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高中音乐鉴赏课的一点体会(共5篇)由网友“snowbabyjly”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上高中音乐鉴赏课的一点体会,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大家分享。
篇1:上高中音乐鉴赏课的一点体会
上高中音乐鉴赏课的一点体会
摘 要:音乐是情感艺术,是别的学科所不能代替的审美教育,而高中的音乐鉴赏课更是陶冶情操、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的有利契机。针对高中生喜爱音乐却不喜欢上音乐课的现象,如何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造力,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关键词:兴趣;创新;审美能力
高中音乐鉴赏课最主要的教学目标就是:通过情感体验,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感知音乐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音乐艺术因其复杂流动的音响效果能引起人们强烈的情感共鸣,所以,音乐鉴赏课需要情感体验的参与,因此,音乐课是别的学科不能代替的审美教育。高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他们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学生的音乐认知处于从幼稚向成熟的发展过程之中,随着现代视听手段的多样化,学生接触音乐的机会更多,内容更广泛,伴随着学生身心的成长,其音乐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明显增强,对音乐的反应由主观的感受体验向客观的分析发展。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欣赏恰能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并能陶冶他们的情操,帮助学生个性发展,达到人格完善的目的。在当今繁多复杂的流行音乐的影响下,听、唱流行歌曲成了他们紧张学习生活后的放松,学生爱听唱流行歌曲却说不出这些音乐到底好在哪里,他们对音乐的理解更多的偏向于强烈的音响效果或者熟悉的文字刺激,很少有人去思考音乐的内涵。高中生大多数喜欢音乐课是因为他们把这当成休息课、放松课,至于音乐课的内容他们认为离他们太远,所以兴趣不大。高中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对美的感知能力与他们的智力、学识程度形成了相当强烈的对比。
针对高中生音乐学习的种种现状,作为教师要换位思考,合理调整教学的策略和方法,把符合中学生身心特点的音乐课展示在学生面前,以保证音乐欣赏活动的有效开展,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动力,开拓学生的创新能力,笔者在以下几方面作了尝试:
一、激发学习兴趣,启发创新思维
兴趣是一个人对某种事物的积极态度,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前提,有了兴趣才有学习的动力,才会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为学生设定各种生动有趣的活动和情境,来吸引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激情。例如,在欣赏聂耳的民族管弦乐曲《金蛇狂舞》时,我放弃了传统的听音乐讲感受的授课方式,而是采用让学生听完音乐后,分成小组,根据音乐的旋律、节奏,情绪,每组自拟题目创作一个情景短剧。几分钟后,课堂上出现了一幕幕热闹欢腾的场面:《过大年》《庆丰收》《热闹的.婚礼》《赛龙舟》等。学生自编、自导、自演,随着音乐栩栩如生的表演,既满足了他们的表现欲,又展示了他们的才华,同时还活跃了课堂气氛,在不知不觉中很好地理解了作品的情景内容。其实还有许多的活动都可以参与到音乐鉴赏当中,如欣赏音乐时,可以让学生用线条与简单图画表现乐曲旋律的流动变化,也可以引导学生边听边猜演奏用的是什么乐器,可以让学生给所听的音乐片段加标题。让学生模仿从简单的声音来开发训练用嗓音表现生活中的各种声音和自然界中各种声音及各种音响的节奏、音高、音色、强弱等。所有这些活动目的都在于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音乐活动中,以兴趣为引,开拓创新思维。
二、利用情感艺术,引导创新能力
艺术是相通的,在音乐课中教师可大胆地利用语言、绘画等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展开音乐联想,开拓其想象空间。如,在欣赏穆索尔斯基的《图画展览会》时,其中第六幅画如果只说两个犹太人显然缺乏想象空间,这时候让学生观看图画中一胖一瘦乐观和哀怨的两个犹太人截然不同的视觉形象,学生就能更好地理解作曲家生动丰富的音乐语言,以及不同音色乐器刻画出的不同人物形象。同样我们也可以利用音乐来展开语言、绘画的联想,在欣赏维瓦尔第的《春》一课时,笔者首先请学生听完音乐后根据乐曲的情绪变化,为音乐描绘出一幅图画,或是一首段文、诗歌。伴随着音乐声,根据乐曲的小标题,学生很快地就描绘出几个春天的美丽场景:美丽的小鸟、淙淙流淌的清泉、短暂的雷雨、雨后清新的画面……也有学生写出了描写春天的辞藻华丽的小散文和清新的诗歌。不同艺术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充分发挥了想象力,使音乐理解显得更生动有趣。不仅出色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还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了提高。
三、大胆尝试创作,鼓励创新活动
其实,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探索和创新的需求,都渴望自己的创新成果能够得到别人的肯定和鼓励。在《学堂乐歌》单元中,学生认为这些歌曲时代遥远,旋律老土,没有新意,对此毫无兴趣。课前,针对学生的心态对教学内容作了适当调整,将“学堂乐歌”和“校园歌曲”“校园民谣”结合起来,课堂上简单介绍并欣赏了“学堂乐歌”,指出其是中国最早的校园歌曲,再到八十年代的校园歌曲《乡间的小路》《童年》重点是欣赏具有时代气息的“校园民谣”,比如,《同桌的你》《栀子花开》等。
还结合学堂乐歌的特点进行了创作活动,让学生根据学堂乐歌依曲填词的样式给自己喜欢的歌曲填上诗词或自创的歌词,不少学生写出了富有真挚情感的歌词,这样既抓住了学生的兴趣,又自然地进行了同类音乐的拓展,还进行了创作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此外,在音乐课中还经常鼓励学生进行作曲尝试,先选择一些简单的乐曲加以变奏,并鼓励学生进行模仿尝试,还试唱了学生写的不很成熟的变奏曲,再带领学生对这些作品进行修改加工,许多学生写出了使人意想不到的变奏曲,一些学生甚至还把切分、附点、连音等复杂的节奏运用到变奏曲中。更有学生开始试着写简单的小歌曲。实践证明:在教学中,多给学生提供创作机会,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让他们觉得自己就是一个发现者、创造者,并通过创新,使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能有效地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四、流行音乐为引,课堂改革创新
流行音乐的语言浅显易懂,曲调清新、旋律朗朗上口,高中学生偏爱流行音乐,而不喜欢音乐课上的欣赏内容。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将流行音乐引入课堂帮助欣赏课本内的作品。比如,在欣赏京剧音乐的教学中,穿插欣赏信乐团的《北京一夜》,在欣赏古琴曲《梅花三弄》时穿插欣赏姜育恒演唱的《梅花三弄》,都会产生很好的教学效果。又如,在民歌欣赏时先让学生欣赏了原汁原味的民歌《小河淌水》《赶牲灵》等,接着我让会弹吉他的学生伴奏,让学生用摇滚音乐的嗓音来演绎这些民歌,使得歌曲具有不一样的魅力,这种老歌新唱的方式使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在此基础上告诉学生音乐来源于民族,流行音乐也不例外,激发学生探索民族音乐的兴趣,使他们更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在通俗音乐欣赏这一单元中,我更是将布鲁斯、摇滚、说唱、乡村音乐等不同的音乐形式的音乐要素构成、节奏特点、演唱形式、使用的乐器等介绍给学生,从实际效果来看,这样的课是非常受高中生欢迎的。其课堂效果也非常明显,学生通过对相关知识的了解,不再是盲目地喜欢流行音乐,而是能真正说出自己喜欢什么,为什么喜欢。由此可见,流行音乐的加入不仅使学生欣赏到喜闻乐见的作品,还能传授相关的音乐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进行有益的鉴赏,培养他们健康积极的审美情趣,面对纷繁的流行音乐世界,能够从感性的认识上升到客观理性的评价。
五、允许不同声音,鼓励学生创新
每个人心目中的音乐形象根据各人的欣赏水平、生活经历、知识经验甚至欣赏音乐时的心境不同都会各不相同,音乐课没有绝对的对错,教师要宽容,允许有不同的声音,以免扼杀他们的创造激情。在欣赏圣桑的《动物狂欢节》时,我只告诉学生这首乐曲中用音乐塑造了各种动物的形象,具体是什么动物让学生边听音乐边自己去想。结果针对不同的音乐主题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把狮王说成老虎、把大象听成黑熊,甚至有的学生把公鸡和母鸡听成了猫和老鼠的动画片,还有的学生一听到乌龟主题就随之唱起了“我是一棵菠菜,菜菜菜菜菜菜……”引得全班哄堂大笑。我没有刻意纠正学生的答案,更没有批评唱歌的学生,而是表扬了他们的大胆和对音乐的敏锐感觉,然后告诉学生在欣赏音乐时,可以自由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不必局限于音乐标题的限制,只要张开想象的翅膀每个人都能从音乐中领略不同的风景。针对唱歌学生的相似旋律的联想指出大象主题取自柏辽兹的戏剧传奇《浮士德的沉沦》中轻盈飘逸的《仙女之舞》,而乌龟主题则取自奥芬巴赫著名喜歌剧《地狱中的奥菲欧》,这首风靡一时的《康康舞曲》的曲调,也就是共同演唱的旋律,只是作者在音乐速度、力度等音乐要素上作了变化处理,并把原曲拿来作为对比欣赏。告诉学生同样的音乐旋律,因为速度的变化其音乐现象将会千差万别。这节课给我的触动很大,如果当时我把学生的演唱和回答看成是故意捣乱,批评一顿,不仅会挫伤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的积极性,还会使全班学生的创造积极性受到影响。尊重学生的创作欲望,允许课堂上不同声音的存在,能很好地保护学生自尊心,鼓励学生产生自信,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教师在音乐课堂中应抓住学生的心理需求,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立足于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各种方法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后,再加以相关知识的教授,让学生真正融入音乐情境中去感受音乐,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锻炼学生的创造力,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理解和表现能力。要组织好欣赏教学,在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形势下,我们要努力构建以学生创新活动为基础的全新教学模式,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这样,我们的音乐课才能更好地吸引学生。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必将前景广阔。
篇2:如何上好高中音乐鉴赏课的几点体会论文
如何上好高中音乐鉴赏课的几点体会论文
高中音乐鉴赏课与其他文理学科有着本质的区别,那就是音乐鉴赏课不是单纯的传授音乐知识,而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人文科学综合课。多年来,我在高中音乐鉴赏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这里就如何上好高中音乐鉴赏课谈点个人的粗浅体会。
一、教师要正确理解和把握音乐作品的形象
要上好音乐鉴赏课,首要的条件就是教师必须正确理解和把握音乐作品的形象,如果离开这个前提,音乐鉴赏课将背离审美核心而变成空洞无物的说教课。一般来讲,根据形象特征可将艺术分为两大类:“情态的艺术”和“情感的艺术”。音乐与美术相比,美术多侧重于“情态”,并通过“情态”曲折地表达“情感”;而音乐多侧重于“情感”,并通过“情感”曲折地表达“情态”。关于音乐的情感表现性和情态“描绘性”在音乐美学界一直是一个非常富有争议性并富有魅力的话题。强调音乐 “表现性”的人们认为:
音乐的所谓“描绘性”的真正意义在于音乐的审美体验是音乐激发的情感间接地通过“统觉”和“通感”所引起的联想而实现的。这种联想其本质是由音乐的情感内容引起的,因而所谓音乐的情态“描绘性”其本质还是音乐的情感表现性。强调音乐“描绘性”的人们则认为:一连串的声音组合是没有任何感情意义的,但音乐能感动人,其秘密在于声音触动了人类模糊记忆中的视觉表象,这些视觉表象虽不一定构成情节,但却是人类情感体验的源泉和依托。
作为中学音乐教师,我们的态度应该是:既要重视音乐的情感表现性,又不可忽略音乐的情态“描绘性”。虽然,音乐的所谓“描绘性”并非音乐美的本质,但对于学生而言,用音乐来表达情感这是不足为怪的,但音乐能“描绘”情态和情节似乎显得不可思议,这也就为音乐的表现性增添了巨大的魅力。因此,教师在把握音乐教材的形象时,不管音乐是在“描绘”某个具体的形象,还是在表现情感或理性内容,都需要教师正确把握音乐语言的表达方式,即正确理解旋律、节奏、力度、速度、和声、配器等音乐诸要素的表现意义。音乐正因其具有非语义性和非描绘性特征,所以,我们对音乐的所有“技术性分析”和“戏剧性分析”以及所有的“语言启发”和“非语言启发(如视觉形象启发)”,其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将音乐作品的形象激活。正如费尔巴哈所说:“感情的对象就是对象化的感情。当音调抓住你的时候,是什么抓住了你?你在音调中听到了什么?难道不是听到你自己心灵的声音吗?”是啊!到底是什么抓住了我们听赏者?…… 课本第一单元首先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音乐能告诉我们什么?”这个问题如同费尔巴哈所问的 “你在音调中听到了什么”一样。我们教师教学的任务就是:让学生在音乐中听到自己心灵的声音。
教学案例:
贝多芬《第九(合唱)交响曲》第四乐章《欢乐颂》第一部分赏析:
在《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里,当宣叙调找到《欢乐颂》的动机后,低音弦乐奏出《欢乐颂》主旋律,这是《欢乐颂》主题第一次呈现,音乐低沉、沙哑、悲怆、凝重,仿佛是描述英雄身经百战、遍体鳞伤之后,终于看到了胜利的曙光(通往自由解放的道路)。此时,喜悦伴随着伤感,欢乐伴随着痛楚,希望伴随着委屈。总之,一种难以言状的复杂情绪由低音弦乐慢慢地诉说。当《欢乐颂》主题第二次演奏时,主奏乐器换上了中提琴。委婉深沉的旋律仿佛在表现英雄正在沐浴欢乐的阳光,正在焕发出青春的活力。当《欢乐颂》主题第三次演奏时,小提琴如梦如幻的旋律宛如欢乐女神时隐时现、稍纵即逝。当《欢乐颂》主题第四次演奏时,铜管乐队奏出辉煌壮丽的旋律,仿佛是欢乐女神降临人间,金光灿烂,普照全人类从黑暗走向光明,从痛苦走向欢乐,从斗争走向胜利。
其实,这么多的形象比喻,其真正的目的就是努力让学生的心灵最大限度地贴近贝多芬的精神世界。
二、音乐教师要不断积累广博的人文科学知识
音乐本身就属于人文科学,音乐所表达的内容非常广泛,因此要上好音乐鉴赏课,教师就必须有广博的人文科学知识积累。现代的音乐鉴赏不同于以前以欧洲音乐为核心的音乐欣赏,其本质上已成为以音乐文化为核心的人文科学综合课。这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实每一个民族的音乐文化离不开其自然环境及文化生态的影响,其音乐文化与本民族、地区的哲学、宗教、历史、文学、绘画、建筑、雕塑以及科学是融为一体的立体文化生态系统。
人类文明总的来讲可以分为东西两个文明形态,其本质区别在于对主客体关系的态度上。西方文明在“人天对抗”哲学思想背景下出现“神权”与“人权”的长期斗争,体现在音乐上就是“禁情”与“表情”的斗争。近代以来,西方音乐从神权的奴隶地位发展为人文主义表情艺术。所谓“音乐从宗教走向世俗”就是指音乐从“禁情”走向“表情”的过程。而从古典到浪漫、从印象到现代都是表情性音乐审美情趣在人文主义背景下的继续发展。
欧美近现代音乐在西方人文主义的旗帜下逐步发展形成几个具有区域人文特征的`亚文化生态体系。法兰西文化的“浪漫”,意大利文化的“洒脱”,德奥文化的“凝重”,俄罗斯文化的“深沉”,美国文化的“自由”,都体现在其音乐、文学、绘画、雕塑以及哲学、科学等诸多领域里。维瓦尔第的小提琴协奏曲《春》具有典型的意大利文化特征,宛如色彩绚丽的拉斐尔油画、形象生动的米开朗基罗雕塑以及线条流畅的罗马风格建筑。就连生活在列宾、托尔斯泰故乡的柴可夫斯基在《意大利随想曲》中也一反其“深沉、伤感”的音乐风格,表现出“艳丽、挥洒”的意大利音乐风格。贝多芬交响曲也就是在德奥文化的哲学、文学、美学、科学背景之下才赋予了音乐超越时代的深刻哲理。而《蓝色狂想曲》出自拥有“自由”土壤的美国作曲家格什温之手也并非偶然。倾听西方音乐最好是能将音乐置于西方文明生态环境之中,更好地体现音乐的人文特征。
与西方音乐不同的是,中国古代音乐是建立在中华传统哲学“天人合一”思想之上的,具体就是追求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境界。儒家所主张的“美善合一”思想是“礼乐治国之道”的核心内容。道家文化多侧重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多要求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的自然冥合,以达到“辟除功利、脱却尘俗、自然关照、物我合一”的审美境界。中国古代的音乐、文学、绘画、雕塑、园艺等都追求这种“情景合一、物我一体”的高远意境,其本质就是“天人合一”思想在艺术审美上的一种表现。倾听中国古代音乐,如《酒狂》、《阳关三叠》等作品最好将音乐置于中华传统文化生态系统中,更好地体现东方文明的人文特征。
中国近现代音乐多与近现代中国的社会状况以及中国革命与建设有着密切联系。刘天华的二胡曲《光明行》中第一乐段第一、二两个乐句很生动地表现了中国近代小资产阶级追求光明、追求进步而四处碰壁的“革命者”形象。《黄河大合唱》在中华民族危难之时向全世界被压迫的人民发出战斗的警号。倾听中国现代音乐应紧扣时代的脉搏,体现中国现代人文特色。
其他诸如亚非拉民族民间音乐鉴赏多建立在对其生存环境、风土人情、民族习俗等人文知识的拓宽基础之上。
总之,当今的音乐鉴赏教学要求音乐教师将“地球村”的历史与现状都装在头脑中,并不断从人类文明中汲取营养,不断开拓文化视野,提高思想修养,丰富情感体验,完善人格形象。
教学案例:
贝多芬《第九(合唱)交响曲》《欢乐颂》的思想价值分析:
本教材的赏析涉及到贝多芬精神观念成长的历史:主要体现在《英雄》、《命运》、《田园》、《合唱》四部交响曲中。还涉及到欧洲思想发展史,如:“人文主义”者打破僵化的基督教神学,席勒提出“美育代宗教”学说,空想社会主义思潮,“科学共产主义”理论的诞生。贝多芬《第九交响曲》诞生的时代正是基督教信仰被推翻,科学思想尚未取代僵化的神学,人类思想没有了精神寄托的黑暗时期。作品在形式上迎合了席勒“以美替代人们心中失去的上帝”的美育救国思想,在内容上又体现了“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理想。是马克思科学共产主义学说诞生前人类思想的精神寄托。
这个观点就是在反复聆听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并广泛阅读西方哲学著作的基础上,对欧洲思想史、艺术史作长期思索之后得出的。
三、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确听赏音乐的三个层次
审美心理学认为:人类听赏音乐的心理过程包括:感知、体验和理解三个阶段。“感知”,即“音响感知”,是通过听觉器官对音乐作品的旋律、节奏、音色和声、力度、速度的感性认识活动。“体验”,即“情感体验”,是通过对音乐的音响感知,体验到作品的情绪情感特征,并深受感染,这是倾听音乐的最重要的过程。伴随着情感体验,听赏者基于音乐的情感特征而引发联想。一般来讲,标题音乐往往引起“定向联想”,这就产生音乐的情态形象。非标题音乐没有任何文字提示,对于音乐想象完全取决于听众感情体验的深度和生活体验的广度。“理解”,即“理解认识”,是听赏音乐的一种理性行为,除了对音乐音响表达的理解外,更重要的是对音响内涵的理性认识,也就是对音乐作品的社会含义和其他社会意义的理解。
科普兰将倾听音乐的三个阶段称为美感阶段、表达阶段、纯音乐阶段。有的学者将听赏音乐划分为三个层次:感官欣赏、感情欣赏、理智欣赏。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去理解这三个过程:
第一,我们可以理解为听赏某一个音乐作品的三个阶段,即从浅层到深层,从感性到理性的赏析理解过程。第二,我们可以理解为不同的听赏者理解音乐的三个不同层次。处在“感官欣赏”层次的听赏者只停留在生理感官感受音乐的“形式美”阶段。他们判断音乐美的标准是:音乐是否“悦耳”,是否“好听”。他们追求的目标往往是倾听音乐时所引起的“快”感。处在“感情欣赏”层次的听赏者发展到在感情上体验音乐所表达的喜、怒、哀、乐的阶段,他们判断音乐美的标准是:音乐是否“感人”,是否“动听”,他们追求的目标往往是倾听音乐时所激起的“情”感。处在“理智欣赏”层次的听赏者则上升到人类所特有的高级情感――美感、道德感、理智感的境界来理解音乐,在这个层面上不仅了解音乐语言的表达方式,理解音乐作品的情感态度,还通晓作品的内在意蕴。它超越了“形式美”,在道德感和理智感的境界中感受音乐的“意蕴美”。他们所追求的目标是至高无上的“美”感。其实,这才算是真正进入了音乐世界,也就是科普兰所说的听赏音乐的最高境界――“纯音乐阶段”。在这个层面上再来体会快感,将超越单纯的生理刺激而获得快感,达到高品位的身心愉悦感。
陶冶人类高级情感是音乐教育的崇高目的之所在。其实在人类高级情感中,美感中的“美”,道德感中的“善”,理智感中的“智”,其本质是一体的,不可分割。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美善同体论”,苏格拉底的“和谐美学治国论”,孔子的“礼乐治国之道”,席勒的“美育思想”大概都是站在这个层面上讨论音乐美的道德作用的。
教学实践证明:引导学生彻底明了倾听音乐的这三个层次,学生往往会突然感悟到学习音乐的崇高目标,对孔子、柏拉图、苏格拉底、席勒的思想学说以及对圣洁高贵的音乐殿堂顿生敬仰与向往之情。
教学案例:
舞剧《红色娘子军》之《英勇就义》审美分析:
学生提问:《国际歌》既然属于“崇高美”,那为什么出现在“悲剧美”的《英勇就义》之中?
答:与优美、欢乐美、喜剧美(柔和之美)相比,壮美多展现正义力量的强大,崇高美多展现精神品质的高尚,而悲剧美则显示邪恶的力量暂时压倒了正义。三者共同之处是都表现了矛盾斗争的偏激状态,因而其本质是相通的。《国际歌》既有信仰力量的强大感,又有精神品格的崇高感,还有在邪恶力量压迫下的悲愤悲壮感。《英勇就义》用悲伤的旋律描绘了娘子军政委洪常青就义时的悲壮场景。《国际歌》的出现,既是烈士就义时的挽歌(悲剧美),又是烈士崇高精神的颂歌(崇高美)。在这里,正义的毁灭越发增加了作品的悲剧感。《国际歌》片断的最后一个音不是落在稳定的主音上,而是落在上中音上,使我们仿佛看到(实际上的剧情也就是)大榕树下熊熊燃烧的烈火。
以上的分析就是建立在道德感与理智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美的。
四、教学中要提供让学生理解音乐的辅助手段
感官是人类认识事物的渠道,在音乐鉴赏教学中除了调动听觉感受音乐外,调动其他感官参与音乐鉴赏,对培养以音乐为核心的综合审美能力以及培养艺术统觉具有良好的作用。作为音乐鉴赏的辅助手段,最有效的就是视觉形象(绘画、雕塑、摄影)的参与。尽管当今音乐教育界有“画面容易界定学生思维,不利于激发想象”的说法,但笔者仍然坚持认为:以视觉形象辅助学生听赏音乐,一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二可以深化学生对音乐形象的理解;三可以开拓学生的艺术视野,更好地体现音乐作为人文科学的特征。其依据的心理学理论是“统觉”和“通感”理论。
从人类感受事物的类型方面看,人类认识事物相对来讲可分为“听觉型”、“视觉型”和“综合型”。“听觉型”的学生擅长通过听觉感受器认识事物,“视觉型”的学生擅长通过视觉感受器认识事物,“综合性”的学生擅长通过视、听多种感受器认识事物。“统觉”理论告诉我们:一种形象感知通过“统觉”“通感”后会衍变为另一种形象感受。例如:看一幅画面或雕塑,人物的情态逼真生动,欣赏者仿佛能听到说话的声音(如闻其声);听一首描绘性的音乐作品仿佛看到音乐所描绘的形象(如见其形);有人说:触摸维纳斯女神的大理石雕像仿佛能感觉到有人体的温暖感。这些都是“统觉”“通感”现象。音乐上常用“音色明亮”来表现声音特点,绘画上常用“色调明快”来表现色彩风格。其实,“音”有什么“色”?而“色”又是什么“调”?“音色”与“色调”都是表达视听通感现象的词汇。
基于“统觉”“通感”理论以及音乐文化的人文特征,我们可以将辅助音乐听赏的视觉形象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背景式画面。听赏少数民族及亚非拉欧美民族民间音乐,其画面设置可展现该地区风土人情、自然环境以及民族服饰、舞蹈动态、常用乐器、日常用品等,以丰富学生文化视野,体现该地区人文特征。根据歌曲的歌词内容选配的画面也属于背景式画面。特定风格的音乐作品可设置特定风格的视觉形象,如:德彪西印象主义作品《海妖》,以印象主义画派的绘画作品为视觉背景最为确切。
第二类:情态式画面。对于那些情态“描绘性”较强的作品,其画面设置可根据音乐主题的特点设置音乐所“描绘”的具体形象,画面形象应尽量与音乐形象相接近。如:柴可夫斯基《一八一二年序曲》,肖斯塔科维奇《第十一交响曲》等叙事性的音乐可以情态式画面为主。
第三类:寓意式画面。对于那些情感表现性较强的作品,其画面设置可根据音乐主题的情感特征或思想内涵设置成与音乐所表现的意境与思想相近的画面或场景,画面与音乐的契合点不在内容上,而在于意境或思想的接近。如:钢琴曲《少女的祈祷》与罗丹的雕塑《思》都不可能明确告诉我们少女内心世界的秘密。但对于视觉型学生来讲那沉思的少女形象往往更具有启迪心灵的魅力,从而进一步加深对音乐的理解。
另外,画面设置什么时候要大,什么时候要小,什么时候要实,什么时候要虚,什么时候要彩色,什么时候要黑白,都要根据音乐的具体情况而定,不能不负责任地胡乱设置与音乐形象相违背的视觉背景。
如前所说,视觉形象作为辅助手段参与音乐鉴赏,其目的就是让视觉形象通过“通感”激活音乐形象,以揭示语言所无法描述的音乐内容。
教学案例:
柴可夫斯基《一八一二年序曲》呈示部“俄国民歌主题” 画面设置。
民歌Ⅰ,ABA曲式,A段:随着优美、深情的旋律发展,展现一个美丽的冰雪风景图,寓意深刻。B段:随着音乐变得宽广而舒展,慢慢地展示出一个色彩艳丽的森林风景图:湛蓝的湖水、蔚蓝的天空、茂密的森林……与美丽如歌的旋律一起,共同表达出俄罗斯军民热爱祖国的深情。当A段旋律以梦幻的色彩再现时,出现一幅朦胧的画面:象征和平的小天使从天而降……,密林深处的和平女神似乎在纵情地歌唱(歌唱的声音恰似正在欣赏的音乐旋律)。当音乐继续以梦幻般的色彩引出舞蹈性较强的民歌Ⅱ时,设置情调虚幻的舞蹈画面,如同梦境一般。象征俄罗斯军民面对残酷的俄法战争而表达出对祖国胜利的热切期望和对和平生活的深切向往。当发展部“战斗主题”再次以强力度出现时,画面格调突然反转,展现惨烈的俄法战争战斗场景。音乐与画面都与呈示部“俄国民歌主题”形成强烈对比。在这里,画面与音乐一起营造出“视听交融”、“情景合一”的听赏氛围,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以上的画面设置,既有情态式内容,又有寓意式内容。配合技术性赏析(音乐表达)语言、戏剧性赏析(形象分析)语言、思想性赏析(思想感情)语言,引导学生理解音乐形象,体验思想情感,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五、教学过程中要合理利用语言和文字
从理论上讲,音乐正因为其非标题性、非描绘性,所以才成为“神的语言”。也就是说任何的语言文字解释音乐都属于多余,都不能代替音乐的情感表现。但是,语言文字作为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主要媒介,在音乐鉴赏中,仍然是帮助学生理解音乐情感、揭示音乐形象的主要手段,同形象感知的“听觉型”、“视觉型”与“综合型”一样。人类对语言文字的感知可分为“语言感知型”、“文字感知型”与“综合感知型”。因而语言文字的合理运用有助于照顾到全体学生不同的认知要求。这里以语言为例谈谈语言和文字在音乐鉴赏课中的应用。
一般来讲,作品最好能听三遍,完成从感性感知到理性认识的听赏过程。第一遍分段赏析,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分析音乐作品的整体结构、表现方法和音乐形象,完成从感官感知到情感体验的提高。第二遍综合赏析,主要任务是在分段赏析音乐的基础上挖掘音乐作品的审美价值和思想价值。完成从情感体验到理性认识的提高。第三遍综合欣赏,主要任务是巩固业已取得的教学成果,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强化对重点音乐主题的理解和记忆。开拓艺术视野,并实现审美感受在学生心理的内化过程。
音乐赏析的教学语言在内容上大体可分为三类:
一、分析音乐的表达方式(技术性欣赏分析),
二、提示音乐描绘的形象(戏剧性欣赏分析),
三、揭示音乐所表达的思想(思想性欣赏分析)。
一般来讲,戏剧性赏析最易引起学生的欣赏兴趣;技术性赏析最能提高学生对音乐表现手法的理解能力;思想性赏析最能加深学生的美感体验。在综合赏析阶段,语言应侧重于哪一个方面要视音乐的具体情况和学生的理解情况灵活决定。
如若不然,单纯突出技术性赏析则会将音乐鉴赏课上成作品分析课;单纯突出戏剧性赏析则会将音乐鉴赏课上成历史课、地理课等;单纯突出思想性赏析则会将音乐鉴赏课上成政治课、心理健康教育课。这些都违背了音乐鉴赏课教学的根本目标。
篇3:大学生音乐鉴赏课心得体会
交响乐的再创作对于指挥家演奏家教授而言,是毕生的事业,对我则是享受业余生活的最重要内容。我从1983年3月开始狂听中央乐团的“星期音乐 会”,场场不拉。骑着自行车带着4岁的女儿,往返于海淀影剧院,是我周末最激动的享受。中央乐团转到北京音乐厅后,我们俩去的机会就少了。我便大量买磁 带,现在是大量买CD。20多年一路听下来,资料也看了乱七八糟一大堆,但脑子始终不清醒,捋不出头绪。这次有幸能聆听吕先生的教授,是真真儿的将我的欣 赏层次由感性向理性足足儿的推进了一大步。我万分感谢学校领导能给我们老年大学学员这样享用终生的关怀,并再次叩首吕先生的充满激情的精彩教授。
我 非常喜欢德彪西和拉威尔的作品,有几盘CD反复听了几十遍,欣赏中总有许多的感受转瞬即失无法抓住,十分遗憾,我以为自己的脑子有问题。吕先生的课驱散了 我的自责,我对印象派音乐的感受大体基本正确。在音乐中在光影下许多鲜艳的镜头在重新组合,组合的方式前所未有,光怪陆离的“碎片”在没有“做作”的状态 里顺其自然的整合,呈现的是在大自然中人与万物的和谐。当我再听这些作品时,脑子清凉了,潜意识中再也没有为“抓不住什么”而产生丝毫的忙乱。我极从容的 走进音乐,很随意的坐在大师们身旁,全身心的观览风光,又全然忘记了大师们的存在,君子之交平淡如清水,来之随意不须理由,离之自由不用挥手。印象派音乐 用另眼看世界,看到自然界比人类更有力量,这种散淡的精神视角具有无限的包容性,在意识形态纷乱的今天,意义非同一般。
我赞同音乐欣赏是 3度创作的说法,我对古典主义音乐的欣赏,自认为是可以无偿享用并不断实现这笔最珍贵的精神财富之价值的具有最现实主义意义的不可或缺的最后过程。我在聆 听中,诠释贝多芬第九交响乐的合唱部分,那是全人类的圣咏,是对共产主义理想的音乐宣言;我许多次噙不住热泪,在德沃夏克的“念故乡”中,遥想几万年前人 类的故乡,那时的地球是如何的郁郁葱葱;在生不如死的悲痛中,我一次次借用柴可夫斯基“悲怆”的巨浪以撞碎心中的“小小悲”;吟唱李斯特的交响诗歌,我感受着英雄塔索的悲伤与胜利;萎靡不振时,我选择布鲁克纳第一交响乐的谐谑曲,在极优美的旋律衬托下,奔放的号角在旋转中攀升,召唤起深埋的丰富;当无聊袭 来,我听听卢托斯拉夫斯基的交响合唱“灾难中的宁静”,许多的大主题大命运随即显现;我痴迷于瓦格纳的乐剧,他让我知道了天堂在哪?尼伯龙根指环就如当今 世界的能源命脉,谁都想染指。指环的故事在全世界继续到处上演,人类自己永远也拉不动结束的大幕,指环将亲眼见证人类的兴衰。奥!我已热血喷张,但安魂曲 一定是我最后的乐章,我迟早要听着“弥赛亚”去渡河,这可算是我的一个愿望。
我总有许多的困惑,音乐知识的贫乏还在其次,对伟大作曲家及 其作品的内心认知真是很难太难特难。当然也有例外,我在倪洪进的钢琴旁听肖邦,看见了肖邦鲜活的生命,自以为在瞬间能为肖邦在今天代言,此刻便是他的知 音。但是,更多的时候,我不能深入作曲家的内心,不能感受他们在创作中的沥血过程,每每这时,我倍觉沮丧。最新的困惑是,我们几个音乐发烧友在离退休工作 处的支持下,办了一个面向离退休人员的“音乐欣赏”,初衷是“CD共欣赏”,但现在要求我们提供“欣赏提示”的意见比较多,这种因人而易的3度创作,我们 又能写出多少?
古典主义音乐是我和朋友们永远的发烧话题,她已成为精神财富而深入到我们的生活。我祝愿老年大学的音乐欣赏课越办越好!
篇4:大学生音乐鉴赏课心得体会
音乐欣赏课作为广西大学最热门的人文校选修课之一,直到这个大四上学期才选上了音乐欣赏这门课我感到十分庆幸。我是一名工科化学专业的大四学生,上学期中大量的专业课程、专业实验、生产实习以及找工作的事情弄得我的生活紧张烦躁,一堆的压力积聚在心头无法排解。每天通过玩网络游戏,看网络小说等东西来缓解平日紧张的生活节奏,可惜这些又容易让人沉迷而忘却正事,而且这些玩完之后总给人一种空洞、贫乏、无聊、寂寞的感觉,总导致脾气的轻易暴躁,心情极易被周围环境惹起波澜,又郁结于心。生活总是处于一种颓废、没有朝气的状态。而这些,音乐欣赏给了我解决答案。
作为一个“必修”的校选修课,这个学期我上的是姚绍昭老师的音乐知识欣赏选修课。十几周的学习下来,虽然未必获得什么所谓的人生感悟,又或者所谓个人修养的提高,再或者其他的一大类所谓的大道理。这些东西对于年轻叛逆的青年们来说其实是最为讨厌的,而且,由于阅历的问题,我们也真的听不入耳,记不上心。但是,姚老师所带来的轻松愉悦的课程和贴近我们年纪的讲解让我至少也获益匪浅。一个学期下来。多多少少使我了解了一些音乐乐理的知识,也使我领略了中外闻名的音乐乐曲,我对音乐有了新的认识使我从简单的“听歌”这样的肤浅理解,到懂得欣赏音乐元素的基本欣赏方法的概念的转变。
开始学习这门课程就感觉到音乐的魅力,或许真的是这样:我们不一定都要成为音乐家,但是懂得欣赏音乐就是我们对音乐最直接的热爱的表现形式,可以通过音乐宣泄出心中情绪、压力和感动就是我们对音乐最好的解释,能够从音乐中收获人生一二就是我们最大的幸运。
一.由流行音乐产生的音乐怨念。
我记得读初高中的时候,还是很多时间在听歌的,但大学以后,就少有听歌啦,也许是时间的匆忙,又或者心思的太多。音乐欣赏对不断放纵大学生活的我来说,只是一个久远的名词了。时常想,小时候的喜欢听歌也只是那时的娱乐太少,而周围同学哼唱时给的一种羡慕的压力罢了吧。
而如今长大了之后,阅历有些提升,年少的幻想也不多了,对流行音乐有不怎么感冒了。一百首流行歌之中,至少有九十九首是情情爱爱的,而且还是死去活来的那种。丫,生活中又么夸张吗?而且大多流行音乐的基调又都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那种,少有激昂向上的曲、词。每次想获得一种轻松愉悦的感觉,又或者排解下紧张的快节奏生活的压力,又或者得到一种大勇奋进的激情,可总是一听就被败坏了,各种乱七八糟的曲调,越出格越吸引眼球越商业化的越来越多,真正纯净的音乐在流行音乐中那地方还有守望着的。对我来说,流行音乐已经逐渐成为了一种消遣而不是欣赏!!而大多时候,消遣的还是自身。
二.音乐欣赏兴趣的重新获得。
一开始上课,姚老师就给我们说到:“本学期的音乐欣赏不需要你们获得什么好深入的研究之类的,这些东西一个学期也学不了。同学们只要能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就可以啦!可以出去生活的压力,缓解现代生活的浮躁虚华的心情,又或者能获得一些体会是最好的事情了。”的确,正如老师所说,音乐艺术只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智互补的东西,赋予太多就成了累赘,欣赏就更是无从谈起。
尔后,老师给我们听和讲解拉各种民族音乐和传统音乐,并教会我们该如何去欣赏他们,那些曲调中又有何种意义。不同于越来越浮躁的现代音乐,无论是我们国家自己的民族音乐,如信天游、走西口、各种民族的特色音乐等;又或者是西方的许多传统音乐,如脍炙人口的贝多芬等人的音乐,都是贴近我们的生活,蕴涵着各种各样的情感和寄托。通过姚老师的讲解,我们可以真正地体会到其中的精神,而不是以前的似懂非懂,甚至把这些音乐当成噪音。如此,我们了解了许多,而音乐欣赏的趣味,也由其获得
篇5:大学生音乐鉴赏课心得体会
学习过程中,我们除了对音乐的学习欣赏,同时也对各种乐器也认识啦一下,中国的传统乐器:最早的吹奏乐器有骨笛、骨哨等,埙,以及管、萧、笙等,让古典音乐的发展更加丰富多彩。此外还有击奏乐器也极为常见,如罄、鼓。又或者如西方的竖琴、钢琴、提琴、萨克斯、号、吉他等等,总之,时代的发展,乐器也是一个最好的见证者。再美的词与声音如果没有乐器的陪伴是无法打动人的听觉器官的,就像红花总要有绿叶来陪的。
当然有些乐器本来就能演奏出最打动人心的音乐。古筝的《梅花三弄》、《平沙落雁》,钢琴的《命运交响曲》。乐器欣赏本身就是一门音乐欣赏,如果用乐器来代表音乐这是不为过的。在不同的乐器奏乐中我们在寻找着属于它本身所具有的那份真谛。音乐鉴赏能力的重要体现就在对不同乐器以及它所体现的思想的诠释有这深刻的体会。
四.个人的兴趣
要说音乐的欣赏,我最喜欢的还是华夏几千年流传的古典音乐。历史厚重感如百年老酒般醇厚积淀,醇香诱人;神秘感如同神秘轶事一般若隐若现,又之遗留爪影鸿迹;更带着我们传承的风尚与寄托,让人迷醉不已。
如今,每次心烦意乱之时,或者无聊寂寞之时,又或者生活中压力很大时,我都会找点曲调来轻松舒缓一下自身,从中获得一些现代生活难以得到的平静和静心。如很多夜晚时分,一曲佛教音乐《清心咒》可以让我感觉一天的烦躁忽然远去,心不在烦恼,思绪也不在纠结郁闷。有时,也在自己出门时早早准备一点激昂的音乐来振奋自己,给自己一个好心情去面对门外的风景。虽然依旧不怎么喜欢流行音乐(以至于和同学去唱K时只能听着),但其他的音乐那么多选择怎么也给我的日常生活多增添了一丝旋律,一丝充实。
五.结束语
这学期的音乐欣赏课一眨眼就即将结束了而我与音乐之间联系是那样的没完没了、永远都不会完结。这个学期的音乐欣赏课使我对音乐有了另一个新的起点,从这个起点出发,我的音乐之旅才刚刚开始。
我的生活也由此多了一丝旋律和音调,而满耳朵不是充斥着都市高分贝的杂乱噪音。80后我也通过音乐得到了一分积淀和平静。
大学音乐鉴赏心得体会
音乐是生活的一种必需品。柴米油盐酱醋茶为我们的身体提供能量,而音乐作为一种精神粮食则为我们的感官世界注入了活力,牵动着我们的喜怒哀伤。音乐,以不同的形式,以不可阻挡的态势,席卷、充斥着每个人的生命。
经过了这一个学期的学习,不能说自己对音乐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可能还只能从节奏的快慢,音调的高低中体会到情绪的变化,而不能真正把握音乐家想表达的主题。但是在音乐的广度方面,在这一学期中,我真的领略了很多,可以说是经历了一次音乐之旅,享受了一次音乐的盛宴。歌剧、摇滚乐、音乐与美术的关系以及用日常生活用具来演奏音乐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我也会在这四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了解与感受。
一:歌剧
歌剧是将音乐、戏剧、文学、舞蹈、舞台美术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以前的我对歌剧不感兴趣,所以了解甚少,但听了天才韦伯的《歌剧魅影》后,发现歌剧并不是我想象中那么枯索,它绕梁三日的动听乐章、富丽堂皇的舞台设计、精美绝伦的演出服饰都让我着迷。现在的流行乐与之相比,真的显得十分单薄无力,最多是在疲惫时用来放松而已,很难给人震撼的感觉,一种身心完全脱离现实,仿佛进入梦境的感觉。也许真的如老师讲的那样,我们还需锻炼我们的耳朵,提升它的审美能力,这样才能不错失的经典,才能享受到人类精神文明的精华。《歌剧魅影》自2004年在中国开始演出以来,成为迄今为止在中国演出时间最长,场次做多的国外音乐剧,这也再次证明了经典的魅力。我尤其喜爱其中的《allIaskofyou》,男女主角的深情对唱让人听着听着就会不觉地流泪,其歌词描述的爱情同样引起了我的共鸣。
二:摇滚乐
年轻人似乎都会爱上摇滚这种令人疯狂的音乐,它充满激情、声嘶力竭,让人难以抗拒。《WeAreTheChampions》和《WeWillRockYou》相信很多人都听过,但却不知出自谁手,包括我在内。在音乐鉴赏课上,我才开始了解Queen这个曾经风靡全球的摇滚乐队,也进一步拓宽了我听的摇滚乐的范围。无数摇滚乐迷都怀念着六七十年代,那个带着炽烈与灰烬气息的疯狂年代,那个由嬉皮士运动,朋克运动等等交织的年代。就在那个年代,Queen狂笑着,嘶吼着,挥舞着有力的拳头消耗他们的青春,去拨开大片迷茫的浓雾,绽放出了有别于粗糙朋克们的华美与优雅。《ANightAtTheOpera》无疑是他们的巅峰之作。这张专辑不但是所有Queen迷顶礼膜拜的传世经典,也是摇滚史上一座光彩夺目的里程碑。抒情小曲、金属力作、歌剧断章在整体上错落有致,张驰有度,真正呈现了一个多彩的皇后。Queen是朵艳丽的花朵,永不凋零。
三:用简单的日用品演奏音乐
在老师给我们展示的各种音乐中,最令我震惊的就是STOMP乐队的音乐。他们使用的表演用具都是非常简单的日常用品,包括扫帚、垃圾桶盖和打火机之类的破铜烂铁,他们甚至还用自己的身体发出声音。他们的演出没有昂贵的乐器,没有雅致的服饰,没有辉煌的舞台环境,但扑面而来的是生命的旺盛活力和生活的质朴气息。STOMP乐队彻底颠覆了我对“乐器”这一概念的理解。从STOMP乐队出发,我想我们也许会对身边的声音有一个新的检视、新的反省、新的发现。真正的艺术真的随处可及!影片中的乐手藉由彼此间练习过的默契,踩着相同的旋律步伐,创造出美妙的音乐,感觉上每个人的音类不同却又很协调,简直是令人叹为观止。总而言之,他们化腐朽为神奇,重组观看者的感官经验,完美结合自然与艺术,不仅震撼了听觉体验,更震撼了视觉体验。
四:音乐与美术
音乐很难对现实进行再现和描述,但极善于抒发感情和情绪,而美术又恰好充当了音乐从单纯的音响到情感抒发这一飞跃的纽带和桥梁。我们通过对音乐、音响的听觉、想象而获得各种视觉形象及画面,进而引发出相应的情感与情绪,这时候,几乎人的所有感官都被调动起来,使音乐真正成为“音乐”,而不再是仅仅由旋律、节奏等机械组合出来的音响。当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配上富有表现力的动画,确实有助于我们对命运交响曲的理解。郭声健先生在他的《艺术教育论》一书中也谈到:“一切艺术都是心灵的艺术,只是各自所用的感性材料不同而已”。我想很多人在被要求描述音乐的起伏时都会自然而然地用线条的起伏来描述吧,这也再次证明了音乐与美术是互通的。
音乐不只是单纯的旋律而已,它透着作者的情绪,承载着作者的思想,寄托着作者的希望。鉴赏也不是简单机械地用耳朵听而已,我们要用大脑去思考,用心去感悟。总之,音乐作为人身的必修课,值得我们一生去揣摩感悟。
★ 《声声慢》说课稿
★ 高中音乐教学反思
★ 音乐鉴赏心得体会
★ 音乐鉴赏论文
★ 高中音乐鉴赏教案
【上高中音乐鉴赏课的一点体会(共5篇)】相关文章:
《蜀道难》高中语文说课稿2023-07-16
高中音乐鉴赏《黄河大合唱》说课稿2022-05-06
音乐心情高中优秀作文2022-09-26
高一语文说课稿2023-01-12
论高校速度滑冰教学中学生学习策略的培养2024-02-14
短歌行的教学反思2022-11-10
高中语文说课稿2023-08-02
短歌行说课稿2023-08-02
高一音乐鉴赏《这个世界的音乐》优秀说课稿2022-05-07
高中语文蜀道难说课稿精选合集2023-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