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轻与重阅后随笔

时间:2024-04-29 07:18:37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生命的轻与重阅后随笔(精选7篇)由网友“神哥”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生命的轻与重阅后随笔,欢迎大家分享。

生命的轻与重阅后随笔

篇1:生命的轻与重阅后随笔

生命的轻与重阅后随笔

——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它们压到地上。但在历史的爱情诗中,女人总渴望一个男性身体的重量。”

——题记

在轮回的世界里,我们无时无刻不承受着生命的重负,它让我们喘息,让我们叹气,使我们不堪重负。然而当有一天我们醒来,身上不再有任何负担,拉开窗帘,阳光迎面扑满怀中,你是会感到轻松还是会迷茫空虚?

“人生的悲剧总是用沉重来比喻。我们背负着这个负担,承受得起或承受不起。我们与之反抗,不是输就是赢。“当人出生,必定就得学会去爱,当灵魂有了爱,灵魂就变得沉重,生命就有了重量;当我们步入青年,就要学会承受,去承受生命的重量,那些生命中的`欢愉和痛苦,将生命画上了如同水银般沉重的色彩;当你失意迷茫时,那些生命的重量就像噬人的毒蛇,牢牢咬住你的肩头,动弹不得,但请不要停止,负重的生命已然成为了你的财富。

在昆德拉看来,并不认为轻是好的,“一旦失去负担,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人也就是一个般轻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当我们承受孤独,痛苦,挣扎的力量,目光就会变得更加澄澈。我们与其做一片漂浮的羽毛,风一吹就四处游荡,何不做一个像水银般沉重的人呢?浑身上下散发着金属的锋芒,在岁月长河的磨砺中,愈发熠熠生辉。

勇敢扛起生命的重量,别担心,我们不会被它压弯了脊梁。

篇2:生命与欲望孰轻孰重作文

生命与欲望孰轻孰重作文

每每见公交车辆超载的报道,民警拦下人头攒动的巴士,艰难地打开因挤压微微变形的车门,一个又一个好像源源不绝的乘客被放下车,似重回水中的'鱼群,大口大口贪婪地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司机因车辆超载受到重罚,在生命与欲望之前,究竟天平应该倾向何方?

人的一条命有多重?我不清楚。人的争吵体重又有多重?公路上被测出超载的车辆,其上多余的部分,在我看来,绝不仅仅是他人的总重量的堆砌。一辆超载的车,当遇上突发状况,刹车会更加迟缓,换言之,发生悲剧的几率就会更大,而过多的乘客此时又成为了他人逃生的障碍,个体生还的概率就更加渺茫。这或许夸张,但绝非天方夜谭。

没有人可以为他人的生命买单,也没有可以让他人和自己一同走向灭亡。仅仅因为司机的默许或许甚至是鼓励,仅仅是因为别人对这种贪图金钱而置死行为的放纵,仅仅是因为急事而必须登车的某些理由,我们就可以让生命坐上这趟可能通向死亡的超重车辆吗?

“人之初,性本善”,但当人们的心被欲望蒙蔽,别人生命也似乎成为了可有可无的东西。司机因为贪婪而同意,乘客因冷漠而放任,一些充满了欲望的心在这辆超了载的车上,只因为心灵的索求太多,所以车变的愈发沉重。

在生命与欲望的选择上,很少有人可以公正,于是人们就会呼唤一种公正的存在——法。法律无法为已,无法利人,因为不存在也不需要这些无关的欲望。因此,我们将生命与欲望放于法律的天平上,由它来告诉我们,究竟孰轻孰重。

人的生命至高无上,它说,或者不如说是内心深处传来的真诚如此告诉自己。没有人可以知道生命重达几何,而欲望却能用法律知晓超出的重量。用法律给心灵限重,用法律给生命减负。

悲剧或许会少上几许。

篇3:《生命之轻与瓦罐之重》读后感

《生命之轻与瓦罐之重》读后感

感谢生命里的为难

――有感于《生命之轻与瓦罐之重》

-11-10 王金立 心视野周刊

大二还是大三的时候,读过一本书,《生命之轻与瓦罐之重》。其中与书名同名的一篇小说,讲述了一名轻生青年刘伟的故事。

书里,作者阿宁这样描述他:刘伟是这种人,你在一千个人里面, 也能立即认出他来。是的,他太不同了:从家庭,到相貌,到学业、智识与才华,再到几乎每个大学生都向往的恋爱,刘伟都卓然于众人。父亲是省粮食厅厅长,家境优越,读书和思辩一直出于领跑的地位(他的学习成绩在班里一直优秀, 读了许多学术名著, 在学术上有着特殊的执著),总是轻易地获得姑娘的垂青,在别的同伴因为求爱遭拒或者失恋而黯然神伤的时候,他却一直走马灯似的换着女朋友,当然,每次伤心的都是对方。……与众人相比,生命于刘伟而言实在没啥为难之处,没有人相信刘伟会自杀(大伙儿就说:我们每人都有理由自杀,唯独你没有,你的条件太优越)。

但是刘伟竟然跳楼了。在他留给工友的信里,他这样写道:

“……这些天来,一种茫然的心绪缠绕着我, 脑子里不时闪出死的念头。 我觉得生命太轻太轻, 每天早晨起来, 就被空的感觉充塞着, 我几乎是不知不觉地做了那件事,不能理解自己。 也许,我就是想让你骂骂我, 想让你给我一个耳光。哪怕是拥有一个耳光, 拥有一份难堪, 也比这么空着强。 你给予了我, 使我打发了好几天无聊的日子。 我该谢谢你……”

是的,就是这种“空”带给刘伟某种无法克服的绝望。然而“空”从何来?

在我看来,爱与苦难蕴藏着人生的全部意义。从这点而言,刘伟其实很是不幸:“他母亲一生下他就把他放到了姥姥家,只在节日里去看看。 直到上中学, 他才回到父母身边。现在父母放假时派车来接他, 也是联络感情的意思。”因为从小缺少父母的亲情与陪伴,刘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被带到这个这个世界:“也许,并没有人希望我来, 就像那个孩子一样。 也许, 那天晚上我妈根本不想”.家境优越,相貌堂堂,才思过人,让他从未体验过“什么叫为难”.凡事都轻而易举,就算是(生意)失败也像玩票儿一样,刘伟无法体验那必须通过“挑战”才能体验到的“满”.

从幸福心理学的角度解释,幸福主要来自“满意”而非“愉悦”,条件优越可以让他轻而易举地体验愉悦,却并不能带给他“满意”或“满足”.当暂时的愉悦消失,空虚便像幽魂一样攫取着他生命的能量。在与生命无意义的争斗里,刘伟曾向书本求救:

刘伟在图书馆里阅读了许多书籍:休谟的《论自杀>>, 杜克海姆的《自杀的社会研究>>, 加缪的《西西弗斯神话>>, 尼采的《善恶的彼岸》……

但是,很遗憾,书籍只能带给他知识,让他胜于辩才,却无法带给他生命不可或缺的重要体验,终于,他厌倦了:

弄到后来, 我差不多已经被他完全说服,可他反而突然失去了兴趣,厌倦地说:“这些书说到底又能告诉我们什么? 我恨这个图书馆。 图书馆就像人的腹腔, 我们像一群蛔虫! 虽然我们吸收了人体的养料, 却依然感到沉闷,压抑, 与活生生的生活隔得很远。

空虚,乏闷和无聊,让刘伟觉得生命很轻很轻,于是他选择了”跳“,像一根羽毛一样,从四楼。

但是刘伟并没有死。他被医生救活了:

我们到医院看他时,他嘴歪眼斜, 下肢完全瘫痪, 上肢只有左胳膊勉强可以活动。 看见我们, 他咧开嘴笑了, 一缕口水从嘴角亮晶晶地流出来, 我打了个寒战。 这是怎样惨烈的失败, 简直比死还可怕。我真渴望他再有一次勇烈的行动, 然而他确笑得真实。

自此,刘伟从”青年才俊“变成了生活无法自理的”残疾青年“.而他的生命也因为这样一个转变发生了蜕变:

他生活得很好,脸上白净红润, 闪着光泽, 比健康人气色还好。 他每天早晨起来学习英语, 上午试着翻译英国的一篇通俗小说, 下午看医学书, 写自己的回忆录, 已经写了一万多字,每个字都像核桃那么大。 晚上看电视, 有时还给邻居家的孩子辅导英语。他现在的口齿已经清楚多了。

因为瘫痪被困在轮椅和床上的残疾青年刘伟再也不空了,虽然活得艰难。小说最令人动容的部分发生在这个故事的结尾:

前些日子, 他母亲争取到一个名额,到日本考察, 家里只剩下他和他爸爸。 那天他爸爸中午要参加一个什么仪式, 早晨上班时, 给他把书, 纸, 笔, 墨, 大小便桶, 录音机等都放在身边, 整整围了一圈儿。

到了中午, 他觉得饿了,才发现忘了给他准备吃喝, 饥渴的感觉一下子强烈起来。自从瘫痪以后, 刘伟的消化系统特别好, 仿佛要以肠胃的'运动来代替四肢的运动。 他坚持着, 肚子里响得越来越厉害。到了中午, 他又渴又饿, 实在不能坚持, 看见旁边窗台上有个瓦罐, 那是他爸爸第二天浇花用的一罐生水。 屋里只有这个水罐离他最近, 就把听诊器上的胶皮管子拔下来,一下下地往罐上甩, 管子短一点儿, 够不到。 他出了一身汗, 坐在床上喘息。过了一会儿, 他渴得更厉害了, 索性把身体从床上挪到椅子上, 再够。

他从椅子上摔了下来,脸上摔出一个口子, 流着鲜血。 胶皮管摔出老远。 他躺在地上喘成一团, 眼睛里泛着绿色的莹光。 他盯着那个水罐, 把椅子靠住墙, 翻过身来一点一点地扶着椅子往上爬,他的右手在椅子上艰难地支撑着, 左手哆哆嗦嗦地伸过去, 只差五六公分, 差二公分, 差最后一点点, 他终于抓住了那个瓦罐的提手。 他笑了, 大大地喘了几口气,然后往下提。 他的手没有力量, 提不动。

瓦罐里其实只有半罐水,可在他提来有千斤重, 仿佛提着整个生命。 他提不动, 提, 提不动。 提。 他的脸紫涨着, 眼睛鼓了出来, 他屏住呼吸, 使出最后的力气, 终于把瓦罐提了起来。这时他眼前一黑,”嗡“ 地一声从椅子上摔下来,但手里仍然牢牢地抓着那个把手, 瓦罐摔在地上, 成了一堆碎片……

当王惠和他爸爸走进屋里,他正趴在地板上, 吸吮着瓦罐里撒下的水。 他痛痛快快地喝着, 脸上露出满足的笑容。

这是怎样一种生的勇烈啊!

此时,我已觉得我无须赘言。生命的意义往往来自人世多艰,当艰难到”活着“本身,生命也会呈现出最勇烈的面貌。对你我而言,命里的每一次为难,不过是为了让我们感受,那来之不易的满足和幸福。

所以,要感谢生命里的为难!

作者:王金立(浙江省宁波市镇海中学)

篇4:法国教育:生命的轻与重

法国教育:生命的轻与重

法国教育:生命的轻与重

教育,决定了个人前途。国家教育方式,则决定了国家未来。正因为此,教育问题,不仅是中国人关心的首要问题,也是致力于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政府面临的重大问题。目前,国内普遍的观点是:中国教育弊病很多,应该从西式教育中吸取良方,加以改革。而对许多家长而言,孩子的教育过程无法暂停等待。因此,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开始海外求学。然而,教育也有与国情相适应问题,西式教育究竟是否可以洋为中用?可以商榷处甚多。

A

下课铃一响,格勒诺布尔一所中学门口一下就挤满了各种肤色的欢快的孩子。对于孩子们而言,一天的工作到此为止,接下来的时间,就是自己的了,他们有的会去踢足球、打篮球,有的去学唱歌,还有一些,就是纯粹玩耍。据了解,法国的孩子在小学阶段,没有家庭作业,到中学阶段,作业量最多时,一天也就半小时。与负担直接相关的考试,在这里也被稀释到平时的测试中,并不太被强调与重视。而孩子们之间,也不会相互比较,考得好,或是考砸了,都是自己的事,没有旁观者。所以,学习成绩如何,并不是评价孩子优秀与否的标准。

然而,让中国孩子羡慕不已的法国教育,却仍然面临“减负”的话题。据法国教育专家称,法国孩子每周上课四天,周三与周末两天休息,看似轻松,实质不然。他们认为,学习集中在四天里,孩子们负担更重。“从早晨八点半,到下午四点半,午休就两小时休息,孩子怎么能不注意力涣散,肚子咕咕叫!”于是,新上台的总统奥朗德决定顺应民意,把教育改革作为提升政绩的主攻方向。他们打算缩短每天的上课时间,同时恢复周三上午半天课程的新的作息制度。新制度尚未推行,就遭遇全国范围内的教师大游行。朋友的孩子在巴黎上小学,在今年一月份的某一周,每天都是才去上课几分钟后又回到家里,原来老师不断在罢课和游行。在法国呆一段时间后,就会发现,法国人是天底下最爱抱怨的人。他们声称,法国的孩子已经是欧洲负担最重的了。德国孩子,每天下午都不上课。我们为什么还要给孩子加重负担?老师抱怨,周三多出来的工作,谁付工资啊?家里自己的孩子没人带,谁来管啊?教师工会抱怨:政府单方面怎么能决定这么重大的事项?孩子每天的课程减少了,放学提前了,他们的课余生活,谁来负责?让谁来买单?甚至地方政府也不满意:作息制度改革,经费投入就要增加,政府负担太重怎么办?

这样的争论,对于背着沉重书包、戴着厚厚眼镜的中国孩子而言,实在太过奢侈了吧?说实在的,每天早晨七点以前的公交车上,学生是最大的群体,看着他们睡眼醒松,无精打采地穿着米口袋似的校服,被大人们挤得东倒西歪,真是打心眼里心疼。而放学时间,更是没有一定,如果不是因为污染与雾霾,说他们披星戴月真不是夸张。此外,还有堆成山的作业和周末的各种补习班。孩子们实在比每天工作8小时的大人更辛苦。教育部门曾一度推行的每天八点前不得到校的规定,本已是最低的要求,却根本没有任何一所学校做到。因为既没有督查,也没有处罚。相反,成绩的排名,却是各校比拼的根本。学习,已经成为孩子们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给他们增加重量的大人们,究竟真是为了孩子们的前途,国家的未来,还是为了自己的脸面与利益!

重压下的生命,无法开出灿烂的花朵。“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并非无人可以作答,而是坐而论道者众,起而行之者寡。教育不改,必将产生不可逆转的可怕后果。

B

然而,重,固然不能承受,轻,也并非意味着以人格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教育功能的充分实现。在不给压力的普遍舆论下,老师们首先给自己减负了。法国教师属公务员体制,不算高收入阶层,但岗位相对稳定,假期很长――休息日与节假日加起来,一年大概有150多天。在很多学校,老师缺席是常态,而一旦任课老师不在,他任教的那个班,就处于放鸭子的状态。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缺席也成了司空见惯的事。,法国教育部决定原来周六上午的课全部停上,就是因为学生缺席太多,逼着做出的决定。在对学生要无限尊重的前提下,老师的威严无法建立。一个调皮的孩子,可以无数次让课堂教学中断,而老师对他的处罚,就是抄写课文或写检查,如果孩子拒不执行,老师只能无可奈何。一个中学的教导主任在接受我采访时对中国有的班级人数竟达到五六十人,非常惊诧,说在法国根本不可思议。想了一下,又很理解地说:“你们中国孩子乖,所以有可能。”

散漫,在学习上的表现就是放任。法国的孩子,学习上少有努力与钻研的习惯。课堂上的练习,一边聊天一边胡乱应付掉。下课后把课本往小柜子里一锁,轻松回家。二十分的考试,考个五、六分的大有人在。谁也不会为此而烦恼,也没听说家长把孩子送去补习。都说轻松学习才可能学出创造性,但如果没有知识的储备作为前提,所谓创造性,也是无本之木吧?

行为上很少受约束的孩子,在品德习惯上,也没有规矩之说。有一次我在超市购物,恰逢旁边一所当地著名的中学放学,一大批孩子吵吵嚷嚷拥进超市,挑选零食。过了一会儿,忽然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跑到我面前:“先生,您有二十生丁吗?我想买这个,就差二十生丁。”二十生丁,相当于一块多人民币,算不得什么大数字,谁会忍心看到一个可爱的孩子仅仅因为二十生丁,买不到心爱的食物呢?我当然马上给他了。回头说给法国朋友听,他却大摇其头:“他可不是只找你一个人要,他可能已经找了好几个人了,凑在一起,就因为嘴馋,这些孩子被宠坏了!”法国的孩子每月零花钱一般父母会给个定额,花完了再无补充的可能。尤其是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法国人花钱,实在比中国人更加谨慎。但孩子却能想出法子,达成目标。一个法国朋友告诉我,他儿子对他说非常喜欢一件皮夹克,他也觉得确实不错。这里的冬天很冷,比较实用,于是就替儿子买了。过了一段时间,发现儿子从来没有穿过这件衣服,仔细盘查,才知道自己上了当。儿子告诉他,他的同学看上了这件皮夹克,向他预定,他于是向父亲要求购买,然后再把这件皮夹克转手卖给同学,卖的钱自己已经花掉了。据说,这种事儿,在法国的孩子中一点不稀奇。

另一方面,这些孩子又有非常可爱的一面。因为少有压力,无拘无束,大多数法国孩子天真可爱。十多岁的孩子,可能一边已经开始有了男女朋友,一边还在玩过家家。没有竞争的挤压,孩子之间的相处非常简单、友好,谁有困难,大家会一拥而上,帮着解决。这种简单,体现着的是一种美好,生活本来就应该是阳光与透明的,尤其对于孩子。非常喜爱这里孩子的眼神,一是近视的.孩子很少,目光清澈透明,二是看人时坦荡、友善,这与戴着眼镜,目光闪烁、拘谨的中国孩子形成反差。不可思议的是,这些比中国孩子调皮得多的洋孩子们,到了大学,大多成为彬彬有礼的绅士、淑女,并且可以独立应付生活中的所有问题。与法国朋友讨论这一现象时,他们告诉我:十八岁,对家长孩子都是一道质的分界线,过了十八岁,就是成年人,孩子要对自己的全部负责。而家长,则认为完全可以卸下对孩子教养的担子。因此,孩子会快速成长,没有任何依赖。这一点,当然也与中国父母对孩子只看中学习,没有生活能力的培养,以致对孩子一辈子无谓不致的呵护大相径庭。

在法国的教育制度下,学校同样能培养出顶尖级的艺术家、科学家、哲学家、文学家,这也是一个令人费解的问题。都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为什么那么努力的中国孩子,未来却不一定得到更加慷慨的回报?而看似轻松的法国教育,也能获得骄人的成绩?

C

中国的教育,是用挤压的方式,它可能将智力平平的孩子,提升到他所能达到的最高度,成为一个有用的“工具”。也可能让天赋极高的孩子,在重复的练习中,失去学习的兴趣,或在功利的偏向下,错失最能实现潜能的专业方向,成为平庸之人。西式的教育,则在轻松的状态下,让平平常常的孩子,就做平平常常的人,但他们也能拥有幸福感与满足感。而某一方面有特长的孩子,可以在自由的状态下去选择,去投入自己热爱的课目与专业,自发成才。中国式教育是矮子拔高,高个子减矮,尽量往中间靠。法国式教育是听之任之,让他们自由发展。结果是只有极少数人成才。

如果对东西方教育做一个综合考量,就会发现,各有弊端。中国的重压,某种情况是因为教育资源的匮乏和不均。法国学习的轻松,是因为国家福利高,未来不工作也能享受生活。两种教育方式,都会让国家的未来蒙上阴影。而在两者之中的那个平衡点,也许正是我们要重视的。我想,就那是在教育公平的前提下,给每个孩子以适度的压力。

中国是一个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年轻人,不可避免地要经历更多的竞争与挑战。处于爬坡阶段的我们,没有可能去比照他人悠闲的生活。他们今天的闲散快活,那也是几代人的奋斗换来的。但我们至少,让我们的孩子,能够有足够强健的体能与心智,去应对竞争与挑战。一味的重压,只会折断能飞的翅膀。(申赋渔)

篇5:心情感悟生活随笔:灵与肉,轻与重

无意间翻到一本旧书。

多年前我还是个探索“爱之真谛”的少女时,读过米兰.昆德拉这本《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后,仍然困惑作者并没有说清楚这“轻”究竟是什么。

时过境迁,当被生命之重的车轮碾压而过,拾起一地碎片拼拼凑凑,原本轻薄的魂魄反而变得沉重起来。

尼采说,永恒轮回的想法是最沉重的负担。如果永恒轮回是最沉重的负担,那么我们的生活中,在这一背景下,却可在其整个灿烂轻盈之中得以展现。

但是,重便是真的残酷,而轻便是真的美丽吗?

外科医生托马斯,即渴望女人又畏惧女人,因此自设计出一套守则来应付众多情人。他对情人们说他和别人同床就睡不着觉,所以每次午夜幽会后就送她们回去,任何女人都不可能拎着箱子住到他家来。

他费尽心机设计的自在生活方式,却被从波西米亚一个小镇上来的特蕾莎打破了。

他在出差时遇见在小酒馆工作的特蕾莎,因一系列偶然,临别时给她一张有自己电话号码的名片:“如果,您偶然有一天来布拉格......”

十来天后,特蕾莎”偶然”来到布拉格看他。托马斯开门见到特蕾莎便一把拥她入怀......发生关系后,夜里她发起高烧,因为生病,在他家整整待了一个星期。而且,他居然在她身边睡着了。

早上醒来,他发现特蕾莎还睡着,拽着他的手。他们整夜都牵着手入睡,这让托马斯感觉难以置信。

对于这个几乎不相识的姑娘,他感到一种无法解释的爱。她就像是个被人放在涂了树脂的篮子里的孩子,顺着河水漂来,好让他在床榻之岸收留她。

而对特蕾莎而言,托马斯递给她的,远不止一张名片,还有所有偶然巧合的召唤。托马斯出现在在酒吧时,收音机里正传出贝多芬的乐曲。她下班走到酒吧对面的公园,托马斯坐在那儿的一条长凳上,前一天她就坐在这条凳子上,膝盖上还放着一本书。于是偶然的命运只鸟一齐飞落在她的肩头,这个陌生人注定要出现在她的生命里。他叫她,请她坐在他旁边,特蕾莎感到她灵魂的船员冲上了她肉体的甲板。这一切偶然最终给了特蕾莎离家出走和改变自己命运的勇气,并且唤起了她的爱情,成为了她一生汲取不尽的力量之源。

这莫名的爱让托马斯违背了自己制定的规则,甚至娶了特蕾莎。但他认为肉与灵是分离的,他爱她,却依然游移在情妇之间。让全心全意爱他的特蕾莎备受伤害和折磨,经常在极度不安的梦靥中醒来,经常猜忌与怀有恐怖想象。

后来捷克**,俩人搬到苏黎世生活。但是面对陌生环境的不安,和丈夫依然于情妇私通,特蕾莎毅然离开。

“托马斯感到绝望,胃疼......”最后他不顾一切回布拉格找她,从此再没有分离,直到在一起车祸中走到尽头。

原来享受肉欲与轻薄的托马斯,在遇到特蕾莎以后,选择和她结婚,为她回到**的祖国,为她放弃受人尊敬的医生工作到乡下生活,都是生命之重。

但他以自己的生命,光明的事业前景,最终换取了自己所坚持的生命意义——那个在他灵魂深处始终让他牵挂,唯一伴随他终身的特蕾莎。

生命之重所体验的沉重与痛苦,到结束以生命之轻得以解脱。

因他们意识到在一起是快乐的,是折磨与悲凉里的快乐,彼此是生命中甜美的负担。

公众号:雨轩小记(yuxuanxiaoji )

篇6:爱的轻与重的散文随笔

爱的轻与重的散文随笔

爱,是生命的父母,花,是爱的子女。

一株兰,一棵草或一束茉莉,源之于山水或取之于花市,早看晚顾,殷勤倍至,皆尽费心之力,早盼着某一日立现出枝影婆娑,暗香浮动的情致,只可惜,因爱之过猛,娇之无度,终致使其颓然而去······

痛定思痛,前车之鉴,何复之有?

初为人父,喜怯之心犹如始习泳者,惴惴然而恍恍乎,皆因不懂不知爱为何物,何以为之。

大浪淘尽年华去,青春早伴梦远走,岂顾我于尘世这令人费解的迷团之中。若问:爱之轻,爱之重可如生命负于的轻与重?如此,又常使我独惧于这人生的一隅,幸然,也许它不仅仅止于我一人可困矣。

也许,这世上,最温暖人,最感动人,最鼓励人的是爱,最伤害人,最影响人,最改变人的'也是爱,它一如苏青遭遇陈公博,一如张爱玲遭遇胡兰成。也许,爱的灵肉一脉相承,成了一种我们不可或缺的,成了我们任何其它物质无法取代的情感。也许,愈是亲爱的人愈是伤不起,只因它血肉相依,只因它心身一体。

爱能够拯救生命,爱能够发现希望,只因它是一切力量的源泉。

对爱的轻重掌握,是否体现着一个人对爱的尺度的把持能力?它一如驾车,一如我们对于饮食度,冷暖度的控制。终以为,花开花落是一种生命的自然过程,但绝非是一种偶然的过程,处在怎样的境地,它自然会出现怎样的状态与结果。

一个将爱掏之于尽的人,是最无私无我的人,但也可能将落得一个“一贫如洗”之人,其情形一如我们对待一个乞丐的态度那样——随意、只因他,这乞丐——一无所有。

在爱情里,过于依赖于爱的人,或者过度将情感寄托于爱的人,恰恰反映了他生命的苍白无力,或映衬了他在成长过程中爱的严重缺失。

一个甘愿将己身心全力以赴之事,必是为信仰所依托之事;一个甘愿将一切付予所爱之人,必是他生死相依之人,有道是,无言的爱最深;无言的爱最真,无言的爱举重若轻;无言的爱视轻若重。

也许,这世上最好的爱是适可而止的爱,轻松自如的爱,如此,爱,便可以吐字清晰;爱,便可以歌唱如流;爱,便可以茁壮成长······

篇7: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阅读总结与心得

刚拿到这本书,看到这样的书名,心想:这里到底承载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开篇是《轻与重》,我想一个人生命的轻还是中重,和他的人生观、价值观有很大的联系吧。不管我们的生命是不是永恒轮回(因为这个问题会让人陷入窘境),我们应该做的是关注当下:everyony expeced a bright future,but what the futur life will hold for him is depend much on what he does today.生命的真谛不是我们身上贴了多少标签,而是自己内心的满足与轻松。有时改变人一生的就是一念之差,也行脚踏实地比较安全吧,过山车的落差带来的感觉是刺激,但完了以后也会感到失落。就像托马斯,也许他很感受自己生命的过程,但最终还是归于平淡或是注定孤独。一生都在寻找新的刺激,每天都要编好多谎言,一会儿骗情人,一会儿哄妻子,我觉得这样的生活也是很累的。最后骗的还是自己吧,虽然特蕾莎和他死在一起,但特蕾莎是可怜的,这一生用全部精力爱托马斯得到的只是他的躯壳。也许在享受生命的过程中托马斯感觉飘起来了,但我想在他最后闭眼的瞬间他并不快乐,而是悲伤,自己一生最大的成就难道就是睡了多少女人吗?这难道真是自己想要的吗?当他给别人说200多个的时候也许自己是自豪的,希望看到别人羡慕的眼光。但当他面对死亡时也许还有太多的不舍,不舍的不舍那些情人,而是自己的生命,自己存在的价值还没有看到,眼角或许有一两滴心酸之泪吧,看到生命的历程竟被自己这么亵渎。

《灵与肉》,托马斯每天都在寻求肉体的快感,却忽视了灵魂的价值。在这里面我更喜欢萨比娜,她也是很爱托马斯的,也知道托马斯的不忠与浪荡,所以最终她选择了离开,寻找新的生活。而且还有自己的艺术陪伴,她把自己的开心、失落、惆怅寄托在画上,虽然她在感情上遭遇失败但她在自己的画作上还是能看到一些希望,得到安抚。她更爱自己的灵魂吧,在这片领域她是骄傲而且自信的。我想正因为如此,弗兰茨才会那么爱她,因为只有弗兰茨看到了她的灵魂之美。我认为真正的爱情并不是身体的重叠而是灵魂的交融。荧屏上有无数的爱情让我们感动,因为他们都是坦诚的以自己最大的力量爱着对方,但并不是多么美丽的辞藻表达海誓山盟,而是切实可见的行动和充满爱意的眼神。当他们面对死亡时都是毫不思考的保护对方,而不是想托马斯只为满足自己的私欲,把她们都当成了工具而不是爱人。但特蕾莎为什么最终还是愿意和他在一起,我是不明白的。如果一个男的对女的说:我爱你,女的说:对不起,我已有男朋友了。难道继续说:我知道,但我依然爱你。此时人们会说好痴情的男人。而如果是一个女的对男的说:我爱你,男的说:我已经有女朋友了。女的继续说:我依然爱你。人们就会说不要脸的小三。为啥世界对待男女这样不公平。正因为这样肯定特蕾莎觉得是可以原谅的,因为这是被世界默认的。但世界虽然默认,你也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反抗,可以拒绝,可以say good bye.与其独守空房浪费青春还不如做点有意义的事,只为不虚度自己的生命。因为你不是为他而生,你也有自己存在的价值,而且应该实现自己的价值。由此看来,特蕾莎的悲剧也不全是托马斯造成的,最大的原因还在自己,因为不会把握自己的命运。只是听天由命,也是最大的绝望吧。无耐!

也许养了卡列林是她最正确的选择,至少在无数黑夜身边还有伴侣。为什么有这么的人喜欢小狗,因为他们最为忠实,不会背叛直到自己生命结束为止。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阅读总结与心得范文3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捷克著名作家米兰?昆德拉的代表作。 第一次读它的时候,居然深感不安和迷惑――那是一部意象繁复的作品,字里行间闪烁着许多“不解之辞”――我的理解力居然很难渡过它艰深晦涩的语意之河。这是一部难于读懂的书!

怀着自我挑战的心理,今年暑假又认认真真地把它重读了一遍。重读此书,却给了我完全不同的感受――好像我从来就未曾读过一样!那是一座感性与理性纵横交织起来的神秘幽深的城堡,看似简单的爱情故事,蕴含着丰富的哲理思辨,闪烁着耀眼的思想的光芒。作者用讥讽幽默而冷静的笔调,剖开人类生命的外衣, 探索灵魂的秘密,揭开人性深处隐秘的真相,展示了社会动荡和命运沉浮的人生图景,揭露了人类“媚俗”的天性。读罢掩卷,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现代主义的三维立体图画:破败的城市、游行的人群、缠绵的肉体、忧伤的眼神……这一切杂乱地交织重叠成灰色的梦境,而这一切梦境的背后,则隐约可见无比温馨静谧的遥远的山村图景,那里斜阳暖暖,牧歌悠然。

这的确是一部值得反复读的作品。它就像一株枝繁叶茂的大树,以我浅陋的理解和愚拙的笔触,如果勉强能触摸到它的三两片辉煌的树叶,也算很侥幸的了!

一、轻重之间

“如果我们生命的每一秒钟得以无限重复,我们就会像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一样被钉死在永恒上。这一想法是残酷的。在永恒轮回的世界里,一举一动都承受着不能承受的责任重负,这就是尼采说永恒轮回的想法是最沉重的负担的缘故吧。

作家在小说开头第一章 ,便以一个哲学家高深莫测的姿态,抛出了尼采的“永恒轮回”说,并以大段的哲理思辨使我不得不陷入关于重和轻的凝重思索。

“重便真的残酷,而轻便是真的美丽?”

“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到地上。但在历代的爱情诗中,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性身体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

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就变得自由而没有任何意义。

那么,到底该选择什么?重还是轻?”

是的,究竟该选择什么?重还是轻?直到小说结尾,这个问题依然悬而未决……或许这是个连作家本身也尚未找到答案的人生谜题吧?我只能试图从作品的主人公身上,寻找作者思想的蛛丝马迹。

二、人物肖像

托马斯――原为布拉格著名的外科医生,生性自由,以交往众多情人为嗜好,同时深爱着特蕾沙。 苏联占领捷克后,携特蕾沙流亡瑞士。后又为了爱情重返布拉格。曾因政治迫害沦为玻璃清洗工,又在环境重压下隐居山村,当了一名卡车司机。他一生漂泊,不断地在生命的重与轻的漩涡中挣扎。最后与特雷莎双双死于车祸。

特蕾莎――一个柔弱,忠诚,纯真,善良的女子,一个不断审视自己灵魂的爱情信徒。原为布拉格附近某小镇乡村酒店的女招待,后为布拉格某新闻图片社的摄影记者,托马斯的妻子。深爱托马斯,不堪承受由于托马斯的不忠带来的嫉妒和痛苦,生活在噩梦和眩晕之中。也是一生漂泊,由小镇来到托马斯的城市布拉格,之后流亡瑞士,在感情的痛苦折磨中离家出走回到祖国,然后和托马斯一道隐居山村,做了一名牧羊女,最后和托马斯一起死于车祸。

萨比娜――布拉格年轻的女艺术家,托马斯的最重要的情人。弗兰次的崇拜对象。思想自由独立,生性叛逆,反对媚俗。她不断地背叛原来的位置:背叛家庭,背叛父母,背叛祖国,背叛爱情,抛弃了深爱她的弗兰次;她不断地叛己所叛,最后到了无可背叛的地步。她的生命无限轻盈,了无分量,没有何牵挂和责任,像漂浮在半空中半真的存在。她不停地流浪,从布拉格流亡到日内瓦,然后到苏黎世,最后到美国和一对喜欢她的画的老年夫妇生活在一起,而不久那对老年夫妇也将离开她到自己的女儿那里去。在无尽的背叛和漂泊中,她感受到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残酷重压,在无限凄凉孤独和忧伤中,渴望着一扇遥远的童话中亮着温馨灯光的窗户。她是四个主人公中唯一存活下来的人,也是最悲惨的命运的牺牲者。

弗兰茨――日内瓦某大学的教授,梦想主义者,英俊健美,思想单纯,崇拜并深爱着萨比娜。曾为了追求萨比娜而离开不爱的妻子,在萨比娜不辞而别之后,他又把年轻的女大学生当做萨比娜的影子,最后为了缥缈的爱情幻想投身到支援柬埔寨的国际医疗队伍的“伟大进军”中。他加入到“伟大进军”的理由也非常富有反讽意味――因为柬埔寨和萨比娜的祖国都是同样遭受被侵占的厄运的国家,他想:如果萨比娜知道他加入到支援柬埔寨的伟大进军,一定会感受到他对她的祖国遥远的支持和同情,她也就会因此而高兴的!当他终于从寄托在“伟大进军”上的爱情梦想中幡然醒悟的时候,却不幸被砸死于偶然的抢劫事件。

三、托马斯——重与轻博弈中的真实存在

“托马斯站在寓所的窗前,茫然地望着对面楼房的墙”。-----他在脑海里回忆着和特蕾莎相识的情景,并反复思忖着:究竟该选择什么?是接受特蕾莎来和她一起生活,背负起爱情之沉重责任,还是继续享受以往的自由轻盈?这是故事一开始作者为我们描述的场景。而且这一场景在小说中意味深长地反复出现了多次。

“人永远不知道自己该要什么,因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和前世相比,也不能在来世加以修正”。所以,每当他面临生命中重与轻的抉择的时候,他都会这样茫然无措,犹豫不决。事实上,托马斯短暂的一生的确是在重与轻的抉择和倾轧之中渡过的。他是布拉格的著名的外科医生,原本活得自由洒脱,自从爱上特蕾莎之后,身上便背负起一个女人全部的爱的重量和责任,这重量使他不堪重负,不断地下坠,下坠,像一片空中漂浮着的飞絮被雨水打湿,坠入地面,和大地融为一体。他的生命也因此被赋予了意义。在他的观念里,灵魂和肉体是截然分开的,他追逐众多女性的嗜好丝毫不会损害到他对特蕾沙独特而深刻的爱。一方面,他深爱着特蕾莎,认为特蕾莎是“漂在涂了油脂的篮子里的孩子,偶然漂到了他的床榻之岸”,他对柔弱的特蕾莎有着深刻的同情和“无法表达的爱”。另一方面,他又不肯放弃以往自由不羁交往众多女友的生活方式,不断的背着特蕾莎和其他女友约会。 他生活在特蕾莎因嫉妒无助而产生的痛苦的噩梦的缠绕中,穿梭在谎言和爱情之间, 对自己不忠的内疚,对特蕾莎的同情怜悯以及深刻的爱,交织在一起,形成一股强大的漩涡,把托马斯这叶自由飘荡的轻舟,一次次不断带入命运的深谷。

托马斯追随离家出走的特蕾莎从日内瓦回到祖国,应该是他继流亡瑞士之后命运的一次重大转折,也是他在轻与重之间抉择的最为显著的例证。我在想,如果在特蕾莎出走之后,托马斯没有回布拉格找她,而是留在日内瓦继续“风流”他的“韵事”,享受自由甜美的生命之轻盈,那么他的命运一定会是另一番完全不同的图景。我们也就不会看到小说结尾的悲惨结局了。事实上,当他又一次徘徊在轻与重的十字路口,站在寓所的窗口茫然地望着对面楼房的墙,他内心深处却反复重复着一句贝多芬的乐句:非如此不可!为何“非如此不可”?这可能就是他灵魂深处的声音。在特蕾莎离开他的最初几天,他一个人流浪街头享受自由空间的短暂的甜美,但他无法再去接触任何一个女性,他的脑海里总是浮现出特蕾沙无限悲哀的眼神和痛苦的表情。他在心里感受并放大着特蕾沙的痛苦,他无法摆脱特蕾莎的柔弱对他精神和情感的强大控制,他无法承受离开特蕾莎之后的“生命之轻”。于是,他放弃了轻盈的生活,重新回到祖国,回到了特蕾莎身边――他选择了“重”。

特立独行的托马斯在无限自由轻盈的生命状态下,被一次又一次地拖入命运“重”的泥潭,而这“重”的泥潭,除了他的爱情之责任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根源,那就是强大的无法抗拒无处可逃的 社会**和“政治黑暗”。作者似乎在告诉我们,平凡的个人在社会政治的强大漩涡中无异于一只弱小的蚂蚁,个人的生活在无序癫狂的国家机器的碾压之下会被轻而易举地碾成粉碎。他厄运的开始源自一封影射当局的信件:希腊神话中的俄狄浦斯在完全无知无觉的情况下,犯下了弑父娶母的大罪,当他知道真相后,深感罪孽深重,无颜面见世人,于是自挖双目,流亡他乡,以残酷的自我惩罚来为无知犯下的罪过忏悔。难道无知者犯下的罪过就不该承担责任吗?一些苏联共产党当局以“当时什么也不知道”来搪塞以逃脱罪责,他认为是应该受到谴责的。就是这样一封对他个人生活看似“无关紧要”的信件,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于是,他由一名外科医生变成了街头的“玻璃清洗工”。

然而,使他写下这封信的动机是什么?是对政治的单纯热衷吗?我觉得不是。以托马斯特立独行的个性来看,他是“媚俗世界的恶魔”,他是不会热衷于政治的喧嚣去参与什么激进言论的。使他写下这封信的更为隐秘的原因,来自他那 “危险 的比喻”,这同样关乎他的爱情。

他无数次的深刻地感觉到,特蕾莎是一个被放在篮子里顺水漂来的孩子,有一天偶然地漂到了他的床榻之岸。是他收留了她。这个危险的比喻使他对柔弱的特蕾莎产生了深刻的同情和无法表达的爱。这难道不是命运?而俄狄浦斯这个希腊神话中的赎罪之神,不也正是一个被放在篮子里顺水漂来的孩子吗?这和特蕾莎有着多么致命的相似!所以,有一天当托马斯偶然在书架上翻到《俄狄浦斯》这本书的时候,又联想到了那个致命的比喻。于是,鬼使神差地写下了那篇改变他命运的关于俄狄浦斯的文章。我想, 这就是所谓的“命运 的阴谋”吧?于是,当他以知识分子的率真和孤傲拒绝在脱罪文书上签字的时候,他被政治巨手紧紧攫住的命运便不可逃脱了。于是,他失去了医生的优裕生活,成了玻璃清洗工。

那个时期,布拉格正被笼罩在斯大林的“共产主义运动”的红色恐怖中。大街小巷到处是政治话语的喧嚣,每一个生活的角落,似乎都有秘密警察的耳目,人们说的每一句话做的每一件事,都似乎有被监视偷拍录音作为反动证据的危险。日复一日,人们惶惶然生活在这阴云密布的异常沉重的政治高压下。然而此时,托马斯的生命居然以空前的“轻”的形态展现出来。因为他终于卸掉了多年来一直郑重地信奉并身体力行的医生的“拯救人类生命”的神圣使命,一身轻松,一如继往甚至更为“狂热”地投入到探索不同女性的“事业”中, “用生命的解剖刀剖开不同女性身上的那神秘的百万分之一的不同”, 乐此不疲。

这真是一支“重”与“轻”合奏的别具意味的的人生回旋曲!

当政治的混乱和社会的黑暗代替了人道和文明,当“政治媚俗”堂而皇之地跻身博爱民主的殿堂,渺小的个体,只能挣扎在不能承受的“重”与“轻”交织的漩涡中。我们很难用道德家的眼光来评判他,――-托马斯,在他身上,实在是存在太多的“卑劣”――放浪,好色, 不忠,欺骗,他有着一切被道德君子所不耻的“无耻之徒”的特性,然而在他身上,同时又存在着正义,善良,仁慈,悲悯,率真,清高,自由等许多可以称之为“美好”的东西。他是一个在生命之“重”和“轻” 的博弈中苦苦挣扎的真实存在。作者对他未加任何道德的评判,――在道德沉沦的世界,“一切都被预先谅解了,一切也都被卑鄙地许可了”。

五、生命是一张成不了画的草图

“没有任何方法可以检验哪种抉择是正确的。因为不存在任何比较。如果生命的初次排练就已经是生命本身,那么生命到底会有什么价值?正因为这样生命才总是一张草图。但“草图”这个词还不确切,因为一张草图是某件事物的雏形,比如一幅画的草稿,而我们的生命却不是任何东西的草稿,它是一张成不了画的草图。”

小说主人公的悲剧,不仅是他们所属的那个时代的悲剧, 同时也是我们许多现代人的悲剧。或许,作者正是在托马斯他们的身上,寄托了自己对人生无限未知可能性的探索吧。当看到小说结尾,我已经不能轻松地微笑,一缕深切的悲凉从遥远的天际袭来。

正如作家所感慨的那样,生命的初次排练便已经是生命本身,生命永远是一张成不了画的草图! 生命之画图是如此的潦草,还未来得及修正,也根本没有机会修正,就画完了匆匆的那一笔。也许一切的结果,无论暗淡还是辉煌,都不值得追悔或者赞叹,一切的抉择也没有什么正确和错误的区别,那只是一道生命的轨迹,因为对于我们所选择的道路,我们根本没有机会比较其优劣!而使我们必须这样走的理由,便是无数偶然表象下的必然,是你命中注定的“非如此不可”。“这非如此不可”是加载在我们身上的一道命运的符咒,那或许就是你最想要而不能得到的部分,是你内心真正的渴望。我们总是会在一个地方反复犯着相同的错误,反复重演着同样的悲剧, 我们正是从这反复重演的悲剧中,看到了自己生命的潦草画图,看到了自己的本性。它无关道德,只来自人心。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阅读总结与心得范文4

“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

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

那么,到底选择什么?是重还是轻?”

这是小说开头作者抛出的问题,我在全篇中寻找答案,在最终还是把注意力移向小说的名字——“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既然“轻”是生命所不能承受的,那是要选择“重”么?真是这样的么?

小说的主要人物有托马斯、特蕾莎、萨比娜、弗兰茨。托马斯是个风流成性的外科医生,有过无数女人,但在六次偶然的促成下爱上了特蕾莎,并为其结束了单身汉的生活。值得一提的是,托马斯认为爱与性爱是分离的没有关系的两件事,他爱特雷莎但他同时和其他女人发生关系,在他看来,两者并不矛盾。这让特蕾莎非常得嫉妒并时常陷入噩梦。特雷莎的不安和痛苦让托马斯感到负罪,这也使他更爱特蕾莎了,但是他仍没有停止与其他女人的约会。这一行为使两人的感情一度出现隔阂。

文中,托马斯一直和一句德语紧密相联——“Esmuss sein!”,意为“非如此不可!”。托马斯曾认为特蕾莎是他爱情中的“Esmuss sein”,但后来他发现他与特蕾莎的相爱源于六次偶然,绝不是“非如此不可”。后来他在梦中梦到了他爱情中的“Esmuss sein”,但当他醒来看到特蕾莎时,他心里想着他还是要和特蕾莎在一起。托马斯是外科医生,他的使命是做手术、救治病人。他自己这么认为,其他人也这么认为。所以,做手术便是“Esmuss sein”。但因为政治原因,他在后来放弃了医生这一职业,变成了一个擦玻璃工,最后成了个卡车司机。这是他第二次放弃了“Esmuss sein”。我隐隐发现托马斯一直在背弃他生命中的“Esmuss sein”。他追求的是自由——“当你发现自己是自由的,没有任何使命时,便是一种极大的解脱。”单从托马斯看,他自身享受这种轻飘的自由,享受这种生命的轻。

而另一个人则与其相反,那就是萨比娜。萨比娜可以说是托马斯最亲密的情人了,她喜欢背叛。背叛,就是脱离自己的位置,投向未知。萨比娜觉得再没有比投身未知更美妙的了。因此,她背叛自己父亲的愿望,离开自己的丈夫,她背叛过很多次,一直到她离开了她的情人——弗兰茨。萨比娜突然发现自己的周围一片虚空。当亲人、丈夫、爱情、祖国一样也不剩时,还有什么好背叛的?这时候,她感受到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这是自由最终所带给她的。

萨比娜同样与一个词密切关联——“媚俗”。萨比娜厌恶媚俗,她说过,媚俗是自己一生的敌人。但在她的内心深处同样存在着媚俗。什么是媚俗?“无产阶级专政还是民主制?拒绝消费社会还是提高生产?要断头台还是废除死刑?这无关紧要。将一个左的人造就为左的人的,并不是这种或那种理论,而是将任何一种理论都纳入所谓伟大的进军这一媚俗之中的能力。”将任何本身美好的理论归为伟大的进军一类,极力鼓吹好的一面,将其夸大,然后摒弃坏的一面,也将其夸大。人们对事物的看法因而只剩两面,不是好就是坏。不是盲目崇拜就是愤世嫉俗。人们往往被这一绝对思想所左右,因而受其驱动,却仍旧无动于衷。这就是媚俗。

回到文章开头的问题,选择什么呢?轻还是重?我们不是托马斯也不是萨比娜,在之后的人生中细细体会,步步体验,或许能得出答案吧。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阅读总结与心得范文5

翻开这本书的第一章,我以为这是一本高深莫测的哲学探讨书,讲述着永恒轮回的秘密。然而当我看到第三章,我又心想这是一本描写关于男女之爱的书。其实知道后来才发现,这本昆德拉的杰作就像是一个硕大的迷宫。你也许很久都找不到一个入口,因为摆在你眼前的入口太多了,多到你不知道该从哪进去;而你一旦进入这个迷宫,里面又是如此地吸引眼球,以至于使你绝不甘心目不转睛地盯着自己的路走出迷宫;当你一转头,你就迷失在里面出不来了,因为有太多的东西需要吸收和理解。

一次就是从来没有。这是一句贯穿于全文的话。主人公在生活中碰到了种.种问题需要做决定:决定是否要背着妻子和自己已经爱上的女子在一起;决定是否应该告诉妻子;决定是否写自我批评的声明或在早已拟好的声明上签字等等。但是“人只能活一回,我们无法验证决定的对错,因为,在任何情况下,我们只能做一个决定。上天不会赋予我们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生命以供比较不同的决定。”但不管做什么样的决定,我们都没办法去比较,只能是做出假设。只是做了决定,就不要再后悔了。因为我们生活在一张不是草图的历史中。

永恒轮回。所以接着这个话题,作者提出的观点是永恒轮回之说。如果有朝一日,我们曾经历过的将无数次地重现。那么这个永恒轮回的世界就是尼采说的“最沉重的负担”。可以想象,当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这一画面不断在眼前重现的时候,生命不就变得沉重得不能再沉重了吗?那么这时,我们的生活就展现得轻盈灿烂。我不得不赞叹作者的思辨能力,轻与重的区别大概也就在于此了吧。

自由。当萨比娜离弗兰茨而去之后,当托马斯这个医院最优秀的医生离开医院而去擦窗的时候,他们都获得了自由,尽管这种自由是来自于一种他们从未想到的方式。但这种自由真的能给他们带来快乐吗?作者说“当负担完全缺失,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他们就是进入了“轻”的境界中,这不但是没有了负担,内心也会变得空虚了。

偶然。另一方面,特雷莎选择的应该是相对较“重”的生活。她与托马斯的相遇来源于6个偶然。所以托马斯也曾质疑他们的关系是否真的'这么的认真。然而特雷莎有她唯一的武器——“忠贞”。她经常做噩梦,这些噩梦源自于她对托马斯缺乏安全感,总是不信任他。而托马斯也因为这些噩梦逐渐被特雷莎的爱束缚。但总之特雷莎用她的实实在在的爱得到了托马斯。我们也不能因此说选择“重”就是好的,正如后来特雷莎自己反省的那样:“为了证实他是否爱她,以至于把托马斯拖到这个地步:头发花白,精疲力竭,指头僵直,再也握不住外科医生的手术刀了。”

平衡。所以这就是我认为的作者所要给出的结论。我们到底是应该选择重还是轻?我认为是平衡。过于轻则浮于空中太虚无而不可及;过于重则沉于大地太实在而不自由。我们应该学会去过一种实在而内心自由舒适的生活,也就不必非得通过永恒轮回来验证每个决定对与否了。

总之,这个寒假,我置身于这个大迷宫中。然而我离完全看遍这个迷宫还差得远。它值得用一辈子去细细体味。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阅读总结与心得范文

爱的轻与重的散文随笔

小学生数学轻与重优秀教案

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心得体会1000字精选

数学综合实践课的教学设计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初中读书心得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的散文随笔

三维教学目标

教学三维目标指的是什么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读书心得

《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读后感

生命的轻与重阅后随笔
《生命的轻与重阅后随笔.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生命的轻与重阅后随笔(精选7篇)】相关文章: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900字2023-08-30

批评初中生的轻和重2022-07-22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2022-08-30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2022-05-04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10000字2023-06-19

1和多(倍的认识)(苏教版 二年级下册)2023-04-10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优秀2022-10-20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 王磊2022-05-06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小学阅读心得2023-10-29

谁轻谁重教案2022-10-15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