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崇,字继长,顿丘人也”原文及译文赏析(精选5篇)由网友“鸿运”投稿提供,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李崇,字继长,顿丘人也”原文及译文赏析,希望大家喜欢,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李崇,字继长,顿丘人也”原文及译文赏析
关于“李崇,字继长,顿丘人也”原文及译文赏析
李崇,字继长,顿丘人也。文成元皇后第二兄诞之子。袭爵陈留公、镇西大将军。高祖初,为大使巡察冀州。寻以本官行梁州刺史。时巴氏扰动,,诏崇以本将军为荆州刺史,镇上洛,敕发陕、秦二州兵送崇至治。崇辞曰:“边人失和,本怨刺史,奉诏代之,自然易帖。但须一宣诏旨而已,不劳发兵自防,,使怀惧也。”高祖从之。乃轻将数十骑驰到上洛,宣诏绥慰,当即怗然,寻勒边戍,掠得萧勣人者,悉令还之。南人感德,仍送荆州之口二百许人。两境交和,无复烽燧之警。在治四年,甚有称绩。
以本将军除兖州刺史。兖土旧多窃盗,崇乃村置一楼,楼置一鼓,盗发之处,双槌乱击。四面诸村始闻者挝鼓一通,次复闻者以二为节,次后闻者以三为节,各击数千槌。诸村闻鼓,皆守要路,是以盗发俄顷之间,声布百里之内。其中险要,悉有伏人,盗窃始发,便尔擒送。诸州置楼悬鼓,自崇始也。
先是 ,寿春县人苟泰有子三岁,遇贼亡失,数年不知所在。后见在同县人赵奉伯家,泰以状告。各言己子,并有邻证,郡县不能断。崇曰:“此易知耳。”令二父与儿各在别处,禁经数旬,然后遣人告之曰:“君儿遇患,向已暴死,有教解禁,可出奔哀也。”苟泰闻即号啕,悲不自胜;奉伯咨嗟而已,殊无痛意。崇察知之,乃以儿还泰,诘奉伯诈状。奉伯乃款引云:“先亡一子,故妄认之。”崇断狱精审,皆此类也。
五月,大霖雨十有三日, 大水入寿春城,屋宇皆没,崇与兵泊于城上。水增未已,乃乘船附于 女墙,城不没者二板而已。州府劝崇弃寿春,保北山。崇曰:“淮南万里,系于吾身。一旦动脚,百姓瓦解,扬州之地,恐非国物。昔者王尊慷慨,义感黄河;吾岂爱一躯,取愧千载?吾必死守此城,幸诸君勿言!”时州人裴绚等受萧衍假豫州刺史,因乘大水,谋欲为乱,崇皆击灭之。是时非崇,则淮南不守矣。
崇深沉有谋略,宽厚善爱众。在州凡经十年,常养壮士数千人,寇贼侵边,所向摧破,号曰“ 卧虎”,贼甚惮之。萧衍恶其久在淮南,屡设反间,无所不至,世宗雅相委重,衍无以措其奸谋。
8,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寻勒边戍勒:命令
B.无复烽燧之警烽燧:战争
C.崇断狱精审 审:审判
D.吾岂爱一躯 爱:吝啬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顿丘人也 B.元皇后第二兄诞之子
吾其还也 句读之不知
C.以本将军除兖州刺史 D.城不没者,二板而已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10、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 乃轻将数十骑驰到上洛,宣诏绥慰,当即帖然,寻勒边戍,掠得萧绩人者,悉令还之。(4分)
(2) 萧衍恶其久在淮南,屡设反间,无所不至,世宗雅相委重,衍无以措其奸谋。(4分)
11、第Ⅰ卷文言文中,李崇是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5分)
参考答案
8.C(审:形容词,细致、慎重、确实)
9.C(以:介词:用,凭借。A也:助词。表判断语气/表委婉商量或希望的语气。B之: 结构助词。的/宾语前置的标志。D者:代词,用在动词后,表示“……的地方”/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10.(1)于是李崇率领数十个骑兵轻装疾驰到上洛,宣读诏令慰问边民,巴氏当即安定。不久命令戍边的军队,凡是擒捉到萧勣一方的平民,全部送还。(“帖然”、“寻”、“悉”各1分,语句通顺1分)(4分)
(2)萧衍痛恨李崇长期镇守淮南,多次设反间计,手段用尽,但世宗非常信任李崇,萧衍没有拿来的办法施展他的奸计。(4分)(“雅”、“无以”、“措”各1分)(4分)
11.李崇忠于职守;善于抚慰边民;设楼悬鼓,群防群治禁绝盗贼;断狱精审,善破疑案;沉深有将略;宽厚善御众。(一点1分,答对5点得满分)(5分)
参考译文
李崇,字继长,是顿丘人。是文成元皇后二哥李诞的儿子。继承爵位陈留公、镇西大将军。高祖初年,担任大使巡察冀州。随即用本官(陈留公)的身份代理梁州刺史。当时巴氏蠢蠢欲动,下诏命令李崇用本将军(镇西大将军)的身份镇守上洛,命令陕、秦二州派兵护送李崇到治所。李崇推辞说:“边民失和,本是怨恨刺史,臣奉诏代任,边民自然容易安定。只须宣读一下诏旨,不劳征调军队自卫,使人民心怀恐惧。”高祖听从了。于是李崇率领数十个骑兵轻装疾驰到上洛,宣读诏令慰问边民,巴氏当即安定。不久命令戍边的军队,凡是擒捉到萧勣一方的平民,全部送还。南人感激,也送还荆州的平民220来人。双方边境安和,不再有战争警报。在任四年,很有政绩。
用本将军身份出任兖州刺史。兖州一带过去盗贼很多,李崇便命令在每个村庄建一座楼,楼上悬挂一面鼓。盗贼出现的地方,立刻就猛烈击鼓,四面最先听到鼓声的村庄击鼓一通,闻鼓声一通的村庄以二通鼓为一节,再后听到的村庄以三通鼓为一节,各击鼓数千槌。各村庄听到鼓声,都出动把守道路要口。因此盗贼发片顷刻之间,鼓声传遍百里,其中险要的关口都有人埋伏。盗贼一出现,就将他们擒获。各州都建城楼悬大鼓,就是从李崇这里开始的。
起先,寿春县人苟泰有个三岁的小孩,遭遇强盗而丢失,很多年不知道下落。后来,在同县赵奉伯家里看见自己的小孩。苟泰就到官府告状,双方都说这是自己的孩子,都有邻居作证,郡县的官吏无法断案。李崇说:“这容易知道。”让把两位父亲和这个孩子各安置在不同的地方,几十天里禁止他们见面。过了几十天,然后派人分别对两位父亲说:“你的孩子遇到祸患,不久前已经死去了,现在解除禁令,可去奔丧致哀。”苟泰听了即刻号啕痛哭,悲不自禁;赵奉伯听后只叹了几口气,毫无悲痛的意思。李崇仔细观察后,便把孩子还给苟泰,诘问赵奉伯为什么欺诈,赵奉伯招供,说自己的孩子早先死了,所以冒认了他。李崇判案精密确实,都像这样。
五月,连绵不断的大雨下了十三天,洪水灌入城内,房舍全被淹没,李崇与兵士站在城头上。水位上涨,没有停止,他又乘船靠近城墙,城墙只剩下两块木板那么宽的地方没有被淹没。州府官员都劝李崇放弃寿春城,到北山自保。李崇说:“淮南辽阔万里,安危系在我一人身上。我一旦离开这里,百姓顷刻四散逃去,扬州这一方土地恐怕不再成为国土。昔日王尊慷慨抗洪,忠义感动黄河;我怎么敢吝惜自己的性命,而蒙羞千载呢?我一定死守在这里,希望诸君不再多说。”这时州民裴绚等接受萧衍任命代理豫州刺史职位,凭借洪水,图谋叛乱,李崇都将他们打败、消灭。这个时候,如果不是李崇,淮南就不能保全。
李崇深沉有谋略,待人宽厚,善于统领部队。在扬州共经营十年,经常训练几千强壮士兵,寇贼侵扰边境,他率军迎战时所向披靡,号称“卧虎”,敌人非常畏惧。萧衍痛恨李崇长期镇守淮南,多次设反间计,手段用尽,但世宗非常信任李崇,萧衍无法施展他的奸计。
篇2:李谔,字士恢,赵郡人也原文及译文赏析
李谔,字士恢,赵郡人也原文及译文赏析
李谔,字士恢,赵郡人也。博学解属文。仕齐,为中书舍人,有口辩,每接对陈使。周平齐,拜天官都上士。谔见隋文帝有奇表,深自结纳。及帝为丞相,甚见亲待,访以得失。时兵革屡动,国用虚耗,谔上《重谷论》以讽焉。帝纳之。
上谓群臣曰:“朕昔为大司马,每求外职,李谔陈十二策,苦劝不许,朕遂决意在内。今此事业,谔之力也。”赐物二千段。
谔见礼教凋弊,公卿薨亡,其爱妾侍婢,子孙辄嫁卖之,遂成风俗,乃上书曰:“臣闻追远慎终,人德归厚,三年无改,方称为孝。如闻大臣之内,有父祖亡没,日月未久,子孙无赖,引其妓妾,嫁卖取财,有一于此,实损风化。妾虽微贱,亲承衣履,服斩三年,古今通式。岂容遽褫衰绖,强傅铅华,泣辞灵几之前,送付他人之室?凡在见者,犹致伤心,况乎人子,能堪斯忍!复有朝廷重臣,位望通贵,平生交旧,情若弟兄。及其亡没,杳同行路,朝闻其死,夕规其妾,方便求娉,以得为限。无廉耻之心,弃友朋之义。且居家理务,可移于官,既不正私,何能赞务?”上览而嘉之。
谔又以时文体尚轻薄,流宕忘反,上书曰:臣闻古先哲王之化人也,必变其视听,防其嗜欲,塞其邪放之心,示以淳和之路。五教六行,为训人之本,《诗》、《书》、《礼》、《易》,为道义之门。故能家复孝慈,人知礼让,正俗调风,莫大于此。其有上书献赋,制诔镌铭,皆以褒德序贤,明勋证理。苟非惩劝,义不徒然。降及后代,风教渐落。魏之三祖,更尚文词,忽君人之大道,好雕虫之小艺。下之从上,有同影响,竞骋文华,遂成风俗。江左齐、梁,其弊弥甚,贵贱贤愚,唯务吟咏。竞一韵之奇,争一字之巧。至如羲皇、舜、禹之典,伊、傅、周、孔之说,不复关心,何尝入耳。
及大隋受命,圣道聿兴,屏黜浮词,遏止华伪。自非怀经抱持,志道依仁,不得引预?搢绅,参厕?缨冕。开皇四年,普诏天下,公私文翰,并宜实录。其年九月,泗州刺史司马幼之文表华艳,付所司推罪。自是公卿大臣感知正道,莫不钻仰坟集,弃绝华绮,择先王之令典,行大道于兹世。
注释:①引预:引荐。②参厕:参与;置身
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博学解属文 属:写作
B、流宕忘反反:返回
C、何能赞务赞:赞扬
D、自非怀经抱质自非:如果不是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今此事业,谔之力也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B. 朝闻其死 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C. 谔又以时文体尚轻薄 樊哙侧其盾以撞
D. 子孙辄嫁卖之 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1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谔在隋文帝登基前已看出他有帝皇的志向,而文帝做丞相时也很看重李谔,他们之间结下了很深的交情。
B.文帝即位后,李谔多次上书反对当时浮华艳丽的文风,文帝或“纳之”或“览而嘉之” 都能从谏如流。
C. 李谔认为文风不正起自曹魏三祖,他们撰写文章崇尚文词优美华丽,下面纷纷起而仿效,遂成一种社会风尚。到了江东齐、梁朝,这种文风的危害达到了极点。
D. 隋文帝为了端正文风,诏令天下公私文书都要写得符合实际情况,并处分了一位因奏表写得浮华艳丽的刺史,引起在朝官员极大的震动。
20.用“∕”给下面文段断句。(3分)
物之所以有韬晦者防乎盗也故人亦然夫盗亦人也冠屡焉衣服焉其所以异者退逊之心正廉之节不常其性耳。
2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忽君人之大道,好雕虫之小艺(3分)
(2)自是公卿大臣感知正道,莫不钻仰坟集,弃绝华绮(4分)
参考答案:
17.答:C。赞:辅佐
18.答:A(A两个“也”都表判断语气;B前“其”作第三人称代词“他”,后“其”祈使语气,相当于“还是”;C前“以” 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为”,后“以” 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D前“之” 第三人称代词,“她们”,后“之”指示代词,:“这,此”。)
19.答:B(李谔上书多次,但每次上书的内容不相同,不都是反对当时浮华艳丽的文风,而“帝纳之”是对他的上《重谷论》;“上览而嘉之”是对他的为“礼教凋弊”上书。)
20. 物之所以有韬晦者/防乎盗也/故人亦然/夫盗亦人也/冠屡焉/衣服焉/其所以异者/退逊之心/正廉之节/不常其性耳。
物之所以有韬晦者,防乎盗也。故人亦然。夫盗亦人也,冠屡焉,衣服焉。其所以异者,退逊之心、正廉之节,不常其性耳。
译文:物品的所以有隐藏不露的,是为了防备盗贼。人也是一样。盗贼也是人,同样要戴帽穿靴,同样要穿着衣服。他们与常人有所不同的,是安分忍让的心与正直不贪的品格,这种美好的.本性不能长久保持不变罢了。(断对3处给1分)
21(1)答:(曹魏三祖)忽略治理万民的大道,喜好雕琢词句的小技。(补出主语1分,解释“忽”“好”1分,“雕虫小技”1分)
(2)答:从此公卿大臣感觉到(圣人学说)是正道,没有人不深入钻研古籍经典,彻底抛弃奢浮华丽的文风。(莫1分,钻仰坟集1分,华绮1分,大意1分)
附 文言文参考翻译:
李谔字士恢,赵郡人。好学,知道作文章。仕北齐为中书舍人,有口才,常常接待陈国使者。北周武帝平定北齐后,拜授他为天官都上士。李谔见隋高祖有奇异面貌,于是深深与之结交。高祖为北周丞相后,很亲近他,问他为政的得失。那时战争连年,国库空虚,李谔上《重谷论》,以讽劝高祖,高祖全然采纳。
高祖对群臣说:“我过去当大司马时,常求放外任。李谔陈述十二策,苦劝我不要到外地任职,我于是决意在朝内作官。如今这番事业,是李谔出的力啊。”赐他缣丝二千段。
李谔见礼教凋敝,公卿刚死,其爱妾、侍婢,就被子孙嫁掉、卖掉,于是形成了风俗。李谔上书说:“我听说,追念远逝的人,善始善终,民德才能归于忠厚;三年之丧无改,才称为孝顺。我听说朝中大臣,有父亲祖父去世,日月还不久,其子孙为无赖之徒,就瓜分他们的的女妓爱妾,嫁了、卖了,以取钱财。即使只有一个事例在如今,就实在有损风化。爱妾虽然微贱,但亲自承接先人的衣服和鞋子,为之服丧三年,这是古今的通例。岂能容忍急急脱下丧服,强迫施上粉黛,让她们在先人的灵牌前哭泣告辞,送到他人的房里去?凡是看到的旁人,尚且伤心,何况还是人子,怎能如此忍心?又有朝廷大臣,位高爵重,他们之间平生交好,情如兄弟。但到朋友死后,却把朋友当作路人,早晨听到朋友死了,傍晚就劝朋友的爱妾改嫁,方便时甚至自己去求聘,以得到他人爱妾为目的,毫无廉耻之心,抛弃朋友的情义。而且,治家之法,可拿到官府上,既不能正家,又怎能有助于治国?”皇上看了表章,很赞赏。
李谔又因写作文章的人,崇尚轻薄,转相师法仿效,流宕他途而忘记返回正道,于是上书道:我听说,古代的先贤圣哲教化人民,必须改变他们的视听,防备他们的嗜好欲望,堵住他们的邪恶放肆的心,显示他们以淳朴平和的道路。五教六行,是训导人民的根本;《诗》、《书》、《礼》、《易》,是崇尚道义的门径。所以能够恢复孝顺慈爱,让人人都知道礼让,调正民风民俗,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了。凡有上书献赋,写诔文刻铭文的,都是用褒扬功德,赞扬贤能,注明功勋,证明大理。如非惩恶扬善,于道义上,不让白写白刻这些东西。到了后代,风俗教化逐渐差了。曹魏的三祖,更是崇尚文辞,忽视治国大道,喜好雕虫小技。下面跟从上头,就如影之随形,响之从声,竞比文采,于是成了风俗。江东的齐、梁二朝,其弊病就更重,无论贵贼贤愚,只求吟诗咏词,竞比一韵之奇,争比一字之巧。
当大隋王朝承受天命之后,圣人之道很快(开始)振兴,屏退贬黜轻浮(之风),大力阻止华丽虚伪(之习)。假如不是心怀经典,怀抱朴质,志存于道,心依于仁(的人),(就)不能引荐入仕途。开皇四年,广泛地诏示天下,官府的、私人的文章书信,都应该是符合实际的记载。这一年的九月,泗州刺史所写的公文表章华美艳丽,被送到有关的部门问罪。自此以后,公卿大臣都感觉道了(文章的)正路,没有谁不深入研究古代典籍,彻底抛弃华丽绮艳(的文风),选择先王的完美典籍,在当今之世倡行大道。
篇3:第五伦字伯鱼京兆长陵人也原文和译文赏析
第五伦字伯鱼京兆长陵人也原文和译文赏析
第五伦字伯鱼,京兆长陵人也。建武二十九年,从(淮阳)王朝京师,随官属得会见,帝问以政事,伦因此酬对政道,帝大悦。拜会稽太守。会稽乱淫祀,好卜筮。民常以牛祭神,百姓财产以之困匮。伦到官,移书属县,晓告百姓,其巫祝有托鬼诈怖愚民,皆案论之。有妄屠牛者,吏辄行罚。民初颇恐惧,或祝诅妄言,伦案之愈急。后遂断绝,百姓以安。
永平五年,坐法征,老小攀车,啼呼相随,日裁行数里,不得前,伦乃伪止亭舍,阴乘船去。迁蜀郡太守。蜀地肥饶,人吏富实,掾史家赀多至千万,皆鲜车怒马,以财货自达。伦悉简其丰赡者遣还之,更选孤贫志行之人以处曹任。于是争赇①抑绝,文职修理。所举吏多至九卿、二千石,时以为知人。
肃宗初立,擢自远郡,代牟融为司空。帝以明德太后故,尊崇舅氏马廖,兄弟并居职任,冠盖之士争赴趣之。伦以后族过盛,欲令朝廷抑损其权,上疏。及马防②为车骑将军,当出征西羌,伦又上疏曰:“闻马防请杜笃为从事中郎。笃为乡里所废,客居美阳,女弟为马氏妻,恃此交通,在所县令苦其不法,收系论之。今来防所,议者咸致疑怪,况乃以为从事,将恐议及朝廷。今宜为选贤能以辅助之,不可复令防自请人,有损事望。”并不见省用。
伦奉公尽节,言事无所依违。诸子或谏止,辄叱遣之。吏人奏记及便宜者,亦并封上,其无私若此。然少蕴藉,不修威仪,亦以此见轻。或问伦曰:“公有私乎?”对曰:“昔人有与吾千里马者,吾虽不受,有三公有所选举,心不能忘,而亦终不用也。吾子有疾,虽不省视而竟夕不眠。若是者,其可谓无私乎?”
【注】:①赇(qiú):贿赂②马防:马廖之弟
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伦因此酬对政道 酬:应答
B.伦案之愈急,后遂断绝 案:追查
C.有妄屠牛者,吏辄行罚 妄:随意
D.伦悉简其丰赡者遣还之 简:选拔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百姓财产以之困匮 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①笃为乡里所废 ②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C.①况乃以为从事 ②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D.①其无私若此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7.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第五伦公正无私的一组是
①移书属县,晓告百姓
②伦乃伪止亭舍,阴乘船去
③所举吏多至九卿、二千石
④伦以后族过盛,欲令朝廷抑损其权
⑤言事无所依违
⑥诸子或谏止,辄叱遣之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④⑤⑥ D.②⑤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五伦任会稽太守时,坚决禁绝欺诈恐吓百姓的迷信活动,使百姓能安居乐业,在他因犯法被召回时,百姓都依依难舍。
B.第五伦任蜀郡太守时,不以贫富而以志行任免官吏,这样就禁绝了竞相行贿的'现象,整肃了吏治,选拔了人才,时人认为他知人善任。
C.第五伦认为皇帝拜马防为车骑将军,出征西羌,属任人不当,上疏谏止,但是皇帝没有接受他的忠告。
D.第五伦认为自己称不上“无私”,因为对欲赠千里马者,虽未举荐,但心存恩念;儿子有病,自己也牵肠挂肚,夜不成眠。
9.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⑴伦乃伪止亭舍,阴乘船去。(2分)
⑵伦以后族过盛,欲令朝廷抑损其权,上疏。(3分)
⑶然少蕴藉,不修威仪,亦以此见轻。(3分)
参考答案
5.D(简:挑拣,精简。)
6.C(乃:副词,表转折,竟/副词,表条件,才。A、以:介词,因为;B、为:介词,表被动,被;D、其:人称代词,他。)
7.C(①②③都不是表现“公正无私”。)
8.C(“属任人不当,上疏谏止”的说法与原文不一致。)
9.(8分)(1)第五伦于是假装在驿站里住下来,而暗中乘船改由水路离开会稽。(“阴”翻译准确给1分,句意正确给1分。)(2)第五伦认为皇后的亲族势力过大,于是上疏,想让朝廷削减他们的权利。(“以”和“抑损”翻译准确各给1分,句意正确给1分。)(3)然而他对人对事不太含蓄宽容,缺少威严仪表,因此而受人轻视。(“蕴藉”和“见”翻译准确各给1分,句意正确给1分。)
【参考译文】
第五伦,字伯鱼,京兆长陵人。建武二十九年,跟随淮阳王到京师,与其他官属一同被皇上接见。光武帝(刘秀)向他询问政事,第五伦趁机回答为政的见解,光武帝听后非常高兴。委任他担任会稽太守。会稽地区的风俗,是喜欢多设祀庙,喜欢占卜。百姓常常滥杀耕牛来祭祀鬼神,因此财产匮乏。第五伦上任后,向所属各县发出文书,明白告知百姓,凡是巫祝借托鬼神来敲诈恐吓愚弄百姓的,都要捉拿问罪。凡是胡乱杀牛的人,官吏都必须给予处罚。民众开始时都很害怕,有的巫祝还胡言乱语地加以诅咒,第五伦却追查得更紧,以后这类事便逐渐绝灭了,百姓因此安定下来。
永平五年,第五伦因触犯法律被征回朝廷接受惩治。郡中的老少百姓攀住他的车子,拉着马,啼哭着相跟随(不忍他离去)。因此每天只能走几里路,无法赶路。第五伦于是假装在驿站里住下来,而暗中乘船改由水路离开会稽(奔赴洛阳)。
后升迁为蜀郡太守。蜀郡田地肥沃,官民富裕,掾史家中的资财多至千万,都乘坐漂亮的车子,用高头大马驾车,很多人因为有财产得以担任官职。第五伦把家境丰足的官吏全部精简掉遣送回家,改选孤弱贫寒有节操的人担任属吏。从此争相贿赂之风便被禁绝了,官员的职守得到整饬。他所举荐的人大多官至九卿或二千石的官位,当时人们都认为他善于识别人才。
肃宗刚继位,第五伦便从太守提拔为司空,取代了牟融。皇帝因为明德太后的缘故,尊崇皇舅马廖,马家兄弟都居于要职,官员们都争着去迎合投靠他们。第五伦认为皇后的亲族势力过大,于是上疏,想让朝廷削减他们的权利。等到马防担任车骑将军,准备出兵征讨西羌时,第五伦又上疏说:“听说马防请杜笃担任从事中郎。杜笃在乡里为人们所不耻,寄居在美阳,他的妹妹是马氏的妻子,依凭这种关系与马家来往,他们所在的县令深为他的不守法令所苦,将其收捕论罪。如今到了马防那里,议论的人都觉得奇怪,何况竟然又让他担任从事,我恐怕人们将会因此议论朝廷。如今应该选拔贤德有能力的人辅助马防,不应让他自己请人,以免有失众望,有损于他的事业和前途。”但他的意见都没有被采纳。
第五伦一心奉公,尽守节操,上书论说政事从不违心阿附。他的儿子们经常劝他不要这样,他都予以训斥;吏员们上奏及斟酌处理的意见,他都封好上报,第五伦就是这样公正无私。然而他对人对事不太含蓄宽容,缺少威严仪表,因此而受人轻视。有人问第五伦说:“你有过私心吗?”他回答说:“先前有人送我一匹千里马,我虽然没有接受,但后来每逢三公选拔举荐官员时,我内心便总是要想起他来,只是最终没有重用他罢了。我儿子有病,即使不去探望,却整夜不能成眠。如此看来,怎么能说没有私心呢?”
篇4:李彦仙字少严其先宁州人也原文赏析及译文
李彦仙字少严其先宁州人也原文赏析及译文
李彦仙字少严,其先宁州人也,后徙于巩。幼有大志,喜谈兵,习骑射,所历山川形势必识之。尚气,谨然诺,非豪侠不交。金人南侵,郡县募勤王军,彦仙散家赀,得三千人,入援京师。顷之,复从种师中,师中败死,彦仙走陕州。守将李弥大问北事,条对详复,使扼肴、渑间。建炎元年四月,金人屠陕州。经制使王躞度不能支,引部曲去,官吏逃逸。彦仙为石壕尉,独如平时,归者繦属。二年三月,引兵直州南,表里夹攻,遂复陕。以功迁阁门宣赞舍人。
家素留巩,尽取至官,曰:“吾父母妻子同城存亡矣!”闻者感悦,各有固志。十二月,娄宿众十万复围陕,彦仙夜使人隧地,焚其攻具,营部嚣乱,纵兵乘之,虏稍退。四年正月丁巳,城陷,彦仙挟亲军巷战,矢集身如猬,左臂中刃,战逾力,遂死之,并其家遇害。先是,虏尝许以河南元帅,及围合、复言如前约,当退师,彦仙叱曰:“吾宁鬼于宋,安用汝富贵为!”虏惜其才,必欲降之,城将破,先令军中:生致者予万金。彦仙平时弊衣同士卒,及是杂群伍中死,虏不能察。其为人,面少和色,有犯令,虽亲属不贷。每拜君赐暨取敌金资,悉均之,毛铢不入已。以是精兵三万,大小二百战,皆乐为用。军事独裁决,至郡政必问法所底,合境称治。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经制使王躞度不能支度:估计 B.二年三月,引兵直州南引:率领
C.生致者予万金致:得到 D.虽亲属不贷贷:推卸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十二月娄宿众十万复围陕②但求欲死,不复顾利害
B.①虏尝许以河南元帅②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
C.①及是杂群伍中死②徐公何能及君也
D.①每拜君赐暨取敌金资,悉均之②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能表现李彦仙忠诚爱国的一组是( )
①尚气,谨然诺,非豪侠不交。
②彦仙散家赀,得三干人,入援京师。
③守将李弥大问北事,条对详复,使扼肴、渑间。
④彦仙为石壕尉,独如平时,归者繦属。
⑤矢集身如猬,左臂小刀,战逾力,遂死之。
⑥每拜君赐暨取敌金资,悉均之,毛铢不入已。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②③⑥ D.①④⑥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金人南侵时,李彦仙用自家钱财招募士兵入援京师,后随从种师中作战并攻占陕州,守将李弥大派他扼守肴、渑之间地区。
B.金兵攻陷陕州,经制使王躞带兵离开,而李彦仙独自坚守一方,很多人归依他,其后他带兵直奔州南,收复了陕州。
C.在金人十万大军包围陕州时,李彦仙曾用计打退敌兵。后城被攻陷,李彦仙带兵巷战,身受重伤坚持战斗,英勇战死。
D.李彦仙战死前曾严词拒绝敌人的高官引诱。他平时严正执法,廉洁无私,受到将士拥戴,地方政事也治理得很好。
5:将试卷文言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幼有大志,喜谈兵,习骑射,所历山川形势必识之。(2分)
②焚其攻具,营部嚣乱,纵兵乘之,虏稍退。(3分)
③以是精兵三万,大小二百战,皆乐为用。(3分)
参考答案
1:D
2:D
3:B
4:A
5:(1)少年时有大志,喜欢谈论军事,学习骑马射箭,经历的山川地势一定记住它们。
烧毁敌人攻城器具,敌人军营各部喧哗混乱 ,李彦仙指挥军队趁机进攻,敌人逐渐退去。
因此他手下的精兵三万人,历经大大小小二百余战,都乐于听从他的调遣。
[文言文参考译文]
李彦仙字少严,他的祖先是宁州人,后迁居到巩县。少年时有大志,喜欢谈论军事,学习骑马射箭,经历的山川地势一定记住它们。他崇尚气节,谨慎许诺,除非勇强侠义之人不交往。金人南侵,郡县招募勤王(出兵救援王朝)军队,李彦仙拿出自家资财,招到三千人,进发救援京城。不久,又随从种师中作战,种师中失败而死,李彦仙跑到陕州。守将李弥大向他问北方战事,他逐条对答,十分详细,李弥大让他扼守、渑之间地区。建炎元年四月,金人攻陷陕州屠杀陕州人。经制使王燮估计不能支持,率领他管辖的军队撤离,官吏逃跑。李彦仙当石壕县尉,独自像平时一样,归依他的人接连不断。建炎二年三月,他率领军队径直到州南,里外夹攻敌人,于是收复了陕州。因功升为阁门宣赞舍人。
他的家一向留在巩县,这时把家人全接到陕州官府,他说:“我的父母妻子儿女同陕州城共存亡了!”听到的人感动欣慰,各有坚定的意志。十二月敌将娄宿的十万军队又包围陕州,李彦仙夜晚让人挖地道而出,烧毁敌人攻城器具,敌人军营各部喧哗混乱,李彦仙指挥军队趁机进攻,敌人逐渐退去。建炎四年正月丁巳这一天,陕州城被攻陷,李彦仙携同他的随身护卫士兵进行巷战,箭射在他身上像刺猬一样,左臂被刀砍伤,战斗更加尽力,于是战死,他的家人一起遇害。在这以前,敌人曾答应让他做河南元帅,等到包围了陕州,敌人又提出照先前的约定办,可以退兵。李彦仙叱责敌人说:“我宁可在宋朝做鬼,怎么用得着你们使我富贵呢!”敌人爱惜他的才能,一定要让他投降,城将攻破,敌人先下令军中,能活着得到他的人给万金。李彦仙平时同士兵一样穿破衣,等到这时夹杂在士兵队伍中战死,敌人没能看出来。李彦仙为人脸上很少有和悦神色,有违犯命令的,即使是他的亲属也不宽容。每次受到君主赏赐和夺取敌人财物,全都平均分给将士,丝毫不归自己。因此率精兵三万,大小二百次作战,将士全乐于为他效力。军队的事他独自裁决,至于州郡政事一定询问法律依据,全境治理很好。
篇5:周泽字稺都北海安丘人也的原文阅读答案及译文赏析
周泽字稺都北海安丘人也的原文阅读答案及译文赏析
周泽字稺都,北海安丘人也。少习《公羊严氏春秋》,隐居教授,门徒常数百人。建武末,辟大司马府,署议曹祭酒。数月,征试博士。中元元年,迁黾池令。奉公克己,矜恤孤羸,吏人归爱之。永平五年,迁右中郎将。十年,拜太常。
泽果敢直言,数有据争。后北地太守廖信坐贪秽下狱,没入财产,显宗□信臧物班诸廉吏,唯泽及光禄勋孙堪、大司农常冲特蒙赐焉。是时京师翕然,在位者咸自勉励。
堪字子稺,河南缑氏人也。明经学,有志操,清白贞正,爱士大夫,然一毫未尝取□人,以节介气勇自行。王莽末,兵革并起,宗族老弱在营保间,堪尝力战陷敌,无所回避,数被创刃,宗族赖之,郡中咸服其义勇。
建武中,仕郡县。公正廉洁,奉禄不及妻子,皆以供宾客。及为长吏,所在有迹,为吏人所敬仰。喜分明去就。尝为县令,谒府,趋步迟缓,门亭长谴堪御吏,堪便解印绶去,不之官。后复仕为左冯翊,坐遇下促急,司隶校尉举奏免官。数月,征为侍御史,再迁尚书令。永平十一年,拜光禄勋。
堪清廉,果于从政,数有直言,多见纳用。十八年,以病乞身,为侍中骑都尉,卒于官。堪行类于泽,故京师号曰“二稺”。
十二年,以泽行司徒事,如真。泽性简,忽威仪,颇失宰相□望。数月,复为太常。清洁循行,尽敬宗庙。常卧疾斋宫,其妻哀泽老病,窥问所苦。泽大怒,以妻干犯斋禁,遂收送诏狱谢罪。当世疑其诡激。时人为之语曰生世不谐作太常妻一岁三百六十日三百五十九日斋。十八年,拜侍中骑都尉。后数为三老五更。建初中致仕,卒于家。
(选自《后汉书?儒林列传下》)
5.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矜恤孤羸 矜:矜持
B. 皆以供宾客 供:供养
C. 坐遇下促急 坐:因为
D. 多见纳用 纳:采纳
6. 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3分)
① 显宗□信臧物班诸廉吏,唯泽及光禄勋孙堪、大司农常冲特蒙赐焉
② 然一毫未尝取□人,以节介气勇自行
③ 泽性简,忽威仪,颇失宰相□望
A. ①乃 ②何 ③其 B. ①乃 ②于 ③之
C. ①以 ②于 ③之D. ①以 ②何 ③其
7. 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时人为之语/曰生世不谐作/太常妻一岁三百六/十日三百五/十九日斋
B. 时人为之语曰/生世不谐作太/常妻一岁三百六十日/三百五十九日斋
C. 时人为之/语曰生世/不谐作太/常妻一岁/三百六十日/三百五十九日斋
D. 时人为之语曰/生世不谐/作太常妻/一岁三百六十日/三百五十九日斋
8.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泽为官之前曾开馆授徒,跟从他学习的人常达几百人之多。
B. 周泽因为克己奉公的表现,得到皇帝的嘉奖,并视之为榜样。
C. 孙堪任县令时拜谒太守,因行步迟缓遭呵斥,立刻解印离开了。
D. 周泽生性简朴,不重威仪,不适合任宰相,但敬奉宗庙却非常尽心。
9. 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7分)
① 堪尝力战陷敌,无所回避,数被创刃,宗族赖之。(4分)
② 及为长吏,所在有迹,为吏人所敬仰。(3分)
(2)周泽和孙堪品行相类,被合称为“二稺”,请结合具体事例说明其中一点相类之处。(3分)
参考答案:
5A
矜:哀怜,同情。
6C
7D
8B
周泽得到皇帝的嘉奖的原因并非“克己奉公的表现”。
9.(10分)
(1)(7分)
①(4分)
孙堪曾经全力迎战而陷入敌阵,他全然不逃避(或:毫不在乎),多处负伤,(最终)宗族依靠他(脱险)。
答对“陷敌”“数”“赖”各给1分,答对大意给1分。
②(3分)
到了(孙堪)担任长吏,任职有好的业绩,深受官吏百姓敬重。
答出省略主语“孙堪”给1分,答出被动句给1分,答对大意给1分。
(2)(3分)
示例:
①周泽与孙堪都十分清廉。(1分)孙堪的俸禄都用供养宾客,甚至不顾及妻子儿女;(1分)周泽生性简朴,以致代行司徒之职时,清朴得有失威仪。(1分)
②周泽与孙堪都敢于直言进谏。(1分)周泽敢于直言,多次据理力争,还因此获得皇帝的嘉奖。(1分)孙堪在从政期间,多次直言进谏,且意见多被采纳。(1分)
意思答对即可。
附:参考译文
周泽字稺都,是北海安丘人。年轻时学习《公羊严氏春秋》,隐居教授(学生),门生经常有几百人。建武末年,征召大司马府,授任议曹祭酒。才几个月,征召试博士。中元元年,升任黾池令。奉公克己,哀怜孤老羸弱的人,官吏和老百姓都爱戴他。永平五年,升任右中郎将。永平十年,授任太常。
周泽果敢直言,多次据理与朝廷争论。后北地太守廖信因为犯贪污罪被捕入狱,没收他的财产,显宗把廖信的赃物赐给廉洁的官吏,只有周泽及光禄勋孙堪、大司农常冲三个特蒙赏赐。这时京师安定,任职的官员都互相勉励。
孙堪字子稺,是河南缑氏人。精通经学,有志向有操守,清白正直,爱惜士大夫,但是从没有在别人身上夺取过哪怕一根毫发,凭耿介气盛自居。王莽末年,战乱四起,宗族中的老弱者也(不得不)在战场上, 孙堪曾经全力迎战而陷入敌阵,他全然不逃避,多处负伤,(最终)宗族依靠他(脱险),郡中人都佩服他的忠义与勇敢。
建武中,(孙堪)在郡县为官。公正廉洁,俸禄不给家用,都用供养宾客。到了(孙堪)担任长吏,任职有好的业绩,深受官吏百姓敬重。(孙堪为官)离官与就职态度分明。(他)曾经被任命为县令,拜见太守,行步迟缓,门亭长谴责孙堪不敬上官,孙堪便解下印绶离去,不去官府。后再次为官出任左冯翊,因为对下属严酷,司隶校尉举奏免了他的官。几个月后,征召为侍御史,再次升任尚书令。永平十一年,授任光禄勋。
孙堪清廉,勇于从政,多次直言(进谏),很多(谏言)被采纳的。永平十八年因病请求退职,担任侍中骑都尉。在任上去世。孙堪的行事与周泽类似,所以京师称他们为“二稺”。
永平十二年,(朝廷)用周泽代理司徒的职务,相当于实际授官。周泽生性简朴,不注重威仪,有失宰相的人望。仅几个月,再次担任太常。(他)为政清廉,循规蹈矩,敬奉宗庙。经常带病仍坚持在寺庙中斋戒,他的妻子可怜他老病,进去问他有什么不舒服,周泽大怒,认为妻子触犯斋禁的规定,就收捕她并送至牢狱表示请罪。那时社会上还怀疑他偏激,行事背离常规。当时的人为此事编了一句话说“生世不谐,作太常妻,一岁三百六十日,三百五十九日斋。”永平十八年,他被授侍中骑都尉。后多次退居三老五更之位。建初中退休,死在家里。
【“李崇,字继长,顿丘人也”原文及译文赏析(精选5篇)】相关文章:
古诗绝句《嘲桃》译文及赏析2022-07-19
古诗绝句《题诗后》译文及赏析2022-04-30
《姚燧传》原文阅读及译文赏析2022-05-08
《过故人庄》原文、译文、赏析2023-03-09
活水亭观书有感?其一原文及赏析2022-04-30
《清平调·其一》原文及赏析2023-11-02
《天净沙·冬》原文、翻译及赏析2023-05-28
宿新市徐公店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2023-09-14
金声字正希休宁人原文及译文赏析2023-09-04
《赐萧瑀》原文及赏析2023-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