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惯性”教学的三点体会

时间:2023-04-28 08:02:56 心得体会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惯性”教学的三点体会(精选15篇)由网友“摸鱼选手小啵”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汇总后的“惯性”教学的三点体会,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惯性”教学的三点体会

篇1:“惯性”教学的三点体会

“惯性”教学的三点体会

“惯性”教学的三点体会

“惯性”一节的教学,课本是先给出惯性定义,再演示“静止的物体具有惯性”、”运动的物体具有惯性”两个实验,验证一切物体都有惯性.这种安排,其特点是:先理论、后实验.教学实践表明:教材精炼,简捷明快有余,生动活泼不足,学生不易接受.究其原因,学习“惯性”前学生头脑中具有的惯性现象材料太少,课本只提供一个“伽利略理想实验”,缺乏足够的感性认识.因此,学生总感生硬,难以接受.鉴此,我们改变教法:先实验、后理论,变验证型教法为探索型教法.这是符合初二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的.下面就惯性概念的教学,谈三点体会.

一、建立“惯性”概念

1、激疑,引出“惯性”课题

(1)奔跑之人,脚遇障碍物时,人向前倾.何故?

(2)坐在汽车内的旅客,当车突然开动时,人向后仰.为什么?

身边现象,人所共知.学生却不能解释,激起阵阵疑团,欲罢不能.教师趁机引出“惯性”课题.

2、激趣,建立“惯性”概念

(1)学生做“抽尺”实验:把盛着墨水的敞口墨水瓶置于课桌边缘,下压直尺或三角尺.用手沿水平方向突然快速抽走直尺,墨水瓶巍然不动.学生疑虑:墨水瓶为啥安全无恙?

教师演示“打板落蛋”实验(略).学生嘀咕:鸡蛋为啥没落地摔碎?

师生共同得出:实验表明,一切静止的物体都具有保持静止状态的性质.

(2)教师演示“摸拟摔伤”实验:把布娃娃(头内暗置盛红墨水的敞口塑料水瓶)直立在小车上,手推小车沿桌面匀速平动.当车遇障碍物受阻停止运动时,布娃娃前倾,摔得头破血流.

师:小车匀速运动,布娃娃的运动状态怎样?

生:跟车相同,做匀速直线运动.

师:车停时布娃娃脚受车向后的摩擦阻力作用,脚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生:由运动状态变成静止状态.

师:车停时,布娃娃上身的运动状态怎样?

生:继续向前运动,摔倒跌伤.

师:运动的物体具有怎样的性质?

生:具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

水到渠成.教师给出惯性定义: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

板书:

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

二、做好“惯性现象”实验

做好“惯性现象”实验,是建立惯性概念的关键.惯性实验,做法多种多样,丰富多采.精选惯性实验应力求简单,让每个学生都能动手做;要生动有趣,宜增加惊险情节,产生强烈的刺激性和说服力,使学生久久难忘.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利用学生身边现成器材,精选“抽尺实验”,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动手做.精做“模拟摔伤”演示实验,制造紧张惊险气氛.一个安全无恙,一个胆颤心惊,二者反差鲜明,具有强烈的刺激性和说服力,以此动摇学生头脑中顽固的错误观念,顺利建立起惯性概念.

三、解答惯性现象的步骤

课本解释惯性现象,文字确切精炼.学过之后,学生尚难掌握要领,不能圆满准确地解答惯性现象.表现在语无伦次,思路层次不清,或者以简单的惯性二字概括作答.因此,教师在解释“惯性现象”实验时,应做分解动作,引导学生探出解答惯性现象的步骤:

1、确定物体原来的运动状态.

2、找出物体或物体的哪部分在突发过程中受到外力作用,改变了原来的运动状态.

3、找出物体或物体的哪部分在突发过程中不受外力作用,由于惯性而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

例,一辆客车,在公路上匀速行驶,因遇障碍物向左急转弯,坐在车上的乘客为何向车身的右方倾斜?

答:客车急转弯前,乘客与车一起作匀速直线运动.当汽车遇障碍物,司机立即扭动方向盘,向左急转弯.坐在车上的乘客因其臀部随车上的座位向左急转弯;而人的上身,由于惯性,要保持其原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继续向前运动.因此,汽车向左急转弯时,人的上身要向车身的右方倾斜.

这样做,思路层次清晰,解答惯性现象有规可循.通过一两题的正规强化训练,学生基本上掌握了解答惯性现象的方法要点,都能清楚地解答课后习题中的惯性现象,从而培养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篇2:“惯性”教学的三点体会

“惯性”教学的三点体会

“惯性”教学的三点体会

“惯性”一节的教学,课本是先给出惯性定义,再演示“静止的物体具有惯性”、”运动的物体具有惯性”两个实验,验证一切物体都有惯性.这种安排,其特点是:先理论、后实验.教学实践表明:教材精炼,简捷明快有余,生动活泼不足,学生不易接受.究其原因,学习“惯性”前学生头脑中具有的惯性现象材料太少,课本只提供一个“伽利略理想实验”,缺乏足够的感性认识.因此,学生总感生硬,难以接受.鉴此,我们改变教法:先实验、后理论,变验证型教法为探索型教法.这是符合初二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的.下面就惯性概念的教学,谈三点体会.

一、建立“惯性”概念

1、激疑,引出“惯性”课题

(1)奔跑之人,脚遇障碍物时,人向前倾.何故?

(2)坐在汽车内的旅客,当车突然开动时,人向后仰.为什么?

身边现象,人所共知.学生却不能解释,激起阵阵疑团,欲罢不能.教师趁机引出“惯性”课题.

2、激趣,建立“惯性”概念

(1)学生做“抽尺”实验:把盛着墨水的敞口墨水瓶置于课桌边缘,下压直尺或三角尺.用手沿水平方向突然快速抽走直尺,墨水瓶巍然不动.学生疑虑:墨水瓶为啥安全无恙?

教师演示“打板落蛋”实验(略).学生嘀咕:鸡蛋为啥没落地摔碎?

师生共同得出:实验表明,一切静止的物体都具有保持静止状态的性质.

(2)教师演示“摸拟摔伤”实验:把布娃娃(头内暗置盛红墨水的敞口塑料水瓶)直立在小车上,手推小车沿桌面匀速平动.当车遇障碍物受阻停止运动时,布娃娃前倾,摔得头破血流.

师:小车匀速运动,布娃娃的运动状态怎样?

生:跟车相同,做匀速直线运动.

师:车停时布娃娃脚受车向后的摩擦阻力作用,脚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生:由运动状态变成静止状态.

师:车停时,布娃娃上身的.运动状态怎样?

生:继续向前运动,摔倒跌伤.

师:运动的物体具有怎样的性质?

生:具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

水到渠成.教师给出惯性定义: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

板书:

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

二、做好“惯性现象”实验

[1] [2]

篇3: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三点体会

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三点体会

培养高中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综合能力,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重视“写”在整个语文综合能力构架中的支柱作用,指导学生热爱习作,练就学生扎实的写作功夫,在高考中写出写啥像啥的作品,使之获取较高分值,历来是同行们在教学中不断探索的一项重要课题。作为指导者,首先应当树立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阶段性全局观念。既要辩证分析学生通过初中阶段所进行的一系列作文训练而达到的水准,又要用发展的眼光来指导高中语文作文教学;这就要求我们无论在指导思想方面,还是在具体实践操作方面,都应有周密的计划性、严密的'科学性、训练力度的强化性,行文运笔的深广性及灵活性。

一、把握练习内容,分块收集习作素材。

古人说“无一物不可以入文”,“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能收集并写出文章的事物可谓浩如烟海,写作信息无可限量。文章所反映的主旨,由于经过艰苦的选材过程及思维方面的沉淀,通过“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的人为创造活动之后,如此无限量的写作信息,却必然不同程度地受到不同时代基调,阶级色彩,社会道德意识,民情风俗观念,集个人而成的群体粗线条情感喜恶的规范和影响。这样,在特定的时代或时期,就把无形的写作信息无意识地纳入或宽或窄,或深或浅,或长或短,或浓或淡,或急或缓的创作主渠道中。这些创作主流,虽也呈现出纵横交错,繁杂纷呈的特点,但一定程度上却粗线条地、清晰地凸现出了短期内不易变更的题材集中意识。准确把握这些有形题材,以此设置习作达标规程并明确达标原则,在实践操作中使之具体化,就会减少作文教学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使作文教学日趋合理化,制度化和成熟化,体现出作文教学的科学性。

宏观上把握好训练题材内容,使学生对作文训练有一明确的标的。这就要求指导者积极关注生活热点话题,重视对社会焦点问题的收集和研究。例如;平常练习的题材内容可直接或间接或有所侧重或兼而有之涉及以下几个方面:①爱国主义;②远大理想;③传统美德;④奉献精神;⑤弘扬正气;⑥见义勇为;⑦艰苦奋斗;⑧健康心理与热爱生活;⑨望子成龙与家庭悲剧;⑩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市场经济与腐败现象;?环保意识的增强;?做人与处世;?以自“我”为中心与以天下为己任等等。这些题材的设置,并非一陈不变的,可在此基础上删削,增多,也可交融。要完成此项工作,指导者一人足可胜任,但付出艰辛努力的是时却带有极大的刻板性,可适当“抛砖”(明确方法,做出

[1] [2] [3]

篇4:中学物理《惯性》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知道什么是惯性,认识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2、会用物体的惯性解释惯性现象,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

3、通过惯性现象,向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教育。

(二)教具

惯性球、惯性小车和木块。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二、惯性

教师:从牛顿第一定律知道,任何物体都具有保持静止状态或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这种性质叫做惯性。也可以说物体有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

这里提出了一切物体都有惯性,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

三、惯性现象

教师:一切物体都有惯性。下面我们做几个表现物体具有惯性的有趣实验。

1、惯性小球实验

我们把一个小球稳稳地放在小木片上,用弹簧片迅速地把小木片弹出去,注意观察发生的现象。

(演示)

小木片弹出去后,小球落在了原处。

大家都知道这是由于小球有惯性。但是如何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解释这个现象呢?

我们用惯性解释物理现象,必须抓住惯性的实质。惯性的实质是物体有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所以我们必须认清物体原有的运动状态。以小球为例,木片被弹出去之前,小球处于静止状态。小球由于有惯性,还应保持原有的静止状态,所以小球落在原处。简言之,物体原来是什么状态,由于有惯性,它要保持什么状态,这是解释惯性现象的关键。

2、钢笔帽的惯性实验。

教师示范:拿一个小纸条放在桌边上,在纸条上压一个立着放的钢笔帽,将纸条迅速抽出,钢笔帽不倒。

(学生操作)

教师提问:请大家解释当纸条抽出时,笔帽为什么不倒?

(学生回答,教师讲评)

钢笔帽是静止的。当纸条迅速抽出时,由于笔帽有惯性,还要保持静止状态,所以笔帽不倒。

3、刹车时的惯性现象

教师:我们在小车上立一个木块,使小车和木块一起运动,小车突然停住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演示,并请学生解释,教师讲评)

教师:刹车前木块和小车一起运动。刹车时,木块底部和小车都停住了,但是由于有惯性,木块上部还要保持向前运动,所以木块向前倾倒。

这个实验再现了汽车紧急刹车时乘客向前倒这一普遍现象。

4、汽车起动发生的惯性现象

教师:请大家解释汽车起动时乘客为什么向后倾倒?

(学生回答:教师讲评)

四、学生练习

1、章后习题1

(教师讲评从略)

2、章后习题4

(教师讲评从略)

3、习题3

(教师讲评从略)

4、习题2

(学生答)

教师:飞机投掷物体前,被投掷物跟飞机一起运动。投掷物离开飞机后由于惯性仍要向前保持匀速直线运动。可是被投掷物受重力作用,它向前运动的同时还要向下落,物体的实际下落轨道是一抛物线。所以必须提前投掷。

飞机速度越大,高度越大,提前量也应该越大。飞机投弹也遵循这个规律。

5、节后练习4

(学生答)

教师:跳远运动员起跳前经过了一段距离的助跑,踏跳时具有较大的水平向前的速度。由于人有惯性,踏跳后还要向前继续用较大的速度运动,这样可以跳的更远些。事实证明,跳远运动员都是短跑好手就是这个道理。

五、学生阅读“汽车刹车之后”

教师:从阅读材料可知,汽车的停车距离等于反应距离和制动距离之和。如果你是一位汽车司机,应该注意怎样防止发生交通事故?

教师:车速不能太快,十次事故九次快。驾驶车辆应该精神集中,这样叮以缩短反应时间和减小反应距离。司机应保证汽车的刹车机件的性能良好,缩短制动距离。下雪、下雨天尤其应减速慢行。

我们同学骑自行车也应如此。不骑快车、精神集中、车闸要灵。

篇5:中学物理《惯性》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惯性是运动和力的关系知识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又与实践知识紧密相联。明确惯性概念,理解惯性现象,既是学习运动和力的关系乃至整个力学的基础,又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惯性是一个抽象的科学概念,在教学中还应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

2、教学目的

1)知道惯性现象,知道任何物体在任何状态下都有惯性。

2)会解释简单的惯性现象

3)知道惯性和牛顿第一定律的区别

3、重点、难点

惯性是物体固有属性的理解,用惯性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有关现象。

二、教学思路

本课题按照“展示现象→分析思考→整理扩展→巩固应用”的模式展开教学。通过教学程序的设计,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惯性实验的新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惯性概念的建立和应用,发展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1、观察抽象 建立概念

概念是从具体事例、实验事实中抽象出来的,只有首先为学生提供丰富典型的感性材料,才能从中抽象出本质特征,形成概念。

为此,在引出惯性概念之前,先演示惯性球、抽纸条等实验,学生看到:当突然抽去底下物体的时候,上面的物体能保持原位不动,这个结果出乎学生的意料,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由此得出:静止的物体有保持静止的性质。既然静止的物体有保持静止的性质,那么运动的物体又有什么性质呢?

举例:离开枪口的子弹失去了推力,还能继续前进。演示:运动的小车突然停止,车上的木块继续前滑。两个事例表明:运动的物体有保持原来运动速度和运动方向的性质。

小结:静止的物体有保持静止状态的性质,运动的物体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的性质。进一步归纳得出:任何物体都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这种性质叫做惯性。接着让学生举出生活和生产中的惯性例子。初步建立起惯性的概念。

2、虚拟想象 强化概念

虚设一个与真实情况相反的物理条件,并以此推出一系列想象性的荒谬结果,用反面的荒谬启迪人们对正面真实的认识,这就是虚拟情景。

对于惯性,学生常有疑问:物体真的有惯性吗?对此,教师引导发问:“假如某一时间地球上的物体突然失去了惯性,这对我们生活的世界将有什么样的影响呢?”引起学生的想象和讨论。

正在进行比赛的运动场上,所有的球离开球拍后,因没有惯性而无法前行,掉落地上。足球、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甚至跳远、跳高等运动项目都将无法进行。

离开枪口的子弹,因没有惯性无法向前射出,至多掉落在开枪者自己的眼前。美国霸权者最先进的核弹,如果正用来打击别国,也只能落在自己的跟前爆炸而自取灭亡。

地球以360米/秒的速度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离开地面的人因没有惯性而不会随地球一起运动,当他重新落回地面时,将落在原位置的西边。假如一个中国人离开地面数小时,当他降落到地面时,或许已经站在加拿大的国土上。

许多物理现象自然形成,永久存在,人们司空见惯,习以为常,对其中隐藏着的科学真理难有深刻的理解。虚拟情景以其“虚”、“谬”、“奇”的特点,与真实世界形成强烈的反差,使人虚中见实,无中见有,从反面看到真实的直观,从而加深了对客观世界真理性的认识。

3、比喻联想 深化概念

惯性是一切物体的固有属性,在任何情况下,物体的惯性都始终存在。学生却提出这样的问题:“惯性是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那么,当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即做变速运动或曲线运动)时,它的惯性岂不消失了吗?”要消除这样的疑问,无论用理论的推导或实验的证明都是困难的。然而我们却可以用下面的比喻来解除疑问。每个学生都有阅读的本领,但并不是每时每刻都在阅读,即使在劳动,阅读的本领照样存在;每个人都有睡觉的习性,但并不是每时每刻都在睡觉,即使在学习,睡觉的习性仍旧存在。同样的道理,物体有惯性,即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即使它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做变速运动或曲线运动),它的惯性也同样存在,只不过没有直接表现出来罢了。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不管这个物体在做什么运动,是否受到力的作用,物体的惯性始终存在。

4、对照比较 辨别概念(惯性 惯性定律区别)

比较是物理教学中较为常用的一种思维方法,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不同知识进行比较,可以区别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使知识系统化,加深理解和记忆的效果。学生容易把惯性和惯性定律混淆起来,两者的区别和联系可列表对比如下:

区别:1、前者是物体的固有属性,后者是物体的运动规律

2、前者在任何情况下都存在,后者只有当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才遵守

联系:惯性定律是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物体惯性的直接表现

5、实例分析 应用概念

从具体事例中抽象出惯性概念,这只是实现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第一次飞跃。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教学中应指导学生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实现认识上的第二次飞跃。应用惯性知识解释实际问题的例子是很多的。如:

1)汽车突然开动、刹车、转弯时,车内乘客的倒向如何?

2)匀速向前行驶的汽车里的乘客,向外跳车时,向哪个方向跳不容易摔倒?

3)在匀速向前行驶的车厢里的乘客,分别向前跳远和向后跳远,哪一次跳得更远?

4)在匀速向前行驶的车厢里的乘客向外掷石子,以相等的速度分别向前和向后掷出,哪一次掷得更远?

5)在匀速、加速、减速向前行驶的车厢里的乘客,竖直上跳,当他落下时,分别落在原位置的哪一侧?

上述各例,从惯性知识的单一应用,到惯性与速度知识的综合应用,从简单的匀速问题到较复杂的变速问题,层层深入,步步提高。在分析讲解中,引导学生掌握解答惯性问题的思路与方法,不但加深了学生对惯性知识的透彻理解,而且大大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小结

1、惯性的概念,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

2、惯性与牛顿第一定律的区别

惯性是自然界中的物体所具有的一种性质,这种性质表现为物体总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即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而惯性定律是一条客观规律,这一规律说明了正是由于物体具有惯性这种性质,所以当没有外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时,物体将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即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因此,惯性和惯性定律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前者是物体具有的一种性质,后者是物体在不受力时遵循的一条客观规律。

四、作业

准备锤头和锤把,通过实践分析:(1)把锤头固定在锤把上,有几种方法?(2)把锤头从锤把上卸下来,有几种方法?并加以解释。

板书设计

一、惯性

1、定义:物体保持迅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

2、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惯性是物体固有的属性。

一切物体:固态、液态、气态

任何情况下:是否受力、是否运动、运动快慢、匀速变速

二、惯性现象

三、惯性与牛顿第一定律的区别

惯性:物体的性质。没有任何条件,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

惯性定律:在不受力条件下,物体的.运动规律。

篇6:中学物理《惯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惯性现象,知道任何物体在任何状态下都有惯性。

2、会解释简单的惯性现象

能力目标:

1、通过解释生活中的惯性现象,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运用惯性知识解释现象,进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情感目标:

通过惯性应用与防止的教学,向学生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从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出发,给出惯性的概念(注意惯性和惯性定律的区别);然后从生活经验的角度,提供一些惯性现象来说明无论运动的物体或静止的物体都具有惯性,既帮助学生认识惯性现象的普遍存在,又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通过对交通事故的分析,不仅使学生了解了惯性现象的危害,还提高了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最后通过“想想议议”的讨论,可使学生加深对惯性概念的理解。

教法建议

1、要重视实验教学,突出现象教学

惯性现象很多,由于实验的特点是比较简单,可操作性强,所以有些实验可采用并进式的方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既可活跃气氛,提高兴趣,同时还训练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实验的能力。如让学生用自己的钥匙和一张纸条在课桌边上动手做惯性实验。有些演示实验,可让学生登台表演。

2、通过教学训练物理语言和表达能力。

可以惯性小车演示实验为例,让学生解释木块往后倒和往前倒的原因,训练如何运用知识解释问题。惯性现象的分析可参考以下步骤:

(1)确定研究对象。明确研究对象是哪一个物体或同一个物体的哪两个不同部分。

(2)弄清楚研究的物体原来处于什么状态?(运动还是静止)

(3)什么原因是物体或同一物体的某一部分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4)由于惯性,研究对象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于是出现了什么现象?

(还可参考典型例题示例中的部分内容)

3、易出现的错误想法如下,要注意纠正。

(1)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惯性也越大

(2)惯性是力,即惯性力

(3)不受力有惯性,受力无惯性

(4)静止有惯性,运动无惯性

4、可补充的惯性实验(可当堂演示,也可制作成录像片)

(1) 在装有水的杯子上放一硬纸板,纸板上放一鸡蛋。迅速击打鸡蛋下的硬纸板,鸡蛋竖直落入杯中,并没有沿水平方向运动。表明原来处于静止的物体,具有保持静止状态的性质。此实验比较容易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宜作为引入课的实验。

(2)小车上的圆柱体

(3)烟圈实验演示气体的惯性

(4)车上投篮实验演示运动物体的惯性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

1、解释惯性现象

2、任何物体任何状态下都有惯性

教学难点:惯性大小与运动快慢无关

教具:装有水的杯子、硬纸板、鸡蛋、纸条、木尺、棋子、录像、电视

教学过程:

一、实验新课

方法1:用新奇实验引起学生兴趣

[演示实验]

1、在装有水的杯子上放一硬纸板,纸板上放一鸡蛋。迅速击打鸡蛋下的硬纸板,鸡蛋竖直落入杯中,并没有沿水平方向运动。

结论: 原来静止的物体,具有保持静止状态的性质。

2、匀速运动的电动车上面小球落下,恰好进入下面的球篮。

结论:原来运动的物体,具有保持匀速运动状态的性质。

方法2 :用学生可操作实验调动学生积极性

[学生实验]指导学生自己完成撤纸条的实验,打棋子实验(此实验可由学生参与演示)。

结论:物体具有保持运动状态的性质。

二、新课教学

1、什么是惯性。

方法1: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讨论分析理解惯性的概念和惯性定律的内涵。在用方法2中的问题检验其理解情况。

老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可引导:用“惰性”比喻“惯性”。一切物体都有一种“惰性”,这种“惰性”的表现就是不愿意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只要不受外界力的作用,就能很明显的表示出它的“惰性”;如果受到力的作用,迫使它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只不过没有明显的表现出来它的“惰性”,但它的“惰性”仍不会改变。即:惯性与是否受力无关。

方法2:由于惯性是个比较抽象,难理解的概念,一般可通过下面的问题,引导学生了解惯性保持的是原来的运动状态(速度)。

例:下列各问中的物体的惯性如何体现?

1)静止在桌面上的书?(体现在保持静止)

2) 正在以10m/s速度运动的汽车?(体现在保持10m/s速度匀速运动)

3) 一个正在加速的汽车,某时刻的速度是5m/s。(虽然车做加速运动,此时的惯性体现在保持5m/s的速度,只不过后来没保持住。)

2、惯性现象

通过演示实验、学生小实验或录像让学生尽可能多的观察惯性现象,实验选择要注意具有代表性。

[录像]烟圈实验

简介洒水枪,水离开枪后还能继续向前是由于水具有惯性,(下落是由于受重力改变了运动状态)。

由上面实验分析得出:

“固、液、气”---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静止、运动”---任何情况都有惯性

结论: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惯性是物体固有的属性。

3、惯性现象的分析

方法1 :通过演示实验引导学生分析。

[演示]惯性小车实验

引导学生分析木块为什么向后倒和向前倒。

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做车时惯性的表现,安全带的作用?

通过上面的分析引导学生简单总结分析惯性现象的一般步骤:

确定研究对象——明确研究对象原来的运动状态——受力情况——研究对象由于受力运动状态改变情况——惯性的具体表现。

方法2:学生举出惯性现象并进行解释。

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请学生自己选择上面做过的惯性实验或列举的其它惯性现象进行描述,互相补充,总结出分析惯性现象的一般步骤,并用此步骤再分析其它问题。

4、惯性现象的应用与防止

请学生举出实例。

三、小结

1、惯性的概念,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

2、惯性与牛顿第一定律的区别

惯性是自然界中的物体所具有的一种性质,这种性质表现为物体总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即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而惯性定律是一条客观规律,这一规律说明了正是由于物体具有惯性这种性质,所以当没有外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时,物体将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即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因此,惯性和惯性定律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前者是物体具有的一种性质,后者是物体在不受力时遵循的一条客观规律。

四、作业:阅读教材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课题】通过实验探究或体验惯性现象,理解物体的惯性

【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

1、坐在汽车里,体验当汽车静止、以某一速度正常行驶、速度增加(汽车启动)、速度减小(刹车)、转弯等时刻的感觉。

2、准备锤头和锤把,通过实践分析:(1)把锤头固定在锤把上,有几种方法?(2)把锤头从锤把上卸下来,有几种方法?并加以解释。

【备注】

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可以没有结果。

2、发现新问题。

篇7:执业医师考试复习三点体会

执业医师考试复习三点体会

每一个参加执业医师都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我要跟大家来分享时间紧张的情况下,如何复习执业医师考试,来达到最高的效率!

考后体会第一点

首先,有一点,光做模拟试题是没有用的,因为在考试真正碰到的类似相同的题目是很少的,600题考题不会超过15个题目,这是考试后的第一感受,所以必须要看书,来不及的情况下必须要把医学教育网的课程完整看一遍。

考后体会第二点

短短一个月的时间,我的是这样来安排的,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看某出版社的应试指导第一遍花费了十天时间,看的要非常细,第一个小的地方都要看到,没有重点非重点之分,应试指导上都是重点,当然今年考完试后的体会也是这样,每一个小的细节都可以抽出来考,题目总的难度不是太深,而题量总内容量很大,这是体会之二!十天细细看一遍应试指导,第二个十天看应该指导的速度很快,可以再看二遍,五天一遍,这二遍主要用来记前一遍没有注意,或者记忆不深的内容。

考后体会第三点

看了这三遍应试指导,剩下的最后一个十天死盯书本,应该做一些题目,我花5天做了医.学教育网校提供的题,又巩固了以前所看的'应试指导知识点的内容,最后五天用来做了从网上下载的历年真题,我跟以前考生考证了一下,基本是真的内容,当然要感谢我们的网友!做了五份真题,直接的感受一下执业医师考试,总共了做了3000个题目,找一下做题的方式,习惯一下考试的场境就可以了,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因为不可能考到一模一样的题目,我们一个同事在网上做了近两三万个题目,就是没有看书,没有考过,当然这就是教训,反过来也是经验,这是体会之三!用好这三十天,对一个考生非常重要,当然以上是我的个人体会,仅供大家参考,不过有一句名言大家可能都知道,叫做:没有无缘无故的成功,也没有无缘无故的失败!如果有时间,能在考试复习这一月前把内外妇儿书细细看一遍,可能成功概率更高一些!

考场小经验

还有一些上考场上的经验要和大家分享,考试时要注意考试时间的安排,最好备一个手表,四场考试,每场二个半小时,涂卡时间要安排半小时,可以每做五十题一些涂一次,不要做一个涂一个,可能会耽误时间,也把考试搞得很紧张!对于做题目也不要死盯,确定以后赶紧选,不要停留,对于模拟两可的题目,更不要停留,打上问号标记,赶紧做下一题,等题目全做完后把所有打问号的题目再确认一下就可以了!可能节省很多时间,也可以把会做的题目先确定后,大部分搞定后,心里面就不会太紧张!

虽然在的大纲较以前有所改变,但万变不离其中,总还是书本上的内容!以上经验能对参加临床一线同仁们有所帮助!希望参加09年执业医师的考生一切顺利!

记录激动时刻,赢取超级大奖!点击链接,和我一起参加“:我的世界杯Blog日志”活动!

篇8:中线选股的三点体会

中线选股的三点体会

中线选股的三点体会

一、认准价值。你的操作理念,无论投资还是投机,首先一定要遵循价值规律。这是最根本的一条,因为无论股票的价格如何变化,最终还是要围绕股票的自身价值而波动。如果你违背了这个价值规律,迟早要受到严厉的惩罚。当然,衡量股票价值的标准很多,但最普通的莫过于市盈率和市净率这两个指标。一般来说,股票的市盈率在20-40倍之间波动当属正常;股票的市净率在2-4倍波动当属正常。除此之外,不是过分高估就是过分低估。分析股票的价值还要综合考虑股票的成长性和周期性,否则容易以偏概全,出现误判。比如,10月份,有色金属板块经过反复炒作,投资者发现,这些股票越涨市盈率越低,但几十元甚至上百元的股价造成市净率远远脱离了正常波动的范围,再加上这些股票行业周期性太强,一旦出现业绩滑坡,很难支撑其高企的股价,所以出现90%以上的暴跌实属必然。

二、把握趋势。股票波动的趋势有中长期趋势还有短期趋势,考虑到投资者的承受能力,建议股民朋友努力把握股票波动的中期趋势,不要拘泥于微小的、过短的波动。什么1分钟、5分钟K线图,一般不要去考虑,那是所谓“炒股高手”们要做的事情。当然,从股票的中期波动来看,股票的`价格波动无非是上涨、震荡、下跌。中短线尽量在股票上涨的趋势中去操作,因为盈利的概率远远大于在下跌或者震荡行情中。股票在上涨趋势中,以主升浪速度最快,涨幅也非常惊人,为广大投资者所迷恋。用波浪理论来分析,股票在步入主升浪之前,都有主力收集筹码的蛛丝马迹(所谓1浪)。表现为小幅放量,小阳盘升;等主力筹码收集完毕后,进而进行打压(所谓2浪),清洗浮筹。然后开始大幅度拉升(所谓3浪),迅速脱离主力的成本区。由于赚钱效应非常明显,这时该股票很容易引发市场投资者的追捧,使得该股票的走势越来越凌厉。

三、熟悉环境。投资者在决定进行股票操作时,一定要全面分析市场所处的环境。市场是悲观的,还是乐观的;是处在多头市场,还是空头市场。是上升初期,还是上升末期;是下跌初期,还是下跌末期。只有了解了大势,才能制定详细的股票操作计划,否则你纵有千万本事,也会被碰的头破血流。比如,2010月份,上证综指在6000点之上,如果你还盲目的寻找黑马、牛股,满仓做多;2010月份,你还恶狠狠地割肉,看空股市,空仓等待抄大底。显然要犯历史性的错误。这个错误相比其它错误而言,是不可饶恕的。

篇9:信息技术教学三点反思

信息技术教学三点反思

一、明确目标,让教学实践不盲目。

教学时要把握总体目标,明确阶段性目标,定准课时目标。只有明确以上三个层面的目标,实验才会做到既登高望远,又脚踏实地。

二、整合课程资源,让知识鲜活起来。

教师要活用教材资源,利用生活资源,捕捉课堂资源。课堂互动经常会生成各种各样的资源。教学时特别关注并捕捉一些有价值的资源加以利用。如学生在练习时,有的某一环节做得很棒,有的提出的问题特别有思考价值,有的出现错误带有普遍性等,及时捕捉并加以利用。

三、实施有效教学,使课堂活而不乱。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课堂教学活起来了,师生关系融洽,学生竞相发言,课堂非常热闹。必须理性对待,实施有效教学,让课堂活而不乱。既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也要让学生学会遵守规则。要重视培养学生必要的课堂习惯,独立学习习惯,小组合作性学习习惯的'养成。每一个教学活动的目标指向要清楚,过程要落实,要有实在的成效,真正让孩子学有所得,要扎扎实实地进行双基和良好习惯的训练。

今后一定要以记促思,以思促教,每天反思一点,每天进步一点,引导自己不断在反思中成长。

篇10:教学体会

12月5日――6日我园开展了“新教师展示课”活动。作为新教师的我参与到了本次活动,向全园的老师开展了一堂语言活动――连琐调儿歌《孙悟空打妖怪》。

本次活动我制定了以下两点目标:一、1、理解儿歌内容,能借助图谱跟随伴奏有节奏地朗诵儿歌。2、感受中国传统儿歌连锁调的情趣及儿歌的诙谐、童趣。

活动过程中,我首先播放《西游记》动画片片尾曲,激发幼儿的兴趣并引出《西游记》中的人物,引导幼儿根据自身已有的经验说说故事人物的特征,再引出儿歌《孙悟空打妖怪》。通过课件向幼儿展示儿歌图谱,引导幼儿理解儿歌内容,并通过课件效果引发幼儿寻找儿歌连锁调的特点,感受连锁调的情趣。最后引导幼儿运用圆舞板伴奏以及接龙游戏的形式来引导幼儿学习有节奏地朗诵儿歌。 整个教学活动中环节较为紧凑、层层递进,教态自然大方。但也在细节中出现一些不足,如:1、在第一环节教师利用音乐、图片,回忆经验,教师对课件的操作不够熟悉 2、师幼互动请幼儿回答问题时,教师重复幼儿的语言较多,针对性评价以及鼓励性语言相对较少。3、让幼儿自由探讨的时间较少。

篇11:教学体会

昨天我班孩子学习了5的组成,我谈谈在教学5的组成时自己的几点体会。

我是刚接本班,听说本班孩子对数概念掌握不是很好,我就进行了复习及了解孩子们的情况,发现个别孩子就连数字3、4、5等数字还不认识,更谈不上那个数数。我就与家长及时联系,进行了沟通,希望家长那个配合我们的工作。

幼儿期正处于数学学习的启蒙时期,幼儿学习的特点是离不开具体丰富的生活经验,因而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的内容与组织离不开生活实际。本次活动,我选取的操作材料来源于生活中常见的雪花片,幼儿在分“雪花片”时各方面能力得到了提高,更重要的是幼儿学习变得轻松而有趣。我觉得动手操作,可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幼儿期正处于数学学习的启蒙时期,幼儿学习的特点是离不开具体丰富的生活经验,因而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的内容与组织离不开生活实际。

教学5的组成时,我请幼儿每次拿五个雪花片,然后将小雪花片分成两份摆放到作业单上,每次分得要不一样。分完后检查是否有重复或漏分的现象,最后将分得结果记录下来,然后说说自己的结果,交流分享。通过这种有趣的实物操作,幼儿自然而然地了解了5的组成。接着我让幼儿们一起观察、讨论,发现规律,说说怎样能更快地记住数的组成,在肯定幼儿想法的同时,我进一步引导幼儿讨论说说那种方法更好、更简单易记,找出最佳的方法。在这样的动手操作中幼儿不仅掌握了5的组成,同时也锻炼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培养了幼儿的创新的意识。

孩子活泼好动,喜欢动手操作,于是在教学中我就引导幼儿动手、动口、动脑培养幼儿数学能力,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大班数学教学反思二:大班数学活动:《等分》活动反思(532字)

星期五上午的数学活动学习《等分》,我让孩子在活动中通过操作、探索、观察、比较,掌握二等分的方法,在学习和探索中引导幼儿由浅入深,学习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问题,能通过观察、比较、类推、迁移等方法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培养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的开始,我先请幼儿将一根绳子二等分,一下子吸引住了孩子,大家都跃跃欲试。我请小朋友来分,同时请他向大家验证分出的两根绳子是否一样长,老师点评。通过这个方法,小朋友了解了什么是二等分,如何来验证。

在学习活动中,我本着以幼儿为主体的原则,我还为幼儿提供可操作材料,每人一个圆形纸片,让幼儿亲自动手去操作、去探索、去发现、去解决问题,老师在操作活动中充当好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孩子们通过操作和探索,自己找出了圆形二等分的分法,建立等分的概念。接下来,对幼儿掌握的知识进行提升,探索、我结合幼儿用书操作各种长方形二等分的方法,对二等分的概念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活动的结束部分,我又为孩子提供了许多可操作实物:如饮料,苹果等,让幼儿知道生活中,许多东西都可以二等分,把学过的知识与生活结合起来,进行生活中的实际操作,幼儿通过切食物、分饮料等实践,拓展二等分的知识,同时激发了幼儿对等分的兴趣,在操作中幼儿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大班数学教学反思三:大班数学:《认识整点和半点》教学反思(717字)

一、本节课成功之处

1、充分体现数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一理念。

本节课我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结合本班幼儿的生活实际和年龄特点,以谈话形式进入情境教学,引导幼儿

开展看一看、说一说、摆一摆、填一填、猜一猜等生动有趣的活动,培养学前儿童主动参与教学的能力,同时把“你的火车几点开”的活动展示在孩子面前,孩子们喜形于色,跃跃欲试,迫不及待地要参加,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培养了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组织纪律性。

2、创设情境,激发幼儿兴趣。

要激发幼儿

对数学的兴趣,就要让数学教学充满魅力,就要求教师组织富有成效的教学活动,为幼儿 创设积极思维的情景,这样能使教学过程对幼儿始终有一种吸引力,这样的课堂也才生动又味。从孩子们在课堂上兴趣盎然、积极投入的表现看出,他们是这么喜欢这样的课堂。为此我在课一开始就设计了“兔妈妈的水果蔬菜成熟了,小兔子请我们去帮它把这些水果蔬菜送到两个饭店,你如何分”这样一个有趣、又具有挑战性的情景,调动了他们强烈的学习兴趣。

3、以活动为动力,引导幼儿

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动手操作、自主探究是幼儿

直接获取经验知识的最好的途径,它可以启发幼儿

积极参与思考,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与探索欲望。在教学这一节课时,我让孩子上黑板把8个图贴分成两份,孩子逐个上黑板分,找一找一共有几种分法。通过自主操作,使幼儿亲身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体验学习的快乐,同时能力也得到提高。

二、不足之处

1、在“说一说”这一环节上,教师要重视关注全体儿童,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要让儿童自己发挥。对于学前儿童来说,他们的还没有足够的自控能力,这就需要要教师的引导,从而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

2、在今后的教学中,多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篇12:教学体会

我校每班都有六、七十个学生,加之一位数学老师带两个班的数学,每个人都被繁重的教学工作累的筋疲力尽。面对这种“大班额”,共同的问题就是“课难上、纪律难管、作业难批、辅导难做”。经过这几年的工作积累,针对这种情况,我就谈一点自己的粗浅体会。

一、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

首先要做的就是分好组。分组时,我和班主任根据学生学习差异和个性差异,把每一大组(16人)一分为二,8人为一小组。通常这8个人是这么安排的:3个学习能力强的孩子,3个学习中等的,1个学习中下,1个学困生。这8个人的管理实行组长负责制,其余7人轮流当副组长。这样安排有几个优点:1、课堂作业以小组为单位收,收齐后交给课代表,这样最大程度上减少学生拖拉作业或不交作业的现象,便于教师和学生检查作业。2、在小组合作交流时,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中来,增强了学困生的自信心。3、课堂练习时,实行互改,优等生负责帮助学困生,这样不仅能将“一帮一”落到实处,而且还能及时反馈学习效果,便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设计。4、利用小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经常在小组与小组之间进行一些竞赛,既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又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差距,有了自我提高的意识,逐渐会在全班形成浓厚的学习气氛。

二、使课堂变得更有质量

1、重视课前两分钟

小学生好动贪玩,很多学生下课时只顾玩,上课预备铃响后才急忙去上厕所,或者才从学校某个角落往教室跑,这样导致上课铃响之后,学生在两三分钟内很难安静下来,这样就浪费了上课时间。根据这一现象,教师可以在预备铃响前的两分钟到教室里转一转、看一看,或和个别学生聊聊天,学生知道老师在教室,自然会做好课前准备。预备铃响后,学生借唱歌时间振奋精神,动作慢的学生趁此期间准备好上课用的学习用品,这样在安静有序的状态下准备上课。

2、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新教材优点之一就是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课本的很多内容都是平常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或自身经历过的,利用教材特点,上课的前三分钟,可以创设适当的情境把学生很快吸引到课堂中来。在教学中我常用有讲童话故事,猜谜语,游戏等方法创设情境。如:教学《8的认识》一课,创设了7个小矮人和白雪公主的情境。教学《5的乘法口诀》时,创设手指画的情境,熟悉的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很自然地投入学习活动。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教育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助手,就是幽默。”我经常以幽默的语言点拨一些抽象的数学内容和深奥的数学道理,如教学《退位减法》“100-43”时,我是这样比喻的“被减数的个位是个穷光蛋,减3不够,向?十叔叔?借,?十叔叔?也是穷光蛋,可它乐于助人,向?百伯伯?借,?百伯伯?借给它100,?十叔叔?把100换成10个十,自己留了9个十,拿出1个十借给个位,个位就用借来的10减3……”使相对枯燥的教学问题变得生动而有

趣,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探究的热情,调动起参与学习的兴趣,为整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教学内容贴近生活

必须把数学和儿童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教学贴近生活。如在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及数的组成》时,我让学生从家中带来了许多豆子、花生、糖、米??我随便抓一把,先估一估有多少,再数一数,还让同桌学生比赛看谁估计得准确。这样,可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兴趣盎然,注意力集中,倾听欲望强烈,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4、运用灵活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上课要有节奏、有弹性,做到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学生喜欢挑战、喜欢有趣,所以在教学中,我总是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产生倾听的愿望,使学生乐于倾听。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运用多媒体,首先让学生看到几个学徒修补椅子的事,分别模拟横着钉、竖着钉、斜着钉的旧椅子承受推拉的情境,在学生个个捧腹大笑的时候产生一个问题:“为什么斜着钉成三角形的椅子不会摇摆,而其它钉法的椅子修补后还是会摇摆呢?”“钉椅子”这司空见惯的事物,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这时要求学生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想法。由于学生主动参与,乐于倾听别人的想法,课堂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成效。

5、及时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正确适当地评价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教师千万不要吝啬你的赞扬,让学生能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获得成功的满足感。

当学生提出数学问题时,我会说:“会提问的孩子是最聪明的孩子!”;当学生认真倾听时,我会说:“你听得最认真!这可是尊重别人的表现呀!”“ 这么一点小小的区别都被你找出来了,你可真了不起!”“你听出了他的不足,可真帮了他的大忙。”“大家看,这位同学不仅听懂了别人的发言,还加进了自己的想法,多棒呀!”;当学生畅谈自己的发现时,“你的发现让大家做这一题简单多了,谢谢你!”“你的眼睛真亮,连这个秘密都被你发现了!”当学生汇报多样化算法时,发现有学生的算法与众不同,颇具特色时,我马上表扬他:“你的算法很有特色,你今天是最棒的!”如学生发言独特,我立刻赞扬:“你的发言真精彩,老师还想听!”如发现胆小的学生也举手发言时,我及时鼓励他:“你今天的表现真棒!有进步!明天能更大胆吗?”适时地给予表扬。同样,当学生学习出现困难时,“别急,再想想,你一定会说好!”“你有进步,加油!”及时地送上鼓励。这此简短的话语使学生倍感亲切,并从中体验到了快乐,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批改作业“有的放矢”

1、把作业本分类便于辅导

面对每天堆积如山的作业本,教师除了埋头认真批改外,还要学会把学生的作业分类,我通常会把学生作业分三类。第一类,作业完全正确,这一般都是那些思维敏捷,学习态度认真,接受知识能力强的学生。批改完后根据学生的喜好,在他们的作业本上画个笑脸、智慧星,表示老师对他们作业质量的肯定。第二类,出现一些常见错误,

例如抄错数字,计算错误等,但他们有能力改错,只需把本子发下去让其自己改错。第三类,出现错误较多,课堂上新学的知识掌握的不好,这一般都是些基础薄弱,反应有些迟钝的学生,需要老师面对面进行辅导,这样的作业每天大概不超过10本,教师可以利用自习辅导时间或课余时间,面对面单个辅导,这样就减轻了辅导的压力,而且还提高了辅导的效率。

2、用作业本搭建与学生沟通的桥梁

在这种“大班额”情况下,优秀生和学困生受到老师的关注比较多,而那些性格文静内向的学生和中等生往往被我们忽视,那么,这些孩子的作业本就是学生和老师沟通的最好的桥梁。批改完他们的作业本后,老师可以写一些鼓励性的批语,如“今天看到你举手,老师很高兴,望你再勇敢些,你会更棒”,“今天的题做的真好,老师真为你高兴”,“最近老师看到你进步了,坚持下去你会更出色”,让他们也能时刻感受到老师的关爱,激发学习的热情。

四、学生纪律管理中的“花与星”

小学生自律能力差,加之人数众多,如果纪律不能保证,课堂教学任务就很难完成,即使勉强完成,教学效果也很不理想。在我的数学课本里,一直夹着两样东西――“小红花”和“智慧星”。你可别看这些不起眼的红黄纸片,它们可是我管理纪律的有效“武器”。我是这样使用的:1、“小红花”是用于奖励善于提问,奇思妙想能用所学知识解决较难一点的问题,小组合作学习成功,考试进步,作业整齐正确集够10个笑脸(10个笑脸换一朵小红花),乐于帮助别人,

能及时改正错误的孩子。2、每月评一次,集齐80朵“小红花”,可换一颗“智慧星”,集齐五颗“智慧星”的小组当选为本月的“智慧组”。3、如果那个同学课堂上捣乱,不完成作业,欺负别人,做题极不认真,除了对他们谈话,我还会把发给他们的“小红花”没收,并在 “小红花”背面写上原因,如果一周内孩子改正了错误,有进步了,重新发给他们 “小红花”。如果一连被收没五朵“小红花”,就要与其家长面谈,这样对个别学生就起到约束作用。

五、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

学生渴求老师的爱,想使自己成为老师心目中的好孩子,这是他们的行为动机和迫切需要,所以在课堂中,我们常以朋友的身份和学生交谈,上课时经常走下讲台,近距离地接触学生,特别是学生合作学习时,我常参与到小组中去讨论,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来缩短师生心灵间的差距,给学生营造一种宽松、活泼的课堂形式,让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乐意倾听,这样更能让学生产生“亲师”心理。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生动、更活泼,使我们的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大班额”情况下的教学,对我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它让我重新审视惯有的教学模式,教学经验,不断反思课堂效果,但无论采取什么方式方法,最终都是最大程度上提高课堂效率,让每个学生都能均衡发展,学有用的数学,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我还需朝着这些目标继续努力。

篇13:物理教学的三点反思

关于物理教学的三点反思

一、“学知识”和“做题目”

学习知识和做题目的关系应是:做题目是知识的应用,通过解题练习,可以巩固、拓宽知识,增长能力。但学生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把做题目作为学习的目的,认为会解题,就能取得考试的好成绩,学习的目的也就达到了,于是颠倒了两者的关系。有的教师也认为教学的目的,就是使学生学会解题,这是对教学目的的曲解,也会导致对教学质量(此文来自优秀)的误解。因为不同学生解出同一个题目,思想的层次各不相同,有的可能是再生性思想,而有的可能是创造性思想,解出题目并不能唯一反映教学质量(此文来自优秀)。这想法的滋长,会使学生化时间大量解题,并以解题题目为满足,于是解题、对答案成为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由于盲目地解题,使解题的巩固知识功能大受损伤,习题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我反对学生大量地解题,要求学生用好每道题,发挥它巩固知识的作用,在用题上要给学生以指导;在上课解完例题后,与学生一起分析例题所联系的知识和方法;不盲目要求学生购买习题集之类的参考书;提倡学生在完成作业后,写一点作业体会以扩大作业的作用。

二、“即时效应”和“长远效应”

一个教学过程中,有些目标是可以直接达到的,例如使学生认识一个概念,一条规律,这种效应是即时效应。但有些目标在一节课或一段较短时间内不能达到,如:能力培养的目标,思想修养的目标,科学素养提高的目标等,这些目标为发展目标,这些教学效应应是长远效应,也是教学效果的一部分。教学效果也要着眼于学生全面成长,着眼于长远效应,单纯追求即时效应,会影响学生全面成长。当然,两种效应不是对立的,即时效应的积累会促进长远效应的产生,而注重长远效应的形成,会缩短即时效应获得的`过程。

我在教学中通过两个途径促使长远效应的产生,一个途径是有意识地进行渗透,如思想教育的渗透、科学方法的渗透、科学态度教育的渗透等;另一个是以自身的素质对学生施加影响,如工作态度、法学方式、思维方式等等,都可以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多数”和“少数”

我们的教学效益,应该指被教育对象整体的效益。但教育对象的个体差异总是存在的。分化也是不可避免的。在教育对象的整体中一般会有多数的“中间”和少数的“两头”。教学既要面向中间,也要抓好两头。只抓“两头”不管“中间”虽然不对,但对“两头”也要充分重视,不处理好“两头”,也会影响到整体的质量。如“上头一的少数学生学习能力强,不会满足于课本知识的要求水平,如果不引导他们拓宽课本知识,会损害他们的学习能力。他们得不到应有的发展,使教学效益有所损失,同时也因为他们学习过于轻松,抱着无所谓的态度,以致影响整体的学风。

我采用的方是,课内重点放在中间的两头,课内教学水平以中间多数为对象设计,使他们得到满足。少数的上头学生,允许他们不听课,离开课堂自学,使他们充分地利用时间。下头学生,进行课前辅导,要求他们预习,努力跟上课堂教学的进度。课外重点放在两头,对上头学生,指导他们阅读参考书,组织学科兴趣小组,参加竞赛活动,激发学习兴趣,使他们学习欲望得到满足,并在整体中起一个好的带头作用。对于下头学生,进行课外辅导,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使他们逐步接近多数的水平。

篇14:作文教学的三点思考

关于作文教学的三点思考

命题:从“象牙塔”中走出

作文题目犹如制约学生思维的一道“开关”:好的文题能点通学生心头的“灵犀”,使巧妙的文思如泉喷 涌,从而佳作叠现;反之,则堵塞了他们原来或许比较通畅的思路,使之苦思冥想也无所收获,结果当然只能 “榨文”――这也是当前不少学生视作文为“畏途”的一个重要原因。

按理讲,命题作文是“不得已”的事,因为对于学生而言它难免有点“逼人就范”的意味。我们要尽力打 破这一份“尴尬”,使学生在“我要写”的发表欲中完成“要我写”的任务。这就必须最大量地获取外界瞬息 万变的信息,同时洞察学生心理奥秘,把握他们的所为所想,并且兼顾其在认知、情感等方面的现有“承受力 ”。这样才能“靠船下篙”,以有效的题目叩开学生的心扉。

但事实往往是,教师(甚至权威竞赛、测试的命题人员)不能充分“吃透”学生,了解“大纲”和社会发 展某一趋势,而是想当然,在“象牙塔”中命题。这自然不能唤醒学生沉睡的记忆,激发他们表现生活、评价 时事的热情。这主要有三种情形:

一、与当前市场经济的.社会形势有所悖离。

如,由国家教委、语委等几家单位联合发起的第三届全国中小学生作文大赛高一、高二年级组有一道赛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以“从‘天下第一鞋’说开去”为题,写一篇针砭时弊的议论文:

新华社讯 8月21日上午从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得到消息证实,8月18 日在河南省郑州市京广鞋业批发市 场展出的一只号称“鞋王”的特大牛皮鞋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牛皮鞋。这只“天下第一鞋”长3.28米,宽1.18 米,高1.145米,重198公斤。

其实,制造和推出“鞋王”是厂家和商家用以刺激消费者猎奇心理,引起公众普遍注意,促发他们旺盛的 购买欲,进而赢得最大值经济效益的一种别出心裁的“广告”,而创“纪录”又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敢立潮头 的企业精神。因此,从它说开去“针砭时弊”就断无道理可言,该题也犯了“强把己见作人见”的错误。(可 参见《作文成功之路》今年7―8期王炎斌同志的《浩荡中流自在行》一文)

不能不说这里确有某种偏见,而它又源于一份陈见――以老眼光看待新事物。这从反面启示语文教育工作 者不要成为老式“学究”,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永远流淌出新鲜的思想血液。

二、于学生阅历的空白区域内“采矿”。

如,一教师在教完高一册第二单元(《记念刘和珍君》等文章)之后要学生以“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追忆某位已逝的亲友师长生前事迹,反映和歌颂“平凡的人,伟大的心”。结果不少学生 或另起炉灶,写了颂扬孔繁森、张鸣岐精神的议论文;或向隅虚构,又无非是“老师身患绝症不下岗,等到学 生成才却辞世”一类老掉牙的事;也有写诸如幼年倍受外婆疼爱,现在“我”学有所成而她却在九泉之下的真 事挚情……(

[1] [2] [3] [4] [5]

篇15:语文教学反思重“三点”

实践告诉我们:教学反思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推动课堂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说,教了二十年书不反思,不可能有所建树;执教三年,坚持写教学反思,就能成为名师..

语文教学如何进行反思呢?

一.   针对”习惯点”,进行教学反思,狠抓课堂教学的创造性

不少老师总是习惯于从自己的经验模式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即使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他们还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将新的教学现象和问题,纳入原有的经验世界中寻求解释,课堂教学变化不大.这些教学”习惯点”,正是教师应该深入反思的地方.我们可以做好三点:课前反思 ---充分了解学生吗?课中国反思 ----教学过程是否高效有序?课后反思-----总结教学得失了吗?

“踏花归去马蹄轻””深山藏古寺”之类绘画故事也许大家耳熟能详,我还可以举一例为证;赵佶曾以”嫩绿枝头红一点”为题考画师.因”嫩绿枝头红一点,恼人春色不须多”是诗的原意,大多应试者都用红花绿叶来装点春色,或在绿阴丛中露出红花一朵。高居榜首者则在绿树成阴的阁亭中,画一仕女倚栏而立,唯有其樱桃小口的“一点红”与嫩绿枝头相辅相成,点出主题。真可谓突破习惯图创新,出人意料见水准呀!

二.   寻找”局外点”,进行教学反思,注重案例研究的实效性

案例最具可思可学性。观摩其他教师的课,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这种“寻找局外点,构建创造面”的反思,具有可比性,更能促进教学的发展。实践中,可重点做好两件事:一是提供单一课堂案例,要求教师从以下几方面思考:执教者的情感投入.问题的设置.学生回答问题和教师的评点.教师对教材的使用.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效果.三维目标……实施情况如何?二是举办”同上一节课”活动,提供对比案例,让更多的教师观摩评比..

案例研究促进课堂教学的不胜枚举,再举一例-------宋朝”蝴蝶梦中家万里”的诗意,曾被不少考生弄得支离破碎,王道貌岸然亨所绘的苏武牧羊图却独出心裁:苏武思乡,席地而坐,然双蝶追逐其间.画中林木扶疏,上立子规,而月正当空,木影在地,犹闻啼声.从局外人的角度去构思 ,不正是他的高明之处吗?

三.   暴露”困惑点”, ,进行教学反思,强化理论学习的重要性

强化理论学习,有助于提升教师的理论和实践水平面,能让教师高屋建瓴,时刻指导和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激发思维活动和对教育问题的批判.学习理论的过程 ,就是暴露”困惑”引导反思的过程 .我们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学习新课程标准,反思自己的”角色”定位;二是学习新的教学理论,反思自已”教法”的陈旧之处。

还是以画师考题为例吧。“野渡无人舟自横”,聪明的画师画的是一舟人卧于舟尾,手握一支笛子……无聊而吹笛,竟打起磕睡来!”竹锁桥边卖酒家”,高明的画师画的是一泓溪水,小桥横卧,桥边一片郁郁葱葱竹林中,一幅“酒”旗迎风招展……

《惯性》教学设计

初二物理人教版教学设计

初二下物理知识点总结

AutoCAD三维建模教程:三通管的制作过程

初二物理知识点大总结

英语口语实践心得体会

三种策略突破读后感写作困境

人教版初二物理知识点

精选高三物理知识点总结

个人反思心得体会

“惯性”教学的三点体会
《“惯性”教学的三点体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惯性”教学的三点体会(精选15篇)】相关文章:

凌晨三点睡不着的说说精选2023-04-01

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教案2023-03-25

新课标下《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设计2022-06-01

安全事故教育心得体会范文2023-04-29

探导一得的语文论文2023-01-13

隐蔽战线历史体会2023-01-31

反思大讨论活动总结2023-12-21

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总复习教案2023-07-08

初中物理教资教案2024-01-01

街舞范文2023-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