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记》与王实甫

时间:2022-05-08 12:26:05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西厢记》与王实甫(共7篇)由网友“小花椒”投稿提供,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西厢记》与王实甫,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西厢记》与王实甫

篇1:《西厢记》与王实甫

关于《西厢记》与王实甫

《西厢记》是我国较早的一部以多本杂剧连演一个故事的剧本。《录鬼簿》及明初朱权《太和正音谱》都记录在王实甫的剧目里;而且从元周德清《中原音韵》和《太和正音谱》的引文看来,文字同今本《西厢记》基本相同。有关王实甫生平的资料很少,《录鬼簿》说他“名德信,大都人”,并记录了他十三种杂剧。从他在《破窑记》中流露的“世间人休把儒相弃,守寒窗终有峥嵘日”的思想和在《丽春堂》中抒发的宦海升沉的感叹看来,他可能是一个在仕途失意的文人。明初贾仲名吊王实甫的〈凌波仙〉词说:“风月营密匝匝列旌旗,莺花寨明风风排剑戟,翠红乡雄赳赳施谋智。”显然他也是一个熟悉当时勾栏生活的剧作家。王实甫的戏剧除《西厢记》外,现在流传的还有《丽春堂》、《破窑记》两种,以及《芙蓉亭》、《贩茶船》的各一折曲文,成就都不很高。《破窑记》写吕蒙正与刘月娥的爱情故事,影响比较大。《西厢记》是王实甫的代表作,当时就深受读者欢迎。因此,贾仲名的〈凌波仙〉词又说他“作词章,风韵美,士林中等辈伏低。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

宋金时期,说唱崔、张故事的作品,有赵令寺〈商调蝶恋花〉鼓子词和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等。戏曲方面有宋官本杂剧的《莺莺六么》、金院本的`《红娘子》、南戏的《张珙西厢记》等。到了元代,这些各自在南北流行的唱本、剧本,又重新在大都、杭州等戏剧发展的中心都市汇合,南北戏曲得到交流。王实甫的《西厢记》杂剧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

王实甫把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改写为戏曲,虽故事基本相同,题材却更集中,反封建的思想倾向也更鲜明了;又改写了曲文,增加了宾白,剔除了一些不合理的情节,艺术上也有所提高。《西厢记》第五本的情节在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里就是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西厢记》里更明确地体现了“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主题思想。第五本没有前四本写得好,主要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还没有为剧中提出的问题提供合理的解决办法;当时的现实社会还没有为剧中人物的美满结局提供丰富的素材,而并非由于它们出于不同作家的手笔。在《西厢记》的长期传刻过程中,文字上又经过后人的修改,因而出现了许多不同的版本,即在同一个版本里,也存在一些前后不一致的地方,但不能根据这些表面现象得出第五本不是王实甫的作品的结论。

篇2:王实甫

王实甫,名德信,河北省保定市定兴(今定兴县)人。著有杂剧十四种,现存《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三种。《破窑记》写刘月娥和吕蒙正悲欢离合的故事,有人怀疑不是王实甫的手笔。另有《贩茶船》、《芙蓉亭》二种,各传有曲文一折。

目录简介作品简介

王实甫著有杂剧十四种,现存《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三种。《破窑记》写刘月娥和吕蒙正悲欢离合的故事,有人怀疑不是王实甫的手笔。另有《贩茶船》、《芙蓉亭》二种,各传有曲文一折。 天一阁本《录鬼簿》称他名德信。河北定兴人。诸本《录鬼簿》都列入“前辈已死名公才人”,可能由金入元。据元周德清《中原音韵・序》,可知王实甫于泰定元年(1324年)前已去世。明贾仲明增补《录鬼簿》,有《凌波仙》词吊王实甫:“风月营密匝匝列旌旗,莺花寨明M排剑戟,翠红乡雄赳赳施谋智。作词章风韵美,士林中等辈伏低。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风月营”、“莺花寨”、“翠红乡”,都代指元代官妓聚居的教坊、行院或上演杂剧的勾栏。显然,王实甫是熟悉这些官妓生活的,因此擅长于写“儿女风情”一类的戏。明陈所闻《北宫词纪》收《商调集贤宾・退隐》套曲,署为王实甫作,其中有“百年期六分甘到手,数支干周遍又从头”,可知其六十岁时已退隐不仕。但曲中又有“红尘黄阁昔年羞”、“高抄起经纶大手”,则其又曾在京城任高官,似与杂剧作家王实甫并非一人。 《北宫词纪》所收署名王实甫的散曲《商调・集贤宾》、《退隐》中写道:“想着那红尘黄阁昔年羞,到如今白发青衫此地游”,“人事远,老怀幽,志难酬,知机的王粲;梦无凭,见景的庄周”,“怕狼虎恶图谋,遇事休开口,逢人只点头,见香饵莫吞钩,高抄起经纶大手”,可知王实甫早年曾经为官,宦途不无坎坷,晚年退隐。曲中又有“且喜的身登中寿”,“百年期六分甘到手”,可以推断他至少活到60岁。这首散曲又见于《雍熙乐府》,未署名。因此,学术界对它的作者是谁有不同看法。 《西厢记》最早的来源是唐代元稹所著的传奇小说《莺莺传》,不过它是以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为基础改编而成的。它和《董西厢》在情节上相差无几,但在每个方面都进一步加工、发展和提高,使戏剧冲突更加激烈,人物性格也更为鲜明,特别在心理描写上,细致、精确,引人入胜。《西厢记》是我国古典戏曲中一颗璀璨的明星。《中原音韵》曾把《西厢记》第1本第3折的曲文作为“定格”的范例标举。元末明初贾仲明的〔凌波仙〕吊曲说王实甫“作词章,风韵羡,士林中等辈伏低。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明初朱权《太和正音谱》誉王实甫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可见,他的作品在元代和元明之际很为人所推重,《西厢记》其时已被称为杂剧之冠。 王实甫所作杂剧,名目可考者共13种。今存有《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吕蒙正风雪破窑记》和《四大王歌舞丽春堂》3种。《韩采云丝竹芙蓉亭》和《苏小卿月夜贩茶船》都有佚曲。其余仅存名目而见于《录鬼簿》著录者有《东海郡于公高门》、《孝父母明达卖子》、《曹子建七步成章》、《才子佳人多月亭》、《赵光普进梅谏》、《诗酒丽春园》、《陆绩怀橘》、《双蕖怨》、《娇红记》9种。对王实甫曲目,学术界有不同看法,或认为《娇红记》非出王手,或认为《诗酒丽春园》亦非王作,还有人认为今存《破窑记》是关汉卿的作品,但都非定论。明清时代还有王实甫作《月明和尚度柳翠》和《襄阳府调狗掉刀》的著录和传闻,均不可靠。此外,自明代开始,出现《西厢记》是王实甫作关汉卿续或关作王续等说法,也都不可信。 王实甫还有少量散曲流传:有小令1首,套曲3种(其中有一残套),散见于《中原音韵》、《雍熙乐府》、《北宫词纪》和《九宫大成》等书中。其中,小令《中吕・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较有特色,词采旖旎,情思委婉,与《西厢记》的曲词风格相近。 《西厢记》在王实甫现存的3种杂剧中,5本21折的《西厢记》不仅是他的代表作,而且是元代杂剧创作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

作品

散曲

《山坡羊・春睡》 云松螺髻,香温鸳被,掩香闺一觉伤春睡。柳花飞,小琼姬,一片声雪下呈祥瑞。把团圆梦儿生唤起。谁,不做美?呸,却是你! 《正宫・端正好・长亭送别》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 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正宫・滚绣球》 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迟迟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越调・斗鹌鹑》 玉宇无尘,银河泻影。月色横空,花阴满庭。罗袂生寒,芳心自警。侧着耳朵儿听,蹑着脚步儿行。悄悄冥冥,潜潜等等。 闲对着绿树青山,消遣我烦心倦目。潜入那水国渔乡,早跳出龙潭虎窟。披着领箬笠蓑衣,堤防他斜风细雨。长则是琴一张酒一壶。自饮自斟,自歌自舞。 《越调・小桃红》 水声山色两模糊,闲看云来去。则我怨结愁肠对谁诉?自踌躇,想这场烦恼都也由咱取。感今怀古,旧荣新辱,都装入酒葫芦。 《越调・紫花儿序》 也不学刘伶荷锸,也不学屈子投江,且做个范蠡归湖。绕一滩红蓼,过两岸青蒲。渔夫,将我这小小船儿棹将过去。惊起那几行鸥鹭。似这等乐以忘忧,胡必归欤。 《越调・拙鲁速》 对着盏碧荧荧短檠灯,倚着扇冷清清旧帏屏。灯儿又不明,梦儿又不成。窗儿外淅零零的风儿透疏棂,忒楞楞的纸条儿鸣。枕头儿上孤零,被窝儿里寂静。你便是铁石人,铁石人也动情。 《中吕・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 自别后遥山隐隐,更那堪远水粼粼。见杨柳飞绵滚滚,对桃花醉脸醺醺。透内阁香风阵阵,掩重门暮雨纷纷。 怕黄昏忽地又黄昏,不销魂怎地不销魂?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今春,香肌瘦几分,搂带宽三寸。 《中吕・混江龙》 落红成阵,风飘万点正愁人。池塘梦晓,阑槛辞春。蝶粉轻沾飞絮雪,燕泥香惹落花尘。系春心情短柳丝长,隔花阴人远天涯近。香消了六朝金粉,清减了三楚精神。

杂剧

《西厢记》 1.剧情 描写书生张生在寺庙中遇见崔相国之女崔莺莺,两人产生爱情,通过婢女红娘的帮助,历经坎坷,终于冲破封建礼教束缚而结合的故事。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有鲜明、深刻的反封建的主题。张生和崔莺莺的恋爱故事,已经不再停留在“才子佳人”的模式上,也没有把“夫贵妻荣”作为婚姻的理想。他们否定了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始终追求真挚的感情,爱情已被置于功名利禄之上。《西厢记》结尾处,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正面地表达了“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美好愿望,表达了反对封建礼教、封建婚姻制度、封建等级制度的进步主张,鼓舞了青年男女为争取爱情自由、婚姻自主而抗争。《西厢记》的戏剧冲突有两条线索。一条是封建势力的代表“ 老夫人”与崔莺莺、张生、红娘之间展开的冲突。这是维护封建礼教的封建势力和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婚姻自主的叛逆者之间的.冲突。 此外,《西厢记》还有由崔莺莺、张生、红娘之间的种种矛盾引起的另一条戏剧冲突的线索,这些冲突虽然属次要,却是大量的,错综复杂的,常常和主要矛盾交织在一起,互相影响,推动戏剧情节一环扣一环地发展,具有强烈的戏剧效果。这正是《西厢记》令人叫绝之处。《西厢记》的角色不多,戏却很多,情节曲折。《西厢记》的结构规模在中国戏剧史上是空前的。它突破了元杂剧的一般惯例,用长篇巨制来表现一个曲折动人的完整的爱情故事。因此它避免了其它元杂剧由于篇幅限制而造成的剧情简单化和某种程度的模式化的缺点,能够游刃有余地展开情节、刻划人物。这是王实甫的一个创举。《西厢记》最突出的艺术成是成功地塑造了栩栩如生、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王实甫很善于按照人物的地位、身份、教养以及彼此之间的具体关系,准确地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并且调动多种艺术手段,生动、鲜明地将其表现出来。崔莺莺、张生、红娘、老夫人都由于王实甫的卓越才能而成为不朽的艺术典型。王实甫的《西厢记》问世以后,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其版本数量众多,流传至今的明清刻本约有一百种。明清两代的众多学者对《西厢记》评价很高,直到近现代,《西厢记》的各种版本依旧活跃在舞台上,备受人们的赞赏。 由于《西厢记》是一部多本戏,加上关目的布置又很巧妙,写得波澜起伏,矛盾冲突环环相扣。从一开始崔、张邂逅于普救寺而彼此相慕,就陷入一种困境;而后孙飞虎兵围普救寺,张生在老夫人许婚的条件下飞书解围,似乎使这一矛盾得到解决;然而紧接着又是老夫人赖婚,再度形成困境。此后崔、张在红娘的帮助下暗相沟通,却又因莺莺的疑惧而好事多磨,使张生病卧相思床,眼见得好梦成空;忽然莺莺夜访,两人私自同居,出现爱情的高潮。此后幽情败露,老夫人发威大怒,又使剧情变得紧张;而红娘据理力争并抓住老夫人的弱点加以要挟,使得她不得不认可既成事实,矛盾似乎又得到解决。然而老夫人提出相府不招“白衣女婿”的附加条件,又迫使张生赴考,造成有情人的伤感别离。在可能是后人续作的第五本中,直到大团圆之前,还出现同莺莺原有婚约的郑恒的骗婚,再度横生枝节。这样山重水复、萦回曲折的复杂情节,是一般短篇杂剧不可能具有的。它不仅使得故事富于变化、情趣浓厚,而且经过不断的磨难,使得主人公的爱情不断得到强化和淋漓尽致的表现。 2.冲突 《西厢记》写了老夫人为一方,和以莺莺、张生、红娘为一方的矛盾,亦即封建势力和封建礼教叛离者的矛盾;也写了莺莺、张生、红娘之间的性格矛盾。这两组矛盾,形成了一主一辅两条线索,它们相互制约,推动着情节的发展。莺莺和张生在佛殿中巧遇,两人一下子坠入了爱的漩涡,必然为“治家严肃”的老夫人所不容。当张生计退贼兵,本来答应婚事的老夫人突然赖婚,矛盾激化,出现了第一个高潮。莺莺、张生不甘摆布,继续追求爱情。这时,崔、张与红娘之间又出现了性格的冲突。莺莺对红娘,既要利用她,又要表现出小姐的尊严,对红娘遮遮掩掩。在红娘,既埋怨小姐耍滑头,又怕被小姐倒打一耙,因而要小心翼翼。性格冲突,使剧中出现了第二个高潮。到后来,老夫人作出让步,但提出要张生考取功名,实际上又为赖婚作准备。最后,张生衣锦还乡,在红娘和白马将军的帮助下,和老夫人当面质证,将全剧的冲突推向了最高潮。最终,老夫人不能再赖,张生莺莺取得了胜利,“有情人终成眷属”。全剧情节有起有伏,环环相扣,引人入胜,作者以高超的写作技巧,让观众得到了完美的艺术享受。 3.特色 (1)根据人物的性格特征,展开了错综复杂的戏剧冲突,完成了莺莺、张生、红娘等个性鲜明的形象塑造。 (2)善于描摹景物,酝酿气氛,衬托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心理活动,心理描写十分细腻,多数场次饶有诗情画意,形成作品独特的优美风格。 (3)选择和融化古代诗词中优美的词句和提炼民间生动活泼的口语,熔铸成自然而华美的曲词。《长亭送别》一折最能体现这方面的特色。如[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这一曲里,作者用几个带有季节性特征的景物,衬托出离人的悲伤情绪,把读者引向那富有诗情画意的情境里。 4.地位 作为剧本,《西厢记》杂剧表现出的舞台艺术的完整性,达到了元代戏曲创作的最高水平。它问世以后,家喻户晓,有人甚至将其与《春秋》相提并论。 5.影响 它的出现,也对后世的创作产生巨大的影响,象《牡丹亭》《红楼梦》等作品均从中得到了有益的启示。 《西厢记》具有广泛持久的影响。自它问世以来,就得到戏剧家、评论家的高度赞赏。明人都穆说“北词以《西厢记》为首”(《南濠诗话》),王世贞称《西厢记》为北曲的压卷之作,王骥德认为杂剧南戏之中“法与词两善其极,唯实甫《西厢》可当之”,称为“千古绝技”(《曲律》)。明代著名思想家李贽在《焚书》中,对《西厢记》出神入化的艺术技巧发出由衷赞叹;清代戏曲家李渔更下了这样一个结论:“自由《西厢》而迄于今,四百余载,推《西厢》为填词第一者,不知几千万。”(《闲情偶寄》) 对戏剧创作,《西厢记》也显示出超凡的影响。他开创的青年男女密约幽期,反抗家长专制,最后走向喜剧大团圆结局的模式,形成后世的一个基本套路。明清以来,以爱情为题材的戏剧受其影响,几乎是普遍的现象,即使爱情小说,如《红楼梦》也都不同程度地留有《西厢记》的某些印记,至于其他遍及天下的言情小说,受其才子佳人恋爱格局的影响,更是不胜枚举。 《西厢记》不仅受到中国人民的喜爱,而且得到世界人民的欢迎。自19世纪末开始,《西厢记》就被翻译成拉丁文和英文,虽然是零折翻译,但毕竟开始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迄今为止,已经有多种文字的译本在各国出现。可见,《西厢记》已经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用一位日本汉学家的话说,它已“成为世界戏剧史上的伟大文学作品了”。 6.人物 剧中主要人物张生、崔莺莺、红娘,各自都有鲜明的个性,而且彼此衬托,相映成辉;在这部多本的杂剧中,各本由不同的人物主唱,有时一本中有几个人的唱,这也为通 过剧中人物的抒情塑造形象提供了便利。 (1)张生的性格,是轻狂兼有诚实厚道,洒脱兼有迂腐可笑。 这个人物身上带有元初像关汉卿、王实甫这些落拓文人的“成色”,又反映出元代社会中市民阶层对儒生的含有同情的嘲笑。他同剧中所赋予的家世身份不尽相符,却显然是按照市民社会的趣味塑造出来的。在后代民间传说中唐伯虎一类人物形象的身上,还可以看到他的影子。张生在《西厢记》中,是矛盾的主动挑起者,表现出对于幸福的爱情的直率而强烈的追求。他的大胆妄为,反映出社会心理中被视为“邪恶”而受抑制的成分的蠢动;他的一味痴情、刻骨相思,又使他符合于浪漫的爱情故事所需要的道德观而显得可爱。 (2)崔莺莺在元稹《莺莺传》中已具备一定的性格特点,到了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中,她的性格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人物形象开始变得鲜明起来。但这一人物形象仍然描写得不够细致,甚至有些前后矛盾。如一开始她已经和张生以诗唱和,间接表达了彼此爱慕之心,但当张生进一步以情诗相赠时,却在心中骂他“淫滥如猪狗”,这虽然也可以解释,但至少在分寸上是掌握得不准确的。到了《西厢记》中,莺莺的形象得到了相当精细的刻画,她的性格显得更为明朗而又丰富。在作者笔下,莺莺始终渴望着自由的爱情,并且一直对张生抱有好感。只是她受着家庭的严厉压制和名门闺秀身份的约束,又疑惧被母亲派来监视她的红娘,所以她总是若进若退地试探获得爱情的可能,并常常在似乎是彼此矛盾的状态中行动:一会儿眉目传情,一会儿装腔作势;才寄书相约,随即赖个精光……。因为她的这种性格特点,剧情变得十分复杂。但是,她终于以大胆的私奔打破了疑惧和矛盾心理,显示人类的天性在抑制中反而会变得更强烈。这一形象较之在诸宫调中,显得更加可信和可爱了。而作者以赞赏的眼光看待女性对爱情的主动追求,使得这个剧本更有生气和光彩。 《西厢记》的突出之处,在于对崔莺莺的思想、感情、心理作了十分细致而深刻的刻画。崔莺莺是相国小姐,她深沉、含蓄,既有外在的凝重,又有内在的激情。封建家庭的教养,无法完全窒息她内心的青春情感,她一出场就情不自禁地感叹:“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正是这种难以捉摸、无以名状的“闲愁”,使她不由自主地对张生一见倾心,“回顾觑生”,“临去秋波那一转”。月下隔墙吟诗时,她大胆地对张生吐露心声:“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于是她陷入情网之中而不能自拔,饱尝着相思的痛苦,“神情荡漾,情思不快,茶饭少进”,“每日价情思睡昏昏”。同时她也越来越不满于老夫人的约束,并迁怒于红娘的跟随,她说:“俺娘也没意思,这些时直恁般提防着人。小梅香伏侍的勤,老夫人拘系的紧,则怕俺女孩儿折了气分。”正在这时,变生意外,孙飞虎兵围普救寺,索要莺莺。张生在危难之际,仗义修书,请好友白马将军杜确前来解围。老夫人当众许婚,后来又出尔反尔,让张生与莺莺以兄妹相称。这一事件实...

篇3:王实甫

王实甫

佚名

王实甫元代杂剧作家。名德信。大都(今北京市)人。生卒年不详。

生平和创作 王实甫生平事迹资料缺乏。钟嗣成《录 鬼簿》将他列入“前辈已死名公才人”,周德清《中原音 韵》在称赞关汉卿、郑光祖和白朴、马致远“一新制作”的同时,也称赞了《西厢记》的曲文,并说“诸公已矣, 后学莫及”。由此可以推知,王实甫活动的年代可能与 关汉卿等相去不远。他的主要创作活动当在元成宗元贞、 大德年间。

《北宫词纪》所收署名王实甫的散曲〔商调集贤宾〕《退隐》中写道:“想着那红尘黄阁昔年羞,到如今白发青衫此地游”,“人事远,老怀幽,志难酬,知机的王粲;梦无凭,见景的庄周”,“怕狼虎恶图谋,遇事休开口,逢人只点头,见香饵莫吞钩,高抄起经纶大 手”,可知王实甫早年曾经为官,宦途不无坎坷,晚年退 隐。曲中又有“且喜的身登中寿”,“百年期六分甘到手”,可以推断他至少活到60岁。这首散曲又见于《雍 熙乐府》,未署名。因此,学术界对它的作者是谁有不 同看法。

《中原音韵》曾把《西厢记》第1本第3折的曲文作 为“定格”的范例标举。元末明初贾仲明的〔凌波仙〕 吊曲说王实甫“作词章,风韵羡,士林中等辈伏低。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明初朱权《太和 正音谱》誉王实甫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 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可见,他的作品在元代 和元明之际很为人所推重,《西厢记》其时已被称为杂 剧之冠。

王实甫所作杂剧,名目可考者共13种。今存有《崔 莺莺待月西厢记》、《吕蒙正风雪破窑记》和《四大王 歌舞丽春堂》 3种。《韩采云丝竹芙蓉亭》和《苏小卿 月夜贩茶船》都有佚曲。其余仅存名目而见于《录鬼簿》 著录者有《东海郡于公高门》、《孝父母明达卖子》、 《曹子建七步成章》、《才子佳人多月亭》、《赵光普 进梅谏》、《诗酒丽春园》、《陆绩怀橘》、《双蕖怨》、 《娇红记》9种。对王实甫曲目,学术界有不同看法,或 认为《娇红记》非出王手,或认为《诗酒丽春园》亦非 王作,还有人认为今存《破窑记》是关汉卿的作品,但 都非定论。明清时代还有王实甫作《月明和尚度柳翠》 和《襄阳府调狗掉刀》的著录和传闻,均不可靠。此外, 自明代开始,出现《西厢记》是王实甫作关汉卿续或关 作王续等说法,也都不可信。

王实甫还有少量散曲流传:有小令1首,套曲3种(其 中有一残套),散见于《中原音韵》、《雍熙乐府》、 《北宫词纪》和《九宫大成》等书中。其中,小令〔中 吕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较有特色,词采旖旎,情 思委婉,与《西厢记》的曲词风格相近。

《西厢记》在王实甫现存的3种杂剧中,5本21折的《西厢记》不仅是他的代表作,而且是元代杂剧创作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

故事流变《西厢记》故事直接来源于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此外,流传的西洛书生张浩与东邻女李莺莺□墙相会,终成眷属的 故事和蒲妓崔徽为裴敬中憔悴而死的传说,在题材和人物、情节上对《西厢记》也都有某种影响。

《莺莺传》写唐代贞元中书生张生与少女崔莺莺从 恋爱、结合到离异的悲剧故事。作者元稹可能受到张□《游仙窟》的影响,所谓“游仙”,本意写嫖妓宿娼;所 谓“会真”,实质是写偷情艳遇。所以作者抱着欣赏文 人风流韵事的态度,对张生始乱终弃的行为加以肯定。 但崔莺莺的悲剧形象和悲剧命运赢得了人们的同情,一 些文人诗作中不时提到“莺莺”和“待月西厢”事。

到了宋代,崔、张故事十分流行。秦观、毛滂的《调笑令》以一诗一词咏唱这个爱情故事,使它成为歌舞曲词。赵令□创作了可说可唱、韵散相间的《商调蝶恋花词》。小说有《张公子遇崔莺莺》,见于南宋皇都风月主人的《绿窗新话》。此外,罗烨的《醉翁谈录》“小说开辟”中记有小说《莺莺传》。赵令□的鼓子词和《绿窗新话》中的《张公子遇崔莺莺》,与元稹的原作不同, 它们都删去了传奇小说文中张生诋莺莺为“尤物”、“妖孽”的部分,赞赏莺莺的真情,同情她的命运,并对张生的行为颇有微词。

金代章宗时人董解元曾将这个故事改编为长篇巨制 《西厢记诸宫调》(又称《西厢□弹词》或《弦索西厢》)。 《西厢记诸宫调》有14宫调、193套组曲,它在主题思想 和人物塑造上都与《莺莺传》有根本的差异。《西厢记 诸宫调》摒弃了《莺莺传》的悲剧结局,以张生和莺莺 双双私奔团圆作为结尾。《莺莺传》中矛盾的双方是张 生和莺莺,导致莺莺悲剧命运的因素,是张生的薄□。而 《西厢记诸宫调》中的基本矛盾是争取婚姻自主的崔、 张和以崔母为代表的封建势力,这就使作品具有明显的 反抗封建礼教的思想。与此相联系,《西厢记诸宫调》中 主要人物的性格有了很大的变化,从《莺莺传》到《西 厢记诸宫调》,崔母从一个性格软弱的老婆婆,成为封 建势力的维护者,崔、张婚姻的直接障碍。张生从一个 思想感情上存在矛盾的负心汉,变成一个用情专一、敢 于反抗封建礼教的多情种。而莺莺的形象则显现出鲜明 的反抗性。《西厢记诸宫调》删去了莺莺所说的“始乱 之,终弃之,固其宜矣”一类话,并写她和张生一同投 奔了白马将军。《西厢记诸宫调》还创造了两个身世卑 微的小人物──红娘和法聪,并赋予他们勇敢、机智的 性格和济危解难的侠义肝胆。

虽然《西厢记诸宫调》在人物性格的塑造上还存在 一些缺点,但从《莺莺传》到《西厢记诸宫调》完成了 一个质的变化,从而为杂剧《西厢记》的创作奠定了反 对封建礼教的主题。

思想内容和人物性格 《西厢记》和《西厢记诸宫 调》相比,在思想内容上更趋深刻,它正面提出了“愿 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主张,具有更鲜明的反对 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题。

首先,《西厢记》歌颂了以爱情为基础的结合,否 定了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作为相国小姐的莺莺和 书剑飘零的书生相爱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以门第、 财产和权势为条件的择婚标准的违忤。莺莺和张生始终 追求真挚的感情。他们最初是彼此对才貌的倾心,经过 联吟、寺警、听琴、赖婚、逼试等一系列事件,他们的 感情内容也随之更加丰富,这里占主导的正是一种真挚 的心灵上相契合的感情。

其次,莺莺和张生实际上已把爱情置于功名利禄之 上。张生为莺莺而“滞留蒲东”,不去赴考;为了爱情, 他还几次险些丢了性命,直到被迫进京应试,得中之后, 他也还是“梦魂儿不离了蒲东路”。莺莺在长亭送别时 嘱咐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她并不看重 功名,认为“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即使 张生高中的消息传来,她也不以为喜而反添症候。《西 厢记》虽然也是以功成名就和有情人终成眷属作为团圆 结尾,但全剧贯穿了重爱情、轻功名的思想,显示出王 实甫思想的进步性。

与上述思想内容相联系的是《西厢记》中主要人物 的性格都具有鲜明的特征。张生的志诚、忠厚和他对莺 莺的一往情深,构成了他的主要性格特点。同时,作者 又写了他的呆气和脆弱。他对老夫人的机诈权变几乎毫 无准备,拙于应付;他对莺莺在爱情上表现的矜持、犹 豫,常常产生误解,引出矛盾。所有这些,在“赖婚”、“赖简”等喜剧场面中,都有充分的表现。正由于他的 脆弱和忠厚相连,呆气又与钟情并存,所以,他的这些“缺点”反而有助于突出他的志诚、憨厚的性格特点,他 和他的感情也易于赢得观众的同情和好感。

莺莺的性格深沉而内向,她的一往情深与张生有着 不同的表现形式。从佛殿相遇到月下联吟,她已经爱上 了张生,但她的生活环境和她的许多思想负担,使她不 愿轻易泄露内心的秘密。崔母赖婚以后,她开始勇敢起 来,但又有“赖简”的曲折,直到“佳期”以后,她才 不再掩抑已经被唤起的爱情。这一切都使她在争取婚姻 自主的斗争中,表现出虽是一往情深,却又欲前又却,曲 折的内心情绪。

红娘身份卑微,在崔、张婚姻事件中所起的作用却至关重要。她支持崔、张恋爱婚姻,反对封建家长干预。 她伶俐机敏的性格,决定了她的行动方式:对志诚、憨厚的张生是坦率的,热心地为他出谋划策;她对心细如发的小姐十分小心,仔细揣摩她的心理,要作“撮合山”,又要不露痕迹;对老夫人,她敢于抗争,有勇有谋,在“拷红”一场中,她的思想性格得到了最充分有力的表现。

老夫人竭力维护门阀利益和封建礼教,在她身上,更 多地体现了封建统治阶级冷酷无卣鳌1绕稹遁狠捍》和《西厢记诸宫调》?《西 厢记》中的老夫人是个成功的封建家长的典型形象。

火头僧人惠明的豪爽和叛逆性格也是别具特色的。 他不理会佛门的斋戒、杀戒,鄙视佛门中的庸僧。在孙 飞虎兵围寺院,要抢走莺莺时,他一人挺身而出,冲出 重围,前去搬兵,实际上也就帮助成全了崔张婚姻。这 个豪侠勇武的僧人形象,丰富了《西厢记》所描写的人 物群象。

《西厢记》的思想内容所达到的高度和人物形象所 取得的成就,在戏曲中都是前所未有的。

《西厢记》的.艺术特色 《西厢记》情节曲折,波 澜迭起,悬念丛生,引人入胜。全剧接连不断的起伏跌 宕,常给人山重水复、柳暗花明之感。

《西厢记》的戏剧冲突有两条线索:①以老夫人为 一方,莺莺、张生、红娘为另一方的矛盾。这是维护封 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势力与反对封建礼教,反对门 阀观念,追求爱情和婚姻自由的叛逆者之间的矛盾,这 个矛盾的双方是对立的。②莺莺、红娘、张生之间的矛 盾。这一矛盾主要是由于他们之间存在的不同个性和一 些猜疑、误会造成的。这两组矛盾交叉发展,互相影响, 使《西厢记》常常出现强烈的戏剧效果。

《西厢记》的作者不仅善于正面刻画人物,而且长 于侧面描写,使人物性格呈现出丰富的色彩和立体浑成 的效果。例如第 3本,原是描写莺莺和张生二人的相思, 却全是从红娘的角度进行侧面描写。这一本的第 1折写 红娘去书斋探病,却意在描绘张生的“凄凉情绪”;第2 折写红娘回到绣房,从旁观察莺莺的“愁肠百结”;第3折写张生跳墙前来相会,是从红娘的眼里看二人的动静; 第 4折写红娘书斋探望病重的张生,又一次通过红娘的 眼睛描绘张生“鬓似愁潘,腰如病沈”,刻骨铭心的相 思情状。这种描写方法,避免了只是靠当事人抒情描述 人物的心情和事态发展的单调写法,使描写更加充分。

《西厢记》的心理描写,不仅在曲词中,而且在人 物的对话、动作中,也往往有着丰富的潜台词,间接地表 现人物的内心活动。例如第3本第2折“闹简”一场,红 娘受张生所托带回了写着情诗的简帖,红娘知道“小姐 有许多假处”,所以把简帖放到妆盒上,站到一边去观察动静。莺莺开始“开拆封皮孜孜看,颠来倒去不害心烦”,猛又想起红娘还在一旁,于是变了面皮斥责红娘, 意在掩饰自己的真实感情。红娘明明知道简帖的内容却 不能说破,回答道:“小姐使将我去,他着我将来,我 不识字,知他写着什么。”并说要去“出首”。红娘的 回答向小姐说明:自己并不知道简帖的内容,也不曾向 夫人报告,但又故意说要“出首”,试探莺莺。果然,莺 莺放心了,“揪住”红娘,不让她去“出首”,并打听 张生的情况。之后,莺莺又要让红娘传书信,却又冠冕 堂皇地说:“红娘,不看你面时,我将与老夫人看,看他 有何面目见夫人。”红娘虽无回答,却有背躬:“你哄 着谁哩,你把这个饿鬼弄的他七死八活,却要怎么?”这 段对话有时意在言外,有时言在此而意在彼,揭示出丰 富的心理内容。

《西厢记》的曲词华美,并有诗的意境。作者常常 结合剧情,在景物描绘中,构成抒情意味极浓的意境。第1本第3折“玉宇无尘,银河泻影,月色横空,花阴满庭”, 寥寥16个字,就勾画出张生等待莺莺烧夜香时静谧而落 寞的环境。第4本第1折,张生等莺莺来幽会时,作者描 写:“彩云何在,月明如水浸楼台。僧归禅室,鸦噪庭 槐。风弄竹声则道金□响,月移花影疑是玉人来。”用 彩云、月光、僧人、乌鸦的动态,传达出张生焦躁不安 的心情。特别是第4本第3折长亭送别,“碧云天,黄花 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用人们在秋天常见的景物,构成萧瑟而凄冷的氛围,与 主人公的离愁别绪相互融合,创造了浓郁的抒情气氛,历 来被称道为“神来之笔”。

《西厢记》的影响及其版本 《西厢记》问世以后, 广泛流传。元末无名氏的《冯玉兰》杂剧的曲文中,已把 王实甫创造的武艺高强的“惠明僧”作为典故来举。到 了明代,《西厢记》几乎已经家喻户晓。明代的著名戏 曲家和评论家如徐渭、李贽和汤显祖等都对它作了很高的评价。李贽认为《西厢记》和秦汉文、六朝诗、唐代近体诗等都属“古今至文”,并在艺术上赞誉它是“化工”之作。这是划时代的杰出见解。明代的著名画家仇 英和唐寅等都曾为《西厢记》绘制插图或仕女画。李日 华和陆采等改编《西厢记》,使之适合弋阳腔、昆山腔 和海盐腔演唱,世称“南西厢”。这些改编本虽然逊色 于原著,但在西厢故事的流传上仍有它们的功绩。

在《西厢记》流行过程中,也受到封建卫道者们的 诋毁乃至查禁。清代初年的著名文学批评家金圣叹(见金 人瑞)继承了李贽“古今至文”的观点,痛斥了视《西厢 记》为“淫书”的谬论。金圣叹认为《西厢记》是可以 与《离骚》、《庄子》、《史记》、《水浒传》以及杜 诗并传不朽的作品,他赞扬了崔、张的“至情”,赞扬了 红娘的义举,从思想内容上对《西厢记》加以肯定。金 圣叹也高度评价了《西厢记》在曲词、科白、关目安排 等方面取得的艺术成就。尤其他认为《西厢记》应当止 于“惊梦”的观点,其艺术见解是可取的。但他认为全 剧应当归于人生如梦,反映出他虚无主义的观点。“五四”以后,郭沫若从革命、反抗精神的角度肯定了 《西厢记》是“有永恒而且普遍的生命”的伟大艺术品。

《西厢记》现存明、清刊本不下100种。明刊本《西 厢记》至今尚存近40种。这些刊本大部分都有评点、注 释或考证,还有不少本子附有精美的插图。

从体例上划分,现存明刊《西厢记》基本上可以分 为分本分折和分出的两大类。属于沿袭元代杂剧一般体 例的分本分折一类中,以刊于北方的弘治十一年(1498)金台岳家刻本《奇妙全相注释西厢记》为最早。此本每 折有题目、正名,剧前刊有多种附录,各折都有释义。1978年发现的《西厢记》残叶为元末或明初刊刻,也属 分本分折一类,与弘治本为同一系统。受到传奇体例较 大影响的分出一类中,以刊于南方的万历八年(1580)所 刻徐士范序本《重刻元本题评音释西厢记》为最早。剧 后有附录多种及释义大全、字音大全。

明刊本中流传较广的是王骥德《新校注古本西厢记》、 凌□初校《即空观鉴定西厢记》和毛晋校《西厢记定本》。

明刊本《西厢记》虽在体例、曲文上有各不相同的细微区别,但是故事的轮廓,主要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都没有根本的差异。

清刊《西厢记》现存也有40余种,主要是金圣叹批 改本《第六才子书》的各种版本。但金圣叹的批本有两 个缺点:①他常常对《西厢记》进行臆改,模糊了《西 厢记》的本来面目。②他的批评过于细琐,流于割截破 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出版有王季思校注的《西 相记》(1954)和吴晓铃校注的《西厢记》(1954)。

《破窑记》、《丽春堂》及其他 王实甫现存杂剧 还有《吕蒙正风雪破窑记》和《四大王歌舞丽春堂》两 种。《破窑记》写刘员外的女儿刘月娥抛球招赘,打中 了穷书生吕蒙正,刘员外嫌贫爱富,企图毁婚,刘月娥 执意不从,于是夫妻被赶往寒窑度日。后来,刘员外又 设计激发吕蒙正进京应试,刘月娥待时守分,苦等, 终于盼到吕蒙正衣锦荣归。

这是个“变泰发迹”型的故事。吕蒙正虽然实有其 人,且是宋代的一位宰相,但剧中故事却属虚构,或据 民间传说而来。王实甫笔下的女主角刘月娥的性格较有 特点,她奉父命抛球择婿时,祈祷“绣球儿,你寻一个 心慈善,性温良,有志气,好文章。这一生事都在你这 绣球儿上,夫妻相待,贫和富有何妨”,虽有依靠“天 意”的意思,但她重人品,重才学,实际上抛弃了门第 观念。当她和父亲决裂,前往寒窑安身时,她说:“我也 不恋鸳衾象床,绣帏罗帐,则住那破窑风月射漏星堂。”并说“您孩儿心顺处便是天堂”。她心甘情愿与吕蒙正 去作贫贱夫妻。吕蒙正得官回来,故意骗她说“不曾得 官”,她说:“但得个身安乐还家重完聚,问什么官不 官便待怎的。”王实甫所写刘月娥的这种不计门第贫贱, 不重功名利禄,看重家庭的团聚、夫妻之间感情契合的 思想性格,与《西厢记》中进步的婚姻观念是相一致的。

宋代以来,吕蒙正故事在民间颇为流行。《破窑记》 中穿插描写的“搠笔题诗”、“斋后击钟”正是带有民 间传说色彩的故事。吕蒙正穷愁潦倒到靠搠笔为生,赶 斋度日,还遭冷遇的羞辱,被一些人骂作“穷酸饿醋”, 作者在作具体描写时,显然也反映了元代儒生沦落生活 的若干方面。

《破窑记》语言以本色为主,前人称赞为“白描俊 语”,用来刻画主人公刘月娥朴实无华的温厚性格,显得 协调一致,表现了王实甫驾驭多种风格语言的能力。

《丽春堂》写金代武将右丞相乐善与右副统军使李 圭因赌双陆引出争端,被贬济南府,过着闲散而寂寞的 日子。后来因为“草寇”作乱,乐善又被宣取回朝,官 复原职,李圭也来负荆请罪,二人释却前怨。其中第3折 所表现的乐善对升沉无定的感叹,以及由此而引起的悲 哀,写来颇为真实而有感染力。第4折越调套曲中,多用 女真曲调,当时是新奇的声调,明人称之为“十三换头”, 这也是这个剧本的一个特色。

《韩采云丝竹芙蓉亭》和《苏小卿月夜贩茶船》也 属丽情故事。它们各有一套曲存于《盛世新声》、《词 林摘艳》和《雍熙乐府》中。《芙蓉亭》是写崔伯英和 韩采云的爱情故事。今存〔仙吕点绛唇〕套曲,当为 全剧的第1折。描写韩采云私自到书房与崔伯英相会,以 心理描写细腻委婉见长,语言风格秀美,与《西厢记》 相类似。

《贩茶船》写书生双渐和妓女苏小卿悲欢离合的爱 情故事。这个故事在元代非常盛行,元人散曲中经常咏 到它,很多剧作的曲词中也常提及,作为恋爱故事的譬 喻。纪君祥也写有这一题材的杂剧,已不传,现在只能 从明人梅禹金《青泥莲花记》中知道这个故事的梗概。 今存王实甫《贩茶船》的〔中吕粉蝶儿〕套曲,可能 是全剧的第 2折,写苏小卿对双渐的思念以及收到负心 的书信以后,失望、怨恨的心情,语言风格以本色为主。

参考书目

王季思:《西厢记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1954。

篇4:王实甫简介

王实甫的《西厢记》

大约在关汉卿进行频繁创作活动的同时,元代剧坛又绽开了一树奇葩,这就是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如果说,关汉卿剧作以酣畅豪雄的笔墨横扫千军,那么,王实甫所写的具有惊世骇俗思想内容的《西厢记》,却表现出“花间美人” 般光彩照人的格调。剧坛上的关、王,如同诗坛上的李、杜,是一前一后出现的两对双子星座。

作为剧本,《西厢记》杂剧表现出的舞台艺术的完整性,达到了元代戏曲创作的最高水平。明初的贾仲明环顾剧坛,提出“《西厢记》天下夺魁”,一锤定音,充分肯定了《西厢记》在文学史上的位置。

第一节 《西厢记》的作者及其莺莺故事的创新

作词章风韵美 体制的创新 题旨的改造

王实甫,名德信,大都人,生卒年与生平事迹俱不详。《录鬼簿》把他列入 “前辈已死名公才人”而位于关汉卿之后,可以推知他与关同时而略晚,在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尚在世。贾仲明在追吊他的〔凌波仙〕词中,约略提到有关他的情况:“风月营密匝匝列旌旗,莺花寨明颩颩排剑戟。翠红乡雄纠纠施谋智。作词章,风韵美,士林中等辈伏低。”所谓“风月营”、 “莺花寨”,是艺人官妓聚居的场所。王实甫混迹其间,可见与市民大众十分接近。

王实甫创作的杂剧计有14种。完整地保留下来的,除《西厢记》外,还有《破窑记》四折和《贩茶船》、《芙蓉亭》曲名一折。至于其他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均已散佚不传。在《贩茶船》中,王实甫写妓女苏小卿怨恨书生双渐负心,痛责茶商王魁 “使了些精银夯钞买人嫌”,要“把这厮剔了髓挑了筋剐了肉不伤廉”,她敢爱敢恨,是个敢于为自己命运抗争的女性;《芙蓉亭》中的韩彩云,“夜深私出绣房来,实丕丕提着利害”,主动到书斋追求所爱的书生,也是个敢作敢为的姑娘。在她们身上,可以影影绰绰地看到《西厢记》中崔莺莺的面影。

作为戏剧,《西厢记》杂剧的结撰和表现方式,当然不同于《西厢记诸宫调》那种由说唱艺人从头到尾自弹自唱的搊弹词。同时,它也不同于其他的元人杂剧。元人杂剧一般以四折来表现一个完整的故事,而王实甫的《西厢记》则有五本二十折,竟像是由几个杂剧连接起来演出的一个故事的连台本。在每一本第四折的末尾,既有“题目正名”,标志着故事情节到了一个转折性的段落;又有很特别的〔络丝娘煞尾〕一曲,起着上联下启沟通前后两本的作用。有些折段,《西厢记》还突破了元杂剧一人主唱的通例,例如第一本第四折,张生唱了多首曲词后,〔锦上花〕一曲由莺莺唱,〔幺篇〕则由红娘唱。又如第四本第四折,开场时由张生唱了〔双调·新水令〕、〔步步娇〕、〔落梅风〕等三支曲子,随后由旦角扮莺莺上,接唱了〔乔木查〕以下五支曲子,跟着又由张生、莺莺分唱数曲。整折戏,实际上由末与旦轮番主唱。这说明王实甫在创作《西厢记》时,突破了杂剧的规矩,吸取和借鉴过院本、南戏的演出形式。体制上的创新,丰富了艺术表现能力,为更细腻地塑造人物性格,更完美地安排戏剧冲突,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为了适合戏剧的演出,王实甫把董解元所改编的莺莺故事重新调整。其中最重要的,是对故事的题旨作了新的改造。

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把唐传奇《会真记》改写为青年男女为了争取婚姻自由大胆地和封建家长展开斗争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董解元强调:“自今至古,自是佳人,合配才子。”他把莺莺对张生的爱,与“报德”连在一起。莺莺的自我表白是“报德难从礼,裁诗可作媒;高唐休咏赋,今夜雨云来。”董解元尽管歌颂年青人对爱情的追求,但又竭力表明他们的越轨行为有其合礼的一面。他所塑造的莺莺是深受封建思想束缚,而又羞羞答答地追求爱情的大家闺秀。

在王实甫笔下,张生、莺莺固然是才子佳人,但才与貌并非是他们结合的唯一纽带。王实甫强调,这一对青年一见钟情,“情”一发难收,受到封建家长的阻梗,他们便做出冲破礼教樊篱的举动。对真挚的爱情,王实甫给予充分的肯定,认为它纯洁无邪,不必涂上“合礼”、“报恩”之类保护色。如在第五本第四折的〔清江引〕一曲中,他鲜明的提出:“永志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他认为爱情是婚姻的基础,只要男女间彼此“有情”,就应让他们同偕白首;而一切阻挠有情成为眷属的行为、制度,则应受到鞭挞。

从宋入元,社会思潮发生了变化:一方面,宋儒存天理、灭人欲的教条,越来越松弛无力;另一方面,在城市经济繁荣、市民阶层日益壮大的情况下,尊重个人意愿、感情乃至欲望,开始成为人们自觉的要求。在文学小说诗歌文学作品中强调“情” 的自主,是进步潮流对封建伦理、封建礼教猛烈冲击的表现。市井勾栏,民众聚集,书会才人和艺人在这里编演大量以爱情为题材的杂剧。有些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就鲜明地把“有情”视为理想,像关汉卿在《拜月亭》中提出:“愿天下心厮爱的夫妇永无分离”,白朴在《墙头马上》中提出:“愿普天下姻眷皆完聚。”这一声声呐喊,反映了人们希望“情”得到满足和尊重的意愿,是进步思想潮流在剧坛中激起的朵朵浪花。

王实甫对“情”的关注,比关汉卿、白朴更进一步。因为关、白的良好祝愿,还是针对已婚的夫妇而言,而王实甫所祝的“有情人”,则包括那些未经家长认可自行恋爱私订婚姻的青年。他希望所有恋人能够如愿以偿,等于不把“父母之命,媒约之言”放在眼内,这是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大胆挑战。

在王实甫以前,谁也没有像他那样响亮、明确地提出“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他写的崔、张故事,贯彻着这一题旨,从而使由《会真记》以来流传了几百年的题材,呈现出全新的面貌。可以说,《西厢记》杂剧在元代出现,像莺莺蓦然出现在佛殿一样,它的光彩,使人目眩神摇,也照亮了封建时代昏沉的夜空。

第二节 《西厢记》的戏剧冲突

相互制约的两组矛盾 冲突第一次激化 矛盾的转移 泰山压顶和四两拨千斤 第五本

《西厢记》写了以老夫人为一方,和以莺莺、张生、红娘为一方的矛盾,亦即封建势力和礼教叛逆者的矛盾;也写了莺莺、张生、红娘之间性格的矛盾。这两组矛盾,形成了一主一辅两条线索,它们相互制约,起伏交错,推动着情节的发展。

《西厢记》的戏剧冲突,是在一个很奇妙的环境中展开的。

地点是佛寺,时间是崔氏一家扶灵归葬的几个月。

本来,佛寺应是六根清净、修心养性的场所,而王实甫竟安排崔张在这里偷期密约供奉菩萨的“庄严妙境”成了培育爱情之花的园圃。按照礼教规定:“父丧未满约,未得成合。”偏偏在父亲棺材还在这里搁着的时候,莺莺却生出了一段风流韵事。王实甫把春意盎然的事件放置在灰黯肃穆场景中,这本身就构成了强烈的矛盾,它即是对封建礼教的无情嘲弄,也使整个戏充满了浓厚的喜剧色彩。

《西厢记》在第一本楔子,先由老夫人交代其逐步冷落的家世。一阵伤感之后,她吩咐红娘:

你看佛殿没人烧香呵,和小姐散心耍一回去来。

这两句许,蕴含着她对女儿管束之严、用心之细等多内容。莺莺上场,唱了〔仙吕·赏花时〕一曲:

可正是人值残春蒲郡东,门掩重关萧寺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

在春天即将逝去的时刻,莺莺的怀春,正是对爱情与自由的潜在诉求,是对封建礼教的沉默抗议。从戏的开始,王实甫便写母女各有各的感伤,微妙地揭示她们感情的差异,为戏剧冲突的发展定下了基调。

莺莺和张生在佛殿中巧遇,两人一下子坠入了爱的漩涡。而莺莺和张生之间感情的迅速发展,必然要和封建礼教发生冲突,必然为“治家严肃”的老夫人所容许。这一点,红娘是十分清楚的。为此,她阻拦莺莺与张生的接触,提醒莺莺 “咱家去来,怕老夫人嗔着”。莺莺也担心母亲识破,吩咐红娘“休对夫人说”。可见,《西厢记》在矛盾的开端,尽管没有安排老夫人和崔、张的正面冲突,但却让观众看到,在三个年青人一举一动的后面,处处笼罩着老夫人的阴影;看到年青一代和封建势力的矛盾在潜行、在酝酿。

在崔、张彼此有情,却又无计可施,观众渴望知道事情如何进展的时候,孙飞虎事件出现了。王实甫把它作为戏剧冲突的催化剂,使胶着的气氛陡然变化。但是,当张生计退贼兵,本来答应婚事的老夫人突然赖婚,封建势力与年青一代的矛盾激化,剧本便出现了第一个戏剧高潮。

“赖婚”以后,王实甫让戏剧冲突转移了。

莺莺、张生不甘心任由封建家长摆布,使他们合法的要求受挫,便以“非法” 的行为追求感情的满足。在这过程中,崔、张与红娘三人之间,又出现了性格的冲突。在莺莺,她既要克服封建礼教长期对她的影响,更要躲开老夫人的耳目。在不知道红娘已经转为同情她的情况下,既要利用红娘,又觉和“小梅香拘系得紧”,还要表现出小姐身份的尊严与矜持。她挖空心思,生出许多“假意儿”,对红娘遮遮掩掩。对张生,她固然越爱越深,但要迈出“非法”接近的一步,又有许多顾忌,许多尴尬。举动言语,常常要真真假假。在红娘,她已决心帮助小姐,却又不能明言;她既埋怨小姐对她耍滑头,也害怕“消息儿踏着泛”,被小姐倒打一耙,因而不得不小心翼翼。在张生,一方面执着地追求爱情,一方面对莺莺的心思捉摸不定。他愈是束手无策,愈显得六神无主、痴痴迷迷。在“赖简” 一折,作者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他们之间的性格冲突,也使剧本出现了第二个高潮。固然,这三个年青人发生的纠葛,与他们的身份地位有关,同时也明显地受到剧中的主要矛盾的制约。换句话说,笼罩在他们心头上的老夫人的阴影,是导致他们在彼此试探、不断龃龉误会的动因。王实甫在“赖婚”以后,让戏剧冲突转移到年青一代的内部,这正是从另一个角度,表现封建礼教和反抗力量的深化。

“酬简”一折,王实甫写崔张如愿以偿。他对情的极力张扬,是对封建礼教长期压抑人性的反拨。而当年青一代以非法方式满足了情的追求时,势必受到封建力量的粗暴干预。“拷红”一场,王实甫写老夫人发现莺莺“语言恍惚,神思加倍,腰肢体态,比往日不同。”她气急败坏,审问红娘,剧本便出现第三个高潮。

有趣的是,当老夫人厉声传令,拷问红娘,崔、张走头无路,胆战心惊时,作者却写红娘以一席话解决了问题。而这一席话,恰恰是封建礼教之乎者也的大道理。老夫人一想:“这小贱人也道的是,我不合养了这不肖之女,待经官呵,玷辱家门,罢罢,俺家无犯法之男,再婚之女,与了这厮吧!”经过惦量,她只好偃旗息鼓,勉强答应了婚事。当人们看到老夫人那泰山压顶之势,被红娘以四两拨千斤的办法消解,都会莞然而笑,认识了封建力量外强中干的本质。

“拷红”以后,老夫人虽然又一将退却,但封建家长和年青一代的矛盾,却没有根本解决。老夫人之所以答应让莺莺许配张生,绝非承认他们那段非法的恋情,而是害怕“玷辱家门”,说到底,是出于家庭利益的考虑。她以“俺三辈不招白衣女婿”为由,逼张生立刻赴考,提出“得官呵,来见我;驳落呵,休来见我”。明确地列出许婚的条件,实际上是作又一次赖婚的准备。

在老夫人的压力面前,莺莺张生不得不暂时分手。这一来,他们两人之间的矛盾,又有新的发展,在封建社会中,男女的地位不平等,张生离开了莺莺,他们的爱情能否持久?张生会不会像《会真记》中的张生那样,走上“始乱终弃” 的道路?另外,莺莺确曾许配给郑恒,崔张如何摆脱郑恒的纠缠?如何排除外界对他们婚事的干扰?这种种悬念,都必须解决。于是,《西厢记》需要有第五本。

在第五本中,张生考上科举,衣锦还乡,郑恒跳出来了。本来就希望“亲上加亲”的老夫人听信谗言,果真要赖掉张生的婚事。然而,莺莺张生爱情始终不渝;红娘据理据法力争;白马将军也给予有力的支持。这时候,相互对立的力量当面折证,剑拔弩张,把全剧的冲突推上最高潮。后来,郑恒自讨没趣,一头撞死;老夫人不能再赖,无可奈何,“有情人”这才最终取得了胜利。

王实甫写了“第五本”,让戏剧矛盾继续延伸,这既是以老夫人在“拷红” 一折的勉强许婚为依据,也是出于对现实生活有清醒的认识。他愿意看到“普天下有情人”能成眷属,更清醒地看到有情人在争取成为眷属过程中所碰到的种种障碍,种种艰辛。所以,他只有展示年青一代和封建家长斗争的长期性和曲折性,描绘老夫人从不追究崔张的非法结合到承认婚姻合法的整个历程,才能完成“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题旨。

如上所述,《西厢记》的戏剧情节,环绕着两条相互缠绕的线索展开,涌现了多次矛盾激化的场面。它一环扣着一环,一波接着一波,有起有伏,有开有阖,扣人心弦,引人入胜。作者以高超的写作技巧,让观众得到了完美的艺术享受。在每一次的戏剧冲突中,作者总是使人物性格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总是写年青一代节节胜利,封建势力节节败退,并且处在被嘲弄的位置。从整部戏看,冲突是尖锐激烈的,却又处处显露乐观的前景。因此,《西厢记》和一些悲悲切切的爱情戏不大一样,它的格调是轻松明朗的,它要让观众在一串串的笑声中得到精神的满足,它是我国戏剧史上一部出色的喜剧。

第三节 《西厢记》的人物塑造、语言艺术和社会影响

主动追求爱情的莺莺 志诚种和傻角 机智泼辣的红娘 文采与本色相生禁毁与模仿

王实甫《西厢记》里的主要人物,虽然多与《会真记》、《西厢记诸宫调》同名,但是莺莺、张生、红娘的性格,却与元稹、董解元所塑造的迥异。他们是王实甫刻划的新的人物形象。

《西厢记》里的崔莺莺,带着青春的郁闷上场。当她遇到了风流俊雅的张生,四目交投,彼此就像磁石般互相吸引。她分明觉察到一个陌生男子注视着自己,但她的反应是“亸着香肩,只将花笑捻”。剧本写红娘催促她回避,而她的反映是:

回顾--觑末--下

请注意这一舞台提示,它异常强烈地揭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按照封建礼教的规定,为女子者,“非礼勿言,非礼勿视,非礼勿听”。莺莺竟对张生一步一回头,把箴规抛之于脑后。通过一细微的却是引人注目的举动,作者让观众清晰地看到她性格发展的走向。在明末,金圣叹改编《西厢记》,便删掉莺莺这一动作,改为让她主动提出:“红娘,我看母亲去。”还加上评注云:“写双文见客即走入者,此千金闺女自然之常理。”金圣叹的做法,不管是否恰当,却充分说明了他认识到这一动作的关键性作用。

莺莺遇见张生以后,作者写她相当主动地希望和张生接近。她知道那“傻角” 月下吟诗,便去酬和联吟;张生故意撞出来瞧她,她“陪着笑脸儿相迎”,可见她对张生是处处留情的。而她的态度,张生也看在眼里。他们心有灵犀,彼此都感受到相互的爱意。正是由于莺莺从一开始就对爱情炽热地追求,才使得她一步一步地走上了违悖纲常反抗封建礼教的道路。

王实甫写莺莺追求的只是爱情。她对张生的爱,纯洁透明,没有一丝杂质。当张生被迫上京考试,她悔恨的是“蜗角虚名,蝇头小利,拆鸳鸯两下里”;长亭送别,她给张生把盏时的感触是:“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她给张生最郑重的叮咛是:“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她担心的是张生不像她那样爱得专一,一再提醒他“若见了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总之,在她的心中,“情”始终是摆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至于功名利禄,是非荣辱,统统可以不管。这样的思想,既不同于《西厢记诸宫调》里的莺莺,也不同于元杂剧中许许多多追求夫荣妻贵的闺秀,她是一个赤诚追求爱情,大胆反抗封建传统的女性形象。

然而,强烈追求爱情只是莺莺性格的一个方面。莺莺长期受到封建礼教的熏陶,加上对红娘有所顾忌,因此,她的性格显得热情而又冷静,聪明而涉狡狯。例如她看见红娘送来张生的“简帖儿”,勃然变然,“厌的早扢皱了黛眉,忽的波低垂了粉颈,氲的呵改变了朱颜”,还声称要拿简帖儿“告过夫人,打下你个小贱人下截来”。她装腔作势要红娘传言责备张生,“着他下将休是这般”,其实传去的却是私约张生相会的情诗。等到张生到后花园去赴约,她以忽然变卦,正儿八经地把张生数落一番。这种种表现,把张生弄得七颠八倒,连红娘也昏头转向。当观众看到莺莺“对人前巧语花言,没人处便想张生,背地里愁眉泪眼”,看到她有时一本正经,有时黠谲多端,有时又扭捏尴尬时,都会哑然失笑。在小说诗歌文学作品中,王实甫让莺莺的形象具有两种不同的内心节奏,展示出她对爱情的追求,既是急急切切,又是忐忐忑忑。内心节奏的不协调,是导致她行为举止引人发笑的喜剧因素。

王实甫笔下的张生,也不同于《西厢记诸宫调》的张生。他被去掉在功名利禄面前的庸俗,以及在封建家长面前的怯懦,被突出的则是对爱情执著诚挚的追求。他是一个“志诚种”。志诚,是作者赋予这一形象的内核。

当然,张生是个才华出众风流潇洒的人物。他出场时唱的一曲〔油葫芦〕,描述“雪浪拍长空,天际秋云卷;竹索缆浮桥,水上苍龙偃”的黄河景色,充分表现出文采风流和豪逸气度。不过,王实甫在塑造张生的形象时,没有把表现他的才华作为重点,而是表明一旦坠入了情网,这才子竟成了“不酸不醋的风魔汉”。他痴的可爱,也迂得可爱。

王实甫写张生在佛殿撞见了莺莺,猛然惊呼:“我死也!”这三个字,活画出他魂飞魄散的情态。跟着他在道场上迎着红娘,自报家门:

小生姓张,名珙,本贯西洛人也,年方二十三岁,正月十七日子时建生,并不曾娶妻。

红娘反问:“谁问你来?”张生竟不答腔,单刀直入地又问:“敢问小姐常出来么?”这一段精彩的对话脍炙人口,把张生在爱情的驱动下痴迷冒失的性格,表现得栩栩如生。在“赖婚”一场,作者写张生起初以为鸿鹄将至,他一早起来,精心打扮,“皂角也使过两个也,水也换了两桶也,乌纱帽擦得光挣挣的”。一心等待崔家来请,憨态可掬。谁知道,老夫人忽然变卦,他始而目瞪口呆,继而气急败坏,还直挺挺的跪在红娘面前哭丧着脸,声称要上吊自尽。这手足无措的表现,委实令人喷饭。等到张生缓过气来,剧本写他向老夫人发问:

(末云):小生醉也,告退。夫人跟前,敢一言以尽意,不知可否?前者贼寇相迫,夫人所言,能退贼者,以莺莺妻之。小生挺身而出。作书与杜将军,庶几得免夫人之祸。今日命小生赴宴,将谓有喜庆之期,不知夫人何见,以兄妹之礼相待?小生非图哺啜而来,此事果若不偕,小生即当退。

张生一开口便说“告退”,还问老夫人能否让他说话。未等老夫人回应,他就哗啦哗啦说了一通,其实,老夫人回应“可”,他固然要说;回应“不可”,他也是要说。他的陈辞,东一锤,西一棒,说得语无伦次,却又入情入理。金圣叹说:张生“盖满肚怨毒,撑喉柱颈而起,满口谤仙。触齿破唇而出”。在这场戏里,王实甫鲜明地展现出张生从焦急高兴到失望负气的情景,而无论写张生或是楞头楞脑,或是酸不溜秋,或是急得像热锅中的蚂蚁,都表明他对爱情的执著。爱情的力量,使这才子傻头傻脑,顾不上言谈举止。

张生跳墙,是王实甫刻划这一性格最为精彩的关目。那天晚上,张生应莺莺诗简之约,到了后花园。他知道小姐已在隔墙,于是樊垣一跳,一把搂着莺莺。莺莺吓了一大跳,她没有想到张生会跳将过来,而且“角门儿”还开着,她惊呼: “是谁?”这一下,约会便砸了锅。

关于张生跳墙的行为,《会真记》的写法是:“崔之东墙,有杏花一树,攀枝可逾。既望之夕,张生梯其树而逾焉,达于西厢,则户果半开矣。”《西厢记诸宫调》的处理是:张生跳过墙后,才喊红娘:“快疾忙报与你姐姐,道门外玉人来也。”他们是在房里相会的。王实甫改变了元稹和董解元的写法,把崔、张会面的地点,改在后花园里,园里有墙,墙上有“角门儿”,两边可通,莺莺就在墙的一边“烧夜香”。在这里,王实甫将规定情景略略改变,不仅使这关目增加了新的情趣,而且在刻划张生性格方面有画龙点晴的作用。

张生接到请柬,是红娘受了莺莺的气,拒绝再为他俩效劳的时候,是张生感到爱情已经无望的时候。可是,当他打开诗简一看,原来是小姐约他幽会。他大喜过望,红娘问他:“怎见得着你来?你解我听咱。”他解释:“‘待月西厢下’,着我月上来;‘迎风户半开’,他开门待我;‘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着我跳过墙来。”据此,他便跳墙赴约了。

莺莺约会张生,却没有让他跳过墙来,是张生把诗理解错了。他对诗的第一句没有解错,至于第二句“迎风户半开”的户,他知道指的是花园的“角门儿”,问题出在对第三、四句的解释,“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无论如何也不能解作叫他跳墙,何况角门儿半开着,何必要跳过墙去!张生凭空脑海中生出“跳” 字,这真是可笑的疏忽。本来,张生是个才子,当不至于不会解释,他之所以会聪明一世,糊涂一时,是因在绝望之馀,突然受宠若惊,欣喜之情冲昏头脑,使他连诗也解错了。

为了强调张生解错了诗这一个很能表现性格的关目,王实甫在剧本中反复地铺垫、衬托,像当红娘问张生对诗简的解法有没有把握时,他回答:“俺是个猜诗谜的社家,风流隋何,浪子陆贾,我那里有差的勾当?”晚上,红娘在打开 “角儿门”时碰见张生,再一次问他:“真个着你来哩?”张生依然很自信: “小生是猜诗谜的社家。”后来莺莺翻脸,红娘就在旁边嘲笑张生:“猜诗谜的社家,a2拍了‘迎风户半开。’”在“闹简”和“赖简”,“猜诗谜的社家” 猜错了诗这一个环节。由于张生解错了诗,引发一场误会性的冲突,大大加强了全剧的喜剧性色彩。王实甫通过这样的艺术处理,把张生大胆追求爱情而又鲁莽痴迂的性格展现无遗。

在《西厢记》里,王实甫把红娘放置在一个相当微妙的位置上。老夫人让她服侍莺莺,让她“行监坐守”,但她从心底里不满封建礼教对年青人的捆束,当觉察到崔、张彼此的情意后,一直有心玉成其事。她愿意为莺莺穿针引线,又知道莺莺有“撮盐入火”的性子,有“心肠儿转关”的狡狯,只好处处试探、揣度,照顾着小姐的自尊心,忍受着怀疑和指责。她要对付小姐,又要对付老夫人,担承着种种压力,却义无反顾地为别人合理的追求竭心尽力。而王实甫愈写红娘的 “两下里做人难”,愈写这“缝了口的撮合山”在困境中巧妙周旋,就愈能生动地表现她机智倔强的个性。

有趣的是,王实甫让红娘经常把道学式的语言挂在嘴边,让她摆出俨然正经的模样。例如她觉察到张生自报家门的动机,便搬出“男女授受不亲”的一套,给张生碰了一鼻子灰。从她的装腔作势和张生不尴不尬的神态中,作者让人们看到,她并不尊重什么礼教,却懂得把“孔孟之道”作为一根耍弄的棍子。后来在 “拷红”一场,这根棍竟发挥了妙不可言的作用。红娘坦率地把莺莺张生的私情和盘托出,跟着对老夫人说:

信者人之根本,“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当日军围普救,老夫人所许退军者,以女妻之。张生非慕小姐颜色,岂肯区区建退军之策?兵退身安,夫人悔却前言,岂得不为失信乎?既然不肯成其事,只合酬之以金帛,令张生舍此而去。却不当留请张生于书院,使怨女旷夫,各相早晚窥视,所以老夫人有此一端。目下老夫人若不息其事,一来辱没相国家谱;二来日后张生名垂天下,施恩于人,忍令反受其辱哉?使至官司,老夫人亦得治家不严之罪。官司若推其详,亦知老夫人背义而忘恩,岂得为贤哉?

这番话,滴水不漏,说的完全是封建大道理。红娘拿起“信义”的大牌子,摆出维护封建纲常和家庭利益的样子,以冠冕堂皇的教条压住老夫人,一下子抓住其弱点,击中要害。这“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一招,着实的效,老夫人只好自认晦气。从红娘胸有成竹和滔滔不绝的陈辞中,从她一本正经地搬弄封建教条实际上又是对它大胆嘲弄的过程中,作者让人们看到了红娘泼辣而又机智的鲜明个性。

在有关崔张的故事中,红娘的形象有一个发展的过程。《会真记》里的红娘,地位无足轻重。《西厢记诸宫调》里的红娘,则成了崔张结合不可缺少的助力,这说明金代的董解元,意识到在强大的封建压力面前,才子佳人要冲破罗网,必须获得外力的帮助。他突出了出身卑贱的红娘的作用,说明了下层人民对自身力量有所认识。王实甫在《西厢记诸宫调》的基础上,又赋予红娘新的面貌。他写红娘之所以充当崔张的“撮合山”,不仅是出于对老夫人不守“信义”的反感,更重要的是她本身对爱情追求的认同;她不仅是见义勇为,而且是缘情反礼。王实甫写她从一开始不动声息地协助崔张,以至后来为他们两肋插刀,这种积极主动地帮助“有情人”的侠气,反映了人民大众对“情”自觉追求的态度。汤显祖说王实甫笔下的红娘,有“二十分才,二十分识,二十分胆。有此军师,何攻不破,何战不克”(《汤海若先生批评西厢记》)。他以运筹帏幄的“军师”比喻红娘,这无疑是看到了她在崔张爱情纠葛中所起的推动作用,从而给予高度的评价。

戏剧是语言的艺术。王实甫在《西厢记》中驾奴语言的技巧,历来为人们称道。王骥德说《西厢记》“今无来者,后掩来哲,虽擅千古绝调”(《新校注古本西厢记》);徐复祚赞叹它“字字当行,言言本色,可谓南北之冠”(《曲论》)。他们都把《西厢记》视为戏曲语言艺术的最高峰。

所谓“当行”,是指《西厢记》的语言符合戏剧特点,能和表演结合,具有丰富的动作性,像第三本第二折的一段曲文:

(红唱)〔普天乐〕晚妆残,乌云亸,轻勾了粉脸,乱挽起云鬟,将简帖儿拈,把妆盒儿按,开折封皮孜孜看,颠来倒去不害心烦。(旦怒叫)红娘!(红做意云)呀!决撒了也!厌的早扢皱了黛眉。(旦云)小贱人,不来怎么!(红唱)忽的波低垂了粉颈,氲的呵改变了朱颜。

莺莺起初着意打扮,后来看到简贴,便胡乱挽起头发,急忙按下妆盒,仔细品味来简,跟着疑虑踌躇发作。这一段唱词,动作性很强。王实甫让唱词规定了演员的形体动作,使人物动起来,适合于舞台表演和人物性格的刻划。

《西厢记》的语言具有非常鲜明的个性化特点。即使是唱词,作者也考虑到人物身份、地位、性格的不同,使之呈现不同的风格。同为男性角色,张生的语言显得文雅,郑恒则鄙俗,惠明则粗豪。同为女性角色,莺莺的语言显得婉媚,如:

〔混江龙〕落花成阵,风飘万点正愁人。池塘梦晓,兰槛辞春,蝶粉轻沾飞絮雪,燕泥香惹落花尘。系春心情短柳丝长,隔花阴人远天涯近;香消了六朝金粉,清减了三楚精神。

莺莺是大家闺秀,她的唱词节奏舒展,色彩华美,感情含蓄,与婉约派词风相似。所以,朱权说“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

红娘的语言则显得鲜活泼辣。如:

〔满庭芳〕来回顾影,文魔秀士,风欠酸丁,下工夫将额颅十分挣,疾和迟压倒苍蝇,光油油耀花人眼睛,酸溜溜螯得人牙疼。

红娘是丫头,口齿伶俐,作者让她的语言夹杂着俚语、俗语和日常生活用语,显得既质朴本色又生动活泼。

总之,文采与本色相生、藻艳与白描兼备,具有强烈的戏剧效果,是《西厢记》语言的一大特色。由于王实甫在唱词部分大量置入唐诗宋词的意象,使人读来满口生香、意趣盎然。因此《西厢记》也被誉为诗剧。

《西厢记》问世以后家喻户晓,有人甚至把它与《春秋》相提并论。

尽管王实甫《西厢记》的原本已经失传,但明代以来坊间出现了大量《西厢记》刊本。据不完全统计,迄今所知《西厢记》明刊本有110种左右,清刊本有70种左右。刊本的纷繁适足说明它影响之深,流传之广。在戏曲舞台上,《西厢记》更是演出不衰,京、昆、蒲、豫、川、滇、闽、赣等剧种,都把它改编上演,多少年来一直受到观众的喜爱。

不过,《西厢记》在流传过程中,也曾遭受到禁毁、歧视。清朝乾隆十八年(1753),朝廷下令将《西厢记》、《水浒》列为“秽恶之书”,认为“愚民之惑于邪教亲近匪人者,概由看此恶书所致”。同治七年年(1868),江苏巡抚丁日昌下令查禁“淫词”,指出“《水浒》、《西厢》等书,几于家置一编,人怀一箧”。“若不严行禁毁,流毒依于胡底”。当然,《西厢记》是禁不了的,某些封建统治者的态度,只能从反面证明它影响的巨大。

《西厢记》的出现,深深地吸引了许多作者,人们纷纷效法学习。有人甚至依样画葫芦地模仿其文辞,套袭其情节,像元代的《东墙记》、《㑇梅香》,简直像《西厢记》的翻版;《倩女离魂》写折柳亭送别,也因袭《西厢记》长亭送别的场景。有些作家则善于从《西厢记》中汲取营养,像汤显祖的《牡丹亭》,孟称舜的《娇红记》,曹雪芹的《红楼梦》,都在继承《西厢记》反抗封建礼教的思想基础上,发展创造,从而取得了新的成就。

篇5:王实甫简介

王实甫简介

元代杂剧作家。名德信。大都(今北京市)人。生卒年不详。

生平和创作王实甫生平事迹资料缺乏。钟嗣成《录鬼簿》将他列入“前辈已死名公才人”,周德清《中原音韵》在称赞关汉卿、郑光祖和白朴、马致远“一新制作”的同时,也称赞了《西厢记》的曲文,并说“诸公已矣,后学莫及”。由此可以推知,王实甫活动的年代可能与关汉卿等相去不远。他的主要创作活动当在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

《北宫词纪》所收署名王实甫的散曲〔商调集贤宾〕《退隐》中写道:“想着那红尘黄阁昔年羞,到如今白发青衫此地游”,“人事远,老怀幽,志难酬,知机的王粲;梦无凭,见景的庄周”,“怕狼虎恶图谋,遇事休开口,逢人只点头,见香饵莫吞钩,高抄起经纶大手”,可知王实甫早年曾经为官,宦途不无坎坷,晚年退隐。曲中又有“且喜的身登中寿”,“百年期六分甘到手”,可以推断他至少活到60岁。这首散曲又见于《雍熙乐府》,未署名。因此,学术界对它的作者是谁有不同看法。

《中原音韵》曾把《西厢记》第1本第3折的曲文作为“定格”的范例标举。元末明初贾仲明的〔凌波仙〕吊曲说王实甫“作词章,风韵羡,士林中等辈伏低。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明初朱权《太和正音谱》誉王实甫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可见,他的作品在元代和元明之际很为人所推重,《西厢记》其时已被称为杂剧之冠。

王实甫所作杂剧,名目可考者共13种。今存有《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吕蒙正风雪破窑记》和《四大王歌舞丽春堂》3种。《韩采云丝竹芙蓉亭》和《苏小卿月夜贩茶船》都有佚曲。其余仅存名目而见于《录鬼簿》著录者有《东海郡于公高门》、《孝父母明达卖子》、《曹子建七步成章》、《才子佳人多月亭》、《赵光普进梅谏》、《诗酒丽春园》、《陆绩怀橘》、《双蕖怨》、《娇红记》9种。对王实甫曲目,学术界有不同看法,或认为《娇红记》非出王手,或认为《诗酒丽春园》亦非王作,还有人认为今存《破窑记》是关汉卿的`作品,但都非定论。明清时代还有王实甫作《月明和尚度柳翠》和《襄阳府调狗掉刀》的著录和传闻,均不可靠。此外,自明代开始,出现《西厢记》是王实甫作关汉卿续或关作王续等说法,也都不可信。

王实甫还有少量散曲流传:有小令1首,套曲3种(其中有一残套),散见于《中原音韵》、《雍熙乐府》、《北宫词纪》和《九宫大成》等书中。其中,小令〔中吕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较有特色,词采旖旎,情思委婉,与《西厢记》的曲词风格相近。

《西厢记》在王实甫现存的3种杂剧中,5本21折的《西厢记》不仅是他的代表作,而且是元代杂剧创作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

篇6:王实甫:西厢记【读后感I读书笔记I读书心得I简介】

《崔莺莺待月西厢记》(简称《西厢记》,又称《王西厢》、《北西厢》)是元代王实甫创作杂剧,大约写于元贞、大德年间(1295~13)。

全剧叙写了书生张生(张君瑞)与相国小姐崔莺莺在仕女红娘的帮助下,冲破孙飞虎、崔母、郑恒等人的重重阻挠,终成眷属的故事。

该剧具有很浓的反封建礼教的色彩,作者写青年人对爱情的渴望,写情与欲的不可遏制与正当合理,写青年人自身的愿望与家长意志的冲突;表达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爱情观。全剧体制宏伟,用了五本二十一折连演一个完整的故事,这在古代杂剧中是罕见的。该剧情节引人入胜,形象鲜明生动,文采斐然,极具诗情画意。

篇7:王实甫的经典诗句

1、 落红满地胭脂冷。 ——王实甫 《西厢记》

2、 自别后生死茫茫,更那堪深情许许。见杨柳飞絮滚滚,对桃花情思了了。透内阁香风阵阵,掩重门暮雨纷纷。怕战争忽的又战争,不销魂怎地不销魂。新蹄痕压旧蹄痕,断肠人忆断肠人。今秋,香肌瘦几分?缕带宽三寸。 ——王实甫 《别情》

3、 地生连理枝,水出并头莲 ——王实甫

4、 “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王实甫 《长亭送别-滚绣球》”

5、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王实甫 《西厢记》

6、 甜言美语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王实甫 《西厢记》

7、 云敛晴空,冰轮乍涌;风扫残红,香阶乱拥;离恨千端,闲愁万种。 ——王实甫 《西厢记》

8、 娇羞花解语,温柔玉有香。 ——王实甫 《西厢记》

9、 地生连理木,水出并头莲。 ——王实甫 《西厢记》

10、 异乡易得离愁病,妙药难医肠断人。 ——王实甫 《西厢记》

11、 落红成阵,风飘万点正愁人,池塘梦晓,阑槛辞春;蝶粉轻沾飞絮雪,燕泥香惹落花尘;系春心情短柳丝长,隔花阴人远天涯近。香消了六朝金粉,清减了三楚精神。 ——王实甫 《西厢记》

、 相思只相知,老天不管人憔悴。 ——王实甫 《西厢记》

13、 昨宵爱春风桃李花开夜,今日愁秋雨梧桐叶落时。 ——王实甫 《西厢记》

14、 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 ——王实甫 《西厢记》

15、 花阴重叠香风细,庭院深沉淡月明。 ——王实甫 《西厢记》

16、 想着你废寝忘餐,香消玉减,花开花谢,犹自觉争些;便枕冷衾寒,凤只鸾孤,月圆云遮,寻思来有甚伤嗟。 ——王实甫 《西厢记》

17、 旧愁似太行山隐隐,新愁似天堑水悠悠。 ——王实甫 《西厢记》

18、 云路鹏程九万里,雪窗萤火二十年。 ——王实甫 《西厢记》

19、 学得来“一天星斗焕文章”,不枉了“十年窗下无人问”。 ——王实甫 《西厢记》

20、 好句有情联夜月,落花无语怨东风。 ——王实甫 《西厢记》

21、 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 ——王实甫 《西厢记》

22、 颠鸾倒凤,同谐鱼水之欢,共效于飞之愿。 ——王实甫 《西厢记》

23、 月圆便有阴云蔽,花发须教急雨催。 ——王实甫 《西厢记》

24、 恹恹瘦损,早是伤神,那值残春。罗衣宽褪,能消几度黄昏?风袅篆烟不卷帘,雨打梨花深闭门;无语凭阑干,目断行云。 ——王实甫 《西厢记》

25、 一杯闷酒尊前过,低首无言自摧挫。 ——王实甫 《西厢记》

26、 幽僻处少有人行,点苍苔白露泠泠。 ——王实甫 《西厢记》

27、 愿言配德兮,携手相将。不得于飞兮,使我沦亡 ——王实甫 ( 闪$点情 话网)《西厢记》

28、 合欢未已,离愁相继。想着俺前暮私情,昨夜成亲,今日别离。我谂知这几日相思滋味,却原来此别离情更增十倍。 ——王实甫 《西厢记》

29、 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 ——王实甫 《西厢记》

30、 万金宝剑藏秋水,满马春愁压绣鞍。 ——王实甫 《西厢记》

31、 俺那里有落红满地胭脂冷,休辜负了良辰美景。 ——王实甫 《西厢记》

32、 这忧愁诉与谁?相思只自知,老天不管人憔悴。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到晚来闷把西楼倚,见了些夕阳古道,衰柳长堤。 ——王实甫 《西厢记》

33、 翠裙鸳绣金莲小,红袖鸾销玉笋长。 ——王实甫 《西厢记》

34、 叹人间真男女难为知己,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王实甫 《西厢记》

35、 郎才女貌合相仿。? 眉儿浅淡思张敞,春色飘零忆阮郎。 ——王实甫 《西厢记》

36、 怕墙高怎把龙门跳,嫌花密难将仙桂攀。 ——王实甫 《西厢记》

37、 料想春娇厌拘束,等闲飞出广寒宫。 ——王实甫 《西厢记》

38、 “望穿他盈盈秋水,蹙损他淡淡春山。 ——王实甫 《西厢记》”

39、 自别后遥山隐隐,更那堪远水粼粼,见杨柳飞绵滚滚,对 桃花醉脸醺醺,透内阁香风阵阵,掩重门暮雨纷纷。怕黄 昏忽地又昏黄,不销魂怎能不销魂,新啼痕压旧啼痕,断 肠人忆断肠人。今春,香肌瘦几分,搂带宽三寸。 ——王实甫 《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

40、 系春心情短柳丝长,隔花阴人远天涯近。 ——王实甫 《西厢记》

41、 有心争似无心好,多情却被无情恼 ——王实甫 《西厢记》

42、 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 ——王实甫 《西厢记》

43、 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 ——王实甫 《西厢记》

44、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王实甫 《西厢记》

45、 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 ——王实甫 《西厢记》

46、 惺惺的自古惜惺惺 ——王实甫 《西厢记第一本第三折》

47、 怕黄昏忽地又黄昏,不销魂怎地不销魂?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 ——王实甫 《别情》

48、 “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 ——王实甫 《长亭送别-滚绣球》”

49、 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mdash,人生智慧;—王实甫 《长亭送别-收尾》

50、 “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伯劳东去燕西飞,未登程先问归期。 ——王实甫 《长亭送别-耍孩儿》”

西厢记语录

长亭送别作文

长亭送别教案

李吉甫简介

读西厢记有感

长亭送别 教案教学设计

《长亭送别》优秀教学设计

诗词鉴赏:王实甫《长亭送别》

千里长亭作文

长亭送别

《西厢记》与王实甫
《《西厢记》与王实甫.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西厢记》与王实甫(共7篇)】相关文章:

《长亭送别》...2023-05-13

西厢记读后感2023-04-18

西厢记读后感个人收获2023-07-25

长亭送别教学反思2022-10-21

长亭送别 教学反思2023-04-11

《西厢记》读书感悟优质2023-07-09

普救寺导游词2023-01-31

书籍《西厢记》读书心得个人感悟2023-01-08

论文的读后感2022-08-26

论文读后感2023-06-27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