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品德教育(整理19篇)由网友“zhenxing19”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品德教育,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品德教育
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品德教育
李晓容
(四川省乐山市市中区茅桥镇中学)
人们常说:一个渴望成功的人,都要先修炼好两把利器,那就是“德”和“才”。只有德才兼备,相得益彰,才能马到成功。更何况,《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进行思想教育。”从这里可以知道,语文教学一定要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方能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呢?我们应当充分挖掘教材,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巧妙地渗透抗挫教育、感恩教育、合作意识教育、忧患意识教育、谦虚情怀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
一、渗透抗挫教育
作为新一代的青少年学生,一方面,物质条件的优越让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获得了更多的呵护与赏识;另一方面,升学的压力、家长的期望,又使他们无法适应这两者的冲突,势必又让这些学生面临更多、更重的心理负担,如不及时疏导,挫折感便会吞噬他们的幻想和欢乐,扼杀他们的信心和勇气。所以要让学生学会面对挫折和困难。因此,我在讲综合性学习《微笑着面对生活》时,让学生积累了我国古代的屈原被放逐而作《离骚》,司马迁受宫刑而作《史记》,欧阳修两岁丧父笃学而成才,曹雪芹举家食粥而写出了不朽的《红楼梦》,张海迪虽高位截瘫却自学成才,霍金虽坐在轮椅上却迈入创造宇宙的“几何之舞”等事例,让他们知道,古今中外的这些人都是在与逆境搏斗中成为杰出人才的。学生从中感悟到:困境中一定要战胜并超越自己!
二、渗透感恩教育
现在好多的`学生,在学校,老师对他再好,他们认为是应该的。无论你多么关心他、爱护他,甚至用慈母般的行动来感化他,都起不了多大的作用;在家里,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而且吃要吃好的,穿要穿名牌,所有这些,在他们看来都是理所当然。他们根本不知道如何报答老师谆谆的教导之情,父母拳拳的养育之恩。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赏析孟郊的《游子吟》时,诗的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通俗形象的比兴,寄托了赤子炽热的情谊:对于春天阳光般厚博的母爱,区区小草似的女儿,怎能报答于万一呢?当子女的为父母送上一杯热茶,端来一盆滚烫的洗脚水,就是对父母的报答啊;作为学生,上课专心听讲,下课认真做每一道题,也是对老师的感恩啊!
三、渗透合作意识教育
我国一向倡导合作,“四海之内皆兄弟”是相传已久的古训;“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更成为时代的风尚。但也要看到,有些地方过多地强调个人奋斗,而忽略了应该怎样与他人合作以取得成功。因此,在综合性学习《微笑面对生活》的教学时,学生积累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团结就是力量”“人心齐,泰山移”“众人拾柴火焰高”等名言,他们感悟到:想成就一番大事,必须靠大家的共同努力。
四、渗透忧患意识教育
现在的学生,要吃有吃,要穿有穿,甚至上学、放学都是小车接送,但是优越的条件容易消磨人的意志,腐蚀人的健康机体,使人丧失成功的上进心,而艰苦的环境、坎坷的道路,能磨炼人的意志,增长人的上进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列举的六个人,他们都出身低微,经过种种艰辛磨炼、终于身负“大任”而显贵的人物,说明人只有经过艰苦的磨炼,才能有所作为,才能成就大事。学生感悟到:胜利的鲜花,从来就是在血汗中绽放;荣誉的桂冠,总是在奋斗中用荆棘编成。
五、渗透谦虚好学教育
我所教班的学生,有些自以为是、骄傲自大,因此我在讲当代作家马南的《不求甚解》一文时,就特意讲了陶渊明的读书观:虚心,别骄傲自负。让大家联系实际,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课后积累名言。荀子说:“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这些有关谦虚的名言,以及“稻穗长得很饱满,头却垂得很低;狗尾草长得又小又瘪,却摇头晃脑,洋洋得意”等形象生动的比喻,让学生认识到:凡有真才实学者总是虚怀若谷,谦虚谨慎,而不学无术、一事无成的人却常常自高自傲。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语文课堂上要有针对性、抓住机会,渗透品德教育,才能使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收到春风化雨的效果。
参考文献:
孙翔。语文反思性教学的运用[J]。语文教学通讯,(36)。
篇2: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摘要】思想品德教育在学生培养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就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更好地实现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浅谈如下。
【关键词】思想品德 课堂教学
但丁说:“道德可以弥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永远不能弥补道德的缺陷。”由此可见,思想品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然而,长期以来,思想品德教育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能有效的落实在课堂这个主阵地当中,只凭简单的、形式的搞几次活动。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载体――丰富多采的活动的重要性是不可否认的,但它不是唯一的阵地,相反,它更需要用滴水穿石、润物无声的启发、熏陶,要落脚在每一堂课,贯穿于各科教学过程的始终,形成序列,走以课堂为主阵地,全面实施思想品德教育的途径才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课堂是思想品德教育渗透的主阵地
叶圣陶先生曾这样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这句话非常精辟。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读书很重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优秀的品德更为重要。我认为课堂是思想品德教育的主阵地。通过课堂实施思想品德教育有其独特的优势。
第一,课堂上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如要求学生穿戴整洁、搞好卫生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上课起立问老师好、回答问题举手立正站好、遵守课堂规则等又渗透着礼仪纪律教育,可以培养好的行为习惯;上课前,要求学生查工具书,看课后练习,认真阅读教科书,做好课前预习,这样在学习中养成了自觉学习的习惯,也培养了学生的独立自强的意识。这些良好的习惯正是形成优良道德品质的基础,是教书和进行学科思想品德教育渗透的前提和保证,是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第二,课堂传授的各科教材知识本身就凝聚着人们的智慧和灵感,闪烁着思想品德素材的光芒,对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完美的个性,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语文教材中选入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它们不仅启迪人的智慧,陶冶人的德行,而且读来赏心悦目,情感激荡,长期熏陶,会对生活充满希望,会追求阳光,会走向更加健康的思想殿堂。历史教材让学生了解我国也曾经有光辉灿烂的文化、发达的科技、辽阔的疆域,曾经也是象美国一样的强国,现在我们又迎头赶上了世界强国、大国,从而增强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体育教师在日常的体育教学工作中, 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学生进行体质、意志、竞争意识的培养, 寓德育于体育之中……
第三,将思想品德教育寓于各科知识,贯穿于课堂,思想品德教育显得生动具体、形象可感,比干枯乏味的说教更能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也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如在数学课中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的好习惯; 语文课上有关热爱祖国、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的诗歌散文,要求学生背诵并谈自己的感受;音乐课上,在音乐欣赏、歌词内容、创作背景中让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文明礼仪等方面的思想品德教育……
第四,思想品德教育是塑造学生灵魂的工程,有其长期性和层次性,而课堂的思想品德教育贵在日积月累,不会提过急过高的要求和强加于学生的说教,而侧重于潜移默化的熏陶。[论文格式]
第五,在课堂中实施思想品德教育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效率、兴趣、爱好、恒心和毅力,为学习提供不竭的动力,理想、信念又为学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扬起风帆。而知识的积累又为塑造更完美的品质提供了条件。这样,教书与育人便更相得益彰、互相补充,从而形成了良性循环。所以说,课堂应是思想品德教育的主阵地。
二、挖掘教材的思想品德教育素材,提高思想品德的份量
教材既是知识的载体,又是思想品德素材的载体。因此要充分挖掘教材的思想品德教育的因素,提高课堂思想品德教育的份量,这也是课堂教育的基础。各科教材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教育素材,如思想政治课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等,使学生懂得了许多道理,明白了好多事理。在数理化生等课中要求学生分析推理,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了解现象发生的原因和条件,做好实验小结。
这不仅告诉学生科学的知识,还让学生弄清知识产生的过程,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在科技活动中要求学生采取观察思考、动手制作、分析讨论等基本活动形式,逐步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思想方法和创新精神,培养他们善于动脑动手的能力。再如语文课教材更是一座思想品德教育的富矿,在教材中充满了古今仁人志士的豪情和壮举、锦绣文章和革命事迹。如果用心努力挖掘,就能够很好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使他们受到中华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熏陶,陶冶他们的情操,养成他们的高尚品德。所以,教师不只为了传授知识,还要善于捕捉思想品德教育因素的闪光点来点燃学生“求知识、学做人”的火焰,培养品质优良的新型知识人才。[论文格式]
三、把握思想教育契机,强化育人效果
爱因斯坦说:“无论多么好的食物,强迫吃下去是不行的。”课堂教学同样不能强加于人。教师要善于把握契机,激发学生情感,并把他们转化为道德感,内化为道德品质。比如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一课,如果教师在上课时适当地加以点拨和引导,就会使学生一方面受到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教育,而且会懂得我们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在以后会更加珍惜,发奋学习。在课堂教学当中注意把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和知识点有机结合起来,既便于传授知识,又强化了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
总之,“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德育为本”。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 他们肩负着国家兴亡与民族荣辱的重任, 培养学生高尚的价值观、人生观, 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高尚情操的人, 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以课堂为主阵地,在科学中达到“春风化雨,无声胜似有声”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全面实施思想品德教育,既符合其长期性的特点,又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知识水平的发展规律。
篇3: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摘要】思想品德教育在学生培养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就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更好地实现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浅谈如下。
【关键词】思想品德 课堂教学
但丁说:“道德可以弥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永远不能弥补道德的缺陷。”由此可见,思想品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然而,长期以来,思想品德教育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能有效的落实在课堂这个主阵地当中,只凭简单的、形式的搞几次活动。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载体――丰富多采的活动的重要性是不可否认的,但它不是唯一的阵地,相反,它更需要用滴水穿石、润物无声的启发、熏陶,要落脚在每一堂课,贯穿于各科教学过程的始终,形成序列,走以课堂为主阵地,全面实施思想品德教育的途径才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课堂是思想品德教育渗透的主阵地
叶圣陶先生曾这样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这句话非常精辟。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读书很重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优秀的品德更为重要。我认为课堂是思想品德教育的主阵地。通过课堂实施思想品德教育有其独特的优势。
第一,课堂上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如要求学生穿戴整洁、搞好卫生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上课起立问老师好、回答问题举手立正站好、遵守课堂规则等又渗透着礼仪纪律教育,可以培养好的行为习惯;上课前,要求学生查工具书,看课后练习,认真阅读教科书,做好课前预习,这样在学习中养成了自觉学习的习惯,也培养了学生的独立自强的意识。这些良好的习惯正是形成优良道德品质的基础,是教书和进行学科思想品德教育渗透的前提和保证,是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第二,课堂传授的各科教材知识本身就凝聚着人们的智慧和灵感,闪烁着思想品德素材的光芒,对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完美的个性,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语文教材中选入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它们不仅启迪人的智慧,陶冶人的德行,而且读来赏心悦目,情感激荡,长期熏陶,会对生活充满希望,会追求阳光,会走向更加健康的思想殿堂。历史教材让学生了解我国也曾经有光辉灿烂的文化、发达的科技、辽阔的疆域,曾经也是象美国一样的强国,现在我们又迎头赶上了世界强国、大国,从而增强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体育教师在日常的体育教学工作中, 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学生进行体质、意志、竞争意识的培养, 寓德育于体育之中……
第三,将思想品德教育寓于各科知识,贯穿于课堂,思想品德教育显得生动具体、形象可感,比干枯乏味的说教更能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也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如在数学课中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的好习惯; 语文课上有关热爱祖国、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的诗歌散文,要求学生背诵并谈自己的感受;音乐课上,在音乐欣赏、歌词内容、创作背景中让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文明礼仪等方面的思想品德教育……
第四,思想品德教育是塑造学生灵魂的工程,有其长期性和层次性,而课堂的思想品德教育贵在日积月累,不会提过急过高的要求和强加于学生的说教,而侧重于潜移默化的熏陶。[论文格式]
第五,在课堂中实施思想品德教育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效率、兴趣、爱好、恒心和毅力,为学习提供不竭的动力,理想、信念又为学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扬起风帆。而知识的积累又为塑造更完美的品质提供了条件。这样,教书与育人便更相得益彰、互相补充,从而形成了良性循环。所以说,课堂应是思想品德教育的主阵地。
二、挖掘教材的思想品德教育素材,提高思想品德的份量
教材既是知识的载体,又是思想品德素材的载体。因此要充分挖掘教材的思想品德教育的因素,提高课堂思想品德教育的份量,这也是课堂教育的基础。各科教材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教育素材,如思想政治课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等,使学生懂得了许多道理,明白了好多事理。在数理化生等课中要求学生分析推理,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了解现象发生的原因和条件,做好实验小结。
篇4: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品德教育的一点体会
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品德教育的一点体会
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品德教育的一点体会作者/ 卢宇
【摘要】在体育教学中有意识地融入德育教育,能锻炼学生的意志,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学生服从组织、遵守纪律、诚实机智、积极进取的心理品质。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关键是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贯穿于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
【关键词】体育教学 渗透 德育 以学生为本
德育与体育是学校教育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体育教学中贯彻德育,应该做到以学生为本,这样,才能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系统地构建德育的环节。在此,我在教学过程中谈谈自己的一点做法
一、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与方法
在体育教学中既要发挥其德育渗透的优势,有效利用其可能性,还要根据事态形成发展过程适时进行教育,因此每位教师都应当在课中把握住有利的时机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具体途径与方法如下:
1.教师的仪表和教师的语言
在体育教学中,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关键在于教师的言传身教。作为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教师应举止大方,谈吐文明,教学中,讲解清楚、示范规范、言行一致,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教师形象,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达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亲其师,信其道”、身教重于言教”。这两句话同样证明良好的德育形象在课堂教学中的深刻意义。做为一名体育教师既要有一般教师的严肃,又要充分体现其职业特点――健康而朝气。通过教师的仪表来感染学生,并增强学生对仪表美及其重要作用的正确认识。
教师用语要文明、简练,应有较强的逻辑性,幽默是可取的,但切忌低级庸俗。教师通过自己的语言来影响和感染学生,使学生养成文明用语的良好习惯。
因此,我认为体育课堂教学应做到“六规范”:第一,规范语言:使用普通话和文明用语;第二,规范示范:动作正确,熟练优美;第三,规范板书:字迹工整,格式正确;第四,规范仪表:衣着合乎运动特点,精神饱满;第五,规范行为:举止大方,遇事得体;第六,规范环境:教具摆放有序,场地设计合理优美。
体育教师严于律己,率先示范,带动着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这至关重要。
2.密切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体育教学中教师之间的配合显得十分重要,不仅要共同研究教学工作,而且要经常在一个“大课堂”里一起上课。教师之间的关系往往会使学生联想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来,所以教师之间必须互相尊重,密切配合,互相帮助,使学生从体育教师这个团结战斗的集体中学到助人为乐、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
教师尊重学生、关心学生既是教师高尚品德的表现,又是一种教育手段,在塑造学生的.灵魂中是一种巨大的力量。特别是对那些能力较差、组织纪律较差,以及不重视体育学科学习的学生要耐心帮助,决不能用讽刺的语言刺激他们,侮辱谩骂学生。在教学中应创造机会给技术水平较差的学生锻炼的机会。例如,在练习排球垫球练习的最后讲评时,除找出垫球较好的学生示范小结外,还可以请虽然垫球要领动作较差,但在某一环节有所进步的同学,再做一、二次练习,肯定他们的进步,并要求大家热情鼓励。这样有利于增强他们完成动作的信心和感到集体的温暖。对体育骨干和运动能力较强的学生则从严要求,绝不能袒护他们的缺点。
教师关心并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来说虽说是外部条件,但能促使学生内心产生积极的情绪,从而转化成为学生接受教育的内部动力,培养学生对人、对事的正确观念。
二、结合教材特点进行渗透
课堂中,选择合理、科学的组织教法,教材的灵活应用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善于把学生的心理活动和身体活动结合起来,尊重人格和自主性,利用课堂的组织教法中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注重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以及热爱美、鉴赏美、表现美的情感美的情感培养,促使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例如:在掷垒球教学中,有几个学生的动作不正确,用直臂掷远,还认为这样的方法掷得最远,不改动作。就此,我用形象的例子说明了发力原理,鞭打动作的科学性……此后,学生逐渐改了动作,成绩有了明显的进步。例如:在课堂学习方法形式上,允许学生自己创新。在跳绳和呼啦圈教学中,在完成课的要求后,有几个学生自己玩起了绳子和呼啦圈。我并没批评他们,还表扬了他们,依次让全部学生进行了创造练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
体育教学具有内容多、范围广、思想性强等特点,这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利因素。由于各个运动项目内容不同,所达到的教育效果也不同,教师要善于挖掘其深刻的内涵,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例如,田径运动往往使人感到枯燥乏味,但坚持练习却能培养顽强、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球类项目需要在同伴的配合下进行,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又可以增进学生的勇敢顽强、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的思想品德。优秀道德品质的主题很多,有爱国、勇敢、团结等。我们可以围绕一个主题指定相关的内容以及游戏,让学生在不经意之间学到这些优良的品质。例如:针对伦敦奥运会这一体育盛会,对学生介绍运动员积极备战,刻苦训练的感人事迹,通过观看多媒体感受运动员的顽强拼搏、永不放弃的精神。还可以以奥运为主题,在课内开展一次小型的“奥运会”,让学生在比赛中学到不怕失败,团结协作的精神。还可以学习那些奥运明星,如林丹、孙扬、叶诗文等。学习他们的爱国,助困,不服输的精神,作为我们学生学习的榜样。
三、评价中进行渗透
心理学家认为“赞美有如孩子的营养剂”。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敏锐地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表扬、鼓励。在运动之前用适当的语言鼓励和表扬,使其放下心理包袱,轻松地完成运动,从而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学生实际出发,对进步学生鼓励,培养他们的责任心、荣誉感及自觉学习、刻苦拼搏的精神。批评时,根据学生心理,把批评放在赞扬之后,可取得很好的效果。如有一学生的体育技能较好,但纪律观念差,在集体中不能与同学友好相处。我赞扬他的长处之后,点出要当一名优秀学生,还需得到同学们的信任和支持,学生听后,慢慢自然收敛。过重严厉的批评,往往可能毁灭孩子的兴趣,变得自暴自弃,陷入自卑和孤独,因此批评要遵循三个原则:第一,不伤害孩子的心理和身体;第二,言行避免粗暴;第三,就事论事,不以孩子成为发泄对象,既往不咎。
总之,针对学生的不同心理特点,体育教师应注意说话的种种机智与技巧,使学生自觉接受批评教育,从而朝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
四、结语
学生高尚思想品德的形成,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实践证明,通过体育教学可以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思想、理论与观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人民,遵守纪律、团结奋进的集体主义精神,尊重他人,诚实、公正、谦虚、礼貌的高尚品质。总之,在体育教学中贯彻德育教育不仅是学校体育改革的需要,也是体育教育观念更新的需要。体育教学中的思想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要靠教师常年累月的辛勤劳动才能奏效。
(作者单位:537400广西北流市北流镇陵城初中)
篇5: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江苏 邳州 ●董 磊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任务。语文教育本身就是人文素质教育,在除了进行语文知识的传授以外,还应进行情感教育,通过情感的渗透,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素质。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情感教育
初中语文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可见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作为优秀的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应充分挖掘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情感渗透。以下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对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谈几点体会。
一、情感教育含义及意义
初中语文的情感教育的含义,就是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情感的积极作用,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苏霍姆林斯基就曾指出:“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撒在这块土地上。”可见情感因素对学生成长具有重大影响,初中阶段学生的情感处于形成阶段,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有利于端正学生的品行,通过文章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的爱国之情、友情亲情等,同时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文学情感。如朱自清的《背影》,表面上讲述的是父亲为作者买橘子时的背影,实际上表达的是父亲对自己的爱,为读者展现了浓厚的亲情。
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情感渗透的前提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情感渗透的前提,心理学研究表明,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促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情感渗透。不融洽的师生关系,会使师生间的交流陷入尴尬和不利的局面。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作品,涵盖很多情感,没有和谐的师生关系,情感教育将成为空谈。在教学的过程中,师生的关系是平等的,互助的。作为教师应该用爱心和真诚感染学生,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不管是课内还是课外,都要积极关爱他们,多倾听学生的感受,对学生感悟到的情感应该积极予以指导鼓励,如果发生偏差要予以纠正指导,帮助学生获得正确的情感,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创设情感渗透的氛围
兴趣是学习的最强动力,如果学生对一门课程产生兴趣,就会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为情感渗透创设氛围。初中语文教材的课文都是一些经典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中都饱含丰富的情感,如果学生对这些作品产生兴趣,就会产生情感共鸣。创设情感渗透的氛围,是通过创设与文章内容接近的情境,能有效地营造出浓郁的情感氛围,让学生可以准确地把握文章情感。(教学论文 )在课堂上,我们教师可以安排几个同学通过表演展示文学内容,让学生亲身体验作者想要表达的某种情感。如在上《孔乙己》一课时,可以让学生将课文改编为剧本,自编自演,体会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体会旧社会的世态炎凉,从而让学生更加珍惜时光,热爱现有的生活环境,让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总之,要用心给学生创设学习的氛围,要不断发现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真切感受作者的情感。创设情感氛围的方法还有很多,如可以通过多媒体素材来渲染气氛。在学《我的母亲》一文时,我通过播放歌曲《妈妈的吻》,通过音乐创设氛围,向学生传达母爱的伟大,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文章强烈的情感气氛。
四、正确引导品读感悟,是进行情感渗透的关键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渗透,需要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品读,帮助学生进行感悟。每一篇文章都饱含作者丰富的情感,作者将自己的情感隐含在作品的中,我们要引导学生仔细品味。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认真反复读文章,反复揣摩作者的心境,感悟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从而获得作者想表达的意图。多读可以让人安静下来,可以让人的思绪飞扬,从读中感悟,从读中升华情感。在课堂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读,大声读,读出感情,读出感悟,教师要从语音语调、动作、神情等方面进行指导示范。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无论是朗读的节奏、语音、语调、语速等,都会使人产生美的感受,在朗读时注意朗读节奏的轻重缓急,在朗读中感受文章的优美意境,享受文言文的语言美、意境美和情感美。而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感情基调悲凉,又蕴含激昂,在进行阅读时,应注意关键词的语调,适时的控制语速。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需要和谐的师生关系,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品读感悟。
参考文献:
[1]朱英。浅析新课程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科教文汇,(3)。
[2]周桃英。初中语文情感教育的内容与方法[J].阅读与鉴赏,2008(6)。
(邳州市红旗中学)
篇6:审美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审美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审美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作者/王群林
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审美,是人对美的事物的一种感受和品鉴活动。而语文,是一门最具生命魅力的学科。语文教学具有很高的审美教育价值。它不仅能激发人的理智感和探索精神,还能净化人的心灵,具有道德教化和心理保健的作用。
一、语文教学中的师生关系美
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是教师与学生集体构建的一种理想的心理环境,这对教学效果和学生个性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有的老师总觉得教师就应该有教师的“风范”,所以总是不苛言笑,表情严肃。表面看来,课堂纪律好,但却缺少了教的愉快和学的轻松。笔者认为一个好的语文教师,不仅应该博学,还应该品德高尚,仪态温文尔雅,对学生说话要真诚而中肯。这不仅是一种修养,也是一种人文气质。
语文教学本来就是师生共同参与与探求的过程,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在这样融洽的教学氛围里,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的循循善诱、连珠妙语、激情点击,再加上学生的心领神会、个性飞扬、灿烂想象,师生关系美就能得到尽情地演绎。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愉悦地遨游在语文的教与学中,享受着融洽、感受着轻松、品尝着快乐。语文的生命力,就会不知不觉地氤氲在学生的心田,引领学生喜爱语文、走进语文、学好语文,让语文的种子在他们的心田生根、发芽、茁壮地成长起来。
二、语文学科的文学美
语文姹紫嫣红,生机盎然。它丰富的语言,无尽的情思,深邃的哲理,能让学生享受到文学美。它不仅能让学生增长见识,开启心智,陶冶性情,诱发遐想,更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和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笔者在上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时,从学生对春天的精彩描述入手,一开头就把大家领进了对春天的回忆和向往中。春天,是一个极富诗情画意的季节。一提起春,我们就会想起朱自清的散文《春》,他描写了春天里的草、花、风、雨、山、水……,这时,同学们仿佛走出了教室,陶醉在迷人的春景中,体验到了赏心悦目的愉快情感。
再回过头来欣赏《钱塘湖春行》这首诗时,又多了一些意境美和朦胧美。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在头脑中想象着一幅幅春景图。
有人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活跃的形象思维,丰富的联想,驰骋的想象,肯定有多少学生,就会有多少幅绝美的画面。这不仅促进了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及其意蕴的理解,还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了审美的愉悦,进而保证了更有效的识记、再现和保持。这就是审美教育的特点之一――深远性。那些扣人心弦,触发情感的形象常常使人终生难忘,其效应更是深刻而持久的。
语文教学离不开审美教育,带着审美进入语文,就会发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美,《斑羚飞渡》的生命之美,《麦琪的礼物》中的人性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又体验着强烈的美感和丰富的情感,感悟和吸收着作品的精华,将祖国优秀的语言文化成果融入心田,内化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弘扬着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同时,又给学生打下了写作的基础, 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学习中丰富的情感体验,丰厚的文化底蕴和作家巧妙的写作技巧。这些素养在学生的心中积淀、发酵、悖发,最后外化为创作的动力,让学生不由自主的.想要拿起笔来,学习着抒写自己的心灵。在一次又一次的语文与审美、与创作的碰撞中,闪现出炫丽的创作火花。在教师的指导下,形成一种自主读书,自主创作的动能。如果学生的阅读面广,他们经常与教师探讨着小说、诗歌、散文的写作技巧、创作风格、语言特色,经常在语文作业后有一篇小说、一首诗、一篇随笔呈上,而且在运用现代汉语时,也少些苍白,多份雅致;少些凝重,多丝轻灵。其优秀之作,在全班交流和鼓励,并推荐到报刊发表。这样将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点燃他们的创作激情,大面积地提高了写作水平。那该是多么美妙的结果,笔者正在努力构建着这样的局面。
三、语文学科的精神美
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早已成为社会关注的一大问题,包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正确对待挫折与成绩;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正是他们道德信念的萌发和确立的阶段,据说人的60%以上的道德行为习惯在初三前后形成。在这一关键时期,语文教师就更应该播散好语文学科中的精神美。让它在孩子的心中萌芽,引领学生走上心理健康、品德高尚的人生道路。语文学科中的精神美无处不在。语文教师更应该以语文学科为本,从上关注人文出发,结合教学,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进而养成高尚的道德行为习惯。
苏轼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孟子的“舍生而取义”都能让学生领会到豪壮、广博之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
《金黄的大斗笠》《散步》和《背影》中折射出一种亲情美。亲情是一个永不褪色的话题,它能滋润人的心田,能引导学生平和心态、团结友爱、孝敬父母,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使他们的生命之洲洒满阳光。
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又给学生展现出宽广的胸襟、旷达的情怀,能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教会学生如何正确的对待挫折。
语文教师应该站在高处,放眼未来,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习语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更应该注重语文学科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深远影响。
所以,语文教学应该渗透审美教育,注意以情动人,以美育人。在各种审美心理要素――直觉的唤起、丰富的联想、驰骋的想象、激荡的感情、活跃的思维的直接参与下,不仅使学生的语感更加敏锐,对思维涵蕴的理解更加深入,更能使学生在学习中得到审美的愉悦,进而受到性情的陶冶,打造健康的心理,培养出高尚的道德行为习惯,让学生真正成长为大写的“人”。
(作者单位:835700新疆尼勒克且加哈乌拉斯台乡中心学校)
篇7:析法制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析法制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贵州省威宁县新发中学 卢碧兰
【摘 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仅做好语文知识的教学,还应该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有效的渗透法制教育,通过利用多种教学策略,使学生能够遵法、守法,使学生成为我国法制社会的忠诚维护者,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因此,在本文的研究中,主要针对于初中语文教学中法制教育的渗透进行了相关方面的分析和研究,现进行具体的分析。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法制教育;渗透
前言
由于近些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总数在不断的攀升,作为初中教育任何一个学科,都有义务做好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工作,使学生树立起法制观念,在生活中规范自身的行为,进而成为一个遵法、守法的祖国栋梁之材。因此,语文作为初中教学的一大主科,语文教师应结合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有效渗透法制教育,使学生在无形中受到法制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法制意识。
1.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原则分析
1.1趣味性原则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该坚持趣味性原则。所谓的趣味性主要就是指,法制教育内容应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如果教师单纯的采用法律条款对学生进行教育,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进而也无法实现最佳的法制教育效果。因此,教师可以利用一些生活趣事、个人案例等增强法制教育的趣味性,这样才能够保证良好的法制教育效果,
1.2渗透性原则
由于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教学重点应该放在语文知识的教学中,而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应该本着渗透的'原则,当教学中涉及到相关的法律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但是,教学的大方向不可变,这样才能够分清教学的主次,()才能够确保语文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同时,做好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工作。
1.3目的性原则
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渗透是具有一定的目的性的。由于语文这门学科属于人文学科,其不仅仅是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还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而人文素养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法制素养,学生只有具有一定的法制素养,才能够在学习中和生活中尊重法律,遵守法律,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学生,也才能够实现其长远的发展。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法制教育的渗透的目的也是为了实现学生法制素养的提高,确保学生稳定的发展。
2.初中语文教学中法制教育渗透的方法分析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应用一定的策略及方法做好法制教育的渗透工作,下面针对于具体的渗透方法进行详细的探讨。
2.1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法制教育内容,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渗透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会涉及到一定的法制教育内容,教师可以对语文教材中法制教育内容进行有效的挖掘。由于法制教育内容较多,教师可以结合不同的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法制教育。例如,当学习相关的采伐树木的语文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一系列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使学生们进一步明确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懂得破坏环境和自然资源不仅要承担法律责任。在学习有关于《孔乙己》相关知识的时候,孔乙己的偷书行为给学生以较深的印象,而教师在讲授孔乙己偷书的相关内容的时候,可以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使学生了解到,偷窃行为属于触犯法律的行为,偷窃的金额越大,判刑越重。进而使学生能够意识到遵法和守法的重要性,在生活中规范自身的行为,坚决不偷窃,做一个守法的公民。
2.2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渗透法律教育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利用语文实践活动进行法律教育的渗透,通过利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受到教育,以实现学生的良好发展。例如,教师可以结合语文教学内容开展演讲比赛、辩论赛,教师将演讲与辩论的主题设定为关于法制相关方面的知识,学生在演讲及辩论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提高自身的口语表达能力,还能够提高自身的法制意识。教师可以组织一场“青少年如何自我保护”的演讲比赛,使学生在准备的过程中能够对青少年自我保护的方法进行一次系统化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
2.3在写作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有计划的渗透法制教育。例如,教师可以将本次写作的主题设定为“食品安全问题”,由于市场上的商品鱼龙混杂,很多食品存在着较大的安全隐患,而很多的不法商家为了谋取利益,对食品造假、添加有毒物质。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就《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相关内容作为写作的根据,针对于食品安全问题写一篇作文,在此过程中,不仅仅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还使学生提高了法律意识,当生活中遇到食品安全或者是食品造假问题的时候,学生可以利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有助于学生法律意识的提高,确保学生的良好发展。因此,在写作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法制教育的途径。
3.结束语
本文主要针对于初中语文教学中法制教育的渗透进行了相关方面的分析和研究,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了解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做好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工作,使学生一方面能够掌握全面的语文知识,另外一方面提高学生的法制认识,使学生了解遵法和守法的重要性,进而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苏立昀。让法制教育渗入数学教学[J].数学学习与研究。 ,15(01):190-191
[2]张元亮。法制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文教资料。 ,02(32):140-141
[3]岳亚丽。刍议小学语文教学与法制教育有机结合的途径[J].才智。,04(13):354-355
[4]肖建国。法制教育的改善和优化――中小学依法治校专题研究之五[J].思想・理论・教育。2013,15(Z1):158-159
篇8:怎样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论文
怎样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论文
摘 要:德育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并将所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度和广度的处理,顺势引导学生的思维,使德育教育收到更好的效果。
关键词:德育;渗透;初中语文教学
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渗透时,教师可以采取的方法有很多。这是因为德育的内容是较为繁杂且丰富的,教师可以结合德育教育的特点对学生的各项能力进行培养,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并将所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度和广度的处理,顺势引导学生的思维,使德育教育收到更好的效果。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
要想培养学生的远大理想和高尚的品德,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审视自身,从自我做起,注意自己的言行,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学生都有很强的向师性,教师的言行举止与思想、态度都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学生。教师要多对自身的德行、修养进行锻炼和提高,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以高贵的人格感染学生,约束自己的行为,时刻牢记教师应该遵守的职业道德,以自身德育素质的提高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一个膜拜的形象,成为学生的德育教材。
二、利用语文教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
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与爱国情怀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对其进行开发和利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如进行《谁是最可爱的人》的教学时,我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了一段朝鲜战场上炮弹横飞的战争场面,随后让学生自己去对课文进行阅读和鉴赏。经过品读,学生都对志愿军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感染,他们激情澎湃,内心中涌出一股为了国家和民族英勇献身的大无畏精神。随后,我对学生展开了进一步的启发:如今我们身处和平年代,这种精神还应该存在吗?我们应该利用什么样的行动去展示自己的爱国之心呢?学生议论纷纷,都把自己的心得与体会讲了出来,他们对于祖国的热爱也在讨论中得到了增强。
三、利用语文教学进行集体主义教育的渗透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没有太强的集体观念,也对集体利益不太看重。因此,张秀平(河北省滦县响镇李兴庄中学063701)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摘要:很多人认为语文学习的是汉字知教师要利用语文教学对学生实施集体主义教育的渗透,使他们能够明白集体与个人的辩证关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集体观念。如进行《斑羚飞渡》的教学时,学生都被斑羚那种为了集体利益而自愿赴死的行为所感动,他们明白了为了团队而牺牲的意义所在。随后,我又进行引导,让他们明白现实生活中也需要这种集体主义精神,我们每个人都是集体的一员,都要为集体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利用语文教学进行生命意识的渗透
目前,有些中学生对生命的认识不足,他们肆意挥霍自己的青春,罔顾生命,吸毒、轻生的`状况时有发生。对此,我们很有必要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的教育。在学习《热爱生命》这篇文章时,我就在学习结束后召开了一个主题为“珍爱生命”的班会,教导学生珍惜自己现有的幸福生活,不要盲目攀比,将时间利用起来做一些有意义的事。虽然人生来都会死,但我们不能因此就浪费生命,要发现生命过程的美好,做任何事都要三思后行。
五、利用语文教学进行环保教育的渗透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大自然的破坏日益严重,空气污染、环境污染、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等现象已经成为人们需要引起足够重视的社会化问题。对此,我利用《喂,出来》的教学让学生意识到了环境污染会给人类带来什么样的危害,且这些危害会导致哪些不可修复的后果。随后,我指导学生从自身做起,注意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对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进行维护,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拥有蓝天、绿地和丰富的水源。
六、利用语文教学进行诚信教育的渗透
“诚信”对于古往今来的人们来说都是一种立世之本,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种崇高的精神和美德,是我们能够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保证。“人无信而不立”,如果缺乏诚信,我国的社会经济与社会形态可能就会发生重大的变化,甚至会对中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危害。因此,教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于是,我就利用《信客》的学习契机,努力激发学生的诚信意识。在《信客》中,主人公是一个诚信无私的人,他不仅任劳任怨,还非常的善良、正直,很受人们的尊敬和爱戴。在新的时代,诚信仍是我们应该大力弘扬的高尚品质,中学生肩负着祖国兴旺的责任,更应该培养自己的诚信意识,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将“行必信,行必果”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并终身奉行这种精神。
七、利用语文教学进行理想教育的渗透
在人的前进过程中,有理想才会有奋发向上的目标,也会有源源不断的动力,这种动力会为学生带来无尽的力量,激励他们积极投入学习和日后的工作中。当前,很多学生觉得自己的人生没有目标,他们的内心十分空虚,也对自己的前途和未来感到很迷茫,对待学习的态度也不够端正,时常抱着得过且过的思想庸庸碌碌地过着每一天。为了改变学生的现状,我们就要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的渗透。如学习《音乐巨人贝多芬》时,我就让学生重点体会贝多芬为了自己热爱的钢琴事业不怕任何困难的精神,哪怕条件再困难也无法磨灭他的理想,最终他终于成为了举世闻名的钢琴家。在学习中,学生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就受到了良好的理想教育,他们也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决定要为了自己的理想去奋斗。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教材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
篇9:法制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的渗透论文
法制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的渗透论文
摘要:在现代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一方面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语文知识,另一方面要在教学课程中融入法制教育观念,使得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能够了解法律、懂得法律并且遵守法律,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本文就法制教育与初中语文教学融合的标准进行阐述并对其提出相关建议和策略。
关键词:法制教育;初中语文教学;教学融合
随着经济的发展及社会的不断进步,青少年的违法犯罪率逐年增加。初中作为青少年的教育场所,其中的各个学科都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法制教育可以使学生健全法制理念、宣扬法治精神,同时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能够严格要求自己,规范自身行为。所以,初中语文这一主要科目,有必要与法制教育相融合,以此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
1.法制教育与初中语文教学融合的标准
1.1保证法制教育课程内容风趣。法制教育想要与初中语文相融合,是离不开教师的作用的。教师在课堂上授课需要具有一定的幽默性,这样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能够积极配合教师。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在相应的语文教材中找出相关的法制教育内容,并运用诙谐风趣的话语讲授。这样做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教师在讲授法制教育内容时,语气过于僵硬、严肃、死板,使得学生们无法调动学习主动性,导致法制教育没有达到预期的理想效果。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讲授法制教育内容时,应该结合周围有趣事物或者自身经历过的一些故事增强法制教育课程内容的风趣性,这样学生们才能够更好地接受法制观念的教育。
1.2保证法制教育内容深入课堂。部分初中学校领导及教师为追求学生综合成绩的高排名,将平时课堂上的法制教育时间割舍掉用来让学生们做练习题。这样做其实是并不可取的,虽然说教师将平时的教学重点放到语文知识的基础教学之中,但是学生只有保持身心健康发展才能更多地投入学习中。学生的法制教育观念应当是从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不断灌输到脑海中的,所以教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将法制教育深入到课堂教育中。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上,教师可以找准时机使学生们接受法制教育。尽管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十分必要,但是教学大纲上所布置的教学方向是不可改变的,必须严格遵守,教师应分清教学内容的重要性,这样既可以使学期教学任务圆满完成,又可以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法制教育。
1.3保证法制教育的基本宗旨。法制教育与初中语文课堂的融合不能脱离根本宗旨,因为语文这一主要学习科目是归属于人文教育的。学生不但要掌握语文的基础知识,而且要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这就需要学生们必须掌握必要的法律素养。这样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做到懂法、知法、守法,这是优秀的中学生所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素养。教师需要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对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法制教育,使学生能够稳定长远地发展。
2.法制教育与初中语文教学融合的策略
2.1深入初中语文教学内容,探求法制教育关键点。在初中语文的日常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采取一定的教学方式,确保法治教育教育的融合工作。在初中语文的相关教材中,一定程度上会与法制教育相联系,这时教师可以深入语文教材中,找出其中的法制教育理念关键的地方,并将其按照不同的分类整合到一起,在课堂上可以进行系统全面的法制观念教育。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布置学习任务,要求学生们在回家后观看或者收听一些著名的'法制栏目,并对发生的事件发表一些简单的看法记录下来,在第二天的课堂上进行发言。这样做既可以普及学生的法律常识,又可以使学生在真实的事件下受到感触,使自身更加深刻地了解法制教育观念。
2.2开设初中语文实践活动,融入法制教育知识点。在初中语文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安排一些符合教学任务的语文实践活动,并在活动内容中融入一定的法制教育观念。这样可以使学生们在进行多种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的同时接受法制观念的灌输,并促进自身健康长远发展。有条件的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小组讨论竞赛,由教师列举一道关于法制教育内容的题目,并设计多个讨论出发点,由学生们按照自身想法自由组织结合到小组之中,在小组之中每个成员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共同讨论。各个小组讨论完毕,由教师进行小组点名自由发言,引导学生们按照相关的法律知识进行述说,最后每个小组发言完毕,由教师进行点评,并对学生们进行正确规范的法制教育。这样可以使得学生们切合实际地感受到法律就在自己身边,而且由于自身的发言讨论,使学生们更加懂法守法,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
2.3加强初中语文写作锻炼,提高法制教育关注度。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写作是学生表达能力的一种升华,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安排一些法制教育内容融入语文写作之中。在写作中由教师根据生活中发生的一些事件布置成作文,使得学生们能够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独立总结,这样可以使学生们深刻地了解法律常识,在提高自身写作能力的同时还可以使自身的行为规范。在学生们完成作文任务之后,教师可以选出写得文章较好的学生在班级中进行朗读,朗读之后由学生们进行自由讨论,得出自己的看法和学生之间的不同点。然后由教师进行统一归纳划分出不同的观点,由学生进行自由组队发言,各自表达出想法。最后由教师为学生进行解答,纠正学生的法律常识,完善学生的法制观念。这样做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都有提高,并且使学生从根本上做到知法守法。
3.结语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因为教师一方面对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教育起着关键的引导作用,另一方面对学生的法制观念教育、身心健康发展作出很大的贡献。教师一定要严格按照教学目标进行教学,不能脱离初中语文教学方向,在此基础上培养出学识渊博、知法守法的高质量学生。
参考文献:
[1]赵淑华.高职院校法制教育实践问题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3):146-148.
[2]任淼.我国中小学法制教育现状及反思[J].现代教育管理,2014(2):53-56.
[3]樊泽民.对进一步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的几点认识[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78-80,57.
篇10: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
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
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文/潘双武
摘 要: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学生作为教育的对象,其情感世界越来越受到重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激发学生的真实情感。语文作为初中教育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在学生的情感教育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情感教育;情感渗透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进行其他课程学习的基础是良好的语文素养。语文对学生的心理、情感等方面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初中语文教学现状
受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初中语文逐渐变成对词、句、修辞手法、归纳论证等方面的分解教学,教学变得繁琐细碎,忽略了语文教学本身的情感教育。语文是一门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和丰富的情感进而对学生进行知识与情感教育的学科。由此可以看出,语文教学的根本就是情感的教育,在我国目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却忽视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使教学结果难以达到语文的真正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渗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情感教育。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
要想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渗透教育,就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渗透教育。初中语文教材的内容蕴含了丰富的情感要素,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积极地引导学生感受作者所描写的情境,并进行适当的情感教育。
教师的人格魅力和综合素质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特别是语文教师。语文知识是我国文化的结晶,这就对初中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多与学生进行交流,进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学生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习效率自然也就提高了。
传统的语文学习方法,虽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成绩,但是却忽略了语文的情感教育功能。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还要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情感渗透,让学生在课堂中进行合作讨论,进而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情感。
在新课程改革以后,初中语文教学方式比较开放,这时教师要善于发掘教材中的情感要素,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教师还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实现真正的情感渗透教育。
参考文献:
[1]刘丽琴。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青年文学家,(14)。
[2]杨绍军。加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07)。
(作者单位 浙江省青田县山口中学)
篇11: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品德教育的方式分析论文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品德教育的方式分析论文
德育教育对小学生来说非常重要。他们年龄小,认知不到位,也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形成怎样的思想品德对他们以后的生活和学习,将起到重要影响,因此,对小学生的品德教育不仅仅是班主任的事情,每一个老师都有责任,那么如何在学科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呢?结合实践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是根据学科特点,在传授知识中对学生进行教育。
如:要善于帮助学生把学到知识的体验转化为审美态度,激发他们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一旦具备了这种审美能力,他们的情操和思想就会得到陶冶和升华,每门课的`本身都能挖掘出折射人类品德的光辉。
二是根据学生表现对学生进行团结友爱教育。
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同桌之间或前后位之间发生矛盾的现象,有的是因为没有经过对方同意拿了同桌的东西,有的是因为后面同学的桌子太上前挤着前面的同学,还有的因为争执而吵了起来等,这是需要教师冷静对待,不能因为他们破坏了课堂纪律而大发雷霆或是简单训斥,应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然后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让其互相团结,友爱相处等。以前我们往往会认为把学生上课之间出现的矛盾,简单视为违反纪律,并教育其遵守好纪律,没有注重从学生的品德这方面进行教育,所以导致学生问题不仅没有解决,类似的矛盾却不断出现。因而,慎重对待学生上课时的矛盾,及时进行品德教育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是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
小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不是很强烈,应在教学中注重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如:利用知识分组竞赛,有为小组获得成功而感到高兴;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堂纪律比赛等,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个别学生控制不住自己,依然不顾小组而自由说话,这时就需要对其进行单独教育,培养其意志力和定力,而不能简单给他下一个定义:他没有集体主义感,不利于培养他的集体主义精神。
四是及时对学生进行说谎教育。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发现学生出现“说谎”现象,如:老师,刚才我背过来了,你提问我又忘记了;明明是他说的话,却说:老师是我同桌叫我,所以我才大声说了等等。要对学生正确地引导和教育,学生说谎本质不是就是愿意欺骗老师,而是为了免受批评,或想在老师和学生心目中有一个好的印象,所以找个理由为自己辩解,这时需要教师冷静对待,不能直接给学生盖上一个说谎的帽子,而是分析原因,了解他这样说的目的,正确的给予引导,让他明白要想在老师和学生心目中有个好印象,必须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而不是以编造理由开脱,那样反而会形成不良的习惯,在老师和学生心目中也不会有个好的印象。
五是对学生进行互帮互助教育。
在教学中会发现,有同学不会的问题再问别的同学时,别的同学往往显示出不耐烦的样子,说:我的都没有做完,等我做完了再说,或有的同学书掉在了地上请另外同学帮忙而不帮的现象等,这时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互帮互助教育,利用讲故事、讲道理等对学生进行教育。
总之,在学科教学中应注意观察,发现问题,及时对学生进行教育,虽是一些小事,但是对学生的良好品德形成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健康全面成长。
参考文献
1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二)解读.[M].北京:京师范大学出版社,5.
2鞠振荣.新课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9.
3赵秀菊,张昌运. 学校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20,488.
4孟建芳. 语文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与尝试 [J].作文教学研究. ,01, 121-123.
5徐仁忠;.科学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网络科技时代. 2007,12, 34.
篇12:试析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渗透
试析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渗透
试析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渗透江苏省兴化市戴窑中学 苏锦辉
长期以来,部分教师潜意识里认同一个观点,即语文学科是工具学科,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把工具性作为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是语文学科的人文价值、文化底蕴严重流失的重要原因。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学生接受的更多的是知识和能力,而缺乏基本的人文精神。现在语文教学迎来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大大削弱了语文的功利色彩,从而还语文以“人文”的本来面目。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人文性被置于一个重要的地位。现代语文教学应在重视知识传授的同时,更加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重视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渗透。那么,在实际语文教育工作中,人文教育是如何体现和实施的呢?
一、语文教师本身要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教师的为人准则、治学态度必然会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对学生潜移默化形成影响,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人文作用是必要的。
首先,要注重教师的人格力量作用。“道德文章,堪称楷模”,即要求教师不仅在学术上,而且在人格上都是学习的榜样。教师是学校里最主要的师表,是直观的,最有教育意义的模范,是学校最活生生的榜样。教师在他们所从事的'教学活动中,无时不在以其自身的素质感染和影响学生的思想、心理和行为。教师对教学科研的敬业态度、创造精神、个性语言都产生着深刻的教化作用。这种影响力是自然的,非强制性的,但作用是长远的,深入人的心灵底层的。由此可见,教师的人格力量在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身教重于言教”,教师一定要提高自己的人文修养,使自己的思想境界、道德情操得以提升,人格得以完美,从而成为学生尊敬的榜样。
其次,教师应具备良好文学修养和丰富的想象力。教师应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能够理解文学作品中蕴含的人文美、人性美。教师应以自己的人文意识联结作者的人文意识和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课文中发现并把握作者的人文意识。平时应多读些名家作品和名人传记,()相互促进,深入分析。只有对作家所处的时代背景、生活轨迹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才能不断提高分析作者人文意识的能力。同时要深入思考作品的思想内容,只有经过不断思索,才能获得丰富的想像力,才能把自已的意象世界和作者的意象世界联结在一起,从而更深刻地领悟作品的人文内涵。
再次,教师还应具有丰富的情感。教师上课没有激情,就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更不能让学生通过心灵去感知作品的人文意识。“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教师必须努力钻研教材,找到自己与作者情感的切入点,并能因课文而动情,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共鸣,以此为动力展开备课和授课活动。人文意识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情感力量,学生情感一旦被课堂上声情并茂讲授所感染,便能达到激情的目的。不动情,人文意识就会失去让人动容,使人深思的光辉,只有在情感中显示的人文意识才具有丰富的色彩和迷人的魅力。要把学生引导到人文意识的意图中去,就必须有一个情感的动力。因此教师必须自己先动情,才能带动学生动情,让学生感受到作品的情感力量,使其情感受到感染并得以升华。
二、充分利用和挖掘语文课程中的人文精神对学生进行人文渗透
语文是文化的载体,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人文内涵,包含着社会历史景观和人类人文思想,是展示人类文化的窗口,也是我们继承前人道德文明的一个窗口,我们要恰当地运用课堂教学实例,渗透人文精神。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语文教育应当以此为依托,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新课标强调语文的人文因素,把育人与学文结合起来,关键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体现人文构建功能,课标教材、文学作品占绝对优势。从教学层面上说,要引起我们重视的是文本解读导向,就是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的切身体验,从文化层面切入,引导学生去感悟、体验、审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帮助学生建设人文精神,在这样的过程中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课标教材的课文都是古今中外的典范,富有文化内涵。教材中激动人心的爱国主义精神,高贵的人格品质,美丽宽广的自然,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都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素材。教师要积极挖掘文学作品中的思想内涵,帮助学生思考生命和人生的意义,使其真正成为学生生命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教学情景,让学生置身其中,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欣赏,渗透感染,潜移默化,使学生德智体美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我们在学习《醉翁亭记》时,除了要让学生领略其中描写的幽美秀丽的风光,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外,还要设疑激趣,引导学生探究欧阳修的思想内涵。这个为人所不知的太守之乐究竟是什么,经过一番讨论,得出结论,即太守与民同乐的理想。进一步深入,联系上一篇文章《岳阳楼记》中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再次讨论,得出结论,古人尚有怜恤天下百姓,“以天下为已任”的思想,那么今人又该如何呢?再次讨论,让学生发言,以激发他们树立一种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从而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这既是一堂美文欣赏课,又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语文课程改革给我们的启示是:语文教学必须充分把握人文精神的内涵,走人文教育之路,才能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篇13:浅议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浅议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昌宁县温泉初级中学 王彩江
【摘 要】传统的语文教学,只注重对学生的考试能力的培养,只注重对课文内容的学习,致使学生对语文的学习枯燥乏味。语文教学不但要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更要注重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美的所在,使学生从中受到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和爱美情趣。挖掘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素材,创设情境,让学生受到情感感染,反复品味“道”之所在。加强朗读,以读传情悟道,渗透德育教育。使语文教学真正的让学生的能力得到体现。
【关键词】语文;实践;德育;渗透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课程背景下该如何进行语文教学,才能有效地达到《语文新课标》的要求,真正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能够教会学生学会祖国的语言文字,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改革,及时调整传统、陈旧的教学模式,努力改变过多强调学习结果而忽略学习过程的教学习惯,主观上积极避免穿新鞋、走老路的行为,力争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德育渗透在语文教学工作中。在初中语文教学工作实践中,如何将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有机地融为一体进行了尝试和探索,现将几点体会浅谈如下:
一、把德育工作放在语文教学工作的首位
当今社会是综合国力竞争的社会,是科技竞争的社会,是人才竞争的社会。是对新形式下的人才作高标准要求的社会,也是对我们教育工作者做严格要求的社会,要求我们培养出能适应新形式发展的全面人才。教育为本,德育为先,德育教育应渗透在传授知识之中,这样就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有色有味、有趣有情、极赋实效的。“智育不好出次品,体育不好出废品,德育不好出危险品。”可见一个人的德育好坏与否在人的一生中是至关重要的。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非常必要的。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以教师自己的一言一行来言传身教,用周围一切可以利用的媒介来点化学生。让学生从点滴做起,做一个有崇高道德的人。“诗言志”“言为心声”“文以载道文道统一”是语文教学的自身要求。语文教学的自身特点要求教师把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情操教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之中,使学生在德智两方面得到发展。凡是教学内容本身具有思想教育因素,有利于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有助于学生怎样做人的,都是语文学科思想教育的内容,是培养人才的需求,加强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已迫在眉睫。教师“传道授业解惑”,“传道授业解惑”就是教书育人。怎样教书育人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关键。使受教育者在德、智方面得到发展是我们教育的方针。教学作为一门综合艺术,如何能把思想品德教育艺术地融入教学过程中,使德智相长,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需要认真思考的课题。语文作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培养初中阶段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注意教师的角色定位,在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要结合教材内容把握学生心理特征
(一)注意教师的角色定位,尊重每一位学生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要尊重以下六种学生:尊重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尊重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尊重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尊重有过错的学生;尊重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尊重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和他们和平相处,在学习和生活中做他们的知心人,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对他们的兴趣、爱好、专长、给予赞赏,激发兴趣,学生虽然年少,可心灵十分纯洁,他们都希望表扬,表扬会使他们更加自尊自荣。因此,常用激励性的语言进行班里表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样,更坚定了他们克服困难的决心和信心,更能够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在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要结合教材内容把握学生心理特征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传授知识中育好人关键要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掌握自己教育对象的心理性格特征,根据其心理状况、年龄特征去进行教学,寓德育教育寓教学中,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根据这些特点,在教学时就要善于引导,讲课要考虑到形象、有趣,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使其在增长知识中,培养良好的个性、懂道理、做新人。如:《行道树》,为了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让学生有意注意,使其进入角色,组织学生扮演行道树,创造性地加上了“我”向行道树说几句话这样一个表演内容,活跃了课堂氛围,同时也让学生懂得了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
1。从认识汉字美进行德育渗透。法国著名作家都德在《最后一课》中这样写道:“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语言是祖国的象征,都德在文章中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表现主人公的爱国热情。但是作为我们的学生就应该这样认为,汉语才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最具灵性。汉字的特点是方方正正,单从一个“人”字的写法上,就可以看出老祖先对我们人类寄予的厚望――做一个顶天立地、正正直直的人。汉字的字形不仅给我们带来丰富的想象力,而且汉字的创造空间非常大,我们知道,中国汉字不过几千个,词汇却浩瀚如海,并且词汇的内涵丰富、韵味无穷,我们会在阅读中发现汉字的美感,感受汉字的魅力,热爱祖国的语言。
2。从语文教材内容中渗透来树立人生观。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名言:“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当今社会,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在语文教学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俄国著名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生命的意义》一课中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故事,保尔在身体残疾、双目失明的情况下,还以非凡的毅力坚持写作。让学生思索人生意义的这段话:“人的一生应当怎样度过呢?当你回首往事的时候,你不因碌碌无为而悔恨,也不因虚度年华而羞耻;这样,在你临死的时候,你能够说:我的全部生命和整个力量都已献给了世界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进行的斗争。”让同学在铿锵有力的朗读声中,感受到了他为实现理想的高昂情绪和坚定信念。
3。从语文教材内容中渗透来学会自立自强。冰心作品《小桔灯》中的小姑娘形象,“她的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鼓舞了我,使我觉得眼前有无限光明。”在这一课教学中,让同学们知道,和小姑娘相比,我是多么幸福啊!让他们说出幸福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通过同学们的肺腑之言,感到教学中德育教育的责任重大。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不仅要培养他们树立崇高的目标,还要让他们学会自立自强。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有些家长过分溺爱,无形中使他们产生“唯我独尊”的狭隘思想,缺乏爱心、同情心,缺少独立性和自理能力。所以,教会学生“怎样做人”,也是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一个重要内容。学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让同学们讨论“如何看待父爱母爱”,让同学们列举出父爱母爱的种种事实感慨:谁言寸草心,难报三春晖!有位同学这样说道:“世间最纯洁的便是母爱,她的宽容涵盖了我们一切的幼稚和无知,她的宽容更无法掩饰我们内心的自私,如果要学会爱别人,就先从热爱自己的父母开始吧。”爱,是不能忘记的。只有人人都懂得爱的力量,生命才会越来越珍贵,生活才会越来越美好,让他们学会珍爱自己、关爱他人,自立自强。
4。利用课外阅读实施德育教育。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当然,不能不加选择地让学生去读,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向学生推荐有关读物,列出书目,引导学生去读,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教给他们读书方法,使学生收到实效。例如《名人传》叙述的贝多芬、米开朗琪罗和托尔斯泰的苦难和坎坷的一生,赞美他们的高尚品格和顽强奋斗的精神。他们在肉体和精神上经历了种种磨难,却为创造不朽的杰作贡献了毕生的精力。他们的高尚和顽强在于她们的`心灵。使其从中受到有益的感染。
5。利用名言警句的积累和理解进行德育教育。在初中教材中,有许多古今中外、历久不衰的格言或名句,不论诗词、散文或小说,都是古今中外的名篇,不仅有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和出类拔萃的文学特色,而且往往含有一些文情并茂、短小精悍、意味隽永的名言名句。有些课文的思想内容,有时就是通过其中的一段话来体现的。对于这些闪烁着思想光芒的句子,我们应紧紧抓住,围绕课文提供的语言材料和中心,加以重点分析和讲解。例如讲解《岳阳楼记》,让他们铭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名句,理解范仲淹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宽阔胸怀。这对学生思想健康成长,有很大的好处。
三、处理好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的关系
语文课不是政治课,在课堂教学中应实施德育与智育的统一,不能离开语文训练去进行德育,更不能让语文训练从属于德育,是以使初中学生通过训练掌握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为根本宗旨的。文以载道决定了初中语文教材承载了大量的思想内容,决定了初中语文课所包含的思想内容的特点。当前,需要广大青少年树立远大的革命理想,培养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艰苦奋斗、执著追求正义和理想的精神,逐步养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态度,逐步培养学生形成这些良好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是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内容,是健康的心理素质的培养。语文教师在“ 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有必要着眼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状况、良好的性格、宽广的胸怀、乐观的人生态度。如《沁园春?雪》就要注意这方面的教育。又如《藤野先生》向我们展示了鲁迅先生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使他深感凡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也只能做给别人示众的材料。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初中语文教材所选课文极富形象性,没有洋洋洒洒的长篇议论和剖析,绝大多数课文中包含的思想内容也不是直接用术语、判断和推理来表达,相反,它们总是通过对特定情感的表达、事实的叙述、景物的描写、故事的展开,来寄寓特定的思想内容。语文教材的三大常用文体中,记叙文、议论文及说明文都具有思想性,都能在德育方面发挥影响。我们只应将德育立足于:一是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情感;二是在教学过程 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三是培育学生的创造力,培育爱美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德意志品格。
总之,在语文教学研究中,我们深感教材中所蕴含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德育渗透提供了有利的资源和养料。教师只有在教材处理中善于发现和深入挖掘德育的内容,不断地增强德育渗透意识,才能使德育在语文教学中做到“润物细无声”。才能有所创新,才能由过去重视基础知识,转向不仅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更要注重宽厚综合性的知识,尤其重视掌握人文知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教材分析》(云南教育出版社)
[2]《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教学创新探索与实践》(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4]《语文教材诠释》(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上下册)
[5]《中学语文教学通讯》(1至7期)
篇14: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初探
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初探
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初探江苏新沂●张 静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课标》) 指出:“情感态度指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相关因素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祖国意识和国际视野。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是英语学习成功的关键。教师应在教学中不断激发并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他们逐渐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以使他们树立自信心,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认识自己学习的优势与不足,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和谐和健康向上的品格。通过英语课程,增强祖国意识,拓展国际视野。”根据《课标》编写的初中英语新教材,从指导思想到编排体系都非常重视思想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因此,教材中有关方面的素材俯拾皆是,信手可得。
初中英语教学中应如何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呢?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略谈如下。
一、要结合教材内容
如hello!what’s your naivee,a day on afarm,a visit to a factory,the english language,in the museum,great green wall,how marxlearned roreign languages,thomas edison,footballmatch,a farming pioneer,gandhi,americanenglish,sao paulo fire 等许多课文,关于伟大祖国、雄伟长城、社会公德、诚实守信等内容都包含了较重的思想品德成分。作为教师,只要善于挖掘其思想性,站在思想品德的高度进行教学,完全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热爱劳动、文明礼貌、安全、纪律、近代史等方面的教育,并以此激发他们的思想情感,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用生动的事例、典型的史实,教育和感化他们,引导他们联系本人实际、学习实际、国情实际,进行思考讨论。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点燃他们的心灵火花,开启他们的心灵窗扉。在此过程中,一方面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外语,另一方面加深他们对祖国文化和祖国语言的热爱;一方面帮助学生树立热爱劳动、帮助别人的好思想、好品德,另一方面又帮助他们不断增强安全、纪律、环境保护意识,树立为人类进步作出应有贡献的崇高理想;一方面教育学生学习历史,了解世界,学习英雄,了解伟人,另一方面又帮助他们树立集体观念,提高民族自尊感,从而发愤图强,力争做新世纪的具有开拓性的人才。
二、要利用实践机会
英语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工具课,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获得必须通过大量的语言实践,这就为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提供了许多好的机会。教师利用实践机会,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可从三个方面进行:
l. 交际实践
情境教学是英语教学最常用的教学手段。为了让学生在良好的情境中受到良好的相互教育和自我教育,并使他们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从而达到语言学习和品德陶冶的和谐统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有意识地选择和创设学生能接受的、有教育意义的交际情境,把社会生活搬进课堂,通过用how do you do,thank you,please,excuse me,sorry,good luck,best wishesto you,whatc can i do for you,happy new year toyou,could i speak to… ,could you… ,will you… ,may i borrow… ,i’d like to… ,i hope… 等交际用语进行交谈、问候、问答、购物、介绍、讨论等语言活动,模仿真实情境进行交际实践活动。这样,一方面是为了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使教师尊重学生,学生热爱老师,让教师在课堂内外的言谈举止、文明风貌点滴浸润渗入学生的心田,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帮助学生产生亲切感、依恋感、信任感;另一方面让学生通过气氛的熏染,受到文明礼貌的教育,培养他们礼貌待人、互助合作的文明习惯,让他们在交际场合中学会和睦相处、共同生活,并借助语言美创造环境美。
2. 生活实践
语言来自于生活,生活是语言交际的场所。因此,教师要利用课外时间,带领学生到图书室借书,到博物馆参观,到工厂、农场劳动,到岛上旅游,进行各类球赛、植树等活动,进行言所能及的实践,让学生亲自感受生活,享受乐趣,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热爱劳动、热爱大自然的崇高情趣,进而开阔学生的眼界,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使其受到体验教育。
3. 阅读实践
要让学生学好英语,必须保证他们大量的阅读实践。教师要充分利用阅读材料的思想性,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阅读实践,受到各个方面的积极影响和健康熏陶。总之,教师要根据《课标》的要求,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在学好英语语言的同时,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
(江苏省新沂市实验学校)
篇15:浅析如何在语文课堂中渗透品德教育
浅析如何在语文课堂中渗透品德教育
浅析如何在语文课堂中渗透品德教育老话说得好“先学做人,再学做事。你做人都不会,怎能干好事。”这里的“做人”就是做一个好人,这个“好”就是要有修养、有品德。学生的修养、品德不能一朝一夕就塑立起来,它需要我们帮学生慢慢渗透,慢慢提高。我已从教十年有余了,深知小孩子品性如果不在小学阶段扶正,就有可能危害学生的健康成长。结合本人的教学经历,自认为在语文中渗透品德教育可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品德教育呢?下面就谈谈自己的几点小观点。
一、抓住“契机”,巧设教案,在课堂中渗透品德教育。
10月17日,我在班上上语文公开课,课题是《只有一个地球》。教学内容大致是:地球美丽而渺小――地球资源有限――人类无法移居――人类要精心保护地球。如就按这个流程来设置教案,轻而易举就完成了。但我不想让学生只学习书本知识。我就跟学生讲到这么久发生在学校的小事:男生寝室水龙头没关紧经常“细水长流”,早上都八九点钟了教室的灯还在亮着,食堂的剩饭剩菜经常是大桶大桶的,包子只吃了里面的馅就丢掉了等等,于是我在教学中导入课文时,我就让学生反思自己是否有这些现象,同学们大多数低下头保持沉默了(其实我知道这种现象在六年级比较严重),有几个同学却能自告奋勇的承认“有”.接下来,我继续教学“地球资源有限,地球资源枯竭了,我们该何去何从?”学生从课文中知道无法移居,只有保护好地球资源、节约地球资源,我们才能生活得更好。
“光有书本上的知识和同学们的口号还不够,必须要有行动,从今天开始,我就要求同学们在生活中珍惜保护资源,如有违反,就是地球的小罪人,你们愿意吗?”效果当然是好的。
在语文课堂上抓住“契机”,学以致用,品德教育立见成效。
二、品德教育应该贯穿整个小学阶段
纵观小学1―6年级的语文书,几乎每篇课文都在教育我们该怎样做人,老师在教学中,不能只肤浅地教两个字,做一些内容分析,而应该结合实际渗透品德教育。
如一年级13课《平平搭积木》。里面有一句“平平搭的积木不只是给家人住还可以给大家住,”由此,我们教学的时候还要延伸到课外,教育学生做一个心中有他人的人。14课《自己去吧》则要联想我们现在的小孩子都是在父母的百般疼爱下长大的,自私自利、经不起一点挫折、没有一点独立能力。在语文课堂上则需老师们教育孩子学会坚强,学会自食其力,学会锻炼自己的翅膀。
一年级课文如此,二年级的《坐井观天》、三年级的《一次成功的实验》、四年级的《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等,哪篇课文都渗透了品德教育,老师们则要好好把握,相机渗透。
三、“口语交际”、“小练笔”是渗透品德教育的好钥匙。
现在的语文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就设计了“口语交际”这活动,这不仅是一个提升学生口才和胆量的活动,更是渗透品德教育的前沿阵地。如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口语交际《祖国在我心中》,这个活动对于瑶山孩子来说理解起来有些抽象,但联系到瑶山老百姓的生活来说:前可能还在煮红薯饭,吃的是“自家菜”,但现在国家富强了,瑶山同胞也可餐餐吃白米饭了,每隔两天还有肉可吃,孩子们则体会到了国家的'日益富强,老百姓越来越幸福,“祖国”在孩子的心中自然而然就有了地位。
另外的“小练笔”就是学习这篇课文后,要求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与课文相符,是否“油水分离”,而写的一片小作文,既可以反思自己,又可以提升写作水平。
四、语文教师自身的形象,是渗透品德教育的一面镜子。
《师说》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现在的社会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教师的形象尤为重要,做为语文教师在教育学生如何做人时,思考过自己是否是个高素质、高品质、高修养的人呢?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必须明辨是非,言行一致,教育学生不做的事情自己首先不做,严于律己,无私奉献,当好学生的镜子。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教学渗透品德教育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老师只要把握好契机,每堂课都渗透品德教育,相信在笨拙的孩子也会“朽木逢春”.
篇16:语文教学中要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论文
语文教学中要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论文
摘要:语文教育中德育目的,促使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因此,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在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之外,应充分利用精选的优秀课文和精美的语言材料,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责任观和审美观,提高好全民素质。
关键词:语文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审美观
根据语文教育的阶段性特点,语文教育目的根据传统的划分方法,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德育目的,即“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我们所面对的教育对象又是处于懵懂的年龄,一切都在学习过程中的中学生。中学生是人的一生中从儿童少年时期迈向青年时期健康成长的最重要时期,而初中阶段的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是一项内容广泛又十分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我们必须从细处着眼,坚持不懈地抓好这项教育任务。
1.充分发挥语文教师的作用,以自己的言传身教感染学生。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自己首先要具备高尚的道德素质,热爱自己的事业,热爱自己的学生,在工作中,以饱满的热情和激情在教学中感染学生。一个拥有良好的道德素质的教师,自己的行为也会对学生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正如托尔斯泰所说:“如果一个教师把热爱事业和热爱学生结合起来,他就是一个完美的教师。”语文教师首先要认识到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华文化所有的巨大魅力,在课堂上极富感情的朗读、讲解,将学生引入那美妙的境界中,对学生的情操无疑是一种陶冶。
2.充分利用精选的优秀课文,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责任观。
初中语文课本中精心选编了许多优秀范文,都从不同角度涉及到了古今中外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社会变迁、政治沿革、国家制度、名人典故和文化遗产等内容。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些内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文化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牢固的民族共同语的规范意识和创新精神。如《皇帝的新衣》、《丑小鸭》、《芦花荡》、《岳阳楼记》和《愚公移山》等等,这就为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声情并茂地讲学,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宽领域为学生的思想品德灌输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食粮”,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责任观和审美观将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催化”作用。例如,我们在教学孙犁的《芦花荡》时,可以让学生在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教师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的分析让学生仔细体会文中老头子的英雄性格,他的爱国抗日的热情、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他的自信自尊、智勇双全,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认识“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激增强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主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感。通过对《丑小鸭》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让学生明白丑小鸭要成为白天鹅,要经过自身的努力,重要的是要有天鹅一般高贵的灵魂。人生在世命运无轨道,三分天注定,七分靠自己。要勇敢地追求美与幸福,在拼搏中才能真正认识自己原来也可以变成白天鹅。课文《愚公移山》可以教育学生明白“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只要我们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和不怕困难的精神,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宝贵精神财富。愚公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不惧怕任何困难的精神;就是敢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精神;就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中,需要大力发扬这种精神。因为我们的人生将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将有千万座“太行”、“王屋”挡住我们前进的道路,我们需要这种愚公精神。只有这样,我们的.学习才会进步,国家才会健康发展。类似的课文还有很多,我们不但在教学中教给学生知识,尤其让学生在学习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和责任观。
3.运用精美的语言材料,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陶冶学生的情操。
语文教材中所编排的文章,有的不但文字美,还涉及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这些都可成为陶冶学生情操的直接或间接的优秀素材,屠格涅夫的《麻雀》中,麻雀妈妈为了救小麻雀所表现出来的壮丽美,苏轼诗“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表现出的那种顷刻而至的急风骤雨的壮观,还有“白云依静渚”,“墟里上孤烟”,“泉声咽危石”,“轻罗小扇扑流萤”的优美境界。“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美与“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优美。借助这些生动而又丰富的内容在正常的语文知识教学的同时,引导学生读、感悟、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想象诗句所描绘的优美画面。纯洁学生思想,陶冶情操,提高觉悟,及早找准和确立人生的坐标,学会做人的道理,从而激励学生更好地把语文知识学深、学透、学活、学好。
总之,教育是对人的教育,知识的学习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如何做人,提高全民思想素质,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直接推动国家的文明程度,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借助语言文字材料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将是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不懈追求的目标。
篇17: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开展品德教育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开展品德教育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开展品德教育文/张 迪
摘 要:数学作为基础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应使学生掌握最基础的数学知识,重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结合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品德教育,从而充分发挥中学数学学科所特有的不可替代的德育功能。
关键词:数学;教学;品德教育
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有意识、有目的地抓住每一个可以渗透德育的契机,对学生进行广泛的品德教育。下面我就如何寓德育于数学教学中谈谈自己的一点认识。
一、更新育人观念,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
正确的育人观念是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过程的前提条件。品德教育不仅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因此,教师必须加强自身形象的修养,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为学生做榜样,通过自身的形象来感染和陶冶学生的情操。初中生极爱模仿教师的行为、语言,所以在日常生活、教学中,语言文明、仪表端庄、爱护环境卫生会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比口头上的严格要求效果还要好。只要教师做到的,学生一般都能做到,即使做不到,教育学生也能使学生信服,从而起到典范的作用。
二、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实施品德教育
数学课有其自身的特点,不能够整节课对学生进行品德德育、说理教育,只能结合教学过程抓住有德育因素的一题一例、一图一表来进行渗透。但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教学中可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学生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连带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还可以让他们从小养成正确看待他人学习成绩的习惯。
三、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教育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科学性、逻辑性很强的科学,其自身的精确、严密,要求我们在数学教学中着意引导学生分析、推理、概括、判断,遵循一定的逻辑规律,做到步步有据可依、有理可推,所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是十分重要的。
为什么在实际生活中,有的人学习不吃力,且学习很好?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使用了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为什么有的人学习很用功,却学习不好?这是因为学习方法不对头。而我们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方面,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数学教师,应该教学生预习的方法、教学生听课的方法、教学生课后归类复习的方法等等,只有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俗话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道出了习惯培养的重要性。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以其积极的行为定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质量和学习效果。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数学的作用和实际价值,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同时也要关注基本学习习惯的培养。如,课前预习的习惯、注意听讲的习惯、积极思考的习惯、归纳总结的习惯、认真审题的习惯、质疑问难的习惯、与人合作的习惯、自我反思的习惯等等。
四、组织数学活动进行品德教育
首先,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尝试成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比如小组学习、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数学活动课和数学主题活动。例如,在学过简单的数据整理后,我们可以让学生回家调查自己家庭每天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计算出一个班一个星期、一个月、一年家庭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结合垃圾袋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对学生进行教育。这样,学生既可以掌握有关数学知识,又对他们进行了环保教育。另外,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爱好开展各种活动,比如知识竞赛、讲数学家的故事比赛等,通过活动,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接受教育,以更好地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五、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中学数学蕴含着丰富的美,教学中要结合数学知识进行审美教育,用美的力量去唤起学生美的感受,使学生在数学的学习中学会欣赏美、升华美、创造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
数学不是符号,图形的简单重复,也不是定理、公式的复杂关联,而是简单、统一、和谐的理性美。美是数学生活中固有的,蕴含在教材中的,是零散的、不明显的,我们应当善于用美的眼光审视教学内容,去挖掘、整理、显示出教材中的数学美,并利用课堂教学这一主线渠道展示给学生。教师还要充分挖掘数学知识自身的魅力,使学生感受数学的内容美和本质美,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积极情感。
总之,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以新的定位、新的德育观念来影响每一个学生。把德育化成春雨,浸润每一个学生的心田。我们要将德育寓于数学教学之中,发挥数学学科的育人功能,从而产生一种“春雨润物、潜移默化”的渗透效应。
(作者单位 辽宁省盘锦市盘山县古城子学校)
篇18: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论文
摘要:语文教学:“传道授业解惑”,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语文知识的传授,即“授业解惑”;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即“传道”。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既要传授语文知识,又要在授课中对学生渗透思想教育。笔者侧重举例论证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关键词:语文教学渗透德育原则方法
语文,指语言、文字和文学。语文教学:“传道授业解惑”,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语文知识的传授,即“授业解惑”;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即“传道”。初中语文是一门思想性很强的工具学科,面对的是刚刚脱离童年期的初中生。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正在逐步形成,对人、对事、对社会开始形成自己的看法,而这段时期他们的思想正是需要被人正确指导的阶段。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既要传授语文知识、又要在授课中对学生渗透思想教育。实践证明,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原则
1、明确目标。
思想教育的目标因文而异,语文教材中所选取的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历久不衰的佳作,融文、史、哲、自然科学等诸多学科内容为一体。我们在教学必须中要明确每一篇课文的思想教育目标,不能牵强附会,更不能张冠李戴。
例如:《我的叔叔于勒》就必须让学生能够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金钱至上、利益至上的社会实质;教学《斑羚飞渡》就要教育学生摒弃私心、对动物要富有爱心;教学余光中的《乡愁》就要启发学生领会作者对亲人对大陆不尽的思念,使学生产生企盼台湾回归、维护祖国统一的强烈心愿。不同的课文,应有不同的德育目标。还有唐诗、宋词、元曲,更是民族文化的极至,蕴涵丰富的德育因素,读之诵之,学生在吟诵中感悟、积淀、升华,情操得以陶冶,心灵得以净化,心胸得以开阔。他们会为祖国山河的壮美而击节,为志士仁人的忧思而扼腕,叹时光之长流不回,惜岁月更替之难改。这些文章在使学生学到基本的语文知识的同时收到深刻的思想教育,还能受到多种文化因素的熏陶和感染。
2、针对实际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要有的放矢。在课前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并分析产生这种思想状况的个人、家庭、社会原因。教师要用全新的观点来审视今天的学生的思想特点,发挥语文教学思想导向的积极作用,让学生的思想摆脱庸俗浅薄的泥淖,跟上时代的步伐。
例如,在教学《陌上桑》时,有的学生可能会大胆直言:“那个罗敷真是太傻了,太守有权有势,嫁给他可以吃香的喝辣的,享不尽的荣华富贵,不比在家里整天采桑养蚕强多了吗?”我们不要简单地认为这种想法离经叛道、幼稚可笑,实际上,在现在的商品经济社会中由于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侵蚀,持有这种想法的绝非个别。我们不能简单粗暴地加以讥讽、训斥,而应该因势利导,启发学生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幸福,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点和方法,摆正他们的人生航向。
3、把握时机
教师面对的学生不是一张可以任意涂抹的白纸。他们时刻在以独特的视角观察和思考生活。因此,在课堂上抓住有利时机,因势利导,在自然状态下,水到渠成、润物无声的进行德育非常重要。例如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当讲到鲁提辖三拳打死郑屠时,可启发学生思考并讨论:“如果现在某人做了坏事,有个人见义勇为,拔刀相助,将那人也暴打致死行不行?”通过讨论,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现代的法制社会不同于封建时代的人制社会,我们应该运用法律的武器,通过合法的途径来维护正当的权益。
4、营造氛围
语文教学的德育,也应善于借助各种媒介,化远为近,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创造情境,营造德育氛围。
例如《安塞腰鼓》一文里的一段文字: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腰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读完之后,教师提问:你有什么感受?安塞腰鼓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接着,让学生再观看一段视频资料。之后提问:你又有什么感受?安塞腰鼓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我想,此时的我们不仅见识了融舞蹈、歌曲、武术于一体的安塞腰鼓的表演形式,了解了陕北高原特有的地域文化现象,更有深刻体会的,就是理解了文章所描述的:“发狠,忘情,狂舞”还有“壮阔、豪放、火烈”,那“一群茂腾腾的后生”,“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年轻的生命,如日中天,光辉耀眼,沸腾着生命的热烈。”在文章里,安塞腰鼓本身,就是人类生命力量的凝聚。这样,作者倾注下全部的热情与笔力歌之、颂之。借助媒体资料,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陕北人的精神风貌、舞蹈中迸发出的激情与力量怎能不感染着一颗颗充满活力的年轻学子的心。
二、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
1、用生动感人的人物形象去净化学生的心灵。
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涌现了无数的英雄豪杰、仁人志士。在他们身上,闪烁着最耀眼、最动人、最可以世代相传的人文精神和思想光辉。因此,在分析描写这些人物的作品时,应积极引导学生感受这些人物伟大的精神力量和人格力量,久而久之,使学生能真正辨别是非曲直、真善美丑,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
例如《我的信念》玛丽·居里经过几万次的提炼,处理了几十吨矿石残渣,终于得到0.1克的镭盐,测定出了它的原子量是225。《生命的意义》保尔卧病不起的时候,仍然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坚持写作,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献给人类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斗争。这些典型的形象,都能给学生无比的震憾,学生会明白:生活属于强者。《俭以养德》、《谁是最可爱的人》本身就是思想教育的好例子,强调“俭朴”,反对奢侈;学生品味文中志愿军战士一口雪一口炒面的生活,能体会到“坚强的品质”对人成长的重要。
2、用美好的景物提高学生审美情趣,陶冶学生情操。
例如袁宏道的《西湖游记一》中,有这样的.描述:“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意思是说,在昭庆寺喝完茶,立刻泛舟湖中,初春时节,西湖山色就像眉上的彩黛是青黑色的,桃花艳丽如少女颜面光彩照人,温馨的风吹过来就像酒一样香醇,湖面的波纹又像绫缎一样细软平滑。刚一抬头看就沉醉其中了,想用一个词来形容已经不可能了,大概就像东阿王在梦中忽然遇见了美丽的洛河女神一样吧。
此时,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习写景的方法,更要注意培养提高其审美情趣,使学生在对祖国的锦绣河山欣赏、赞叹的同时,陶冶情操,增强热爱祖国的真挚情感。
我想,此时的我们不仅见识了融舞蹈、歌曲、武术于一体的安塞腰鼓的表演形式,了解了陕北高原特有的地域文化现象,更有深刻体会的,就是理解了文章所描述的:“发狠,忘情,狂舞”还有“壮阔、豪放、火烈”,那“一群茂腾腾的后生”,“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年轻的生命,如日中天,光辉耀眼,沸腾着生命的热烈。”在文章里,安塞腰鼓本身,就是人类生命力量的凝聚。这样,作者倾注下全部的热情与笔力歌之、颂之。借助媒体资料,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陕北人的精神风貌、舞蹈中迸发出的激情与力量怎能不感染着一颗颗充满活力的年轻学子的心。
二、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
1、用生动感人的人物形象去净化学生的心灵。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涌现了无数的英雄豪杰、仁人志士。在他们身上,闪烁着最耀眼、最动人、最可以世代相传的人文精神和思想光辉。因此,在分析描写这些人物的作品时,应积极引导学生感受这些人物伟大的精神力量和人格力量,久而久之,使学生能真正辨别是非曲直、真善美丑,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
例如《我的信念》玛丽·居里经过几万次的提炼,处理了几十吨矿石残渣,终于得到0.1克的镭盐,测定出了它的原子量是225。《生命的意义》保尔卧病不起的时候,仍然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坚持写作,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献给人类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斗争。这些典型的形象,都能给学生无比的震憾,学生会明白:生活属于强者。《俭以养德》、《谁是最可爱的人》本身就是思想教育的好例子,强调“俭朴”,反对奢侈;学生品味文中志愿军战士一口雪一口炒面的生活,能体会到“坚强的品质”对人成长的重要。
2、用美好的景物提高学生审美情趣,陶冶学生情操。例如袁宏道的《西湖游记一》中,有这样的描述:“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意思是说,在昭庆寺喝完茶,立刻泛舟湖中,初春时节,西湖山色就像眉上的彩黛是青黑色的,桃花艳丽如少女颜面光彩照人,温馨的风吹过来就像酒一样香醇,湖面的波纹又像绫缎一样细软平滑。刚一抬头看就沉醉其中了,想用一个词来形容已经不可能了,大概就像东阿王在梦中忽然遇见了美丽的洛河女神一样吧。
此时,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习写景的方法,更要注意培养提高其审美情趣,使学生在对祖国的锦绣河山欣赏、赞叹的同时,陶冶情操,增强热爱祖国的真挚情感。
篇19:试析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渗透论文
试析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渗透论文
长期以来,部分教师潜意识里认同一个观点,即语文学科是工具学科,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把工具性作为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是语文学科的人文价值、文化底蕴严重流失的重要原因。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学生接受的更多的是知识和能力,而缺乏基本的人文精神。现在语文教学迎来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大大削弱了语文的功利色彩,从而还语文以“人文”的本来面目。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人文性被置于一个重要的地位。现代语文教学应在重视知识传授的同时,更加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重视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渗透。那么,在实际语文教育工作中,人文教育是如何体现和实施的呢?
一、语文教师本身要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教师的为人准则、治学态度必然会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对学生潜移默化形成影响,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人文作用是必要的。
首先,要注重教师的人格力量作用。“道德文章,堪称楷模”,即要求教师不仅在学术上,而且在人格上都是学习的榜样。教师是学校里最主要的师表,是直观的,最有教育意义的模范,是学校最活生生的榜样。教师在他们所从事的教学活动中,无时不在以其自身的素质感染和影响学生的思想、心理和行为。教师对教学科研的敬业态度、创造精神、个性语言都产生着深刻的教化作用。这种影响力是自然的,非强制性的,但作用是长远的,深入人的心灵底层的。由此可见,教师的人格力量在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身教重于言教”,教师一定要提高自己的人文修养,使自己的思想境界、道德情操得以提升,人格得以完美,从而成为学生尊敬的榜样。
其次,教师应具备良好文学修养和丰富的想象力。教师应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能够理解文学作品中蕴含的人文美、人性美。教师应以自己的人文意识联结作者的人文意识和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课文中发现并把握作者的人文意识。平时应多读些名家作品和名人传记,相互促进,深入分析。只有对作家所处的时代背景、生活轨迹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才能不断提高分析作者人文意识的能力。同时要深入思考作品的思想内容,只有经过不断思索,才能获得丰富的想像力,才能把自已的意象世界和作者的意象世界联结在一起,从而更深刻地领悟作品的人文内涵。
再次,教师还应具有丰富的情感。教师上课没有激情,就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更不能让学生通过心灵去感知作品的人文意识。“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教师必须努力钻研教材,找到自己与作者情感的切入点,并能因课文而动情,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共鸣,以此为动力展开备课和授课活动。人文意识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情感力量,学生情感一旦被课堂上声情并茂讲授所感染,便能达到激情的目的。不动情,人文意识就会失去让人动容,使人深思的光辉,只有在情感中显示的人文意识才具有丰富的色彩和迷人的魅力。要把学生引导到人文意识的意图中去,就必须有一个情感的动力。因此教师必须自己先动情,才能带动学生动情,让学生感受到作品的情感力量,使其情感受到感染并得以升华。
二、充分利用和挖掘语文课程中的人文精神对学生进行人文渗透
语文是文化的载体,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人文内涵,包含着社会历史景观和人类人文思想,是展示人类文化的窗口,也是我们继承前人道德文明的一个窗口,我们要恰当地运用课堂教学实例,渗透人文精神。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语文教育应当以此为依托,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新课标强调语文的人文因素,把育人与学文结合起来,关键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体现人文构建功能,课标教材、文学作品占绝对优势。从教学层面上说,要引起我们重视的是文本解读导向,就是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的切身体验,从文化层面切入,引导学生去感悟、体验、审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帮助学生建设人文精神,在这样的过程中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课标教材的课文都是古今中外的典范,富有文化内涵。教材中激动人心的爱国主义精神,高贵的人格品质,美丽宽广的自然,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都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素材。教师要积极挖掘文学作品中的思想内涵,帮助学生思考生命和人生的意义,使其真正成为学生生命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教学情景,让学生置身其中,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欣赏,渗透感染,潜移默化,使学生德智体美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我们在学习《醉翁亭记》时,除了要让学生领略其中描写的幽美秀丽的风光,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外,还要设疑激趣,引导学生探究欧阳修的思想内涵。这个为人所不知的太守之乐究竟是什么,经过一番讨论,得出结论,即太守与民同乐的理想。进一步深入,联系上一篇文章《岳阳楼记》中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再次讨论,得出结论,古人尚有怜恤天下百姓,“以天下为已任”的思想,那么今人又该如何呢?再次讨论,让学生发言,以激发他们树立一种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从而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这既是一堂美文欣赏课,又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语文课程改革给我们的启示是:语文教学必须充分把握人文精神的内涵,走人文教育之路,才能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品德教育(整理19篇)】相关文章:
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2023-06-12
也谈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渗透2023-02-23
数学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工作总结2022-11-20
浅谈初中班主任工作中的德育渗透论文2022-05-06
如何把传统文化渗透到学生的思想教育中2022-11-20
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2023-06-12
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的论文2022-05-22
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2024-01-02
思想品德教育总结报告2023-04-14
思想品德教学论文2023-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