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草药》高二语文说课稿

时间:2022-05-06 21:41:06 说课稿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采草药》高二语文说课稿((合集14篇))由网友“司康monamour”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采草药》高二语文说课稿,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采草药》高二语文说课稿

篇1:《采草药》高二语文说课稿

《采草药》高二语文说课稿

《采草药》是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五单元文言文单元的第一课,两篇短文中的一篇,是一篇阐说事理的说明文,从课文设置上看,是一课精讲课。

文言文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这在《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及语文科教材说明及考试说明中都有明确要求。高考考试说明中明确要求“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根据上下文正确解释常见实词的词义”,“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一般用法”,“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能够正确地把握文意并进行初步的分析、评价”,“能够翻译成现代汉语”。编者正是应大纲的要求才将两个文言单元编入三册课本,旨在加强文言阅读训练,继续积累文言知识,提高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

《采草药》是文言文单元的第一课,被确定为精讲课,由此可以看出它在实现由现代文阅读到文言阅读的心理调适,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积累文言知识,提高文言阅读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这篇课文文句有一定难度,但对于高二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知识积累而言,文句疏通不会太难。但本文篇幅虽短,要放在一个课时完成却显得紧张。而且课文本身逻辑性强,内在联系密切,如果将其断开,难免有割裂感。所以只能在一个课时完成,这也就大大增加了这节课的密度和强度。

基于此特点,并依《大纲》、教材说明、考试说明的要求,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1、掌握文中难解的文言虚实词、疏通文句、理解文意,体会和学习文中所表现出现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2、理解本文说明事理的思路和方法。

这篇课文是一篇阐明事理的说明文,是文言文,文句理解有一定难度,所以疏通文句,让学生正确理解文意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环。由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应该是学习和掌握文中难解的文言虚实词,疏通文意、体会和掌握文中所表现出来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由于本文逻辑性较强,而高二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正在形成,加之大纲和考试说明对文言分析的.能力层级定位较高,所以对于文章的脉络分析就必然成为本文的难点。

鉴于本节课密度大、强度高、难度适中的特点,依据大纲和考试说明,为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更好地贯彻因材施教原则,我选用了目标教学法。它由前提测评、目标认定、导学达标、达标检测四个环节组成。前提测评可以了解学生基础、查漏补缺。目标认定可以明确方向,协调行动。导学达标可以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可以在目标教学的基本模式下融入各种教学方法,达到目标教学的基本模式与多种教学方法的最佳组合,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两个积极性。导学中我选用“导―疑―论―结”的导学方法和“读―思―论―结”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学习。达测检测检查教学效果,反馈教学信息、查漏补缺。目标教学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为核心、练习为主线”的教学思路。

基于以上的设想,这节课教学过程分以下四个步骤进行。即新课导入、创设情境;前提测评、认定目标;讨论分析、导学过标;目标测评、练习正误。

第一、新课导入、创设情境。先由初中学生的课文《活板》引出沈括及他的《梦溪笔谈》,简述沈括的历史地位,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教学创设情境氛围。

第二、前提测评、认定目标。引导学生完成前提测评,在此基础上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使学生们明确方向,自觉协调行动,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第三、讨论分析、导学过标。达标规程为逐段研读――总体达标。在课文的两个部分的研读中教师采取“导―疑―论―结”的方法导学,学生采用读思论结的学法学习,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认真讨论,学习和掌握本文中的重点虚实词,尤其是“花”、“实”、“芽”等词的活用和判断句,倒装句等句式,疏通文句、理解课文,体会和学习作者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从而突出重点。之后,在逐段研读的基础上,利用逐层写就的板书设计进行文言分析,掌握本文的脉络,弄清本文说明事理的思路和方法,训练学生的思维,从而突破难点。导学达标是整个课程的中心环节,选用多种教学方法可以充分体现启发性,因材施教,自觉性、积极性等教学原则。

第四、目标测评、练习正误。进行达标检测,反馈信息、补救矫正,体现了目标教学过程与结果并重的特点。

本课的作业是第二题,题量适中,难度适宜,与本文的重点相符。

这就是我设计的《采草药》一文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构想,不妥之处,敬请大家指正。

篇2:《采草药》教案

教材出处: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五单元

教学目标 :

1、 掌握文中难解的文言虚实词,疏通文句,能够读懂课文,翻译文句。

2、 了解本文说明事理的思路,掌握本文的说明方法。

3、 认识作者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并学习之。

教学重点:

1学习并掌握“实”、“归”、“理”等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2指导学生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3进一步体会、学习作者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

教学难点 :

理解本文的层次脉络,特别是前后两部分的关系。

教时安排:

本课文共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学习《采草药》疏通文句,理解文意。第二课时,讲读《雁荡山》。第三课时总析课文,比较阅读,练习。

教法选择:

目标教学法。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讲析《采草药》,疏通文句,理解文意,理清思路。引导学生树立严谨的治学态度,准备为四化建设更好地服务。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 导入  新课:设问,引导同学了解《梦溪笔谈》及科学家沈括,为课文展开创设情境。

二 前提检测:检查学生的知识积累情况及前期预习情况,布置同学作前题测评题,作完后加以核对订正。

三 逐步导读达标。

(一)讲析课文第一段:

1读:请同学朗读课文,注意学生朗读中的停顿。并指导学生利用上下文,利用文下注释,掌握“殊”、“芽”、“归”、“实”、“效”等文言词语,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2疑:针对本段内容设疑、质疑:

(1)本段如何说明“古法未当”?

(2)“皆不可限以时月”与“古法未当”的关系如何?

3论:引导学生对阅读中所发现的问题进行讨论,解决疑惑。

(1)讨论所设之疑。 (答案略)

(2)学生质疑讨论。引导学生提出学习中的疑惑,并讨论解决。

4结:小结课文第一段,并导入  课文第二段。设问:本段由否定“古法”到提出“不可拘于时月”已说明了自己的观点,为何文章还未完?是否后文属于赘笔?

(2) 讲读第二段:

1读:请同学读第二段,并请同学发现问题,准备质疑。引导学生理清层次,疏通文句,重点掌握“花”、“芽”、“实”等活用实词及“盖”、“理”、“凌”、“望”、“荣”等文言实词的意义,理解文意。

2疑:引导学生针对本段内容设疑、质疑:

(1)已有结论,为什么还要继续说明?

(2)前后两部分有什么关系?

(3)引导学生就“读”、“疑”中的问题进行质疑。

3论:引导学生讨论前面所提问题,教师要注意引导启发。

(1)从不同角度说明事理,“当”与“不当”之原因自明。

(2)前面从用药的.部位不同谈“不可限以时月”,是从内因的角度讲,后从外部条件谈“不可限以时月”是外因。

4结:引导学生小结课文第二段,训练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1)实事求是一种科学的精神,值得提倡。

(2)小结几个文言虚实词的用法和意义

四 总析课文脉络。根据板书分析课文脉络,引导学生掌握课文的思路,训练学生的多种思维能力。

五达标测评:指导学生作达标测评题并加以订正(附达标测评题)。学生做完以后组织学生互相批改,发现共同问题请测评题作得比较好的同学进行讲解。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

六作业 布置:(略)

(附达标测评与板书设计 )

前提测评:

一、注音:宿( )根; 黯( )恶;愆( )伏。并( )汾乔木

二、课文关于采草药的时间否定了什么观点,证明了什么观点?

三、解释:

(1) 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则四月花。

(2) 无苗时采,则实而沉。

(答案略)

达标测评:

1、 指出下列文句中的活用词并解释其意义和用法:

(1) 一亩之稼,则粪溉者光芽。

(2) 诸越则桃李冬实。

(3) 深山则四月花。

2、 解释加点词:

(1) 则津泽皆归其根。

(2) 无苗时采则实而沉。

(3) 并汾乔木,望秋先陨。

3、 作者如何论证“古法采草药多用二月、八月,此殊未当”?课文从哪些方面论证采草药“不可限以时月”的?

作者:殷利强

地址:甘肃省安西中学

篇3:《采草药》的中心思想

关于《采草药》的中心思想

有以下几种:

否定了多在二月、八月采草药的'传统方法,主张要根据不同的生态、不同的物候选择不同的最佳时间采集草药。

说明“古法采草药多用二月、八月,此殊未当”,不可“一切拘以定月”,要因时、因地、因物而异。

文章通过许多事实,明显对比,多方说理,充分说明了采草药应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最佳时间,不能“一切拘以定月”。

说明作者对传统在二、八月采草药方法的批评,提出不能“一切拘以定月”的科学见解,表现了一个科学家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反对陈陈相因的勇气。

篇4:采草药文言文翻译

采草药文言文翻译

采草药

作者:沈括

原文:

古法采草药多用二月、八月,此殊未当。但二月草已芽,八月苗未枯,采掇者易辨识耳,在药则未为良时。大率用根者,若有宿根,须取无茎叶时采,则津泽皆归其根。欲验之,但取芦菔、地黄辈观,无苗时采,则实而沉;有苗时采,则虚而浮。其无宿根者,即候苗成而未有花时采,则根生已足而又未衰。

如今之紫草,未花时采,则根色鲜泽;花过而采,则根色黯恶,此其效也。用叶者取叶初长足时,用芽者自从本说,用花者取花初敷时,用实者成实时采。皆不可限以时月。缘土气有早晚,天时有愆伏。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白乐天游大林寺诗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盖常理也。此地势高下之不同也。如筀竹笋,有二月生者,有三四月生者,有五月方生者谓之晚筀;稻有七月熟者,有八九月熟者,有十月熟者谓之晚稻。

一物同一畦之间,自有早晚。此物性之不同也。岭峤微草,凌冬不雕;并、汾乔木,望秋先陨;诸越则桃李冬实,朔漠则桃李夏荣。此地气之不同也。一亩之稼,则粪溉者先芽;一丘之禾,则后种者晚实。此人力之不同也。岂可一切拘以定月哉?

译文:

古法采草药(时间)多数在二月、八月,这很不恰当。只是二月草已发芽,八月茎叶还没有枯死,采药的人容易辨认(草药)罢了,对药材来说,并不是最好的时间。大致说,用根的(草药),如果有隔年老根,必须选择没有茎叶时采摘,这时液汁都集中在根内。要验证这一点,只要拿萝卜、地黄这类来看,没有茎叶时候采摘的,就充实而沉重;有茎叶时候采摘的,就空虚而轻浮。那些没有隔年老根的,就要等到茎叶长成而还未开花的时候采摘,(这时)根生长已充足而又未衰老。

像现在的紫草,没有花的时候采摘,根的颜色就明亮滋润;花开过后采摘,根的颜色就暗黑难看。这就是(采药时间适当与否的)验证。用叶的(草药要)选择叶子刚长足的时候(采摘);用芽的(草药),自然应当遵从传统的说法;用花的(草药),(要)选取花刚开时(采);用果实的(草药),(要在)果实成熟时采。(这些)都不可以用固定的时间月分去限制。因为地温(的升降,在不同情况下)有早有晚,天气也会不时变异无常。例如平原三月开花的,(在)深山中却四月(才)开花。白居易《大林寺桃花》诗中说:“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是)普遍的道理。这是地势高低(造成)的不同。(又)如筀竹笋,有二月长出来的,有三、四月长出来的,有五月才长出来的,(五月才长出来的)叫作晚筀;水稻有七月熟的,有八、九月熟的,有十月熟的,(十月熟的)叫作晚稻。

同一类作物(种植)在同一小块地里的,它本身(也还)有早晚(之分)。这(是)植物本身的性能不同(造成的)。岭峤一带的小草,越冬也不枯萎;并、汾地区的乔木,临近秋天(就先)落叶了;诸越的桃李冬天结果,朔漠的桃李夏天(才)开花。这(是)各地气候不同(造成的)。(同)一亩地里的庄稼,用粪浇灌的(就)先发芽;(同)一丘地里的谷物,后种的就晚结实。这(是)人工栽培不一样(造成的)。哪能一律用固定的时月来限制(采摘草药的时间)呢。

延伸阅读——《采草药》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难解的文言虚实词,疏通文句,能够读懂课文,翻译文句,《采草药》教案。

2、了解本文说明事理的思路,掌握本文的说明方法。

3、认识作者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并学习之。

教学重点:

1学习并掌握“实”、“归”、“理”等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2指导学生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3进一步体会、学习作者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的层次脉络,特别是前后两部分的关系。

教时安排:

本课文共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学习《采草药》疏通文句,理解文意。第二课时,讲读《雁荡山》。第三课时总析课文,比较阅读,练习。

教法选择:

目标教学法。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讲析《采草药》,疏通文句,理解文意,理清思路。引导学生树立严谨的治学态度,准备为四化建设更好地服务。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 导入新课:设问,引导同学了解《梦溪笔谈》及科学家沈括,为课文展开创设情境。

二 前提检测:检查学生的知识积累情况及前期预习情况,布置同学作前题测评题,作完后加以核对订正。

三 逐步导读达标。

(一)讲析课文第一段:

1读:请同学朗读课文,注意学生朗读中的停顿。并指导学生利用上下文,利用文下注释,掌握“殊”、“芽”、“归”、“实”、“效”等文言词语,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2疑:针对本段内容设疑、质疑:

(1)本段如何说明“古法未当”?

(2)“皆不可限以时月”与“古法未当”的关系如何?

3论:引导学生对阅读中所发现的问题进行讨论,解决疑惑。

(1)讨论所设之疑。 (答案略)

(2)学生质疑讨论。引导学生提出学习中的疑惑,并讨论解决。

4结:小结课文第一段,并导入课文第二段,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采草药》教案》。设问:本段由否定“古法”到提出“不可拘于时月”已说明了自己的观点,为何文章还未完?是否后文属于赘笔?

(2) 讲读第二段:

1读:请同学读第二段,并请同学发现问题,准备质疑。引导学生理清层次,疏通文句,重点掌握“花”、“芽”、“实”等活用实词及“盖”、“理”、“凌”、“望”、“荣”等文言实词的意义,理解文意。

2疑:引导学生针对本段内容设疑、质疑:

(1)已有结论,为什么还要继续说明?

(2)前后两部分有什么关系?

(3)引导学生就“读”、“疑”中的问题进行质疑。

3论:引导学生讨论前面所提问题,教师要注意引导启发。

(1)从不同角度说明事理,“当”与“不当”之原因自明。

(2)前面从用药的部位不同谈“不可限以时月”,是从内因的角度讲,后从外部条件谈“不可限以时月”是外因。

4结:引导学生小结课文第二段,训练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1)实事求是一种科学的精神,值得提倡。

(2)小结几个文言虚实词的用法和意义

四 总析课文脉络。根据板书分析课文脉络,引导学生掌握课文的思路,训练学生的多种思维能力。

五达标测评:指导学生作达标测评题并加以订正(附达标测评题)。学生做完以后组织学生互相批改,发现共同问题请测评题作得比较好的同学进行讲解。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

六作业布置:(略)

(附达标测评与板书设计)

前提测评:

一、注音:宿( )根; 黯( )恶;愆( )伏。并( )汾乔木

二、课文关于采草药的时间否定了什么观点,证明了什么观点?

三、解释:

(1) 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则四月花。

(2) 无苗时采,则实而沉。

(答案略)

达标测评:

1、 指出下列文句中的活用词并解释其意义和用法:

(1) 一亩之稼,则粪溉者光芽。

(2) 诸越则桃李冬实。

(3) 深山则四月花。

2、 解释加点词:

(1) 则津泽皆归其根。

(2) 无苗时采则实而沉。

(3) 并汾乔木,望秋先陨。

3、 作者如何论证“古法采草药多用二月、八月,此殊未当”?课文从哪些方面论证采草药“不可限以时月”的?

篇5:采草药文言文字词翻译

采草药文言文字词翻译

采草药文言文字词翻译

采草药

作者:沈括

原文:

古法采草药多用二月、八月,此殊未当。但二月草已芽,八月苗未枯,采掇者易辨识耳,在药则未为良时。大率用根者,若有宿根,须取无茎叶时采,则津泽皆归其根。欲验之,但取芦菔、地黄辈观,无苗时采,则实而沉;有苗时采,则虚而浮。其无宿根者,即候苗成而未有花时采,则根生已足而又未衰。如今之紫草,未花时采,则根色鲜泽;花过而采,则根色黯恶,此其效也。用叶者取叶初长足时,用芽者自从本说,用花者取花初敷时,用实者成实时采。皆不可限以时月。缘土气有早晚,天时有愆伏。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白乐天游大林寺诗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盖常理也。此地势高下之不同也。如筀竹笋,有二月生者,有三四月生者,有五月方生者谓之晚筀;稻有七月熟者,有八九月熟者,有十月熟者谓之晚稻。一物同一畦之间,自有早晚。此物性之不同也。岭峤微草,凌冬不雕;并、汾乔木,望秋先陨;诸越则桃李冬实,朔漠则桃李夏荣。此地气之不同也。一亩之稼,则粪溉者先芽;一丘之禾,则后种者晚实。此人力之不同也。岂可一切拘以定月哉?

译文:

古法采草药(时间)多数在二月、八月,这很不恰当。只是二月草已发芽,八月茎叶还没有枯死,采药的人容易辨认(草药)罢了,对药材来说,并不是最好的时间。大致说,用根的(草药),如果有隔年老根,必须选择没有茎叶时采摘,这时液汁都集中在根内。要验证这一点,只要拿萝卜、地黄这类来看,没有茎叶时候采摘的,就充实而沉重;有茎叶时候采摘的,就空虚而轻浮。那些没有隔年老根的,就要等到茎叶长成而还未开花的时候采摘,(这时)根生长已充足而又未衰老。像现在的紫草,没有花的时候采摘,根的颜色就明亮滋润;花开过后采摘,根的颜色就暗黑难看。这就是(采药时间适当与否的)验证。用叶的(草药要)选择叶子刚长足的.时候(采摘);用芽的(草药),自然应当遵从传统的说法;用花的(草药),(要)选取花刚开时(采);用果实的(草药),(要在)果实成熟时采。(这些)都不可以用固定的时间月分去限制。因为地温(的升降,在不同情况下)有早有晚,天气也会不时变异无常。例如平原三月开花的,(在)深山中却四月(才)开花。白居易《大林寺桃花》诗中说:“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是)普遍的道理。这是地势高低(造成)的不同。(又)如筀竹笋,有二月长出来的,有三、四月长出来的,有五月才长出来的,(五月才长出来的)叫作晚筀;水稻有七月熟的,有八、九月熟的,有十月熟的,(十月熟的)叫作晚稻。同一类作物(种植)在同一小块地里的,它本身(也还)有早晚(之分)。这(是)植物本身的性能不同(造成的)。岭峤一带的小草,越冬也不枯萎;并、汾地区的乔木,临近秋天(就先)落叶了;诸越的桃李冬天结果,朔漠的桃李夏天(才)开花。这(是)各地气候不同(造成的)。(同)一亩地里的庄稼,用粪浇灌的(就)先发芽;(同)一丘地里的谷物,后种的就晚结实。这(是)人工栽培不一样(造成的)。哪能一律用固定的时月来限制(采摘草药的时间)呢。

篇6:小羊采草药作文300字

小羊采草药作文300字

一天,小羊的妈妈生病了,小羊去找树懒医生。树懒大夫说:“你—要—去—森—林—山—里—采—一—种—花,叫——七彩花,吃了就会好。走吧。我—要—睡—觉—了。”说完就睡了,小羊就向着森林山走去。

小羊走着走着,看见前面有一条河,河上连一座石桥都没有。

突然,小羊听到救命声,小羊找呀找,终于找到了掉在河里的'小刺猬,小羊找来了好朋友小鸭子,小鸭子跳到河里把小刺猬救了上来,小刺猬谢过了小羊和小鸭子。

小鸭子走了,小刺猬问小羊:“有什么要帮忙的吗?”小羊说:“我要过河没有小桥过不了河。”小刺猬说:“我正好是一位造桥工人,你拿几块大石头来。”小羊给小刺猬几块大石头。小刺猬一会儿就造了一座石桥。小羊告别了小刺猬过了河,向着森林走去。

小羊走到了山顶,看见一朵朵白色的花,好像一片片白云。

小羊采到了七彩花向着家飞快地跑去……

篇7:《梦溪笔谈之采草药》教案

《梦溪笔谈两则之采草药》教案

教材出处: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五单元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难解的文言虚实词,疏通文句,能够读懂课文,翻译文句。

2、了解本文说明事理的思路,掌握本文的说明方法。

3、认识作者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并学习之。

教学重点:

1学习并掌握实、归、理等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2指导学生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3进一步体会、学习作者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的`层次脉络,特别是前后两部分的关系。

教时安排:

本课文共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学习《采草药》疏通文句,理解文意。第二课时,讲读《雁荡山》。第三课时总析课文,比较阅读,练习。

教法选择:

目标教学法。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讲析《采草药》,疏通文句,理解文意,理清思路。引导学生树立严谨的治学态度,准备为四化建设更好地服务。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新课:设问,引导同学了解《梦溪笔谈》及科学家沈括,为课文展开创设情境。

二前提检测:检查学生的知识积累情况及前期预习情况,布置同学作前题测评题,作完后加以核对订正。

三逐步导读达标。

(一)讲析课文第一段:

1读:请同学朗读课文,注意学生朗读中的停顿。并指导学生利用上下文,利用文下注释,掌握殊、芽、归、实、效等文言词语,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2疑:针对本段内容设疑、质疑:

(1)本段如何说明古法未当?

(2)皆不可限以时月与古法未当的关系如何?

3论:引导学生对阅读中所发现的问题进行讨论,解决疑惑。

(1)讨论所设之疑。

(答案略)

(2)学生质疑讨论。引导学生提出学习中的疑惑,并讨论解决。

4结:小结课文第一段,并导入课文第二段。设问:本段由否定古法到提出不可拘于时月已说明了自己的观点,为何文章还未完?是否后文属于赘笔?

(2)讲读第二段:

1读:请同学读第二段,并请同学发现问题,准备质疑。引导学生理清层次,疏通文句,重点掌握花、芽、实等活用实词及盖、理、凌、望、荣等文言实词的意义,理解文意。

2疑:引导学生针对本段内容设疑、质疑:

(1)已有结论,为什么还要继续说明?

(2)前后两部分有什么关系?

(3)引导学生就读、疑中的问题进行质疑。

3论:引导学生讨论前面所提问题,教师要注意引导启发。

(1)从不同角度说明事理,当与不当之原因自明。

(2)前面从用药的部位不同谈不可限以时月,是从内因的角度讲,后从外部条件谈不可限以时月是外因。

4结:引导学生小结课文第二段,训练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1)实事求是一种科学的精神,值得提倡。

(2)小结几个文言虚实词的用法和意义

四总析课文脉络。根据板书分析课文脉络,引导学生掌握课文的思路,训练学生的多种思维能力。

五达标测评:指导学生作达标测评题并加以订正(附达标测评题)。学生做完以后组织学生互相批改,发现共同问题请测评题作得比较好的同学进行讲解。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

六作业布置:(略)

(附达标测评与板书设计)

前提测评:

一、注音:宿根;黯()恶;愆()伏。并()汾乔木

二、课文关于采草药的时间否定了什么观点,证明了什么观点?

三、解释:

(1)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则四月花。

(2)无苗时采,则实而沉。

(答案略)

达标测评:

1、指出下列文句中的活用词并解释其意义和用法:

(1)一亩之稼,则粪溉者光芽。

(2)诸越则桃李冬实。

(3)深山则四月花。

2、解释加点词:

(1)则津泽皆归其根。

(2)无苗时采则实而沉。

(3)并汾乔木,望秋先陨。

3、作者如何论证古法采草药多用二月、八月,此殊未当?课文从哪些方面论证采草药不可限以时月的?

篇8:高二关于语文说课稿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一剪梅》,下面我就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以及作业四个部分来进行说明。

说教材:

一、第三册语文主要是诗词,从整个高中语文教学和考试来说,诗词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原因如下:

1、在这一部分,高考时直接题和间接题都很多,关键是直接题较多,如:(1)作家作品、作家的姓名字号、并称及文坛地位等;(2)风格流派、文体;(3)名句填空;(4)对相关背景的了解、对主要内容和重点字词的理解;(5)对写作特点及艺术手法的鉴赏。

2、诗词教学从培养人文素养提高文化品味来谈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到人生态度,小到言谈举止,都有影响。

二、这首词可以说是比较重要的。李清照是一个大家,就像讲诗经要讲《氓》,讲楚词要讲到屈原,讲魏晋诗要讲到陶渊明,讲唐诗要讲到李白杜甫,讲宋词不能不讲到李清照,他是婉约词派的代表作家,他的诗词对后代文人影响极大。

三、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背诵本词

2、熟记作家作品地位

3、把握婉约词的意境及特点

说教法

一、上片以讲授为主,用语言再现当时场面,引导学生去想象李清照积满苦涩忧怨的情景,尽可能使其有如临其境之感。

原因是:我们的学生阅历浅,学生几乎没有跟自己亲人分隔两地的经历,更不可能有过结婚后深切思念自己另一半的体会,如不引导,很难体会面对冷月凉席,深切思念自己的丈夫。但李清照又不同于苏轼辛弃疾,她倾向于写深闺体会的婉约词。

二、下片以讨论为主,启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因为有了上片学习的基础,把握全词意境问题不大,讨论更能深入领会到情景交融的写法;更能领悟到李清照用词的精妙,如“才下眉头,又上心头”,我安排的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正体现了上述认识和想法。

说教学过程:

一、在导课时,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为后面在学习过程中领悟婉约词与豪放词的区分打下基础。

二、在作者简介中,介绍得稍多了一点,有些内容似乎与本课内容联系不大,原想舍去,但又想到高考要考,所以就罗嗦了点,希望各位老师指正。

三、范读正音

朗读是诗词教学的重中之重。朗读有利于记诵,朗读有利于理解,朗读有利于把握意境,朗读好了甚至可以以读代讲,朗读时要把握诗词不同风格、不同基调。这是一首婉约词,应读得语调低缓,情感深沉。

至于将字词板书,我个人认为在高中教学中依然必要,字词教学在任何时候都是语文教学中极重要的部分,传统教学在这一点上做的很好,相反,近年来流行的所谓“素质教育”对字词教学有点忽视。平时时间充足时,我会在一单元学完后叫学生听写字词并注音,开始学生不以为然,以为是小学生的事,慢慢地倒引起了重视。

五、赏析部分

一是把握对字词的赏析;二是把握意境,尽可能地再现当时的情景;三是对一些艺术手法赏析穿插其中。

六、至于延伸比较部分,以李清照的另外两首词为例比较不同,是为了把学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性差异上升到理性,使这种感性更加深刻、明晰。

说板书及作业

一、板书基本上是按行文思路来安排的,这样安排一是便于总结写作特点;二是便于学生按思路记忆背诵—本来还安排尽可能课堂背诵。

二、在指导检查作业时可以强调评价和鉴赏同一个人的作品,应从实际出发,我们所强调的风格流派不过是就其主要成就或主要方面来谈,不能一概而谈。

自己的缺点有时是自己清楚的,但自己看不到自己的背面,旁观者更清楚,所以希望各位老师多提意见,畅所欲言,给我们年轻人一个不断进步的机会!

《消逝的钟声》

早上好!我是丰台区樊家村小学的张伟。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京版第二册第2课《看花灯》的第二课时。由于水平有限,在设计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恳请您的批评指正。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课件出示:《课标》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一年级的阅读教学应“朗读课文并感受阅读的乐趣”作为阅读教学起步阶段的第一要求。

依据《课标》中的阐述,在本设计中我力求体现“以读为本”,引导学生以不同形式入情入境地朗读,在读中感受花灯的漂亮,以及看花灯的乐趣。在读好文本的基础上,拓展内容,适时进行积累与表达。

以上是我设计本课的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教学背景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看花灯》是一篇反映儿童寒假期间生活的课文,讲的是“我”和妈妈在正月十五的晚上看花灯的情景,全文洋溢着欢腾喜庆的气氛。通篇词语的运用准确、恰当,尤其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更使文字优美,语言活泼,非常适于学生训练朗读和积累语言。

2、学情分析:

经过以往的学习,学生对阅读有着比较浓厚的兴趣,他们乐于表达,乐于想象。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已经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的感知,能说出课文中花灯的名字。然而经课前调查,我发现班中大部分学生虽然和家人逛过庙会,但却极少有在晚上去街上看花灯的经历。这势必对体会语言文字带来难度。因此,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好“课文”这个例子,抓住语言文字,通过创设情境展开想象,借助直观的图片资料感受,弥补学生相关生活经验的不足,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基于以上的考虑,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复习本课生字、认读字,指导学生正确、端正地写好“飞”字。

2、读中感悟,体会花灯的漂亮,感受看花灯的快乐。(重点)

3、能将自己看到的花灯讲给大家听,培养学生表达能力。(难点)

主要教学流程:

本课时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本课时的教学设计,想突出以下教学理念:

?关注识字写字,练有实效。

?以朗读代讲解,读中感悟。

?体会文章写法,学习表达。

一、关注识字写字,练有实效。

识字、写字是低年级教学中一项不可忽视的重要任务,教学中我牢牢抓住这个重点,从以下环节进行了识字、写字的指导。

(一)词语复现,连词成句。

揭示课题后,我以先来和字词朋友打招呼的形式,引出生字,进行巩固。

第一屏:

字音方面:正晚上()妈妈()

自形方面:花(板书指导书写)

设计意图:第一屏的生字中,很多都是上节课新学习的生字。及时的复现,让学生加以巩固。接着课件上再增加“去、我、和”几个字,引导学生连词成句:“正月十五晚上,我和妈妈去看花灯。”这样的设计考查了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对字、词的理解,训练了学生的表达。

(二)词语搭配、回顾内容:

(1)在这个环节中,老师首先引导:这一天,“我”和妈妈都看到了哪些漂亮的花灯呢?然后出示课件,引导学生补充完整句子:

(2)出示本课“飞、游、甩”等字,引导学生体会这些都是描写什么的词语?然后进行词语搭配,并带着动作读一读。

设计意图:通过帮助“金鱼、蝴蝶、玉龙”这几个词语找朋友的形式,考查了学生对两类生字的认读情况,然后引导学生,“请你想象着样子、动作读一读。”这样的复现形式,帮助学生理解了动词的意思,使词语牢牢地记在了学生的脑海中。

(三)扎实写字,培养习惯。

在本课时第一环节和最后一个环节,安排了两次“指导学生写字”的过程。

第一次:二次指导“花”字,将字的下半部分写紧凑、写舒展。

“花”字是第一课时重点指导的生字,凭借以往的教学经验,多数学生在书写“花”字时,下半部分都写得不够紧凑、舒展。遵循孩子的学习需要,在“词语复习,连词成句”的环节,我对“花”字进行了二次指导。“下面是个左右结构的字,竖弯钩写在竖中线上,左右就紧凑了。最后一笔的竖弯钩,要舒展一些。比一比,看谁写得比上节课有进步。”(边说边板书范字),并让学生现场书写一个。

第二次:重点指导“飞”字,感悟独体字怎样写得紧凑、舒展。

本课时的最后环节,我引导学生独立观察、书写“飞”字,以训练学生认真观察、正确书写的能力。继而要求学生独立书写,在集体反馈时,指导重点笔顺,避免把第二笔和第三笔写成一笔“撇点”;还有第一笔的“横折斜钩”要把斜钩写长一些,舒展一些。然后,要求学生再次书写一个字,通过巩固练习,逐渐将字写好。

设计意图:在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关注学生识字、写字能力的训练”不能是一句空话,我们要真真切切地站在孩子的立场,去挖掘生字中需要指导学生写好的训练点。踏踏实实引导孩子观察、书写,切实提高写字能力。

二、以朗读代讲解,读中感悟。

(一)运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体会花灯之多。

1.教师范读,引导学生听中感悟,初步体会花灯多。

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是向学生训练朗读特别有效的方法。范读中,引导学生边听边想象:你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教师朗读中的抑扬顿挫,使学生进入情境,进而感悟语言。学生可能会说:我觉得花灯特别多,墙上、树上、天桥的栏杆上到处都是花灯;我觉得花灯亮闪闪的,特别漂亮等等。

2.图片比较,引导学生读中感悟,深入体会花灯多。

在交流中,教师抓住学生对“树上挂的都是花灯”的感悟,理解“挂满”。出示图片,这是挂满吗?这是吗?图中的花灯由少变多,再到更多,通过直观地观察与比较,从中体会“挂满”的“满”字用词准确、形象。

3.启发想象,引导学生想中感悟,融入“灯的世界”。

“闭上眼睛,想一想,这些各式各样的花灯挂满——墙上,挂满——树上,挂满——栏杆上,还挂满哪儿了?”启发想象,使学生身临其境,不仅训练了语言,还使他们感受到了花灯之多,仿佛置身于灯的世界里。朗读的欲望被激发,朗读的水平得到了提升。

(二)加强读法指导,引导学生感悟花灯之美。

针对年段特点,我将这一环节的教学重点定位在:加强读法指导,训练学生有感情朗读,在读中感悟“花灯真漂亮”。

首先,教师引导:“谁愿意把你看到的漂亮的花灯读给我们听?你准备怎么读?”根据我对学生既往的朗读训练,预设学生可能会说到的几种朗读方法:(1)把文字变成画面,想象着读(2)有的愿意加动作读。(3)还有的愿意进入角色读。我随即进行表扬与鼓励,“就用你们说的这些好方法,读一读这段话。(课件出示第三自然段)比一比,看谁把花灯读得最漂亮!”

在学生自由练习朗读后,我安排朗读展示的过程。首先以描写“金鱼”花灯的句子为例,巩固朗读方法。此处设计了四个小环节:

“金鱼&rd

quo;在风的吹动下,一摆一摆的,真像在水中游动。

1)生生互评发现读法:通过他的朗读,你觉得这个花灯哪儿漂亮啊?学生通过评读发现读法。

2)自我评价交流读法:结合学生的感受追问朗读的同学,你是怎么读,就让大家感受到“金鱼”花灯,金光闪闪,还一摆一摆的,特别漂亮?

不管是哪种方法,教师都给予肯定。

3)教师评价小结读法:通过他的朗读,还让我感受到“金鱼”花灯好像真的在游动呢!

4)综合运用,提升朗读水平:谁还能像他这样给大家读一读?此时运用上面的方法进行朗读。

设计意图:在生生、师生的评读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进行了读法的指导,我想,长期坚持下去,学生的朗读水平定会有所提高。告别分析式的阅读,以读代讲,学生在感受朗读乐趣的同时,提高了朗读能力。这个过程,更为实在、真切!

(二)练习背诵,积累优美语言。

在这个环节中,老师给学生三分钟,要求学生背诵第3自然段,此时,教师出示课件,给学生以背诵提示。然后,根据提示进行检查。

设计意图:此环节鼓励学生独立尝试背诵。在熟读中积累优美语言。

三、体会文章写法,学习表达。

(一)在比较阅读中,启发学生想象,渗透表达方法。

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扎扎实实训练学生表达能力也是教学的重点,因此,在本课时我设计了说话训练:把你见过的花灯说给大家庭。然而,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低年级学生普遍只会说出“我见过猴子灯,我见过飞机灯”这样简单的句子。至于吸引人,栩栩如生就谈不上了。

恰好文章第三自然段生动有趣的表达,为学生训练表达提供了非常好的范本。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不仅将看到的花灯说清楚,还加上想象说得更生动就更好了。这个表达的提升虽不做硬性要求,但它给班中一些有能力的同学提供了表达的机会。通过这两年对比较阅读的研究,我认为借助比较阅读,让学生发现课文表达特点,训练后,提升表达能力有很重要的作用。

我是这样引导的:

1、引导学生回忆复现生字词阶段出示的句子。

还记得这句话吗?

2、通过比较文本,引导学生发现异同:

教师引导:这两句话都能告诉我们什么?那又有什么不同呢?

两种写法的相同点:都能够告诉我们作者看到了哪几种花灯。

两种写法的不同的:第二句话加上作者的想象,让我们感受到花灯很漂亮,第一句话却不能。

此时教师及时小结“想象”写法的作用,再次感受“想象”的妙用,使积累背诵加以巩固。

(二)在拓展阅读中,丰富学生认知,提升理解,训练表达。

1、出现拓展的小儿歌《看花灯》,引导学生自读、同桌读、指名朗读,在儿歌的诵读中,复现了本课的生字认读字,又及时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为表达搭建了台阶。

2、教师出示两种花灯的图片,启发学生想象:“小马”和“白鹅”好像在干什么呢?接着模仿书中的句子,用一句完整的话将自己看到的花灯说给大家听。

3、通过小组练说、推荐说、集体评议,使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通过想象我们不仅把花灯的样子说出来了,还让别人感受到花灯特别漂亮,活灵活现地出现在了大家眼前。

布置作业:

必做:1、自习课上,把课文朗读给学习伙伴听。

2、阅读读本第二课《放风筝》,感受想象的乐趣。

选做:把你喜欢的花灯画下来,旁边还可以配上你的描写。(老师会在板报中进行展览)

板书设计:

(图片)

金鱼游

2看花灯蝴蝶飞

玉龙甩

各式各样漂亮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学习效果评价我是从写字、朗读课文、借助想象说话这三方面设计的。这三方面也正是我本课要落实的三个目标。

1我能在田字格里写好“花”“飞”二字。

2我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①读得很好()

②读得比较好(错误在两处以内)()

③读得不理想(错误在两处以上)()

3我看到了、、的花灯。

篇9:四年级童话作文:采草药历险记

采草药历险记

四川省南充市顺庆区渔溪乡小学“晨曦”文学社

四年级张诗若 指导老师杨俊凯

很久以前,在一个动物村庄里,有一年,爆发了一场瘟疫,有一位的医生--梅花鹿,可忙坏了。

有一天,梅花鹿的助手--小松鼠无意中得知山上有一种草药,叫西七草,只要一闻,就可以医治百病。它赶紧去告诉了梅花鹿,梅花鹿戴着老花镜,听完小松鼠的述说:“西七--西七,就自然会很稀奇。多叫上几个人吧,去采回来,好给动物村的小动物们治病。好,我这就去!”小松鼠回答道。

第二天,小松鼠就带着几个人去,上山去采草药了,他们走到半路,遇到一条河流,看着湍急的河水,大家都犯了愁,怎么过去呢?四周既没有摆渡的人,也没有任何可以过河的工具,正当大家束手无策的时候,小猴子把眼光投向了一旁的鳄鱼大哥:“我们可以坐在鳄鱼大哥的背上,让他背我们过河啊!”鳄鱼大哥一拍脑袋:“看我自己都忘了,我可是游泳健将啊!”于是,大家坐在鳄鱼大哥宽大的背上,顺利的过了河。

队伍又向前开进,走到一条狭窄的山路,发现路被山上的泥石流给堵住了,怎么办呢?如果绕道,那得花费很多的时间,动物村的小动物们可等不起,这时,穿山甲小弟站了出来,这点小事,看我的,不一会,他就在这堆泥石流上钻出了一个大洞,大家穿过这个大洞,又上路了。

经过一番周折,他们终于到了生长西七草的地方,却发现这种草生长在陡峭的悬崖上,大家不约而同的把眼光投向了小猴子,小猴子拍着胸膛:“这事,难不到我!”只见他纵身一跃,就上了悬崖,攀着悬崖上的藤蔓,不一会就到了西七草的旁边,刚要伸手去摘,却看见一条巨大的蛇睁着一双寒气森森的眼睛望着他,嘴里的信子一伸一出,小猴子吓得“妈呀”一声,迅速的爬了下来,浑身发抖,半天说不出话来,鹰早就看清楚了一切,她对小猴子说:“我去对付蛇,引开他的注意,你趁机去摘下西七草。”说完就展开巨大的双翼,凌空而起,向巨蛇飞去,小猴子也继续攀爬了上去,等候时机,悬崖下的动物们,都为鹰和小猴子捏了一把汗,只见鹰时而俯冲,时而凌空飞起,在悬崖边上,上演了一场生与死的较量,一块块小石子伴着片片鹰的翎羽,在悬崖上滚落、飘落,牵动着在悬崖下每一个小动物的心。

经过一番较量,鹰终于战胜了蛇,小猴子趁机迅速的采到了西七草,大家激动地相拥而泣。

当梅花鹿拿到西七草,老泪纵横:“是大家的团结,才得到这珍贵的草药,这救命的草药啊!”

就这样,动物村的动物们,又恢复了健康,又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

篇10:《荷花淀》高二语文说课稿

《荷花淀》高二语文说课稿

一、说教材(30分)

1、教材的知识结构和逻辑关系(10分)

《荷花淀》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一单元的一篇现代小说。按照新教材的编排顺序,高一年级学习现代文,主要培养理解、分析现代文的能力,高二学生在此基础上则着重培养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本单元主要培养欣赏小说的人物形象和语言的能力,后一单元的重点则是欣赏小说的主题、结构和人物。这里体现了知识结构循序渐进、能力培养不断加深的逻辑顺序。

2、教学目标(5分)

这个单元的总的教学目标是欣赏小说的人物形象和语言。根据这个目标和本文的特点,设订三个教学目标:

1)学习以简洁传神的对话和生动的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手法。

2)学习本文充满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理解“诗体小说”的特点。

3)学习白洋淀地区人民英勇抗日的爱国热忱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这三个目标不仅有认知目标,还有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

3、教学重点和难点及其依据(10分)

教学重点:学习以简洁传神的对话和生动的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手法。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充满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理解“诗体小说”的特点。

教学重点的依据:

小说的三要素是完整的故事情节、生动人物形象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的环境,其中最重要的是人物形象。本单元的重点就是欣赏小说的人物形象和语言,《荷花淀》塑造了一群以水生嫂为代表的白洋淀妇女的形象,她们既有中国妇女的传统美德,又有解放区妇女的特点,他们勤劳善良,温柔体贴,识大体、明大义,坚强勇敢。而作者主要通过简洁传神的对话和生动的细节描写来刻画她们的,因此,我把这个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的依据:

在现代文学的长廊中,孙犁作为“白洋淀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独具艺术魅力。《荷花淀》是一篇取材于战争年代并以一次激烈的枪战为中心事件的战争题材的小说,但是它与一般意义上的战争题材小说有着截然的区别。它没有具体描写战争中的硝烟弥漫、枪林弹雨、血肉横飞,而是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和乐观精神,景物描写充满了诗情画意,有“诗体小说”之称。学生初次学习这种作品,欣赏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4、各知识点简析(5分)

诗体小说:是诗化了的小说,它选择优美的、富有地方特色的景物,运用清新自然、富有韵味的语言,勾画了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意境,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二、说教法:

1、采用的教学方法及其依据(7分)

1)朗读法:通过朗读来体会人物对话中潜藏的'深层含义,把握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从而理解作品的人物形象。

2)讨论法:通过课堂讨论,激发学生进行发散式思维训练,让学生思维的火花在讨论中碰撞,并且通过这样的合作学习可以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3)练习法:学以致用,通过练习法,让学生对文章进行理性的分析,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准备使用的教具、学具和其他教学手段(3分)

《荷花淀》是一篇意境优美、语言请丽的诗化了的小说,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特色,本课用AUTHORWARE软件制作课件。通过展示白洋淀优美的风光,播放优美的乐曲把学生带入审美享受的境界,同时运用课件,可以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加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如果条件许可,可以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INTER网上去浏览有关孙犁的生平、创作特色,《荷花淀》的评价、关于“诗体小说”等知识,然后在进行信息的筛选,从中选择有效信息,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制成POWERPOINT,用于课堂交流。这样将会有助于文章的理解,同时也可让学生感觉到自主学习、资源共享的合作学习的乐趣。

三、说学法(10分)

1、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及其依据(5分)

现代社会是一个学习化的社会,学习化的社会要求每个人终身不断地学习,因此,学校教育决不是学习的终点。学校教育需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受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本课主要教给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学习方法。

2、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和思维能力(5分)

本课主要培养学生通过品味语言分析人物形象的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进行概括、归纳的思维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设计(40分)

一)导入课文,创设情境

(在优美的《高山流水》乐曲声中,徐徐展开白洋淀的风光图片,老师再用优美的语言导入课文,把学生带入美妙的境界,使学生进入审美享受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出示目标,明确任务

教学目标,作为预期的学生行为变化,是语文课堂教学最核心的因素,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有效地教和有效地学开始于准确地知道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教学目标具有导向作用、激励作用和调控作用。简单明了地揭示教学目标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认知内驱力,让他们把学习目标指向掌握目标。这样学生就会带着积极、愉快的情绪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

三)整体感知,理清情节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本文没有复杂曲折的情节,因此,在学生课前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用简要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然后用四字短语精要地概括情节就可以理清文章的思路了,基本理解文章的主旨。

四)品味语言,把握形象

本文没有具体描写人物的外貌、服饰等,而是通过简洁传神的对话来描写人物丰富内心世界,从而使人物栩栩如生。因此,通过品味人物的对话,让学生把握作品人物形象。

文章精彩的对话有好几处,老师通过精讲“话别”这一段,然后通过练习法,让学生自己来分析,揣摩人物的心理。

“话别”这一段,先分角色朗读,然后让学生来评价他们读得如何,是否把人物的语气,人物的感情读出来了。通过讨论评价来把握人物的性格,然后再播放视频,让学生看教学电视片中演员的对话,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集体朗读(女生扮水生嫂,男生扮水生,老师读旁白)

关于“探夫”前的一段对话,主要让学生通过练习法来揣摩。先播放视频,然后让学生选择每一句话对应的人物的性格,并说出选择的依据。

其他的对话则由学生课后去品味。

在对语言的品味的基础上由学生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并总结出本文人物描写的手法。

五)、品味鉴赏,把握特征

作为“诗体小说”的代表,《荷花淀》独具艺术魅力。这个特征主要通过分析本文的景物描写来把握。

1、对于“月夜编席”的描写

老师有感情地朗读1―3,学生合上书本,闭上眼睛,静静地听,并展开丰富的想象,思考这几段文字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些景物的?这些景物又构成了怎样的意境?

老师读完后,学生凭记忆回忆描写的景物,然后补充完整第3小节中抽掉的有关景物描写的修饰性的词语和比喻性的句子,让学生体会两者不同的艺术效果,然后体会这段文字的意境。然后播放有关的视频,加深学生对于这段描写的理解。

通过分析,得出文章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效果,关键在于选择了优美的景物,运用了富有韵味的语言,创设了优美的意境。即景物美、语言美、意境美,使孙犁的小说景物描写充满诗情画意,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语言描写清新雅丽,婉约流畅,富有诗歌的韵致。

2.学生分析“伏击前的景物描写”

学生根据前一段的分析,然后分小组讨论这一段是如何体现景物美、语言美和意境美的。启发学生可通过抽掉修饰性的词语和更换景物的喻体来加深理解。

3.根据这两段文字的分析,让学生概括诗体小说的特征,并且介绍“白洋淀派”,让学生充分体会“诗体小说”在现代文学史上重要地位。

六)总结课文,加深理解

通过总结,了解《荷花淀》独特的艺术魅力,巩固本文所设定的目标。

七)课外练笔,能力迁移

从孙犁的另一篇小说《风云初记》中选出一段人物对话和一段景物描写,让学生运用课堂所学知识和能力去鉴赏,实现课内向课外的迁移。

篇11:高二语文《沂水春风》说课稿

一、说教材

《沂水春风》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读类《<论语>选读》中的第十三课。《<论语>选读》不像以前的`语文教科书那样,分成不同的单元,每个单元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这本教科书分为十五篇,没有单元的划分,而且篇与篇之间也没有必然的联系。只能说,《沂水春风》主要是描述孔子与其弟子讨论志向的一篇文章,是整本《<论语>选读》中集中阐述志向的文章。整篇文章分成三部分,即问志、述志和评志。为了突出课堂重点,我在上课过程中,对教材进行了一些处理,把孔子对三子的评价由文章最后提到了三子述志之后,也就是说,是将三子和曾皙做了一个比较。我个人觉得,这样处理教材,可以更加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三子的志向和曾皙的志向、孔子的理想之间的差距,从而可以更好地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目标和他的终极理想。所以,我设立的教学目标是:了解四子的志向,理解孔子的评价,探究孔子“与点”的原因,并讲后两者作为课堂教学的难点,重点突破。

二、说教法

关于《<论语>选读》,《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一书中,提到它的教学目标是:“拓宽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培养科学精神,提高文化修养。以发展的眼光和开放的心态看待传统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思考人生价值何时代精神,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努力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学习运用科学的思想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阅读过程中注重反思,探究论著中的疑点和难点,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乐于和他人交流切磋,共同提高。”在具体教学中,我主要运用了探究式、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力求引导学生从三子之志入手,明确他们的共同点,然后描绘沂水春风图,概括曾皙的志向,并从孔子的点评中,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希望学生能本着探究的精神,从文字中发现文本的深层涵义,在师生互动中,层层深入地将课堂的和谐、三子的神态、曾点的洒脱、孔子的感叹发掘出来。

三、说学法

我授课的班级是高二文科班,语文成绩一般,但对《论语》的学习还是有很大的热情的,这从他们每次朗读时,声音都很响亮可以看出来。根据这个特点,在学法指导上,我加强了课前预习要求,明确规定上课前必须自学全文,小组落实重点文言知识,提高文本熟悉程度。课堂教学中,积极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创新。同时师生合作,分配任务。预习时,文言基础部分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检查预习情况,监督反馈;上课时,教师引导、点拨,适当发表倾向性言论,学生自主探求、认真研习,深入理解文本;复习时,教师讲解练习题重难点部分,对错误较集中的知识点再次进行落实,学生查漏补缺,补充预习和课堂中落实不到位的知识点,加强对文言基础和课文内容、思想、特点等的掌握。

四、说教学过程

《沂水春风》这篇课文我计划用两个课时完成。今天这个课时是研习文本内涵,另一课时则是练习讲评,落实基础知识。为了深入理解文本,我设计了这样几个步骤:

1、课堂导入。我设计了一段能引起学生兴趣,并明确指向课堂内容的导入语,希望借这个导语,能在一定程度上给这堂课定个感情基调,同时顺利地引入到新课教学中。

2、整体感知。这是对文本的一个熟悉过程,用朗读全文和概括文章内容两个步骤完成。这个环节比较简单,主要是为下面的对比探究做铺垫。

3、对比探究。这个环节是课堂重点,计划用时25分钟。这里有三个对比,一是三子之间的对比,一是三子和曾皙之间的对比,还要一个是孔子对三子之志的评价和对曾皙之志的评价的对比。三子之间的对比主要是从文本中寻找信息,而他们和曾皙的对比还要结合对“沂水春风图”的想象和概括。孔子对他们不同的评价不管要理解文本中相关语段的意思,还要明确他一贯的治国策略和终极政治理想。经过这个环节,学生对整篇文章应该能比较深入地理解。

4、总结反思。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是希望学生反思整个课堂学习,在深入理解文本的基础上,结合个人知识储备,对文本进行个性解读。做到既深入文本,又出乎文本,完成知识的迁移。

五、说板书设计

在板书设计上,我主要是设计了一个表格,以此来展示教学流程和思维流程,既对主要教学内容起一个概括,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启发学生的思维。我觉得用表格式的板书设计,能比较明确地展示出各个环节的进行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学生站在一定的高度掌握教学内容,也便于他们的记忆。

六、说反思

整堂课上下来我个人觉得学生比较配合,师生互动开展得不错,教学过程比较流畅,基本完成了对这节课的预设。最大的问题我感觉在于拓展不够,基本上只是立足文本,没有结合课外知识进行适当拓展。从课堂反映可以看出,学生文史知识掌握得并不充足,这就使得他们在分析、概括时只能拘泥于文本,而无法结合课外知识,根据历史背景、时代特点,将自己对文本的感性理解提升到理性的高度。而我在上课时,没有给予学生适当的课外资料补充,这说明我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还不够,这是以后要改进的地方。

篇12:琵琶行高二语文说课稿

琵琶行高二语文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诗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歌行体的叙事长诗,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技巧。在白居易死后,当时的皇帝唐宪宗写诗悼念:“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说明远在作者逝世前,本诗已经风行全国,很有影响了。这首诗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这是我们鉴赏和学习这课的一个重点。

1、根据新课标所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欣赏并学习本诗运用形象比喻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手法。让学生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激发学生热爱新社会的感情。g

2、古人云:“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鱼”,只有传授给学生有效的鉴赏方法,学生才会举一反三,逐步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针对此,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领悟诗人高超的写作技巧,包括明暗线结构、情景交融的特点,特别是对音乐的多角度、多手法、多层次的描写技巧。

二、说学情

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平常在教学中首先应考虑学生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和学习心理状态。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积累,所以字句的疏通上应该没有问题,可以在课前完成。但学生主要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的基础上,没有掌握系统的诗词鉴赏方法。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感受一篇融音乐、文学于一炉的抒情叙事诗是我重点思考的问题。我想只有让学生反复诵读和相互交流才能弥补学生在鉴赏方面的缺乏和不足。

三、说教法

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是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把学生原有的学习方式转变为独立、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热情参与、独立解决问题。针对这个理念,本文我主要采用了“整体感知——局部研读——综合领悟——迁移提高”的教学方法,以教师教为主导,以学生学为主体,以诵读、设疑、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创设适合学生审美的特定情境,培养学生接纳美的胸襟。课前我先给学生放一段《高山流水》的古曲,让学生在明快的节奏中感知音乐中的“高山”“流水”,先进入音乐欣赏的氛围。然后在音乐的背景中我开始讲述“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元和十年,被贬浔阳的白居易在落魄失意之时也偶遇了一位知己,他被一位流落此地的琵琶女精湛技艺所折服,共同的遭遇使得两人在琴声中相互理解,产生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著名的《琵琶行》由此写成。今天我们就来赏析这篇课文。

(二)分析课文

《高中语文教学标准》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文本梗概,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1、在《春江花月夜》的琵琶声中教师范读课文,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感情基调,然后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回答问题:文章主要写了几个内容?学生通过整理可以概括出:江头送客闻琵琶,江上聆听琵琶语、歌女自诉身世苦、曲罢诗人伤迁谪、重闻琵琶青衫湿这样五个内容。

2、下面我讲讲对文章内容的分析。

文章主要通过“琴声”和“感受”两个方面来描述诗人和琵琶女的这场偶遇,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我就从这两条思路去分析这篇文章。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倡“问题教学法”,他认为这个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拓展能力的提高。在对课文的分析中,我主要才用了这个方法。

第一条思路:三奏,即琵琶女的三次演奏。

学生通过讨论可以找到:第一次演奏在文章第一节,第二次演奏在文章第二、三节,第三次演奏在文章最后一节。在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中,学生要掌握的是作者对声音的描写技巧。

先分析第一次演奏,即第一节。我设置如下问题:a,这一段音乐描写属于什么描写?b,从这里的景物描写中可以看出琵琶女演奏的是怎样的音乐?

学生通过讨论找到答案:这是对音乐的侧面烘托描写,通过环境描写烘托了悲凉萧瑟的琵琶声。

第二次演奏,这是文章的重点部分。这一部分出现了很多名句,可以让学生反复诵读此部分。然后我准备了以下几个问题:

1、这一部分琵琶女音乐的基调是怎样的?

2、这一段根据演奏的`起承转合可以分为几层,哪一层是高潮部分?

3、作者在描写声音时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运用的词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

4、这一部分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结尾,有什么作用?

学生通过讨论回答这几个问题。这一部分主要在于品味作者描写音乐的妙处,通过回答上面的问题,学生可以概括出作者描写音乐的方法:a,诗人善用比喻,写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之乐。b,善用拟声词和双声叠韵词。c,侧面烘托的手法。d,在对乐曲的描写中融入了深厚的情感。

第三次演奏,在最后一节,让学生自己品味通过侧面描写烘托音乐的感人。

叶圣陶先生在《文艺作品的鉴赏》一文中说:“文字是一座桥梁。桥的这边站着读者,桥的那边站着作者。通过这座桥,读者与作者见面,不久见面,并与作者的观点相契合。”所以我们可以通过体会作者的“三感”来领会诗人的内心世界,深入理解文章主题的内涵。

第二条思路:三感,即作者的三次感悟。

对应琵琶女的三次演奏,作者相应有三次感受。学生在文中不难找到。

第一次感悟问题:你从哪里捕捉到了作者的心情?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初听琴声时怎样的心情?

这两个问题由浅入深推进,通过环境描写表明了作者孤寂伤感的心情,渲染了琵琶女的悲凉音乐。

第二次感悟在文章的第四节,是文章的难点部分。为了更好理解文章主题,要联系琵琶女的身世来感知文章。在这里我打算问这样几个问题:a,哪些句子能够体现出作者的心情?b,诗人听了琵琶声,知道了琵琶女的遭遇,心底发出的最大的感慨是什么?c,为什么诗人说他和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

这一部分阐明了文章的主题,重点分析诗人和琵琶女的四个相似点:都是从京城长安来到遥远偏僻的江州,都是才华横溢、怀才不遇的人,都有从荣至衰的遭遇,都怀有满腹的“幽愁暗恨”。两个形象心灵沟通,爱恨交织,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主题。第三次感悟在文章的最后一节,要学生回答:如何理解“江州司马青衫湿”?

这句话更衬托出乐曲的悲凄,用它作结,补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内涵,这是诗人同情琵琶女沦落之泪,也是伤感自己遭贬之泪。从而鲜明突出了全诗的主题。

(三) 在理清课文结构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归纳本诗的写作特点,并请学生找出例句加以说明,以加深理解。最后由教师进行板书归纳:(1)结构严谨。全诗以人物为线索,歌女的身世是明线,诗人的感受是暗线,明线从现象反映主题,暗线则从本质上揭示主题。一明一暗,一虚一实,明暗相寸虚实相生。情绪表现波澜起伏,过渡自然(2)情景交融。善于运用环境描写来烘托气氛。(3)音乐描写出色。是我国古典诗歌中描写音乐的绝唱。

(四)课外延伸

旨在延伸教材内容,拓展课题研究,继续培养学生阅读和鉴赏这类文章的能力,选取白居易的《夜闻歌者,时自京城谪浔阳宿于鄂州》、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等诗文,分小组讨论它们和《琵琶行》在内容和表现手法上有何异同。

(五)作业

让学生背诵全文,初步学习运用语言艺术来描述听觉的手法,播放琵琶曲《春江秋月夜》让学生用形象的语言写出自己的感受,文体、字数不限。

篇13:高二《沂水春风》语文说课稿

高二《沂水春风》语文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论语选读》是继必修模块之后,“文化论著”系列选修课的一种,安排在高二上学期。本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培养正确解读和批判继承文化的能力。全书共十五课,大体分为政治、修身、学习与教育、哲学四个方面,每个方面又有不同专题。但具体到每则材料的话,则并不排除可以从其他角度进行解读。《沂水春风》虽然是课本中第十三课(学习与教育),但主要描述的是孔子与其弟子讨论志向的情景,是全书中集中阐述志向的文章,也是唯一一篇结构首尾完整,形象较为鲜明的文章,不同于其它语录那般篇幅短小。在上过《为政以德》和《克己复礼》之后,学生对孔子的政治理想已经有所了解,所以我将《沂水春风》提上来先上,使得学生能进一步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目标和终极理想。

二、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新课标中对《论语选读》的具体学习要求是正确理解课文,探究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地位和作用,提高个人精神品格,体会并把握阅读文化论著的基本方法,进一步培养文言语感,提高文言阅读能力。据此,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常用的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积累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文言特殊句式;通过朗读,培养语感,背诵文中重点章句。

2、过程与方法:通过梳理课文内容,了解四子的志向,理解孔子的评价;通过小组讨论与比较阅读,探究孔子“与点”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孔子的教学风格及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虽然《论语选读》的每一篇都有注释和全文翻译,但针对我们学生的实际文言文阅读水平和历史文化积淀,我还是将以往文言文中的字词教学作为了重点之一,要求学生掌握“居”、“如”、“方”、“作”、“撰”、“伤”、“与”等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并积累文中的特殊句式。而探究孔子“与点”的原因,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则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

三、教法与学法分析

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态度和习惯,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创新。《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也提到《论语选读》的教学目标之一是“学习运用科学的思想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阅读过程中注重反思,探究论著中的疑点和难点,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乐于和他人交流切磋,共同提高。”所以,我尝试运用自主预习、课堂诵读、小组探究、比较阅读等教学方法,力求引导学生从三子之志入手,明确他们的共同点,然后描绘沂水春风图,概括曾皙的志向,并从孔子的点评中,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希望学生能本着探究的精神,从文字中发现文本的深层涵义,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层层深入地将课堂的和谐、三子的神态、曾点的洒脱、孔子的感叹发掘出来。

我授课的班级一个是文科班,一个是理科班,文言基础相对薄弱,成绩都很一般,但学习态度都尚可,根据这个现状,我在《论语》教学过程中加强了学法的指导,力求教法与学法统一,尤其强调课前预习。明确规定上课前必须自学全文,整理生字新词与重点文言现象到手册上,以提高文本熟悉程度。课堂教学中,通过反复诵读感悟,提高把握文本的能力,积极鼓励学生自读、自疑、自解,体会沂水春风的意境,在阅读过程中,继续巩固文言基础知识,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自主探究,教师及时点拨、启发、评价,把问题引向深处,突破重难点。

四、教学过程

1、“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我选择的是一句耳熟能详的孔子名言——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予以导入,由此激发学生兴趣,并形成明确指向——各言其志,顺利进入文本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位弟子关于“志”的讨论。

2、整体感知(初读文本,理清思路)

用朗读课文和填写空格的形式完成对文本的熟悉,并且同时注意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来排除阅读障碍,梳理文言字词与文言特殊现象。预习到位的话,学生很容易理清问志,述志,评志这条思路,然后为下面的探究环节做铺垫。

3、深入研读(再读文本,了解志向)

要求学生用课文原句完成表格,比较三子之志与曾点之志,进而关注曾点的志向。主要学习方法是从文本中寻找信息,对于学生来说,这个环节可以通过阅读自主完成,难度不大。但是文中有一些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特殊句式必须要给学生讲清楚,并且积累起来。

同时注意指导学生朗读,子路的直率与勇武要用较高的语调较快的语速读出来,而冉有和公西华的回答则要读出谦逊的味道,进而关注曾皙,用轻松缓慢的语气读出欢快愉悦的心情,想象并概括“沂水春风图”,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文本理解能力。这一环节可以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评价他人的看法,在互动中进步,在切磋中成长。

4、探究学习(三探)

这是课堂的重点环节,计划用时15-20分钟。基于学生的文史知识现状,在探究过程中,适当引入他人的评论,启发学生发散性思维,联系前面所学过的三篇课文,帮助学生理解孔子“与点”的原因。课堂组织形式是小组探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做好调控,确定讨论问题,确定讨论时间,确定讨论形式,防止学生浑水摸鱼,尤其是理科班,一到讨论阶段就会失去控制,导致很多问题浮于形式而没有深入追究其内涵。

这探讨过程分为三步,第一步,借助前面完成的表格以及学过的课文,学生应该能够理解这三子的志向“足食、足兵、民信之”与儒家的'入世思想“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是一致的。

其中较难较难突破的是第二步,孔子“与点”说明了什么,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重心。可以抓住学生存疑心理,适当引入课外相关材料启发学生思考,也可提示学生回顾前面所学课文,在师生互动中,共同达成教学目标,明白曾皙所描绘的沂水春风图正好体现了孔子礼乐治国的理想境界。(预设:春秋乱世背景,孔子治国之道,孔子政治理想,沂水春风图)引入材料:杨树达《论语疏证》,《朱子语类》

而第三步则是培养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思考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期望学生能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通过展示周国平《孔子的洒脱》,于丹《论语心得》等现代名家的解读,帮助学生感受论语精神对现代人的积极作用。

5、链接:《知其不可而为之》

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是希望学生能将前后知识融会贯通,在深入理解本文的基础上,结合个人原有知识储备,对文本进行解读,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完成知识的迁移和整合。这也是近年来高考考察《论语》的基本方向,在掌握语言文字的基础上,能深入理解其文化内涵。通过比较阅读,使学生体会荷蓧丈人身处乱世,独善其身的人生选择和孔子积极入世,匡扶社稷的人生理想。

6、作业:背诵曾点的志向,并谈谈你的志向(150字左右)

回归文言文教学的本真,积累文言文化常识,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积极意义,并为我所用。

五、教学反思

整堂课的设计紧紧围绕新课标要求,注重运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探究疑点和难点,注重师生互动,鼓励学生与他人交流切磋,共同提高。比较贴合本校学生的认知水平,关注学生个体成长与个性发展,教学过程清晰流畅,表格设计简洁明了,注重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注重学生自主学习,但基于学生的文史知识储备,课外拓

展还做得不够主要还只是立足于文本,课外资料引入太少,很有可能使得学生在分析概括时拘泥于文本,而无法根据历史背景和时代特点将自己的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的高度。这是本次教学设计中忽略的地方,今后需改进。

篇14:高二语文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祝福》是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作者鲁迅,体裁为小说,在整个高中六册书中,共有四个小说单元:第三册有两个,即本单元和第四单元,第四册和第五册各一个。由此可见,本册书在整个高中小说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而本单元则是学生高中阶段接触的第一个小说单元。

2、教学目标

咱们的教科书上明确写出了本单元的教学要点:学习分析人物形象和环境描写所起的作用。因此,我确定我的教学目标是:

①知识目标:

明白如何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鉴赏小说的能力。

③情感目标:认识到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的确定是依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的目标及学生的实际(基本上同于教学目标确立的依据);至于教学难点,则是就学生接受而言,学生经过预习,还存有疑问、理解还困难的地方。

根据以上这些,确立本文的教学重点为:

1、对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

2、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为环境与人物的相互作用。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同学们接触到的小说其实已有很多,但他们是不是就会鉴赏小说了呢?可以肯定地说“不”!所以,我考虑先教给学生鉴赏小说的方法,然后让他们在方法的指导下,在老师的引导下去鉴赏本篇小说,并争取能够举一反三,用于其他小说的鉴赏中。

2、学法

在鉴赏本篇小说时,一定要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做到举一反三,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说教学过程导语引入

复习鲁迅的小说集

介绍怎样鉴赏小说

有重点地鉴赏本小说

布置作业

理论支持

结束

怎样鉴赏小说

(1)要了解小说所反映的社会背景,作者写作发表时的社会背景及作者的写作意图,在此基础上领会小说所揭示的主题思想,

(2)认真分析人物形象,通过对有关描写方法的研究,剖析人物,理解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从而深入领会小说的思想和艺术。理解人物与环境会互相作用:环境作用于人,人又反作用于环境,这会使环境发生或多或少的变化,如果人物几经抗争,仍无法改变环境,就造成了悲剧的结局。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撕毁给别人看。

(3)研究小说的故事情节、线索结构怎样为创造形象,表达主题服务的。

(4)分析小说的社会作用:认识作用、教育作用、美感作用。

典型人物的刻画

问:为什么说祥林嫂是的女人有是最苦的女人?(质疑引起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

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

写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她身上既有共性(勤劳、善良、质朴),又有着自己的个性(顽强、倔强)。

肖像描写鲁迅说:“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是画出它的眼睛。”

找眼睛论特点

初到鲁镇——顺着眼——善良、安分

再到鲁镇——顺着眼,眼角带着泪痕

——再受打击,内心痛苦

讲阿毛故事——直着眼,瞪着眼

——精神有些麻木

捐门槛——分外有神——又有希望

不让祝福——失神——再受打击

行乞——眼珠间或一轮——麻木

问有无灵魂——忽然发光——一丝希望

语言描写

找对话论特点

与我对话灵魂有无——封建迷信桎梏下矛盾的心理

对四婶讲阿毛——痛苦、自责

对大家讲阿毛——麻木、空虚

与柳妈的对话——精神重压,陷入恐惧

人教版高中语文说课稿

李时珍夜宿古寺说课稿

高中语文说课稿模板

高中语文说课稿范文

神农尝百草小学四年级作文

高中语文说课稿

李时珍夜宿古寺的评课稿

江南说课稿

小学语文《江南》说课稿

拼音复习课说课稿

《采草药》高二语文说课稿
《《采草药》高二语文说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采草药》高二语文说课稿(合集14篇)】相关文章:

夜宿古寺的语文教案2022-04-29

《李时珍夜宿古寺》说课设计2022-08-30

说课稿、教案说课与讲课这三者的区别2023-09-26

小学体育的说课稿2022-05-07

小学体育说课稿2022-05-07

小学体育水平三说课稿2022-05-06

文化生活说课稿2022-05-14

《鞋底花纹的启示》说课稿2022-09-15

秋兴八首说课稿2024-01-28

高中语文《失街亭》说课稿2023-01-26