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泪湿罗衣脂粉满赏析

时间:2024-04-15 07:13:37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蝶恋花·泪湿罗衣脂粉满赏析(共12篇)由网友“心武”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蝶恋花·泪湿罗衣脂粉满赏析,欢迎阅读借鉴。

蝶恋花·泪湿罗衣脂粉满赏析

篇1:蝶恋花·泪湿罗衣脂粉满赏析

蝶恋花·泪湿罗衣脂粉满赏析

朝代:宋代

作者:李清照

原文:

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人道山长水又断。萧萧微雨闻孤馆。

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

参考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与姐妹们分手时,惜别的泪水打湿了衣衫,洇湿了双腮,送别的《阳关曲》唱了一遍又一遍,纵有千言万语,也难尽别情。而今身在异乡,望莱州山长水远。寄宿馆所,秋雨潇潇,不禁感到无限凄清。

被离情别绪搅得心乱如麻,竟不知在饯行时姐妹们送别酒是如何喝下去的,那杯中酒是深是浅,都全不知道了。最后嘱咐姐妹,你们要将音讯让过往的大雁捎来,以慰我心,东莱毕竟不像蓬莱那样遥远。

注释

⑴蝶恋花:词牌名。

⑵昌乐馆:昌乐县驿馆,故址在今山东昌乐西北十里。

⑶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印斋本自注云:“别作‘泪搵征衣脂粉暖’。”满:同“漫”。

⑷阳关:这里指王维的《渭城曲》(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后人乐,曰《阳关曲》,亦称《阳关》。苏轼论《阳关三迭》唱法云:“余在密州,文勋长官以事至密,自云得古本《阳关》,每句皆再唱,而第一句不叠。乃知古本三叠盖如此”。《四叠阳关》盖按苏轼之言推之,或者第一句也叠,故称四叠。究竟如何叠法,说法不一。宋刘仙伦《一剪梅》:“唱到阳关第四声,香带轻分。”

⑸萧萧:一作“潇潇”。孤馆:孤独寂寞的旅馆。宋周邦彦《绕佛阁》:“楼观迥出,高映孤馆。”

⑹方寸:即“方寸地”,指人的心。《三国志·诸葛亮传》(徐庶)云:“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宋孔平仲《大风发长芦诗》:“纷然方寸乱,魂干久不集。”

⑺把:四印斋本自注:“别作有。”

⑻东莱:即莱州,时为明城为官之地,今山东莱州市,曾名掖县。蓬莱: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名。《史记·秦始皇本纪》:“齐人徐芾(fú)具书言,海中有三神仙山,名为蓬莱、方丈、瀛洲。”

参考赏析

词作当写于宣和三年(1121)秋天,时赵明诚为莱州守,李清照从青州赴莱州途中宿昌乐县驿馆时寄给其家乡姊妹的。它通过词人自青州赴莱州途中的感受,表达她希望姐妹寄书东莱、互相联系的深厚感情。

眼泪湿了衣服,脸上胭脂妆容化开。词开头作者便直接表露出了难分难舍的情感。四叠阳关唱了几千遍但是还不足以形容自己内心对妹妹的万种离情。 “千千遍”则以夸张手法,极力渲染离别场面之难堪。“人道山长山又断,萧萧微雨闻孤馆”,妹妹此行路途遥远,而自己已经到了“山断”之处,离妹妹更加遥远了,加上又有潇潇微雨,自己又是独处孤馆,更是愁上加愁。

“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自己在临别之际,由于极度伤感,心绪不宁,以致在饯别宴席上喝了多少杯酒,酒杯的深浅也没有印象。词人以这一细节,真切形象地展现了当时难别的心境。“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词人告慰姊妹们,东莱并不象蓬莱那么遥远,只要鱼雁频传,音讯常通,姊妹们还是如同在一起。至此,已不仅仅表现的是离情别绪,更表现了词人深挚感人的骨肉手足之情。

李清照是婉约派代表人物,通过这一诗词,看出李清照词细腻生动,而又不乏姿放的特点。

赏析二

此词一开头就写她想念家中姊妹想得厉害,以至珠泪涟涟,浸湿身上罗衣,并且连脸上的脂粉也冲落下来沾满了罗衣;这时,她不由得想起了家中姊妹送她出行时,一遍遍吟唱《阳关曲》时的情景。《阳关曲》,又名《渭城曲》。唐代著名诗人兼音乐家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渭城朝雨 轻尘,西出阳关无故人。”后歌入乐府,以为送别之曲。至“阳关”句,反复歌之,所以李清照称 “四叠阳关”。如今,这长长的山路已将亲人隔于两地了,她孤身一人在这异地的旅馆中,听着这凄苦的萧萧雨声,心里无比忧伤,竟使自己的心绪全乱了,乱得忘记了姊妹们送她时,饯行宴上酒杯斟得是浅还是满。不管多么想念,亲人已经别于两地了,只好靠鸿雁来传递音信吧。好在东莱是个实实在在的地方,不像蓬莱仙山那样遥远飘渺,可望而不可即。“蓬莱”,指蓬莱山,也称医壶,古人传说与方丈、瀛洲并为海上三神山,都在渤海中,世人不能登及,所以说它“远”。

这是一首开阖纵横的小令,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到了她的笑下变成“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的激情,极夸张,却又极亲切、真挚。通首写惜别心情一层比一层深入,但煞拍“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出人意料地作宽解语,能放能收,小令词能用这种变化莫测的手法是很不容易的,这就是所谓善方情者不尽情。

创作背景

此词写作背景有两说,一是以为作者在滞留青州时写给移守莱州的丈夫;一是以为作者在赴莱州途中的昌乐馆写给留居青州的姊妹们。龚克昌《谈〈蝶恋花·晚止昌乐馆寄姊妹〉》以为,当以后者说为胜。理由是:一、元代刘应李《事文类聚翰墨大全》后丙案卷凹收此词,题为《晚止昌乐馆寄姊妹》。但刘氏对作者失考,归入无名氏;其实,在此之前,也即在宋代曾慥的《乐府雅词》里,已标明此词为李易安作;曾氏生活年代与作者同时,其说当较可信,正可补正刘氏将此词编入无名氏之误。而以为此词为清照思夫念旧之作均出后代,殊无实据。二、词中出现的“人道山长山又断,萧萧微雨闻孤馆”句,与所标“晚止昌乐馆寄姊妹”题意正合,以词中所流露的也恰是作者身处旅途中的口气,和寄宿孤馆中的心境。因此,断此词为作者寄姊妹之作,当较近是。

平慧善《李清照诗文词选译》认为,公元11(宣和三年辛丑)八月间,李清照自青州赴莱州,途经昌乐宿馆。作此词奇姊妹。

根据陈祖美《李清照简明年表》,此词作于公元1121年9月中旬。公元11(北宋宣和二年庚子)赵明诚知莱州,李清照未与之同去,仍居青州。公元1121年(宣和三年辛丑)秋天次年起身赴莱州与丈夫团聚,行到昌乐,遇雨宿于旅馆中,一时难以见到久别的丈夫,又思念家中姊妹,在寂寞凄苦中写了这首《蝶恋花·晚止昌乐馆寄姊妹》。

篇2:《蝶恋花·泪湿罗衣脂粉满》赏析

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人道山长水又断,萧萧微雨闻孤馆。

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

【赏析一】

词作当写于宣和三年(1121)秋天,时赵明诚为莱州守,李清照从青州赴莱州途中宿昌乐县驿馆时寄给其家乡姊妹的。它通过词人自青州赴莱州途中的感受,表达她希望姐妹寄书东莱、互相联系的深厚感情。

眼泪湿了衣服,脸上胭脂妆容化开。词开头作者便直接表露出了难分难舍的情感。四叠阳关唱了几千遍但是还不足以形容自己内心对妹妹的万种离情。“千千遍”则以夸张手法,极力渲染离别场面之难堪。“人道山长山又断,萧萧微雨闻孤馆”,妹妹此行路途遥远,而自己已经到了“山断”之处,离妹妹更加遥远了,加上又有潇潇微雨,自己又是独处孤馆,更是愁上加愁。

“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自己在临别之际,由于极度伤感,心绪不宁,以致在饯别宴席上喝了多少杯酒,酒杯的深浅也没有印象。词人以这一细节,真切形象地展现了当时难别的心境。“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词人告慰姊妹们,东莱并不象蓬莱那么遥远,只要鱼雁频传,音讯常通,姊妹们还是如同在一起。至此,已不仅仅表现的是离情别绪,更表现了词人深挚感人的骨肉手足之情。

【赏析二】

“泪湿罗衣脂粉满”,词作开首词人即直陈送别的难分难舍场面。词人抓住姊妹送别的两个典型细节来作文章:“泪”和“脂粉”,词人泪流满面,自然要要袖子去擦拭,结果衣服上满是泪水,满是脂粉,当然,这其中也包括了自己无限的伤感。次写“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热泪纵横,犹无法表达姊妹离别时的千般别恨,万种离情,似唯有发之于声,方能道尽惜别之痛,难分难舍之情。“四叠阳关”,苏轼《论三叠歌法》中的说法可参为注解:“旧传《阳关》三叠,然今世歌者,每句再叠而已。若通一首言之,又是四叠。皆非是。若每句三唱,以应三叠之说,则丛然无复节奏。余在密州,文勋长官以事至密,自云得古本《阳关》。每句皆再唱,而第一句不叠,乃知古本三叠盖如此。及在黄州,偶得乐天《对酒》云:‘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注云:‘第四声劝君更尽一杯酒’。以此验之,若一句再叠,则此句为第五声;今为第四声,则第一句不叠审矣。”由此观之,“四叠阳关”的说法无误。“千千遍”则以夸张手法,极力渲染离别场面之难堪。值得注意的是,词人写姊妹的别离场面,竟用如此豪宕的笔触,一来表现了词人的笔力纵横,颇具恣放特色,在其《凤凰台上忆吹箫》一词中有“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即难留”,似同出一机杼;二亦展现了词人感情的深挚。“人道山长山又断,萧萧微雨闻孤馆”,词人的笔触在结拍处一折,纷乱的思绪又转回现实。临别之际,姊妹们说此行路途遥遥,山长水远,而今自己已行至“山断”之处,不仅离姊妹们更加遥远了,而且又逢上了萧萧夜雨,淅淅沥沥烦人心境,自己又独处孤馆,更是愁上加愁。词作上片从先回想,后抒写现实,从远及近,词脉清晰。

下片,词人的思绪又回到离别时的场景,但笔触则集中抒写自己当时的心境。“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直陈自己在临别之际,由于极度伤感,心绪不宁,以致在饯别宴席上喝了多少杯酒,酒杯的深浅也没有印象。这是和上片“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相呼应的`。她的姊妹曾唱着“劝君更尽一杯酒”的歌词,为她斟酒送别。一般说来,同亲人分手的种种情景,常常是难以忘怀的。特别是思念心切时,更会去搜索记忆。词人以记不起饮别时的“酒盏深和浅”这一典型细节,真切而又形象地展现了当时难别的心境,同时也是“方寸乱”的最佳注释。歇拍二句:“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词人的思绪依然飘荡在那令人难忘的别离场合,但词作的笔力却陡地一振,奏出与前面决然不同的充满亮色的音符。词人告慰姊妹们,东莱并不像蓬莱那么遥远,只要鱼雁频传,音讯常通,姊妹们还是如同厮守在一起。词作至此,已不仅仅表现的是离情别绪,更表现了词人深挚感人的骨肉手足之情。“蓬莱”,传说中的仙山。李商隐《无题》诗有:“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此词不仅有李清照词作特有的抒写心理细腻、敏感的特点,更有笔力健拔、恣放的特色。以此特色来写离别之情,对一个女词人来说,尤显难能可贵。

篇3:《蝶恋花 泪湿罗衣脂粉满》赏析

朝代:宋代

作者:李清照

原文:

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人道山长水又断,萧萧微雨闻孤馆。

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

译文

与姐妹们分手时,惜别的泪水打湿了衣衫,洇湿了双腮,送别的《阳关曲》唱了一遍又一遍,纵有千言万语,也难尽别情。而今身在异乡,望莱州山长水远。寄宿馆所,秋雨潇潇,不禁感到无限凄清。

被离情别绪搅得心乱如麻,竟不知在饯行时姐妹们送别酒是如何喝下去的,那杯中酒是深是浅,都全不知道了。最后嘱咐姐妹,你们要将音讯让过往的大雁捎来,以慰我心,东莱毕竟不像蓬莱那样遥远。

注释

⑴蝶恋花:词牌名。

⑵昌乐馆:昌乐县驿馆,故址在今山东昌乐西北十里。

⑶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印斋本自注云:“别作‘泪搵征衣脂粉暖’。”满:同“漫”。

⑷阳关:这里指王维的《渭城曲》(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后人乐,曰《阳关曲》,亦称《阳关》。苏轼论《阳关三迭》唱法云:“余在密州,文勋长官以事至密,自云得古本《阳关》,每句皆再唱,而第一句不叠。乃知古本三叠盖如此”。《四叠阳关》盖按苏轼之言推之,或者第一句也叠,故称四叠。究竟如何叠法,说法不一。宋刘仙伦《一剪梅》:“唱到阳关第四声,香带轻分。”

⑸萧萧:一作“潇潇”。孤馆:孤独寂寞的旅馆。宋周邦彦《绕佛阁》:“楼观迥出,高映孤馆。”

⑹方寸:即“方寸地”,指人的心。《三国志·诸葛亮传》(徐庶)云:“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宋孔平仲《大风发长芦诗》:“纷然方寸乱,魂干久不集。”

⑺把:四印斋本自注:“别作有。”

⑻东莱:即莱州,时为明城为官之地,今山东莱州市,曾名掖县。蓬莱: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名。《史记·秦始皇本纪》:“齐人徐芾(fú)具书言,海中有三神仙山,名为蓬莱、方丈、瀛洲。”

阅读答案

1.请结合词的内容,赏析“惜别伤离方寸乱”中的.“乱”字。(4分)

2.请简要分析上片中,词人是怎样抒情的。(4分)

答案

1.乱,即心绪纷乱。“乱”字真切传种地写出了离别之际千言万语一起涌上心头,却又无从说起的复杂心情,一噌片真情真态跃然纸上。

2.(1)词人抓住姐妹送别的典型细节“泪湿罗衣”,抒写真切的姐妹离别情。(答挥泪送别的场景描写也得分。)

(2)融情入景,“潇潇微雨”的景物描写中,融人了姐妹间绵绵的深情。

(3)“人道山长水又断”,一语双关。既绘出令人黯然神伤的景色,又流露出对姐妹情意被离别无情隔断的痛苦。

篇4:《蝶恋花·泪湿罗衣脂粉满》赏析

《蝶恋花·泪湿罗衣脂粉满》赏析

蝶恋花·泪湿罗衣脂粉满

朝代:宋代

作者:李清照

原文:

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人道山长水又断。萧萧微雨闻孤馆。

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

译文

与姐妹们分手时,惜别的泪水打湿了衣衫,洇湿了双腮,送别的《阳关曲》唱了一遍又一遍,纵有千言万语,也难尽别情。而今身在异乡,望莱州山长水远。寄宿馆所,秋雨潇潇,不禁感到无限凄清。

被离情别绪搅得心乱如麻,竟不知在饯行时姐妹们送别酒是如何喝下去的,那杯中酒是深是浅,都全不知道了。最后嘱咐姐妹,你们要将音讯让过往的大雁捎来,以慰我心,东莱毕竟不像蓬莱那样遥远。

注释

⑴蝶恋花:词牌名。

⑵昌乐馆:昌乐县驿馆,故址在今山东昌乐西北十里。

⑶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印斋本自注云:“别作‘泪搵征衣脂粉暖’。”满:同“漫”。

⑷阳关:这里指王维的《渭城曲》(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后人乐,曰《阳关曲》,亦称《阳关》。苏轼论《阳关三迭》唱法云:“余在密州,文勋长官以事至密,自云得古本《阳关》,每句皆再唱,而第一句不叠。乃知古本三叠盖如此”。《四叠阳关》盖按苏轼之言推之,或者第一句也叠,故称四叠。究竟如何叠法,说法不一。宋刘仙伦《一剪梅》:“唱到阳关第四声,香带轻分。”

⑸萧萧:一作“潇潇”。孤馆:孤独寂寞的旅馆。宋周邦彦《绕佛阁》:“楼观迥出,高映孤馆。”

⑹方寸:即“方寸地”,指人的心。《三国志·诸葛亮传》(徐庶)云:“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宋孔平仲《大风发长芦诗》:“纷然方寸乱,魂干久不集。”

⑺把:四印斋本自注:“别作有。”

⑻东莱:即莱州,时为明城为官之地,今山东莱州市,曾名掖县。蓬莱: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名。《史记·秦始皇本纪》:“齐人徐芾(fú)具书言,海中有三神仙山,名为蓬莱、方丈、瀛洲。”

赏析

词作当写于宣和三年(1121)秋天,时赵明诚为莱州守,李清照从青州赴莱州途中宿昌乐县驿馆时寄给其家乡姊妹的。它通过词人自青州赴莱州途中的感受,表达她希望姐妹寄书东莱、互相联系的深厚感情。

眼泪湿了衣服,脸上胭脂妆容化开。词开头作者便直接表露出了难分难舍的情感。四叠阳关唱了几千遍但是还不足以形容自己内心对妹妹的万种离情。 “千千遍”则以夸张手法,极力渲染离别场面之难堪。“人道山长山又断,萧萧微雨闻孤馆”,妹妹此行路途遥远,而自己已经到了“山断”之处,离妹妹更加遥远了,加上又有潇潇微雨,自己又是独处孤馆,更是愁上加愁。

“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自己在临别之际,由于极度伤感,心绪不宁,以致在饯别宴席上喝了多少杯酒,酒杯的深浅也没有印象。词人以这一细节,真切形象地展现了当时难别的心境。“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词人告慰姊妹们,东莱并不象蓬莱那么遥远,只要鱼雁频传,音讯常通,姊妹们还是如同在一起。至此,已不仅仅表现的是离情别绪,更表现了词人深挚感人的骨肉手足之情。

李清照是婉约派代表人物,通过这一诗词,看出李清照词细腻生动,而又不乏姿放的特点。

赏析二

此词一开头就写她想念家中姊妹想得厉害,以至珠泪涟涟,浸湿身上罗衣,并且连脸上的脂粉也冲落下来沾满了罗衣;这时,她不由得想起了家中姊妹送她出行时,一遍遍吟唱《阳关曲》时的情景。《阳关曲》,又名《渭城曲》。唐代著名诗人兼音乐家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渭城朝雨 轻尘,西出阳关无故人。”后歌入乐府,以为送别之曲。至“阳关”句,反复歌之,所以李清照称 “四叠阳关”。如今,这长长的山路已将亲人隔于两地了,她孤身一人在这异地的旅馆中,听着这凄苦的萧萧雨声,心里无比忧伤,竟使自己的心绪全乱了,乱得忘记了姊妹们送她时,饯行宴上酒杯斟得是浅还是满。不管多么想念,亲人已经别于两地了,只好靠鸿雁来传递音信吧。好在东莱是个实实在在的地方,不像蓬莱仙山那样遥远飘渺,可望而不可即。“蓬莱”,指蓬莱山,也称医壶,古人传说与方丈、瀛洲并为海上三神山,都在渤海中,世人不能登及,所以说它“远”。

这是一首开阖纵横的小令,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到了她的笑下变成“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的激情,极夸张,却又极亲切、真挚。通首写惜别心情一层比一层深入,但煞拍“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出人意料地作宽解语,能放能收,小令词能用这种变化莫测的手法是很不容易的,这就是所谓善方情者不尽情。

创作背景

此词写作背景有两说,一是以为作者在滞留青州时写给移守莱州的丈夫;一是以为作者在赴莱州途中的昌乐馆写给留居青州的姊妹们。龚克昌《谈〈蝶恋花· 晚止昌乐馆寄姊妹〉》以为,当以后者说为胜。理由是:一、元代刘应李《事文类聚翰墨大全》后丙案卷凹收此词,题为《晚止昌乐馆寄姊妹》。但刘氏对作者失考,归入无名氏;其实,在此之前,也即在宋代曾慥的《乐府雅词》里,已标明此词为李易安作;曾氏生活年代与作者同时,其说当较可信,正可补正刘氏将此词编入无名氏之误。而以为此词为清照思夫念旧之作均出后代,殊无实据。二、词中出现的“人道山长山又断,萧萧微雨闻孤馆”句,与所标“晚止昌乐馆寄姊妹”题意正合,以词中所流露的也恰是作者身处旅途中的口气,和寄宿孤馆中的心境。因此,断此词为作者寄姊妹之作,当较近是。

平慧善《李清照诗文词选译》认为,公元11(宣和三年辛丑)八月间,李清照自青州赴莱州,途经昌乐宿馆。作此词奇姊妹。

根据陈祖美《李清照简明年表》,此词作于公元1121年9月中旬。公元11(北宋宣和二年庚子)赵明诚知莱州,李清照未与之同去,仍居青州。公元1121年(宣和三年辛丑)秋天次年起身赴莱州与丈夫团聚,行到昌乐,遇雨宿于旅馆中,一时难以见到久别的丈夫,又思念家中姊妹,在寂寞凄苦中写了这首《蝶恋花·晚止昌乐馆寄姊妹》。

作者简介

家世

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的家庭。父亲李格非是济南历下人,进士出身,苏轼的学生,官至提点刑狱、礼部员外郎。藏书甚富,善属文,工于词章。现存于曲阜孔林思堂之东斋的北墙南起第一方石碣刻,上面写有:“提点刑狱、历下李格非,崇宁元年(11)正月二十八日率褐、过、迥、逅、远、迈,恭拜林冢下。”母亲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很有文学修养。

秉承家学

李清照自幼生活在文学氛围十分浓厚的家庭里,耳濡目染,家学熏陶,加之聪慧颖悟,才华过人,所以“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王灼《碧鸡漫志》),曾受到当时的文坛名家、苏轼的大弟子晁补之(字无咎)的大力称赞。朱弁《风月堂诗话》卷上说,李清照“善属文,于诗尤工,晁无咎多对士大夫称之”。《说郛》第四十六卷引《瑞桂堂暇录》称她“才高学博,近代鲜伦”。朱彧《萍洲可谈》别本卷中称扬她的“诗文典赡,无愧于古之作者”。

李清照的少年时代随父亲生活于汴京,优雅的生活环境,特别是京都的繁华景象,激发了李清照的创作热情,除了作诗之外,开始在词坛上崭露头角,写出了为后世广为传诵的著名词章《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此词一问世,便轰动了整个京师,“当时文士莫不击节称赏,未有能道之者”(《尧山堂外纪》卷五十四)。

李清照读了著名的《读中兴颂碑》诗后,当即写出了令人拍案叫绝的和诗《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 两首。此诗笔势纵横地评议兴废,总结了唐代“安史之乱” 前后兴败盛衰的历史教训,借嘲讽唐明皇,告诫宋朝统治者“夏商有鉴当深戒,简策汗青今具在”。一个初涉世事的少女,对国家社稷能表达出如此深刻的关注和忧虑,不能不令世人刮目。因此,宋代周的《清波杂志》认为,这两首和诗“以妇人而厕众作,非深有思致者能之乎?”明代陈宏绪的《寒夜录》评此两诗:“奇气横溢,尝鼎一脔,已知为驼峰、麟脯矣。”

琴瑟和弦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李清照18岁,与时年21岁的太学生赵明诚在汴京成婚。据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云:“余建中辛巳,始归赵氏。”当时李清照之父作礼部员外郎,赵明诚之父作吏部侍郎,均为朝廷高级官吏。李清照夫妇虽系 “贵家子弟”,但因“赵、李族寒,素贫俭”,所以,在太学读书的赵明诚,当初一、十五告假回家与妻子团聚时,常先到当铺典质几件衣物,换一点钱,然后步入热闹的相国寺市场,买回他们所喜爱的碑文和果实,夫妇“相对展玩咀嚼”。古老神秘的碑文,把他们引向遥远的历史年代,带给他们一种特有的文化艺术享受,使他们仿佛置身于无忧无虑的远古时期,因而“自谓葛天氏之民也”。

后两年,赵明诚进入仕途,虽有了独立的经济来源,但夫妇二人仍然过着非常俭朴的生活,且立下了“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赵家藏书虽然相当丰富,可是对于李清照、赵明诚来说,却远远不够。于是他们便通过亲友故旧,想方设法,把朝廷馆阁收藏的.罕见珍本秘籍借来“尽力传写,浸觉有味,不能自已”。遇有名人书画,三代奇器,更不惜“脱衣市易”。然而,他们的力量毕竟有限。一次,有人拿了一幅南唐画家徐熙的《牡丹图》求售,索钱20万文。他们留在家中玩赏了两夜,爱不释手。但是,计无所出,只好恋恋不舍地归还了人家。为此, “夫妇相向惋怅者数日”。新婚后的生活,虽然清贫,但安静和谐,高雅有趣,充满着幸福与欢乐。

可惜好景不长,朝廷内部激烈的新旧党争把李家卷了进去。李清照出嫁后的第二年,也就是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七月,其父李格非被列入元祐党籍,不得在京城任职。其时被列党籍者17人,李格非名在第五,被罢提点京东路刑狱之职。九月,徽宗亲书元祐党人名单,刻石端礼门,共120人,李格非名列第二十六。而在同一年,赵挺之却一路升迁,六月除尚书右丞,八月除尚书左丞。为救父之危难,李清照曾上诗赵挺之。对此,张尝谓:“(文叔女上诗赵挺之)救其父云:‘何况人间父子情’,识者哀之。”(《洛阳名园记》序) 晁公武亦云:“(格非女)有才藻名,其舅正夫(挺之字) 相徽宗朝,李氏尝献诗云:‘炙手可热心可寒’。”(《郡斋读书志》)惜均未奏效。被罢官后的李格非,只得携眷回到原籍明水。

朝廷党争愈演愈烈,李格非“元祐党人”的罪名竟株连到李清照身上。崇宁二年(11)九月庚寅诏禁元祐党人子弟居京;辛巳,诏:“宗室不得与元祐奸党子孙为婚姻。”(《宋史》卷十九《徽宗本纪》)崇宁三年(11),“夏,四月,甲辰朔,尚书省勘会党人子弟,不问有官无官,并令在外居住,不得擅自到阙下”(《续资治通鉴》卷八十八) 。据此,李清照与赵明诚这对原本恩爱的夫妻,不仅面临被拆散的危险,而且偌大的汴京,已经没有了李清照的立锥之地,不得不只身离京回到原籍,去投奔先行被遣归的家人。

政治风云变幻,世事翻覆莫测。崇宁四年(11)暮春,赵挺之始除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六月,“(因)与(蔡)京争权,屡陈其奸恶,且请去位避之”,遂引疾乞罢右仆射(《宋史?赵挺之传》)。仅仅过了半年多,崇宁五年(11)二月,蔡京罢相,赵挺之复授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与此同时,朝廷毁《元祐党人碑》,继而大赦天下,解除一切党人之禁,李格非等“并令吏部与监庙差遣”(《续资治通鉴拾补》卷二十六),李清照也得以返归汴京与赵明诚团聚。但是,宋徽宗大观元年(11)正月,蔡京又复相,无情的政治灾难又降到了赵氏一家头上。三月,赵挺之被罢右仆射后五日病卒。卒后三日,即被蔡京诬陷。家属、亲戚在京者被捕入狱,因无事实,七月狱具,不久即获释。但赵挺之赠官却被追夺,其子的荫封之官亦因而丢失,赵家亦难以继续留居京师。李清照只好随赵氏一家回到在青州的私第,开始了屏居乡里的生活。

李清照、赵明诚屏居青州,始于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年)秋。次年李清照25岁,命其室曰“归来堂”,自号“易安居士”。

“归来堂”,取义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其时,曾对清照极为称赏的文学家晁补之与李清照之父同以党籍罢官归隐,自号“归来子”。晁补之在故乡缗城 (今山东金乡)修“归去来园”,园中的堂、亭、轩皆以《归去来兮辞》中之词语命名(见晁补之《归来子名缗城所居记》) 。李清照、赵明诚以“归来堂”名其书房,盖出于对晁补之的仰慕,步其后而模仿之。《归去来兮辞》中有“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句,清照自号“易安居士”,当亦取其中之雅意。“归来堂”中,李清照与赵明诚虽然失掉了昔日京师丞相府中的优裕生活,然而却得到了居于乡里平静安宁的无限乐趣。他们相互支持,研文治学创作;他们节衣缩食,搜求金石古籍,度过了一段平生少有的和美日月。在《金石录后序》中,李清照对此作了较为详尽纺叙述:

后屏居乡里十年,仰取俯拾,衣食有余。连守两郡,竭其俸入,以事铅椠。每获一书,即同共勘校,整集签题。得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尽一烛为率。故能纸札精致,字画完整,冠诸收书家。

青州古城是古齐国的腹心地区,是古老的文物之邦,丰碑巨碣,所在多有,三代古器,时有出土。赵明诚夫妇在当地收集到《东魏张烈碑》、《北齐临淮王像碑》、唐李邕撰书《大云寺禅院碑》等一大批石刻资料。益都出土的有铭古戟,昌乐丹水岸出土的古觚、古爵,陆续成为他们的宝藏。

政和四年 (11) 新秋,赵明诚题“易安居士三十一岁之照”,云:“清丽其词,端庄其品,归去来兮,真堪偕隐。政和甲午新秋,德父题于归来堂。”(《易安居士画像》及赵明诚题词,近人多判其伪。但据《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第二期吴金娣《有关赵明诚、李清照夫妇的一份珍贵资料》一文介绍,上海博物馆藏《欧阳修(集古录)跋尾》赵明诚墨迹与《画像》题词墨迹相比较,许多字的字形结构与运笔都甚相似。以此该文认为《画像》题词确为赵明诚手迹。)

政和七年(11),在李清照的襄助下,赵明诚大体上完成了《金石录》的写作。除自作序言外,还特请当时著名学者刘跂题写了一篇《后序》。史称,赵明诚撰《金石录》,李清照“亦笔削其间”(张端义《贵耳集》卷上)。

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李清照38岁。春、夏两季仍在青州。四月二十五、二十六日,赵明诚尝游仰天山水帘洞并题名刻洞内石壁。不久即知莱州。初,李清照未同行。至秋八月,清照才由青州赴莱州。途经昌乐,宿于驿馆,作《蝶恋花·晚止昌乐馆寄姊妹》,表达对青州姊妹的惜别之情。八月十日,清照到达莱州,又作《感怀》诗一首。诗前有小序云:“宣和辛丑八月十日到莱,独坐一室,平生所见,皆不在目前。几上有礼韵,因信手开之,约以所开为韵作诗。偶得 ‘子’字,因以为韵,作感怀诗云。”

在莱州期间,李清照继续帮助赵明诚辑集整理《金石录》,且“装卷初就,芸签缥带,束十卷为一帙。每日晚更散,辄校勘二卷,跋题一卷”《金石录后序》。

宣和七年(1125年) ,李清照42岁。赵明诚改守淄州。赵明诚曾得唐白居易所书《棱严经》与李清照共赏。

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李清照43岁,仍随赵明诚居淄州。是年,赵明诚因平定地方逃兵扰乱有功转一官。

颠离漂泊

宋钦宗靖康二年、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李清照44岁。金人大举南侵,俘获宋徽宗、钦宗父子北去,史称“靖康之变”,北宋朝廷崩溃。五月,康王赵构即位于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改元建炎,是为高宗,南宋开始。是年三月赵明诚因母亲死于江宁(今南京市),南下奔丧。八月,起知江宁府,兼江东经制副使。北方局势愈来愈紧张,李清照着手整理遴选收藏准备南下:“既长物不能尽载,乃先去书之重大印本者,又去画之多幅者,又去古器之无款识者。后又去书之监本者,画之平常者,器之重大者。 凡屡减去, 尚载书十五车,至东海,连舻渡淮,又渡江,至建康。” (《金石录后序》)十二月,青州兵变,杀郡守曾孝序,青州剩余书册被焚。(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曾这样记载此事:“青州故第,尚锁书册用屋十余间,期明年再具舟载之。十二月,金人陷青州。”此处文字当因在传抄中或夺或衍而臻误。史实应为“青州兵变”。)

当李清照押运15车书籍器物,行至镇江时,正遇张遇陷镇江府,镇江守臣钱伯言弃城而去(《续资治通鉴》卷一0一),而李清照却以其大智大勇在兵荒马乱中将这批稀世之宝,于建炎二年(1128年)春押抵江宁府。

李清照至江宁后,雪日每登城远览以寻诗。周 《清波杂志》卷八有云:“倾见易安族人言,明诚在建康日,易安每值天大雪,即顶笠披蓑,循城远览以寻诗。得句必邀其夫赓和,明诚每苦之也。”以宋高宗为首的妥协投降派,借口时世危艰,拒绝主战派北进中原,一味言和苟安。李清照十分不满, 屡写诗讽刺, 曾有“南来尚怯吴江冷,北狩应悲易水寒”、“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之句。

建炎三年(1129年)二月,赵明诚罢守江宁。三月与李清照“具舟上芜湖,入姑孰,将卜居赣水上”(《金石录后序》)。舟过乌江楚霸王自刎处,清照有感而作《绝句》以吊项羽。以项羽宁肯一死,引颈乌江以谢江东父老的壮烈史迹,对南宋统治者进行讽喻。五月,至池阳(今安徽贵池),赵明诚被旨知湖州。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回忆说,赵明诚将“过阙上殿。遂驻家池阳,独赴召。六月十三日,始负担,舍舟坐岸上,葛衣岸巾,精神如虎,目光烂烂射人,望舟中告别。余意甚恶,呼曰:‘如传闻城中缓急奈何。’戟手遥应曰:‘从众。必不得已,先弃辎重,次衣被,次书册卷轴,次古器,独所谓宗器者,可自负抱,与身俱存亡,勿忘之。’遂驰马去”。不幸的是,由于途中感疾,赵明诚竟于八月十八日卒于建康。

赵明诚卒后,李清照为文祭之,文曰:“白日正中,叹庞翁之机捷;坚城自堕,怜杞妇之悲深。”(谢《四六谈麈》卷一)葬毕赵明诚,李清照大病一场。当时国势日急,赵明诚妹婿李擢权兵部侍郎,从卫太后在洪州(今江西南昌)。为保存赵明诚所遗留文物书籍,李清照派人运送行李去投奔他。不料当年十一月,金人陷洪州,所谓连舻渡江之书散为云烟。李清照只好携带少量轻便的书帖典籍仓皇南逃。之后,李清照曾一度往依时任敕局删定官的弟弟李迒。这时传有密论列赵明诚者,有所谓“颁金”之语,李清照被迫以所有铜器等物追随帝踪,希图投进朝廷。颠沛流离中,所余文物又散失大半。

建炎四年(1130年)春,李清照追随帝踪流徙浙东一带。“到台,守已遁。之剡出陆,又弃衣被走黄岩,雇舟入海,奔行朝,时驻跸章安,从御舟海道道之温,又之越。”九月,刘豫在金人扶持下,建伪齐政权。李清照有诗斥之曰:“两汉本继绍,新室如赘疣。所以嵇中散,至死薄殷周。”十一月,朝廷放散百官,李清照到达衢州。

绍兴元年(1131年)三月,李清照赴越(今浙江绍兴),居土民钟氏之家,一夕书画被盗。她悲痛不已,重立赏收赎。至此,所有图书文物大部散失。

绍兴二年(1132年),李清照到达杭州。图书文物散失殆尽造成的巨大痛苦,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活给予的无情折磨,使李清照陷入伤痛百般走投无路的绝境。孤独无依之中,再嫁张汝舟。张汝舟早就觊觎她的珍贵收藏。当婚后发现李清照家中并无多少财物时,便大失所望,随即不断口角,进而谩骂,甚至拳脚相加。张汝舟的野蛮行径,使李清照难以容忍。后发现张汝舟还有营私舞弊、虚报举数骗取官职的罪行。李清照便报官告发了张汝舟,并要求离婚。经查属实,张汝舟被除名编管柳州。李清照虽被获准离婚, 但宋代法律规定,妻告夫要判处3年徒刑,故亦身陷囹圄。后经翰林学士綦崇礼等亲友的大力营救,关押9日之后获释。(对于李清照改嫁张汝舟之事,后世学者颇有争议。其实,妇女改嫁在宋代前期并不少见,且不影响李清照人品,宋人多家谈及此事,应当可信。古人辩诬之说,实际是受封建礼教观念束缚的结果。)

虽然经历了一场再嫁匪人、离异系狱的灾难,但是李清照生活的意志并未消沉,诗词创作的热情更趋高涨。她从个人的痛苦中解脱出来之后,把眼光投到对国家大事的关注上。绍兴三年(1133年)五月,朝廷派同签书枢密院事韩肖胄和工部尚书胡松年出使金朝。李清照满怀激情地作古诗、律诗各一首为二公送行。诗中有 “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之句,表达了反击侵略、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充满了关念故国的情怀。

绍兴四年(1134年),李清照完成了《金石录后序》的写作。十月,避乱金华,写成《打马图经》并《序》,又作《打马赋》。虽为游戏文字,却语涉时事。借谈论博弈之事,引用大量有关战马的典故和历史上抗恶杀敌的威武雄壮之举,热情地赞扬了像桓温、谢安等忠臣良将的智勇,暗讽南宋统治者不识良才、不思抗金的庸碌无能,寄寓对收复失地的愿望,抒发了个人“烈士暮年”的感慨。

在金华期间,李清照还曾作《武陵春》词,感叹辗转漂泊、无家可归的悲惨身世,表达对国破家亡和嫠妇生活的愁苦。又作《题八咏楼》诗,悲宋室之不振,慨江山之难守,其“江山留与后人愁”之句,堪称千古绝唱。

绍兴十三年(1143年)前后,李清照将赵明诚遗作《金石录》校勘整理,表进于朝。越十余年,大约在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或者以后,李清照怀着对死去亲人的绵绵思念和对故土难归的无限失望,在极度孤苦、凄凉中,悄然辞世,享年至少73岁。

篇5:《蝶恋花·泪湿罗衣脂粉满》赏析

原文:

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人道山长水又断,萧萧微雨闻孤馆。

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

篇6:《蝶恋花·泪湿罗衣脂粉满》翻译赏析

《蝶恋花·泪湿罗衣脂粉满》翻译赏析

《蝶恋花·泪湿罗衣脂粉满》作者为宋朝文学家李清照。其古诗全文如下:

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人道山长山又断,萧萧微雨闻孤馆。

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

【前言】

《蝶恋花·晚止昌乐馆寄姊妹》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此词是作者从青州赴莱州探夫途中晚上宿昌乐县(今属山东)驿馆时怀念其家乡姊妹而作,通过描写自青州赴莱州途中的感受,表达她希望姐妹寄书东莱、互相联系的深厚感情。上片通过“脂粉满”的描绘,“千千遍”的夸张,“山又断”的比喻,“闻微雨”的气氛烘托,表现雨中伤别的境界;下片从正面对作者的心理作了更细腻的刻画。全词感情深挚,语言浅近,设句巧妙,音韵流转,堪称易安词中佳作。

【注释】

⑴蝶恋花:词牌名。

⑵昌乐馆:昌乐县驿馆,故址在今山东昌乐西北十里。

⑶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印斋本自注云:“别作‘泪搵征衣脂粉暖’。”满:同“漫”。

⑷阳关:这里指王维的《渭城曲》(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后人乐,曰《阳关曲》,亦称《阳关》。苏轼论《阳关三迭》唱法云:“余在密州,文勋长官以事至密,自云得古本《阳关》,每句皆再唱,而第一句不叠。乃知古本三叠盖如此”。《四叠阳关》盖按苏轼之言推之,或者第一句也叠,故称四叠。究竟如何叠法,说法不一。宋刘仙伦《一剪梅》:“唱到阳关第四声,香带轻分。”

⑸萧萧:一作“潇潇”。孤馆:孤独寂寞的'旅馆。宋周邦彦《绕佛阁》:“楼观迥出,高映孤馆。”

⑹方寸:即“方寸地”,指人的心。《三国志·诸葛亮传》(徐庶)云:“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宋孔平仲《大风发长芦诗》:“纷然方寸乱,魂干久不集。”

⑺把:四印斋本自注:“别作有。”

⑻东莱:即莱州,时为明城为官之地,今山东莱州市,曾名掖县。蓬莱: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名。《史记·秦始皇本纪》:“齐人徐芾具书言,海中有三神仙山,名为蓬莱、方丈、瀛洲。”

【翻译】

与姐妹们分手时,惜别的泪水打湿了衣衫,洇湿了双腮,送别的《阳关曲》唱了一遍又一遍,纵有千言万语,也难尽别情。而今身在异乡,望莱州山长水远。寄宿馆所,秋雨潇潇,不禁感到无限凄清。

被离情别绪搅得心乱如麻,竟不知在饯行时姐妹们送别酒是如何喝下去的,那杯中酒是深是浅,都全不知道了。最后嘱咐姐妹,你们要将音讯让过往的大雁捎来,以慰我心,东莱毕竟不像蓬莱那样遥远。

【赏析】

此词一开头就写她想念家中姊妹想得厉害,以至珠泪涟涟,浸湿身上罗衣,并且连脸上的脂粉也冲落下来沾满了罗衣;这时,她不由得想起了家中姊妹送她出行时,一遍遍吟唱《阳关曲》时的情景。《阳关曲》,又名《渭城曲》。唐代著名诗人兼音乐家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渭城朝雨 轻尘,西出阳关无故人。”后歌入乐府,以为送别之曲。至“阳关”句,反复歌之,所以李清照称“四叠阳关”。如今,这长长的山路已将亲人隔于两地了,她孤身一人在这异地的旅馆中,听着这凄苦的萧萧雨声,心里无比忧伤,竟使自己的心绪全乱了,乱得忘记了姊妹们送她时,饯行宴上酒杯斟得是浅还是满。不管多么想念,亲人已经别于两地了,只好靠鸿雁来传递音信吧。好在东莱是个实实在在的地方,不像蓬莱仙山那样遥远飘渺,可望而不可即。“蓬莱”,指蓬莱山,也称医壶,古人传说与方丈、瀛洲并为海上三神山,都在渤海中,世人不能登及,所以说它“远”。

这是一首开阖纵横的小令,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到了她的笑下变成“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的激情,极夸张,却又极亲切、真挚。通首写惜别心情一层比一层深入,但煞拍“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出人意料地作宽解语,能放能收,小令词能用这种变化莫测的手法是很不容易的,这就是所谓善方情者不尽情。

篇7:蝶恋花·泪湿罗衣脂粉满原文及赏析

[宋代]李清照

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人道山长山又断,萧萧微雨闻孤馆。(长山一作长水)

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

译文

丝绸的薄衫被泪水浸湿,脸上的脂粉也和在泪水中沾满衣衫。想到送别时家中亲人将那《阳关曲》唱了一遍又一遍。而今身在异乡,望莱州山长水远。寄宿馆所,秋雨潇潇,不禁感到无限凄清。

被离情别绪搅得心乱如麻,竟不知饯行宴上酒杯斟得是浅还是满。如今已分隔两地,只好靠鸿雁来传递书信。好在东莱不像蓬莱仙山那样遥远飘渺,可望而不可即。

注释

蝶恋花:词牌名。

昌乐馆:昌乐县驿馆,故址在今山东昌乐西北十里。

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印斋本自注云:“别作‘泪搵征衣脂粉暖’。”满:同“漫”。

阳关:这里指王维的`《渭城曲》(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后人乐,曰《阳关曲》,亦称《阳关》。苏轼论《阳关三迭》唱法云:“余在密州,文勋长官以事至密,自云得古本《阳关》,每句皆再唱,而第一句不叠。乃知古本三叠盖如此”。《四叠阳关》盖按苏轼之言推之,或者第一句也叠,故称四叠。究竟如何叠法,说法不一。宋刘仙伦《一剪梅》:“唱到阳关第四声,香带轻分。”

萧萧:一作“潇潇”。孤馆:孤独寂寞的旅馆。

方寸:即“方寸地”,指人的心。

把:四印斋本自注:“别作有。”

东莱:即莱州,时为明城为官之地,今山东莱州市,曾名掖县。蓬莱: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名。

赏析:

词作当写于宣和三年(1121)秋天,时赵明诚为莱州守,李清照从青州赴莱州途中宿昌乐县驿馆时寄给其家乡姊妹的。它通过词人自青州赴莱州途中的感受,表达她希望姐妹寄书东莱、互相联系的深厚感情。

眼泪湿了衣服,脸上胭脂妆容化开。词开头作者便直接表露出了难分难舍的情感。四叠阳关唱了几千遍但是还不足以形容自己内心对妹妹的万种离情。“千千遍”则以夸张手法,极力渲染离别场面之难堪。“人道山长山又断,萧萧微雨闻孤馆”,妹妹此行路途遥远,而自己已经到了“山断”之处,离妹妹更加遥远了,加上又有潇潇微雨,自己又是独处孤馆,更是愁上加愁。

“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自己在临别之际,由于极度伤感,心绪不宁,以致在饯别宴席上喝了多少杯酒,酒杯的深浅也没有印象。词人以这一细节,真切形象地展现了当时难别的心境。“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词人告慰姊妹们,东莱并不象蓬莱那么遥远,只要鱼雁频传,音讯常通,姊妹们还是如同在一起。至此,已不仅仅表现的是离情别绪,更表现了词人深挚感人的骨肉手足之情。

李清照是婉约派代表人物,通过这一诗词,看出李清照词细腻生动,而又不乏姿放的特点。

篇8:李清照《蝶恋花·泪湿罗衣脂粉满》赏析

李清照《蝶恋花·泪湿罗衣脂粉满》赏析两则

《蝶恋花·泪湿罗衣脂粉满》是著名词人李清照的一首词作。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李清照《蝶恋花·泪湿罗衣脂粉满》赏析两则,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蝶恋花·泪湿罗衣脂粉满

原文:

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人道山长水又断,萧萧微雨闻孤馆。

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

《蝶恋花·泪湿罗衣脂粉满》译文

与姐妹们分手时,惜别的泪水打湿了衣衫,洇湿了双腮,送别的《阳关曲》唱了一遍又一遍,纵有千言万语,也难尽别情。而今身在异乡,望莱州山长水远。寄宿馆所,秋雨潇潇,不禁感到无限凄清。

被离情别绪搅得心乱如麻,竟不知在饯行时姐妹们送别酒是如何喝下去的,那杯中酒是深是浅,都全不知道了。最后嘱咐姐妹,你们要将音讯让过往的大雁捎来,以慰我心,东莱毕竟不像蓬莱那样遥远。

《蝶恋花·泪湿罗衣脂粉满》注释

⑴蝶恋花:词牌名。

⑵昌乐馆:昌乐县驿馆,故址在今山东昌乐西北十里。

⑶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印斋本自注云:“别作‘泪搵征衣脂粉暖’。”满:同“漫”。

⑷阳关:这里指王维的《渭城曲》(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后人乐,曰《阳关曲》,亦称《阳关》。苏轼论《阳关三迭》唱法云:“余在密州,文勋长官以事至密,自云得古本《阳关》,每句皆再唱,而第一句不叠。乃知古本三叠盖如此”。《四叠阳关》盖按苏轼之言推之,或者第一句也叠,故称四叠。究竟如何叠法,说法不一。宋刘仙伦《一剪梅》:“唱到阳关第四声,香带轻分。”

⑸萧萧:一作“潇潇”。孤馆:孤独寂寞的旅馆。宋周邦彦《绕佛阁》:“楼观迥出,高映孤馆。”

⑹方寸:即“方寸地”,指人的心。《三国志·诸葛亮传》(徐庶)云:“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宋孔平仲《大风发长芦诗》:“纷然方寸乱,魂干久不集。”

⑺把:四印斋本自注:“别作有。”

⑻东莱:即莱州,时为明城为官之地,今山东莱州市,曾名掖县。蓬莱: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名。《史记·秦始皇本纪》:“齐人徐芾(fú)具书言,海中有三神仙山,名为蓬莱、方丈、瀛洲。”

《蝶恋花·泪湿罗衣脂粉满》赏析

词作当写于宣和三年(1121)秋天,时赵明诚为莱州守,李清照从青州赴莱州途中宿昌乐县驿馆时寄给其家乡姊妹的。它通过词人自青州赴莱州途中的感受,表达她希望姐妹寄书东莱、互相联系的深厚感情。

眼泪湿了衣服,脸上胭脂妆容化开。词开头作者便直接表露出了难分难舍的`情感。四叠阳关唱了几千遍但是还不足以形容自己内心对妹妹的万种离情。“千千遍”则以夸张手法,极力渲染离别场面之难堪。“人道山长山又断,萧萧微雨闻孤馆”,妹妹此行路途遥远,而自己已经到了“山断”之处,离妹妹更加遥远了,加上又有潇潇微雨,自己又是独处孤馆,更是愁上加愁。

“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自己在临别之际,由于极度伤感,心绪不宁,以致在饯别宴席上喝了多少杯酒,酒杯的深浅也没有印象。词人以这一细节,真切形象地展现了当时难别的心境。“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词人告慰姊妹们,东莱并不象蓬莱那么遥远,只要鱼雁频传,音讯常通,姊妹们还是如同在一起。至此,已不仅仅表现的是离情别绪,更表现了词人深挚感人的骨肉手足之情。

李清照是婉约派代表人物,通过这一诗词,看出李清照词细腻生动,而又不乏姿放的特点。

《蝶恋花·泪湿罗衣脂粉满》赏析二

此词一开头就写她想念家中姊妹想得厉害,以至珠泪涟涟,浸湿身上罗衣,并且连脸上的脂粉也冲落下来沾满了罗衣;这时,她不由得想起了家中姊妹送她出行时,一遍遍吟唱《阳关曲》时的情景。《阳关曲》,又名《渭城曲》。唐代著名诗人兼音乐家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渭城朝雨 轻尘,西出阳关无故人。”后歌入乐府,以为送别之曲。至“阳关”句,反复歌之,所以李清照称“四叠阳关”。如今,这长长的山路已将亲人隔于两地了,她孤身一人在这异地的旅馆中,听着这凄苦的萧萧雨声,心里无比忧伤,竟使自己的心绪全乱了,乱得忘记了姊妹们送她时,饯行宴上酒杯斟得是浅还是满。不管多么想念,亲人已经别于两地了,只好靠鸿雁来传递音信吧。好在东莱是个实实在在的地方,不像蓬莱仙山那样遥远飘渺,可望而不可即。“蓬莱”,指蓬莱山,也称医壶,古人传说与方丈、瀛洲并为海上三神山,都在渤海中,世人不能登及,所以说它“远”。

这是一首开阖纵横的小令,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到了她的笑下变成“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的激情,极夸张,却又极亲切、真挚。通首写惜别心情一层比一层深入,但煞拍“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出人意料地作宽解语,能放能收,小令词能用这种变化莫测的手法是很不容易的,这就是所谓善方情者不尽情。

篇9:《蝶恋花·泪湿罗衣脂粉满》李清照宋词赏析

《蝶恋花·泪湿罗衣脂粉满》李清照宋词赏析

《蝶恋花·泪湿罗衣脂粉满》

【原文】

蝶恋花·泪湿罗衣脂粉满

作者:宋·李清照

(晚止昌乐馆寄姊妹)

泪湿①罗②衣脂粉满③,④四⑤叠阳关,唱⑥到⑦千千遍。人道⑧山长山⑨又断,萧萧微⑩雨闻孤馆。

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好⑾把⑿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

【注释】

①湿:《翰墨大全》、《留青日札》、《诗女史》、《彤管遗编》、《花草粹编》、《名媛玑囊》、《林下词选》、《历代诗余》等作“揾(wèn)”。

②罗:《翰墨大全》、《留青日札》、《古今名媛汇诗》、《诗女史》、《彤管遗编》、《花草粹编》、《名媛玑囊》、《林下词选》、《历代诗余》等作“征”。

③满:《翰墨大全》、《留青日札》、《古今名媛汇诗》、《诗女史》、《彤管遗编》、《花草粹编》、《名媛玑囊》、《林下词选》、《历代诗余》等作“暖”。

④此句四印斋本《漱玉词》注“别作泪揾征衣脂粉暖”。

⑤四:文津阁四库全书本《乐府雅词》作“三”。

⑥唱:《历代诗余》作“听”。

⑦到:《翰墨大全》、《诗女史》、《彤管遗编》、《花草粹编》、《名媛玑囊》、《林下词选》、《历代诗余》等作“了”。

⑧道:《历代诗余》作“到”。

⑨山:《历代诗余》作“水”。

⑩微:《留青日札》作“风”。

⑾好:《翰墨大全》、《留青日札》、《诗女史》、《彤管遗编》、《花草粹编》、《名媛玑囊》、《林下词选》、《历代诗余》、《古今名媛汇诗》、《古今女史》作“若”。

⑿把:《翰墨大全》、《留青日札》、《诗女史》、《彤管遗编》、《花草粹编》、《名媛玑囊》、《林下词选》、《历代诗余》、《古今名媛汇诗》、《古今女史》作“有”;四印斋本《漱玉词》注“别作有”。

【作品介绍】

《蝶恋花·泪湿罗衣脂粉满》的作者是李清照,也题作《蝶恋花·晚止昌乐馆寄姊妹》被选入《全宋词》。这首词是李清照从青州赴莱州探夫途中晚上宿昌乐县(今属山东)驿馆时怀念其家乡姊妹而作。全词双片六十字。上片通过“脂粉满”的描绘,“千千遍”的夸张,“山又断”的比喻,“闻微雨”的气氛烘托,表现雨中伤别的境界;下片从正面对作者的心理作了更细腻的刻画。此词通过词人自青州赴莱州途中的感受,表达她希望姐妹寄书东莱、互相联系的深厚感情。

【创作背景】

公元11(北宋宣和二年庚子)赵明诚知莱州,李清照未与之同去,仍居青州。公元11(宣和三年辛丑)秋天次年起身赴莱州与丈夫团聚,行到昌乐,遇雨宿于旅馆中,一时难以见到久别的丈夫,又思念家中姊妹,寂寞凄苦中写了这首《蝶恋花·晚止昌乐馆寄姊妹》。

【讲解】

李清照,是北宋著名的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济南(在今山东省)人,从小受到父母的熏陶,爱好文艺,结婚后,与丈夫赵明诚共同从事金石书画的收藏和研究工作。她擅长诗文,词的成就很高。她的词格调清新,语言朴素,长于白描,自成一格。前期主要写女子的生活和感情。一一二七年金兵南下,北宋灭亡后,她逃难到南方,经受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之苦,这在她后期的词中有所反映。

这首词是李清照路过昌乐(在今山东省)时,晚上在客馆里怀念姊妹而作。

词是在眼泪和歌声中展开的。看,她哭得多么伤心。丝绸的薄衫被泪水浸湿,脸上的脂粉也和在泪水中沾满衣衫。她已经把著名的送别曲——《阳关三叠》唱过无数次了。《阳关三叠》即唐朝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渭城朝雨浥[yì]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所以称为“三叠”,是因为按照曲谱的规定,“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句在演唱时应反复三遍,以表现依依借别之情。苏轼《论三叠歌法》里说:“若通一首言之,又是四叠。”指每句都重唱一遍,到重唱第四句称“四叠”。这里称“四叠阳关”,即着重在重唱第四句,就更加突出了这支送别曲的惜别深情。她为什么这样难过地再三唱起送别曲呢?原来,就象绵延不断的山岭竟然断裂了那样,她和姊妹分别了。萧萧的细雨声,更增添了她独处客馆(孤馆)的寂寞。这支她的姊妹在分别时唱过的歌曲,她每重新唱一遍,看来都能使她重新回味分别时的情义,这或许可以稍稍慰藉她那充满思念的情怀吧!

就这样,在上片中,作者通过“脂粉满”的描绘,“千千遍”的夸张,“山又断”的比喻,“闻微雨”的气氛烘托,把我们引进了她雨中伤别的境界。

词的下片,从正面对她的心理作了更细腻的刻画。“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方寸”,指心。“酒盏[zhǎn]”,酒怀。她由于怀念分离的姊妹而心烦意乱,以至连饮酒话别时,杯中斟了多少酒也记不清了。为什么单单提到酒盏呢?这是和上片“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相呼应的。她的姊妹曾唱着“劝君更尽一杯酒”的歌词,为她斟酒送别。一般说来,同亲人分手的`种种情景,常常是难以忘怀的。特别是思念心切时,更会去搜索记忆。李清照在为伤别而努力回忆时,却记不起饮别时的“酒盏深和浅”,可见她的思绪之乱了。

回忆产生于思念,却不能解除思念。她只好自我宽慰。“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音书”,即书信。“凭”,这里是托付的意思。当时,李清照从青州(在今山东益都县)到东莱(在今山东省掖县)去,她的丈夫正在东莱做地方长官。

而蓬莱呢,却是神话中的海中仙岛,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她在无可奈何之中,安慰她的姊妹,她到东莱去,离姊妹所住的地方,究竟不算太远,还是可以通过写信来致意的。在这里,她用了大雁传书的传说,并且将东莱与蓬莱巧妙地加以联想,表示了要和姊妹通信的愿望。原载:《唐宋词选讲》(陆永品)

【赏析】

“泪湿罗衣脂粉满”,词作开首词人即直陈送别的难分难舍场面。词人抓住姊妹送别的两个典型细节来作文章:“泪”和“脂粉”,词人泪流满面,自然要要袖子去擦拭,结果衣服上满是泪水,满是脂粉,当然,这其中也包括了自己无限的伤感。次写“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热泪纵横,犹无法表达姊妹离别时的千般别恨,万种离情,似唯有发之于声,方能道尽惜别之痛,难分难舍之情。“四叠阳关”,苏轼《论三叠歌法》中的说法可参为注解:“旧传《阳关》三叠,然今世歌者,每句再叠而已。若通一首言之,又是四叠。皆非是。若每句三唱,以应三叠之说,则丛然无复节奏。余在密州,文勋长官以事至密,自云得古本《阳关》。每句皆再唱,而第一句不叠,乃知古本三叠盖如此。及在黄州,偶得乐天《对酒》云:‘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注云:‘第四声劝君更尽一杯酒’。以此验之,若一句再叠,则此句为第五声;今为第四声,则第一句不叠审矣。”由此观之,“四叠阳关”的说法无误。“千千遍”则以夸张手法,极力渲染离别场面之难堪。值得注意的是,词人写姊妹的别离场面,竟用如此豪宕的笔触,一来表现了词人的笔力纵横,颇具恣放特色,在其《凤凰台上忆吹箫》一词中有“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即难留”,似同出一机杼;二亦展现了词人感情的深挚。“人道山长山又断,萧萧微雨闻孤馆”,词人的笔触在结拍处一折,纷乱的思绪又转回现实。临别之际,姊妹们说此行路途遥遥,山长水远,而今自己已行至“山断”之处,不仅离姊妹们更加遥远了,而且又逢上了萧萧夜雨,淅淅沥沥烦人心境,自己又独处孤馆,更是愁上加愁。词作上片从先回想,后抒写现实,从远及近,词脉清晰。

下片,词人的思绪又回到离别时的场景,但笔触则集中抒写自己当时的心境。“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直陈自己在临别之际,由于极度伤感,心绪不宁,以致在饯别宴席上喝了多少杯酒,酒杯的深浅也没有印象。这是和上片“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相呼应的。她的姊妹曾唱着“劝君更尽一杯酒”的歌词,为她斟酒送别。一般说来,同亲人分手的种种情景,常常是难以忘怀的。特别是思念心切时,更会去搜索记忆。词人以记不起饮别时的“酒盏深和浅”这一典型细节,真切而又形象地展现了当时难别的心境,同时也是“方寸乱”的最佳注释。歇拍二句:“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词人的思绪依然飘荡在那令人难忘的别离场合,但词作的笔力却陡地一振,奏出与前面决然不同的充满亮色的音符。词人告慰姊妹们,东莱并不像蓬莱那么遥远,只要鱼雁频传,音讯常通,姊妹们还是如同厮守在一起。词作至此,已不仅仅表现的是离情别绪,更表现了词人深挚感人的骨肉手足之情。“蓬莱”,传说中的仙山。李商隐《无题》诗有:“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此词不仅有李清照词作特有的抒写心理细腻、敏感的特点,更有笔力健拔、恣放的特色。以此特色来写离别之情,对一个女词人来说,尤显难能可贵。

【作者介绍】

李清照(1084-1155),济南章丘人,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早期生活优裕,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李清照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等著作,但久已不传。现存诗文集为后人所辑《李清照集校注》,有《漱玉词》1卷,《漱玉集》5卷。代表作有《声声慢》、《一剪梅》、《如梦令》、《醉花阴》、《武陵春》、《夏日绝句》等。

【词牌介绍】

蝶恋花,商调曲;原唐教坊曲名,本采用于梁简文帝乐府:“翻阶蛱蝶恋花情”为名, 又名《黄金缕》、《鹊踏枝》、《凤栖梧》、《卷珠帘》、《一箩金》。其词牌始于宋。双片共六十字,前后片各四仄韵。

《蝶恋花》此词牌作者一般以抒写缠绵悱恻或抒写心中愁的情感为多。虽有部分山水,但还是寄情于物的表现。

【格律对照】

双调,上下片同调,押仄声韵。共六十字,前后片各四仄韵,其规范格律如下:

例词:【北宋】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槛菊愁烟兰泣露。 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中仄中平平仄仄(韵)。中仄平平,中仄平平仄(韵)。中仄中平平仄仄(韵),中平中仄平平仄(韵)。

篇10:《蝶恋花·泪湿罗衣脂粉满》全词赏析

《蝶恋花·泪湿罗衣脂粉满》全词赏析

蝶恋花·泪湿罗衣脂粉满

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人道山长水又断,萧萧微雨闻孤馆。

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

《蝶恋花·泪湿罗衣脂粉满》译文

与姐妹们分手时,惜别的泪水打湿了衣衫,洇湿了双腮,送别的《阳关曲》唱了一遍又一遍,纵有千言万语,也难尽别情。而今身在异乡,望莱州山长水远。寄宿馆所,秋雨潇潇,不禁感到无限凄清。

被离情别绪搅得心乱如麻,竟不知在饯行时姐妹们送别酒是如何喝下去的,那杯中酒是深是浅,都全不知道了。最后嘱咐姐妹,你们要将音讯让过往的大雁捎来,以慰我心,东莱毕竟不像蓬莱那样遥远。

《蝶恋花·泪湿罗衣脂粉满》注释

⑴蝶恋花:词牌名。

⑵昌乐馆:昌乐县驿馆,故址在今山东昌乐西北十里。

⑶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印斋本自注云:“别作‘泪搵征衣脂粉暖’。”满:同“漫”。

⑷阳关:这里指王维的'《渭城曲》(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后人乐,曰《阳关曲》,亦称《阳关》。苏轼论《阳关三迭》唱法云:“余在密州,文勋长官以事至密,自云得古本《阳关》,每句皆再唱,而第一句不叠。乃知古本三叠盖如此”。《四叠阳关》盖按苏轼之言推之,或者第一句也叠,故称四叠。究竟如何叠法,说法不一。宋刘仙伦《一剪梅》:“唱到阳关第四声,香带轻分。”

⑸萧萧:一作“潇潇”。孤馆:孤独寂寞的旅馆。宋周邦彦《绕佛阁》:“楼观迥出,高映孤馆。”

⑹方寸:即“方寸地”,指人的心。《三国志·诸葛亮传》(徐庶)云:“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宋孔平仲《大风发长芦诗》:“纷然方寸乱,魂干久不集。”

⑺把:四印斋本自注:“别作有。”

⑻东莱:即莱州,时为明城为官之地,今山东莱州市,曾名掖县。蓬莱: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名。《史记·秦始皇本纪》:“齐人徐芾(fú)具书言,海中有三神仙山,名为蓬莱、方丈、瀛洲。”

《蝶恋花·泪湿罗衣脂粉满》赏析

词作当写于宣和三年(1121)秋天,时赵明诚为莱州守,李清照从青州赴莱州途中宿昌乐县驿馆时寄给其家乡姊妹的。它通过词人自青州赴莱州途中的感受,表达她希望姐妹寄书东莱、互相联系的深厚感情。

眼泪湿了衣服,脸上胭脂妆容化开。词开头作者便直接表露出了难分难舍的情感。四叠阳关唱了几千遍但是还不足以形容自己内心对妹妹的万种离情。“千千遍”则以夸张手法,极力渲染离别场面之难堪。“人道山长山又断,萧萧微雨闻孤馆”,妹妹此行路途遥远,而自己已经到了“山断”之处,离妹妹更加遥远了,加上又有潇潇微雨,自己又是独处孤馆,更是愁上加愁。

“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自己在临别之际,由于极度伤感,心绪不宁,以致在饯别宴席上喝了多少杯酒,酒杯的深浅也没有印象。词人以这一细节,真切形象地展现了当时难别的心境。“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词人告慰姊妹们,东莱并不象蓬莱那么遥远,只要鱼雁频传,音讯常通,姊妹们还是如同在一起。至此,已不仅仅表现的是离情别绪,更表现了词人深挚感人的骨肉手足之情。

李清照是婉约派代表人物,通过这一诗词,看出李清照词细腻生动,而又不乏姿放的特点。

《蝶恋花·泪湿罗衣脂粉满》赏析二

此词一开头就写她想念家中姊妹想得厉害,以至珠泪涟涟,浸湿身上罗衣,并且连脸上的脂粉也冲落下来沾满了罗衣;这时,她不由得想起了家中姊妹送她出行时,一遍遍吟唱《阳关曲》时的情景。《阳关曲》,又名《渭城曲》。唐代著名诗人兼音乐家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渭城朝雨 轻尘,西出阳关无故人。”后歌入乐府,以为送别之曲。至“阳关”句,反复歌之,所以李清照称“四叠阳关”。如今,这长长的山路已将亲人隔于两地了,她孤身一人在这异地的旅馆中,听着这凄苦的萧萧雨声,心里无比忧伤,竟使自己的心绪全乱了,乱得忘记了姊妹们送她时,饯行宴上酒杯斟得是浅还是满。不管多么想念,亲人已经别于两地了,只好靠鸿雁来传递音信吧。好在东莱是个实实在在的地方,不像蓬莱仙山那样遥远飘渺,可望而不可即。“蓬莱”,指蓬莱山,也称医壶,古人传说与方丈、瀛洲并为海上三神山,都在渤海中,世人不能登及,所以说它“远”。

这是一首开阖纵横的小令,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到了她的笑下变成“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的激情,极夸张,却又极亲切、真挚。通首写惜别心情一层比一层深入,但煞拍“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出人意料地作宽解语,能放能收,小令词能用这种变化莫测的手法是很不容易的,这就是所谓善方情者不尽情。

篇11:李清照《蝶恋花 泪湿罗衣脂粉满》原文赏析

李清照《蝶恋花 泪湿罗衣脂粉满》原文赏析

作者:李清照

【原文】

泪湿罗衣脂粉满。

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

人道山长水又断。萧萧微雨闻孤馆。

惜别伤离方寸乱。

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

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

【注释】

1、蝶恋花:词牌名。

2、昌乐馆:昌乐县驿馆,故址在今山东昌乐西北十里。

3、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印斋本自注云:“别作‘泪搵征衣脂粉暖’。”满:同“漫”。

4、阳关:这里指王维的《渭城曲》(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后人乐,曰《阳关曲》,亦称《阳关》。苏轼论《阳关三迭》唱法云:“余在密州,文勋长官以事至密,自云得古本《阳关》,每句皆再唱,而第一句不叠。乃知古本三叠盖如此”。《四叠阳关》盖按苏轼之言推之,或者第一句也叠,故称四叠。究竟如何叠法,说法不一。宋刘仙伦《一剪梅》:“唱到阳关第四声,香带轻分。”

5、萧萧:一作“潇潇”。孤馆:孤独寂寞的旅馆。

6、方寸:即“方寸地”,指人的心。

7、把:四印斋本自注:“别作有。”

8、东莱:即莱州,时为明城为官之地,今山东莱州市,曾名掖县。蓬莱: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名。

【翻译】

与姐妹们分手时,惜别的泪水打湿了衣衫,洇湿了双腮,送别的《阳关曲》唱了一遍又一遍,纵有千言万语,也难尽别情。而今身在异乡,望莱州山长水远。寄宿馆所,秋雨潇潇,不禁感到无限凄清。

被离情别绪搅得心乱如麻,竟不知在饯行时姐妹们送别酒是如何喝下去的,那杯中酒是深是浅,都全不知道了。最后嘱咐姐妹,你们要将音讯让过往的大雁捎来,以慰我心,东莱毕竟不像蓬莱那样遥远。

【赏析】

此词一开头就写她想念家中姊妹想得厉害,以至珠泪涟涟,浸湿身上罗衣,并且连脸上的脂粉也冲落下来沾满了罗衣;这时,她不由得想起了家中姊妹送她出行时,一遍遍吟唱《阳关曲》时的'情景。《阳关曲》,又名《渭城曲》。唐代著名诗人兼音乐家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渭城朝雨 轻尘,西出阳关无故人。”后歌入乐府,以为送别之曲。至“阳关”句,反复歌之,所以李清照称“四叠阳关”。如今,这长长的山路已将亲人隔于两地了,她孤身一人在这异地的旅馆中,听着这凄苦的萧萧雨声,心里无比忧伤,竟使自己的心绪全乱了,乱得忘记了姊妹们送她时,饯行宴上酒杯斟得是浅还是满。(www.lz13.cn)不管多么想念,亲人已经别于两地了,只好靠鸿雁来传递音信吧。好在东莱是个实实在在的地方,不像蓬莱仙山那样遥远飘渺,可望而不可即。“蓬莱”,指蓬莱山,也称医壶,古人传说与方丈、瀛洲并为海上三神山,都在渤海中,世人不能登及,所以说它“远”。

这是一首开阖纵横的小令,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到了她的笑下变成“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的激情,极夸张,却又极亲切、真挚。通首写惜别心情一层比一层深入,但煞拍“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出人意料地作宽解语,能放能收,小令词能用这种变化莫测的手法是很不容易的,这就是所谓善方情者不尽情。

【大话作者】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篇12:《蝶恋花·泪湿罗衣脂粉满》阅读答案附赏析

《蝶恋花·泪湿罗衣脂粉满》阅读答案附赏析

《蝶恋花》

李清照

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人道山长氺又断,潇潇微雨闻孤馆。

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

注:这首词是李清照只身赴莱州途经昌乐县时寄语姐妹所作。

⑵昌乐馆:昌乐县驿馆,故址在今山东昌乐西北十里。

⑶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印斋本自注云:“别作‘泪搵征衣脂粉暖’。”满:同“漫”。

⑷阳关:这里指王维的《渭城曲》(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后人乐,曰《阳关曲》,亦称《阳关》。苏轼论《阳关三迭》唱法云:“余在密州,文勋长官以事至密,自云得古本《阳关》,每句皆再唱,而第一句不叠。乃知古本三叠盖如此”。《四叠阳关》盖按苏轼之言推之,或者第一句也叠,故称四叠。究竟如何叠法,说法不一。宋刘仙伦《一剪梅》:“唱到阳关第四声,香带轻分。”

⑸萧萧:一作“潇潇”。孤馆:孤独寂寞的旅馆。宋周邦彦《绕佛阁》:“楼观迥出,高映孤馆。”

⑹方寸:即“方寸地”,指人的心。《三国志·诸葛亮传》(徐庶)云:“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宋孔平仲《大风发长芦诗》:“纷然方寸乱,魂干久不集。”

1.请结合词的内容,赏析“惜别伤离方寸乱”中的“乱”字。(4分)

2.请简要分析上片中,词人是怎样抒情的。(4分)

答案:

1.乱,即心绪纷乱。“乱”字真切传种地写出了离别之际千言万语一起涌上心头,却又无从说起的复杂心情,一噌片真情真态跃然纸上。

2.

(1)词人抓住姐妹送别的典型细节“泪湿罗衣”,抒写真切的.姐妹离别情。(答挥泪送别的场景描写也得分。)

(2)融情入景,“潇潇微雨”的景物描写中,融人了姐妹间绵绵的深情。

(3)“人道山长水又断”,一语双关。既绘出令人黯然神伤的景色,又流露出对姐妹情意被离别无情隔断的痛苦。

赏析:

此词一开头就写她想念家中姊妹想得厉害,以至珠泪涟涟,浸湿身上罗衣,并且连脸上的脂粉也冲落下来沾满了罗衣;这时,她不由得想起了家中姊妹送她出行时,一遍遍吟唱《阳关曲》时的情景。《阳关曲》,又名《渭城曲》。唐代著名诗人兼音乐家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渭城朝雨 轻尘,西出阳关无故人。”后歌入乐府,以为送别之曲。至“阳关”句,反复歌之,所以李清照称“四叠阳关”。如今,这长长的山路已将亲人隔于两地了,她孤身一人在这异地的旅馆中,听着这凄苦的萧萧雨声,心里无比忧伤,竟使自己的心绪全乱了,乱得忘记了姊妹们送她时,饯行宴上酒杯斟得是浅还是满。不管多么想念,亲人已经别于两地了,只好靠鸿雁来传递音信吧。好在东莱是个实实在在的地方,不像蓬莱仙山那样遥远飘渺,可望而不可即。“蓬莱”,指蓬莱山,也称医壶,古人传说与方丈、瀛洲并为海上三神山,都在渤海中,世人不能登及,所以说它“远”。

这是一首开阖纵横的小令,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到了她的笑下变成“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的激情,极夸张,却又极亲切、真挚。通首写惜别心情一层比一层深入,但煞拍“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出人意料地作宽解语,能放能收,小令词能用这种变化莫测的手法是很不容易的,这就是所谓善方情者不尽情。

李清照《蝶恋花·泪湿罗衣脂粉满》赏析

蝶恋花原文 李清照

《蝶恋花》李清照赏析

《蝶恋花》李清照阅读答案

蝶恋花李清照词意

蝶恋花李清照

《蝶恋花·晚止昌乐馆寄姊妹》赏析

蝶恋花 李清照 答案

宋词李清照蝶恋花赏析

蝶恋花,蝶恋花卢炳,蝶恋花的意思,蝶恋花赏析

蝶恋花·泪湿罗衣脂粉满赏析
《蝶恋花·泪湿罗衣脂粉满赏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蝶恋花·泪湿罗衣脂粉满赏析(共12篇)】相关文章:

李清照诗词全集名句摘录2023-07-21

李清照《蝶恋花》词作赏析2023-08-20

蝶恋花全诗译文及赏析2022-05-06

欧阳修《蝶恋花》译文及赏析2022-06-12

写阅读理解读后感范文2023-09-18

《蝶恋花》阅读理解题2022-08-17

清明译文及赏析2023-08-12

蝶恋花原文欣赏2023-05-22

李清照诗词选集2022-07-05

品读词人李清照的作文2022-09-07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