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会计政策

时间:2024-01-29 08:01:43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论会计政策(锦集7篇)由网友“swser”投稿提供,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过的论会计政策,供大家阅读参考。

论会计政策

篇1:论会计政策

论会计政策

请欣赏:《论会计政策》

作者:厦门大学 任春艳

会计政策(Accounting Policy)在西方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课题。而在我国,人们还没有很好地利用它来促进企业目标的实现,理论上的探讨也不多。笔者拟结合《国际会计准则1――会计政策的揭示》,就会计政策谈几点认识。

一、会计政策的概念

把握会计政策的概念,要先弄清什么是“政策”。日本的后膝召八郎认为:“政策即政策主体用某些方法去有意识地改变客体,也可以说是想要实现某种目标的手段。”C・佛雷德里奇认为政策是“在某一特定环境下,个人、团体或者政府有计划的活动过程。提出政策的用意是利用时机、克服障碍,以实现某个既定的目标,或达到某一既定的目的”。通过以上表述,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把握政策的概念:一是政策是由政策主体(个人、团体和政府)有意识地制定或提出的;二是政策的作用是促进实现政策主体的既定目标。这两点同样适用于会计政策。

《国际会计准则1――会计政策的揭示》中给出了会计政策的定义:“会计政策是指企业管理当局编制财务报表时所采用的原则、基础、惯例、规则和程序。”对于同一个问题,会计原则和程序可能存在很大差别。具体地说,企业管理当局在确定一项会计政策的实践中,例如可通过计算折旧与确定存货成本方面选择企业的会计原则和程序,人为合法地变更财务报表的数据,影响企业报告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在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前提下,促进实现企业总体目标。企业会计政策的选定,也影响到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

举个简例,折旧数额直接影响到当期利润,进而影响到所得税的数额。会计上可采用的折旧方法很多,企业如能在税法允许的范围内,选择最为适合的一种,必能获得延缓所得税等利益。

如采用加速折旧法,在固定资产使用初期能多提折旧,后期则相反。因折旧的多提可使企业前几年少交纳所得税,享受到延缓纳税的利益,而将延缓纳税暂时节省下来的现金流量用于其他急需发展的方面;前期多提折旧,还能使固定资产投资尽早收回,降低投资风险。

但是加速折旧法并非总对企业有利。如企业处于成熟阶段,想要股份化和上市,企业为了给其报表使用者一个良好的经营业绩。对于新购置的固定资产,宜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使前期的折旧减少,增加企业利润总额。另外,企业如果处于亏损状态时,也宜采用直线法,因加速折旧会使亏损更大,而以后年度转盈时又会因折旧的少提而加重企业所得税负担。还有,如果企业处于减免税期间,采用直线法可少提折旧增加免税所得。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企业应当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会计政策。会计政策选择得当,对于企业总体目标的实现是大为有益的。

二、会计政策的内容与揭示

我们知道,会计信息的外部使用者,都是通过财务报表来获取会计信息,作出相关决策的。因此,财务报表必须清晰和能够使人理解。如上所述,会计政策选用不同,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造成不同影响。显然,对于生成财务报表的会计政策予以揭示是十分必要的。《国际会计准则l一会计政策的揭示》规定:“财务报表应当以简洁明了的方式揭示所采用的所有重大会计政策。”政策应当统一在一个位置予以揭示,这样对使用者有益。”并列举了需要揭示的领域:

(一般)合并政策;外币折算和折算损益的处理;综合计价原则(例如历史成本、一般购买力、重置成本);期后事项;租赁;税负;长期合同;特许权。

〔资产〕应收帐款;存货及相关的销货成本;折旧资产和折旧;生长中的作物;为开发目的持有的土地及相关的开发成本;附属公司、关联企业和其他投资;研究和开发费;专利权和商标权;商誉。

(负债和备抵)担保;承诺事项和或有事项;养老金和退休计划;解雇费和多余人员津贴。

(利润和损失)收入确认方法;保养、维修和改良费;财产处置的利得和损失;准备会计;法定的或非法定的盈余帐户的直接借项与贷项。

应当讲,还有一些会计处理领域也存在会计政策的选择。如成本的计算方法,是用品种法、分批法还是分步法;月末完工产品与在产品成本的分配,是用原材料法、完工产品法、定额法、定额比例法还是约当产量法;低值易耗品的摊销,是一次摊销法还是分次摊销法等。

三、会计政策的制定原则

企业在制定或选用会计政策时,应当考虑以下几个原则:

1.会计政策的制定要以会计法规、会计准则为限度。前已述及,会计信息的外部使用者很多,他们都要获得相关的会计信息以作出正确决策,而会计信息产生于企业内部,企业管理当局是会计信息的持有者,企业内部管理当局与外部信息使用者之间存在一个信息不对称问题。基于以上原因,国家从自己利益和社会公众利益考虑对企业会计信息实施一定的管制是完全必要的。国家对企业会计信息的.基本要求是由会计法规和会计准则体现出来的。企业在制定自己的会计政策时必须贯彻国家的要求。所以企业的会计政策应当在遵守会计法规和会计准则的要求下制定,这样企业不仅可以充分考虑内部管理上的要求,也可以顾及企业外部的利益和要求。

2.以企业经营目标和政策为导向。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发展目的,一般经营企业以盈利为目的,但有些企业,如水电、交通等公用事业,以及有关社会安全和福利的事业,并不完全以盈利为目的,它们更必须顾及到社会和消费大众的利益,政府对此也订有管理和监督的办法。同一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又可能具有不同的目的。不管企业经营目的的重点在哪一方面,每个企业都有其达成目的所采取的政策。这种政策,或者已经形成了一种管理哲学,作为员工的工作守则,或者已经订立为企业内部各种管理规则和办法,或者成为企业管理人员日常处理事务的态度。因企业政策不同,会计事项处理的办法也不一样。最明显的例子,有些企业采取较保守的政策,对存货计价、折旧计提、坏帐估计和损失计算等,都采用稳健的方法,也不会扩大赊销、增加投资。相反,有的企业则采取较为冒进的经营方法,会计政策就不会过于稳健。可以说,会计政策是完成企业目标和贯彻企业政策的一种手段。所以,必须以企业目标和政策为依据,以适合管理的需要。

3.会计政策的制定要考虑经济发展背景。经济发展背景不同,会计事项处理的办法也不一样。影响会计政策制定的经济发展背景有以下几方面:第一,经济法令的规定。各国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经济法令也有重大差异。如经济发达国家,多实行自由贸易;而发展中国家,则采取保护政策,管制外汇和奖励投资、刺激生产等。这些有关经济发展的规定,很多与会计有关,制定会计政策时,要以政府颁布的经济法令为依据。第二,企业经营经验。经济发展,使经营企业的经验增加;丰富的经验又促进经济的发展。如经济高度发达的美国,企业家管理经验丰富;而在经济发展中国家,就缺乏有丰富经验的企业家,管理经验匮乏,

在这样的经济背景下制定的会计政策自然与经济发达国家不同。第三,其他方面,如会计教育及学术研究水平,会计及其他管理顾问公司的发达程度等,都与会计政策的制定有密切关系。

来源:《上海会计》第4期

篇2:论会计政策

论会计政策

作者:厦门大学任春艳

会计政策(Accounting Policy)在西方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课题。而在我国,人们还没有很好地利用它来促进企业目标的实现,理论上的探讨也不多。笔者拟结合《国际会计准则1――会计政策的揭示》,就会计政策谈几点认识。

一、会计政策的概念

把握会计政策的概念,要先弄清什么是“政策”。日本的后膝召八郎认为:“政策即政策主体用某些方法去有意识地改变客体,也可以说是想要实现某种目标的手段。”C・佛雷德里奇认为政策是“在某一特定环境下,个人、团体或者政府有计划的活动过程。提出政策的用意是利用时机、克服障碍,以实现某个既定的目标,或达到某一既定的目的”。通过以上表述,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把握政策的概念:一是政策是由政策主体(个人、团体和政府)有意识地制定或提出的;二是政策的作用是促进实现政策主体的既定目标。这两点同样适用于会计政策。

《国际会计准则1――会计政策的揭示》中给出了会计政策的定义:“会计政策是指企业管理当局编制财务报表时所采用的原则、基础、惯例、规则和程序。”对于同一个问题,会计原则和程序可能存在很大差别。具体地说,企业管理当局在确定一项会计政策的实践中,例如可通过计算折旧与确定存货成本方面选择企业的会计原则和程序,人为合法地变更财务报表的数据,影响企业报告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在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前提下,促进实现企业总体目标。企业会计政策的选定,也影响到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

举个简例,折旧数额直接影响到当期利润,进而影响到所得税的数额。会计上可采用的折旧方法很多,企业如能在税法允许的范围内,选择最为适合的一种,必能获得延缓所得税等利益。

如采用加速折旧法,在固定资产使用初期能多提折旧,后期则相反。因折旧的多提可使企业前几年少交纳所得税,享受到延缓纳税的利益,而将延缓纳税暂时节省下来的现金流量用于其他急需发展的方面;前期多提折旧,还能使固定资产投资尽早收回,降低投资风险。

但是加速折旧法并非总对企业有利。如企业处于成熟阶段,想要股份化和上市,企业为了给其报表使用者一个良好的经营业绩。对于新购置的固定资产,宜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使前期的折旧减少,增加企业利润总额。另外,企业如果处于亏损状态时,也宜采用直线法,因加速折旧会使亏损更大,而以后年度转盈时又会因折旧的少提而加重企业所得税负担。还有,如果企业处于减免税期间,采用直线法可少提折旧增加免税所得。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企业应当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会计政策。会计政策选择得当,对于企业总体目标的实现是大为有益的。

二、会计政策的内容与揭示

我们知道,会计信息的'外部使用者,都是通过财务报表来获取会计信息,作出相关决策的。因此,财务报表必须清晰和能够使人理解。如上所述,会计政策选用不同,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造成不同影响。显然,对于生成财务报表的会计政策予以揭示是十分必要的。《国际会计准则l一会计政策的揭示》规定:“财务报表应当以简洁明了的方式揭示所采用的所有重大会计政策。”政策应当统一在一个位置予以揭示,这样对使用者有益。”并列举了需要揭示的领域:

(一般)合并政策;外币折算和折算损益的处理;综合计价原则(例如历史成本、一般购买力、重置成本);期后事项;租赁;税负;长期合同;特许权。

〔资产〕应收帐款;存货及相关的销货成本;折旧资产和折旧;生长中的作物;为开发目的持有的土地及相关的开发成本;附属公司、关联企业和其他投资;研究和开发费;专利权和商标权;商誉。

(负债和备抵)担保;承诺事项和或有事项;养老金和退休计划;解雇费和多余人员津贴。

(利润和损失)收入确认方法;保养、维修和改良费;财产处置的利得和损失;准备会计;法定的或非法定的盈余帐户的直接借项与贷项。

应当讲,还有一些会计处理领域也存在会计政策的选择。如成本的计算方法,是用品种法、分批法还是分步法;月末完工产品与在产品成本的分配,是用原材料法、完工产品法、定额法、定额比例法还是约当产量法;低值易耗品的摊销,是一次摊销法还是分次摊销法等。

三、会计政策的制定原则

企业在制定或选用会计政策时,应当考虑以下几个原则:

1.会计

[1] [2]

篇3:浅谈也论会计政策论文

一、会计政策的内涵

会计政策是西方财务政策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关于会计政策的内涵尽管各自的解读不同,但大致的方向却是一致的。所谓“政策”一般是指某一主体制定地,并且具有预定目标的用来指导或者影响某一部门或方面工作的理论指导。这种理论指导大多是有政府制定的,所以称政策。会计政策的定义却并非单单的政策在会计方面的定义,国际会计准则《会计政策的说明》提到:“指在编制会计报告时,管理人员所采用的原则、基础、惯例、规则和程序。即使同一题目,在使用中也有许多不同的会计政策,需要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选用最能恰当地表明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政策。”这样的规定仿佛是企业制定的会计政策,实际上我国的会计政策是企业与政府共同作用的结果。我国制订的《企业会计准则——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中指出:会计政策是指企业在会计核算时所遵循的具体原则以及企业所采用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

会计政策也各方面的关系。会计政策是个涵盖很大的概念,它不仅与我国制定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有关系,还与财务通则和财务制度关系密切。最后与之关系最大的是企业的目标以及企业的实际需要。

首先,会计政策与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关系。人们往往会混淆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关系。事实上,会计准则的制定是要明确经济业务的处理,是对会计政策的`一种规范,如无会计准则,会计政策往往会出现缺乏信息可比性的后果。会计制度是会计准则下属的具体账目的处理方法等,是会计准则的具体体现。总之,会计政策需符合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要求。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确定了企业应该采用的会计政策。

其次,会计准则与财务通则、财务制度的关系。财务是个很大的概念,是指对某一地区的筹资活动以及国家、企业与职工之间的关系。我国制定了《企业财务通则》,这个通则的颁布使得出现了财务通则与会计政策并行的局面。实际上对于企业的财务通则和财务制度对于会计政策是不会发生大范围影响的,财务与会计也分属不同的领域范畴。会计政策并不是有财务通则来制定的,但会计政策仍需与财务政策并行,就代表了两者之间不能存在抵触局面。

最后,会计政策与企业目标之间的关系。会计政策归根结底是应用于企业的,企业应用什么形式的会计政策是要与企业的形式、规模及目标而确定的。会计政策具有不同的针对性,有的政策针对国有大中型企业,有的则使用与小型企业或者上市公司等等。会计政策拥有灵活性,如如对存货计价,企业可在先进先出、后进先出、个别计价、加权平均、成本与市价孰低法之间进行;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可以在直线法、加速折旧法、工作量法之间进行选择。这样的特性需要企业根据自身的目标来选择,可以说企业目标是决定会计政策应用的根本。

二、我国企业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原则

企业对会计政策的必然选择。会计政策本身的特性要求企业对其作出不同形式的选择。企业对于会计政策的选择不仅根据自身的情况与目标,同时根据发展的不同阶段作出相应的调整。会计政策的选择是企业获得自身会计信息的主要基础,会计的主要职责是确认和计量经济事务同时总结和核算企业的收支情况。会计政策的选择是企业对于自身财务状况了解的基石。同时企业根据自身目标和境况的不同适时调整会计政策。同一企业随着经济状况的不同,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往往会采用不同的经营策略,不同策略的实施需要不同会计政策的匹配。如在企业稳健发展时期,会计政策的选择需采取谨慎的原则,以避免风险。

说到底,会计政策的制定是根植与企业的,最终也是为企业服务的,无论现在关于会计政策的观点是宏观政策还是微观方面最终都是由企业根据自身特点选择适合企业发展的会计政策。

篇4:论会计政策与会计信息

论会计政策与会计信息

请欣赏:《论会计政策与会计信息》

作者:浙江经济高等专科学校(潘煜双)

近年来,人们在讨论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时,大都把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归纳为三类:即人为因素造成的故意性失真;会计人员由于过失造成的非故意性失真;由于会计政策或会计核算方法的选择不同而造成的合法性失真。并把这三类作为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对象。这种分类是否合理,是否能揭示会计信息失真的真正原因,值得探讨。本文根据会计政策的本质特征、会计政策产生的原因以及会计政策的作用来分析会计政策对会计信息影响的客观性以及会计政策与会计信息决策有用性的关系。

一、从会计政策的本质特征来看,会计政策对会计信息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

会计政策根据制定的主体可划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宏观会计政策是通过会计准则和有关法规的制定来体现的;微观会计政策主要表现为企业主体在宏观会计政策的指导和约束下,从自身利益和特点出发,在允许的范围内所作的选择。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专辑中指出:“人们所做的各种会计抉择至少有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本委员会所作的抉择,或其他有权作出规定的机构所作的抉择,要求企业按照某种特定的方法提供报告,或从反面来规定,禁用他们认为不适当的方法。”第二层次是“……各种抉择还在个别企业这一层次上作出。随着公布的会计准则越来越多,个别企业抉择的范围不可避免地会变得越来越狭。但是编制报告的企业在会计上总是有许多决定要做的,包括未颁会计准则时,在各种可行方法中选用一种,或在奉行准则时,在各种允许方法中作一抉择,不仅现在如此,将来也会如此。”这里第一层次的抉择是属于宏观会计政策的范畴,而第二层次的抉择即企业的抉择则属于微观会计政策的范畴。

宏观会计政策与微观会计政策不同,表现在:一是制定政策的主体不同。在我国宏观会计政策的制定主体是国家;微观会计政策的制定主体是企业。二是作用的范围不同。宏观会计政策的作用范围包括所有的行业和所有经济性质的企业;微观会计政策的作用范围仅限于一个企业或一个企业集团。三是目标的重点不同。宏观会计政策强调提高所有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强调不同企业之间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微观会计政策的目标重点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最能恰当反映本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原则、程序和方法。四是宏观会计政策对同一业务事项提供企业选择的会计处理方法,微观会计政策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对某一业务事项只能选择一种程序和方法。尽管两者之间有许多不同,但两者的终极目的是一致的,即两者都是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提高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都是有关会计核算和会计报告编制方面的原则、程序和方法;宏观会计政策为企业会计政策提供了可供选择的领域和范围,企业会计政策是宏观会计政策的具体化。因此,从会计政策的本质特征来看,会计政策是客观存在的。只要宏观会计政策有选择的余地,微观会计政策对会计信息的影响就不可避免。

二、从会计政策产生的原因及其作用来看,会计政策的存在是企业会计实务与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

会计政策产生的原因首先是会计实务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会计实务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使会计计量方法、计量手段以及会计人员对客观事物认识的局限性而导致会计信息与实际情形的差异。比如在将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分配时,很难或不可能分清哪一笔费用应由完工产品负担,哪一笔费用应由在产品负担,只能将生产科目中归集的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未完工产品之间大致地分摊。按照会计上的重要性原则,其分配的方法有:不计算在产品成本、在产品按期初成本计价、在产品直接材料成本法、在产品定额成本法、约当产量法等,每一种方法计算的结果不尽相同。其次是不同的会计观点,比如说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一种观点认为应实施快速折旧法,因为:一是科技的进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机器设备的无形损耗加快,使得企业正在使用中的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相对降低,为正确反映企业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和有利于技术的进步,应实施快速折旧法。二是新资产的生产能力在早期较大,因而早期的营业收入也相对较多,按照 会计上的“配比”原则,应在这些资产具有较大生产效用的早期计提较多的折旧费用。三是即使资产的实际生产能力在各期基本均衡,固定资产的使用成本也应该大体相等。但由于固定资产的成本包括计提的折旧费用和修理维护费用两个方面,修理费用会随资产使用年限的增加而增加,故折旧费用就应逐年减少。另一种观点主张直线法,因为:一是快速折旧法具有较大的随意性,计提折旧加快程度很难与实际无形损耗程度一致。二是直线法简单明了,容易计算。三是采用直线 法前后一致,增强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因此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固定资产折旧应当根据固定资产原值、预计净残值、预计使用年限或预计工作量,采用年限平均法或者工作量法计算。如符合有关规定,也可采用加速折旧法。”再者是宏观会计管理体制改革的结果,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要求企业执行统一的行业会计制度,从会计方法到会计科目、报表都作了统一规定,企业只能被动地执行,而没有选择的余地,人为地忽略了客观存在的会计实务的丰富多样性,否定了会计政策应有的作用。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国家对于宏观会计管理体制也按市场经济规律要求进行了相应的改革。随着会计改革的不断深化,企业会计管理的自主权也将逐步扩大,企业将有一个相对过去来说显得十分宽松的环境,在这一环境中,企业有可能从自身特点和利益出发,以满足企业提高会计管理水平的需要。

企业会计政策的制定可以起到以下作用:一是会计政策有助于维护和增长企业自身的经济利益。企业制定自己的会计政策,除了希望会计核算系统能更准确及时地反映出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财务成果,还希望通过对各种计量、报告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有效地维护和增长企业自身经济利益。二是会计政策能帮助实现管理人员的经营思想。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和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往往会采用不同的经营战略,有时是稳健经营,有时是锐意开拓。管理人员经营思想的实现,除了采用不同的经营战略和措施之外,在一定程度上也需要借助于会计政策。例如企业在采用稳健经营的方针时,往往在会计处理上也希望尽可能地采用谨慎原则的处理方法,使企业的实力得以保护,避免风险的发生,而企业在“快速发展”思想的指导下,为了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可信度,显示实力以树立良好的形象,以便于拓展市场,需要尽可能在财务报表中多多显示其经营业绩和发展潜力。三是会计政策有助于建立与企业自身特点相适应的会计核算系统,使其经营状况和财务成果得到更真实、准确的反映。企业会计政策使企业会计核算工作在符合统一要求的前提下,变得灵活有效。企业可根据自身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重点核算,从而简化会计核算的手段和程序,提高工作效率。从会计政策产生的原因与作用可以看出,会计政策的存在是企业会计实务和企业经营管理的.现实需要。

三、如何看待会计政策对会计信

息的影响

会计政策对会计信息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这种影响造成了会计信息的不确定性,只要企业在宏观会计政策范围内对会计处理方法有选择的权力,这种不确定性就始终存在,但它不属于会计信息失真的范畴,不属于我们治理的对象。因为;一是会计政策的存在是客观的。国家的会计法规具有概括性、相对稳定性的特点,而企业的生产经营环境却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宏观的会计政策不可能具体地规范企业所有的会计处理。在会计实务中,同一会计事项在不同企业也存在规模、数量和环境上的差异,不同规模和类型的企业,对同一会计事项要求揭示信息的程度也是不一样的,因此就不可能对所有的会计处理提出完全统一的要求。正是会计实务的这种需求使会计政策的产生成为必然。既然会计政策的存在是客观的,就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既不能否定它也不能消除它;而我们所要治理的会计信息失真是通过努力可以好转或根治的。二是会计政策是合法的。宏观会计政策是国家以法律的形式颁布的,微观会计政策是企业在宏观会计政策的范围内对会计处理所做的选择,尽管企业有充分的自主权,但必须受国家宏观会计政策的约束。只要会计人员在会计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去选择,就应该认为其提供的会计信息是真实可靠的;而我们要治理会计信息失真必须是违法的。三是会计政策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企业制定的会计政策均与本单位的理财环境和生产经营特点相结合,如本单位的资本权益结构、资金的流动性、偿债能力与债务负担的对应性、行业的特点、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和内部管理水平等,会计政策运用得好,有助于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比如:通货膨胀现象要求企业选择能够揭示其影响程度、防止超额纳税、资产流失的会计政策;市场疲软现象要求企业选择能够促进产品销售、缩短应收账款回收期、加速资金周转的会计政策;社会资金紧缺现象要求企业选择有利于筹集资金、降低资金成本的会计政策等等。同时,会计政策随着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及有关理财环境的变化适时作出调整也有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由此可见,会计政策所致的会计信息的不确定性不属于会计信息失真的范畴,我们应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重新认识。

四、会计政策的选择与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

企业如何探索和选择适宜的会计政策,以适应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保证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是现代企业会计管理的基本要求。一方面,会计政策的选择是企业处理各经济关系、协调经济矛盾、分配经济利益的一项重要措施。对同一会计事项的处理,往往因选择的会计政策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会计结果,从而影响各利益集团的经济利益。例如:实行稳健政策,采用加速折旧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使用备抵法处理坏账损失,使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确定存货的结存价值等,就会减少当期的国家税收和投资人收益。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以取得收款权利确认收入的实现,使用总价法计量附有折扣的销售收入等,就有可能发生提前纳税,甚至超额纳税现象,从而影响企业的利益。另一方面,由于反映会计处理结果的会计信息是各利益集团进行决策的依据,因而不同的会计政策下产生的会计结果可能导致各利益集团作出不同的决策。例如,按历史成本计量企业资产及费用产生的会计信息,在通货膨胀时期很可能使投资者认为企业的盈利能力强,而向企业投入资本;反之,采用现行成本或一般购买力进行计量所产生的会计信息,则可能导致投资者改变投资方向。因此,各利益集团根据会计信息评判企业的财务状况时,必须搞清楚企业选择会计政策所持立场,以保证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会计政策的选择立场,是指企业站在哪个利益集团的角度选择会计政策。基于现代企业利益相关者主要有投资者、经营者、国家、劳动者以及债权人等.会计政策的选择立场也应分为:一是以公司股东或企业原始投资人为主要考虑对象的投资者立场,以满足投资人需要、服从投资人利益、实现资本收益的最大化为选择会计政策的出发点和目标;二是以企业及其经营管理者为主要考虑对象的企业立场,立足于保存企业财务实力、减少企业经营风险、促进企业稳定发展而选择会计政策;三是以国家利益为主要考虑对象的国家立场,选择有利于满足政府税收要求、扩大税源、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的会计政策;四是以企业职工利益为主要考虑对象的劳动者立场,选择的会计政策有利于增加职工收入,提高职工的福利待遇,调动职工的劳动积极性。一般来说,社会资金紧缺、企业筹资困难时,优先考虑投资者立场;企业经营困难、自我发展能力不强、需要得到扶持时,最好坚持企业立场;国家财政吃紧、税收任务较重时,适宜站在国家立场;劳动力短缺、劳企关系比较紧张时,应当选择劳动者立场。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只有明确了企业选择会计政策的立场,才能为其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由于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决策有用性的前提条件,因此企业不论站在什么立场上选择会计政策,都应该保证会计信息的客观真实,必要时由于会计政策的选择使企业之间提供的会计信息出现的差异。要求企业通过表外揭示的方法让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明了。

来源:《四川会计》第2期

篇5:论会计政策与会计信息

论会计政策与会计信息

作者:浙江经济高等专科学校(潘煜双)

近年来,人们在讨论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时,大都把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归纳为三类:即人为因素造成的故意性失真;会计人员由于过失造成的非故意性失真;由于会计政策或会计核算方法的选择不同而造成的合法性失真。并把这三类作为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对象。这种分类是否合理,是否能揭示会计信息失真的真正原因,值得探讨。本文根据会计政策的本质特征、会计政策产生的原因以及会计政策的作用来分析会计政策对会计信息影响的客观性以及会计政策与会计信息决策有用性的关系。

一、从会计政策的本质特征来看,会计政策对会计信息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

会计政策根据制定的主体可划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宏观会计政策是通过会计准则和有关法规的制定来体现的;微观会计政策主要表现为企业主体在宏观会计政策的指导和约束下,从自身利益和特点出发,在允许的范围内所作的选择。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专辑中指出:“人们所做的各种会计抉择至少有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本委员会所作的抉择,或其他有权作出规定的机构所作的抉择,要求企业按照某种特定的方法提供报告,或从反面来规定,禁用他们认为不适当的方法。”第二层次是“……各种抉择还在个别企业这一层次上作出。随着公布的会计准则越来越多,个别企业抉择的范围不可避免地会变得越来越狭。但是编制报告的企业在会计上总是有许多决定要做的,包括未颁会计准则时,在各种可行方法中选用一种,或在奉行准则时,在各种允许方法中作一抉择,不仅现在如此,将来也会如此。”这里第一层次的抉择是属于宏观会计政策的范畴,而第二层次的抉择即企业的.抉择则属于微观会计政策的范畴。

宏观会计政策与微观会计政策不同,表现在:一是制定政策的主体不同。在我国宏观会计政策的制定主体是国家;微观会计政策的制定主体是企业。二是作用的范围不同。宏观会计政策的作用范围包括所有的行业和所有经济性质的企业;微观会计政策的作用范围仅限于一个企业或一个企业集团。三是目标的重点不同。宏观会计政策强调提高所有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强调不同企业之间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微观会计政策的目标重点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最能恰当反映本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原则、程序和方法。四是宏观会计政策对同一业务事项提供企业选择的会计处理方法,微观会计政策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对某一业务事项只能选择一种程序和方法。尽管两者之间有许多不同,但两者的终极目的是一致的,即两者都是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提高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都是有关会计核算和会计报告编制方面的原则、程序和方法;宏观会计政策为企业会计政策提供了可供选择的领域和范围,企业会计政策是宏观会计政策的具体化。因此,从会计政策的本质特征来看,会计政策是客观存在的。只要宏观会计政策有选择的余地,微观会计政策对会计信息的影响就不可避免。

二、从会计政策产生的原因及其作用来看,会计政策的存在是企业会计实务与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

会计政策产生的原因首先是会计实务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会计实务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使会计计量方法、计量手段以及会计人员对客观事物认识的局限性而导致会计信息与实际情形的差异。比如在将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分配时,很难或不可能分清哪一笔费用应由完工产品负担,哪一笔费用应由在产品负担,只能将生产科目中归集的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未完工产品之间大致地分摊。按照会计上的重要性原则,其分配的方法有:不计算在产品成本、在产品按期初成本计价、在产品直接材料成本法、在产品定额成本法、约当产量法等,每一种方法计算的结果不尽相同。其次是不同的会计观点,比如说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一种观点认为应实施快速折旧法,因为:一是科技的进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机器设备的无形损耗加快,使得企业正在使用中的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相对降低,为正确反映企业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和有利于技术的进步,应实施快速折旧法。二是新资产的生产能力在早期较大,因而早期的营业收入也相对较多

[1] [2] [3]

篇6:也论会计政策财政论文

会计政策是源于西方的一种观念,也是西方财务政策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关于会计政策的内涵尽管各自的解读不同,但大致的方向却是一致的。 详细内容请看下文也论会计政策。

所谓“政策”一般是指某一主体制定地,并且具有预定目标的用来指导或者影响某一部门或方面工作的理论指导。这种理论指导大多是有政府制定的,所以称政策。会计政策的定义却并非单单的政策在会计方面的定义,国际会计准则《会计政策的说明》提到:“指在编制会计报告时,管理人员所采用的原则、基础、惯例、规则和程序。即使同一题目,在使用中也有许多不同的会计政策,需要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选用最能恰当地表明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政策。”这样的规定仿佛是企业制定的会计政策,实际上我国的会计政策是企业与政府共同作用的结果。我国制订的《企业会计准则——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中指出:会计政策是指企业在会计核算时所遵循的具体原则以及企业所采用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说到底,会计政策的制定是根植与企业的,最终也是为企业服务的,无论现在关于会计政策的观点是宏观政策还是微观方面最终都是由企业根据自身特点选择适合企业发展的会计政策。

会计政策也各方面的关系。会计政策是个涵盖很大的概念,它不仅与我国制定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有关系,还与财务通则和财务制度关系密切。最后与之关系最大的是企业的目标以及企业的实际需要。

首先,会计政策与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关系。人们往往会混淆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关系。事实上,会计准则的制定是要明确经济业务的处理,是对会计政策的一种规范,如无会计准则,会计政策往往会出现缺乏信息可比性的后果。会计制度是会计准则下属的具体账目的处理方法等,是会计准则的具体体现。总之,会计政策需符合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要求。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确定了企业应该采用的会计政策。

其次,会计准则与财务通则、财务制度的关系。财务是个很大的概念,是指对某一地区的筹资活动以及国家、企业与职工之间的关系。我国制定了《企业财务通则》,这个通则的颁布使得出现了财务通则与会计政策并行的局面。实际上对于企业的财务通则和财务制度对于会计政策是不会发生大范围影响的,财务与会计也分属不同的领域范畴。会计政策并不是有财务通则来制定的,但会计政策仍需与财务政策并行,就代表了两者之间不能存在抵触局面。

最后,会计政策与企业目标之间的关系。会计政策归根结底是应用于企业的,企业应用什么形式的会计政策是要与企业的形式、规模及目标而确定的。会计政策具有不同的针对性,有的政策针对国有大中型企业,有的则使用与小型企业或者上市公司等等。会计政策拥有灵活性,如如对存货计价,企业可在先进先出、后进先出、个别计价、加权平均、成本与市价孰低法之间进行;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可以在直线法、加速折旧法、工作量法之间进行选择。这样的特性需要企业根据自身的目标来选择,可以说企业目标是决定会计政策应用的根本。

篇7:论会计政策选择的基础

论会计政策选择的基础

作者:毕秀玲

会计实践活动是一个会计环境、会计行为主体和会计行为客体相互联结、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有序循环系统。会计政策选择作为会计实践活动的基本内容之一,是会计行为主体在既定的会计政策域内进行的有目的的择定过程。它起因于行为动机,根基于客观差异,受制于会计政策内容和行为能力。由于会计环境的多变性、会计行为客体的复杂性和会计行为主体的主观能动性等因素的影响,会计实践中存在着会计政策选择的基础。

一、会计环境

会计环境是广义的,包括会计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影响会计的内、外部环境复杂多变,由于会计取材于环境,最终又服务于环境,环境的变化、状态和需求决定着会计的现实水平和发展进程,使会计呈现出出差异。选择适宜的会计政策以最恰当地表达企业现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就有了客观基础。

(一)历史环境的变迁推动着会计政策选择的纵向发展。历史上每一次会计政策选择的重大进步无不与环境变化相关,从中世纪合伙制出现,到19世纪股份制兴起,直到目前跨国公司遍布,会计政策也亦步亦趋地在会计技术、会计报告以及指导原则上发生着变革,会计政策选择中产生了单式记账法向复式记账法的过渡,会计报告揭示、披露程度的深化,以及会计主体由法律形式向经济实质方面的转变,等等。

(二)环境状态的差异导致会计政策选择的横向差异。从宏观上看:一方面,作为一种商业语言,会计政策选择的运用跨越国界、地区和民族,传递着可比性经济信息,具有技术属性;另一方面,会计政策选择又受到政治、法律、制度、文化、特别是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并呈现现差异,具有社会属性。如在判例法和成文法下,会计政策选择从由会计准则直接约束受制于法律、法规和制度,会计的可选择空间有大小之别;在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条件下,会计政策选择的服务对象有多元化和一元化之分;在崇尚自由和基于保守的文化习俗下,会计政策选择的开拓与服务领域有宽狭之差。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从微观上看,企业间的差别更是显著,采用适宜的会计政策以配合其发展战略和实际情况,尤为必要。如经济规模不同,会计方法可有简、繁之分;发展阶段不同,会计政策选择可分别采用激进、稳妥战术;资本结构不同,会计政策选择的服务对象要有所倾斜,等等。

(三)环境需求的矛盾促使会计政策选择应立足于真实、公允。处于环境中的'利害关系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不完全相同,对会计政策选择也产生着不同的影响。如同为投资者,大股东希求采取能使企业持续、稳定发展、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的会计政策,而小股东更偏爱能增加当期收益、以发放更多股利的会计政策;债权人力求企业能遵守债务契约(如保持适度的流动性程度),更愿企业采用稳健性会计政策;税务机构要求采用能增加当期收益以便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会计政策;监管机制为了既能提高工作效率,又能降低监管风险,主张缩小会计政策的可选择空间;而企业更多地基于自身经济利益考虑,要求会计政策有更大的可选择性。可见,会计政策选择不是一个简单的会计问题,它承担着处理经济关系、协调经济矛盾和分配经济利益的重任。会计政策选择只能是在“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相对公平的原则指导下,立足于符合法律信息质量要求,达到最能恰当地表达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目的。

二、会计行为客体

会计行为客体及其加工处理是会计政策选择具体运作和发挥作用的领域。在会计行为客体及其加工处理中之所以可以进行会计政策选择,是因为:

(一)会计客体的假设前提与客观现实之间的背离。一般意义上,经济业务纳入会计系统是以持续经营和币值稳定为前提,采用权责发生制原则予以确认,用历史成本进行计量。但现实中,企业破产风险危及着持续经营假设,物价变动动摇了币值稳定前提,这时,就需运用适应于企业破产和物价变动的相应会计政策。

(二)会计处理中不确定因素的影响。纳入会计客体范围的会计事项,大多与未来持续存在的经济事项相关,未来具有不确定

[1] [2]

毕业论文选题背景范文

会计毕业论文选题

会计毕业论文题目

会计学论文题目推荐

会计学论文题目

大专毕业生论文题目

电子商务毕业论文选题

论文题目审核表范文

会计学论文范文

课程与教学论相关论文

论会计政策
《论会计政策.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论会计政策(锦集7篇)】相关文章:

财务管理论文选题2024-05-06

会计专业简单论文题目2024-05-06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选题题目2023-09-25

大专毕业生论文2024-03-09

社会学论文选题2023-01-05

毕业论文-论《边城》与《恋爱中的女人》的忧患意识2022-09-25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论文选题2022-06-04

会计学毕业论文选题2024-03-23

新世纪的会计选择问题:论企业会计政策选择 论文2022-12-10

会计学论文2023-07-09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