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12册 延安,我把你追寻

时间:2024-01-10 08:12:38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人教12册 延安,我把你追寻(集锦5篇)由网友“li85044976”投稿提供,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过的人教12册 延安,我把你追寻,供大家阅读参考。

人教12册 延安,我把你追寻

篇1:六年级语文下册《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设计

六年级语文下册《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设计

一、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教学点

1、了解“延安”、“枣园”、“南泥湾”、一杨家岭”的有关情况。

2、弄懂文中重点句“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的含义。

(二)能力训练点

1、了解诗的结构,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2、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诗句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读出节奏和韵律。

(三)德育渗透点

了解延安伟大精神所在,教育学生要学习发扬延安的伟大精神。

(四)美育渗透点

感受诗的语言美和韵律美。

二、学法引导

(-)教师教法

点拨、引导法。

(二)学生学法

主动探究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难点、疑点

1、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是本文重点。

2、了解诗中几个具有代表性事物的含义是难点。

3、“为什么经济发达了,生活富裕了,仍然要提倡发扬延安精神?”是本文疑点。

(二)解决办法

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朗读,借助图像资料,适当进行点拨。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布置学生课前收集一些有关延安的资料。

2、课文插图,关于“延河”、“南泥湾”、“杨家岭”、“枣园”的图像资料,课文朗读录音。

3、引导学生运用以前学到的语文基本功,自主探究课文内容。通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步骤

(一)了解背景,揭示课题

1、检查自学,导入新课。

(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有关延安的内容。)

2、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延安曾经是党中央的所在地,物质生活十分艰苦,住的是土窑洞,吃的是小米饭,穿的是粗布衣,点的是小油灯。尤其是1939年至1943年期间,日军大举“扫荡”,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自然灾害的侵袭,使解放区面临着严重的困难局面。但是,全国人民把希望寄托在延安,各地进步青年纷纷奔向延安。当时延安的生活很艰苦,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呢?因为延安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这节课我们自学一首新体诗《延安,我把你追寻》,作者是祁念曾。读了这首诗,同学们就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要追寻延安,追寻它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全诗。

2、学生初读全诗。

(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扫除朗读障碍,把诗句读准、读通。)

3.组内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通过学生之间的资料交流,初步感知诗的内容。)

4、再读全诗,勾画难点、疑点。

(这里学生提出的难点可能有两种情况:一是对诗中“延河”、“枣园”、难泥湾”、“杨家岭”等具有代表性的事物不太了解。教师可借助图像资料再现当时的场景,帮助学生理解。二是对文中的重点句子理解有一定难度。可告诉学生待下一步解决。)

5、自由朗读,体会感情。

(学生的情感被激发后,他们朗读时就会充满感情,沉浸在语言美、韵律美之中。

(三)学导结合,突破难点

1、小组合作交流,理解诗句内容。

(组内交流时,要求组长把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作上记号。)

2、集体交流,教师点拨。

(首先把各小组的疑难问题进行归纳,组间相互补充,带有共性的问题教师适当给予点拨。如,对重点句子“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的理解难度较大,教师可适当点拨:“老牛破车”代表过去落后的生产条件,效率很低,速度很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代表延安精神。“毫不犹豫丢掉了”与“不能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意思是说我们非常坚决地丢掉了贫穷和落后,却不能丢掉伟大的延安精神。)

3、揭示课题,感悟中心。

(课文题目是“延安,我把你追寻”,全诗通篇围绕追寻延安展开。教师可设计以下几个问题:①诗的第二小节中所讲到的几个地方分别代表了当年延安的哪些精神?②第三小节中“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指什么?第四小节中“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又指什么?③你怎样理解“追寻延安”?可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来理解,教师作适当点拨,感悟这首诗所抒发的追寻延安的迫切心情。)

(四)激发想像,引起共鸣

1、指导朗读,激发想像力。

(在学生理解了诗的内容、感悟到全诗思想感情的基础上,采用指读、组内互读、班内朗读比赛等形式,在读中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2、朗读体验,升华情感。

(多次的朗读体验,使学生与诗人的感情产生共鸣,受到感染。)

(五)总结、拓展

1、教师小结。

作者追寻延安,追寻的是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为崇高理想献身的精神,是革命队伍中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家宝。即使将来我们经济发达了,生活富裕了,也还要提倡艰苦奋斗。因为无论什么时候,人们总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为了把社会推向前进,总要开辟新领域,探索新事物,这就必须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2、欣赏诗的美。

(可引导学生从作者所用的修辞方法、诗的韵律等多角度对诗进行品析,提高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3、拓展。

联系自己的生活、学习实际,谈一谈怎样把延安精神发扬光大。(在学习、生活中,要团结同学,助人为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党和国家需要我们的时候,挺身而出;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节约一张纸、一粒米、一滴水、一度电……不求索取,只讲奉献。)学生可以畅所欲言。

(六)布置作业

l、抄写这首诗。

2、有能力的同学把它背诵下来。 附:板书设计

篇2: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首新体诗,抒发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的心情。诗的一、二两节写对于延安精神的追寻,三、四两节写实现现代化需要延安精神,五、六两节写追寻延安精神的重要意义。本课最主要的表达特点是用形象说话,用一系列事物构成鲜明的意境。

学情分析:

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但要理解诗歌的内容,感悟诗歌的内涵,对学生来说,还是存在很大的难度。毕竟那段历史我只是从书中了解一点,对学生还说就更陌生了,加之学生搜集资料的途径较少,所以,在教学这一课时,需要一定的资料辅助和相关的图片帮助。

教学建议:

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是教学诗歌的重点,可通过教师范读、指导朗读来解决。了解诗中所说的具体事物的含义是难点,主要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教师点拨来解决。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本课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文中多次提到“追寻”,说说是在追寻什么。

3.领会延安精神,懂得在学习和生活中发扬延安精神。

【过程与方法】

仔细品读、小组交流、朗读比赛,课件演示深入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延安精神,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文中多次提到“追寻”,说说是在追寻什么。

难点

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教学准备:

教师:南泥湾的歌曲。

学生:收集关于延安的资料图片。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1.初读全诗,找出韵脚。

2.学习诗的第一、二节。

二、整体感知

本课是一首新体诗,抒发了作者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三、精读课文

1.揭题引读,学生自悟。

(1)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延安曾经是党中央的所在地,物质生活十分艰苦,住的是土窑洞,吃的是小米饭,穿的是粗布衣,点的是小油灯。尤其是1939年至1943年期间,日军大举“扫荡”,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自然灾害的侵袭,使解放区面临着严重的困难局面。但是,全国人民把希望寄托在延安,各地进步青年纷纷奔向延安。当时延安的生活很艰苦,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呢?因为延安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这节课我们将学习一首新体诗《延安,我把你追寻》,作者是祁念曾。读了这首诗,同学们就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要追寻延安,追寻它什么?

(2)教师范读。

(3)学生自由读,用着重号画出诗的韵脚来,并说说全诗押的是什么韵。(体会这首诗的隔句押韵,全诗押的是ang韵。韵脚是:光、阳、香、场、琅、炕、响、梁、煌、翔、想、光、阳。)

(4)再读全诗,想想诗中所说的追寻延安是什么意思?(追寻延安精神)

2.指导自学,理解诗意。

(1)学习第一节。

自读第一节,思考: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作者对延安精神的追寻。作者追寻延安精神,就像燕子追寻昔日的春光,小树追寻雨露和太阳。)

(2)学习第二节。

自读第二节,思考、分组讨论、交流:

诗人为什么要追寻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这些地方?作者是在追寻什么?(生回答后师点拨)

(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是延安最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延河是黄河的一条支流,它流经延安。当年人们常在延河边上漫步,讨论革命的道理。枣园在延安西北,距市中心约七公里,曾是党中央所在地,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等著作就是在这里写的。南泥湾在延安南部。当年八路军120师359旅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在这里垦荒种粮,开展大生产运动。著名的歌曲《南泥湾》就是歌颂359旅的,教师唱给学生听,加深理解诗句内涵。杨家岭在延安西北,距离市中心约三公里,那里有中央礼堂和中央办公楼,许多重要的会议曾在那里召开。作者追寻的是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

(3)自学三、四两节。

①有感情地朗读三、四节,思考并分组讨论:

出示灯片:『puXuewAng.com』

a.“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这两句的意思是什么?把诗中表达同样意思的诗句找出来。说说作者运用了什么方法来写的?作者忘不了、不能丢的是什么?

b.我们已住进了“高楼大厦”,进入了电子时代,为什么还不能丢掉延安精神?

②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a.“老牛破车”代表过去落后的生产条件,效率很低,速度很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代表伟大的延安精神。“毫不犹豫”是非常坚决的意思。“毫不犹豫丢掉了”与“不能丢”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我们非常坚决地丢掉了贫穷和落后,却不能丢掉延安精神。诗中表达同样意思的诗句有:“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作者运用了对比、比喻等方法描写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作者忘不了、不能丢的是艰苦奋斗的伟大民族精神。

b.我们每取得的一点成绩,都是延安精神发扬光大的成果,我们的国家还需要发展,就必须发扬延安精神,艰苦奋斗,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

③有感情地朗读,加强理解。

(5)自学五、六两节。

①指名朗读这两节诗,思考、讨论、交流。

a.如果失去了延安精神会怎么样?(如果我们丧失了延安精神,就会变成没有灵魂的人,也就是活死人。这样的人当然不可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

b.为什么要追寻延安精神?(因为追寻延安精神就是追寻信念、温暖、光明。)

②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两节诗。

3.归纳中心。

诗歌通过对延安精神的歌颂,抒发了作者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思想感情,深化理解。

全诗押的是ang韵,读的时候要很自然地适当加以突出,这样,听起来才声韵铿锵。

四、总结升华

作者追寻延安,追寻的是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为崇高理想献身的精神,是革命队伍中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家宝。即使将来我们经济发达了,生活富裕了,也还要提倡艰苦奋斗。因为无论什么时候,人们总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为了把社会推向前进,总要开辟新领域,探索新事物,这就必须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五、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读出诗的节奏和韵脚。

板书设计:略

教学反思:

本文课题清晰地点明了全文内容,透露了全诗的旨意,特别是“追寻”一词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在教学中我首先破题明背景。为了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让学生明确当时的时代背景,我设计了两个问题:一、作者追寻延安的什么?二、作者为什么要追寻延安?在理解每节诗的意思时,我扣住“追寻”二字来理解。

其次,在教学中让学生仿照第一节的写法,自己也做一回诗人来写诗。 这一环节设计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使课堂教学出现了小高潮。 但是由于课前,我没有重视检查学生收集资料,有些学生没有去收集资料,教师在介绍课文的时代背景时,有些学生不明白,提出了很多疑问。

因此,这一环节用去了很多时间,而引导学生理解诗意的时间不够,就有些仓促,从本课教学中,我感受到,有些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的课文,课前收集资料,对课堂上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在今后教学中我要重视这一点。

篇3:延安,我把你追寻参考教案

追寻/信念,追寻/金色的/理想;

追寻/温暖,追寻/明媚的/春光;

追寻/光明,追寻/火红的/太阳。

枣园 在延安西北,距离市中心七公里,曾是党中央所在地。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等著作就是在这里写的。当时毛主席所住的窑洞前面有几株梨树,开花时发出清香。

南泥湾 在延安南部。当年八路军120师359旅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在这里垦荒种粮,开展大生产运动。著名的歌曲《南泥湾》就是歌颂359旅的。

杨家岭 在延安西北,距离市中心约三公里,那里有中央礼堂和中央办公楼。许多重要的会议曾在这里召开。例如1942年5月,在中央办公楼的会议室召开了延安文艺座谈会,毛主席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1945年4月,在中央大礼堂举行了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毛主席在会上作了题为《论联合政府》的著名报告。

延河 黄河的一条支流,它流经延安,当年人们常在延河边漫步,讨论革命道理。

篇4: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

【教学目标】

1、会认“延、昔”7个生字。

2、摘抄你喜欢的诗句。

3、了解全诗结构,理解诗中的重点词语、句子的含义。

4、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领会延安精神,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性。

5、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写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1、认识本课生字,会写本课生字,正确理解本课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3、了解全诗的结构,理解诗句内容。

【教学难点】

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领会延安精神,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写诗的兴趣。

【教学课时】

1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本课的字词。(重点)

2、摘抄你喜欢的诗句。(重点)

3、了解全诗结构,理解诗中的重点词语、句子的含义。(重点)

4、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领会延安精神,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性。(重点)

5、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写诗的兴趣。(难点)

【教具准备】

课件(笔顺动态演示朗读音视频)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背景导入。

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师: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延安曾经是党中央的所在地,物质生活十分艰苦,住的是土窑洞,吃的是小米饭,穿的是粗布衣,点的是小油灯。尤其是1939年至1943年期间,日军大举“扫荡”,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自然灾害的侵袭,使解放区面临着严重的困难局面。但是,全国人民把希望寄托在延安,各地进步青年纷纷奔向延安。当时延安的生活很艰苦,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呢?因为延安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

这节课我们自学一首新体诗《延安,我把你追寻》,作者是祁念曾。读了这首诗,同学们就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要追寻延安,追寻它什么?(板书:延安,我把你追寻)

【设计意图:从介绍背景引入本课,让学生有时代感,走进文本,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二、作者介绍

祁念曾,出生于1946年12月,民族,汉族,河南洛阳人,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共党员。曾任《红旗》杂志社记者,陕西某高校中文系副教授,《惠州晚报》总编辑,现任深圳商报社新闻研究室主任、高级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在学生时代,曾以《大学生进行曲》、《校园的路》等诗歌作品传诵一时。近年来,出版诗集《人生之恋》、《春天的歌》、《站立的河流》,散文集《红烛之歌》、《艺术家的脚步》。

三、初读感知

1、学生初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同桌互读,纠正字音,整体感知诗歌大意。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练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①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延安、昔日、春笋、茅屋、土炕、一旦、明媚

(重点指导生字:

笋:是平舌音“sǔn”,避免读成“shǔn”;

延:“延”和“廷”是同音字,不能读“tíng”;

媚:不要读一半,不能读“méi”;

炕:“炕”和“抗”是形近字,都读“kàng”;

茅:“茅”和“矛”是形近字,都读“máo”)

②你认为哪些词语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韵母易读错:笋(sǔn)、

声母易读错:炕(kàng)。

(2)理解词语

练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满目琳琅以前,往日。

昔日为满眼都是珍贵的东西,形容美好的事物很多。

灿烂辉煌头顶云天,脚踏大地。形容形象高大,气慨豪迈。

明媚形容光彩四射,鲜明耀眼。也比喻成绩卓著,十分引人注目。

顶天立地鲜明可爱;明亮美好。

(3)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四、自读课文,整体把握。

1、自由读诗歌,思考:我追寻的到底是什么?诗歌主要讲了哪几点意思?

2、小组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我追寻的是延安精神,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为崇高理想献身的精神,是革命队伍中的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延安精神是我们的传家宝。我们要继承发扬它。)

4、主要讲了三点意思:第一、二节写人们对延安精神的追寻;第三、四节写实现四个现代化需要延安精神;第五、六节写追寻延安精神的重要性。

五、品读诗文,理解诗意。

1、学习第一节。

像翩翩归来的燕子,

在追寻昔日的春光;

像茁壮成长的小树,

在追寻雨露和太阳。

“燕子和春光”、“小树和雨露阳光”是什么关系?

(南方归来的燕子离不开明媚的春光,小树的成长离不开雨露阳光。)

自读,思考: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第一小节通过两个比喻句,把我对延安的追寻比作是燕子对春光的追寻和小树对雨露和太阳的追寻。从而表现了我对延安追寻的急迫和必要。)

2、学习第二节。

追寻你,延河叮咚的流水,

追寻你,枣园梨花的清香,

追寻你,南泥湾开荒的镢头,

追寻你,杨家岭讲话的会场。

(1)自读第二节,

思考:诗人为什么要追寻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这些地方?作者是在追寻什么?(板书: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

(2)分组讨论、交流。

(3)师点拨。

(第二小节连用四个“追寻你”,分别是“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这四样事物。“延河”是黄河的一条支流,流经延安,当年人们常在延河上漫步,讨论革命道理;“枣园”在延安西北,曾是党中央所在地,毛主席的著作《为人民服务》就是在这里写的;“南泥湾”在延安南部,“开荒的镢头”实际是指军民大生产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杨家岭”在延安西北部,党中央许多重要的会议就在这里召开。作者选取的事物都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当年的人们印象深刻的,具有代表性的事物,这些事物连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幅鲜活的画面,引起读者的追忆,引发人们的感怀。)

3、师小结。

什么是延安精神?学生讨论后回答。

(延安精神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为崇高理想献身的精神,革命队伍内互相爱护、互相关心的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4、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六、教师点拨,解决疑点。

1、自学三、四两节。

(1)有感情地朗读三、四节,思考并分组讨论:

a、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

b、“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

这两句的意思是什么?

把诗中表达同样意思的诗句找出来。

(“永远告别”与“忘不了”,“毫不犹豫丢掉”与“不能丢掉”形成鲜明对比,意在反复说明落后的生活生产条件要改变,而延安的革命精神一点不能变,要继承和发扬。)

说说作者运用了什么方法来写的?

作者忘不了、丢不掉的是什么?

我们已住进了“高楼大厦”进入了电子时代,为什么还不能丢掉延安精神?

(2)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a、“老牛破车”代表过去落后的生产条件,效率很低,速度很慢。

“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代表伟大的延安精神。“毫不犹豫”是非常坚决的意思。

“毫不犹豫丢掉了”与“不能丢”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我们非常坚决地丢掉了贫穷和落后,却不能丢掉延安精神。

诗中表达同样意思的诗句有:“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

作者运用了对比、比喻等方法描写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作者忘不了、丢不掉的是艰苦奋斗的伟大民族精神。

b.我们每取得的一点成绩,都是延安精神发扬光大的结果,我们的国家还需要再发展,就必须发扬延安精神,艰苦奋斗,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

(3)有感情地朗读,加强理解。

2、自学五、六两节。

(1)指名朗读这两节诗,思考、讨论、交流。

a.如果失去了延安精神会怎么样?(如果我们丧失了延安精神,就会变成没有灵魂的人,也就是活死人。这样的人当然不可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

b.为什么要追寻延安精神?(因为追寻延安精神就是追寻信念、温暖、光明。)

(板书:延安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于献身力求上进……)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两节诗。

3.依据板书,归纳中心。

诗歌通过对延安精神的歌颂,抒发了作者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4.指导感情朗读,体会思感,深化理解。

全诗押的是ang韵,读的时候要很自然地适当加以突出,这样,听起来才声韵铿锵。

七、扩展运用

联系自己的生活、学习实际,谈一谈怎样把延安精神发扬光大。

(在学习、生活中,要团结同学,助人为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党和国家需要我们的时候,挺身而出;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节约一张纸、一粒米、一滴水、一度电……不求索取,只讲奉献。)

学生可以畅所欲言。

【设计意图:在阅读实践中,引伸到课外,联系实际谈谈,教育学生懂得延安精神。】

八、课堂小结

作者追寻延安,追寻的是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为崇高理想献身的精神,是革命队伍中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家宝。即使将来我们经济发达了,生活富裕了,也还要提倡艰苦奋斗。因为无论什么时候,人们总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为了把社会推向前进,总要开辟新领域,探索新事物,这就必须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九、当堂检测(选做)

1、诗歌中延安精神指的是什么?

2、这首诗中追寻延安的四个事物,分别是。

板书设计

沿河

延安,我把你追寻枣园延安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于献身南泥湾力求上进……)

杨家岭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1、诗歌教学常常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作者生平、时代背景、写作特点、修辞手法,不厌其烦,但学生听得糊里糊涂。一节课下来,收效微乎其微。这节课则让学生“问题(勇于质疑问难)――解决问题(敢于释疑解难)――归纳总结(善于总结获取知识的方法)”,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体。例如,“我”到延安追寻?为要追寻?课文中这两个关键问题让学生找出,并在教师启发下解决的。整堂课既有学生个人的读、思活动,又有的、交流;既有学生代表的发言,也有教师画龙点睛的小结。学生了学习上的和乐趣,了“自学,靠学”的思想。

2、这节课从二类教材的特点,“有扶有放,半扶半放;扶得自如,放得洒脱”,着力让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交给学生的是一片打开自学诗歌大门的金钥匙。如,这节课把解答学生的个问题“追寻”“扶”的,恰当地运用录像化解难点,让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地方的画面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了对诗句的理解,学生对“延安精神”深切的体会。在学生弄清个问题后,教师不失时机地学生归纳学习方法,学生获得了一片自学的金钥匙。对个问题“为追寻”,学生学得。

不足之处:

教师的教学,常常讲练脱节,讲是课堂上的事,练是回家的事,不理想。这首诗写的是延安时期的事,距今已半个多世纪,且语意含蓄,小学生学起来确实有的难度。

篇5: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理清课文内容的内在顺序。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5个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3、学习司马光、童第周勤奋学习的事例,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重点;

读通课文,学习司马光、童第周勤奋学习的事例。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程序:

课前交流:名人勤奋成功的事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1、师简介匡衡“凿壁借光”的故事2、师板书“勤奋”,学生齐读“勤奋”一词,说说自己的理解。(努力;十分努力;为了达到目标坚持不懈地努力。)3、解题:题目中的“说”就是谈、讲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明白文体特征。

1、自由轻声读文一遍,感觉这篇课文与我们以前学过的文章相比,有什么特点?(在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告诉我们有关勤奋方面的道理;通过司马光、童第周两个具体的勤奋事例来告诉我们同一个道理。)2、教师小结:这是一篇专门说明道理的说理文章。作者围绕“勤奋”这一话题发表自己的看法,谈论自己的观点。因此,从题目着眼,一看到这“谈”字就知道它的文章类型。3、你能将题目在不变换主题的情况下,换一种说法吗?(《论勤奋》《谈勤奋》)

三、检查预习,理清脉络。

1、出示生字,指名认读。

认读的字:强调“鉴”“馁”“剥”的读音。

要记的字:先进行分类,再针对字形或字音进行重点识记。

停写有困难的字。

2、认读生词,并理解其意思。

课后第3题的词语。

3、指导读难读的句子。(出示自认为较难读的句子。)

4、指名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道理?是怎样把这个道理说清楚的?

交流。

四、走进实例,见证勤奋。

1、同学们,那你们知道课文中作者提出了哪两个人的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吗?(一个是司马光的事,一个是童第周的事。)

教师相机板书:司马光童第周

2、课文中的两个人都成功了吗?那么他们获得成功靠的是什么呢?读一读课文第2、3小节,找出有关他们成功和勤奋学习的句子。

出示自学要求:⑴、自由朗读第2、3小节,⑵、用--------划一划写司马光和童第周成功的'句子。⑶、用波浪线划一划他们是如何勤奋学习的句子。

3、司马光

(1)出示:他用了19年时间,终于编成了著名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

师简介《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就是司马光获得成功的见证,是他花费心血和汗水换来的。

我们应该怎样读好这一句话呢?

(2)那么,司马光的成功靠什么?(点课题“勤奋”)谁来把刚才从书中找出有关他勤奋的句子读一读。(指名读)

出示:⑴他却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⑵为了抓紧时间,他用圆木做了个枕头,睡觉时只要稍微一动,枕头就会滚开,他醒来后便继续读书写作。他管这种枕头叫“警枕”。

(3)、抓住“滚瓜烂熟”“一遍又一遍”

哦,无数遍的读书,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这就是勤奋!

抓住“警枕”

“警”在这里什么意思?那你知道提醒他什么吗?(提醒他起来读书写作。提醒他要抓紧时间,不要睡懒觉,白白浪费时间。)争分夺秒的学习、写作,连睡觉的时间都要挤出来,这就是——(点课题“勤奋”)

(4)、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这两句,好好体会司马光的勤奋。

小结:司马光的例子告诉我们,即使天资聪颖过人,也同样需要勤奋,只有勤奋,才能获取成功的硕果。

4、童第周

(1)童第周取得了怎样的成就?(指名说)(板书:青蛙卵剥离手术。)

(2)过渡:童第周他的成功靠什么?(点课题“勤奋”)谁来把刚才从书中找出有关他勤奋的句子读一读。(指名读)

相机出示:每天天刚亮,他就在校园里读书。晚上睡觉前,他总是习惯地回顾一下当天的学习内容。

追问:从他的这些表现中,我们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谁知道?对呀,感悟力真不错!童第周起早贪黑的学习,每天如此,这同样是——(点课题“勤奋”)

(3)男生读一读。女生读一读。

5、对比出理。

(1)把司马光和童第周两人做个比较,看看他们不同的地方是什么?相同之处又是什么?

不同之处是司马光从小很聪明,童第周从小学习成绩很差。

相同之处是他们最后都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他们都很勤奋。

(2)假如让你们给两位名人各送上一句合适的名言,你觉得送什么好?

(成功=一分天才+九十九分汗水送给童第周: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6、小结:勤奋能使天资聪明的人成才,反之也会流于平庸;勤奋也能使基础较差的人成为可用之才,不应自暴自弃。作者通过一古一今两个人的典型事例再一次证明勤奋是实现理想的桥梁。成功者的成功无一不是勤奋刻苦、孜孜以求的结果。

五、学习写法,明确方向。

1、作者怎么不举例我们班XXX呢?或者举例我们学校的老师啊。

(别人不知道呀)

是啊,这里我们又学到一点:用最具有代表性的、众所周知的事实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更具有说服力。

2、同学们,你能够联系自己的实际,说说你自己勤奋学习了吗?你是怎样勤奋的?如果你没有勤奋,你打算今后如何勤奋学习?

板书设计:

16说勤奋

司马光夜以继日编巨著

童第周以勤补拙成大家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中华第一龙》教案

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作文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课本下册所有古诗词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课本下册所有古诗词(附记忆方法)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教学计划

四年级上语文教学计划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人教12册 延安,我把你追寻
《人教12册 延安,我把你追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人教12册 延安,我把你追寻(集锦5篇)】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新课结尾的方法2023-11-18

四年级上科学课教学计划2022-07-16

古诗诵读的指导方法2023-09-07

新课标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2022-12-26

春,我把你追寻小学作文2023-06-24

六年级语文下学期教学计划2022024-03-17

古诗诵读教学论文2023-02-16

球优秀教学设计与评析2023-12-09

八下语文的教学计划2023-07-08

穿越千年追寻你优秀作文2022-05-02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