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的读书故事(精选8篇)由网友“一杯水”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整理过的范仲淹的读书故事,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范仲淹的读书故事
北宋时期,西夏王元昊经常侵犯宋朝边境进行挑衅。当时,名臣范仲淹担任延州经略,有一天,元昊派人给范仲淹送了一封信来,范仲淹打开一看,这封信是写给皇帝的,元昊让范仲淹把此信转交皇帝。此信写得极其傲慢无理,对皇帝及宋朝极尽侮辱之能事,是在辱没宋朝皇帝的尊严。范仲淹看完此信后,二话不说,当着送信来使的面,把信烧了,然后命人将送信来使送出边境。但此事后来被范仲淹的政敌们知道了,他们便以此事上奏朝廷,说“范仲淹只是边境地区的一个官员,竟然把敌国的外交信件烧毁而不上报,所以应该将范仲淹斩首。”皇帝得此奏报,也怪罪下来,派人调查范仲淹。于是,范仲淹便上了一份折子替自己辩解,范仲淹在折子里说:“元昊的那封信,对陛下极尽辱侮,污言秽语,不堪入目。陛下如果看了此信,就必须立即发兵与其交战,这样才能捍卫陛下及大宋朝廷的尊严;如果不发兵,就等于向天下人承认了元昊对陛下的侮辱,陛下因此就会颜面尽失,被天下人耻笑。但依我朝现在的条件,尚无力发动战争。所以,我当着对方信使的面把此信烧掉了,是在告诉元昊,也是在告诉天下人,宋朝皇帝根本就没有看到你的这封带有侮辱性质的信。所以,这只是边官范仲淹一个受到侮辱罢了。”皇帝听了范仲淹的解释,才明白了范仲淹的良苦用心,所以,不但没有治罪于他,反而表扬了他。
范仲淹在烧信的同时,把对方对皇帝及国家的侮辱也一同烧掉了。而且,甘愿自己把侮辱承担下来,既是一种聪明的处世智慧,也是一种令人仰望的担当精神。
篇2:范仲淹努力读书的故事
范仲淹努力读书的故事
(一)范仲淹努力读书的故事
范仲淹幼年时父亲便病逝了,母亲改嫁到了朱家,范仲淹改姓氏,在朱家长大成人。
范仲淹小的时候读书十分刻苦。尽管朱家是长山的富户,范仲淹为了励志,常去附近长白山(位于山东邹平南部)上的醴泉寺寄宿读书。晨夕之间诵读不停。几年后,范仲淹长大了,他决定脱离朱家,自立门户。他匆匆收拾了几样简单衣物,带上琴剑,不顾朱家和母亲阻拦,毅然辞别母亲,离开常山,徒步求学去了。
之后,23岁的范仲淹来到睢阳应天府书院(应天府书院是宋代著名四大书院之一)在当时著名教育家、应天府书院奠基人戚同文门下学习。到这样书院读书,既有名师可以请教,又可以同许多同学互相切磋,还有大量书籍可供阅览,可以说学习条件非常好。
入学后,范仲淹更加刻苦了。不久,他以朱姓名字考入了进士,被任命为广德军司理参军,官居九品。这时,他已经可以领取朝廷俸禄了。于是,她把母亲接到自己身边赡养。接着,他又调任集庆军节度推官,并正式恢复了范姓,改名仲淹,字希文。
从此,他开始了近四十年政治治理工作。管理政事时,他清正廉明,敢于直谏,多次直接上书皇帝。他曾在给晏殊的回信中声明自己的政治立场:“有益于朝廷社稷之事,必定秉公直言,虽有杀生之祸也在所不惜。”他有一句至理名言,被广为传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二)范仲淹教牧童的故事
范仲淹是宋朝名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
其实教育并不只存在学堂之中,生活中许多不经意的瞬间都会成为人们传道授教的机会。范仲淹在一次游览山水的时候,遇到了一群好学的牧童,范仲淹借机给他们上了一课,牧童们也努力争取到了一次可以学习的机会。
一天,范仲淹和他的好友滕子京游观天柱山。清晨,范仲淹见东方已露出鱼肚色,便独自一人出门去了。顺着弯曲大路,一路观赏,山清水秀,绿草如茵,他看得好不入迷。
此时,范仲淹见一群牧童围着一个扎着朝天辫的小牧童一声不吭,不知在干些什么。他走上前去,只见这个扎着小辫的牧童手拿牛鞭,在地下一笔一划地 写着。仔细一看,原来这群牧童正在听小辫子讲课。鞭杆作笔,大地当纸,在地下写个“刁”字。写好以后,还十分神气地说:“你们知道这个字怎么念吗?这个字 念‘刀’,砍柴的`刀……”,小辫子还没说完,就听身后有人说:“不对,你教错了。”小辫子一惊,转身一看,呆住了。
原来站在他们身后的是个穿着十分讲究,气魄非凡的官人。牧童都呆呆地不敢作声,范仲淹笑了,上前拍拍小辫子的肩膀,和蔼地说:“你教错了。”
小辫子见这官人满面慈祥,这才胆大了点,辩解说:“昨天在学堂门外,我见先生就是这么写得,先生说是‘刀’字。”
范仲淹说道:“笔画你没看清,就是错了那么一点。”
小辫子急问:“哪一点?”范仲淹走上前去,说:“我写给你们看。”边说边将小辫子的牛鞭拿过来,在地下写着,还一边解释道:“一个是一撇,一个是一提。”
小辫子不服气地说:“这两个字不都像‘刀’字吗?”范仲淹继续耐心地解释说:“看来像,仔细看就不像,关键就在这一笔,一个上,一个下,朝上一提是‘刁’,朝下一撇是‘刀’字。”小辫子口里念着说:“刀刁刀刁,念快了和刀的音差不多呀!”
范仲淹说:“不是差不多,而是差很多啊!别看‘刀’、‘刁’二字相似,音也相似,但刁比刀厉害得多,弄不好,还要杀头的。”
牧童们听了,十分惊奇:“这么厉害,还要杀头?”
范仲淹说,不信,我说段故事给你们听听:
过去山上有座破庙,庙里只有一位年轻的尼姑。这尼姑苦钻学问,长得又美,十分惹人喜爱。就是一点,不守清规戒律,喜欢结交朋友。一天,他遇到一 个很有学问的穷秀才,马上就与他成了朋友。于是穷秀才就邀请尼姑到他家作客,两人非常要好。后来,这个尼姑就经常跑到穷秀才家去串门。日久天长,你来我 往,朝夕与共,情同手足。有时候谈出兴致来,竟忘了吃饭,睡觉,连五更天都不知道。他们的行为很快就被传出去,人们纷纷议论。不久,传到财主吕员外的耳朵 里,他以为这样的事情有伤风化,进县衙就把小尼姑和穷秀才告了。这一状果然就告中了,衙役立刻把小尼姑压倒大堂上审问,小尼姑好像没事一样,冷笑不语。这 下县太爷气极了,命人抬上刑具。正要施刑,小尼姑赶忙说:‘不必动刑,小人招供。’衙役立刻递过纸笔,只见小尼姑提笔写道:‘刀刁相像,瓜爪难分,戊戍胸 中一点,斋齐足下分明。’小尼姑写好之后放在地上。差役忙吧供词呈上。县太爷一看供词,又大量了一下尼姑,怒容顿减,点头说:‘原来如此!’。便走下堂 来,朝小尼姑上下一看,接着禽兽扶起小尼姑,并向小尼姑施一大礼,送出衙门。”
说道这里,范仲淹问牧童们:“你们想想,这是怎么回事啊?”
牧童们都听迷了,你看我,我看你,不知道怎么回事。
范仲淹说:“县太爷是有学问的人,看了招供,才知道小尼姑学问很深。所以,才下堂朝小尼姑反复大量,知道自己差点把案子断错了,只好向小尼姑赔礼,放回庙里。”
牧童们齐问:“错在哪里呢?”
范仲淹说:“小尼姑不是说:‘斋齐组下分明吗?足就是脚啊。”
“脚?”牧童们还是不解。
“对,就是脚。”范仲淹接着说:“原来这个尼姑是个大脚,本身却是男子。他为了逃避包办婚姻,住进破庙,研读经书。他和秀才是在一起研究学问, 所以往来密切。这个县太爷十分爱才,问明情况之后,还常去向他们请教,从此,他们三人成为了好友。你们看相形字中仅一点点区别,就有这样大的不同,一定不 能写错,念错,一个人作学问就讲‘认真’二字。”
小辫子听到这里,扑通朝范仲淹跪下,恳求他说:“先生,你就做我们的先生,教我们认字吧。”牧童全都朝范仲淹跪下,异口同声地说:“好先生,求求你,你就教我们认字吧。”
范仲淹被这样勤奋好学的牧童们所感动,恨不得将满肚子的学问都教给他们,只是在此不能久住。正在犹豫不知如何回答的时候,滕子京找他来了,范仲 淹把此事简要地向滕子京说了。滕子京一直就有创办学校,开启民智的想法,也很喜欢这些好学的牧童们,便一口答应下来,兴办学堂。
就这样,滕子京花钱在山上盖了座“范仲淹书堂”,牧童从此有了先生,也有了书堂,白天放牧,晚上识字。他们时时不忘范仲淹给他们讲的故事,认认真真,格外用功,其中一些人后来还成为了国家的栋梁。
篇3:名人故事:范仲淹刻苦读书
在醴泉寺读书期间,继父的家境已经比较窘迫,仲淹心知肚明。每次离家去寺院,母亲总劝他多带些粮米,一来担心儿子吃不饱累坏身体,二来怕给寺院的师父增加负担。可每次范仲淹都不多带,而且带的数量,出人意料的少。母亲絮叨规劝,仲淹总是胸有成竹地说:“我有数,不少。”
初到寺院时,粮米交给厨房,代为制作,随寺院的钟声与和尚们一道用饭。可范仲淹,从早到晚一个心思地读书思考,经常充耳不闻钟声,忘记了吃饭,再去打饭时,又过了时辰。好心的厨僧或小和尚眼看着范仲淹如此废寝忘食地读书,便主动给他送饭来,仲淹很过意不去,给别人添了麻烦。
为了读书方便,他自己备了小锅小灶,自炊起来。范仲淹按自己既定的主意,每天夜晚,量好米,添好水,在小灶里点燃自己拾的木柴,煮米粥。一边读书,一边续柴煮粥。一锅米粥煮好了,时间也已过了子夜,他便和衣睡去。第二天清早起来,锅里的米粥凉透了,已经凝固成圆圆的一整个。他拿出小刀,在凝固的粥块上面,划上一个十字,完整的一锅粥分成了四块。早晨吃两块,傍晚吃两块,一日两餐,这便是“划粥”。用什么菜蔬佐餐呢?菜蔬就在寺院周围的大山之中。坡坡岭岭,沟沟坎坎,自然生长着野韭菜、野葱、野蒜、野山芹,还有苋菜、苦菜、荠荠菜、蒲公英、王不留、茵陈等十几种可食的野菜。白天去山洞读书时,顺便拔几种野菜回来。吃饭时,把十几根野韭菜,或野葱、或野蒜,切成细碎末,加入一点盐拌和拌和,一顿佐餐的菜便成了。
这就是“断齑”,齑ji,切成碎末的韭菜、葱蒜等。划粥断齑,既简约又清淡,省时、省力、省钱,可谓范仲淹的创造!醴泉寺读书三年,范仲淹基本过着“划粥断齑”这种清苦自律的生活。随着范仲淹在北宋历史舞台上光辉业绩的展现,“划粥断齑”也就成了特指范仲淹青少年时代刻苦读书的专用成语。
篇4:名人故事:范仲淹刻苦读书
有一次,范仲淹在洞中读书时,两只老鼠跳进粥锅吱吱乱叫,他抬头一看,是一白一黄两只小老鼠。范仲淹忙将老鼠驱赶出去。两鼠慌忙逃出洞外,钻到荆树两侧。范仲淹追到树下,见一侧鼠洞闪着黄光,一侧鼠洞闪着白光,他很惊奇,取来铁锹挖开一侧鼠洞,下面竟然是一个大地窖,扒开土石,却是满满一窖黄金,他随手埋好。又挖开另一侧鼠洞,见是一窖白银,仍不动分文,埋好如初,复回洞中挑灯夜读。
离开寺中三十年后,醴泉寺遭受火灾,慧通大师不忍寺庙毁在自己手中,便派人找到已延州戍边的'范仲淹求援。范仲淹询问了寺庙的情况,热情款待来人,但只字不提援修寺庙的事情,临走时修书一封并赠送了两包上好的茶叶,让来人回复慧通大师。庙中和尚听说范仲淹闭口不提修庙一事,心中愤然。
一天,慧通大师展信见是一首五言诗:“荆东一池金,荆西一池银,一半修寺院,一半济僧人。”慧通等人对范仲淹不贪财货、密覆不取的高尚品格更添无限敬意,用所掘金银修缮寺庙,醴泉寺得以复兴。这便是邹平妇孺皆知的“窖金苦读”、“窖金捐僧”的故事。范仲淹在醴泉寺苦读三年,这在他的一生中具有重要意义。
一方面他刻苦攻读,博览群书,打下了雄厚的知识基础;另一方面,培养和锻炼了他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克服困难的顽强意志。
篇5:范仲淹的历史故事-范仲淹刻苦读书
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
范仲淹的母亲谢氏,身世坎坷,吃尽许多苦头,饱尝过多酸辛,因此把太多的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谢氏以孟母自励,悉心教子;范仲淹以颜回自律,发愤成才。举凡古代刻苦攻读学有所成的故事,母亲和继父都对范仲淹一一讲过。
范仲淹心里明白:要想干一番大事业,就得自律严刻,自觉吃苦,自强不息。
故事一:划粥断齑
在醴泉寺读书期间,继父的家境已经比较窘迫,仲淹心知肚明。每次离家去寺院,母亲总劝他多带些粮米,一来担心儿子吃不饱累坏身体,二来怕给寺院的师父增加负担。可每次范仲淹都不多带,而且带的数量,出人意料的少。母亲絮叨规劝,仲淹总是胸有成竹地说:“我有数,不少。”
初到寺院时,粮米交给厨房,代为制作,随寺院的钟声与和尚们一道用饭。可范仲淹,从早到晚一个心思地读书思考,经常充耳不闻钟声,忘记了吃饭,再去打饭时,又过了时辰。好心的厨僧或小和尚眼看着范仲淹如此废寝忘食地读书,便主动给他送饭来,仲淹很过意不去,给别人添了麻烦。
为了读书方便,他自己备了小锅小灶,自炊起来。范仲淹按自己既定的主意,每天夜晚,量好米,添好水,在小灶里点燃自己拾的木柴,煮米粥。一边读书,一边续柴煮粥。一锅米粥煮好了,时间也已过了子夜,他便和衣睡去。第二天清早起来,锅里的米粥凉透了,已经凝固成圆圆的一整个。他拿出小刀,在凝固的粥块上面,划上一个十字,完整的一锅粥分成了四块。早晨吃两块,傍晚吃两块,一日两餐,这便是“划粥”。用什么菜蔬佐餐呢?菜蔬就在寺院周围的大山之中。坡坡岭岭,沟沟坎坎,自然生长着野韭菜、野葱、野蒜、野山芹,还有苋菜、苦菜、荠荠菜、蒲公英、王不留、茵陈等十几种可食的野菜。白天去山洞读书时,顺便拔几种野菜回来。吃饭时,把十几根野韭菜,或野葱、或野蒜,切成细碎末,加入一点盐拌和拌和,一顿佐餐的菜便成了。
这就是“断齑”,齑ji,切成碎末的韭菜、葱蒜等。划粥断齑,既简约又清淡,省时、省力、省钱,可谓范仲淹的创造!醴泉寺读书三年,范仲淹基本过着“划粥断齑”这种清苦自律的生活。随着范仲淹在北宋历史舞台上光辉业绩的展现,“划粥断齑”也就成了特指范仲淹青少年时代刻苦读书的专用成语。
故事二:窖金苦读
有一次,范仲淹在洞中读书时,两只老鼠跳进粥锅吱吱乱叫,他抬头一看,是一白一黄两只小老鼠。范仲淹忙将老鼠驱赶出去。两鼠慌忙逃出洞外,钻到荆树两侧。范仲淹追到树下,见一侧鼠洞闪着黄光,一侧鼠洞闪着白光,他很惊奇,取来铁锹挖开一侧鼠洞,下面竟然是一个大地窖,扒开土石,却是满满一窖黄金,他随手埋好。又挖开另一侧鼠洞,见是一窖白银,仍不动分文,埋好如初,复回洞中挑灯夜读。
离开寺中三十年后,醴泉寺遭受火灾,慧通大师不忍寺庙毁在自己手中,便派人找到已延州戍边的范仲淹求援。范仲淹询问了寺庙的情况,热情款待来人,但只字不提援修寺庙的事情,临走时修书一封并赠送了两包上好的茶叶,让来人回复慧通大师。庙中和尚听说范仲淹闭口不提修庙一事,心中愤然。
一天,慧通大师展信见是一首五言诗:“荆东一池金,荆西一池银,一半修寺院,一半济僧人。”慧通等人对范仲淹不贪财货、密覆不取的高尚品格更添无限敬意,用所掘金银修缮寺庙,醴泉寺得以复兴。这便是邹平妇孺皆知的“窖金苦读”、“窖金捐僧”的故事。范仲淹在醴泉寺苦读三年,这在他的一生中具有重要意义。
一方面他刻苦攻读,博览群书,打下了雄厚的知识基础;另一方面,培养和锻炼了他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克服困难的顽强意志。
范仲淹教子廉洁戒奢的故事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出生在苏州吴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童年时代清贫的生活使他养成了勤俭节约的习惯,入朝为官后,他依然如此。
范仲淹的儿子范纯仁深知他的习惯和家规。因此,结婚前夕,范纯仁对婚礼大操大办自然不敢妄想,他想来想去,最后决定只买两件稍微好些的衣服,这样于父亲.妻子两边都能说得过去。于是,范纯仁将计划购置的衣服列出清单,壮着胆子交给父亲审定。
谁知范仲淹看过单子,立即板起了面孔,说道: “婚姻自然是人生大事,但这与节俭有什么矛盾?怎么可以借口“人生大事”而奢侈浪费呢?”
父亲的一番话说得范纯仁满面羞愧,他鼓足勇气对父亲说: “范家节俭的家风,孩儿自幼熟知,购置奢华贵重用品,儿子知错。可是如实禀报父亲大人.新人想以罗绮做幔帐,孩儿知道这不合范家家风,故不敢答应,可她的父母又出面提出,孩儿碍于他们的情面就没敢再坚持下去。”
范仲淹听后勃然大怒: “你知错认改,我不再追究。但是范家几十年来,以节俭自守,以奢侈为耻。用罗绮做幔帐,岂不坏了家风?情面事小,家风事大,你可以告诉,如若坚持以罗绮做幔帐,那我范仲淹就敢把它拿到院子里烧掉!”
由于范仲淹的坚持,范纯仁的婚礼办得十分俭朴,既没有购置贵重奢侈的物品,也没有举得隆重奢侈的婚礼,不仅范仲淹的家风得以维持,同僚们也从中受到很大教育。
篇6:范仲淹读书
【故事一:划粥断齑】
在醴泉寺读书期间,继父的家境已经比较窘迫,仲淹心知肚明。每次离家去寺院,母亲总劝他多带些粮米,一来担心儿子吃不饱累坏身体,二来怕给寺院的师父增加负担。可每次范仲淹都不多带,而且带的数量,出人意料的少。母亲絮叨规劝,仲淹总是胸有成竹地说:“我有数,不少。”
初到寺院时,粮米交给厨房,代为制作,随寺院的钟声与和尚们一道用饭。可范仲淹,从早到晚一个心思地读书思考,经常充耳不闻钟声,忘记了吃饭,再去打饭时,又过了时辰。好心的厨僧或小和尚眼看着范仲淹如此废寝忘食地读书,便主动给他送饭来,仲淹很过意不去,给别人添了麻烦。 www.rijigu.com/
为了读书方便,他自己备了小锅小灶,自炊起来。范仲淹按自己既定的主意,每天夜晚,量好米,添好水,在小灶里点燃自己拾的木柴,煮米粥。一边读书,一边续柴煮粥。一锅米粥煮好了,时间也已过了子夜,他便和衣睡去。第二天清早起来,锅里的米粥凉透了,已经凝固成圆圆的一整个。他拿出小刀,在凝固的粥块上面,划上一个十字,完整的一锅粥分成了四块。早晨吃两块,傍晚吃两块,一日两餐,这便是“划粥”。用什么菜蔬佐餐呢?菜蔬就在寺院周围的大山之中。坡坡岭岭,沟沟坎坎,自然生长着野韭菜、野葱、野蒜、野山芹,还有苋菜、苦菜、荠荠菜、蒲公英、王不留、茵陈等十几种可食的野菜。白天去山洞读书时,顺便拔几种野菜回来。吃饭时,把十几根野韭菜,或野葱、或野蒜,切成细碎末,加入一点盐拌和拌和,一顿佐餐的菜便成了。
这就是“断齑”,齑ji,切成碎末的韭菜、葱蒜等。划粥断齑,既简约又清淡,省时、省力、省钱,可谓范仲淹的.创造!醴泉寺读书三年,范仲淹基本过着“划粥断齑”这种清苦自律的生活。随着范仲淹在北宋历史舞台上光辉业绩的展现,“划粥断齑”也就成了特指范仲淹青少年时代刻苦读书的专用成语。
【故事二:窖金苦读】
有一次,范仲淹在洞中读书时,两只老鼠跳进粥锅吱吱乱叫,他抬头一看,是一白一黄两只小老鼠。范仲淹忙将老鼠驱赶出去。两鼠慌忙逃出洞外,钻到荆树两侧。范仲淹追到树下,见一侧鼠洞闪着黄光,一侧鼠洞闪着白光,他很惊奇,取来铁锹挖开一侧鼠洞,下面竟然是一个大地窖,扒开土石,却是满满一窖黄金,他随手埋好。又挖开另一侧鼠洞,见是一窖白银,仍不动分文,埋好如初,复回洞中挑灯夜读。
离开寺中三十年后,醴泉寺遭受火灾,慧通大师不忍寺庙毁在自己手中,便派人找到已延州戍边的范仲淹求援。范仲淹询问了寺庙的情况,热情款待来人,但只字不提援修寺庙的事情,临走时修书一封并赠送了两包上好的茶叶,让来人回复慧通大师。庙中和尚听说范仲淹闭口不提修庙一事,心中愤然。
一天,慧通大师展信见是一首五言诗:“荆东一池金,荆西一池银,一半修寺院,一半济僧人。”慧通等人对范仲淹不贪财货、密覆不取的高尚品格更添无限敬意,用所掘金银修缮寺庙,醴泉寺得以复兴。这便是邹平妇孺皆知的“窖金苦读”、“窖金捐僧”的故事。范仲淹在醴泉寺苦读三年,这在他的一生中具有重要意义。
一方面他刻苦攻读,博览群书,打下了雄厚的知识基础;另一方面,培养和锻炼了他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克服困难的顽强意志。
篇7:《范仲淹故事》
范仲淹(公元989-1052年),字希文,北宋吴县(今江苏苏州)人,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自小胸怀大志,苦学不辍。26岁(10)时举进士初登仕途。1040年,以“龙图阁学士”的官职出任陕西略副使,兼知延州,抵御西夏侵犯。1043年出任副宰相后,和其挚友欧阳修等人提出了均田赋、减徭役等十项改革建议内容的“庆历变法”,遭到皇亲国戚等为首的反对而被罢去相位,他请求自贬为邓州知州。
1044年到任邓州后,仍志存高远,以天下为己任,励精图治,大兴教育之风。在城东南隅相继主持修建了“百花洲”、“春风堂”、“览秀亭”等建筑。并应好友滕宗谅(南阳籍,见注解)之邀,写下了千古流传的不朽名作《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亦成为激励后人的千古绝唱。南阳人民为历史上有这样一位父母官而自豪。但是,南阳很少有人了解范仲淹是个虔诚的.佛教信徒。他为官清正,爱民如子的思想基础就在于佛法之中。现将《禅林珠玑居士篇》中介绍范仲淹修学佛法与高僧相处的情况,提供给大家,目的让人们重新认识这位伟大的历史人物。
篇8:《范仲淹故事》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在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若夜昏怠,辙以水沃面。往往饘(zhān)粥不继,日昃(zè)固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概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译文
范仲淹两岁时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没有依靠,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长大后,知道出身家世,感动哭着辞别母亲,离开到南都,进入学堂。不分日夜刻苦学习,五年不曾解开衣服好好睡觉,常常发昏疲倦,就用冷水冲头洗脸,经常连顿稀粥都吃不饱,每天要到太阳过午才开始吃饭。终于博通《六经》的要领,对天下有慷慨抱负,他经常对自己说:“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注释
⑴孤 :幼年丧父
⑵适 : 古时指女子出嫁
⑶世家: 家世
⑷去 : 离开,离去
⑹饘粥:饘(zhān);稠粥
⑸南都: 今河南商丘
⑺昃:昃(zè);日偏西
⑻寝 : 睡觉
⑼或 : 有时
⑽怠 : 疲惫困倦
⑾辄 : 就,于是
⑿六经: 儒家的六部经典著作,指《诗》《书》《礼》《易》《乐》《春秋》
⒀旨 : 要领
★ 范仲淹的爱国故事
★ 范文正公划粥
【范仲淹的读书故事(精选8篇)】相关文章:
赫胥黎自学成材的故事2022-04-30
我读书的故事范文450字2022-05-21
读书作文450字2022-09-16
我读书的故事作文450字2023-10-13
100位名人成材故事2022-04-30
有哪些关于古代名人的励志故事2022-12-07
故事反思2022-11-10
《醉翁亭记》教案 (语文版八年级下册)2022-05-14
说课的故事2023-06-03
课外阅读指导课教案《一》2024-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