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考前点拨 认识论知识点((锦集4篇))由网友“DER丑丑”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考研政治考前点拨 认识论知识点,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考研政治考前点拨 认识论知识点
考研政治考前点拨 认识论知识点
一、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两次飞跃过程)
原理:
认识的发展过程,就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两次飞跃的辩证过程。
(一)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第一次飞跃)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①感性认识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产生的对事物表象的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通过抽象和概括对事物本质及规律的认识,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②感性认识通过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反映;理性认识通过概念、判断、推理以及假说和理论等形式反映。
③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①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赖的:
第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活动的起点,没有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的任务。
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
②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会导致两种错误。
第一,唯理论:只承认理性认识,否认感性认识的可靠性,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教条主义。
第二,经验论:只承认感性认识,否认理性认识,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经验主义。
(3)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是:
①必须占有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②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二)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第二次飞跃)
(1)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的一次飞跃。因为:
①只有通过这次飞跃,才能使认识物化、对象化,使认识变为现实,使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
②只有通过这次飞跃,才能使认识受到实践的检验而得到修正、补充、丰富和发展。
(2)实现这一飞跃的条件是:
①坚持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②把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同主体自身利益结合起来,形成正确合理的实践观念。
③理论必须被群众掌握,化为群众的行动。
④要把理论的.正确性与现实的可行性统一起来,寻求实现理想客体的具体途径和工作方法。
(三)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1)在认识活动中,理性的因素起主要作用,但人的非理性因素,即情感、意志、欲望、动机、信仰、习惯、本能和幻想、想象、直觉、灵感等非理性因素对认识的形成和发展也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2)情感、意志对人的认识的进行是一种激发和调控因素,是认识运动的支撑力量和推动力量。
(3)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①指导作用;②解释作用;③预见作用。
(4)非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①动力作用;②诱导作用;③激发作用。
(四)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无限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或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1)认识运动的反复性是指,对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是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因为,客观事物是复杂的,认识过程也是复杂的,认识的主体也有自身的局限性,往往要反复调查研究、补充、修正。
(2)认识运动的无限性是指,客观世界是不断发展的,人的认识运动也必然随之不断发展。
方法论:
第一,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
第二,重视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积极作用和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从而同非理性主义划清了界限。
第三,认识和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坚持理论和实践具体的结合。
篇2:考研政治考前点拨 必然性和偶然性
考研政治考前点拨 必然性和偶然性
一、必然性和偶然性原理
命题角度:为什么在事物发展过程中需特别重视机遇的重要性?
【分析点拨】
原理:必然性和偶然性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两种趋势。必然性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一定会出现的,确定不移的趋势。偶然性则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并非确定的,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不确定趋势。
二者的联系表现在(1)必然性存在与偶然性之中,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2)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3)二者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方法论意义:要求我们要重视事物发展的必然性,把握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又要善于从偶然中发现必然,把握有利于事物发展的机遇。
与案例结合:要实现事物的发展,首先要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即必然性。但另一方面,必然性的实现总是通过偶然性的事件体现出来的,这就是要求我们重视偶然性,也就是要重视机遇,通过机遇去实现必然性。
二、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命题角度:从“揠苗助长”去分析如何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分析点拨】
原理:(1)客观规律: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是物质世界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2)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应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3)二者的辩证关系: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是说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
与案例结合:秧苗有自身的成长规律,违背秧苗自身的成长规律,强行助长,只能把事情办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只能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这样才会取得预期的效果。
篇3:考研政治热点预测 认识论知识点
考研政治热点预测 认识论知识点
一、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两次飞跃过程)
原理:
认识的发展过程,就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两次飞跃的辩证过程。
(一)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第一次飞跃)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①感性认识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产生的对事物表象的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通过抽象和概括对事物本质及规律的认识,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②感性认识通过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反映;理性认识通过概念、判断、推理以及假说和理论等形式反映。
③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①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赖的:
第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活动的起点,没有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的任务。
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
②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会导致两种错误。
第一,唯理论:只承认理性认识,否认感性认识的可靠性,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教条主义。
第二,经验论:只承认感性认识,否认理性认识,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经验主义。
(3)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是:
①必须占有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②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二)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第二次飞跃)
(1)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的一次飞跃。因为:
①只有通过这次飞跃,才能使认识物化、对象化,使认识变为现实,使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
②只有通过这次飞跃,才能使认识受到实践的检验而得到修正、补充、丰富和发展。
(2)实现这一飞跃的条件是:
①坚持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②把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同主体自身利益结合起来,形成正确合理的实践观念。
③理论必须被群众掌握,化为群众的行动。
④要把理论的正确性与现实的可行性统一起来,寻求实现理想客体的具体途径和工作方法。
(三)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1)在认识活动中,理性的因素起主要作用,但人的非理性因素,即情感、意志、欲望、动机、信仰、习惯、本能和幻想、想象、直觉、灵感等非理性因素对认识的形成和发展也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2)情感、意志对人的认识的进行是一种激发和调控因素,是认识运动的支撑力量和推动力量。
(3)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①指导作用;②解释作用;③预见作用。
(4)非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①动力作用;②诱导作用;③激发作用。
(四)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无限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或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1)认识运动的反复性是指,对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是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因为,客观事物是复杂的,认识过程也是复杂的,认识的主体也有自身的局限性,往往要反复调查研究、补充、修正。
(2)认识运动的无限性是指,客观世界是不断发展的,人的认识运动也必然随之不断发展。
方法论:
第一,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
第二,重视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积极作用和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从而同非理性主义划清了界限。
第三,认识和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坚持理论和实践具体的结合。
二、真理及其客观性(真理观上的唯物论)
原理:
(一)真理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是客观的,这是因为:
(1)真理内容是客观的。真理的内容来源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
(2)检验真理的社会实践是客观的。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或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真理的两重属性(同人的认识能力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相联系),二者是对立统一关系
(1)二者是有区别的。绝对真理或真理的绝对性有三个方面的含义:
①任何真理都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都具有不依赖人类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②人的认识按其本性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客观世界,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③从真理的发展来说,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相对真理或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条件性。表现为:
①从认识的广度来看,任何真理的认识都是对整个世界某些领域、某些事物和过程的一定范围的正确反映,有待于扩展。
②从认识的深度看,任何真理都是对特定事物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近似正确的反映,有待于深化。
③从进程上看,它只是对事物的一定发展阶段的正确认识,有待于发展。
(2)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又是相互渗透、相互联结的
①相对之中有绝对,任何相对真理之中都包含着绝对真理的成分;另一方面,绝对之中也有相对,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②真理是由相对走向绝对的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任何真理性认识都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中的一个环节。
(3)割裂二者的关系犯两种错误:绝对主义真理观和相对主义真理观。绝对主义真理观只讲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相对主义真理观则只讲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
(三)真理与谬误成功与失败
(1)含义:真理是对事物正确的认识,谬误是对事物错误的认识。
(2)辩证关系:对立统一
①真理和谬误是性质不同的两种认识,它们是对立的。
②真理和谬误又是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真理和谬误相比较存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真理转化成谬误,谬误转化成真理。
③ 坚持真理,修正谬误,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则。我们要善于坚持和发展真理,敢于和善于同谬误做斗争。在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正确的认识往往会导致成功的实践,而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的实践活动也会达不到自身所期待的结果,导致失败。只要人们分析失败的原因,化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就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变失败为成功。
(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真理标准的唯物论)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即主观与客观相符合所要求和实践的本质特点,即直接现实性所决定的。
(2)真理的本性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而主观和客观事物本身都不能作为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只有把主观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对照的东西,才能充当检验真理的标准。唯一有这个特点的只有社会实践。
(3)实践不仅是主观和客观联系的“桥梁”,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特点。所谓直接现实性,就是实践能够把主观的认识变为客观现实,即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所以,只有实践的结果能验证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
(五)实践标准的确定性(绝对性)和不确定性(相对性)(真理标准的辩证法)
(1)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与相对的辩证统一,这就是真理标准问题上的辩证法。
(2)实践标准的绝对性是指:
①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只能是实践,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②实践对一切认识最终都能作出检验,没有实践检验不了的认识,这一点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3)实践标准的相对性是指:
①任何实践都是具体的,都受一定历史条件的限制,因此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实践,不能完全驳倒或证实现存的一切认识。
②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不是一劳永逸的,是一个过程。因此,一定历史阶段的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③已被实践检验过的真理还要继续经受实践的检验。
(六)价值及其特点、价值评价、价值选择
(1)作为哲学范畴的价值,是指客体以自身属性满足主体需要或主体需要被客体满足的效益关系。
(2)价值具有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与多维性
价值的客观性表现在:
①价值必须以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属性为现实基础。
②人的需要不是主观随意的,而是受社会实践和历史条件制约的。
价值的主体性表现在:
①客观事物的某种属性能否具有价值及何种价值要以人的需要为基准。
②同一客体对于不同主体的价值是不同的,带有主体的个性特征。
③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不是一种自然的、现成的关系,也不是主体需要与客体属性之间随机相遇的关系,而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确立的同客体之间的一种创造性的关系。
(3)价值评价及其特点
所谓价值评价,就是对客体可能具有的价值、实践改造后的意义、成果等进行科学的评价。
价值评价的特点是:
①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
②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是依主体的特点而转移的。
③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
(4)价值选择及其实现
①价值选择:客体可以在各方面满足
篇4:考研政治冲刺单列知识点:认识论
2014考研政治冲刺单列知识点:认识论
2014考研的日期临近,复习已进入倒计时,相信广大考生正紧张地进行冲刺备考。本文是2014考研政治冲刺单列知识点的认识论部分,希望能为同学们提供帮助。
(一)实践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的过程
1.实践活动是一个以实践主体(人)、中介和实践客体(对象)为基本骨架的动态发展系统。其中,实践活动的中介是指联结主客体的各种形式的工具和手段,以及运用和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2.实践主体和客体的根本关系:认识关系(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和实践关系(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3.实践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实践活动既能动地变革着客观世界,又能动地改造着主观世界。
4.实践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环节:
(1)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2)实践主体通过一定的实践手段把实践方案变成实际的实践活动。(3)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二)能动反映论和直观反映论的区别
1.所有唯物主义都坚持可知论和反映论。
2.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是直观的、消极的、被动的反映论。
它有两个缺陷:一是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二是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不能把认识看作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鲜明特点:第一,它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把实践作为全部认识论的基础,指明认识是主体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第二,它把辩证法贯彻于反映论。科学地说明了人的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把认识看成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由浅入深的充满矛盾的能动的认识过程。
(三)认识活动中的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
1.科学需要创新才能发展,科学创新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2.理性因素在人的'认识过程中起主导的作用:第一,指导作用;第二,解释作用;第三,预见作用。
3.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和意志,包括动机、欲望、信念、习惯、本能等,以非逻辑形式出现的幻想、想象、直觉、灵感等也属于非理性因素。
非理性因素虽然不属于认识能力,但对人的认识的发动与停止、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 认识运动的飞跃上升起着重要的调控和调节作用。表现在:
第一,动力作用。列宁:“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
第二,诱导作用。列宁:“认为只有诗人才需要想象,这是没有道理的,这是愚蠢的偏见!甚至在数学上也需要想象,甚至微积分的发现没有想象也是不可能的。”
第三,激发作用。
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的主导作用,非理性因素要受理性因素的制约。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积极作用的同时,亦有可能产生消极影响。要同非理性主义划清界限。
★ 高考复习计划指引
★ 高三教学工作总结

【考研政治考前点拨 认识论知识点(锦集4篇)】相关文章:
物理学科中考复习学习计划2022-04-29
考研历史学考试冲刺复习周计划2022-06-13
初三英语中考备考计划2023-08-08
我的考研心得fwsir2022-07-07
高一历史教学反思2023-04-10
高三政治教学个人工作总结2023-01-12
初三语文知识点总结上册2023-12-02
考研心得2022-09-28
考前心理调节:调整状态 不是给自己太多压力2023-03-26
考研的小心得2024-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