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主体性教学模式构建课堂教学新理念((合集14篇))由网友“寄余生”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探索主体性教学模式构建课堂教学新理念,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探索主体性教学模式构建课堂教学新理念
探索主体性教学模式构建课堂教学新理念
主体性教学模式是一次重大的'教学战略改革,是教学思想观念的一次深刻革命,标志着教学改革由以教学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移.主体性教学模式遵循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建立师生平等的伙伴关系、形成多维互动的开放式学习体系等原则;构建以人为本课堂教学互动、激发创新知识自建、倾注爱心课堂乐学等理念.
作 者:李琼 Li Qiong 作者单位:娄底市卫生学校,湖南,娄底,417000 刊 名:卫生职业教育 英文刊名:HEALTH VOCATIONAL EDUCATION 年,卷(期): 27(12) 分类号:G420 关键词:主体性 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篇2:构建主体性德育模式的探讨
误区之一:
误区之二:
忽视受教育者自身的实践活动。将复杂的德育过程简单等同于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中的说理、讲解,片面重视道德知识的掌握,在“掌握”和“认同”之间随手划上等号,省略了外在的道德需求向学生个体道德需要转化的心理机制研究,把个体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看作是道德教育“外烁”的成果,因而对学生日常学校、家庭生活中多样化的道德实践关心不足,忽视了道德修养的巨大作用。学生掌握的道德规范、准则体系缺乏实践中介,不能有效地内化为道德信念,导致“知而不信”;道德信念也不足以外化,以支持和指导道德行为,表现为“言而不行”。
误区之三:
德育功能认识片面,“严”、“爱”脱节,师生关系恶化。不少教育者错把德育当代国家、社会、学校对学生个人的管制,把德育方法当作“管制的手段”,突出表现一谈德育必是严字当头,把个人与社会对立。无视学生内心深处丰富多彩的需要,追求“整齐划一”的德育效果,将“听话”视为德育的成功,将“听话道德”视作德育的最高境界,缺乏慈爱与引导,更缺乏“发展”的眼光和意识。导致师生间的对立,人为地破坏了和谐的师生关系,削弱了教师在育德过程中的引导作用和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以上谈及的德育误区,究其根源,主要是传统的德育缺乏一种发展的眼光,把学生单方面看成是社会规范的造物,德育是完成这一任务的工具,所以视野局限于学生被动地接受和继承既定的社会道德规范体系,掌握了这些规范就意味着达到了德育的目的。在这种“就范式教育”的指导下,学生循规蹈距、唯命是从,成了一个“被塑造”的客体,执着于此的教育者也就看不到学生作为道德实践活动的主体,能在既有的社会规范基础之上,经过自己的理性思维,独立地做出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自主地调节自己的道德行为,并在道德实践中完善自身的品德,丰富和发展社会的道德规范。个体品德的这种积极能动的构建,正是整个社会道德规范推旧出新、向前迈进的源动力所在。“藐视”学生品德构建和在道德实践中的主体性,推广开来,就是对社会主义道德发展的阻碍。如果我们承认这一点,就应力求通过发展人的主体素质、提升人的主体性、培养具有自主性、创造性的人去批判继承已有的道德,改造其不合理的成分,从而实现地现时代的超越。
篇3:构建主体性德育模式的探讨
怎样才能有效地开展道德规范的教授而不至简单的灌输?怎样处理好具体规范学习和一般道德能力发展之间的难题呢?
我们认为:依仗实践,合理发挥学生在德育实践中的主体性,提升其主体性是问题的关键。
第一,学生是自身品德形成和构建的组织者,外在的道德规范体系和道德需要只有通过学生自愿(进而是自觉)地实践,取得认同,内化为他自身的道德需要,才能真正起到外化指导道德行为的作用。忽视学生内心的需要、忽视学生自愿参与道德实践活动的论理也罢、奖罚也罢、榜样也罢,都是无法达到理想教育效果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西方德育理论家们强调尊重个人独立的价值判断,培养具有自主道德思维的个体,主张个人道德认知能力在其解决道德冲突中逐渐成熟,都不乏一定的借鉴意义。
第二,怎样使学生认同社会道德要求,自觉把外在的道德要求变为内在道德需要呢?我们设计了如下新德育模式:教育者依据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征,选择贴切学生实际的方法,将国家、社会提倡的主导性道德规范、原则、准则体系传授给适龄的学生,学生把它当作知识理解,在教育者创设的道德冲突、自身的道德生活中加以应用,从而发现这种体系是合理的,能对维护自己切身利益提供帮助,于是产生认同感,道德规范被巩固下来,被内化为个体的道德需要、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习惯;或者在运用中发现这种体系有不尽完善、不够合理之处,能在教育者引导下,学会主动将自己的道德观念体系向其它体系开放,吸收其合理内核,发展和改造原有的观念,使自己的品德构建始终处于一种动态更新、不断完善、愈趋合理的状态之中。我们认为,这种理解―――实践――开放式发展――接受(内化)――再实践的学校德育模式摈弃了道德的绝对论,较之单纯地采用某种较为“先进、合理的道德规范”去“教育”学生,规定学生的道德选择、道德判断,它更多地把目光凝聚在学生个体品德的动态构建和可持续性发展上,并以品德构造的开放性为前提,更为客观,更为符合整个社会道德发展历史逻辑。它强调以主导性的道德规范作为学生品德构建的骨干和同化其它合理成份的“同化点”,使学生品德呈现出共性基础上的个性化和多样化,因而也不同于道德相对主义的放任自流。这样,现时代道德规范的传授就不再成为一种“束缚人、禁锢人思想”的枷锁,而为人进行现实道德生活、进行深层次道德思考所必须,成了个人切切实实的需要。
第三,强调学校德育为学生个体品德构造的主体,并不是以此来否定教师的主体性。教师作为人类知识的活的载体、社会的代言人和成年人,也具有主体性(且是较为成熟的主体性),通过其主体性的发挥,引导学生德性的发展,是学生主体性(不甚成熟、不甚完善的主体性)得到不断提升的保障。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主体性的充分展开同样至关重要。教师是价值的存在,因为:没有教师创造性地选择教法、创设教育情境,就不可能有教授活动的生动活泼;没有教师创造性地选择学生生活亟待利用的教育内容,就没有学生发自内心需要地、自愿地学习;没有教师的引导和点拨,也不可能有学生道德观念的开放式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尊重学生在道德实践中的主体地位,并不是片面地迎合学生不完善的主体性,相反,教师时刻不能忘记以社会主义社会主导价值目标去提升学生不完善的主体性,使之沿着正确的轨迹成长。同时,教师主体性发挥得合理与否,又取决于他对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引导如何,它不同于传统的任意的无节制的教师权威,师生间是一种“你与我”的主体间关系,而不是上下级、主被动、主客体的关系。因此,无论是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还是离开了教师的主体性,或者两者的主体性张扬得不合理,势必会回到传统的灌输或放任自流上去。
新德育模式中充满着对成长中的人的爱护与尊重,对人及人类自主性、创造性的充分肯定,体现着主体性教育思想的实质与精要,构成了一种新的德育思路,我们权称之为主体性德育模式。
注释:
①③赵祥麟、王承绪编译:《杜威教育论著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41、349页。②⑤⑥戚万学著:《冲突与整合―――20世纪西方道德教育理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8、274、52页。④瞿葆奎总主编:《教育学文集・教育与人的发展》,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721页。
篇4:构建主体性德育模式的探讨
纵观本世纪西方学校德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两条线索:
其一:弘扬人的主体地位,反对道德灌输是本世纪西方道德教育的主旋律。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民族要求的发展,作为封建势力特征的那种学校德育逐步显示出其局限性,正如杜威所言,它企图“系统地运用一切可能的方法使学生铭记一套特定的政治和经济观点,排除一切其他观点。”①这实质上是一种静滞的教育形式,它企图用一种固定的、一成不变的规范去“塑造”下一代人,结果必定导致学生思想僵化、自主性和创造性的抹杀与泯灭。世纪之初,以杜威为代表的“新教育运动”首先对这种传统德育发起了猛列的冲击。在他实用主义观点看来,道德真理是相对的,任何道德都必须服从于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所以,道德从本质上乃是一种解决社会问题的过程而不是某种固定的观念。②外部强制“不仅不能促进反而限制了儿童的智慧和道德发展”,③正确的道路是“反其道而行之”,亦即通过实践活动来丰富学生的道德生活经验,发展其良好的判断力。杜威的发难引起了新旧德育观念的大碰撞。20年代中期,哥伦比亚大学的梅和哈物茨恩主持了一项历时5年、涉及万人的大型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儿童在学校中掌握的道德规范和美德概念与他们的实际道德行为无关。宣告了这种传统德育的失败,促使研究者们进行深层次的反思。
60年代后,西方学校德育理论再度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
1.以柯尔伯格为主要代表的道德认知―――发展论,吸收了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强调“儿童道德成熟的标志,是他做出道德判断和提出自己的道德原则的能力,而不是遵从他周围的成所人的道德判断的能力。”④于是道德的发展必须借助于学生自己的探索、努力和活动,所以柯尔伯格在给德育教师的十条建议中提出:用直接教的办法灌输某些条文是无用的,德育应鼓励学生进行道德认知冲突的自我决择,发展道德认知力。
2.价值澄清学派认为:传统的学校德育对儿童“不能导致更深层次的道德信仰”,⑤是不适当的甚至是无效的。所以他们恪守“如何获得观念”远比“获得什么观念”更为重要的信条,反对向学生传递某种本身就模糊不清的价值,提倡通过一系列价值澄清策略的学习,让学生们在冲突中学会澄清自己头脑中的价值混乱,发展自我评价、自我指导的能力以适应多元化的社会。
3.人本主义强调个人的尊严与价值取向,富有强烈的民主气息。其代表人物罗杰斯提出“以人为中心”的学校德育,力求建立一种相互信赖的新型师生关系,反对教师权威,主张施行“非指导性教学”。在他看来,教师不是实施教育的主体,只是学生良好发展的咨询者,学生是主体而非客体,他的“自我教育”最为重要。
4.形式主义的德育论走得更远,他们主张从形式上而非内容上界定道德与道德判断,重视道德推理、判断的技能、技巧等形式特质训练,以形式意义上的训练来回避、反对具体道德内容的传授。其代表人物威尔逊曾把德育比做驾车、游泳等技能的掌握,提出:“我们主要不是传授任何内容,而是要教给人们一种熟练的方法。”⑥透过纷繁复杂的观点和论证,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认知学派、价值澄清学派、人本主义,还是形式主义的德育观,都是以反对传统道德灌输作为理论基础和出发点,希望把低效的学校德育从注重具体美德传授中解脱出来,牵引到解决道德问题能力的培养上去。高扬作为人的个体价值存在,反对德育“目中无人”,重视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主动地位,反对把活生生的人简单化、机械化和客体化,是各个理论派别的一致共识。
其二,与主旋律形成鲜明反差是近一、二十年来西方德育中反对价值观念自由化,“回归规范教育”的新动向。
半个多世纪以来,西方学校德育一直在批判道德灌输中发展壮大,试图建立一种“无灌输的德育”,它实质上体现了人类主体性的觉醒(从关注外物到关注自身、尊重现实的人的存在和人的`价值),深刻地触及了德育的根本性问题: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但是,单纯地反对灌输,进而忽视道德行为规范的教授,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最突出的:没有主导性的道德规范、价值取向的指引,在多元化的社会里学生们怎样才不至于走上放任主义、无政府主义的道路上去?青少年怎样才不至于卷入极端个人主义漩窝?这些问题偏又是单纯反灌输的一腔热情所无法解决和克服的。结果,青少年犯罪率日益升高,年龄却日益下降,他们追求安逸享乐,缺乏远大的理想和社会义务感、责任感。这成了人们普遍关心的社会问题(甚至是全球性问题),迫使人们对学校德育再次进行反思和检讨。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呼吁:学校培养出的人才应该“能够承担人类命运的共同职责中自己的一分责任”。70年代后,伦理学家们提出“回到规范去”的口号,强调共同的社会道德规范对于维护社会和个人利益的重大意义,各国又复重视学校德育课程中内容方面的建设,开始了对单纯反灌输的反动。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关心:21世纪的教育―――圆桌会议报告》的形成,则是各国力图淡化个人利己主义,强化社会责任的又一具体表现,报告强调:“恢复具有早期时代特征的关心价值已势在必需。”它们都从一个对立面论证了社会主导性道德规范的重要价值。前车之鉴昭示我们以德育的历史逻辑:道德灌输不能为我们培养富于创造性的一代;但因反对道德灌输而全盘否定道德规范的系统传授,削弱学校系统的道德教育的作法则是因噎废食,同样不足效法。只有立足现实,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抛弃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才能为社会主义德育实践提供切实可行的理论指导。
篇5:构建主体性德育模式的探讨
误区之一:
把德育目标当作德育起点。起点设置不当,脱离学生的年龄、心理实际,脱离学生的知识、思维和意识发展水平,将学生成人化,采取高调宣讲、单向灌输的手法,无法有效地为学生所认同,难以激发其强烈的道德情感和道德需要,收效甚微,有时甚至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产生负效应。同时,这种急功近利,企图“一步到位、一劳永逸”的简单化的做法,又使德育的终极性目标没能有效地分解为着实的阶段目标,以至于德育的阶段目标缺乏内在的逻辑递升序列,高层次、高要求的终极目标找不到基础性的支撑点,无异于空中楼阁,难以达成。
误区之二:
忽视受教育者自身的实践活动。将复杂的德育过程简单等同于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中的说理、讲解,片面重视道德知识的掌握,在“掌握”和“认同”之间随手划上等号,省略了外在的道德需求向学生个体道德需要转化的心理机制研究,把个体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看作是道德教育“外烁”的成果,因而对学生日常学校、家庭生活中多样化的道德实践关心不足,忽视了道德修养的巨大作用。学生掌握的道德规范、准则体系缺乏实践中介,不能有效地内化为道德信念,导致“知而不信”;道德信念也不足以外化,以支持和指导道德行为,表现为“言而不行”。
误区之三:
德育功能认识片面,“严”、“爱”脱节,师生关系恶化。不少教育者错把德育当代国家、社会、学校对学生个人的管制,把德育方法当作“管制的手段”,突出表现一谈德育必是严字当头,把个人与社会对立。无视学生内心深处丰富多彩的需要,追求“整齐划一”的.德育效果,将“听话”视为德育的成功,将“听话道德”视作德育的最高境界,缺乏慈爱与引导,更缺乏“发展”的眼光和意识。导致师生间的对立,人为地破坏了和谐的师生关系,削弱了教师在育德过程中的引导作用和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以上谈及的德育误区,究其根源,主要是传统的德育缺乏一种发展的眼光,把学生单方面看成是社会规范的造物,德育是完成这一任务的工具,所以视野局限于学生被动地接受和继承既定的社会道德规范体系,掌握了这些规范就意味着达到了德育的目的。在这种“就范式教育”的指导下,学生循规蹈距、唯命是从,成了一个“被塑造”的客体,执着于此的教育者也就看不到学生作为道德实践活动的主体,能在既有的社会规范基础之上,经过自己的理性思维,独立地做出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自主地调节自己的道德行为,并在道德实践中完善自身的品德,丰富和发展社会的道德规范。个体品德的这种积极能动的构建,正是整个社会道德规范推旧出新、向前迈进的源动力所在。“藐视”学生品德构建和在道德实践中的主体性,推广开来,就是对社会主义道德发展的阻碍。如果我们承认这一点,就应力求通过发展人的主体素质、提升人的主体性、培养具有自主性、创造性的人去批判继承已有的道德,改造其不合理的成分,从而实现地现时代的超越。
篇6:构建主体性德育模式的探讨
纵观本世纪西方学校德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两条线索:
其一:弘扬人的主体地位,反对道德灌输是本世纪西方道德教育的主旋
[1] [2] [3] [4]
篇7:浅谈主体性教学模式的课堂心理环境构建论文
浅谈主体性教学模式的课堂心理环境构建论文
一、影响主体性教学模式课堂心理环境构建的因素
(一) “教师中心”教学模式的课堂心理环境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任何教育职能中,学生之于教师心中,学生的心智成长必须仰仗教师对教学形式、教学阶段和教学方法的刻意求工和定式指导实现”口号下,教师中心教学模式便在当前中国教育中顺理成章,课堂教育过程由教师主导,教师完全接手组织、监控整个课堂教学活动,加之行为主义的大行其道,人们开始践行“SR”的金科玉律,书本权威、教师权威不容置疑,与之相应的是学生由“不爱问”到“不想问”发展至“不知道问”,一种对学生来说近似高压的课堂心理环境长期盘踞于课堂之上。究其原因有如下几方面。
1.课堂场域话语不对称
“教师中心”教学模式统治下的课堂教学,教师的绝对权威、师生关系的严重异化、知识本位的失真追求产生了强势的教师话语(王永祥,),课堂成了教师的独白,学生只能以崇拜之心记下教师说的每一句话,偶尔表演式的附和或重复教师的意思。教师以宣讲式的话语控制教学过程、以假性赋权提问给学生、以命令和说教巩固强势话语,继而产生了一个“怪象”——课堂里坐着的是学生,站着的是教师,但是精神上,“教师居于课堂的至尊之位,而坐着的学生身体里,却深藏着一个战战兢兢地站着、抑或跪着的灵魂”(高玉丽,)。
2.学生情感因素被有意遗忘
“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是随着课堂教学所生产的“产品”,但在“教师中心”教学模式的主宰下,认识论上的行为主义不可动摇,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仅被看成有生命的“容器”,接受外界的刺激就会产生与之相配的行动反馈,活生生的生命个体被“有意遗忘”,学生的情感体验促使人意识到自身需求和主体性、驱使人相应的在行动上呈现出冲动、意志力的各种特性的感情等心理力量的特性被忽视(孙芙蓉,),在课堂心理环境也就理所当然的不复存在,课堂教学全程也被教师和学生外显的物化行动所取代。
3.学生的认知负荷超载
在课堂场域中与学生话语弱势、情感体验缺失伴生的是心理认知负荷超载,课堂心理环境构建的目标通过学习活动实现,但是这种教学模式生成的课堂心理环境在学生认知方面呈现两组“难题”,其一,课堂教学全程由教师主导,教师生怕学生会遗漏一个知识点,因而从上课讲到了下课,致使教师身心疲惫,同样学生也没有闲着,生怕记漏了一个知识点,但是,人的长时记忆和短时记忆的独特机理,使得教师讲的学生不可能完全吸收、消化(庞维国,)。其二,假性赋权式的提问学生,教师以绝对权威占据和捕获“标准答案”,对于教师的提问,学生时刻保持紧张和焦虑的状态,一门心思的揣摩教师的肢体语言、神情意态而失去自我,加重了心理认知负荷。
(二)“学生中心”教学模式的课堂心理环境
1.课堂教学难以实现教育目标
“学生中心”教学模式以建构主义学习观点为理论依据,针对“教师中心”教学模式的不足提出教师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体,试想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心智尚未成熟,能够独立完成教学目的所设定的教学任务吗?无法实现教学目的的课堂心理环境注定是不科学的。
2.教师的教学地位缺场
学生处于课堂教学的主导地位,意味着教师教学地位的下移,就教师的职业特点与工作性质而言,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其重要特点,学生重新定位教学地位让教师成为了“站在一旁”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个体的差异导致学生发展的路径也随着自身的“偶然性遭遇”而发生变化,教师肩负的社会期望逐渐消弭,教师也就不具有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传授社会理性的功能,“教师角色”缺场,“学生角色”消失,随着课堂教学两大要素的湮没课堂心理环境也就不复存在。
(三)师生心理因素的影响
1.教师心理调适错位
通过对课堂教学过程中心理因素的分析,笔者认为教师心理调适过程中的错位是促使课堂心理环境不良的原因。一方面,教师心理愿景过高与学生心理诉求偏低,影响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的构建。许多一线教师心中存着良好的愿景,希望通过这门课把自己所学知识、处事风格、价值追求通通传递给学生,但是对于学生个体之间的身心发展状态、心理诉求却知之甚少,教学过程成了教师“一厢情愿地独白”,教师与学生心灵上越走越远,无法实现教学目的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教师对学生心理期望过低与学生心理诉求高涨,阻碍良好课堂心理环境的构建。部分教师对学生群体以及学生个体形成的“刻板印象”,认为低年级学生学习能力没有高年级的学生强,调皮学生比安静学生“难管”。例如低年级课堂教师从上课讲到下课,学生很少有质疑和提问的机会,长期处于这种压抑的课堂环境,学生厌学情绪增长,本有的学习热情在课堂教学中逐渐销减。
2.学生心理准备缺位
教学大环境长期被“应试”左右,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始终与分数之间保持一种赤裸裸的“暧昧关系”,因此在课堂上形成了“教师始终讲,学生一直听”的独特现象,学生没有心理准备只能被动接受课堂上呈现的任何知识,对于课堂教学的依赖导致了课堂心理环境中学生心理转化成为依赖心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学生心理准备缺位致使心理依赖就位,影响优质课堂心理环境的构建。学生没有形成课堂师生自主、主动、创生的心理准备和心理惯习,即便提供一个师生关系良好的课堂环境,学生也会把这种权利“转租”给教师。其二,学生心理准备欠缺致使心理依赖出现,影响良好课堂心理环境的构建。学生有主体参与课堂教育活动,有平等进行课堂交往的.意愿,但是心理准备的欠缺,在心理层面没有形成有效的课堂交往心理技巧,心理依赖以捍卫自尊心的方式出现,导致心理上想融入课堂,但是潜意识里却处于自我保护。
因此,制度层面的教学模式以及心理层面的师生心理因素都无法真正让学生主体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构建主体性教学模式的课堂心理环境显得尤为重要。
二、主体性教学模式的课堂心理环境构建
(一)营造课堂本真共在的心理氛围,是构建主体性教学模式课堂心理环境的前提
1.学生主体参与的心理素质
学生主体参与是营造课堂本真共在的心理氛围的保障,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渴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在儿童精神世界里更为强烈。因此,教师要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给学生营造“亲生命”的环境,把学生本真天性和内在诉求激发出来,让他们意识到自我主体本身存在,逐步培养主体参与的心理素质。
2.教师和谐、平等的教学理念
教师要秉持科学的儿童观和教学观。课堂教学是师生“主体主体”生命间平等的交互协同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体,课堂教学是学生通过主体参与移情至教师位置,在教师经验中实现二者精神上的交互协同,实现一个主体与另一个主体的结对联想形成意识共同体的过程(余清臣,)。因此,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主体观,引导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主体人格的全面发展。
3.师生营造本真共在心理氛围
本真共在的心理氛围是交互主体性师生之间保持平衡关系的超越姿态(全增嘏和尹大贻,1985),师生处于共在空间中,教师对于教学内容的转码方式要与学生的心智结构相匹配,课堂教学过程要给学生留下“创生空间”,让学生主动参与,使最初的有意义教学话题整合成学生情感和创造性的教学内容。其中,一种存在遭遇的形式是营造本真共生心理氛围的有效路径,它是在教学内容与人类生活世界、学生成长经验世界、发现知识的人的世界三方面的遭遇中生成。
(二)课堂话语主体性还原,是构建主体性教学模式课堂心理环境的必要条件
1.教师对课堂话语的主体性还原
在中小学课堂上,每小时可能会回答100个左右的问题,多达80%的课堂时间被用于提问和回答(Browne 等,1984)。在很大程度上,课堂教学话语交流是课堂心理环境中的重要活动形式,其中以课程文本编写者为课堂教学言说主体的课堂教学话语系统是主要载体,这种教学话语系统具有理论性、简约性和抽象性特点。显然以文本编写者为主体形成的话语系统很难被学生理解。因而,这种话语系统有待于教师向以学生为主体的生活化、具象化的课堂话语体系还原(潘光文,),这种还原是为学生营造一个“悬置”旧有经验,通过话语系统的一致化解读置换到教师话语位置,内化话语对象的环境,实现学生对课程文本的主体性还原。
2.学生课堂话语的“去弱势化”
即是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在认识和行动上找回长期以来教师话语霸权统治下的教学权利。首先,学生应该充分展示求真的欲望,用于对抗“专制”下暂时剥夺的学生话语权。其次,自行选择作为课堂文本的补充性学习材料,以此激发自身的学习兴趣,增长主体意识。再次,厘定自己的学习主体地位,坚信自身是不断生成、具有创造力生命个体,能够探索世界和揭示世界的奥秘。最后,学生个体意识到自身对于主体性评价的积极作用,主体间的教学关系确立让评价权利不只是掌握在教师手中,学生对于自我成长过程的历时性让学生对于自身的评价也应当成为教学评价的重要一部分。
三、主体性教学的实施,是构建主体性教学模式课堂心理环境的有效路径
(一)构建主体性教学目标
主体性教学目标的构建要以学生主体性生成来定位,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主体性教学的重要内涵。因此,构建主体性教学目标也就是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的过程(周建平,)。自主性方面,让我们在教授科学理性的规约之外,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主体人格以及不受人摆布和控制的精神。主动性方面,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索欲,积极地对主体之外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客我的奥秘。创造性方面,主要培养学生主体能够不满足于现实境遇,能够突破现实的规定性,追求新的规定、理想的追求精神。
(二)开掘教学内容新视域
开掘教学内容新视域是塑造学生主体性内涵的重要载体(刘欣和张用篷,2004)168-175,主要通过以下方法来实现。首先,教学文本与学生知识背景结合,拓展学生思维空间。教师是教学文本的重要“转译者”,通过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是获得知识的纽带,因而教师的解读应该结合学生知识背景进行,在对等的条件下为学生营造充分的思考空间。其次,“文本”与“人本”结合,提高学生的主体素养。这是培养学生主体素养的途径,教学文本及教师解读后的文本如果没有学生“人本”主体的积极参与和深入剖析,学生依旧是被动的接受者,因此只有二者充分的结合才能有助于学生养成主体素养。最后,知识与智慧统一,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倘若课堂心理环境的构建仅是为了习得知识服务的话,就窄化了主体性的本质特征,脱离了主体性教育的价值追求,仅有知识无法实现创造,同样只有想法的创新也缺乏厚实理论基础,所以唯有知识与智慧的统一才能实现主体性教育价值。
(三)运用多元化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主体性教学目标的多元化属性内在规定了课堂教学过程中多元化教学方法的运用。运用的教学方法以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主体觉醒、主体参与为宗旨,问题化教学法、讨论课教学法、网络教学法是最重要的方法。问题化教学法以托马斯创立的问题探究模式为代表,该模式着眼于问题确立、探索、解决的全过程,能够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特定问题的探究与解答(郑勇等,)。讨论课教学法,能让师生各抒己见,互相启发,共同探讨,弄清问题本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的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的思维力、评判力。网络教学法是以互联网为载体的电化教学模式,打破了时空限制,是传统教学方法无法企及的,以时下兴起的MOOC为代表实现了学习的在线性、及时性、开放性,能够极大激发学生的参与学习的热情。
课堂心理环境在课堂氛围以及师生精神层面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主体性教学模式的实施中,对话、合作、创生等积极因素与教师、学生以及教学媒介相互作用,克服及革新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消极“惯性”作用,通过动态性营造课堂交互主体性心理氛围,还原课堂话语主体地位,并实施以情境为核心的多元化教学,构建良好课堂心理环境,以促进有效教学的开展。
篇8:初中生物教学目标管理课堂教学模式探索
教学目标管理的理论是六十年代末(1968-1971),由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布鲁姆以“掌握性学习策略”为理论依据建立起来的一种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建立起新的教学观念,向科研要质量已逐渐成为广大教学工作者的共识。九四年秋开始,我们开始进行初中生物教学目标管理课题的研究,九五年秋在全市范围推广。至今近两年的时间里,广大生物教师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使得“教学目标管理”这个新生的.教学管理模式在我们生物学科领域内的实施已初具成效。但是,仍有部分教师对于教学目标管理处于一知半解、在实际操作中有诸多误区,一些教师摆脱不了传统的“满堂灌”的课堂结构。
课堂教学是实施“教学目标管理”的重要形式。如何运用教学目标管理,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教学目标管理模式如何引入到具体的课型中去?在具体的每一堂课里,教学目标管理的课堂教学模式包括了哪些基本要素和基本环节。为便于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操作,本文就教学目标管理课堂教学模式谈谈笔者的看法。
篇9:初中生物教学目标管理课堂教学模式探索
1.1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包括诸多因素:教学目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学生基储情感因素等相互联系构成的结构。具体地说,课堂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思想指导下形成的,具有一定特点的、稳定的、规范的、按一定程序排列的课堂教学活动的结构。一个完整的课堂教学模式应包括六个构成因素:①理论基储②主题、③目的、④程序、⑤策略、⑥评价。而设计(建立)一个课堂教学模式应有四个方面的特性:①完整性②个性③简明性④实践性。那么,教学目标管理课堂模式中,这六个因素是如何表现的?我们设计的“模式”是否具备上述四个特征?
1?2“教学目标管理”课堂教学模式的几个基本环节
1?2?1补偿教学这个环节有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对旧知的回顾,目的是了解学生学习的认知初始状态和情感初始特征。它能为新课的达标起到铺垫和迁移的作用,因此所选取的内容应是与本节新授内
[1] [2] [3]
篇10:初中生物教学目标管理课堂教学模式探索
1.1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包括诸多因素:教学目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学生基储情感因素等相互联系构成的结构。具体地说,课堂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思想指导下形成的,具有一定特点的、稳定的、规范的、按一定程序排列的课堂教学活动的结构。一个完整的课堂教学模式应包括六个构成因素:①理论基储②主题、③目的、④程序、⑤策略、⑥评价。而设计(建立)一个课堂教学模式应有四个方面的特性:①完整性②个性③简明性④实践性。那么,教学目标管理课堂模式中,这六个因素是如何表现的?我们设计的“模式”是否具备上述四个特征?
篇11:初中生物教学目标管理课堂教学模式探索
1?2?1补偿教学这个环节有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对旧知的回顾,目的是了解学生学习的认知初始状态和情感初始特征。它能为新课的达标起到铺垫和迁移的作用,因此所选取的内容应是与本节新授内容联系紧密的,练习(提问)的设计要富于启发性和思考性,利于获取真实的反馈信息。二是教师根据得到的真实信息进行及时、有针对性的回授和评价,及时补救存在的缺陷,以利于即将进行的新知的教与学。例如:在《血液循环》这一课时进行之前,应选取心脏的结构的旧知来了解学生认知的初始状态。
1?2?2目标诱导自有教育以来,实际上不存在无目标的教学,只是在通常的教学中,绝大多数教学行为主要取决于教学大纲的要求、教材的规定、考试的导向、教学经验的定式等。由于这些依据的模糊性和不稳定性,造成实际教学中不同教师间的教学效果存在着惊人的.差异。
教学目标管理要求,在一堂课开始前,师生都应明确教学目标。我们编写的《教学目标管理实施手册》制定的课时教学目标把教学大纲的要求,教材的规定具体化,并把老师们的教学经验的定式规范于其中。它在课堂教学中起着导教导学的作用,是课堂教学设计的依据,也是进行课堂教学调控的前提。教师应根据课型的不同及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时机和方式把教学目标展示给学生,使学生不仅明确目标,并且了解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激励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达标意识。
1?2?3教学活动这个环节要求教师围绕目标引导全体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学生充分参与的基础上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活动应有双边性,要坚持启发式,决不能包办代替,一灌到底。启发式教学的双边活动要落到实处,不能停留在简单的问答式。
生物教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自然科学。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运用各种媒体(挂图、模型、标本、幻灯等),加强直观性。坚持“九义”新教材的改革方向,生物体的形态结构的认识从观察入手,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实验、多动手,激励学生探究得出结论。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有一点是至关重要的。即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应始终贯穿着这样一条主线:以目标为主导的反馈和矫正,从而提高目标达成度(达标率)。
1?2?4反馈信息当前我们实施的教学形式是以班级群体为单位的教学,在这种教学方式中教师常常不能全面了解并兼顾所有学生,特别是由于信息不灵,一节课下来,不知效果如何,更不知教与学的问题所在,正如布鲁姆说的:无论教师的工作多么有效,“误差”不可避免。“误差”有来自教师的,也有来自学生的。
反馈信息这一环节在行为上包括两个过程:一是收集信息。利用目标达成检验题在下课前10~15分钟让学生做,检测题的内容围绕着目标,以获取反馈信息为目的,采用多种途径和方法来收集信息。 如:学生相互批改,制作反馈卡,有针对性检查各层次学生(侧重差生)答题情况,巡视和提问等。要切实保证所收集的信息的真实性。二是分析原因。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分析、评价,掌握试题差错的分布情况,学生对各类目标的达成情况以及教学措施是否有效等。
1?2?5矫正、回授这一环节很重要。如果说反馈信息是对学习误差的“诊断”,那么矫正、回授就是对学习误差的“治疗”。正如对疾病的治疗必须以诊断为前提一样,教学矫正也必须以教学反馈为前提。在反馈信息的基础上制定恰当的矫正、回授措施,如针对性的个别订正(可在堂上巡视时进行)、合作学习、变式教学(从另一个角度重新教学)等堂上教学矫正。因为课堂教学的时间十分宝贵,教师应照顾全体学生,不可能对个别学生存在的特殊问题进行矫正,只能对多数学生存在的典型问题实施再教学。
总而言之,不论是反馈信息,还是矫正、回授,贵在及时。即在误差出现不久就把它们揭示出来并及时矫正,使前后误差不相混合。根据反馈的信息及时实施矫正,还可以解决实践中新授课教学与反馈矫正教学在时间上的矛盾,提高课堂效率,减轻师生的课外负担。
2“教学目标管理”课堂教学模式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要使“教学目标管理”的教学管理模式在我们生物学科结出丰硕的成果,实现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我们首先要扎扎实实地建立起“教学目标管理”课堂教学模式,把老师们的经验规范于模式中,从而克服教学的随意性。在实际操作中老师们在思想观念上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2?1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教师的观念要从升学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2?2认真转变学生观教师要充分理解布鲁姆的:只要提供足够的时间和适当的帮助,95%的学生都能达到“掌握”水平。要坚信所有的学生都能学好,教师的责任就是要教好每个学生。
2?3树立科学的评价观要改变传统的,以分数划等级为主要目的的评价观念,认识到评价的主要功能在于改善学生的学习。
2?4树立科学的教学方法论要转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论,把以教师灌输为主的教学方法改变为以学生参与为主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发挥学生的“潜能”,从而实现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篇12:构建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
构建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
我们课题小组进行了有关“构建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数学练习教学法设计”的课题研究,经过一年多的探索、实验、讨论、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将实验情况总结、汇报如下:一、实验的目的、意义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将成为教育的基本特征。因此,课堂上做到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发展,即让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焕发课堂的生命力,构建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显得尤为重要。针对小学数学教学课内教师讲的多,学生练的少;课外学生作业多,自由活动少;忽视学生主动参与、主动获取知识过程的教学,忽视学生思维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的现象,我们尝试进行了“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练习教学法”的研究和探索。旨在改变小学数学教学“重讲轻练、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学生是否认真听讲轻学生是否主动参与”的现象,力求达到通过练习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发现、去创新,确保学生主动获取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提高能力,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真正体现现代教学思想,实现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二.实验对象和方法我们以每人所教班级之一为实验对象,面向全体学生,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课前把一节课精心设计成新知导入、新知形成、新知理解、新知运用、后知孕伏等五个阶段。新知导入的练习主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向;新知形成的练习要引导学生主动获取新知;新知理解与运用的练习要侧重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后知孕伏的练习主要为后继教学奠定较好的基础。三、实验的实施教学中我们是如何恰如其分地按照练习教学法的教学模式设计好每节课的练习呢?首先是以教学大纲为准则,深入领会大纲的精神;其次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挖掘教材的智力因素。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我们要求参与课堂练习设计的教师要把握大纲的尺度,从素质教育的高度来研究、设计练习内容。规定练习设计的内容要紧扣教学要求,目的明确,要有针对性。练习的数量适当,能够适应不同学生的需要。练习的设计要有层次有坡度、难易结合,要有一定数量的基本练习和稍有变化的练习,也要有一些综合性和富有思考性的练习题,但不能过于繁难。尽量设计出符合素质教育、具有实用价值的练习,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得到发展。练习的目的在于掌握知识,发展技能。我们的基本做法是: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课前精心设计五个阶段的练习与指导措施,课内激励与指导学生练习与思考。(一)、旧知迁移练习
在学生接受新知识前,考察学生是否具备了与新知识有关的知识与技能,这是开展新知探索的必要前提。旧知迁移阶段的练习就是为了达此目的而安排的,同时也为学生学习新知作铺垫。为了缩短新旧知识之间的距离,促进知识的迁移,在学习新知识前,我们根据新学知识所必要的基础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新课前的准备性练习。例如在学习“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时,为了排除学生根据个位上的特征来判断一个数能不能被2、5整除的干扰,在学习前设计如下练习。下列哪些数能被3整除,哪些数不能被3整除?13、36、16、93、42、29、24、39使学生看到,个位上是3、6、9的数不一定能被3整除,个位上不是3、6、9的数也不一定不能被3整除,从而为学生建立新的认知结构做好准备。学习前的良好准备,把学生引入最佳的认知状态,再稍加点拨、诱发,便会水到渠成了。(二)、新知形成练习
“知识,只有当它靠积极的思维得来,而不是凭记忆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所以数学教学应是 “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而不仅是数学活动的结果的教学。”故新知形成阶段的练习是一 定要呈现概念的形成过程,或结论的发现过程,或公式的推导过程,或解题思路的优选过程。把练习仅仅局限于学生解答练习题的活动上,这是对“练习”含义的一种狭义理解。士兵在长 官带领下的所有训练叫做练兵,所以我们认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探索、讨论、思考、实验、操作、解题等活动均可视为练习。因此新知形成阶段的练习,依教材内容的特征,我们设计了各种不同形式的练习,提出不同层次的练习要求。 为了促使新知识与学生认识结构中已有前观念,建立非人为和实质性的联系。在学习新知识时,根据知识的逻辑结构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学习新知识的形成练习。如:学习长方形面积计算时,根据知识的逻辑结构,应帮助学生认识面积、面积单位和长方形的面积;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应用具体感知,经概括表象,到规则抽象。下面的练习设计可看到学生的知识是怎样在有意义的学习材料的操作和练习过程形成的。(1)具体感知(学生动手操作)。①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测量一个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面积。②用12个(或8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片,摆成一个长方形,说出它的长、宽和面积各是多少?(2)概括表象。①口答:一个长方形长里正好摆5个1平方厘米,宽里正好摆3个1平方厘米,这个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各是多少?②再现在现平面图形要求学生说出下图的面积各是多少?(每个方格表示1平方厘米) (3)规则抽象。在上述的基础上,要求学生通过测量,说出两个长方形的面积。并说出测量的方法,从而抽象概括出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 在新知形成的练习中并不是一味让学生进行解题练习,而是可以根据学习内容非常灵活地采用讨论法、尝试教学法、动手操作法等多种学习方式进行练习法的教学,方法的采用依据教学内容具体安排。(三)、新知理解练习
新知理解练习(即我们常说的巩固练习)就是要学生通过练习与思考,比较全面、准确地认识新知、理解新知。新知理解练习阶段,教师的主要任务是“释疑、解惑”。教师要善于在学生练习的基础上捕捉有利时机进行提高、诱导。 为了及时有效的巩固所学新知识,应根据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设计有针对性的单项练习。例如,学习小数乘法时,可以针对其重难点设计下面题目。 (1)说出下列各算式来有几位小数? 4×0.3( )、6.5×0.03( )、43.3×4.l( ); (2)在下面算式的积里点上小数点: 12.6×2.3=2898 1.26×2.3=2898 1.26×0.23=2898; (3)列竖式计算出第一个算式的结果,并根据计算结果直接填出其余两空: l.21×26=( ) 0.121×2.6=( ) 12.1×2.6=( ) 在局部的专项练习或独立的模仿练习基础上,再根据新知识的特点适当进行一些变式练习和对比练习。
(四)、新知应用练习
设计这一阶段的练习要体现三多:多层次,练习题由浅入深,呈台阶式;多形式,动态练习与静态练习有机结合,创造生动活泼的练习气氛;多题型,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练习题还要尽量与日常生活或工农业生产 中的实际问题挂钩,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传统的教学是学生一开始做课堂作业,教师的讲解就完全结束了。这样把教师的讲与学生的练截然分开,信息反馈闭塞,学生做题中出现的错误得不到及时纠正,时间一久,两极分化现象就特别严重。因此练习教学法强调教师在学生解题后要进行讲解,要用学生中的普遍错例把有关问题讲清讲透,要扶植学生中的独特见解,鼓励学生中的创造性思维。 按学习内容设计练习学习内容的类型不同,练习设计有其不同的要求。概念学习的练习应着眼于弄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掌握概念的本质属性;法则学习的练习应着眼于理解法则、掌握操作的过程;应用题的练习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 由于篇幅关系,现在只讲应用题的练习。 1、一方面要有利于学生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正确性。例如:在学习“玩具厂计划生产1000件玩具,已经生产了4天,每天生产210件,还要生产多少件才能完成计划?”这道应用题时,除了模仿练习外,还可以设计这样的题目:自行车厂要装配6OO辆自行车,已经装配了9天,平均每天装配72辆,自行车厂完成装配情况如何?使学生懂得要判断装配情况如何,就要用实际的装配产量与计划装配的产量进行比较。实际产量-计划产量=超过产量;计划产量-实际产量=还要生产的数量,从而使学生掌握解题的正确思考方法; 2、另一方面要防止解题方法模式化,防止思维定势。再如为纠正学生在解答应用题中“见多就加”“见少就减”的倾向,可以设计这样的练习:“小华有9张邮票,比小强多3张,小强有多少张邮票?”、“小华有9张邮票,比小强少3张,小强有多少张邮票?”从而使学生懂得审题的重要性,改变学生育目机械模仿的不良习惯; 3、按学习的反馈设计练习。新授课要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各种问题,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进行有效地调控,以提高学习的效率。(l)对比练习:对表面相似的内容,学生学习时,容易彼此混淆,如带分数的加减法和带分数的乘法、求一倍数与求几倍数的应用题等,要通过题目对比练习,培养分化的能力。(2)判断练习:对学生认知过程中的心理因素所产生的错误,可以通过辩错、改错的练习,使学生获得正确的认识。例如:学习了平均数问题后,设计这样的选择题:某工人一、二月份生产零件350个,三月份生产210个零件,四月份生产220个零件。平均每月生产多少个零件?(1)(350-210+220)÷3;(2)(350×2+210+220)÷4;(3)(350+210+220)÷4从辨错、改错中,使学生懂得求平均数问题的关键。 以上我们按学习过程、学习内容和学习反馈简述了我们在新授课练习设计的一些做法,在实际的设计中应是整体性的统一研究和考虑,以求最佳的效果。由于数学课堂练习设计在课堂教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因此,加强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的探索与研究显得尤为重要。特别在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今天。如何设计具有开放性、探索性、实践性的数学问题,更好地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显得更加十分迫切和必要。这就需要我们广大教师在课堂练习设计这方面下功夫,努力钻研、坚持探索,从而更好地把素质教育落或实处。(五)、后知孕伏练习后知孕伏的练习既是本节新授知识的延续,同时也为后继教学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如我课题组刘林英老师在局创新课展示活动中所做《圆柱的认识》一课时,下课前留了一道这样的题目:“你能计算出刚才所做的圆柱形纸桶共用了多少平方分米的纸板吗?请课下尝试计算。”这一题目既是对圆柱的特征的'进一步理解和认识,又为下一节知识“圆柱的表面积”的学习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四、实验结果分析(一)教师业务素质显著提高。通过参加课题研究,使教师都有机会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有机会用理论去指导教学实践,每位教师都积极结合教育科研实践撰写论文,把自己满腔热情投身到尝试改革中去,其中周杰老师撰写的论文《在计算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获河南省一等奖、张金利老师撰写的论文和黄燕华、刘林英、周杰老师合写论文分获河南省二等奖。(二)更新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益。我们在实验中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小黑板教具和学生操作的学具,为学生提供清晰的感官印象,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直观揭示抽象数学概念的性质,发展了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在教育中心教研室组织的创新课展示上,我课题组教师刘林英结合练习教学法所做《圆柱的认识》一课,受到了教研室及全体听课教师的高度评价,所做课件更是倍受好评。在局第六届小学数学优质课评比中,周杰老师所讲《小数的认识》获优质课一等奖。(三)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运用练习教学法改革小学数学教学,有助于学生素质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结点、剖析其分化点,学生真正参与了认知结构的组建,变“学会”为“会学”,尤其是学习方法有了进一步的“升华”。其中张金利、刘林英两位老师辅导的五年级学生在小学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多次获省二、三等奖。(四)课堂教学效率极大的提高,减轻了学生负担。运用练习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的练习为主线,一节课教师讲的少,学生练的多,动手动脑机会多,在课内把课本上的作业题都完成了,切实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通过二年的实验,所带实验班的数学成绩有了大幅度提高,无论是教师的教学思想,还是学生的学习态度都得到改变,因为练习教学法注重学生素质的培养,注重发挥学生的潜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器官协调工作,培养了学生的创造精神和探索精神,课堂上出现了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生动局面。 从上可以看出,练习教学法是一种切实可行的符合中国国情的教学方法,运用练习教学法,有利于体现学生主体作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动机和习惯,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练习教学法不但能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而且还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的确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五、实验的几点体会通过二年来的实验,我们感到:练习教学法有着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并配有灵活多样的操作模式。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自学能力,促进智力发展。 练习教学理论冲破了注入式的传统教学方法的束缚,大胆地让学生自己去尝试练习。从而使学生逐步形成一种敢于探索、敢于尝试的精神。这种精神是新时代人才具备的重要素质。教育要选就跨世纪的新一代人的素质,其中就要培养学生敢于尝试、乐于尝试的精神和能力。 (二)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课外作业负担。 原来的注入式教学,教师的讲授占去了一堂课的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练习和思考的时间就不多了,而练习教学法一开始就根据新学知识所必要的基础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新课前的准备性练习有的放矢,效果较好。下面是同一教学内容,不同教法对比实验(以列方程解应用题为例):
教学方法 练习教学法 传统教学法 教学内容 列方程解应用题 列方程解应用题 教师讲授时间 10分 25分 学生发言人数 全班共41人其中35人能说出算法算理,发言面广 全班共41人,其中只有优等生得到发言,发言面窄 练习、讨论时间 15 无讨论时间 课堂作业 5道题 1――2道题 做题正确率 90% 60%
从上表中清楚地看出,采用练习教学,教师讲解的时间少了,学生练习、讨论、发言时间、课堂作业时间增多了,从而减少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三)通过二年来的实验,我们也感到,运用练习教学法模式进行教学操作,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一定的弊端。 首先,应用练习操作模式,学生要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因此,小学低年级应用范围较小,尤其一年级小学生,识字少,基础知识贫乏,没有自学能力,所以应用练习教学就有一定的困难。但并不是说,小学一年级就不能应用练习教学法。要因授课内容而定,自学能力是逐步增减起来的,开始时可能不太顺利,教师要加强指导,由扶到放。 其次,对于一些原始概念,如小数、分数的初步概念学生刚刚接触,应用练习教学有一定的困难,这些教材由教师直接讲解或教师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效果较好。 练习教学法的五个阶段在每一节课中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实际教学中要取之所长,避其所短,这还有待于我们不断地研究和探索,使之成为富有生机的教学理论。
篇13:构建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创新模式
构建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创新模式
课堂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集体教育形式,已经历了300多年的历史,其间经历了各个阶段的发展变化。它从教师为中心的授受式课堂教育,发展到以学生为主体的导学式课堂教学形式。课堂教学结构也随之变化。近年来,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对传统的教学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CAI(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计算机辅助教学)、WBI(Web-Based Instruction基于网络的教学)不仅带来的是教育技术上的一场革命,更是教学理念、教育思想上的一场革命。作为课堂教学的内部组织形式的课堂教学结构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基于全新的教育理念的新的课堂教学结构也孕育产生。然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对数学的研究、数学的课程设置、数学教学的设计以及数学的评价方法的影响尤为大,而且正推动着数学及数学教学的改革,促进了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结构的改革。
从中学数学教学的本身特点来看,中学数学教学是思维活动教学。中学数学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它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中学数学教学已从以往的知识体系为基础的教学向问题取向的创新型教学变革,也是激发课堂教学结构改革的重要内在因素。
基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教育已经不再局限于扮演以往的角色:教育素材的提供者,或是模拟教育者,或是练习机器这样一个相对被动的角色。而这样的角色与创新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相去甚远。如果计算机辅助教学仅仅停留这一层面上,会失去它应有的生命力。这样的“辅助教学”充其量不过是传统课堂教学的一种手段。今天,计算机辅助课堂教学在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技术、新的环境发生变化。网络、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提供了这样的平台:它为课堂教学的开放性,为学习者的自主性、研究性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它促进了课堂教学结构变革。数学课堂教学结构的多样性以及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亲合性,使计算机网络技术与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产生了很好的互动。计算机辅助中学数学教学的概念不再是原来意义层面上的,而是更广泛、更深刻的',它的内涵更丰富。这就促使我们研究构建中学数学在CAI、WBI下课堂教学的结构,以便总结出一些新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结构,使数学课堂教学结构更加合理、更加有效以及更具多样性。
一、CAI促进传统型数学课堂教学结构改革
传统的课堂教育因其固有的弱点而经常招致批评,然而,在
可以预见的将来,我国的课堂教学仍然会沿袭这一方式。课堂教学的改革是渐进的,不可能一夜之间把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抛弃。而且传统的课堂教育也有它的特点。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来改进课堂教学,使之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才是摆在我们面前需要首先思考的问题。中学数学教学中,可以从创新教育的原则出发,按照传统的课堂教学来实施教学,其基本模式为: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总结
其中,提出问题要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结合教材内容,提出的问题具有探索性、发散性、针对性。分析问题阶段老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地分析问题,进行再发现、再创造。在解决问题阶段、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实施策略、落实解答过程,在归纳总结阶段要引导学生对问题的解答进行检验、评价、反馈、论证,上升为理论。
然而这些要求对传统的CAI软件,特别是课件提出了很高要求,在此需要强调的是这些CAI软件设计中,为达到教学目标,教学要求的创意是最为重要的。制作技术是次要的。为了达到上述教育目标,软件制作者必须自觉地应用教学设计理论作为CAI课件设计的指导思想,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及内容进行设计。例如传统数学学科教学对一些图形的教学很难从动态的角度进行,计算机辅助教育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这一状况。但是把计算机辅助教学仅仅作为一种动态的教具来使用是远远不够的。例如现在不少教师用立体几何的一些图形,动态地展示给学生,把图形生动的展示出来,把一些很复杂的点线面关系从不同角度表现的淋漓尽致,这对培养学生识图形能力、建立空间概念是有很大帮助的。我们暂且不论这类课件对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多大程度上起作用,但光从课堂教学的结构改革的角度来看,它所能起的作用是有限的。它是一种崭新的教学手段,只有把这种手段溶合进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改革我们的课堂教学结构。利用CAI来创设情景,提供不同的学习资源,让学生观察情景的背景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计算机辅助教学有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数学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由于CAI的整合,应从以下方面来考虑:
(1)教师主导活动的设计;(2)学生参与活动的设计;(3)教育内容知识结构的设计;(4)CAI的介入点的选取、教育内容的覆盖及教育内容的媒体实现;(5)教学结构流程设计。
二、以CAI为平台,构建研究、探索型课堂教学模式
教育部新颁布的《全日制高级中学数学教育大纲》首次明确
提出:在必修课内容中安排“研究性课题”,并倡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从教学目标来看可以分成两类:过程性目标(体验教学活动的过程,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和行为性目标(学会提出问题,明确探究方向)。因此,从目标层面上来说研究性学习的意义已远远超出了研究性课题学习本身,这些教学目标可以渗透到平时的数学学科教学活动中。因此课堂教学活动也必须打破原有的传统结构。
CAI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它一般可以分为课件型和平台型两种。课件型指的是把学科的某些教学素材,例如知识内容,知识技能利用计算机技术组织起来,用来传递教学信息。课件往往是针对几个问题,几个难点而设计的电脑应用程序。以它的使用对象划分,又有主动型(辅助学习型)和被动型(辅教型)两类。而平台型计算机辅助教学则是一种建立在计算机软件平台上的教学模式,这种计算机平台提供一系列教学素材,工具,在这个系统中通过这些工具的运用、素材的组织以及二次开发可产生新的学习素材与工具。它不是针对某一问题、某一情景开发的,它是面向某一学科,或者某些学科而设计的。在数学学科中常见有平台有《几何画板》,《MATLAB》,《math CAD》和《数学实验室》等。就拿《几何画板》来说,它提供了数值运算、函数运算、平面图形、函数图象的绘制等功能,并有一定的开放性和二次开发空间。它的特点是简单、易学、功能较强。又譬如《MATLAB》是一个庞大的工具包,它有很强的功能和极强的适应性,它具有数学函数处理功能,二维三维的图形处理功能,它的特点是专业性很强,但中学生学习比较困难。目前中学数学教学中普通采用《几何画板》作为教学平台。
就目前的情况来说,研究、探索型课堂教学,把《几何画板》等探索型教学平台整合进课堂后教学的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是时间和空间上的突破,学生在学习的平台上有支配权。学生在一定的背景下自己提出问题,设立自己的学习步骤,优化自己的学习的方法,而计算机平台则是学生自主学习,探索性学习的工具,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平台来帮助自己的研究学习。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对某些问题的验证都可以通过计算机迅速而准确地得到解答。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驾驭计算机辅助教学平台的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平台的使用从教师手中转移到了学生,使平台的使用始终贯穿于学之中。其次,这种学习是开发性和开放性的,学习者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开发者。系统也从原来的封闭式转变为开放式和学习型的,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成果可以在平台上反映出来。笔者曾经作过一些尝试,例如,讨论sinx=x的解的个数,学生利用几何画板自己建立模型,设计了各种解决方案,比如利用几何画板画出y=sinx和y=x的图象。观察它与x轴的交点个数。有同学提出利用y=sinx,与y=x的交点来判断,在探求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还进而自己发现研究了方程sinx=kx解的情况的方法,并将k用动态的方式用图象展示出来,并进一步研究了f(x)=g(x)方程的解的情况,利用这些方法得到的解的近似值。上课气氛热烈、研究气氛十分浓厚。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调动了学生的创新、探索的积极性,学生自己解决了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效果十分明显。
综上所述,“平台式”计算机辅助数学课堂教学,把整个教学的整个过程构建在“平台”之从时间和空间上最大程度上发挥CAI的作用。由这样的教学模式产生的课堂教学结构是多样的,灵活的。是以问题为主线、教学素材为基础、平台为工具、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它的基本结构如下:
计算机平台 问题1 计算机平台 方案1 计算机平台 学习过程
问题 问题2 方案2
发散 问题n 筛选 方案m 优化、检验 学习成果
交流、学习
三、基于网络的课堂教学结构:
随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一种基于网络的教学(WBI)正在学校悄然兴起。WBI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它认为学习环境不是一个被动的记录外界信息的过程,而是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由认知主体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要形成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有四大要素,而“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而WBI正好提供了这样一个环境。
基于网络的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开展呢?首先,学校必须提供相应的软硬件保障,创设基于网络的学习环境,提供相关的学习型网站,以此来保障学生能得到帮助数学学习的的背景资料,保障有足够的学习空间。第二,网络的特点决定了WBI对学生的过程中的“协作”与“会话”支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交流,对一些问题的讨论可以通过BBS,Chat Room来实现。对于某些问题的研究,可以通过协作的方法展开。第三,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使学习者更全面、更深入,多角度积极地学习。网上的背景资料也是非线性的,多层次的,更符合人类的思维特点与阅读习惯,更能促进认知主体知识的意义建构。
基于WBI的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所选择的直接学习素材,既可以是数学问题,也可以是其它学科或者现实生活中的现象与问题,而且这些学习素材都附带一定的情景或背景,学生通过网络收集提取有关素材,对相关素材进行分析、研究、比对,通过实验、观察、类比、联想、交流、讨论,最后归纳、综合,实现意义建构。教师的角色和行为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教师不再是主要的信息源,他是教学活动中的导航者,设计者和帮助者。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是知识的探索者。自主学习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组织、学会协作、学会思考、交流。因此课堂教学的结构也是多样的、灵活的,综上所述,可以作如下描述:
实际问题 收集素材 实验、观察、提取 组织、导航 讨论分析
数学问题 网络平台 归纳、综合、猜想 网络平台 建模
理性归纳 问题解决 学习、评价、交流 反馈
结论 网络平台 公告
四、启示录
CAI、WBI对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影响是历史性的。课堂教学的模式、结构随着现代教学技术的发展、教学观念的也在不断更新、发展。我们在强调新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结构的同时,也不排除传统的教学模式中适应时代发展那部分。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需要改革,但也不是说新的教材模式是万能的。新的课堂教学结构也存在着不合理的地方,也存在适用性、技术性的问题。数学学科教学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功能、内容、方法也在不断地改革和发展,课堂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创新化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数学课堂教学结构的改革和发展,需要我们数学教学工作者不断共同努力。
[参考书目]
1、《课堂教学改革新论》,卿成,中国华侨出版社,1990.6.
2、《数学教学改革的现状与发展》,林六十,高仕汉,李小平,
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4.
3、《关于高中数学研究性课题学习的思考》,马复,《课程、教材、
教法》,.10.
4、《基于网络应用的研究性学习实施》,柳栋,being, k12, net, cn.
篇14:构建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创新模式
构建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创新模式
课堂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集体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形式,已经历了300多年的历史,其间经历了各个阶段的发展变化。它从教师为中心的授受式课堂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发展到以学生为主体的导学式课堂教学形式。课堂教学结构也随之变化。近年来,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对传统的教学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CAI(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计算机辅助教学)、WBI(Web-Based Instruction基于网络的教学)不仅带来的是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技术上的一场革命,更是教学理念、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思想上的一场革命。作为课堂教学的内部组织形式的课堂教学结构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基于全新的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理念的新的课堂教学结构也孕育产生。然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对数学的研究、数学的课程设置、数学教学的设计以及数学的评价方法的'影响尤为大,而且正推动着数学及数学教学的改革,促进了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结构的改革。
从中学数学教学的本身特点来看,中学数学教学是思维活动教学。中学数学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它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中学数学教学已从以往的知识体系为基础的教学向问题取向的创新型教学变革,也是激发课堂教学结构改革的重要内在因素。
基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已经不再局限于扮演以往的角色: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素材的提供者,或是模拟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者,或是练习机器这样一个相对被动的角色。而这样的角色与创新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相去甚远。如果计算机辅助教学仅仅停留这一层面上,会失去它应有的生命力。这样的“辅助教学”充其量不过是传统课堂教学的一种手段。今天,计算机辅助课堂教学在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技术、新的环境发生变化。网络、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提供了这样的平台:它为课堂教学的开放性,为学习者的自主性、研究性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它促进了课堂教学结构变革。数学课堂教学结构的多样性以及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亲合性,使计算机网络技术与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产生了很好的互动。计算机辅助中学数学教学的概念不再是原来意义层面上的,而是更广泛、更深刻的,它的内涵更丰富。这就促使我们研究构建中学数学在CAI、WBI下课堂教学的结构,以便总结出一些新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结构,使数学课堂教学结构更加合理、更加有效以及更具多样性。
一、CAI促进传统型数学课堂教学结构改革
传统的课堂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因其固有的弱点而经常招致批评,然而,在
可以预见的将来,我国的课堂教学仍然会沿袭这一方式。课堂教学的改革是渐进的,不可能一夜之间把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抛弃。而且传统的课堂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也有它的特点。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来改进课堂教学,使之适应现代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要求,才是摆在我们面前需要首先思考的问题。中学数学教学中,可以从创新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原则出发,按照传统的课堂教学来实施教学,其基本模式为:
提出
[1] [2] [3]
【探索主体性教学模式构建课堂教学新理念(合集14篇)】相关文章:
构建有效课堂讲座心得体会2023-06-14
高中化学高效课堂的论文2022-08-28
达明中学高效课堂教学实施方案2022-04-30
如何构建新的语文教学模式2023-02-26
教学管理与教育的研究论文2023-02-27
高效课堂 教学论文2023-11-04
新课程理念小学语文论文2023-03-09
构建理想课堂研究方案2024-01-21
浅谈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点滴体会论文2022-09-16
关注课堂文化打造生命课堂――学校课堂文化建设的探索与思考2022-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