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雨仔”为你分享7篇“浅谈作后指导”,经本站小编整理后发布,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篇1:浅谈作后指导
汶上县苑庄镇田村小学 孙洪刚
作文指导是一个线性系统,包括作前收集、积累、整理资料的指导,作中分析材料、处理材料、语言表达的指导,作后修改、评讲的指导。现有的作文教学往往仅重视作中指导,忽视作前、作后的指导,导致作文教学效率的不高。因此,我们在作文教改过程中,在注重作中指导的基础上,既注重作前的指导,又重视作后指导,努力优化作文教学过程,提高作文教学质量。在此本人就作文教学的“作后指导”谈一点粗浅的体会。
一、找准学生作文中的主要问题,确定作后指导的要求。
作后指导是作文“全程指导”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作前、作中指导的继续和完善,又是下一次作文的铺垫,对学生作文经验积累和能力形成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作后指导必须有明确的目的要求,在确定作后指导要求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作前、作中和作后指导的关系,必须依据大纲和方案及作前指导的要求,结合学生作文实际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来确定作后指导的要求,进行作后指导。
确定作后指导要求关键是找准学生作文中的主要问题,而学生作文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要求我们在批阅作文的过程中去有意识的发现。所以我们不能把批改作文当成例行公事,然后就事论事的随便拿几个问题来评评讲讲。全班学生一次作文反映出来的问题是多方面的,我们在一次作后指导时不能面面俱到,要“有的放矢”。所以每次作文批改后,要把全班学生作文进行分析比较,归纳优缺点,着重捉摸存在问题中哪一个是关键性的,确定为本次作后指导的突破口。
例如学生写“记一位熟悉的人”的作文,有的是选用事例不典型,有的事例写得笼统,没有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进行详细描写,还有的抓不住人物的特点。针对这些问题,经过分析,我认为这次作后指导的主要问题是选用具体事例来反映人物性格。于是,我抓住这一点进行指导,其它问题只是顺带。这样的作后指导,要求明确单一,重点突出,避免了泛泛而谈,吃不透,嚼不烂的情况。
二、选取典型作文进行作后指导,长善救失。
作后指导效率高低与选择的作文是否典型有直接关系,所以在批改作文后,应该针对学生的主要问题,把同类型的作文进行比较,选取最能说明问题的作文,选取不同层次的典型,这样往往能事半功倍。
如《课间十分钟》这篇作文,学生写得不具体的例子较多,我就选了这一节:“拔河比赛开始了,轮到我们和第三组争夺冠军了。同学们手抓住绳子,脚抵住脚,第一局我们赢了。第二局继续进行,由于我们没有配合好,被对方拉过去了。第三局我们一起用力,终于赢了。”这一段前后写了三局,没有具体情节,是内容不具体的典型。
[浅谈作后指导]
篇2:高考的作指导方法
(1)某句话在文中作用
1.文首 开编点题 渲染气氛(散文) 埋下伏笔(记叙类散文) 设置悬念(小说) 为下文做铺垫 总领下文
2文中 承上启下 总领下文 总结上文
3文末 点明中心(散文) 深化主题(记叙) 照应开头(议论,记叙,小说)
(2)修辞手法的作用
1。。。句子本身作用 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 拟人 生动形象 生动形象写出了 + 对象+特征
2 有气势 加强语气 一气呵成 强调了+对象+特征
(3)设问 引起读者思考 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篇3:高考作文指导:高考作文作提纲技巧
高考作文指导:高考作文作提纲技巧
编列提纲的具体步骤:第一步要立意。认真审题,仔细研究话题,把头脑中初步的立意写出来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立意锤炼的过程。议论文要明确其中心论点,记叙文要明确其主题思想。第二步要有内容,围绕中心思想,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典型材料,尤其是文章的主体部分,要写得完整、精要。第三步要精心构思布局,考虑全文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哪些材料详写,哪些材料略写,怎样开头,怎样结尾等。第四步要有字数上的大体安排。
提纲的内容一般应包括文章的中心、重点(主要材料)、材料的组织安排等。不同的文体其构思的方法和侧重点也各有差异。
议论文在构思时重在论证结构的安排和论证方法的选择,尤其要尽可能多地联想相关的事实论据和名言警句,以备写作时运用。编列提纲可用五步法:第一步:立论。即在文章开篇首先明确提出论点,给人以论点鲜明的印象。当然,也可以说明论证的背景、缘由等有关前提,通过简单引述,提出论点。第二步:入据。即在上面提出论点后,第一次进入用论据阐述。这一步定位的论据最好选用史实,一般应是较古老的历史论据。有时可以是寓言、传说、历史掌故、名人轶闻轶事等。第三步:结承。即在第二步阐述论据的基础上,进行简要分析,指出其具有的一般意义,进行小结。在此基础上,要随之联系现实生活,对论点加以阐述,承上启下,为下一步论证做准备。第四步:迭据。即在上文小结承转之后,再一次运用现实生活中的事例作论据,进行论证。选用的.事例要新,最好是当前媒体中新出现的典型事例。这些论据实际上与第二步中的历史论据形成推进和迭加的关系。这样,一古一今,一旧一新,选择的论据,角度有变化,为论点提供了扎实有效的证明事例。第五步:归纳。在前面双重的事实论据论证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以进一步揭示论点在当代的现实意义,或者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对全文加以总结。(本段内容参考“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有关文章)
记叙文可以按时间、空间顺序或事情发展变化的过程来安排,先列出中心思想,然后列出各段落的内容要点,人物、时间、地点,主要事件要明确。
编列提纲宜简略,只要能体现出文章的思路、所运用的材料及布局、层次的设置、首尾的呼应、详略的安排等内容即可,提纲的语言过于详细则失去了列提纲的价值;而没有提纲则可能会使文章思路不清、中心不明、主次难分、杂乱无章。一句话,编列提纲就是为了定中心、理思路、明主次、选材料、提方法。
篇4:怎样指导学生作语文书头笔记
怎样指导学生作语文书头笔记
关于中学生听课记笔记,这似乎已经不再是个问题,但实际上仍然是个问题,且是个不小的问题。从微观 上看,这里头关系着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的问题,从宏观上看 ,又涉及到科学精神的有无、治学态度的优劣等与人的一生的发展都有影响的大问题。具体说来,有三个问题 需要澄清和解决。
第一,学生听课到底要不要随听随记?这大致没有什么分歧,绝大多数教师和学生都认为要记。笔者也认 为非记不可。常言道:好记性不及烂笔头。伟人毛泽东的一生都在实践着前辈对他的教诲――不动笔墨不看书 。
第二,听课笔记记在哪里为好?这就有了不同的看法和做法。大多数老师和学生(学生也是老师教的)认 为要备一个专门的听课笔记。我自己在校读书时,老师也是这么规定的。现在,我每逢接手的从下一级学校输 送上来的新生,他们也大多已养成了同样的习惯。而我则主张将笔记记在书头,亦即课本上为好。因为记在书 上,一是方便(便于记、便于看、便于复习),二是快捷(原文的题目、词句不必抄写,只需把该记的记在旁 边即可),三是清晰(和原文对照一目了然)。
第三个问题是记什么,怎么记?这就更不统一了,往往是各行其是。例如,有的教师只顾自己讲,而不去 顾及学生记不记,该记哪些东西,怎么个记法。有的老师边讲提示学生该把哪些东西记下来。却从来不管学生 记得到不到位。而我则认为指导学生记书头笔记是语文学法指导的一项重要的内容,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一 个重要环节,教师必须对此作详细的科学的指导,且宜在初中或高中的起始阶段进行。
先说记什么。
我把语文笔记该记的内容大致分为十个方面,概括起来是两句话:
注意释义补缺纠错记相关。
划重提要标疑析难评优劣。
再说怎么记,为方便起见,与上述该记的十项内容结合起来述说。
1、注音。包括生字、容易记错的字、多音字的古文中的异读字。将汉语拼音记在被注的那个字的上边,并 要求学生在朗读课文时同时注视所注的拼音。这样,一旦课文读熟,上述那些字的正确读音也就熟记在心了。
2、释义。包括生词、多义词及部分含义较深或较隐晦曲折的句子的解释。在文言文学习中,注释的重点是 一些较难的实词虚词,而不必记录整个句子的译文。对一些较难较为关键的词理解了以后,翻译句子以至全文 应该是随口而出随笔而就的能力。因此,只记录教师口译的译文而不注释文句中关键性的实词虚词的解释,是 极不科学的笔记方法,对学习古文,对以后的发展都极为不利。注释文字书写位置的原则是“就近”,即尽可 能记在被释词句的旁边,以便阅读课文时被注视。若注释的文字较多,原文旁边记不下或记下去因文字太多书 写太密而不清晰时,可记在相对较近的空白处,注释文字与被注文字之间可划一直线相连接。也可记录在课本 原注释的后面。但必须记在原文的同一页上,而绝不能记到另一页上去。
3、补缺。即补充原注释的不完整之处。例如,高中第一册《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对“坚明约束”的注释为 :“坚,固定。明,明白。坚明作约束的定语。约束,名词。“坚明约束”本来就是个难理解的短语,而课本 这样注释,学生仍难于明白。尤其是“约束”的注释,仅说作名词,那么具体解释为什么呢?我就让学生边听 边记,将原注的最后一个句号改为逗号,再在逗号后面写上“条约、约定”字样,将原注补充成为:“约束, 名词,条约、约定。”这样既当即解决了这个词的含义,又为以后的查阅和复习提供了“在案”的记录。
4、纠错。中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包括选文以及选文的注释和练习的编写等,虽是经过了众多高水平的教材 编辑的反复斟酌,且有权威的语文专家把关,与一些课外阅读文本相比,质量高得多,但仍难免有个别的不妥 之处。如高中第三册《韩非子・五蠹》对“@①腊而相遗以水”中的'“遗”字的注释为“遗,旧读wei,@ ②赠。”查《辞海》可知,“kuì@③”是“@④”的异体字,而“@④”又是“馈”的繁体字,“kuì @③”和“@④”现统一写作简化字“馈”。由此可见,“@②”是一个由“kuì@③”想当然地“简化” 出来的不规范的字,是“辞海”和《现代汉语词典》《简化字表》上查不到的杜撰的字。我在讲课时,把这一 情况一一向学生讲清楚,并要求他们自己去查有关工具书证实,并将课本原注的这一错误改正过来。这样做, 不仅仅是纠正了一个注释,而且培养了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
5、记相关。就是用知识延伸和拓展的方法,补充记录一些与课文有关的文学常识和文化知识。比如,高中 第一册开篇是李健吾的游记体散文《雨中登泰山》。学生在初中阶段没有接触过李的诗文,自然不知道李为何 人。我在简要介绍作者的同时,要求学生在课文标题下的作者姓名后面写上“(1906-1982)现代戏剧家、翻译家 ,主要译作有《莫里哀喜剧集》等”。又,课文中引用了杜甫《望岳》中的四句诗,其中“会当凌绝项,一览 众山小”是流传千古的名句。为更好地理解课文,也为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干脆在讲授课文之前先用十来分钟 时间介绍杜甫诗《望岳》的全文,并要求学生将这首诗及有关的注释用蓝红两种笔记录在课本《雨中登泰山》 标题上面的将近有半页纸的空白处。虽然,我还要求学生当场背诵这首诗,但过后仍有可能遗忘;一旦遗忘, 翻开课本便是。
6、划重。即用直线、水浪曲线或圆圈划出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句。如散文中表文眼的句子,议论文中表明 作者中心论点的句子,单元知识短文中的一些要点。还有,注释中的一些重点、难点也该划出来,以便引起重 视。
7、提要。即用简洁的文字概括提示课文或段落、或句子的要点。这一工作常常与上述第6项结合起来进行 ,先在原文上作上线条、小圆圈之类的标记,再在旁边空白处写上要提示的文字。例如,目前通用的高中语文 教材每一篇课文的正文前面都有一个“预习提示”,这是教材编辑为方便学生预习而写的辅导性文字。我要求 学生在自学课文时,先从编辑写的“预习提示”入手,以便把握预习的重点,然后再根据“提示”去预习正文 。当然这样做一段时间以后,也可以将顺序倒过来试试,以考察自己的阅读水平,锻炼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但不管采用哪一种顺序,“预习提示”的同时,要学生在旁作上提示性的文字。当然,这已是对“提示”的“ 提示”了,故应极为简洁。《雨中登泰山》的“预习提示”共有四段文字,我指导学生在各段旁分别写上了“ 体栽和主题”、“写作特点之一,景物特征”、“之二,线索和顺序”、“之三,角度(远、近,动、静,俯 、仰,全景、局部)”。这样,“预习提示”所述的课文要点就概括、凸现出来了,学生自然会了然于心,也 就是我们常说的“书越读越薄”的技巧。又如,上文第6点提到的散文的文眼,议论文的中心论点等语句,光划 出来是不到位的,还必须在旁注上“文眼”、“中心论点”之类的文字。
[1] [2] 下一页
篇5:高考的作指导方法
【高考必备的作指导方法】
(1)某句话在文中作用
1.文首 开编点题 渲染气氛(散文) 埋下伏笔(记叙类散文) 设置悬念(小说) 为下文做铺垫 总领下文
2文中 承上启下 总领下文 总结上文
3文末 点明中心(散文) 深化主题(记叙) 照应开头(议论,记叙,小说)
(2)修辞手法的作用
1。。。句子本身作用 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 拟人 生动形象 生动形象写出了 + 对象+特征
2 有气势 加强语气 一气呵成 强调了+对象+特征
(3)设问 引起读者思考 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篇6:以新课标作指导,为新课程做准备
以新课标作指导,为新课程做准备
以新课标作指导 为新课程做准备 ――“渗透课标精神,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会议总结 安溪县教育局 汪小安 11月29日 各位校长、主任、老师: 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渗透课程标准精神,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教学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今天就要结束。怎么评价这次研讨会?会前,有人认为会开得早了。会是不是开得早了?会议本身就是最好的证明。通过观摩课堂教学,听取教学反思和城关三小的经验介绍,通过比较深入的讨论,全体与会者对语文、数学、科学、品德与生活等课程标准有了初步的感性的认识,认识到今后实施新课标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深远意义,这是会议最可贵的收获,也说明会议开得适时,为明、后两年开始实施新课程作了认识上准备,舆论上的准备和教学实践上的准备。 我想,这次会议归纳起来,有以下收获: 一、从三小的教学实践坚定实施新课程的信心 三小在教学实践中,语文、数学主要以修订大纲为指导,自然以试用大纲为指导,思品课以《小学思品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为指导,结合渗透新的课程标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教学实践中,学校领导和老师认识到,修订大纲和新的课程标准有一致的东西,如语文的修订大纲和课程标准,在体现“时代性、人文性、实践性、灵性、创新精神”方面精神基本一致,而新课标在“鲜明的理念”,“立体化的目标”及“有效的指导”方面又有新的发展。因此,实施修订大纲,渗透课标精神,两者不是相互矛盾,而是相得益彰,既为实施修订大纲开拓更广阔的视野和实践的空间,同样为今后实施新课标新课程积累经验。在实践中,三小的领导和老师还认识到,根据修订大纲修订或编写的教材,虽然不是实施新的课程标准的最佳载体,但它在体现新的教育理念,体现新的学习方式方面,还是有出色的表现。用好现行教材,就能在今后用好课标教材。从三小的实践中,与会者认识到明、后两年,我县实行新课标新课程是可行的,是可以走好这一步的,从而坚定了实施新课程的信心。 二、从三小的实践看到实施新课标新课程的艰巨性 三小的领导和老师在渗透课标精神、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教学实践中,体会到课程目标的三维性与教学的实际效果存在不确定性;教师对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不熟悉,不熟练或使用不当使教学效果存在不确定性;旧的教学观念的顽固与尽早转变教学观念 的要求之迫切存在极大的矛盾。从三小的实践和体会中,与会代表感到实施新课标新课程的艰巨性。认识实施新课程的艰巨性,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加强学习,与时俱进,才不会陷入盲目的乐观。 三、从三小的实践体验实施新课标的适时性 三小在“渗透课程标准精神,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实践中,做到:领导有责任心,教师有积极性,学生有基础。领导有责任心,从校长到教导主任到教研室主任,既分工又合作,使工作能有条不紊、深入地进行,在分管领导几次出差的情况下,研讨会筹备工作仍卓有成效地进行,足以说明领导班子的责任心和协调一致。教师有积极性,每个教师都能努力学习新课标,并付之实,和做好点滴经验的积累。学生有基础,由于老师都能致力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因此,学生在积极的学习态度方面,在学习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在体验等方面,都有了一个新的开端。好开端,待以时日,就有好基础。从三小的实践中,与会代表一致认识到,明、后两年我县开始实施新课标、新课程是适时的。 在教学中“渗透课程标准精神,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我们还要做那些工作,下面提几点建议: 一、 从三个维度认识学习方式的转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可以看出,《纲要》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绝不单纯是学习方法问题,而是涉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问题。这在各学科的《课程标准》中有更具体的体现。 《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有关“阅读”的学段目标共有10条,其中涉及知识、能力的有7条,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3条,如“喜爱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活,对感兴存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而且,每一条均涉及过程与方法的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第一学段(1-3年级)就明确具体地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四个方面提出学段目标,并反复使用“经历……过程”,体现了过程与方法。 《品德与生活》的课程标准具体明确地从“情感与态度”、“行为与习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等四个方面提出第一学段(1-3年级)教学目标。 《科学课程标准》第一学段(九年义务教育3-6年级《课程目标》部分从“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知识”三个方面提出学段目标。 纵观《纲要》和各学科的课程标准,可以清楚地认识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一方面是情感态度上的问题,要主动参与,乐于合作,乐于探究,另一方面才是学习方法的问题,要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自己去感悟、体验。如果只是把它单纯地作为学习方法问题,那是认识上的以偏概全,在教学实践中将出现严重的失误。 二、 正确认识和充分发挥教师在转变学生学习中的作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数学课程标准》、《科学课程标准》、《思品与生活》都明确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灵活各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概括各学科课程标准,教师的作用主要有: 1、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如运用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模拟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思品与生活》指出:“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结合实际地培养儿童的品德和习惯,培养儿童的好奇心,引发儿童探索的欲望,让他们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身心健康地成长。”《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的教学方法要富有儿童情趣和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教师的言语动作要力求形象直观、生动有趣,引导儿童自己得出学习的结论……。”可见,激发和培养学习兴趣,在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过程中有多重要。 2、要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因材施教。《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正确认识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品德与生活》指出:要“关注每一个儿童在原有水平上发展”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尊重儿童在科学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情感态度、知识能力等方面特点,因材施教,帮助他们实现个性化发展。” 3、根据学科特点,引导学生探究 学科不同,探究方法也就不同,教师的指导也要不同。语文学科中的探究,是感悟和体验,教师“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数学中的探究,是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的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思品课中的探究,主要指在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中形成真实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教师“要善于从儿童的生活中敏感的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开展儿童喜欢的活动,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挥,价值判断得到初步的培养。”科学教育,学生主要是学习科学探究,教师要“引导儿童自己得出学习的结论,尽量少用或不用专业术语和抽象定义,尤其要避免在教学过程的初始阶段把结论告诉学生”。 此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三者之间是一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以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为前提,没有学生个体的充分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就无从谈起。无论是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一个关键的问题是,学习要有学生的主动性。 三、 渗透课程标准精神,改进现行教材的教学 在教学中“渗透课标精神,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不是好高鹜远,而是面向实际,适当超前,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抓手,改进现行教材的教学。为此,强调以下几点: 1、要把新课标的学习同学习修订大纲(大纲)结合起来,并以修订大纲(大纲)为主,找到新课标与修订大纲(大纲)的共同点和新课标的发展处,全力实施修订大纲,同时渗透新课标精神,使新大纲的实施有更高的起点,更广阔的天地。 2、要把新课标的学习同大修订教材的学习实践结合起来。在大修订教材中,如何体现“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什么特点,要把它一一梳理出来,在教学中,既努力体现大修订教材的特点,又要尽量弥补其不足,尽量体现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3、要改进已掌握的教学技能和形成新的教学技能。新的教学理念如果不能转化为相应的教学技能,就只能停留在口头上,而不能深入到教学中去。要努力掌握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基本教学技能,比如:(1)创设情境的技能。如何根据学科特点,创设问题情境,模拟生活情境等,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适合学生体验的条件,引发学生的思维等。(2)引导讨论的技能。如,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全班的讨论,讨论的问题的提出,讨论的时机的掌握,讨论的引导等。(3)讲解的技能。讲解如何调动学生的情感,如何给学生释疑解惑等。还有开发课程资源的技能,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技能等。我们有不少老师在学习新课标中有不少好的设想,希望能在教学中和广大老师一起完成从设想到技能的转化,使更多教师和学生能从中受益。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实施新课程的潮流势不可挡,我们要与时俱进,加强学习,勇于实践,为我县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贡献自己的精力和才智。篇7:以新课标作指导,为新课程做准备
以新课标作指导,为新课程做准备
以新课标作指导 为新课程做准备 ――“渗透课标精神,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会议总结 安溪县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局 汪小安 2002年11月29日 各位校长、主任、老师: 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渗透课程标准精神,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教学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今天就要结束。怎么评价这次研讨会?会前,有人认为会开得早了。会是不是开得早了?会议本身就是最好的证明。通过观摩课堂教学,听取教学反思和城关三小的经验介绍,通过比较深入的讨论,全体与会者对语文、数学、科学、品德与生活等课程标准有了初步的感性的认识,认识到今后实施新课标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深远意义,这是会议最可贵的收获,也说明会议开得适时,为明、后两年开始实施新课程作了认识上准备,舆论上的准备和教学实践上的准备。 我想,这次会议归纳起来,有以下收获: 一、从三小的教学实践坚定实施新课程的信心 三小在教学实践中,语文、数学主要以修订大纲为指导,自然以试用大纲为指导,思品课以《小学思品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为指导,结合渗透新的课程标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教学实践中,学校领导和老师认识到,修订大纲和新的课程标准有一致的东西,如语文的修订大纲和课程标准,在体现“时代性、人文性、实践性、灵性、创新精神”方面精神基本一致,而新课标在“鲜明的理念”,“立体化的目标”及“有效的指导”方面又有新的发展。因此,实施修订大纲,渗透课标精神,两者不是相互矛盾,而是相得益彰,既为实施修订大纲开拓更广阔的视野和实践的空间,同样为今后实施新课标新课程积累经验。在实践中,三小的领导和老师还认识到,根据修订大纲修订或编写的教材,虽然不是实施新的课程标准的最佳载体,但它在体现新的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理念,体现新的学习方式方面,还是有出色的表现。用好现行教材,就能在今后用好课标教材。从三小的'实践中,与会者认识到明、后两年,我县实行新课标新课程是可行的,是可以走好这一步的,从而坚定了实施新课程的信心。 二、从三小的实践看到实施新课标新课程的艰巨性 三小的领导和老师在渗透课标精神、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教学实践中,体会到课程目标的三维性与教学的实际效果存在不确定性;教师对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不熟悉,不熟练或使用不当使教学效果存在不确定性;旧的教学观念的顽固与尽早转变教学观念 的要求之迫切存在极大的矛盾。从三小的实践和体会中,与会代表感到实施新课标新课程的艰巨性。认识实施新课程的艰巨性,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加强学习,与时俱进,才不会陷入盲目的乐观。 三、从三小的实践体验实施新课标的适时性 三小在“渗透课程标准精神,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实践中,做到:领导有责任心,教师有积极性,学生有基础。领导有责任心,从校长到教导主任到教研室主任,既分工又合作,使工作能有条不紊、深入地进行,在分管领导几次出差的情况下,研讨会筹备工作仍卓有成效地进行,足以说明领导班子的责任心和协调一致。教师有积极性,每个教师都能努力学习新课标,并付之实,和做好点滴经验的积累。学生有基础,由于老师都能致力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因此,学生在积极的学习态度方面,在学习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在体验等方面,都有了一个新的开端。好开端,待以时日,就有好基础。从三小的实践中,与会代表一致认识到,明、后两年我县开始实施新课标、新课程是适时的。 在教学中“渗透课程标准精神,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我们还要做那些工作,下面提几点建议: 一、 从三个维[1] [2]
★ “作”的作文
★ 读管建刚有感
★ 我的人生主张作文
★ 空城计阅读答案
【浅谈作后指导(精选7篇)】相关文章:
《小白兔和大黑熊》 中班教学反思2024-01-24
我的感恩主张作文2023-02-26
《空城计》阅读题及答案2022-06-17
我的主张作文2023-08-12
教育名师先进事迹材料2023-09-20
欣赏活动《小白兔和大黑熊》教学反思2022-12-23
初二上册语文教学反思2023-04-02
孔明大摆空城计歇后语2022-06-03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2022-08-31
年终自我鉴定范文2022-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