【相关命令】

default redistribute tag

default redistribute type

2. default redistribute interval

配置OSPF引入外部路由的时间间隔,no default redistribute interval命令恢复缺省值。

default redistribute interval time

no default redistribute interval

【参数说明】

time为引入外部路由的时间间隔,以秒为单位,范围1~65535之间的整数。

【缺省情况】

OSPF引入外部路由的时间间隔缺省为1秒。

【命令模式】

OSPF协议配置模式

【使用指南】

由于OSPF总是要不停的引入外部的路由信息并将它们传播到整个自治系统中去,因此,有必要规定协议引入外部路由的时间间隔。

【举例】

指定OSPF引入外部路由的时间间隔为2秒。

Quidway(config-router-ospf)#default redistribute interval 2

【相关命令】

default istribute limit

3. default redistribute limit

配置OSPF可引入路由数量的上限,no default redistribute limit命令恢复缺省值。

default redistribute limit routes

no default redistribute limit

【参数说明】

routes为引入路由数量的上限值,范围1~65535之间的整数。

【缺省情况】

OSPF引入外部路由数量的上限缺省为150。

【命令模式】

OSPF协议配置模式

【使用指南】

由于OSPF总是要不停的引入外部的路由信息并将它们传播到整个自治系统中去,因此,有必要规定在一次传播中外部路由信息的最大条数。

【举例】

指定OSPF引入外部路由数量的上限为200。

Quidway(config-router-ospf)#default redistribute limit 200

【相关命令】

default redistribute interval

4. default redistribute tag

配置引入外部路由时缺省的标记值,no default redistribute tag命令取消该配置。

default redistribute tag [ as ] tag

no default redistribute tag

【参数说明】

as表示为自治系统标号。

tag为标记值。

【命令模式】

OSPF协议配置模式

【使用指南】

在OSPF将路由器上其它路由协议发现的路由引入作为自己的自治系统外部路由信息时,还需要一些额外的参数,包括:路由的缺省花费和缺省的标记等。 路由标记可以用来标识协议相关的信息,如OSPF引入EGP/BGP协议时用来区分自治系统的编号。

【举例】

设置OSPF引入自治系统外部路由的缺省标记为10。

Quidway(config-router-ospf)#default redistribute tag 10

【相关命令】

default redistribute cost

default redistribute type

5. default redistribute type

配置引入外部路由时缺省的类型,no default distribute type命令恢复缺省值。

default redistribute type { 1 | 2 }

no default redistribute type

【参数说明】

1 和 2 分别表示第一类外部路由和第二类外部路由。

【缺省情况】

没有配置引入外部路由时缺省类型时,默认为第二类外部路由,

【命令模式】

OSPF协议配置模式

【使用指南】

OSPF在协议中规定了两类外部路由信息的花费选择方式,可以用本节所述命令规定缺省的花费类型。

【举例】

指定OSPF引入外部路由时缺省类型为第一类路由。

Quidway(config-router-ospf)#default redistribute type 1

【相关命令】

default redistribute cost

default redistribute tag

6. ip ospf authentication

指定接口上接受OSPF报文所需要的验证方式,no ip ospf authentication命令恢复为缺省值。

ip ospf authentication { simple auth_key| md5 auth_key key_id}

no ip ospf authentication

【参数说明】

simple为简单验证方式。

md5为MD5加密验证方式。

auth_key 验证密钥,为连续的字符串,简单验证方式下最大长度为8字节;MD5 验证方式下最大长度为16字节;

key_id为MD5 验证方式时的验证字id,范围1~255之间的整数。

【缺省情况】

接口上接受OSPF报文缺省不需要验证。

【命令模式】

接口配置模式

【使用指南】

authentication的值将写入OSPF报文中。必须保证和该接口相邻的路由器之间的authentication参数一致。

【举例】

配置接口Serial0上接受OSPF报文采用简单验证,验证密钥为abcdefgh。

Quidway(config-if-Serial0)#ip ospf authentication simple abcdefgh

7. ip ospf cost

指定接口运行OSPF协议所需的花费,no ip ospf cost 命令恢复缺省值。

ip ospf cost cost

no ip ospf cost

【参数说明】

cost为OSPF协议所需花费的值,范围1~65535之间的整数。

【缺省情况】

接口缺省的OSPF 协议所需花费的值为1。

【命令模式】

接口配置模式

【举例】

配置接口Serial0上OSPF协议所需花费的值为2。

Quidway(config-if-Serial0)#ip ospf cost 2

8. ip ospf dead-interval

指定认定相邻路由器死亡的时间长度,no ip ospf dead-interval命令恢复缺省值。

ip ospf dead-interval time

no ip ospf dead-interval

【参数说明】

time为相邻路由器死亡的时间长度,以秒为单位,合法的范围是1~65535。

【缺省情况】

接口上相邻路由器死亡的时间长度缺省为40秒。

【命令模式】

接口配置模式

【使用指南】

dead-interval的值将写入Hello报文中,并随Hello报文传送。必须保证和该接口相邻的路由器之间的dead-interval参数一致,且至少为hello-interval值的4倍。

【举例】

配置接口Serial0上相邻路由器的死亡时间为60秒。

Quidway(config-if-Serial0)#ip ospf dead-interval 60

【相关命令】

ip ospf hello-interval

9. ip ospf demand-circuit

配置OSPF按需拨号,no ip ospf demand-circuit命令恢复缺省设置。

[no] ip ospf demand-circuit

【缺省情况】

在接口上OSPF缺省不配置按需拨号。

【命令模式】

接口配置模式

【使用指南】

OSPF 按需拨号(OSPF over On Demand Circuits)是对OSPF协议的一种改进,它使得协议在ISDN、X.25 SVCs 和 拨号线等按需拨号网上运行效率更高。

在基于广播和NBMA的网络上配置这种属性时,连接状态传输报文可以被抑制,但 HELLO 报文不能被抑制,因为HELLO报文用来维持“选举路由器”。

【举例】

在接口Serial0上配置OSPF按需拨号。

Quidway(config-if-Serial0)#ip ospf demand-circuit

10. ip ospf enable area

配置一个接口,使其属于某个区域,用 no ip ospf enable area 命令取消该配置。

[ no ] ip ospf enable area area_id

【参数说明】

area_id为该接口所属区域的区域号。

【缺省情况】

接口缺省没有配置成属于某个区域。

【命令模式】

接口配置模式

【使用指南】

要在某一个接口上运行OSPF协

原文转自:www.ltesting.net

篇6:网络工程师应掌握的路由器协议知识

网络工程师应该掌握的路由器协议知识,距离向量路由器协议是为小型网络环境设计的,在大型网络环境下,这类路由器协议在学习路由及保持路由将产生较大的流量,占用过多的带宽。

如果在9 0秒内没有收到相邻站点发送的路由选择表更新,它才认为相邻站点不可达。每隔30秒,距离向量路由器协议就要向相邻站点发送整个路由选择表,使相邻站点的路由选择表得到更新。这样,它就能从别的站点(直接相连的或其他方式连接的)收集一个网络的列表,以便进行路由选择。距离向量路由协议使用跳数作为度量值,来计算到达目的地要经过的路由器数。例如,R I P使用B e l l m a n - F o r d算法确定最短路径,即只要经过最小的跳数就可到达目的地的线路。最大允许的跳数通常定为1 5。那些必须经过1 5个以上的路由器的终端被认为是不可到达的。距离向量路由器协议有如下几种: IP RIP、IPX RIP、A p p l e Talk RT M P和I G R P。

什么是链接状态路由器协议?

链接状态路由器协议更适合大型网络,但由于它的复杂性,使得路由器需要更多的C P U资源。它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发现已经断了的链路或新连接的路由器,使得协议的会聚时间比距离向量路由协议更短。通常,在1 0秒钟之内没有收到邻站的H E L LO报文,它就认为邻站已不可达。一个链接状态路由器向它的邻站发送更新报文,通知它所知道的所有链路。它确定最优路径的度量值是一个数值代价,这个代价的值一般由链路的带宽决定。具有最小代价的链路被认为是最优的。在最短路径优先算法中,最大可能代价的值几乎可以是无限的。如果网络没有发生任何变化,路由器只要周期性地将没有更新的路由选择表进行刷新就可以了(周期的长短可以从3 0分钟到2个小时)。链接状态路由器协议有如下几种: IP OSPF、IPX NLSP和I S - I S。一个路由器可以既使用距离向量路由协议,又使用链接状态路由协议吗?可以。每一个接口都可以配置为使用不同的路由器协议;但是它们必须能够通过再分配路由来交换路由信息。(路由的再分配将在本章的后面进行讨论。)

什么是访问表?

访问表是管理者加入的一系列控制数据包在路由器中输入、输出的规则,

它不是由路由器自己产生的。访问表能够允许或禁止数据包进入或输出到目的地。访问表的表项是顺序执行的,即数据包到来时,首先看它是否是受第一条表项约束的,若不是,再顺序向下执行;如果它与第一条表项匹配,无论是被允许还是被禁止,都不必再执行下面表项的检查了。

为什么确定毗邻路由器很重要?

在一个小型网络中确定毗邻路由器并不是一个主要问题。因为当一个路由器发生故障时,别的路由器能够在一个可接受的时间内收敛。但在大型网络中,发现一个故障路由器的时延可能很大。知道毗邻路由器可以加速收敛,因为路由器能够更快地知道故障路由器,因为hello报文的间隔比路由器交换信息的间隔时间短。使用距离向量路由协议的路由器在毗邻路由器没有发送路由更新信息时,才能发现毗邻路由器已不可达,这个时间一般为10~90秒。而使用链接状态路由协议的路由器没有收到hello报文就可发现毗邻路由器不可达,这个间隔时间一般为10秒钟。距离向量路由协议和链接状态路由协议如何发现毗邻路由器?

使用距离向量路由协议的路由器要创建一个路由表(其中包括与它直接相连的网络),同时它会将这个路由表发送到与它直接相连的路由器。毗邻路由器将收到的路由表合并入它自己的路由表,同时它也要将自己的路由表发送到它的毗邻路由器。使用链接状态路由器协议的路由器要创建一个链接状态表,包括整个网络目的站的列表。在更新报文中,每个路由器发送它的整个列表。当毗邻路由器收到这个更新报文,它就拷贝其中的内容,同时将信息发向它的邻站。在转发路由表内容时没有必要进行重新计算。注意使用IGRP和EIGRP的路由器广播hello报文来发现邻站,同时像OSPF一样交换路由更新信息。 EIGRP为每一种网络层协议保存一张邻站表,它包括邻站的地址、在队列中等待发送的报文的数量、从邻站接收或向邻站发送报文需要的平均时间,以及在确定链接断开之前没有从邻站收到任何报文的时间。

什么是自治系统?

一个自治系统就是处于一个管理机构控制之下的路由器和网络群组。它可以是一个路由器直接连接到一个LAN上,同时也连到Internet上;它可以是一个由企业骨干网互连的多个局域网。在一个自治系统中的所有路由器必须相互连接,运行相同的路由器协议,同时分配同一个自治系统编号。自治系统之间的链接使用外部路由器协议,例如B G P。

什么是BGP?

BGP(Border GatewayProtocol)是一种在自治系统之间动态交换路由信息的路由器协议。一个自治系统的经典定义是在一个管理机构控制之下的一组路由器,它使用IGP和普通度量值向其他自治系统转发报文。在BGP中使用自治系统这个术语是为了强调这样一个事实:一个自治系统的管理对于其他自治系统而言是提供一个统一的内部选路计划,它为那些通过它可以到达的网络提供了一个一致的描述。

篇7:嵌入式Linux平台的多协议路由器的设计网络知识

引言 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和互联网的飞迅发展,对无线环境下提供数据服务的 需求 变得更加迫切,传统的无线移动 网络 通常以固定的基础设施为支撑,无法满足人们对日益增长的通信业务的要求,一种新型的无线网络――AdHoc网络应运而生。 Ad Hoc网络又称移动自

引言

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和互联网的飞迅发展,对无线环境下提供数据服务的需求变得更加迫切。传统的无线移动网络通常以固定的基础设施为支撑,无法满足人们对日益增长的通信业务的要求,一种新型的无线网络――AdHoc网络应运而生。Ad Hoc网络又称移动自组网、多跳网络,具备细网灵活、快捷,不受有线网络的影响等特点,可广泛应用于军事和救援等无法或不便预先铺设网络设施的场合。此外,Ad Hoc网络朝着网络互连的方向发展,Internet的接入是其中一项主要内容。

Ad Hoc无线网络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在组建实际使用的无线工作网络时,必须充分考虑网络的应用规模和扩展性,以及应用的可靠程度及实时性要求,选择合适的网络拓扑结构。目前Ad Hoc无线网络正朝着大规模方向发展,逐渐呈现分级化的趋势,以两级式的网络为代表。在两级式网络中,拓扑如图1所示。网络分为骨干网、子网两级。子网级中,每个子网都可以构成独立的Ad Hoc网络,可采用不同的路由协议。骨干网由多协议路由器节点和普通节点构成,其中,普通节点主要完成骨干网中的数据和控制信息的分发;而多协议路由器除了具备普通节点的功能外还要负责实现对子网的管理、控制和数据交互,是骨干网的核心设备。

1 多协议路由器的功能

多协议路由器作为骨干网的一个节点,运行一定的Ad Hoc网络路由协议,实现骨干网络由寻址的功能。

在分级式Ad Hoc网络中,多协议路由器通过和子网网关进行交互实现对子网的管理。子网内的通信类似于一般的Ad Hoc网络;而子网间的通信需要通过子网网关节点和骨干网节点进行中转,可分为两种情况―同一路由器下同构/异构子网间的通信以及不同路由器下同构/异构子网间的通信。为了实现子网间的有效通信,路由器需要完成多种协议之间的相互转换。

Linux平台的多协议路由器的设计(图一)“ width=”485“ height=”245“ />

Internet接入的需求使得分级式Ad Hoc网络必须存在一个接入点AP(Aclearcase/” target=“_blank” >ccess Point)。考虑到网络环境,这个功能需要由多协议路由器实现。

综上所述,多协议路由器主要实现骨干网路由寻址、协议转换、Internet接入的AP三大功能。

2 多协议路由器的设计

一般情况下,Ad Hoc网中的路由器为车载式或背负式,所以多协议路由器必须有高集成度和移动性。考虑到以上因素,我们选用了现在最为流行的嵌入式系统设计方法,多协议路由器的硬件平台的微处理器采用Motorola公司的ColdFire嵌入式处理器MCF5272,选择uClinux作为平台的操作系统。这样不仅可以缩短研发周期,而且为软硬件的设计、调试带来极大的方便。

多协议路由器硬件设计如图2中的虚线框图所示。路由器的硬件结构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核心模式(MCF5272)部分,由微控制器模块和存储器模块(包括SDRAM和Flash)组成;另一部分为通信接口模块部分,由异步串行控制和收发模块、以太网控制和收发模块及通用串行总线USB(Universal Serial Bus)接口模块组成。

核心模块部分,微处理器模块主要负责处理数据。存储器模块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Flash(由两片Flash构成,共4MB),作为程序存储器,用于存储操作系统内核、各种路由协议和路由表常量;另一部分为SDRAM,作为数据存储器,用作操作系统和各种路由程序的运行空间。

通信接口模块中,异步串行控制和收发模块用于与多个骨干网节点无线连接的同时,连接多个子网网关PRU(即分组无线控制单元)。以太网控制和收发模块可以实现Internet接入功能。USB接口模块用作连接网络设备控制终端,以及实现路由器对USB设备(如USB标准的移动硬盘,用来存储重要的路由信息)的存储控制。

图2中的PRU(Packet Radio Unit),在这里相当于路由器的辅助处理器,用于对接收到的无线子网分组进行预处理。

3 多协议路由器的实现

3.1 硬件平台的建立

使用嵌入式系统,必须为硬件平台选择一个适合的微处理器,而选择适用于路由器的微控制器MCU一般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处理速度、总线宽度、集成度以及性价比。综合考虑了上述几个方面,我们最终选用Motorola ColdFire 5272(以下简称MCF5272)为主控CPU.MCF5272是Motorola推出的一款高集成度的32位ColdFire微处理器,有很强的通信处理能力和较高的性能价格比,很适合用于中小型网络的控制设备,

MCF5272采用ColdFire V2可变长RISC处理器核心和DigitalDNA技术,在66MHz时钟下能达到63Dhrystone2.1MIPS的优良处理能力。其内部SIM单元(System Integrated Module)集成了丰富的通用模块,如10/100Mbps快速以太网控制器、USB1.1接口等,并且能够与常用外围设备(如SDRAM、ISDN收发器)实现无缝连接。

MCF5272内部集成了4KB的SDRAM(静态RAM)、片外扩展的Flash(闪烁存储器)和SDRAM(同步动态RAM)。

MCF5272集成了丰富的外围设备及其接口,主要包括2个通用异步串口收发模块,1个自适应快速以太网媒体接入控制器模块,1个USB控制器(作为从设备)模块。

按照图2所示的路由器设计,需要在MCF5272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扩展。多协议路由器需要连接多个子网和骨干网节点,而MCF5272只集成了2个UART控制器,因此在异步串行扩展和收发模块中利用ST 16C554扩展了4个UART控制器,从而保证某个多协议路由器在与其它2个骨干网节点相连的同时,可以与4个子网相连。在USB接口模块中,使用MCF5272集成的USB控制器(从设备)作为网络管理控制终端,另外扩展了1个主USB控制器实现路由器对USB设备的存储控制。利用MCF5272集成的快速以太网媒体接入控制器,扩展一个外部适配器(收发器)后可以实现接入以太网的功能。

经以上步骤,我们得到了多协议路由器的硬件平台。

3.2 操作系统uClinux

由于硬件的限制,嵌入式系统通常只具有极稀少的硬件资源,如主频较低的CPU、较小的内存等。Linux是一种很受欢迎的类Unix操作系统。它免费并开放源代码,在个人计算机、服务器领域应用广泛。更重要的是,Linux采用模块化设计,实际应用中可以定制,因此Linux也适用于嵌入式领域。

MCF5272是一种没有MMU的微处理器,故我们选择了专为嵌入式NOMMU微处理器定制的操作系统uCLinux、uClinux正是Linux的一个嵌入式版本,其内核的二进制映像文件可以做到小于512KB.UClinux支持多任务,支持多种文件系统,具有完备的TCP/IP协议栈,并支持多种网络协议,可满足Ad Hoc网络节点接入Internet的需要。另外,uClinux可移植性很强,用户通过重新配置、编译内核,能很方便地将其移植到多种处理器计算平台。

嵌入式Linux移植技术是从事嵌入Linux开发的一项关键技术,要求开发人员对Linux内核有相当程度的理解,具备修改内核的能力。下面简单介绍uClinux的移植过程。

(1)精简内核M

精简内核构造内核的常用命令包括:make config、dep、clean、mrproper、zImage、bzImage、modules、modules_install.可使用这些命令把所有可以去掉的选项都去掉,尽可能地精简内核。

(2)修改硬件相关代码

作为源代码公开的操作系统,uClinux源码可以从www.uClinux.org获得。系统启动过程中,需要添加三个文件:crt0_rom.s、sysinit.c和rom.ld.crt0_rom.s可以由crt0_ram.s修改得到,它提供一个ROM矢量表以供CPU上电时读取,初始化CPU寄存器,设置程序堆栈,并最终跳转到uClinux内核。Sysinit.c针对实际情况做必要的修改,主要就实际占用的片选资源CS0~CS7、SDRAM控制寄存器SDCR、SDTR作一些修改以适应硬件平台。rom.ld文件用于计算ROMFS文件系统的二进制映像romfs.img在ROM中的实际存放地址。

(3)修改启动脚本

在uClinux完成内核初始化之后,由init(void *)内核调用/bin/init,然后执行/etc/re脚本的命令。

可以利用这个脚本完成系统上电后的自动配置,或运行用户程序。

点击查看大图

(4)内核配置与编译

需要建立一个交叉编译环境来完成内核和应用程序的编译,生成ROMFS文件系统,并最终形成一个固化文件。www.uClinux.org也提供这样一个工具包。正确安装后,就可以进行编译了。首先进入源代码目录uClinuxdist,执行make xconfig,在弹出的对话框中选择“Target Platform. Selection”,然后进行相应配置。配置完毕后,在源代码目录执行“make dep”以及“make”,就得到了所要的二进制内核映像image.bin,可以直接下载到硬件平台运行。

3.3 路由器软件

移植成功后的uClinux操作系统只向用户提供了一个最基本的系统平台,针对实际应用还必须编写用户所必需的驱动程序和应用软件。MCF5272集成了2个UART控制器、1个从USB控制器和1个以太网控制器。我们又扩展了1个主USB控制器和4个UART控制器,为这些设备编写相应的驱动程序,并且在uClinux和驱动程序的基础上,实现路由器软件(包括路由模块、协议转换模块和无线网络节点浏览Internet代理模块)。

原文转自:www.ltesting.net

如何选择路由协议

有关路由选择协议的学习笔记

RIP路由协议的起源和发展

RIP协议理解

PPP 配置协议

网络交换机安全小技巧

全景作文

交换机技术简介及应用分析

网络沟通的桥梁协议X档案(二)网络知识

网络热点技术快递

RFC1058路由信息协议(RoutingInformationProtocol)网络知识
《RFC1058路由信息协议(RoutingInformationProtocol)网络知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RFC1058路由信息协议(RoutingInformationProtocol)网络知识(通用7篇)】相关文章:

路由器导致无法上网解决方案2023-05-03

多途径可打造负载均衡2022-04-29

控制协议2022-05-04

网络缩略语探析2023-12-04

smtp是什么意思2022-05-07

网络管理员Linux、Unix方面的笔试题目2022-06-08

解析RIPv1和RIPv2路由协议特点2023-05-11

经常使用的十四个专业术语2023-01-06

Web-based DNS Randomness Test:DNS安全检测2023-05-21

对骨干交换机功能特征说明讲解2022-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