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阅读理解题(精选9篇)由网友“大长腿小战士”投稿提供,这里小编给大家推荐一些《蝶恋花》阅读理解题,方便大家学习。
篇1:《蝶恋花》阅读理解题
李清照
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人道山长氺又断,潇潇微雨闻孤馆。
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
注:这首词是李清照只身赴莱州途经昌乐县时寄语姐妹所作。
⑵昌乐馆:昌乐县驿馆,故址在今山东昌乐西北十里。
⑶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印斋本自注云:别作泪搵征衣脂粉暖。满:同漫。
⑷阳关:这里指王维的《渭城曲》(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后人乐,曰《阳关曲》,亦称《阳关》。苏轼论《阳关三迭》唱法云:余在密州,文勋长官以事至密,自云得古本《阳关》,每句皆再唱,而第一句不叠。乃知古本三叠盖如此。《四叠阳关》盖按苏轼之言推之,或者第一句也叠,故称四叠。究竟如何叠法,说法不一。宋刘仙伦《一剪梅》:唱到阳关第四声,香带轻分。
⑸萧萧:一作潇潇。孤馆:孤独寂寞的旅馆。宋周邦彦《绕佛阁》:楼观迥出,高映孤馆。
⑹方寸:即方寸地,指人的心。《三国志诸葛亮传》(徐庶)云: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宋孔平仲《大风发长芦诗》:纷然方寸乱,魂干久不集。
1.请结合词的内容,赏析惜别伤离方寸乱中的乱字。(4分)
2.请简要分析上片中,词人是怎样抒情的。(4分)
答案:
1.乱,即心绪纷乱。乱字真切传种地写出了离别之际千言万语一起涌上心头,却又无从说起的复杂心情,一噌片真情真态跃然纸上。
2.
(1)词人抓住姐妹送别的典型细节泪湿罗衣,抒写真切的姐妹离别情。(答挥泪送别的场景描写也得分。)
(2)融情入景,潇潇微雨的景物描写中,融人了姐妹间绵绵的深情。
(3)人道山长水又断,一语双关。既绘出令人黯然神伤的景色,又流露出对姐妹情意被离别无情隔断的痛苦。
赏析:
此词一开头就写她想念家中姊妹想得厉害,以至珠泪涟涟,浸湿身上罗衣,并且连脸上的脂粉也冲落下来沾满了罗衣;这时,她不由得想起了家中姊妹送她出行时,一遍遍吟唱《阳关曲》时的情景。《阳关曲》,又名《渭城曲》。唐代著名诗人兼音乐家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渭城朝雨 轻尘,西出阳关无故人。后歌入乐府,以为送别之曲。至阳关句,反复歌之,所以李清照称四叠阳关。如今,这长长的'山路已将亲人隔于两地了,她孤身一人在这异地的旅馆中,听着这凄苦的萧萧雨声,心里无比忧伤,竟使自己的心绪全乱了,乱得忘记了姊妹们送她时,饯行宴上酒杯斟得是浅还是满。不管多么想念,亲人已经别于两地了,只好靠鸿雁来传递音信吧。好在东莱是个实实在在的地方,不像蓬莱仙山那样遥远飘渺,可望而不可即。蓬莱,指蓬莱山,也称医壶,古人传说与方丈、瀛洲并为海上三神山,都在渤海中,世人不能登及,所以说它远。
这是一首开阖纵横的小令,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到了她的笑下变成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的激情,极夸张,却又极亲切、真挚。通首写惜别心情一层比一层深入,但煞拍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出人意料地作宽解语,能放能收,小令词能用这种变化莫测的手法是很不容易的,这就是所谓善方情者不尽情。
篇2:说明文阅读理解题
说明文阅读理解题
(三)【说明园苑】阅读下面说明文,完成后面1920题。(共5分)
中国上海世界博览会中国馆(简称中国馆)位于世博园区南北与东西轴线交汇处,处在园区的核心地段。它由中国国家馆、中国地区馆与港澳台馆(分别为独立展馆)三部分组成。
中国馆的建筑外观以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为主题,代表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其中,中国红作为建筑的主色调,大气而沉稳,也易于为世界所理解。
中国馆居于馆区中央,上部最大边长为138米、下部立柱外边距为70.2米,建筑面积27000平方米,馆高为63米,下方架空层高33米,以提供人们交流所用的开放空间。地区馆则高13米,建筑面积约为45000平方米,形成一个开放的城市广场。展馆可同时容纳7000名观众。
高耸的国家馆与在地面上水平展开的地区馆相呼应,以体现东方哲学中天与地的对应关系。同时,国家馆的整体造型以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中的.斗栱为来源、并从夏商周的青铜器中吸取了灵感。在地区馆的外墙上,还采用了中国古老的叠篆文字传递二十四节气的信息。
中国馆采用了一些先进的技术以符合环保的理念。所有的门窗使用的是低辐射镀膜玻璃,反射热量的同时还能降低能耗。顶层的雨水收集系统可以净化雨水,以冲洗卫生间或车辆。
展馆于4月25日开始面向所有华人建筑师征集建筑方案,最终以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院的东方之冠为主,并吸纳了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简盟工作室和上海建筑设计院的叠篆方案以及北京市建筑设计院的龙方案。中国馆是上海世博会园区中最重要的场馆之一,世博会结束后,中国国家馆将永久保留。
1. 第①段运用的说明方法是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围绕中国馆介绍的内容有:
(1)世博会中国馆的建筑构造
(2)世博会中国馆的设计理念
(3)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
(5)世博会中国馆的建筑特点与外观效果
3.阅读本文,完成下面有关中国馆表格内容的填写
设计理念 建筑造型 技术设计 颜色及效果
中国馆 (1)____ (2)_____ 符合环保 (3)______________ _______ 节能的理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列数字 准确说明了世博会中国馆的建筑特点
2. (3)世博会中国馆的主题构思 (4)世博会中国馆的设计特点
3.(1)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
(2)国家馆为斗冠,地区馆为叠篆文字
(3)中国红色给人醒目的视觉效果。
4.中国馆欢迎您
篇3:托福阅读理解题
托福阅读理解题
Questions 1-11
Before the 1500 s, the western plains of North America were dominated by farmers. One group, the Mandans, lived in the upper Missouri River country, primarily in present-day North Dakota. They had large villages of houses built close together. The tight arrangement enabled the Mandans to protect themselves more easily from the attacks of others who might seek to obtain some of the food these highly capable farmers stored from one year to the next.
The women had primary responsibility for the fields. They had to exercise considerable skill to produce the desired results, for their northern location meant fleeting growing seasons. Winter often lingered; autumn could be ushered in by severe frost. For good measure, during the spring and summer,drought, heat, hail, grasshoppers, and other frustrations might await the wary grower.
Under such conditions, Mandan women had to grow maize capable of weathering adversity. They began as early as it appeared feasible to do so in the spring. clearing the land,using fire to clear stubble from the fields and then planting. From this point until the first green corn could be harvested,the crop required labor and vigilance.
Harvesting proceeded in two stages. In August the Mandans picked a smaller amount of the crop before it had matured fully. This green corn was boiled, dried, and shelled, with some of the maize slated for immediate consumption and the rest stored in animal-skin bags. Later in the fall, the people picked the rest of the corn. They saved the best of the harvest for seeds or for trade, with the remainder eaten right away or stored for later use in underground reserves. With appropriate banking of the extra food, the Mandans protected themselves against the disaster of crop failure and accompanying hunger.
The women planted another staple, squash, about the first of June, and harvested it near the time of the green corn harvest. After they picked it, they sliced it, dried it, and strung the slices before they stored them. Once again, they saved the seed from the best of the year s crop. The Mandans also grew sunflowers and tobacco; the latter was the particular task of the old men.
1. The Mandans built their houses close together in order to
(A) guard their supplies of food
(B) protect themselves against the weather
(C) allow more room for growing corn
(D) share farming implements
2.The word “enabled” in line 5 is closest in meaning to
(A)covered
(B) reminded
(C)helped
(D)isolated
3.The word “considerable” in line 10 is closest in meaning to
篇4:如何做好阅读理解题
如何做好语文阅读理解题?
该不该读?
腹有诗书气自华
高三不阅读如何提升阅读理解力和语文素养?不阅读何谈作文的丰富性、深刻性、文采度以及深厚的文化意蕴呢?阅读的目的有两方面:
长远目的
要在阅读中开阔视野,提高对美的鉴赏力与自身的修养,使得阅读者终生受益。
短期目的
短期目的就是分类阅读,通过阅读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语文积累和思维能力,从而达到以阅读促积累、以阅读促思考、以阅读促写作。具体来说,就是通过指导阅读不同的文本类型来养成阅读思考的习惯,使自己走进文本,亲近文字,感受文学类文本语言的魅力,提高理解文言文和现代文水平,从而内化为写作能力。
读什么?
非学无以广才
走进书店或者图书馆,古今中外的作品汗牛充栋,而短短的高三一年到底要读些什么呢,这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阅读本应是慢慢积累才能发生质变的过程,也应是多维度的,要把课内与课外阅读结合、必读与选读结合、精研和博览结合、经典和时尚结合、文字与视频结合。
(一)试卷,教材集锦
首先,数量大,最熟悉。高三语文很少再学习新课文,试卷是高三复习的主要材料,每道题目都做过,老师也讲过,已经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再次,品质优,针对性强。试卷上的文本一般都是经过命题者精心选择的文质兼美的材料,而且文本从形式、难度都贴近高考[微博]的,以江苏的高考为例,文言文,考人物传记;诗歌,主要考唐宋诗词;文学类文本,主要考散文与小说,这些文本试卷都是现成的。
从这些方面来讲充分开掘使用手头的这些试卷无疑是提高语文的捷径之一。
(二)素材,源头活水
喜欢写议论文的小伙伴积累素材很重要,不但要大众化的素材,更要小众化的素材,甚至要深度素材。这些素材不会轻易获得的,需要用心准备的。建议以下内容:
1、生动的视频。视频阅读是一种容量大、速度快、时效强且效果好的阅读方法,是积累素材首先的方法。当然在选择上是有讲究的,一是要典型的或有影响人物与事件,二是要思想深刻。例如《新闻1+1》《看见》《大师》《人物》《读书》《艺术人生》等。
2、鲜活的报刊。杂志最能透出时代气息,把握时代脉搏,描绘精彩人生故事,传达出深刻智慧的认识,也是积累小众素材的上好选择。例如《三联生活周刊》《人物周刊》《看世界》等。
3、透彻的传记。读透一本书,读透一个人,让人物成为认识人生与社会、理想与现实的载体。如《名人传》《乔布斯传》等,这些传记将成为写作的深度素材。
(三)两本案头书,厚积薄发
一本,发展特长读。古今中外名著皆可,关键是自己喜欢。名著不厌百回读,一年精读一本书,读透了会受益匪浅!同时兼顾写作需要:如果你擅长写议论文,那就多读点名家杂文;如果你擅长写记叙文,那么读点汪曾祺沈从文的短篇小说;你擅长写散文,那就多读点毕淑敏、贾平凹的散文……
一本,深刻思维读。选一本像周国平、余秋雨、鲁迅等思想类或文化类散文,弥补中学生思维肤浅的通病,也让作文透出人生的睿智。
总之,博览无限,开卷有益。
怎么读?
操千曲而后晓声
阅读有法可以提高阅读效率。爱因斯坦读书是一总,二分,三合。毛泽东则是不动笔墨不看书。马克思读书是博、记、诵。建议:(一)约取。博观要约取!每次阅读,不管是精读试卷,还是博览群书,不管是读5分钟,还是读半小时,能不能至少摘抄一句话,并记住这一句话!那一年读下来,会有多少,还会觉得腹内空空吗?(二)评点。评点不限字数,动笔就有收获。有感悟就形成短文,随笔成练笔,语言与思想水到渠成。
学习语文不读书不行,而学会读书提高的不仅仅是语文。“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想在高考战场上屹立不倒,就要懂得将自己的利剑磨利,平时除了认真上课和备考外,不妨多留心生活多看书。
篇5:阅读理解题答案参考
阅读理解题答案参考
虽然肉体的生命短暂,生老病死也往往令人无法捉摸,但是,让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使我们活得更为光彩有力,却在于我们自己掌握。
从那一刻起,我应许自己,绝不辜负生命,绝不让它从我手中白白流失。不论未来的'命运如何,遇福遇祸,或喜或忧,我都愿意为它奋斗,勇敢地活下去。
1.“那一刻”指的是什么时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划线的“它”指代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概括第一段文字的意思。
4.文段中对生命的思考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这两段文字,你受到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明白人生的意义。(意思对即可)
2.生命
3.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意思对即可)
4.命运靠自己把握,为生命而奋斗(可用文中原话)。
5.结合课文,联系实际,说自己得到的启示,言之有理即可。
篇6:阅读理解题及参考答案
阅读理解题及参考答案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倏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选出下列各项中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A.可潭中鱼可百许头不可知其源
B.清水尤清冽 以其境过清
C.许潭中鱼可百许头高可二黍许
D.以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
2、对加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倏尔远逝(忽然)
B.凄神寒骨(使……凄凉)
C.隶而从者(随从)
D.犬牙差互(狗的牙齿)
3、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选文的写作是按照空间顺序来写的。
B.“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两句都是从正面来描写水清澈。
C.选文中作者坐潭上感到”凄神寒骨“的`原因是自己的心境凄苦孤寂。
D.选文在第三段透露出作者被贬后的抑郁忧伤的感情。
4、翻译下面的语句。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
2、D
3、D
4、顺着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样弯曲,或隐或现,都看得清楚。
篇7:关注阅读理解题
作者:张在胜
同学们,到现在为止,你看过多少篇英语文章?对那些稍难一点的英文材料,你是从来不看,还是借助词典一词一句慢慢地啃?阅读能力是学英语的人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绝不是在短时间内就能获得的,必须接触大量的英文材料才能获得。
你也许会问:“我们学英语的时间这么短,认识的单词这么少,现在谈阅读能力是不是为时过早?”同学们,时间不早了,尤其对于参加今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的同学来说,阅读能力的培养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阶段了。竞赛中有5-6篇形式多样、且有一定难度的阅读材料,你现在还不加强阅读训练,怎么能顺利应对30分的阅读理解题呢?请看一段竞赛阅读材料:
Many people like sports, but they do not all like the same sport. In some countries, cricket is a very popular (受欢迎的) sport. In others, it is not popular at all. No one plays it. No one watches it on television. Most people like football, however. The World Cup is very popular. Millions of people watch the games on television.
上面这段材料看起来有点儿费劲,是不是?费劲的原因不用说,肯定是遇到了太多的生词!竞赛阅读理解材料和题目真是有点特别:材料中不但有生词,还有难句,而且题目设计灵活多样,以主观题为主。因为,竞赛要求达到的阅读能力的层次是比较高的,对考生阅读能力的检测结果也是比较真实的。那么,这种题是不是很难做出来呢?答案是No !请看针对上段文字设计的两道小题(根据短文内容完成句子):
1. The World Cup is an international (国际的) ________ game.
2. Many people like football games and they watch them ________ ________.
The World Cup (世界杯)是一项什么运动呢?从文中你不难找出football一词;第2题更简单,最后一句中的on television(TV) 正望着你笑哩!
克服生词障碍,寻找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对正确答题是很有好处的,面对这个似乎难以避免的问题,同学们从现在开始,在加强阅读训练的同时,应注意扩大自己的词汇量。你不必机械地死啃词典,但你必须借助词典阅读有少量生词的英文材料。如果一个生词你查了5遍,即使写不出词形,也能记住其词义了。
篇8:紫荆花阅读理解题答案
《紫荆花》阅读原文
清晨,我推开窗户,风雨之后,清新的空气中飘溢着泥土的芳香,朦胧中,一朵红霞向眼前飞来,哦,原来是那盆心爱的紫荆花,一夜之间竞相怒放了,{真有一番“夜来风雨声,花‘开’知多少”的情趣啊! }(1)
一阵清风吹来,紫荆花飘飘摇摇,犹如一位飘逸潇洒的仙子。它的根呈灰白色,就像两个半球支撑着树身。根上分出两个树权,弯弯曲曲地向四周延伸,如一条石径伸向桃源深处,又如巨龙正腾云驾雾。还有那细嫩的枝条,互相盘绕,合力向上生长着,多像蛟龙的龙须呀!
花冠是整个盆景的精华,就像一幅富有诗意的画卷呈现在我的眼前。绿叶守红花,红花托绿叶,交相辉映。紫荆花的叶子是椭圆形的,分明的脉络勾勒出绿叶的轮廓;叶片有的向外翘,有的向内弯,有的平平整,有的弯曲,形态各异。它的花朵真是别具一格,花瓣呈紫红色,由外向内卷曲,就像一个褶纹多彩的羽扇,又像一个晶莹剔透的铃铛,微风中送来一阵幽香,沁人心脾。花儿三朵一簇,五朵一堆,花竞相开放。{花枝上还缀满了花骨朵,含苞欲放,那淡黄色的花蕊正悄悄地从花骨朵中钻出,花骨朵慢慢地绽开笑脸,似乎正为自己的未来而喜悦。 }(2)
秋风瑟瑟,紫荆花微微颤颤着,随风飞舞,投入了大地的怀抱。这一寸泥土,一方窨,就是它的栖身之地。曾几何时,它在这里扎了根,在大地的滋润下,在阳光的爱抚下成长着……{它没有忘记母亲的教诲,把大自然赋予的一切又无私地奉献给人们,让人们一起分享这金秋时节的美景。 }(3)
感叹之余又多了一份惆怅,叹息它短暂的一生,突然,我惊喜地发现新的生命又在不断地孕育、诞生,风雨之中,一片新的红霞又向我飘来。啊!紫荆花,你总是把美留在人间,为这充满寒意的秋天增添一线生机。
望着这一切,我醉了,沉醉在一派迷人的秋色中…
《紫荆花》阅读题目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竞相怒放:________含苞欲放:________
2.作者观察的顺序是:根 → 枝 → ( ) → ( )
3.读文中{}里的句子填空。
①句(1)中化用了___代诗人____的诗句,我还度过他写的_______一诗,全诗的内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句(2)中“未来”指的是_____,它“喜悦”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句(3)的母亲指的是_______,这句话主要是赞颂紫荆花___________的精神。
④读了这篇文章,我们不禁想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诗句,想起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具有紫荆花的精神的人。
4.用横线画出文中的两局比喻句,用波浪线画出文中的两句拟人句。
5.找出文章的中心句,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紫荆花》阅读答案
1.略
2.叶 花瓣
3.(1)唐 孟浩然 《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2)绽放出美丽的花朵,送来清香。 它对把美留在人间的渴望。
(3)大地 无私奉献
(4)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雷锋 ,于谦
4.比喻句:(1)一阵清风吹来,紫荆花飘飘摇摇,犹如一位飘逸潇洒的仙子。
(2)它的花朵真是别具一格,花瓣呈紫红色,由外向内卷曲,就像一个褶纹多彩的羽扇,又像一个晶莹剔透的铃铛,微风中送来一阵幽香,沁人心脾。
拟人句:(1)花枝上还缀满了花骨朵,含苞欲放,那淡黄色的花蕊正悄悄地从花骨朵中钻出,花骨朵慢慢地绽开笑脸,似乎正为自己的未来而喜悦。
(2)它没有忘记母亲的教诲,把大自然赋予的一切又无私地奉献给人们,让人们一起分享这金秋时节的美景。
5.它没有忘记母亲的教诲,把大自然赋予的一切又无私地奉献给人们,让人们一起分享这金秋时节的美景。
篇9:登山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登山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下午两点钟,登山活动开始了。我来到山脚下,向上张望,只见玉峰山像一个高大的巨人,好像在说:“你们这些小不点儿,难道想征服我?”我想:我一定要到达目的地。
于是我迅速向上走去,只见青青的草晃动着叶子在和我们招手,还有些不知名的小虫在草丛里叫个不停,好像在说:“小朋友,快往上爬吧。”
没有多少时间,我们到了半山腰的柑桔林。柑桔已经成熟了,有的就像一个个怕羞的小姑娘藏在绿叶后面;有的像一群小孩子在捉迷藏;有的像一个个小胖子正望着我们傻笑,柑桔树上,果实累累压弯了树枝,如果躺在地上,一张口便会咬到。
不一会儿,我们到了山顶上。大家热烈地欢呼着:“到了,到了。”
我站在一块大石头上向下俯视,真是一片美景:一条柏油公路穿过全城;一条大沟把城分成两半。在山脚,千里长江如一条玉带似地向东飘去。那飞庙和参天古树,这会儿看来像点缀盆景的工艺品。登山活动真有意思啊。
阅读题:
1、按要求填空
(1)“张”字具有________画,第三笔的.笔画名称叫做__________。用部首查字法要先查_________部,它的音序字母是____________。
(2)短文中的“张望”是属()解释;“张口”是属()解释。
A、开B。扩大C。看D。表示数量
2、用“√”号选出加粗字的正确读音。
3、在短文中找出跟“看”意思相近的词,写在横线上。
4、选择题(在括号内写上答案的字母)
(1)短文中的“目的地”是指()
A、玉峰山B。玉峰山山顶C。柑桔园
(2)“你们这些小不点儿,难道也想征服我?”这句话的意思是()。
A、我们年纪小,害怕难走的山路。
B、你们年纪这么小,别想爬上山顶。
C、你们年纪虽小,要爬上山顶并不难。
(3)“千里长江如一条玉带似的向东飘去。”这句话是属()。
A、拟人句B。比喻句C。夸张句
5、短文可按______分成三段,并写出段意。
6、写出本文的中心思想:
参考答案:
1、
(1)七竖折折钩弓(Z)
(2)(C)(A)
[email protected]
3、张望俯视望
4、
(1)B
(2)B
(3)B
5、地点转移
第一段:(开头……一定要达到目的地)段意:写我们来到了玉峰山山脚下。
第二段:(于是……一张口便会咬到)段意:写我们来到半山,看到果实累累的柑桔园。
第三段:(不一会……真有意思啊)段意:写在玉峰山山顶,俯视家乡美景。
6、本文通过登玉峰山过程中所见的景物的描写,表达了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 历史学法指导范文
★ 《词》教案
★ 评语怎么写诗词的

【《蝶恋花》阅读理解题(精选9篇)】相关文章:
一对一教学论文:智慧不是说说而已2023-03-18
山东高考语文试题题型2022-08-31
四年级语文期末复习教学计划2023-08-24
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翻译和赏析2022-08-14
冀教版四年级语文复习试题2023-04-16
6《台湾蝴蝶甲天下》2024-03-21
古诗词鉴赏解题技巧2023-12-01
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原文翻译及赏析2023-04-27
数学个人培训心得体会2022-09-04
诗歌鉴赏指导学案2022-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