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

时间:2022-05-04 03:16:37 读后感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推荐20篇))由网友“MMHannah”投稿提供,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欢迎阅读!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

篇1:《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

上帝死后,尼采告诉人们,万物都处在循环中。宇宙也罢,人类史也罢,其运行轨道不是一条线,而是一个圈。曾经发生过的事情会重复发生。被法国人誉为英雄罗伯斯庇尔,会一次次登上历史舞台,将法国一次次置于白色恐怖之下。

但是这个罗伯斯庇尔不是我们所了解的那个英雄罗伯斯庇尔。后者在历史上只有一次,前者则反复出现。所以此处的罗伯斯庇尔是一个独裁、白色恐怖的概念。历史上独一无二的罗伯斯庇尔,不管他曾经杀过多少人,因为历史终将过去,他的恶行会被遗忘。可如果我们只能看到这个独一无二的罗伯斯庇尔,而忽略了概念上的永劫复归的罗伯斯庇尔,那么他永远会在残杀无数民众之后被原谅。就像拿破仑、--、斯大林都只有一个。

历史是直线运动和圆周运动的奇怪的统一。人类史和人的一生都是沿线性轨道向前的,发生过的所有的事件,无论其好坏,都只有一次,所以没有什么好怕的。历史和人生都轻如鸿毛。一次就是没有,只有一次的生命就是从来没有存在过。于是很多人就在这条不能回头的轨道上选择轻的生活,融入主流,加入媚俗的大军。还有人却总是要在其中找寻更多的价值和意义,他们思考、挣扎、反抗,他们渴望自己能做的更好,担负起自己的责任,即使为此他们要选择重,选择一次次痛苦的轮回,选择永劫复归。那么永劫复归的存在不在于它是否存在,而在于我们是否看得到,是否做出复归的选择。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是昆德拉对于“永劫复归”这一命题的思考。集中营中的亲人死了,它带给生者的伤痛还在;罗伯斯庇尔、--死了,新的独裁者、杀人狂还在诞生。战争和独裁,是永劫复归的人类史上无法抹平的伤疤。若你对它视而不见,任凭历史原谅并淡忘希特--大林,战争和独裁会一次次重复下去。人生同样如此。一生中只出现过一次的事情没有任何意义。若你纠结于周围环境的好坏和别人的评价,若你害怕承担责任和重复的生活而不停的挣脱最终越飞越高,那你就会远离大地而无法体会生命的真实。

动物是天生的哲学家。狗很幸福,因为它们享受于日常重复的生活。幸福就是对重复生活的渴望。狗的生命轨迹是一个圈,不像人的生命越走越远。当所有人,所有事,所有物都被直线向前的人抛弃乃至遗忘,当人挣脱了所有的负担而飞上天空,这样的人生最终走向虚空。人类思考了千百年,才发现幸福,居然就是能像猫狗一样生活,认真、重复的生活。难怪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篇2: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

初读第一遍,觉得很肤浅、庸俗、不可思议,自小就受儒家思想教育,宣扬欲望是格格不入的,情节是一个名叫托马斯的医生去乡下诊疗,在酒吧遇到一个侍女特蕾莎,从此,两个磕磕碰碰走在一起,同时画家萨宾娜是托马斯情人,而萨宾娜与大学教授弗兰茨也是情人关系。一言蔽之:四人之间的感情纠葛。

再读,梳理小说情节,它是我所阅读中最独特的逻辑构思小说,以蒙太奇方式,跨越时间、地点,同一件事在不同章节中以不同侧面反复提及。

同时,要了解小说情节发生在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时期为时代背景,发生的“布拉格之春”事件,以及“两千字宣言”,等等,从不同侧面描绘出捷克知识分子的生活状况。

一遍遍深读,把主要事件串珠在一起,联系小说主人公在那个时代背景下的生活遭遇,就有了如下认识:

特蕾莎属于生命之重人物,她对爱情的忠贞与信念,对丈夫的宽容和忍受,在幸福之中充盈着忧虑,不断考验着丈夫是否依然爱着她,在生命之重压力之下,蕴藏着无尽的悲哀和孤独,将精神寄托于卡列宁――卡列宁的微笑那一章写的很美好――卡列宁的离去让人感觉所有的一切生命都虚无缥缈,空荡荡的,轻如尘烟

托马斯是一个生命之轻人物,对女人具有强烈猎奇心理,对性的追逐,不断给特蕾莎带来巨大伤痛,其实,托马斯内心深处对特蕾莎蕴藏着深深的爱,人性的肉体与灵魂两重性矛盾凸现出来。托马斯对希腊神话俄狄浦斯人生故事引发思考,并将看法投向颇有尖锐的杂志,在读者来信中刊发了,他不断受到各种压力,但拒绝收回刊发的思想,因而他失去医生这份工作,最后远离尘嚣、逃避现实,与特蕾莎居住于清净、安宁的乡村之处。

萨宾娜是具有强烈的背叛现实、争强好胜、富有激情生命之轻人物,萨宾娜人生的主题在反复出现、重演、修正和延展,她脚下如同一条漫长的`背叛之路,每一次新的背叛,就像一桩罪恶又像一场胜利,时刻在诱惑着她。最初背叛父亲(禁止爱情),共产主义艺术(禁止毕加索),丈夫(一个平庸的演员),爱情(托马斯、弗兰茨)。莎比娜在背叛中度过了一生,每一次的背叛都令她激动不已。这种循环往复的背叛所带来的重,是她满心喜欢的,也是乐于承受的。但是,当她背叛了亲人、丈夫、爱情和祖国以后,她已经没有多少可以背叛的了。背叛的终极就是虚空。

弗兰茨是个聪明、正直、善良却又充满软弱之人,对富有激情的萨宾娜充满好奇,陷得无法自拔,通过萨比娜获得了新生和自由,他满足了尘世间情人愿望,但缺少天堂之爱。他从从某时刻开始对自身灵魂的拷问与修正,试图摆脱原有的“级",最终步向“宿命”的覆灭。

这部小说是米兰昆德拉以生命轻重二元论来观察世界,审视灵魂,诠释生命的真谛。

因为在这个世界里,一切都预先被原谅了,一切皆可笑地被允许了!――《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序言

媚俗所引起的感情是一种大众可以分享的东西…就是把既定模式的愚昧用美丽的语言和情感把它乔装打扮,甚至自己都为这种平庸的思想和感情洒泪。

只有必然,才能沉重,所以沉重,便有价值!

篇3: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

原著为捷克语,其汉语译本原为《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后经上海译文出版社再版后更名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作品《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以“轻”与“重”的哲学讨论为开篇。昆德拉将尼采的“永劫回归”,或者党是“重”,与巴门尼德将生命理解为“轻”的思想做了对比。

读书笔记经典词句摘抄:

他回布拉格是因为她。如此事关命运的重大决定仅仅系于如此偶然的爱情,而这一爱情如果不是七年前主治大夫坐骨神经痛的话,也就不存在。那个人,那个绝对偶然性的化身又躺在他的身边了,深深的呼吸着。

读后感心得体会:

思:现在已经不知道该如何去辨识是是非非,因为每一件事情,每一个人,在我眼中都有两面性,亦好亦坏。从某种角度来讲,我算是理解每一个人,能从他的角度出发,去看待和接受应该本应该存在的一些事物,又从某种角度来讲,我迷失了自己,根本没有自己关于生活或者其他的事物的评判标准,任何事物都能接受,也就意味着任何事物都不能接受,任何人都可以理解,那是不是任何人都不能理解。

现在的我已经不能像一些人一样,对一件事情,令自己开心的,或者不开心的,从内心爆发出那种强烈的感情,我是淡漠?还是沉沦?

我幻想着自己能够有一点儿自己的主见,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就像托马斯站在院子中冥想的时候,能够清楚的知道这是什么?自己应该怎样做,而我,迄今为止,都是先做,然后还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这是最让人伤感的事情了。

何时才能做到呢?或者什么时候才能明白呢?又要明白什么呢?

篇4: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

突来的寒潮让气温陡降不少,在冷风中裹紧外套,走在人影稀疏的街道,一丝桂花的余香偶尔在鼻中荡漾。回到家中,在冷冽的月光下,又翻起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最熟接触到书名,就让我深感兴趣,何以理解“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生命中的物质若不能承受,又为何形容成“轻”?作者究竟想表达什么样的思想呢?

米兰——昆德拉在书中提出了:“轻”与“重”,他说:“最沉重的负担压得我们崩溃了,沉没了,将我们钉在地上。负担越沉,我们的生活就越贴近大地,越趋近真切和实在。相反,完全没有负担,人变的比大气还轻,会高高的飞起,离开大地即离开生活,变的似真非真。书中的托马斯大夫是一个特立独行,不愿意被任何事物束缚的人,当他感到家庭的重担和责任让他快要窒息的时候,他离开了他的妻子,回到了单身汉的生活,原以为他重新找到了自由的天堂,可是没过多久,他又感到无聊、空虚、寂寞,原来他仍然需要家庭责任的那份沉重,看似自由的”轻“让他更加抑郁,更加纠结,让他不能承受,一生都处在矛盾当中。

这个故事这让我思考着,领悟着,体会到作者所谓的”轻“就是生命在最原始的时候带给我们的可以享受的一切,比如:自由、爱情,友情等,而”重“就是人身在社会当中所产生的、必须面对的责任、欲望、困难、灾难等等。”轻“、和”重“在我们的生命中都是不能被忽视,客观存在的。就像书中主人公那样当两者摆在他面前的时候,他毅然选择了一直向往的东西,这就是”轻“,以为”轻“便是他的追求,但随后又发现其实生命中不能缺少令他沉重的东西,这就是”重“,但生命只有一次,他已不能重来。

是啊!生命只有一次,仅有的一次生命不能预先彩排他的内容,也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一旦我们意识到这些,却又有点茫然不知所措。其实,”轻“和”重“在某种环境下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关键看我们怎样选择。

我认为,选择一个有实质的人生就应该是我们所追求的。每个人的追求不尽相同,所选择的道路也不尽相同,但只要选择了你的初衷并付诸了努力,在这个过程中发现自己,提高自己,肯定自己,那么你的人生就是有实质且精彩无限的。不必要去抱怨你的人生被什么所累,只需要朝着自己认定的方向,坚定信念的走下去,享受生命的过程,也许当你突然回首时,就会发现,原来我的人生同样积累了某个领域的很多东西,我的人生色彩同样斑斓!那么”轻“与”重“永远不会成为你的阻碍,也不会出现”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篇5: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这本书,断断续续听到不少人的推荐和高评价,一向想看但是拿起来很多次都看了一点点就看不动了,可能正因工作太累,也可能年龄阅历不够,总之一向没看进去。这段时刻辞职了,那天坐长途汽车,拿起来看了几页就被镇住了。借用周杰伦的一句话来说就是实在是“太�帕耍 弊魑�一个喜爱看书的人,长这么大看的书不少,但是从来没有一本书给我这么大的心灵震动和共鸣。这不仅仅仅是一本小说,这绝对是一本哲学和心理学的伟大著作。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对应这本书的就是“字字珠玑”,小说中几乎每句话都包含深刻的哲学思考。在关于人生的轻与重,灵与肉,忠诚和背叛,事业和感情,理想和现实等等逃不开的人生好处问题上都有入木三分的思考和诠释。

何为生命之轻?生命不管是长或者短,对于每个人来说在任何时候都只有一次选取的机会,你永远无法知道你没走的那条路会讲你带向何方,人生如果是作一幅画,那么“生活就是一张没有什么好处的草图,最终也不会成为一幅图画”,“如果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我们当然也能够说根本没有生命”,这就是生命之最轻;生命失去独立性,一不留意我们的人生就会活到了别人的口水里或者成为别人生命无好处的延续那么生命就成为无好处的轻。

同时,生命也是沉重的。无法逃避的职责、纠缠不清的感情、永不满足的欲望、“务必如此”的执念、潜藏深处的同情共同构成了生命的沉重。

“但是沉重是真的悲惨,而简单就真的快乐吗?最沉重的负担压得我们坍塌了,但是也许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是一种生命最为充实的象征,负担越重,我们的生活也就越贴近真切和实在”。反之生命之轻呢,如果抛开了所有的欲望和职责,人将变得比大气还轻,轻到了天国之上,离开了真实的生活,看似是到了天堂,其实也同时进了地狱。生命之轻和生命之重一样,无法承受。

心理学案例

特丽莎拥有一个索取型的母亲,母亲一向认为是正因特丽莎而失去一切(而不是自己的无知或者什么)。过去的一切无法改变,因此作为女儿的特丽莎便拥有了无法弥补改变的原罪(负罪感),她做一切事情来讨得母亲的欢心,迎合她母亲“看不见灵魂”“肉体集中营”的世界。但是人毕竟是有灵魂的,一向追求上进的特丽莎遇到了自己的爱人托马斯,这句话印象深刻“托马斯的声音把她那怯懦的灵魂从她的身体深处呼唤了出来”。但是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而无法逆转的,特丽莎逃离了母亲的世界,但是一向在梦中充满恐惧。

书中关于女画家萨宾那和其情人弗兰茨的“误解小词典”,也很有意思。弗兰茨的经历让他认为“忠诚”是自己最看重也是自己所具备的最重要的品质,而对于萨宾那来说,小时候严格的按部就班的家庭让其心灵深处最大的需求是“独立”,也就是意味着抛开所有旧秩序的“背叛”对萨宾那最有吸引力。其实每个人的行为模式就那几种,我们只是在不一样的场合,不一样的事情,不一样的人身上重复着几种模式而已,如同萨芬娜一生一向在实践各种形式的“背叛”一样。

不想再写了,这本书是大师之作,我的诠释再多再好也不如读原著来的好。何况如果只是读哲学的理论那是十分枯燥乏味的,因此作者借助小说的题材传递了众多的哲学思考,因此,去读原著吧

篇6: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

深夜,我反复翻阅着《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这本书太过深奥,轻与重的好处,也在生命的概念里同空气一样难觅其形。昆德拉在这本小说中不仅仅勾画了西方社会的人生百态,更是折射出人生的虚无与空幻,细品之下,犹如回响。

书中外科医生托马斯以六个巧合的机遇使他结识了之后成为妻子的特丽莎,并且成为走进他内心深处的第一个女生,也融入进他剩余的生命中,但一切并没有童话中那么完美,相反,书中的他只感到了忧郁与迷茫。正如“永劫回归”的人生太过沉重一样,充满巧合机遇的人生又显太过轻飘和荒诞,难以把握的同时,也难以承受。而事实上,我们在一边不满于这偶然性的人生时,却一边不得不承认,我们的生命正是由这一个个轻浮虚幻的巧合所组成的特殊事件而堆积组成的(或许,你的梦想本当一位艺术家,作家;可最后,却因种种巧合成为了我的阅卷老师。)也许只有死亡,才是必然的。而我又想到了金圣叹批《西厢记》:几万万年月皆如水逝,云卷风驰电挚,而疾去也。”笔锋一转,写道“既然天地偶然生我。”,那么“未生已前非我,既去已后又非我也,然则今虽犹尚暂在,实非我也”。于是,“以非我之日月,误而任我之唐突可也,以非我者之才情,而供我之挥霍可也。”是了,人不再是中心,生命但是是宇宙运转几万万年月的偶然产物罢了,这生命实质之轻溢于言表。在应对生命的重大选取时,芸芸众生但是是被环境、利益等等的外界因素推着向前罢了,有多少人有着贝多芬式“非如此不可”的信念呢?

我坚信这种信念是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就赋予我们的使命。正如昆德拉在书中这样写道:“这就是独一无二的‘我’,”时刻隐藏在人不可猜想的部分。我们所能想像的,只是什么是人的共同之处,这各自的‘我’正是与这种一般估计不一样的地方,也就是说,它不可猜测亦不可计算,它务必被揭示,被暴露,被征服。但在我们这个逐利又为利所逐的时代,又有多少人对自己的认识仅限于镜子中的自己呢?急功近利的社会风气下,又有多少人想要一歌成名,“立刻有钱”呢?又有多少人能够停下来,听听自己灵魂深处的呐喊呢?在这媚俗的社会下,你的.生命能够承受么?

书中主人公托马斯也意识到了这些,他知道这唯一性的人生,决不能随波逐流,可他却没有像居里夫妇一样找到自己的使命感,而是以放下负担的方式,拒绝媚俗的社会。可没有负担的他变的太过轻飘,反而难以诗意的栖息在这片大地上。正因他发奋去感受凡夫俗子所享受的简单,而承受着‘轻’的痛苦。这种简单的实质却是人生的虚幻。但事实上,这样的生活也绝非他想要的,他时常沉思于一句德国谚语:“只活一次,等于一次也没有活过。”只有一次的人生,用于享受也无法透过经验比较得知对错,毕竟追求不平凡往往是平凡的,反之,追求平凡就显得那么不平凡了。然而这种平凡并非是托马斯那样的放纵享受。如果想要生命不朽,就务必创造自己独立的人生价值,如果在此同时又不愿被世间的媚俗所感染,那就要向尼采说的一样:“个体务必始终在社会中挣扎求生,才能使自己不致幻灭”。那么这种超脱于媚俗的平凡就是像杨绛先生一样“无名无位自在”的平凡,超脱于世俗之外,又有着贝多芬式的非如此不可。这样的人往往有着平凡的,淡然的心态,也知道什么才是自己所想要的。坚信他们的平凡,他们的执着,他们对自己的明白,会让他们在这宇宙的小小一角奏响生命的凯歌。

这轻飘的生命,充满了偶然与虚幻,回不到过去看不见未来,刚刚看破滚滚红尘,却也难逃岁月的流沙,想要生命不朽,只有释放自己灵魂的真善美,去完成自己的使命,才能超然于世俗,点亮自己的人生。这并非是《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的全部好处,但却是我感同身受的哲学内涵。

窗外,疾行的车流从一个未知,驶向另一个未知……

篇7: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

最近,读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的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作者对人生命运与价值的思考,使我深受启发,像解开了一个困扰在心中多年的迷团,顿开茅塞。我长嘘了一口气,不由地感叹:人生原来如此美好又是如此无奈!

在米兰·昆德拉看来,人生是痛苦的,这种痛苦源于我们对生活目标的错误把握。世界上许多人都在按自己的方式努力追求,而生命正是因为追求而变得庸俗,人类成了被“追求”所役使的奴隶,无论是放浪形骸,还是循规蹈矩,最终都在无休止地重复着前人,因此,人类的历史只剩下两个字——“媚俗”。

书中主人公托马斯一直在固执地拒绝着“媚俗”,对爱情的追求也是如此。他不可遏制地爱上了特丽莎,但不愿做家庭责任的附庸,更不愿像别人一样甘于平淡地生活,去爱。他用很不负责任的不得已的方式向情人表明:我爱你,但我不属于你!他不断地与别的女人_,迫使所爱的人不固守自己,能给自己自由。可是,当他感到了自由,感到了失去责任的“轻”的时候,很快变得空虚难忍,他发现,承担一份家庭责任的“重”对生活本身何等重要!

追求爱情如此,对物质对事业的追求也同样如此。萨宾娜是一位画师,她坚决反对“媚俗”,认为坚持人的个性是最主要的,反对用不择手段的方式去追求金钱和名誉。可是,当国家_,她被迫逃亡到异国他乡生活没有着落时,也只好接受他人的同情,用高价卖出她的那些画得并不出色的画,赚取较高的利润。她亲眼看到,人们聚会、_,反对战争,声援弱者,这是极端消除了个性的行为,这是“媚俗”,但这又是爱国、正义之举,是难以调和的矛盾。

人要是天生就具备了“轻”的一切条件,又会怎样呢?弗兰茨就是这样一位年轻人。他出身良好,才华出众,有稳定的事业与家庭,颇有名望。该有的都有,而且来得很容易。但是,他觉得生活太“轻”,他同样不能忍受,他强烈地向往反抗,向往在苦难中挣扎奋斗呐喊的那份激情。于是,他糊里胡涂地参与_、_、呼喊,令人难堪的是,一切努力像堂吉阿德愚蠢地与风车搏斗一样,结局徒劳无益,令人啼笑皆非。

这几位年轻人“追求”与反“追求”的矛盾,道出了人生本身的荒谬与悖论:每个人都有生活的目的和理由,但每个目的都有本身的空虚,追求爱情时怨恨多于欢乐,追求名誉像水中月镜中花一样遥不可及,追求钱财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透过种.种幻觉,米兰昆德拉感到,也许这种“追求”本身,就是一种错误。

我想起了《红楼梦》中跛足道人唱的《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金银忘不了。终身只痕聚无多,待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娇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这首《好了歌》,寓意是“世上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它暗含了西方悲观哲学家们持久的坚持:存在即痛苦,若要不痛苦,须是不存在。

而世界上有那么多“忘不了”的人们,意识不不到生活的荒谬性,“反认他乡是故乡”,

没有悟透“好”和“了”之间的真谛,到头来,都是为他人做嫁衣裳。

我们身边的人生,那些为着庸俗的目的而挣扎的平庸的生命,为了“功名”,为了“金钱”,为了“娇妻”,为了“儿孙”,终生忙碌,义无返顾,到头来,一切都是虚无,一切都是空幻,一切是一场“空”!

恰如《圣经》中所描述的:“银链折断,金罐破裂,瓶子在泉中损坏,水轮在井口破烂。”

这种被动的“了”,不是好,是叹息,也是讽刺,是对那么多“忘不了”的人们的致命讽刺。人在欲望中挣扎,永远不得解脱,差不多是“把石磨套在脖子上,丢到海里”,在欲海中持一块磨盘而活,可悲,可叹的人生啊!

可是,我们仍然在忙碌,仍然在追求,永不停止奋斗的脚步。正如明朝诗人杨慎在《三岔驿》中写的:

三岔驿,十字路,北去南来几朝暮。

朝见扬扬拥盖来,暮看寂寂回车去。

今古销沉名利中,短亭流水长亭树。

大街小巷,长亭短亭,碌碌红尘,人来人往。得意之徒,失意之人羁绊于名缰利锁,永远在奔波劳碌,没有谁能真正停下来。

也许,这正是人生的悲剧所在。我们的“向上精神”本源于愚昧,我们的“进取心”来自无知,而盲目的进取心又至少给了人生一个“重量”的感觉,使人生似乎有了“意义”和“满足”,正如在“三岔驿,十字路”上“扬扬拥盖来”的得意之人。但实际上,盲目的动力最终只能造就出一代又一代盲目的自我,看起来似乎幸福,却是本质上的空洞。特别是,当“追求”本身都值得怀疑时,人生便会陷入彻底的空虚中,失去任何“重”压的人生之“轻”,使一切的满足感荡然无存,自我便无法再支撑了。人生的命运都是如此无奈,如此令人愤怒。

人生是如此无奈,一心想羡慕神仙,想摆脱功名、金钱、娇妻、儿孙之“重”的困扰,但生命又不能承受摆脱困扰后的失重之“轻”,生生世世在这个永恒的悲剧中重复,再重复。

既然如此,人到底应该怎么面对这似乎无法摆脱也似乎无法选择的生存处境呢?

中国作家林语堂在《中国人》中认为:既然人的“追求”和追求后的“满足”都是一种空虚,那么,“回归自然”是一切美和幸福的永远源泉。人的一辈子应该考虑如何怎样真正的活着,而不是谋划如何发展;应该珍惜现在的时光尽情享受,而不是去奋发劳动;应养精蓄锐以备他日之不测,而不是发挥自己的精力。

同样的困惑在法国散文家蒙田心中也同样存在,但他反对虚无主义,提倡人总是应该有点精神的。他在《蒙田笔记》中认为:“糊涂的人一生枯燥无味,躁动不安,却将全部希望寄托于来世,这本身违背了生存的意义。生活乐趣的大小取决于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不是任何外物的影响。只有自己才是生命的主宰。我们的生命是自然的恩赐,它是优越无比的。如果我们觉得不堪生之重压而虚度此生,那也只能怪我们自己。人如果没有一定的目标和追求占据、约束心灵,心灵就会到处漂流,入于幻想的空泛境域里。灵魂没有目标,就会丧失自己。即使在闲逸时,也不能让灵魂丧失目标,要不然,最终会导致无数妖魔、怪物,无次序、无目的,一个个接踵而来。”

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于过程,在追求的过程中有了幸福感和满足感,也许,这已经足够了,何必在乎其终极意义上的得与失呢?

看来,还是要勇敢面对生命之“重”,而不是避“重”就“轻”。

篇8: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

无论是习惯、经验,还是想象中,我们都会认为“重”让人无法承受,压得人喘不过气来,但是当你来到了米兰·昆德拉这里,我们忽然听到“轻”让人无法承受,这如何不引起人们的怀疑和费解呢?最让人费解的难题是,“轻”到底指的是什么?据说珍珠对于人的身体有很多功效,但吞珠的一个前提是:把它研成粉末。对这本著作的解读,我想也必须如此。带着这种疑惑和欲望,在这个漫漫长假,我呼吸着炎热的气息,静心拜读了米兰·昆德拉著写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一书。

这本著作曾一度被《纽约时报》评论为20世纪最重要的经典之作。它主要描述了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时期,民主改革的气息演变成专横压榨之风潮,普通知识分子命运多舛的复杂故事。它剖示隐密的无情,在任何欲望之下,每个人对于各种类型的爱,皆有自由抉择的权利。作者在书中深刻地揭露了生命的重与轻,主人公托马斯一直在固执地拒绝着“媚俗”,对爱情的追求亦是如此。

托马斯,是布拉格的一位外科医生,因为出诊到一个小镇,邂逅了一位旅馆的服务生特蕾莎。他不可遏制地爱上了特蕾莎,继而两人走入了婚姻的殿堂。结婚,并不意味着结束。在托马斯的内心深处,他不愿成为家庭责任的附庸,更不愿像别人一样平淡地去生活、去爱。婚后,特蕾莎对托马斯又爱又恨,她深深地爱着他,但又忍受着他喜好其他女人的癖好;托马斯对她虽然是一直的爱着的,但又抑制不住自己去幽会其他女人。他用很不负责任且不得已的方式向他的情人们表明:我爱你,但我不属于你!他不断地与别的女人_,迫使所爱的人不固守自己,给自己自由。可是,当他感受到所谓的自由时,却体会到了失去责任的“轻”,很快变得空虚难耐,他发现:承担一份家庭责任的“重”,对生活本身是何等重要!

当苏联入侵布拉格,为了特蕾莎,托马斯和她离开布拉格去了瑞士;而后又为了特蕾莎,他追随她回到了布拉格;还是为了特蕾莎,他们才去了乡下。爱情不是占有,爱不是我行我素,而是包容和呵护。特蕾莎最终明白了托马斯对自己的爱,尽管显得有些迟,但这并不妨碍他们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

或许越沉重的负担越是生活充实的象征,伴随着负担的沉重,我们的生活也就越贴近大地,越趋近真切和实在。反之,完全没有负担,人变得比大气还轻,高高地飞起,远离大地,也就离别了真实的生活。这样,人们就将变得似真非真,看似运动自由却毫无意义。人如果没有了责任,亦就没有了动力,即使活着也就像一具行尸走肉,生命也就没有了任何意义。活着,就要承受!生命之重能让人脚踏实地,活着踏实。有重物压住,才能有存在感。

在追问关于“轻”让人不能承受的问题时,我想起曾经看过的一个故事。故事大意如此:国王让手下的大臣们比赛,看看谁是大力士。比赛的办法是让大臣们把一根鸡毛扔过高墙。正如我们所能设想出的,几乎所有的大臣们都失败了。然而,只有一位大臣,他抓住身边的一只鸡,一把将它扔过了高墙,接着他对国王说:“我能把整只鸡都扔过高墙,何况一根鸡毛?”是的,他赢了,依靠的是他的智慧。

轻盈、轻便、轻巧、轻捷、轻快、轻柔等词语,会让人感觉到身心愉快,但如果是轻浮、轻率、轻狂、轻薄、轻蔑、轻佻等词语,又当如何呢?科学揭示:保持宇宙平衡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万有引力,因此,我们所能够感受到的最直接的经验,就是地球带给我们的重力,它使我们不至于脱离地球而进入游离状态。“轻”之所以让人不能承受,答案居然如此简单。看来,对任何一个事物,都不能以固有的观念去衡量它。以往的迷惑完全来源于对常识的漠视,以及对“轻”和“重”根深蒂固的偏见。有时,轻,真的让人无法承受!就像一只鸡毛,你很难简单的凭借力气将它扔过高墙。

个体的游离,游离于它所依附的整体之外。这种游离导致归属感的缺失,让人无法承受。书中有一段关于特丽莎的心理描写:“在一个陌生的国家里生活,就意味着在离地面很高的空中踩钢丝,没有他自己国土之网来支撑他:家庭、朋友、同事,还有从小就熟悉的语言可帮助他轻易地说他想说的话。”正是这种游离于母体之外的不安定感(生命像一根鸡毛那样的轻),使得特丽莎坚决地离开瑞士,与她深爱的托马斯不辞而别,回到她正处于灾难中的祖国。

著作中,“追求”与“反追求”的矛盾,也道出了人生本身的荒谬与悖论:每个人都有生活的目的和理由,但每个目的都有本身的空虚,追求爱情时怨恨多于欢乐,追求名誉像水中月镜中花一样遥不可及,追求钱财到头来一场空。透过种.种幻觉,米兰·昆德拉感到,也许这种“追求”的本身就是一种错误。米兰不仅仅是在探讨性的问题,他还在更深的一个层次上挖掘人的本性,以及更不能言传的复杂内心世界。通过这本著作,他会让我们学会思考,学会释放,学会自信;让我们以更加严谨的态度来审视我们自己的生命,轻浮绝不可取,但是对一件事情过于看重,也只是增加了生命的负担。

人活着一直都在反抗,反抗过去,成就未来。米兰·昆德拉,作品中一直在透露两个字,那就是——_。_生活,_爱情,打破一切伪原装存在的美好,然后以最自我的方式进行重组,从而炫耀那些_的美丽。在这里,他要为我们撬开一个解读该小说的缝隙,透过一丝微光,让我们看到他受难的灵魂。

托马斯在面临“轻与重”的选择时,显得有点茫然无措:“因为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们既不能把它同以前的生活相比较,也无法使其完美之后再来度过。”米兰·昆德拉让人们和他一起去回想,并记住托马斯这个形象,让后来的人们在面临“轻与重”、“灵与肉”的选择时,不再像犹豫不决的托马斯那样。作者通过深邃的语言,向人们展示了生命的经验!

米兰·昆德拉的这本书,展示最多的篇幅应该是人生的意义所在。人生需要有一种信念,不能随意地交给机遇和偶然,甚至是那种所谓的媚俗。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于过程,在追求的过程中,人们才能获得幸福感和满足感。也许,这已经足够了,何必在乎其终极意义上的得与失呢?

虽然我在生命的桎梏里挣扎,但我依然会脚踏实地地学习、工作和生活,承受这份纯天然的生命之重,即使这样的状态极有可能会让我感到辛苦。但是,在人生这个旅程中,我将学会勇敢地面对所有的困难,从容面对自己肩上的责任。我相信:在一个接着一个的困难和窘境面前,将逐渐成熟!

篇9: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里,反复描述了贝多芬的音乐及其四重奏《非如此不可》,有的评论家就说书中的四位主要人物可视为四重奏中的乐器——第一小提琴医生托马斯,第二小提琴女摄影记者特丽莎,中提琴女画家萨宾娜,大提琴为大学老师弗兰茨。他们交相呼应,互为衬托,通过轻重抑扬的音调,演奏了一首被压迫民族里几个人的感情纠葛和生活轨迹的乐章。

作家米兰-昆德拉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提出:“轻”与“重”。他说:“最沉重的负担压得我们崩溃了,沉没了,将我们钉在地上。可是在每一个时代的爱情诗篇里,女人总渴望压在男人的身躯之下,也许最沉重的负担也是一种生活最为充实的象征。负担越沉,我们的生活就越贴近大地,越趋近真切和实在。相反,完全没有负担,人变的比大气还轻,会高高的飞起,离开大地即离开生活。他变的似真非真,运动自由而无意义。那么轻为积极,还是重为积极呢?这是个疑问。可以确定是:轻与重对立最为神秘,也最模棱两可。

篇10:《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800字

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作者对人生的命运与价值的关注是该书主题。生命的存在与价值的问题是任何一个人也无法逃避的问题,生命只是一个过程而已。在米兰·昆德拉看来,人生是一种痛苦,这种痛苦来自于我们对生活目标的错误选择,对生命价值的错误判断,世人都在为自己的目的而孜孜追求,殊不知,目标本身就是一种空虚。生命因“追求”而变得庸俗,人类成了被“追求”所役使的奴隶,在“追求”的名义下,我们不论是放浪形骸,还是循规蹈矩,最终只是无休止地重复前人。因此,人类的历史最终将只剩下两个字———“媚俗”。昆德拉认为,媚俗是以做作的态度取悦大众的行为,这种行为侵蚀人类最初美好的心灵,是一种文明病。媚俗不仅是我们的敌人也是我们自己。

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昆德拉借萨宾娜的思索表达了他的看法,只要有公众存在,只要留心公众存在,而不是按自己的意愿行事,就免不了媚俗。不管我们承认与否,媚俗是人类境况的一个组成部分,很少有人能脱俗。媚俗不仅仅是某些人或某些国家的问题,而是整个人类的问题。由于媚俗,人们往往会用意志代替个人追求,由于媚俗,人们往往会扭曲自我的价值判断以迎合整体的价值取向。当整个价值判断体系完全失重,美与丑、善与恶、好与坏无从判别,甚至形成一体时,生命在外界和内心的沉重抗击之下也就变得无所适从,变成了不能承受之轻。人类自产生以来,就面对着两个宇宙:无比辽远的外宇宙和无比深邃的内宇宙。对两个宇宙的探索几乎是同时开始的。但在不同时期,这两类探索在人类生活中所占的比重迥异,人们因此也就选择了截然不同的作品形式来表现这种理性的探求。

昆德拉揭示了人类生命中不能承受的轻,但他和我们一样,无力解决这个问题。因为'永劫回归'是不可能的。民族历史、个人生命都只有一次性,没有初排,没有草稿,选择也就变得毫无意义。我们无可选择又必须选择,我们反对媚俗又时时刻刻都在媚俗。

篇11: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800字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初看书名就油然而生一种肃穆的感觉,不由得端正了身子,小心翼翼地捧起它来翻阅。

作者米兰·昆德拉在这部小说中,围绕几个人物的不同经历,经他们对生命的选择将小说引入哲学层面,对诸如回归、媚俗、遗忘、时间偶然性与必然性等多个范畴进行了思考。这是一部哲理小说,与传统的小说不同,它不再通过故事情境本身吸引读者,而是用将读者引入哲理的思考之中,通过生活中具体的事件引起读者形而上的深层思考。

生命的存在与价值的问题是任何一个人也无法逃避的问题,生命只是一个过程而已。在米兰·昆德拉看来,人生是一种痛苦,这种痛苦来自于我们对生活目标的错误选择,对生命价值的错误判断,世人都在为自己的目的而孜孜追求,殊不知,目标本身就是一种空虚。生命因“追求”而变得庸俗,人类成了被“追求”所役使的奴隶,在“追求”的名义下,我们不论是放浪形骸,还是循规蹈矩,最终只是无休止地重复前人。因此,人类的历史最终将只剩下两个字——“媚俗”。

读它时心情很压抑,米兰昆德拉就像张爱玲,笔锋直指人类最原始的欲望,直接、犀利。可人们却不得不承认,这些欲望的真实和无德。我想米兰要说的是:无德为“轻”,“轻”让人们无法负载在生命的轨道上。

书里的一个情节特别让我感触良多:特雷莎的妈妈年轻时很漂亮,她有九个追求者。第一个最英俊,第二个最机智,第三个最富有,第四个最健康,第五个最高贵,第六个最会背诗,第七个曾周游世界,第八个会拉小提琴,第九个最有男子气概。特雷莎的妈妈最终嫁给了第九个,不是因为她爱他,而是因为她和他不小心有了特雷莎。她不爱特雷莎,她觉得特蕾莎是她的拖油瓶,害得她被迫呆在第九个男人的身边——她一直在想另外八个都比第九个好。她在想她还没有追求过别人,于是,她离开了最有男子气概的男人,追求一个没有男子气概,犯过几次罪,有过两次离婚的男人。后来,她嫁给了他,从此,她开始沦落,渐渐失去美貌,变成泼妇。

这段我印象最深刻。就像造物主不会让某一个人拥有一切旁人所羡慕的东西,作者把九种特质分配到九个人身上,特雷莎的妈妈只能从中选一个。然而她谁都想要,同时她不知道自己最需要的是什么。她的贪婪让她来到一个一无所有的人身边。她开始失去,失去美貌,失去生活品质,失去灵魂。当特雷莎把门锁上,要求自己最基本权利的时候,作为妈妈的她暴跳如雷,她才意识到一切在离她而去,她在用最后母亲的身份,几乎是要挟她女儿留下。可这些都是徒劳的,因为她从没有承担过生命中的责任,无论是对社会、对家庭、还是对亲人。她死掉也只是轻轻地一闭眼,不会有任何重量,她失掉了灵魂。

另一方面,我在考虑作者要传达的爱情观。然而,我不懂爱情。我以为,爱情是纯感性的东西,如果你用太多理性思维去思维它,那么爱情将不纯正。现在这种观点几乎完全被颠覆。爱情需要条件,需要理性的思考。人无完人,没有一个人能够拥有你所喜欢的一切特质。你必须要清楚自己最需要的是什么,找个可以满足自己需要的人,然后包容他的其他缺点,履行自己对对方的责任,这才是爱情。作者说“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实存在。”大概伴责任走过的爱情才是真实存在的爱情。写到这里,我才发现执着地追寻一个自己想象的人是多么愚蠢,爱情是在特别的时段遇到特别的人。

不知不觉写了这么多,但还有意犹未尽的感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很难读,每一句话都意味深长,读好它我可能得花上几年工夫,可它已经使我开始受益了。

篇12: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800字

第一次接触这本书是在五年前,可以说一遍阅读下来人是浑浑噩噩的,可能跟年纪和阅历有关,从此这本书被我放进了柜子。这次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又打开了这本书,这次的阅读的体会和第一次大相径庭。所以我非常认同一些人的说法:米兰·昆德拉的书读一遍是不够的。可能是我的水平不够,将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看了两遍还是不能完全体味到其精髓。说来有些惭愧,尽管如此,还是想写一篇文章来对所看所想的内容进行一次整理总结。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表面看是一部爱情故事,骨子里却是一本概念小说,机智、诱人、严肃,充满情感,是一部开阔又复杂细致的作品。它里面交织着政治与哲思、肉欲和灵魂、趣味和深度……对于性爱与政治之间巧妙的交互作用进行娴熟的叙述。《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以深刻的哲理开头,结束于悲怆的诗意氛围中,为我们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和人类不可避免的误解所产生的深刻原因。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表达的是一个人在四种状态下的“非如此不可”:爱---特丽莎,同情----托马斯,反叛----萨宾娜,梦想----弗兰茨。文章围绕主人公托马斯展开,他与前妻离异后,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轻松并决定一直保持单身。特丽莎走进托马斯的生活,这个在托马斯看来是由六个偶然给他带来的女人,与托马斯纠缠、相伴了一生。然而,托马斯仍然醉心于与众多女人的“性友谊”,在性漂泊的路上去寻找、开拓和征服每一个女人与其他女人的百万分之一的差异。但特丽莎的身影反反复复出现在托马斯医生临窗犹豫与沉思中,严厉地拷问着托马斯对自我,对命运,对情爱,对沉重与价值的决断。这就是轻与重的对立,对婚姻的忠诚是重;与情人的幽会是轻。托马斯在轻和重之间徘徊不定。在情人面前想着特丽莎;在特丽莎面前又坦然承认与情妇在一起。千里追妻,放弃国外安稳的生活跟着特丽莎回到布拉格,却依旧不忠特丽莎。为了给妻子一个平静的生活拒绝在请愿书上签字,又在第二天忘记拒签的目的......终于他在被布拉格统治者逼迫的情况下同意了特丽莎的提议去了乡下。

还有两位主角,萨宾娜和弗兰茨。萨宾娜的宣言是:“我的敌人是媚俗”。萨宾娜是一个画家,是托马斯最好的情人,是弗兰茨崇拜的但又是与他貌合神离的情妇。萨宾娜是个轻极了的角色,她放荡不羁,特立独行。她的一生就是在不停地背叛。喜欢背叛又习惯背叛,她背叛父亲,背叛弗兰茨,在萨宾娜看来“背叛意味着打乱原有的秩序,背叛意味着打乱秩序和进入未知”,“ 萨宾娜看不出什么比进入未知状态更奇妙诱人的了”。但是,在一切背叛之后呢?她背叛的目的是什么呢?“一个人可以背叛父母、丈夫、国家以及爱情,但如果父母、丈夫、国家以及爱情都失去了——还有什么可以背叛呢?”“萨宾娜感到四周空空如也,这种虚空就是她一切背叛的目标吗?”“萨宾娜对于隐藏在自己背叛欲念后的目的无所察觉,这生命中不可承受的轻——不就是目的所在吗?背叛的最后结果就是在铺满灼热炭火的圆周轨道上奔跑。而作为大学教授的弗兰茨每天过着由授课研究组成的枯燥无味的生活,他羡慕着萨宾娜,一心认为他的生活才是真正的生活。在他临死之际,他终于找到了他所要追求的,那就是和她的学生情妇在一起。

很多人看这本书是被书名所吸引,但读了几段能坚持看下来的人不多。我初次看这本书的原因是被书后简介的第一段所吸引: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到地上。但在历代的爱情诗中,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性身体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这段文字像一把大斧一下子砍到我的内心深处,我开始陷入思考:回到现实,我们生活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更多的人会面对或多或少的生活或工作压力,我们抱怨,甚至痛恨,还有更极端的人因为这些原因做出伤害自己或者他人的事情。但反过来想想,如果把这些生活的考验全部抽离,只剩下一尘不变,乏味,空洞的生活,你能承受这生命之轻吗?那么,到底选择什么?是重还是轻?过于轻,是浪费生命,太重,却是难熬的生活,没有担忧,无忧无虑的活着,可以是理想,但是要真每天都那样无忧无虑的,那跟虚度空虚有什么区别了?于是,选择需要的、必要的责任,可以让生命绽放出价值来。轻过不好,重过也不好,看自己想要什么样的人生了。

总之,这是一本值得用时间慢慢品味的书,如果你能坐地下来阅读,一定会有所体会。

篇13: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500字

今晚的动漫评论都是伴随着相应的动漫音乐展开的,纯属兴致使然,我也没想到,自己对动漫的兴趣竟然如此顽强持久,也算难得。

已经不是第一次写〈loveless〉,写立夏了,说到动漫,就不能不说这部作品,在我看来,这是一部从各方面看都比较完美的动漫。曾经在论坛,帖吧上,看到有人评论说,看这部片子,是视觉和听觉的双重享受。我有同感。这样的漫画作品,并不常见,当然,它也是有缺陷的,我想最大的遗憾就是,内容欠深刻,过于漂浮了,可能作者还没完成吧,因为我只看了动画。

视觉享受主要是画面唯美,人物也是比较赏心悦目的(只包括主角),还有一个亮点,就是蝴蝶。我一直很喜欢蝴蝶这种生物,总觉得很灵动,所有灵动的东西,都不太会落于庸俗。动漫里,蓝色的,紫色的蝴蝶,也充当了其中唯美浪漫的元素。至于听觉享受,除了动画中声优出色的配音外,片尾曲〈旅程〉也是很值得一听的,那哀伤的旋律,会萦绕在心中许久。

他是个纯粹的孩子,喜欢纯粹,希望立夏被很多人爱着,那样就不会寂寞了吧,不想再看到他寂寞了……

看在眼里,忘在心里。所以,满目疮痍,心无一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真的好吗?空落的街道,空落的心呵,没有忘却一切,却隐藏一切,搁浅一切,成了现在的样子,没有灵魂的肉体。《不能承受生命之轻》里提到:美貌和青春了无意义,世界是个大的肉体集中营,灵魂是根本看不见的。真的看不见了……再也不见。

篇14: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500字

人们一直把“重”视为一种很可怕的事情,认为人们无法承受这种“重”无论是负担还是压力又后者是责任……甚至有很多人致力于研究减负减压……这就代表他们向往“轻”可是他们想过吗,无法承受“重”就代表可以承受“轻”了吗?萨宾娜觉得人的一生要承受的太多了所以她沉迷于背叛,背叛了母亲背叛了爱情背叛了国家…到最后背叛了背叛…当她发现自己的生命已没有附属物的时候,生命终于变得很轻很轻,像一片羽毛在天空中飘浮,失去了方向没有了重心,一时间她感到很惶恐,这种生命之轻是她永远都没有想过的。就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在特丽莎眼里托马斯是强者在托马斯眼里特丽莎是个十足的弱者,他小心翼翼的呵护她!我们往往觉得弱者更需要同情其实软弱比强大还要可怕,特丽莎用他的软弱一点一点的改变着托马斯,她所作的一切其实只是为了证明托马斯对自己的爱,但是却给托马斯带来了很多的不幸,托马斯为何一再的妥协?因为特丽莎很软弱他怕她受到伤害。事实上这软弱比他的强大更加具有杀伤力!

这部小说颠覆了我固有的思想丰富了我的视角,给了我对待世界的另外一种态度。

篇15: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500字

“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极致的美貌被世人传唱赞叹,甚至流转千年,但假使生命中只剩下铜镜的中的一张脸,纵使倾国倾城,怕也只是一种“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

徐惠与武媚娘同居后宫,论姿色武媚娘尚在徐惠之上,却遭冷落,年轻的武媚娘百思不得其解,无奈之下向徐惠请教,徐惠便说道:“君王薄幸,以色侍人者瞬,以才侍人者久。”媚娘听罢,恍然大悟,从此勤读诗书,不久便重获圣宠,扶摇直上,最终成为一代女帝,只是若无徐惠一席话,若无她自己的潜心学习和在唐太宗身边的历练,又如何成为一代传奇?

人们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人给别人的感觉不仅仅局限于容貌,而取决于气质、修养、神情等多种因素,三国时期,匈奴使者谒见曹操,曹操内心颇为自卑,自认为容貌丑陋,登不得大雅之堂,于是命手下相貌端庄者坐于正位上,自己则持刀立于其旁,使者进见,却说魏王相貌庄严,望之使人生畏,但他旁边的持刀者才是真英雄,那手下相貌庄严,锦衣华服,仆从众多,依旧抵不过曹操在烽火狼烟中练就的气场和魄力,可见,有时气质对人的影响远大于容貌,但气质的养成需要的是内在美的影响,也就是所谓的“修心”,沉淀下来,静心修行,在某一日你蓦然回首,发现自己已如破茧之蝶,重获新生,知识和岁月在你身上留下的痕迹,远比日渐衰老的容颜要深刻和久远。

容貌无法阻挡才华的胜利。名列福布斯“全球科技百富榜”亚洲第一的马云其貌不扬,但这并不能阻挡马云在事业上的成功,一个人若是足够才华横溢,那么外貌对他而言便变得不那么重要。

有人说,这是一个看脸的时代,外貌固然重要,但才华才是真正可以积累、使用的珍宝,颜值时代重“造脸”,更要重“修心”,莫要让容貌占据了生命,造成“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

篇16:《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优秀读后感

上帝死后,尼采告诉人们,万物都处在循环中。宇宙也罢,人类史也罢,其运行轨道不是一条线,而是一个圈。以往发生过的事情会重复发生。被法国人誉为英雄罗伯斯庇尔,会一次次登上历史舞台,将法国一次次置于白色恐怖之下。

可是这个罗伯斯庇尔不是我们所了解的那个英雄罗伯斯庇尔。后者在历史上仅有一次,前者则反复出现。所以此处的罗伯斯庇尔是一个独裁、白色恐怖的概念。历史上独一无二的罗伯斯庇尔,不管他以往杀过多少人,因为历史终将过去,他的恶行会被遗忘。可如果我们只能看到这个独一无二的罗伯斯庇尔,而忽略了概念上的永劫复归的罗伯斯庇尔,那么他永远会在残杀无数民众之后被原谅。就像拿破仑、--、斯大林都仅有一个。

历史是直线运动和圆周运动的奇怪的统一。人类史和人的一生都是沿线性轨道向前的,发生过的所有的事件,无论其好坏,都仅有一次,所以没有什么好怕的。历史和人生都轻如鸿毛。一次就是没有,仅有一次的生命就是从来没有存在过。于是很多人就在这条不能回头的轨道上选择轻的生活,融入主流,加入媚俗的大军。还有人却总是要在其中找寻更多的价值和意义,他们思考、挣扎、反抗,他们渴望自我能做的更好,担负起自我的职责,即使为此他们要选择重,选择一次次痛苦的轮回,选择永劫复归。那么永劫复归的存在不在于它是否存在,而在于我们是否看得到,是否做出复归的选择。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是昆德拉对于“永劫复归”这一命题的思考。集中营中的亲人死了,它带给生者的伤痛还在;罗伯斯庇尔、--死了,新的独裁者、杀人狂还在诞生。战争和独裁,是永劫复归的人类史上无法抹平的伤疤。若你对它视而不见,任凭历史原谅并淡忘希特--大林,战争和独裁会一次次重复下去。人生同样如此。一生中只出现过一次的事情没有任何意义。若你纠结于周围环境的好坏和别人的评价,若你害怕承担职责和重复的生活而不停的挣脱最终越飞越高,那你就会远离大地而无法体会生命的真实。

动物是天生的哲学家。狗很幸福,因为它们享受于日常重复的生活。幸福就是对重复生活的渴望。狗的生命轨迹是一个圈,不像人的生命越走越远。当所有人,所有事,所有物都被直线向前的人抛弃乃至遗忘,当人挣脱了所有的负担而飞上天空,这样的人生最终走向虚空。人类思考了千百年,才发现幸福,居然就是能像猫狗一样生活,认真、重复的生活。难怪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篇17:《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书笔记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书笔记2500字

在哲学里面,轻与重是辩证统一的,缺一不可,也就是说没有重便没有轻,同样的,把轻与重的问题放到生命之中,也必然是轻重相连。在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他将人们轻松、美好的一面称为“轻”,将困难、煎熬称为“重”,所有的人都在追逐所谓的轻,逃避重。他作了一个假设,如果永恒轮回是最沉重的负担,那么,生命的沉重却可以在生命的全部灿烂轻盈之中得以展现;但是,难道沉重就是残酷,轻松就是美丽吗?如果一个人完全没有负担,比大气还轻,他将会变得似真非真、完全自由却毫无意义。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我们是选择沉重还是轻松呢?这是米兰·昆德拉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作出的思考。

《叩问存在》是一本解读米兰·昆德拉的书,而“叩问存在”便是其中解读《生命中不能是承受之轻》的标题,但看过整本书,会感觉到一种对生命、对存在最深层次的敬意,这四个字也同样是米兰·昆德拉在小说中不断追寻的真理所在。他通过对人性的分析,对生命的思考,一直在与“神”对话。这其中最直接的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写小说?他引用了犹太人的一句谚语“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这笑容里包含的是对人类智慧的肯定。于是,这思考的内容便是小说中的深沉意义。思考是人类最重要的技能,这思考的结果,用昆德拉的话说,“小说艺术就是上帝笑声的回响。”《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就是一本叩问存在的书。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到底是为了什么呢?很多人根本来不及思考这个问题,就离开了人世。而有的人,明明有大把的时间,却在为了那些不存在的“轻”,消耗了自己珍贵的光阴。于是我们回过头来想想,我们在追逐的到底是什么,追逐这些到底有没有意义。可是,所谓的“意义”又是一个太过于抽象的词语,什么样的人生才能被称之为有意义呢?在昆德拉的眼里,人类所有的行为,都不过是一个追逐“轻”,逃避“重”的过程,甚至有的人为了“轻”不择手段,但到头来发现,其实 “轻”不过是个遥不可及的梦想,而“重”却一直在身边;而另一边,有些人不去逃避现实的苦难,而是笑着迎接它,反而苦难变得不再那么沉重。正如昆德拉在他的另一部小说《不朽》中写的,人生所不能承受的,不是存在,而是作为自我偶的存在。存在这个概念太大了,作为个人,我们没办法去感知这个世间的一切,我们能做到的,仅仅是感知自我。但就算是这样,这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生活,就是在这个尘世中带着痛苦的自我。”或许很多人都不会同意这句话,我也不能完全认可,这观点太悲观了。如果直接就肯定了这世间没有所谓的幸福,那我们所有追求幸福的行为就变得毫无意义了,夸大一点说,我们活着就没有意义了。但可悲的是,我们不能选择是否来到这个世界上,而且不能选择的还有,我们一出生就必然带着希望,

每一个刚出生的孩子都是应该得到祝福的,生活或许是痛苦的,但存在就是幸福。

我们也经常会去思考,既然我认可幸福仅仅是内心的一种感觉的话,难道这种感觉跟外界毫无关系吗?这与阿Q精神是不是类似呢?我们穷尽一生都在追求幸福,一生都在试着摆脱沉重。如果没有了幸福,毫无疑问,这对我们人类来说,一定是个毁灭性的打击。幸福不存在了,人生来就是为了受苦受难的,没有人会期望有来世,这样活着,而且还不得不活着,那么,我选择死亡,选择逃避我生来就承担的责任,选择不接触阳光与温暖,因为这一切都太过于沉重。而如果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依然坚强的选择活着呢,又会是怎样的情况?似乎一切又回到了我们问题的起源,我们为什么要活着?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托马斯活在两个女人中间,他从未怀疑过他深爱着特蕾莎,但同时,他又流连于和萨比娜的性爱游戏之中不能自拔。性爱与爱情,无数人激烈讨论过两者之间的关系,但没有人能真正讲清楚,昆德拉也不能。在特蕾莎的眼里,两者是不可分割的,但在托马斯的眼里,两者互不相干,这对他们两夫妻来说是不可调和的矛盾。其实,这是世间很多夫妻共同面对的矛盾,但所有的观念都不过是一厢情愿而已,有没有一个能够作为真理存在的定则呢?要解决的问题太多太多了,我们假设一下,我们所有人生存的目的只有一个,也就是说人类生存的原因只有一个,爱情与性爱。那么,当我们舍弃其中一个,便只能接受死亡。在灵与肉的疆界里,特蕾莎的母亲是一个只有“肉” 而没有“灵”的例子,她鄙视人身上一切属于“灵”的美好的东西。她认为,在这个世界里,青春和美貌毫无意义,世界只不过是一个巨大的肉体集中营,一具具肉体彼此相向,而灵魂是根本看不见的。而特蕾莎则把这一切看作是对她美丽灵魂的亵渎。可见,特蕾莎已经用最孩子气的思维方式思索着人类最难以解开的`生存之谜,这也就是昆德拉对这个问题的解答吧。对灵魂存在的相信区分了人类世界,而如果舍弃了灵魂,也就自然和其他的物质一样,只是一具依靠大脑供氧而能够行动的肉体,这样的肉体是不能被冠以“人”之名的。那么,把这个问题设定成一个简单的选择题:A肉、B灵、C灵与肉,这样就一目了然了。但不可否认,这样的选择题造成了如特蕾莎一样的无数个悲剧的存在。回到最初的假设,我们为什么活着,那是因为我们拥有了肉,也拥有了灵,所以我们活着,我们在追求灵与肉的结合。当假设的前提被取消之后,灵与肉不再是我们活着的唯一意义,那我们可以追逐的东西会更多,那么,自然也就不存在我们为什么活着这个问题了。这是特蕾莎的哲学,但我相信,这是适用于我们所有人的。

我们追逐的结果是“轻”,我们追逐的过程便是“重”,没理由因为过程太重于是放弃结果,因为我们人生的意义就在于这份过程。每个人都只有一次选择的机会,活着说就算有了我们期望的轮回,我们也会发现,这只不过是在不断加重这个过程而已。我们不能没有“轻”在前方的指引,一旦失去了对“轻”追逐的信念,我们的生命便没有了意义;而没有了沉重的过程,便永远也没有“轻”的终点。所以,请将“轻”留在心里,迈上沉重的步子,前进吧。

篇18: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作文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作文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作者/林粤

灾难是真理的第一程。

――拜伦

六月七日 上午 十点四十

还好,留给作文的时间和自己心里预计的一样。五十分钟。不多,亦不少。

她眼神空洞地望着卷面上的题目:眼泪。

呵,高考作文原来也不过如此。轻转笔帽,脑海里背过的范文模板像校领导讲话一样利索地滚出来:“开头要妙语连珠,先声夺人,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中间注意引用时事论据,什么雅安地震啊,温总理卸任啊,这些都是显示你文章深度的有力证据……最后一招:实在遇上字不够,正说反说也奇妙!”

她想着想着,偶然间内心紧了一下。“眼泪”,这是她18岁高考的作文题目,亦是高中三年来自己所有感情的倾注。

“拜伦说过,灾难是真理的第一程。而我却想说,泪水是梦想的终点站。”还剩下四十多分钟。她的思绪疯狂地陷入回忆中,像离岸的列车,势不可挡,一路飞驰。

她知道,赢了自己,就赢了一切。

散步随想

六月八日,晚十点零五分

时间如经纬一样契合,往昔今朝的古都,在一个人的脑海里静静相遇。

那是一个呼吸在自己世界里的小城。有山,有水,有数不清的蜿蜒小巷,有巍峨高大的历史遗存。儿时的她脚印踩遍了小城的每一块青石板,雨落下,浅浅的水洼里映照出昔日的断垣残瓦。

她指尖轻轻触碰上丽景门的墙壁,那么多的泥和土,壁上的`尘埃如同安睡的灵魂,在十三朝王者地脉里静默沉寂。

是的,这不是一般的小城。曾经她有个颇具阳刚之气的美称:东都。沧海桑田,往事俱兮。昔日的东都帝业之魄不复,皇宫旧址如今也仅掩埋地下。时代的洪钟响起,历史的使命终结。

她是不太钟爱肃穆威严的东西的。因为那些遗存就如同人生迟暮的老者,阅历世事沧桑。而她,她是新世纪的青年,是处在生如夏花芳龄的文青,(www.fwsir.Com)是抱着《vista》高谈阔论的女愤青。她需要青春期鲜活的血液,她更需要看看更广阔更多元的世界。

对经典的感悟

十二月六日 上午 晴

冬天已经到了,春天还会远吗?――雪莱

“叶先生,世间每一次相遇,都是久别的重逢。”

她默默地品味着《一代宗师》上宫二的这句话。说的多好,相遇,人和人,物和物。人和物。她嘴角露出了一丝欢愉的微笑,“这世上的相遇和重逢也并非都像宫二说的那么凄凉伤感,”她使劲捏了一下车票,“比如这次,就是美事一桩!”

飞驶的列车一路向北,窗外莫名的瓢泼大雨丝毫不减她激动的心情。一夜没睡,她在焦虑、好奇又异常兴奋中努力地听清每一次报站声音。她多想天不亮就跑到天安门广场,在人海中亲身经历一次升国旗;她多想下了火车就跑去全聚德,尝尝传说中肥而不腻、色泽红润的正宗北京烤鸭;她多想立刻站在新学校的讲台上,自豪地向大家介绍自己与古今两个国都的渊源;她多想让世界都知道,她即将是中国――这个广袤而伟大的国家的首都的一员!

她多想……

手中的笔轻颤了一下,喉咙似有异物堵在里面。此时此刻,“眼泪”的标题赫然在目,她却一滴泪也流不出来。

因为回忆,就是现在式。

河南省洛阳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三(12)班

指导教师:杜保中

篇19:《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书笔记

有很多书,我们在读的时候不屑一顾,原因是它们没有一波三折的情节和波涛汹涌的情感,但是在阅读结束再回头思考的时候,又会觉得温婉深沉,回味无穷。读这类书纯属精神层面的享受,可以获得对人生和生命价值的思考和追问。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于我就是很好的例证。

一页页将《生命》读完,我从心底里服了米兰?昆德拉。他用高超的技巧将哲理小说提高了梦态抒情和感情浓烈的一个新水平。其对于灵与肉、轻与重的思考颠覆了我原本既有的生命价值观念,甚至开始使我产生惶恐。

生命中确有轻重之分。人类奔波劳碌倾其一生无非就是为了追求幸福快乐,即一直以重的姿态在追逐"轻",而人类幸福的标准无非是家庭、名利、爱情等媚俗的东西。西方悲观哲学家叔本华以为,人生即意欲之表现。意欲是无法满足的渊薮,人生却总是去追逐这种无法满足的渊薮,所以追逐本身就是一大痛苦。对此,很多人呼吁何不放弃追逐,重新审视身边的人,考虑一下如何真正的活着,抛掉负担,回归自然,养精蓄锐以应对一切。

可是生命除了有轻有重,还有"沉重之轻"。叔本华说,存在既是痛苦。若要不痛苦,须是不存在。生命之重通常都会使我们理智地提醒自己应该遵循的生命法则。有重就会有对于轻的渴望。然而当轻真正降临,我们却很难承受。沉重之轻与重不可调和的矛盾让生活更加糟糕。人们习惯了在一次次成功和赞美中肯定自我,当真正放下追逐,卸下所谓生命之重时,便陷入了失重后的生活。这时候一切的满足感荡然无存,"上进心"被当做垃圾处理了,自我意识就再也无法支撑,社会上只剩一群人感叹家庭亲人的可贵,芸芸众生将慢慢丧失掉个性。说的远一点,社会发展文明进步就更没指望了。

诗人兰波说:人生要一边赶路,一边赏花。"一边…一边…"这个关联词往往强调并列性。兰波想表达的不是要有乐观豁达的心态,而是要用这心态来"赶路"。人生如果仅仅用来"赏花",便只剩空虚、恐慌和无聊的安逸了。这即是我所理解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书中对于我们所忠于的生命之重有种特定称谓,叫做"媚俗"。媚俗要求人们拥有一份坚信和简单化的真理来得到最大多数人的理解,并同化他们整个集体。在媚俗的世界里实施的是心灵的专制,是对个人定义美的意志的剥夺,它来自对生命的绝对认同。我认为书中四个主人公中,弗兰茨是最媚俗的。他可以代表我们每一个人,他至死都没有明白自己所追求的美只是别人眼中偶然的错误。

所有存在的即是合理的,媚俗也不例外。任何人只要不脱离公众就难免媚俗。当个人有意扭曲自己的价值观去应和群体的价值取向时,就已经陷入了媚俗的境遇。所以,即使最潇洒的萨比娜也不能免俗。

书中有两对互做对比的人物:托马斯和特蕾莎用来表现"灵"与"肉",萨比娜和弗兰茨用来表现"轻"与"重"。灵与肉的纠葛占了本书大部分篇幅,但是浅薄如我却并没有参透什么,而萨比娜和弗兰茨的对立冲突,让我印象深刻。

萨比娜是带有叛逆色彩的特立独行的女画家,她的人生充满了背叛。她是昆德拉媚俗哲理思想的主要载体。被特蕾莎发现和托马斯的情人关系时她选择离开,弗兰茨准备和她真正携手时她又再度选择离开。她的背叛不止在私人生活中存在,更延伸到国家社会中。在祖国遭遇困境时,她对游行队伍毫不理睬,共同的故土、历史和文化不会使她与那些捷克移民有任何共同的思想亲近。这样,她又构成成了对"同胞"这个概念的背叛。她宁愿自我地生活在阴暗的光里,也不愿媚俗的活在阳光下。我觉得她和书中两个男人之间都不存在爱情。她不愿承担什么,始终处于背叛的进行时,所以他们只是她享受生命之轻的道具。和托马斯在一起,是类似知己的存在。和弗兰茨在一起,她则扮演起长者的角色。放下奔波的角度组织家庭安顿下来,对别人来讲是种轻,对她则是不能承受的媚俗之重。可是一个时时刻刻将自己视为局外人的人,一个总是不停背叛生命之重的人,生活中会剩下什么呢?萨比娜给了我们答案,只剩下空虚和寂寞。

弗兰茨则是完全和萨比娜背道而驰的。他的人生信条是"忠诚",他的一生就是对事业、婚姻、爱情忠诚的追逐过程。可是结果却像唐吉诃德愚蠢地和风车搏斗一样,结局徒劳无益,令人啼笑皆非。可他对萨比娜又充满崇拜和爱慕,所以他尝试着用萨比娜的人生哲学来改变自己。虽然最终被萨比娜抛弃,但他却享受到了和年轻女学生在一起的轻松,沉迷于自由和新生带来的欢乐,这对一直处于"重"的状态的他是种真正的救赎,是迷途中的精神回归。只是最后的最后,他还是没有放弃追逐,在所谓"伟大的进军"中丧失生命。他的一生是平凡的,媚俗的,却又是伟大的。弗兰茨的经历告诉我,也许最沉重的负担就是一种最真实的生活。如果一个人没有负担,比大气还要轻,他将变得似真非真,完全自由却毫无意义。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书笔记]

篇20:《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书笔记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书笔记

我最喜欢罗曼-罗兰的作品——《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了,因为通过这本书,能够重新审视生活当中的爱的分量。做为这个永恒的主题,在罗曼-罗兰的笔下为何会显得如此的沉重?这样的观点又是折射出怎样的一种人生观和情爱观呢?

在书中,我们的男主人公总是很吝啬“爱”这个字眼。每一次、每一个情人都是希望能够得到这个字眼的抚慰,但是,我们的男主人公每一次都选择逃避。或许这可以说是不够勇敢,但是,我想更多的应该一份慎重。这份慎重是对于爱情的尊重,

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的男主角一直都是在不同的情人之间徘徊。甚至于连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究竟深爱的'那一个是谁?对于自己的妻子,他觉得非常纠结。因为他们在一起本身就像是一场意外。但是,不论他身在何处,在哪一个情人的身边,最后的他都会准时回到自己的妻子身边。其实,这就已经是真爱了。但是,他总觉得这不是,或者是不能够确定是。

直到自己的妻子离开自己的身边,他突然发现,自己的生活突然就变得不完整了。每一个情人的面孔都会在眼前模糊,他开始认为是自己老了。老得到最后只能守在自己的妻子身边。所以,一旦妻子离开,那么他就是没有了任何的情感依靠。

现在,很多人喜欢说爱这个字眼,认为这就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情。但是,我们的男主人公却为这个字眼纠结了一生。他的态度让我们看到了一种逃避,可能是对于责任的逃避。但是,回头想一想,为什么爱情永远都是和怎人挂钩的呢?

《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读后感

观看《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观后感700字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优秀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900字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10000字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 王磊

米兰昆德拉的经典语录

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心得体会1000字精选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的散文随笔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推荐20篇)】相关文章: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初中读书心得2022-05-31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读书心得2023-08-06

“酩悦”之路,不能承受如此之轻2022-05-06

关于生命的散文:生命不能承受之轻2022-11-09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小学阅读心得2023-10-29

米兰昆德拉经典语录2023-07-16

生命的轻与重阅后随笔2024-04-29

高三作文3000字:假期作业之读后感2022-11-22

大学生必读励志书籍60本2022-10-16

人一生必看的经典好书有哪些2023-03-04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