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 9(整理5篇)由网友“清风和明月”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记念刘和珍君》 9,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记念刘和珍君》 9
《记念刘和珍君》 9
记念
刘和珍君.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刘和珍生平及死难经过,学习其爱国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明确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通过寻找关键句来理清思路。
3.深入体会作者的悲愤之情,品味文中一些富含深意的语句。
教学时数:2
第一教时
明确目标:
理清思路,整体感知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人被誉为“民族魂”。他时刻以深沉的情怀、睿智的目光关注着我们民族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在他逝世之时,举国哀悼,举世震惊。一友人送对联以示悼念:
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这位呐喊者便是鲁迅。今天我们来学习《记念
刘和珍君》,看一看鲁迅是怎样为革命、为正义、为青年呐喊的。
二、解题
介绍鲁迅和.写作背景
三、整体感知
⒈配乐(哀婉低沉)朗读,让学生进入特定的情境中。
⒉课文记叙了刘和珍的哪些事迹?
⒊思考完成练习一的第一小题。
四、思路分析
⒈从文章的题目看,“记念”说明本文是一篇记人叙事类的.文章,“
刘和珍君”是本文叙述的主体。课文的七节中哪几个小节集中写了
刘和珍君?
明确:三、四、五节。
⒉第一、二小节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交代.写作缘由。
⒊第六、七小节又起什么作用?
明确:揭示这次事件的教训和意义。
⒋.总结
全文思路的起点是本文的.写作缘由,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议论“三一八”惨案的教训和意义。三者相互交错,始终统一于“记念”这一中心,这就是本文的总体思路。
第二教时
明确目标:
⒈品析文章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⒉体味作者悲愤交加的感情
⒊认识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及其御用文人的凶残卑劣,学习爱国青年的革命精神
教学过程:
一、析.写作目的
篇2:记念刘和珍君..
记念刘和珍君..
导教新概念:
这是一篇传统篇目。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将着重点放在理解词句、把握文意、挖掘主题上,对于文章的思路则简略带过或忽略不讲。新教材,新要求,教师必须做到旧课文新教法,将教学重点放到理清思路上。
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思路;2、在此基础上,深入理解文意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关键词句含义的理解。
教学课时:3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A在我国文学史上闪耀着一颗璀璨的巨星鲁迅先生,他领着我们回过《故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看了《社戏》,了解了《一件小事》。今天,我们再随着他重温“三•一八”惨案的历史,一起《记念刘和珍君》(板书题目)。
B同学们,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的硝烟我们仍依稀可见,爱国志士王伟的飞机被撞的历史我们至今记忆清晰,美国的卑劣行径和无耻谰言将永难磨灭,不幸以身殉职的三位记者和一位英勇战士我们将没齿难忘。同学们,假如你是他们的同事或亲朋好友,要为这几位烈士写一篇纪念性的文章,你将如何安排文章的思路,如何表达你的哀思与愤怒?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先生《记念刘和珍君》吧,学了本文,我们定将受益非浅。
二、出示投影,学生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
192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蓬勃发展,在人民革命浪涛的冲击下,帝国主义扶植的段府摇摇欲坠。3月12日,为了帮助奉系军阀消灭当时倾向于革命的冯玉祥的国民军,日帝的两艘驱逐舰悍然进攻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后者忍无可忍,被迫还击。16日,日帝借口国民军违反《辛丑条约》,向中国提出抗议,并纠集美英等帝国,向段府提出最后通牒,限48小时内既18日午前作出答复。
18日,北京各界人士为了抗议帝国主义侵略我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会后,游行示威,在段府前请愿,当到达时,早已经戒备森严的府卫队突然向群众开枪射击,并用大刀砍杀,制造了死47人,伤123人的“三•一八”惨案。
(参考注释一)
惨案发生后,军阀的反动文人极力为其主子开脱罪责,污蔑参加请援的群众是“暴徒”,并把杀人的罪责推到他们所说的“民众领袖”身上,说“民众领袖”“犯了故意引人去死的嫌疑”,制造了种种谣言。
当噩耗传来的时候,鲁迅正在写《无化的'蔷薇之二》,他怀着满腔的悲愤,当天晚上就写下了该文的4-9则,揭露控诉反动派的这一暴行,并指出:“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而是一件事的开头。墨写的谎言,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拖欠得愈久,就要付更大的利息。”
后来,鲁迅又相继写了《死地》《可惨与可笑》等文。4月1日,写下了著名的《记念刘和珍君》。
记念,在这里与纪念同义。君,是对人的尊称。
三、学生听录音
四、分析文章总体思路
1、学生思考:课文7部分中哪几部分写了刘?(3、4、5部分)
2、1、2部分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交代.写作缘由)
3、6、7部分又起什么作用?(揭示这次事件的教训和意义)
4、教师.总结:全文思路的起点是本文的.写作原由,既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的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再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议论惨案的教训和意义。三者相互交错,始终统一于“记念”这一中心。这就是本文的总体思路。
五、具体分析三大部分的思路
1、分析第一大部分(1-2)的思路
思考:文中是否有提示性的语句?如何理解这句话?作者为什么一再强调?
明确:提示性的话是“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句话在 文中出现两次。但是这两个“必要”意思完全相同吗?第一“必要”,说的是悼念遇害者刘,奉献作者最大的哀痛和尊敬,控诉段府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的阴险论调。第二“必要”,在于唤醒“庸人”,用人们牢记这笔血债。两次强调“必要”,突出了.写作动机,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爱憎。这部分是按照由爱到憎的逻辑顺序安排思路的。
2、分析第二大部分(3、4、5)的思路
思考:是按照怎样的思路布局的?
明确: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安排思路的。先回忆与刘的最初相识,再详细叙述遇难的经过。叙述遇难又分两步,从事件概况到遇害细节。
3、分析第三大部分(6、7)的思路
思考后明确:这部分先否定了徒手请愿的做法,然后用“然而”将笔锋一转,肯定了这次死难的意义,鼓励“真的猛士”奋然而前行。可见是按照由否定到肯定的逻辑顺序布局思路的。
完成板书设计:
总体思路 局部思路 思路顺序
悼念刘和珍君 爱
控诉反动政府 (逻辑顺序)
.写作缘由 痛斥走狗文人
(1、2) 唤醒麻木庸人 恨
追述生平事迹 生前
记念刘和珍君 记念主体 概括惨遭杀害 (时间顺序)
(3、4、5) 详写遇难经过 遇害
教训意义 劝戒徒手请愿 否定
(6、7) 激励奋然前行 肯定(逻辑顺序)
六、布置作业:1、反复深情诵读课文2、根据文中所写,说说刘是怎样的一位青年3、阅读鲁迅《风筝》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理清局部思路,揣摩重点语句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刘是怎样的一位青年?
明确:文章没有详细介绍刘的事迹,只是记叙了几次印象。1、“然而在这样……就有她”。“然而”强调了她与众不同,“生活艰难”说明她“预定全年”需要很大的决心。“毅然”则进一步强调她的勇气。生活虽艰,预定《莽原》――向往革命,渴求真理。2、“能够不为……反抗……”。不屈势力,反抗校长――富于斗争精神。3、女师大复校,她“虑及……”。虑及前途,黯然泪下――有思想,有远见,富有责任感。4、始终微笑,态度温和――和蔼善良。5、欣然请愿――敢于斗争。是一位热血青年。
2、从全文来看,作者.写作这篇文章的意义有哪些?
明确:悼念刘,控诉反动派及其御用文人,严肃地.总结教训,激励继续战斗者。
二、理清局部思路
(2、4两段是要求背诵的,故将局部思路的输理放在2、4段上)
(一)第2部分
1、教师范读
2、学生集体诵读
3、思考:本部分是如何安排思路的?
明确:第一段共5句话:第一句表明纪念死难者应该采取的态
篇3:记念刘和珍君(网友来稿)
宁波镇海龙赛中学 时剑波 315200
一、教学目的
1.了解刘和珍生平及死难经过,学习其爱国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明确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通过寻找关键句来理清思路。
3.深入体会作者的悲愤之情,品味文中一些富含深意的语句。
二、教学重点
1.学习通过关键词句整体感知、理清思路,深入理解作者的悲愤之情。
2.联系具体语境解读疑难句段。
三、教学难点
1.选择合理的切入点,长文短教,突出重点,领会深意。
2.创设恰当的情境,跨越时空界限,激发学生的情感。
四、教学设想
学生起点状态分析
这是学生高中第一次接触鲁迅的文章,鉴于高一学生理解能力还不强及常有的对于鲁迅文章的畏难情绪,因而要将此文讲深讲透不太现实。因此针对我校历来高一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力求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思路清晰,学有所获,为学习鲁迅的文章开一个好头。
教学方法
1.指导学生做好预习工作。做到阅读课文,整体把握,浏览注释,勾划难句。
2. 教学思路为点关键――理思路――品感情――析深意,教学中拟采用讨论法、点拨法。
媒体设计
1.播放有关“八一三”惨案的历史纪录片。
2.制作有关鲁迅、刘和珍的图片及文字的投影片。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感受刘和珍的形象和精神品质,梳理文章思路,把握感情线索。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人被誉为“民族魂”。他时刻以深沉的情怀、睿智的目光关注着我们民族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在他逝世之时,举国哀悼,举世震惊。一友人送对联以示悼念:
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这位呐喊者便是鲁迅。今天我们来学习《记念刘和珍君》,看一看鲁迅是怎样为革命、为正义、为青年呐喊的。
(出示关于鲁迅介绍文字及图片的投影卡片)
二、解题
1.刘和珍: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学生。“三一八”惨案中,身为学生自治会主席的刘和珍,动员组织同学集会游行。她扛着校旗到段祺瑞执政府门前请愿,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开枪,刘和珍身中七弹,壮烈牺牲,时年22岁。
2.关于“三一八”惨案,教学时可参阅文中注释①。
3.文题中的“纪”相当于“记”字,并非鲁迅写了错别字。因为当时白话文刚刚兴起,有些用词并不是很规范。也有一说,认为鲁迅曾留学日本,他的用语用词受到过日文的影响。“记念”一词来自日文,义同中文的 “纪念”(见《语文学习》98 年第6期第35页)。
(出示有关刘和珍图片及文字的投影片,播放有关“三一八”的历史纪录片)
三、研习课文
1.刘和珍在“三一八”惨案中牺牲了,年仅22岁。一个年轻的生命就这样殒落了,如一技傲放的鲜花凋零了。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悲剧,鲁迅曾经说过:“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下面我们不妨 来探寻一下刘和珍身上有价值的东西,那些可贵的品质。
师生讨论后小结:
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莽原》;
虑及母校前程,黯然至于泣下;
向执政府请愿,欣然前往。
点关键:抓住文中的“毅然”、“黯然”、“欣然”及多次出现“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刘和珍是一个善良、温和、追求真理、富有责任感和爱国热情的青年。
2.下面我们再来探寻一下刘和珍是怎样遇难的?也就是她是如何被毁灭的?
根据四、五部分讨论小结:
欣然前往请愿、中弹、无端喋血、未便死;
同行的张静淑、杨德群想扶起她,均中弹、立仆;
刘和珍还能坐起来,但头胸被猛击两棍,牺牲。
(解说:将刘和珍身上“有价值的东西”和“被毁灭的过程”一同展示给学生,意在于努力将学生引入当时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心灵的震动,引起强烈的悲愤之情,有了情感的沟通,再去探寻作者的思路,相对容易些。)
3.创设情境:假如为纪念刘和珍,由在座的同学来为烈士塑像,你有什么设想?
(解说:设计这道开放性的题目,目的是让学生跨越时空界限,走近刘和珍,同时也发挥想象能力,锻炼思维能力。讨论时可引导学生在塑像材料选用、 人物姿态、内在神韵等各方面各抒己见。讨论忌不着边际、离题万里,应忠于课本,体现神韵。)
如材料选用上:有主张用大理石,寓意刘和珍坚贞刚强;也有主张用白玉,寓意刘和珍纯洁无瑕的品质;也有主张用青铜,寓意刘和珍精神万古长青等等,这里可以让学生见仁见智,各抒己见。
4.以上我们围绕着刘和珍的形象进行了一些探讨,涉及到课文第一、三、四部分,下面我们来探寻一下全文的思路:这篇文章共七个部分,看看这七个部分是以什么为线索来贯穿的?
点关键:抓住文中反复出现的语句。
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子有两处需注意:
一处:a、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
b、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c、忘却的救世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结合语境引导分析:鲁迅一向讲究用语简练,但此处为何如此罗嗦 ?三次“必要”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讨论、点拨:第一处是有必要悼念烈士;第二处是有必要揭露这一场暴行;第三处是有必要在人们快遗忘的时候来.总结教训意义。这句话三次出现,实际上是强调了作者.写作目的有三:①悲痛的悼念②愤怒的揭露③沉痛的.总结
另一处:a、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
b、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c、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结合语境引导分析:“无话可说”为何反复出现?这“说的无言”是否与前面“写的必要”及文中另一句“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相矛盾?
讨论、点拨:文章不是无情物,透过这几句看似矛盾又反复出现的话,我们可以发现这篇文章中潜藏着作者的感情:即“悲”与“愤”,正是用这样的感情链条,作者才将众多的内容如此有机地组织在一起。
四、布置作业:课外书面完成《我为刘和珍烈士塑像》,择优交流,推荐发表。
附板书设计
篇4:记念刘和珍君
记念刘和珍君
教学目的
一、让学生了解刘和珍烈士的生平及死难经过,认识反动政府的残忍以及反动文人的下流无耻,牢记“三・一八”惨案的教训,百般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勤奋学习。
二、掌握课文是以作者的悲愤之情(悼念烈士、痛恨反动政府)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重点理解一些关键文句的含义。
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作者贯穿全文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难点:关键文句的理解。
教学时数 两教时
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1926年3月,奉系军阀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进兵关内,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同奉军作战。日本帝国主义公开援助奉军,派军舰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日本帝国主义便向当时的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提出抗议,又联合英、法、意、荷、比、西等国驻北京公使,借口维护《辛丑条约》,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并且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3月18日,北京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犯我国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打死打伤200余人,造成屠杀爱国人民的“三・一八”惨案。在这一惨案中,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学生、学生自治会主席刘和珍遇难了!(板书:刘和珍)。刘和珍是鲁迅先生的学生,是位爱国的热血青年,她的牺牲给鲁迅先生带来了莫大的悲哀,而当时的反动文人还在一些刊物上发表文章对爱国青年进行污蔑、中伤,致使鲁迅先生悲愤之极,同年四月,写下了这篇纪念文章。(在“刘和珍”的板书前加“记念”,在后加“君”。)
二、指导预习。
1.通读全文,圈画出重点词句,运用工具书解决生字、生词,并重点给下列加点的汉字注音:①洗涤(dí);②惮(dàn);③攒射(cuán)、尸骸(hái)
2.本文题为《记念刘和珍君》,记念了刘和珍的哪些事迹?
3.用一句话分别概括七个部分的内容。
4.划出课文中的疑点。
(以上预习力争在20分钟内完成)。
三、研习新课。
1.让学生概括段落大意,教师板书:
①介绍写作缘由。②交待写作目的。
③回忆认识过程。④抒写惊愕、义愤。
⑤叙述遇难经过。⑥总结经验教训。
⑦热情讴歌赞颂。
2.集体阅读一、二部分,讨论:
文章为什么要从追悼会上程君请求作文写起?作者为什么要反复说“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又要反复说“无话可说”?
学生回答,教师帮助总结:
文章从追悼会上程君请求作文写起,交待写作此文的缘由。“我”因无法承受追悼会的悲凉,独自到礼堂外徘徊、思索;程君问“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勾起“我”对烈士的悲痛的忆念,再次感到“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也早觉得”,“也”字针对程君的请求而言,说明写作此文,不仅仅因程君的请求,更主要是出自“我”本身的意愿;“早”字则进一步说明,要写文章记念的愿望由来已久,不只是由程君的请求才引起的。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因为“我已经出离愤怒了”――这是为什么至今还“没有”写出文章的原因。“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而反动派的“下劣凶残”却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之外,这怎不令人“出离愤怒”?“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四十多个青年的血”已经“使我艰于呼吸视听”,又怎么能说出话来呢?
杀人者个个脸上带着血污,依然在横行。这“似人非人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的.人们,该怎么办呢?“三・一八”虽然才过去两个星期,而“忘却的救主”则快要降临了。文章的第二部分,表达了作者的无限感慨,提到“写一点东西的必要”――要写一点东西,揭去“许多东西的人相”,让人们清醒地知道,“所住的并非人间勺有必要提醒人们,也提醒自己不要忘记烈土的鲜血。
3.让一名同学读第三部分,要求同学们考虑并回答记念了刘和珍哪些事迹,从这些事迹中认识到刘和珍是怎样的一位青年。
教师先联系课文开头写刘和珍的内容“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然后和学生共同分析:“然而”是一个重转,强调“销行寥落”中她“预定全年”的与众不同;“生活艰难”,说明她“预定全年”需要决心;“毅然”则进一步强调需要勇气。从这一事实中,我们可以看到她对革命的向往和对真理的渴求。
教师再与学生共同分析第三部分第2段的内容:“不为势利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的学生”,此校长是杨荫榆,是依附于军阀政府势力镇压学生运动的罪魁祸首,刘和珍勇于反抗,表现了她嫉恶如仇、勇于斗争的精神;和“我”见面,“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表现了刘和珍的善良与和葡;“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表现了她的高度事业心和责任感。
4.集体阅读第四、五两部分,然后重点抓住第四部分“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和“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瀑徒’”这两句;在第五部分重点抓住“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确是死掉了”和第3段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悲愤之情;明确作者意在讽刺揭露段祺瑞执政府的野蛮暴行,使历史上“中国军人屠戮妇婴”和“八国联军惩创学生”都相形逊色!
四、小结。
作者记叙刘和珍的事迹,表现了刘和珍的优秀品质,抒发了对刘和珍被枪杀的无
篇5:记念刘和珍君(.).
教学目的 一、让学生了解刘和珍烈士的生平及死难经过,认识反动政府的残忍以及反动文人的下流无耻,牢记“三•一八”惨案的教训,百般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勤奋学习。 二、掌握课文是以作者的悲愤之情(悼念烈士、痛恨反动政府)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重点理解一些关键文句的含义。 WR\\
教学重点:作者贯穿全文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关键文句的理解。 教学时数 三教时 第一节bn.U
一、导语设计 4Q<8z7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人被誉为“民族魂”。他时刻以深沉的情怀、睿智的目光关注着我们民族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在他逝世之时,举国哀悼,举世震惊。一友人送对联以示悼念: 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这位呐喊者便是鲁迅。今天我们来学习《记念刘和珍君》,看一看鲁迅是怎样为革命、为正义、为青年呐喊的。 二、解题 1.刘和珍: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学生。“三一八”惨案中,身为学生自治会主席的刘和珍,动员组织同学集会游行。她扛着校旗到段祺瑞执政府门前请愿,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开枪,刘和珍身中七弹,壮烈牺牲,时年22岁。 2 文题中的“纪”相当于“记”字,并非鲁迅写了错别字。因为当时白话文刚刚兴起,有些用词并不是很规范。也有一说,认为鲁迅曾留学日本,他的用语用词受到过日文的影响。“记念”一词来自日文,义同中文的 “纪念”-n{ 0
三 背景介绍 1926年3月,奉系军阀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进兵关内,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同奉军作战。日本帝国主义公开援助奉军,派军舰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日本帝国主义便向当时的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提出抗议,又联合英、法、意、荷、比、西等国驻北京公使,借口维护《辛丑条约》,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并且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3月18日,北京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犯我国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打死打伤200余人,造成屠杀爱国人民的“三•一八”惨案。在这一惨案中,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学生、学生自治会主席刘和珍遇难了!(板书:刘和珍)。刘和珍是鲁迅先生的学生,是位爱国的热血青年,她的牺牲给鲁迅先生带来了莫大的悲哀,而当时的反动文人还在一些刊物上发表文章对爱国青年进行污蔑、中伤,致使鲁迅先生悲愤之极,同年四月,写下了这篇纪念文章。(在“刘和珍”的板书前加“记念”,在后加“君”。)?S^Hs
只板书提示:3.18(惨案)──3.25(追悼会)──4.1(成文) DY)]Dn
└────────两星期───────┘ R1T=
四、指导预习。 1.通读全文,圈画出重点词句,运用工具书解决生字、生词,并重点给下列加点的汉字注音:①洗涤(dí);②惮(dàn);③攒射(cuán)、尸骸(hái) 这篇文章感情浓烈,文辞精警,熟诵之,将受益匪浅! (因为《记念刘和珍君》预习提示要求:“要理清作者的思路,找出文章的线索,体会语言特点”,所以重点讲授:) YU3LR
五、 作者思路和文章的线索──本文重点 可先问学生本文的线索。 rOs(
通观全文,作者悲和愤两股情感的烈焰无处不在迸发,无处不在燃烧,升腾交织,无法抑制──因而,本文是以作者的感情变化为线索。具体地说: [~Mt3b
1.追悼会的气氛、程君的发问和要求引起对烈士“痛心的回忆”(1、2、3部分) c
2.并且激起对杀人者的“愤怒控诉”(4.5部分) Y1
3.同时作为思想家革命家的作者,始终没有停止“深沉的思索”,对惨案教训进行了沉痛的.总结(6部分) ?N
4.对烈士的死难意义作高度的评价、“热烈的讴歌”(7部分) M3y>r
板书: 1.“痛心的回忆”(1、2、3部分) !6
2.“愤怒的控诉”(4.5部分) _yX{Y
3.“深沉的思索”(6部分) DZ0~m
4.“热烈的讴歌”(7部分) %
六小结i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论坛 -- H]\k=
第二课时 一、导入课文 在我国文学史上,闪烁着一颗璀璨的巨星,他领着我们回过《故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看了《社戏》,通过《一件小事》,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拿来主义》。今天,我们再随着他重温“三•一八”惨案的历史,一起《记念刘和珍君》(板书)。这位巨星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鲁迅先生。|
二.探究鲁迅感情悲在何处?愤又在何处? 讨论点拨后形成如下纲要: 悲悼死难烈士 愤揭反动当局 @\LzK
悲 悲忆交往经过 愤 愤斥文人嘴脸 悲议意义教训 愤批庸人麻木64
三.集体阅读一部分,讨论: 文章为什么要从追悼会上程君请求作文写起?作者为什么要反复说“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又要反复说“无话可说”? 学生回答,教师帮助.总结: 文章从追悼会上程君请求作文写起,交待.写作此文的缘由。“我”因无法承受追悼会的悲凉,独自到礼堂外徘徊、思索;程君问“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勾起“我”对烈士的悲痛的忆念,再次感到“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也早觉得”,“也”字针对程君的请求而言,说明.写作此文,不仅仅因程君的请求,更主要是出自“我”本身的意愿;“早”字则进一步说明,要写文章记念的愿望由来已久,不只是由程君的请求才引起的。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因为“我已经出离愤怒了”――这是为什么至今还“没有”写出文章的原因。“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而反动派的“下劣凶残”却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之外,这怎不令人“出离愤怒”?“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四十多个青年的血”已经“使我艰于呼吸视听”,又怎么能说出话来呢? 杀人者个个脸上带着血污,依然在横行。这“似人非人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的人们,该怎么办呢?“三•一八”虽然才过去两个星期,而“忘却的救主”则快要降临了。文章的第二部分,表达了作者的无限感慨,提到“写一点东西的必要”――要写一点东西,揭去“许多东西的人相”,让人们清醒地知道,“所住的并非人间勺有必要提醒人们,也提醒自己不要忘记烈土的鲜血。5TZ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论坛 -- y*fa
三.集体阅读二部分,讨论:1
这是文章的纪念主体部分。见姓名→见本人→听讲义→永别。(思路) 1>讨论第三节第1段:“在四十余……中国的青年” 问:作者先肯定刘和珍是“我的学生”,接着又否定刘和珍“是我的学生”, 这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我们已经知道,对同一事物或问题,考察的角度不同, 会有不同的甚至相反的看法和结论。那么,作者在这里前后两次选出的判断、角度相同吗? 这里前后两次判断并不矛盾,肯定是从“师生关系”角度讲,否定是从“革命精神”角度讲,而“苟活到现在的我”是作者的自谦之词,表达了作者对刘和珍由衷的敬意和深沉的自责。3CZ/
2>要求同学们考虑并回答记念了刘和珍哪些事迹,从这些事迹中认识到刘和珍是怎样的一位青年: 1.追悼会的气氛、程君的发问和要求引起对烈士“痛心的回忆”(1、2、3部分) V
在艰难的生活中,毅然预订《莽原》全年 Ol4\
在女师大风潮中“不为势利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的校长” v!\"f`
女师大复校“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 .dc
平时“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3Do
援助外交,“欣然前往”,请愿殒身 ?U
──可看出刘是一位渴求真理,富于斗争精神,而又和蔼善良,有思想,有远见富有革命责任感的革命青年。不是“受人利用”*1vg.
2.并且激起对杀人者的“愤怒控诉”(4.5部分) 卫队开枪,府门喋血,虐杀 zuZ
“文人学
★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 秋天的记念
★ 看戏叶君健说课稿
【《记念刘和珍君》 9(整理5篇)】相关文章:
高中语文教案2022-04-30
高中语文优秀教案参考2022-06-27
高一语文同步课程教案2023-02-19
师范专业实习自我鉴定2022-05-30
师范大学生实习自我鉴定2022-04-30
美术专业师范实习生的自我鉴定2022-07-07
师范专业大学生的自我鉴定2023-09-04
关于个人自我鉴定总结2023-07-06
师范专业学生的实习自我鉴定2023-10-23
高一必修一语文作文2024-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